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喜玲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2024-04-27

耿喜玲老师报告心得体会(精选2篇)

篇1:耿喜玲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听耿喜玲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西川初级中学

3月11日,我非常荣幸的在环县四中聆听了湖北省心理健康特级教师耿喜玲老师的精彩报告,她的讲课条理清晰、生动有序、声情并茂,时常举一些常见的事例,使道理深入浅出,渗透人心,比学一些高深理论来的自然、贴切,我被深深的吸引了。上午三个半小时,下午三个半小时共计七个小时的讲座,听起来一点累的感觉都没有,反而觉得是一种享受。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在现代社会,重重压力之下如何调试自己,确保自己是个健康的人,与此同时我们还得关注他人的心理健康,努力完善自我,做个学生喜欢,自己幸福的老师。

一,调试好自己的心态,做个心理健康的人

作为教师的我们,心理健康影响着身边的人,尤其我们的学生。作为新时代合格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老师。武昌实验中学的耿喜玲老师的讲座中一个个生动的例子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这也是我们在教师这一领域的一个盲区,至少我是第一次在教师培训里接受这种比较正规的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她通过教师心理健康调试的意义——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影响本人的身体健康;教师的心理健康关系到事业的成功;教师的心理健康会影响身边的人(包括学生、同事、家人、朋友等)的心理健康,阐明了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教师要正确处理自己所面临的各种压力,压力会导致攻击性与暴力。由于面对着信息量的剧增、工作责任的加重、与时间赛跑的快节奏、家长期望与社会评价的苛刻,以及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对自己工作业绩的关注与考核,使得许多教师遭受着愈来愈重的精神压力。因此,一些教师变得越来越容易发火、爱骂人、不耐烦、对学生态度专制,甚至出现或大或小的体罚行为,这些都表明教师身上的压力已经超出了极限的范围。导致这种明显违反教育常规的过失行为的原因,与其说是盛怒之下一个常人一时失去了理智,还不如说它是现行教育管理制度下一位教师心灵的扭曲。是激烈的升学竞争、周测月考、分数排队、公布名次以及名目繁多的班级量化考核指标,引发了教师无穷的焦虑;是从早到晚的加班加点,堆积如山的作业、试卷,特别是所谓“末位淘汰”这一类人事制度,使得我们的教师的神经整日处于高度紧张之中。所以,在很多时候,教师的“职业行为越轨”和偏离常态,与其说是“职业道德问题”,不如说是一个“职业倦怠问题”,亦即心理问题。职业倦怠的教师会认为自己无法胜任工作,对自己的职业丧失兴趣和信心。他们更容易抱怨,更容易对自己做出消极的自我评价,他会感觉到自己已经不像过去那样喜欢和有效地适应自己的工作,他的个人成就感正在快速缩减。所以教师应尽量忽略一些并不十分重要的事情,只关注学生成长中最重要的问题;尽量给自己留下思考如何处理问题的时间;尽量给学生留下反思和改正错误的时间;尽量给学生的日后教育留有余地和留下时间。对出现问题行为的学生,教师要有耐心,要充满期待,给予鼓励和等待,决不能一棍子打死,决不能把话说“满”说“死”。这些都是作为教师职业成功的关键。

二,关注身边的人的心理健康 关注我们身边的人的心理健康同样不容忽视,耿老师从马加爵的故事说起,马加爵人生的最后一份信中有几个关键词:尊重、不怕吃苦、怕寂寞、人格尊严„„字字戳心,我们的心情感受如何?悲伤、无奈、可惜、沉重、后怕、同情,„„耿老师认为作为教师最认为感到“后怕”。她追问:“你受到过与马加爵类似的歧视、侮辱和伤害吗?你有什么感受?你有意无意做过歧视、侮辱和伤害别人的事情吗?你有什么感受?”由马加爵事件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我们得到的启示可能很多,最重要的是要关注心理健康。心理危机是怎么回事?——让你难受你又挣扎不出来,你就遇到了心理危机。世上再伟大的人也不会一生万事顺心如意,每个人都有心理危机产生的时刻,只是次数有多有少,程度不同罢了。同样的事发生在不同的人身上受害度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心理免疫系统功能不同。既然伤害难以避免,那就将伤害降至最低。老师只与正常人打交道,如果遇上心理异常非得看医生的学生怎么办?送医生收冶。心理老师不能什么学生的心理问题都能解决,及进寻求其他机构的帮助才能助人,否则害人害己。有些人逆商不高,总感觉倒霉的事总摊上自己,这样的人一定不幸福。

