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合同法(第一讲)要点

2024-04-13

1合同法(第一讲)要点(精选4篇)

篇1:1合同法(第一讲)要点

为弥补第一次课同学未带笔和纸的原故,特提供第一讲教案给大家复习。望同学们今后自己做好、整理好课堂记录。

合同法(第一讲)要点

第一讲

合同是市场交易的法律形式(上)

一、合同法合同的概念:*

(一)合同的概念: * 合同是指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二)《合同法》第二条: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其他法律的规定。

二、合同的法律特征*

1、合同是平等主体的协议

首先,合同至少有两方当事人。可以是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

其次,合同当事人之间是平等的。是法律地位的平等或人格的平等,是提供的机会平等,而非经济实力的平等。再次,合同是一种协议。但并非所有协议都是合同。只限于平等法律地位的当事人所缔结的协议,非平等主体之间的协议就不属于《合同法》所指的“合同”,而是由其他法律法规规定。

2、合同是当事人协商一致的产物或意思表示一致的协议。

由于合同是合意的结果,因此它必须包含以下要素:

第一,合同成立必须要有两个以上的当事人。

第二,各方当事人必须互相作出意思表示。

第三,各个意思表示必须达成一致。

3、合同是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

不同的合同有不同的目的: 有经济生活目的;有法律目的;

合同法的合同是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

4、合同具有法律约束力。

合同是当事人自己给自己立法。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慎重,对自己订立的合同应当认真履行,不能随意反悔。

三、合同是一种民事法律行为*

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所实施的一种民事法律行为。(1)合同的缔结,必须由平等的双方当事人进行;(2)引起合同的发生还必须是当事人的合法行为。

四、合同关系:是反映财产流转关系,是一种产生、变化和消灭的动态过程。物权法确认财产的所有关系,是反映财产的 静态过程。

五、合同法的颁布及意义 1999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颁布实施,结束了我国三足鼎立的合同法时代,合同法律实现了统一。

广义的合同,即合同为确定权利义务的协议。除民法中的合同外,还包括行政法上的行政合同、国际法上的国 家合同等等。它实际包含了所有法律部门的合同关系。

狭义的合同,仅指《合同法》,将合同视为民事合同,即指确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合同。合同法只是民法体系中一个特殊范畴。

六、合同的分类

(一)按法律分类 有名合同:

1.买卖合同;

2.供用电、水、气、热力合同 3.赠与合同;

4.借款合同 5.租赁合同;

6.融资租赁合同 7.承揽合同;

8.建设工程合同 9.运输合同;

10.技术合同 11.保管合同;

12.仓储合同

13.委托合同;行纪合同

15.居间合 无名合同: 旅游合同 医疗合同 培训合同 雇用合同。。。

(二)按学理分类

1、双务合同与单务合同:

是依合同当事人双方是否互负义务。

双务合同,是指当事人双方互享权利与义务的合同。买卖、租赁等合同均为双务合同。

单务合同,是指一方只享有权利,另一方只承担义务的合同,如赠与、借用合同;

2、有偿合同与无偿合同:

是以当事人取得权益是否须付出相应代价为标准。

有偿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享有合同规定的权益,须向对方当事人偿付相应代价的合同。

无偿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享有合同规定的权益,不须向对方当事人付出相应代价的合同。

区分这两种合同的法律意义在于:其

一、责任的轻重不同。其

二、主体要求不同。其

三、可否行使撤销权不同。第四、有无返还义务不同。

3、诺成合同与实践合同:

根据合同的成立以是否交付实物为条件。

诺成性合同:指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即可成立的合同,即一方当事人作出建立某种法律关系的建议,另一方对此表示同意,即可导致合同成立,所以又称不要物合同。如买卖、租赁合同。

实践性合同:是指除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相一致外,还要交付实物才能成立的合同,所以又称要物合同。如民间的借贷合同、一般的赠与合同通常属于要物合同。

4、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

即依合同成立是否要具备某种特定形式。

要式合同:是指法律要求采用某种特定形式或履行某种特定手续,才能有效成立的合同。这类合同如果不按照法律规定的形式进行,该合同或者不能成立,或者不能生效,或者不能对抗善意的第三人,如不动产买卖。

不要式合同:是指法律不要求采用某种特定形式或履行特定手续,即为有效成立的合同。这类合同的特点是,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某种形式。

5、主合同与从合同:

是以合同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标准。

主合同:是指不需要借助其他合同的存在就可独立成立的合同。

从合同:是指依附于其他合同的存在而存在的合同。这种合同的特点是:其成立及效力一般取决于主合同的成立效力。

篇2:1合同法(第一讲)要点

一、什么是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为什么要过节?衣服为什么里朝内面朝外穿?过年北方为什么要吃饺子?南方为什么要吃年糕?端午节要吃粽子?喜庆为什么要贴红穿红?丧乱为什么要穿黑戴白?为什么中国跟人打招呼时喜欢问:“您吃了吗”? 为什么劳动时要高唱劳动号子?

这都是生活最自然而然的状态,如果穷根问底,却有许多学问,这种学问就是民俗。民俗悄然支配着我们:指导规范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礼仪礼貌、待人接物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民俗呢?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东汉班固在《汉书、地理志》中认为,由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风”,由社会环境不同而形成的习尚叫做“俗”。民俗是民间所创造﹐又为民间所通行和传习﹐为人们共同传承的民间风俗。

(一)民俗是一种生活方式

民俗是什么 民俗是一种“生活相”.什么是“相”,这是佛家的用语。佛家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判断:比如说什么是火,佛家认为火是一种焰相;水是一种流相。至于什么是民俗?借用佛家的用语,民俗就是一种生活相,一种传承性的生活的样子。当初没有文字或人规定人们这么做,但人们却会不自觉地采取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

大家熟悉的传统民俗譬如春节,它就是中华民族的生活相。春节怎么过?按传统习俗,在过年前半个月(腊八)就开始忙碌了,一直到正月十五才能歇下来,前后差不多一个月整天都有事情干,要干的事情有几十项,如祭灶、除尘、置年货、吃年饭、守岁、祭祖先、法压岁钱、拜年等等,而且没做一样事,都有规矩禁忌,比如年饭要有肉有鱼(暗示年年有鱼),大年初一不能扫地,不能把垃圾丢掉(暗示不能把钱丢到外面去),等等,没有任何文字规定我们一定要怎么做,而这就是一种程式化的风行的规范,是一种生活相。

(二)民俗是一种文化模式

从文化层面来讲,民俗是一种文化的模式,这种模式往往是无形的,口头的和非物质的,但确确实实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对于这种无形的、口头的非物质的民俗文化现象要给予更多的重视。

我们要知道人类有两个共同的课题,一个是生存,一个是发展。也就是说任何民族在任何地区任何时代都是一要生存,二要发展。没有区别。区别在于什么呢?区别在于你如何生存,你如何发展。正是这种不同的方式,生存的方式,发展的方式,构成了不同的文化,构成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文化。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文化,就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方式。

比方说,西方人见面握手“Hello”你好,伸出手去握手。关系再好一点,拥抱。中国人见面呢?点头,作揖,握手。又比方说,西方人吃饭用刀用叉,中国人吃饭用筷子。不同的方式吧?人和人交往见了面要打招呼,这是一样的。要吃饭这也是一样的。问题是如何打招呼如何吃饭,方式不一样。如果我们把这些不同的方式集中起来进行比较,我们又会发现它们有内在联系的。有什么联系呢?就是西方人性格外向,中国人性格内向。性格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性格内向所以伸出手去握自己的手。性格外向所以用刀用叉向外用力,性格内向所以用筷子向内用力。这种性格的不同又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说明文化模式的不同。一种文化模式总有其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是在对同一件事的不同态度、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价值取向的比较中反映出来的。例如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中国学生在澳大利亚学习,请当地老师来家里吃饭,其中有一道汤,老师喝完觉得很鲜美。于是问那个中国学生是什么汤。中国学生说是野鸭子汤。老师大吃一惊,马上说澳大利亚抓野鸭子是犯法的。学生恍然大悟,说下次一定注意。可没料到过了三天,一张罚款单来了,动物保险委员会罚他5000澳元,把他一年半勤工俭学的钱全罚走了。在中国看来这个老师有问题,无情无义,鸭子也吃了人家的还告状,有悖世俗人情。但在澳大利亚,这样做是很正常的,老师不告发反而有问题。这就是一个文化模式的问题,反映的是文化模式的区别。

