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方案典型设计要求

2024-05-17

水保方案典型设计要求(通用6篇)

篇1:水保方案典型设计要求

水保方案中典型设计要求

挡渣工程典型设计要求:

(1)在地形图上绘制平面布置图。

(2)初步确定挡渣坝轴线位置,挡土墙走向及轴线位置。

(3)确定设计标准,初步确定建筑物的形式、主要尺寸和主要建筑材料。(4)绘制主要断面图。

(5)列表给出主要技术参数的取值(如内摩擦角、粘滞系数等)。(6)给出稳定分析的公式、参数、结果和结论。(7)列表给出主要工程量及单位工程量指标。(8)明确使用范围。

护坡工程典型设计要求

① 明确护坡工程的位置。② 初步确定护坡形式并明确主要材料。

③ 在满足边坡稳定的前提下,初步确定主要尺寸。④ 绘制主要横断面图。⑤ 列表给出主要工程量及单位工程量指标。⑥ 明确适用范围。

土地整治工程典型设计要求 ① 明确土地整治的位置和面积。② 根据土地适宜性分析,确定整治方法。③ 确定主要技术参数(平整度、覆土厚度、防渗排水要求等)。④ 绘制必要的设计图。⑤ 列出工程量及单位工程量指标。⑥ 明确适用范围。

防洪排导工程典型设计要求 ① 在地形图上绘制平面布置图。② 确定设计标准,进行洪水计算。

③ 初步确定主要断面尺寸,绘制主要断面图。④ 初步确定效能防冲措施,注意与下游沟道链接。⑤ 列表给出主要技术参数的取值。⑥ 列表给出主要工程量及单位工程量指标。⑦ 明确适应范围。

降水蓄渗工程典型设计要求

① 初步确定蓄渗工程的位置。② 初步确定蓄渗工程形式并明确主要建筑材料。

③ 根据地表径流量及实际需要,初步确定工程结构形式,明确主要尺寸。④ 绘制主要设计图。⑤ 列表给出主要工程量及单位工程量指标。⑥ 明确使用范围

植被建设工程典型设计要求 ① 对拟采取植物措施的场地进行立地条件分析,结合景观要求,确定适宜的植物物种及配置方式。② 确定苗木规格、种植方式、材料用量。③ 进行植物措施典型设计,确定工程量,绘制典型设计图。④ 明确养护管理配套措施。⑤ 对项目建设区需要保护的植被,提出假植和移植方案。

临时防护工程典型设计要求

① 明确临时防护措施的种类,初步确定各类措施的位置。② 说明临时拦挡的方式、面积、设计尺寸及工程量并绘制典型设计图。

③ 说明临时排水、沉沙措施的布置位置、数量、设计尺寸及工程量并绘制必要的图件。④ 说明临时苫盖的材料、面积及工程量。

⑤ 明确表土的剥离厚度、堆放场地及相应的保护措施与利用方向。

防风固沙工程典型设计要求

① 根据项目所处的风蚀沙化类型区确定防护类型、防护宽度。② 选定防护措施材料,确定布设形式(带状、网格状)。③ 绘制必要的设计图。④ 计算工程量及单位指标。

篇2:水保方案典型设计要求

(一)纸张和装订

纸张大小采用A4幅面(210mm×297mm),插图(表)可适当加大。左侧装订,大纲(送审稿)和报告书(送审稿)可以用活页装订。

(二)页面的格式和内容要求 ⒈封面(1)颜色

大纲(送审稿)为乳白色,大纲(报批稿)为浅绿色。报告书(送审稿)为墨绿色,报告书(报批稿)为浅湖兰色。封面的印制应采用彩色皮纹纸(含附图册及附件、专题报告等)。

(2)版式

①封面左上角为设计单位的水土保持方案资质证书号和工程设计证书号用三或四号宋体字。

②封面上方为文件标题,第一行为工程名称,用二号或三号宋体字;第二行为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大刚),用初号或小初黑体字;第三行为(送审稿)或(报批稿),用二或三号宋体字。

③封面下方印制设计单位全称,用二或三号宋体字,并加盖设计单位公章。

④设计单位名下方印出版日期,用阿拉伯数字,用二或三号宋体字。

⑤在满足以上要求的基础上,设计单位可以在封面印制项目编号、设计阶段、设计单位标志等其他内容。

及粗细等,均应符合有关标准要求。所有图件应标注清晰,尽量不使用晒制蓝图。

三、附件要求

在满足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必须按以下要求加附有关材料,所附材料均应为复印件:

