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科学”活动中班教师反思

2024-04-21

“我爱科学”活动中班教师反思(通用14篇)

篇1:“我爱科学”活动中班教师反思

“我爱科学”活动中班教师反思

班级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1、幼儿通常对实验现象比较感兴趣,比如实验《火山爆发》中,孩子们会好奇为什么用油、水、色素和泡腾片能制造出火山爆发的样子;在实验《一张纸的力量》中,孩子好奇于同样的一张纸,为什么折起来就可以托住汽车玩具;但最感兴趣的还是《会改变方向的小鱼》中,在小鱼前面的水杯中注满水,小鱼的方向就发生的改变等。

2、对实验的材料感兴趣,幼儿通过摆弄不同的材料,让他们边动手边思考为什么。

3、幼儿对身边具体事物和现象的改变感兴趣,并对出现现象和事物的变化经常提问为什么。

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有哪些共性和个性的特点?为什么?

中班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共性是他们喜欢探索,愿意问为什么,对有趣的实验现象和材料主动动手摆弄,探究能力比较强。

个性是有的幼儿能多感官参与,在多角度、多层面的具体实践操作中,开辟探索的途径,有的幼儿只对现象感兴趣,但不能通过现象思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即:原理)。

依据幼儿对科学知识的兴趣点,作为成人(教师、家长)可以做些什么?

提供多种智能组合的综合活动,创造让幼儿去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孩子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2:“我爱科学”活动中班教师反思

活动设计背景

爱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职责,对于中班孩子来说,说得多,体会得少。很多孩子公园里践踏花草、摘花折叶是常事。为了加强幼儿对环保的重要性的认识,特安排此活动,让孩子在生活中做一个真正的环保小卫士。

活动目标

1、欣赏图片,理解图片内容,知道花草树木对人类的作用。

2、结合生活经验说出自己熟悉的几种花草树木的名称和作用。

3、知道花、树木与人类的依存关系,产生爱树爱花的情感。

4、使幼儿对探索自然现象感兴趣。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幼儿了解花草对人类的作用以及与人类的依存关系。

教学难点:愿意讲述花草树木的好处,用“大树真好、花儿真香”等句式表达。

活动准备

挂图四幅、幼儿用书、自制花、大树、头饰按人数比例配。

活动过程

一、问题导入

小朋友,你们在幼儿园都看到了什么?这么多的花草树木你们喜欢吗?

二、基本活动

理解图片内容,懂得保护花草树木的重要性,让幼儿提出一些保护的方法。

三、游戏活动(运用头饰)

1、与“大树、小花”做朋友,体验怎样保护花草树木。鼓励孩子积极参与。

2、说说在活动中有什么感受,好玩吗?

3、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该怎么做?<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让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丽。

4、带小朋友们到园内欣赏各种花草树木,亲身体验运用手摸、鼻闻、耳听、嘴尝等方法感受花草树木。

四、活动延伸

1、为园内的花草树木贴上爱心标签。

2、用自己的方式与花草树木成为好朋友。

教学反思

1、中班幼儿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有他特有的年龄特点,有意性行为开始发展,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这些表明幼儿在这一时期更需要老师的引导。

2、对活动过程的反思

(1)、在活动中幼儿从开始的消积状态变为积极参与,幼儿在活动中大部分能主动参与进来,个别甚至能主动协助老师完成活动;有些幼儿在活动显得被动。

(2)、由于自己是实习阶段,经验不足对一些突发状况无法找到照好的处理方法,对幼儿情绪的照顾不够。

(3)、活动中与孩子互动较好,大部分幼儿都能在老师的指令下进行活动,对个别性格孤僻的孩子耐心引导。

3、整个活动孩子的参与度较高,在表述花草的好处时显得较困难,做游戏时兴趣较高。室外体验收获很大。

4、如果重新上本切课,我会根据班上幼儿的年龄特征在兼顾多数的情况下照顾少数发展较慢的孩子把各个环节考虑得更细致。放手让孩子能全程参与活动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篇3:中班科学活动:勺子里的哈哈镜

1.感知不锈钢勺子凹凸面成像的不同及有趣, 初步了解哈哈镜影像变化的原因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2.尝试用集体记录、个体表述等方式交流操作的过程及结果, 体验动手探究的乐趣。

活动准备

人手一个不锈钢的勺子;师幼玩过“照镜子”的游戏 (师:镜子、镜子在哪里?幼:镜子、镜子在这里。) ;PPT课件 (汉字凹和凸、集体记录表、交通安全转角镜等图片) 。

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 回忆已有经验

1. 师幼玩“照镜子”的游戏

师:我们来玩照镜子的游戏, 我来照镜子, 你们就是我的小镜子。 (教师做出各种简单肢体动作, 幼儿镜面模仿。)

2. 启发幼儿思考, 表述已有经验

师:你们玩得很好, 照镜子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那你平时照镜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吗?

3. 根据幼儿回答, 及时启发和小结

师:镜子里也有个你, 你们俩哪里一样?哪里不一样?照镜子的时候, 离镜子远一些、近一些, 照出的人像一样吗?

二、动手操作, 探究哈哈镜的秘密

1. 幼儿初次探究, 感受勺子哈哈镜的有趣

师:今天老师没有准备镜子, 而是准备了不锈钢勺子。它们能当镜子照吗?请你们试一试, 用这些勺子玩玩、照照, 看看能发现什么。

2. 集体交流操作中的发现, 鼓励幼儿清楚、大胆地表达

师:你发现了什么?请你用尽可能清楚的话说给大家听。

3. 结合PPT, 介绍凹凸面的名称

师:勺子的两面一样吗?你们觉得它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呢?老师这里有两个汉字朋友, 看看它们能不能帮助我们。

师:这两个字长得什么样?这个字 (凹) 读“āo”, 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这个字 (凸) 读“tū”, 它可以用来形容勺子的哪一面? (教师手指勺子的两个面, 幼儿说出名称。)

4. 集体猜想并记录

师:知道了凸面和凹面, 你们介绍自己的发现就能说得更清楚。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 在集体记录表中贴上相应形态的人像 (正立、变长等) 。

5. 幼儿再次操作探究, 感知凹凸面成像的不同

师:凹面和凸面照出的人像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再去试一试, 这次要仔细观察, 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6. 集体交流操作结果, 教师随机记录

师:你又发现了什么?凹凸面照出的人像一样吗?有不同的意见吗?

7. 启发幼儿进一步思考

师:勺子凹面照出的人像是倒立的, 凸面照出的人像是正立的, 凹凸两面照出的人像都有些变形。为什么平时我们照普通的镜子时, 没有这样的现象呢?

师:普通的镜子表面是平的, 镜子里的你没有变样子, 可勺子的表面有凹有凸, 照出的你就发生了有趣的变形。人们还特意制作了表面凹凸不平的镜子, 我们把它们叫做哈哈镜。

三、观察图片, 了解凹凸镜在生活中的运用

1.出示道路安全转角镜, 讨论其用处。师:生活中, 你见过这样凸出来或者凹进去的镜子吗?在哪里见过?

师:老师有一双爱发现的眼睛, 看看我发现了什么。为什么人们要在地下车库、马路拐角、小区门口放上这个镜子呢?看看它是什么样的?猜猜有什么用?

2.小结。师:今天我们发现了勺子里藏着的哈哈镜, 还认识了道路安全转角镜。其实, 生活中还有很多有用的凸面镜、凹面镜, 你想知道它们藏在哪儿, 有什么用吗?老师相信你们和我一样, 也有一双爱观察、爱发现的眼睛, 所以, 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你们, 相信你们很快就能找到答案。

活动点评

方景融老师每一次展示的活动都会给我惊喜, 这一次也不例外, 整个教学给我的感觉是“轻松”和“高效”。

一、“轻松”——以幼儿为主体的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1.生活化。利用幼儿平时生活中已有的照镜子经验, 让幼儿对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勺子进行观察探究, 发现哈哈镜的秘密, 由此切身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2.活动性。教学中所揭示的勺子凹凸面显像的变形特点, 都是通过幼儿自己的操作观察发现的。同时, 幼儿通过对记录表中猜想与动手结果的比较, 自己不断获得科学的结论。

3.游戏性。教师引导幼儿用“玩”的心态对待科学学习, 如“我们来玩一个照镜子游戏”, “玩玩勺子, 你们会有什么发现”, 始终引导幼儿以积极的心态进行观察、发现。

二、“高效”——以教师为主导的精神得到了恰当落实

1.提升性。本次教学在层层递进的基础上, 不断挑战幼儿的思维高度, 如每个环节都设置了高出幼儿原有发展水平的提问;教师介绍“道路安全转角镜”, 让幼儿了解还未接触的知识;引导幼儿感受“凹凸”, 给幼儿更加确切的概念支撑后面的探究表达等。这样的教学能真正帮助幼儿提升认知经验。

2.拓展性。当幼儿发现勺子里的本人变形后, 教师有意识地用“如果你把勺子放得远一些和近一些, 又会有什么发现呢?”以此引导幼儿通过主动变化探究条件, 发现不同的变形特点, 拓展幼儿原本不会关注到的认知经验。

篇4:中班科学区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一、观察法

从“幼儿在前”的观念出发,教师指导的前提是充分掌握幼儿操作的情况。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感兴趣的是什么,发现什么,遇到什么困难解决了没有,是怎样解决的,是否和同伴一起合作,怎样合作等。只有在观察中敏锐地捕捉来自幼儿的信息,教师才能迅速地做出判断,准确地做出回应。

