市利用外资现状

2024-04-25

市利用外资现状(共6篇)

篇1:市利用外资现状

甘肃省庆阳市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一、地理位置概况

庆阳,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的交会处。习称“陇东”,素有“陇东粮仓”之称。全市总土地面积27119平方公里,总人口256万,辖环县、华池、庆城、镇原、宁县、正宁、合水县七县和西峰区。庆阳东接陕西省的宜君、黄陵、富县、甘泉、志丹等县;北邻陕西省吴旗、定边及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盐池县;西与宁夏的同心、固原县接壤;南与本省的泾川县及陕西的长武、彬县、旬邑县相连。庆阳市属黄河中游内陆地区。介于东经106°20′至108°45′与北纬35°15′至37°10′之间。东倚子午岭,北靠羊圈山,西接六盘山,东、西、北三面隆起,中南部低缓,故有“盆地”之称。区内东西之间208公里,南北相距207公里。

二、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条件

庆阳市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复杂多样,为高原、沟壑、梁峁、河谷、平川、山峦、斜坡兼有的地形地貌。分为中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和东部黄土低山丘陵区。全市海拔相对高差1204米,北部马家大山最高为2089米,南部政平河滩最低为885米。中南部平均海拔1400米,遍布着数十条原面,自然景观奇特。临川仰视,两边疑是山峦,登山极目,却是广阔平原。其中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大原有12条,最大的董志原总面积136万亩,平畴沃野,广袤无际,土层深厚,质地松软,是农作物主产区,被称为驰名遐迩的“陇东粮仓”。西北部海拔为1500—2000米,黄土丘陵绵延起伏,总面积7547平方公里,土地辽阔,植被稀疏,有“山童水劣,世罕渔樵”之喻。东部纵跨南北的子午岭,海拔约1500—1700米,总面积4187平方公里,山势巍峨壮美,风光秀丽宜人,森林茂密,苍翠起伏,为黄土高原最大的天然次生林区,被称作陇东的“绿色水库”。市内有马莲河、蒲河、洪河、四郎河、葫芦河5条河流,较大的支流有27条。年平均总流量为26.7立方米/秒,总径流量8.43亿立方米。全市地下水静储量越43.39亿立方米,动储量3714万立方米。

庆阳物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在4067.85万亩的土地资源中,有可耕地1031.69万亩,林地821.39万亩,草地1711.48万亩,水域21.56万亩,园地33.57万亩,未利用土地282.47万亩。属大陆性气候,冬季常吹西北风,夏季多行东南风,冬冷常睛,夏热丰雨。降雨量南多北少,2007年全市降水量382.9—602.0毫米,降雨多集中在7至9月间。气温南部高于北部,年平均气温9.5—10.7℃,无霜期140—180天。年日照2213.4—2540.4小时,太阳总辐射量125—145千卡/平方米,地面平均蒸发量为520毫米,总体呈干旱、温和、光富的特点。

温和的气候和多样化的土地资源,为多种动植物繁衍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全市有记载的植物可分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木本植物、草本植物、菌藻类植物等5大类700余种,其中粮食作物163个品种。夏粮小麦占78%,是人们的主要食粮,又是食品工业的主要原料。玉米是主要高产作物,播种面积仅次于小麦。其它粮食作物还有高粱、谷子、糜子、大麦、荞麦、燕麦、黑麦、水稻、豆类、薯类等。经济作物共149个品种,以冬油菜和胡麻为主的油料作物,是全市经济作物的大宗产品,烤烟生产素负盛名,是农村经济一大支柱产业。黄花菜具有条长个大、肉厚质嫩、色泽黄亮、炒煮不烂、含糖量高、营养丰富等特点,产量居全省之首,质量为西北之冠,远销香港地区、东南亚、日本和欧美,被外贸部命名为“西北特级金针菜”,荣获出口产品荣誉证书。白瓜籽以粒大、皮薄、仁饱、味香和含油量高为特点,备受外商欢迎,畅销不衰。市内是水果最佳栽培区,盛产苹果、梨、桃、杏、李、核桃、枣、柿子、葡萄、山楂等20多种、80多个品系,2007年主要果品总产量28.73万吨。各类水果中以苹果产量最大、品种最多,桃、杏、枣最为著名。镇原县杏仁产量为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出口远销西德、英国、美国、丹麦、瑞典、芬兰等国。宁县晋枣、杏为地方名产,周代即作为方物进贡王室,唐时武则天喜用,因之声名远扬。黄柑桃栽培始于周末,距今已有2700多年之久,它体大核小、肉厚汁浓,隋唐盛销京畿,宋代曾为贡品。市内家畜家禽品种优良,牛、驴、骡、马、猪、羊、兔、鸡、鸭、鹅等遍布各地。特别是早胜牛、秦川牛、庆阳驴、环县滩羊、子午岭黑山羊均为当地优良品种,驰誉省内外。建国后又陆续从外地和国外引进良种畜禽数十种,使家畜家禽质量大为提高。环县滩羊皮堪称“裘中之珍”,羊羔肉更是美味佳肴。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子午岭山区,共有160余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22种,金钱豹、黑鹳、大鸨、鸳鸯、水獭、黄羊、石貂等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贵动物。东部子午岭有水源涵养林面积326万亩,林木蓄积量1000余万立方米。市内盛产各种中药材445种,其中有154种列入全省中药名录、69种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甘草、党参、黄芪、柴胡、知母等25种药物被国家列为出口商品。

