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螃蟹教学反思

2024-04-20

中班科学螃蟹教学反思(共12篇)

篇1:中班科学螃蟹教学反思

《中班科学教案《螃蟹》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科学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科学教案《螃蟹》含反思!

活动目标:

1.了解螃蟹的外形特征,探索螃蟹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的关系。

2.产生探索螃蟹的兴趣。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小朋友的书·多彩的秋天》

2.螃蟹的相关资料及图片、一只箱子、每组一个螃蟹。

活动过程:

一、谜语引出课题

出示箱子,猜谜语

“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头上舞,生来最爱横行走,嘴里常把泡泡吐。”

师:今天啊,老师先给小朋友猜个小谜语,你们要是猜对了,就会有位神秘的新朋友从这箱子里出来。

师:八只脚,抬面鼓,两把剪刀头上舞。

师:生来最爱横行走,嘴里常把泡泡吐。(.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你们知道是什么了吗?

师:嗯,看来小朋友都听得很认真,那现在呢 老师要请出新这位神秘的朋友了,看看小朋友刚才猜的能不能把它请出来?

二、幼儿与教师一起观察螃蟹图片,幼儿自由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感受。

三、集体讨论

师:你们看过了,看到的螃蟹是长什么样的?

师:螃蟹的背壳是什么形状的?什么颜色的背壳?

师:它的眼睛在哪里呢?你看过螃蟹的嘴巴吗?

师:螃蟹有几只大螯?是怎么走路的?

师:螃蟹生活在哪里?

师:它们是怎样保护自己的?

四、提出新的探索任务

师:你们还知道螃蟹的什么秘密吗?

师:螃蟹有这样多秘密,你们有吃过吗?

师:那你们说说煮螃蟹是什么样的呢?

师:那螃蟹的身体都是硬硬的壳怎么吃的?

五、幼儿阅读。

《小朋友的书·多彩的秋天》第13~14页《秋天的螃蟹》念念螃蟹的儿歌。

1.介绍螃蟹儿歌

2.教师完整朗诵儿歌

3.幼儿轻声地跟教师朗诵儿歌

师:嗯,今天我们认识了螃蟹,老师想跟小朋友学一首螃蟹的儿歌好不好?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轻轻的跟老师念一遍,你们做得到吗?

六、活动结束

分组再次观察螃蟹

师:今天小朋友学的真棒,都认识了螃蟹,还学会了儿歌。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搬上小椅子到自己的位置上观察那些小螃蟹是不是跟小朋友说的一样呢?

教学反思:

今天这个科学活动《螃蟹》中张老师为小朋友们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索的空间,让他们与同伴尽情的观察与交流,让他们与材料进行充分的互动,让幼儿真正的成为活动的主人。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充分的尊重孩子,抓住他们的兴趣点,适时的点拨引导,这样才能激起孩子持续的探究欲望,发现有价值的探究点。

中班科学教案《螃蟹》含反思这篇文章共2806字。

篇2:中班科学螃蟹教学反思

设计意图

小朋友们都吃过螃蟹,所以说螃蟹的外形特征,小朋友们并不陌生,本次活动也是在幼儿对螃蟹的基本特征有了初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而在螃蟹身上最具特征的就是它那两只大螯,所以我们就以蟹螯为切入点,以蟹螯的功能为主线贯穿整个活动,运用游戏的方法让孩子们在活动中了解螯的本领。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模仿,了解螃蟹的外形特征和行走的特点。

2、知道螃蟹的大钳子(螯)会伤人,学会自我保护。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实物公螃蟹、母螃蟹各一中,公螃蟹、母螃蟹的图片个一张。

2、筷子一根。

活动过程:

一、出示螃蟹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1、教师:今天我们班来了两个朋友,我们看看他们是谁?

2、教师清楚螃蟹爸爸和螃蟹妈妈。

二、引导观察,了解公螃蟹、母螃蟹的外形特点

1、观察螃蟹的外形特点

——教师:它是什么模样?它的身体由哪些部分组成?

——教师:你觉得螃蟹哪个地方最有趣(请幼儿学一学)

2、观察螃蟹的爬行姿势

——教师:它是怎么爬行的?

——教师:幼儿学一学。

3、观察图片,了解公、母螃蟹的不同。

——教师:哪只是螃蟹爸爸,哪只是螃蟹妈妈?!.快思.教案网出处!它们什么地方不同?

