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双杠单元教学计划

2024-05-19

八年级双杠单元教学计划(精选8篇)

篇1:八年级双杠单元教学计划

八年级双杠单元教学计划

年级

八年级 学期

课次

执教

单元学习目标

1、发展学生的灵敏、协调性及上肢和腰腹的力量和肢体控制能力、姿态的优美。

2、掌握双杠支撑、摆动、移行等技术,提高杠中跳上成分腿坐—并腿进杠后摆挺身下动作。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品德。

4、培养学生的保护帮助能力,提高学生合作学习、与人交往的良好人际关系。学 重点

1、屈腿弹杠有力

2、直臂顶肩

3、支撑摆动前摆送髋出杠面、后摆伸展至高点。

4、推手换握杠及时移重心落地稳 课次 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教与学的主要方法

一 杠端跳起成分腿坐

1、学习跳上支撑分腿坐技术动作,明确动作过程,了解分腿坐的正确姿势

2、发展学生上肢支撑和腰腹力量,提高身体的协调性。

3、培养学生互帮互学的精神和克服杠上恐惧,战胜困难的自信心。

1、直臂顶肩支撑

2、分腿迅速压杠坐

1、杠端直臂顶肩支撑

2、跳起成支撑练习

3、垫上直体并腿仰卧支撑成分腿坐地

4、教师巡回指导,指出存在问题

5、跳上成分腿坐练习

二 连续分腿坐—屈腿弹杠并腿进杠

1、发展学生的弹跳力,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协调灵活性。

2、初步掌握分腿坐前进时挺髋展体要领,体验屈腿弹杠并腿进杠的动作过程。

3、克服杠上的恐惧心理,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

1、挺髋提重心,进杠屈腿弹杠充分

2、脚面的绷直

1、杠端跳起分腿坐

2、连续分腿坐练习

3、屈腿弹杠并腿进杠

4、杠端跳起成分腿坐——屈腿弹杠并腿进杠

三—四

1、支撑摆动和移行

2、后摆挺身下

1、发展学生的上肢及腰腹肌力量,增强身体的协调性

2、基本掌握以肩为轴,前摆送髋,后摆伸展至最高点时推手移重心的动作技术。

3、培养学生勇敢顽强精神,勤于思考、勇于探索良好学风

1、以肩为轴,直臂顶肩

2、前摆送髋、后摆伸展

1、杠端跳起移行至另一端

2、支撑移行比赛

3、辅助练习:跳箱上俯撑后摆下

4、支撑摆动练习

5、支撑摆动成分腿坐

6、支撑摆动后摆挺身下 五

1、学习双杠成套动作

2、各种支撑与自我健身方法

1、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和腰腹肌力量,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和空间位置感。

2、体会双杠成套动作的要领,提高单个动作质量

3、培养学生勇于进取,自觉锻炼和互帮互助勤于思考的良好学风。

1、动作的节奏与连贯性

2、单个动作质量的提高

1、教师示范成套动作,指出注意点

2、学生分四组练习

3、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展示、相互点评,教师指出存在问题,提出改进要求

5、学生分层练习六

1、跳上成分腿坐—屈腿弹杠并腿进杠

2、后摆挺身下

1、发展上肢及腰腹肌力量,增强肢体的协调控制和空间平衡能力

2、提高跳上支撑分腿坐——屈腿弹杠并腿进杠后摆挺身下的动作质量。

3、培养学生胆大心细、勇敢顽强,积极向上的拼搏精神和团结、进取的良好作风。

1、直臂顶肩,屈腿弹杠有力

2、后摆下的高度

1、教师示范,提出动作要求

2、学生分组练习

3、教师巡视指导

4、各组进行检查过关

5、相互根据检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指导纠正

6、按能力分组递进练习

7、学生成套动作初评 七

一、双杠:成套动作考查(8—8)

二、机动:篮球运球上篮(10—4)

1、发展上肢及腰腹肌力量以及身体的协调控制能力和空间的平衡能力。

2、通过成套动作考查,了解成套动作的掌握情况以及今后的进一步改进提高的方向。

3、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敢于展现自我能力的优良品质和不骄不傲的良好学习作风。

1、姿态优美、动作连贯

2、单个动作的质量

1、教师作考前动员,讲解动作要求、评分标准

2、学生分组复习

3、成套动作考查

4、对不及格学生辅导后再做一次考察

5、学生测试介绍后由组长带领进行运球上篮练习安全保障

1、练习器械下放置海绵垫

2、做好保护帮助方法介绍,课中始终要求学生相互进行保护帮助

3、加强安全教育 优秀:

整套动作连贯,完成动作质量好,姿势正确,幅度大、下杠展体充分,落地稳。动作轻松、自然、协调、优美。良好:

整套动作较连贯,完成动作质量较好,姿势正确,幅度尚可、下杠有展体动作,但不够充分,落地稳。动作较轻松、自然、协调。合格:

整套动作能完成,但动作有停顿,下杠无展体动作,落地不稳定。动作连接不够轻松、自然、协调。有待提高:

不能完成成套动作、质量差,动作连接不协调。评价与方法

篇2:八年级双杠单元教学计划

双杠单元教学即将结束,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也是在教两个女生班的双杠,但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上课地点,以及不同的教学要求,使我有了不同的收获。

一、首先,还是老生常谈但又不得不说的,纪律是保证上课效果,以及安全的前提条件,尤其是在体操课上。体操课上,不同项目的教学,有不同的纪律要求,比如双杠课:以前看公开课,有很多老师为了使学生有较多的上杠机会,练习次数,并加大练习密度,让学生由杠的两端同时练习,而我认为,女生的双杠教学大可不必。我的做法是传统的只用一端练习,一个班35个学生,用三副双杠,不管练习什么,只做支撑摆动也好,完成成套动作也好,练习完毕的同学一律前进出杠,同时下一个同学进杠开始练习,保证双杠上老有人,不空。练习完毕出杠的同学顺势就排到本队的队尾了。这样练习的形式效果非常好,看着也很有秩序,而且练习密度也没有减少。但是,这种形式对学生的纪律要求非常高,前几次课需要老师严格管理,时时提醒,女生很容易在不练习的时候扎堆聊天,这是必须要禁止的!学生们思想松懈了就会导致动作失败或正出现伤害事故。必须做到没有轮到自己时,所有人排好一横排,认真观看练习。