在科学区“调节沉浮”活动中,我重点观察幼儿活动的兴趣及探索的目的是否明确,我观察到孩子们进区时,很快挑选了自己喜欢的材料:如玻璃珠、铁钉、螺丝等放入水中,并将材料放入矿泉水瓶、牙膏盒中,有的还不停地用瓶子舀水,我发现幼儿对教师所提的要求不明确,对探索无目的,看到这里,我便上前拿出操作材料——塑料水果,说:“你怎样让塑料水果沉下去呢?”在老师的引导下,刘某尝试着如何使塑料水果沉下去,而其他幼儿继续刚入区时的操作。这时,我认真观察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情况和投放的材料是否合理,我观察到刘某不停地尝试如何使浮着的塑料水果沉到水底,他将塑料水果用手压入水底,再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压住塑料水果,并将手放开。这样,塑料水果因矿泉水瓶重力的压制,塑料水果在水底浮不上来了,刘某高兴地和同伴、老师说:“你们看塑料水果沉到水底了。”通过这样连续性的跟踪观察幼儿的阶段活动情况,让我们了解不同的幼儿在完成同一个活动时的不同表现,也有助于教师更加客观地评价或分析幼儿的活动情况,寻求有效的推进策略,促使幼儿活动经验的不断深化。

二、猜想验证法

猜想验证法是“做中学”教学模式所倡导的一种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设想解决问题的方案,然后实施方案,验证其可行性。在猜想验证的过程中,不仅能训练幼儿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教给幼儿一种做事的方法和研究的态度,体现了《纲要》中的终身教育理念。在“沙中取宝”的科学区活动中,我让幼儿先猜测:磁铁的好朋友有谁?孩子们说:有铁衣架、铅笔、木块、磁性黑板、杯盖、铁夹、勺子、刀、铁块、曲别针、书、铁钉、铁丝、塑料碗、大头针。对此,我提问:它们和磁铁是不是好朋友呢?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幼儿说:“我们可以拿着磁铁去吸一吸,看一看它们能不能吸在一起。”幼儿就开始操作了。在活动中,幼儿思维相当活跃,他们一一验证自己的猜想,孩子们在实验中发现:磁铁和铁制品是好朋友,有时磁铁和磁铁也可以是好朋友。教师不能急于将科学家们发现的科学现象和原理按成人理解的方式传递给幼儿,可以在提问之后让幼儿充分发言,透露出他们的想法,并引导幼儿检验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支持幼儿自己去验证,让幼儿认识到并不是自己所想那样,这样就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进一步探索的欲望。

三、设疑启发法

设疑启发法是一种隐性的指导方式,是指教师运用设疑、反问等口吻,通过提问,提示幼儿探究的线索,启发幼儿去探索和思考,从而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使幼儿对感知的经验进行整理。在“吹泡泡”的活动中,吹泡泡前教师问:“你以前吹过泡泡吗?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回答后,教师提供了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工具,问:“看看这些工具吹出来的泡泡是什么形状的。”幼儿动手试一试,操作后,教师提问:“你用什么形状的工具?能吹出泡泡吗?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和你原来的泡泡一样吗?”在此次活动中,教师通过一个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幼儿逐步深入地研究,最终成功完成了这次活动:不管什么形状的吹泡泡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的。这样使幼儿为自己获得的新成功感到自豪和骄傲。在科学区活动中,教师应是幼儿思维的开启者,在发现问题时,应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等方式,启发幼儿探究,让幼儿在亲身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推动活动的拓展。

四、讨论法

讨论为幼儿创设了自由表达的空间,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思考能力和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拓宽幼儿的知识面。教师可以从中了解到幼儿的知识水平,从而有的放矢,因人施教。在科学区“看哪条纸船会浮”活动中,小朋友对“为什么有的纸船会浮起来,有的纸船一到水里就沉下去了呢”争论不休。王某说:“肯定是船里放太多东西了吧!”李某说:“不对,不对,是因为折船的材料不一样。”刘某说:“为什么都是纸,有的会沉,有的会浮呢?”……小朋友们陷入迷茫之中。这时,我适时地提问:“那你们看看这些纸有什么不一样。”小朋友又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绘画纸会浮。”有的说:“牛皮纸很厚。”……讨论之后,幼儿操作起来验证。在此次的讨论中,幼儿从中确立了新的探索方向。因为讨论是教师能不能引发幼儿思考、能不能激发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关键,所以在科学区活动中,当幼儿对某些问题感到困惑或一知半解时,教师不要急于把正确的答案告诉幼儿,而是引发幼儿对相关的、他们理解的问题进行讨论,从中获得有助于幼儿解决问题的答案。

五、图谱指导法

图谱指导就是将抽象概括的要求转化为直观形象的画面,幼儿一见就懂、一看就知道怎样做,既面向全体又能因人而异,使教育更有针对性,也是科学区的有效指导策略之一。如,在了解“水的三态”科学活动中,我采用的指导策略是图谱指导,就是将抽象的水的三态变化用一幅直观形象的画面展现出来,并注释简单的文字,让幼儿了解物体的存在形态。在活动中,每做完一步实验后,如冰加热变成水、水加热变成蒸汽、蒸汽遇冷变成水,教师就用图谱进行总结,这样幼儿就能清楚地说出这些变化的结果。

中班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图谱形式形象生动,较适宜中班幼儿的经验和理解水平。活动过程以图谱方式表示,有助于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如一些必须通过规定的程序进行的科学小实验、观察特定现象的活动,可以尝试使用该方法,也可以用图谱展示问题。

六、激情法

探究活动不仅是师幼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有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为此,教师在幼儿操作中,通过观察,注重对幼儿“动之以情”,及时、恰当地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激情”,要根据幼儿的反馈信息或突发情况巧妙应对,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达、恰到好处的点拨,从而调动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幼儿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在“制作饮料”科学区活动中,我问牛某:“你是怎么做饮料的。”他说:“我把糖放到水里去搅拌。”可是声音太小,针对声音太小的情况,我说:“说得很好,如果你的声音能再响亮点儿就更好了。”张某是个急性的孩子,当他看到其他孩子放入水里的东西都溶解了,可他的还没溶解就说:“老师我的怎么不行呢?”我便到他身边抚摸他的头说在:“你一定行的,老师支持你,再加把劲就行了。”当我问孩子们:“你们放到水里的东西到哪里去了?”孩子们支支吾吾的,我便说:“没关系,大胆点,把你的想法说出来,不管是对是错,只要大胆回答就是好样的。”……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及时准确地针对幼儿的具体情况给予评价,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笼统模糊。当幼儿尝试去解决问题时,无论成功与否,教师都应在肯定、激励幼儿的原则下,对不同水平的幼儿用不同的尺度去评价,使每位幼儿都能获得自信,这样才会使整个活动进展顺利,从而促使幼儿的发展都有进步。

一系列有效策略的实施,让我欣喜地看到幼儿科学探究态度、精神和方法的发展。同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引导中班幼儿开展科学区活动,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特点和规律,不同的幼儿不同的情景要所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鼓励幼儿在玩中学,做中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幼儿严谨的科学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李国良,白立茹.幼儿园活动区材料投放与教师指导(中班)[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08.

篇5:中班科学活动反思

中班科学活动反思一:中班科学活动《各种有用的纸》教案及反思

活动目标:

1、感受硬板纸、餐巾纸、包装纸、皱纹纸等不同纸的质地,初步了解纸的种类和特性。

2、简要了解纸的制作过程,知道纸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

3、有初步的环保节约意识,懂得要爱惜纸张和书本。

活动准备:

1、各种不同的纸(如宣纸、皱纹纸、复印纸、餐巾纸、牛皮纸、瓦楞纸、白纸、电光纸等等)

2、各种纸制品(如纸杯、纸管、纸盒、纸盘、纸垫等等)

3、每人一个小水盆。

4、多媒体视频课件一份

活动过程:

一、认识纸

师:小朋友,今天有好多纸宝宝要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玩吗?(愿意)好现在我们一起将椅子底下的小箩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是些什么纸?(幼儿举手说)

二、探索纸的特性

1、师:这些纸,它们都一样吗?(不一样)这些不一样的纸都有自己特别的小秘密,你想不想知道他们有什么秘密呀?(想)好,请大家用各种办法玩一玩箩筐里的纸,看谁发现的秘密最多?(好)

(引导幼儿发现纸表面的颜色和光亮度不同及用手触摸纸的感觉不同,如有的光滑、有的粗糙等。)

2、现在请你吹一吹这些纸,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然后再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引导幼儿发现纸的厚薄与软硬)

3、师:现在请你撕一撕这些纸,它们撕起来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观察哪种纸容易撕破及撕纸过程中纸的变化。)

4、师:纸的本领真多呀,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些纸遇到水会变的怎么样呢?仔细看好哦,数到10后将你的发现高诉大家,看谁观察的最仔细。

(引导幼儿比比哪种纸吸水快,哪种纸吸水慢,哪些纸不容易吸水。)

5、师小结:原来纸有这么多的种类,像这种软软的、薄薄的纸叫宣纸;像这种白白的较滑实的纸叫复印纸;这种厚厚的硬硬的纸叫硬板纸;这种白白的摸上去有的毛的纸叫铅华纸,还有手工纸、牛皮纸、瓦楞纸、沙皮纸等等。

三、了解纸的用途

1、你知道这些不同的纸都有什么用吗?(请幼儿举手说)

2、师:除了这些纸,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其他的纸吗?他们又有什么用呢?(引导幼儿说说生活中见过的纸,并出示宣纸、牛皮纸、瓦楞纸、沙皮纸等供幼儿认识)

四、简要了解纸的制作过程

1、看录象,介绍纸的发明者、造纸的过程。

师:生活中有这么多有用的纸,那这些纸是谁发明的呢?又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来的呢,你们知道吗?(不知道)那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看看纸是谁发明的,是用什么材料怎么做出来的好不好?(好)幼儿看录像

2、提问:纸是谁发明的?是用什么材料做出来的?是怎么做出来的?

