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味书屋作文

2024-04-29

三味书屋作文(共15篇)

篇1:三味书屋作文

我家前面原来有一大片旧的房宅,早已经没了人住,却迟迟未拆。只有地上的路没有了,换上了一片泥土。这么大一片空地上,也只有这么三五座小平房而已。现在早已拆除,换上了一片高大的楼房。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泥土,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旧宅的有趣,土地的宽广,也不必说蟋蟀的琴声,夏蝉的鸣叫。单是土地中的一些杂草,就有无限趣味。白天里,那些草贪婪地不断地吸收着天地精华,吸收着仅仅属于它们的阳光和雨露。风一来,所有的草尽数随风舞动。顿时,眼前便只剩下一片绿色的波澜,在不停地摇摆,不停地荡漾。夜里,它便更有趣了。在月光和路上的灯光下,这些青色的小东西便若隐若现。在哪?在那,又不在那。在那,还不在那。有时跑去一看,有时对了,也有时错了。那时,是我最开心的时候。

后来,我就该上小学了,那对我来说并不是乐事,因为那时,我便不能如此玩了。一年级时,来了一些人,他们把旧房宅全拆了,又换上了新房子。这样,我便永远不能去旧房宅了。

然而,没了旧房宅,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还有许多地方供我玩呢。上了小学后,印象最深的便是小花园了。

说是小花园,倒不如说是小草园。那没什么花,只是一片绿草。每当晚上无事,便去那儿走上一走。在那儿,确凿是能看见一些旧宅房的影子,然而比旧房宅要差远了。但尽管如此,却也有一番趣味。夜里,在风的吹拂下,在月光的伴同下,在新鲜的空气中,走上一圈,任何不如意,不称心的地方,任何的烦恼,便也能顷刻之间消退,实是个散心的好去处。

但可惜,时不几旬,花园中的草尽数枯烂,小花园和旧房宅,皆随我的童年一起去了罢。

篇2:三味书屋作文

妈妈担心我走马观花,特意为我请了一位导游,全程讲解。我们先来到三味书屋前,这里的一切都保存得十分完好,仍旧如鲁迅先生回忆时写的那样:“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树下。”屋子里面有11个学生的座位,鲁迅的座位在北墙边,是一张带抽屉的长方形桌子,桌子后面放着一张略显低些的椅子。这儿光线很暗,空气也显得潮湿。他的书桌右角,至今还刻有一个约一寸见方的“早”字,听导游说这个“早”字还有故事哩!

一天,鲁迅父亲生病了。鲁迅替父亲去抓药,结果上学迟到了,老师责备了他。鲁迅为了让自己下一次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便在课桌上刻下了一个方方正正的“早”字,来督促、提醒自己不要再迟到,从此他再也没迟到过。

从书屋出来就到了百草园,妈妈跟我说,鲁迅先生写过一篇散文,题目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来我们会在语文课本里学到。这时,导游姐姐和蔼地告诉我们:“这里也有一个小故事呢,鲁迅小时候听别人说可以挖出一种特别的草,他就在百草园里挖啊挖,最后什么也没挖出来。”大家觉得鲁迅小时候是不是很可爱?

篇3:“三味书屋”是哪“三味”

“三味”指的是书三味, 即经味、史味、诸子百家味, 源出宋人李淑的《邯郸书目》:“诗书味之太羹, 史为折俎, 子为醯醢, 是为三味。”

古人把书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经”部, 即易、书、诗、礼记等十三经;第二类是“史”部, 即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等史书;第三类是“子”部, 即诸子百家学说;第四类是“集”部, 即各类文集。

李淑《邯郸书目》所说的“书三味”的意思是:读诗经的滋味, 好像享受清纯爽口的肉汁一样;读史书的滋味, 好像享受丰盛的饭菜一样;读诸子百家学说的滋味, 好像享受酱醋等鲜美的作料一样。

篇4:中考作文要有三味

一.语文味

语文味教学流派创立者和核心人物程少堂提出:语文味,即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在主张语文教学要返朴归真以臻美境的思想指导下,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为宗旨,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师生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生发思想之快乐与精神之解放的,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

如何让学生写出富有语文味的真善美的作文?

