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学习“二等分”

2024-05-01

大班数学教案:学习“二等分”(精选15篇)

篇1:大班数学教案:学习“二等分”

活动要求:在操作和判断活动中,尝试把有些实物分成一样多的两份,并在活动中学会用自己的办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活动流程:复习二等分操作活动分享交流活动

材料与环境创设:幼儿人手一份:围兜、毛巾、台布;每组一份:盐金枣、华华丹、饮料、花生、青豆、糖、瓜子肉、一次性杯子、汤匙、果冻盒、刀等。

活动指导:

一、(结合实际)复习二等分

1.《两只笨狗熊》里的两只小熊为什么最后都只吃到一丁点儿干面包,狐狸是怎么分的?

幼儿讨论:两只笨狗熊应该怎么分?

2.通过分析比较,得出:

(1)把东西分成相等的两份,是二等分。

(2)迁移: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分成相等的两份。(幼儿讨论、争议)

二、操作活动(幼儿探索尝试把实物二等分)

1.这里有一碗米要把它分到二只杯子里该怎么分?(幼儿讨论)

2.探索实践:在你们桌上有好多吃的东西,有青豆,有糖,有可乐……可以用什么办法把它们分成相等的二份。

三、交流分享活动

1.交流:你分的是什么?是用什么方法来分的?(用了什么工具)分得对吗?为什么?有不同的分法吗?哪个方法更好?为什么?

2.分享:请你把二等分后的食物自己吃一半,还有一半留给好朋友。

篇2:大班数学教案:学习“二等分”

一、设计意图:

随着年龄的提高,大班幼儿对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是熟悉的,因此对图形进行等分就有可操作性。本次活动从幼儿感兴趣的帮助老师分绸带入手,充分激发了幼儿学习探索的欲望,接着围着图形层层展开活动。整个活动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原则,并通过幼儿自己动手探索操作,对认识新事物具有积极意义。第一环节提供圆形可学习用对折的方法二等分,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第二环节提供长方形、正方形,幼儿凭自己地思维能力选择二等分地方法,在讲解中学习多种二等分的方法。第三环节,使知识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第四环节,要求幼儿在掌握二等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操作,联系生活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二等分。

二、活动目标:

1、通过尝试性的操作和判断,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判断能力。

3、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活动重点:

通过尝试性的操作和判断,学习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感知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活动难点: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1.材料:绸带,纸(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分练习纸,各种食物(花片、毛线、吸管、米、水)。

2.工具:笔,剪刀,直尺。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讲解演示1.出示绸带问: “小朋友,今天老师的头发有什么变化吗?(扎两个辫子)我还想给两条小辫扎上漂亮的绸带,现在只有一根绸带,怎么办才能扎两根小辫呢? 请小朋友帮老师想想办法,怎么分?”2.组织幼儿讨论,等充分表达意见后,教师边讲解边演示,让幼儿注意观察。

3.教师小结: 把绸带两头对折,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感知二等分的含义。(此环节以形象直观的具体事物――绸带为材料,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并提出问题,让幼儿开动脑筋,帮助分绸带。通过把操作的过程与结果展现给幼儿,使幼儿初步认识“二等分”这一概念)。

(二)基本部分:操作探索

一、游戏:分蛋糕师(展示课件):今天小熊生日,请来了两位小客人,看看是谁?它想把一块蛋糕分给两位好朋友吃,怎么办? 请小朋友动手试一试。

(1)每人两块圆形蛋糕,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观察。

(2)组织幼儿讨论等分方法。

(3)师 小结:把圆形蛋糕对折,然后剪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使幼儿进一步感知二等分的含义。)(4)操作验证二等分: “怎样让别人相信你的两份蛋糕是一样大的呢?”(叠在一起比较)(5)讨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①请小朋友把等分后的两部分与原来的蛋糕作比较,看它们有什么不同。比一比,等分后的部分是否一样大,以及原来的图形和分后的每一部分哪个大?哪个小?

②师小结:二个部分合起来是原来的一份。(此环节让幼儿开动脑筋想出对折的折法来二等分圆形,得到一样大小的两份,然后通过验证来证实二等分和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充分感知二等分的实际含义)。

二、比一比:谁的方法多。

1.出示(正方形):引导幼儿思考怎样把正方形进行二等分。

2.幼儿操作探索,教师观察指导。

3.请幼儿介绍新方法。

4.教师小结:向幼儿介绍讲清对边折、对角折的方法。请没这样折过的幼儿重新试一次。

5.出示(长方形):幼儿再次操作。

6.师:课件展示(此环节提供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纸,让幼儿操作,探索多种二等分的方法,给幼儿增加了难度,有个别能力强的幼儿能想出对角线折的方法二等分,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鼓励,能激发幼儿积极性和独创精神。教师让没有尝试对角线折和对角折的幼儿一个充分学习的机会,再次巩固新的二等分方法)

三、游戏“看谁说的对”天线宝宝想和你们做游戏,请你看图形说说它是不是二等分?比一比谁说的又对又快?

过渡语:刚才我们把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用对折的方法进行了二等分,可是,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像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比如:桌子、椅子等。现在请小朋友看看这些东西,怎样进行等分。

三、探索二等分的方法。

1、将幼儿分四组,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二等分。

师:今天老师带小朋友参观超市,看看超市里有什么?请小朋友动脑筋把这些实物分成相等的二份。

(教师介绍各种材料,请小朋友帮忙把里面的东西进行二等分。)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指导。(鼓励幼儿积极动手、动脑,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3,幼儿讲述操作过程、方法。

(1)提问:(分别出示毛线、吸管、花片、米、水)小朋友你刚才是用什么方法、什么工具把毛线分成两个相同的部分?(对折、尺子量,剪刀剪、用手撕)(2)幼儿讲述各种分法,教师引导幼儿联系生活想想在什么时候用过目测法、数数法、计量法(3)教师小结:小朋友用了目测法、折叠法、计量法、数数法等对超市里的东西进行了二等分。不同的物体性质不一样,所以要用不同的方法。和纸一样又软又薄的东西可以用折叠法来分,和蛋糕一样比较厚的可以用分割法,和水一样的液体和数量较多的物体可以用等量的方法来

篇3:大班数学教案:学习“二等分”

关键词:大班额;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目前,在相当多的学校仍存在超过60人的大班额。面对大班额,老师经常陷入困惑:这么多的学生哪能兼顾得过来?特别是到了小学高年级,知识难度逐渐增大,一些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分外吃力。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对大班额下实施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这里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轻松的课前“小组合作学习”

1.上新课的前三分钟“小组合作学习”。现在的小学生即使到了高年级也往往还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或不会预习。主要原因是课堂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学生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机会基本没有。而小组合作学习恰恰填补了这一缺陷,在全班交流展示环节,学生活动的机会很多,发言率也很高。因此,笔者在上新课的前一天,一般都会布置学生进行预习。同时,为了及时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笔者往往采取上新课前三分钟的“小组合作学习”办法,由组长组织他们把预习中没弄懂的和了解了的知识在组内进行交流。具体做法是:按照就近便于交流的原则,将全班学生按座位分为前后两个半区,每个半区又按左中右分为三个小组,这样就有了六个小组。