对于女生来说,每节课上杠5、6次足矣,再多练,她们就已经没劲儿了,在没有力气情况下继续练习,一是容易受伤,二是很难增长技术。所以课上的练习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每次都保证质量,保证每一次练习都有进步。这才是最主要的。

二、课课练必不可少。女生做双杠,臂力是关键,而这恰恰是女生的弱项。所以每节课的臂力练习必不可少。在上杠前,可以做一些推小车,俯撑支撑的练习,当然不宜过多,这样不会浪费体力,影响杠上练习的效果。杠上练习之后也可以做适当的臂力训练,比如俯卧撑等等,一定要节节课坚持。

三、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尤其对于一些臂力非常差的学生来说,光靠老师课上的臂力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回家也应该加强练习,我要求学生每天回家做5个标准的俯卧撑,或十个跪卧撑。运动量不大,这样容易坚持,而且不受时间以及场地的限制,每节课都要督促提醒学生确实做到。

四、课上练习时,有的小组保护工作经常不到位,我多次提醒效果甚微。最后,我选择了借助集体的力量。我让一个比较典型的纪律散漫的学生到一个优秀小组去体会了一节课。她回到自己组后,我听到她和她的组员们说:“她们组的保护很好!”听他的语气,她已经体会到了保护的重要性,尤其是对提高技术的重要性。并把这个观点有效地传递给了她的组员,后来,她们的小组保护已经不再用我提醒了。让学生真正去感同身受,比老师强调一百遍都管用。集体的力量果然大于个人。

五、关于技术方面,对于双杠的所有动作来说,腿伸直绷脚面是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学生们认为很难完成的“杠上前进”动作。能否顺利的夹退进杠关键就是腿是否伸直,学生做到这个环节很容易屈腿,然而屈腿现象往往导致动作失败。所以要时时传递给学生“腿伸直”的重要性。

六、对于前摆挺身下,保护与帮助中的帮助是一个非常有必要的教法,帮助学生推一下腰,让她体会“展体”动作,顺利越杠,之后往往就可以顺利完成了。还有个教法是我单独辅导学生时想到的,没有在大多数学生身上试过,就是站在地上做推杠练习,很多学生由于没有推杠移重心的动作而导致越杠不顺利。下一轮教双杠的时候,我一定要试一下这个教法。

篇3:八年级双杠单元教学计划

这是指导崇明县大新中学朱利荣老师执教八年级双杠教学内容的一个案例,该课是单元教学6课次中的第4课次,内容主题是改进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动作质量和学习双杠组合动作。

1.教材分析

八年级双杠组合动作由杠端跳起成分腿坐→前进一次一摆动成外侧坐一越两杠直角下组成,其中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是教学中的重点,它由撑杠、压杠、越杠、挺身、落地五个环节组成,由于完成该动作需要有一个身体腾越移重心,借助身体压杠产生的反弹力,通过收腹高摆腿使身体腾离杠面直角下的过程,有较高的技术要求。

2.学情分析

该班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体育活动能力和认知水平,通过前几次课的教学,对双杠的学习动作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兴趣。但由于学生在体能、心理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如学生上肢、肩部、腰腹等方面力量不足,身体的协调性及平衡能力一般,特别是女生,由于摆越杠时身体重心的移动范围较大,容易产生胆怯、害怕心理,造成完成动作的自信心不足。

[问题提出]

在《上海市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中,中学体操教材的比重占到了三分之一以上,内容涉及双杠、单杠、垫上运动、支撑跳跃四个方面。这些体操项目对促进中学生的生长发育,提高协调、灵敏、柔韧等身体素质,有着其他运动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体操教材在体育教学中受场地器材限制、容易发生伤害事故以及教师自身基本功等因素影响,体育教学质量有待提高。不少教师只是为教而教,缺乏怎样帮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善学”的思考。为此,在本课的备课研讨中,确定了让学生在体验、探究、合作中,达到改进技术动作、体验成功快乐的教法措施。

1.体验。

主动有效的体验是获取感性认识,习得知识,掌握技能的过程。本课通过教师创设各种辅助练习让学生进行体验:在杠上设置标志线,提示手的支撑位与臀部的外侧坐位,以体验如何有效获得压杠的反弹力;利用标志杆不同高度与角度的摆放变化,体验摆腿对直角下的影响。教师通过提示动作的技术关注点、学生的观察点,让学生及时获得反馈的建议与评价,形成真正有效的互动交流,从而改变了以往机械性的重复练习,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感悟,掌握技术要领和动作关键,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实现技术的改进与提高。

2.探究。

体育教学中的探究是思维与身体练习相结合的过程,是学生参与问题的研究,通过实践来拓展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提高处理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针对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以及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预设了“如何提高臀部离杠的高度”及“如何解决推手不及时”的问题,让学生在练习中探究。同时,教师从“双杠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的力学原理、用力顺序、身体姿势三个方面做好引导,针对技术的关键点设置针对性的练习:开展外侧坐后腿直腿靠前腿的弹杠练习,解决如何获取反弹力的问题;手撑低处越高处的斜杠练习,解决收腹举腿的问题;摆越两根“斜拉橡筋”(双杠两侧各一根)练习,解决臀部离杠的高度、身体摆越的方向和角度以及直角下时的挺身问题。这些都使学练过程成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合作。

根据“双杠外侧坐越两杠直角挺身下”的教材特点,课中加强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能弥补教师问题发现与指导的不足,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动作技术掌握的互补与提升。为此,在本课的针对性练习与组合动作练习中,教师通过异质分组的形式,建立合作小组,确立学练目标,把观察与记录、帮助与指导、交流与讨论、反馈与评价落实到位,让组内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各司其职。在教师的引导下,各小组形成有效的互动,让每个学生在练习时得到关注,真正做到学有所得,练有所获。

[教学设计]

