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介绍(高中英语作文)

2024-05-11

传统节日介绍(高中英语作文)(精选15篇)

篇1:传统节日介绍(高中英语作文)

My favorite holiday is the Spring Festival, because the Spring Festival can eat a lot of delicious food, and can also set off firecrackers, some interesting things will happen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One year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my mother was making dumplings, so I ran over and wanted to make dumplings with my mother. My mother started teaching me to make dumplings. I first picked up a ball of noodles, and then rolled it into thin slices with a rolling pin, then scooped a small spoon of dumpling filling with a spoon and put it in the rolled noodles. Finally, I squeezed hard and wrapped the noodles. The first dumpling was wrapped, but the left side was filled with stuffing, or the right side was broken, so I looked at my mother and wrapped it again. This time it was finally wrapped. Too. I think the wrapped dumplings look like a little ear! My grandpa will also make little mouse dumplings!

After I finished dumplings, I went out to play. I played with my friend Song Xiangyuan on the square. We found a snowman. When no one wanted it, we kicked it.

Had the happiest year of the Spring Festival.

篇2:传统节日介绍(高中英语作文)

The Spring Festival is a festival for family gatherings. Many people like it, including me.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my mother often makes dumplings with me. First, I will roll the skin, thicker in the middle, thinner on the outside, and then put a little pork filling, wrap the outside with my hands, so that a dumpling is wrapped. My dumplings are wrapped like thin cabbage, but my mother is very beautiful. Alas, I have to practice a lot in the future!

After making dumplings, my mother would post the blessing with me, and I rushed to ask for it, but my mother said: “If you can, please post it.” I said firmly, “I must be able to.” After taking the blessing word in my mother ’s hand, I first put double-sided tape on the back of the blessing word, and then held the blessing word on both sides of the door. My mother praised me: “You are awesome!” My mother rarely praises me, so this sentence makes me feel beautiful.

篇3:传统节日介绍(高中英语作文)

中国戏曲约在12世纪形成了完整的形态,经过数百年的蓬勃发展,如今的戏曲剧种达到了317种之多(据《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1990年版)。它们虽各有地域性文化特征,但都具相通的民族文化背景和艺术底蕴。戏曲的兴盛促进了表演场所——戏场建筑的发展而遍布全国。其中,与传统戏曲表现形制密切配合的戏台格局——三面敞开式的方形舞台,自唐宋以来基本定型,只是在规模、构造、构件装饰、建筑造型等方面有些变异。至于观众席部分则演变较多。早期的广场式演出是以无顶露台或有顶亭台为主体,三面围观的观众均处于露天场地上。后来,观演场所的建筑化趋于完备。在经济发达地区庭院式戏场渐多,观众在回廊中观剧可略避风雨日晒,半围蔽的观演建筑成为传统戏场的主流。及至清代中叶,开始出现全围蔽的厅堂式戏场,也为适应营业性演出之需,至今不过二百年历史,它们仍然保持着许多传统戏场的特点。但就其总量而言,并不太多。

浩瀚的传统戏场建筑曾经遍布各地,乃至穷乡僻壤。其数量之多,该以成千上万座计。它们分别设于庙宇、祠堂、会馆等处,成为公共文娱活动的重要部分。乃至皇宫、王府和大户宅院,也曾设有不同规模私家戏场,成为喜庆应酬中的重要文娱内容。这些都说明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戏曲文化在我国人民娱乐生活中的普及性和重要性。

独特的中国传统戏曲文化造就了颇具特色的戏场建筑,可是在世界剧场史中未曾引起人们注意,即使在国内建筑历史教科书中也鲜有提及。不是因为乏善可陈,而是人们对此了解不够。随着岁月流逝,传统戏场的可寻古迹日渐湮没。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众多传统戏场受到自然条件的侵蚀和内忧外患不已的战火而受到毁坏。近数十年来,虽处和平时期,但在全国城市化大建设中,不少古建遗迹丧失在推土机下,传统戏场建筑也在所难免。再则,传统戏场的使用率往往仅限于少数节庆活动,也会因缺乏日常维护而日渐衰落。以上海郊县为例,1937年抗战之前曾有传统戏场62座,20世纪30—40年代毁于日寇炮火者22座。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拆除者23座(引自《中国戏曲志·上海卷》,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年),如今已所存无几了。由于上述种种原因,传统戏场建筑日益败落而减少。在此情况下,我们如再不及时做些资料性研究工作,日后想进行也会更加困难了。

篇4:传统节日介绍(高中英语作文)

关键词:传统词汇教法;弊端;高效词汇教学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2-001-01

在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其他任何方面的英语教学的前提,有效的词汇教学是整个英语有效教学的保证。词汇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可是在传统的词汇教学中,一方面没有给词汇教学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传统词汇教学法单一,低效,不科学。从而严重的影响了整个英语教学,使得英语教学效率低下。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以及实地调研,总结出了一套比较有效且容易操作的词汇教学方法。

在介绍这些方法之前,先简单的分析传统英语词汇教学方法及其弊端:在传统词汇课上,老师会按照课后的词汇表对学生进行词汇教学。从第一个单词开始领读,一直进行到最后一个单词,学生会读后就让学生背词汇表。这种集中教词汇的方法的效率是非常低下的。弊端一: 在没有语境的情况下所习得的单词是很容易被忘掉的。并且学生常常会把单词和它的意义张冠李戴,比如把词汇表中第一个单词和第二个单词的词义混淆了。弊端二:学生只记住了这个单词的汉语意思,但在实际语境中还是不会使用它的。弊端三:加大了学生的记忆负担,致使学生对背单词有恐惧心理,从而丧失了对英语的学习兴趣。弊端四:学生只是大声跟读(chanting),其实脑子里根本没有思考,这样的做法更像体力活动而不是脑力练习。

有效的英语词汇教学法应该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在习得词汇时给词汇以特定的语境。只有在特定的语境中,这个词才有固定的意义。例如dedicate这个单词,在没有特定语境的情况下,很难说明这个单词到底是什么意思。但在下列具体的语境中,它的意思是非常明确的。例如:a delicate piece of silk; The body is a delicate machine. a delicate child; Some delicate people don’t like to offend; others don’t like to be offended.

在以上原则下,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策略,使学生习得英语词汇更加轻松容易,更有效。

第一,通过划分音节记单词。例如contemporary 可以划分成5个音节。Con.tem.po.ra.ry

这种单词记忆法的前提是会读这个单词,然后根据读音拼写出这个单词。

第二,借助直观图形或图像来记单词。例如让学生了解house和room两个单词及其关系。可以通过平面图形让学生指出在一套“house”中有多少个“room”。学生可能会回答有living room, bath room, dinning room等等。在学生学习pyramid时,把金字塔的图片展示给学生看,这做记忆效果会更好。

第三,使用英美国家低年级学生常用的word puzzles 或者crosswords 等填词游戏形式来习得单词。这种形式更适合低年级学生。它体现了“在快乐中学习”的原则。

第四,让学生“头脑风暴(brainstorm)”某个话题的相关词汇。这个方法更适合写作课的前奏。例如老师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earthquake”的作文,写作之前,老师让学生“brainstorm”尽可能多的相关词汇。学生可能会说:victim, terrible, destroy, rescue, trap,shake, collapse等。但这种策略更适合于复习以前曾经习得过的单词,而不适合习得新单词。

第五,用“单词开花”法记忆单词。这主要是依据三种构词法(派生,合成和转化)记忆单词。;例如由real可以想到really,reality,realistic等等。通过这种策略记单词的效果很好。因为只需记住一个词根,可以在短时间里产生许多其他词。

第六,鼓励学生在课内外经常使用英英词典是增加学生词汇量的有效手段之一。英英词典里用来解释目标词的单词都是英语中最常见最普遍用的词。这些词被称为是英语的“核心词”。大约有4000多个。人们完全可以用这些词进行日常的口语和书面交流。恰好这些词大部分都是高考英语必备词汇。当学生查生词时,每次都是对这些核心词的复习。所以常查英语词典,可以帮助学生习得更多的常用词汇。

第七,用单词造句法。这是一个传统的教单词的方法,但很有效。学生造句,老师点评。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学生记住了词行,词义,词性,也知道这个单词在不同语境中是如何使用的。它体现的是“learn by using”的原则。

以上这些方法是笔者及同事多年从事英语词汇教学而总结出来的一点经验。希望对广大英语学生及爱好者在习得词汇方面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张献臣.2007新课程理念下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Celcemurcia, M. 1991. 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C].Boston,MA: Heinle & Heinle Publishers.

