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观后感优秀作文

2024-05-01

《绿皮书》观后感优秀作文(共15篇)

篇1:《绿皮书》观后感优秀作文

绿皮书的观后感作文_ _ 观后感作文

绿皮书的观后感作文 1 偏见,到最后的共进圣诞晚餐的故事,是两个种族、阶级的人碰撞后激起的种族火花,给人以思考、以反省。看过一篇白人辱华报道,其中一句话印象颇深:“在白人心里,白人大于黑人大于黄人。”可以在字里行间,读出一股强烈的,白人至上的自负。女娲造人时,嫌这个世界缺少色彩,给了我们白、黄、黑三种色彩,如今却成了你们白人崇高身份的象征,你们白人凌驾于其他种族的基础?追根寻底,我们的祖先,都是蹦跳在枝丛叶间的猴类,或猿猴,或猕猴。其中最聪明的一族,进化为了此时行走在亚欧大陆上的人类,但却因为地域的不同拥有不同的容貌,凭什么,你们以此为由,在历史上到处布满血腥的气息?我不懂。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的是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用的一定是石头。”白人哪,小心了,复活岛的前车之鉴,忆为你们敲响了警钟。我身上淌流着炎黄血脉,我不懂。但历史总是重复,我们总能从高楼大厦投入的影子中,找寻到他时盛世。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盛世呀!多少大起大落,彼盛此衰。核武器的诞生,已响起了灾难的前奏,破坏开始,不受估计。千千万万个日日夜夜,呵!毁于一旦?绿皮书的观后感作文 2 《绿皮书》讲述的是一位黑色演奏家和白人司机一次南方巡演,两人从排斥到最好成长一生挚友的故事。

刚开始清晰的记得白人托尼对黑人的态度,影片设置了一个小段子,一家人在热闹的团聚,两位黑人维修工帮忙修理家中的家电管道,修

理之后托尼妻子给黑人修理工打了两杯水,之后黑人使用过的杯子托尼就直接丢进垃圾桶,反忖到后来托尼对黑人重新认识并且邀请黑人唐。雪莉去家里过圣诞节的情景,故事我最回味的是最终唐。雪梨突然孤独主动带着红酒去托尼家,并且他们相拥一起整个托尼家人那吃惊的表情有个特显。

前后的差别让人感动,又值得深思,种族歧视在 1962 年,美国这个国度是多么痛的领悟。这部电影却玲离尽致的表现出来。

还记得一个画面,托尼和雪莉的车开到半路车熄火了,托尼下车修理,雪莉也下车感受下旅途美丽的阳光,这时镜头切换到对面的农场,一片黑人在农田不辞辛苦的劳作,一位农夫看到雪莉,然后大家相继放下手头农活,齐刷刷的眺望着雪莉。大家可以随意猜测当时黑人心中的感受,是羡慕还是嫉妒还是什么…总之导演的设置让我无不称赞,奥斯卡奖实至名归。

电影除了在场景设置上用心,在整个故事间的交流和台词的设置上也非常有启发和思考。雪莉作为当时为总统演奏的音乐家其实已经非常不错的成就,原本可以在自己的城市很好的谋生,但是为了改变人们的观念,他选择了种族歧视最严重的南方去巡演。绿皮书也是为黑人定制的特别行程安排。

很多人的孤独,其实是他们选择孤独,选择放弃勇气,放弃迈出的第一步。在故事结尾,也是圣诞节,托尼和家人一起欢聚一堂,雪莉却一个人空守一座大房间,原以为这样就结束了,雪莉最后却拿着红酒去了托尼家,这时他们的友谊才开始继续升华。

很多人有梦想过改变很多,对于婚姻,其实父母和子女的观念就不一样,所以就会有冲突和争吵甚至是暴力,流血,电影中的小人物雪莉希望通过这个钢琴曲去化解矛盾,用自己的专长去改变人们心目的观念是需要非常强大的勇气的。钢琴不是白人专享,音乐也是白人专享的,他是世界的,这个过程他背负着很大的责任,因为肤色他的巡演变得特别崎岖,这也是电影选材的用心。

最后推荐大家一看,相信也会给你不一样启发和体会。

绿皮书的观后感作文 3 看完电影《绿皮书》,我一直有一个疑惑:为什么都说白人托尼是主角,而不是黑人唐谢利?虽然电影开头先出现的是托尼,但托尼生活的改变,却是因为谢利博士。反抗种族歧视的是谢利博士;雇佣托尼的是谢利博士;体现电影主旨的,似乎也是谢利博士。是谢利博士说出的“保持尊严,才能赢得胜利”,而不是托尼。刚看完时,我甚至感觉,《绿皮书》就是从一个贫穷白人的视角讲了一个富裕黑人的故事。

这个富裕黑人的.故事是什么呢?唐谢利要到南方做巡回演出,雇了满口脏话、抽烟成瘾、黑人工人喝过的水杯都要丢进垃圾桶里的托尼给他做司机。谢利博士举止儒雅,风度翩翩,和白人富人一般;托尼的生活几乎毫无尊严可言,一点钱都来之不易,因此开头他对谢利博士是抵触、羡慕又有些不屑的,再加上他种族歧视的倾向,二人开始动不动就会吵架、发火。而随着故事推进,谢利博士教会了托尼给妻子写信,教会了他诚信,不能无缘无故打人,教会了他作为一个人的尊严,教会了他反抗歧视,更教会了他友情和信任。

这个富裕黑人的故事中,真正成长与改变的,是托尼。这或许就是托尼是《绿皮书》主角的原因。在我看来,《绿皮书》不仅讲了唐谢利反抗歧视的勇气,还讲述了这份勇气与尊严对种族歧视者的感染与改变。在 1960 那个“白人至上”的年代,谢利与托尼的友情和这种感染与改变,正是改善种族歧视现象所需要的。

今天的世界,或许已经没有了指明黑人允许进入的场所的“绿皮书”,少了明目张胆的种族歧视。但在这个走向和平、平等与美好的世界中,种族歧视依然在角落中存在着,在笑容和鲜花和歌声中藏匿着。存在的,还有年龄歧视、性别歧视、地域歧视、职业歧视、外貌歧视。当大人认为孩子的创意不过是胡编乱造,当男性认为女性只能柔弱而不能坚强,当人们对于工人、对于清洁工嗤之以鼻,当人们在私底下叫着“日本鬼子”“阿三”“外国佬”,歧视真的离我们很远吗?我们想过像唐谢利一样改变它吗?相信过人们也能够像托尼那样被改变吗?考虑过我们有能力让自己和别人更有尊严吗? 以上便是我对《绿皮书》的思考。

绿皮书的观后感作文 4 前不久,我去看了电影《绿皮书》。我想,爱看电影的人,一定都知道这部电影的存在。毕竟,《绿皮书》在今年,也是被提名了奥斯卡金像奖的了,网上评分,也是很高了。

首先,这是一部有关种族阶级的故事。在美国的 1960 年代,还是有着种族的偏见的。而“绿皮书”,记录的都是黑人们可以居住的旅店

和餐厅,因为有些店铺是不接待黑人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想,才会有“绿皮书”的存在。

全剧中,我最感动的一幕,便是音乐家黑人的那句“暴力永远不能取胜,保持尊严,才能赢得胜利。”尽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还是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换作是我,怕是只会感到不公吧。我们在遇见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难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为此感到恼怒,甚至大打出手。也许,你会说是别人的错,但是我们也应该懂得,用合适的方式,去挽回自己的尊严。我想,绝不是一味的使用暴力。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对黑人抱有歧视的另一个主角托尼,也会就此改变。放在现在,我们也存在着歧视,例如性别歧视。有些工作,只要男生,有些房子,只租给女生。但是,我们都在渐渐改变,正在走向更好的未来。等你努力去做的时候,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其中,最触动人心的,便是那句经典的“世界多的是害怕踏出第一步的孤独之人。”是这样的,明明存在着,却总是等待。感到孤独,何不走去呢? 这个以真实故意改编的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一点复杂和温暖。《绿皮书》让我明白了尊严的重要,面对不公平的该有的模样和踏出第一步的勇气。