(一)教学导入

1. 集中注意力游戏(强度小)。

教师讲解要求与口令指挥,学生根据口令练习,要求注意力集中。

2. 热身跑(强度中)。

教师提出练习要求,学生在组长带领下慢跑。

3. 徒手操(强度中)。

包括以下内容:双手扶杠压肩,单手扶杠体侧屈,体转双手触杠,杠侧前踢后摆腿,杠侧伸展运动,腕、踝关节活动。教师提出具体练习要求,前4节操由各组组长带领练习,后2节操由教师发口令指挥练习。

设计意图:课的导入由集中注意力游戏、热身跑和徒手操组成。通过游戏让学生的注意力尽快进入角色;通过组长带操和教师带操,充分活动相关的关节韧带,并将身体姿态练习有机地穿插在徒手操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自我锻炼所需的方法手段。

(二)主材料练习

1. 复习杠端跳起成分腿坐→分腿坐前进(强度中)。

教师提出练习要求:挺胸展髋、两腿伸直内旋压杠,各组在组长带领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 复习右杠外侧坐→左杠外侧坐(强度中)。

教师提出练习要求:体验身体压杠产生的反弹力,各组在组长带领下复习,教师巡回指导。同伴之间相互保护帮助、认真观察、积极思考。

3. 复习外侧坐越两杠直角挺身下(强度中)。

(1)教师讲解示范:教师结合挂图讲解示范,强调相互做好保护帮助要求,各组在组长带领下练习。(2)复习外侧坐越两杠直角挺身下,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完成动作有困难的学生。(3)演示与评析。组织学生正误演示与评析,教师提问: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的动作关键是什么?怎样提高动作质量?教师示范,强调动作要求:收腹高摆腿,腾起越杠移重心。(4)针对性练习。安排改进练习:①针对收腹举腿问题,做手撑低处越高处的斜杠练习;②针对两腿分开问题,做外侧坐后腿直腿靠前腿的弹杠练习;③针对缺少挺身问题,做摆越一定高度的纸棒或橡筋挺身下练习;④针对摆越时身体平移问题,做一侧外侧坐到另一侧外侧坐的手撑高处越低处的斜杠练习。学生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选择不同条件的器械进行改进练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关注薄弱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相互观察、积极思考、主动体验、合作互助。最后组织展示,教师点评,提出提高动作质量要求。

4. 组合动作体验(强度中)。

组合动作依次为:杠端跳起成分腿坐一前进一次→摆动成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教师示范讲解,提出练习要求:提高单个动作质量,组合动作体现连贯性。学生分四组,在组长带领下练习,相互交流帮助。

设计意图:在主教材的练习中,除常规的安排复习巩固练习外,在教法手段的运用上有创新和突破:(1)将双杠调为一边高一边低的斜杠,通过从低往高的斜杠练习改进收腹举腿不高的问题,通过从高往低的斜杠练习改进身体在摆越中平移的问题;(2)利用自制的有不同高度标记的纸棒固定在双杠两侧,让学生通过自我调节高度和角度,改进身体摆越的方向、角度以及直角下时的挺身问题;(3)积极倡导学生在自我体验的基础上交流互动、合作学习的方式,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帮助、讨论交流,让学生在探究中领悟动作要领,体现思维活动与身体练习紧密结合的特征,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4)重视学法指导,如讲解时的问题预设、示范时的观察点提示、练习时的正确动作引领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三)合作跑练习

合作跑(强度大)。教师讲解合作跑方法与要求,分步骤进行以下练习。1.尝试练习。学生分四组进行尝试性练习。2.计时跑。学生分四组进行记时跑。3. 男女分组跑。男女各一组的计时跑。4.全班一组跑。全班一组的合作跑,在这个过程中体现相互协作配合的集体精神。

(四)课堂小结

在教师提示下进行放松练习,学生谈学习体会,教师点评,小结后布置学生回收器材,结束课程。

[自我反思]

这节课学生锻炼积极性高,课堂气氛活跃,基本实现了所期望的教学目标。

1. 重视教学步骤的层次性。

学生改进和掌握技术动作,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课中安排的几个练习充分考虑了这个因素,如通过分腿坐前进及右杠外侧坐摆越至左杠外侧坐的复习,让学生巩固已学的动作;通过演示图板、教师示范和观察点提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的动作过程和动作的关键部位;通过安排多个辅助练习和针对性练习,改进存在的问题,促进了学生动作技能的掌握。

2. 重视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根据学生体能、技能的不同,教学中教师积极倡导自主体验、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实现互补,在同伴的保护帮助中树立信心,在相互的观察中发现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针对性练习中,通过将学生练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罗列出来,给予改进的建议和处方,让学生根据自己实际选择练习内容,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有助于学生对双杠学习的兴趣培养和自信心的增强。

3. 重视教法手段的有效性。

课中安排的外侧坐压杠摆腿练习、右外侧坐摆越至左外侧坐练习等,让学生体会身体压杠对收腹举腿产生的作用,体验推杠移重心的技术要领;安排的外侧坐摆越斜杠、摆越一定高度橡筋等练习,让学生增强完成动作的自信心;安排的摆越自制的有不同高度标记的纸棒练习,让学生通过自我调节纸棒的高度和角度,促进了身体摆越方向、角度以及直角下时的挺身问题的改进。方法手段的有效性、针对性,为学生解决技术问题提供了帮助。

4. 重视“两纲”教育的无痕渗透。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农村学生,生活经历造成了他们不善交流,对器械体操练习胆怯等不利因素。因此,教师十分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保护帮助,注重安全意识的培养,注重学生体验、观察、交流,注重教师激励、相互评价、学生展示等形式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勇敢、顽强、自信等良好意志品质,实现了“两纲”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无痕渗透。

5. 存在的不足之处。

课中,教师虽然比较注重学生良好身体姿态的培养,但教学中还存在问题提示多,改进措施少等问题,一些学生的身体姿态还不够完美。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练习中生成的问题资源把握不够及时,研讨深度也显得不足。

[专家点评]

《双杠外侧坐越两杠直角下》是初中八年级双杠教材中的教学内容,由于完成动作需要有一个身体在杠上腾移的过程,尤其对女生而言有较高的教学难度。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的实际,教师从学生“学会”到“会学”至“善学”出发,从教学设计到整个教学过程凸显了以下几个特点。

