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声音真振奋人心作文

2024-04-21

这声音真振奋人心作文(精选5篇)

篇1:这声音真振奋人心作文

这声音真振奋人心作文

我想,最令人激动、让人难忘的声音就是新年的钟声。

这让我想起了去年除夕夜,我全家人喜悦地坐在电视机前,欣赏春晚节目时,主持人满怀激情地宣布:新年钟声快响了!于是,全家人怀着兴奋的心情,盯着电视屏幕,跟着主持人倒记时,十、九、八、七……时钟与心跳相呼应。终于雄浑激越的钟声敲响了!并与新年携手而来。全家人顿时欢腾起来!

新年的钟声,像是时间计量的尺度,它很认真地告诉人们:一年三百六十五个日夜已在我们眼前逝去;新年的钟声,像是春风,已将时间的日历掀开崭新的第一页。鲁迅说过:“时间,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可是一天的时间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只留下一片悔恨。”时间是无情的,钟声清晰地告诉我们,只有惜时如金,才不会“老大徒伤悲”,才会在新年如警钟般的钟声激励下,珍惜每一分钟而勤奋学习。

今年的钟声将更加舒畅而悦耳,因为我们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5月1日,上海世博会开幕,这是一曲以创新和融合为主旋律的交响乐,和着新年的钟声,我们会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迈向充满希望的新目标。我们将带着信念,带着理想,挥动着双臂,迎接未来的每一天时光!

新年的钟声真是令人振奋啊!

篇2:这声音真振奋人心作文

我的书桌在窗户旁,我们家在置地大道的临街楼上。我每次写作业时都会听到一些声音,它们有的让我讨厌,有的让我好奇,有的让我顿生口水……

是什么让我讨厌呢?马路上的噪音。我经常会听到汽车的“嘀——嘀——”声和“叭——叭——”声。这不,在我写文章这会儿已经听到了六七辆汽车的`“嘀嘀——叭叭——”声了!更讨厌的是那些摩托车,你说你白天一会儿“呜——呜——”就算了,晚上你也“呜——呜——”,扰民啊!

让我好奇的是楼下放的那些歌,每当听到那些歌时我就会猜测:这是哪个店里播放的?三雄极光?大拇指?还是华源国际酒城?我猜来猜去,最终没有任何结果,反而使我写作业的速度进展慢了许多。

有时我还会听到一些“谁要烤红薯”、“谁要麻糖”、“油炸香肠”……这些都使我顿生口水!烤红薯,又香又甜的烤红薯!我要!麻糖虽然有点粘牙,但是它上面有芝麻,很香!我要……

篇3:这声音真振奋人心作文

作家柳青曾说过:“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 用自己的头脑思考人生, 用自己的声音表述自己的见解和爱憎, 此种毫不掩饰, 真实不讳地说出自己想说的话, 亮出自己不囿于世俗而勇于独立思考的真实观点, 充分施展自己个性的率真, 是十分可贵的。”我手写我心, 用自己的方式叙事或说理, 是当前中学作文的趋势。

新课标鼓励学生真实写作。《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教学建议”中有这样的话:“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亦在“教学建议”里说:“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 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避免为文造情。”回归真我, 放飞性情, 才能重塑作文之魂。

但是, 就目前而言, 在作文中说真话不一定能得好分数, 特别是被认为是所谓的“格调不高”的真话。2007年高考江苏某考生的作文《怀想天空》, 一评36分, 刚及格 (满分为60分) ;二评42分, 这是大多数考生都能得到的基本分;三评又判为39分;语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读了3遍后, 赋54分, 跃居优秀作文行列。他点评道:“此文很典型, 不事张扬, 不搞‘满天星’的铺陈铺排, 不搞华彩眩目的‘集锦’, 不玩深沉, 只是极为朴实地记叙了父亲割麦、自己割麦的情景, 中间一节还喊了‘口号’!然而, 它真实、本色、真情、纯净, 一板一眼地道来, 汹涌的内心波涛潜伏其间……”