绿皮书的观后感作文 5

生活中有令你十分反感的人吗?这往往源于你的偏见和歧视。

影片《绿皮书》就是一个与社会歧视和固有思维抗争的故事。影片所指绿皮书是 20 世纪 60 年代出版的一本专为黑人而设的旅行指南,罗列了能够为黑人提供服务的餐饮旅馆名录,以此为片名,影片的主旨显现无疑。

托尼,一位对黑人抱有偏见的白人,身强力壮,喜欢用拳头说话,喜欢说大话,但骨子里具有人性的正直,拒绝黑恶势力的诱惑,愿意凭借规规矩矩的付出谋求幸福生活。

托尼临时受雇于黑人音乐家雪利博士,作为司机陪同博士前往种族隔离严重的美国南部地区巡演。博士为人较为正统,且内心孤独,而托尼的处事方式常常突破教条,直接又善于变通,一黑一白,影片开始观众就可以感觉到他们反差是如些巨大,两个人相处中的冲突与合作,对彼此的世界观带来强烈冲击,演绎出啼笑皆非又合情合理的情节,这是一个在当时某些人看来奇怪的组合。

托尼一直遵守诺言给自己妻子写信,通过前后写信细节的变化,从一个角度显示了这段相处中雪利博士带给他潜移默化的影响。影片开头托尼扔掉黑人使用过的水杯,到结尾邀请雪利博士到家中参加圣诞聚会。可以说,他们都发生了某些改变。改变的不仅仅是托尼对黑人的态度,相信这一点每个观众都会有所感触。

或者是出于我社会工作专业的职业病,雪利博士更是令我敬佩,尽管他自己是这样脆弱和孤独,为了改变对黑人群体种族歧视的现实,他放弃安逸且高收入的演出,以一种使命感毅然赴南部地区进行两个月的巡演,很有种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勇气。如托尼所说,人是复杂的,雪利是没有神圣光环的普通人,但又显现出普通人的心怀高远。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来打破歧视的坚冰,而不是靠乞求或其他方式

来得到人们的尊重。他的信念是无谓的吗?

不可否认,今天依然有形形色色的歧视不时显露出它的狰狞,伤害处于弱势的兄弟姐妹,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改变始于对他人的了解,始于站在对方的位置考虑问题。前几日翻出以前写的《男女变错身》观影感,男女两位冤家被神奇地置换了身体,两部影片从互相理解的角度来说表达了同样的意思。

勇者改变的不仅是个体,同时也在改变我们所处的社会,尽管这一切可能缓慢和不易察觉。影片中他们两次深夜在公路遇到警车的对比,说明怀有偏见的不是所有人,同样的机构,对待人的态度和方法可能截然不同。现在社会主流摈弃种族歧视已经成为事实,黑人甚至成为了美国总统,这些都是无数勇者努力的结果。

看了上述我的一点感想,千万不要以为这是一部正统死板的电影,只是我选取的角度略显沉重,如果只将《绿皮书》的视角置于反歧视,显然太过于偏狭。恰恰相反,这是一部妙趣横生的影片,在喜剧效果中让我们思考持守和变通的关系,也许观众们被迫循规蹈矩的时间太久了。生活是复杂和多彩的,人更是复杂的,影片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家庭、爱情、友谊等等。

这两个差别巨大的人物,其实有着共同特点,那就是既强大又都那么弱小,观众可以感受到他们都是生活中鲜活的人,这部影片也确实改编于真实的故事。我想最终打动观众的是影片展现出的人性光芒。

现今某些人对未来社会发展的未知性杞人忧天,对未来人类数字化和思维机械理性化感到忧虑,但不论未来社会怎样发展变化,人性,它具有的力量必然会是无法抗拒的,我们依然渴望成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都愿意用本性的良知来善待他人,共享平等美好,我们期待永远抛弃形形色色类似的《绿皮书》。

绿皮书的观后感作文

篇2:《绿皮书》观后感优秀作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是时候写一篇观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绿皮书》优秀观后感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绿皮书》优秀观后感范文1

本片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962年,这是一个神奇的年份,是黎明开始前最黑暗的时刻,1963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消除一切形式种族歧视宣言》,美国的30个州也相应的公布了反对歧视黑人的法律,但这30个州中却没有一个南方地区……唐雪莉是一名著名的黑人钢琴演奏家,为了前往南方地区雇佣了一个刚刚失业的白人司机托尼,雪莉虽然是一个黑人,却过着绅士一般的生活,而托尼虽然是白人却过着有色人种的生活,没什么文化,通过一些简单的苦力活维持着生计。

在一起开车南下的过程中,两个人矛盾不断,白人开车,黑人坐车,在那个年代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人们像看动物一样注视着这对搭档,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无法理解为什么白人可以服侍黑人呢?从人们脸上我们看到的是不解和疑惑,从雪莉脸上我们看到的是怜悯和无奈。他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误解。

雪莉可以被邀请上台演奏,但他所表演的酒店却拒绝让他进餐和入住,人们欣赏着雪莉的美妙音乐的同时,却打心里认为雪莉是个低人一等的黑人。雪莉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远非如此。许多餐厅和旅馆都禁止黑人入内,警察会无事生非,甚至连服装店都拒绝卖给雪莉博士衣服。托尼为雪莉的摆平了大多的困难,却不能改变人们心里的想法,为雪莉的遭遇愤愤不平,而雪莉却早已习以为常,雪莉为什么选择来南方开音乐会,他只是想证明,有色人种并不是低贱的人种,一个灵魂的高低贵贱与肤色无关。在相处过程中,两人开始慢慢放下偏见,找到了彼此的归属感,并收获了一段长久的友谊……

“世界上孤独的人总害怕迈出第一步”肤色、阶级、性格天差地远的两个男人,因为音乐而结缘,因为公路旅行而成为一生朋友。改变人心有时候才华并不够,还需要勇敢,历史上的绿皮书(黑人行动指南)就像一颗小石子,投入黑白分明的美国社会,激起轻小而美丽的涟漪。

《绿皮书》优秀观后感范文2

在昨天晚上的`时候,我观看了《绿皮书》这部电影。使我感触颇深,一回想起就感慨万千。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了:托尼·利普应聘唐·雪利的工作——当一名司机,负责唐·雪利的巡回演出以及宿舍和钢琴。可是唐·雪利是个黑人,而托尼·利普则不喜欢黑人,甚至讨厌黑人,把黑人用过的水杯统统都丢在垃圾桶里。但是后来托尼·利普改掉了这种偏见的坏毛病,而唐·雪利也渐渐地从十分严肃、不爱说话变成了时常微笑、说话比较多的人。最后托尼·利普完成了任务,回到了自己家过圣诞节,唐·雪利也来了,因为托尼·利普离家两个月,所以要写信。而他不会写,于是唐·雪利就给托尼·利普指导。所以唐·雪利进入这个白人家庭受到了款待。

