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武汉“二七”纪念馆

2024-04-29

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武汉“二七”纪念馆(精选6篇)

篇1: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武汉“二七”纪念馆

武汉“二七”纪念馆位于当年“二七”大罢工斗争最为激烈、流血最多的江岸火车站附近。1923年2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京汉铁路3万工人为争取成立总工会的自由和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举行了震惊中外的政治大罢工,遭到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北洋军阀的血腥镇压,52人惨遭杀害,其中江岸地区牺牲39名,造成历史上有名的“二七”惨案。京汉铁路大罢工,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显示中国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在中共中央、中国工运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产生深远影响。

为了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在“二七”烈士英勇斗争的地方,修建了武汉“二七”纪念馆,1958年毛泽东题写“二七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1963年对外开放。

为了更好地发挥武汉“二七”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作用,地方和铁路部门又投入巨资新建了馆址和待建“二七”烈士纪念碑。新馆于1984年建成,占地总面积2.75万平方米。陈列厅设在二楼,面积1200平方米。分三个展厅七个部分,详细地展出了“二七”革命斗争的全过程。纪念碑由主碑和雕塑群组成。主碑高23.27米,正面镶嵌高12米、宽1.5米的汉白玉大理石,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二七烈士纪念碑”七个溜金大字。主碑两侧的群雕高3.1米,长15米,厚1米。主碑基座、顶端和8幅雕塑,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了历史,热情讴歌了京汉铁路工人英勇斗争的革命精神。

篇2: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武汉“二七”纪念馆

一、活动主题

追溯先辈足迹,唱响时代凯歌

二、活动背景

通过本次学生党支部成员亲身参观武汉二七纪念馆,进一步了解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和丰功伟绩,缅怀革命历史,展望光辉的未来,鞭策我们倍加珍惜美好生活,增强党员先进意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勤奋学习、勇于实践,开创我支部党建工作新局面。树立我校在社会上的光辉形象,弘扬我校良好的传统美德。

三、活动时间

2014年3月22日

四、活动地点

武汉二七纪念馆

五、活动负责人

赵军辉鲍娟

六、参与人员

经管系学生党支部成员

七、活动内容及流程

1、前期准备

向学校提交活动申请

2、活动的主要内容及具体安排

(1)由支部负责人通知支部成员,确定参加活动人数,并通知活

动时间及具体事项

(2)3月22日早上8:30在校大门口准时集合,在大家集合完毕后,清点人数,在8:40准时出发

(3)到达目的地后,在烈士纪念馆门口整理队形带入

(4)准备工作完毕后,纪念活动开始

全体齐唱国歌、向革命烈士默哀三分钟、献花、按顺时针方向瞻仰烈士纪念碑、参观陈列馆、拍照留念

3、活动注意事项

(1)、及时应对天气变化,做好准备,提前联系场地

(2)、注意安全问题,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各支部负责人负责好各支部人员;

(3)、鞠躬、默哀、宣誓、参观纪念馆时,保持安静,切勿喧闹;

(4)、注意保护周围环境

(5)、穿戴整洁,行为大方。不得带食物进入纪念馆

八、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对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参观,我深化了对党的认识,面对如此先进的组织,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接近它呢?作为要求进步的我,会更加义无返顾地去接受党的考验,去接受党的熏陶。在平时的学习中,更应该勤奋刻苦,在生活中更应该朴素节约,关爱他人,过好大学的美一天,不要让我们回首往事时却发现自己的行囊仍空空,足印仍曲曲。奋斗是我人生的职责,八一精神那颗火种便是我奋斗的动力。

九、活动经费预算:

1、乘车路费:40元(租车)

2、购买饮用水: 3元*10人=30元.3、食品:30元

总计:100元

十、所需器材

经管系学生党支部旗十一、二七纪念馆简介武汉二七纪念馆位于武汉市汉口江岸地区解放大道的徐州新村街口。建设初衷是为了纪念“二七”大罢工这一伟大历史事件。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在“二七”烈士英勇斗争的江岸修建了武汉二七纪念馆,并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8年毛泽东题写“二七烈士纪念碑”。1985年由于展馆窄小,省、市政府和铁道部又投资迁建了新馆。1986年胡耀邦为新迁建的“武汉二七纪念馆”题写馆名。