矿产有石油、天然气和煤。煤炭蕴藏丰富,据勘探,全市除葫芦河上游有一块无煤区外,其余地下均有分布,且层次多、煤层厚、质量好,一般为低灰、低硫、长焰和不粘煤。北部还有制碱灰岩、水泥石灰岩、石英砂等矿产分布,藏量也较丰富。庆阳是甘肃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长庆油田的主产区,已探明油气总资源量32亿吨,2007年原油产量为268.47万吨,炼量达到115.26万吨。煤炭预测储量达2360亿吨,占甘肃全省煤炭资源储量的94%,其中千米以上浅层资源量达84亿吨,具备建设亿万吨级大煤田的资源条件。目前,庆阳煤田勘查取得重大突破,正南煤田完成详查,采矿权已成功拍卖,宁南煤田、宁中煤田、环县沙井子煤田完成普查,甜水堡煤已取得采矿权许可证,建矿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庆阳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盛产小麦、玉米、油料、荞麦、小米、燕麦、黄豆等特色小杂粮久负盛名,备受推崇。庆阳是甘肃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地处全国苹果生产最佳纬度区。已被农业部列入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生带,红富士苹果、曹杏、黄柑桃、九龙、金枣和早胜牛、环县滩羊、陇东黑山羊、羊毛绒等大宗优质农牧产品享誉国内外。庆阳是全国最大的杏制品加工基地,全国规模最大的白瓜籽仁加工出口基地,全国品质最优、发展面积最大的黄花菜基地,国家特产经济开发中心确定的全国特产白瓜籽、黄花菜示范基地。庆阳还是中医药之乡,产有甘草、黄芪、麻黄、穿地龙、柴胡等300多种中草药。中药材中有69种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5种被列为出口商品。庆阳工业以石化、食品、建材、医药为主,骨干企业有长庆油田采油二厂、中石油集团庆阳炼化公司、甘肃通达果汁有限公司、庆阳电力公司、庆发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正行德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彭阳春酒业有限公司、九连山水泥厂、西峰制药厂等。

全市总人口264万。其中农业人口225万人;非农人口29万人。2001年以来庆阳市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200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123元,分别占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32.4%和57.9%;人均二、三产业增加值1391元,分别占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的25%和47%。至2008年人均GDP已达7998元。

上述分析表明,庆阳市具有良好的地理区位条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对于发展农、林、牧业和多种经营都十分有利。

三.土地利用历史变化趋势

根据该市土地变更调查,01-08年来各类用地面积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以下几方面:(1)耕地面积减少较快。

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本市耕地面积由2001年的30548.6公顷下降至2008年的29645.9公顷,5年总计减少耕地902.7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80.54公顷。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部分耕地改为果园,二是非农建设挤占耕地。

(2)园地迅速扩大。

庆阳市近几年水果生产有了较大发展。2001年至2008年,园地面积由1648.1公顷增至4011.4公顷,5年内净增2363.3公顷,平均每年增加472.66公顷。人均园地面积由0.08亩增至0.18亩园地的增加主要是占用部分耕地、牧草地和林地。(3)林地面积有所减少。

本市林地由2001年的73225.8公顷减至2008年的72772.0公顷,7年内净减林地453.8公顷,平均每年减少90.76公顷。减少的林地主要改为果园地,部分开垦为甘蔗地、木薯地。(4)牧草地呈下降趋势。

2001年以来,牧草地总面积由34067.6公顷减至1996年的32963.0公顷,共减少牧草地1104.6公顷,平均每年减少184.1公顷。减少的牧草地全部转为了园地。(5)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速度较快。

2001年以来,新增建设用地161.6公顷,平均每年增加32.32公顷。其中南昆铁路占地102.0公顷,占用耕地57.2公顷。其余为城乡居民点用地以及工业和水利建设用地。

(6)未利用土地减少,土地利用率有所提高。

2001年至2008年,该类用地面积减少63.8公顷,主要是用为果园,部分用于非农建设用地。

四.现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

庆阳市土地总面积为238730.83公顷,其中耕地为29645.9公顷,占市土地总面积的12.42%;园地为4011.4公顷,占1.68%;林地为72772.0公顷,占30.48%;牧草地为32963.0公顷,占13.81%;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为3632.1公顷,占1.52%;交通用地为3747.8公顷,占1.57%;水域用地为5511.8公顷,占2.31%;未利用土地面积为86446.9公顷,占36.21%。1.耕地

1996年全县耕地面积为29645.9 公顷,由灌溉水田、望天田、旱地构成。其中旱地面积16522.2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55.73%;其次是灌溉水田,面积为11430.7公顷,占耕地的38.56%;望天田较少,面积为1693.0公顷,占耕地的5.71%。灌溉水田主要分布于右江河谷,百育、田州、头塘3镇土地总面积29480.5公顷,只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2.35%,其灌溉水田面积5492.1公顷,却占全县灌溉水田面积的48.05%。琴华、巴别乡灌溉水田最少,分别为73.2公顷、1.9公顷。望天田主要分布于丘陵、高丘坡顶、坡地梯田,呈零散分布,无水源灌溉,土质与肥力较差,以玉凤、坤平、坡洪、巴别等乡(镇)分布面积大。旱地主要分布于河流两岸的阶地、丘陵、坡地,以及南部水利条件较差的石山区,巴别、坡洪、桥业、五村等乡(镇)旱地在耕地中占主导地位,其中巴别乡旱地占其耕地面积的93.36%,桥业乡旱地占其耕地面积的83.19%。2.园地

1996年全县园地面积为4011.4公顷,果园是园地的最主要组成部分,面积3899.7公顷,占园地总面积的97.22%,其它园地111.7公顷,占园地的2.78%。果园以芒果园为主,其次为香蕉园。农业人口人均果园面积为0.20亩。

果园大多分布在右江两岸河谷平原,百峰、头塘、田州、百育、那坡及那满镇的园地面积为3173.8公顷,占县果园总面积的81.39%,五村、洞靖、雷圩等乡镇果园较少,南部石山区其他乡基本没有果园。3.林地