1.阅读课本。

教师可充分利用手中的课本内容通过深入挖掘拓展,逐步培养学生作文中的审美意识。语文课文具有语言美、情感美、理趣美,它不仅让学生学到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使学生具有语文基础,还用它的深刻内涵、真情实感对学生的人格精神培养和性格塑造起到很好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熟读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追求语言的完美。”熟能生巧,从语文教育的角度说,这种“经验式”教学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历史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课外阅读。

鲁迅指出:“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呆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可见多读是知识面广、阅读能力强的根源。

一些学生为什么写作文只会跟风,没有特色,甚至感到痛苦?因为他们没有“库存”,没有“粮食”,靠速成的“厨艺”,再怎么折腾也做不出一顿像样的饭菜来。而一些考生的优秀作文,他们的共同点都是读书多,读书熟。课内课外,古往今来,都有涉猎,而且善于运用,举重若轻。这种能力,只能从读书中学来,不可能在题海中获得,依赖教辅也不行。林语堂说,国文好的学生,多半是在课桌下偷偷看课外书看出来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所闻,必然有所思。在读书的时候,只要稍加注意,吸取里面的技巧,不难“偷师”到一些好东西。要相信,写作是从阅读中孕育的。

二.生活味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德国诗人歌德说过:“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看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语文新课程标准标》也要求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本质特征”,“写作要感情真挚”,写作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

1.注意观察生活,写自己熟悉的内容。

只要留心观察生活,每一个方面都是写作的素材。列夫托尔斯泰随身总带着一个笔记本,不论散步、游玩,还是聊天、会客总是不时拿出记下点什么。有了这样的材料积累,他才得以写出《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的巨著。茅盾曾说过:“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薄,无论到哪里,你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察觉,把你所闻所见随时记下来……”

文章是客观事物和现实生活的反映,人们只有去认识自然界、掌握生活,并用思想去钻研其中的各种因果关系的时候,生活才能成为创作的巨大源泉。只有经过细致观察,透彻了解要写的事物,写出来的文章才会真切、生动。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对“百草园”的描写有动有静,各具情态。一个“单是”,引出了“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如果作者不对“百草园”进行细致观察,不熟悉“百草园”中的布局及园内的各种动植物,是绝对写不出这样优美的文字的。

2.用心感受生活,抒发真实感受。

观察生活是写好文章的基础,但文章往往是从感受开始的。有些人对生活进行了不少的观察,但却写不出好的文章来。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在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景等)的观察中,缺乏强烈而深刻的感受。因此,用心感受生活,是写好作文的另一个关键。如朱自清的《背影》中写到父亲蹒跚穿过铁道,笨拙爬上月台:“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这段文字通过对父亲外貌、动作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爱子之情。这种感情,不是别人用语言表达的,而是作者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到的。因此,“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如果作者不是深深地感受到了父亲对自己的爱,是绝不会因父亲去给自己买几个橘子而流泪的。

班上一位同学在《那微笑,改变了我》的作文中写一位朴实的农民,在主动帮我度过难关以后,他那真诚、可爱的一笑:“车子同我终于安全到达了对岸,满心的感激使我仔细地看了看那微笑的脸,不算黑的皮肤,眯细的双眼掩不住真诚的目光,细碎的皱纹爬满眼角,干裂的嘴唇微微张开。啊,是一位40多岁朴实的农民。我支支吾吾,很想对他说一声我不常说的‘谢谢两个字,可是嘴笨和胆小使我最终没能说一句话,他拍拍我的肩笑着走开了。我呆呆地站在那,望着他远去的背影时,脑海里已满是那张微笑的脸!”,那微笑让“我”始终不能忘却,使“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东西,尽管那只是淡淡的一笑,却写出了作者的真情实感。endprint

生活是美好的,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就能从生活中提取有用的写作素材,写出生活中珍藏的记忆,让我们的生活流光溢彩!

好的文章,永远是生活的馈赠。

三.成长味

初中生不同于小学生,他们开始有自己独到的对人生的看法。语文教师可以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从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如: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是说多读书有好处。郑板桥却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指读书多而无所适从,失去主见,反而有害。

要求把这两则材料辩证统一到一个观点中去。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点难度。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材料的要点并进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广泛阅读,重点讲的是知识的积累与写作的关系,它是必要的;郑板桥的名句指的是读书多而无所适从,谈的是读书后的思考问题,如何学以致用。两个人的角度不同。这两句话的连接点是:读书与思考,学与用。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二者统一为:既要广泛阅读,又要认真思考,学与用要结合起来。这里就要求学生具备求同辨异的能力。

再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从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

除了课堂训练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总之,写好中考作文,考生绝不能只靠考场的临时抱佛脚,要改变那种平时浑浑噩噩、漫无用心的学习生活状态,要关注人生、关注现实世界和未来世界,把读书、思考和练笔紧紧结合在一起,把做人与作文紧紧结合在一起,写出具有语文味、生活味、成长味的作文,这样,你的中考作文才会妙笔生花,你的人生才会充满阳光。

篇5:《三味书屋》缩写作文

江,鲁迅小时过学堂。

家务沉重一迟到,刻个早字记心上。

严于律己不放松,求知求学下苦功。

篇6:“三味书屋”600字作文

鲁迅儿时的百草园就像是天堂,什么都有,碧绿的菜田,光滑的石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还有各式各样的昆虫与多彩多样的果实,环顾四周,何处不是令人心生欢快之物?