这部影片其实很好的揭露了人性的假丑恶。演出了种族之间的歧视,说明了白人在一定程度上看不起黑人,认为他们都没有什么才能。举个例子:唐·雪利就是一位黑人钢琴家,他弹出来的曲子美妙无比。可是他之所以获得台下白人的掌声,是因为他弹出的音乐是使他们感到高雅。一旦唐·雪利下了表演台,他就又变成了白人口中的“老黑”和“茄子”。许多商店、餐厅都对黑人有非常大的约束。还有一次,唐·雪利要上厕所,明明有那么好的厕所,他们却让他上远处一个破旧不堪的小厕所。是啊!一个大师、世界级的钢琴手,就因为唐·雪利是黑人,那些看似高雅的白人们就开始排挤他。所以,从现在做起,请大家淡化肤色的不同,看重他们身上的优点。如果你这样去做了,你一定会被尊敬与受到回报的。

《绿皮书》优秀观后感范文3

电影《绿皮书》里的时代背景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种族隔离严重的时代。

6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根深蒂固。南部多州在交通、住宿、餐饮等方面对于黑人多有歧视性政策。而《绿皮书》就是为这样的歧视而诞生。它全称为《黑人驾驶者绿皮书》。它详细标注哪些旅社、酒吧、加油站是“黑人允许”,帮助黑人同胞们规避风险。

电影名《绿皮书》是一本历史上真实存在的黑人出行指南。在1962年,白人至上运动在美国又一次掀起小高潮,黑人邮政员格林编写了这本小册子,指出哪些旅店和餐厅可以让黑人入住和就餐。电影的两位男主角拿着这本绿皮书开车赶往美国各地巡演。一位是著名的黑人音乐家唐,一位是在夜总会打工的白人托尼,被召来当唐的司机。除此之外,电影还展现了很多层面的纠葛:种族歧视、同族不平等、主仆之间、音乐家的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等。

这部电影通过隐晦的角度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唐的态度来讲述了当时社会的严重种族歧视。在北部离纽约还不远时,并没有出现对黑人的歧视态度。但当他们逐渐南下去进行音乐会时,田地里耕作的农民默默地看着他,生活中就渐渐出现了愈发严重的种族歧视。

服装店的店主不愿给唐试衣服,俱乐部里的人随意地殴打这位钢琴家,在晚上,他被警察拉下车随意盘问,在他的音乐会前,他甚至不能进餐厅用餐……他深知自己只是被那些“有品位”的人们利用的工具而已。在倾盆大雨的道路上,唐眼含热泪地喊出,我不够黑人,我不够白人,甚至不够男人。一路上忍受的折磨和歧视瞬间爆发出来。这就像是一句灵魂拷问,直击我们的心灵。

篇3:《绿皮书》观后感优秀作文

会议举行了第四届皮书学术评审委员会成立仪式。皮书学术评审委员会是皮书编辑出版的学术审议机构,旨在为皮书的研创及评价、出版、评奖工作制定规则,提供方向性和指导性的意见,并对皮书的淘汰、评价、评奖进行终审。本届委员会共51位委员,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内委员18人,院外委员33人。与第三届皮书学术评审委员会相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的17位专家首次担任皮书学术评审委员,委员的构成单位更加广泛,委员会的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作为第四届学术评审委员会的主任委员,蔡昉副院长在讲话中指出:皮书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实现学术创新、理论创新的优秀成果,是既有理论支撑、也有实证研究做基础的,能够反映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年度发展状况的应用对策性报告,已经成为分析预测未来中国各领域发展趋势的重要工具书,为推动中国特色高端智库建设起到了积极作用。

作为第七届优秀皮书奖终评机构,第四届皮书学术评审委员会分为经济、社会政法、文化传媒、国际问题四组,对候选皮书和候选皮书报告的政治与学术导向、主题价值和意义、科学性、规范性、原创性、前沿性、时效性、媒体报道情况等评奖指标进行讨论。最终,评选出第七届“优秀皮书奖”38个,“优秀皮书报告奖”39个。该获奖结果经中国社会科学院批准后将在第十七次全国皮书年会上公布并颁奖。

篇4:电影《绿皮书》优秀观后感

剧中开篇,加入了两个黑人工程师使用托尼家玻璃杯的画面,又给扔进垃圾桶的玻璃杯一个特写,这,无疑让人嗅到了一股陈腐的种族歧视。

看过一篇白人辱华报道,其中一句话印象颇深:“在白人心里,白人大于黑人大于黄人。”可以在字里行间,读出一股强烈的,白人至上的自负。

“Chink”、“Chinglish”,海外华侨们哪,听到这些白人为我们“量身定做”的单词,心底是否会涌起一阵心酸?

女娲造人时,嫌这个世界缺少色彩,给了我们白、黄、黑三种色彩,如今却成了你们白人崇高身份的象征,你们白人凌驾于其他种族的基础?

我不懂。

追根寻底,我们的祖先,都是蹦跳在枝丛叶间的猴类,或猿猴,或猕猴。其中最聪明的一族,进化为了此时行走在亚欧大陆上的人类,但却因为地域的不同拥有不同的容貌,凭什么,你们以此为由,在历史上到处布满血腥的气息?

黑人也是人,黄人也是人,我们的皮囊下,都有一颗心,一颗温热的、跳动的心。我们都有家族、事来,我们与白人有何区别?

我不懂。

在美国大街上,仅仅因为他是黑人,巡夜兵扣下扳机,一个年轻的、鲜活的生命,从此,堕落。

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不知道第三次世界大战用的是什么武器,但我知道,第四次,用的一定是石头。”

白人哪你们可曾可见黑奴的诉若、犹太人的哭泣,又一条性命坠入地狱时,永不停息的呐喊声!你们的手已为鲜血染红,你们的身体已沾上无法退却的血腥气息。

白人哪,小心了,复活岛的前车之鉴,忆为你们敲响了警钟。

迈克尔.杰克逊,一位天才,一位太空步的天才,却在漂白皮肤的医疗中疾终。

我身上淌流着炎黄血脉,我不懂。

奥巴马当上了总统,维护黑人尊严的文书出世,我似乎看见了太平盛世的曙光,可以挥手告别生灵涂炭的惶惶。

但历史总是重复,我们总能从高楼大厦投入的影子中,找寻到他时盛世。中国上下五千年的盛世呀!多少大起大落,彼盛此衰。核武器的诞生,已响起了灾难的前奏,破坏开始,不受估计。千千万万个日日夜夜,呵!毁于一旦?

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白人,但我们能改变自己,我们可以告诉身边的人,每个不同肤色的人,都有同样的“title”;每个生命 ,都有同样的权利!

篇5:《绿皮书》经典电影优秀观后感

电影的主角,一个是著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他需要往南部巡演,而越到南部人们对黑人的歧视就越严重,为了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他需要一个活泛的人做他的司机;另一个主角是白人混混托尼·利普,失业在家的他需要一份工作养家糊口,于是他来应聘这个司机的职位。在一番纠结后,托尼·利普接受了这个工作,于是这段向南巡演的“冒险”开始了。

唐·雪利有两个身份,一个是被当时白种人不耻的黑人身份,一个是被当时上流阶层引以为贵宾的艺术家钢琴家身份。这两个身份,使得他的遭遇是分裂开来的,一方面他能在演出台上获得热烈的掌声与恭维,另一方面在台下,他又是被歧视、被隔离、被侮辱,甚至是被殴打的对象。黑人身份,使得他被白人隔离,这也使得他对黑人身份下意识地排斥,拒绝听黑人音乐,拒绝吃黑人喜欢的食物炸鸡,拒绝玩黑人喜欢玩的游戏,这导致了黑人群体也把他当成异类。这使得唐·雪利非常孤独,既不属于白人,也不属于黑人,同时造成他对自我认知的偏离。

而托尼·利普就比唐·雪利简单多了。他是意大利人,是一个白人混混,身上有不少毛病——聒噪、行为粗鄙、贪小便宜、同时受环境影响与生俱来地歧视黑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个温和的丈夫慈爱的父亲,并且他总有一种能力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