全县共有林地72772.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0.48%。林地中,有林地15563.9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1.39%;灌木林地53105.1公顷,占林地72.97%;疏林地2355.6公顷,占林地3.24%;未成林造林地1096.1公顷,占林地1.51%;迹地645.6公顷,占林地0.89%;苗圃5.7公顷,占林地0.008%。林地分布极不平衡,以北部土山区为多,玉凤、坤平两乡林地面积占全县林地的59.50%,其次为中部河谷地带,南部石山区林地最少。4.牧草地

本县牧草地面积为32963.0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3.81%,均为天然牧草地。牧草地各乡(镇)均有分布,以百峰、玉凤两乡所占比例较大。百峰乡的牧草地面积占全县牧草地的19.45%,玉凤乡牧草地占全县的16.80%。南部石山区的琴华、五村牧草地极少。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本县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为3632.1公顷,占县土地总面积的1.52%。其中城镇用地203.5公顷,占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5.60%;农村居民点用地2715.8公顷,占74.77%;独立工矿用地527.6公顷,占14.53%;特殊用地185.3公顷,占5.10%。城镇居民点用地主要分布于县城和建制镇,县城—田州镇的城镇用地面积最大,为124.0公顷,其次为那坡镇,城镇用地面积为56.5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各乡均有分布,以6个建制镇用地最大。独立工矿用地以田州、那坡最多,主要为造纸、制糖、建材、纺织等工业企业用地。本县的特殊用地主要是指军事用地。

6.交通用地

全县交通用地面积为3747.8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57%。交通用地主要由铁路、公路、农村道路用地三部分构成。其中铁路占地102.0公顷,占县交通用地的2.72%;公路占地1582.2公顷,占42.22%;农村道路占地2063.1 公顷,占55.05%;港口码头用地0.4公顷,占0.01%。

铁路用地主要分布于头塘、百育、田州三镇。公路用地以河谷数镇所占比例高,南北部山区公路交通不很便捷。港口位于右江南侧那满镇,全年吞吐量约15.76万吨,货物周转量9600多万吨公里。7.水域

全县水域面积共计5511.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31%,其中河流水面2176.8公顷,占县水域面积的39.49%;水库水面723.8公顷,占县水域面积的13.13%;坑塘水面459.3公顷,占县水域面积的8.33%;滩涂面积176.8公顷,占县水域面积的3.21%;沟渠1970.8公顷,占县水域面积的35.76%;水工建筑物4.3公顷,占县水域面积的0.08%。

县域内地表河大多集中于北部和中部谷地,南部岩溶地貌区多为地下河。全县水库、塘坝总库容14993.2万立方米,有效库容8521.8立方米。水库主要分布于右江谷地各乡镇,头塘镇的百东河水库水面最大。水利工程用地(含沟渠、水工建筑物)全县共计1975.1公顷,以百育、头塘、玉凤、坤平、坡洪等乡镇面积较大,桥业乡最少,仅19.9公顷。8.未利用土地

本县未利用土地面积为86446.9公顷,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36.21%。在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为3291.5公顷,占未利用土地的3.81%;裸土地为72.5公顷,占0.08%;裸岩石砾地为79122.1公顷,占91.53%;田坎3957.7公顷,占4.58%;其它未利用土地3.1公顷,占0.004%。

全县未利用土地分布不均匀。右江河谷最少,北部土山区其次,南部石山区最多。县南部的坡洪、琴华、五村、雷圩、巴别、洞靖、桥业等七个乡(镇),未利用土地面积达65573.5公顷,占县未利用土地总面积的75.85%。其中琴华乡未利用土地面积占该乡土地总面积的85.93%;北部的玉凤、坤平两乡未利用土地面积只占县未利用土地面积的2.55%。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和裸土地较易开发利用,裸岩石砾地开发利用难度较大。五.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和效益(1)土地利用率

该县已利用土地面积为152330.3公顷,土地利用率为63.81%,较广西自治区平均数77%低13.19个百分点,比百色地区平均数71.5%低7.69个百分点。人均已利用土地面积仅为0.46公顷(6.9亩)。在已利用土地中,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养殖水面等农业用地面积为140492.3公顷,农业用地率为58.85%。

播种面积为31202.13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0222.1公顷,其它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1612公顷,全年农作物总的播种面积为53036.2公顷,耕地统计面积为22415.73公顷,据此统计数据可得县耕地复种指数为236.6%,高于同期自治区耕地复种指数220%。粮食作物复种指数198.7%。全县单位耕地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5.4千瓦/公顷,农用化肥使用量(折纯量)为470千克/公顷,农药使用量(实物量)6.23千克/公顷。(4)森林覆盖率

根据详查,有林地面积15563.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52%,即本县的森林覆盖率为6.52%;含有林地、灌木林地的森林覆盖率为28.76%;含有林地、灌木林地和园地的森林覆盖率为30.44%。有林地占林地的比重为21.39%,即林业用地利用率仅为21.39%。(5)水面养殖率

水面养殖率指养殖水面占水域面积的百分比。田阳县1996年水产养殖面积为1100公顷,水面养殖率为19.96%。水库、坑塘是发展水产养殖的主要场所。

篇2:市利用外资现状

一、天门市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

截止2004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03家。其中,经营期满的企业5家,外资转内资的3家,未领营业执照的5家,因法定地址变更而外迁的1家,法院宣告破产的1家,历年经工商局注销营业执照的73家,全市现有外商投资企业15家。在现有外商投资企业中,有2家因资本金未到位等原因尚未投产,真正正常运转的有13家。13家外资企业总投资额3227万美元,注册资本2664万美元,协议外资1863万元,外商历年累计实际到资1860万美元。

从调查情况看,“三资”企业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支持了天门市经济的发展。一是为天门市出口创汇做出了贡献。2000年至2004年,天门外贸出口逐年增长,各年外贸出口额由935万美元增加到2370万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38.4%。其中外资企业的外贸出口额由316万美元增加到2064万美元,年平均增长率达138%。外资企业外贸出口占全市外贸出口的比重由33.8%上升到87%。二是为地方富余劳动力提供了就业机会。据调查,13家外商投资企业用工5095人,在缓解就业压力的同时,对地方产业经济也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三是为地方财政增加了税收。2000年至2004年全市外资企业分别上交税金1405万元、1173万元、899万元、1410万元和870万元。

