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桐令高三散文阅读题

2024-04-14

青桐令高三散文阅读题(通用3篇)

篇1:青桐令高三散文阅读题

青桐令高三散文阅读题

①青桐立在月光里,那是一种美好的形象。在高岗上,它令人喜欢,让人怀想。在乡村的植物中,青桐是最与人心相通的,也最与质朴的黄土和素简的生活相通。

②其实,青桐是乡村最为稀少的树之一。我很少看到乡村里有成群的青桐。大多是一棵,突兀地站在村头。多的时候,也无非两三棵。这种独立的树,或许正应该独立着。它在月光里,高大挺拔,莞尔修正。月光清亮,青桐清净,月光和青桐的身影交织着,就很能让人想起乡村上那些一直留着的灵魂了——他们也大都在乡村的月光里立着,瞩望着乡村。

③我一直想:青桐是被露水浇灌的。它在春天长出宽大的叶片。露水在朝阳之中,从叶片的中间向边缘滑落。而到了秋天,它的叶子开始飘散,那些露水,从青桐的树尖,从青桐的皮肤上,一点点地渗透进去。设若没有露水,世上是难得有如此清洁的树的。它清洁得让人只可在月光里远远地看它,远远地,有如神明。

④丰子恺先生为青桐也就是中国梧桐写过一篇耐读的文字,就叫《梧桐树》,感叹梧桐树叶子的一生,就是树本身的容颜。他借古人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来抒发情怀。他还画过一幅漫画《深秋佳兴打桐子》。看了总让我想起桐城的一首民谣: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丰子恺先生是有禅意的人,他的文字有风骨,他笔下的风物也都附着氤氲的鲜活的灵魂气息。

⑤乡村上所称“桐”的树有多种。世人常说的那种凤凰止于其上的,就是青桐。青桐有花,所谓桐花。清代陈溟子《花镜》:“梧桐,又叫青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四月开花嫩黄,小如枣花。五六月结子,蒂长三寸许,五棱合成,子缀其上,多者五六,少者二三,大如黄豆。”古往今来,不少人为青桐写过诗词。比如“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这真是好诗,李商隐总让人动情。温庭筠有“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煜有“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如此,青桐还寄托着相思与离愁了。我喜欢武侠小说,少年时期读《书剑恩仇录》,“霍青桐”这名字真的好,有种遗世独立的美。就喜欢这个驰骋在大漠里的女子,为她的惊世骇俗而震慑,也为她的深情大义而折服,恰像青桐树,要么,在挺拔中撑出一伞青翠,要么,只向着月光独立着光净的树干。

⑥乡村上另一种树,也叫桐树,但不是青桐,叫“桐子树”。家乡的桐子树,多栽于坟头,虬曲盘旋。每到春深,白中透红或稍稍泛黄色的桐花,艳丽繁复,云蒸霞蔚。秋天结实,可榨桐油。还有一种大多数人所知道的也称之为“梧桐”的,便是异族引进来的`行道树法梧。本名叫悬铃木。这名字同样让人怀想,有极强的画面感,犹如它故乡法国的油画风景。在此之外,还有一种树,也与“桐”沾边,泡桐树,开紫花,高大,速生。曾一度成为中国大地上的极为常见的树木,开紫色的纠缠在一起的花朵。

⑦真正的桐,就是青桐。独立着,如有灵魂般的孤傲;又常以不蔓不枝的形象示人,因此便如剑一般,常被藏于自然的箧中。即使有花,也是细碎而深秀的;即使有果,也是高远而内敛的。青桐既成了乡村上那些读书人的观照,又是普通的农家子弟的念想。青桐在月光里,在秋雨里,在夕阳里,在吹吹打打的唱诗声里,都是不卑不亢,都是直指苍天,了然生死。