1.(送审稿)附任务委托书。

2.大纲(报批稿)附大纲(送审稿)专家组评估意见、任务委托书。

篇3:水保方案典型设计要求

关键词:淮南,高效节水灌溉,典型设计,探讨

1 概述

淮南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显现, 制约农业发展, 亟待通过高效节水灌溉工程技术措施,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资源支撑。

《河南省高效节水灌溉省级总体方案 (2013-2017) 》从全省125个项目县报送的313个项目中, 根据分区、水源类型、灌溉方式等, 选择了85个能够代表各市高效节水灌溉情况的方案, 进行典型工程设计分析。从85个代表工程中筛选出能够代表全省高效节水灌溉方案的典型工程21个, 分别进行详细设计。淮南某项目区, 以地表水为灌溉水源, 通过泵站输水实施喷灌, 在全省具有典型性。

项目区位于淮南某县, 淮河一级支流潢河从项目区过境, 从南流向东北经过某县城纵穿全境, 流经潢川注入淮河, 全长167公里, 总流域面积2 400平方公里。县域地势南高北低, 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境内地貌分布明显。项目区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雨热同季, 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 140小时, 多年平均风速为2.6m/s, 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 082mm, 年平均蒸发量为1 414.7mm。典型设计区总人口0.71万人, 典型区耕地面积750亩, 人均纯收入5287元。主要种植经济作物及花卉, 复种指数1.7。

2 总体设计方案

2.1 工程总体布置

典型区位于丘陵地带, 设计灌溉面积750亩, 灌溉水源为潢河。规划在附近潢河边新建提灌站1座, 从潢河经水泵提水通过输水钢管将水引至蓄水池。然后通过加压泵站引出一条主干管, 次干管每100米设置一个出水口, 出水口连接移动干管, 移动干管每间距20m布置一条支管, 支管上布置安装竖管和喷头, 喷头间距为18m。

2.2 设计标准

2.2.1 主要设计参数

依据《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T50363-2006) 和《喷灌工程技术规范》 (SL/T153—95) , 管网设计采用以下主要技术参数:设计风速1.8m/s, η=0.85, 喷灌均匀系数Cu≥0.75, 作物雾化指标hp/d≥3000, 允许喷灌强度ρ允=12%。

2.2.2 灌溉设计保证率

灌溉设计保证率为90%, 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85。喷灌应做到田间工程配套齐全, 灌水方法合理, 灌水定额适当。

2.2.3 灌溉制度设计

(1) 灌水定额

净灌水定额由下式计算:m=667γshβ (β1-β2) 。

式中:m—设计灌水定额 (m3/亩) ;rs—土壤容重 (g/cm3) ;H—计划湿润层深度 (m) ;β1—适宜土壤含水量上限;β2—适宜土壤含水量下限;β—田间持水量 (重量比%) 。

根据项目区土壤情况和作物种植情况, 土壤容重取1.5g/cm3, 主要根系活动层深取0.5m, 田间持水量为土壤干容重的25.0%, 适宜土壤含水量上限取田间持水量的90%, 下限取65%, 计算得设计灌水定额为31.3m3/亩, 合46.9mm灌水水深。

(2) 灌水周期

式中:T—设计灌水周期 (d) ;m—设计净灌水定额 (mm) ;EP—作物临界期日均需水强度 (mm/d) 。

设计灌水定额为46.9mm, 计算得作物灌水周期为7.82天, 考虑项目区的土壤性质, 根据实际取T=7d。

2.3 泵站设计

2.3.1 泵站总体布置

根据地形条件及灌溉要求, 本次将泵站建在潢河左岸边, 河岸高程为68m。泵房平面尺寸4m×2.7m, 采用离心泵提水, 离心泵安装高程为68m。吸水口高程为65.5m, 潢河枯水期静水位高程为67m。配电房位于泵房左侧, 基础高程为68m。为保证泵站正常引水且便于维修, 提灌站进口修建进水池。提灌站出口接输水管道, 将水引至蓄水池, 蓄水池高程298m。

(1) 进水池

泵站进水池采用C20钢筋砼竖井结构, 池长4m, 宽2.7m, 高2.0m, 底板厚0.2m, 井壁厚0.50m。池顶设置φ6-50*50的拦污栅阀。提灌站工程进水池及出水池砼抗冻标号均为F100。