[3] 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 2006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

版社.

[4] Cowie, A. P. (Eds.). (1988). Stable and creative aspects of

vocabulary use. In R. Carter & M. McCarthy (Eds.), Vocabulary

篇5:传统节日介绍(高中英语作文)

The Moon Festival or Mid-autumn Festival is one of the three major traditional festivals celebrated by Chinese people.Like harvest time in other countries, the Mid-autumn Festival actually began as a thanksgiving celebration, honoring the Soil God and the Crop God.This is also a time for family reunions.Chinese people enjoy moon cakes during this feast just as they eat rice dumplings for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It is quite appropriate to bring moon cakes with you in token of festival greetings when calling on people during this season.The Mid-Autumn Day

August 15th in Chinese Lunar Calendar is the Mid-Autumn Day.It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raditional festivals in China.On that day people usually go back home to have family reunion.Each family will have the members get together to have a big dinner.The most popular food is moon cakes.They are round and look like the moon.The moon is the brightest this night.People ate the delicious food while they were enjoying a beautiful full moon in their yard.At this time, some old people would like to tell many past events and tell the children a story about the rabbit.The children really believed that there was a rabbit on the moon.They wanted to go to the moon and have a look one day.What a great festival!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中秋节,在中国它是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那一天,人们通常回家与家人团聚,一家人聚在一起饱餐一顿。最流行的食品是月饼,它们圆圆的就像月亮。

中秋节晚上的月亮特别地圆。人们都在自家的院子里一边赏月一边吃着可口的月饼。这个时候;一些老人会讲述许多古老的故事,如月亮上的玉兔,孩子们信以为真,他们真想有一天登上月球看个究竟。

篇6: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及相关作文

除夕

又称该日为年三十, 也是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

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

这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年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

过大年

辞旧岁,贺新春。人们劳动了一年,欢欢喜喜地迎来了春节。

除夕之夜,我、爸爸妈妈和小姨一家、舅舅一家,还有爷爷奶奶欢聚一堂,吃酒辞旧岁。

一道道菜肴陆续上了餐桌,一阵阵香气接连不断地吸引着我,使我们忍不住露出“口水直流三千尺”的丑样。我们纷纷举起手中的筷子,伸向盘中的美味。我几乎尝遍了,回味无穷,令我吃了还想吃,还怨天尤人:“菜也太少了吧!”

吃完饭,我们见时间还早,离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开始还有一个小时,便小孩一组,大人一组地打起了扑克。“8点啦!”也不知谁叫了一声,我们也没来得及去想,便一窝蜂似的涌到了电视机前,各占“一块地盘”,津津有味地看起了“春晚”。这次的晚会可精彩啦!舞蹈演员那优美的舞姿,歌手那悦耳的歌声和小品演员那幽默滑稽的动作、语言,都紧紧地吸引着观众的目光。我们看着精彩的节目,都会不由自主地哈哈大笑,赞叹不已。

过年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但我最喜欢过年。每到新年,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传说故事,现在让我来讲给你们听听吧!

传说中,在一个僻静的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物,把门锁得紧紧的,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力。第二年一大清早,人们纷纷收拾好东西准备去城里过完年再回来,这时,一位仙翁走过,他告诉村民年害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买了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村庄太平了。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对联,放爆竹,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新年中最有趣的要数我和小伙伴一起放烟火。晚上吃完年夜饭,我就迫不及待地拿着烟花朝门外奔去,一出门就听见小朋友们的欢呼声。原来,在二村的小花园里正举行烟花比赛呢!只听见天空中“砰,砰”几声,各种烟花在天空中绽放,真是形态各异,姹紫嫣红,有的像一条巨龙腾空而起,有的像一枚枚子弹直冲云宵,还有像一个没有开放的花苞,在天空中欣然怒放。

我看见这样美丽的烟花心里想:“我的烟花一定比他们的.烟花好看几十万倍。”于是,我赶紧拿出自己的烟花小心翼翼的点燃之后向着天空发射,只听“啪”的一声,烟花朝天空中直飞而去,这时我在心里暗暗的想:“嘿,嘿,”我这烟花一定比你们的好看,可是,当我抬头望着天空时却呆若木鸡了,原来这种烟花叫“花生米爆炸”,这烟火就像一颗花生米一样飞上了天空,但在上面只“啪” 的一声就结束了,一点也不漂亮。真让我大失所望。不过一转眼我就溶入到这节日的喜庆之中去了,看着天空被这些五彩缤纷的烟花装扮的绚丽多彩,我们个个欢呼雀跃,开心极了!

春节

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古时春节曾专指节气中的立春,后来改为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新年, 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篇7:传统节日介绍(高中英语作文)

泼水节又称“宋干节”,尤其是云南少数民族节日中影响最大、参加人数最多的节日。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到附近的山上采集一些鲜花和树叶。到了这天,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去洗佛,在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水开始互相泼水,你泼我,我泼你,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绽放,它象征着幸福、吉祥、健康。被水泼得越来越多,就代表着收到的幸福越来越多,泼湿一身,幸福终身。人们一边翩翩起舞,一边呼喊:“水!水!水!”锣鼓声响彻云霄,祝福的水花到处飞溅,场面真是十分壮观。

泼水节还要赛龙舟。比赛在澜沧江举行。赛手们你追我赶,则观众就在一旁呐喊声助威,在“哐哐哐”的锣鼓声中和“嗷嗷嗷”的呐喊声中,赛手临危不惧、奋勇向前,把一波一波的中外游客引到澜沧江边,为的是给节日添加很多光彩和气氛。

在泼水节,放孔明的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人们还没有把孔明灯放上天,人们的心却早已飞上了天。大家放孔明灯对安排在一块空旷的田野里。将蜡浸满了煤油,放入铁丝中央。灯点燃了,大家拖住灯底,灯身受热后渐渐升了起来。当有了冲力时,把灯托起。他们随着群众火箭般的欢呼声冲天而上,以来纪念古代的圣贤孔明。

节日中,除了泼水,还有很多其他的项目,如丢花包、放高升、放烟花等。人们欢呼歌舞,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篇8:传统节日介绍(高中英语作文)

让我们看一下2015年春季会考的题目:

根据题目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答题卡上写一篇连贯完整的短文。词数不少于60。

假如你是李华,你的美国朋友Jack将来北京。他对北京历史和文化很感兴趣,希望了解在北京参观的相关信息。请参考下面提供的信息,给他发邮件,推荐某个博物馆(如首都博物馆),并提出参观建议。邮件的开头已为你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2015年夏季会考的题目:

根据题目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答题卡上写一篇连贯完整的短文。词数不少于60。

假如你是李华,来自澳大利亚的交换生Jack春节期间要来北京体验中国文化,你将负责一天的接待。请参考下面提供的信息,给他发邮件,介绍一天的活动安排。

邮件的开头和结尾已为你写好,不计入总词数。

go to Ditan Temple Fair (庙会)

learn about Chinese folk arts(民间艺术)

watch dragon and lion dances (观看舞狮表演)

eat local traditional snacks (品尝当地传统小吃)