3、纸可以做各种东西,在生活中你还见过用纸做的东西吗?(请幼儿举手说一说)

五、懂得要爱惜纸。

师:我们在使用纸的时候要怎样做才是节约纸、爱惜纸呢?

六、活动结束

>中班科学活动反思二:中班科学活动《蔬菜一家》活动反思>>(844字)

一、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孩子语言能力。

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正在不断积累中,由于语言的表达还较欠缺,所以在活动中不仅要学习积累经验,还要发展语言。但是幼儿受到经验的局限和自身发展的影响,词汇比较贫乏,往往会出现想说又说不出来的现象,因此,教师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积累语言素材,提升经验,多观察使幼儿扩大眼界,增长知识,丰富幼儿语言的内容,幼儿说起话来就会“言之有物”。科学《蔬菜一家》的活动中我让幼儿在探索中了解、认识各种蔬菜的外型特征,并在探索感知的基础上充分的给予表达的机会,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培养孩子想说、敢说、大胆自信的个性品质。

二、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探索的兴趣。

整个活动内容和活动目标,教师进行了仔细考虑,适合幼儿的认知水平。从活动的生成,活动条件的创造,材料的准备,问题的提出,到幼儿探索过程中切入等等,都经过了深入细致的考虑,这样才能组织好幼儿的科学探索活动。蔬菜是我们日常活动中经常接触的食物,既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幼儿乐于去探索蔬菜的多样性。情景创设能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教学情景有鲜明的形象。伴随教师的抒发、渲染,调动幼儿动口、动手、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使幼儿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操作活动既是幼儿主动探索的过程,又是教师引导幼儿学科学的过程。在活动中教师自身以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来感染幼儿,并参加幼儿的操作活动。教师的参与使幼儿感到亲切,能激发幼儿积极地去探索。

三、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对生活的热爱。

中班的孩子对于蔬菜一词并不陌生,在家里饭桌上家长嘴里可能说得最多的就是——孩子,蔬菜也吃一点吧,里面有维生素。在幼儿园里,中饭令老师最头疼的也是孩子们对蔬菜也是——想说爱你并不容易。借助课程内容,要让孩子们对蔬菜来一个大改观。为活动能顺利展开,教师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收集、积累一些常用蔬菜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指导幼儿的活动。教师还为幼儿提供大量的物质材料,准备多种实物蔬菜和图片,让幼儿真正认识和喜欢蔬菜,改变平时不爱吃蔬菜的不良习惯。

>中班科学活动反思三:活动反思:中班科学活动《玩具动起来》>>(512字)

星期二上午,我在我们班开展了科学活动——《玩具动起来》,活动目标定位为:是能发现惯性、发条、电池等能使玩具动起来的现象;初次尝试根据玩具的不同玩法进行分类,在活动准备中,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不同类型的玩具,在活动开始时,我先出示了我准备好的各种玩具,有惯性的、电动的、拖拉的、机械发条的等等。这样充分的激发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初次让孩子们自由操作怎样让玩具总起来时,我遇到了这样的问题:第一次操作,请幼儿玩自己的玩具汽车,并介绍是用什么方法开起来的。由于这些玩具大多都是孩子们平时玩过的,因此介绍使玩具动起来的方法难不倒他们。可当第二次操作,请幼儿相互交换玩具时,探索不同玩法时,问题就逐一出现了。有的幼儿不愿交换,仍然玩着自己的玩具;有的开心的玩着别人的玩具,而并没有探索更好的开动的方法。当提问“你是用什么办法使这个玩具总起来?”时,不知幼儿是不理解问题还是其他原因,课堂氛围显得有些冷场。于是,我只能找出几种不同类型的玩具,一一演示,并让幼儿比较,最终得出结论。

本次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引导幼儿探索环节中,抛出每一个问题都要明确、有针对性。另外,在教师小结活动时,应避免讲述过多,要引导幼儿用自己的经验进行表达。

>中班科学活动反思四:中班科学活动《动物的尾巴》活动反思>>(971字)

动物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各种动物的不同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常会引发孩子们的探索兴趣,在分享阅读《尾巴》的活动中,幼儿表现出了极大兴趣,幼儿对尾巴的外形特征已有所认识,但是对尾巴的作用却不是很了解。为了让幼儿更进一步的了解动物尾巴的作用,我设计了《动物的尾巴》这一科学活动。

活动中,我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当我抛出第一个开放性问题,老师手中的绳子像什么时,一下子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有小朋友说像电线;有小朋友说像女生的长辫子;有小朋友说像动物的尾巴„„孩子们的回答让我觉得欣喜不已。接下来我出示了多媒体课件与孩子们进行互动游戏,幼儿们通过帮小动物们找尾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尾巴的一些特征,这不仅培养了幼儿对局部事物的观察力也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接着我让孩子们观看了动画《苍蝇结尾巴》,在看动画前我让孩子们带着苍蝇问哪些小动物借到了尾巴和苍蝇借到了尾巴这两个问题去看,所以他们听的非常认真,看完动画后能积极的回答老师的问题,而且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功用。为了加深孩子们对尾巴功用的了解,我又请孩子们猜测了其他动物尾巴的作用,并用课件内容验证了他们的猜测。最后我为孩子们准备了报纸这一材料,让他们运用平时学过的纸工技巧自己做一条尾巴,在快乐的氛围中结束了此次的活动。

活动结束后,我发现多媒体技术在幼儿教育中应用,效果是非常好的。通过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增强了教学内容吸引力,激发了幼儿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鲜艳的色彩、多变的动态画面、声音的配合,有效地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兴趣,对于某些知识性较强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声音和图像来实现,这样就更易于幼儿掌握知识;其次增强了教学的互动性,加强了师生互动。良好的人机界面和交互功能使教学更像是游戏。通过在多媒体课件中提供良好的人机交互功能,可能使幼儿不仅能看到、听到,更可以自己动手去参与教学过程。

在整个活动的执教过程中,自己觉得还是比较流畅的,当然也存在着不足:如何抓住幼儿反馈给老师的信息?在今后的活动中,课前一定要做好大量的准备工作,吃透教材,预设好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活动中老师抛出的问题,要鼓励幼儿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幼儿完整的表述自己的想法,不局限他们的答案,对于幼儿反馈给老师的信息不要草草了之,应该继续追问下去,这样才能激发幼儿更深层次的思考问题。

>中班科学活动反思五:​中班科学活动:灵活的小手教案及反思>>(1869字)

中班科学活动:灵活的小手

活动设计背景

活动目标

1、掌握手的功能;

2、认识手指结构,了解五指名称及保护小手的方法;

3、理解、体会小手的灵活性及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掌握手的功能。

活动难点:理解、体会小手的灵活性及重要性。

活动准备

各种玩具,吃的若干种,轻音乐一首,指偶五个,白纸一沓,水彩笔若干盒。

活动过程

一、出示各种玩具和吃的,告诉幼儿:今天,看老师给你们带什么了?(玩具,吃的)现在你们想玩就玩,想吃就尽情地吃吧!(同时配上轻音乐)

二、引导幼儿说说小手的作用,体会小手的重要性

1、提问:刚才你在做什么?用什么做的?除了刚才做的事以外,你的小手还会做什么?(让幼儿都积极的说一说)

老师小结:我们的小手能做这么多的事情,这么灵活,那么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我们灵活的小手吧!

2、出示冷热两个杯子,形状不同的物体让幼儿摸一摸,使幼儿了解手还可以感知事物的属性。

3、告诉幼儿手还可以做手模。(在艺术界,长的漂亮的手还可以做手模,当作艺术品供人们欣赏。)

4、手还可以变魔术,那就跟老师一起来吧!(教准备好的手指游戏)

小手端起是小桥,小桥立起是小山,小山合起是佛手,佛手打开是蜜桃,蜜桃打开是小花,小花合起是孔雀,我把小手摆一摆,摆摆,摆摆摆;我把小手握一握,握握,握握握,我把小手捏一捏,捏捏,捏捏捏。

二、观察认识小手

1、我们的小手如此灵活,能做这么多事情,还能感知事物的属性,做手模,变魔术。手上到底有什么呢?(让幼儿伸出小手,仔细观察)

2、你的手上有什么?(灵活手指)

3、介绍手指名称。(出示指偶,用儿童化的语言介绍五指名称。)

4、巩固认识手指名称。老师说手指名称,幼儿出手指。(出的快又好的幼儿,老师将指偶戴在谁手上。)

认识手的其它部分。手指长在哪里(手掌)手还可以怎么分?(手心、手背)老师伸出手心、手背提醒幼儿。

三、假想游戏:“假如我没有手”。

1、小朋友,假如我们没有手,会怎么样呢?

2、小结:人的生活、学习、劳动,游戏都离不开灵活的手,手非常重要,我们要保护好我们的小手不受伤害。(五指协同工作,两手互相配合)

四、了解保护小手的方法

勤洗手,保护手的清洁(告诉幼儿正确的洗手方法),不玩刀和其它尖锐、锋利的东西,以防伤到小手。冬天洗完手后要擦上防冻霜,外出要戴上手套。

五、如何使小手更灵活?