2.上练习课的前三分钟“小组合作学习”。近些年,小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听题列式能力有所弱化,即便是一些数学学得好的同学,在做口算题目时也习惯于依赖笔算。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班上开展上练习课的前三分钟小组内口算训练和听题列式。老师在上课的前一天就根据学习内容,布置全班学生每人出2-5道口算题或1-3道应用题。在每节课的前三分钟,如果这节课的教学以计算题为主,就让学生课前在小组内轮流出口算题,进行抢答或必答。如果这节课以解决问题为主,就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轮流出应用题,其它学生听题列算式,然后组内交流看看谁出错了,并告诉他错在哪里。如果没人出错,则继续下一道。在这期间,教师可下去看看各组的情况并及时帮助他們。

二、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

大班额中,学生间的差异往往很明显。因此,对于数学课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要选择恰当的时机,合作次数不宜过多,分工要明确。

1.在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时运用合作学习,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的重点往往就是教学中的难点。面对这些重点、难点问题,教学中,大多数学生或是半信半疑、没有十分把握,或是一知半解、无从下手。这时候就比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具体做法是,让学生采取就近的原则随机分组(如同桌、前后桌、临桌),自由地快速地组成临时学习小组,及时讨论交流,快速解决问题。如我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圆锥的认识》一课时,圆锥的高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首先请一个学生指出圆锥的高,当该生从顶点沿着侧面指到底面圆周上时,大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的,个别学生感觉有问题,但还不知道怎么说,这时笔者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2.在解决学生的质疑问难时组织小组讨论,有助于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对于学习中碰到的问题,大家通过讨论交流,互相启发,对问题就认识的深透,就能有效的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所以求出的比值不能带单位。为了让小组成员高效合作,教师在学习中可以开展小组的竞赛,充分发挥各小组的团体作用,用集体的智慧显示自己的力量,攻克学习的保垒。

三、愉悦的课后“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课的课后合作学习在于对课内学习的巩固、拓展与应用,尤其是组内同学之间的帮扶作用。一次,教完分数乘、除法后,在放学的路上,我跟学生们走在一起,听到他们互相出口算题考对方,当发现谁答得慢时,大家就轮流每人出一道口算题让他算,每次算对后都很高兴地告诉他算对了,当算错时则耐心地教他。这一幕轻松自由而有效的场景给了笔者启迪:如果能把同学们这种偶尔自发的合作学习,演变为有组织的相对固定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并加以推广,那岂不是可以惠及全体同学?第二天,笔者在班上讲起这件事情时同学们都饶有兴趣。于是笔者趁热打铁,提出按照放学回家同路、住家邻近的原则,让大家自由组合,两到三人一组,最多不超过五人,组成课后合作学习小组。由班长将各学习小组名单收集上来后,班上73位同学还有21位没有加入或组成合作小组。其中,有持观望态度的,有表示没有兴趣的。对这些同学,笔者没有强求也没有批评。

实践表明,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减轻了压力、增强了自信心,增加了动手实践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尤其对于推动大班额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有明显的积极作用。

篇4:大班数学教案设计《学习二等分》

1.通过尝试性的操作和判断,学习将一个物体二等分。

2.探索物体等分的多种方法,对等分活动产生兴趣。

3.尝试运用二等分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二等分》课件。

2.人手一份操作纸、剪刀。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活动兴趣。

教师:你们认识团团圆圆吗?冬天到了,不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有三个小朋友去看望它们。(演示课件)教师:它们怎么啦?怎么办呢?

教师:听听三个小朋友想到了什么好办法。(演示课件)(二)初步尝试用一种方法进行二等分。

1.讨论交流。

教师:看,他们找到了什么?(演示课件)教师:每人找到了一块布,要帮两个熊猫宝宝分别做两条一模一样的围巾,怎么办?

2.实践探索。

教师:老师给你们准备了材料,请你们用刚才想到的方法去试一试。

3.交流探讨。(演示课件)教师:谁说一说用什么方法来分的。

教师:它原来是什么形状,二等分后是什么形状?你怎么知道它是一样大的。

(三)探索多种方法进行二等分。

1.实践探索。

教师:把一个图形对折,剪成完全相同的两份,这种分法叫做二等分。把图形二等分还有很多方法,我们再去尝试一下,看看谁的方法多。

2.交流学习。

教师:你用了哪些新方法?介绍给大家分享。

教师:谁也用到这种方法的?

小结:东东、丽丽、贝贝谢谢你们,看,他们用你们的好办法做了把围巾做好了,送给了团团圆圆。瞧,团团圆圆围上了一样的围巾多开心啊,在谢谢小朋友呢。(演示课件)(四)拓展延伸二等分经验。

(1)将多个物体进行二等分。

教师:团团圆圆肚子饿了,怎么办呢?

教师:(演示课件,出现一堆竹子)这么多的竹子,请大家也帮团团圆圆来分一下,怎么分呢?

(2)将液体进行二等分。

教师:熊猫口渴了,叔叔赶紧送来了一桶水,怎么分呢?

活动延伸:

篇5:大班数学教案:学习“二等分”

(一)活动目标:

1.尝试将一个物体分成相等的两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运用二等分知识,合作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

3.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4.教幼儿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态度。

(二)活动准备

1.蜡光纸:圆形、正方形、心形、花边形、泡沫正方形,木棒一支。

2.花生米、红豆仁、红枣、黄豆仁。

3.故事挂图二张,塑料蓝若干个,小盘若干个,录音带。

(三)活动过程

1.初步接触二等分通过故事导入课题,熊妈妈有两个孩子,一个叫大黑,一个叫小黑,一天哥儿俩拾到一个香喷的面包,大黑怕小黑多吃一点,小黑又怕大黑多吃一点,正在闹着,狐狸大婶来了,不安好心地帮熊哥俩把面包分成了两块,哥儿俩一看,急得叫起来:“不行,不行,一块大,一块小”。狐狸大婶说:“你们别急,这块大一点的,我咬它一口?哥儿俩一看,那块大的变小了,小的变大了,又急得叫起来:”不行,不行,一块大,一块小“。……就这样,大黑、小黑只吃到了一点点面包,还不知道上了狐狸的当呢。

教师提问:小朋友,假如你们碰到哥儿俩,你们愿意帮忙吗?假如老师给你们一个圆形面包,小朋友们会分吗?怎样才能分成一样大的两块面包?老师提供圆形纸引导幼儿想办法把它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幼儿操作。

讨论: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分的?怎样证明你分的两份是一样大的呢?教师鼓励幼儿想出各种办法加以证明。

2.用不同方法等分几种图形教师说:”圆形面包小朋友们都会分了,如果熊哥俩拾到的是心形面包、正方形面包、花边形的面包,小朋友们会分吗?怎样才能分成一样大的两份?教师提供各种图形,幼儿操作,教师参与小组活动,鼓励幼儿探素图形的各种分法。

3.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集体交流,请幼儿讲述各种图形的分法,老师说:“谁来告诉大家,你是怎样把正方形面包分成一样大的两份是一样大的?“文章.出自快思老.师教.案网.”还有谁用不一样的方法把正方形分成了一样大的两份“,用同样方法让幼儿说心形、花边形的分法。

教师小结:”通过对折,我们把这些图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个部分,这就是二等分“。

(2)师生共同探讨,深入探素正方形的其他分法。

教师出示正方形泡沫,操作给幼儿看,教师用小棒在上面任意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不对角分,也不以边中心对折,是否也能分得二等分,根据操作情况加以验证,让幼儿进一步明白。

(3)引导幼儿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教师:”我们刚才用不同的方法把圆形、正方形、心形、花边形分成了一样大的两份,请小朋友看看已分出来的一米和原来的图形比(出示图形)哪个大?哪个小?分出来的一份是原图形的多少?(一半)

4.解决新问题。

教师问:“1块面包,1块点心,小熊哥俩分着吃,每人只吃一半,如果有2块点心,2块面包,小熊哥俩分着吃,每人吃到多少?如果有4个苹果,哥儿俩各吃几个”?