二、天门市利用外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不少外资企业涌入天门,对天门市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暴露出的一些问题。

1、引资项目停留在低水平上。从近几年利用外资的总体情况看,在结构和水平上存在以下几种现象: 一是产业层次较低。外商投资以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加工业为主,如服装加工、纺织、印染等,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的项目较少,特别是高端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机构引进更为滞后。二是产业相对分散。产业集聚度和关联度不高,大部分外资项目未形成群体效应,上、下游产业关联度低,产业配套能力不强,没有形成稳固的产业链。三是新兴服务业领域招商引资亟待突破。在国家新开放的服务贸易等引资领域,天门市招商引资的力度还相对较弱,特别是在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中介服务等领域引资步伐缓慢,不仅影响引资规模和水平的提高,而且制约了整个投资环境的改善。

篇3:市利用外资现状

1土地集约利用理论

土地集约理论是由大卫·里卡多[1] (David Ricardo, 1772-1823) 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首次提出的一种对农业利用的研究理论。它是一种为获取更多土地产出而增加更多投入的运营方式, 从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角度来看, 它是以土地结构的优化和合理布局为出发点, 令土地可持续发展, 不仅可以实现经济更多的产出效益, 而且还可以追求土地的最佳综合利用。它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特性。

(1) 合理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为寻求合理的最佳集约度, 而不是最大集约度。

(2) 特定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是在特定时段和特定区域内的土地利用, 它会随着社会发展以及科技进步而不断改变。

(3) 条件性。它是以优化城市土地结构、合理布局以及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条件, 以此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土地利用效益三者的最佳综合效益。

2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存在的问题

2.1缺乏全面的系统规划

我国上世纪80年代编制的“人防建设和城市建设相结合规划”[2]是为城市人防专项规划指定的, 只是为了满足当时时代的需要, 因此, 只有少数工程考虑过城市交通的需要。由于规划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 没有实现系统以及设施的有机结合以及缺乏地上与地下的全面协调, 仅仅依靠以前的结合规划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城市交通堵塞、城市环境污染以及城市空间拥挤等问题, 从而导致地下空间这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浪费和破坏的现象。

2.2缺乏健全的管理机制

由于管理机制的不健全, 因此, 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严重缺乏科学发展战略以及全面规划。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是一项新兴事业, 相关政府机构还没有对此管理职能和职责有明确的规定。无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 才能更完善的进行土地开发利用。

2.3缺乏多渠道的资金支持

经实践证明, 广开渠道以及多方集资是加快工程建设最有效的方法。由于我国管理机制的原因, 国家在法律法规上没有及时指定鼓励相关投资政策, 使得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的资金来源仍局限于政府拨款。没有吸引私人、港台商以及外企投资, 也没有对收取地铁沿线房地产增值费进行总结和推广, 严重影响了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 使得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仍处于计划经济中, 还没有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维轨道上。

2.4缺乏多功能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

近年来, 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主要以商场为主, 有些城市甚至已经从一条街扩展到几条街, 可是城市中心区最为缺乏地下停车场以及市政设施, 从而影响了中心区综合效益的提高。由于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地下空间的开发程度不高。没有从全局统筹规划的角度出发, 导致地下空间在开发布局上一片混乱。虽然地下空间开发是城市整体规划[3]的一部分, 但是由于工程投资量大、短期利益低等原因失去了开发者的重视。再加上我国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上仍处于初级阶段, 就使得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3城市地下空间集约利用的对策

3.1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是根据当地自然经济、社会经济条件以及国名经济发展的状况, 协调土地的供给和需求, 以此确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以及合理用地布局的措施。它可以有效地控制建设工程用地量, 使土地整理可以全面展开, 还可以使未利用的土地得到适度开发。不仅可以明显改善土地生态环境, 还能够解决城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 在开发过程中, 要建立健全的分工机制[4], 实现优势互补, 同时, 也要大力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力, 争取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调整用地结构和布局, 实施保障措施。

3.2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土地集约利用是以“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为目标, 以此推进“两型社会”的建设, 因此必须加大技能减排力度, 尤其是在控制土地资源的攻击上实现土地集约利用, 促使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节能减排是一个城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 也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有效方法。在城市土地等资源有限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情况下, 节能减排不仅可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同时还可以控制环境恶化等。

3.3加强土地开发

加强土地开发不仅要开发未利用的土地, 还要将已开发的土地实行再开发,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在开发的过程中, 政府需要建立城市土地开发整理资金, 加大土地整理力度, 是土地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

3.4通过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城市开展排污工作的过程中, 建立完善的数据库, 加强对重点污染的定期监督检查, 严格控制新污染源的产生, 尽量防止污染的发生;对机动车辆的排放、公众场合噪音以及城市卫生等做出严格的管理, 加强城市卫生环境清洁的管理;加强环境宣传教育, 让每个公民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从自身做起, 政府机关深入开展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5], 促使消费者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费理念, 并将这一理念积极实践、大力推广, 争取将生态环境做到最完善。

3.5制定相关法律法规

政府机关针对土地利用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 各地区土地利用进行一定的约束力, 防止土地利用违法案件的发生。当地城市应结合自身实际, 对城市内部土地利用进行管理, 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并极大执法力度。不仅如此, 更应加强土地动态的巡查工作, 确保制定的土地法规被全面贯彻执行。

4结束语

开发城市地下空间是当前城市解决土地稀缺的重要手段, 然而城市地下空间有其特殊性, 因此, 在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盲目性, 应该遵照一定的原则, 在兼顾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上进行开发。从城市近期和远期的发展要求进行计划统筹, 实现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的初衷。

将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应用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上是实现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资源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也是提高城市整体抗灾能力的重要举措, 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医治“城市综合症”, 比如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问题, 不仅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度, 增加地面绿化面积, 更可以实现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宏.轨道交通导向下的城市空间集约利用研究[D].西南大学, 2013 (15) :23-24.