自己的事自己做,如果什么事都要大人帮忙做,小手就不会越来越灵活了。(举一些实例)

六、总结:今天我们知道也小手的作用及其重要性,认识了手的结构及手指名称,也获取了一些保护小手的方法,要使我们的小手越来越灵活,那我们一定要多锻炼呀!

七、活动延伸。在纸上印着画一画自己的小手。

教学反思

对于这节课我总体感觉收获是很大的。幼儿园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孩子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而孩子虽然能关注生活中的一些显著事物和现象,但对一些很常见的事物,如人身体的器官则关注不够,在活动中,我通过各种游戏把他们的注意力转移到这些“司空见惯”的物体上,从平常的事物和现象去发现科学。我在活动中,创设了一个气氛和谐、安全有效的情境,让孩子在玩中学,从而逐渐达到培养热爱科学的态度。

本次活动是一次科学探究活动,我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让孩子的主动探索,能遵循探索活动的一般过程,从玩到想,从探索到结果表述,幼儿在其过程中养成了一种主动探索的良好习惯。在活动中,我的问题是开放的,孩子的思维是发散的,促使孩子形成一定的探索技能。

在组织教育教学过程中,我通过玩一玩、动一动、比一比、看一看、说一说等游戏方法让幼儿在同伴、与教师的互动过程中积累了感性经验。从让幼儿体验手的本领到引导幼儿观察手的特征、了解保护手的方法,再到引导幼儿探究手的灵活变化,达到促进幼儿能力的发展和知识的巩固,层次清楚、环环相扣。

整个活动过程幼儿都是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氛围中,进行“玩中体验,玩中交流,玩中探索”,充分发挥了活动的教育价值。

存在的不足:

思考本次活动的不足,在讨论小手的用处时应启发幼儿想一想:“小朋友的小手能做很多事,那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大手,除了会洗衣服、做饭、写字,还会做什么呢?同时引导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探索和观察的兴趣等,使幼儿有着更深入探索的欲望。

改进方向:

1.从本次活动存在的问题出发,我想如果在活动中,教师的设想能更严密些,这样将更有助于幼儿的感知。

2.在表述时教师应对幼儿突出说的要求,强调表述的完整性、连贯性。

篇6:中班科学活动反思

1、积极主动寻找生活中用纸做的东西。

2、了解纸的制作过程,尝试做再生纸。

3、增强环保意识,爱惜身边的每一张纸。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教学挂图。

活动过程:

一、找找书中的纸。

1、用竞赛的方式让幼儿看幼儿用书第2页:请你们找一找这页上什么东西是用纸做的,它们在什么地方。把它圈起来。

2、请个别幼儿回答,其余幼儿补充。

3、它们有哪些作用呢?

二、引导幼儿回忆生活中见过的纸。

1、平时你见过什么东西是用纸做的,它有什么用?想象一下,如果生活中没有纸会怎样?

三、通过故事,了解纸的制作过程。

1、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边看图边了解纸的制作过程:你们知道纸是怎么来的吗?制纸的过程简单吗?它需要几道工序呢?

四、激发幼儿的环保观念,鼓励幼儿用收集的废纸制作再生纸。

1、引导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爱惜纸的:我们平时应该怎样爱惜纸呢?

2、介绍再生纸的过程,激发幼儿利用废纸做再生纸。

五、延伸活动。

1、和幼儿一起制作再生纸。

活动反思:

篇7:中班科学活动反思

活动为幼儿提供了橡皮泥、小棒等。

活动分三个探索部分进行,首先是请幼儿尝试用一根小棒看能不能顶起小球,记下结果;其次是探索用多根小棒在一起看能不能顶起小球,记下结果;接着让幼儿探索最少需要几根小棒在一起才能把小球顶起来。三个环节逐层深入,让幼儿动脑筋想出使支架更稳的办法,通过敲桌子、吹气等不同的方法,感知在支撑面大小相同时,重心越低,支架的稳度越高。最后结合图片,引导幼儿谈一谈支架在生活中的动用。

孩子们在自己反复的操作中,知道了最少需要三个支撑点才能让物体立起来,但在探索“使支架更稳的办法”这一部分,需要进一步加强。

篇8:“我爱科学”活动中班教师反思

一、选择合适的内容

兴趣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内部动力。幼儿天性好奇, 好奇心驱使幼儿对周围事物产生兴趣, 表现出强烈求知欲。在感知方面, 幼儿往往是注意最突出或最生动的部分, 对事物的明显特征感兴趣。因此, 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合适的观察内容是关键。

(一) 走向自然

陈鹤琴认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他主张让孩子“多到大自然中直接学习, 获取直接的经验”。大自然生机勃勃, 变化万千, 它为幼儿科学教育提供了最充分、最直观、最生动的材料。如带幼儿看看美丽的花朵、摸摸大树, 观察园内的花草树木的四季变化, 激发探索的兴趣, 感受大自然和我们生活的息息相关;观察各种有趣的水的现象如水会结冰、热水有蒸气、倒在杯子中会有许多小水珠;观察温顺的小鸡、兔、金鱼等小动物。幼儿自己的眼睛发现了这么有趣的现象, 是多么的喜悦, 从而有了发现现象并进行探索的科学兴趣。

(二) 留心生活

在科技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 幼儿的生活中随处可见高科技的产品, 如现代交通工具、现代通信工具等, 他们对“电话为什么能传来远处的声音”、空调会变热变冷、“玩具为什么会走”等等问题都有着浓厚兴趣。生活中也处处有科学, 科学对于现在的幼儿来说并不神秘, 我便利用这样的机会加以适当的引导。

二、创设观察的氛围

幼儿对科学观察活动有了一定的兴趣和欲望, 教师就应根据幼儿的需要, 有计划地创设便于幼儿观察、探索的的氛围, 从而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一) 丰富环境布置

中班幼儿无论从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处在迅速发展的时期, 他们对什么东西都想看看、摸摸,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 是通过他们自身的感知活动形成的。在角区活动中, 幼儿可以自由选择, 不受他人干扰, 尽情探索、讨论, 这正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角区活动为幼儿的感知、探索、学习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也有利于幼儿获取最直接的科学经验。在自然角中, 我和幼儿一块儿种上菜籽、种子、等幼儿熟悉、生长较快的农作物, 让幼儿能看到自己种植的植物, 当他们看到自己种的种子发芽, 然后慢慢长大, 越长越高, 还能开出一朵朵黄色、白色的小花, 观察的更仔细了, 当他们看到花落了, 长出菜籽由绿变黄成熟了, 看着自己的收获, 甭提多高兴了。在生物角, 我放置了乌龟、蚕卵、蝌蚪等, 幼儿一有时间就去看, 他们自由地观察这些物体, 时间长了, 他们自然把这些物体看成自己的小伙伴。当他们发现蚕卵变成小蚕、蝌蚪长尾巴了, 他们的观察探究兴趣更浓了。

角区活动中, 幼儿学得特别轻松, 他们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只要他们感兴趣的, 他们就会运用自己的感官, 运用自己的方法, 尽可能地感知来自自然、社会的直接经验、感知、发现有趣的自然现象。

(二) 保持愉悦情绪

研究表明, 良好的心理环境是幼儿学习的重要心理前提, 幼儿的观察力需要教师的支持和培养, 因此, 教师的行为对幼儿学习的心理环境起着主导作用。中班幼儿由于年龄特征的关系, 对许多东西或现象都易产生兴趣, 但往往持续时间不长, 经常“喜新厌旧”, 对刚培养起来的兴趣, 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加以巩固。教师要注意捕捉幼儿的观察成果和点滴的成功, 及时给予鼓励, 使其获得成功的愉快体验与满足感。幼儿之间存在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在观察过程中发现的速度有快有慢, 但只要幼儿是主动参与, 认真观察, 不管怎样, 教师都应给予表扬与鼓励, 并给予不同的指导和帮助。

对于能力弱的幼儿, 教师要给予及时帮助, 及时进行启发和点拨, 引导其继续观察的自信心。如观察比较小鸡和小鸭有什么不同时, 一个幼儿就说:“我不知道。”我便引导他看一看小鸡的嘴巴是什么样的。小鸭的嘴巴是什么样的。每当他回答一个问题, 笔者都及时给予肯定, 继续引导他观察。就这样, 教师和孩子一起观察, 一起交流, 共享成功的快乐。

三、提高观察的效果

(一) 调动多种感官

人的大脑信息百分之八十来源于视觉, “看”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 在科学观察活动中, 看是极其重要的, 通过观察物象,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如在认识哈密瓜时, 我让幼儿讲讲自己的发现和感觉。先让幼儿详细看看哈密瓜的形状、颜色等, 再让幼儿去摸一摸, 哈密瓜有什么感觉, 刺激他们的触觉;推一推, 发现哈密瓜会滚;敲一敲、听一听, 哈密瓜成熟了会发出什么声音。再切开瓜, 看看瓜里面是什么样, 然后再闻一闻、尝一尝吃起来味道感觉这样。通过提问、点拨, 让幼儿逐步学会围绕主题、运用抓重点、按方位和多种感官共同运用的观察方法, 让他们在活动中, 不但提高了观察事物的能力, 也初步懂得了圆的东西会滚等生活常识。