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是本课教学的立足点。

对于具有一定难度的技术教学,必须建立学生的信心,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以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困难学生,激发学生学与练的动力;学生间的互助,鼓动性的掌声,让学生感悟到彼此间的关注,树立学生挑战技术难度的自信心。

2.改变教学方式是本课教学的着力点。

本课将技术教学模仿到单一的练习转化为体验、探究、合作的学练行为,以问题为契机,给学生体验的机会,以便于学生的交流互动,针对技术的关键点展开探究,领悟技术的原理,用力的作用点、顺序、方向,让学生在体验、观察、交流中获得答案,从而加快了动作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3.运用辅练手段是本课教学的效益点。

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与学生实际,教师运用了多种辅助练习,如斜杠从高到低和从低到高的摆越练习,摆越不同高度和角度纸棒和橡筋的练习,设置了梯度递进的练习手段,为学生解决技术问题,使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实现有效突破。

4.有效合作学习是本课教学的关键点。

教师通过异质分组的形式,建立合作小组,确立学练目标,把观察与记录、帮助与指导、交流与讨论、反馈与评价落实到位,让组内成员有明确的责任分工,各负其责,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有效的互动,让每个学生在练习中得到关注,真正做到学有所得,练有所获。

5.相互保护帮助是本课教学的支撑点。

篇4:八年级双杠单元教学计划

[关键词] 主题词汇;整体教学;单元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词汇教学一直处于耗时低效的局面:一方面,教材对词汇的复现率不足;另一方面,教师过分强调单词的拼写和中文意思,造成学生学习词汇方式单一,遗忘率高。要改进学生的词汇学习,通过相同或相似话题的任务设置,增加特定语境下词汇的重复率非常必要,因为重复率和接触量对学好一门语言至关重要。

单元整体教学以单元为学科教学单位,强调单元以整体形式呈现,注重构建单元各板块、各课型的内在联系。现行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中单元的构建以同一话题为线索,以阅读为主进行输入,通过阅读理解、篇章词汇处理和语法学习带动听、说、写能力的提高。从单元整体教学出发,把单元话题贯穿到每个课时的教学任务中,不仅遵循了教材的内在体系,而且有利于复现承载话题的词汇,提高词汇教学的效率。

一、单元整体教学下的词汇教学原则和教学设计思路

1.单元整体教学下的词汇教学原则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逐步总结了初中英语单元内核心贯穿、语篇承载、情景再现的词汇教学原则。核心贯穿指的是以单元的话题功能分析单元词汇,从中提炼主题词汇,并把主题词汇的学习和巩固与课型特点相结合,在教学中分阶段、递进式贯穿。语篇承载要求教师避免孤立地教单词,在词汇教学中始终以语篇为单位,特别是要从单元的主题出发,多角度地挖掘单元主题的内涵,选用听、说、读、写任务中出现的语篇或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时代的发展采用新鲜的语篇,不断丰富词汇所在的语境。情景再现则要求教师把握语境与语言的密切关系,通过多种课堂活动或交际任务,创设词汇再现的情景。基于单元整体教学的情景创设要吻合教材单元的编写思路和主要内容,使词汇得到最大程度的夯实。

在核心贯穿、语篇承载、情景再现的词汇教学原则中,核心词汇是词汇教学的重点。

2.单元整体教学下的词汇教学设计思路

单元整体教学有助于教师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单元。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整体理解单元,提取单元主体内容;分析单元功能,确定词汇分类框架;整合单元内容,实施阶段策略。

在进入单元教学前,教师有必要总览单元内容,分析主体阅读部分与其他部分的关系,按照输入—内化—输出的语言教学原则规划单元教学,通过筛选和整合单元内容突出单元主干知识和能力。为了建立单元词汇的体系,预测学生理解关键信息的程度,教师需从语篇分析角度切入,根据话题的功能和意义对词汇进行归类。在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词汇归类能有效帮助学生整理词汇表中的词汇,明晰其表达的意义,促进学生对语言的吸收和输出。对单元主题的定位和词汇类别的整理,为单元的整合和阶段策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单元整体教学下的词汇教学按照布鲁姆对教育目标中认知过程设置的六个维度——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可分为五个阶段。各教学阶段可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阶段一的教学策略是呈现主题,激活词汇链,以旧引新,以旧释新;阶段二则以文本解读词汇,以词汇阐释文本;阶段三的策略具体体现在适度拓展词汇语境,着重词汇学习;阶段四以主题情景为载体,把词汇的再现和运用与语法教学的三个维度(form,meaning,use)融合在一起;阶段五以用为导,再次整合单元词汇,有效结合输入和输出技能,以任务促进学生分析和加工词汇信息。

二、单元整体教学促进词汇学习的总结

《牛津初中英语》教材的每个单元均以话题为主线展开,从中可以看出,抓住了阅读和词汇教学,就等于抓住了英语教学的灵魂。单元的语言知识(如话题、词汇等)需要分层、分批地分解并复现到不同课型之中,构成完善的课时语言教学目标链。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单元整体意识非常重要。在单元整体规划设计下,词汇学习是课时词汇学习的“小循环”过程和单元词汇学习的“大循环”过程。在单元整体设计的框架下,核心贯穿、语篇承载、情景再现的词汇教学原则要求教师把握单元话题的主要内容,明晰词汇在话题表达中承载的意义和功能,界定核心词汇,提供具有完整语境的篇章,设计对学生生活有意义的场景和任务,对词汇持续加工,以扩展词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

教师要积极地把学生的视线引到生活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生活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需要认真去观察、感悟,教师应善于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生活处处皆学问,在生活中仔细去观察,用心去感悟,一定会收获许多值得对话的内容,运用于课堂之中,课堂也必然会更加精彩。教师把教学内容融入生活,引导学生对话生活,必然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活用对话,给课堂教学带来新的精彩。