三、观察螃蟹的大钳子

1、猜一猜:螃蟹那里最厉害?螃蟹长了两个大钳子有什么用。

2、教师用筷子触碰螃蟹的钳子,引导幼儿观察大钳子夹筷子的样子,提醒幼儿小心。

四、游戏:我是一个大螃蟹

教师引导幼儿模仿螃蟹的爬行姿势,在《螃蟹歌》的音乐声中自由表现螃蟹张牙舞

爪独特的动态特征。注意引导幼儿表现螃蟹张牙舞爪、横行、钳子夹来夹去、吐泡泡等细节

课后反思:

在活动的开始我和孩子们一起回忆了螃蟹的一些基本知识,如外形特征,公母的区别等等。所以紧接着我就直接切入重点:了解大螯的功用。从孩子们对蟹螯的一些基本认识入手,引导他们了解螯的功能:自卫的武器,捕食的工具,推土的工具。

不足:

我自身在上课前对螃蟹的认识还不够多,所以在上课时个别小朋友的问题回答不上来。课前准备不够充分。

篇3:浅议小学科学教学总结与反思

在科学课程改革全面铺开的今天, 新旧教学理念必然相互冲突, 预设与生成必然不会完全协调, 许多纷繁复杂的新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 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师必须要及时“反思”, 只有这样才能在专业领域快速地成长起来,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以下是小学科学课的一些教学反思:一、科学教师要认真抓好备课环节俗话说“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上好任何一门课都必须得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备课对于科学课来说尤其重要。因为科学课这一门课程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仅凭一本课本、一支粉笔就上好一堂课, 因此抓好备课环节是上好一堂科学课的重要前提, 我认为科学课的备课应从以下几个环节入手:1、从全局入手, 读通整册教材。要上好科学实验课, 首先就得通读整册科学教材, 对整册教材所需材料进行整体性的研究, 列出清单, 有步骤、分阶段地进行材料准备, 才能在准备具体的某一课时得心应手。而如果一课课临时去准备材料, 就难免会发生措手不及的情况, 影响科学课的教学。就一册教材来说, 每一册教学参考书上都有主要材料清单, 上面列出了本学期要用的主要材料。因此, 在开学初就应该去认真看一看, 做到心中有数, 是非常有必要的。

2、要熟悉本单元的教学内容科学教师要想比较轻松的上好科学课, 除了通读整册教材之外, 还要更加细心的去钻研本单元的教学内容, 因为教师只有熟悉了本单元的教材之后, 教师才能在准备实验材料的时候, 事先知道本单元哪些材料使用的频率高, 哪些材料可以顺便一次性准备好, 哪些材料实验仪器室里已经有了, 哪些材料需要自制, 哪些材料需要购买, 哪些材料学生能够自己准备„„这样提前心中有数, 教师在准备材料时才能得心应手, 轻松自如, 从而节省时间, 提高效率。

3、教师提前动手做实验科学课中的每项实验, 在让学生动手实验之前, 教师应该提前做一做。这样就能明白这个实验哪些地方学生容易出错, 哪些现象不够明显, 哪一项器材要换, 哪一种方法需要改进。教师课前做好实验, 才能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 才能预防各种失败和事故, 防止教学中的失误。再者, 科学课堂不像语文对一首诗歌或一篇课文的理解, 每个人可以有自己不同的看法, 但不会出现什么危险, 而科学课中有些试验却不同, 如果科学老师不认真备课, 不事先做一做课堂上要求学生做的试验, 就不能发现实验过程中的危险, 就没法给学生讲解试验注意事项, 如果课堂上试验出现了危险又没法及时有效的处理, 那麻烦就大了。因此, 上科学课要求科学老师更加认真、严肃地备课。

二、精心组织课堂教学

1、设计好导课环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堂课精彩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要想提高科学课的教学效率, 就必须想办法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 把学生的思维集中到教学中来, 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想尽办法设计好精彩的导课环节, 导课有很多的方法, 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方法, 而且每一种方法也不是万能的。

2、科学教师要掌握好实验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小学科学课中的实验教学, 无论是操作实验, 还是观察实验, 虽然没有科学家所做的科学实验那样复杂和规范, 其目的也正是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 用科学实验的方法, 去探索、认识自然界的事物的性质和规律, 从而能动地改造自然。这就是一种科学能力, 一种科学素养, 但是现在我们的科学教学由于为了应付考试, 老师们往往只注重教给学生实验的方法, 满足于学生看到实验现象为目的, 忽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还能怎么做?想得不多。学生作为实验主体, 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所以科学实验课教学, 如果我们都严格的遵照“提出问题——猜测结论——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这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我想课堂教学效果一定会有明显提高的。

3、科学实验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

(1) 、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习惯。科学课上学生除了自己要积极发言以外, 不仅要学会倾听老师说的每一字, 每一句, 也要善于倾听别的同学的发言, 也许在别人的发言中, 只有善于倾听的学生才能从比人那里获取更多自己不知道的知识。

(2) 、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不管是上观察课还是动手操作实验课, 都要培养学生爱动脑筋爱思考的习惯, 俗话说“双手越用越巧, 大脑越用越灵。”只有这样学生学的知识才扎实, 对所学的知识才能真正的理解, 才不至于囫囵吞枣, 课堂效率也才会高。

(3) 、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养成。我们的科学课堂的教学效果,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但现在的很多课堂的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表面上热热闹闹的讨论, 实际上却不知道是不是在讨论课堂问题, 所以我们在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教学时一定要做到分工明确, 有记录员、材料员、组长、监督员、汇报员、操作员等, 安排得井然有序, 这样教学效率才会得到提高。 (4) 、注重对学生课外实验习惯的养成科学课有些实验是不可能在课堂上短短的40分钟内能完成的, 种凤仙花、养蚕等等, 这些实验需要的时间都很长, 不可能在课堂上完成, 所以只能布置给学生课外完成, 于是就会出现一些学生不做或者即便做了效果也不理想, 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学生课外实验的检查与指导, 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实验的习惯。