武汉二七纪念馆占地面积27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2700平方米。藏有文物实物89件,国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17件,展线1200米。矗立在纪念馆广场中央的二七烈士纪念碑,于1999迁建落成,中央领导尉健行同志亲临纪念馆为纪念碑落成揭幕。

篇3: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武汉“二七”纪念馆

此次展览以历史档案图片为主, 场景式地追溯了90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黑龙江发展的历史脉络, 生动再现了党领导黑龙江各族人民走过的辉煌历程, 图文并茂地展示了90年来党领导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丰功伟绩。

展览主题突出, 格调鲜明, 内容丰富, 布局合理, 分为龙江建党, 革命兴起;奋勇抗日, 迎来解放;创建根据地, 支援战争;崭新时代, 全面建设;非常年代, 曲折前进;改革开放, 再创辉煌六个部分, 展出历史档案图片590余幅, 其中的档案图片内涵丰富, 历史照片生动直观, 具有较强的历史震撼力和视觉冲击力, 而且有很多档案图片属首次展出。

《黑龙江红色记忆》展览, 作为省直机关纪念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得到了主办单位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组织好展览, 省档案局、省直机关工委联合下发通知, 介绍展览内容, 提出观展要求, 并详细安排了展览日程。为筹办好展览, 省档案局提前安排部署, 精心组织筹划, 主要领导亲自挂帅, 多次召开筹展工作会议, 在方案制定、布展招标、专题划分、稿本撰写、对外协调等环节反复研究商定, 力争打造一个集经典性、时代性、知识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档案展览精品, 向中国共产党90华诞献礼。

90年风云激荡, 90年辉煌伟业。《黑龙江红色记忆》展览带领我们穿越90年历史时空, 回望黑龙江沧桑巨变, 饱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黑龙江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图景, 聆听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回声。同时, 也使我们从中体会到, 以档案展览的形式宣传红色文化, 发挥社会教育功能, 档案部门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 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篇4:武汉二七长江大桥总体方案研究

关键词:三塔斜拉桥,花瓶式桥塔,结构布置

1概述

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湖北省武汉市是我国中部中心城市、全国重要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 “两江三镇”是其显著的地域特色,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心城区交通矛盾突出且长期存在, 既有长江一、二桥的交通量处于超负荷状态, 在此背景下, 二七长江大桥的工程建设成为了缓解中心城区过江交通矛盾的关键工程。二七长江大桥距上游长江二桥3.2 km、距下游天兴洲大桥6.7 km, 工程北接汉口发展大道、南接武昌和平大道, 全长6.5 km, 其中正桥长2.9 km。

二七长江大桥工程方案的研究始于2003年年底, 经数年多方研究论证, 主通航孔桥梁实施方案采用了双主跨616 m三塔结合梁斜拉桥方案, 刷新三塔斜拉桥跨度与结合梁斜拉桥跨度两项世界纪录, 大桥于2008年8月动工, 2011年12月建成通车, 成为了武汉市二环线上建成的首座越江桥梁。

2主要技术标准

1) 设计基准期:100年;2) 道路等级:城市快速路;3) 主线设计行车速度:80 km/h;4) 车道及桥宽:桥宽29.5 m, 近期双向六车道+两侧人行道, 远期双向八车道;5) 设计洪水频率:300年一遇;6) 设计汽车荷载:城—A级;7) 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8) 通航:Ⅰ— (1) 级航道, 单孔双向通航孔净宽大于575 m、净高大于24 m。

3建设条件

3.1 地形、地貌

桥区两岸地形平坦开阔, 属长江冲积平原地貌。桥址两岸防洪堤间距离约2.6 km, 主河槽偏南岸, 呈不对称的“U”字形, 北岸边滩宽约450 m、南岸边滩宽约150 m。

3.2 水文、气象

历年最高水位27.65 m、最低水位8.00 m、多年平均水位16.89 m。最大流量76 100 m3/s、最小流量4 830 m3/s, 一般流速1.5 m/s~2.0 m/s, 最大流速3.0 m/s以上。