同年上海市某考生的作文《这道“坎”若有若无》, 一评20分, 远未及格 (满分为70分) ;二评43分, 及格了;高考阅卷中心组仲裁———64分, 优秀作文。这是一篇难得的记叙文, 文中有“虚”坎儿、“实”坎儿, 作者并没有作口号式的阐述, 而是借助一连串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写, 如高垒的门坎、昏暗的灯、不上学而满山遍野乱跑的孩子等, 语言极为平实, 但又让人回味无穷, 如果没有生活感受闭门造车, 肯定写不出这般真切的文章。

从低分到高分, 两篇充满生活气息与现实感悟的高考作文, 最终虽被打捞出来, 但依然不能不令学生心悸。它们曲折的命运, 折射出当前中学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弊端, 即重技法、轻体验, 重形式、轻内容。在学生作文中, 充满真情实感, 关注现实生活且有独特感悟的好作文太少, 大家似乎都在比着谁更能“为赋新词强说愁”, 谁更能用“花言巧语”博取阅卷老师的“欢心”。久而久之, 有的学生就常常在作文中回避自我, 远离本我, 以致迷失真我, 对作文的兴趣与热情也渐渐失去。

如果我们认真审视了语文课程标准及近年的高考命题, 就会发现, 我们该怎么做了。

一、经典开路

在阅读教学中, 老师要有意识地多让学生品味名家的返璞归真文, 细心体会他们是怎样调动真情实感, 如何剪切生活素材, 又是怎样遣词造句的, 从而使学生学会表达属于自己的情感。

朱自清的《背影》为什么会脍炙人口, 催人泪下?这无疑得益于作者精心描写了年迈的父亲爬越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一难忘的生活情景, 以及父亲的四句原汁原味的生活口语。这种不作任何修饰、渲染, 事实叙写全用白描的行文向读者传达了父子之间的浓浓深情, 给人以巨大的感染力, 取得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朱自清先生后期的散文之所以缺少情味, 据说是他有意隐藏甚至隔离真我所致, 余光中先生对此就有过尖锐的批评) 。

有人说巴金是“20世纪中国的良心”, 那是一点没错的。《小狗包弟》借引出、介绍、友爱、送别、想念包弟的情节, 坦露了自己伤感、欢乐、忧虑、轻松、沉重、歉意的心路。“文革”之后, 敢讲真话成为时代的心愿。巴金先生“揪出示众的首先是自己”, 他的这种光辉人格不能不感动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在我们向巴金先生的“自我解剖”致礼的同时, 我们学生何惧摘下面具行文?

二、心扉尽敞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说:“应鼓励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 即使说出来不合教师的意, 但只要是真话、实话、心里话, 都应该肯定和鼓励。”鼓励学生尊重自己的感受, 让他们敞开心扉, 放飞情思, 写出最有感触的东西。

曾经以“渡”为标题进行过一次全校作文大赛, 一位优秀的女生写因暗恋一转学来的男生而成绩下滑, 后觉醒重振雄风的故事。老师们几经斟酌, 最终评其为第一名。因其羞涩、憧憬、彷徨、挣扎的心理展现得细腻、真切、动人, 更重要的是“渡”而成蝶。那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情。

上海高考“必须跨过这道坎”的命题意图是希望刚参加十八岁成人仪式的高三毕业生, 把精力投注到人生道路这道坎上, 考场出来的作文太多缺乏鲜明个性, 空话套话不少。香港倒有一篇类似的作文, 一个女孩子写那天她见红了, 成了一个真正的女人,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她应当担负起家庭重任, 为爸爸妈妈分忧愁。文章读来十分亲切, 亦十分动人。

三、欣赏真诚

老舍说得好:“初学写作的人, 往往以为必须用上许多形容词、新名词、典故, 才能成为好文章。其实真正的好文章是不随便用, 甚至于干脆不用形容词和典故的, 好像真正美丽的人用不着多施脂粉、乱穿衣服一样。”封杀考场上泛滥的“文化散文”已渐成共识, 正付诸实施。

2007年浙江在作文评分细则中规定两类情况应得低分:一是抄袭或套用他人文章;一是“开头十几个名人的例子十结尾”的所谓“文化作文”。真我不但应该成为高考作文的重要价值追求, 而且应该成为学生平时作文训练的目标。