分实物教师:“小朋友今天我们帮助熊哥俩分面包、分点心,熊妈妈心里可高兴了,熊妈妈现在准备煮八宝粥给小朋友吃,可是熊妈妈说八宝粥的配料要先分成二份才能煮,小朋友,下面我们再来帮助熊妈妈分配料好吗?”(好)那我们先看一下配料里都有些什么,有红枣4颗、花生米2粒、红豆仁2粒、黄豆仁2粒,下面请小朋友们两个人一组把篮子里的配料分在两个盘子里,分的时候要注意两份一样多。

教师提供配料,幼儿讨论操作,分好后教师集体提问:"小朋友,你们盘子里红枣多少颗?花生米有几粒?红豆仁有几粒?黄豆仁有几粒?好,小朋友真聪明,都分对了!

5.结束部分:

教师:好了,聪明的小朋友们已经帮助熊哥俩把不同形状的面包分成一样大的两份,教会了熊哥俩二等分的知识,熊哥俩为了谢谢大家,现在请小朋友们一起到外面去做游戏。

教学反思

在学习活动中,我本着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让幼儿亲自动手去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我在操作活动中充当好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通过操作和探索,自己找出了二等分的分法,建立等分的概念。整个过程下来大部分幼儿的积极参与性还是比较高的,有个别两三个幼儿不喜欢动脑筋探索,在以后应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不要太过于拘谨。

篇6:大班数学:二等分

1、幼儿在操作和判断活动中,尝试把一些实物分成一样大的两份。

2、引导幼儿大胆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探索二等份的多种方法。

3、在活动中学会用简单的数学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活动的有趣。

活动准备:

1、圆形纸、剪刀人手一份。

2、实物:丝带、彩色水(杯子)、长方形饼干、火腿肠(线)、糖、豆子(杯子)。

3、投影仪。

活动难点:火腿肠。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起幼儿的操作兴趣。

师:还记得昨天听过的故事《两只笨狗熊》吗?两只笨狗熊为什么只吃到一丁点的面包?

幼儿:……(请2—3个幼儿回答)

师:如果请你来分,你会怎么分?

幼儿:……(分得一样大)

师:现在,大黑和小黑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它们分蛋糕你们愿意吗?

幼儿:……

二、幼儿第一次操作,尝试把圆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份。

1、师提供人手一张圆形纸,剪刀,要求要而大胆尝试将圆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份。

(师:现在,老师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蛋糕,一把剪刀,请你们试着把蛋糕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

2、幼儿操作,教师巡视。

3、请个别幼儿介绍自己分两份的方法,并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法来验证是否一样大 。(请个别幼儿上来介绍,如果验证下来不一样,及时指出来。)

4、教师进行小结:我们把一样东西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叫二等分,而且二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比原来的小。(与原来大的蛋糕进行比较。)

三、幼儿第二次操作,尝试将不同的实物进行二等分。

1、请幼儿说说:还有哪些东西可以分成一样大小的两份?(请幼儿列举一些实物)

2、师:大黑、小黑家里也有一些东西想请我们小朋友来进行二等分。

2、利用投影仪展示操作材料(丝带、长方形饼干、糖、米、饮料、火腿肠等东西。)(师一样一样出示)

3、介绍操作材料后,师重点指导分火腿肠。

4、请幼儿想办法把这些东西进行二等分。

5、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教师重点指导二等分水、火腿肠。)

四、交流介绍自己的方法,鼓励幼儿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

1、请幼儿说说把什么东西分成了一样大小的两份,是怎么分的?并请幼儿到视频仪上展示操作过程。

(重点请分火腿肠、水的幼儿上来分。)

2、如果到前面来操作错误,再请个别幼儿上来,教师进行指导帮助。

3、个别幼儿到前面来介绍后,小组自查。

五、延伸活动。

篇7:大班数学教案:学习“二等分”

一、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吴某欣,男,独子,5周岁6个月,身体健康,无重大病史。欣欣性格比较内向,与同伴、老师的主动交流甚少,存在一定的人际关系障碍,只和特定的伙伴游戏,但对自己的亲人有情感交流,老师与其交流时欣欣的眼神有闪躲现象。欣欣的形象思维能力较好,对美术活动兴趣浓厚;抽象逻辑思维较弱,缺乏想象力。能够复述简单的故事,背诵儿歌、古诗,但理解能力比较弱,对长句难以理解,不懂得归纳组织语句。

(二)家庭背景

父亲,大学学历,宁波奉化人,从商;母亲,大学学历,山东青岛人,全职主妇(生育前同父亲共同经商)。父母均有较好的文化水平,家庭经济状况良好。孩子的学习生活主要由母亲照顾,父亲工作繁忙甚少与幼儿接触。

(三)对欣欣数学学习困难的鉴定

从小班起,欣欣就对数学学习表现出较大的困难,点数、排序、守恒、图形、计算等方面都存在一定障碍,这引起了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关注。

例如,在点数活动中,教师提供7片雪花片,幼儿进行点数,并回答“这里一共有几片雪花片”的问题。欣欣对于这个活动表现出些许的不耐烦,在教师介入之后,欣欣开始点数。第一次点数“1、2、3、5、7……”可以发现欣欣不理解点数的含义,不能够掌握数物的匹配,不会连续数数。在老师引导后的第二次点数“1、2、3、4、5、6、7”,欣欣模仿教师数数的效果较好,但当老师提问“一共有几片雪花片”时,欣欣又出现了如第一轮点数时的情况,随意回答,一会“5”一会“9”。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欣欣基本没有数字概念,对于一个数字所代表的总数含义不理解。在图形认识活动中,欣欣能够比较清楚地分辨圆形、三角形和正方形(但对梯形、长方形认识有一定困难),能够分辨生活中的这些形状物品。但当老师对比认识立体形和平面形时,欣欣依旧出现比较大的问题,无论是平面形还是立体形,欣欣统一用平面形的概念定义。当老师个别交流询问这两种形状有什么不一样的时候,欣欣茫然地看着老师,说“它们都是一样的。”可见,孩子对于形状的认识仅仅限于最基本的三种,且对这三种形状的认识采用的是记忆的方式,变形后的形状仍存在认识困难。对于立体形状的认识更是微乎其微,不理解立体与平面之间的区别,缺少立体建构的概念。