再譬如,中国人具有荷花情结,认为荷花清丽高雅,处污泥而不染,象征超凡脱俗,品质纯洁,精神高尚。而日本人却崇尚樱花,具有很深的樱花情结。在日本一到樱花要开的时候,整个国民都会很兴奋。一到樱花节,即使天气寒冷,樱花树下挤满了人。当地气象预报还会每天报道樱花的开放凋谢情况。外国人对樱花的感觉是不太艳丽,但是日本人就感觉到樱花和自己的生命差不多,不求生命的长短,而是求生命的灿烂。日本的武士道,谈情说爱都和这个有联系。例如,渡边淳一的《失乐园》,情节很简单:中年男子外遇一个少妇,两家的家庭条件都很好。但两人想结合在一起,开始双方家庭都不同意。后来两个人可以自由自在地住在一起了,结果却在做爱过程中自杀了。这就是日本典型的生命文化,在他们看来,生命和爱情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能不能达到最高点。他们感到把各种困难都排除的时候,他们的爱情是最辉煌的。如果再相守下去,两人感情温度肯定会下降,所以还不如在爱情至高点死去,最美好的就成了永恒。所以他们把樱花当作生命的象征。

在1980年中国作家代表团到美国去访问参加一个国际会议,然后大家在休息厅里面坐着,坐下来以后服务员就过来说:“女生们先生们你们喝点什么?”中国代表团非常有礼貌地说“不客气”。好,过一会就开始上饮料了,美国人日本人法国人印度人都有喝的,就中国人没有喝的。那个时候国门刚刚打开,中国代表团联想到是不是政治问题“歧视我们?”提出严重抗议。为什么所有的人都有喝得就我们中国人没有。主办方一脸的委屈无辜地说:“女士们先生们已经说过NO啦。”这你们说不客气嘛,他理解的就是不喝。他不知道我们中国人越说不客气就是越要喝。他听不懂这个。这就是文化模式的差别所引起的误会。

二、民俗的形成与发展

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历史根源、地理根源和文化根源。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中,民俗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在人类之初,茹毛饮血、巢居穴处是当时原始人类的共同习俗。随着生产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各具特色的物质生活和与物质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以及婚、丧、礼俗等也日益形成,久而久之,就逐渐形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即民俗。

(一)社会因素

民俗为整个民族成员所共有,流行于整个民族之中,渗透到民族成员的日常生活里。一个民族为了加强团结,总是要强调一些有别于其它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民族风格等,并赋予强烈的感情,把它升华为代表本民族的标志。所以,民俗的形成也就意味着一个民族的共同心理感情的形成,并表现为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深刻的社会性。

1、社会生活决定了民俗的产生

民俗来源于社会生活。人类在社会群体生活中生存和繁衍。要维系群体生活,需要种种社会制度。以婚姻民俗为例:人类在本能的驱使下,必须追求异性满足性欲,繁衍后代;但是,如果听任群体中每个人毫无限制地争夺异性,放任乱交,对配偶和后代不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那就必然招致社会生活的混乱,甚至使整个种族灭亡。为了即满足个体繁衍后代的需要,又不影响群体生活,必须有一套恰当的行为规则,限制人们只能向什么样的异性求爱,如何求爱,以及怎样结合,怎样养育后代等等。这样,各种婚姻制度就应运而生。这些制度在特定民族中以模式化的行为方式反复出现,世代传承,就成为婚姻的民俗。婚姻民俗产生于人类社会两性生活(本能)的需要,并为这种需要服务。

2、社会生活的需要决定着民俗的发展与演变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种民俗都必然发生着或大或小、或迟或速的变化,有属自然法则的洗练,也有人为因素的净化,有的日趋繁荣,有的逐渐衰落。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取决于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各种民俗满足这种需要的功能状态。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曾研究过中国传统节日中一些民俗活动的功能演变问题,他指出:中国传统节日的活动,从起源上讲,大都与原始宗教和法术相关。然而在后来的发展中,宗教和法术的功能却不知不觉被淘汰和净化了。“现在清明节放风筝,谁再想到“放晦气”的古代法术呢?端阳划龙船,谁还理会到那驱逐瘟疫的固有意义呢?中秋节儿童们玩兔儿爷这种土偶,哪里还会想到供奉月里的神仙的事呢?”这种民俗的功能变化,正是社会生活需要的变化使然。

(二)历史因素

民俗是在长期社会历史中逐步形成的一种社会现象,是历史的产物。因此,不同的民族由于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不同,所形成的民俗亦保留着不同社会历史的阶段性。

在这里,历史的变革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我国汉族妇女缠足恶俗,所以延续那样久,主要是封建时期对妇女压迫的主导思想和制度在漫长的年代里持续不变的原因。辛亥革命后,尽管推翻了帝制,但是并未解放妇女,因而在我国广大农村,妇女缠足习俗仍很流行。直到全国解放,从根本上保护了妇女利益,才彻底废除了缠足恶俗。社会变革、人民解放、妇女翻身,成为缠足恶俗最终废止的历史依据。

同样,日常仪礼中的叩头跪拜,打f请安,作揖拱手等礼节,都是旧时代的产物,随着新时代的变革,逐渐被鞠躬、握手等新礼节所取代。封建婚俗的三书六礼,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几乎束缚了我国古代婚姻制度长达数千年。它们十分典型地标志了婚俗的封建历史性。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在新的社会主义历史时期,文明婚礼与自由恋爱、自己作主结婚的新式婚俗,越来越多地取代了旧式婚俗,标志了新历史时期的特征。

(三)地理因素

许多民俗则与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人类生产活动的原始阶段,生产工具简单,生产力水平低下,这时表现了对自然环境条件明显的直接的依赖关系。民族之间由于地域的不同,条件的不同,生产活动或经济生活方式也有明显差异。

如蒙古族原为游牧民族,今天仍以牧业为主。这主要是因为蒙古族的主要聚居地的自然环境条件更适宜发展牧业。再如居住在大兴安岭中的鄂伦春族,目前狩猎仍是他们重要的生产方式。居住在三江平原乌苏里江上的赫哲族,目前仍以渔猎为主。因为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在生产力低的情况下发展其它行业困难较大。

在中国从地理来看,地域分为东南西北,其中有可以主要地分两大块,即北方和南方。南方人和北方人有很多不一样。比如说吃的主食,南米北面。睡眠,南床北炕。交通,南船北马。可 以找出差异来。还有个现象,北方地域往往是一马平川,城市都是四四方方的就可以说东西南北。你在北方问路,他一般对你说东西南北。到北京问路你应该这么说:大爷,请问到什么地方怎么怎么走?他就告诉你往东或者往南。甚至北方老头子和老太太睡一炕上,老头把老太太挤着了,老太太就会用胳膊肘捣他一下说:“老头,往南边去”。最可笑的是在北方的一些城市进了一家五星级酒店,然后酒店的大堂助理非常客气的把房卡交给你说“先生(小姐),请您上电梯,出了电梯往东。”这封闭的酒店,客人在里面哪知道哪是哪边?但北方人习惯了。而在南方地域的地势少有平坦,南方一条船在水上走,根本分不清楚东西南北。城市街道曲曲折折,方位一般说前后左右,问路应该这样说:大姐,到某地是往前走还是往后走,向左拐还是朝右转。

我们广东的许多民俗就与自然环境地理因素有关。例如,潮州人服饰中最具潮汕特色的水腰布,其主要功能为擦汗和方便水中劳作,这与潮汕滨海,水资源丰富有关。再从语言来看,与北方语言相比较,给人的感觉是北方语言是从泥土中来的,而粤语是从水中来的。

洪三泰(广东遂溪人,国家一级作家、广东省文史馆馆员、珠江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就讲过:粤语是属“水”的,而“水”字在粤语里正是被使用得最多的单字之一:醒水(机灵)、反水(背叛)、散水(分手)、一头雾水(不明白)、心水(心爱的)、威水(威风)……五花八门,数不胜数。它们表达的意思也千差万别。粤语为什么钟情“水”字?因为广东是“咸淡水交汇”的地方,同海洋文明有着天然的接触;珠江日夜奔流,咸淡水最后交融在一起。广东的“粤”字,是古代土著语言的音译,意思是水。以前也用过“越”字。“越人”,就是“水上之人”,或者居住在海边的人。水润古今,它赋予了广东人什么样的文化禀性?开放、包容、平和、灵活。

(四)文化因素

文化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可以分为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三个层面。物质文化属于“表层”的东西,制度文化属于“中层”的东西,精神文化属于“深层”的东西。精神文化即观念形态的文化,即人们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伦理规范、理想人格,思想品格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民俗的产生与精神文化有密切联系。