课时目标和课时设计是单元整体的一部分。单一地以课型划分课时会割裂单元的整体,影响单元整体教学的效果。学生在分散、凌乱的教学情景中难以建构完整的语言体系。以课型进行课时设计,也容易使教师偏离教材的主题,增加学生学习词汇的难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应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重视英语词汇学习,从而获得较强的英语交际能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一)检查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以及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加深对学生的了解,从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以培养能力、提高全面素质为目标,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和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增强学生的互相了解,使之具有良好的群体合作精神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三)通过让学生参与英语学习,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并激发他们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和课外活动,树立起学好英语的自信心。

词汇教学至关重要,掌握不了英语词汇,英语语言也就无从谈起。在进行英语词汇教学时,讲究策略和方法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的。语言作为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是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因此教师应尽可能把词汇放在一定的语境中,积极创造生动、有趣的语言环境,给学生提供更多动口、动手的机会,让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学习英语,再让学生在这个交际过程中理解单词,落实、巩固并掌握其功能。例如,在学习This is my sister这个单元时,笔者首先拿出准备好的家庭照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掌握了This is my/ her/ his brother及These/ Those are my/ her/ his brothers 单数与复数之间的区别;然后让学生画出自己的家庭照片,明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放手让学生相互操练;最后让学生上台表演,给学生以充分肯定和鼓励。这样使学生熟记了单词,又掌握了语言功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汉语和英语在许多方面存在的很大差异,给中学生学习词汇带来了不少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首先要改进和探索词汇教学的方法。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新颖多变的单词教学方法,使单词教学变得形象生动,易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实施单元主题词汇教学,在单元各课型中优化主题词汇的输入、输出方式能提高词汇能力,最终提高综合语用能力。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在不同语境中运用词汇,先确定一些主题词汇和句式,在课堂中以话题情境呈现、绘制主题词表等形式进行输入,以复述、演讲、写作进行输出,在单元其他课型以不同的情境复现、运用主题词汇,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沈正南.情境中的词汇教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5).

[3]冒晓飞.单元主题词汇教学对初中生英语写作能力影响的研究[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4,(8).

[4]彭修成.试论英语单元整体教学法[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篇5:八年级英语第八单元教学设计

Section B(2a-2c)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知识目标:

1)Master the key words:sandwich, butter, turkey, lettuce, piece, Thanksgiving, traditional, autumn, traveler, England, celebrate, mix, pepper, fill, oven, plate, cover, gravy, serve, temperature.2)Be able to understand the reading material about Thanksgiving.3)Learn to describe a process and follow instructions.4)Be able to talk about a special day in China 2 过程与方法

1)Review the words and phrases in this period 2)Lead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text about Thanksgivings.3)Get the students to do pair-work and talk about the most special day in China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Lead the students to respect and love mother.Knowing that she’s great and her cooking is so amazing and tasty.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Improv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skills.2)To describe a process and follow instructions.3)To develop students’reading skills 2.教学难点:

1)Listening practice 2)Reading strategy

三、教学过程

StepⅠ.Warming-up 1.Daily greeting.Greet the class as usaul and Check the homework.StepⅡ.Presentation

Now, share them with classmates freely.present the pictures.What kind of traditional food do people eat on special days in China?

StepⅢ.Free-talk 1.Tell Ss to watch the video and discu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at do you think of Thanksgivings? 2)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video? 3)T: Do you know how many special holidays in China? What are they? Who can have a try? Ss: The Spring Festival.Mid-autumn day 4)Great!What kind of food? Ss: dumplings mooncakes and so on 2 Play the recording again and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class.Step IV Practice 1.Work in groups.Discuss the traditional food people eat on special holidays in China.Then make a list.2.Ask some Ss to read their lists to the class.3.Ask some other Ss add more.Step V Read quickly and guess the main ideas of the text 1.T: Look at the article and the pictures.Can you guess what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Let some Ss try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passage.(It’s about the turkey dishes in Thanksgiving in the United States.)2.Let Ss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1-5].3.Ss read the passage quickly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1-5].4.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Ss.5.Show the new words on the big screen and teach Ss the new words in the passage.1.Read the headings below.Think about how to make a turkey dinner 2.Then make a list of the ingredients of the food.(If you don’t have any ideas, you may look at the food in P61)3.Ss try to think about the ingredients of the food and try to write them down.4.Check the answers with your partners.Step VI.Read part2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Step VII Task4 Read it again and fill in the blanks 1.Tell Ss to use the notes and write a recipe for your favorite food.(Write about the ingredients you need and how to make it).2 Let some Ss read their passage to the class.Give any help if necessary.Step ⅤIII Group work 1.Suppose you are an American student.some exchange students from China come to your home next week.Can you introduce Thanksgivings to them? 2 Let Ss discuss how to make a turkey dinner First, put some yogurt on a piece of bread.Then, cut up one apple, and an onion and put them on the yogurt… 3.Ss try to write about their own crazy recipe in pairs.Then tell another group.4.See which recipe is the craziest and which group draws the best 5 Tell Ss the sentences below is about how to make tomato and egg soup.They are not in the right order.Please read the sentences and put them in the right order first.Then complete the instructions with the words in the box

篇6:八年级双杠单元教学计划

一、单元分析

本单元共选了九篇古代诗文,编为五课。这些作品都在描写自然山水之美中,融入了作者的细腻情思,是人心和自然的交融,是人与自然的交流与对话。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单元,不仅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品味这些诗文的优美意境,还要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

1、课文分析

《三峡》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中的名篇。文章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峻、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欣赏之情。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梁的思想家陶弘景的一封回信。文章以清俊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强调了山川之美,表达出作者沉醉山水超脱俗世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名篇。全文通过对庭院的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观潮》是南宋周密的晚年力作。文章运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流露出身为南宋遗民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怨。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著名作家张岱的作品。文章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奇景中游湖人的雅趣,寄寓了作者无限的故国情思。

《归园田居》是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作。诗歌描写了作者弃官务农后田园劳作之乐,表现了作者不与污浊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

《使至塞上》是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诗歌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作者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

《渡荆门送别》是唐代大诗人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诗作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情。

《登岳阳楼》则表现了作者登楼看景而慨叹北宋灭亡的历史。

2、关于研讨与练习

本单元的练习设计除了有关于字词学习、课文内容和艺术特点

这类题目外,还设计了一些探究性学习和拓展性内容的研讨与练习题目,我认为这些题目对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都很有帮助。