两人刚上路的时候,其实是互相都有些瞧不上对方的。托尼·利普瞧不上黑人,甚至他的亲戚认为他一定干不了一个星期就会跑路的;而唐·雪利也隐隐不喜托尼·利普的市侩和无赖的样子。

在观看了唐·雪利的第一场演出后,托尼·利普就折服于唐·雪利的才华下的,他赞赏唐·雪利对于音乐的天赋;而唐·雪利在托尼·利普的唠嗑中慢慢打开了自己的心房,让他看到自己的孤独、疑惑与愤懑。

在南下一路上遇到的各种意外事件,使得两人交心,两人都因为彼此成为了更好的人。

电影的高潮,在最后一站如约而至的到达了。在最后一站中,唐·雪利被禁止去演出地的餐厅吃饭,被羞辱的唐·雪利决定不进行演出。餐厅的管理员想要贿赂托尼·利普说服唐·雪利,被托尼·利普一拳顶到了墙上。这里体现出托尼·利普成长的完成,如果是从前那个贪财市侩的托尼·利普一定会收下贿赂后劝服唐·雪利,就算没有贿赂,他也应该会拦住唐·雪利的,毕竟若是没有完成所有演出,他是收不到尾款的。

然后俩人去了提供黑人用餐的橘鸟餐厅,在这里,唐·雪利完成了他的演出,体现了他成长的完成。他不再排斥黑人的食物,不再特立独行地下意识与自己的同胞隔离,不再在意钢琴是不是施坦威,完成了自己对黑人身份的认可。

电影看到结尾,放了几张老照片,说这段故事源于真实事件,俩人在之后的岁月依然维持着友谊,直到俩人双双离世。看完电影的时候,就在想这份友谊是多么得珍贵与不易啊,两人身份对立,阶级对立,却能相识相知,并将这份友谊维持到死去。

不过后来看背景资料的时候,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俩人就是普通的雇佣关系,甚至唐·雪利还开除了托尼·利普,俩人之后也没有什么联系。唐·雪利的亲属对这部电影表示了不满,说这部电影的构思主要取决于托尼·利普的叙述,而没有怎么参考唐·雪利的角度,甚至丑化了他。

看来故事终究是故事,现实还是太真实了一点。

篇6:《绿皮书》观后感优秀作文

唐,雪莉是一名著名的黑人钢琴演奏家,为了前往南方地区雇佣了一个刚刚失业的白人司机托尼,雪莉虽然是一个黑人,却过着绅士一般的生活,而托尼虽然是白人却过着有色人种的生活,没什么文化,通过一些简单的苦力活维持着生计。在一起开车南下的过程中,两个人矛盾不断,白人开车,黑人坐车,在那个年代是不敢想象的事情,人们像看动物一样注视着这对搭档,每到一个地方人们都无法理解为什么白人可以服侍黑人呢?从人们脸上我们看到的是不解和疑惑,从雪莉脸上我们看到的是怜悯和无奈。他们正经历着人类历史上最大的误解。雪莉可以被邀请上台演奏,但他所表演的酒店却拒绝让他进餐和入住,人们欣赏着雪莉的美妙音乐的同时,却打心里认为雪莉是个低人一等的黑人。

雪莉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远非如此。许多餐厅和旅馆都禁止黑人入内,警察会无事生非,甚至连服装店都拒绝卖给雪莉博士衣服。托尼为雪莉的摆平了大多的困难,却不能改变人们心里的想法,为雪莉的遭遇愤愤不平,而雪莉却早已习以为常,雪莉为什么选择来南方开音乐会,他只是想证明,有色人种并不是低贱的人种,一个灵魂的高低贵贱与肤色无关。在相处过程中,两人开始慢慢放下偏见,找到了彼此的归属感,并收获了一段长久的友谊……

篇7:《绿皮书》观后感优秀作文

关键字:房地产业;发展;现状

我国房市中长期供应仍然偏紧,未来的发展前景趋好,我国目前城市化率约为45%,正以每年1%左右的速度增长。保守估计,每年有约1300万人口进入城市。因此在价格得到适当调整后,供不应求的情况将会继续出现。但2010年中国社科院的《经济蓝皮书》表示,当前国内85%以上的城市居民无支付能力购买住房。一个产业生产的商品,把85%以上的居民都挤出市场之外,而成了极少人投机炒作的工具,那么这个产业的意义还有多大呢?无论房地产对GDP贡献有多大,无论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如何重要,但这种情况不仅丧失了房地产业的基本功能,而且动摇了房地产政策的合理性及正当性。《房地产绿皮书》同时也提出,当前中国经济的房地产化将加剧经济结构失衡、阻碍产业升级、助长投机心理,从而掏空未来30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据对2010年9月全国35个大中城市二类地段集中成交价的对比分析发现,普通商品住房平均价格泡沫为29.5%。我国房地产业的现状究竟如何?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否真的能挤出房地产业的大量泡沫,还房地产业一个“清白”之躯呢?

一、房地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从房市的运行层面来看,我国当前房地产业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公共数据,截止2010年第一季度,我国房地产的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8%,房地产投资拉动着50多个产业的发展,拉动比率为1:2.86,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达到30%

正如我们前面看到的那样,国内外发展的实践表明,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一旦房地产业过热,出现泡沫,将会给社会经济带来毁灭性打击。

(二)造成房地产业过热是与我国经济局部过热有着直接的联系的

2002年以来,我国商品房销售额大幅度增加,从而带动了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的高速增长。通过产业链的后向传递作用,这些增长必然拉动钢材、有色金属、建材、石化等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由于供需矛盾的作用,进而使这些材料的价格快速上涨,在短期利润的驱使下,各生产资料部门产能投资必然的成倍和成十几倍扩张,最后导致整个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增速过快情况的出现。

(三)房价过快上涨在推动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必然的成为抑制消费的重要因素

房价快速上涨改变了消费者消费计划,甚至于引起一些居民的恐慌性“抢购”,这样的结果是一部分消费者提前进入商品的消费结构升级时期,在上海、杭州等一些城市,已经出现了房地产商高高在上的卖方市场。事实上,在人们欢呼房价上涨而带动住房消费和家居类商品消费的同时,人们往往忽略了我国目前的实际经济状况。勿庸置疑,我国的个人的收入和消费总量在短期内并没有发生质的飞跃,所以,一方面当资金大量流向房地产的同时,另一方面它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其它商品的消费。特别是从目前房价与居民收入水平的对比看,房价确实是过高了。按目前全国房价平均每平米4600多元、城镇家庭人均年收入8000元计,则一个三口之家购一套100平米的住房需46万元,总房价是家庭年收入的19倍多,远高于世界银行认可的3~6倍合理区间。

(四)由于房地产过热及高额利润而吸引大量资金进入,银行中长期贷款中房地产开发和个人住房贷款的比例大幅提高,这些都加大了金融风险

个人住房消费信贷几十倍地增长,个人住房贷款占个人消费贷款的比重高达75%~97%。房地产开发投资隐含的金融风险更大,房地产开发企业投资的70%左右依赖于银行,更有不少房地产商“空手套白狼”,骗贷等违规借贷屡见不鲜,有的房地产商在房产开发过程到银行贷款搞建设,在销售之前,再由内部员工购买房屋,进而到银行进行二次贷款。这样,当该房屋还没有进入市场之前,银行就已经为它付出了双倍的资金,开发商心里早就算好了一本帐,即便是房地产崩盘,它大不了将房屋上交银行了事,該得的利润早已经挪为它用不见了踪影。可以想象一下,一旦资金链崩裂将是多么可怕的情景,到那时所有的房产将归各大银行所有,类似于美国1993年的还贷风波对于中国银行业来讲将是毁灭性的。

(五)房地产过热也增加了社会中的不安定因素,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房价上涨太快,提高了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加大了城市化的难度,尤为严重的是进一步拉大了贫富差距,增加了中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压力和不平衡心理。现在一些大城市不同区域的房价相差悬殊,导致同城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甚至在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富人区”和“贫民窟”。同时,房地产开发中违法违规用地十分严重,存在大量土地违法交易与粗暴拆迁,隐含了大量不安定因素。

二、结束语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包括土地出让环节、市场秩序整顿、再到抑制投机等都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史上最严”楼市调控却往往难以见效,此次一系列的调控政策又是否真的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呢?理论措施终归要受到实践的检验,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汪利娜.房价走高辨析[J].经济研究资料,2005,(3).