(2) 输水管道

输水管道采用钢管, 地表敷设, 每30米设置支墩, 每60米设计镇墩。经计算, 提灌站需设380m DN200δ=6mm防锈无缝钢管。管道转弯处设C25砼镇墩, 镇墩尺寸为0.8m×0.8m×0.8m。

(3) 阀门井

泵站输水管道间设阀门井, 井内设D371X-10 (DN200) 对夹式蜗轮蝶阀和HD71X-10 (DN200) 对夹式止回阀各1个。阀门井采用C20砼竖井结构, 井长1.5m, 宽1.5m, 高1.5m, 井壁厚0.20m, 底板厚0.2m。井顶设3块C20钢筋砼预制板, 单块长1.79m, 宽0.59m, 厚0.10m。

2.3.2 泵站主要设计参数

(1) 设计流量

式中:Q—泵站设计灌溉流量 (m3/s) ;A—泵站设计灌溉面积 (万亩) , 本工程为0.075万亩;q—设计灌水率m3/ (s·万亩) , 本工程取0.32m3/ (s·万亩) ;η—灌区水利用系数, 本工程取0.85。

经计算本提灌站灌溉流量为0.023 6m3/s, 即85m3/h。

(2) 水泵扬程

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 50288-99) , 管道沿程水头损失按下式计算:

式中:hf—管道沿程损失水头;f—摩阻系数, 本工程取6.25×105;L—管道长度, m, 本工程为380m;Q—泵站设计流量, m3/h, 本工程设计为85m3/h;m—流量指数, 本工程取1.90;d—管道内径, mm, 本工程为200mm;b—管径指数, 本工程取5.10;hj—管道局部损失水头;ζ—管道局部阻力系数;V—管道流速 (m/s) ;g—重力加速度 (m/s2) 。

经分析计算, 管道沿程水头损失hf=23.91m, 管道局部损失水头hj=3.59m。管道总水力损失h损=27.5m。

(3) 设备选型

本站采用单台水泵, 经计算平均扬程28.95m, 最高扬程32.45m, 最低扬程26.55m, 结合本工程特点, 选用离心泵D85-45/6。配套专用电机功率110kw, 配套电机型号为Y315S-2。

2.4 蓄水池设计

结合典型区灌溉作物需水量, 确定新建蓄水池容积为400m3/座。本次典型区管灌面积半固定喷灌750亩, 需布置蓄水池1座。

蓄水池设计为矩形水池, 蓄水池内尺寸为16×8×3.5m (长×宽×高) , 设计蓄水容积400m3。蓄水池进水口设计DN200钢管与上水钢管连接, 下游设置DN150泄水管和DN300溢水管各1根。蓄水池下游设一根出水管与加压泵连接。

2.5 田间灌溉工程

2.5.1 管网布置

项目区通过新建提灌站由潢河提水至蓄水池, 再接加压泵, 引出一条主干管, 在主干管上通过三通、弯头等连接次干管。次干管每100米设置一个出水口, 出水口连接移动干管, 移动干管每间距20m布置一条支管, 支管上布置安装竖管和喷头, 喷头间距为18m。

2.5.2 喷头的选择和组合间距

(1) 按照《喷灌工程技术规范》 (GB85-85) 规定, 选择喷头和确定组合间距必须满足以下4条标准:1) 喷头必须是质量合格的正规产品, 性能参数 (工作压力、流量和射程等) 符合设计要求;2) 组合喷灌强度不超过土壤的允许灌溉强度值, 即ρi<ρ=12%;3) 本地区土壤为粉质壤土, 喷灌均匀系数应大于75%;4) 雾化指标 (hp/d) 值不低于作物要求的数值, 本典型区种植为经济作物, 故雾化指标hp/d应大于3 000。

(2) 喷头选择和组合间距的确定

1) 喷头及其参数。根据设计要求和产品目录选择ZY-2型喷头, 具体参数详见下表1。

2) 喷头及其组合间距的设计。主风向为东南风, 设计风速采用1.8m/s, 喷头、支管分别选用间距射程比Ka=0.9, Kb=1.2。则组合间距为:a=Ka×R=0.9×18.1=16.29m;b=Kb×R=1.2×18.1=21.71m。因此选用支管间距b为20m, 喷头间距a为18m。