民俗与宗教信仰有密切联系。

例如欧美一些国家,非常忌讳“13”这个数字,门牌号码、楼层以及各种编号,也不用13这个数字。在西方人眼里,“13”是个十分不吉利的数字,它由来于基督教的一个传说:在“最后的晚餐”上,耶稣和他的弟子们一起吃饭,其中的第13个门徒就叫犹大。他为了贪图30块银币,将耶稣出卖给当权者,并为捉拿耶稣的人带路。结果,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圣经》上的故事广为流传,使西方人禁忌“13”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俄罗斯人也不喜欢666这个数字,认为它是魔鬼。俄罗斯人喜欢7这个数字,可能与东正教有关,因为7得到上帝的宠爱,上帝用6天时间创造了世界,一天休息,这就是一周的来历。在俄语里,7经常被用来形容好的事情。例如,中国人说“三思而后行”,俄罗斯人却说:“七次量体,一次裁衣”;中国人说:“九重天”,俄罗斯人却说,他高兴得好像在“七重天”。

再如雷州人爱用古石狗看家的习俗,就与雷州人崇拜雷神有关。在雷州,放眼古城门、村口、古道、巷口、门口、水口或古墓前,定会看到或坐、或蹲、或伏的一尊尊用玄武岩石雕刻而成的石狗,这些石狗刻工粗犷、造型奇特、千姿百态:有的面目狰狞,有的咧嘴含笑,有的鼻大耳肥,有的憨态可掬。由于长久受风雨剥蚀,它们或是灰色,或呈青黛色。.雷州有古老的传说,雷神爱 惜万物,怕太阳把万物晒枯,常派遣天狗去食太阳,有“日蚀”现象就说是“天狗食日”。各自图腾文化的融会贯通,对雷神的崇敬,对狗图腾的崇拜,成为俚僚 僮人的共同信仰,因而逐步形成并铸就了独具特色的石狗文化。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雷州人爱用古石狗看家。

另有一些民俗事象,如腊八节食腊八粥,宋代兴起的火葬习俗,观音菩萨取代女娲成为民间香火最盛的“送子娘娘”等,都与佛教传入有关。..民俗与价值观念思想意识密切联系。

例如,西方文化的思想内核是个体意识,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

由于西方人的思想内核是个体意识,所以西方人吃饭是个人的事情,谁点的菜谁吃。即便我是在别人的误导下点了榨菜肉丝汤,我也喝下去,因为我说了OK。我说OK我负责,我做决策我埋单。这是我个人事情,和你们没有关系,也不要你们来替我分担这碗榨菜肉丝汤,我也不吃你的清蒸桂鱼或者红烧豆腐。个人的事情个人负责。每个人都是有独立意识和个人意志的单独的个人,这个就叫做个体意识。

而中国人的思想内核是群体意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每个人都是群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每个人的意志都要服从群体的意志,每个人的选择都应该是为群体意识而作出的选择,因此每个人的荣辱进退都跟这个群体密切相关,都属于某一个群体。比方说在中国我们要评一个先进工作者,评一个劳动模范,把这个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选出来以后呢,该同志必须要这样说:他说,我直是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在同志们的热心帮助下,做了一点份内的微不足道的工作。他们是这么说的,这句话西方人就听不懂,尤其是美国人就听不懂。他说你就做了那么一点点微不足道的贡献,还是分内的工作,还是在别人的领导和别人的帮助下,凭什么你当劳模啊?凭什么?他听不懂啊。但是我们必须这样说。我们在做总结的时候不能这样说“啊,今年我做了什么什么工作。啊,我怎么怎么样,啊。你看这个这个礼堂我盖的,啊,那个湖是我挖的啊,那条路是我决策要修的„„”这样是不行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思想文化内核是群体意识。西方人的文化思想内核是个体意识。

三、民俗的主要特点

(一)民众性 每年的“清明”、“春节”时期,不管什么民族,任何一个人,就会不自觉地放下手里的工作,去感受春天,去看望亲人,去祭神祝福,去除旧迎新。别小看这司空见惯的事,就连在中国“阶级斗争”最严重时,也没停下来、中断过。这证明大区域产生的文化背景,是有一定的精神需求和生存需要的;这个文化载体一定包含着非常多的神秘和不可知的因素在内,它所产生的文化信息素必定是这些民族共识的。这应该就是节庆文化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伟人也不能脱俗。例如,虽然他在家乡仅仅生活了十六年,并且以后再没有回过家乡,但家乡的风俗习惯一生都在影响着他。无论是在战争年代的对敌斗争中,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都能在他身上感受到民俗文化的力量。只要条件允许,餐桌上总少不了一碟盐渍的辣椒,就是川地“尚滋味”、“好辛香”的习俗在他身上的体现。邓小平在人间经历了九十三个寒暑,在许多地方生活过,但他一直乡音不改。外国人说他四川口音很重。另外,邓小平爱好京剧、游泳、爬山等这些能表现和张扬民俗的活动,都说明邓小平既是一个伟人,又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始终站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活在人民群众之中。

再如邓小平与卓林的婚礼,显示了邓小平对婚礼习俗的熟谙。婚宴上共有两对新人,一对是邓小平与卓林,一对是孔原与许明。这是一次特殊的聚餐婚宴。由于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黄土 窑洞外面,摆放着同样是平时吃的延安特有的金黄色的小米饭,没有什么山珍海味,没有奢华的场面,简简单单,但又欢天喜地。参加婚宴者,尽管都是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流砥柱,但也一样地摆脱不了民俗的控制,去捉弄新郎官。孔原被灌醉了。邓小平是有敬酒就饮,竟然不醉。不是邓小平有多大的酒量,而是邓小平事先弄了一瓶白水充作酒,应付了过去。说明邓小平有很广博的中国风情民俗知识。

毛泽东也不能脱俗。平素最喜欢吃具有湖南风味的 湖南腊味,炒虾仁、素炒干贝、鱼香肉丝、醋溜鱼片、红烧狮子头、鱼头豆腐汤、冬菇白菜、红烧肉,凉拌辣椒等。并注重对民俗的了解和研究。

“辣椒湖南有钱人家和贫穷人家都喜欢吃,不吃点辣椒,仿佛什么菜也没有味道。”在一次进餐中,有客人见毛主席不断夹辣椒往嘴送,钦佩地说:“主席先生真能吃辣椒,就我所接触过的各国领导人当中,您是最能吃辣椒,一点也不怕辣!”“你说的对,四川人吃辣椒,不怕辣;江西人吃辣椒,辣不怕,我们湖南人吃辣椒,怕不辣!”毛主席又夹了一筷子往嘴里送,津津有味地说。“主席先生妙喻,把„怕‟字的位置一颠倒,就可以看出三省的人对辣椒的不同态度,言简而意。

(二)差异性

1、民族的差异

民俗,总是受到民族经济生活、民族社会结构、民族心理、信仰、艺术、语言等文化传统的多方面制约,形成了民族民俗的特点。是个民族之间在民俗方面具有差异性。

在颜色方面,汉族以红色为富贵吉庆的正色,藏族却以白色为尊崇;明清时代的汉族妇女以缠足为美,满族却以天足为荣。

在饮食方面,从主食来看,藏族农牧民都喜欢吃“糌粑”。糌粑可以意译为炒面。维吾尔族和新疆各族人民喜欢吃“帕罗”。“帕罗”通常的汉语叫法是“抓饭”。黎族、傣族(还有南方好几个少数民族)喜欢吃竹筒饭。在肉食方面,傣族的“剁生”食品也较多,有猪肉、牛肉、鱼肉、黄鳝、青蛙、马鹿肉、麂子肉等数十种。所谓剁生就是生吃,不用烹炒煎炸蒸煮烤烧焗,但要加入葱、蒜、姜、芜荽、野花椒、辣椒面、盐、味精、香油、柠檬汁等调料。剁生的肉都是新鲜的无病菌的。鄂伦春猎人喜欢吃生的狍肝和半生半熟的肉;藏族牧民喜食生牛羊肉干;赫哲族不论冬夏,都有吃生鱼的许多方法;苗族、侗族也有一些吃生鱼的制作方法 ……

在婚俗方面婚,我国东北满族的下茶、插车、坐帐,蒙古族的奶茶会,骑马迎娶时的男女双方答辩,女方老人的祝福赐装;朝鲜族的迎娶,男方到女方家 “接大桌”等等,都各有本民族的风情和惯例。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抢婚”、“偷亲”仪式,拦路开路、对歌跳舞;以及 “不落夫家”、“从妻居”、“试婚”等多种多样的习俗,也部各具民族特色。同样道理,我国各族习俗与世界其他各国各民族的民俗也各有差异。

2、地方的差异

地方性是民俗在空间上所显示出的特征。这种特征也可以叫做地理特征或乡土特征。因为这个特征是在民俗的地域环境中形成并显示出来的。俗语说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正是这种地方性特征的很好说明。民俗的地方性具有十分普遍萎的意义,无论哪一类民俗事象,都会受到一定地域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地缘关系所制约,都不同程度地染上了地方色彩。正所谓“一方水土,一方风情”。

