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理

2024-05-01

审理(精选8篇)

篇1:审理

强化审理措施

促进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精细化

近年来,我局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认真落实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各项要求,牢牢把握案件审理这个中心环节,做深、做细、做好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工作,促进了稽查工作向深度、广度方面拓展,充分发挥审理监督职能,加强了税务案件查处过程的监督和制约,提高案件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2006年以来,我局共审结重大税务案件32件。重大税务案件审结率占上年立案案件的11.3%,占上年查结案件的11.6%,审结案件共应补税、罚款728万元,其中补税481万元,移送公安机关进一步查处的涉税犯罪案件11件。经审理发回补证、重新调查17件,查增税额1500余万元;改变稽查部门处理意见12件。在切实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同时,税法的严肃性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二、主要做法

(一)规范审理程序。一是规范案卷资料管理。采取纸质卷宗与CTAIS征管系统电子档案同步,对案卷资料的移送、返还实行专人负责制,建立交接手续。同时,严格按规定的工作时限,在规定时限内完成审理工作,做到不拖、不压,提高了审理工作效率。二是充分听取相关意见。案审办对稽查局报送的审理案件进行严格的初审,对发现的疑点和问题作好初审记录,并及时同稽查人员、审理人员进行沟通、探讨,听取检查人员的阐述;对政策不明确的业务问题主动与相关科室进行沟通,充分听取业务科室的意见或请示上级市局,提出拟 处理意见,力求使所审案件稳妥高效。三是规范补证程序。案审办在初审过程中,对只需就有关文书稍加完善的有关细节,一一例出具体内容直接交稽查部门作进一步完善,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对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数字不准的案件由审理人员通过CTAIS征管系统《补充调查通知书》的形式列明错误原因,提出整改意见,经领导审批退回办案人员补证或重新调查。四是坚持集体审理。对所有案件,始终坚持通过案审会议进行集体审理,区局不定期召开重大案件审理例会,事先由案审办将应审案件的违法事实、纳税人陈述意见、稽查部门审理意见、案审办审理意见及分歧意见等上挂区局行政管理系统会议平台,提请重大税务案件委员会成员进行审阅,择时召开案审会议,对每一具体的涉税行为事实、证据、情节、处理意见和建议都进行充分讨论和表述,形成审理决议。2006至2007年,召开会议16次,充分体现了集体会审的要求,逐级审理把关,为提高税务案件质量奠定了基础。

(二)突出审理重点。一是注重执法文书细节审查。严格对照表、证、单、书使用、填写规范,审查稽查卷宗中的税务执法文书使用情况,判断调查取证是否符合相关程序规定,是否合法有效。二是注重人民来信举报案件审查。审查举报内容检查是否到位。三是注重调查询问笔录审查。主要审查记录内容的完整性,记录内容与检查情况是否能够相互佐证,是否符合证据要求,判断调查询问笔录作为证据材料的证明力。四是注重纳税人陈述申辩材料审查。主要审查稽查部门对纳税人陈述申辩材料的采信程度;对纳税人的质疑,稽查部门有无 足够的证据予以排除。五是注重稽查部门初审意见审查。审查稽查部门拟处理意见的合法性、合理性。

(三)实施精细审理。

重大税务案件审理既是强化税务行政监督,保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税务执法规范运行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在这项工作中始终坚持从细、从实、从严,把好 “五关”,确保税收执法的质量。

一是把好事实关,提高稽查深度。在审理中我们注重把握事实的确凿性、时效性和合理性,将稽查报告、税务稽查底稿与纳税人的书证、言证等材料逐项进行认真细致的对照,做到证明一个案件相应事实的各项证据在逻辑上相互协调一致,相互印证。同时,还根据纳税人的经营规模,经营方式来把握事实的可信度,运用正确的逻辑联系,来抓好认定审理工作。凡是事实不清、存在疑点的,一律退给稽查人员补充调查,促进了稽查工作向深度、广度方面拓展。2006年底,稽查部门移送了某公司帐外销售匿报应税销售收入231万元偷增值税33.64万元违法案件,经案审办审理后认为,稽查部门对涉及的购货方未进行全面调查取证,仅抽取四家购货方进行调查,4户企业分别提供一份书面证明,对资金结算、购货日期、发票开具、财务处理等情况未作详细调查说明,真实证据缺乏;案卷资料中所附“应收发票税金明细追踪表”记载内容,有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嫌疑,稽查深度不足。为此,要求稽查部门重新调查。后经查,该企业隐匿销售收入7135万元,查补增值税、企业所得税1542万元,并存在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违法行为,主要涉案人员已依法刑事逮捕。二是把好法律法规适用关。对每一个违法事实所适用的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条款进行认真审查,做到全面、准确、规范地引用有效的税收法律、法规、规章及条款。通过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对少数检查错误的案件及时予以纠正,避免了税收执法错误。如:对某金融企业的所得税检查中,由于检查人员对营业厅装修已取消的审批项目误认为需报经税务机关审批,错误的判断企业需调增所得额,对企业作出补税的处理,通过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及时予以纠正减少补税额9.77万元,维护了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三是把好处罚关。规范税收处罚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坚持“过罚相当”的原则。制定《行政处罚标准》。充分尊重纳税人的陈述权、申辩权、告知权、听证权等。严格把握税收征管法关于偷税行为的认定界限,区分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全面详细分析案情,不放松每个细节,慎重确定案件性质,保证处罚的公正、公平。2006年、2007年,因是定性不准、处罚不当和未按同类案件处罚相当原则等调整处罚11户次。