2.6 加压泵选型设计

综合考虑到工程管理与运行等因素, 在蓄水池后设置加压水泵1台。

水泵选型计算公式为H杨=H高差+H损。

式中, H扬—水泵扬程, m;H高差—水泵至最不利端高差, 取78m;H损—提水管道沿程水头损失和局部水头损失, 计27.5m。

由上式可计算得H扬=27.5+78=105.5m, 结合灌溉系统设计流量为31.3m3/h, 因此选用175QJ32-120/10潜水泵。水泵电机功率为18.5KW, 额定电流42.6A, 配套电机配套铝芯电缆3×10mm2。

2.7 电力配套工程

2.7.1 泵站配电房

侧配电房一座, 建筑面积为10.5m2, 基础高程为68m。

2.7.2 电气设备

选用离心泵D85-45/6。配套专用电机功率110kw, 配套电机型号为Y315S-2。设置与变压器及水泵电机相配套的配电柜一套。变压器布置于配电房顶, 配电柜布置在配电房内。泵房照明灯具以卤素灯为光源, 泵房内设置一套。

2.8 主要工程量

项目主要工程量:新建泵房1座, D85-45/6离心泵1台 (配套专用电机功率110kw, 配套电机型号为Y315S-2) , 400m2蓄水池1座, 175QJ32-120/10潜水泵 (配套电机功率为18.5KW, 额定电流42.6A) , 阀门井1座, 田间管道UPVCφ110 (0.6MPa) 4 520m, UPVCφ503300m。土方开挖8 397.84m3, 土方回填8 265.13m3。

3 工程投资

典型区工程总投资126.97万元, 亩均投资1 693元。其中水源工程投资52.62万元, 亩均701.6元;田间灌溉工程62.05万元, 亩均827.33元;独立费用8.6万元, 亩均114.67元;基本预备费3.70万元, 亩均49.31元。

4 结论

通过典型设计和投资预算分析, 在淮南地区以地表水为水源, 以喷灌为灌溉形式, 实现农业灌溉用水的高效利用, 优化设计方案可行, 投资预算合理, 宜于推广普及。项目的实施必将推动淮南地区高效节水灌溉的发展。

参考文献

[1]GB/T50363-2006.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S].

篇4:水保方案典型设计要求

1 公路工程水土流失的危害性

公路工程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路基施工期,特别是当这个时期遇到雨季和大风天气,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水土侵蚀和风力侵蚀等。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影响道路两侧的景观:沿山腰修筑的道路工程,如果不注意和整个山体景观的协调,将会严重影响整个山体轮廓的景观。2)对区域河流的影响:在暴雨和急流的作用下,将会给周边河流输送大量的泥砂,影响河道的行洪及下游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进而影响下游地区的安全。3)对道路安全的影响:公路有大量的土方开挖和回填,路上的土质开挖边坡和路下的回填边坡如果得不到较好地防护,有可能诱发滑坡,从而影响行车安全。4)影响道路交通:水土流失产生的大量泥砂,在地表径流的影响下,沿道路横流,影响道路行车。5)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严重的水土流失,将会给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2 公路景观建设与水土保持的关系及设计原则

水土保持直接影响地貌、气候、水文、植被、生态等因素而成为决定公路工程景观质量甚至存亡的重要条件。与一般地区相比,公路工程的水土保持工作不仅要做,而且要做得更好,要求更高,即根据公路工程的自然背景和景观特点,将水土保持工程与公路工程景观建设密切结合,生态效益、风景效益、经济效益兼顾,使水保工程景观化、艺术化,从而既保护了公路工程生态环境,又为公路工程增添了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山区公路建设既要重视水土保持,又要注重景观设计,在设计时,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必须结合该区域的景观要求和生态特点,以水土保持功能要求为基础,符合景观效果的需要,尊重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规律,以保护环境、造福人类为目的。2)与景观规划紧密结合,与整体景观和谐统一,树立“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只是绿化体系的起点而不是终点”的思想。3)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将防治责任范围内的工程水土流失控制达标。4)在总体布局层次分布上,第一层重在因害设防,恢复、保护并提高优良的植被环境,遮盖不悦目景观,措施设计侧重于防治水土流失;第二层以美化为主,在满足改善生态环境需要的基础上,提高其观赏价值,形成一个高质量的景观。5)在选择植被种类时,应考虑边坡所在地的植物类型、植被环境,让边坡植被的“小环境”与当地植被的“大环境”协调一致,产生一种总体的景观效果。

3 基于水保功能的公路工程景观技术

1)合理的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是对公路工程跨越区域的土地划定范围。规定其允许的土地利用方式,限制不允许的土地利用方式进入。它是从区域整体入手保护自然生态、合理利用资源的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保障。