篇4:中班科学螃蟹教学反思

我上了一节科学《颜色对对碰》,这节课是让幼儿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了解到两种颜色混在一起变成了另一中颜色,也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到颜色变化带来的快乐。

一直以来,我从小班开始就指导我班幼儿在纸工、毛笔画、做练习等动手操作方面我都会花很长时间教小朋友怎么做,有时说的口干才罢休。在自己教学中讲解示范这一环节我自认为是满意的,可有老师听我的课或者我开课,我总是很着急,心想:小朋友,你们可别出错;快点把今天要学的教给他们吧;快点结束吧!为此,活动结束后,我心理总会感到特别懊恼,刚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讲解都没好,有些小朋友都还没弄明白,怎么这么快就结束了呢?听了听课老师给我的点评,我知道在我的教学活动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而在讲解过程中最需要改进。在大多数小朋友掌握知识的情况下,讲解少一点;在多数小朋友都不清楚的情况下,讲解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有时要做到集体教学的同时,请个别同学说说,看看幼儿掌握的程度。

我上的科学活动在教学准备、幼儿动手操作方面等,我都考虑的非常周到,而就在最重要的讲解示范的不够清楚,及给幼儿准备了太多的水粉颜料,多数小朋友都没达到我所要的教学效果。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还要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完善自己的实践经验,创做出更多更好的操作材料、创造出良好的教学环境,给幼儿们恰如其分的指导,融入孩子当中并以幼儿的心态、兴趣和目光去参與教育和开展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大胆的去动手、动脑,发挥自己的天性。让幼儿在实践中发展创造力和想象力,并在每节课后都有及时总结经验,认真反思,为今后的科学活动奠定坚实科学的基础。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不断的完善和提高教学水平,使自己的业务素质更上一层楼。

篇5:中班科学螃蟹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手脚着地侧身爬,发展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

2.知道螃蟹横着走,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3.鼓励幼儿敢于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

4.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尝试续编故事。

活动准备

1.场地上画上若干直线。

2.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利用儿歌带幼儿做准备活动,充分活动身体。

小螃蟹,脾气大;(双手握拳上下挥舞动作及上下跳跃的动作)

不直走,横着爬;(原地踏步,再向一侧移动)

动不动的吐泡泡;(双手握成球状做螃蟹的一对前爪,放在头的两侧同时做蹲起的动作)

伸出两只大爪爪;(双手分别伸出食指和中指做钳子状,做体侧运动)

快快把人夹。(四散跑开,教师做螃蟹妈妈追逐幼儿)

2.引导幼儿探索手脚着地侧爬的动作。

3.进行“小螃蟹赛跑”的游戏。

4.教师以“螃蟹妈妈累了,请你们给妈妈找点水草吃”的游戏情境,要求幼儿朝指定的方向爬,并将找到的水草挂在脖子上,爬回来送给妈妈。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是对于小班来说,既要让他们记住活动内容又要保证安全还要活动的井井有条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始终都以语言来提示幼儿注意安全。

篇6:中班科学螃蟹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喜欢参与体育活动,感受集体游戏的快乐。

2、掌握侧身钻的动作要领,能在侧身钻时控制好方向。

3、遵守集体体育游戏中的简单规则。

4、锻炼幼儿手臂的力量,训练动作的协调和灵活。

5、商讨游戏规则,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观察过并了解小螃蟹的行走方式。

2、物质准备:拱形门6个、用布连接的拱形门3个、大圆环塑料玩具2个

3、场地准备:如图。

活动重难点:

引导幼儿学习侧身钻的动作要领。

幼儿能弯腰、低头、侧身钻过拱门。

活动过程:

1、通过游戏“小螃蟹快长大”,指导幼儿充分活动身体。

2、听音乐做律动“小螃蟹学走路”,练习侧身走的动作。

(1)指导幼儿练习侧身走的动作,要求幼儿在上身直立的基础上,把身体侧过来,头转向行走的方向,星腿侧身走。

(2)教师带领幼儿沿场地上的粉笔线,练习侧身走的动作。

3、通过游戏“回到大海找妈妈”,练习侧面钻的动作。

(1)说儿歌:“小螃蟹,长大了,大海才是它的家。不怕艰难和险阻,回到大海找妈妈。”

(2)教师带领幼儿沿着粉笔画好的线侧身行走,然后侧身钻过小山洞,侧身钻过用布连接的拱形门(珊瑚群),侧面钻过大圆门,最后找到妈妈。

(3)请个别幼儿示范动作,教师重点讲解动作要领。

(4)教师带领幼儿按要求玩游戏,练习动作。

(5)请两名幼儿面对面站好,把自己的双手搭在对方的肩膀上。

4、放松游戏:“回到家里真快乐”。

听音乐模仿小螃蟹的动作,复习侧身走的动作,基本动作用开始部分的内容。

教学反思:

活动以完整的故事情节贯穿,引导幼儿在游戏的情境中,感受体育活动的快乐!教师能够结合活动的目标,重点强调动作要领,较清楚地为幼儿讲解,并能结合示范动作,将间接的语言讲解变得直观化。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侧身钻的运动量比较小,应该提供更多形式的障碍,把侧身走作为本次活动的一个侧重点,引导孩子在侧身走的基础上完成侧身钻的动作。这样既增加了运动量,也是活动更有层次性。

篇7:中班科学螃蟹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能手脚着地侧身爬,发展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能力。

2.知道螃蟹横着走,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3.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4.喜欢与同伴合作,体验运动的挑战与快乐。

5.培养幼儿健康活泼的性格。

活动准备

1.场地上画上若干直线。

2.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利用儿歌带幼儿做准备活动,充分活动身体。

小螃蟹,脾气大;(双手握拳上下挥舞动作及上下跳跃的动作)

不直走,横着爬;(原地踏步,再向一侧移动)

动不动的吐泡泡;(双手握成球状做螃蟹的一对前爪,放在头的两侧同时做蹲起的动作)

伸出两只大爪爪;(双手分别伸出食指和中指做钳子状,做体侧运动)<来.源快思教.案网>

快快把人夹。(四散跑开,教师做螃蟹妈妈追逐幼儿)

2.引导幼儿探索手脚着地侧爬的动作。

3.进行“小螃蟹赛跑”的游戏。

4.教师以“螃蟹妈妈累了,请你们给妈妈找点水草吃”的游戏情境,要求幼儿朝指定的方向爬,并将找到的水草挂在脖子上,爬回来送给妈妈。

教学反思: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但是对于小班来说,既要让他们记住活动内容又要保证安全还要活动的井井有条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在设计本次活动时我始终都以语言来提示幼儿注意安全。

篇8:中班科学螃蟹教学反思

一、化学课堂教学“化学味”缺失现状分析

针对“化学味”,很多化学教师会有这样的疑问:作为一名化学教师,任教的是化学课,怎么会缺少“化学味“呢?就此问题,我们通过三个教学案例作分析探讨。

1. 没有把握住化学宏观现象背后的微观本质

案例一:教师执教九年级化学“溶液的形成”。首先提出问题:固体和液体混合会有什么现象?然后组织学生动手进行三组固体物质(蔗糖、泥沙、碘)与液体(水、酒精、汽油)混合的实验,组织汇报实验现象与结论,引出悬浊液、乳浊液、溶液的概念,着重讲解溶液概念,最后课堂练习,交流生活中溶液的应用。一节课下来,有实验,有活动,有交流,有讨论,教师亲和力强,师生互动好。

问题分析:化学以揭示宏观现象的微观本质为核心,对于溶液的形成,教学中没有揭示溶液均一、稳定这一宏观特征的微观本质,显然该教学过程的“化学味”淡。

2. 教学过程其他学科教师按照教材也可以完成

案例二:教师执教九年级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要讲金属的化学性质。

金属有如下化学性质:

1.能与氧气反应

2.能与酸反应

3.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

(教师在呈现知识条目的同时,依据教材提供的实验,进行演示、讲解、描述实验现象、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讲解置换反应的概念。)

问题分析:罗列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和用途等,对知识进行条分缕析的讲解、诠释,学生学到的只是静态的知识,这样的教学即便不是化学专业出身的教师,通过阅读相关的教案,也可以一条条讲清楚,显然,该教学过程的“化学味”不够耐人寻味。如果采取探究模式开展物质性质的教学,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从化学视角认识、审视自然和生产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过程,发挥物质性质的教学价值,则“化学味”浓。

3.忽视了化学知识背后的教学功能和价值

案例三:教师执教九年级化学“原子的质量”。教师介绍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提供作为相对原子质量基准的1个碳原子的质量和1个氧原子的质量并要求计算氧的相对原子质量、展示几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指导查阅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介绍相对分子质量概念、示范CO2、O2、Ca(OH)2等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学生模仿训练、讲评、课堂练习。

问题分析:对于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普遍是教学生记住什么是相对原子质量,然后展示常见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数值,这些内容对于学生的用处在于进行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时候,要计算有关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或者是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计算某种元素的含量。反思这种教学思路,学生只是会进行有关的计算,而没有计量的意识[1]。这样的教学把为什么提出相对原子质量的初衷,即把相对原子质量的形成过程给忽略了,舍弃了这个理论中蕴涵的极大的人类智慧。

类似上述案例普遍存在,且时有发生。出现以上教学现象的根本原因在哪儿呢?笔者认为,主要是对化学科学的特质不清楚。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不少教师甚至优秀教师并未能很好地理解化学科学本质,造成对教学价值认识不到位,最终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

二、化学教师应理解的化学科学的特质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化学教学应使学生逐步领会化学科学的本质,发展学生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2]。要落实这一要求,首要的任务是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把握化学科学的特质。

特质原本属于心理学概念,是指“决定个人行为倾向的个性心理结构”,它“具有独特性、情境性和相对稳定的特点”[3]。不难理解,人之所以成为独特的人,是因为具有不同的特质。同理,可以将学科特质理解为一门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的学科内涵,它包括学科研究的基本问题、研究的独特的视角、学科基本任务、学科研究的方法论以及学科思想观念等。