[2]郑强.城市地下空间开发潜力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 2013 (37) :198-199.

[3]张彦.基于土地集约利用的城市高架路桥下空间利用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 2014 (23) :125-126.

[4]李冰.城市地下空间利用问题研究[D].长安大学, 2014 (48) :326-327.

篇4:市利用外资现状

关键词: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现状;建议

近年来,随着旱作农业特别是全膜双垄集雨沟播、设施蔬菜等新技术的广泛推广应用,西峰区农膜覆盖面积逐年扩大,大幅度提升了农业增产增效、加快了新型产业培育,推动了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但是随着农膜的大面积使用推广,“白色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废旧农膜随意丢弃在田间地头,破坏了自然景观、影响农村生活环境,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浪费了资源。残留农膜成为农田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影响作物生长,导致作物减产,因此,如何趋利避害,变废为宝,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有效防治农田“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为此,通过在对全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现状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对今后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提出了对策。

1 我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现状

1.1 基本情况 西峰区现有耕地面积59.3万亩,2013年农作物播种面积83万亩,农膜覆盖总面积达30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6%,其中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6万亩、全膜马铃薯4万亩、地膜蔬菜18万亩、地膜中药材1万亩、地膜小麦、地膜油葵、地膜苗木、地膜黄豆等其他作物1万亩。区域内地膜使用量达1560吨、棚膜使用量达1260吨,合计2820吨左右,全区年产废旧农膜2300吨以上。

1.2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现状 坚持“个体投入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原则,截至目前,先后争取省、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补助资金 46万元,区财政拨付专项资金15万元,对庆阳市绿创再生资源公司、西峰区再生源塑料加工厂、庆阳市福雄废旧农膜回收站等6家回收加工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根据企业运营情况,积极引导各废旧农膜回收加工企业进行提质改造,先后调试再生塑料颗粒生产线3条;改扩建废旧隔离场及颗粒产品成品仓库1000㎡,生产线作业棚200㎡;新建50m?沉渣池1座,30 m?污水沉淀池5座;制作厂区管理制度、宣传标语20条,宣传牌10面;回收加工各类废旧塑料4000吨,生产各类聚乙烯切片、再生颗粒、PVC管材1100吨。

1.3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扶持政策 为了加强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有效治理农田“白色污染”,推动农村废旧农膜变废为宝、变害为利、变弃为用,2010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批转省农牧厅批转省农牧厅关于加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意见的通知》、对废旧农膜的回收再利用工作做了详细的安排,同时下发了《省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2012年庆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市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的通知》(庆市农技发【2012】19号),省市财政分别拨出专项资金对废旧农膜回收和初级加工企业给予补贴进行扶持,2013年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条例》。对我区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工作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

2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区在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省、市的总体要求和兄弟县区相比,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思想认识不够、生产设备落后 部分农民对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不重视,对清理出来的农膜,大多堆积在田头路边,采用焚烧或掩埋的办法处理,造成农业面源、生态环境污染。加之区内塑料颗粒初加工企业生产设备较为落后,环保措施还不到位,对土壤和空气污染比较严重。

2.2 回收网点偏少、价格偏低 由于回收网点覆盖面较小,不便于群众交售;废旧农膜回收价格较低,生产加工成本高,不能充分调动农民交售废膜和企业回收加工的积极性。

2.3 回收机制不够健全 由于没有强制性的措施及政策,难以约束企业或个人交售残膜,尚未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致使农田中的废旧农膜得不到全部清理,部分企业因原料紧缺处于半饱和状态,且效益不高。

3 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对策及建议

3.1 要强化工作责任 在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中,要将乡镇人民政府作为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责任主体,把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与地膜技术推广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认识,将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使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制度化。今后,在下达地膜推广任务的同时,要下达废旧农膜清理回收指标,并由统计、农牧、环保等部门进行检查

验收。

3.2 要加强协调配合 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是一个量大面宽的全新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在今后的工作中实行区政府牵头抓总、农业部门负责指导、财政、发改、环保、工信、科技、宣传、统计、工商、供销、金融、税务等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各乡镇具体抓回收的工作机制,给废旧农膜回收机构、加工企业在资金、场地、税费收取及相关手续的审批上给予优惠和支持,以促进我区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工作。

3.3 要加大宣传培训 按照“宣传领导、宣传群众”指导原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大力宣传废旧农膜对环境的危害和回收利用的意义,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和官大农民对废旧农膜回收利用重要性的認识,以提高全社会参与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积极性,主动性。农业环保部门在搞好宣传的同时要大力开展废旧农膜回收利用技术的培训,使广大农民正确搞好废旧农膜的清理回收,减少农田残留量。在全社会形成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的新共识,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3.4 建立健全回收网络 做好废旧农膜的循环利用,回收工作是前提和关键。因此要在全区各乡镇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种植示范村、全膜马铃薯示范片带、设施蔬菜基地等重点区域建立废旧农膜回收网点,充分利用供销系统现有的再生资源回收网络,鼓励有意从事废旧农膜回收的个人积极参与,结合新农村建设试点项目的实施,根据运输距离、交通条件和废旧农膜产生量,按照辐射面广、方便交售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废旧农膜回收站。对废旧农膜、塑料制品、农资包装袋等农村垃圾进行定点堆放,定期处理。扩大回收网点,通过在各乡镇建办回收网点,形成强大的回收网络,方便群众交售废旧农膜,并结合全膜覆盖技术的推广实行“交旧领新”、“以旧换新”或“交旧膜享受补贴价新地膜”等措施促进废旧农膜的回收。同时在回收场地、加工场地的租用上给予积极支持,促进废旧农膜的回收利用。