(二) 采用现代化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幼儿喜闻乐见的教学手段, 它能使某些不能直接触摸、不易见到的自然现象、物品和科技产品, 化远为近、化小为大、化听不到为听得见、化静态为动态, 是平面图形立体化, 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幼儿眼前、耳边, 帮助幼儿观察、理解事物。幼儿集中注意去观察、去聆听, 在浓厚的兴趣、唱唱、跳跳、说说中, 不知不觉地进行活动。如在认识小鸡时, 小鸡是怎么从蛋里出来的呢?幼儿很好奇, 可我们又不能提供真实的小鸡出壳的过程给他们看, 就借助动画, 让幼儿观察小鸡出壳的过程, 幼儿很感兴趣, 特别是听到蛋壳“咔嚓、咔嚓”声, 小鸡随着蛋壳的裂开慢慢地探出头来时, 他们都高兴地叫起来, “真好玩、真好玩, 小鸡出来了”。由于幼儿喜欢这种教学形式, 他们观察的积极性有了, 使他们在欢乐的情绪中, 对科学有了一定的经验积累。

四、利用辅助手段巩固幼儿的观察结果

幼儿在观察过后, 需要用一些方法来将看到的结果记录下来, 这样便于幼儿记忆。记录的方法可以是表格式的, 也可以是绘画式的。表格式的显得更规范, 记录的更准确。

观察只是科学活动中的一个部分, 但它却是贯穿整个活动中的灵魂。所以让幼儿在动手操作的同时, 注意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总之, 通过科学观察活动, 不仅创造了幼儿与周围世界之间接触的机会, 使他们获得最直接的科学经验, 还可以学会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技能, 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把他们带入学科学之门, 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摘要:科学观察活动是一种以提供实物实景, 让幼儿在直接感知中学习, 获得最直接的科学知识和经验的一种科学活动形式, 中班幼儿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很强, 在中班最适宜科学观察活动。如何开展中班科学观察活动呢?

篇9:中班主题活动:我爱北京

除了家和幼儿园以外,幼儿周围的环境是他们最熟悉的地方。孩子从出生就睁大自己的眼睛,天真地探看周围那些熟悉而又新奇的事物,竖起耳朵聆听着大自然奇妙的声音。他们为生活在中国的首都——北京而感到自豪。渴望着用自己的方式,认识和了解这块养育他们的土地;了解它的古老和文明;了解它现在的强盛和辉煌,激发出幼儿把北京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情感和愿望。

二、主题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知道自己出生和生活着的地方是祖国的首都——北京,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游览和交流,感受祖国名胜古迹的壮美。增强做北京人的自豪感,激发把北京建设得更加美好的情感。

3.在“逛逛北京城”活动中,通过“看在北京”、“玩在北京”、“北京小吃一条街”、“小戏迷”等活动了解北京,感受到北京的特色。

三、供选择的教育活动

四、主题思考网络

五、相关的环境创设工作

(一)主题墙

(二)活动区设置

六、主要活动教案、实录和活动照片

活动名称:天安门(综合)

活动目标:

1.知道天安门是闻名世界的名胜古迹。

2.感受天安门的壮美,增强做北京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幼儿有去过天安门的经历。

2.幼儿在天安门的留影照片。

活动过程:

1.出示收集的幼儿照片,激发幼儿兴趣。

2.教师出示天安门的图片,共同欣赏天安门城楼的壮美。

3.请幼儿将自己看到的天安门画出来。

4.作品展示并评价。

活动名称:玩在北京(社会)

活动目标:

1.知道北京有很多闻名世界的风景名胜。

2.知道每个风景名胜的标志性景点。

3.爱家乡,增强做北京人的自豪感。

活动准备:

1.幼儿在北京风景名胜游玩的照片。

2.每个标志性景点的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收集到的幼儿照片,引发幼儿兴趣。请幼儿相互介绍自己游览过的风景名胜。

2.出示标志性景点的图片(十七孔桥、长廊、白塔、昆明湖……)。

讨论:这些景点都是什么地方的?

你怎么知道的?

知道它们都是标志性景点,是最值得游览的地方。

3.将所有的照片及图片按地点进行分类。

活动名称:文明小游客(社会、艺术)

活动目标:

1.知道游玩时要做个文明的游客,爱护游览环境。

2.设计文明小游客宣传画。

活动准备:纸笔

活动过程:

1.师幼共同讨论如何做一名文明的小游客。

2.分组设计文明小游客的宣传画。

3.幼儿绘画,教师指导。

4.展示幼儿作品并点评。

活动名称:家乡的小吃(社会)

活动目标:

1.初步认识北京有特色的小吃。

2.能用连贯的语言介绍自己收集的北京小吃的名称。

活动准备: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各种北京小吃。

活动过程:

1.以幼儿收集的北京小吃引出话题,展开讨论。

我们北京除了有很多名胜古迹,还有许多的特产。

你们知道北京有哪些好吃的特产吗?

2.互相交流收集到的特产。

3.品尝北京特产并相互交流。

未来的北京(艺术、语言)

活动目标:

1.能发挥想象大胆作画。

2.体验绘画的乐趣。

活动准备:纸和笔

活动过程:

1.谈话:未来的北京是什么样的呢?你想给北京添点什么呢?

未来的车会变成什么样的呢,人们会住在什么地方呢?

2.幼儿作画,教师鼓励幼儿想象,大胆作画,对能力稍弱的幼儿进行个别辅导。

3.分享及评价作品。

活动名称:设计小吃包装(艺术)

活动目标:

1.知道包装的作用。

2.能发挥想象设计出特别的包装。

活动准备:北京小吃的包装袋、画笔、纸

活动过程:

1.欣赏北京小吃的包装袋。

2.讨论包装袋的边为什么要设计成锯齿状的。

3.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吃,为其设计包装。

4.展示作品并点评。

美工区活动图片

剪纸:

扎染:

制作脸谱:

泥塑:

七、主题活动效果及反思

(一)幼儿对北京有了更多了解

由于我班幼儿年龄较小,在开展“我爱北京”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将重点放在北京小吃和民间艺术上,一些比较深的内容,我们仅作为了解及欣赏,如:京剧、北京的名胜古迹等。活动结束后,幼儿知道了北京有很多举世闻名的风景名胜,幼儿能认识十几种北京小吃,对北京的民间艺术十分感兴趣,掌握了剪纸、扎染、绘制脸谱、泥塑的基本方法。

(二)幼儿的美术技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我爱北京”进行的过程中幼儿兴趣浓厚,特别是美工区开展的北京民间艺术活动,有的幼儿最初连直线都剪不直,到最后能剪出一张张美丽的窗花;从最初只会用泥团圆,到最后能用泥捏成各种小吃;从最初只能给脸谱涂色,到最后能独立设计出各种脸谱,能用水粉对立体脸谱进行涂色。当幼儿把这些作品展示出来的时候,他们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神情。

在绘画方面,幼儿的进步非常大,不仅想象力更加丰富了,并且可以将自己所想的用绘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色彩的运用上进步更大,从最初色彩单一,到现在色彩丰富,并掌握了两种颜色的渐变涂色方法。

(三)幼儿在活动中十分主动,家长十分配合

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幼儿表现得很主动。当我们在美工区做小吃的时候,幼儿常常问:“我们的小吃店什么时候能开张啊?”为了让小吃店早日开张,选择美工区的小朋友也越来越多。在剪窗花的时候,我发现很多男孩也十分感兴趣,其中还有平时比较调皮的几个男孩,他们剪得十分认真。有时不小心剪坏了,他们也不气馁,到我旁边说:“老师,我不小心剪坏了,能再给我一张纸吗?我肯定不会再剪坏了。”还有的幼儿回家了还想着剪纸,常常早晨来园时给我们带来他在家完成的作品。幼儿看着活动室一天天的变化,十分兴奋。

“我爱北京”这一活动的开展非常需要家长合作,如带领幼儿游览北京的风景名胜并留影,为班级提供照片;帮幼儿购买北京小吃并带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与幼儿共同做小吃等等,家长都积极配合。靖靖的妈妈还亲手做了北京小吃——驴打滚,并带来与小朋友分享。

(四)活动中不足的地方

“我爱北京”这一活动已经结束了,我认为结合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内容还可以再丰富些,如对北京地理位置的了解,可以让幼儿在中国地图上找找北京。

本次活动涉及的科学领域活动偏少,在语言领域也可以增加一些北京的童谣、儿歌。

总体看来,此次活动的设计符合我班幼儿年龄特点,大多数幼儿达到了主题活动的目标,对活动的兴趣十分浓厚,体现了快乐发展的原则。

篇10:中班科学活动反思

在第一环节中,我主要是从黄色食物的特征出发,让幼儿感知黄色食物的不同外形、颜色等。为了让这一环节凸显有趣的性质,而不是呆板的让幼儿一味的说,我采用情景教学导入。第二环节中,我重点从挂图中去发现其他一些幼儿不知道的黄色事物,因为图中的黄色事物或者是黄色食物转变而来的果汁,都是在生活中常见的,所以这一环节重点去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扩大范围去认识“黄色”。在第三环节中,我抓住幼儿爱吃的喜好,设计了品尝好吃的黄色。小朋友们都非常喜欢,在品尝前,我有所要求,而不是盲目的去吃,我给孩子们一个任务,在吃黄色食物时,感觉一下,哪些黄色水果可以用来榨汁变成好喝的果汁,哪些黄色食物是可以在肚子饿时用来填饱肚子。虽然这些问题对于中班的孩子应该不难,我这样说也是让孩子们带着思考去品尝,深刻感受黄色食物对于我们平常生活的需要。