1. 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应用的一门基础性的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2]这一学科性质的界定,很好地反映化学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独特视角———从原子、分子水平(视角)开展研究。通过在原子、分子水平上对物质及其变化的研究,揭示物质的微观构成、物质变化的微观本质,进而提出物质组成与变化的基本规律,并以此规律来指导“创造物质”。

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科学最特征的思维方式。九年级化学教科书(沪教版)第一章、第二章更多的是宏观视角;第三章转入分子、原子,通过水通电分解的微观过程揭示化学变化的本质;第四章的质量守恒定律,从微观的角度揭示为什么化学变化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第六章“溶液”的学习,从溶质、溶剂间相互作用的视角理解溶解、溶液均一性及水溶液的某些性质(如导电性);第七章“酸”和“碱”等的学习,建立起从微观视角看物质构成(含有H+或OH-)、物质的性质(酸的通性是由于溶液中存在H+、碱的通性是由于溶液中存在OH-)、从微观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本质(H+与OH-结合成H2O,导致酸碱各自的特性消失等)。

2. 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这一课程性质体现了化学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途径。由于化学是在微观层面上研究物质及其转化规律的,分子与原子肉眼无法直接观察,必须依赖于实验来获取宏观事实,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与推理。对宏观事实的归纳与推理,除运用一般的逻辑思维以外,还需进行定量处理,从而透过具体事实抽提或建构出物质及其变化的理论、假说或模型,因而定量处理也是化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化学研究以实验为基本的方法手段,通过观察等途径获取物质及其性质、反应现象等宏观世界的知识;在此基础上,从分子、原子水平揭示物质微观结构及其变化的微观本质,建立起微观世界的知识。为更好地表达与交流,化学家创造了一套化学学科自身的符号系统。这套符号既可以从微观水平解释物质的组成和变化,又可以从宏观水平上描述物质的状态和性质,从而成为联系宏观和微观的桥梁和中介[4]。因此,化学知识对应的表征包含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和符号表征(三重表征)。“三重表征”是学生头脑中化学知识的有效组织加工与呈现方式。

3. 化学教学的中心工作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了“课程目标”,以期“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2]。要实现这样的要求,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双基”,更要“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建立起认识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思路与方法,养成立足于学科视角解决实际问题、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与习惯。这就要求化学教学要超越具体的事实性知识,克服教学中以教学知识点和考点作为课程目标而忽视思维发展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帮助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建立学科基本的、核心的学科观念,如元素观、微粒观、分类观、转化观、实验观和化学价值观。这些观念的建构,必须在扎实开展“双基”教学的同时,对相关的化学知识进一步抽提与统摄,形成学科大概念———化学基本观念。

三、基于化学科学理解的教学实践案例剖析

化学教学需要回归到化学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模型工具、基本应用,教师要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指导下,从公民的视角、学科的视角、学生的视角理解化学课程[5],挖掘教材内涵,提炼化学学科的思想和思维方法,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现以九年级化学“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沪教版)为例,阐述如何落实基于学科理解的化学教学,让课堂教学充满“化学味”。

1. 重视化学观念的教育

通过深入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内容的教育价值。教材呈现的是具体知识的概念,而学科的思维、思想方法是内隐其中的。这需要我们有一双发现的眼睛,依据教师对学科的深刻理解去分析和挖掘教材,找出“知识”承载的“学科的思想与方法”。例如,“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在课标的内容标准中陈述为“认识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在教材中呈现的是几种常见金属与氧气、酸溶液(稀盐酸、稀硫酸)、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以及置换反应概念,但在教学中不仅要帮助学生认识常见金属的主要化学性质等事实性的知识,更关键的要挖掘物质性质的教学价值。

在初中阶段,学生认识物质有一个从典型代表物到类别物质、从单一角度到多角度、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的层级发展过程[5]。从教材整体审视教学内容,“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在沪教版的九年级化学教科书中是第一次帮助学生学习一类物质的性质(在此之前都是以某一种物质的性质变化为学习内容的);教材中,编者设置了“观察与思考”“活动与探究”栏目,要求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从两个角度———几种金属在氧气中反应、与酸溶液反应进行对比。通过挖掘教材的内涵,教学设计应从类属的角度来开展学习,帮助学生初步意识到要从相似性和差异性两方面去认识,强调对比、归纳的思想。通过对比不同金属的差异性,归纳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性。体会认识物质变化的内因与变化条件的关系,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了解同类物质性质的共性和差异等化学观念。

2. 关注化学学习方式、方法的熏陶和训练

化学实验提供给我们直观的感知,引发我们去探讨宏观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基于学生已经有了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来学习物质化学性质的经验,结合对教材栏目设置意图的理解,教学的关键是指导学生紧扣教材内容,动手进行铁、铝、铜等几种常见金属与氧气、稀硫酸、盐酸溶液的实验,引导学生感知、描述、分析实验事实,认识它们和氧气的反应是化合反应、生成氧化物;了解各常见金属在生成物中的价态、反应难易程度、反应条件的差异;能把实验宏观事实现象与反应的实质、化学方程式三者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知识的“三重表征”;注重从典型实例(实验事实)的分析、比较、归纳形成概念,如研究如何从典型实例分析认识它们和盐酸、稀硫酸可否反应、反应的特点,金属在反应生成物中的价态、反应剧烈程度的差异,从铁、铜相互置换反应的可能性认识金属和酸溶液的置换反应、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差异[6]。