篇5:市利用外资现状

近些年来,我市围绕“工业立市,项目强市”这一发展战略,狠抓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工作,外资项目逐年增多,2003年引进外商投资企业*家,实际利用外资*万元,同比增长*;2004年引进外商投资企业*家,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同比增长**;2005年引进外商投资企业4家,实际利用外资*万

美元,同比增长*。连续三年超额完成宜昌市政府的考核的利用外资目标任务。今年6月鄂港经济合作洽谈会三峡宜昌(香港)招商活动中,华润啤酒二期*万吨扩规项目已签约投资*万美元。

一、我市的主要做法

(一)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不断探索招商引资的新途径。

我市坚持以存量换增量,以资产换资金,以诚意换诚信,以服务换项目,牢固树立“招商引资是加快市域经济的必由之路”的长远发展观念,立足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大力发展产品出口型的外资企业。在医用纺织业、食品加工业以及电子产业领域走出了一条引进外资带动外贸发展的成功路子。一是利用棉花资源优势发展医用纺织业。相继引进了香港四家医用纺织企业奥美、稳健、大江、帝元公司在枝江落户,生产医用敷料产品全部出口,年产值可达3亿元。四家公司共投资1.5亿元,盘活存量资产5000万元。奥美、大江、稳健三家公司都竞相增加投资,力争建成集纺纱、织布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全省最大的医用材料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四家外商独资出口型企业的成功发展,又相继吸引了一批新上棉纺织企业与之配套,形成了产业集群,延长了产业链条。目前我市纺织行业已形成年产值5亿元的生产能力,年出口创汇可达600万美元,医用纺织业已成为我市出口的一大支柱产业。二是利用柑桔等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食品罐头业。引进台商独资企业鸿新公司建成了万吨果蔬罐头项目,产品全部出口到日本、美国,年出口能力达500万美元。2005年又引进韩国独资企业中元食品,注册资本95万美元,年销售额预测可达5000万元,创汇500万元,有力地带动了我市外向型农业的发展。三是利用电力优势,引进载电体产业。我市引进的香港南辉集团与南通南辉电子材料公司合资兴建的高比容化成箔项目,总投资2亿元,不仅形成了年销售收入1.3亿元、利税总额3000万元、预计化成箔产品出口额可达500万美元的能力,而且填补了我市加工贸易的空白;同年又引进华润集团,年生产啤酒6万吨。该项目当年投资,当年生产,仅9-12月四个月就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纳税2000万元。

几年来,我市着力改善投资软环境,充分发挥“一组三心”作用,创造发展环境上的比较优势,增强对外资企业吸引力。通过引进外资促进外贸出口,带动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实践表明:招商引资已成为我市发展外向型经济最便捷的途径。

(二)大力实施产业提升战略,不断开辟外资工作新渠道。一是激活招商主体。对外引进,项目是载体,企业是主体,只有企业参与,才有实质效果。企业要打破传统观念,确立“借力”发展的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在、所大、所强,充分利用企业客户众多且熟知市场的优势,积极对外挂靠、合作、嫁接,借助外力、借助外势求得发展,不断增强企业实力。二是健全招商网络。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思路和方法,把大规模招商与专班招商结合起来,积极参加各类招商引资活动,开阔视野,广交朋友,搞好专班招商;既采取小分队招商方式,又采取在报刊招商广告的方式;既推进了大城市驻点招商的方式,又推行以商招商方式,只有双管齐下,才有可能收到实效。三是建好园区载体。按照“生产园区化、产业高新化、园区城市化”的要求,在园区建设上有更大的动作。重点搞好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楚天工业园”、安福寺镇“宜昌果蔬食品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聚集效应,打造经济密集区。充分利用枝江经济技术开发区被批准为全省19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的优势,搞好科学规划,坚持市场运作,实行多元投入,增强对项目的承载能力,把“楚天工业园”建成以电子产业和化工产业为主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环保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园区;充分发挥安福寺“宜昌果蔬食品工业园”被列为全省38个重点乡村工业园之一的优势,高标准建设工业园区,提高园区的投资密度和集约化程度,将其建成农产品加工密集区。四是强化产业依托。依托产业招商,带来葡萄串效应,从枝江实际看,更把招商引资放在新兴产业的培育,传统产业的改造,旅游资源的开发,效益农业的发展上,做大做强我市的优势产业,有意识地进行上下游产业链的开发、延伸和配套,引进一家企业,带动发展一个产业,通过集聚效应,把“蛋糕”做大;有意识地通过引进外资嫁接来加快我市的比较优势产业向技术密集产业转移步伐,形成资本、技术密集与劳动密集相结合的模式,与国际生产体系接轨,在新的国际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

(三)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拓展外资企业工作新

领域。

“引进来”与“走出去”,两者相互依存,互为促进。我们既要通过“引进来”为“走出去”创造条件,又要通过“走出去”更好地促进“引进来”,既要走得远,又要走得好,以质取胜以优取胜,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的整体水平。一是积极参与跨地区、跨领域的经济合作。鼓励优势企业和优势产业积极利用目前国内企业实行战略性重组商机,对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生产要素,进行有效营运,实行低成本扩张,加快企业发展,增强支柱产业竞争力,提高我市的化工、纺织、建材、食品酿造等产业在全国或区域中的地位,把这些产业做大做强。二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充分利用目前全球经济产业梯度转移契机,勇敢地走出国门,借船出海,借船生财,借助发达国家先进的科技、先进的管理、高素质的人才和灵敏的市场信息,带动企业母体实现生产、管理、营销机制创新,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各类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到境外设立销售机构,开展国际营销,以商品“走出去”来带动企业“走出去”,并在发展国际营销过程中逐步创立枝江产品的品牌。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努力实现“以销定产”。特别是充分利用我市企业的比较优势,在发展中国家兴办境外企业,就近生产发展中国家市场需要地产品。同时做好企业的组织发动和培训服务工作,使其产品更快更好地适应跨国公司采购的要求,进入国际市场。三是大力启动境外承包和劳务合作。进一步转变思路、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努力从单纯的劳务输出向发展境外加工贸易、工程承包等转变。