比如在《三峡》一课中,练习给出了一首李白描写三峡风光的诗歌,要求学生阅读之后能说出它和课文之间的联系,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观潮》的练习要求学生将一首写观潮的宋词改写成一篇记叙文。这首词同课文的题材一致,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联想能力,也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湖心亭看雪》一课中的两个练习:“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的活动,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感上的异同。”“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并互相交流。”一个是比较阅读,一个是课外知识拓展。《诗四首》练习中要求学生思考讨论《红楼梦》里香菱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鉴赏,是为了引起学生品味名句的兴趣。另一题“试从这几首诗中任选一首,根据你的理解,用文字或绘画把你的阅读感受描绘出来。”更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面对古诗的联想、想像能力。

3、关于综合性学习

本单元主要学习怎样搜集资料。搜集资料、获取信息不仅在语文及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很重要,也是现代信息社会人们生活中一项必备的能力。本单元学习搜集资料的三种常用方法,通过在搜集资料的专题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活动能力和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单元设计的三个专题都是为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实际操作能力。教师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掌握搜集资料方法的重要性。有相当多的学生面对搜集资料的选题,无从下手,所以掌握操作性强的方法极为重要。最好确定一个选题,分别采用到图书馆、实地调查、上网搜集等方法来搜集资料。这个过程一定要落到实处,从理论上来看,这三个方法都很简单,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会遇到许多具体问题。比如,怎样才能做到查询过程简便快捷,怎样把众多的材料进行科学的分类与管理等,都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还要注意对材料进行概括综合。与同一选题相关的材料很多,学生往往容易被材料所淹没。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主选题下的子选题,缩小查找范围,力求事半功倍。

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上图书馆、上网查询。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在搜集资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实地调查采访,如果没有条件的可以不集中组织。但是要将此项活动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节假日去旅游,要养成随时记录或拍照的好习惯,把各地的神话传说、逸闻趣事、诗文妙语、科学数据等等记录下来,形成自己的小小知识库,写作时就不会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了。

二、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词,把握它们的读音和意义;积累一定数量的常用虚词和句式,把握它们的用法;

2、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本单元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3、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4、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疏通文章,并查找和课文有关的背景材料和作者资料。

2、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写法,抓住文章的主体内容,有效地提高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3、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朗读、断句、背诵、译文,增强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4、揣摩语言,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赏析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联系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我国美丽的山川景色,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自然,融入自然。

三、教学重难点:

1、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实、虚词的含义,把握它们的用法;

2、熟读成诵,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

3、通过了解文章的背景及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心态来把握文意,更有效地体会和感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4、运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进行写景散文的写作训练。

四、教学设想:

1、本单元所选课文大都是以抒写自然景色为内容的古代诗文,因此宜充分寻找各课的教学资源,借助图片、音像等使学生对课文有直观认识,把书面语言形象化,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2、真正的“熟读”应是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创造。苏轼说:“三分诗,七分读。”此言道出了诗文诵读的重要性。古诗文教学尤其重视诵读训练,因此本单元宜以训练学生学习诵读的基本技能为主,以读代讲,从而达到理解、品读、鉴赏的目的。

3、落实古诗文中的词句理解依然是学生学习古诗文的一个重难点,不能放松。基于学生目前普遍对古诗文的释词译句感觉枯燥无味的情况,宜着重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大胆放手让他们借助工具书和课本注释自行翻译,教师无须逐字逐句讲解,避免一言堂的情况发生。

篇7:八年级双杠单元教学计划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设计

一、学情分析

本单元所选课文,除最后一课是五首诗词,其余四篇均为古代游记。学生已掌握了一些阅读游记类文章的一般方法,但面对古代游记,在文言知识的掌握、作者思想的体会、表现手法的赏析等方面,会有一定困难。教学时,应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收集背景资料,初步建构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意识。

二、单元设计思路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古代歌咏自然山水寄寓人生体悟的优美篇章。教学时应引导学生通过反复吟诵感受其语言美;通过想象欣赏其文意美,从而欣赏祖国美丽山河;通过阅读比较了解古代游记灵活多样的表现手法;通过读写拓展提高文言阅读的兴趣和意识,并在“知人论世”的阅读法指导下,广泛收集背景资料,体会作者透过文字传达出来的思想内涵。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培养语感,欣赏文言文的节奏韵律。

2.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工具书读懂并掌握课文的内容。

3.在比较拓展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并进而把握作品的人文内涵。

4.在讨论中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四、课时分配

建议《记承天寺夜游》1课时,《小石潭记》《游恒山记》《满井游记》各2课时,《诗词五首》3课时。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他借被遗弃于荒远之地的美好风物,寄寓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情感。教学时可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了解“写景抒情”的游记风格,并教以“知人论世”的赏析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观察、细致描摹的手法。

2.整体感知并理解作者在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

3.通过对精彩语段的品读,感受自然之美,提升对美的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记诵积累能力。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大自然鬼斧神工,游人悲喜不同,因而山水也有了个性,有了思想。第一单元我们从游记中领略了祖国壮丽山河,读出了现代人的心境,今天让我们从古代游记中看看古人的心境、情思。

2.整体把握

(1)从游记的一般写作手法——“移步换景”切入。

步骤1:复习游记组织景物画面的一般手法——“移步换景”。

步骤2:结合练习一,说说课文描绘了哪些美丽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描绘自己所发现的画面。

步骤3:本文按游览观察的顺序写景,非常自然:循声而入发现小石潭—环顾小石潭的全貌和周围环境—观察了小石潭里的游鱼—远望了小石潭的水源—最后写离开小石潭的情景。

(2)从写景的“多角度”手法切入(练习二)(画面赏析)。

步骤1:与学生一起探讨画面赏析的一些主要角度。如:感官角度组合;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虚实相映;色彩搭配;意象组合;情景交融。

步骤2:小组合作,任选角度任选画面,进行画面赏析。

(3)从朗诵角度切入。

学生阅读课文,思考朗诵的语音、语调、语速乃至情感、表情等。然后学生个别朗诵,集体点评,在点评中探讨画面内容及作者寄寓在语句中的情感,从而把握文本的内容与思想情感。

3.重难点突破

(1)从品味语言的矛盾突破

步骤1:找出文中可以表现作者心情的词句。(“心乐之”——“悄怆幽邃”)

步骤2:指出两词之间的矛盾,引导学生从矛盾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此处需介绍背景,教以“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2)从比较中突破

比较1:你游小石潭会有什么感受?柳宗元游小石潭有什么感受?为什么会有不同?