仅仅是在泥墙一带,就有令鲁迅感到欢乐无穷的事物,有欢快歌唱的油蛉;有自由飞翔的麻雀;有认真奏乐的蟋蟀……对于小时候的鲁迅,这个孩子而言,自然是移不开眼了,这里还有许许多多的果实,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更有比桑葚好吃的覆盆子,而我们的小主角鲁迅自然是玩累了吃,吃累了玩,或者听长妈妈讲故事。长妈妈说:晚上若是听到有人唤你名字,千万不可答应或者回头看,那是美女蛇,是人首蛇身的怪物,晚上会来吃人,可小鲁迅当然不怕,想看看这美女蛇,不过愣是等了几夜也没等到。

当然,童年里的鲁迅不是全部时间都在玩,也有一部分时间在私塾听寿镜吾老先生讲课。一次,鲁迅听寿老先生出了一个上联“独角兽”,叫学生们对出下联。于是,“四眼狗”“六脚蟹”“九头鸟”等答案纷纷出现,只有鲁迅对“比目鱼”,经过寿老先生的讲解,发现鲁迅的解释很合理,鲁迅也在寿镜吾老先生那里学了很多。

鲁迅虽然觉得在私塾上课十分无趣,但是对寿老先生非常尊敬,寿先生教会了鲁迅很多,寿先生也在鲁迅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了鲁迅帮助,是一位非常好的老先生。

篇7:我的三味书屋初中作文

我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因为刚刚学过13课《早》,上面提到了三味书屋,我也把我的小天地命名为“三味书屋”。

我的“三味书屋”朝西北方向,蓝蓝的房门开在东南面,与它称兄道弟的窗户就在旁边。早晨,窗户张开它那张大嘴巴,让我呼吸新鲜空气;夜晚,它轻轻地合拢嘴巴,蒙蔽了屋外的嘈杂,让我进入甜蜜的梦乡。

我喜爱的卡通人物是正义使者机器猫:哆啦A梦,所以当你走进我的“三味书屋”,看见富有卡通味的墙壁上贴满了哆啦A梦的画像,就不要大惊小怪了。

正东面是和蔼可亲的爸爸辛辛苦苦给我做的书架,他希望我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喜爱读书,变成知识渊博的人。我不辜负爸爸对我的期望,买了好多书摆在上面,每天都有这些好朋友陪伴着我一刻钟或半小时。每当这时,房间里就迷漫着浓浓的书香。

西边墙上挂着两幅地图:一张世界地图,与一张中国地图。这是妈妈专程为我买的,她希望现在的`我能关心国家大事,长大后的我能作为中华民族的栋梁。

南面是一张课桌,桌上摆列着各式各样的学习用品:文房四宝——笔墨纸砚,是我用来练字的;一盏台灯,是我晚上看书、写作业时的好伙伴;一个精致的小盒子,躺着一些小玩具,是我学习疲倦时放松的魔法师……

北边是人最不可缺少的东西——床。我的床不但睡上去很舒服,而且还很漂亮。枕头上镶着几朵花,几只蝴蝶等。被子上的卡通画就更有趣了:活泼淘气的加菲猫、可爱温顺的凯帝猫、骄傲自大的唐老鸭……因为早晨总是睡过头,所以床头又多了一位好朋友——闹钟。我很感谢它,它帮助我改掉了那睡懒觉的坏习惯。

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是把书比作五谷、蔬菜、点心的。而我的“三味书屋”是哪三种味呢?听了我的介绍,你一定知道了它有卡通味,还有一味是什么呢?告诉你们吧,是——幸福的味道,因为能有这样一个属于自己的温馨的天地,我感到十分幸福。

篇8:三味书屋作文

首先, 我想从私塾老先生的角度来谈。这个老先生在本城中是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而且先生性情温和, 当学生向他行礼时, “他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 学生问与课堂无关的问题时, 他也没有严厉的训斥, 只是似乎怒色, “不知道”。私塾有戒尺和罚跪的规则, “但他都不常用”, 这绝对不是一个凶巴巴的人见人怕的恶老师。至于有些人所言的“在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恐惧的阴影”更是无稽之谈。老师虽有一点儿旧时书生的迂腐可笑, 但让人感觉更深的是他的读书认真, 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 老师传授知识非常负责, 让学生“正午习字, 晚上对课”, 并且“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 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想想现在社会上那些只想从学生的腰包掏钱, 拖延讲课时间的辅导老师, 我真的从心眼里佩服那位老先生的无私、方正与质朴。可以说对先生描写的字里行间洋溢着鲁迅浓浓的敬慕之情。就是这样一个教学认真负责, 对学生宽松开明的好老师, 怎么会给三味书屋增添单调枯涩的色彩呢?怎么会扼杀了儿童天性呢?