武汉地处亚热带温润区, 冬夏温差较大, 历史最高气温41.3 ℃、最低气温-18.1 ℃, 年平均气温16.8 ℃。最大风力可达9级, 最大风速高达29.4 m/s。

3.3 工程地质

桥址第四系覆盖层主要为全新统河流冲积相地层, 厚度变化较大, 两岸及滩地较厚 (厚度38 m~52 m) ;河床段相对较薄 (厚度24 m~26 m) 。桥址基岩由粉砂质泥岩与泥岩组成, 其特征主要表现为不同挤压破碎程度的岩体呈高角度条倾斜带状相间分布, 工程性能相差较大。

3.4 通航

桥位处于弯道分流口进口段与航槽过渡段, 水流与桥轴线法向夹角过大, 又受港区码头和天兴洲低滩冲淤变化的影响较大, 且距长江二桥较近, 通航环境十分复杂。

中、枯水期的航道宽度不满足两个单向孔宽度, 右侧主通航孔需采用一个大跨度单孔双向孔跨过此水域;在洪水期的天兴洲左汊 (既有桥通航孔径80 m) 、朱家河水域有进出船舶和上水在此调头船舶的通行, 左侧需设置备用通航孔。

通航代表船队尺度为406 m×64.8 m×3.5 m, 单孔双向通航净空宽度不得小于575 m。设计最高通航水位为25.81 m, 设计最低通航水位为9.75 m。

4桥梁方案总体构思

大桥位于中心城区, 处于长江二桥与天兴洲大桥间洲头分汊河段, 桥址水域宽阔, 航道条件复杂。桥位资源宝贵, 大桥既是路网的关键节点又关系着桥下航运的长远发展以及与周边环境的持续协调性。桥梁总体设计思路是本着“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基本原则, 注重航道资源的节约, 注重桥梁造型与景观, 尤其是主通航孔桥梁, 充分考虑地域性、时代性, 以及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 力争使大桥成为“江城”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名片。

根据通航论证的意见, 要求设置双主孔, 跨径均不小于575 m, 为此, 设计提出了能够满足此条件的三种主通航孔桥型方案, 即:桁架拱桥方案、三塔悬索桥方案、三塔斜拉桥方案进行研究比较。

比较而言:悬索桥方案桥型美观, 惜因武昌岸无布置锚碇的合适位置而予舍弃;拱桥方案造价比斜拉桥高出两个多亿;三塔斜拉桥方案经济优势明显, 又与相邻的长江二桥、天兴洲大桥双塔斜拉桥型均有所不同, 且“三塔”可与“三镇”相呼应而融入城市地域特色, 三塔斜拉桥作为现代桥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桥型总体比较认为三塔斜拉桥型适宜在本桥采用。

主通航孔桥三塔斜拉桥在造型景观方面设计重点在于塔形。

图1为塔形研究中进行比较的三种塔形, 相比较而言, 图1中花瓶形塔造型较为新颖、美观, 与市内既有斜拉桥的H形、钻石形及倒Y形塔均有着明显不同, 可具标志性, 成为实施方案。

引桥需跨越深水区、滩地、大堤及两岸线路, 设计按照与主通航孔桥梁相协调的原则考虑, 桥梁线形在满足跨线、跨堤的基本条件下, 力求简洁、流畅, 桥梁孔径布置满足航道要求的情况下形成韵律, 桥墩的设计以简洁、通透为原则, 从利于行洪的角度考虑宜尽量减少水中墩。引桥方案的总构思是采用等跨径、整幅桥墩与基础布置的方案。从控制工程质量与建设周期的角度考虑, 桥梁结构宜采用工厂化、预制化的先进技术。从桥梁维护的角度考虑, 应采用对交通影响较少的结构。鉴于国内近20年来建成的大跨度缆索承重桥梁钢桥面铺装出现问题较多的现实情况:桥面维修的成本较高, 且对交通带来了不良影响, 桥面结构的设计思路原则上优先考虑混凝土桥面结构, 以合理规避工程风险。