四是把好数据计算关。在审理案件时十分注意审核查补税款、罚款的计算和涉税调整额、税款所属期限等正确性,根据有关数据之间的相互控制、相互制约的原理,对各项数据逐项、逐笔复核验算,认真把关,做到准确无误。如:某公司取得虚开的货物运输业发票实际抵扣税款所属月份分别是2005年11月、2006年1月,而稽查人员在《税务稽查结果明细表》中认定为2005年9月、10月,多计算滞纳金1500余元。五是把好税收执法文书关。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税收执法文书式样》规定,按照适用对象与条件、使用程序与权限、填写标准与要求制作。根据CTAIS岗职体系要求,对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环节制作的“行政处罚事项告知书”、“税务处理(处罚)决定”等税务文书行为主体认定,重点把握适用法律依据是否准确,违法事实、理由、依据是否完备、有无随意简写,力求文字清白、数字准确,确保程序、时限执行到位。对卷宗中其他文书的日期填写、签名、印章、程序等细节问题加大审查力度,确保细节问题上无差错。

三、几点体会

(一)落实制度是做好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基础。我们把落实制度,规范执法行为作为工作基础,以市局审理办法和规程为纲,从细节抓起,确保落实。适时调整重大税务案件标准。坚持每年对上一年查处税务违法案件情况进行摸底测算,严格按照年审理案件不低于10%的要求及时调整。建立审理案例分析制度。定期开展案例分析,对疑难案例作为以后出现类似问题的判例依据,着力研究解决日常税收管理中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问题,充分发挥“以审促查”、“以审促管”的作用。落实重大案件跟踪制度。对重大案件的执行情况由案审办公室实行跟踪督查,加大执行力度,推动案件执行。严格责任追究。将审理工作纳入区局工作目标考核,坚持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对存在程序不规范以及移交审理的案件因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发生退回或补证的情形,均依照规定进行考核扣分,以确保每个工作环节的精细化和规范化,为审理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审理人员素质,严谨细致是提高审理工作质量的保证。审理工作需要较强的综合业务能力和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审理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案件审理质量。因此,审理人员要加强学习,树立一丝不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坚持精细化操作。工作中,我们按照市局的相关要求,在“严”、“细”、“准”上下功夫,做到制度执行严格、工作态度严谨,对稽查卷宗达不到审理要求的该补则补、该退则退,无论是违法事实认定还是执法程序操作、证据收集,无论是新送卷宗还是退补卷宗,都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开展工作。据统计,二年中退补卷宗17件,补证通知的内容近77项,先后退补二次以上案件2件。

(三)部门配合是做好重大税务案件审理的保障。重大案件审理不仅需要法规部门自身的努力,更需要各部门的鼎力相助。为此,审理人员在做好卷宗审理的同时,加强与各科室的联系和配合,及时和检查人员进行沟通,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形成了合力,提高审理质量。

篇2:审理

省 市 级人民法院:

被告人

被控犯

罪一案,因调取证据需要,特申请延长审限一个月。望同意。此致

辩护人:

律师事务所律师 二〇一

****年**月**日

承 办 人: 监 室 号: 提讯证编号:

市 级人民法院

延长审理期限通知书

(201×)刑初字第×号

市×××看守所:

被告人×××被控 一案,由于辩护人201×年×月×日提交新证据,延长审限一个月,现被告人×××的羁押期限为201×年×月×日至201×年×月×日。

特此通知。

篇3:民事再审案件审理范围探究

我国现行再审制度是建立在审判监督权和检察监督权基础之上的, 建构在这种权力基础上的审判监督程序没有能够与民事诉讼的特性、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民事诉讼的一般原理整合, 从而导致了再审制度与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和原理的紧张和冲突, 现行再审制度运行中的若干问题大多源于这种紧张和冲突。虽然民诉法的修改对审监程序进行了修正, 但是构建更为科学的再审之诉制度仍然是民诉法追求的目标。因此有学者认为, 应当将再审制度的基础置换为再审诉权, 将再审制度建立在再审诉权的基础上, 按照诉的原理建构再审之诉。这种置换与重构不仅符合民事诉讼特性, 也符合民事诉讼基本原则和民事诉讼基本原理的要求。对于这个论断不是本文的探讨重点因此不便展开论述。不远的将来我国有可能建立再审之诉制度, 我们可以借鉴再审之诉制度的理念来指导民事再审案件的审理工作, 以使我们的再审程序更具有科学性。

再审之诉具有二元性, 但是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具有唯一性。再审之诉与普通诉讼不同, 普通诉讼法院只需对当事人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进行审理, 法院直接面对的就是争议的民事法律关系, 而在再审之诉中, 法院必须首先对当事人有无再审理由进行审理后, 方可能转入对当事人原先争议民事法律关系的审理, 再审之诉的这种构造决定了再审程序的阶段性, 即第一阶段为再审理由有无进而是否废弃原判决之裁判。第二阶段为对原诉讼之诉讼标的之裁判。这种阶段性不同于普通程序中的程序递进关系, 它体现并服务于再审之诉的双重目的性。[1]依二元论设计再审程序, 能突显再审之诉的双重目的性, 符合再审之诉之制度功能, 另一方面, 再审程序阶段性的特点, 使当事人在不存在再审理由时, 不必进入对原诉讼的审理, 从而避免了诉讼资源的浪费。有鉴于此, 有学者主张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的二分肢说。也有学者认为:再审事由是再审之诉的诉讼要件之一, 法院虽然要对是否存在再审事由进行审查, 但并非法院要审查的事项都是诉讼标的。考察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一个基本点是要看再审之诉中, 当事人所要诉求的究竟是什么, 当事人的基本诉求才能构成法院在整个诉讼审理的核心, 否则就丧失了“标的”的基本含义。当事人的根本诉求并不是寻求撤销原判决, 而是通过撤销原判决, 最终实现自己权利的救济。因此要求法院对原诉讼中的权利义务进行审理裁判才是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将法院所有要审查的事项都作为诉讼标的, 必然导致诉讼没有标的, 没有核心和重心。诉讼是一个过程, 这一过程又有不同的阶段, 显然每一个阶段有不同的任务和目的, 法院审查的事项也不尽相同。但作为一个有机连结的诉讼程序总是有一个诉讼标的贯穿于其中, 成为法院所要裁判的核心问题。在这个意义上, 笔者赞同单一诉讼标的论的观点。