比如食俗,我国民间常说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虽不大准确,但却大致反映出饮食习俗的地区特点。又如标志我国特殊风味的八大名菜(鲁、川、粤、闽、苏、浙、湘、皖),就具有十分清晰的地方差异性,都是从地方饮食中发展起来的。

再如城镇名食品的分布,像北京东来顺唰羊肉,天津狗不理包子,沈阳老边家饺子,老那家坛肉,四平李连贵大饼熏肉,沟帮子熏鸡,海城馅饼等等,都以其特殊风味代表了地方饮食。同样,许多名牌产品也以地方性为标志,如贵州茅台镇的茅台名酒与山西汾阳县的汾酒,这种地方性十分鲜明。

除食俗外,其他民俗事象像民间小搬运惯习,各地在挑、抬、顶、背、扛、抱、提、挎、搭、拉,推等方式上,分别有惯用方式一、二种,甚至同是挑担,各地也各有不同,有的就连使用的小搬运工具也千差万别,各有特色。民俗常因地制宜,展现出特有的乡土气味。像东北农村的兀拉爬犁;中原农村的勒鞋和推车;大江南北的草鞋和扁担;西南山寨的赤脚和背篓;西北的皮靴和驮子等等;都是各地行旅的特殊标记。

正由于民俗具有十分浓郁的乡土气息,所以民俗志成为地方志或乡土志的重要内容。我国自古以来方志学的建立,正是密切联系了历代各地方民俗的搜集、研究而发展起来的。

3、阶级、阶层的差异 阶级、阶层的差异性是民俗的 重要社会属性之一。例如提到湖南腊味 毛泽东就说过“这腊味是我们湖南菜。湖南„几乎每家‟都有腊味,我说的几乎每家不完全确切,应该说几乎每个有钱人家都有腊味;如果贫无立锥之地,日愁三餐,夜愁一宿,饭都吃不上,就谈不上腊味了”,“ 要先有饭吃,才能谈到菜。”

同样是饮食习俗,《红楼梦》中所描绘的贾府举行螃蟹宴的饮食习俗与刘姥姥迸府馈送乡下新鲜瓜菜的饮食习俗放到一起,形成了对比。豪门一席宴是农家一年的生计,这正好标志了消费习俗的阶级差别。《白毛女》中过大年的习俗是从黄家向杨家逼债展开的,黄家的年夜饭与杨白劳家用仅有的二斤面包饺子的差别,也正标志了两个阶级除夕习俗的差别。鲁迅在 《祝福》中写出了鲁四老爷家过旧历除夕的祝福习俗,对雇工祥林嫂过除夕的巨大精神压力,也标明了不同阶级过除夕习俗的差异“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民俗所显示出的阶级差异是很鲜明的。《红楼梦》中贾府贵妇人秦可卿的葬礼与佣人晴雯的出丧,同是丧葬习俗,却展现出两个对立阶级的极大差距来。在某些民俗调查材料中,往往只有笼统的记载,如某民族婚俗中宴席的规模,婚礼的繁缛程序等,只有一般的介绍,并没有标明阶级或阶层的差别,这是不科学的,是不足为据的。

(三)共通性

前面讲过,阶级、阶层的差异是民俗的重要社会属性之一。对这个特征的理解,我们和形而上学的看法完全不同,在形而上学曲解了的阶级学说中,把阶级的对立原则绝对化,以为一个阶级有一个阶级的习俗,敌对阶级只能有绝然对立的风俗。这种认识显然不符合民俗传承的规律,它不是从民俗发展的实践中概括出来的,而是从阶级学说中简单化地臆造出来的。事实上,从人类社会有了民俗事象以来,就不是由不同阶级的集团来区分的,而是从整个民族文化积层世世代代传袭发展来的。在一个民族内部,各个阶级都要生育、结婚、死丧;都要有衣、食、住等消费习俗,也都要过传统的各种节日,也都要遵守本民族的传统信仰,也都要有本民族的文化游艺活动;也都流传着共通形式的口头传承。了解这一各个阶级的民俗共通性是很重要的。

全人类的共通性:这是民俗具备的十分厂泛而深刻的属性。各个民族的民俗,在形成过程中,都有许多相似相近的因素,也都是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果。它们往往具有人类共通的深刻内容。

比如;人类社会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如采集时期、渔猎时期、畜牧时期,相应地形成了原始采集,原始渔猎及原始畜牧的经济民俗,又如石器时代、陶器时代、青铜时代相应形成的新旧石 器文化、陶器文化及青铜文化,都在人类民俗史的古老年代形成了许多人类共通的经济、文化传承。古老的原始信仰,为人类共通的信仰习俗奠定了基础,如对大自然的崇拜,对火的崇拜,从来就具有全人类的广泛性。不仅如此,即使是像婚姻、丧葬这样的习俗,也都具有全人类共通的特征。婚姻,是人类繁衍自己后代的文明形式;是 ”生物人“转向”社会人“的高度理性化社会化的发展结果;因此,人类世界 的各地方、各部落,从来都把结婚视为人生大礼。在婚礼习俗 中,祝吉祈福几乎成为全人类共通的意愿。丧葬是人类自然淘汰的社会化发展结果,是全人类共通的处理死者的文明形式,因此,把对死者的哀悼或对祖先的追念用一定的仪礼展现出来,也同样是人类共通的意愿。人类的服饰、饮食、居住等习俗惯制,也都形成了共通的特征。这种现象,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相应阶段所形成的相似、相近、相同的文化创造在民俗中的反映。

同时,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由民族化逐渐被转化为国际化的民俗,成为人类共同的民俗事象,这儿乎是带有规律性的特征。比如火葬习俗,逐渐以其科学性取代土葬、水葬、天葬等旧俗,文明婚礼逐渐以其进步性质荡涤旧式婚礼的繁缛与陈腐,各民族以其先进的饮食、衣着习俗丰富着人类的衣食,使之更加国际化与现代化。人类的交往,越来越趋向于习惯渡过全世界共同的节日。科学的发展,在全人类范围内越来越快地革除那些野蛮的恶俗。人类共通的习俗惯例,在国际文化交往日益频繁深人的今天,必将不断形成现代化形式。这种全人类的共通性,在民俗的比较研究中,不仅十分醒目,而且有其重要的科学意义。

(四)传承性

传承性是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具有运动规律性的特征。这个特征对民俗事象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应当说是一个主要特征,它具有普遍性。

比如岁时节日习俗,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灯会和吃元宵;三月清明节的祭祖扫墓与踏青郊游;五月初五端阳节的莒蒲艾叶、赛龙舟及吃棕子、饮雄黄酒;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赏月和吃月饼;除夕辞岁的年祭和吃团圆饭,都是传袭了千年以上的岁时习俗。不论各代各地有多少差异,标志该节日的主要内容和形式却始终被承袭下来。

又如我国自古以来就己完备的结婚习俗,包括它的繁杂程序及操办方式,也一直传袭了下来,不仅在整个封建时代不断因袭,甚至在现代,仍有不同程度的继承或沿用,给当代婚俗套上了较为沉重的封建婚俗的枷锁。丧葬习俗同样如此,那些充满了迷信色彩的形式和手段,经过了几千年传至今日的城乡各地,仍在许多方面与科学文明抗衡。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民俗本身所具有的传承特征十分鲜明,即使民俗事象有了某些改变,往往也可以找到这种传承特点所显示的继承与发展的脉络。

民俗的传承方式主要有三种。

1、群体传承

有很多民俗是通过群体传承的方式世代相传至今天的。这种被称之为“群体传承”的传承方式,也可以借用现在时髦的话叫做“民间记忆”或者叫“群体记忆”,例如,风俗礼俗、岁时节令和大型民俗活动,等等。

2、家庭(家族)传承

所谓家庭传承或家族传承,指在有血缘关系的人们中间进行传授和修习,一般不传外人,有的甚至传男不传女。主要表现在手工艺、中医以及其他一些专业性、技艺性比较强的行业中。

3、社会传承

所谓社会传承,是指赖于熟练的传承人才能得以传承和延续下去,不至于绝种。大致有两种情况:

一、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承如某种手工技艺,如戏剧曲艺;

二、没有拜师,而是常听多看艺人或把式的演唱、表演、操作,无师自通而习得的。这两种传承情况的共同点是,有关民俗比较单纯,不需要多种因素和多种技艺介入。

民俗习惯以朴实、方便、合理、易操作的行为模式规范人们做什么、如何做,实体内容与程序内容混杂。它不像法律那般硬性、周延,与制定法相比缺少理性、严密的科学色彩,大多没有严格的正式程序手段可供遵循。它飘忽在人们的举止言谈中,人人都不知道民俗习惯存在哪里,但人人都会遵守它。似乎很随意,却一切尽在不言中,一切不言自明。