⑧青桐的实用之处至今想来也无非三样:古人用来制琴,制上好之琴——那一定有种幽静之况味。第二种用处是皮可用来制绳。将新鲜的青桐皮置于水中,浸泡半月,捞起,晾干,便形成极有韧性的粗纤维。以之制绳,拉力大,且经久不折,为人所喜欢。第三种用处便是它的籽实,可炒食,也可榨油。只是现在,乡村上的青桐也少了。制琴已成绝唱,制绳亦已不必,炒食桐子更已遥远。

⑨我第一次知道青桐,便是老家村头高岗上那树在月光里的模样,独立着。我喜欢青桐光洁的皮肤,喜欢从它的叶片上滑落的露水。后来,又开始喜欢它在月光里的清寂。而我所移居的日益繁华的城市里,有一日突然长出大片的青桐来。我反复地看了几次,觉得与乡村上的青桐有异。至于异在什么地方,也说不出来。既然说不出来,便不觉得它是青桐,只是景观树罢了。我喜欢的青桐,它高大挺拔,独立莞尔;它清净清幽,如琴如梦;它孤寂嶙峋,如骨如灵;它聚集着我乡村上祖先们的瞩望,永远在月光里,倾听……

11、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青桐有哪些特点?请分条概括。(4分)

12、文章第⑥段写到另外三种“桐”,有什么用意?(4分)

13、按照要求完成下面两个题目。(8分)

(1)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语句。

我喜欢青桐光洁的皮肤,喜欢从它的叶片上滑落的露水。后来,又开始喜欢它在月光里的清寂。

(2)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青桐既成了乡村上那些读书人的观照,又是普通的农家子弟的念想。

14、第⑨段作者说“而我所移居的日益繁华的城市里,有一日突然长出大片的青桐来。我反复地看了几次,觉得与乡村上的青桐有异。至于异在什么地方,也说不出来。”你认为“异在什么地方”?请试作探究。(8分)

参考答案:

11、高大挺拔,独立莞尔;清净清幽;孤寂嶙峋;高远内敛;有实用价值。(4分)

12、写出了另外三种“桐”与青桐的不同:桐子树虬曲盘旋,花色艳丽;法梧有极强的画面感;法桐极为常见,花朵纠缠。作者宕开一笔,用它们衬托青桐的简净独立、高远内敛的独特品质,丰富了文章意蕴。(4分)

13、(1)使用排比、拟人的手法,概括了青桐的美质,突出了作者对青桐的挚爱之情,反映了作者由喜爱青桐的外在到喜爱其本质的变化过程。(4分)

(2)不蔓不枝,孤傲内敛的青桐形象象征着乡村上那些读书人,也给了他们精神上的启示;普通农家子弟具有青桐不卑不亢、质朴坦荡的特点,他们也从青桐那儿受到了影响和启示。(4分)

14、①眼前的青桐是“大片的”,记忆中乡村的青桐很稀少,大多是一棵,突兀地站在村头,多的时候,也无非两三棵;②城市里的青桐是强行移栽过来的,不是自然生长出来的,因而缺少自然中的青桐那些美质;③繁华的城市里的青桐失去了在乡村的月光里立着的环境,失去了内在的灵魂,也不可能承载着“乡村上祖先们的瞩望”;④作者真正关注的是青桐的内质,而不是外在,这样“大片的青桐”带着城市急功近利的色彩,在作者眼里只是普通的景观树而已。(8分)

篇2:散文阅读题解题思路探微

1.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主旨

材料丰富, 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点之一, 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 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 从宏观上驾驭文章, 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 倾注其中的情。作为一篇被命题者青睐的文字精练、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意蕴深邃的文章, 无论其材料如何组织, 结构如何安排, 表现手法如何运用, 最终目的都是为中心即它的“神”服务。所以, 阅读时切不可还未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就带着问题东寻西找, 那样势必断章取义, 脱离文章的主题。如《长城》 (2000年) 一文, 从深秋晚景写起, 引入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 再从历史回到现实, 在历史与现实的对比中深化主旨, 卒章显志, 含蓄而又深沉。在这种整体阅读的基础上, 再来回答题目, 就会洞若观火, 游刃有余。