在再审之诉的制度下, 民事诉讼的处分原则对于审理范围的确定具有决定作用。

处分原则作为民事诉讼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在再审之诉制度是不能排除在外的。我们在对待处分原则时, 一般认为在以下三个方面认可处分原则的作用: (1) 民事诉讼只能因当事人行使诉权而开始, 因当事人自主的撤诉行为而结束。没有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人民法院不能依职权开始民事诉讼程序。“不告不理”原则就是处分原则的体现。上诉程序的启动也是由当事人决定。当事人在一审判决后, 没有向第二审法院提出上诉的, 第二审法院不能依职权开始第二审诉讼程序。执行程序一般情况下, 是在当事人即申请执行人的申请下才能开始。 (2) 诉讼程序开始后, 原告可以放弃诉讼请求或者变更诉讼请求, 被告可以承认、反驳诉讼请求;有权提起反诉;双方可以自行和解, 也可以提请调解, 并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达成调解协议。 (3) 提出什么样的诉讼请求以及请求的范围由当事人自己决定。当事人没有提出的诉讼请求的事项法院不能作出裁判。即审判对象由当事人决定。[2]

在再审之诉制度下, 当事人提出何种诉讼请求以及请求的范围由当事人自己决定。但是, 现代法治理论认为, 当事人有权获得法院公正的裁判, 这既包括实体上, 又包括程序上的, 所获得的裁判没有体现实体上和程序上的公正时, 该裁判就没有正当性, 应当予以否定。为实现终局判决既判力的正当性, 从而保护当事人获得公正的裁判, 就必须以完善、合理的程序制度作为其程序基础。民事诉讼中设置审级制度, 其目的就在于当一审法院对争议案件经过审理并作出裁判后, 如果该裁判因存在瑕疵而损害当事人合法权益时, 当事人可以借助于行使上诉权, 通过上诉审程序以便从程序上保障将来终局判决的既判力具有正当性。但是, 即便这样, 也可能因法官的认识能力、当事人的诉讼能力以及诉讼事件的时间、空间等原因而导致终局判决不具有正当性, 为使受不正当终局判决损害的当事人的私权利益得到应有的程序救济, 再审程序制度的设置非常必要, 其目的就在于直接否定欠缺正当性的终局判决的既判力。由此可见, 现代法治理论所确定的当事人有权获得法院公正裁判的理念, 必然决定了对判决既判力正当性的追求成为构筑民事再审制度的程序目的。[3]由于再审之诉制度同时具有审查原审判决的既判力是否具有正当性的要求。因此, 民事再审案件的审理范围应当限于当事人原审中的诉讼主张范围, 对于超出原审诉讼主战的诉求不应在再审案件中进行审理, 否则就无法判断原审案件的正当性。因此, 当事人的处分权相对普通程序而言, 会受到一定的限制, 但是, 限制并不意味着处分原则的排除。

二、在现有法律框架下, 用再审之诉的理念来确定再审案件的审理范围, 使再审案件的审理符合现代民事诉讼的理念

下面根据民事再审案件的审理程序的不同, 分别对民事再审案件的审理范围进行探讨。

(一) 按一审程序审理的再审案件

按一审程序审理的民事再审案件从再审程序的启动原因上有以下三种情况:法院依职权、检察院抗诉和当事人申请。

1、首先来看依当事人申请而启动的民事再审程序。当事人对生效裁判不服而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 法院首先启动的是再审申请审查制度, 经过合议庭的审查和通过法院审判委员会的讨论, 如认为当事人的申请理由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定的提起再审条件, 法院作出提起再审的民事裁定书, 案件便进入了再审程序。审判实践中, 大多数再审案件的提起都是依当事人的申请。那么, 进入再审程序后, 对此种民事再审案件的审理范围如何确定呢?前文已经讲过, 在民事再审程序中, 当事人的处分权依然是发挥效力的, 基于“不告不理”原则, 当事人没有主张的事实, 不是法院进行审理的范围。因此, 对这类案件的审理应当针对再审当事人争议的事实和适用法律问题进行审查, 对于原审裁判所认定的事实和证据, 双方没有争议的部分, 属于无争议的事实, 再审中可以直接确认。