(四)大力实施环境优化战略,着力打造外资企业发展的新平台。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竞争力。我市坚持全面改善软硬环境,为外向型经济发展构筑新的平台。一是大力优化人居环境。按照人居环境优良的城市定位,通过拉大框架、转换功能、畅通道路,切实改善投资环境。二是全力优化政务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事项,提高政府效能,营造统一、公开、廉洁和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积极推进行政服务中心、经济发展环境投诉中心、综合招投标中心建设,积极主动地为各类市场主体提供便捷、周到、优质、高效的服务;坚持依法行政,营造规范严明的法制环境;积极推进投资环境建设责任制,强化“零投诉”考核制度,坚决查处破坏环境的各类行为。三是着力优化人文环境。在全社会积极倡导“人人都是投资环境、个个都是开放形象”,营造了亲商、安商、富商的良好氛围。加快发展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文化品位。四是优化信用环境。几年来,我们全力打造“诚信枝江”,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全社会信用意识。目前,我市逐渐形成了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由于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增强了外商在枝江的投资热情。由于我们服务规范,客商愿意长期在枝江创业。

二、存在的问题

从今年总体情况来年,当前形势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招商引资利用外资指标完成进度慢。外资来源的区域比较单一,引进大项目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储备项目潜力不大,我市目前招商引资多为内资,不足以引领利用外资的快速发展。招商引资和利用外资出现不尽人意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我们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国大气候整体影响的客观表现。全国各地招商引资竞争越来越激烈。

二是今年新批外资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且成为我市进一步提高引进外资企业和利用外资水平的瓶颈。

三是项目储备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吸引力不强,去年的“湖北——香港洽谈周”签约项目履约率不高,究其原因有:项目基本条件不成熟而勉强签约;项目先天不足,导致外资到位困难;市场条件变化、土地政策变化、落实用地困难,投资者放弃项目实施;签约外资虚高与实际不符,实际到位外资折扣较大;影响今年合同外资严重不足,缺乏到位外资的基础。

三、支持外资企业发展的措施及建议

(一)措施:

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对原扶持政策进行调整完善的基础上,再从七个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包括积极争取省、市外贸出口发展资金;积极争取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积极争取广交会等国内外著名出口商品交易会摊位;优先办理出口退税和出口退税质押担保贷款;对重点企业参加出口信用保险支付的保费争取补贴;支持和鼓励重点企业积极参加反倾销应诉;对企业在应诉中所支付的律师费用给予一定比例补贴;对上台阶企业实行分级奖励政策。二是为出口企业营造好的环境。全市上下形成促进外贸出口发展的整体合力,为出口企业创造便利的条件和环境,努力形成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长期稳定的外经贸服务体系。

(二)建议:

篇6:市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规定

为了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促进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保障有关权利人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昆明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管理。

法律、法规对国防、人民防空、文物保护、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已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地下空间实行分层开发利用,坚持竖向分层立体综合开发和横向有关空间连通开发,优先用于防空防灾设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和开发(度假)园区管委会应当加强对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将地下空间普查及修(补)测、规划编制、信息管理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规划和信息管理工作。

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用地和不动产登记管理工作。

住房城乡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和建(构)筑物交易、物业管理的监督管理。

人民防空管理部门负责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涉及人民防空事项的有关管理工作。

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有关管理工作。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开发建设和运营管理地下空间。

第二章 规划管理

地下空间规划分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

地下空间规划应当根据地下空间现状资料进行编制,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与人民防空规划、地下交通规划、地下管线规划、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等专业规划相衔接。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由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应当包括地下空间的发展战略、竖向分层划分、功能分区、地下交通体系、开发步骤、用地规模和布局,禁止、限制、适宜和重点建设区域范围等有关内容。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区域或者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划定的重要地块,应当编制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可以结合地上控制性详细规划同步编制,也可以单独编制。

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应当符合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明确地下空间的功能定位、开发范围、开发深度、连通方式等。

利用地下空间进行建设的,建设单位应当编制规划设计方案;涉及重点建设区域或者重要地块的,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可以要求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其中,结建地下空间工程应当与地面建筑工程一并编制规划设计方案或者修建性详细规划。

建设单位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应当依法向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规划审批手续。结建地下空间工程应当与地面建筑工程一并办理,单建地下空间工程应当单独办理。

地下空间规划条件应当明确地下空间的使用性质、建设范围、建设规模、竖向深度利用要求、分层开发控制要求、出入口设置、地下建筑退界、连通通道方位等内容。地下空间分层开发利用的,应当明确共用出入口、通风口和排水口等设施。

地下空间用地规划许可应当包括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等内容。

地下空间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应当包括地下总建筑面积、使用功能、层数等内容并附图。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划条件进行建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根据建设单位提出的规划许可变更申请,依法作出变更决定:

(一)因城乡规划修改而改变地块建设条件,无法按照原规划许可进行建设的;

(二)因历史文化古迹保护,地质灾害防治和基础设施、市政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需要,以及其他涉及公共利益原因,造成地块范围和建设条件发生变化,无法按照原规划许可进行建设的;

(三)因不可抗力因素,在建设过程中确需对原规划许可进行变更的;

(四)因法律、法规和政策发生变化,确需对原规划许可进行变更的;

(五)在不改变控制性详细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前提下,确需变更原规划许可的其他情形。

建设单位应当向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规划核实,未经规划核实或者经核实不符合规划条件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

申请规划核实时,应当提交具有相应资质的测绘单位出具的测量技术报告等有关材料。其中,测量技术报告应当包含基线复核、施工到地下建(构)筑物结构顶面标高过程中的跟踪测量和施工完成后的.竣工测量数据。