上述这些考试题目出现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这说明了什么?教学鼓励多样化的方式。社会是一个大课堂,鼓励学生在做中学。注重语境运用而非机械性的记忆,基本技能决定了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新形势,我们要改变某些教学策略,适应新的考试形势。

《英语高考考试说明》和《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有这样的文字表述:英语试题略作调整。将突出体现与日常生活、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的素材与情境。体现中国人学英语的特点,推动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这说明我们国家的英语教育,特别是基础阶段的英语教育和我们国家整体基础教育一起在发生着一个根本的、深刻的质性的变化——从原来对学科及功能的关注转向了对学习者的关注,最终走向以人为本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从英语的角度来看,我们看到的是全世界对英语的认识,从原来把英语看作是一个学科,到后来强调英语是一个交流工具;而现在,我们认识到英语不单是一个语言信息的承载工具,不单是一个交流工具,甚至不单是一个文化的承载工具,它就像其他学科一样,是用来培养人、塑造人的一个工具。这样的发展趋势将在今、明年明显地反映在外语教学整体理念和课程的推进上,也将反映在高考的设计上,甚至是中小学各个学科的课程设置上。

在新形势下,英语教师要特别关注会考命题思路与学科教学改进的一致性研究。在《中小学英语学科改进意见》中,对考试命题的要求有一条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那么英语教师要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贯彻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呢?我们自己首先应该不仅教授英语知识,而且还要了解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我们自己不了解,如何教授学生呢?

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教案和学案传授中国传统文化。

(1)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现在的学生连这些节日都不了解,何谈用英文介绍给外国朋友呢?

(2)中国的传统节气,例如,惊蛰、春分等。

(3)其他的传统文化,例如,春联、琴棋书画、笔墨纸砚、字谜、歇后语、中医、剪纸、风筝、青花瓷、京剧、围棋等。

上述这些东西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北京特色,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认同中国优秀文化,鼓励学生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以下就是一篇英语教师平时在课堂上传授中国传统文化的例子。

范例:

假设你是红星中学高二学生李华。上周,你作为志愿者参与了学校接待澳大利亚中学生访问团的活动。请根据以下四幅图的先后顺序,给校刊“英语角”写一篇英文稿件,介绍来访学生体验中国书法的过程。

注意:词数不少于60。

提示词:书法calligraphy

Last week,some Australian students came to our school for a visit. As a volunteer,I joined in the activity. Early that day,we gave them a warm welcome at the school gate. After that,I showed them into a classroom. There one of our teachers taught them something about calligraphy(书法). I explained in English when necessary.

They were amazed by the wonderful Chinese art(中国艺术),and some of them even tried writing some characters(汉字)successfully. To remember the enjoyable moment,we took photos together and this was really a memorable event.

上述的例子也让英语教师有了紧迫感,我们不仅要传授英语知识,还要是一个“百事通”,否则我们就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式,我们一定要利用业余时间,及时地自我充电,向其他科目老师请教。这样,我们就能在英语课堂上及时地宣讲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学生也会受教师的影响,将来当他们走上工作岗位,才会用英文向外国人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核心素养中有关我们要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视野,英语教师也应该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人。让我们在英语课堂中宣傳介绍我们的中国传统文化吧!

参考文献:

篇9:介绍家乡的节日作文

春节我们要剪窗花,放鞭炮,贴门神,贴福字,拜年,贴春联,贴年画,吃饺子,看春节联欢晚会等等。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匮乏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年”起初是一种怪兽的名字,经常出来伤害百姓,后来人们制了火药,把“年”给赶跑了,所以现在过年的时候大家都放鞭炮来驱赶避凶。

人们为了把年赶跑,人们可以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就把那一天定为节日,后来就成了中国的“年”

篇10:介绍汉族节日风俗特色饮食作文

1644年清军入关后,建立了以满族为核心的高度集权政府。满清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全国性的愤怒、不满及武装抵抗,随后满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

1683年,清军入台湾,灭郑成功余部,从此汉服从华夏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彻底消亡。在经历满清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逐渐忘记了自己曾经拥有的华美衣裳,成了世界上惟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或改良。

篇11:介绍一种传统艺术作文800字

闽南是我的家乡,掌中木偶戏是我们闽南的传统艺术,它俗称布袋戏,自明清至今,流传于闽南地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已成为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20xx年7月18日下午,我们一行人在赵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惠安戏剧中心,近距离与木偶对话,感受这项古老艺术特有的魅力。

戏剧中心的外墙上绘制着生、旦、京剧脸谱、传统布袋木偶,以及惠安木偶剧团创作的四个惠安女木偶造型,颜色明艳,造型逼真。大厅的墙壁上张贴着许多表演剧照和国内、国际获奖证书。

进了大剧场,木偶剧团的刘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儿童剧《拔萝卜》和经典剧《武松打虎》等木偶戏表演。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武松打虎》。只见刘老师一手控制“武松”,一手控制“老虎”,人与虎紧张地对峙着。“老虎”猛地扑了上去,张开了血盆大口,“武松”敏捷地闪开了。随着刘老师灵活地操纵指掌,变换姿势,“武松”和“老虎”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搏斗,最终“武松”成功打死了“老虎”,成了声震八方的打虎英雄。原本没有生命力的木偶在刘老师手指的控制下变得活灵活现,让我们切实感受到掌中木偶戏“一口道尽千古事,十指操弄百万兵,八弦寰宇集一艺,袖里乾坤日月升”的神奇与逼真。

精彩的演出结束后,我们意犹未尽,在刘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着玩木偶。操控掌中木偶看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却很难。在刘老师手中,木偶能做出各式各样的动作,而落到我们手中,只能做拍手、点头这些简单动作。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呀!刘老师不知在背后练习了多久,才有这么出色的功夫,实在令人佩服!

看完这场木偶戏表演,我为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家乡特有的木偶戏感到骄傲。历史悠久的木偶戏艺术流传至今,仍然盛行不衰,并且已享誉海外。我相信,这项传统艺术在家乡的木偶戏艺术家和木偶戏艺术爱好者的努力下会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人感受到它的魅力。这朵艺苑奇葩会开得更加鲜艳,香溢人间!

篇12:有条不紊介绍传统文化

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我们搜集了不少资料,有文字,有图片,也有实物,我们还看到、听到了许多许多。想一想,哪些是你最想告诉大家的,把它们理一理,写成一篇习作。写完后,大家交流交流,选出写得好的,装订成一本习作集。

【写作指导】

在对第五单元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我们搜集了不少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资料。那我们写作时可以写哪些内容呢?

1.一些传统的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等。

2.一些传统的食物: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等。

3.一些传统的活动:踩高跷、赛龙舟、舞狮子、扭秧歌、踢毽子、武术等。

4.我们身边常用的东西:筷子、毛笔、茶杯等。

那么我们具体该怎么写呢?