当事人在诉讼中要求变更原审诉讼请求的情况的处理:当事人提出变更诉讼请求, 本来是属于当事人的处分权内的权利。但是, 在再审程序中, 当事人的此项权利应当受到限制。因为, 再审程序不仅要审理当事人争议的权利义务关系, 而且要对原裁判的正当性进行审查, 如果完全依照当事人的请求而变更了诉讼请求, 也就无法对原生效裁判的正当性进行恰当的判断。因此, 在再审中, 如果当事人提出了变更诉讼请求, 应当审查原审期间当事人是否提出过变更诉求的请求, 如原审中已经提出, 而且原审法院依法应准许而未予准许, 那属于法院的审理工作的不当之处, 因而对其请求应当允许。如果当事人在原审中没有提出或者虽然提出但是依法不应变更的, 在再审中, 法院就不应当允许其变更, 当然, 从诉讼经济的角度讲, 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调解, 调解不成, 则不予准许变更。

2、再审程序的设置具有纠错与救济的功能, 在上级法院指令再审或者本院院长依职权启动再审及上级法院发回重审的案件审理中, 如果有明确审查意见的, 对于审查意见也应当进行审理。法院依职权进入再审程序的案件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经过当事人的申请, 因此其再审审理范围基本上与依当事人申请引起再审的案件一致。当然, 如果原裁判具有可能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第三人合法利益的, 法院的审理范围此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当事人的争议范围。

3、检察院抗诉案件审理范围的确定。现行的审判监督制度将检察院的抗诉作为当然启动再审程序的一种情形。但是, 实践中, 由检察院主动依职权去对法院的裁判进行审查监督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绝大多数检察院抗诉案件的来源也是由当事人向检察院提出申诉, 由检察院对当事人的申诉理由进行审查后决定是否向法院提起再审。但是, 因为检察院的抗诉行为具有法律监督的效力, 而民事再审制度的存在目的就在于对判决既判力正当性的追求, 法院在审理再审案件时, 就应当审查检察院的抗诉理由是否能够否定法院裁判的正当性。所以, 检察院抗诉而引起的再审案件应当对检察院的抗诉理由进行审理。但是, 检察院的抗诉理由仅仅是针对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有可能引起不当裁判的因素, 而不得含有当事人诉讼请求的内容, 更不能代替当事人提出诉讼请求, 否则有违民事诉讼的平等原则。对于原告的诉讼请求应当由当事人自己处分, 法院据当事人主张的范围进行审理。

(二) 按二审程序审理的再审案件

1、原生效裁判为二审程序审理的案件。此类案件的审理范围确定方式同按一审程序审理的再审案件。对于当事人没有争议的内容, 法院不予审查。当事人诉求的范围不得超过原一、二审的诉求。

2、再审上诉案件。根据立法规定, 我国民事诉讼的上诉审采取的是续审制的审理模式, 是以第一审为基础、加之第二审中提出的新的事实证据作出二审裁判的一种模式。在确定上诉审审理范围时, 则应当以一审的审理范围为基础, 结合当事人上诉后提出的事实、证据和理由对案件进行审理。因此, 二审的审理范围一般不应超出一审的审理范围。上诉人超出一审审理的范围之外, 又提出新的独立的诉讼请求的, 上诉审可以不予审理。按照处分原则, 一般情况下应当按上诉请求范围审理。但是也有例外情形, 如果上诉请求的范围与再审一审的范围不同, 应当将其上诉请求限制在再审一审的范围内。

审判实践中几个问题的处理方法: (1) 一审处理中有明显的错误, 当事人对此未提起上诉, 能否作为二审审查的范围《关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36条规定:第二审案件的审理应当围绕当事人上诉请求的范围进行, 当事人没有提出的请求不予审查。但判决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除外。根据这一规定, 实践中应当掌握的是:第一, 原审判决确有错误的, 即使当事人在上诉请求中没有提出, 二审也应当依职权对一审处理中的错误进行纠正;第二, 对于一审判决中的错误应严格把握, 主要是违背了法律的禁止性规定, 侵害了第三人的或社会公共的利益。 (2) 被上诉人提出的诉讼请求能否纳入上诉审的审理范围《关于民事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的若干规定》第36条规定:被上诉人在答辩中要求变更或者补充一审判决内容的, 第二审人民法院可以不予审查。对此应把握的是, 被上诉人没有提起上诉, 在答辩状中或在开庭审理阶段提出不服一审判决的某些内容, 要求变更或撤销的, 一般不予审查。但是, 如果所提出的问题属于法院依职权应予审查的问题, 如一些程序性的错误, 或者是一审的处理违背了法律法规的禁止性规定等, 此时, 被上诉人的诉请也应列入上诉审的审理范围。

一定时期的诉讼政策, 往往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约:其一, 司法者对于民事诉讼目的的认识和理解;其二, 对当事人程序保障的程度。前已述及, 对民事诉讼目的的认识, 一般有保护权利与解决纠纷说之对立。主张保护私权说者, 强调按照实体法律规范所定的权利作为当事人主张和法院裁判的根据。在诉讼标的的范围上, 以法院裁判所确认的实体权利为其范围, 既判力的客观范围与诉讼标的范围一致。主张解决纠纷说者, 注重纠纷的一次性解决和诉讼经济原则。在诉讼标的范围上, 均以诉的声明为准;但在既判力客观范围上, 则或认为裁判标的与诉讼标的的范围一致, 或认为与诉讼标的的范围不一致。这种情况的出现, 与民事诉讼法对当事人程序保障的程度有关。[4]就我国司法实践和社会国情的背景下, 我国民事诉讼制度应当以“合理维护和实现当事人的实体权益和程序利益”为目的。这一定性符合民事诉讼的价值取向, 也顺应了我国现阶段党和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根本要求体现了人民审判工作的本质特征和目标追求。同时, 从我国民事诉讼中律师作用发挥程度、法官素质的高低以及大众法律意识和诉讼观念等情况来看, 目前, 我国的民事诉讼政策更应侧重于对当事人权利的保护。因此, 在民事再审案件的审理范围问题上, 应当坚持处分原则的适用, 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诉权不受到非法和不当的限制, 在此基础上, 结合再审程序的特殊性质, 对再审案件的审理范围作一定的合理限制, 以充分体现民事再审制度的存在价值。