这是一节科学课,所以准备上课的必需品不能少,我发动孩子们从家里带来,这样可以得到很多自己意想不到的黄色食物,比自己苦思冥想来的好。随堂课不比公开课来的那么认真的准备,但是基本的步骤我没有松懈,自己的成长就是从平时一节一节课后反思逐步增长而来的,所以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想让课堂更加精彩,我觉得在第一环节中还可以多一些情景,我在这一环节中,只是创设了一个去买东西的小情景,让孩子从购物中去发现所买的东西外形颜色。事后我还与其他几位执教老师讨论这节课是怎样上的,从中我也找到了一些好的办法,例如:谜语。这种方法就使这样黄色食物充满了神秘感,更能激发孩子的兴趣,而且从猜谜语中已近去细细解读了这样水果的外形特征,也就达到了目标。

执教了这节科学领域的课后,我也总结了自己的几点不足:

1、语言规范。科学课是阐述某一道理或是现象的课,有一定的规范性,所以从语句上自己也应该注意,不能讲不规范或没有依据的话,这样会混淆孩子的思想概念。

2、课堂准备。虽然我让孩子们去准备了黄色的食物,但是孩子们准备来的东西大多数都雷同,相差不大,我应该在执教前自己去准备一些可能孩子家长意想不到的黄色食物,这样可能在上课中会有更好的效果。

篇11:“我爱科学”活动中班教师反思

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

我爱我家

主题:

我爱我家

源自:

教材《学习》(中班)P1页

1、尝试采用多种方式收集身边的信息,了解自己的家。

2、尊敬父母和长辈,感受家的温暖。

集体教学活动:

造房子

活动目标:

在玩造房子的游戏中,体验数序,尝试将房子从高到矮依次排列。

愿意和同伴愉快交流,体验活动的快乐。

增强思维的灵活性。

遵守游戏规则,掌握游戏的玩法。

活动准备:

幼儿收集各种造房子的材料、1一10的数字卡片及测量工具

活动过程:

引出活动“造高楼”,鼓励幼儿运用各种收集的材料进行造房子。

教师可在幼儿中任选一名幼儿作为“参照物”。规则:幼儿所造的房子要比“参照物”矮。

教师还可引领幼儿共同对“房子”比较验证,让幼儿,说说自己使用的是哪一种材料,共同检验

房子是否符合标准。

给“高楼”排排队

教师鼓励幼儿将所有房子放在一起从高到矮进行排列。规则:房子必须是从高到矮排的。

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排序情况,适当增加难度。改变个别幼儿建造房子的高度,让幼儿重新进行

排序(除了通过目测,还可以使用工具)

给自己的房子装上门牌号码

规则:房子从高到矮进行排列、最小的门牌号码是给最矮的房子的、数字必须是连着的。

教学反思:

孩子们对自己的家及家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知道了家里的门牌号码和电话号码,对自己的爸爸有了更多的了解,与爷爷奶奶情感更加深厚,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的辛苦,我们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再麻烦他们。

篇12:“我爱科学”活动中班教师反思

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

我爱我家

设计理念:

家是我们每一个人温馨的港湾,如果孩子是这一港湾中的一叶小舟,父母则是那个永远风雨无阻的舵手,他们的爱是无私的、是不求回报的,因为孩子们往往认为这种爱是理所应当的。希望通过这次活动,让孩子有一个心灵的触动,父母原来是那么不易,他们是那样爱我,那我该怎么做呢?

活动目标:

1、认识目标:通过活动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

2、情感目标:感应家庭的幸福,感受父母的爱,培养孩子爱父母、爱家庭的情感,培养他们的家庭责任心。

3、行为目标:通过活动,把认识落在今后的生活中。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5、培养幼儿与他人分享合作的社会品质及关心他人的情感。

活动准备:

部分学生选好一张全家福,卡片,印泥。

活动过程:

教师介绍本次班会的主持人一、一张照片就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1、谈话引题

主持人:家是我们温暖的摇篮,家里有亲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我们一家人血脉相融,下面就请几位小朋友来介绍一下自己的家庭。(部分幼儿介绍自己的家庭)

2、以诗歌激情

主持人:我们生活在爸爸、妈妈的身边,是他们把我们抚养长大,爸爸妈妈是我们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我们的终身老师,我们要感谢爸爸、感谢妈妈。请听诗朗诵——我有一个幸福的家

3、成长照片叙话题

主持人:大家都知道自己和父母是最亲的,是啊,只有在爸爸妈妈身边生活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你知道吗?从呱呱落地到现在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他们在我们身上倾注了多少心血啊!现在,就请王老师给大家看一看一位同学小时侯的照片,请你猜一猜是谁?(出示王滦小朋友的成长照片,先让学生猜一猜,最后让他来说一说自己的家庭)

二、我向父母表心意

1、小小卡片传心声

主持人:爸爸妈妈为了我们这个家不辞辛苦,为我们付出了全部的爱,我们更应该拿出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他们,我们来给爸爸妈妈做一张表达浓浓情意的小卡片吧!并在上面写出要对爸爸妈妈说的心里话,现在开始制作吧!(教师指名交流)

2、在歌声中升华情感

主持人:让我们在——让爱住我家,的音乐中一起来祝愿我们的爸爸妈妈,身体健康、平安幸福!

教学反思:

孩子们对自己的家及家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他们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本次活动中也存在着不足:孩子的语言表达不够成熟,缺乏连贯性;孩子们安静倾听同伴发言的习惯仍需加强等等。总之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会注意这些方面的引导与教育,争取做得更好。

篇13:“我爱科学”活动中班教师反思

一选择教学素材点, 形成活动方案构想, 进行一课

选材分析:陶行知先生认为:“创造性地建设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 是学校对师生进行创造教育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教材。这种创造性建设环境, 就是使学校的校容整齐清洁、井然有序, 使形式与内容统一起来。”

我园地处农村, 园内不仅开辟了公共种植区, 每个班级也有自己的种植区。种植看似一件不起眼的小事, 但是里面的学问却不少, 怎样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如何设计合理的活动?于是我们通过研讨形成了中班科学活动“豆豆的生长”活动方案。

活动名称:豆豆的生长。

活动目标: (1) 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 能正确排列相关的图片。 (2) 能大胆表达探究结果, 并乐意与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活动准备: (1) 豆豆生长PPT。 (2) 幼儿操作图片 (每个幼儿一份) 。 (3) 前期经验准备:自己种过豆豆。活动过程:首先, 自身经验讨论。“你认识什么豆呢?”“你种过豆吗?种豆子我们需要做什么呢?”“谁知道豆豆的成长需要什么?” (水、泥土……) 根据幼儿的讲述出示水、泥土、阳光等图片。其次, 排列图片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 (1) 幼儿尝试排列豆豆生长过程图片。 (2) 个别幼儿讲述自己排序的结果。 (3) 教师展示豆豆生长过程的PPT。 (4) 幼儿纠正排序图片。 (5) 豆豆的生长过程。最后, 观看动画, 延伸了解豌豆的生长过程。

总结 (教师播放动画) :豆豆的长大不仅需要我们的细心照顾, 还需要粉蝶来传播花粉, 这样才能长出新的豆豆给我们吃。

观摩记录:邀请同事们观摩此活动, 大家记录了活动各环节中教师、幼儿的互动情况, 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 目标达成情况等。如:在活动中老师跟孩子们互动之处较多, 大部分是言语上的奖励。如果在眼神、情感中多些互动效果会更好。如:把赞赏的眼光送给孩子;孩子回答问题后及时鼓励、引导;可以用肢体语言奖励孩子, 跟他们互动等。

个人反思:材料互动和准备方面有很多不足之处, 需要改进。目标达成度较高, 图片排列对孩子来说没有难度, 但缺少发展的空间。

二一研:“豆豆的成长”

幼儿自身经验讨论环节符合陶行知先生创造的儿童教育观点, “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 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 以培养加强发挥创造力, 使他长得更有力量, 以贡献民族与人类。”

本次活动从学习形式、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情况、环境创设等方面展开了充分讨论, 形成以下观点: (1) 目标的定位。活动的目标是定位科学还是数学, 并不明显。根据中班幼儿年龄的特点本次活动目标缺少发展的空间。 (2) 互动情况。教师能够跟幼儿及时互动, 但幼儿间的互动较少。 (3) 幼儿座位安排。教师在组织活动时座位安排较散, 导致幼儿活动中注意力不集中。 (4) 操作材料。教师示范是6幅, 幼儿操作却是5幅, 需要形成一致。

三二研“豆豆的生长”

修改目标: (1) 在交流与观察中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与生长条件。 (2) 乐意在同伴面前表述自己对豆豆已知的经验。分别从认知学习和情感出发, 促进幼儿对豆豆生长有更深地认识。

修改准备:将一研中豆豆生长的PPT改成豆豆生长过程图片及生长条件图片、关于豆生长的视频课件。跟活动内容相关的图片可以使幼儿在活动中灵活操作, 而且便于改错。视频课件更生动, 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修改过程:陶行知指出:“学贵知疑, 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 不疑则不进”, 并明确地说, “这个疑字我当重用它。”活动过程中重点通过教师提问引导幼儿在交流与观察中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与生长条件。如:“你知道豆豆是怎么长大的呢?”“豆豆的生长需要什么呢?”通过请孩子们观看视频, 从而更多地了解豆豆的生长过程。