其次, 从描写的私塾日常生活来谈。百草园的确是乐园, 色彩鲜明活泼, 生活无忧无虑, 但是我觉得三味书屋的生活更有意义, 因为除了玩耍游戏还可以学到知识。对于所学习的知识鲁迅应该很喜欢而且掌握得非常不错, 从“先生最初的严厉”到“后来却好起来了”态度的转变完全就可以看出来的。学习之余还可以忙里抽闲到三味书屋后面的园里“折腊梅花”, “寻蝉蜕”, “喂蚂蚁”, 这些应该说是百草园快乐生活的延续;“《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有一大本”。此时我们仿佛看到鲁迅先生沾沾自喜、洋洋自得的孩子般的调皮情态, 仿佛听到他为画卖掉的声声惋惜长叹。读到这里你感到无趣和乏味了吗?你感受到鲁迅冷酷似铁的批判厌恶之情了吗?

第三, 我想从作者的写作心理谈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唯一散文集《朝花夕拾》十篇中的第六篇。他在该集的小引中说:“我想在纷扰中寻一点闲静来”, 就是儿时这些美好回忆的花, 让作者在“纷扰”中找到“闲静”, 抚慰了当时“孤寂而芜杂”的心绪。“带露折花, 色香自然要好得多, 但是我不能够”, 可见《朝花夕拾》是一曲少年时代生活的恋歌, 绝对不是什么战斗的武器。那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的生活和百草园一样, 都给作者的童年增添了无限的趣味。从这一点来讲, 难道还能够说, 三味书屋的生活是作者儿时回忆中, 令人倒胃口的大煞风景的一抹灰暗吗?

最后, 我想从鲁迅文学革命的成就来看。鲁迅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尤其是他的投枪匕首式的杂文, 以彻底反封建的思想和犀利冷峻的艺术风格, 显示出巨大的文学革命的实绩。难道他杂文犀利的文笔, 辛辣的讽刺, 高超的修辞与《诗》、《书》、《礼》、《义》没有任何相通之处吗?难道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与孔孟经典的传统文化没有任何关系吗?难道美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还不足以还当初对他启蒙教育的三味书屋一个公正的评判吗?

综上所述, 我和许多学生的理解感知是相同的:鲁迅笔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三味书屋绝对不是与百草园对立的牢笼, 也是作者甜美的欢乐的回忆, 也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它和百草园是和谐统一的, 共同彰显出散文这种文学体裁的意境美和韵味美。可能大家一提到像鲁迅这样的革命文艺家, 立刻将他的作品披上批判封建文化、封建教育的外衣。但是我要说这一篇不是, 如果真的要生拉硬拽地与时代联系的话, 那是将童年的美好生活与当时黑暗污浊的现实对比, 算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含蓄而委婉的批判吧。这恐怕只有鲁迅先生自己知道吧!

参考文献

[1].李何林《北京市中学语文课本中十五篇鲁迅作品的问题试答》

[2].聂鸿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学解读与教学解读之发展脉络

篇9:三味书屋作文

一味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外观察能力

写作的灵感在哪?在生活、在实践活动中。这就需要学生多实践、多观察、多体验,从生活积累中获取写作的源泉。学生并不是缺乏生活体验,但为什么写作的时候总是觉得无话可说呢?我认为关键是学生观察不得法。常言说:万事留心皆学问。一开始,学生可能想观察,但不知道怎样去观察。这时,教师就必须教給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学生掌握了观察方法还不一定形成能力,因为他还不一定形成习惯,只有让观察方法变成一种观察习惯才能转化为一种能力。因而教师如果光讲观察方法而不让学生亲身去实践,那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可以利用综合实践课,让学生走进生活的大课堂中去感受,这样学生的写作才会有滋有味。

二味是要让学生学会一种“内观察”

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有意识地观察,就会生成并记忆多种表象,为“内观察”准备充足的材料。“内观察”是一种写作运思的过程,是作者从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表象,在一定写作目的的指导下,在想象中按一定的行文规则自由流动的过程。“内观察”说白了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对生活的感悟思考。写作之前,对自身所处的世界、对身边的小事,在头脑中来个“放电影”,从回忆中揣摩、玩味人生的真滋味,写出带有自己感悟的东西。

三味是将学生“说”“写”“评”三者结合,让学生享受写作的乐趣

在课堂作文教学中,可设立口头作文课,先教会学生说话,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再教会学生写作,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最后,组织学生或自评或互评,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口头表达能力是一个人个性化特征的载体,其好处是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在此基础上,学生写作就会得心应手。有人说,评改作文应该是教师的事,要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岂不是在偷懒吗?其实,只要大家想想,要提高作文水平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老师,学生写作完成后,教师花费大量精力,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教师倒是学会了批改,试问学生学会了吗?学生自己不会修改作文,其能力能快速提高吗?

