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

2024-05-02

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精选7篇)

篇1: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

第二课1、欧洲中世纪有句谚语说:“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情况?

反映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等级制度。由于封建等级制度是因土地的层层分封而形成的,各级封君与封臣之间都互有义务。所以,封臣即附庸只承认自己直接受封的领主为封君,而对自己封君的封君却没有臣属(主从)关系。所以,中世纪的西欧出现了“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现象。这种复杂的关系,在封建主之间“造成一团乱麻般的权利和义务”,使封建主之间不断发生争夺和混战。

2、教皇为查理加冕,这一事件意味着什么?

(上帝对查理称帝的认可,意味着查理负有传播和捍卫基督教的义务,标志着教权与王权之间相互利用的关系及其联盟的建立。)

3、为什么在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了基督教?(犹太人民不满罗马帝国的残暴统治,在屡次反抗斗争失败后,才将希望转向宗教,期盼上帝派救世主来拯救他们。)最初信仰上帝的人是富人还是穷人?(在基督教产生之初,它是下层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借以斗争的手段。)后来富人加入教会,对基督教产生哪些影响?(上流社会的人士入教并把持了教会的领导权,使基督教原有的反抗精神逐渐消失,日益成为罗马帝国维护其统治的思想工具。)教会为什么积极靠拢王权?(利用国王的力量扩大自己的影响。它通过各种手段占有大量地产,并经常干涉和控制各国的事务。)后来教会势力发生了哪些变化?(在欧洲封建社会鼎盛期,教会不仅垄断了思想文化领域,而且具有雄厚的经济地位和相当大的政治权力。)

4、书p60:它们分别是面包师、裁缝和酿酒工行会的徽章。5、欧洲中世纪城市和乡村生活的最大不同点是什么?

①从政治角度来说,欧洲中世纪乡村的基本组织单位是封建庄园,生活在其中的劳动者是依附于封建领主的农奴。他们为了获得土地的使用权,必须忍受封建主的剥削和压迫,交纳地租,服劳役。农奴缺乏人身自由,基本被束缚在土地上,与庄园主有依附关系;而城市的市民则摆脱了封建义务的束缚和领主的控制,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

②从经济角度来说,乡村庄园经济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的生产不是为了出卖,而是为了庄园内部的消费;而城市中商品经济发达,贸易繁荣,十分开放。

3.欧洲中世纪封建制度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表现:①封建庄园制度、②封建农奴制度、③封建等级制度、④基督教的作用和影响。

篇2: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

摘要:中世纪界定于公元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至公元1453 年东罗马帝国灭亡的这一历史时期。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三大宗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时期。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在中世纪里,基督教不仅使整个欧洲基督教化,而且成功地保全了希腊、罗马和希伯来文明的精华,逐渐与蛮族融为一体,呵护着新生的文化嫩芽,终于使它成长为参天大树。以基督教信念为核心的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兴起并走向繁荣。本文就是对基督教在西方中世纪社会社会各方面的作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基督教 欧洲 中世纪 西方文化

者:云红超 2010414283 曲阜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一、中世纪

中世纪(Middle Ages)(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个时代(主要是西欧),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公元476年)数百年后起,在世界范围内,封建制度占统治地位的时期,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公元1453年)之后,资本主义抬头的时期为止。“中世纪”一词是15世纪后期的人文主义者开始使用的。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传统上认为这是欧洲文明史上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

中世纪史,也叫中古史,由于概念不同,对世界中古史的起讫年代的认识也不同。

国内过去传统上定上限为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下限为1640 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是以革命夺权为标准划线,现多不用。现在教科书将下限定为15 世纪末地理大发现之前,但上限仍为五世纪。

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当西欧在5世纪刚刚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中国早已在500多年以前走完了超过1000年的封建社会历程。(注:这里的“封建社会”,不是我们通常与“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等相提并论的“封建社会”,而是指分封制下的社会。主要是夏、商、周三朝,以西周最为典型。这种社会与欧洲的封建社会基本一致)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一直到公元9世纪,绝大多数的近古(Late Antiquity)学者都按照圣奥古斯丁的观点,认为人类是处于历史的第六个阶段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即《圣经》在“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故而有黑暗之意;一个被历史学家普遍接受的说法是,“中世纪黑暗时代”这个词,是由十四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学者彼特拉克所发明的。他周游欧洲重新发掘和出版经典的拉丁和希腊著作,志在重新恢复罗马古典的拉丁语言、艺术和文化,对自公元四一零年罗马沦陷以来的变化与发生的事件,认为不值得研究。人文主义者看历史并不按奥古斯丁的宗教术语,而是按社会(学)的术语,即通过古典文化、文学和艺术来看待历史;所以人文主义者把这900年古典文化上发展的停滞时期称为“黑暗的时期”。

彼特拉克把欧洲历史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罗马与古希腊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人文主义者也相信,总有一天罗马帝国会再次兴起,重新恢复古典文化的纯洁性。14世纪末与15世纪初,人文主义者们认为一个现代时期(Modern Age)已经开始了,所以从逻辑上来讲,一个“中世纪”已经形成了。

因此,自人文主义者起,历史学家们对“黑暗的时期”和“中世纪”也多持负面观点。在16世纪与17世纪时基督教新教徒的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也把天主教的腐败写进这段历史中。针对新教徒的指责,天主教的改革者们也给出了一幅与“黑暗的时期”相反的图画:一个社会与宗教和谐的时期,一点也不黑暗。而对“黑暗时期”,许多现代的负面观念是来自于17、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康德和伏尔泰的作品中。