[2]王文莉.我国的房地产现状和对策[J].科技信息,2007,(29).

[3]于伟娜,王怡杰.目前房地产现状与未来趋势[J].科技风,2010.

[4]鲜超.中国房地产发展现状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9).

篇8:《绿皮书》观后感优秀作文

首先,这是一部有关种族阶级的故事。在美国的1960年代,还是有着种族的偏见的。而“绿皮书”,记录的都是黑人们可以居住的旅店和餐厅,因为有些店铺是不接待黑人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想,才会有“绿皮书”的存在。

全剧中,我最感动的一幕,便是音乐家黑人的那句“暴力永远不能取胜,保持尊严,才能赢得胜利。”尽管受到不公平的待遇,还是可以说出这样的话。换作是我,怕是只会感到不公吧。我们在遇见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的时候,难免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为此感到恼怒,甚至大打出手。也许,你会说是别人的错,但是我们也应该懂得,用合适的方式,去挽回自己的尊严。我想,绝不是一味的使用暴力。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下,原本对黑人抱有歧视的另一个主角托尼,也会就此改变。放在现在,我们也存在着歧视,例如性别歧视。有些工作,只要男生,有些房子,只租给女生。但是,我们都在渐渐改变,正在走向更好的未来。等你努力去做的时候,一切,都是时间问题。

其中,最触动人心的,便是那句经典的“世界多的是害怕踏出第一步的孤独之人。”是这样的,明明存在着,却总是等待。感到孤独,何不走去呢?

这个以真实故意改编的电影,让我们感受到了世界的一点复杂和温暖。《绿皮书》让我明白了尊严的重要,面对不公平的该有的模样和踏出第一步的勇气。

★ 绿皮书电影观后感优秀作文

★ 电影《绿皮书》优秀观后感800字

★ 绿皮书观后感英文

★ 《绿皮书》个人观后感

★ 《绿皮书》观后感500字

★ 绿皮书经典电影观后感

★ 电影《绿皮书》观后感

★ 绿皮书观后感650字-观后感

★ 绿皮书观后感1200字

篇9:《绿皮书》观后感

然而在我看来,《绿皮书》就是它自己。它有《触不可及》和《为黛西小姐开车》的交互与融通,但两部前作更多是个体命运的柔软,而《绿皮书》不仅有肤色、阶级、文化修养的冲突,还有对上层白人伪善的触碰,以及各种穿越时空的种族和社会问题的醒思。

影片如果有幸引进,必然是要吃片名的亏,然而绿皮书三字,却是这个故事的魂。1962年,白人至上和黑人民权运动空前高涨,黑人邮政职员维克多雨果格林为黑人出行编写了一个类如旅行指南的小册子,注明哪些旅馆与餐厅可供黑人入驻和用餐,这就是史上被称作黑人出行指南的绿皮书。

电影《绿皮书》的故事背景与小册子问世同年,同样有真人真事的依托,讲述意大利裔美籍白人托尼受雇为黑人钢琴家唐开车护航的故事。一个是白人江湖里善于处理疑难杂症的底层老炮,一个是黑人世界高处不胜寒的天才演奏家,两个不兼容的异世界人类组成黑白无常组合,以公路电影和巡演模式从纽约一路南下,上演了一出两月时长的跨越种族、跨阶级的战斗情谊。

之所以强调战斗情谊,而非《触不可及》和《为黛西小姐开车》的友谊,是因为1962年的美国南部种族主义的大气候,就我们华北平原冬季的雾霾,同一片天空下难有幸免者。两人按照绿皮书指南出行,已经够小心翼翼了,但各种危机和壁垒依旧如雨后的沼泽。

事实证明,不按照绿皮书手册出行,是寸步难行的。唐两次出离绿皮书指南轨道,一次去白人酒吧喝闷酒,一次去浴室寻欢,结果都挨了揍,险些不得脱身并断送巡演。托尼一次开车走错路,也陷入了白人警方黑人不得夜出的魔障,这一次是托尼对警察出手惹祸,唐为了脱身动用了总统弟弟的关系。

就算是在巡演规划的路径上,歧视也是无处不在。有钱人给他的演出报以热烈的掌声,但却不让唐用他家客用卫生间,而让他去外面的简易窝棚;伯明翰的接待经理表面友善礼节,唐的休息室却是个逼仄的杂物间,且不让他在演出的餐厅用餐。唐已经是多次在白宫演奏的大家了,却曾因为演奏白人曲目当场被打。

影片采取双男主的叙事,其实是个歧视者和被歧视者的双重视角。借着托尼之眼,我们看到了一个带着有色眼镜的美国南部世界,歧视涉及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全方位,而借着唐之眼,我们还看到了以托尼为代表的美国白人阶级社会的落差。唐尼不仅因为是白人世界的异类高处不胜寒,还因为与黑人世界的阶层落差而孤独。托尼其实歧视也是有色眼镜的代表者,要不是一份高薪工作的诱因,他可能一辈子没有机会走进黑人的内心世界,领略并接受他们的才华。而通过与唐的接触,托尼的内心世界渐次打开,精神世界更上层楼。

按照唐三重奏搭档的说法,唐的南巡也是自找苦吃之旅,他完全可以在北部轻松赚三倍的报酬。唐执意南巡的意图影片没有明说,但不明而喻。上世纪五十到七十年代,正是美国黑人民权运动时期,影片所在的1962年,民权运动的火力正集中在反对长途汽车上的种族隔离和争取南部黑人的选举权上。作为黑人精英艺术家的唐,不会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时值维克多雨果格林的绿皮书指南问世,南巡演出的可行性就差一位保驾护航的托尼。

《绿皮书》故事的次年,华盛顿林肯广场二十五万人聚集,同声反对种族隔离,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发表了他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将民权运动推向高潮。联系历史,我们再回看唐一路的隐忍,便可见他内心那团看不见的火种。在托尼的影响下,他终于向歧视并拒绝他用餐的餐厅说不,并用拒绝演出的方式给了伪善的白人一击。

篇10:《绿皮书》观后感

从电影里我们能够明显的感受到,托尼和谢利越往南歧视越严重。在电影里,黑皮肤的谢利可以在白人餐厅演出收获掌声,但是他被禁止使用餐厅、更衣室和洗手间。因为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南部,有很多餐厅是不允许黑人用餐的。他们常常把餐厅搬到了车里,连上卫生间都要仔细规划,所以才要用到这本黑人旅行者绿皮书,去寻找一些可以供黑人居住和用餐的地方。

看起来“绿皮书”出版的背景里充满了压迫和苦难,但电影《绿皮书》却没有散发太大的怨气。比起那些偏执的白人,谢利浑身上下透着一股优雅。他被人欺负以后用音乐释放他的怒气,他甚至对有点粗暴的白人托尼说:“你永远不会以暴力取胜,只有保持尊严才能获胜。”