2)公路跨越区域土地的美学利用。

美学利用是对公路工程用地和水保工程的特殊要求,包括平面与立体两方面。平面上主要是指为了使生产、生活用地与风景用地更好地相融合。立体空间上主要是指景观空间的视觉效果和景观层次,合理地利用地形地貌变化安排景观。

3)工程的景观处理。

公路工程的高切坡、堡坎、挡墙、桥梁立柱及自然山体崖壁等要充分考虑“景观化”。如对于护坡,就可以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自然生态护坡、人工生态护坡和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护坡三种形式。其中自然生态护坡提倡采用天然土质驳岸,缓坡种植保水固土草皮或天然草灌植被,后方种植高大乔木形成纵深景观层次;人工生态护坡则适合在局部有特殊水土保持需求和景观需求的路段,可以采用适当硬化措施;自然与人工相结合的护坡则采用局部硬化与自然柔式漫坡间隔结合的处理方式,辅以丛植或组团状的花卉灌草。

4 结语

当前人类越来越关注和重视自身生存环境,公路工程成为人们返璞归真、享受自然的重要场所。水土保持是公路工程存在的基本要求,将这种生态要求和景观建设的风景要求相结合,是21世纪公路建设应该追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封克林.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探讨[J].山西建筑,2006,32(24):144-145.

篇5:水保方案典型设计要求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 国内外大中城市普遍遭遇用地短缺问题, 合理开发和优化利用地下空间, 是各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电缆隧道建设是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一种形式, 电缆隧道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设计是电缆隧道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建设时, 发达国家特别注重于环境保护, 并且还要考虑工程如何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 我国在此尚处于发展阶段。怎样在发展建设的同时避免或减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体现[1], 如何提高土地利用率, 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工程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工作, 是目前明挖法施工电缆隧道所面临的新课题。

2 目前我国电缆隧道设计现状

电缆隧道建设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大, 如市区内电缆隧道的施工会影响到附近建筑的安全, 郊区电缆隧道 (尤其是明挖施工隧道) 的施工会引起地貌及植被等环境特征的明显变化, 破坏原有植被覆盖层和土壤结构, 尤其在地势有起伏的地区, 加剧了生态系统的退化。

现阶段国内电缆隧道设计, 基本都在满足相关规范规定、使用功能和安全的基础上, 不再另行考虑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相关设计, 导致有些工程在施工完毕以后, 由于人为活动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电缆隧道水土流失并不是由自然因素造成, 而是人们在隧道建设时, 砍伐大量地表植物、开挖土石方破坏土壤结构所导致。所以在明挖法施工电缆隧道的设计阶段, 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相关设计内容亟需加入。

3 明挖法电缆隧道施工对环境的影响[2]

3.1 对水源的影响

3.1.1 隧道开挖过程中, 会改变地下水流通道, 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等影响。

3.1.2 隧道开挖弃土处置不当, 随意堆放, 造成水土流失, 污染水源地等。

3.1.3 隧道施工排放的污水及施工人员排放的生活污水处理不当, 或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 造成对生活水源以及地下水的污染。

3.1.4 隧道施工产生的垃圾、生活垃圾处理不当, 随意丢弃, 造成水源污染。

3.2 对植被的影响

3.2.1 隧道施工永久占地、临时设施用地等, 造成原有植被被破坏。

3.2.2 隧道弃碴场选址不合理, 防护不及时, 造成弃碴场植被被破坏。

3.2.3 隧道施工机械产生的废弃油污渗入土壤, 对植被造成破坏。

3.2.4 隧道施工产生的粉尘对周边植被造成影响。

3.3 对土壤的影响

3.3.1 隧道施工产生的污水直接排放, 下渗到土壤中, 污水中所含化学试剂对土壤会造成很大影响。

3.3.2 施工机械产生废弃油污渗入土壤从而造成破坏。

3.3.3 隧道开挖弃土造成水土流失。

3.4 对空气的影响

3.4.1 隧道施工机械产生的废气对周边空气产生影响。

3.4.2 施工便道的扬尘对周边空气产生影响。

3.4.3 混凝土拌合站的水泥等产生的粉尘对周边空气产生影响。

3.4.4 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对周边空气产生影响。

3.5 噪声的影响

3.5.1 隧道爆破施工产生的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3.5.2 隧道施工机械设备产生的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3.5.3 混凝土拌合站及运输车辆产生的噪声对环境的影响。