如果是写传统节日,先写这个节日是哪一天,这个节日的来历,是纪念谁的,有什么传说。再回忆一下这一天一家人是怎么庆祝的,穿什么、吃什么,为什么吃这些东西,有什么活动,你觉得这一天跟平常有什么不一样。

如果是写某一个活动,比如踢毽子。先查一查古人从何时开始踢毽子的,一般什么时候踢,踢的人有哪些,毽子是用什么做的,关于毽子有没有什么有趣的故事、现代人踢的毽子是怎样的,是怎么踢的,你对踢毽子,有什么想法。

总之,如果是介绍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要以说明的方式展示出来;如果是开展的活动,要以叙述的方式展示出来。

【优秀范文】

我们村的高跷抬阁

河南鹤壁市山城区耿寺小学三年级 田湘南

我的家乡耿寺村是鹤壁市山城区的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我们村的高跷抬阁远近闻名。

说起我们村的高跷抬阁,还真有一段历史呢。抬阁在1891年前盛行于鹤壁一带。1891年后,我们村将抬阁改为高跷抬阁。高跷抬阁是以木为架、铁为芯的宏大造型艺术,高达7米以上,一般为三层。底层由头扎红巾、身穿彩服、踏着1.5米的高跷抬,12个人,4人为一组,轮流抬阁,他们多为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其余人员,分列两边护阁。二层、三层均为古典戏剧的某个画面造型,如《白蛇传》,二层由两个演员分别扮演青蛇、白蛇,身穿彩服,飘洒自如,而许仙则手持拂尘,高居第三层。抬阁人随着音乐节奏,细步徐进,阁上演员随风而舞。每架阁除阁上化妆演员3~5人,抬阁人员12人外,还有4人拿叉,4人扶桌,開道的骑马者4人,放炮手2人,引旗8人等,队伍宏大,场面热闹非凡。

对于村里有小孩子的人家,都以自家孩子能在高跷抬阁上扮演员为荣。去年,我5岁的妹妹就特别荣幸地被选上了,而且扮演的是古典戏剧中的巾帼英雄穆桂英。到现在一提起这事,我们全家人都会乐得合不拢嘴呢!

对了,忘了告诉大家了,我们村的高跷抬阁每年正月十五或十六表演,到时欢迎来观看哟!

【思路点拨】

木子:阿布老师,田湘南同学在身边寻找我国的传统文化,这叫“就地取材”。

阿布老师:呵呵,你还真会起名字。我们写作文,就要从身边取材,越是身边熟悉的东西,越有可能把它写好。一个“高跷抬阁”,把我国抽象的传统文化给具体化了。读一下各段的内容,你发现它们的共同点了没?

木子:全文四个自然段,每一自然段都在说高跷抬阁,是不是可以说整篇习作都是围绕着中心来写的呢?

阿布老师:当然可以。写作文,就要处处围绕中心来写,偏离中心的内容,写得再好也是无用。

木子:老师,我看出来了,第一自然段虽然只有两句话,可哪一句都不多余:第一句在点名耿寺村的行政区域的同时,也点明村子“民风淳朴”的特点,也正因为保持了这样的民风,高跷抬阁才能“远近闻名”。

阿布老师:这一自然段同时也简洁地点明了题目。第二自然段是习作的重点段。你从该段中学到哪些写作知识?

木子:老师,在写这次作文前,我们不是收集了不少我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吗?我看出来田湘南同学灵活运用了自己收集的关于他们村高跷抬阁的资料,比如“抬阁在1891年前盛行于鹤壁一带。1891年后,我们村将抬阁改为高跷抬阁”,再比如“高跷抬阁是以木为架、铁为芯的宏大造型艺术,高达7米以上,一般为三层”。

阿布老师:对于我们手头的资料,我们可以将它们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但一定要与段落或句子的前后相联系,使资料内容与自己的叙述融为一体。你看该同学,先写一句“说起我们村的高跷抬阁,还真有一段历史呢”,自然引出他们村高跷抬阁的部分历史资料,显得自然而然。再看这句“我们村将抬阁改为高跷抬阁”,既然村里将抬阁改为了高跷抬阁,那这一改肯定与原来的抬阁就不一样了,那改后的“面貌”是怎样的呢?该同学接下来,还是利用自己收集到的资料,对他们村高跷抬阁的“面貌”做了详细介绍。第二自然段层次很清晰,前后衔接很自然。数字的运用,大大提高了介绍的准确性和具体性,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依据。

木子:老师,让我再读读第二自然段,回味回味您刚才讲的内容。

阿布老师:你读读第三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

木子:“到现在一提起这事,我们全家人都会乐得合不拢嘴呢”,这里夸张地写出了他们一家人对高跷抬阁的喜爱。

阿布老师:你读了有没有亲切感?

木子:有。

阿布老师:该同学以他妹妹当上高跷抬阁演员为例,说明了他们村对高跷抬阁的喜爱,同时把高跷抬阁跟自己的生活相联系,使叙述融进了自己的情感,拉近了高跷抬阁与自己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与高跷抬阁的距离,“我们全家人”对高跷抬阁的喜爱之情,也感染了读者。

木子:老师,“对了,忘了告诉大家了”,田湘南同学最后这样写,我觉得不是他忘了,而是他有意这样安排的。

阿布老师:对,田湘南同学这样一写,在交代高跷抬阁表演时间的同时,又风趣地拉近了自己与读者的距离。

篇13:介绍一个我最喜欢的节日作文

我们一家人在一起赏月亮吃月饼。我还设计了一个小圈套,就是把月饼掰开,加上辣椒、奶油、盐,只要谁吃到了,后果想想就知道。因为姐姐看到好吃的就吃,我心里想:绝对是她吃到那个月饼。姐姐来了,我先尝了一口美味的月饼,饼皮非常松软,内部是新鲜香醇的果酱馅心,美味无比。可姐姐刚好吃的是我设计的那一块月饼,姐姐喊着:“辣呀!真辣!”我捧腹大笑,笑的肚子都疼了。

今晚的月亮真圆。我格爱喜欢今晚的月亮,因为她是那么的淡雅,那么的明亮,那么的温柔,她象征着团圆。愿天下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弟弟拿着一块月饼说:“我要把月饼吃掉了,”我和姐姐想到一个游戏,就是比赛吃月饼。“3、2、1、开始,”姐姐一口就吃了一个月饼,她的嘴巴真的够大。

姐姐给我讲了一个古老而又美丽的传说。传说月亮上有一个广寒宫,里面住着嫦娥和玉兔,因为犯了天规,被玉帝关在广寒宫,永远不能离开月亮,寂寞的嫦娥非常向往人间自由美好的生活,每当月圆之夜,嫦娥就会站在广寒宫神情的看着人间,她是多么希望有一天能重获自由,和家人团圆啊!最后我听着听着睡着了,姐姐把我抱到床上就去睡了。

篇14:介绍一个我最喜欢的节日作文

在圣诞节的晚上我们都会吃火鸡,准备袜子,让圣诞老人把心仪的礼物放进去。在这一天我会和朋友们一起出去玩,在这一天我会……

你们想知道我为什么喜欢圣诞节吗?想,就看看下文。

那天,我们班举行了一场充满欢乐的联欢会。“砰”?我又坐到了椅子上,真是天助我也!一时间,我狂笑起来,因为我“害”了一个无辜的人。要问我这个平凡的小女子怎么会害人呢?还不都是老师带我们玩了一个游戏惹得祸。

抢椅子的游戏规则很简单,能被分成六组,每组八人(有一组只有六人)要枪的椅子有七个。大家随着music顺序时针走,老师一说停,就要坐在椅子上,没椅子坐的人淘汰。我们组先比赛。老师拿了七把椅子,游戏开始了我们走了起来。

当老师喊停的时候,我感觉已没了知觉,大脑发出指令“立刻坐下”,我立马坐了下来,就在坐下去的那一刻,我发现还有人也坐在上面,我用手一推他被挤出去了。这时,住着同学校生活我发现还有人也坐在上面,我用手一推她被挤出去了。这时,坐着的同学笑声四起,我抬头一看是小我抬头一看是小A。

很快,我进入了决赛我故计重施,那个“倒霉”的小B一下子做了地上。最终,我夺得了桂冠,我很兴奋。

虽然现在分班了,可我仍忘不了那一天。

篇15:青海传统节日介绍

土族波波会

时间: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

地点:青海互助县的土族乡村

介绍:“纳顿”是士族人的传统节日。人们穿上最好的服装从下川到上川,追随着纳顿,笑逐颜开,扶老携幼,探亲访友,畅谈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