目前,作文教学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什么“情境作文”“快速作文”等,我觉得首先是要学生有东西可写,再就是要学生有兴趣写。因而作文教学应从这些方面下功夫,才能开创写作的“乐园”。

(作者单位 江西省南康市赞贤小学)

篇10: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文

天下着蒙蒙细雨,却挡不住我出行的脚步。爸爸、妈妈要带我去鲁迅先生故居游玩。妈妈曾经告诉过我:鲁迅先生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

上午9:00左右,我们排队领到了参观券,就直接去了“百草园”。这里是鲁迅先生小时候的乐园。里面有高大的皂角树,茂盛的桑葚树。出了“百草园”又来到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小时候在这里学习文化知识,打好了基础,经过努力,最后成为伟大的文学家。游到这里,我想:我要以鲁迅先生为榜样,认真学习,努力掌握各种知识,长大了能为祖国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篇11: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作文500字

到了绍兴你如果没去鲁迅故居你千万不要跟别人你来过绍兴。那好,我们就跟着课本游绍兴。走进着故居老街,一阵阵臭豆腐和茴香豆的气味扑鼻而来,异常的繁华。不用说了,再说口水都快流出来了。听说书本里有一篇课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决定倒着走一遍,再写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走进三味书屋,一片片老旧的房子,我东张西望,看看有没有好看的。哎,那边有间房,从门缝里看像是教室,从窗户缝里看也像是教室,哦原来真的是教室啊。。。原来以前的教室使这个样子的,跟现在的截然不同诶,看那桌子没抽屉,椅子是全木头做得,连墙都没有粉刷,不一样啊……在三味书屋里转了一圈,最值得看得还是鲁迅小时学习的教室,这里有鲁迅坐得位子,看到桌上那“早”字,这个“早”代表要早起,不能迟到。我不禁心潮澎湃,哎,看来看一次是无害的.啊……我看完后活力四射,好像有什么东西在引导我前进。

走出三味书屋,感觉只是又多了很多。来到百草园,一片翠绿色,我东看看,西瞅瞅,咦那有一排篱笆,什么,不是篱笆是矮墙。哦原来是这样。听说鲁迅写了那矮墙,看来写得也差不多,还有墙边的那棵高大的皂荚树。边游边拿课本真是有好处啊。游百草园,那边有有一片菜园和树园,跟百草园好像根本不沾边。着百草园空气清新,真让我留念。鸟儿在唱歌,虫儿在跳舞,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离开了百草园。

篇12:三味书屋作文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主要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在记叙百草园的有趣生活过程中,还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用于映衬百草园那些讲神话般的色彩。鲁迅先生通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了他自己儿时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知识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同时也通过对旧有私垫教育,对封建教育束缚儿童身心发展做出了批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描绘景物由远及近、由高到低、自静而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内的景色写得清晰,生动,富有感情的色彩,不由得让人对百草园心声向往之情。

篇13:和学生一起走进“三味书屋”

一、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儿童就是儿童,他们既不是缩小的成人,也不是成人的预备。儿童是一个思想上、精神上、人格上独立的人,儿童又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因此,要在语文课上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如教学鄂教版第八册《小溪流的歌》,在读课文时,为了让孩子们读出自己的感受,我提醒学生:“每个人想象的画面都不一样,读课文时请你用自己最美的声音把大家带到你的想象世界!”于是,就有一个孩子用非常大的声音读“前面有石滩阻碍他,他就大声吼叫着冲过去”,我问他为什么这样读,他说:“小溪流要用很大的力气才能冲过石滩,所以我也要用很大声来读。”还有孩子轻声读:“他用清亮的嗓子唱歌,山谷里不断响着清脆的回声,叫人听了就会忘记疲劳和忧愁”,说是大家都在安静地听小溪流在唱歌,都在享受那份轻松和愉悦,所以要轻声读。还有的孩子用愉快的声音读着“小溪流一边奔流,一边玩耍”说是小溪边有很多好玩的,一定有很多笑声,所以要读出快乐的心情……40分钟里,孩子们始终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动参与,乐于表达,课堂上始终洋溢着生机和活力。是啊,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实,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

二、让语文课具有浓厚的语文味

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而语文味就是语文的文学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蕴味,所以语文课应具有浓厚的语文味。那么如何让教师上出语文味呢?