通过“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学习,不仅帮助学生认识了金属的化学性质等事实性知识,还帮助学生获得通过化学实验学习物质的性质变化。运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从对典型物质的认识提升到对同类物质共性和特性的认识,从对物质性质的感性认识、分析、比较、归纳提升到概念、规律性的认识。通过化学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应用控制变量等研究方法研究、认识物质性质和变化的规律,建立明晰的化学概念等的化学学习方式、方法。

3. 精心设计实验探究的核心问题

化学实验的鲜明特点是通过物质的宏观现象来揭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化学反应中内在变化的微观本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带着思考去动手实验、去观察实验,而不会只有实验行为而缺少实验思维;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观察现象,让学生明确观察哪些现象;要精心创设实验探究的核心问题启迪思维,启发学生怎样利用这些感性材料思考问题,去表示这一过程“看到”化学现象背后的本质,帮助学生理解实验目的、实验装置流程、实验现象结论间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据于证据的推理,发展实验思维能力。

“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的教学片段[6]:

师:我们在第一章的学习中,知道了镁能够与醋酸反应,那么其他常见金属是否也和镁相似,能够与酸(稀盐酸、稀硫酸)反应?

师:我们可以动手做一些化学实验,通过观察,看看它们在这方面是否也相似。

(学生实验:全班同学分A、B两组,A组的同学完成铝、铁、铜和稀盐酸反应,B组的同学完成锌、铁、铜和稀硫酸反应。)

(教师题醒学生先把铝条用砂纸打磨,除去表面的氧化膜,再进行实验。请学生注意观察反应中是否有气泡产生,对比反应的剧烈程度,按要求填好活动记录,实验中小组同学之间可以交流。)

……

师:现在请B组一位同学汇报观察到的现象,说说通过实验能得出什么结论。

师:下面请A组一位同学来汇报。大家共同交流讨论。

师:好,你能根据两组同学在各个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做一些比较、归纳吗?

生:我觉得,除铜外,这些常见金属都能和酸溶液作用,放出气体。我还觉得铝、铁、锌、铜和稀盐酸反应情况不同,说明这些金属之间好象有一种什么关系,可我说不出来。

(学生、老师和与会者听了都会心地笑了。)

师:你怎么想到它们之间有一种关系的呢?

生:有的根本没有气泡产生,能产生气泡的速度也不一样。

师:能不能产生气泡,气泡产生的快慢多少,说明不同的金属和酸溶液作用的能力有什么不同?我们能不能做进一步的推理?

……

师:请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 开发基于学科理解的情境资源

基于学科理解的教学设计不仅要求教师要善于从主题内容中提取学科的思维方式、思想方法,还要求教师能将核心的观念融合于具体问题情景中,使学习走向“思维中的具体”,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提升对学科的科学理解。

现结合“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教学主题,谈谈如何基于学科理解开发情境资源。选取镁、铁与氧气,镁与食醋的学生熟知的反应唤起已有认知,预测铝、铜等金属的化学性质,由个别到一般,归纳出金属这一类物质的共性,体现一类物质的研究思路;选取了在空气中灼烧铝铜、几种金属(镁、锌、铁、铜)分别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铁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等实验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完成,使学生通过小组探究、小组借鉴和补充,在合作、动手、思创中探究验证所预测的性质,对比、归纳金属的共性与特性、建立置换反应概念,帮助学生获得化学学习方式、方法的训练;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揭示化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选取“钢丝球使劲刷洗铝炊具”“真金不怕火炼”“酸笋汤常用沙锅而不用铁锅、铝锅煮”“铁桶配制波尔多液”“真、假黄金的辨别”等学习情景,创设驱动性问题,帮助学生将用途与性质联系起来,养成从化学的视角分析生产、生活中现象的习惯;选取“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这一化学史实,帮助学生体会置换反应在社会生产中的应用价值,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

总之,化学教师要加强对课程标准、教材、专业杂志等的学习与研究,丰富发展自身对化学科学本质的理解,设计促进学生理解化学科学本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建构起化学科学的思维,让课堂教学充满“化学味”。

参考文献

[1]卢巍.论化学智慧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尹筱莉.化学专家—新手教师课堂教学特质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4]张丙香,毕华林.化学三重表征的界定及其关系分析[J].化学教育,2013(3).