花儿会

时间:农历六月

介绍: 数万名回、东乡、保安等民族的“花儿”歌手和观赏的群众汇集到花山唱“花儿”,有拦路、游山、对歌、敬酒、告别等活动。还举办民间社火、商品交易会。

热贡藏乡六月会

时间:农历6月15日~28日

地点: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境内

介绍:“六月会”主要活动有:祭神、上口扦、上背扦、跳舞、爬龙杆、打龙鼓,最后是法师“开山”。舞蹈分为三种类型:舞神、舞龙、舞军,场面恢宏壮观,舞姿潇洒粗犷,各村轮流举办,节日盛况空前。那达慕大会

时间:

七、八月间

介绍:那达慕大会是内蒙、甘肃、青海、新疆的蒙古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赛马、射箭、赛布鲁、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排球、篮球等体育竞赛项目。土乡纳顿会

时间:农历7月12日~9月15日

地点:民和县最南部的三川地区

介绍:“纳顿”土语为玩的意思。节日期间,数十里的川道沉浸在欢乐之中,到外彩旗飘动,鼓乐喧天。人们穿上最好的服装从下川到上川,追随着纳顿,笑逐颜开,扶老携幼,探亲访友,畅谈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祝愿。穆斯林圣纪节

时间:伊斯兰教历的3月12日

地点:当地清真寺

介绍:中国大多穆斯林聚众节日当天举行纪念活动,诵经、赞主赞圣,宣讲穆圣传教历史和圣训以及个人生平事迹等。还要宰牛羊集体设宴庆贺,表示对穆圣的缅怀。而“茂鲁德”意为“穆圣诞辰”,系新疆地区突厥语系穆斯林对“圣纪日”的称谓。穆斯林开斋节

时间:伊斯兰教历10月1日 地点:当地清真寺

介绍:节日早晨沐浴盛装,喜气洋洋地赴寺参加会礼,并按规定交纳开斋捐,藉以完善全月斋功,周济贫穷,共度佳节。会礼结束时,互道“色兰(目)”,表示节日祝贺,并依礼俗宴请宾客,互赠节日食品。穆斯林古尔邦节

时间:伊斯兰教历的12月10日 介绍:过节前,家家户户都把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忙着精制节日糕点。节日清晨,穆斯林要沐浴馨香,严整衣冠,到清真寺去参加会礼。新疆的维吾尔族在古尔邦节时,无论是城市或农村的广场上都要举行盛大的麦西来甫歌舞集会。

青海美食文化

青海德令哈藏族人的酥油茶

青海是我国的西部省份,因青海湖而得名。南方西方与新疆、东南与四川、东方北方与甘肃接壤,幅员辽阔,居住着汉、藏、回、撒拉、土、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古为西戎地,汉初为羌地,部分属金城郡管辖,王莽时置西海郡,后凉设乐都郡,隋设西海、河源郡,唐代吐蕃兴起,南部、西部属吐蕃,东部仍由中央王朝统治,宋代在西宁设西宁州,元代在青海设宣慰使司,明代设西宁卫、麻儿匝安抚司,清代设西宁府、西宁办事大臣等统辖其地。数千年来,境内各民族交错杂居,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通婚,共同繁衍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这块宝地,创造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灿烂文化。

青海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海拔3000~5000米。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海拔也在2600米以上。青海高原和盆地草原辽阔,牧草丰茂,是优良的高原牧场。东部的青海湖周围、黄河河谷是主要的农业区,主产春小麦、青稞、蚕豆、养麦、马铃薯、油菜籽等。蔬菜品种不很多,主要有萝卜、白菜、辣椒等。

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大多从事畜牧业生产,而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则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牧区主要食用牦牛肉、羊肉,乳品主要是牦牛奶,也食青稞(多做成糌粑)、大米、面粉等。

青海的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汉族饮食习俗

汉族分布于青海各地,是青海人数最多的民族。青海的汉族大部分是从内地迁来的。这里的环境与内地大不相同,但汉族的饮食习俗基本与内地保持一致。当然,青海的汉族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饮食习俗也有了自己的特点。西宁市人口大多是解放后从内地各省迁来的,南方人仍保持主食大米的传统,而北方人则喜食面食,没有形成统一的饮食习俗。

农区集中在日月山以东地区,日月山以西就进入牧区了。农区的平川地带春夏季气温较高,种植小麦、玉米、青稞和养麦及各种蔬菜。青稞种植面积不大,因为青稞成熟早,收下青稞,可以腾茬种白菜、萝卜,或者做打麦场。山地气温较低,大多不适于小麦生长,而以各种杂粮为主。

汉族农民的传统主食是白面制品,有馒头、饺子、面条、烙饼、釀皮子等各种花样,其食法同甘肃、陕西接近,口味偏酸辣。面条多采用抻拉法,可宽可细。最有特色的是当地的揪面片儿。青海人揪面片的技术很高,站得离锅远远的,揪出的面片不停地抛到沸水中,速度可与山西刀削面高手相媲美,而且面片儿大小、厚度也很均匀。羊肉面片儿风味独特,食后令人难忘。青海人称锅盔为“焜锅”,藏族等民族也食,烙得很厚很大,外酥香,内松绵,耐存放。要切成四五厘米宽的长条儿食用。平川的农民认为白面食品不耐饥饿,还常常用白面同山区农民换杂粮吃。山区农民主食为杂粮,其食法同北方各省农民近似。

青海因为牧区广大,农区的汉族也养猪养羊,肉食相对比较丰富。多数人喜食羊肉。农村蔬菜不多,西宁市附近蔬菜生产较发达,内地各省的常见菜,西宁也都有生产。

青海夏季来得晚,人们常于六七月去山野里采食蕨菜,于七八月去草原或林间采拾蘑菇,于九十月间采集发菜,这些活动均能为人们带来无限乐趣。

青海水产不多,但青海湖里的鱼,尤其是无鳞湟鱼很有名气,产量也高。另外,海鱼等海产也不时销往这里,为人们的日常饮食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藏族饮食习俗

青海省藏族大多聚居在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海西州、果洛州、玉树州。以剽悍豪爽著称的藏族兄弟是古羌族的一支。他们长期生活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这里牧草丰茂,主要牲畜是牦牛和羊。农作物以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牦牛奶、牛羊肉、糌粑等。食品的花样虽不算多,却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奶食类:在青海藏区,牛奶通常用来煮奶茶、制酥油和做酸奶。酸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不少老年人夏季以酸奶为主食,认为酸奶能使他们益寿延年。

肉食类:青海藏区居民只食偶蹄动物,禁食奇蹄类动物。至于栖息在江河湖泊中的鱼类,虽说无蹄无爪,但在传说中它们是属于龙家族的,也不能食用。倘若有人竟然敢吃鱼,据说必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牧民们烹制肉食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白煮,从无烧、烤、煎、炸、炒之类的烹饪习惯。煮肉十分讲究火候,通常是将带骨头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滚沸一阵儿,捞出来就可以食用了。这种半熟的开锅肉,肉中见血,但吃起来鲜嫩不腻,越吃越香。因为大块肉要用手抓着吃,所以当地把这种肉叫做“手抓”。吃手抓时一手抓肉一手执刀,把肉片削下来吃。也常常用牙咬住肉,拿起小刀顺着嘴唇把肉割断,大口大口地咀嚼。初次目睹这种吃肉方式的汉族客人往往为之瞠目,担心他们会割破嘴唇。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青海藏区就连四、五岁的孩子也会用这种方法吃肉。他们吃过肉的骨头,都刮得干干净净。藏族人不允许将未啃干净的骨头扔掉。

“下更保”(干肉)也是藏区人民的美食,家家必备。这种干肉多在秋末冬初时制作,选用肥壮的牛羊宰杀后,劈成大块,挂在避光通风处阴干。这种干肉不再烹调。食者用刀割下一块,放进嘴里,嚼得津津有味。“下更保”是一种主副兼顾的食品,能长期贮存,携带食用又极方便,故是外出放牧和狩猎时的干粮。在冬季,藏族人还喜欢用“下更保”蘸辣椒吃,香辣味美,生津开胃,活血驱寒。牧区藏族一般无固定的餐次,饿了即食。故常见牧民闲暇时即坐下来,边谈笑,边嚼干肉和喝奶茶,牧猎时,也不时割下一块肉放进嘴里。