5总体设计

正桥工程按航道与地形情况可分为通航孔主桥、深水区引桥、岸滩区引桥三个区段。

5.1 平、纵、横断面布置

平面线形在正桥范围桥梁轴线布置为直线;纵断面线形设计考虑通航净空、上跨两岸线路与堤顶净空控制因素后, 本着简洁、流畅、对称的美学原理, 设计为以中塔中心线处为顶点的大半径 (R=42 951 m) 竖曲线两端接1.434%纵坡线;横断面布置:桥面宽29.5 m, 设计按照近、远两期统筹考虑, 近期考虑六车道两侧设人行道, 远期考虑取消人行道按照八车道布置。

5.2 孔跨布置

主通航孔桥双主孔的跨度均按照单孔双向通航孔净宽不小于575 m要求考虑桥塔基础构造尺寸后确定为616 m的桥跨尺度, 其中南主孔为主通航孔, 北主孔为备用通航孔, 以适应未来航道变化的需要、节省宝贵的航道资源, 南侧边跨布置在斜拉桥结构受力的合理范围内考虑了桥墩与南岸跨大堤结构中距其防护桩的安全净距要求后确定为160 m+90 m, 北侧边跨组成则按照与南侧对称的原则进行布置。因此, 主通航孔桥的跨度组成为 (90+160+616+616+160+90) m=1 732 m。

深水区引桥位于北侧宽阔水域, 孔跨布置需考虑以下内容:

1) 考虑航道部门提出的基本跨度不小于天兴洲桥北汊80 m跨度的建议;

2) 考虑与斜拉桥90 m边跨的协调性;

3) 考虑美学上的韵律, 综合考虑后布置为6孔90 m等跨连续梁。

岸滩区引桥桥跨布置按照经济性原则布置为5孔50 m等跨连续梁。

5.3 桥梁结构布置

5.3.1 通航孔斜拉桥结构布置

1) 总体布置:三塔斜拉桥结构总体布置的主要控制因素在于如何控制结构刚度, 设计中分别对设置中塔稳定索、设置跨中交叉索、增加中塔刚度的主要方案进行了研究比较, 综合比较后认为通过增加中塔刚度的措施既可满足结构的刚度要求, 又在美观方面较为简洁而予采用;主梁等高布置, 采用对桥面结构刚度与桥面铺装均为有利的结合梁;索面为双索面扇形布置;三塔等高布置。2) 主梁结构:主梁采用构造简单的钢板梁与混凝土桥面板结合结构与PC梁混合结构, 纵横梁结构, 梁高3.5 m。主梁桥面采用利于铺装的混凝土结构, 斜拉桥梁端各94.5 m范围采用PC梁, 依靠混凝土结构自重大的优势来平衡在主跨范围作用汽车荷载时边跨桥墩处产生的负反力, 除此范围外梁段均采用结合梁。3) 斜拉索:斜拉索作为本桥结构承重的生命线, 考虑到其耐久性与运营条件下换索时对交通的影响因素, 选择了具有四层防护且可实现在不影响交通条件下进行单根钢绞线更换的无粘结钢绞线体系。4) 主塔结构:三塔等高布置, 总高为209 m, 设计采用花瓶形外观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结合本桥三塔斜拉结构特性的研究成果, 中塔所需的刚度较大, 中、边塔在设计构造尺寸的区别体现在顺桥向塔柱宽度:中塔在顺桥向宽度从上至下为8 m~16 m、边塔在顺桥向宽度从上至下为7 m~8.8 m, 横桥向轮廓尺寸相同。5) 主塔基础结构:主塔处的地质条件覆盖层厚度相对较薄、下伏泥岩是唯一可用的持力层, 泥岩呈挤压破碎高角度层状特征, 沉井基础结构形式不能够适应该种地质条件。桩基础结构通过不同桩径的经济比较后, 汉口侧边塔、中塔及武昌侧边塔基础结构分别设计为22根直径2.8 m, 18根直径3.4 m, 28根直径2.8 m的大直径钻孔桩基础。