[5]罗滨,王磊.初中化学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篇9:小学科学教学反思

一、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科学课一直被视为副课。这种主观上对科学课的忽视导致科学课的课时数偏少;另外,科学课还总是被挪用为主课的复习课,更加削弱了教学效果。长期以往,学生们也会潜移默化,认为科学课不重要,进而影响学习热情和兴趣。

科学教学方式存在误区。科学是一个在动手操作中的思考,寻找证据,不断修正和完善科学概念并作出解释的过程。学生的科学学习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概念改变的过程。为达成概念转变,学生要通过动手操作中的思考去寻找证据,不断修正和完善科学概念并做出解释,而不是直接背记答案或者现成的知识。科学课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科学知识,更是教会他们如何获取知识。

科学课考查形式也欠规范,仅仅以卷面成绩作为最终成绩显然不符合这一学科的特点。这就要求加强实验教学,并且将其逐步纳入考查范围,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科学教学要源于生活

小学生的思维以感性思维为主,如果单纯将科学原理灌输给学生,效果只会适得其反。如果将科学与学生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现象等结合起来,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讲授《食物包装袋上的信息》一课时,教师就可把各式包装的食品带进教室让同学们辨认识别以获取信息,再同书上内容相对照,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讲课时教师还可以结合与食品安全相关的社会热点(如苏丹红事件、三鹿毒奶粉等),以讲述案例或播放视频短片的形式,提醒学生时刻注意食品安全。又如《天气》这一单元,教师在课上播放学生们所熟悉的天气预报视频作为引子,让学生马上进入情境,这有助于学生更快掌握各种天气现象符号及概念。

三、鼓励探索性学习

科学的本质决定了学习和教学科学的方法。探索性学习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主线进行。

1.提出问题。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让学生能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发现和提出问题。提问是一门艺术,好的提问能激发兴趣,引人深思。教师除了从教科书和参考书获得问题外,还可以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回家后通过询问父母、搜索网络、亲自实验等途径对问题进行初步探索。

2.分析问题。这就是教师在科学课堂上所做的工作。带着之前的提问,学生们已经对问题有所思考和研究,那么这些探索的正确性验证就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课堂中的学生活动以“问题—探究”为核心,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围绕着问题,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提问的训练。如教师展开“头脑风暴”游戏,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对一个大问题进行多角度假设和分析:其中一些小问题可以通过课堂实验当场进行假设与验证;一些关键问题可以开设实验课让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加以解决。教育学生在着手解决问题前先思考行动计划,包括制订计划、选择方法和设想安全措施,注意收集第一手资料,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注意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要组织好探究后期的研讨,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

3.解决问题。通过课上的讲授和实验,问题解决了,但是教学任务还没有结束。课堂教学后,教师应给学生提出一些有联想性、应用性和创造性的问题和任务,以促使学生把探究活动延伸到生活中去。通过科外延伸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培养其用科学改善生活的意识,拓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抽出时间,进行展览、评比、交流,使学生们感受和体验创新后的乐趣,激发其创新的欲望。

四、学习国外科学教学

美国最大的教育书籍出版集团McGraw-Hill的一个分公司Macmillan/McGraw-Hill于2005年出版的一套小学科学教材《科学》(SCIENCE),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关注儿童的身心和思维特点及发展需求,通过问题和故事方式呈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资料库使用。另外,科学课的考查方式也可以向国外学习。学生平时可能根据课本上的内容做小研究课题,课题的题目和完成目标由教师酌情而定,课题的最后研究结果作为期末成绩的一部分。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收看著名的科技探索类节目DISCOVERY来拓宽知识面,激发兴趣。

篇10:中班科学螃蟹教学反思

目标:

1、学习利用各种方法表现螃蟹的主要特征。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培养幼儿的观察、操作、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及创新意识。

准备:

各种不同的螃蟹图片、背景音乐磁带绘画材料(油画棒、各色彩纸、颜料、橡皮泥等等)重点:寻找螃蟹的主要特征难点:探索螃蟹的表现方法

过程:

一、引起兴趣教师: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一位朋友照片。(螃蟹)也可与听着相关的音乐,让幼儿猜音乐出现了什么动物。

二、幼儿观察、寻找特征螃蟹有一个身体、八条腿、两个大钳子,走起路来横着爬。

请你来学学螃蟹走路的样子。(幼儿一起模仿,请个别幼儿来表演)

三、幼儿操作出示图片:照相馆里的叔叔给我的孩子拍了许多好看的照片,请你们看。“快思老师.教.案网出处”(幼儿进行观察讨论,各种不同的螃蟹的特征,个别幼儿进行讲述)你们会给我的孩子拍照片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比一比哪个小朋友拍的照片最好看。

幼儿自选分组操作,教师进行指导,要求幼儿尽量表现出螃蟹的主要特征,同时注意画面的整洁。

四、结束活动今天我们幼儿园的食堂买来了一些螃蟹,现在我们先放下笔去看一下幼儿园里的螃蟹再回来画好吗?

附儿歌:

我是一只,大螃蟹呀,两个大钳,八条腿呀,眼一眯呀,脚一伸呀,爬呀爬呀,爬回家啊!