第三章 用地管理

地下空间的使用纳入国有建设用地管理。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土地使用权按照以下方式供应:

(一)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按照划拨方式供应;

(二)商业等经营性项目,或者同一宗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土地有2个以上意向用地者的,应当按照挂牌、拍卖或者招标方式供应;

(三)属于地下交通、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项目附属的商业等经营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土地,可以按照协议方式出让给地下交通、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项目用地主体。

地下空间的使用可以单独办理土地供应手续,也可以与地表土地一并办理土地供应手续。

市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应当组织研究土地立体空间基准地价,形成地表、地上和地下空间的地价体系,按程序报批后向社会公布。

本规定实施以前,已建成属于单建地下空间项目且符合城市规划的,由项目主体办理用地手续;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按照划拨方式供应,其他用途按照协议方式供应。已建成属于结建地下空间项目且按照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审批要求开发建设的,不再单独办理地下空间土地供应手续,地下空间土地使用权依法确定为地表建设项目主体。

经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批准,超出宗地范围但属于连接通道等必要的交通或者安全设施的,可以按照划拨或者协议方式办理用地手续。

由于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需要,政府可以依法征收、征用地下空间并给予补偿,地下空间权利人应当积极配合,依法提供便利。

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涉及的地表用地土地权属及用地性质改变,或者开发利用后无法恢复土地原状的,应当依法办理土地征收、转用手续;涉及的地表用地开发利用后可以恢复土地原状的,应当依法办理临时用地手续。

地下空间的使用年限参照地表土地使用权年限确定的有关规定,按照用途的不同分别确定。

第四章 工程建设管理

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应当符合国家、省、市工程建设管理方面的规定、标准和规范,遵循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的建设顺序,服从规划管理。

结建地下空间工程应当和主体工程一并进行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并按照要求报送初步设计审查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结合民用建筑修建的人民防空地下室工程设计由取得相应资质等级的设计单位承担,不得转包或者肢解分包。

建设单位在取得施工许可证后方可进行地下空间工程施工。地下空间工程及地下配套设施应当同步建设,并一并申领施工许可证。

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应当保证地面及周边现有建(构)筑物、市政设施、人防工程、水利设施、文物、古树名木及地下管线等的安全,满足地下空间对环境保护、防水排涝、安全和设施运行、维护等方面的使用需求,使用功能与出入口设计应当与地面建设相协调。

地下空间工程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对地面及周边现有建(构)筑物、市政设施、地下管线、人防工程、文物、古树名木、公共绿地进行必要的调查、记录,制定可能造成损坏或者重要影响的应急预案和预防措施,开工前将保护措施告知有关产权人或者管理者,并在施工过程中进行动态监测。地下空间工程竣工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要求及时恢复地表原状。

地下空间工程建设涉及地下连通工程的,建设单位、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或者地表建设用地使用权人应当履行地下连通义务,并确保连通工程的实施符合防火、通风、照明等有关规范要求。先建单位应当根据规划要求和有关设计规范预留接口,后建单位负责后续地下连通通道建设。

对于轨道交通的通道、出入口、通风亭和冷却塔等配套设施需要与周边物业结合建设的,由轨道交通建设经营单位与周边物业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协商解决。

鼓励轨道交通规划控制范围、保护范围内或者与轨道交通地下设施相邻的其他地下空间工程,与轨道交通工程进行整体开发建设。

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在地下空间工程竣工验收后6个月内向市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移交符合规定的建设工程竣工档案。

地下空间工程验收合格后方可交付使用。

地下空间工程建设单位或者使用单位应当加强对地下空间工程的使用管理,建立健全维护管理制度和工程维修档案;做好日常维护和维修工作,确保设施、设备处于良好状态;采取有效措施防范火灾、水灾、爆炸及危害人身健康的各种污染;承担地下空间工程使用的安全责任,接受有关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

地下空间使用权人和物业服务单位不得违法拆改、变动地下空间主体及承重结构,不得擅自改变地下建(构)筑物规定用途,不得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禁止行为。

第五章 信息管理

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实行集中统一、信息共享、服务社会、保障安全的原则。

地下空间信息与地上空间信息采用统一的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的独立坐标系统和高程基准。

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工作包括地下空间信息的收集、整理、入库、更新、维护和共享使用,以及地下空间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维护与技术服务等。

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应当遵守国家、省、市保密工作的有关规定。

地下空间信息通过普查、测量、汇交等方式采集并进行更新维护。

地下空间信息普查、修(补)测活动涉及有关管理部门或者地下建(构)筑物产权单位、管理单位、使用单位、建设单位的,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制定本市地下空间信息管理制度,并具体负责信息的普查、汇交、更新等工作。

建设单位应当在申请规划核实之前,()将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数据标准规范的数据库成果及相应技术文档汇交至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

城乡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地下空间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将普查成果和汇交资料及时纳入系统,实时更新与动态维护,并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向市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移交信息系统成果资料。

第六章 权属登记

地下空间建(构)筑物权利人可以依法向不动产登记机构申请办理不动产权利归属和其他法定事项登记,具体程序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人民防空工程的登记,按照人民防空有关规定执行。

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及地下建筑物房屋产权实行分层登记原则,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以不动产单元为单位。

地下空间的不动产权利登记应当在登记簿及权利证书中规范记载地下空间有关信息。

第七章 法律责任

违反本规定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罚。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对他人的建(构)筑物或者设施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本规定下列词语的含义是:

(一)地下空间是指昆明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地表(含江、湖等水体)以下的空间,包括结建地下空间和单建地下空间。

(二)结建地下空间是指同一主体结合地面建筑一并开发建设的地下空间。

(三)单建地下空间是指独立开发建设的地下空间,其中利用市政道路、公共绿地、公共广场等公共用地开发的地下空间也视为单建地下空间。

上一篇:六年级学生读书活动方案下一篇:苍天之下,思想不衰作文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