5.3.2 深水区引桥结构布置

深水区引桥6×90 m连续梁桥, 从线形简洁、流畅与主通航孔桥风格相协调考虑, 梁部结构采用等高度分幅布置的箱形结合梁结构, 梁高4 m, 桥墩与基础结构部分综合考虑视觉通透性及防船撞因素后, 布置为整幅桥墩及桩基础结构。

5.3.3 岸滩区引桥结构布置

岸滩区引桥结构主要根据经济原则考虑, 采用5×50 m等高度分幅PC箱梁、整幅桥墩与结构。

6结语

武汉二七长江大桥经过多年多方面的方案研究论证, 主通航孔桥最终采用了适应航道要求与节约航道资源且能融入武汉“三镇”地域特色的双主跨616 m三塔结合梁斜拉桥方案, 水中引桥采用了6×90 m大跨度等高箱形连续结合梁桥, 桥梁总体线形简洁、流畅、通透, 充分考虑了与环境的持续协调性。

篇5: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武汉“二七”纪念馆

一、邓世昌纪念馆国防教育基地模式建构

邓世昌纪念馆的前身是一座晚清建筑——“邓氏宗祠”,其始建于1895年,即邓世昌殉国后次年(光绪二十一年),是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在民族英雄邓世昌殉国一百周年之际,广州市政府拨专款重修邓氏宗祠,现为广东省国防教育基地及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馆通过国防主题鲜明的固定展览、完善的配套资源、优质的宣教服务等建设国防教育基地,以弘扬民族英雄邓世昌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国防教育,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国防意识,激发人民群众热爱祖国、建设国防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基本形成了一个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

1、国防教育主题鲜明,全面展示邓世昌的英勇事迹,彰显其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

国防教育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教育、革命英雄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的教育 , 其目的是唤起全民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 把维护国家荣誉作为爱国的具体体现 , 教育人们当国家和民族利益受到威胁、侵犯和损害时 , 能够挺身而出 , 捍卫国家利益。一百多年前的甲午黄海之战,邓世昌与北洋水师官兵,抗击日倭,捍卫海疆。其在反侵略战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千秋万代的民族之魂。2010年,邓世昌纪念馆举办《民族英雄邓世昌》固定展览,该展览由“前言”,“生于海珠,少怀壮志”、“投笔从戎,报读军校”、“海军勇将,黄海殉国”,“名垂青史,后人敬仰”五个单元组成,充分挖掘邓世昌鲜为人知的史料,全面立体展示邓世昌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

在《民族英雄邓世昌》展览中,多处展示了邓世昌的爱国言论,成为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依托。19世纪60年代初,邓世昌随父移居上海,在黄浦江边,常看到外国军舰在中国海口任意进出,畅行无阻,慨然叹道 :“中外通商日盛,外舰来华日多,中国的弱点都被外国人探知,假使中国不用西法建立海军,一旦强邻挑衅,何以御之?”自此,邓世昌萌发了投身海军、保卫祖国海疆的思想,立志为中国的海防和海军事业奋斗终生。

同时,展览通过对邓世昌一生报国的事迹,展现出在国家危亡关头的民族精神,也不断的警示我们居安思危。正是近代旧中国的落后,导致外辱不断,《马关条约》的签订,把近代中国进一步拖入深渊。游客们可深刻感受到国家命运对城市和个人命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虽然战争失败,但致远舰仍然是中国海军军魂的象征,在作战中全体官兵跟随邓世昌冲撞日军吉野舰,虽然没有成功,但体现了中国军队在以弱敌强的情况下依然顽强不屈的精神。

2、人员队伍齐全、配套资源完善,夯实国防教育基础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防教育基地工作水平的重要保证,特别是领导班子队伍、讲解员队伍、研究员队伍的建设。国防教育基地只有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励、人才交流的机制,依靠人才战略,才能不断提升国防教育基地的整体水平。邓世昌纪念馆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专业讲解队伍,并且定期通过举办学术沙龙、读书会、讲解培训等形式提高讲解员专业知识水平。此外,还有一支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两者相辅相成,大大提高了纪念馆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社会服务能力。