比较2:若当时柳宗元是一位刚得到重任的官员,他眼中的景物会如何?

(3)从读写结合中突破

①对对联

上联:桃花源宁静和平;下联:

(根据课文内容书写,旨在把握景物特点。)

②一句话点评文章(角度:语言、构思、情感、内容、手法)。

③根据课文内容为小石潭写一则广告语。

四、拓展练习

1.观察周围某一处景物,写一篇200—300字的短文,注意写出景物的特征和自己的感受。

2.根据《小石潭记》中的句子,想象并描绘画面。

3.选读《永州八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仅84个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出作者微妙复杂的心境。教法上可以吟诵为主,借助对作者生平的了解,通过对画面的品味体会作者情感,并进一步理解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二、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诵课文,读出韵味,增强文言语感。

2.积累文言词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3.体会叙事写景中蕴涵的情思:发现生活中的美;在逆境中学会豁达乐观;善于发现自我、肯定自我。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轼,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属“唐宋八大家”。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种心境。本文就是如此,阅读时要细细体味。

2.整体把握

(1)从去标点诵读切入。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将文言文还原为它的无标点原生态,激发学生的兴趣。断句,除语感外,尚需调动所有文言知识,还需了解文本的大致意思。

(2)从背诵积累切入。

要求学生当堂背诵。文本仅84个字,且写作思路比较清晰。学生在背诵时必然会思考背诵思路、想象文本画面,从而把握文本的大意。

(3)用标题补充标题疑问切入。

让学生根据标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有所发现。如:和谁一起游玩?为何夜里游玩?看到了什么景物?心情如何?

3.重难点突破

(1)从品味关键词“闲人”突破

“闲人”应该是指什么样的人?课文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2)从文本空白的补充想象突破

①文言文语言凝练,内涵丰富,再加上古人创作讲究留白艺术,因而文本留有较大的想象空间。试思考:文中有何处表达含蓄,可让我们想象创造?

可能出现的留白问题如——

A.为何见十二日的冬月也欣然?如何欣然?

B.一代文豪为何“无与为乐者”?

C.苏轼为何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的原因是什么?

D.苏轼与张怀民会谈些什么,因何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叹?

②小组合作,试选择其中一处空白加以想象创作。要求:语言凝练,与上下文衔接自然;说出想象的根据。

③交流对空白的想象创作,谈谈自己创作的理由。

(3)从问题探讨突破

①在想象环节的对话中,师生已经对课文的内涵进行了初步的体悟。在此基础上,完成探究——从《记承天寺夜游》中,我看到了一个的苏轼。

参考:善于发现生活美;在逆境中豁达开朗;带着忧愁;乐观向上;能不断发现自我……

②再读课文,写一句阅读小结(启示或收获):“读《记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

参考: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逆境是埋葬弱者的地狱,也是造就强者的天堂。重要的不是别人是否理解自己,重要的是自己要肯定自己、发现自己。

四、拓展练习

1.课外阅读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

2.课外拓展推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

《游恒山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游恒山记》是地理学家的踏勘记录,也是文学家的游记。课文一步一景,移步换形,各种景物以及地名、距离都记录得极为准确、细致,表现了古代学者的实践精神。教学时主要采用读写结合、与同类文章比较、语言品味赏析等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词语意思,在反复朗读中把握课文的内容。

2.通过读和说,借助对语言的品味,引导学生欣赏美的景物,体会美的情感。

3.通过比较研读,体会课文“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色。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文学史上,有几部比较特殊的著作。《史记》既是一部史学巨著,同时也是一部文学巨著,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徐霞客游记》则既是一部地理学巨著,也是一部文学珍品,被清人推崇为“当为古今游记之最”,是“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2.整体把握

(1)从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切入

活动:现在要举行一次“跟着徐霞客游恒山”活动,请你担任导游,用简洁的文字向你的游客介绍旅游的大致路线、沿途的景点及景物概况。

(2)从赏析语句切入。

反复朗读,读出课文描绘的情景。然后用规定的句式说说自己的发现。句式如:“___________”句的描绘,让我看到了“___________”的画面,我感受到了“___________”。

3.重难点突破

(1)从比较中突破

将《游恒山记》与《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等相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

(2)从关键语句品味中突破

第二节中如“余时欲跻危崖……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类记叙性的语句能否删去?(或:根据这些句子想象徐霞客登山的动作、神态等,写一段描绘性文字。)

(3)在实践写作中突破

老师课前收集一些《游恒山记》中涉及的景点图片或多媒体音像资料。在教学前,要求学生观察并描绘,写作后再与课文相应部分进行比较,从而领略课文的语言特色和写景特点。

四、拓展练习

1.选择课文涉及的某个景点,寻找相关的图片、传说、诗文等资料,再配以自己的描写,组织一个“恒山景点图文展”。

2.根据文中句子想象徐霞客登山的动作、神态等,写一段描绘性文字。

3.选读《徐霞客游记》的部分作品。(可选择与自己所在地区有关的篇章,突出乡土性。)

《满井游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优美动人的写景抒情小品。描绘了满井一带美丽的早春景色,曲折地表现了作者厌弃官场而寄情自然的情怀。篇幅短,文辞清丽自然,教法应以诵读、赏析、品味、比较为主。

二、教学目标

1.品味课文清新自然的语言,体会作者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游览时的欢愉心情。

2.学习细致观察生活,准确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语文活动:诗句知多少——让学生说说以“春”为题材的古诗文。而后引导学生领会课文同一事物不同景观、同一题材不同写法的特点。

2.整体探究

(1)从画面赏析切入

与其他写春的诗文比较,本课呈现的春有什么特色?