发现问题后,我们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使用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对欣欣进行智商测量。测量结果表明欣欣不属于智力落后儿童,其中操作部分得分较高。同时,我们使用Ginsberg等人开发的儿童早期数学能力测验对其数学能力进行测试。欣欣的成绩低于基准值10%,所以,我们初步判定欣欣为数学学习困难幼儿。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影响数学学习困难的负面因素分析

幼儿童年生活的主要场所是幼儿园和家庭,其交往对象主要为家人、老师和同伴。通过两年的观察、访谈、记录、统计,我们将影响欣欣数学学习困难的负面因素小结如下:

1.家庭的影响因素

(1)父亲缺位现象严重

欣欣的父亲文化程度较高,教育方法比较得当,但因为工作原因长期不在家,缺少对于孩子学习、生活上的关注,对于儿子的教育,欣欣父亲一直心存愧疚。每当父亲休假在家时,欣欣的行为表现会比平时好很多,能够比较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对父亲表现出较大的依恋和不舍。父亲的缺位较明显地阻碍了欣欣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减少了其在家主动学习的机会。

(2)母亲采用刻板和简单的数学教育方式

在家中,平时欣欣的数学教学主要依赖于母亲。通过访谈,我们发现欣欣的母亲已经意识到孩子的数学能力比其他孩子弱,也想在这方面对孩子有所训练,但其采用的教育方式比较传统和单一,一味通过让孩子做题来达到目标。欣欣这一年龄段的幼儿一般通过形象化思维学习,对于数学这类比较抽象的内容,如果只通过做题目,幼儿可能掌握一些简单的运算技能,但并不能使幼儿理解其中的数学原理。欣欣母亲这种简单的数学教育方式对欣欣数学能力的提高并没有什么作用,反而造成了孩子负面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影响了母子之间的情感。同时,父母之间教育理念及教育方式的不统一,对于心理敏感的欣欣也产生了一定的困惑,不知道该用何种方式学习才是最恰当的。

2.教师的影响因素

(1)初期教师对幼儿数学概念发展水平的了解不足

在小班初期阶段,家长同老师的交流不畅,家长不愿提及欣欣身上可能存在的问题,使得我们对孩子的认识也略显不足。正因为不清楚,导致产生了一盘化的数学教育模式,没有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没有对数学学习困难的欣欣进行个别化教育,在辅导过程中也显得无的放矢,没有针对性。

(2)师幼交流不通畅

由于欣欣在吃饭、睡觉、上课回答问题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少问题,属于班级中能力较弱的幼儿,老师对于他更多的是无奈和沮丧,这对原本内向的欣欣造成了一些心理压力。这也让欣欣对老师产生了一定的距离感,很少与老师沟通交流,两者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欣欣与老师交流的缺乏使他失去了主动获得老师关注的机会,在不多的交流机会中,欣欣的怯弱也让老师失去了辅导的兴趣,这不利于改善其数学学习困难的状况。

3.同伴的影响因素

幼儿学习态度的形成是一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幼儿对自己数学能力的认识来源于老师和家长给予的数学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同伴对他数学能力的评价。特别在幼儿园阶段,同伴的评价对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在我们班级中,我们可以经常听到有幼儿说:欣欣不会做数学,不用让他做了等等的言论。欣欣在生活环境中不断接收到他人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这也进一步加深了欣欣对数学学习的惧怕,降低了自我效能感和自我满足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了负面态度。上述多种因素的交织纵横、相互作用,最终使欣欣数学学习持续落后。

(二)教师早期干预策略分析

从上述因素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欣欣数学学习困难的形成和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从日常实践的经验中,我们可以发现,单纯数学技能练习虽然能在短期内提高幼儿数学学习能力,但从本质上改善幼儿的数学学习能力还需从环境、学习方式、家园合作等诸多方面入手。在我们发现欣欣的数学学习困难之后,立即制订计划,结合幼儿园、家庭双方的力量,共同帮助欣欣提高数学学习能力。

1.利用幼儿园各种教育因素促进幼儿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学习活动、生活活动以及其他活动中都渗透着数学教育。我们将充分利用这些数学教育资源,加深、加长数学学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对于欣欣起到帮助作用。

(1)周围环境凸显数学教育

在我们生活的幼儿园中,到处都隐含着数与形的秘密。我们发现欣欣乐于观察不同事物,能够简单地和同伴、老师交流观察内容。我们就利用这一契机,用环境引导欣欣去发现、去学习,从而巩固数学知识。例如,在主题“请到我家来做客”中,有一节关于序数(纵、横)认识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欣欣对于序数这一概念不甚了解,对于枯燥的笔头作业没有兴趣。针对这一点,课后我们在主题墙中创设了一幢“中二班集体屋”,将班级中三十名孩子的照片贴在不同楼层的不同房间(每三天调整一次位置)。我们引导欣欣关注自己的房间在哪里、周围的邻居是谁、自己的房号是多少、朋友的房号又是多少等内容。渐渐地,欣欣开始关注主题墙面上的一些内容,主动地参与到讨论活动之中,从而与伙伴和老师的交流也有所增加。

(2)日常生活渗透数学教育

针对欣欣这类对正规的数学学习有一定抗拒心理的孩子,日常的潜移默化效果更佳突出。

比如,在午餐时间,我们会请欣欣帮助保育老师分碗筷。一开始,我们会让一名能力较强的孩子带领欣欣操作,半个月之后,我们发现欣欣已经能够独立完成这一任务而且乐于参与其中,这已变成他每天的固定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欣欣的点数、掌握一一对应关系的能力得到提高、也能够了解单双数的一些概念。再如,午餐后散步时,我们会和欣欣一起数一数幼儿园花园里有几棵树,有几颗开花了,有几颗结果了,用编应用题的方式叙述出来;在外出亲子活动时,看看他最喜欢的汽车车牌号、站牌号码,记忆长串的数字和字符发现其中的规律;离园活动时,数一数还剩几个小朋友,将玩具分发到每个小朋友手上,练习一一对应的能力……此类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数不胜数,这样的过程让欣欣没有压力地学习数学,简单而又愉快。

(3)户外活动整合数学教育

欣欣对于户外活动的兴趣是非常浓厚的,从而户外学习的能力也高于室内学习的能力。抓住这一点,我们将数学内容与户外游戏整合,使欣欣在玩中学,在学中玩。例如,在掌握按规律排序时,我们提供了三种颜色的圈,让欣欣帮助老师布置场地,有规律地排列这些圈,在我们简单的示范后,欣欣能够很快地模仿老师的方法进行排列。接着我们在第二轮、第三轮游戏时增加排序难度,让欣欣学习按不同规律排序的方法。

(4)蒙氏活动中数学知识的巩固提升

我们班为蒙氏班,每天都有固定的蒙氏自主活动时间。在蒙氏活动中,数学区是比较重要的一块。我们观察发现,在自主蒙氏活动时间内,欣欣鲜有选择数学学习内容的时间,他在活动中常常处于“观赏”的状态,即使选择了一份工作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完成。这种情况下,我们两位教师配合,每次活动中配班的一位老师作为欣欣的主要辅导者,每次活动我们会向欣欣提出本次活动的要求,在活动中陪伴他一起工作。如果在一次的蒙氏活动中完成不了工作,那我们会和他一起保留做好的部分,下次活动继续完成。一旦欣欣的工作有了成品,我们都鼓励他向同伴展示作品,让他萌发满足感。这种感觉使欣欣更乐意投入数学区的活动,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5)融洽师生关系及生生关系