19世纪初,浪漫主义运动转变了这种对“黑暗的时期”负面观念一边倒的趋势。它给出了一幅祥和的图画:社会和环境的和谐,扎根于大自然的生活;同时也回应启蒙运动中的理性主义以理性完全超越感性的作法,以及由正在兴起的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环境破坏与污染。浪漫主义者对待“黑暗时期”的观点,仍可以在今天的一些庆祝那个时期文化活动与节日中,通过所展示出来的风俗与发生的历史事件中看到。

浪漫主义运动后的19世纪下半叶,考古学取的了很大的进展,许多不为以前的学者所知的历史文献与文物被挖掘和整理出来。而1939年发现的公元625年左右的萨顿骺(Sutton Hoo)宝窟,以及中世纪研究的著名学者查理哈斯金(Charles H.Haskins)的研究发现,使得“黑暗时期”看上去不再是一个合适的词汇。20世纪中叶以后,在英语国家中的专业学者文献里,“黑暗时期”这个词渐渐地消失。

查理哈斯金写道:“历史的连续性排除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这两个紧接着的历史时期之间有巨大差别的可能性,现代研究表明,中世纪不是曾经被认为的那么黑,也不是那么停滞;文艺复兴不是那么亮丽,也不是那么突然。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之前,有一个类似的运动,即便它不是那么广传。

所以,原来的“中世纪黑暗时期”现被改为专指公元410年(或455年)到公元754年(或800年)这段欧洲历史。

二、基督教

基督教(英语:christianity、希腊语:Χριστιανισμ、拉丁语:Christianismus)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宗教。天主教(拉丁语:Ecclesiam catholicam)、新教(德语:Protestantismus、法语:Protestantisme、英语:Protestantism)、东正教(希腊语:Ορθ?δοξη Εκκλησ?α、教会斯拉夫语:Правосла?ви?)等统称基督教——中文中“基督教”往往特指新教(又俗称“耶稣教”,或是“耶教”),三大教派中天主教、东正教和新教的统称一般用“基督宗教”这个词。但在本词条中,“基督教”指“基督宗教”,即总称,而不是新教。

中世纪是全世界封建制社会形成到发展的时期,也是世界三大宗教形成并广泛传播的时期。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欧洲取得了万流归宗的地位。

欧洲人的生活与宗教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国王,还是领主,无论是骑士还是普通百姓,只能在宗教的框架内思想与生活,绝对不能够超越。12 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除最后一项外,都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施行的。可以说人生的一切重大事件都被基督教会的宗教仪式所包容,从出生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人的一生都在宗教的制约之下。各种习俗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几乎所有习俗都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许多节日都与宗教有关,如仲夏节是为纪念施洗者约翰、冬至日是纪念圣女露西亚、圣诞节是纪念耶稣诞生,万圣节是为纪念所有死去的圣徒、情人节是纪念圣瓦伦丁神父等等。人们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都与教会和宗教相关,即使是演剧也都演圣经中的故事。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与西欧不同,它较好地保存了古代文化,一直延续着罗马庄严的礼仪和专制政治制度,其皇权高于教权,其教会也不受制于罗马。然而与西方的教会一样,欧洲东方的基督教在精神方面影响和感化了整个斯拉夫世界,使他们的全部生活也在基督教的规范之内。其节日习俗、生活习俗也与教会密切相关。

总之,整个中世纪西欧文化,包括文艺复兴初期在内,都是以基督教为题材、以基督教思想为背景的.可以说,西欧中世纪文化的主体,就是基督教文化.近代西方文化的基础,已经牢固地树立起来了。

三、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的影响

西欧中世纪一般被认为是一个文化衰落的时期,甚至“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和“文化倒退”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基督教会。事实上,在西欧中世纪早期(公元5 —11 世纪),教会的活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西欧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基督教是古典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复兴,奠定了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基础,促进了西欧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一 基督教继承了古典文化遗产

恩格斯指出,中世纪欧洲“从没落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失掉文明的城市”[ 1 ](400 页)。教会在宗教仪式中“保存了作为一种崇拜秩序、一种思维结构和一种生活原则的基督教文化的丰富传统”。诚然,西欧中世纪前期的文化低潮多少与基督教会对“异教文化”的排挤和蔑视有关,但必须指出的是,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呈现低潮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奴隶制总危机的涤荡冲击、万恶的奴隶制度所造成的尖锐的阶级斗争的结果。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所产生的反抗和战争不仅摧毁了奴隶制度的经济基础,而且使得经营了几百年的文化艺术也在战火中焚毁殆尽。另一方面,罗马帝国自进入3 世纪以后,它在文化上的发展状况已趋于衰落。再说,根据吉本的估计,在君士坦丁改教前夕,整个帝国的基督教徒不超过居民总人口的20 %。虽然这个数目尚无法得到确证,但它至少说明基督教对于罗马统集团产生重大影响是较晚的事情(不早于公元3 世纪)。如果离开了以上这些原因,同时又无视当时“蛮族”的实际文化水平很低的情况,他们“没有书面文献记载,没有城市,没有石器建筑” ,而只是根据昔日雕刻精美的偶像被一概销毁,一些修道士在原来写有科学文化知识的羊皮卷上换写上宗教内容等行为,就认为基督教会是造成中世纪“黑暗”的原因,难免有点本末倒置。实际上,基督教在当时成了古典文化的主要继承者。