同时,完善的基础建设施及丰富的展览手段也是纪念馆开展国防教育活动的重要依托。邓世昌纪念馆建筑面积达1200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为479平方米。馆内基础设施配备齐全,并设有游客服务中心,为游客提供旅游咨询、免费讲解预约、导游和接受游客监督投诉等服务,设有方便残障人士参观的绿色通道,配备有参观指示标志和中英文介绍的展板,也设有游客休息区,供市民游客休憩。该馆展览形式丰富多样,包括图片、文字、实物、模型、蜡像、触摸屏、多媒体播放、电子沙盘地图、互动游戏等,为市民游客提供多元化的参观体验。

3、制度完善、经费充足,助力国防教育基地长期运作

把国防教育基地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发展轨道,是加强其建设的重要途径。只有不断实现制度创新,完善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才能真正把国防教育基地的建设、管理和使用纳入科学化、规范化、长效化的轨道。邓世昌纪念馆免费向公众开放,并接受单位团体的讲解预约,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单位、团体、中小学生提供免费讲解服务。同时,邓世昌纪念馆为全额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有正常的经费保障,能确保资金到位及时、资金来源稳定、基地运行和维护有保障。

二、新时期如何加强邓世昌纪念馆国防教育基地建设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高新技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知识背景、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信息渠道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对国防教育基地的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邓世昌纪念馆如何在新形式下,利用展览馆现有资源,结合国家建设海洋强国的新要求,在群众特别是中小学生中宣扬邓世昌精神、普及海洋知识、增强海防意识,已经成为决定纪念馆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敦促其在各个方面不断去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1、深入挖掘国防教育精神内涵,透过展览增强国民海洋意识

中国长期作为一个农耕国家,缺乏海洋意识,党的十八大将建设海洋强国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全民海洋意识的培养,进而树立海洋强国的观念。国防历史教育需同国防形势教育结合起来 , 既要讲历史经验教训 , 也要讲现实威胁。只有一方面讲历史 , 一方面讲现实 ,才能教育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思想 , 使他们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和现实的威胁中充分认识国防建设的重要性。

邓世昌纪念馆目前关于国防教育精神内涵的挖掘,应注重海洋知识及海防意识两个方面。在1840年到1940年的100年间,西方国家从海上入侵中国470多次,惨痛的历史教训告诉中国,海防衰则国弱,落后就要挨打。海洋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是硬道理。而目前,中国海洋形式并不乐观,建设海洋强国也是在“岛礁被蚕食,资源被掠夺,海域被瓜分,主权受到侵害”的形式下提出的。深挖与海洋意识、海洋国土安全有关的国防教育精神内涵,对邓世昌纪念馆更好的开展爱国主义、国防主义教育意义重大。

2、创新宣教手段,提高宣教水平

国防教育基地是对广大干部群众和青少年进行国防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场所,开展丰富多彩、形象直观、各具特色的国防教育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国防教育基地必须用时代发展的要求审视教育内容,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完善教育形式,不断研究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开辟新途径,使教育基地的工作更加贴近群众实际4,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公民尤其是广大青少年中普及国防知识 , 使国防教育“入境、入心、入脑”、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 5使其教育功能与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邓世昌纪念馆的在创新国防教育形式上,多年来一直在抓住纪念馆国防教育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增强与共建单位合作、拓宽教育途径,实现教育能力的不断提高。如利用邓世昌逝世120周年的契机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专题活动,活动内容包括邀请军事科学院的军事专家、国防大学教授,围绕“中日甲午海战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主题举行现场讲座 ;从广州出发,沿邓世昌求学——入伍——训练——作战——殉国路线,探寻英雄的足迹拍摄纪录片 ;举办《海军发展史图片展》,以图片、实物为主要形式,以北洋海军与中国近代海军为对照,回顾中国海军的发展历程及海军舰艇的发展情况,让人们了解中国的海防建设,激励中华儿女关注海防、重视海防 ;面向海珠区中小学校学生进行纪念民族英雄邓世昌征文活动、战舰船模竞赛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既丰富了教育基地的展出或陈列的内容,又提升了教育基地的思想文化和精神内涵,使邓世昌纪念馆真正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载体 , 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 , 弘扬先进文化的阵地。