4 施工过程中的环保要求及措施

4.1 环境保护要求

明挖施工电缆隧道工程的实施对项目建设区域的生态环境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对于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 应该采取积极的环境保护措施, 在最大程度上避让潜在的不利生态影响。对于生产废水和生活污水, 要求就地或就近处理, 不得进入渠道出现污染水源的情况。施工区域应采用《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 相关标准限值进行劳动保护控制。严格限定工程建设扰动区域, 按照确定的施工活动范围进行施工, 保证施工机械在施工道路的限定宽度内行驶, 减少建设活动对地表和植被的破坏及扰动, 并防止工程开挖、堆碴而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4.2 环境保护措施

4.2.1 施工期间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隧道开挖多余的土石方不允许就地倾倒堆放, 应在不影响正常生产的情况下在指定弃土堆放区域进行平整堆放, 并进行绿化恢复, 减少占用临时施工用地, 施工中采取彩条布覆盖、草袋挡土墙临时防护措施, 减少水土流失。对于高差较大施工区修建护坡和排水沟, 表土及开挖方进行临时拦挡, 防止挖方堆土流失造成危害, 施工结束后进行土地整治并进行植被或耕地恢复。

4.2.2 施工期间噪声防治措施

明挖施工电缆隧道工程在施工期的场地平整、挖土填方和设备安装等几个阶段中, 主要噪声源有混凝土搅拌机、电锯及交通运输噪声等, 这些施工设备运行时会产生较高的噪声, 施工结束, 施工噪声影响亦会结束。开挖采用人工开挖或静音爆破的方式, 减少施工噪声, 依法限制夜间施工, 如因工艺特殊情况要求, 在夜间施工时应禁止使用产生较大噪声的机械设备如推土机、挖土机等, 噪声影响应满足《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GB12523-2011) 的限值要求。

4.2.3 施工期间污水排放措施

在隧道施工阶段产生的施工废水和施工生活污水可能会污染附近水源保护区的水体环境, 因此施工期间施工场地要尽量远离水体, 并划定明确的施工范围, 不得随意扩大, 施工临时道路要尽量利用已有道路;施工中临时堆土点应远离临近的水体, 在指定地点堆放;尽可能采用商品混凝土, 如在施工现场拌和混凝土, 应对砂、石料冲洗废水的处置和循环使用, 严禁排入河流或水源地;合理安排工期, 尽量避免雨季施工;生活污水应排入当地生活污水系统处置。

4.2.4 施工期间弃土、废弃物及扬尘处理措施

施工期固体废弃物主要为施工人员的生活垃圾和建筑施工垃圾, 以及工程拆迁产生的建筑垃圾。为避免施工及生活垃圾对环境造成影响, 在工程施工前应作好施工机构及施工人员的环保培训。明确要求施工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及生活垃圾应分别堆放, 并安排专人专车及时清运或定期运至环卫部门指定的地点处置, 使工程建设产生的垃圾处于可控状态。此外, 如工程存在拆迁, 拆迁主要涉及居民房屋的拆迁。施工结束后施工单位对拆迁场地进行清理或碾压整平, 结合周边的土地利用现状及时恢复植被。

施工期的扬尘主要来自土石方的开挖、房屋拆除、施工现场内车辆行驶等。为尽量减少施工期扬尘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应合理组织施工, 提倡文明施工, 尽量避免扬尘二次污染, 施工弃土弃渣集中、合理堆放, 遇天气干燥时应进行人工控制定期洒水。

加强材料转运与使用管理、合理装卸, 规范操作, 以防止扬尘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 对土、石料等可能产生扬尘的材料, 在运输时用防水布覆盖。

4.2.5 动物保护措施

a.加强施工人员的教育和管理, 加强施工生态监管。禁止将生活垃圾堆放在敏感区内;教育施工人员不要捡拾鸟卵、捕捉野生动物及其幼体。敏感区附近施工时, 避免进入, 因施工要求必须进入的, 缩短在区内的停留时间, 禁止非法进入一级保护区、缓冲区和核心区, 禁止无关人员随意进入施工现场区, 禁止越界施工。

b.严格执行有关敏感区的法律法规, 占用敏感区的土地, 要与主管部门协商, 双方确定生态最优可行方案, 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c.施工现场设置警示牌和宣传牌, 提醒施工人员和过路人员保护野生动物, 避免野生动物侵入。

d.要合理控制施工范围, 控制施工噪声, 减轻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施工机械、车辆等需要修理或维护时, 安排在敏感区外进行, 减小直接干扰。

e.重视夜间运输车辆灯光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野生动物保护区及频繁出没线段, 要合理设置交通运输线路, 减轻对野生动物的干扰, 严格禁止在敏感区界的夜间施工。

f.加强施工期受伤野生动物保护和救治, 施工中遇到地栖型鸟类应诱导其离开施工区, 加强与当地野生动物保护部门的联络, 遇到受伤野生鸟类与兽类, 联系保护机构救治。