(五)变异性

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与否,决定了民俗的发生、发展、演变和存亡,因此具有变异性。

变异性是与传承性密切相联系、相适应的民俗发展过程中显示出的特征。它同时又与历史性、地方性特征有千丝万缕联系,标志着民俗事象在不同历史、不同地区的流传所出现的种种变化。换句话说,民俗的传承性,绝不可以理解为原封不动的代代照搬、各地照办,毫不走样,恰恰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同地区的传播,从内容到形式或多或少有些变化,有时甚至是剧烈的变化。因此,民俗的传承性与变异性是两个矛盾统一的特征,是民俗发展过程中的一对连体儿,只有传承基础上的变异和变异过程中的传承,绝没有只传承不变异或一味变革而没有传承的民俗事象。

比如,从我国解放前的清明祭祖上坟,到解放后祭扫烈士墓,在清明节日传承中表现出许多变异;从清代满洲族的旗袍到现代服装的旗袍;从辛亥革命以前的唐装到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山装,同样在传承中表现了许多变异。从古代婚礼用五谷杂粮撒向新娘,做驱邪祝吉仪式,到当代用五彩纸屑撒向新娘以致庆贺,同样也可以看到古代信仰、仪礼在传承过程中的变异轨迹。还有一些民俗事象,虽形式上长期延续,但实质内容却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一点在传统的节日习俗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年节燃爆竹原是一种驱除鬼魅的手段,后世却被用来制造欢乐喜庆的气氛。宋代,人们已能制作双响的爆仗和连响的鞭炮,并创制了各式各样的烟花,除夕之夜,通宵达旦,声震如雷的爆仗、绚丽奇幻的烟花与鼓乐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将节日气氛推向高潮。元宵节源出以灯火祭神、礼佛的举动,后来也充满了观赏花灯的娱乐成分。

这种变异性特征在民俗发展中,多少世纪以来大多是在自发状态下自然而然形成的。随着时代条件不同,地方生活不同,民族传统不同,在流传中变异各种民俗,是很自然的事;但是,也应当看到,往往人为的有意识的改革,只要为人们广泛承认和接受,也可以形成民俗的变异。我国历史上运用政治手段采集民风、改革习俗的事例是很多的。像古代六朝时太原地区寒食节冷食习俗长达百日以上,造成疾病伤亡,危害严重,皇帝下令革除,改禁火三日。侗族山寨为革除旧婚俗六礼的繁缛奢费,曾于上个世纪中拟订乡约,刻石树碑,予以改革。我国多少世纪以来,汉族盛行的表亲(近亲)婚,得不到革除,现在由新婚姻法规定下来,禁止近亲配偶,用科学与法制反掉了恶俗。因此,不可把变异性的自发形成强调到绝对的程度。但是,也应当看到,人为的变异是有条件的,是从民俗中有意引导出来的,是符合社会前进方向和民心所向的,绝不可以把变异性理解为任何人都可以以个人意志强行改变习俗。我国历史己经证明,十年内乱时期,极左思潮和林彪、”四人帮“所推行的”横扫“、”砸烂“所谓 ”四旧“的政策,不但扫不掉旧习陋俗,反而把优良习俗也砍掉了,当时所采取的手段和所提倡的风气,又恰恰助长了恶俗与不正之风的蔓延,祸害非浅。那种不按民俗规律强行发展民俗、革除民俗的作法是行不通的。

(六)丰富性

我们中华民俗的魅力在于它的差异性与地域性,一方水土一方风俗,形成了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民风习俗,从而使中华风俗千姿百态,非常丰富多彩。

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风俗的内容包括非常广泛,种类也非常繁多,内容也非常庞杂,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 生产劳动民俗、日常生活民俗、社会组织民俗、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游艺民俗、民间观念、民间文学。包括各种物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迁徙﹑岁时﹑婚丧礼仪以及工艺﹑农业﹑贸易﹑行业﹑游艺等习俗。它依靠习惯势力﹑传袭力量和心理信仰约束﹐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现。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心理、行为和语言三个大类。

1、心理民俗

心理民俗主要是指以信仰为核心反映在人们心理上的习尚,也称为无形风俗。主要包括各种禁忌、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等;

2、行为民俗

行为风俗主要是指与心理风俗密切关联而表现出的行为习惯。包括祭礼、婚仪、祈禳等仪式和岁时节日、纪念、游艺等活动习俗,也称有形风俗;

3、语言民俗

语言民俗主要指以语言为手段表现人们思想感情和意愿要求的传统性艺术,如神话、传说、谜语、谚语、歌谣、说唱等。

每一种民俗又可以划分为多类别。例如劳动号子,主要依据是不同的工种和传唱环境。从历年已经采录到的音乐资料来看,大体上可以分为:.搬运号子。.工程号子。.农事号子。.作坊号子等。.船渔号子。

四、民俗的社会功能——指民俗在社会生活和文化系统中的位置,它与其它社会文化要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所具有的客观效用

各民族、各地区、各时代的文化千差万别,人类生活的需要多种多样,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民俗事象千姿百态,它们的功能十分复杂。

(一)民俗社会功能的主要特点

1、既有差异性又有同一性

民俗的功能具有差异性和同一性。不同的民俗有着不同的功能,这是它的差异性,同样的功能可以由不同的民俗来完成,这是它的同一性。

以民歌为例,内容不同的民歌一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例如劳动号子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功能,情歌具有传情求爱的功能,儿歌具有娱乐游戏的功能,时政歌具有针砭时弊的功能,等等,这就反映了民俗功能的差异性;另一方面内容不同的民歌也有相同的功能,即情感的表达、宣泄或调解。

再如衣食住行、婚育丧祭的民俗其功能一方面具有差异性,例如衣具有满足遮羞蔽体、御寒装扮的功能,食具有满足人们充饥饱肚、试味尝鲜的功能;另一方面衣食住行、婚育丧祭的民俗又具有维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同一功能。

2、既有单一性又有综合性

一个民俗只服务于某种特定社会需要,这是民俗功能的单一性。例如农历七月的祭祖,就是在特定的时间为特定的目的服务的功能单一的节日民俗。而春节、端午等节日民俗,其功能就是综合性的了。一般来说,具有综合性功能的民俗事象,常比只有单一功能的民俗影响更大,并且更能适应文化环境的变异,在历史上传承的时间更长。而单一功能的民俗,虽然受特定的时间、空间和文化群体的限制,但却往往更富有民族的和地区的特色。

民俗在世代传承的过程中,其功能可以发展和变异。某些单一功能的民俗,可能会逐渐发展为具有综合性的功能。例如清明扫墓,就由古代单一的墓祭,发展为祭祖、郊游、缅怀革命先烈等功能综合为一体的民俗。民俗的功能也会发生变异,如前所述,古代一些具有宗教和法术含意的民俗活动,今天大多变为以娱乐功能为主了。

3、既有直接性又有间接性

所有民俗都有直接的功利目的。婚礼完成成年男女的结合;葬礼处理死者的尸体和渲泄生者的情感;劳动号子使人们在集体劳作中协调动作,巫术使人们与想象中的神秘世界沟通等等。除了直接功能外,许多民俗还有一些间接的功能。儿童的游戏不仅是一种娱乐,而且是对成年生活的模仿与演习。社会称谓不仅是一种实用符号,而且间接决定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与权利义务。民俗的直接功能与间接功能往往是同一种功能的不同层面,前者更为直观、外显,后者则比较稳蔽,属于更深的层次。

4、既有正功能(积极性)又有反功能(消极性)

民俗的“正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生活和文化发展起着积极作用的功能;“反功能”则指民俗阻碍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的消极功能。我们常常说某某民俗是“良俗”或“陋俗”,其实就是指该民俗所具有的正功能或反功能。区别一个民俗的正、反功能不能简单化,必须将民俗放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和文化群体的背景中进行考察。有的民俗在产生时和历史发展中曾有正功能,但在今天却具有反功能。例如民间宗教,历史上农民起义领袖们常常利用民间宗教召号和团结人民反对残暴的封建统治,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太平道、天地会、白莲教等等,它们在当时起着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但是今天的民间宗教,在社会生活中主要起着愚弄群众、诈骗钱财,甚至残害性命的反功能。有时,民俗的正、反功能并存于同一种民俗活动中,例如清明扫墓,有的人在纪念革命先烈或缅怀先祖、教育后代;有的人却乘机大搞封建迷信活动。还有少数民俗既无明显的正功能,也无明显的反功能,仅仅是一种群体习惯,例如一些食俗。科学灶认识民俗的正功能与反功能,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民俗社会功能的主要内容