观摩记录:同事们观摩了第二次活动, 并有目的地记录各活动环节中教师、幼儿的互动情况、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目标达成情况等。如:在活动中老师不断提出问题, 孩子们围绕问题进行回答, 互动较多。老师跟孩子间眼神的交流也增多了。

个人反思:材料互动方面有很大的进步, 特别是关于豆豆生长的视频课件, 制作细致、精美。目标制定较合理, 活动过程紧紧围绕目标开展。

集体研讨:视频的运用。活动中教师设计的关于豆豆生长的视频课件很美, 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活动细节:受特级教师的启发, 能够运用她的模式梳理活动内容, 但是在细节上需要注意: (1) 图片的出示要小一点, 只是为了给幼儿提示。 (2) 图片排列时要有条理, 不能误导幼儿。 (3) 教师的反应。作为青年教师, 在组织活动中反应还欠缺, 需要及时处理幼儿突发性的问题并有效把握活动的重、难点。

再经过反思、研讨和修改, 进行三研:“豆豆的生长”……

四“一课三研”的启示

“豆豆的生长”正是有了一研的思、二研的创、三研的新, 才让我在反思、创新、再反思中慢慢成长起来。本次教研活动给了我一些启示:

第一, 教材的把握。通过此次“一课三研”活动的尝试, 我们教研组的教师们积累了开展种植类集体活动的经验, 提高了能力。更进一步感悟到幼儿园集体活动价值的体现、有效性的提高需要我们教师从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能力及当前需要出发, 选择合适的素材、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创设活动情境、提供适合的操作材料、灵活演示, 进而引导和调控幼儿活动。

第二, 教研的方法。“一课三研”的实践研究活动帮助教师树立了新的教育理念, 积累了新的教育经验, 掌握了新的教育技能。在研讨——展示——评价——反思的循环过程中, 教师得到的是具体可操作的建议, 发现自己平时不易察觉的问题, 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 学会提问、学会观察、学会分析、学会评价等等。

第三, 教师的收获。“一课三研”为我们搭建了互动、展示的平台, 为教师之间的互动、伙伴式的合作、切磋教学技能等提供了环境。教师们在相互交流、思维碰撞中获得实践智慧的发展。通过层层深入反思, 教师们不断解读自己与他人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理念, 分享有效的教育策略, 老师们也会有更多的收获, 更快地成长。

篇14:中班主题活动:妈妈爱我我爱她

在一次美术绘画活动后,琪琪向然然介绍自己画的各种颜色的爱心。琪琪开心地说:“瞧,我画的爱心多漂亮,是妈妈教我画的,我妈妈本领可大了,什么东西都会画。”听到琪琪对妈妈的夸奖后,其他小朋友也围过来,都表示喜欢琪琪画的爱心,你一句我一句地说起来:“我的妈妈本领大,会做饼干,可好吃了。”“我妈妈会唱好多歌,我最喜欢我妈妈。”……听到孩子们都在夸妈妈,怎么让孩子真正了解妈妈的辛苦,懂得用自己的行动关心和爱护妈妈呢?还有一周的时间就到“三八妇女节”了,班级准备围绕“妈妈爱我,我爱她”这个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

二、主题目标的预定

1.知道三月八日是妇女节,是妈妈、奶奶、阿姨等成年女性的节日。

2.通过说、唱、做等系列活动,表达对妈妈节日的祝贺。

3.了解妈妈照顾自己的辛苦,喜欢并关心妈妈,能够用多种形式表达对妈妈的爱。

三、主题网络的预设

四、主题活动网络的预设

五、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1.环境创设。

室内——幼儿在家里做事的照片。

主题墙——亲子手工制作的爱心卡,布置主题墙“妈妈爱我 我爱她”。

2.活动区。

语言区:绘本《我妈妈》。

科学区:“我从哪里来”图片,各种探索按规律排序的材料。

美术区:各种彩纸、小布头、剪刀、丝带等。

自助餐厅游戏区:投放各种食物的图片。

3.家长参与。

美术手工制作:“爱心花儿送妈妈”,音乐韵律活动“我的好妈妈”。

六、主题探究活动的开展

科学:我从哪里来

活动目标:

1.体会妈妈照顾自己的辛苦,在日常生活中能关心妈妈。

2.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

3.了解宝宝在妈妈子宫内发育成长得粗浅知识。

活动准备:一张怀孕的照片、白板课件、皮球若干。

活动过程:

1.利用白板软件的聚光灯功能,播放照片导入活动。

教师:照片上的阿姨肚子这么大,里面住着谁?你们都是谁生下来的?

2.播放胎儿成长视频,初步了解胎儿是怎么长大的。

教师:你们住在妈妈身体里的什么地方?怎么长大的?请小朋友看一段视频。

3.出示“我从哪里来”的图片,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胎儿的主要成长过程。

(1)逐一出示图片,让幼儿观察。

教师:小宝宝一开始长的像什么?住的小房子叫什么?

(2)出示第二幅图片提问,了解自己怎么长大的。

教师:小宝宝身上有一根长长的东西和妈妈粘在一起,这个东西很神奇,宝宝就是靠它吸收营养,一天一天长大的。你们身上都有,想一想,找一找,在什么位置。

4.出示多幅图片,请幼儿尝试排序宝宝的成长过程。

(1)教师:想一想,刚刚视频里小宝宝怎么长大的,开始像什么?然后长出什么?多长时间离开妈妈的肚子?

(2)幼儿讨论,并将成长图片排序。

(3)教师小结:宝宝住在妈妈肚子里面的房子叫子宫,宝宝开始像一粒种子,靠着脐带吸收营养,慢慢长出头、手脚、五官,十个月左右小房子就住不下了,宝宝就出生了。你们在妈妈的肚子里越来越大,越来越重,妈妈每天挺着大肚子真是辛苦。

5.游戏:“袋鼠妈妈”。

玩法:将小皮球塞到裤子里面,请幼儿玩弯腰拾果子的游戏,比一比谁拾得多。

活动延伸:请妈妈回家给宝宝讲一讲怀孕、生孩子时的经历,让幼儿体会到妈妈的辛苦,知道妈妈很伟大。

艺术:亲子韵律活动“我的好妈妈”

活动目标:

1.喜欢亲子活动,能大胆表演和妈妈之间的亲密动作。

2.能用连贯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我的好妈妈》。

3.在理解歌词内容的基础上学习创编合适的动作。

活动准备:磁带、幼儿统一服装。

活动过程:

1.出示日历,提问三月八日是什么节?

2.请幼儿用连贯好听的声音演唱《我的好妈妈》。

3.根据歌词内容学习创编动作。

(1)幼儿自由创编歌曲的动作。

(2)教师提炼幼儿创编的动作,幼儿尝试完整表演。

(3)请一位妈妈上来配合孩子表演,练习合作的动作。

4.幼儿到妈妈面前,两两练习亲子韵律动作,教师给予指导。

5.布置场地,幼儿与妈妈共同表演亲子韵律活动“我的好妈妈”。

社会:爱妈妈

活动目标:

1.充分了解妈妈对自己的关爱,知道要感谢妈妈。

2.愿意为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3.具有初步辨别善恶的能力,懂得长大后要孝敬父母。

活动准备:视频、白板课件,妈妈的工作照片或者劳动照片。

活动过程:

1.观看视频报道,引出讨论主题。

北京台记者报道“六位儿女拒让87岁老母进家门”。

教师:老奶奶为什么会流眼泪?

2.幼儿自由讨论。

教师:老奶奶住在哪里?她为什么年轻的时候身体很好,现在身体不好了呢?她怎么对待自己的孩子的?可是她6个儿女怎么对他们的妈妈的?你们觉得这样对吗?应该怎么做?

nlc202309041053

3.播放儿女对父母所做事情的图片,请幼儿判断善恶。

4.幼儿拿着妈妈的照片,夸夸妈妈。

(1)幼儿互相说说自己带的照片上妈妈在做什么?

(2)说说自己的妈妈为了自己成长做了哪些事情?

小结:妈妈为我们做了这么多事情,说明妈妈很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们怎么来爱自己的妈妈呢?

5.讨论:我们应该怎么爱妈妈?

(1)互相说一说:自己的哪些事情可以自己做?

(2)讨论:可以帮助妈妈做什么事情?

6.录音活动。

教师:87岁的老奶奶还住在医院,你们想对老奶奶和她的儿女说一些什么话?

小结:妈妈为了把小朋友养大每天都很辛苦。等妈妈老了,身体不好了,小朋友那时候都长大了,你们应该来照顾妈妈了。老师希望你们都能做一个有爱心的好孩子。

活动延伸:幼儿回家帮妈妈做事情,如叠袜子、倒垃圾等行为,表达自己对妈妈的关爱之情。

健康:做个健康好小孩

活动目标:

1.知道妈妈每天买菜、做饭很辛苦,能够做到不挑食。

2.会简单的一天食物搭配,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3.能区分蔬菜、荤菜,了解食物合理搭配有益健康。

活动准备:白板课件、蔬菜、荤菜的图片。

活动过程:

1.观看课件,导入活动。

教师:两个小朋友到我们班来做客,一个叫胖胖,一个叫瘦瘦,你们猜猜他们爱吃什么?他们为什么胖?为什么瘦呢?他们这种吃法好吗?

2.播放课件,尝试配餐。

(1)幼儿给荤菜、蔬菜分类。

教师:这个篮子里放了许多菜,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是什么菜?来分一分,一堆放荤菜,一堆放蔬菜。

(2)尝试午餐的合理搭配。

教师:请个别幼儿操作课件,进行午餐的荤素搭配,比一比谁配的菜更合理?