参考文献

[1]于海生著.论再审之诉的诉讼标的.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第17卷第2期 (总第73期)

[2]张卫平著.民事再审:基础置换与制度重建

[3]杨秀清著.民事再审制度的理论阐释.河北法学.第22卷第5期

篇4:新间接审理主义

新间接审理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刑事法庭将公诉方案卷材料奉为庭前查阅和当庭调查的对象,使得证人证言笔录和被告人供述笔录在法庭上具有无可争议的证据能力,甚至可以成为法庭认定案件事实的直接根据。

这一审判理念的形成,大体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公检法三机关“流水作业”的纵向构造;二是实体真实至上的价值取向;三是裁判者倾向于刑事追诉的价值观念;四是建立在办案期限基础上的诉讼效率意识。现行的刑事审判方式在提高效率、节约成本方面确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这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的诉讼后果。第一,通过全面阅卷,刑事法官庭前产生先入为主的预断;第二,刑事法官无法通过当庭审理来形成裁判结论,庭审沦为一种可有可无的法律仪式;第三,刑事法官普遍对被告方的辩护产生排斥心理,无罪辩护和程序性辩护尤其难以成功;第四,法庭审理失去基本的纠错能力,容易造成冤假错案。

我国法院近年来对庭审实质化所做的改革探索,尽管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新间接审理主义的困扰。我国司法实践中近期出现了两个庭审实质化的样本:一是福建高院对念斌案的法庭审理;二是成都中院所推动的“庭审实质化改革”探索。要使我国刑事审判发生革命性变化,必须将公诉方的案卷材料排除于法庭之外,对证人证言笔录、被告人供述笔录的证据能力予以彻底否定。同时,法庭必须对案件事实进行真正的“彻底审理”。

(摘自《中外法学》,2016年第4期,第845-864页。)

篇5:审理报告

上述鉴定无法证明死者死亡原因与被告医疗行为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经审理查明:《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婴保健法〉办法》第三十条规定:“医疗、保健机构应当建立婴儿出生及死亡报告、新生儿出生缺陷监测和孕产妇死亡报告制度,做好孕产妇、婴儿的死亡评审工作,并向所在地的人民政府计划生育、统计部门提供婴儿出生和死亡资料。”根据卫生部《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基本标准》规定,家庭接生人员考核标准之一是:认真执行卫生部下发的“农村接产常规”,并填写出生医学记录。被告向本庭提交《分娩记录》一份,但该记录记载不全,多数项目未作记录;亦未提交此记录为接产当时所做之证明,无法证明其医疗行为不存在过错。

(四)原告主张,被告李××错误使用空安瓶(催产素针),致使许香华及一胎儿死亡。被告方辩称,其提交的××县卫生局作出的《关于黄维前控告李凤孜(李××乳名)非法行医连出三条人命事故调查情况》肯定了当时李××给予肌注的是地塞米松。原告方对被告该项辩解不予认可,提出被告使用的是催产素针。

经审查,××县卫生局该份调查报告于2006年3月5日出具。另查明,××县公安局于2006年5月24日所作物证《提取笔录》载:“现在梓山镇岗脑村石斧脑组沈观福家许香华房提取用后的缩宫素注射液空瓶伍个……”由于事故发生时间与该二份材料作出时间相距半年以上,且均非医患双方共同对现场实物进行封存和启封所得,是否即为现场实物难以确认。

五、需要说明的问题

关于本案的法律适用,一种意见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纠纷民事案件的通知》第一条规定:“条例施行后发生的医疗事故引起的医疗赔偿纠纷,诉到法院的,参照条例的有关规定办理;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本案中,由于被告不具备家庭接生资格,其接生行为属于无证行医行为,主体不适格,因此其就接生行为所造成的事故不构成医疗事故,本案属于因医疗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医疗赔偿纠纷,适用民法通则的规定。

另一种意见认为,由于被告是为孕妇查看身体过程中,为其接生致使事故的发生,被告是出于人道主义采取的紧急措施,进行救助行为,加之事故发生后,双方均没有提出异议,所以被告的行为属正常的诊断行为,应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进行赔偿。

六、解决纠纷的意见和理由

合议庭组成人员对本案存在三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主张支持原告的部分诉讼请求,其理由如下:

(1)根据《母婴保健法》等法律、法规规定,家庭接生是须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行政许可的医疗行为。被告李××在明知自己没有接生资格的情况下,实施了为许香华接生的无证行医行为,主观上存在过错,亦符合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的行为违法性特征。

(2)被告李××为产妇许香华接生过程中,在第一个胎儿产出、产妇出现紧急情况后,其采取过注射针剂之措施,但未能消除危急情况,发生了产妇死亡的后果。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一款第八项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由于被告李××无法证明其对许香华所实施之接生行为与许香华之死亡后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或者不存在医疗过错问题,应承担举证不能之后果,应推定其行为与许香华死亡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同时,被告明显违反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故推定其存在一定的过程。原告方在本案中未能到正规医院分娩,事发后未能积极主张自己的权利和保存鉴定所需材料,导致不能确定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根据公平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原告方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依照《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九条、《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二条及第四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七条、第二十七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之规定,拟作如下判决:

一、死者许香华丧葬费5929.88元、死亡赔偿金59051.20元、原告沈国辉抚养费13662元、沈国涛抚养费19872元、医疗事故鉴定费2000元,合计人民币100515.18元,由被告李××承担50%,计人民币50257.59元。

二、案件受理费3500元、实支费600元,由被告负担。

第二种意见认为,原、被告之间形成的医患关系,因事故发生后双方当事人均未对孕妇的死因提出异议,加上又是原告方选择到被告处分娩,在时隔半年后原告方才向有关部门提出异议,致使本案的关键证据已经毁灭,无法做出相应的鉴定结论,双方均有一定的过失,均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对于适用法律问题,被告是在实施救助行为,而实施的紧急措施,并不是纯粹的接生行为,医患双方在事发后,双方均对被告诊疗行为没有异议,原告又在事发半年后向医学会申请医疗事故鉴定,所以,本案的赔偿标准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相关标准进行赔偿。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50条、第48条之规定,拟作如下判决:

一、死者许香华丧葬费5929.98元、死亡赔偿金59051.20元、原告沈国辉、沈国涛的抚养费28533.76元、精神抚慰金17715.36元,合计人民币52179.10元,由被告李××承担50%,计人民币26089.55元。

二、案件受理费3500元、实支费600元,由原、被告各负担2050元。

第三种意见认为,应当驳回原告方的全部诉讼请求。其理由如下:

被告无证行医的非法行为与许香华死亡的损害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无法查明。作为侵权行为构成要件学说中的通说的“四要件说”主张,一般侵权行为责任构成要件应由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四要件组成。违法行为与主观过错各自是独立的构成要件。由被告李××没有《家庭接生员技术合格证书》、对许香华所实施的接生行为属于无证行医行为的前提,只能得出被告该行为属于非法行为的结论,但并不能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该非法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即被告实施的是无证行医行为是造成许香华死亡的损害结果之原因。同时,原告方不能提供其所持有的鉴定材料,即尸体的解剖检材,导致无法作出鉴定结论,故原告方应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综上,被告无证行医的行为是违法行为,从本案的证据无法证实与损害结果存在因果关系,作为保存检材的原告未能提供充分的证据证实是由原告方造成无法作出鉴定结论,其应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应判决驳回原告之诉讼请求。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之规定,拟作如下判决:

一、驳回原告沈永红、沈国涛、沈国辉、曾桂花的各项诉讼请求;

二、案件受理费3500元、实支费600元,由原告负担。

以上意见是否妥当,请审批。

××县人民法院黄麟法庭

主审人:刘××

篇6:审理报告

二、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的基本情况

三、当事人的诉求、争议的事实及理由

四、事实和证据的分析和认定

篇7:审理报告(新)

关于XXX违纪案的审理报告

(__年__月__日)案件审理室

根据XXX的案件线索,__年__月__日,经市纪委批准,市纪委对(职务)XXX严重违纪违法问题立案调查。__年__月__日,按照领导安排,我室提前介入审理。__月__日,我室与调查组就违纪事实和相关证据进行了沟通并提出补证意见,__月__日,根据委(局)领导批示,我室受理了纪检监察__室移送的XXX违纪案。经审理,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性别,民族,__年__月__日生,籍贯,文化程度,__年__月加入中国共产党,__年__月参加工作。__年__月任__,__年__月任__,__年__月任__。系中共阳泉市第__届委员会委员、阳泉市第__届人大代表。__年__月__日被采取“两规”措施。__年__月__日,被依法罢免人大代表职务。

二、主要违纪事实 注:要切记“把纪律挺在前面的要求”。

(一)如:违反《党章》关于党员义务的规定,对党不忠诚、不老实,在《条例》修订前,不作为处理依据,但要作为事实单独表述。

(二)(注:按照《条例》分则规定的十类违纪行为排序)分列违纪事实。对违纪事实的叙述,要全面、准确。其内容要能准确明晰地反映案件的来龙去脉、发展过程、因果联系以及被调查人的违纪责任并突出主要违纪事实、违纪事实的主要情节。要围绕违纪构成的要件展开叙述,写明被调查人违纪的时间、地点、手段、后果以及是否有从轻、从重、减轻、加重处分的情节等。有些案件还要写明违纪的背景情况,供处理时考虑。

上述事实(每个违纪事实)有__等书证,有__等人的证言,有__物证证实。XXX本人亦予承认。

综上,XXX对上列事实均有交代,对调查和审理认定的违纪事实已签字认可。

三、需要说明的问题

四、涉案款物暂扣情况

五、定性及处理意见

— 2 — 经__年__月__日审理室室务(扩大)会讨论:

1、XXX身为党员领导干部,违反XX规定,其行为已构成__错误,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__条之规定,建议给予XXX何种处分;收缴其违纪所得(注:如有违纪所得)。

2、XXX身为党和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索取、收受他人财物,尤其是十八大以后仍不收敛、不收手,继续收受贿赂,其行为已构成受贿错误,数额巨大;且在组织审查期间,采取欺骗、隐匿、订立攻守同盟等手段,对抗组织调查,性质恶劣。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__条之规定,参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__之规定,建议给予XXX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

综上,根据《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__条之规定,参照《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__条之规定,建议给予XXX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收缴其违纪所得(注:如有违纪所得)。