2.了解背景, 揣摩写作意图

作品是社会的折射, 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 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 了解文章的相关背景, 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考生应特别注意题记、题目、副标题、注释、写作年代以及一切由命题者提供的背景材料, 利用好每一个字所发出的信息。如阅读《兽·人·鬼》 (2000年春季) , 就必须认真阅读注释, 分析背景材料。抗战胜利后, 国统区人民掀起了反内战运动, 国民党当局却大行不义, 倒行逆施, 制造了臭名昭著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先生十分悲愤, 坚决主张声援学生的爱国运动, 对个别教授畏首畏尾, 保全小我的做法极为不满, 于是写了这篇文章。透视创作历程, 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再对照原文, 试卷中的问题就不难找到答案。

3.研究题干, 紧扣题眼

考生面对试题, 首先要注意读懂题面, 将命题者真正要考的地方找出来, 才能有的放矢对准靶子进行进一步的阅读与思考, 也才能真正集中精力去解答好每一道试题。这需要我们认真分析试题的关键性的词句, 从中找出命题者的真正意图。题目常常能反映出命题者在设置这道题时的测试目的, 以及构思这道题时的兴奋点。考生组织的答案, 尤其是使用的关键词, 一定要对准命题的着眼点。

4.检索范围, 认真探究

阅读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概括能力, 答案的影子甚至答案本身一般都能在选文里找到。我们在研究题目后要根据题干的指向搜索课文的有效信息, 确认相关段落以供组织文字之用。如剖析含义丰富、带点哲理的句子必须结合具体语境, 瞻前顾后, 披文入理, 要做到三不离:不离层、不离段、不离篇, 并着重揭示出句子的潜在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双关义。如《话说知音》 (2002年) , 为什么说“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呢?要回答这个问题, 就必须理清前四段之间的关系。第一段写自从有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后, 人们对知音的神往和渴求;第二、三、四段写了关于知音的传说在历代典籍中的记载。综合这两部分, 就回答了以上问题。二者缺其一, 都不是完整的回答。

5.整合文字, 组织答案

高考命题专家在预测文学作品阅读题的考查趋势时这样说:“文中一般不会有现成的原句可以作为答案, 答题的信息部分都散在作品的有关段落。”所以考生不能机械地一字不差的摘录原文中的句子, 而应根据命题人所问的角度, 抓住有效信息中重要的词句, 重新进行排列组合, 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的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如果考生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 而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 那会跟参考答案相去甚远。

6.辨明技巧, 准确概括

文学作品阅读, 命题者常常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与作用两个方面出题进行考查。因此, 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对理解和鉴赏文章很有帮助。因此需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还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 比如, 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 化深奥为浅显, 化抽象为具体。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这些手法的作用都要结合文章本身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不能只写上几条“筋”就作罢。

篇3:散文阅读题的设题角度

角度一:散文有怎样的行文思路或是结构方式?

叶圣陶先生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有路,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鉴赏散文,关键在于必须窥见文章从何“走”来,又如何“走”去。文章走动的来龙去脉就是“线索”。

阅读散文,要善于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把握文脉。高考试题常常把考点设置在作品的思路上。

[例1]本文以雾为线索展开,请具体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解析]“我从来没有喜欢过雾。→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我眼前是由赞美而达到观察,由观察而加深了赞美→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我简直陶醉在这些幻象中了。”抓住以上这些关键句就能整合出答案。

[答案]作者开篇说“不喜欢”雾→来到加德满都后,作者开始“喜欢”进而“欣赏”后来“赞美”加德满都的雾景→雾引发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最终“陶醉”在雾境的幻象之中。

角度二:散文描写了怎样的画面或情景?