做灌肠是藏族妇女最拿手的的技艺之一,灌肠基本上分为四种:一是肉肠,肠内装肥瘦兼有的肉丁;二是面肠,肠内装进油和面,有时也拌进一些野葱末;三是肝肠,肠内装捣碎的肝;四是血肠,肠内装牛羊的鲜血。

藏族牧民进食肉和肠有一定规矩。要由帐房主妇负责按人分配,包括客人在内,每人面前均放一份。主妇分配食品时是非常公正的,每个家庭成员面前的肉和肠,在品种、数量上都力求一样。当然,可能给老年人和儿童以特殊的照顾。如果在滚开的锅里只有一个羊心,热情的主妇也会把它分成数块,让每人都尝到。只有一种肉 ——腰子,传统习惯是不能分食的,要给男主人吃。

米面食品:大米和面粉是牧民们喜爱的粮食。他们除用大米熬奶粥、肉粥,用面粉做面片、饺子、烤饼和油炸饼外,还做一些颇具草原风味的食品,有:糌粑、“仪贴”(油搅团)、安多面片、面条等。还有“雪吐”(水油饼),“卡什茨”、“曲什茨”、“郭勒洛洛”(以上均为烤饼类)、“醒”(酥酪糕)、“折阔”(大米汤)等,多在礼仪活动中食用。

青海藏区每年消费大量茶叶,牧民们可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一日无茶。其茶为砖茶,来自内地。藏区并不产酒,牧民们爱饮的青稞酒来自毗邻的城镇。藏民不分男女老幼对酒都有偏爱。青海藏区饮酒时不摆菜肴,不猜拳行令,而以歌伴酒,不用杯盏酒盅,而用平日饮茶的小碗,要记得碗是个人专用的哦。

撒拉族饮食习俗

撒拉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绝大多数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邻近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乡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青海省西宁市和祁连、乌兰、贵德、同仁、兴海等县及新疆的一些地方,也有少量撒拉族人居住。

撒拉族自称“撤拉尔”,汉文史书中有“撒兰回回”、“沙刺族”、“撒拉回”、“撒鲁儿”、“萨喇”等称谓。至于撒拉族的来源等问题则无正式记述。根据一些史学家的研究和民间传说,撒拉族可能是古代来自中亚撒马尔罕一带的一个部族同青海省循化一带的藏、回、汉等民族长期融合后形成的一个民族。传说他们的祖先赶着骆驼,驮着一部《古兰经》来到循化街子,只剩下18人(一说是7人)。因骆驼到此化为石头,遂定居于此,时间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但这仅是一个传说,实际年代应是比这更早的元代。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习惯,包括衣着、服饰、饮食、起居等,大致与当地回族相似,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撒拉族以务农为主。食用的粮食主要是小麦、青稞、荞麦。通常的吃法是做成馍馍、面条、散饭和搅团。散饭和搅团的做法,都是在沸水中撒面粉,搅成糊,只是搅团较稠些。吃搅团时,一般要另备汤菜和蒜、辣椒等调味料。每到农历六月,当青稞临近收割时吃“麦索儿”(即“吃青”)。方法是将青稞穗头剪下,捆成小捆,用柴草火烤熟。然后搓出青稞仁即可食,也叫“控青稞”。若将烤熟的麦仁磨成细粉,装进碗,浇上熟菜油,拌入蒜泥、油泼辣子、盐等,再配上拌菠菜等青菜,便成为麦索儿。不过,麦索儿要当天做当天吃,隔夜则变馊。面条制成雀舌状,极滑口。油香、馓子、焜锅饼、油搅团(以油拌面制成)也是撒拉族爱吃的面食。

撒拉族仍保留着牧民的许多饮食习俗,爱吃羊肉,尤其是手扒羊肉和羊肉火锅,还喜食酸奶,嗜好茯茶、麦茶和奶茶。同其他伊斯兰教信徒一样,也禁食猪肉和自死之动物。

撒拉族的节日同回族一样,过节要蒸糖包或肉包子,或做油炸蛋糕。

撒拉族待客用茶,茶中放桂圆、冰糖,当地称这种茶叫“三炮台”,又香又甜。撒拉人遵守伊斯兰教规禁烟酒,对客人也不劝烟酒。待客食品有馓子、糖包、花卷、肉包等,还吃羊油炒饭,菜是碗菜,由羊肉、土豆、大白菜、粉丝等煮成,勾以稠芡。若是贵客,主人还以手抓羊肉款侍,上菜时将羊尾巴对准主要客人,并送上一把小刀。客人将羊尾割下,抓在手中送入口中。羊尾最肥嫩,故要献给尊贵的客人。此外撒拉人也以火锅涮羊肉招待客人。

回族饮食习俗

青海全省回族几乎遍布每个州和县,但绝大多数回族聚居在以西宁为中心的农业区各县。回族平日一日三餐,按一般的饮食习俗,早餐是清茶、奶茶、馍馍,炒菜有粉条、洋芋、酸菜和花菜。午餐是馍馍、煮洋芋、炒洋芋、盖碗茶(放有冰糖等)。晚餐经常是旗花面(放有洋芋、萝卜、酸菜、葱)、寸寸面、杂面巴烙、长面、豆面搅团、豆面散饭、羊肉面片、拉面、臊子面、扁食(饺子)。

回族喜饮茶,茶具多是细瓷,很讲究。不饮酒。

土族饮食习俗

土族大多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县、大通县。土族的称谓各地不一,青海省互助、大通和甘肃省天祝一带自称“蒙古尔”、“蒙古尔孔”、“察汗蒙古尔”。民和和三川地区则多自称“土昆”。甘肃省卓尼地区则多自称“土户家”。

尽管土族同蒙古族有血源关系,也有人认为土族系突厥人的后代,但土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其中还保留了不少早期畜牧业时代流传下来的古老风俗。土族由于长期同汉、藏、蒙古族交错杂居,互相通婚,在宗教信仰方面同藏族一致;而在政治、经济方面则向汉族学习,并使用汉文。在饮食习惯方面,不仅同蒙古族相似,而且深受汉、藏民族的影响。

土族人的祖先在青海东部地区定居下来后,最初以经营畜牧业为主,人们吃的是肉类和乳品,后转以农业生产力主,改以吃粮食为主。但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畜牧业时代的痕迹,如喜食羊肉和乳品。馍馍、面条等制法同汉族一样。土族还有自己一些较奇特的食品,如“沓呼日”、“哈流”、“哈力海”等。土族人还嗜茶喜酒。

土族人忌食圆蹄牲畜(马、骡、驴)的肉。其原因有的说,昔日唐僧取经白龙马驮经有功,为给白龙马报恩,所以不吃;有的说,土族人供罗吉天王神(罗吉音近骡子),所以不吃;还有一种说法,吃了圆蹄牲畜的肉,来世转牲畜,不能投人胎了。由不吃圆蹄牲畜肉,也可以看出藏族饮食习俗对其影响之大。

土族的节日同当地汉族基本一致。土族人在不同的节日做不同花样的馍,吃不同花样的饭。诸多节日中,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最为隆重。