3、深入挖掘邓世昌相关文物史料,提升展览层次

文物史料是国防教育基地存在、发展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基础条件。基地的长远发展还需在征集文物史料、挖掘教育内容方面练“内功”。基地工作人员需认真研究自身的历史沿革、馆藏史料,走访革命前辈、烈士遗属、专家学者、民间收藏人士,深入挖掘各种收藏线索,广泛收集文物史料,尽力增加基地的馆藏量。同时着力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通过对馆藏文物史料内涵的深刻提炼,给人们以思想的启迪、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激励。

篇6: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湖北武汉“二七”纪念馆

纪念馆的基本功能主要包括收藏、研究和教育。收藏和研究是纪念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教育是纪念馆存在的发展的根本目的。[1]新形势下, 如何深入挖掘纪念馆历史内涵, 拓展放大其社会教育功能是纪念馆普遍面临的问题。纪念馆的发展、壮大, 离不开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在形式上, 要注重特色, 发展内涵, 拓宽教育功能。[2]本文以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为例, 对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工作进行初步探讨。

一、精益求精, 打造地方革命史宣讲新阵地

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是一所反映连云港地方革命史, 集教育、收藏、研究、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纪念场馆。建馆以来, 始终秉承宣传连云港地方革命史、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 不断丰富宣讲内容, 创新宣讲形式, 成为全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 注重学习, 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纪念馆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人才队伍的建设。纪念馆要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 必须坚持人才强馆战略,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服务团队。革命纪念馆要善于整合资源, 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努力提高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以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为例, 为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馆内建立图书资料室, 购买并订阅了一批有关中国革命史、文博研究等方面的书刊。在员工自学的基础上, 纪念馆制定并落实了早课制度, 员工以PPT形式轮流授课, 完成了普通话培训、连云港区域概况讲解和连云港地方革命史讲解。自学与集体学习相结合, 在活跃气氛的同时, 也使员工得到了锻炼。

宣教工作中首先需要创新的是提高讲解员队伍的素质和地位。[3]作为免费对外开放的服务性窗口, 讲解员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更是把对讲解员的培训作为日常重点工作长抓不懈, 在熟练掌握馆内基础展厅讲解的基础上, 讲解员还需不断学习革命史、礼仪、英语等方面知识, 完善讲解技能, 提高服务水平。

(二) 举办展览, 灵活机动宣传革命教育思想。有效利用馆藏资源, 加强文化系统间的合作, 通过举办展览扩大宣讲范畴, 有助于革命纪念馆更好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利用机动展厅, 与省、市文化系统, 兄弟馆合作举办了一系列反映中国革命史、地方革命史的特色展览。铁道游击队展览、新四军在江苏抗战文物展、抗日石刻拓片展、全省文化系统反腐倡廉摄影作品展、新四军与老百姓专题展等特色展览大获成功。大量图片、珍贵历史文物给观众带来难忘视觉体验的同时, 也激发了他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三) 多方合作, 邀请社会力量参与宣讲。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宣传阵地, 革命纪念馆要高度重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 提高合作意识, 主动邀请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尤其要利用好学生这支主力军。发展壮大志愿者队伍, 吸收优秀大学生参与纪念馆的活动宣传、文物保护及资料征集等工作, 有利于扩大纪念馆的影响力和宣传力。培训小讲解员, 从儿童、青少年视角讲述中国革命史, 使纪念馆的宣讲更具特色, 为纪念馆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践证明, 加强合作, 汇聚更多社会力量, 是纪念馆巩固、扩大宣讲阵地的有效途径。

二、抓住契机, 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以重大节庆日为契机,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使更多的人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红色文化洗礼, 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是革命纪念馆的重要职能。