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领会语言文学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例如,教学鄂教版第八册《秦兵马俑》中“跃跃欲试”一词,通过演、说、议、读等训练,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动,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情有所感,理有所悟,从而使学生主动地参与阅读活动。用“假如你现在就是秦朝的一名能征善战的勇士,此刻听到将军一声令下‘冲啊’,你会怎么去做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表现欲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到作者用词表达之精妙,品味到语言的韵味。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和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例如:鄂教版第八册《看戏》一课的“唱词”一段:“唱词象珠子似的从一笑一颦中,从优雅的‘水袖’中,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其描写多么细腻、优美!用词多么准确、生动!学生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唱腔的动态美,也自然地体悟到了祖国语言的魅力!不仅能读出唱戏的过程、姿态,甚至声音,而且能读出美、读出情来。有些孩子还能加上动作,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这样的课,学生学得能没有滋味吗?

三、教学时要善于渲染气氛,上出人情味

语文课应该富有人情味,让个人情绪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学会感受,学会体味生活。在语文课上,我惯用寓情于境的方法,让学生通过对情景的感悟去理解课文,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检阅》一课时,我特意下载了1999年国庆的记录片让学生观看,当学生看到升国旗仪式时都情不白禁地站起来,面对屏幕中冉冉上升的国旗敬礼,我知道此时学生已经体会到检阅的隆重和意义。下面理解课文就迎刃而解了,果然再教学课文时一些重难点不攻自破,这当中,学生观看的检阅录象功不可没。在教学《我站在铁索桥上》时,我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资料和雄壮的音乐,渲染出了战士们殊死拼搏的景象,有些学生看了不禁潸然泪下,他们从中感受到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更体会到红军团结一心、冲锋陷阵的英雄气概。象这样,因为课堂气氛的渲染,使课堂充满了人情味,这样的学习是最有效的。在教同学们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进行了心灵的洗礼。让学生用心去看世界,用心去感受世界。

篇14:说说“三味书屋”

【主题词】三味书屋 思想情感 理解和体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2013修订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课后“研讨与练习‘一 3.’”,对这篇课文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提供了三种参考说法: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要求学生“细读课文,边读边把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讨论”,这是编者设计的阅读、教学这篇文章,从整体上把握的终极目标要求。对这个有“框框”限制的开放题设置的本身我不想置喙,只想结合课文内容及所见相关研究资料谈谈对这些“说法”的拙见。

一.从背景资料和读者所处时代解读本文的思想情感

我们阅读或者教学一篇文章,了解或者介绍相关背景资料,比如作者的主要价值取向,创作时特殊的遭遇,社会背景等等,是有助于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的。但是,我们还不能忽略读者、教者所处时代主流价值观,及其个体思想情感对文本解读的影响。在我作为学生、老师的相当长的时期,人们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思想情感的理解都是以“①”为唯一答案的,推想其原因,也许是一方面,鲁迅是一个反封建战士,其文章便篇篇表达出反封建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在我作为学生以及当老师前期相当长的那些岁月,社会上左的思想泛滥,對作者及其作品不顾及其思想情感的丰富性,标签式地简单化理解,反正不犯政治错误,这既是思想上的惰性,也是政治上狡黠的自保。

第“②”种说法,则是左的政治环境已经消除,而人们开始在思想意识领域反思时的冰水熔融状态下的产物。一方面,对本文中“三味书屋” 的几个细节的“反封建”信息产生了质疑;另一方面,又对鲁迅先生“反封建的精神”从本文中“消失”心有不甘,就找了一个折中,用“表示不满”替换“揭露和批判”,那意思很清楚,鲁迅处处都在关注着封建教育对儿童的毒害。这使我想起了北京军区一位下级军官的遭遇:上世纪五十年代,因一句“国民党时期是美国佬欺压我们,现在是苏联老大哥骑在我们头上”,被定性为反革命分子,军事法庭判刑六个月,逐出军队。八十年代初平反书定性为“思想落后”。从中,我们不难看出,社会政治环境所影响的主流价值观的转变往往是滞后的。当然,人们由对成见的质疑引起的新的思考又是多么宝贵啊!