基督教从古典文化中得益最多的是古希腊哲学。在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历代的神学大师们为了使教义更富有理论性,更具有说服力,他们把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人的学说搬到“圣经”的侧旁。第一个把希腊哲学引入宗教教义的关键性人物是斐洛(公元前30 年—公元45 年),他把斯多噶派的“宇宙精神”和柏拉图的“巨匠”等同于犹太人的“上帝”,把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说成是上帝的本质属性,上帝凭借它进行创造,并改变人类的命运。在斐洛看来,当 “逻各斯”被人格化时,便成了上帝的化身,或上帝的长子,如摩西等圣人都是具有肉体的逻各斯。这样一来,斐洛便迈出了基督教哲理化的第一步。早期基督教教父查士丁在向皇帝安敦尼·庇乌和皇子马可·奥勒略进呈的“护教书”中力图证明:基督教教义就是罗马人所喜爱的希腊哲学,耶稣就是苏格拉底的“理性”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的人格化,柏拉图惩恶赏善的概念实际上与基督教善恶报应的教义是同一回事,基督徒与希腊哲学家同信一位上帝,只不过表达方式不同罢了。另一名教父奥利金也认为,古典学术与基督教信仰是一致的。

基督教不仅利用和改造了古典哲学,它还从古典文化的其他方面以及东方神话中广泛地吸取养料。基督教《新约》中的许多故事,如圣灵降孕于童贞女生下了基督,基督所行各种神迹,基督以死给人类带来新生以及基督死后复活等等,据认为实际上是东方和希腊罗马古代神话的翻版。甚至连基督教的宗教节日(如圣诞节、受难、复活和礼拜等)都不是基督教的创新,而是对于地中海地区古***俗的承袭。难怪恩格斯指出,基督教是“从普遍化了的东方神学,特别是犹太神学和庸俗化了的希腊哲学,特别是斯多噶派哲学的混合中悄悄地产生的”。

古希腊、罗马思想与基督教思想的结合和融合始于斐洛,而其集大成者则是奥古斯丁(354 —430 年)。在《上帝城》一书中,奥古斯丁系统地阐释了基督教关于创世、善恶、原罪、堕落、预定、拣选、恩典、拯救等主题,叙述了基督教救赎的历史过程及其哲理,奠定了教会至上权威和教会之外别无拯救等神学教义的理论基础。正是基督教为了构建其理论体系而引入古学术,使古典学术并没有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湮灭,而是在基督教神学的束缚下,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保存了下来。美国学者桑戴克就认为“基督教引起古代文化之衰败者少,而填充古代文化衰败所产生之空隙者多”。

二 基督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复兴

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复兴,与罗马教会的传教活动、修道院制度在西欧的发展,是分不开。中世纪早期的寺院,既是一种宗教团体、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和经济实体,又是贯穿于其中的最为典型的文化组织。在法兰克王权和基督教会的共同支持下,本尼狄克派寺院迅速兴起和发展。它首先盛行于意大利,在7 世纪后推广到了高卢,到8 世纪已遍布整个法兰克王国,到9 世纪末,仅高卢地区就先后建立了数百所本尼狄克派寺院,成为西欧一股巨大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力量。从教会方面来说,这一浪潮的兴起,还受到了教皇格列高利一世的影响和推动,他先后派遣不少高级教士分赴西欧各地具体领导建立寺院的工作。

“正是在修道院里,拉丁文化的传统与基督教生活的模式才被保存了下来”。在这方面,早在6 世纪,加西道拉斯(496 —575 年)就使这些古老的学问传统在修道院里找到了庇护所。毕达哥拉斯派在数学研究上的一些论著以及希波克拉提斯、尤多克索斯、欧几里德、门内马斯、阿基米德、厄拉托塞、阿波罗尼斯、海伦和丢番图等人的著作都是在这些修道院的高墙内得以保存下来的。不少寺院保存着罗马时代伽图、瓦鲁科琉麦拉和帕雷狄阿斯等人的农业著作,后来寺院本身也编写了一些农业指导和农业方法的书籍[ 8 ](182 页)。这对于当时欧洲地区农业技术的保存和生产力的恢复无疑具有积极意义。著名文化史家克里斯托弗·道森指出:“基督教会承袭了罗马帝国的传统。⋯⋯罗马帝国政治制度的崩溃留下了一个任何蛮族国王或酋长也不能弥补的巨大空隙,而这个空隙被作为新兴民族的导师和法律制订者的教会填补了。”

西欧中世纪早期文化首先在不列颠爱尔兰的修道院取得了繁荣,接着是盎格鲁—撒克逊的英格兰,诺萨布里亚(Northumbria)在7 世纪末一度成为学术中心。本尼狄克·比斯科波(628 —690年)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宗教艺术和学术的发展。他曾多次前往罗马和高卢旅行,并将大批的泥瓦匠、玻璃工匠以及歌唱家带回英格兰,用以装饰教堂和进行礼拜活动;同时,他还带回了大量的手稿、油画、圣徒遗物和法衣。公元678 年,他还从罗马带回了圣彼得大教堂唱诗班的大领唱,这位罗马巴西勒修道院的院长,花费了两三年的时间“指导诺萨布里亚的修道僧学习罗马赞美诗的音乐和罗马宗教仪式每年的安排”。在西欧大陆,文化复兴找到了查理大帝这位保护人[ 2 ](64 页)。深受基督教影响的查理大帝出于政治目的,在他执政期间(768 —814 年),曾微服出访,四处罗致学者,“他在其宫廷里聚集了从意大利、西班牙到英格兰和爱尔兰等西欧各地的他那个时代最博学的人物”。想从兴办学校入手来振兴帝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公元774 年还请来了语法学家比萨的彼得,随后,盛请英国教士———诺萨布里亚文化的代表人物阿尔琴(730 —804 年),召集教会各类人才赴法兰克办校讲学,还聘请到历史学家———《伦巴德人史》一书的作者———保罗·狄亚科奴斯以及西奥多尔夫、爱因哈德等人。此后,其孙秃头查理又请来拉特兰努、埃里金纳等知名学者。这些学者创办法兰克宫廷学院,收徒授课,翻译整理古希腊、罗马文献,从事哲学、文学研究,并努力促进王朝宫殿及教堂建筑、绘画、雕刻等艺术的发展,很快就兴起了中世纪学术研究的风气,形成了中世纪哲学与文化更新的趋势, 史称“加洛林王朝文化复兴”。