首先,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健康。因为心理健康影响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决定事业成败;心理健康影响生活的幸福指数。心理健康度高的人只活在当下,事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心理不健康的人做事比心理健康度高的累得多,效果还不理想。因此我们要先调适再做事。耿老师当年的导师对她说:“做事不怕失败,做人不能失败”。耿老师说,人到了一定的高度,“才”不是最重要的,“品”是最重要的。你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谁在一起,你的平台有多高。我们要学会拒绝抱怨,没有人喜欢跟心理健康度不高的人搭帮。优秀的人愿不愿意借肩膀给你踩,别人给不给你机会,这取决于你会不会为人处事。因此,我们要先做人,再做事。

一个人的不幸福是会传染的,一个人假如对社会的满意度不高,把自己的不成功都归结于社会,他的孩子就可能会一事无成。孩子的心里可能会形成这样的观念:一个人成功与否不取决于才华,不取决于努力,只取决于有没有背景。作为老师,作为家长,我们一定要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所有的事件放在人生的长河中,很难说它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健康的身体是幸福的根本。不生气是爱惜自己的身体。忧伤肺,怒伤肝,喜伤心。身心健康是相互促进的。忙碌少觉的人脆弱,容易挑刺。建议:不要透支身体,透支所欠的债都是要还的。我们做事要力争使利益最大化,不要去无事找事,不得不做时就尽力做要最好,不当无用功。

其次,我们要关注他人的心理健康。如果你不关注别人的心理健康,可能会带给自己生命的灾难。既然我们已观察到对方情绪不对,不是讲理的时机,为什么不避其锋芒反而去火上浇油呢?连动物都知道逃避危险,有些人反而不能体察到身边的危险。我们作为老师一定要学会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避免与学生公开发生冲突。要避其锋芒,把握教育时机。没有学会体察他人情绪,我们很可能成为替罪羊,当了冤大头而不自知。

一个人情绪极度恶劣的时候智商可能会降到零,当别人情绪问题没解决的时候不要给人讲道理。这个时候人家需要的是静一静,让别人平静了,他才能冷静思考问题,沟通才有可能。当一个处于心理危机的时候,绝对不需要一个教育家,更不需要一个事后诸葛亮。马加爵事件的根源在于他的自卑,自卑是人类痛苦中最痛的痛,自卑正是这一负性事件的祸根。我们老师不要去制造自卑,既不要给自己制造自卑,也不要给他制造自卑,你不要把自己变成一面不受欢迎的镜子。如果你处处显得比人家高明,别人会讨厌这面镜子,就会对你敬而远之“你做你的神,我做我的人”。我们要善待自己,享受生命的过程;我们要善待他人,懂得尊重是根本。

我认为,我们一定要做一名幸福的老师,要做自己情绪的主人,坦然接受自己的弱点,用一双充满爱和宽容的眼睛去发现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去关注每一个孩子光明的一面,时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用乐观豁达的态度去面对学生和生活。