你以为电影要开始说教了吗?其实没有,这部电影的导演时刻给你绑着血压计,发现你血压升高情绪过浓的时候,就给你来一颗降压药。而消除矛盾给我们降血压的方式,就是粗暴散漫的托尼和儒雅傲娇的谢利之间发生的化学反应。

托尼是个美籍意大利人,他也是个宠妻狂魔。虽然性格暴躁喜欢打架,但是当他吃了26个汉堡赢了钱后就立刻交给妻子。写的信虽然笨拙,但还是很用心的,用他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妻子和孩子的思念和温柔。而谢利除了优雅以外还有一点傲娇。

车里吃鸡的情节我就不细说了,看托尼是怎么一步一步把高傲的钢琴家,调教成在车里啃鸡腿的`吃鸡少年的。说到谢利为什么遇见托尼以前从来没有吃过炸鸡呢?是因为他不爱吗?不是,其实是因为心理戒备过度。因为世界上有黑人就喜欢吃炸鸡的刻板印象,所以他偏偏不吃。谢利以前一直在刻意回避这些偏见,以至于最后使他迷失了方向,觉得自己既不够白也不够黑。是托尼在教会他放下这些戳人的目光,真正的做自己。而谢利也在一点点的改变托尼,让他学会用更美好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善良和爱。

就像维克多·雨果·格林在绿皮书这本指南里面写了一句很有名的话,“在不久的将来某个时刻,将有一天不必发布本指南,那时候我们作为一个种族在美国拥有平等的权利和特权。”

《绿皮书》帮我们找到了一种全新的打开方式。它用这种凝望的镜头消除了沉痛,用爵士乐酒吧里的演奏表达了一种身份的自由。它用糖纸包装“歧视”,不试图改变什么让全世界都爱吃,并且能从甜味中,尝到一点世界本来的味道,这样就够了。

篇11:BBC“绿皮书”还是“催命书”

“压力山大”的BBC

从“绿皮书”开始草拟到下达的现在,BBC可说是一直被敌人重重包围,在公众与舆论的压力下,摸索着寻找自身的出路。常年的扩张使它的体积过于庞大,如何剪除种种冗赘也变成了一个硕大的难题。文化大臣约翰-惠廷戴尔早前声称,BBC根本没必要播出类似《Strictly Come Dancing》(英国电视舞蹈大赛真人秀)的节目,这类节目由BBC的竞争对手(如SKY、ITV电视台等等)完全可以运营得很好。惠廷戴尔任职文化大臣之前,就曾在某个新闻发布会上嘲讽说BBC是他在这世界上见过的最浪费、最肿胀、最没有效率的组织。

BBC内部冗赘的系统并不是第一次沦为政客与竞争对手的箭靶,早前执行层过高的薪资也曾引起争议。前任副局长马克-拜福被曝出有接近95万英镑的年薪,导致裁员工程声势渐大,但比裁员更加惊心动魄的,莫过于删减节目。被视为冗赘的节目被一一删去,员工们街头抗议掀起连番高潮,BBC现任局长托尼-豪尔也站在了抗议热潮的最前端,想要保留一些重要的综艺节目,比如《Strictly Come Dancing》《美国之声》(The Voice)等。毕竟想要留住观众,就必须得运营些优秀的、世界流行的好节目。不让BBC做大型节目,就相当于断了它的财路和前程。为了对抗政府的粗暴政策,BBC委托专门部门进行市场调查,最终得出结论:公众普遍认为BBC应该继续运营热播的大型娱乐电视节目。豪尔立刻宣布:“BBC的未来由人民决定,不能由投资商和政客们决定。BBC服务的是纳税人,而不是投资商。”政府减缩BBC的后果,不仅会造成执照税、商业利润和投资的减少,还会流失许多BBC的忠实观众。BBC缩减后,预计每年缴费的4600万观众将有97%离BBC而去,这毫无疑问会对BBC造成严重伤害。

现在摆在BBC面前的只有两条路,一种是坚持给广大观众(包括本土和海外观众)提供信息娱乐服务,成为英国和世界的不可替代的“信息灯塔”;另一种则是彻底沦为一个商业失败的典型,最终导致英国国内创意产业被整体削弱。

BBC正在为自身前途苦恼害怕,但它并不孤独,它身后还有一些具备强大影响力的后援——明星、影视制作人站了出来为BBC声援。著名作家、编剧和影视明星都出面反对BBC减缩的政策,比如《哈利·波特》作者J.K·罗琳,电影明星克里斯·埃文斯(出演《美国队长》)和丹尼尔·克雷格(出演《皇家赌场》)已经联合上书首相卡梅伦,他们在信中宣称,政府修改BBC章程的行为不仅是在缩减BBC,更是在削弱整个英国的创意文化产业。英国知名编剧Chris Bryant称,政府的计划是把BBC缩减回原来的规格,禁止它播放流行节目。如果让政府得逞,到2027年时,BBC很可能会完全和国际脱轨,让英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降至最低。如果不想变成这样的结果,就该顺从民意。观众们想在BBC看大型娱乐节目,就应该让他们看,BBC有电视执照税,有义务提供每个人都想看的电视节目。资深政治播音员乔纳森·丁布尔比对BBC的商业对手发出谴责,他说这些对手企图为了商业目的而毁掉BBC。他希望观众们了解BBC如今危险的情势,并奋力保护它。曾任2012年伦敦奥运会编剧的弗兰克·博伊斯赞同了丁布尔比,他说英国具备一种强大的影响力,这力量远胜于经济和军事力量,而这力量的源头,来自于BBC。BBC为了整个国家发言,这是HBO和华纳兄弟不可能做到的。

BBC国际的私有化

政府在“绿皮书”中决心将BBC国际(BBC Worldwide)私有化,或者部分私有化。他们认为BBC国际的私有化可以激励BBC整体向更加国际化的方向改革,并同时刺激节目制作人努力自产本土优秀作品销售到国外去。尤其考虑到BBC的借贷限度每年都变得越来越有限,已经使BBC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更有理由去闯荡下国际市场。然而政府的想法却与BBC背道而驰。豪尔唯恐顾问委员会将BBC国际私有化,他试图唤起公众力量来阻止这一行动。他声称BBC国际是BBC最坚实的左膀右臂,可以帮助像《Top Gear》这样的本土节目出口海外市场,决不能被私有化。迄今为止,BBC国际已经帮助BBC向国外售出了诸多英国优秀节目,例如《Top Gear》和《神秘博士》。它在2014至2015年两年间已经向BBC提供多达2亿2千余万英镑资金,对比其10亿的年收来讲不足为奇。除此以外,BBC更有一个绝不想放手BBC国际的理由。不久前,首相卡梅伦宣布了一项备受争议的财政措施,75岁以上老人从2020年开始不必再缴纳电视执照税,这令本就紧缩的BBC财政更加困顿。而BBC国际首席执行官Tim Davie表示,将会在未来的五年里陆续还款10亿英镑,帮助BBC熬过电视执照税短缺的难关。可想接下来数年,豪尔是不会任由BBC国际市场私有化了。