在查理大帝的赞助和奖掖下,欧洲文化艺术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此期间建成的亚琛王宫教堂以其独特的中殿、侧廊、交叉甬道、圣坛、后殿及中心的圆形塔楼而构成“西部设计”特色,在欧洲建筑史上具有革新意义。那些附属于这些建筑的众多绘画与雕刻作品也纷纷亮相。教堂内的大理石柱、青铜门、雕花穹顶与各种宗教壁画、彩色镶嵌相映成趣,富丽堂皇,揉进了罗马、拜占庭以及叙利亚等艺术风格,给人们以全新的感觉。查理大帝利用教士把墨洛温王朝君主们所舍弃的古代知识文化传统重新连接起来。教会收集、抄写古代希腊、罗马作品,有几个修道院和教堂还设立了手抄本图书馆,“全赖九世纪以来所抄的稿本,几乎所有拉丁作家的著作才能保存到现在”。尽管查理大帝时代的文化水平仍然很低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毋庸讳言,“加洛林王朝文化复兴”标志着古代地中海文化已通过基督教成功地移植到了西欧大陆,并为日后新的复兴和发展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道森评价说,加洛林王朝时期的成就,“是一次真正的文艺复兴,是作为有意识的整体的西方文化的起点”。欧洲中世纪早期的文学也主要是基督教文学。7 世纪时,北英格兰诗人西德蒙曾编出诗歌《创世记》,这部作品被认为与一千年之后弥尔顿的《失乐园》有着同样的想象力和思想性。8 世纪盎格鲁—撒克逊著名诗人辛纽伍尔夫的作品《朱莉安娜》、《埃琳》和《基督》也反映了这类宗教主题。此外,6 世纪基督教哲学家鲍埃蒂在囹圄中采用诗歌与散文交错对比的形式写成的名著《哲学的慰藉》,也被视为欧洲文化史上哲学、伦理、美学和文学的“黄金宝典”,其优美的文笔、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寓意感人肺腑,堪称千古绝唱。不仅如此,欧洲各民族的英雄史诗在流传中也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在中世纪基督教影响、甚至同化欧洲各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这些民族的许多历史歌谣、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也因与基督教形式的结合而得以保存和流传,如8 世纪英格兰英雄史诗《贝奥武甫》把其氏族社会的命运观与基督教的上帝观相混同,11 世纪法国英雄史诗《罗兰之歌》对其民族英雄和基督教信仰的颂扬。与此同时“, 新型的基督教诗歌利用了传统的英雄史诗的想象力”[ 2 ](49 页),如《十字架之梦》、《安德烈》等诗歌。

在数学方面,通过传教士们的传授,水平也有所提高。从生活在公元8 世纪的盎格鲁—撒克逊数学家阿尔昆(约公元735 —804 年)所编写的一本数学习题集上的内容,就可以看到这种进步状况。以后,在修道院内所开设的“七学科”中,除了文法、修辞、辩论术和乐理外,还包括算术、几何和天文等学科,这些学科的设置对于修道士来说,其目的自然同宗教有关,但是,对于数学这一学科来说,至少起到了传宗接代的作用,尽管这种传宗接代的范围仅限于修道院之中,但是,它却为以后数学的“复兴”提供了宝贵的文献资料。

可见,在古典文明衰落到12 世纪欧洲各大学的兴起这一长达700 多年的促进时期内,修道院在西欧文化发展中所起的促进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修道僧是西方的使徒和中世纪文化的奠基者”。在阿尔琴、拉巴努·莫鲁、爱因哈德以后,文化复兴运动由加洛林王朝的大修道院继续推行着,每座修道院都保持了由查理曼宫廷学校和阿尔琴后来在图尔的学校所建立起来的传统,并且在帝国分裂以后,正是这些大修道院,特别是德国南部的那些修道院,如圣高尔修道院、雷切诺修道院以及泰杰西修道院,承袭了全部的传统。随后诺曼底和英格兰修道院又再次成为西方文化的领导力量。

三、基督教奠定了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基础

在中世纪,基督教继续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 1 ](400 页)。僧侣是当时唯一受过教育的阶级。教会不仅收集、翻译古代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品,编写史籍,起到了承先启后、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教会还直接创办了学校。教会学校包括修道院学校和在主教驻节的大教堂兴办的大教堂学校,构成了当时学校教育发展的主线。

无论是修道院学校,还是大教堂学校,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在“七艺”范围之内。“七艺”是古希腊、罗马的传统课程,到6 世纪左右,西欧卡西奥多隐修院的修士们已将古代罗马学校设立的课程文法、修辞和逻辑这“三艺”与算术、几何、音乐、天文这“四艺”合并为“七种自由艺术”,并加以保存和应用,使之成为中世纪世俗和宗教教育的基础。加洛林王朝的宫廷和修道院学校即用拉丁文来讲授这“七艺”,其文法为拉丁文法。修辞是为了传授阐释教义和讲经布道的辩才,逻辑是为了提供从事神学论证和反驳异端学说的形式推理方法,二者成为后来中世纪经院哲学的滥觞。算术是用来解释《圣经》中数字的神秘意义;几何则是根据《圣经》的叙述来描绘大地形状;音乐的内容是礼拜圣诗,其曲词均用于宗教仪式中的赞美诗吟唱;天文学是用来推算教会的宗教节日,按教会传统来构设宇宙模式。不过,正是这种教会教育,为欧洲大学的诞生提供了温床,而且“七艺”课程在后来的发展完善中也逐步形成为欧洲学校的独特课程体系。