教学反思:

螃蟹对于幼儿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吃过螃蟹,捉过螃蟹。小朋友对螃蟹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这节美术活动通过猜一猜,看一看,说一说使幼儿能很快的掌握螃蟹的主要特征。在活动的第一环节,我引用猜谜的形式让幼儿猜猜,激起幼儿的兴趣。第二环节让幼儿看一看范画,说一说常见的螃蟹,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讲述对螃蟹的认识,为欣赏下面千奇百怪的螃蟹打好基础。这样让幼儿进一步地了解螃蟹的特征,也为下面的画螃蟹奠定了基础。但是对于不常见的海底螃蟹,孩子们缺乏观察,需要老师及时引导,给他们观察的目的,指导他们观察的正确方法,从而准确的迁移到观察其他事物中去。

在欣赏这一环节中,我如果能及时肯定幼儿的回答,提升幼儿有关螃蟹的知识经验,那效果就更好了。在接下来的环节中,我没有让孩子用动作回答大螃蟹走路的姿势,也没有出示大螃蟹实物,让幼儿观察横着爬是什么样的?和幼儿一起学一学大螃蟹走路,幼儿参与的积极性就非常高。这个环节没有是比较有缺憾的。

从幼儿的作品来看,大部分幼儿能很好的掌握大螃蟹的形(奇、新、怪),有些幼儿绘画的大螃蟹还有了情节。在幼儿绘画的过程中,幼儿的作品上动态的螃蟹很多(孩子站的方位不同,所以画的螃蟹动态也不同),本活动在细节处理上还是不够,比如身体的和脚的连接。在教师示范画时,没有明确提出大钳子要画大一点,以致于有些幼儿绘画时会将大钳子画得很小,导致比例有些失调。在涂色方面我没有加强指导,因为幼儿已有经验,幼儿颜色涂得比较均匀。从幼儿的作品来看,孩子们都发挥了自己的创作能力,整幅画面效果不错,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篇11:中班科学螃蟹教学反思

幼儿园中班语言教案:七星瓢虫

活动目标:

1、初步学会朗诵儿歌,根据儿歌内容进行合理讲述。

2、知道要如何对待朋友。

3、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4、能简单复述故事内容,并进行角色表演。

活动准备:螃蟹头饰一个、鱼、虾、蝌蚪头饰若干。

活动过程:

1、幼儿看表演,然后说一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边表演边完整地念儿歌,对内容进行提问。

3、教师教幼儿念儿歌:可配合表演进行。

4、请幼儿戴头饰表演。

5、请幼儿把儿歌编成故事讲述出来。

效果分析:

1、此次活动目标完全达到,选材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活动方式幼儿容易接受。在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材料,幼儿积极主动,配合较好。

2、此活动安排了一个课时,使得表演和讲故事两个环节太过匆忙,以后象此类活动可以分两个课时来进行,可能会达到更佳的效果。

教学反思:

1、此次活动目标完全达到,选材适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活动方式幼儿容易接受。在活动中,教师充分利用材料,幼儿积极主动,配合较好。

2、此活动安排了一个课时,使得表演和讲故事两个环节太过匆忙,以后象此类活动可以分两个课时来进行,可能会达到更佳的效果。

中班语言活动教案《小螃蟹找朋友》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480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捡树叶》含反思》:中班教案《捡树叶》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语言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完整、有表情地朗读儿歌,感受朗读的乐趣,让幼儿从诗歌中感受大自然的美丽,通过活动培养幼儿想象力、口语表达能力及肢体的表现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捡树叶》含反思教案吧。

篇12:中班科学螃蟹教学反思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方形、圆形、三角形等多种图形勾画并添加出螃蟹的基本形状。

2、体会在创作过程中的快乐。

3、感知故事中象声词运用的趣味性。

4、初步理解故事情节,理解故事中语言的重复性特点。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纸、笔、垫板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1、出示一个长方形,变成一只螃蟹,激发幼儿兴趣。

师:孩子们,你们看,这是什么?长方形能变成什么?(幼儿回答)

师:你们说的真好,瞧,老师今天带来的长方形变成了什么?(幼儿:螃蟹)

2、请幼儿观察并讨论长方形是如何变成螃蟹的。

师:知道我的螃蟹是怎么变出来的吗?(幼儿回答)

3、老师演示电脑课件“画螃蟹”,让幼儿进一步明确长方形变螃蟹的过程。根据幼儿的回答将长方形添画出八条腿、两个大钳子和一双大眼睛,就变成了一只螃蟹。

4、幼儿作画,教师巡回指导,对个别幼儿进行指导。

5、展示幼儿作品,教师与幼儿共同欣赏。

教学反思:

开展每一个活动都需要从幼儿的兴趣和能力出发,教师必须真正了解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及能力,同时,事先应该尝试、试教几次,这样许多错误就可以避免了。活动中,我还发现孩子在创造性方面有很大的潜力,接着装饰画“打扮螃蟹”成了延伸活动,在区域活动时来满足孩子的创造欲望,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

中班优秀美术教案《酷酷螃蟹哥》含反思这篇文章共1652字。

相关文章

《中班教案《花手帕》含反思》:中班教案《花手帕》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美术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培养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掌握手工扎染、折纸、点颜色等技巧,初步了解色彩搭配的规则,养成良好的作业行为和卫生习惯,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花手帕》含反思教案吧。

上一篇:沐如雨随笔散文下一篇:嘲笑的近义词及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