(3)尝试一天的伙食配餐。

教师:我们小朋友平时还会经常吃些什么?设计菜与其他食物的营养搭配,说一说谁的更有营养。

小结:小朋友要想不胖不瘦,就要每餐荤素搭配吃,品种要多样,不能挑食。

3.游戏:“我吃自助餐”。

(1)幼儿自助餐游戏,在自助餐区挑选食物卡片,比一比谁选的自助餐营养最丰富。

(2)互相介绍自己爱吃的营养餐。

4.幼儿讨论:如何做个健康好小孩。

教师:小朋友从小就不能挑食,养成好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食物有不同的营养,为了让我们健健康康,不生病,我们要吃有营养的食物。

活动延伸:陪妈妈去菜场买菜,了解更多菜的名称及营养。

语言:我妈妈

活动目标:

1.能理解故事所表达的内容,喜欢听故事。

2.认真观察画面,能大胆地结合生活经验讲述画面。

3.知道三月八日是妇女节,能用一句连贯的话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活动准备:图书、ppt图片。

活动过程:

1.出示“我妈妈”图书,谈话导入。

教师:今天是几月几日?什么节日?我这里有一本关于妈妈的图书,我们一起听一听这本书说了什么故事?

2.教师完整讲述一遍故事。

3.教师逐页带幼儿观察画面,帮助幼儿理解画面内容。

(1)你从什么地方看出妈妈是个厨师?

(2)为什么说妈妈是个杂技演员?她都会做些什么事情?

(3)妈妈什么时候会变成狮子?为什么?

(4)小朋友听话时妈妈会变成什么?

(5)妈妈还会变成什么?你喜欢吗?

4.引导幼儿看多媒体再次倾听故事。

提问:妈妈和宝宝为什么会抱在一起,你们猜猜她们说了些什么话?

5.引导幼儿用一句话对妈妈表达自己的爱。

提问:你喜欢妈妈变成什么?你和妈妈抱在一起时会说一句什么话?

活动延伸:每位幼儿回家时对妈妈说一句感谢的话,表达对妈妈的喜爱之情。

健康:营救蛋宝宝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体育活动,能坚持和同伴共同完成游戏任务。

2.探索双脚跳过障碍物的方法,学习双脚向前跳的动作。

3.掌握轻轻跳的动作要领,并能连续跳过3个障碍物。

活动准备:纸盒若干,音乐:《健康歌》。

活动过程:

1.播放音乐,带领幼儿做热身运动。

教师:孩子们,一会我们要执行一个营救任务,现在让我们先来做一做热身操,让我们的身体变灵活。(上肢、下肢、肩、腰、膝、脚部都要锻炼到位)

2.练习双脚向前跳。

(1)幼儿自由探索双脚跳过纸盒的方法。

(2)请个别幼儿示范双脚向前跳的动作。

(3)幼儿一起尝试双脚跳的动作要领:双脚自然开立,屈膝半蹲,两臂后摆,双脚蹬地向前跳。

(4)再次自由探索如何轻轻跳过纸盒。

(5)集体练习轻轻落地跳的动作。

3.游戏:“营救蛋宝宝”。

(1)教师介绍场地及游戏玩法:森林里的狐狸把鸡妈妈的蛋宝宝都偷走了,鸡妈妈可伤心了,因为狐狸洞外有许多障碍物,狐狸的耳朵还特别好,有一点声音它就会将蛋宝宝转移地点,小朋友们愿意帮鸡妈妈救回蛋宝宝吗?每位小朋友要跳过三个障碍物,从狐狸洞里救出一个蛋宝宝,跑回来,交给鸡妈妈。

nlc202309041053

(2)幼儿游戏,教师指导。双脚落地很重,或踩到障碍物就不能救蛋宝宝,没救到蛋宝宝的幼儿要再去狐狸洞营救。

(3)幼儿再次游戏,教师提醒幼儿注意轻拿轻放蛋宝宝。

(4)幼儿分组竞赛,看哪一组救回的蛋宝宝又快又多。

4.放松运动。

今天我们小朋友又跳又跑,有些累了,让我们多拍拍大腿和小腿,放松一下。

亲子美术粘贴活动:爱心花儿送妈妈

活动目标:

1.喜欢美术粘贴活动,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和妈妈一起制作爱心卡片的乐趣。

2.尝试用大小不同的心形组合,粘贴成三瓣花、四瓣花、五瓣花等,能够合理布局爱心花的位置。

3.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养成粘贴活动时保持桌面整齐的习惯。

活动准备:视频、范例PPT、各色大心形卡纸若干、固体胶、各色彩纸若干、剪刀。

活动过程:

1.谈话活动,了解制作爱心花的含义。

(1)三月八日是什么节日?(三八国际妇女节)

(2)三八国际妇女节是谁过的节日?(妈妈、奶奶、外婆、阿姨、女老师)

(3)歌曲表演:“我的好妈妈”。

2.观看视频,引起制作兴趣。

(1)出示爱心卡纸,彩色折纸,固体胶,剪刀。

(2)请孩子和妈妈一起看制作爱心花的视频。

师:你看到了一张什么颜色的爱心卡纸?(红色)

卡纸上的立体爱心花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彩色折纸)

用什么颜色的?(黄色)

讨论:如何使用相近色和对比色?

(3)再次讨论并展示剪爱心,如何摆放多个爱心,组成爱心花。

请一位家长来尝试剪爱心。

a.选择合适的彩纸,将彩纸对折,用大拇指将对折的印子压清晰。

b.笔沿着对折的印子向外画出半个爱心,剪刀沿着爱心轮廓线将爱心剪下。

c.将大小相同的立体爱心花顺着一个方向摆好,注意尖头对尖头,不要有空隙。

3.欣赏各种爱心花的造型,亲子动手制作爱心花。

(1)准备爱心的大卡纸。

(2)孩子和妈妈一起商量用什么颜色的彩纸来剪爱心花。

(3)妈妈和孩子一起动手制作,教师巡视,给予指导。

(4)提醒注意爱心花的大小,画面的布局,保持桌面的整洁等。

4.互相欣赏制作的爱心花。

说说你最喜欢什么样的爱心花?喜欢花的什么地方?

5.幼儿将爱心花儿送妈妈,并对妈妈说一句爱妈妈的话。

活动延伸:用亲子制作的作品装饰班级主题墙面。

数学:帮帮鸡妈妈

活动目标:

1.喜欢数学活动,体验按规律排序的乐趣。

2.能发现并认识几种形式的排序规律。

3.通过操作材料创造新的排序规律。

活动准备:彩色奶箱若干、木珠项链、相框、纸帽、五角星贴画、小汽车玩具、彩带等。

活动过程:

1.引发活动兴趣。

教师:“鸡妈妈家的围墙倒了,现在请小朋友们帮她围围墙。”(探索用色彩不同的奶箱进行规律排序。)

2.游戏“鸡妈妈的项链”,引导幼儿发现规律,认识规律。

鸡妈妈有好几根项链,你觉得哪根项链比较漂亮?

你们发现有什么规律?要是想加长应该怎么加?

小结:这些项链上穿的珠子排列方式都不一样,有的是颜色的规律,有的是大小的规律,还有的是形状的规律。

3.幼儿操作游戏材料,创造规律。

(1)装饰帽子:探索用色彩、数量不同的五角星贴画进行规律排序。

(2)装饰相框:探索用色彩、形状、数量不同的花卡子进行规律排序。

(3)串项链:探索用色彩、形状、数量不同的串珠进行有规律排序。

(4)铺路:探索用长短、色彩、数量不同的彩色泡沫垫进行规律排序。

(5)汽车入库:按规律排序图让小汽车入库,记录自己创造的规律排序。

(6)彩带裙:在有洞的绳子上有规律地系上彩色丝带。

教师注意观察,随机引发幼儿讨论游戏中出现的问题,师生共同探究解决方法。

4.结束:请小朋友们用你们的动作来表现排列的的规律,比如一个红垫子,一个蓝垫子,你怎么表现呢?红的可用跳,蓝的可用飞,你还可以用什么动作呢?请每个小朋友们动脑筋。

七、主题活动效果及反思

本次主题活动的设计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精神为指导,活动内容涉及科学、社会、健康、语言、美术五大领域七门学科。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幼儿多角度理解妈妈对孩子的爱和抚育孩子成长的辛苦,鼓励幼儿用实际行动爱妈妈并为妈妈送去节日的祝福。教师将爱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幼小心灵中,让幼儿从小学会感恩。

在整个主题活动中,幼儿兴致很高,探索欲望浓厚。活动中,教师是以一位支持者、观察者的身份引导幼儿主动学习的,幼儿探索在前,教师引导在后。在“我从哪里来”活动中孩子们认为自己在妈妈肚子里住五年、十年的想法通过科教视频很快纠正了过来。幼儿在“帮帮鸡妈妈”活动中,一直在玩游戏,并在游戏的过程中能主动发现规律。一系列活动后,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本次主题活动家园紧密结合,幼儿积极参加,家长热情支持。如:亲子美术粘贴活动“爱心花儿送妈妈”,班级为孩子和妈妈提供一个动手合作的机会,一起做立体的爱心花朵作为三八节的礼物送给妈妈,亲子感情进一步加深。在孩子们说一句贴心的话、唱一首好听的歌、做一件暖心的事、送一件小礼物等系列活动中,妈妈们都觉得孩子长大了,懂事了!

上一篇:学校学院安全宣传周活动总结下一篇:常用英语培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