篇3: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

本文拟从中世纪前、中期及中世纪后期两个时间段着手, 深入分析在基督教文化下欧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和民众体育的发展状况, 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基督教文化在中世纪不同时期对欧洲体育的全面影响。

1 基督教文化

1.1 基督教的兴起与传播

基督教起初只是犹太教的众多派别之一, 产生于公元1世纪处在罗马统治下的犹太下层人民中间, 其声称牺牲在十字架上的领袖耶稣就是犹太人盼望已久的救世主基督, 因而被称之为基督徒, 他们的宗教团体也就被称之为基督教。同大多数宗教一样, 基督教产生于对现实的绝望, 获得了占人口绝大多数的社会下层民众的支持, 从而迅速传播到罗马帝国各地。

罗马皇帝开始对基督教持敌视态度, 以后, 随着富人的加入并逐渐掌握了教会的领导权, 并看到它不主张用暴力推翻帝国的统治, 因而转为对基督教加以利用。公元313年, 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 (宽容敕令) 》, 承认基督教存在的合法性。公元323年, 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集了基督教历史上第一次宗教大集结, 共有318名基督教主教参加。尼西亚会议制定了基督教的正统教义, 确立了三位一体说。公元3 9 2年, 罗马皇帝提奥多西一世颁布法令, 关闭一切异教神庙, 基督教正式被定为帝国国教, 从此, 成为欧洲社会的精神支柱。

1.2 基督教的身体观

基督教重要的基础教义——原罪说, 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 他们的罪先天地来自其祖先——亚当与夏娃。他们偷食了禁果, 懂得了男女羞耻之事。基督教原罪的观点在西方近代宗教改革的新教领袖——路德、加尔文那里更是获得了极端的发挥, 他们索性明指, 任何人生来即是有罪的, 且肉体是罪恶之源, 只有鄙视肉体, 弃绝一切现实的欢乐和幸福, 虔诚的信仰上帝, 才能获得灵魂的拯救。

可见, 中世纪的基督教的身体观主张灵肉对立, 宣称“肉体是灵魂的监狱”, 要求人们严格实行禁欲主义。这种身体观使作为满足精神和身体快乐为目的的体育和游戏没有立足之地, 严重阻碍甚至否定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

2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体育的全面影响

2.1 对中世纪早、中期体育的影响

2.1.1 对竞技体育的影响

教会认为竞技运动和游戏有悖于上帝的旨意, 违背基督教教义, 故禁止其信徒参加任何竞技和游戏, 违者要遭到惩罚。以竞技为职业的竞技者和角斗士必须保证永远放弃这种职业才能成基督徒。如当时有一张教会的通知书上写道:如果有人在节日、或圣诞节的晚上去参加游戏、赛马或戴假面具, 要处以7年以内禁止外出, 每天鞠躬100次, 祈祷200次的惩罚。随着公元392年, 罗马皇帝正式将基督教定为国教, 曾经辉煌一时的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竞技和其他竞技会从此销声匿迹。

2.1.2 对学校体育的影响

在基督教的控制和影响下, 中世纪的欧洲没有学校体育。中世纪欧洲的教育机构只有教会学校, 而教会学校的唯一教育目标是控制青少年的精神, 强制他们信仰基督教, 接受基督教教义。其教育内容是《圣经》和基督教的神学, 体育活动被排斥在外, 学生如果从事和身体有关的活动将受到严厉的体罚。和古希腊雅典注重体育、德育、智育、美育相结合的教育体系相比, 中世纪欧洲的学校体育无疑是巨大的倒退。这种没有体育的学校教育体系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后才得以改变。

2.2 对中世纪晚期体育的影响

公元5世纪到公元11世纪初是欧洲体育的衰落时期, 随后, 骑士体育的形成和民众体育的开展使欧洲体育开始复苏, 并为欧洲近代体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2.1 骑士体育

形成于公元11世纪末的骑士体育是竞技体育和体育教育的结合。骑士体育系指骑士为了参加战争的需要而形成的身体和技艺训练的方法手段体系。骑士体育是欧洲中世纪唯一被基督教教会允许的体育形式, 骑士阶层是当时唯一的武力阶层, 拥有战马、武器、装备, 在世界体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教会通过把骑士晋封仪式纳入到宗教的轨道上来, 进一步加强了对于骑士阶层的控制, 骑士转变成了“基督的战士”, 并且在十字军东征期间成了主力军。骑士体育成为教会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骑士体育的竞技内容主要是骑士比武。在中世纪, 战争和竞技是骑士的主要职能。与平时枯燥乏味的体育和军事训练相比骑士更热衷于竞技, 也就是比武大会。骑士比武最早出现在法国和普罗旺斯, 11世纪末开始传到欧洲其他国家。最初的比武只是单纯的两个骑士之间的竞赛, 规则非常简单, 没有太多的限制, 参赛的骑士所用的都是战场上真正的武器, 比赛粗暴、残忍, 与一场真正的战争没有什么两样, 伤亡事故是经常的事情。到了13世纪, 已经有许多人在比武场上丧生。领袖们包括教皇曾对此作出警告。例如1240年在科隆那举行的比武就导致六十多人死亡。教皇希望骑士能为十字军在圣地作战, 而不是在比武中白白牺牲。不少统治者企图把比武用的武器变钝, 以减少受伤的意外, 13世纪以后, 比赛的规则开始逐渐完善起来, 对于参加人数、比赛形式、比赛装备都有所限制和规定, 减少了比赛的伤亡性, 比赛的过程也富于观赏性和娱乐性。14世纪时, 比武大会更加成熟, 有一套严格的比赛规则和章程, 和近代的运动会比较接近。这时候比赛的运动员——骑士们参加比武大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展示武艺, 而且是为了获得奖品和荣誉, 以及贵妇人的青睐。1 5世纪以后的比武大会, 越来越注重礼仪和形式, 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意义, 变成了一场娱乐性的盛典, 成为了国王和大贵族展示自己实力, 炫耀财富的途径。17世纪初, 比武大会基本上销声匿迹了。骑士的竞技体育并不仅仅限于比武, 他们除了在封建主的庄园里狩猎之外, 作为随从他们在城堡附近经常举行跑、跳、投掷、角力、游泳等比赛。参加十字军东征归来的骑士, 把马球推广到了整个欧洲。以及中世纪后期宫廷生活的改变, 也影响了骑士舞蹈的发展。