(2)从语言品味切入

①白描的笔法;

②拟人的写法;

③比喻的妙用。

3.重难点突破

(1)从关键句突破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一句,是本文的画龙点睛之笔。这句话看似作者不经意之谈,实则大有深意。袁宏道25岁中进士,不为官,与兄宗道、弟中道遍游楚中,纵情山水,可见他追求自由的天性。他的游记散文,也充满了疏放不羁的精神,是对大自然的热爱,是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他是一个漫步郊原的孤独者,“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在与自然风物的对话中,感受自由的可贵。

(2)从比较中突破

袁宏道的山水游记注重对大自然的客观描写,揭示出人们游山玩水的愉悦心情,这与唐宋时代的游记重寄托重理念的写法完全不同。可将本文与本单元前几篇课文进行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

四、拓展练习

1.袁宏道的游记散文现存90多篇,成就很大。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选本作扩展阅读。

2.组织一次春游,仿照本文的风格写一篇游记,要求语言简练,写出独特的感受。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本文所选的五首诗词,语言或洗练或优美,意境或雄浑或平和,情感深沉,哲思深邃。教学时可以采用诵读、研读、译读、评读等方式。

二、教学目标

1.反复阅读,背诵诗词。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2.鉴赏分析,理解意境。体悟诗词的表现手法。

3.研读体悟,领会作者的意志和情趣。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文言诗词,在古代文学长廊中,是一颗璀璨明珠,光彩夺目;优秀诗人,胸襟豁达,深受我们喜爱,如杜甫、孟浩然、陆游、范仲淹、苏轼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们的诗词。

2.整体探究

(1)从朗读背诵切入

①朗读: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初读诗词的感受,设计朗读的节奏、停顿、语速、语调、情感等。由朗读的学生自诉理由,师生共同探究。与录音磁带比较。

②背诵:引导学生从把握诗歌的内容、情感脉络入手背诵诗词。

(2)从诗歌体例切入

①从“田园诗”的称呼切入。(如《过故人庄》《游山西村》,问:这首诗能算田园诗吗?说说理由。)

②从“律诗”的角度切入。(律诗的一般结构:起、承、转、合。可以这样问:如何起?以什么承接?由什么转到什么?如何合?)

③从“词”的格式切入。

(3)从翻译切入

3.重难点突破

(1)从语境型填空突破

①可以找一些有关这些诗词名句的情境型填空题帮助学生理解。

②可以要求学生选择诗词中重要的句子自己设计情境型题目。

(2)从想象型翻译入手

即把诗意扩展开来,在原诗句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如:“开轩面场圃”——他们在打开窗户说话的时候,打谷场上堆着金色的谷子,大公鸡在喔喔地叫,鸭子也在嘎嘎地叫,还有花香从窗户飘进来……这就要有丰富的想像。

(3)从诗歌赏析评论突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比较评论诗词,或者谈谈自己学后的感受。

四、拓展练习

1.比较《过故人庄》和《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的异同。

2.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篇8: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整合教学策略

整合策略:

1、把单元内的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各项内容进行整合。

2、将练习与课文教学、综合性学习进行整合。因为练习是围绕课文内容和单元要求而设计的, 它对课堂教学起一定的引导作用。

3、把课内和课外打通, 对课内外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4、把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习需要与文本内容进行整合, 使学习内容更适合学生的需要。

整合设计:

第一环节: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 制定活动计划

第一块:了解单元内容

1.让学生浏览目录、课文, 讨论:本单元的课文有哪些异同之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2.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请同学们随便谈谈。

第二块:制订活动方案, 组建兴趣小组

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

第二环节:单元特点说明

本单元所选的课文, 有的是回忆录, 有的是传记, 讲述的是作者一段难忘的人生历程, 它们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 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这些文章, 会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起到促进作用。学习这些课文, 要融入自己的生活体验, 感悟课文的思想内涵, 进而了解社会人生;要继续了解叙事性作品的文体特征, 还要注意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

环节三: 第一、二课时设计

1.完成整合设计第一环节内容

2.讲授第一课《藤野先生》第一课时

3.引导学生课时拓展:A推荐阅读:课后题四中的第二小题B.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活, 选取给你印象最深的老师, 记述你们之间难忘的事, 为教师节献礼。

4.引导学生单元拓展:感人至深, 令人难忘的又何止师生情, 还有令人动容的母子情, 平淡中透出炽烈的父子情, 热情似火的君子之交的朋友之情……推荐阅读, 指导写作, 情感体验。

第四环节:教学本单元其他课文

师生共同完成《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的学习, 可视情况选择学习方法, 或自主学习, 或讨论探究。我秉持“以篇为范例, 授之以渔”的原则进行课文教学。比如《藤野先生》是一篇精读课文, 其重点在于训练学生阅读的能力和赏析语言的能力, 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人物组织素材的构思。在课内教会学生学法后, 初步把握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 让学生利用教师所教方法快速学习其他篇目。本单元我设计“我读我秀”活动课,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对《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列夫·托尔斯泰》《再塑生命》的阅读和学习, 然后在课内向同学们推荐自己最敬佩的一位人物、感受最强烈的一句话, 并以小组推荐代表的形式进行“我最喜爱的一个片段”朗诵比赛, 并进行全班评比和颁奖, 以此为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课后, 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制作一份A 4纸大小的手抄报, 内容包括读后感、学习体会, 并要求做到图文并茂。有了这些实践的机会, 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起来, 学习兴趣变得浓厚了。

第四环节:综合性学习:献给目母亲的歌

学习目标:通过广泛阅读, 及生活中对母爱的感受, 领略不同风格的母爱, 感受不同表达方式的母爱, 培养学生多侧面认识母亲、体会母爱, 培养学生热爱、孝敬母亲的思想感情, 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 引导他们感受爱, 理解爱, 奉献爱;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 恰当地向母亲表达感情, 理性地思考、体验“爱”的内涵。以及得体地表达感情、有条理地陈述心得的口语交际能力, 培养学生将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的文字表达能力。

环节五:综合性学习作业布置

读:文学作品中的母爱

A动物界的母爱

B人间的母爱真情

写:我与母亲”为话题的作文展示

做:为母亲制作感恩卡, 回家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家务

上一篇:土地使用权评估说明下一篇:青岛市保持和促进我市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