3、对XXX涉嫌犯罪问题和调查中发现的其他问题线索一并由调查组移送检察机关依法处理。

4、鉴于XXX在“两规”期间,能够主动配合组织调查,除交代了组织已掌握的__问题外,还交代了__问题,有认错悔罪表现。同意调查组意见,建议在案件移交检察机关时,由我委向检察机关作出说明。

6、对涉案人员的处理意见:

7、鉴于XXX系中共__市第__届委员会委员,对其开除党籍处分,根据《党章》第四十条之规定,由市纪委常委会议研究并报市委常委会同意,经省纪委报请省委批准后,由市纪委行文并下达处分决定,待召开市委全会时予以追认。

鉴于XXX属于市委任命的党的机关工作者,对XXX给予开除处分,依据中央组织部办公厅《关于给予党的机关工作者中违纪党员降级、开除公职等行政处分的批准权限、办理程序等问题的答复意见》相关规定,在报请市委批准后,由市纪委常委会议审定。

以上报告妥否,请市纪委常委会议审定。

附:

1、错误事实见面材料和审理谈话材料

2、相关法规依据

市纪委监察局案件审理室

篇8:物业纠纷审理将有新“说法”

最高人民法院经过广泛的调研、分析与论证,多次征求了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于2009年5月2 4日颁布了《关于审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和《关于审理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将于2009年10月1日起施行。

这两部司法解释,涉及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及物业服务纠纷案件审判实践中的若干热点、难点问题,具体包括:业主身份的界定、专有部分和共有部分的划定、面积人数的计算方法、业主权利义务的范围、车位车库纠纷的处理、业主自治重大事项的范围、“住改商”纠纷的处理、利害关系业主的认定、业主撤销权的行使、业主知情权的保护、物业服务合同对业主的约束力及效力、物业服务企业的违约责任承担、业主妨害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责任承担、物业费纠纷处理、物业服务合同的解除及相应纠纷的处理、物业使用人的准用等。该解释解答了广大群众关心的诸多热点问题,为妥善处理物业纠纷,化解物业管理中的矛盾,规范物业管理将起到重要的作用。以下就这两部司法解释的几个焦点问题分别予以论述。

一、关于物业费纠纷:房子空置也要交物业费

目前实践中,有的业主以未享受物业服务企业已经提供的服务(比如业主提出其因出国而未享受服务)或者无需接受相关物业服务(比如低楼层业主提出其从未乘坐电梯等)提出抗辩,由此主张拒付物业费。这种情况下法院应当如何处理?

在实际情况中,物业合同不大可能与每一个单个业主签订,但合同的效力仍然对单个业主有效。即使业主一段时间不在小区居住,房屋空闲,但物业服务使小区建筑物及其附属设施正常运行,仍然间接地为业主提供了服务。选聘物业服务企业是业主共同作出的决定,只要物业服务企业按照合同约定提供了相关服务,则物业管理费的交纳义务,对全体业主而言都是均等的。除非管理规约或者物业服务合同等有另外的规定或者约定。

新出台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经书面催交,业主无正当理由拒绝交纳、或者在催告的合理期限内仍未交纳物业费,物业服务企业请求业主支付物业管理费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已经按照合同约定以及相关规定提供服务,业主仅以未享受或者无需接受相关物业服务为抗辩理由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对于物业管理企业滥收费的,司法解释规定,物业服务企业违反物业服务合同约定或者法律、法规、部门规章规定,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提高收费标准或者重复收费,业主以违规收费为由提出抗辩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业主请求物业服务企业退还其已收取的违规费用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

司法解释还规范了催缴物业费的程序。按照解释规定,物业服务企业对于物业管理费纠纷应当事先进行书面催缴。要求物业管理企业事先对业主进行书面通知,既是企业应当履行的一种提示义务,也能够为多方面解决纠纷提供契机。

二、关于“住改商”纠纷:“住改商”须整栋业主同意

住宅改商用以及一套房屋改多套进行出租,因为占用小区公共资源多以及容易带来安全隐患,一直为人们所诟病。

《物权法》第七十七条规定,“业主不得违反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除遵守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外,应当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但是,究竟什么是利害关系业主?《物权法》并没有就“利害关系”作出明确解释。

司法解释规定,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本栋建筑物内的其他业主,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七十七条所称“有利害关系的业主”。

同时,司法解释对物权法作出了解释性规定,“业主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未按照物权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有利害关系的业主请求排除妨害、消除危险、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将住宅改变为经营性用房的业主以多数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同意其行为进行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了利害关系人的最小范围,即整栋楼的业主。这将使得“住改商”难度加大,只要有一名利害关系人向法院主张不同意,就可以“一票否决”。

“住改商”是对住宅法定用途的改变,是对既有秩序的破坏,为合理划定一个便于操作的有利害关系业主的认定标准,避免条件模糊带来适用上的困难。司法解释综合考虑“住改商”纠纷的实际情况,将有利害关系业主的范围原则上确定为在本栋建筑物之内,该范围基本上有效涵盖了与“住改商”行为有利害关系的业主,在审判实务中也比较容易掌握和操作。至于如果出现建筑区划内本栋建筑物之外的业主也与民宅商用行为存在利害关系的情况,为防止利害关系业主范围的无限制泛化,司法解释另外规定,其应证明利害关系的存在。