骑士体育的教育内容主要是骑士七技。骑士体育教育分为三个阶段, 侍童阶段、扈从阶段、骑士阶段。骑士阶层的男孩满7岁时, 就到高一级的封建主家庭接受教育, 教育内容主要是学习礼法、文化知识和参加体育锻炼, 此为侍童阶段。侍童到14岁时充当男主人的扈从, 学习狩猎和军事技术, 比如跑、跳、角力、游泳、马术、战斧、弓箭等, 此为扈从阶段。扈从到21岁通过测验或考试, 则被授予骑士称号。综合骑士教育的三个阶段, 其教育内容为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行猎、下棋和吟诗。骑士教育使体育成为了欧洲中世纪教育的内容, 尽管其特点是围绕军事技术和战争技能, 但在欧洲中世纪体育活动极端萎缩的状态下, 骑士体育教育是当时欧洲体育的代表。

2.2.2 民众体育

欧洲中世纪的民众体育, 主要是指这一时期的农民和城市居民的体育活动。中世纪晚期, 农民有了一定的私有财产和自由支配的时间, 为农民的体育活动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在基督教的影响下, 欧洲中世纪晚期农民的体育活动通常是作为宗教庆典的助兴活动开展的。一般是在农闲之时、五月节、圣诞节以骑士受封或领主家嫁娶喜事之日进行。在这一时期。原始足球、棒球、半球、槌球、摔跤、投石、赛跑、滑冰、赛马、跳舞等活动在民间广泛流行。

中世纪晚期欧洲城市的发展和封建依附关系的不断削弱, 城市居民的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一些欧洲城市, 出现了正规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 如1920年法国出现了最早的室内网球场;出现了有组织的体育组织和协会, 如成立于1042的比利时根特击剑协会, 1299年在英国成立了草地地滚球俱乐部, 1399年成立了弗兰德射箭学会;与此同时, 有职业联合会特点的活动方式和比赛也随之出现, 如船夫撑蒿打斗成了西欧渔民和船员喜爱的竞赛。

3 结语

综上所述,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文化对体育的影响并不是全然负面和消极的。在欧洲中世纪早、中期受基督教教义和身体观的影响, 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受到极大地阻碍, 处于长期的停滞和倒退状态。早、中期的衰落状态并不是欧洲中世纪体育文化的全部。中世纪晚期独特的骑士体育和丰富的民众体育才是其典型代表。近代体育的萌芽和发展都离不开灿烂的欧洲中世纪体育文化。

摘要:长期以来, 欧洲中世纪被学界视为体育史上的“黑暗时代”, 持此观点的学者中外皆有。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在基督教文化下中世纪前、中期及中世纪后期欧洲体育的各个方面得出以下结论:欧洲中世纪早、中期受基督教教义和身体观的影响, 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的发展受到极大地阻碍, 处于长期的停滞和倒退状态。欧洲中世纪晚期骑士体育的形成和民众体育的开展使欧洲体育开始复苏, 并为欧洲近代体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代体育的萌芽和发展都离不开灿烂的欧洲中世纪体育文化。

关键词: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体育

参考文献

[1]来晓雷.论西欧中世纪时期的骑士体育[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 2005.

[2]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3]孙葆丽.试论基督教禁欲主义及其对欧洲中世纪体育发展的影响[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 1992 (1) .

[4]郝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6.

[5]杨弢.论中世纪基督教对竞技体育的影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7 (2) .

[6]颜绍泸, 周西宽.体育运动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0.

篇4: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

关键词:基督教;中世纪;欧洲;历史发展

欧洲是一个信仰的时代,宗教意识在人们的大脑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方向甚至进程都受基督教的影响。而且,通过对历史的研究解读,我们会发现,一提到中世纪,我们最先反应到的就是基督教。欧洲中世纪绵延几千年,基督教意识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基督教的影响也日益突出。本文就从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的文化艺术、宗教意识、历史叙述等方面的影响展开论述,意在探索基督教的影响所在。

一、基督教的诞生发展历程

基督教发源于罗马,是对信仰耶稣的各教派的统称,基督教的根本信仰在于耶稣基督的诞生、传道、死亡和复活。基督教的蓝本为圣经,是教徒信条所在,福音为基督教的核心思想。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三大宗教。基督教从规模和影响程度来看,被称为一大宗教,在人类发展史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欧洲、美洲等地区都为主导宗教。基督教发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