BBC改革的关键点

“绿皮书”中的几个关键点特别提出了BBC改革中最实际的方向,不仅可以帮助BBC改变节目设置、完善系统,还能够得到新的收入。

首先,“绿皮书”提出了一个最根本且最关键的问题。BBC是为所有人服务的吗?如果只覆盖那些公众缺少关注的市场,那么电视税会收得更少,BBC对市场的影响力也会更弱。变得狭窄了的BBC象征着一个廉价的BBC,这也正是众多明星人物争论“是否会削弱英国创意文化产业”的根本原因。BBC庞大的舞台可以提供给各种类型、不分热门和冷门的电视节目足够机会,这令它的多样性发挥极好,赢得了良好的口碑。然而,大舞台和广泛的机会也导致了BBC服务重叠。它包容并蓄、花样百出的节目设置令它钻了不少竞争对手的空子。BBC抢占节目的劲头,早已激起了无数竞争对手的不满。“绿皮书”中说,BBC表现出了过多的商业运行模式,那种模式在它的竞争对手手上可以展现得更好,要它更加专注于自产节目。 “绿皮书”的意思并不是说就不让BBC做娱乐了,而是说BBC理应做出更具特色的好节目。自产节目可以为BBC得到更多的收入,对国际影响力也有好处,然而购买大型娱乐节目就并非如此。像《美国之声》这种从国外进口来的优秀节目,足足耗费了近2000万英镑,简直和ITV的自创节目《X音素》一个价位了,比较看来,自然是自创节目《X音素》更招人喜欢。在政府看来,BBC自产的《Strictly Come Dancing》要比《美国之声》好得多,至少可以营销海外。

其次,“绿皮书”中提到的电视税政策早已经招惹了许多观众与评论家的不满,每个人不分收入付同样的电视税,不是个长久之计。能解决电视税的办法,只有通过订阅,可惜科技还没先进到那个地步。然而,想要弥补电视税的漏洞,还不乏其他的好办法。政府首先盯上了BBC的网站和电子产品。经过多年扩张,BBC网站已经变得包罗万象,很难除去冗赘。政府首先命令BBC减缩其网站,然后又盯上了一个致命的漏洞——BBC iPlayer(一项播客服务,可以让用户点播过去七天里播出的电台电视台节目)。目前许多观众都喜欢通过iPlayer观看BBC电视台,然而iPlayer的平台上却缺乏付费系统,导致不少观众免费观看BBC节目。在iPlayer的付费系统添加后,又可以为紧缩的BBC财政添加一点雨露滋润。

再其次,着重发展BBC自产节目,这也可以说是“绿皮书”中最大的重点。BBC的节目质量在国际上已经有口皆碑,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许多独立广播公司也完全可以做出类似的优秀节目了。情势与以往不同,BBC需要打起精神,面对市场,与其他公司竞争。市场需要更多像《神秘博士》《Strictly Come Dancing》這样可以出口国外的电视节目,而现在BBC虽然也有几档非常优秀的自产节目,比如《BBC:地平线》《格拉汉姆·诺顿秀》,然而对比BBC的规格,数量并不算多。

篇12:《绿皮书》观后感

你要问我这部电影主要讲了什么内容,我可以用一句话总结为:一个白人和一个黑人的故事。但故事并没有那么简单,该片改编自真人真事,讲述了意裔美国人保镖托尼,他被聘用为世界上优秀的爵士钢琴家唐开车(注意,这里的托尼是白人,唐是黑人)。钢琴家将从纽约开始举办巡回演奏,俩人之间一段跨越种族、阶级的友谊的故事。

虽然是一部外国影片,说的也是英文,但丝毫没有影响观众的观感,影片中主角之间的对话时而幽默,时而愤怒,时而悲伤,我们是完全沉浸在其中的,可以说拍得非常好了!

今天,我主要想说的是托尼(白人)的一系列变化,真的特别有意思!

影片的开始,托尼的妻子叫了两个黑种人到家里修理东西,临走的时候,他的妻子倒了两杯水给那两个黑人喝。结果,等黑人走后,他一直不停地看向那两个杯子,眼神里透露出藏不住的不适感,最后还是没忍住,把那两个黑人喝过的杯子毫不犹豫的丢到了垃圾桶。看到这里,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了种族歧视这一思想,可后面发生的事情却让人意想不到。

由于托尼需要钱,而暂时又没有工作,唐又给的价钱到位,所以,即使他打心里不是很乐意为唐服务,但谁会跟钱过不去呢,于是他们就成为了合作关系,也是一道风景,一个白人为黑人工作!

刚开始的时候,托利连唐的行李都不愿意碰,就因为他是黑人,每次开门都要用手绢擦车门,可以看得出来,他是真的打心底不愿意接触唐的!

可是,随着巡演的进行,一路上他们之间虽然有磕磕碰碰,也有吵吵闹闹,渐渐地,托尼发现唐并不是那么讨厌的,他感觉到唐并不是真正的开心,唐经常一个人坐在那里发呆,喝酒,于是,托尼试着靠近唐。

他们之间总之经历了很多事情,比如托尼鼓励唐吃炸鸡,还是用拿着吃,要知道唐是非常不愿意接受这样的方式的,毕竟他可是受过很好的教育和教养的人,这也恰恰是托尼和唐有意思的地方,原本地位低下的黑人唐才应该过着底层人民的生活,可他却是有着高超技艺的钢筋家,但依旧不被白人接受,人们只是拿他当演奏的老黑看待!比如唐被酒吧的白人欺负,托尼伸出援助之手,救唐出来。再比如由于天黑,路况不好,他们误入了村庄,被警察关起来,就因为该区域不允许黑人进入,最后还是唐打电话给高层,才获救了!这样的事情一路上发生了很多,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到最后,唐和托尼居然成了可以拥抱,可以互相倾诉的朋友,这期间是两颗心的逐渐靠近,其实,也是两个人的自我救赎和彼此救赎!影片的最后,唐来到托尼家,跟他们一起过圣诞节,皆大欢喜,托尼也不再排斥黑人了,因为他收获了朋友,唐!

篇13:绿皮书观后感

当两人在一辆车上行驶,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雪莉看不惯托尼粗陋的行为习惯,托尼看不惯雪莉的肤色黑黑还要拿着上层社会的所谓教养和精致。雪莉看不惯托尼抽烟,说大话,赌博,贪便宜等坏习惯。而托尼觉得你个黑人还装什么优雅。硬把炸鸡块塞到从下就用刀叉吃饭,讲究形式和礼仪的雪莉手里。而雪莉也慢慢接受了从前不屑一顾所谓下层社会的率真的粗鄙行为。

随着两人的磨合和相互理解,彼此慢慢接受了对方。但冲突和意外还是接踵而来。雪莉为白人上流社会追捧,但却不被允许和白人住一个宾馆,用一个厕所和试衣间,在同一个餐厅吃饭。酒吧的混混,公路上巡逻的警察也找雪莉的麻烦。放在当过夜总会领班的托尼那里总能设法化解危难。雪莉用正直要求和教育托尼。当托尼在无人售货亭揣了块玉石放口袋时,雪莉严令托尼放回去;当托尼把饮料杯扔在公路上时,雪莉不容妥协地要求托尼把车倒回去,把杯子拣起来。通过一路陪伴,两个男人培养出很深的友谊和感情。雪莉博士指导托尼写给妻子的家书,使得接到信的妻子热泪盈眶。

绿皮书是美国种族歧视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的年代,给黑人司机的工具书,他标明了哪些旅馆允许住黑人,哪些饭馆可以接待黑人等。影片用绿皮书做名字颇有意义。

电影节奏流畅,情节步步递进,戏剧的张力恰到好处,演员表演上乘,调子温暖光明。最终获得奥斯卡最佳电影,最佳男配角(阿里饰演的雪莉),和最佳原创剧本三项大奖。可惜的是维果饰演的玩世不恭,痞里痞气,粗鲁冒失,实则内心善良男主角托尼没有得奖。很佩服维果把这样一个混迹于社会底层中年男人演地活灵活现。需要说的是,电影里所有演员的表演都很优秀。