5 施工过程中的水保要求及措施

5.1 水土保持要求

保护电缆隧道工程引水沿线水质, 使其满足灌溉水质要求。并严格执行水土保持要求, 防止水土流失。

5.2 水土保持措施

电缆隧道施工作业严格按永久征地线范围内开挖, 对于需要修建护坡和截水沟的地区, 表土及开挖方进行临时拦挡, 防止挖方堆土流失对下部区域造成危害, 施工结束后进行土地整治并撒播草籽或者进行耕地恢复。

6 结论

随着我国电缆隧道建设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 明挖法施工电缆隧道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设计必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因此必须加强对电缆隧道建设中所涉及环保问题的深入研究, 加强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以及工程投产后运行阶段的环保水保方面措施的实施和管理, 完善相关设计及施工措施, 将环境保护和水土保持的理念深入到电力设计的各个方面, 使我国电力建设得以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姚宝剑.乌鞘岭隧道区域施工环境保护措施[J].铁道建筑技术, 2004 (S1) :75-77, 124.

篇6:水保方案典型设计要求

备用电源自投装置因逻辑清晰、原理及接线简单等优势被广泛运用于220k V终端变电站及110k V及以下电压等级电网中, 对避免主供电源故障跳闸时下级变电站负荷损失及变电站全站失压事件起到积极作用, 主供线路故障跳闸时备自投的正确动作, 有效提高了用户供电可靠率。但另一方面鉴于备自投装置典型逻辑局限于两台进线电源断路器及一台联络断路器的特点, 针对目前大量出现的110k V扩大内桥接线、线-变组接线3台主变供多段10k V母线等非典型接线方式, 10k V备自投装置的功能设计及运用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文中以某110k V变电站3台主变6段10k V母线接线方式为例, 研究基于灵活多样的运行方式下站内多套10k V备自投装置的逻辑配合、回路设计思路, 寻求多套备自投装置逻辑功能匹配最佳、接线方式最简单、功能实现最充分、运行最可靠的设计方法, 提高设备运行功能效率。

2 实例分析

2.1 一次主接线方式

110k V某变电站地处省会城市中心区域, 供电可靠性压力极大, 另一方面因供电负荷重且10k V出线间隔较多, 站内由3台110k V变压器按线路-变压器组方式供电, 10k V共有6段母线通过6台10k V母联断路器相互连接成环, 主接线方式较为复杂, 见图1:

2.2 现有保护配置

110k V 3台主变分别配置了主后一体、双重化配置的主变保护装置, 具备差动、非电量、高后备、低后备保护功能。10k V公共部分因母线及母联断路器数量较多, 一套备自投装置显然不能满足现有复杂接线及运行方式对备自投逻辑的要求, 故配置了6套10k V分段保护及备自投装置。

3 存在的问题

3.1 常规备自投装置设计

在如图2的典型设计主接线方式下, 备自投装置的常规逻辑分为母联备投及进线备投共四种方式 (亦称明备投及暗备投方式) 。以母联备投方式1为例:

1) 备自投装置判别主供电源1故障无流条件 (I1≤Izd) 的电流回路取自主变低压侧001断路器CT二次电流, 判别I段母线失压 (U1≤Uzd1) 的电压回路取自10k VⅠ母线PT二次电压, 判别备用电源2有压 (U2≥Uzd2) 具备备投条件的电压回路取自10k VⅡ母线PT二次电压;

2) 三台断路器位置接点按反措要求取自能够反映断路器实时位置变化的各断路器机构辅助接点;

3) 为防止低压侧备自投动作合闸于故障母线或所联络的故障间隔, 当主变后备保护动作时, 应正确闭锁母联备自投, 此时1、2号主变后备保护动作接点均引入备自投装置闭锁放电开入回路。