二、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的历史影响

1、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宗教意识影响。欧洲中世纪的思想来源大多是《圣经》,我们暂且不考虑《圣经》的思想来源,只是在中世纪开始之时,《圣经》已经存在,而且在人的意识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在虔诚的基督教徒的宗教意识中,为了高尚的宗教信仰,要随时准备为正义付出自己的实践。而且,基督教对中世纪的历史编写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基督教宗教意识的影响下,中世纪的历史纪实充满着神奇色彩,体裁也更类似叙事史。在中世纪的历史叙述中,历史叙述的动机更带有主观性,主要体现叙述者的主观实践目的,但同时,在基督教宗教意识影响下,历史叙述也体现了社会功能。正如当代求历史叙述要具有社会功能一样,中世纪的欧洲历史叙述也具有社会功能,只是,这种社会功能并非来自自然科学理性,而是来自社会宗教意识。

2、基督教对中世纪文学艺术发展影响。(1)基督教与古典文化。恩格斯曾经指出,中世纪欧洲是从没落的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的事物就是基督教和一些残破不全而失掉文明的城市,可见,基督教在中世纪的欧洲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而在中世纪的欧洲文化衰落于兴趣的发展过程中,基督教会对“异教”文化的排挤和蔑视也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但是不得承认的是,基督教对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发展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基督教在教条理论体系的发展完成过程中,引进希腊的哲学思想,从而把哲学引进欧洲文化。而正是基督教把古典学术进入基督教的理论体系中而使得古典学术没有随着罗马帝国的灭亡而消失。(2)基督教促进了中世纪文艺复兴的诞生。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与基督教的传教活动、修道院址等活动是分不开的。中世纪的基督教会既是一个宗教团体,同时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团体,在整个欧洲地区有着十分广泛的分布,对中世纪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欧洲文艺复兴的诞生和发展不仅与当时的社会思潮密切相关,同时与当时执政人的政权倾向一致,例如,查理大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四处搜罗学者进行学术研究,同时要求各类人才进行讲学,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思想火花的碰撞,促进了文化思想的交流。(3)基督教与中世纪的文学艺术。在中世纪,基督教成为欧洲文化舞台上唯一的小提琴手,它凭借着本身的意识统治地位演奏着深重罪孽和圣洁希望和交响乐曲,使在绝望生活中的人们看到生的希望,暂时为了追求未来的幸福而忘却现实的痛苦。同时也激发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理想的热切向往。此时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等都受这一意识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世纪宗教意识对人们意识的统治和强大的支配功能。在中世纪的人的意识中,人们信仰基督教,是对上帝的和耶稣的一种信仰。这一思想的支配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对自由的向往,使得人们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为奴隶制的推行奠定了思想基础。(4)基督教奠定了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基础。在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官方的意识形态,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使教育也带有神学的性质。而在当时,作为唯一受过教育的阶层,教会编写历史书籍、翻译古罗马作品,对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教會的教课课程中,包括古希腊、罗马的传统课程,也包括几何、音乐艺术等科目的学习。而在后期的教会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所培养的对象已不仅仅是僧侣,还包括世俗人家的弟子,对当时的文化传播和扩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为后期欧洲学堂的和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基督教在当时也促进了欧洲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分享。古罗马、古希腊、日耳曼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交流,共同促进了欧洲文化的繁荣。

三、结语

基督教的发展与影响与中世纪欧洲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奴隶制、文艺复兴、教会、宗教统治等都受到基督教的影响。作为当时的一大宗教,基督教与当时的政治意识、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相互融合。作为中世纪欧洲最具代表的发展事物,要全面了解中世纪欧洲的发展和历史脉络,就要深入研究植根于当时社会中的基督教,研究基督教对欧洲的历史影响,从而明白中世纪欧洲发展的原因及走向。

参考文献

[1] 赵林.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文化复兴的重要影响.《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4.

[2] 陈金梅.基督教对欧洲文明发展的影响.《教育教学论坛》.2014.37.

[3] 陈鹏.略论基督教对欧洲中世纪声乐教育的影响与推动.《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1.10.

[4] 刘济红.因为黑暗倍显光华万丈——论中世纪基督教在欧洲文化中的作用.《成功(教育版)》.2007.10.

篇5: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

走进欧洲教会--中国基督教代表团欧洲之行

德国GERMANY 在似乎是用鲜血塑造而成的深红色十字架下面,路德如同弓弦上颤抖的箭,1510月31日中午,路德在德国维登堡大公城堡小教堂门上钉上一张长长羊皮纸,上面用拉丁文写成即反对赦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犹如重锤沉重地敲击着罗马教会及基督教的全部良知……路德精神一直穿透在新教历史中.

作 者:田雨  作者单位: 刊 名:天风 英文刊名:HEAVENLY WIND 年,卷(期):2003 “”(6) 分类号: 关键词: 

篇6: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

论基督教对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影响

西欧中世纪一般被认为是一个文化衰落的时期,甚至“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和“文化倒退”的`原因完全归咎于基督教会.事实上,在西欧中世纪早期(公元5―11世纪),教会的活动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为西欧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基督教是古典文化的主要继承者,它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世纪早期西欧文化的复兴,奠定了中世纪西欧教育的基础,促进了西欧各民族文化的交流.

作 者:毛丽娅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系,四川,成都,610068刊 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027(2)分类号:B978关键词:基督教 中世纪早期 西欧文化

篇7: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

欧洲中世纪出现的史诗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现象。虽然其创作中受到基督教影响的程度远不及教会文学、骑士文学和但丁的作品那么明显。但是,在整个基督教氛围中,史诗也免不了会受到基督教的影响。正如刘建军书中曾言“其实这些民间创作也是在被基督教文化解释抄写名义下得到整理和保存的。”如史诗《贝奥武甫》虽然在公元7、8世纪就形成了基督教的文字形式,但现在传世的是公元10世纪由一名僧侣用韦塞克斯和西撒克逊语修行而成的,此手稿至今还收藏于大英博物馆。“公元五九七年,圣奥古斯丁奉罗马教皇各利高一世之命,率四十僧侣来到不列颠传教,这标志着英国的宗教信仰已从多神教转向了一神教。到了僧侣诗人整理修订《贝奥武甫》时,基督教在英国已经取得了国教的地位,教会的势力已发展到与封建贵族分享国家政权的地步,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教育事业则完全控制在僧侣手中。《贝奥武甫》在这个时候经僧侣诗人之手定稿,不可能不烙上这个时代的印记。”