散文是以写情为旨归的,但情感总是附着在某个客观对象上,或是触景生情,或是托物言志。我们在阅读散文时,首先要感知散文的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雾》的第二段就写了雾中的雪峰、古树、鲜花。这些画面突出了雾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情趣,因此很易作为设题点。

[例2]文章的第②、③自然段中着重写到了关于鲜花和动物的细节。从本文的主旨来看,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雾的哪些主要特点?从艺术表达效果来看,这些细节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相关文段]抵达加德满都的第二天凌晨,我一起床,推开窗子:外面是大雾弥天。昨天下午我们从加德满都的大街上看到城北面崇山峻岭,层峦叠嶂,个个都戴着一顶顶的白帽子,这些都是万古雪峰,在阳光下闪出了耀眼的银光。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这种景象,我简直像小孩子一般地喜悦。现在大雾遮蔽了一切,连那些万古雪峰也隐没不见,一点影子也不给留下。旅馆后面的那几棵参天古树,在平常时候,高枝直刺入晴空,现在只留下淡淡的黑影,衬着白色的大雾,宛如一张中国古代的画,昨天抵达旅馆下车时,我看到一个尼泊尔妇女背着一筐红砖,倒在一大堆砖上。现在我看到一个男子,手里拿着一堆红红的东西,我以为他拿的也是红砖。但是当他走得近了一点时,我才发现那一堆红红的东西簌簌抖动,原来是一束束红色的鲜花。我不禁自己笑了起来。

[答案]写出了雾的模糊性和遮蔽性,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行文生动活泼,增强文章的情趣和可读性。

角度三:概括散文中包含的寓意或情感。

阅读散文,要从文章的整体人手,宏观把握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的主旨。对情感或是主旨的考查,是高考散文阅读的必考点。

正当我失神落魄地自己暗笑的时候,忽然听到不知从哪里传泉了咕咕的叫声。浓雾虽然遮蔽了形象,但是却遮蔽不住声音。我知道,这是鸽子的声音。当我倾耳细听时,又不知从哪里传来了阵阵的犬吠声。这都是我意想不到的情景。我万万没有想到,我在加德满都学会了喜欢的两种动物——鸽子和狗,竟同时都在浓雾中出现了。难道浓雾竟成了我在这个美丽的山城里学会欣赏的第三件东西吗?

此段是作者感情转变的关键,细心体会加点词句就会发现作者的惊喜之情。而把握了这点就会对文章的脉络更加清晰,对“例1”的作答就会更加准确。

角度四:关键词句在散文中有何作用?

散文篇幅短小,但语言往往精炼传神,具有造型美;自然深沉,具有含蓄美;畅达和谐,具有节奏美。这些关键词句,能开拓意旨,成为使全篇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焦点。

[例3]“且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根据第⑥自然段的内容,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相关段落]在大自然中怎样呢?在大自然中模糊不清的东西更多。连审美观念也不例外。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话,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在这里,观赏者有更多的自由,自己让自己的幻想插上翅膀,上天下地,纵横六合,神驰于无何有之乡,情注于自己制造的幻象之中;你想它是什么样子,它立刻就成了什么样子,比那些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要好得多,而且绝对一清见底、纤毫不遗的东西,在大自然中是根本不存在的。

[解析]“有很多东西,在很多时候,朦胧模糊反而更显得美。月下观景,雾中看花,不是别有一番情趣在心头吗?”这些句子引出了作者的理性思考,升华了文章。阅读时就容易对其含义进行考查。

[答案]①因为朦胧模糊的东西有时反而更美。②因为模糊的东西比清晰的东西更能激发观赏者自由的想像,从而增强审美情趣。

角度五:散文中采用的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散文的手法不拘一格。它可以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说明于一炉;可以通过回忆、对比,穿插、倒叙、勾连、呼应等结构手段交互使用,造成文章波澜层递的气势;还可以大量使用象征、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组成情深意挚、色彩纷呈的艺术画面。

上一篇:读天问心得感想下一篇:垃圾分类的作文六百字七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