前文提及的两篇打捞出来的考场作文, 使我们看到了“真我”的曙光。

四、命题恳切

命题的设置应积极地体现对真情实感的呼唤。

2008年全国卷及各省市卷作文继续高扬这一旗帜。如安徽卷的《带着感动出发》, 湖北卷的《举手投足之间》, 四川卷的《坚强》深入考生内心, 浙江卷的《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 不管寄居城市或是身处农村, 都可行文, 体现了公平原则。

2009年全国卷及各省市卷作文更加契合考生的实际生活并彰显个性。如安徽卷《生活给我智慧》, 天津卷以“我说90后”为话题, 重庆卷《我与故事》, 这些作文题不仅契合考生的实际生活, 而且让学生写作起来也容易彰显自己个性, 从而写出高水准的作文。

相对早些年的一些作文题, 这不仅仅是命题内容上的一种拓展, 更是一种人文关怀, 一种写作教学的恳切导向。

篇4:这声音真美作文

“春光明媚,是实好天时……”比起着正规的南音演出,倒不如在家听我奶奶的现场直播,正宗的闽南腔,平添了一种独特的韵味。平时我最喜欢听奶奶唱南音,只要我一说想听,奶奶便会清唱几句,换着不同的曲调。我觉得奶奶宝刀未老,几句南音,简直是小菜一碟。

慢慢地我长大了,事情也就多了,忙得不可开交。不过我还是会挤出一点时间来欣赏南音。“春光明媚,是实好天时……”她唱到,我问奶奶,“为什么经常唱这段呢?”奶奶告诉我:“春光明媚,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就像是人的一生中,最美的少年时光。”我看见奶奶眼里充满怀念,心里被触动了。奶奶已经老了……

想到这,我开始抽空让奶奶教我唱南音。刚开始学得很认真,可时间久了,兴趣就开始打对折。

有一句南音,我总是学不会,唱得有点低,奶奶教导我,要再高点。我心中一股无名火冒了出来,吼道:“学不会!你要再高,那你来唱啊!”本以为,奶奶会为我示范,却不想,她唉了一口气:“老了啊!唱不了喽!”

我愣住了,嘴里发出一个单音:“啊?”

唱不了了吗?这可是她最爱的南音啊!

“没事啊,以后听你唱!”她说着,没有刚才的失望与惆怅,反而很憧憬。

我清了清嗓子,唱到:“春光明媚,是实好天时……”

篇5:这声音真美作文

在老家,每天清晨,这吆喝声便传遍了每个角落。听到这声,我便奔下楼,追上那个叫卖者——一个老头。

“来三个包子”

“好嘞!”这声音多么爽朗。

在老家待久了,我不禁和这个“包子老人”混熟了。他一口黄牙,头发略见白,身子骨还挺硬朗。卖包子时骑个三轮车,车轮有些旧了,行驶时,会不断发出“吱呀吱呀”声。这老人也挺有意思,爱笑,村里人时不时讲个笑话,让他听见了,“哈哈哈”声放鞭炮似的从他嘴里蹦了出来。

逐渐长大后,父母把我接回了城市。那叫卖声,被替代成了广播,那“吱呀”的车轮声响,变成了“滴滴”的车鸣声。

在城市里住久了,那老人的面容、笑声渐渐被我淡忘了,当时间的尘埃即将掩埋这段记忆时,我又回到了老家。

第一眼望见他时,记忆中浮现出与他相关联的画面,当他那爽朗的笑声再传出来时,记忆中的尘埃仿佛被一阵风吹走,那阵风,就是他那爽朗的笑声。

第二天清晨,叫卖声闯进了我的耳朵,我飞快奔下楼,他一眼就认出了我,一如既往的从蒸笼里拿出三个热腾腾的包子。

我从远处望他,阳光下,他额头上的皱纹愈渐愈晰。“你回来啦!来,包子给你。”

我又听见了他那淳朴的声音,但声音中略带沙哑,一会儿,“吱呀”声便传向了远方。

不知为何,我和他有种莫名的亲切感,他的淳朴、善良,迅速打破了我和他久而不见的隔膜。

上一篇:好物未必占有作文下一篇:高桥综合养护项管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