在欣欣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自信心对他起着很大的精神支撑作用。我们对欣欣的每一次尝试和表达都给予积极地回应,以表扬的方式鼓励欣欣多多参与数学活动,给欣欣信任感和情感依托。同时,同伴的评价对个体自我效能感形成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活动中为幼儿创设更多的合作机会,让幼儿获得更多成功的体验,从而让其赢得同伴的尊重和肯定,降低其对数学学习的负面印象。在这样的多重情感辅助下,欣欣的数学学习兴趣有了明显的提高。

2.取得家长支持,形成家园共育的模式

(1)加强家园之间的联系

我们定期与家长沟通(每周一次),以小报告的形式告知家长:这一星期学习了哪些数学内容,每项内容的目标是什么,欣欣在此项活动中的表现,家中可以如何配合等,阶段性地帮助欣欣改善数学学习困难问题。比如,第一阶段,我们针对欣欣的数学学习习惯不太好的现象,请家长配合在家中养成他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能专心做某件事,从而有效促进数学能力的发展;在习惯培养之后的第二阶段,我们针对欣欣对数概念理解困难的问题,我们进一步与家长沟通,给家长一些意见和建议,让家长在家里为幼儿提供与幼儿园近期学习中类似的数经验,减轻幼儿因无法完成任务而产生的挫败感。家园的密切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我们与家长的关系,增强了彼此的信任感,更有助于为欣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2)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

每个月我们都会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为家长提供较为先进的生活化数学教育方式,统一父母双方的教育理念。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让欣欣数数身边有兴趣的物体,如马路上的汽车、冬天的衣服、家里的玩具等等。摒弃家长原本简单、刻板的教育方式,将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带给家长,同时增进亲子之间的,特别是母子之间的情感交流。

(3)培养兴趣增强自信

绘画是欣欣最喜欢的一项活动,他会通过画画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在这个过程中,欣欣的视觉能力、精细动作都得到了提升。最重要的是,欣欣的自信心得到了培养。通过交流,我们得到欣欣母亲的认同,她很快就着手对欣欣进行美术方面的培养,中班开始,欣欣参加了每周一次的美术兴趣小组活动。每次活动后欣欣母亲都会将欣欣的作品带到幼儿园,老师在教室里开辟了固定的墙面版块进行展示。两个学期下来,不仅欣欣的美术水平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欣欣得到了同伴的更多认可,自信心大大提升,幼儿园活动中的畏惧感大大降低,在数学活动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研究的成效

在两年多的实践教育研究中,我们从诸方面入手,融合了生活中的数学教育、转变父母传统的数学教育观念,提升了欣欣的社会交往能力,增强了欣欣的数学学习体验感等。现在欣欣已经能够进行20以内的点数,理解数与物之间的关系,对数的组成和分解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正确地区分几种简单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会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序等。同时,他对数学活动惧怕的感觉已逐渐消失,乐于参与各类数学活动,这将有利于其今后数学能力的培养。但他现在的数学发展水平仍稍稍落后于其他同龄幼儿,逻辑思维的缜密性不强,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也比较有限。因此,对欣欣的数学训练我们仍需要继续坚持,希望能更快地拉近他与其他孩子之间的能力距离。

参考文献:

[1]王恩国,刘昌.数学学习困难与工作记忆关系研究的现状与前瞻[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9-47.

[2]J.M Sattler,R.D Hoge.儿童评价[M].陈会昌,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50-51.

[3]徐速.西方数学学习困难研完的综述[J].心理科学,2005(1):143-145.

[4]青兴春.数学学习困难及心理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03(3):52-55.

[5]张丽莉.学龄前数学学习困难儿童数感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10(1).

篇8:大班数学活动教案:二等分

1、通过活动,让幼儿学会利用容器将实物分成一样的两分。

2、学会用自己的办法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活动准备:

实物:绿豆、果条、面包、小西红柿、花生、香蕉、饼干、糖、绸带、德克士票、可乐

工具:塑料刀、剪刀、自制量杯、果冻杯。

三、活动过程:

(一)、以小兔请客引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1、律动《开汽车》进场。

2、引导幼儿观察桌面上的实物,并提出要求:“请把桌上的实物分成一样多的两份,你一份,我一份。

(二)、第一次尝试:二等分各种实物

1、幼儿尝试操作:将桌上的实物分成一样多的两份,并把分好的实物放在各自的盒子里

2、尝试后讨论:你分的是什么东西?你是怎么分的?

你怎么知道自己分的是一样多的两份呢?

3、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将各种实物的分法进行总结

(三)、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利用量杯二等分绿豆

1、幼儿尝试,教师从旁指导

2、尝试后讨论;你们分的是一样多吗?你是怎么知道它们是一样多?

小结:原来这是量杯,上面有刻度,它能帮我们把像绿豆一样的东西分成一样多的两份。

(四)、第三次尝试:引导幼儿二等分可乐

1、出示已到好的可乐,引导幼儿将一杯可乐分成一样多的两杯

2、教师与幼儿共同品尝饮料

篇9:大班数学活动教案:二等分

1、初步理解二等分的含义;二等分后每份是一样大的,并能比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探索同个图形不同的二等分方法,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尝试能力。

二、活动准备:

正方形、长方形、椭圆形、圆形、花形和心形的纸片若干、剪刀

三、活动过程:

一)、请幼儿帮助小兔子,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小朋友,今天小白兔来到我们的教室里,想请我们小朋友来帮一个忙。动物城里造了许多新房子,小动物们从店了买回来了许多漂亮的窗纸。可是,窗纸太大了,要分成一样大的两份才能用,小动物都不会分,小朋友愿意帮助小动物吗?

二)、第一次尝试:二等分正方形

1、教师提出尝试要求,将正方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份。

教师:现在请小朋友试一试,看能用什么方法把正方形的纸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分好后剪开。

2、幼儿尝试操作,将正方形二等分,教师巡回观察幼儿操作,对分得好的幼儿及时给予表扬,并鼓励幼儿想想有几种分法。

3、尝试操作后提问。

1)、你是怎么分的?怎么知道分出来的两份是否一样大?(用重叠的方法比较)

2)有哪些小朋友的分法是跟他一样的?哪些小朋友的分法分他不一样?