第“③”种说法,是在新时期更关注人文关怀的社会背景下得出的看法。此时,人们少了很多禁忌,思想更解放、更自由,因而也就更能接触到文本的真实,走近真实的作者,因而就有了这第三种“说法”。

对于这篇文章,很多代的的读者、教者,对第一部分都喜爱有加,理解无异议。这里,仅就第二部分相关信息作一梳理、探究。

二.“三味书屋”几个细节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一是其陈设,作者特别突出的是匾下“一只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的“松鹿图”。其用意,我想应该是介绍当时绍兴一带独特的文化氛围,这就像小说《社戏》介绍江南水乡平桥村,《孔乙己》介绍鲁镇一样。查相关资料,画中“梅花鹿”与清代科考的“梅花榜”有一定联系:清代绍兴一带,科考发布录取榜单时,每一榜50名,写成一幅由人名编织的圆形梅花图案——即被称之为“梅花榜”或“梅花图”。之所以要构成这种图案,同“松鹿图”中的“梅花鹿”相仿佛,是寓有象征意义的——“鹿”者,“禄”也。考试发榜是“梅花榜”,“松鹿图”中的“鹿”是“梅花鹿”——可见,“梅花”也是那时绍兴读书人美好愿望的象征。

树下伏鹿,妙用谐音,寓书下自有福禄的意思。“三味书屋”郑重悬挂此画,不仅仅是书屋主人思想体系的标志,更体现出绍兴一带突出的文化氛围。其对学生的励志教育和美好期许蕴于其中:倘真诚地拜伏古书下,就可望登上“梅花榜”,获取高官厚禄了。这就很有一点我读初中时,老师对我们一群农村娃励志的味道:认不认真读书,关系着穿草鞋还是穿皮鞋的问题。于是,怀揣着“吃皇粮,穿皮鞋”的梦想,我们这些整日吃红薯就泡菜的农村娃,很多人像打了鸡血一样,晚上伴着昏黄的煤油灯,苦读到一两点钟也是常事。甚至有人为了考上中师中专,反复地改了年龄,三年初中硬是读了八年,青黑着胡子跟我们十四五岁的孩子一起熬着。“福禄”也好,“皇粮、皮鞋”也好,不过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具体形式罢了,撇开其形式的东西,我们看到一种改变命运的执着的强烈愿望,这是无可厚非的。当然,当时老师对我们的劝勉,是比不上这无字的“松鹿图”雅致的。

其次,“我”问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回事”,先生以“不知道”拒答。 “我”幽怨地以为先生像其他大人一样“不愿回答”,就像在《阿长与〈山海经〉》中述说的遭遇那样。有人把本节内容与课文第八自然段,“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进行对比,认为私塾教育压制学生求知欲,以为表现了我对封建教育的不满。事实上,第八段“我”所问捕鸟之道,是在探讨当前所学,且闰土之父与其关系特殊,当然有此教授情景出现,而本节“我”是在“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这个尴尬的时机,向要求“最严厉”的先生问与当堂无关的问题,不遭拒答才怪。

那么,“我”的学习积极性是否因此而招致挫伤呢?“我就只读书”是否就是负气呢?实际情况是,“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加上字去”从此有了神速的进步! “告诉我,你都记住了什么,我就能告诉你,你是个什么人(王晓春)”。很显然,“我”渴切的求问,遭遇先生拒答,而且明显地,先生生气了。引发了“我”内心对与《阿长与山海经》中提到的同样经历的情感体验重现。但正像我迟到被先生批评,在课桌上刻下“早”字那样,我很可能是意识到了先生拒答,甚至生气的原因:“我”在上了生书下来的时候,问了与当堂内容无关的东西,先生可能认为我上生书不认真了。不管“我”是否认真了,那一定是犯了“瓜田李下”之嫌的,所以责任在自己。于是,“我”便只读书,老师也就改变了对“我”的看法。事实上,这件事除了促成“我”专注学习外,并没有“压抑”住“我”的求知欲,“我”仍然读了很多书。

所以说,“我”幽怨的情感体验,并不能说是“我”对封建教育压制学生求知欲的不满,作者不过是通过这一节的内容让我们看到先生要求的严厉,书塾教育跟百草园的散漫自在不一样罢了。

第三.师生共读一幕,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应是私塾教育采复式教育模式,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学内容不同。事实上,鲁迅进入三味书屋算是“带艺投师”的。十二岁的他,已在自家“台门里”读过几年书了。他不可能再重复读“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之类的文字了。从内容看,孩子们读的内容很显然分属于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也就是说,在三味书屋的孩子们虽在同一屋子里,却属于不同的“年级”,这在古代私塾教育中应该是普遍现象吧。蒙学阶段的孩子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不但不会感到难懂,反而会感到有趣。至于说,像“鲁迅”这样十二岁以上的孩子读一点《论语》之类的课程,我想也不算是为难他们吧?这样的内容怎么就被指责为晦涩难懂了呢?如果对孩子进行“仁”的教育,在那个时代叫做“晦涩难懂”,“封建糟粕”,那我們现在的课程中的《论语》学习又叫什么呢?为什么我们现在还要倡导学“国学”呢?