该司法解释不仅基本封堵了住改商的空间,而且对一套房屋改多套进行出租这个顽疾给予明令禁止,也杜绝了一些开发单位或特殊业主表决小区重大事项时进行人为操控的空间。

三、关于业主身份界定:没有产权证也能当业主

“业主”是物权法第六章中的基础性概念之一,但法律没有对此作出明确规定。业主在物业管理中,除享有国务院《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的权利外,还有权提议召开业主大会,有权推选业主代表,并享有被推选权。但是,一户人家的所有人是否都算业主?业主的身份到底如何确定?当前对于业主的认定,基本上是指产权证上的人,这样的认定直接导致一些因夫妻关系、继承遗产等取得产权的人,或者正在办理产权的人,无法行使表决权,也影响小区管理。现实生活中,房屋买受人在已经合法占有使用专有部分的情况下,仍未依法办理所有权登记的情形大量存在。如果仅以是否已经依法登记取得所有权作为界定业主身份的标准,将与现实生活产生冲突,并有可能对上述人群应当享有的权利造成损害。

司法解释明确规定,依法登记取得或者依据生效法律文书、继承或者受遗赠,以及合法建造房屋等事实行为取得专有部分所有权的人,应当认定为业主。司法解释同时规定,基于与建设单位之间的商品房买卖民事法律行为,已经合法占有建筑物专有部分,但尚未依法办理所有权登记的人,可以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业主。

司法解释对其“业主身份”问题进行明确的特别规定,将业主的范围进行了扩展,不再简单地规定为产权证上的人,便于小区业主行使合法权利,共同决定小区事务。

四、关于车位等纠纷:车位按比例配置给业主

在备受争议的小区车位归属方面,新出台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必须按比例分配给业主,每一个业主都将有机会按比例取得车位,这将使车位分配更加公平。建设单位按照“配置比例”将车位、车库,以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处分给业主的,应当认定其行为符合物权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有关“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的规定。所称“配置比例”是指规划确定的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与房屋套数的比例。如果建设单位已经按照规划确定的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与专有部分的比例,将车位、车库以出售、附赠或者出租等方式处分给业主的,应当认定其行为已符合《物权法》第七十四条第一款有关“应当首先满足业主的需要”的规定。这意味着在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小区停车设施应优先处分给业主,而不能成为某些人牟取暴利的手段。

司法解释还规定,业主请求公布、查阅建筑区划内规划用于停放汽车的车位、车库的处分情况,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这一规定既有利于业主监督,使小区公共收益真正用于公共服务事项,也使业主清楚本小区的停车处置是否存在违规。

关于建筑物的专有部分,司法解释规定,建筑区划内符合下列条件的房屋,以及车位、摊位等特定空间,应当认定为物权法第六章所称的专有部分:(一)具有构造上的独立性,能够明确区分;(二)具有利用上的独立性,可以排他使用;(三)能够登记成为特定业主所有权的客体。除了建筑物内住宅、经营性用房等房屋外,司法解释从现实生活出发规定,专有部分的范围还包括整栋建筑物、特定空间及露台等。其中,特定空间是指无固定墙壁间隔,但是彼此间有明确界址,能够排他私用的空间范围。为方便理解,司法解释进行了适当列举,即车位、摊位等。

五、关于物业服务义务范围:不限于物业服务合同明示条款

根据《物业管理条例》第2条规定,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承担的义务主要是对房屋及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实践中,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内容一般较为简单,在产生纠纷的时候,当事人对如何确定物业服务企业的义务经常发生争议。

为更好维护业主权益,司法解释依据合同默示条款理论,合理扩充了物业服务企业应承担义务的依据范围,即不仅限于物业服务合同中的明示条款,法律、法规规定、相关行业规范,以及物业服务企业公开作出的服务承诺及制定的服务细则,也是确定物业服务企业应尽义务的依据。

“物业服务企业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物业服务合同约定的或者法律、法规规定以及相关行业规范确定的维修、养护、管理和维护义务,业主请求物业服务企业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

就其义务量而言,司法解释对物业服务企业应尽义务所做的规定并不会额外增加物业服务企业的义务。

六、关于物业公司更换:物业未获续聘无权收费

物业服务企业清退难、更换难是物业管理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难题。新“管家”进不来,老“管家”赖着不走,业主不知道钱到底应该交给谁。实践中,物业合同到期,或业委会聘请了新的物业公司,但老的物业公司赖着不走。如果业主不交物业费,物业公司就把业主诉至法院。该类纠纷实践中不少,此次司法解释给予了明确。

在近年出现的业主炒物业公司引发的纠纷方面,新出台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物业服务合同的权利义务终止后,业主委员会请求物业服务企业退出物业服务区域、移交物业服务用房和相关设施,人民法院应予以支持。此外,如果物业服务企业拒绝退出物业服务区域,并以存在事实物业服务关系为由,请求业主支付物业服务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后的物业管理费的,法院不予支持。

该司法解释明确了合同终止后业主及业主委员会的各项权利,规定了业主委员会有权要求物业服务企业退出物业服务区域、移交物业服务用房和相关设施,以及物业服务所必需的相关资料和由其代管的专项维修资金。同时对于拒绝退出、移交物业服务企业,请求业主支付物业服务合同权利义务终止后的物业费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这样物业公司拒不撤出时,业主有权利不交物业费,法院也不会支持物业公司讨要物业费,物业公司等于白干,没有经济利益,物业公司会主动撤出。

解释的出台对于长期困扰在物业管理中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赋予了广大业主充分的话语权,有效地促进了物业管理合理的发展。

上一篇:《肯定自己超越自己创造自己》读后感下一篇:三峡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