对于民俗所具有的社会功能众说纷纭。有人概括为“历史功能”、“教育功能”和“娱乐功能”。(陶立潘);有人概括为 “法约性”、“软控性”和“本位偏移性”的“特殊功效性能”。(陈勤建)《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将民俗的功能归纳为娱乐、教育、社会控制、社会权威、社会心理消释、保持文化连续性和政治用途七种功能;《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则归纳为逃避现实、解释起源(原因论)、维护社会制度、教育和社会控制五种功能。钟敬文先生(1903.3.20—2002.1.10,广东海丰人,中国民俗学之父、民间文艺学家、诗人、散文家、教育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指出:“民俗现象的功能,主要在于规范和促进人们的社会生活,使这巩固发展或得到调整”。根据这一思路,笔者从民俗与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出发,将民俗的功能概括为下列四个方面:

1、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成员行为方式的制约作用。

任何社会,都必须有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招待的行为准则,如法令、契约、文字、纪律、戒律、禁忌等等。其中,民俗是产生最早(时间)、约束面最广(空间)的一种行为规范。

从起源上讲,民俗可以说是法律之父。在成文法产生之前,民俗是远古社会唯一的行为规范。近年来,西南少数民族中还发现了不少各种民俗习惯法的遗存,可见法律的确源于民俗。

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社会行为规范。成文法律无论多么细致,都不过是社会行为中需要强制执行的一小部分,如杀人放火之类。民俗却以习惯的力量,象一只看不见的手,暗中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心理活动,从行为到语言,人们都不自觉地遵从着民俗的命令,并对此毫无觉察。例如,随便上街溜溜,就会看到没有哪个女子赤着膊(除非是精神病人),也没有哪个男子穿条超短裙的。可以说,几乎我们的每一个行动,都受着民俗的制约。

民俗还是一种深层的社会规范。社会规范有四个层次,即法律、纪律、道德、民俗。其中民俗作为社会规范对我们的约束力是最强有力的。民俗之所以强有力地支配着我们,乃是因为我们常常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对它加以反抗了。这种所谓的“软控”,实在是一种最有力的控制。所以培根说:“人的思考取决于动机,语言取决于学问和知识,而他们的行为,则多半取决于习惯(这种习惯久而久之便形成民俗)。”

2、教化功能

民俗的教化功能,指民俗在人类的个体社会化和文化化过程中所起的教育和模塑作用。

民俗的教化作用贯穿于人的一生。人的一生在特定的民俗中开始和结束。从某种角度上说,人的确是民俗的产物。一个婴儿呱呱坠地,诞生礼就为他拉开了人生的第一道帷幕。他在母亲的催眠曲中入睡,在与小伙伴的游戏中模仿着成人的生活,他从不同的称呼与社交礼节中了解人际关系,经过婚礼组成家庭并繁衍后代,直到死去,葬礼送他离开人间。民俗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所起的教化作用,别的东西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恩格在讲到德国民间故事书的重要作用时,说民间故事象《圣经》一样培养着人民的道德感,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力量、权利和自由,唤起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民俗的教化功能,是人类保存、积累和传承文化成果的重要手段之一。人类社会要保存前辈创造的文化成果,必须将他们的文化行为不断复制。一代代人的文化复制,相沿成习,就成为民俗传统。每一代人在当时的民俗中得到教化,并加入新的创造,引起新的传习,化为新的民俗,一代复一代,人类的文化创造就这样积累了起来,传承下去。

3、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社会群体的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使人们生活安定,社会运行有序,并使整个群体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

人类的基本需要大体相似,但满足这些需要的方式却有许多。人必须满足食欲和性欲,但吃什么,怎么获得食物,怎么进食;向谁求爱,怎么求爱,怎样做爱,却有许许多多可供选择的方式。民俗的作用,就是根据特定的历史、地理、文化条件,将群体所选择的某一种行为方式予以肯定,成为一种标准的行为模式,统一大家的行动,维系社会生活有规律地进行。

民俗不仅统一群体的行为,而且维系着群体的心理。社会成员从同一类型或模式的文化环境得到教化,形成相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种共同的民俗心理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人们与他们的文化共存亡。

人是社会的动物,无论哪个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团体归宿愿望。而相同的民俗,正是人们从行为到心理上认同自己所归属的群体的旗帜。今天,世界各地一千几百万华侨,许多人都坚持讲汉语、写中文、吃中餐、过中国的传统节日,这些民俗活动使他们保持着自己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了他们与祖国的心理纽带。

利用民俗这种文化模式对国家进行管理,这在中国古代就有了。汉代史学家曾说:”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要正确处理风俗,驾驭它以为统治服务,各个朝代都有相应的措施,效果和 对现代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清朝满族的措施——满汉一体化的政策。

例如,当时清统治者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出发,采取认同汉族人婚俗文化模式的政策规定,男女婚姻.不能强抢,要明媒正娶。不仅如此,满人娶汉女还要向上级报告;相反,汉人娶满族的女孩,不用打报告,只要按照汉人的六礼娶回来就可以。这样做的结果是使满人与汉人的民族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最后使只有三十多万满族人得以统治一亿多汉族人。统一了整个中国。当然,,清统治者在某些方面也坚持了他们自己的民俗文化模式,比如发式方面.因为满族人认为头发是天和人相互沟通的载体,所以一定要坚持满族人的习惯,结果出现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惨烈的文化整合。

一个国家或民族、集团的凝聚力由多种因素决定,民俗的维系力是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一支力量。民俗的维系功能在急剧的文化变迁过程中显得特别重要。任何一种文化,都必须适应外在物质环境与内部个人与团体间关系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4、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即民俗通过协调、娱乐、渲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与心理得到调适的功能。(1)协调的功能。

主要表现在对人际关系的协调。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没有节日、游戏、文艺、体育的民俗,这些民俗就具有协调人际关系的功能。(2)娱乐功能

民俗的娱乐作用是民俗的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也是一种最显而易见的调节功能。人类创造了文化,目的是为了享用它。人民不仅创造了民俗,而且要享用它。民间传承下来的许多民俗活动,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越是到近代,民俗的娱乐功能越是突出。例如各个民族的年节民俗活动,几乎都是以娱乐为主。人不可能日复一日,永无休止的劳作,必须在适当时间举行适当的活动休息体力,调适精神,享受自己的创造成果,进行求偶、社交等活动。年节期间人们的娱乐活动,正是满足这种需要。(3)宣泄功能。

民俗也有渲泄的功能。个体本能在群体生活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无论是肉体行为压抑,还是心理压抑,对人类来说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宣泄,一旦积郁起来集中爆发,其后果不堪设想。有的民俗就是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如古希腊罗马的酒神节,人们在节日里饮酒狂欢,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忌这时全被打破。

美国民俗学家发现,在一些美洲印第安人的部落,例如阿伯切和祖尼人中,十分流行女婿与岳母私通的民间故事,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实行严格的岳母回避制度,他们认为:这是民间故事在发挥着一种安全阀的渲泄功能。不少民族历史上都有过放荡性的狂欢节日,这也是一种被压抑的性本能的渲泄。婚礼上的哭嫁歌,葬礼上的跳丧舞,时政讽刺歌谣等等,都有渲泄的功能。人们在节日中的各种狂欢,像傣族的泼水,西班牙的斗牛等等。起着渲泄平日循规蹈矩生活中所积压的心理能量的作用。(4)补偿功能

民俗的还有补偿的功能。恩格斯在评论德国的民间故事书中,说民间故事能“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藉,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它的的田地变为馥郁的花园。”“使一个手工业者的作坊和一个疲惫不堪的学徒的寒伧的楼顶小屋变成一个诗的世界和黄金的宫殿,而把他的矫健的情人形容成美丽的公主。”这就是一 种心理补偿。

以上这些功能只是民俗最主要的而非全部的功能。例如,民俗还有补偿功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的种种需求,往往在民俗中得到某种补偿。恩格斯在谈到德国的民间故事书时曾说:“民间故事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籍,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贫瘠的田地变为馥郁的花园”。我们认识民俗功能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改善它的功能,使民俗为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生活的幸福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了解民俗文化的意义

(一)有利于了解民情,增加社会知识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民众最基层、最本原的文化。劈土植谷,通财鬻货,亲戚往来,儿婚女嫁,柴米油盐,家长里短,这些琐琐细细将一个民族的历史意蕴、事态人情、风土习尚、信仰氛围、审美追求乃至道德规范、伦理标准等鲜明、真切地袒露在民俗文化之中。因而了解民俗,就是了解我们的民族,就是了解我们自己。正确对待、运用民俗文化,就是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就是实事求是地对待我们自己;重视民俗文化,就是重视下层社会的生活史,就是关心群众的利益。