(一) 铭记历史, 举办清明节祭英烈活动。每逢清明, 自发来到纪念馆参观、祭奠的群众络绎不绝。他们以各自不同的形式向先烈表达敬意, 寄托哀思。为做好清明节祭奠活动, 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策划举办了“清明祭忆——老革命后代现身说史”活动, 邀请为连云港地方革命事业英勇献身的烈士亲属来馆现身说史, 为前来参观的市民及学生讲述亲人在战争年代的革命故事。较之以往观众自主参观不同, 烈士亲属现场讲述先辈的革命事迹更具针对性和震撼力, 鲜为人知的革命事迹引发参观群众强烈的情感共鸣。很多烈士牺牲较早, 他们的儿女也多为花早老人或已去世, 然而他们的革命事迹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湮灭, 而是口口相传或以传记的形式被后人永远铭记。这种现场“教学”的方式, 不仅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延续与传承, 也为学生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二) 庆祝建党, 策划集体宣誓活动。纪念馆主动联系市内多家学校, 诚挚邀请革命前辈来馆与学生一道开展“迎七一·我是接班人”集体宣誓活动。在鲜红的党旗下, 革命前辈与几百名学生一起重温接班人誓词, 场面壮观, 振奋人心。与革命前辈共同庆祝党的生日, 了解他们为党的革命事业做出的努力和贡献, 对青少年而言是一次难得的体验。通过具体活动, 见证党的伟大历史, 爱国主义不再是空洞的符号, 而是内化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 推出精品, 开展抗战胜利纪念日主题活动。文艺、影视作品具有宣传力度力、影响范围广的特点, 成为目前纪念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宣传的新途径, 受到越来越多群众的喜爱。2014年9月3日, 是我国首个抗战胜利纪念日。纪念馆推出反映连云港地区抗日的专题纪录片《连云港保卫战》, 吸引了众多来观众前来观看, 反响强烈。

三、整合资源, 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新思路

做好革命史宣讲工作, 策划、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是纪念馆基本职能的体现。纪念馆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要求纪念馆必须与时俱进, 拓展爱国主义教育思路。近年来, 连云港市纪念馆加大资源整合力度, 将引进来与走出去有机结合, 开辟了爱国主义教育新路径。

(一) 开展老电影展播公益行动, 品牌效应初步形成。从2013年大年初一开始, 革命纪念馆推出“重温经典”——革命题材电影免费展播活动, 全年放映老电影二百余场, 深受不同年龄层市民的青睐。时过境迁, 经典老电影魅力不减, 原因之一是它曾是很多人难以磨灭的时代记忆, 但究其根源则是它传递的革命热情和爱国情怀与观众产生共鸣。无论是硝烟弥漫的年争年代还是和平发展的新时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永恒的主题, 是最能够凝聚人心、团结奋进的情感。纪念馆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是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有益探索, 值得借鉴和推广。

(二) 开展“革命前辈影像资料抢救工程”, 成效显著。“革命前辈影像资料抢救工程”简称“抢救工程”, 旨在通过采访连云港籍或在连云港地区从事过革命工作的老革命, 深入挖掘连云港地方革命史资源, 进一步丰富、完善地方革命史, 为后人留下更多详实的历史史料。历经两年, 摄制组远赴北京、上海、山东等地, 共计采访老革命二百余人, 采集视频素材超过一万分钟, 征集革命文物一千余件, 为研究连云港地方革命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在对史料进行整理、研究的基础上, 连云港市纪念馆推出了图书、纪录片、电视专题片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成果, 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素材。

(三) 成立“小推车”公益基金, 开展帮扶工作。抗战老兵是一群特殊的群体, 他们曾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时至暮年, 他们中的很多人仍过着艰苦朴素的生活, 甚至生活较为拮据。关爱他们, 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小推车”公益基金就在是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 自成立以来, 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筹集善款, 帮助有需要的老革命及其后代。随着基金的日益完善,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 伸出援助之手, 为抗战老兵及其亲属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爱国不是空喊口号, 要体现在实际生活的点滴之中。关爱抗战老兵是爱国情怀的升华, 是凝聚人心的壮举, 需要更多的人协同努力。

革命纪念馆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很多, 只要符合时代要求, 推动纪念馆发展, 都可以进行探索和尝试。对于既有的传统方式, 需要我们在坚持的同时, 加入新的元素, 使之更具生命力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王维军.纪念馆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纪念馆研究, 2012, (1) .

[2]仇伟.浅析革命纪念馆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J].黑龙江史志, 2009, (5)

上一篇:学生文明交通的倡议书600字下一篇:瓦楞纸箱常见质量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