2016.3.14

篇2:耿喜玲老师报告心得体会

陆冬梅

4月23日,参加“众师行----全国中小学互联网+德育创新及智慧型班主任专业成长高级研修班”的培训。没来之前挺反感的,难得一个双休,又要被占用了。可是来听之后,才知这一趟没白来,聆听著名心理专家耿喜玲老师的《做孩子喜欢,自己幸福的老师》讲座。到底是专家,分析问题的能力就是强。她有别于其他讲课老师,完全不用手稿,站着给我们做报告,不得不对她的敬业精神折服,她的讲座是那么实用而风趣,赢得老师们的阵阵掌声,刚开始听的时候,只以自己是一名教师的身份去听、去思考,后来渐渐给自己加了多重身份,母亲、妻子、老师、同事等等,有了更多的感想与反思。首先觉得自己就像是一位病人在听医生的分析病因,原来自己存在着很多心理健康问题,自己就是一位病人啊!病了还不知道。

什么原因使得我们为一件很小的事而发怒到孩子身上?因为我们平日工作中的一些“负气”太过膨胀,时间长了就像充气的气球易爆炸。无处宣泄的痛苦可能会宣泄到无辜的人的身上,不可想象的悲剧极有可能发生。这时的我们如果能很好的评价自己,认清自己,一些不该说的话,不该做的事也许真的不会发生。有时候我们的一句话可能影响到孩子一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我们的话可以伤人,也可以启发孩子的灵魂,我们有多重要。以前看过马加爵事件的报道,对其犯罪动因了解不深。听了耿老师的分析后,才知造成事件悲剧的深层动因是他没有很好的处理好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会使人非常痛苦。本来一个从小到大都非常优秀的学生,到了大学后觉得自己和别人比起来,什么都不会。痛苦让其灵魂慢慢扭曲,不该发生的悲剧发生了。如果当时有人能很好的为其治疗心理上的病,结果又会改写。所以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很重要,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很好配合。而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己也要保持好良好的心态。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难免会受各种影响。当灾难降临到我们头上时,我们尽力让它在我们头上停留很短。适时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能适度的表达和控制自己,只有控制自己,才能适度表达,不能控制自己,表达出来的就不适度。在生活中做真实的自我,不要给自己加上“强人”的标准。生活中如果活的不真实,就会觉得很累,负气就会不断增加,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使我们犯错。做真实的你最好,不会为自己每天带着假面具生活而痛苦。“对生活有了幸福感的人,才能给孩子带来幸福,给他人带来幸福!”这句很平常的话,我们却很难做到。

每个孩子在上小学前都充满了对小学生活的期待,他们像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早点上学,想尽早体会到小学生活的乐趣。“妈妈,我要考双百分。妈妈,我要得第一······”这些话很多孩子在上学之初会这样想这样说,可半学期之后又是什么使孩子们失去了上学时的期望呢?每个孩子都想出色,因为他们都有自尊,他们不出色是他们分了心。每个孩子都想获得尊重和肯定,可我们给了孩子这样的机会吗?平日我们的“体罚”,过重的话语很有可能伤了孩子的心,让孩子失去找回自我的信心。现在的孩子虽是独生子占多数,而面临着学习和竞争的压力,本来就处在一个病态的环境里,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家长和老师更应关注的问题。“现在的孩子太难管了!现在的孩子太难教了!”他们身上凸现的问题,正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和同龄的孩子之间,为一点小事而大动拳脚,缺乏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基本问题。小学阶段的孩子,有更多时间和同龄孩子接触交往。我们要在这一时期培养孩子的交往技能。很多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发面不足,有可能受到同伴的“冷暴力”,而这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的障碍。父母和老师的关心和疏导在这个时候尤为重要,走进孩子的心灵,会为孩子开启一扇窗,让孩子呼吸到新鲜的空气。我们把孩子培养成“永不言败,永远有激情,永远有自信”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成功所在。作为家长和老师的我,很少关注到孩子心理健康问题,忽略他们心理上存在这障碍,没能去和他们沟通。听了耿老师的讲座顿悟,我不光只做自己专业的事,还有去适度发挥自己的其它才能,才能把自己和别人的孩子教好。

上一篇:仓单质押相关协议下一篇:尼泊尔签证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