土族人招待一般客人,先吃烘锅馍(即把发面团装在锅盒里,埋在草木灰火中烤熟的干饼),第二是喝茯茶,第三上清油煎饼和牛奶茯茶。上不上菜、上什么菜没有什么讲究。一般情况下,都要请客人喝酒,一敬就是三大杯,杯子较大,而且要求喝干,这叫“吉祥如意三杯酒”。实在不能喝酒的客人,用无名指蘸酒对空弹三下,也可以应付过去。但能喝酒的人不得假装成不能喝,如果让主人知道了会很不高兴。敬过酒后,则边饮酒边唱歌,宾主相互赞颂,热闹非常。客人启程前要吃长面条或面片,叫做启程面。客人出门时,主人托酒杯等候在大门口,向客人每人敬上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这样再加上主人在客人刚到门前时敬的“临门三杯酒”,一个客人至少要喝九杯酒。

如果招待的是贵宾,除了像上面说的那样敬酒外,桌上要摆一个装饰着酥油花的炒面盒子;在一个长20厘米、宽14厘米的木制方盘中,摆一块同木盘大小相当的肥肉,上插一把长约16厘米的刀子;在酒壶上要系一撮白色羊毛。土族人认为这是对贵宾最隆重的招待。土族人家待客,以青稞酒和肥肉块为重,只要有这两样,客人就满意了。

青海省各民族人民的饮食文化

【字体:大 中 小】 2014年01月16日 来源: 风景网

青海德令哈藏族人的酥油茶

青海是我国的西部省份,因青海湖而得名。南方西方与新疆、东南与四川、东方北方与甘肃接壤,幅员辽阔,居住着汉、藏、回、撒拉、土、蒙古、哈萨克等民族。

青海古为西戎地,汉初为羌地,部分属金城郡管辖,王莽时置西海郡,后凉设乐都郡,隋设西海、河源郡,唐代吐蕃兴起,南部、西部属吐蕃,东部仍由中央王朝统治,宋代在西宁设西宁州,元代在青海设宣慰使司,明代设西宁卫、麻儿匝安抚司,清代设西宁府、西宁办事大臣等统辖其地。数千年来,境内各民族交错杂居,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通婚,共同繁衍发展。各族人民共同开发了祖国的这块宝地,创造了具有本地区特色的灿烂文化。

青海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海拔3000~5000米。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海拔也在2600米以上。青海高原和盆地草原辽阔,牧草丰茂,是优良的高原牧场。东部的青海湖周围、黄河河谷是主要的农业区,主产春小麦、青稞、蚕豆、养麦、马铃薯、油菜籽等。蔬菜品种不很多,主要有萝卜、白菜、辣椒等。

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大多从事畜牧业生产,而汉族、回族、撒拉族、土族则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牧区主要食用牦牛肉、羊肉,乳品主要是牦牛奶,也食青稞(多做成糌粑)、大米、面粉等。

青海的各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风俗和习惯。

汉族饮食习俗

汉族分布于青海各地,是青海人数最多的民族。青海的汉族大部分是从内地迁来的。这里的环境与内地大不相同,但汉族的饮食习俗基本与内地保持一致。当然,青海的汉族在长期演变过程中,饮食习俗也有了自己的特点。西宁市人口大多是解放后从内地各省迁来的,南方人仍保持主食大米的传统,而北方人则喜食面食,没有形成统一的饮食习俗。

农区集中在日月山以东地区,日月山以西就进入牧区了。农区的平川地带春夏季气温较高,种植小麦、玉米、青稞和养麦及各种蔬菜。青稞种植面积不大,因为青稞成熟早,收下青稞,可以腾茬种白菜、萝卜,或者做打麦场。山地气温较低,大多不适于小麦生长,而以各种杂粮为主。汉族农民的传统主食是白面制品,有馒头、饺子、面条、烙饼、釀皮子等各种花样,其食法同甘肃、陕西接近,口味偏酸辣。面条多采用抻拉法,可宽可细。最有特色的是当地的揪面片儿。青海人揪面片的技术很高,站得离锅远远的,揪出的面片不停地抛到沸水中,速度可与山西刀削面高手相媲美,而且面片儿大小、厚度也很均匀。羊肉面片儿风味独特,食后令人难忘。青海人称锅盔为“焜锅”,藏族等民族也食,烙得很厚很大,外酥香,内松绵,耐存放。要切成四五厘米宽的长条儿食用。平川的农民认为白面食品不耐饥饿,还常常用白面同山区农民换杂粮吃。山区农民主食为杂粮,其食法同北方各省农民近似。

青海因为牧区广大,农区的汉族也养猪养羊,肉食相对比较丰富。多数人喜食羊肉。农村蔬菜不多,西宁市附近蔬菜生产较发达,内地各省的常见菜,西宁也都有生产。

青海夏季来得晚,人们常于六七月去山野里采食蕨菜,于七八月去草原或林间采拾蘑菇,于九十月间采集发菜,这些活动均能为人们带来无限乐趣。

青海水产不多,但青海湖里的鱼,尤其是无鳞湟鱼很有名气,产量也高。另外,海鱼等海产也不时销往这里,为人们的日常饮食提供了丰富的原料。

藏族饮食习俗

青海省藏族大多聚居在海南州、黄南州、海北州、海西州、果洛州、玉树州。以剽悍豪爽著称的藏族兄弟是古羌族的一支。他们长期生活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这里牧草丰茂,主要牲畜是牦牛和羊。农作物以耐寒抗旱的青稞为主。藏族的食物主要是牦牛奶、牛羊肉、糌粑等。食品的花样虽不算多,却有独特的民族风味。

奶食类:在青海藏区,牛奶通常用来煮奶茶、制酥油和做酸奶。酸奶有一种芳香的气味,不少老年人夏季以酸奶为主食,认为酸奶能使他们益寿延年。

肉食类:青海藏区居民只食偶蹄动物,禁食奇蹄类动物。至于栖息在江河湖泊中的鱼类,虽说无蹄无爪,但在传说中它们是属于龙家族的,也不能食用。倘若有人竟然敢吃鱼,据说必会招来意想不到的灾难。

牧民们烹制肉食的方法比较单一,主要是白煮,从无烧、烤、煎、炸、炒之类的烹饪习惯。煮肉十分讲究火候,通常是将带骨头的大块肉投入锅中,用旺火煮开,滚沸一阵儿,捞出来就可以食用了。这种半熟的开锅肉,肉中见血,但吃起来鲜嫩不腻,越吃越香。因为大块肉要用手抓着吃,所以当地把这种肉叫做“手抓”。吃手抓时一手抓肉一手执刀,把肉片削下来吃。也常常用牙咬住肉,拿起小刀顺着嘴唇把肉割断,大口大口地咀嚼。初次目睹这种吃肉方式的汉族客人往往为之瞠目,担心他们会割破嘴唇。其实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在青海藏区就连四、五岁的孩子也会用这种方法吃肉。他们吃过肉的骨头,都刮得干干净净。藏族人不允许将未啃干净的骨头扔掉。

“下更保”(干肉)也是藏区人民的美食,家家必备。这种干肉多在秋末冬初时制作,选用肥壮的牛羊宰杀后,劈成大块,挂在避光通风处阴干。这种干肉不再烹调。食者用刀割下一块,放进嘴里,嚼得津津有味。“下更保”是一种主副兼顾的食品,能长期贮存,携带食用又极方便,故是外出放牧和狩猎时的干粮。在冬季,藏族人还喜欢用“下更保”蘸辣椒吃,香辣味美,生津开胃,活血驱寒。牧区藏族一般无固定的餐次,饿了即食。故常见牧民闲暇时即坐下来,边谈笑,边嚼干肉和喝奶茶,牧猎时,也不时割下一块肉放进嘴里。

做灌肠是藏族妇女最拿手的的技艺之一,灌肠基本上分为四种:一是肉肠,肠内装肥瘦兼有的肉丁;二是面肠,肠内装进油和面,有时也拌进一些野葱末;三是肝肠,肠内装捣碎的肝;四是血肠,肠内装牛羊的鲜血。