一、史诗中对“上帝”的多次提及

基督教最大最鲜明的特征即有“上帝”的存在。和合本圣经中,所有的故事都以耶和华神即人们口中的“上帝”“主”为线索展开并延续,他创造了天地万物,创造了人类,并指引人类走向真、善、美,是万物之主。

在史诗中,多次提及了“上帝”,这很明显地显示出了中世纪基督教对人的日常生活、言语、信仰及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史诗中的人物或是模糊地或是清晰地将自己的情感,指向万能的上帝,通过自省,祈求上帝的原谅和救助或感谢上帝的帮助。如《贝奥武甫》中出现的“死则去天父怀中求和平”(188行)“死亡攫去的人,须服从上帝的裁判”(441行)“这全能的主永远统治着人类”(701行)“这高特人的王子最信赖自己的勇士和上帝的仲裁。”(668行)等句子。

而且,四部史诗中,都大量出现了各种等级身份的神职人员,而且他们广泛活动于百姓日常生活,如:日常祈祷、弥撒、婚丧礼等场合的情节。

二、史诗中与基督教有关的数字观念

史诗《贝奥武甫》中,贝奥武甫出发丹麦时带了十四个武士,连他自己在内共十五个。结果是他打败了魔怪母子。第二次与毒龙交战,武士的数目是十三个(包括他自己)。而且,团体中那十三个人正是盗窃了一只金杯导致毒龙报复的罪魁祸首,结果贝奥武甫失败了,并与毒龙同归于尽。

在基督教中,五表示神圣的真理,以五为标志的图案有预防疾病与妖魔的功效。而十五是五的倍数故十五象征了吉祥、完美。所以史诗中魔怪母子的失败,就具有了基督教的象征意义。

而十三这个数字则正好相反,耶稣当初就是被第十三个门徒犹大出卖的,代表灾祸、丑恶,而最后与毒龙交战的失败,也体现了基督教数字的象征意义。

三、史诗中的“忠君护教”思想

在中世纪时期,政教合一,此时的基督教不仅仅体现为“护教”,还体现为“忠君”。法国著名史诗《罗兰之歌》中的罗兰,在他最后一次战斗中,面对多于自己五倍的敌军,毫不畏惧,英勇战斗,把保卫祖国当作自己的天职,把自己的爱国精神与“忠君护教”相结合,有的甚至上升到宗教圣战的高度,如《罗兰之歌》讲的就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教圣战的历史。

在反面人物加纳隆身上,也体现了这一思想,作品中有这样的句子,“他曾对国王说:不要相信花言巧语,不论是我还是其他人,只听信您自己的利益。既然马西勒国王声称,他将拢着双手归顺,献出整个西班牙,皈依我们的宗教”。

从正面人物身上,四部史诗中的主人公:贝奥武甫、罗兰大将、熙德武士、伊戈尔大公,在作品中都是正义的化身,他们既是虔诚的基督教徒,也是护教的英雄。

四、基督教对史诗整体价值取向的影响

基督教整体宣扬的是真、善、美的观念。和合本圣经中,如《创世纪》中,提到神想除去“为恶”之人。原文如下“耶和华见人在地上罪恶很大,终日所思想的都是恶,耶和华就后悔造人在地上,心中忧伤。耶和华说:‘我要将所造的人和走兽,并昆虫,以及空中的飞鸟,都从地上灭除,因为我造他们后悔了。’”《利未记》中提到要尊老,不欺寄居的人等。要求人们做善事,帮助他人。

“基督教对史诗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最重要的精神价值取向之一即‘自省’的精神取向和基本原则已经成为中世纪史诗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受到中古基督教的影响,中世纪的史诗相较于希腊史诗,有了更为明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荷马史诗中的神和英雄没有明显地正反、善恶之分,而中古的史诗中,正反、善恶的比较特别的明显。中古史诗不仅提供了好的榜样和英雄,如《贝奥武甫》中,主人公贝奥武甫能为别国的利益挺身而出,对友恭顺,对敌勇敢,是英国文学史上第一位道德完美的骑士。《熙德之歌》中熙德对两公子的无耻行径进行指责。史诗也列举了丑恶的典型,如加纳隆等。

史诗也从反面故事表达了基督教的宗教观念。四部史诗中,主人公都是正义的化身,既是虔诚的教徒,也是扬教的英雄。除了多次提及宗教各阶层的神职人员、教众和他们活动的场景和教堂外,也从反面的故事中表达了自己的宗教观念,如《伊戈尔出征记》中,对于行为却始终违背基督教精神的主人公,作者给他们不服从上帝戒律的行为,给予了处罚,安排了毁灭性的悲剧结局。如反面人物加纳隆的悲惨结局等。“先知博扬有言在先:‘不管多么机灵,不管多大本领,连灵禽也逃不过上帝法庭。’”

史诗虽然没有直接表达任何宣扬宗教思想的确实性口号,却以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为基督教的传播做了铺垫,即违背教义教规,就只能得到悲惨结局,只有基督教才能给人类希望和最终的幸福。

参考文献

[1]刘建军,著.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30,136

[2]陈才宇,译.贝奥武甫序言[M].南京:译林出版社,1999.

[3]冯象,译.贝奥武甫[M].北京:三联书店,1992.

上一篇:邢庄小学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茶凉了-100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