4、教师将正方形的分法操作演示给幼儿看,并展示在黑板上,请幼儿比较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5、小结:像这样把一个图形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叫二等分,二等分后的每一份都是一样大的,而且每一份都比原来的小,整体比部分大。

三)、第二次尝试:二等分其他图形(长方形、椭圆形、圆形、花形、心形)

1、教师提出第二次尝试要求:二等分其他图形。

教师:小朋友想出了正方形二等分的方法,真聪明。请你们看看箩筐里,还有些什么图形,我们来试试看,帮助小动物们把各种形状的窗纸二等分。

2、幼儿第二次尝试操作,把长方形、圆形、椭圆形、花形、心形等图形二等分,教师观察幼儿操作,了解幼儿不同的二等分方法。

3、教师请选择不同图形进行二等分的幼儿讲讲,自己分的是什么图形、是怎样分的,然后教师将各种图形的二等分方法展示到黑板上。

小结:原来,有些图形只有一种二等分方法,而有些图形有好几种二等分的方法。

四、延伸活动:思考如何将图形四等分。

教师:小朋友真了不起,帮小兔子分好了窗纸,小兔子知道了一定很高兴。我们能把各种形状的纸分成一样大的两份,那你能把它们分成一样大的四份吗?老师把材料放到区角里,请小朋友们下次去试一试看。

篇10:大班数学活动:二等分

一、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操作,初步理解二等分的含义,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 2、鼓励幼儿大胆地去尝试、探索二等分的多种分法,发展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3、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并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二等分》。 2、圆形若干个;正方形、长方形人手若干份。 3、椭圆形、菱形、星形、梯形多余人手一个。 4、一块展示板。 三、活动过程 1、演示课件,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是贝贝和芳芳这对双胞胎过生日,可妈妈只买了一个蛋糕,两个人都想吃,怎么办呢? 幼:可以分。 师:那怎样才能把这个蛋糕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呢? 2、出示圆形,幼儿尝试等分圆形。 师:这是一张跟蛋糕面一样的圆形纸,谁来试试把它分成一样大的两份? 师: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分的? 幼:我是折的。(师追问:怎么知道你分出来的两份一样大呢?) 幼:边对齐边了。 师:哦,对折后完全重叠在一起了,他是用对折重叠的方法把圆形分成了一样大的两份。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帮贝贝和芳芳分蛋糕吧。——演示课件 师:我们帮贝贝和芳芳把蛋糕分成了一样大的两份,她们的心里美滋滋的,谢谢小朋友们。 师小结:像这样把一个物体分成一样大的两份,叫二等分。看一个圆形的蛋糕二等分以后变成了两个半圆形的蛋糕,那原来的一个圆形蛋糕大呢?还是现在的半圆形蛋糕大?圆形蛋糕是整体,半圆形蛋糕是部分,整体比部分大,部分比整体小。(老师讲述时拖调,让幼儿一起跟着说。) (评析: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帮助贝贝和芳芳分蛋糕情节着手,让幼儿利用跟蛋糕面一样的圆形纸,来自主探索二等分的分法。通过幼儿的操作讲述、教师的追问提示、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使幼儿多感官、多渠道地理解二等分,知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同时,激起了幼儿持续探究的兴趣,为下面的环节作经验铺垫。) 3、出示正方形、长方形纸,幼儿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二等分。 师:看,这里还有正方形、长方形,它们能二等分吗?请小朋友去试试。——演示课件(老师注意观察是否有幼儿用对折不重叠的分法,没有的话,可以提示个别幼儿尝试。) 师:谁来说说,正方形和长方形能二等分吗?又是怎么分的呢? 幼:我把正方形边对边对折。(教师提示:他是用刚才的对折重叠的方法把正方形二等分了。)——演示课件 师:有谁和他一样的?(把幼儿的图形展示在展板上)谁有不一样的分法? 幼:我是角对角折。——演示课件 师:有谁和他一样的?(把幼儿的图形展示在展板上)谁有不一样的分法? 师幼小结:我们知道正方形是一个整体,那二等分后的长方形、三角形就是部分,整体比部分大,部分比整体小。 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把长方形二等分的? 幼:我是边对边的。(老师补充讲述:你是将长方形的长边对长边(短边对短边)对折重叠的方法来分的)——演示课件 师:有谁和他一样分的?(把幼儿分好的图形展示在展板上) 谁有不一样分法?当幼儿没有反应时,师可持续:老师想到一种分法,沿着对角线对折,但没有重叠是二等分吗?我们怎样知道它是不是二等分呢? 幼:把它剪开比一比。 师:真是个好办法,你来试试。看,它们重叠在一起啦,是二等分啦——演示课件 师幼小结:我们知道正方形和长方形都能二等分,它们对折重叠能二等分,对折不重叠也能二等分。 (评析:对折不重叠的分法是本次活动的一个难点。在探索中,幼儿有可能发现,也有可能不发现,因此教师可以提醒能力强的孩子去试试。然后,让个别幼儿通过实物图形的折、剪、比,以及演示多媒体课件中图像的对折、分开、旋转重叠,让幼儿来进一步感知二等分,体验探索成功后的快乐,更是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让他们知道了对折重叠能二等分,对折不重叠也能二等分,逐步培养幼儿幼儿科学的思维品质。) 4、出示椭圆形、梯形、星形、菱形纸,幼儿练习二等分。 师:看,这里还有椭圆形、梯形、星形、菱形,它们能不能二等分呢?又可以怎么分呢? 幼儿自由选择图形进行操作。 师:谁来说说,你把什么图形二等分了?是怎么分的? 幼:我选的是五角星,我是用对折重叠的方法把它二等分了。 师:谁也选了这个图形?谁选了不一样图形的? 幼:我拿的是梯形,我也是用对折重叠把它二等分了。 …… 四、活动延伸。 师:今天,我们发现了用对折重叠、对折不重叠的方法能把物体二等分,那能不能用这些方法把它们四等分呢?我们可以去区域活动中试试。

篇11:大班数学教案:学习“二等分”

关键词:大班额;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6-201-01

一、诸多观点:大班额界定

关于“大班额”界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不能简单的以班级人数来界定是不是大班额,还要考虑教学环境、设备情况。在当前Moocs得到推广的背景下,应当重新审视大班额的概念。但是,大多数学者对大班额形成的共识是以班级人数和教育部的规定为依据界定大班额,如,大班额是“每班学生人数超过标准学生人数20%以上的教学班。”(刘玉霞,2013)“大班额指班级人数超过法定人数和班级规模超出教育规律允许的人数。”(李彦清,2014)“班級定员在45人以上统称为大班额。”(齐广平,2005)。

二、大班额溯源:以我校为例

我校位于河南省周口市川汇区八一路北段,学校面积不大,是典型的“袖珍学校”。2008年以来,学校秉承“五育并重、全面发展”的办学思想,在学校全体领导、师生的齐心协力奋斗下,学校“旧貌变新颜”。现有18个教学班,1480名学生,43位教师。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我们在为学校发展“步步高”感到无比自豪与欣慰的同时,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因为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和其他品牌兄弟学校一样的问题:大班额问题。

三、大班额下数学教学的困境

目前,我校班级人数在90—100人之间,按照诸多学者关于大班额的界定,我校班级教学属于典型的大班额甚至是超大班额。在这种超大班额情况下,教师在学科教学中“超负荷”运转,教学陷入以下困境:

1、课前预设目标难以完成。“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一般情况下,学生人数多,必然差异大。有的学生家庭教育好,学习基础也好,教学中会“吃不饱”;有的学生家庭教育差,学习基础也差,教学中会“吃不了”;有的学生天资高,接收能力强,有的学生天资低,接收能力弱;有的学生语文学的好,有的学生上学学的好……虽然老师想“因材施教”,无奈“分身乏术”。