篇14:《绿皮书》观后感

故事发生在一个“端着”的雇主:黑人爵士钢琴家唐·雪利和一个有丰富工作经验和能及时处理麻烦的员工:托尼·利普之间。他们要去美国的南方著地演出,和唐·雪利一起演出的还有两位提琴家。他们一行四人在这个演出之旅里面发生了不少的插曲和感人的故事。我最喜欢就是唐·雪利和两位提琴家的演奏,他们的三重奏是我听过最好听的音乐了,简直可以形容是我听过的最顶级的音乐了。大家可以去网上查查看噢!在这部电影里让我感到非常惊讶的事情就是当时社会严重的种族歧视,钢琴家唐·雪利面对事情的体面和周到,细心,隐忍,无论当时白人怎么拒绝和歧视他,他都会隐忍下来,不会用粗暴的方法对待人。后来,他们的演出顺利完成了,因为托尼·利普要赶回家里与家人共度圣诞节,由于长途驾驶,他非常疲劳但他又着急。钢琴家为了这位好朋友,亲自驾车让托尼在车里好好休息。钢琴家雪利是独自居住的,在大家都欢度圣诞时,他想到了自己的好朋友托尼。唐·雪利拿着一瓶香槟来到托尼的家,这时我忍不住激动的泪水流了下来,人与人之 间是平等的,他能和好朋友的家人一起欢度圣诞节!太棒了!

下面我来讲一下片中的趣事吧!托尼在陪伴钢琴家出门前,托尼的妻子交代托尼要经常给她写信,于是,在途中每次早上出发前,托尼都会边吃早餐边写信,饼干碎和饮料常掉到信纸上,人物特点与性格生动地呈现了出来。直到一个早晨唐·雪利看不下去了,便问他:“What are you writing?” “Letter”托尼答道。然后唐·雪利拿起他写的信看了一下,一读就说:“你写的是流水账啊!Dear写成鹿的意思啦,来!让我教你写一些有诗情画意的信吧!”当托尼妻子收到了这些信的时候,她开心得与家人分享她的快乐。最后在唐·雪利和托尼工作快结束的时候,一天托尼和往常一样写信,唐·雪利拿过托尼的信看了一下,什么都没说,笑了。

在生活中,互相帮助也是我的习惯,有一次我在放学的路上碰到住在我家小区住的小东,他买了好多东西,看他提着重重的东西,我马上跟他说:“我帮你一起拿吧。”他开心地笑了。

篇15:《绿皮书》观后感优秀作文

认知、意愿和利益将左右谈判

绿皮书认为影响国际气候谈判的三大基石是:科学认知、政治意愿和经济利益。在科学认知方面主流趋同、争议犹存。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对气候变暖的成因和影响仍存在学术争论,但国际科学界在气候变化的总体认识上已经形成了比较一致的观点。

在政治意愿方面则是高调频弹,“舍近求远”。今年高密度的首脑会议,包括7月的八国峰会、9月的联合国首脑会议以及随后的20国领导人会议,气候变化成为主题,各国政治家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必要性、紧迫性高度一致,高调特谈,态度明确。然而,在涉及到具体目标时“舍近求远”,即对长远目标基本持积极态度,尽管对减排目标存有分歧,但基本接受到2050年将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的目标,然而对近期目标的态度则相反,发达国家对巴厘路线图所要求的达成深度减排中期目标即2020年在1990年排放水平上减排25%-40%,或是避而不谈,或是大打折扣,甚至抛弃巴厘路线图,要求发展中国家也参与承诺减排目标。

而经济利益格局的复杂性也让各国患得患失。应对气候变化涉及各国的切身利益,各种利益格局交织在一起,各国都希望维护本国利益。发达国家极力反对中期深度减排,所担心的是当前需要付出的减排成本、发展中国家难于参与承诺中期减限排目标,要求维护的是其必要的发展空间。

中期减排目标更可行

鉴于大致趋同的科学认知和声调极高的政治意愿,巴厘路线图所要求全球对长远目标的共同愿景,几乎可以肯定能够形成。绿皮书对长远目标的实现基本持乐观态度,到2050年升温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大气温室气体浓度水平应该稳定在450ppm的目标会最终体现在哥本哈根国际会议文件中。然而要实现共同愿景,适应、资金、技术和对发展中国家能力建设一揽子目标将不可或缺,这在原则上发达国家应该可以接受。把减缓、适应、资金、技术综合考虑,四轮驱动,不只强调某一领域。减缓气候变化,需要有一个长远的气候目标,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中期的减排目标。巴厘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深度减排,发展中国家采取可测量、可报告和可核查的减缓行动,均需要资金技术的推动;由于气温不可避免的升高,适应气候变化就成为必需。然而,发展中国家历史排放少,对气候变化表现出极大的脆弱性,这就要求发达国家在资金与技术上,帮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贫穷国家和散布于苍茫大海中的小岛国,适应气候变化。

两大阵营、三股力量构成谈判格局

绿皮书指出,面对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从一开始就形成南北两大阵营,即历史排放多、当前人均排放高、资金技术实力强的发达国家和历史排放少、当前人均排放低、资金技术相对匮乏的发展中国家。虽然在1992年达成、1994年生效的联合国气候公约,明确了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但长期以来,两大阵营利益关系和关注的焦点存在较大差异。

主导国际气候进程的,有三股重要力量:欧盟、美国和“77国集团+中国”。

欧盟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发起者和积极推动者,是国际气候谈判的重要政治力量,率先明确自身减排目标;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不愿意做欧盟倡导的框架的追随者,但也不愿意放弃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话语权。奥巴马新政府上台之后,美国展示出积极姿态,但其中期减排目标过于保守,且以发展中大国参与作为自身行动的先决条件。其他如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在政治立场上也追随美国,形成“伞形集团”。尽管在京都议定书上出现过分歧,对于哥本哈根的谈判,姿态上也有差异,但对于欧盟和发展中国家的立场,仍然大同小异。“77国集团+中国”作为一个较为宽泛的发展中国家阵营,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要求发达国家率先减排,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强能力建设等,在这些基本原则上立场一致。但由于各国差异很大,利益诉求也有不同,在具体问题上也有分歧。

后哥本哈根:需要全新减排方案

绿皮书对哥本哈根谈判之后的前景也做出了预测和分析,认为如果哥本哈根能达成框架性的政治协定,在接下来的几年,需要进一步就各方面的技术细节进行谈判,深化完善哥本哈根气候协定的内容。

京都议定书模式的“祖父原则”,即按某一基年等比例减排承诺方式,显然不适用后哥本哈根谈判,必须要有全新的方案,通过一揽子的碳预算总量控制,才能确保2050年的温升和浓度目标。按照巴厘路线图的规定,哥本哈根气候协定的目标年限拟为2020年。2020年以后的国际减排协定,显然要在2020年以前启动谈判进程。届时,发达国家必然要求包括全球所有缔约方的国际减排协定,许多较为先进的发展中国家,例如韩国、墨西哥和新加坡,甚至发展中大国中国、巴西、印度,也要以某种形式,参与全球减限排的承诺。

京都议定书的困境、哥本哈根气候协定的艰难,意味着后哥本哈根的谈判将更为艰巨,必将考验人类的智慧,要求革命性地创新。中国和德国的研究人员已经提出了全球碳预算管理的方案,为建立一个公平而又可持续的国际气候制度,摸索出了一条新路。

中国仍有减排空间

对于中国如何有所作为,绿皮书也给出了建言:首先要出于自愿地承诺。胡锦涛主席在9月22日联合国气候峰会上的演讲,显然是基于国内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自愿行动,涉及的目标包括:单位GDP碳排放量显著下降、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增加森林碳汇,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这些行动,国际协定中并没有规定,体现了某种程度的自愿承诺性质。

上一篇:生活中的错别字下一篇:分析对管理会计课程教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