(二)有利于入乡随俗,与人和谐相处

入乡随俗解释 到一个地方,就顺从当地的习俗。出处 《庄子·山木》:“入其俗,从其令。”这个成语现仍为原意,常形容随遇而安。为什么要入乡随俗?一则有利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也许正是你远行的意图;二则表示对异乡人民生活习惯的尊重,自己的随和,容易与人打成一片; 三则不要为别人带来太多的麻烦。

(三)有利于传承传统优秀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

民俗文化同其他古代文化遗产一样,由于社会时代的局限,也存在“良俗”与“陋习”之分。特别是在我国古代,封建迷信、风水测字、手相八字、属相生克、姓名测命等迷信落后的陈规陋习严重毒害着人们的思想,如果不加以剔除,危害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们应择优而取、因陋而弃,保留和发扬优秀的民俗文化。不论我们的民族怎么发展,我们都可以从风俗文化中了解到我国的历史,分析我国的现在,规划我国的未来,就一定会使传统风俗能为今人树立时代新风尚再作贡献。

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全国各族人民都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奔小康,我们有批判地发扬、整理和继承民俗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对我们继承历史,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移风易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了使传统风俗获得健康有益的发展。本书在介绍民俗文化时力争做到雅俗共赏,使广大读者能够吸取民俗文化的精华,吸取那些符合时代的、科学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东西,自觉剔除那些不符合时代的、不科学的,不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的糟粕,达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删繁就简,使民俗中许多事象逐渐从落后变为进步,从愚昧变为文明,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篇3:1合同法(第一讲)要点

1单选题 第 1 题收藏

对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岗位工作与所学专业不相近的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不予办理专业技术资格()。(2分)

A.考试

B.确认

C.考评结合D.考核认定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

单选题 第 2 题收藏

职称外语总共有6个考试语种,以下哪个不是职称英语专业类别?()(2分)

A.综合B.理工

C.金融

D.卫生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

单选题 第 3 题收藏

()办学所获文凭申报职称时需提供省级以上教育部门的学历认证机构出具的相关认证证明。若其提供的证明未能认定文凭的合法性和办学层次、类别等要点,仅能代表该学员接受过相关课程教学的,不能视为该专业有效学历。(2分)

A.民营

B.私立

C.中外合作

D.政府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C 你答对了!

单选题 第 4 题收藏

若其不具备本科以上学历,但持有教育行政部门核发的(),可按规定申报相应等级专业技术资格。(2分)

A.专业合格证书

B.小学教师资格证

C.执业资格证书

D.中专学校教师资格证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

单选题 第 5 题收藏

目前,主要在中学高级教师、中专高级讲师、工艺美术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实行()。(2分)

A.面试答辩

B.量化评审

C.考核认定

D.考评结合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

单选题 第 6 题收藏

在进行考核认定的时候,直报人员、正常申报但户口不在我市或未通过其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申报的人员,不必提供以下材料。()(2分)

A.国家或我省教育行政部门出具的学历(学位)鉴定证明原件及复印件

B.与工作单位(法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聘用合同》)原件、复印件以及社保缴费证明。

C.工作单位(法人单位)的营业执照副本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

D.任现职以来聘任考核登记表各一份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

单选题 第 7 题收藏

学历认定中,各系列(专业)的专业技术资格条件都有对学历的基本要求,申报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最低学历要求一般都是()以上。(2分)

A.中专

B.大专

C.本科

D.硕士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单选题 第 8 题收藏

符合职称外语考试合格成绩放宽条件,取得()以上的,在申报评审对应级别或以下级别专业技术资格时,不受证书有效期的限制。(2分)

A.40分

B.50分

C.60分

D.70分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单选题 第 9 题收藏

传统评审方式是对申请人的评审主要采取组织评审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方式,对其进行充分的讨论和评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同意票达到出席会议成员人数的()即为通过。(2分)

A.1/3

B.3/4

C.2/3

D.1/2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D 你答对了!

单选题 第 10 题收藏

对高教、技工教育、经济、建筑、机电、橡胶化工、环境保护、电子电气、医药、轻工、冶金等进行申报高评委各专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均须参加()。(2分)

A.量化评审

B.面试答辩

C.委托评审

D.破格晋升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

多选题 第 11 题收藏

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包含有()。(4分)

A.继续教育条件

B.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C.业绩成果条件

D.论文、著作条件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C,D 你答对了!

多选题 第 12 题收藏

考核认定中,申请认定()的专业技术资格,其所从事的专业技术岗位工作必须与所学专业对口。(4分)

A.卫生系列

B.民航航空系列

C.工程系列中建筑专业

D.新闻系列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C 你答对了!

多选题 第 13 题收藏

以下哪些人员在评聘专业技术资格(职务)时可以免除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4分)

A.取得博士学位的人员

B.计算机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毕业的人员,或参加全国计算机软件资格(水平)考试获得程序员以上证书的人员

C.大、中专毕业生初次考核认定专业技术资格

D.从事盲人医疗按摩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C,D 你答对了!

多选题 第 14 题收藏

博士后研究人员申报评审专业技术资格,不受()限制,只要符合相关规定,均可正常申报。(4分)

A.户口

B.人事关系

C.国籍及进站时间

D.学历、资历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C 你答对了!

多选题 第 15 题收藏

高层次留学回国人员专业技术资格首次申报评审,不受资格条件中()的具体数量和有关条款的限制,但需提供足以说明其专业技术工作能力、学术水平的业绩成果材料(外文材料应提供中文译文)。(4分)

A.学历资历条件

B.论文、著作条件

C.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D.业绩成果条件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B,C,D 你答对了!

是非题 第 16 题收藏

考核认定的职称申报材料中包括学历(学位)证书原件、复印件。(1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是非题 第 17 题收藏

建国初期到六十年代末,实行了专业技术职务任命制。(1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

是非题 第 18 题收藏

1986年开始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1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是非题 第 19 题收藏

政工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属于职称体系资格。(1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

是非题 第 20 题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41条规定中,科学技术工作者可以根据其学术水平、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取得相应的职称。(1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是非题 第 21 题收藏

职称实际上是一种职务。(1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

是非题 第 22 题收藏

目前设置的专业技术资格共29个系列。(1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是非题 第 23 题收藏

确认主要是针对省外来穗专业技术人员,对其在省外获取的的高、中、初级专业技术资格予以认可的一种方式。(1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是非题 第 24 题收藏

申报人来粤后缴费历史明细表,内容包括个人编号、姓名、证件号码、现工作单位名称、在每个单位缴交社保的起止时间及缴费情况等信息。(1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A 你答对了!

是非题 第 25 题收藏

每一专业技术职务又分为高、中、初级三个级别,所有系列高级资格又分为正高级和副高级两个档次,有的系列初级资格又分为助理级和员级两个档次。(1分)

A.是

B.否

答题情况: 正确选项:B 你答对了!

填空题 第 26 题收藏

第一讲第三节“论文、著作”中提到,申报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一般需提交公开发表或出版的论文、著作。不同系列(专业)、级别的资格条件对论文、著作的要求虽然各不相同,但[论文必须是申报人在任现职期间内独立或者为第一作者完成的,著作必须是申报人在任现职期独立撰写或作为主要编著者公开出版的]著作。

填空题 第 27 题收藏

第一讲第三节“计算机应用能力”中提到,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试行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题库、统一合格标准]。每一科目单独考试,每套试卷共有40道题,考试时间为50分钟。

填空题 第 28 题收藏

第一讲第三节“职称外语”中提到,国家人社部门组织的全国统一标准的职称外语考试,采取统一大纲、闭卷笔试的形式进行。考试设英语、日语、俄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等6个语种,每个语种分为A、B、C三个等级。其中,英语划分为综合、理工、[卫生]3个专业类别。

填空题 第 29 题收藏

第一讲第二节“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提到,为保证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的科学客观和公平公正,广州市除了组织评审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的评审方式的基础上重点推出了[量化评审]和面试答辩两种评审方式。

填空题 第 30 题收藏

第一讲第三节“业绩成果”中提到,业绩成果主要是指在任现职期间,在专业技术工作方面取得过哪些[工作业绩和科研成果]。

填空题 第 31 题收藏

第一讲第三节“思想政治”中提到,思想政治基本可以概括为:[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在任职期间,每年考核均在称职及以上。

填空题 第 32 题收藏

第一讲第二节“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提到,评审是指通过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委员会,在对申报人的申报材料进行[全面审阅、充分评议的基础上对申报人学识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和业务工作能力以及申报人是否具备相应层次专业技术资格进行综合评价和判断]的一种方式。

填空题 第 33 题收藏

第一讲第二节“资格考试”提到,参加人社部单独或人社部与其他部委联合组织的职(执)业资格考试,取得职(执)业资格的人员,按国家有关规定可聘任为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自取得职(执)业资格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3年以上,符合申报条件,可申报[副高级或不分正副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填空题 第 34 题收藏