2、学困生人数增多。由于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的特点,数学学困生人数本来就比其他学科多,因为班级基数大,数学学困生人数自然也上升。老师有心给学困生多一点指导,但苦于没有更多的时间。于是造成有些学困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得不得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积重难返。

3、课堂教学参与度降低。学生参与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没有学生参与,就谈不上有效教学。然而,在大班额状态下,老师的注意范围有限,无法关注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真正参教学只不过是理想而已。课堂成了少数学生表演的“舞台”,大多数人在被动地接受着别人的思维成果。时间久了,很多学生被“边缘化”,被“边缘化”的学生参与度进一步降低,也不愿在行为、情感、思维上主动参与。

四、大班额下数学教学小组合作问题

大班额下数学教学小组合作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就是形式化。具体表现为:第一,为合作而合作,合作学习目的错位;第二,滥用合作,本来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完全可以自己解决,但是却“兴师动众”,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第三,有“合作”之名,无合作之实,只是简单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但小组之间却没有真正交流。

五、大班额下小组合作有效性策略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的目标,大班额面临很多困境。我们在近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发现,运用有效性的小组合作策略,是破解大班额给教学带来的难题、实现有效教学的必由之路。那么,大班额背境下如何实现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

1、吃透小组合作学习的理念。我国古典教育学名著《学记》早就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当前,小组合作学习理念为世界各国普遍认同。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教师以学生学习小组为组织方式,通过指导小组成员展开合作,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达到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的目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改变了教师垄断整体课堂的信息源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局面,从而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2、构建合理小组。构建合理小组,成健康合作文化,是有效合作学习的前提。小组的构建要考虑教学内容、学生年龄特点,灵活组建。一般可以采取模糊分组和精确分组两种方式。前者是根据学生座位、教学内容随机临时分组,优点在于简便、易行,分组快,但对低年级学生容易造成心理波动;后者是在某一段时间内小组成员固定,学生职责、座位固定。其优点在于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但缺点是不利于与学习任务结合进行人员调整。小组规模4—6人为宜,分组原则采取组内异质、组际同质。

3、形成健康合作文化。分组后要指定小组长,培养小组合作文化。小组长的代替教师发挥指导作用,协调本组合作进程。合作文化的核心是让学生明白,小组是一个有机整体,自己的言谈举止代表的是小组这个团队,而不仅仅是自己,不仅要为自己负责,还要为小组其他成员负责。

4、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很多老师以为: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老师的作用降低了。其实,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就是要调整教与学的定位关系,强调以学促教,教师不仅要以书为本吃透教材,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更要学会倾听,应对生成,授渔解惑,平等对话,探讨真知。教师一定要精选有合作价值的问题,杜绝大班额下有合作之形、无合作之实的现象。

参考文献:

[1] 刘玉霞.如何提高小学大班额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3,(19).

[2] 李彦清.大班额环境下小组合作学习方法的探究[J].考试周刊,2014,(7).

篇12:大班数学教案:学习“二等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让幼儿感知许多物体(图形)可以分成二等分、四等分,感知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2、探索图形等分的多种方法,激发幼儿对等分的兴趣。

3、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4、让幼儿懂得简单的数学道理。

【活动准备】

幼儿常见的各种图形(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剪刀、与教学相关的PPT、魔术袋一个。

【活动过程】

1、讲述故事,利用故事引入、随故事内容出示PPT。

讲完故事设计问题:羊村长和喜羊羊分蛋糕,两个人一样多,怎么分?

2、指名让4-5名幼儿进行操作,并把操作结果展示在黑板上。

3、请全体幼儿参与进行二等分。

(1)教师出示“魔术袋”,引起幼儿兴趣。每组选一个代表到口袋里摸图形,摸到什么图形,那组就对什么图形进行二等分。

(2)幼儿尝试进行二等分。

(3)每组选代表说说怎么分?如何验证?

4、比较、理解二等分的意义。

选出上述幼儿二等分的作品为范例,引导幼儿比较理解二等分的意义。

教师小结:我们把一个物体分成一样大小的两部分就叫二等分。

5、在二等分的基础上进行四等分。

(1)PPT上出现美羊羊和懒洋洋,请幼儿思考:这时有四个人,应该怎样分蛋糕?

(2)提问:什么叫四等分?

(3)小组讨论:怎么在原来二等分的基础上进行四等分?每组至少讨论两种方法?

(4)幼儿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四等分操作。

(5)幼儿展示自己的操作结果。

(6)提问:你是怎样进行四等分的?请幼儿在图形上画一画。

6、活动延伸:

出示不规则橡皮泥,这个可以进行二等分、四等分吗?

【教学反思】

理解二等分,四等分的概念,真正做到了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不经意地学到了知识,锻炼了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篇13:正方形二等分大班教案

1.理解二等分的含义,学习二等分的方法。

2.通过操作探索出不同的方法给图形二等分,体验等分中的包含关系、等量关系。

3.探索对不同图形进行二等分。

活动准备

1.课件-找展开的图

2.正方形彩色纸片若干、多项操作学具、棋盘若干,记录单,剪刀,铅笔、手偶

教学具图片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手偶:你们看谁来了?(小熊)

2.以手偶表演

提问:小熊今天怎么不高兴了,有什么烦恼吗?

小熊:今天早上吃早点,我发现只有一片面包片了,可是我要和大熊一起来分享,

小朋友,你们快帮我想想我该怎么办呢?

3.教师:谁想到好办法了?

(把面包片分成两份不就行了吗!)

4.小熊:可是分完了会有大有小,怎么办?

5.教师出示正方形的彩色纸片

提问:面包片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的。)

教师:那我们就用正方形的纸来代替面包片帮小熊来分成两块一样大的!

二、提供幼儿正方形纸和剪刀,请幼儿操作。

1.提供给幼儿尝试的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并可以不受限制地尝试各种二等分的方法,

用剪刀将其剪开的方法便于幼儿验证两部分是否相等。

2.教师小结。

(1)你把正方形分成了几块什么形状,你是怎样分的?

(2)有几种分的方法?(对角和对边折)

(3)怎样证明这两块一样大呢?(比一比)

(4)怎样分才能一样大呢?

(5)教师于幼儿共同总结:

只要找到了中心线,就可以将一个分成两个一样大的。进一步引导幼儿掌握二等分的关键要点。

三、运用学具进一步探索。

1.教师:你们用了两种办法,还有没有更多的方法呢?