藏族牧民进食肉和肠有一定规矩。要由帐房主妇负责按人分配,包括客人在内,每人面前均放一份。主妇分配食品时是非常公正的,每个家庭成员面前的肉和肠,在品种、数量上都力求一样。当然,可能给老年人和儿童以特殊的照顾。如果在滚开的锅里只有一个羊心,热情的主妇也会把它分成数块,让每人都尝到。只有一种肉 ——腰子,传统习惯是不能分食的,要给男主人吃。

米面食品:大米和面粉是牧民们喜爱的粮食。他们除用大米熬奶粥、肉粥,用面粉做面片、饺子、烤饼和油炸饼外,还做一些颇具草原风味的食品,有:糌粑、“仪贴”(油搅团)、安多面片、面条等。还有“雪吐”(水油饼),“卡什茨”、“曲什茨”、“郭勒洛洛”(以上均为烤饼类)、“醒”(酥酪糕)、“折阔”(大米汤)等,多在礼仪活动中食用。

青海藏区每年消费大量茶叶,牧民们可一日不吃饭,但不可一日无茶。其茶为砖茶,来自内地。藏区并不产酒,牧民们爱饮的青稞酒来自毗邻的城镇。藏民不分男女老幼对酒都有偏爱。青海藏区饮酒时不摆菜肴,不猜拳行令,而以歌伴酒,不用杯盏酒盅,而用平日饮茶的小碗,要记得碗是个人专用的哦。

撒拉族饮食习俗

撒拉族是我国兄弟民族中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绝大多数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分布在邻近的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乡和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的一些地区。青海省西宁市和祁连、乌兰、贵德、同仁、兴海等县及新疆的一些地方,也有少量撒拉族人居住。

撒拉族自称“撤拉尔”,汉文史书中有“撒兰回回”、“沙刺族”、“撒拉回”、“撒鲁儿”、“萨喇”等称谓。至于撒拉族的来源等问题则无正式记述。根据一些史学家的研究和民间传说,撒拉族可能是古代来自中亚撒马尔罕一带的一个部族同青海省循化一带的藏、回、汉等民族长期融合后形成的一个民族。传说他们的祖先赶着骆驼,驮着一部《古兰经》来到循化街子,只剩下18人(一说是7人)。因骆驼到此化为石头,遂定居于此,时间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但这仅是一个传说,实际年代应是比这更早的元代。

撒拉族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的生活习惯,包括衣着、服饰、饮食、起居等,大致与当地回族相似,但在长期历史发展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点。

撒拉族以务农为主。食用的粮食主要是小麦、青稞、荞麦。通常的吃法是做成馍馍、面条、散饭和搅团。散饭和搅团的做法,都是在沸水中撒面粉,搅成糊,只是搅团较稠些。吃搅团时,一般要另备汤菜和蒜、辣椒等调味料。每到农历六月,当青稞临近收割时吃“麦索儿”(即“吃青”)。方法是将青稞穗头剪下,捆成小捆,用柴草火烤熟。然后搓出青稞仁即可食,也叫“控青稞”。若将烤熟的麦仁磨成细粉,装进碗,浇上熟菜油,拌入蒜泥、油泼辣子、盐等,再配上拌菠菜等青菜,便成为麦索儿。不过,麦索儿要当天做当天吃,隔夜则变馊。面条制成雀舌状,极滑口。油香、馓子、焜锅饼、油搅团(以油拌面制成)也是撒拉族爱吃的面食。

撒拉族仍保留着牧民的许多饮食习俗,爱吃羊肉,尤其是手扒羊肉和羊肉火锅,还喜食酸奶,嗜好茯茶、麦茶和奶茶。同其他伊斯兰教信徒一样,也禁食猪肉和自死之动物。

撒拉族的节日同回族一样,过节要蒸糖包或肉包子,或做油炸蛋糕。

撒拉族待客用茶,茶中放桂圆、冰糖,当地称这种茶叫“三炮台”,又香又甜。撒拉人遵守伊斯兰教规禁烟酒,对客人也不劝烟酒。待客食品有馓子、糖包、花卷、肉包等,还吃羊油炒饭,菜是碗菜,由羊肉、土豆、大白菜、粉丝等煮成,勾以稠芡。若是贵客,主人还以手抓羊肉款侍,上菜时将羊尾巴对准主要客人,并送上一把小刀。客人将羊尾割下,抓在手中送入口中。羊尾最肥嫩,故要献给尊贵的客人。此外撒拉人也以火锅涮羊肉招待客人。回族饮食习俗

青海全省回族几乎遍布每个州和县,但绝大多数回族聚居在以西宁为中心的农业区各县。

回族平日一日三餐,按一般的饮食习俗,早餐是清茶、奶茶、馍馍,炒菜有粉条、洋芋、酸菜和花菜。午餐是馍馍、煮洋芋、炒洋芋、盖碗茶(放有冰糖等)。晚餐经常是旗花面(放有洋芋、萝卜、酸菜、葱)、寸寸面、杂面巴烙、长面、豆面搅团、豆面散饭、羊肉面片、拉面、臊子面、扁食(饺子)。

回族喜饮茶,茶具多是细瓷,很讲究。不饮酒。土族饮食习俗

土族大多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和民和县、大通县。土族的称谓各地不一,青海省互助、大通和甘肃省天祝一带自称“蒙古尔”、“蒙古尔孔”、“察汗蒙古尔”。民和和三川地区则多自称“土昆”。甘肃省卓尼地区则多自称“土户家”。

尽管土族同蒙古族有血源关系,也有人认为土族系突厥人的后代,但土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和习惯。其中还保留了不少早期畜牧业时代流传下来的古老风俗。土族由于长期同汉、藏、蒙古族交错杂居,互相通婚,在宗教信仰方面同藏族一致;而在政治、经济方面则向汉族学习,并使用汉文。在饮食习惯方面,不仅同蒙古族相似,而且深受汉、藏民族的影响。

土族人的祖先在青海东部地区定居下来后,最初以经营畜牧业为主,人们吃的是肉类和乳品,后转以农业生产力主,改以吃粮食为主。但在许多方面仍保留畜牧业时代的痕迹,如喜食羊肉和乳品。馍馍、面条等制法同汉族一样。土族还有自己一些较奇特的食品,如“沓呼日”、“哈流”、“哈力海”等。土族人还嗜茶喜酒。

土族人忌食圆蹄牲畜(马、骡、驴)的肉。其原因有的说,昔日唐僧取经白龙马驮经有功,为给白龙马报恩,所以不吃;有的说,土族人供罗吉天王神(罗吉音近骡子),所以不吃;还有一种说法,吃了圆蹄牲畜的肉,来世转牲畜,不能投人胎了。由不吃圆蹄牲畜肉,也可以看出藏族饮食习俗对其影响之大。

土族的节日同当地汉族基本一致。土族人在不同的节日做不同花样的馍,吃不同花样的饭。诸多节日中,以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最为隆重。

土族人招待一般客人,先吃烘锅馍(即把发面团装在锅盒里,埋在草木灰火中烤熟的干饼),第二是喝茯茶,第三上清油煎饼和牛奶茯茶。上不上菜、上什么菜没有什么讲究。一般情况下,都要请客人喝酒,一敬就是三大杯,杯子较大,而且要求喝干,这叫“吉祥如意三杯酒”。实在不能喝酒的客人,用无名指蘸酒对空弹三下,也可以应付过去。但能喝酒的人不得假装成不能喝,如果让主人知道了会很不高兴。敬过酒后,则边饮酒边唱歌,宾主相互赞颂,热闹非常。客人启程前要吃长面条或面片,叫做启程面。客人出门时,主人托酒杯等候在大门口,向客人每人敬上三杯酒,叫做“上马三杯酒”。这样再加上主人在客人刚到门前时敬的“临门三杯酒”,一个客人至少要喝九杯酒。

上一篇:锅炉辅机检修培训总结下一篇:中职生团结主题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