3.2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 电流、电压回路存在问题:如果10k V备自投装置两路电源进线电流均取自主变10k V侧断路器CT的话, 每台主变10k V侧断路器CT二次回路需引入4套备自投装置, 若采用CT同一个绕组二次回路串接备投装置的方式, 将造成二次电流回路接线复杂, 运行风险大, 如图3所示。而6套10k V备自投所用的母线电压均来自10k VⅠ、Ⅲ、Ⅴ段母线电压, 反言之, 10k VⅠ、Ⅲ、Ⅴ段母线电压需各自分别接入4套备自投装置, 二次电压回路接线复杂, 如图4所示。

2) 10k V母联断路器偷跳时备自投存在问题:以图1中10k V母联016断路器备自投为例, 该套备投装置主供电源二次电流取自1、3号主变10k V侧001、003断路器CT, 母线电压取自10k VⅠ、Ⅴ段母线PT, 当1、3号电源任意故障, 且满足016备自投动作允许条件、无闭锁开入时, 备自投动作跳开故障电源断路器, 合上母联016断路器。该运行方式下015断路器在合位, 假设因10k VⅥ段母线故障或因其母线上10k V馈线保护拒动, 3号主变低后备动作一时限跳开015断路器时, 可通过低后备动作接点来正确闭锁016断路器。

问题:相邻10k V母联015断路器的位置信息无法反应到016备自投的逻辑中, 当015断路器偷跳导致10k VⅥ段失压时 (如图5所示) , 016备自投不会动作, 015备自投因不满足充电条件也不会动作。同理, 当011、013母联断路器偷跳导致其中一段10k V母线失压时, 没有任何一套备自投能满足出口动作条件。

4 解决方案

将原001、016、003断路器互备动作逻辑改为001、016、015断路器互备, 即将相邻的运行10k V母联断路器视为016备自投的电源之一, 使原先跨过015母联断路器实现的备投逻辑还原到备自投经典方式上来, 不仅逻辑简明、清晰, 当运行的10k V母联或主变低压侧断路器偷跳时, 相关备自投装置均能正确动作, 有效避免因开关偷跳导致的母线失压。

4.1 备自投电流、电压回路设计

备自投基础逻辑简化、还原到经典模式后, 相应的进线电源电流回路也随之简化。每套备投电源进线电流回路一路来自相邻10k V母线上主变10k V侧断路器CT, 另一路来自相邻10k V母联断路器CT;备自投所需母线电压分别取自相邻的两段母线PT。例如016备自投电源进线电流取自001、015断路器CT, 母线电压取自10k VⅠ、Ⅵ段母线PT。

从图6可以看出, 简化后的电流回路除了主变10k V侧3台断路器外, 虽然引入了6台10k V母联断路器CT电流回路, 但针对CT每一个绕组或每一套备自投而言, 电流回路至多串接2台备自投装置。同样从图7可以看出, 各套备自投引入的电压回路也原理更清晰、接线更简单、运行更安全可靠。

4.2 备自投闭锁回路的实现

当10k V母线故障或10k V馈线保护拒动时, 由主变后备保护跳开10k V侧断路器切除故障, 此时为防止备自投动作合闸于故障母线或所联络的故障间隔导致故障加剧, 主变后备保护动作时应能正确闭锁相应的母联备自投装置。按照上述对该站6套10k V备自投装置电流、电压及闭锁回路的设计思路, 主要有以下几个优点:

1) 就各套备自投装置自身来说, 均遵从了经典备自投装置逻辑原理及常规设计思路, 无需特殊软件版本及非常规的二次接线方式, 有利于备自投装置及二次回路的运行维护, 有利于备自投装置通用版本的软硬件备品备件储备;

2) 二次电流、电压回路逻辑清晰, 接线直观, 回路分配均匀, 能够用简明的逻辑、回路组合实现6套备自投装置的功能;

3) 能够有效地解决原设计方案中存在的10k V运行母联断路器偷跳导致10k V母线失压时, 没有任何一套备自投装置具备动作条件的问题, 提高了6套备自投装置的功能效率, 进而提高供电可靠性;

4) 3台主变低压侧断路器及6台10k V母联断路器位置状态能够有效地输入到6套备自投装置中, 通过分、合位置的实时状态, 各套备自投装置能够自动适应当前运行方式, 无需运行人员在运行方式变化时手动投退相关备自投功能。

5 结束语

上一篇:经典诗歌美文朗诵背景音乐下一篇:中医科医生的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