2.请幼儿运用学具进行尝试,并准确找到不同形状的中心线,探索检验的方法。

3.幼儿分组操作,引导幼儿记录、检验。

4.展示幼儿作业单

请幼儿来说一说用了什么方法进行了等分,是怎样知道它们是一样大的。

篇14: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二等分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尝试在操作过程中将一个物体等份成两份,知道部分小于整体,整体大于部分。2.鼓励幼儿用(目测、计量、数数、折叠)等多种方法大胆去尝试、探索二等份的多种分法。3.引导幼儿大胆讲述操作过程和结果。活动材料;教具:天线宝宝两个、蛋糕一块、二等份图卡10张 学具:长方形纸、剪刀、尺、毛线、包装纸;吸管、圆片、三角形、正方形;硬币、蚕豆、雪花片、纽扣、小碗;量杯6个、天平、蛋糕、番茄、豆腐干、刀子、菜板、橡皮泥等。活动过程: 1.幼儿将长方形纸进行二等份。

(1)班上请来了两位小客人,看看是谁?它们还带来了最喜欢吃的蛋糕,可是只有一块蛋糕,两人都想吃,怎么办?(2)请一位幼儿动手试一试,有什么办法知道这两块一样大呢?(重叠)(3)教师小结:把蛋糕分成一样大的两份,这种方法叫二等份。想想蛋糕除了这样分,还有不一样的分法吗?每位小朋友面前都有一张像蛋糕一样的长方形纸,请你想出和别人不同的方法进行二等份?(4)幼儿动手操作,展示幼儿分法。(边与边对折、对角折)请幼儿比较一下,分出来的图形和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变化?(5)教师小结:小朋友用了对折、对角折对长方形纸进行了二等份,把它分成了两份一样大的图形。2.幼儿分组操作,尝试用多种方法进行二等份。(1)天线宝宝邀请你们到宝宝乐园去参观,愿意吗?参观时小朋友应不推不挤,有秩序地参观,看看乐园里有什么?教师介绍各种材料,请小朋友帮忙把里面的东西进行二等份。(2)幼儿自由操作,教师重点指导天平秤量、实物分法等。第一组: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剪刀、吸管。第二组:毛线、彩带、尺、剪刀。第三组:硬币、蚕豆、雪花片等。第四组:量杯、水。第五组:天平、橡皮泥、蛋糕、番茄、豆腐干、刀、菜板 3.幼儿讲述操作过程、方法。(1)小朋友分过很多东西,请你想一想你分了什么?怎样分的?(2)幼儿讲述各种分法,教师引导幼儿联系生活想想在什么时候用过目测、数数法----(3)教师小结:小朋友在乐园里用了目测法、折叠法、计量法、数数法等对乐园里的东西进行了二等份。4.游戏看谁说得对 天线宝宝想和你们做游戏,请你看图形说说它是不是二等份?比一比谁说得又对又快? 5.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除了进行过二等份,还可以分成几份?以后我们还会继续学习四等份、五等份------注意事项: 1.教师事先应将天平调试好,在幼儿操作天平称量物体时,教师重点观察、指导幼儿称量物体时,要使天平保持平衡。2.如果幼儿在操作中对乐园里的物品进行了四等份,教师可请该幼儿说说自己的分法,鼓励幼儿的创新,自然引深到四等份。知识背景的材料: 幼儿在园吃苹果、蛋糕等点心时,有的幼儿常要求吃一半,我说:怎样才能分成一样大的两块?想想平时在生活中还对哪些东西进行过分块?幼儿纷纷从家中找来了吸管、毛线、硬币、纸、橡皮泥等多种材料,并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商讨着具体的分割法,有时还争论不休,看着孩子们有如此浓厚的兴趣,便产生了二等份的课题。

篇15:大班数学教案:学习“二等分”

【关键词】小学数学 大班额环境 小组合作学习 评价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小组合作学习是当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较流行的课堂组织形式。如果一个班级人数过多,无疑会给小组合作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师如果调控不好,小组合作就会处于一种缺乏监控与指导的散乱状态。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小组合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在大班额环境下,笔者对小学数学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经常采用以下评价策略。

一、合作学习中的小组自我评价

小组自我评价能够为小组的合作提供有益的反馈,是合作学习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令人担忧的是,在实际的合作学习实践中,由于时间紧迫,不少数学教师轻视甚至忽视了小组自评这个环节,从而影响了合作学习的效果。自我评价的对象是某一活动时期内,哪些组员的活动有益与无益,哪些活动可以继续开展或需要改进,其目的是帮助小组学生学会更好地合作。

小组自我评价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总结有益的经验;第二,明确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第三,在总结经验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出本组今后的活动方案,明确如何达到目标。具体操作为:组长准备好记录本,一节课一考评,一天一统计,一周一加星,用“正”字统计组内成员一天参与小组合作学习情况,五个“正”字换一朵红花,五朵红花换一颗星。考评分五项:①课堂发言,发言一次加一笔,得到老师表扬加一笔,发言错误不加;②课堂展示,展示一次加一笔,有解题方法的总结或得到老师的表扬加1笔,错误不加;③组内讨论,积极参与组内讨论的加一笔,表现突出的加两笔,不积极的不加;④完成任务,分配的学习任务及时完成的加1笔,不及时的不加;⑤违纪,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讨论和问题无关的,注意力不集中的,纪律差的,每次扣除一笔,老师批评的扣两笔。一节课结束后组长要及时记录,一天结束后要组织选出最活跃和最不活跃的学生各一名,表现最好但纪律最差的不能当选最活跃或者最优秀学生。组长每周总结经验,找出本组学习问题,确定努力方向,并给当选学生家长打电话报喜或者写喜讯,同时取得问题生家长的支持。期末结束时,对于学生获星星颗数在10颗至20颗之间的,教师在全班表扬,并评为“班级合作学习之星”;对于获得20颗以上的学生由教师上报学校当选为“学校合作学习明星”,在校园内公示,颁发奖状。这种自我评价能够维持小组成员间良好的关系,便于学生形成合作学习的技能,使学生对自己的参与情况有所了解,强化小组成员的积极行为和小组合作成功的概率。

二、合作学习中的教师评价

在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激励、评价时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评价要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结合起来,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要体现“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的理念。如果只对小组活动的结果作评价,忽视小组活动过程中各成员的参与程度、角色分工及协调配合、参与活动的意识与积极性等评价,就会出现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称霸或不参与合作等不良现象,也容易使一些成员在小组活动中处于边缘地带,游离于小组活动之外。

例如我在教学一年级数学下册《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例1时,提问:“想一想40+30等于多少?怎样算出来呢?自己思考,然后说给小组内的成员听一听。”

师:哪个小组来给大家汇报一下你们组的学习成果?

生1:我们组是这样算出来的,4+3=7,7后面添个0,就是70。

师:为什么要添个0?(生1站在那里,眼睛盯着自己的作业本,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来。)

师:组内的其他成员帮帮他?

生2:我来。

师:好,你们组真棒!

……

师:你看,你们组的这几位同学讨论得多好啊!就少了你一个人没参与,多可惜。

(二)评价要将小组集体评价与成员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的评价,要体现“尊重个体差异,照顾全体发展”的原则。重视以小组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这无疑是正确的,是为了更好地评价个体,促进个体更好地发展。但是一些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往往产生一个误区,把评价和奖励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而忽视了对个体的评价。其实,在强调整体评价的同时,更应重视对个体的评价,要特别关心学困生在小组活动中的贡献,及时地加以评价和鼓励。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评价主体与手段的关系,评价个体和促进个体发展的关系。当然,在关注评价为整体做出贡献的个体时,也不要偏离方向,千万不要忽视集体的意见和表现。因为合作学习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来提高学习效率的。每次上课时,教师要随时对各小组的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并将评价结果记录在黑板左侧,每周积分排前三名的小组各得一颗星,最后哪一个组得到的星星多就被评为优胜小组或者最佳小组。

上一篇:父爱如清茶500字作文下一篇:安全是发展的最核心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