第一讲第二节“专业技术资格评审”中提到,目前对申请人的评审主要采取组织评审委员会召开评审会议方式,即:通过出席会议的委员会成员在对评审对象的材料全面审阅的基础上,进行充分讨论和评议,采取无记名投票方式表决,同意票达到出席会议成员人数的[1/2]即为通过。

填空题 第 35 题收藏

篇4:1合同法(第一讲)要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身边的金钱诱惑和游戏机的诱惑。

(2)了解金钱和游戏机的促进作用以及不良诱惑的危害。2.能力目标

(1)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中做出正确选择。(2)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对诱惑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的分辨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初中生活。(2)鼓起敢于战胜不良诱惑的勇气和信心。【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种种诱惑;知道不良诱惑会引人误入歧途。【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澄清自己内心究竟受到哪些诱惑,哪些不良诱惑是自己已经能够拒绝的,还有哪些不良诱惑是自己至今不能拒绝的。【教学方法】

情境体验法、讨论法、活动探究法等。【课前准备】

1.学生收集自己受到的诱惑,准备课堂交流。

2.学生准备辩题。正方:上网利大于弊。反方:上网弊大于利。3.学生分组设计并准备表演有关生活中形形色色的诱惑的小品。

(1)金钱的诱惑:陈雨和张伟花钱时大手大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拦路抢劫,被抓获。

(2)课堂上的诱惑:课堂上同学们认真听讲,小斌和小林却在小声讲话,小红在看时尚杂志,小丁在听歌,老师批评了他们,制止了他们的行为,他们却说,“我们也知道这样做不对,但控制不住自己”。

(3)网络的诱惑:小刘因玩网络游戏而上学迟到,没有完成作业,成绩一落千丈。(4)香烟的诱惑:小王看见有同学吸烟,觉得很好奇,试着尝试,觉得很酷,就吸了起来。【教学课时】

2课时。【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方法一:

播放动画:潘多拉魔盒

天神普罗米修斯从天上盗取火种送给人类,人类学会了使用火。对此,主神宙斯十分恼火,为了抵消火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好处,宙斯决定要让灾难也降临人间。他命令他的儿子火神用泥土制作一个女人,然后,宙斯的儿女们——天上诸神都来打扮这个女人。火神为她纺织了一条金发带,智慧女神为她戴上花冠,爱神赋予她各种迷人的媚态,众神的使者教她说各种动听的语言。宙斯让她去毁灭人类,给她取名“潘多拉”,意为“被授予一切优点的人”。宙斯给潘多拉一个密封的盒子,里面装满了祸害、灾难和瘟疫,并且把潘多拉送给了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埃庇米修斯经不住诱惑,没有听从哥哥的劝告,与潘多拉成婚了。来到人间后,潘多拉被好奇心驱使,打开了那只盒子,里面所有的灾难、瘟疫和祸害都飞了出来。人类从此饱受灾难、瘟疫和祸害的折磨。而智慧女神雅典娜为了挽救人类命运而悄悄放在盒子底层的美好东西“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盒子,潘多拉就把盒子关上了。后来人们用“潘多拉魔盒”比喻会带来不幸和灾难的礼物。

教师提问:潘多拉打开魔盒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归纳:好奇心强,禁不住诱惑。

教师追问: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并回答。

教师归纳:人类从此饱受灾难、瘟疫和祸害的折磨。说明了禁不住诱惑就有可能带来不良后果。

方法二:(备选)

创设情景:教师事先准备一些糖块问同学们想不想吃,有愿意的同学请举手,然后说本节课积极表现的同学可以获奖。

教师提问:好吃的东西大家都想吃,为什么?有了奖励大家表现得更好,又是为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并过渡:这是美味糖块的诱惑,也因为它是奖品,获奖的诱惑。好吃的东西大家都想吃,并愿意做出更好的表现,这就是存在着诱惑。其实,我们身边的诱惑有很多,让我们一起了解吧。

方法三:(备选)材料分析:

材料:2007年4月19日,邯郸农行金库5100万元被盗案的嫌疑人任晓峰、马向景被成功抓获。9月两人被判死刑。任晓峰说,自己的家庭应当是富足而又幸福的,自己的犯罪之路是从迷上彩票开始。自己以前很少花钱,顶多出去和朋友吃吃喝喝。2006年,因为受两位同事影响,自己迷上了彩票,开始时只是买几注,老是中不了奖,就加大了投入,逐渐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彩票迷。2006年底,任晓峰在两名同事的怂恿下,第一次和他们一道,拿了金库20万元钱去购买彩票,他总共用了12万。那一次,任晓峰中了10万元,最后倒贴了2万元把账做平。2007年3月初,任晓峰对同样热衷于彩票的金库保管员马向景说,去拿点金库的钱买彩票碰碰运气,中了奖再把账做平,谁也查不出来。马向景当即同意了。随后他们从金库拿了5万元,结果买彩票只中了2万多,一人一半均分后,谁都没把钱给补回去。因为怕查账被查出来,一心想着买彩票“把本扳回来”,他们就不断从金库拿钱,十万八万地往外拿。最多的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就是在4月14日,两人一共拿了1800万,当天花了1410万元钱去买彩票,结果又是血本无归。

教师提问:两名罪犯犯罪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他们为了钱,被彩票所诱惑,从小金额开始,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其实,我们身边诱惑有很多,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诱惑吧。

【新课教学】

第一环节:说说身边存在的诱惑 方法一:

七嘴八舌:说说我们身边的诱惑。

学生讲述交流课前收集的来自身边的诱惑,教师将学生所说写成副板书。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诱惑是不是都是不好的诱惑? 学生讨论并回答。方法二:(备选)

学生表演课前准备好的身边的诱惑小品。

学生分析小品中表现了哪些诱惑,教师将学生所说写成副板书。

教师提问:除了刚才同学们表演的诱惑外,还有没有别的?是不是都是不好的诱惑? 教师将学生所说写成副板书。方法三:(备选)

出示图片:我们身边的诱惑

教师让学生说出图片展示的是什么诱惑。

教师提问:除了这些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的诱惑?这些诱惑是不是都是不好的诱惑? 第二环节:认识身边存在的诱惑

一、金钱的诱惑(板书)教师提问:

(1)你认为金钱重要吗?金钱对你有诱惑力吗?(2)你认为钱给人们带来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播放动画:王磊和宋昭

王磊和宋昭是好朋友。有一天上课前,王磊对宋昭说:“今天的课没意思,干脆别上了,去看录像吧!” 宋昭一口答应了。王磊看到录像中的“黑社会老大”有很多钱,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很羡慕,感慨地说:“我要有那么多的钱就好了!”于是他建议两人合伙向低年级的小同学“要”钱,得到的钱平分。从此,他们就在回家的路上拦截小同学,通过威胁和恐吓向他们

要钱,不久,事情败露,他们受到了应有的处罚。

课堂讨论:王磊和宋昭的行为正确吗?我们应该怎样面对金钱的诱惑?

教师归纳:对待金钱,我们一定要取之有道,通过正当途径来获得,决不能违反法律。

二、网络与游戏机的诱惑(板书)方法一:

学生活动:课堂辩论。

正方:上网利大于弊。反方:上网弊大于利。步骤:

(1)双方的一辩分别阐述己方观点。

(2)双方其他辩手自由辩论(双方辩手轮流发言)。(3)双方的一辩作总结性陈述。

教师点评:上网有利也有弊,我们要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控制好上网时间,做到文明、科学地上网,不能到营业性网吧,这是违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

学生活动:游戏大家谈。

据媒体报道,至少10%的中小学生沉迷于电子游戏。专家指出,青少年一旦沉迷于电子游戏,就会产生越来越强烈的心理依赖和反复操作的渴望,不能操作时便会出现情绪烦躁、抑郁等症状。电子游戏是中小学生娱乐的一种方式,但沉迷于电子游戏有很多危害:对视力、神经等造成损害,使大脑的灵活性下降,影响学习成绩;诱发寻衅滋事、勒索财物、打架斗殴、参与赌博等违法甚至犯罪行为。

教师归纳:游戏有利有弊,有节制的娱乐对于开发人的智力,锻炼眼、耳、手、脑并用能力,有一定好处,但决不能沉迷于此。

方法二:(备选)学生活动:课堂调查。步骤:

(1)你上网主要干什么?用多少时间?在哪里上网?(2)你认为上网好不好?你上网影响学习了吗?(3)学生就调查结果进行讨论。(4)教师归纳。

学生分组讨论,然后派代表在全班交流。【巩固新课】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上一篇:Excel“选项”对话框使用问答EXCEL基本教程下一篇:抗渗混凝土施工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