至于“先生自己也读书”,一是陶醉其中。老先生这种美读毫无疑义地是领略了文中旨趣,禁不住吟诵起来。对此,我不能说它是一种自觉的教学行为,但在客观上它给学生的恰恰是一种动其心魄的感染和示范,毫无一丝的酸腐。“我疑心那是极好的文章” ,疑心者,由先生读书的状态推测也,且自己还未品读也,而“我”心向往之这种心理却显露无遗了。试想像一下,如果我们现在的老师也这样有美读的爱好,且以自己的美读,去感染学生,学生能不对我们的课程感兴趣吗?魏巍笔下的蔡芸芝老师用了唱歌一样的声音教孩子们读诗,不是让魏巍日后爱上了文学,成为了著名作家吗?

二是先生读的文章,“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语出清代武进人刘翰的《李克用置酒三垂岗赋》。这篇赋描写唐末军阀李克用攻克邢州后,在三垂岗设宴庆贺的情况。先生通过有声的语言演绎出的“诗书滋味”——对建奇功,立大业的英雄的倾慕,胸中的豪情在诵读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我们不但看不出有何糟粕,反而从其中受到美文美情的熏陶。而“我”连当时先生读书加在句中的语气词“呢”“噫”“嗬”,先生读到末尾声音的颤动都一一清晰的记得,不正说明先生读书给我感染很深吗。

经过这样的梳理,我们赫然发现,尽管三味书屋与散漫自在的百草园不同,但“我”同样对它充满了深深的情感。

三.结论

百草园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因为对于儿时的‘我’,那是一个自由的世界,是一个自由嬉戏的场所。在那里,‘我’的心灵不受任何的约束、任何的限制,所有的感官都自由活动着,外部的世界和心灵的世界进行着畅通无阻的交流,因而在‘我’的心灵中,世界是美丽的,是魅力无穷的。”但这样的生活不可能是“我”生活的全部,进书房接受教育是“我”成长的一个必然阶段。俗语说“男规书房,女规绣楼”。一个“规”字,告诉我们三味书屋的生活不可能有百草园的学龄前那种自在了。人类社会的礼仪、行为准则,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文化积淀,都不能幻想以“自在”就能学得的。《还珠格格》中的小燕子的形象,不过是社会人在束缚中对“自由”的怀念罢了。人的成长历程,可以说就是在对“自由”的依恋中,一步三回头地向有束缚的社会人成长的过程。

因此,三味书屋是“我”人生另一个值得记忆的场所,在那里有“我”成长的一段可追忆的经历。在那里,有严而不厉、宽容的先生,顽皮的同学;更有严于自律,学业精进的“我”。因为此,在“他日仰看流云时” ,它才“会在我的眼前一闪烁”。

篇15:三味书屋作文

于是,同行的一群人便吆喝着去喝酒,要的自然是“一碗酒”和“一碟茴香豆”。

北方的人大多喝白酒,西风烈,豪气干云;南方人喝黄酒居多,尤其在绍兴,多了一份舒适与温情。黄酒,度数不高,入口绵软,味道醇厚,初尝没有辛辣之感,只觉甜洌中带着麦香的气息,醉不倒人的。但不能多喝,它像是一直积攒蕴蓄着,若要醉倒,必入长长的梦境了。

鲁迅的文章就如这黄酒,不可以大口地去喝,只能慢慢地去品,于是,那醇厚的味道就会一直渗入心脾,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了。

第一次读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爱上了百草园,仿佛那里也是我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似的。葱葱郁郁的杂草一丛丛,像人形的何首乌根沾满了新鲜的泥土,树上的鸣蝉不知疲倦地叫啊叫、唱啊唱,待夕阳落山时,墙上的光影就一点点地倾斜再倾斜,终于消失了,夜,降临了。

美女蛇的故事有惊无险,但我小时候听到的故事就阴森森地有些怕人了。记得那一天,祖父和我坐在院子里乘凉,他一边抽着烟袋锅,一边讲故事。说呢,有一个小孩子,可淘气啦,总是在田地里捉虫捉鸟玩。有一天,他看见草丛里有一条蛇,就去捉弄着玩,还用小铲子把蛇给拦腰斩断了。谁知,这条蛇颇有灵性,竟瞬间蜿蜒着接上了身子。这个孩子见状大惊,慌忙往家跑,那蛇呢,就在后面不疾不徐地沿着脚印寻。孩子回到家,见妈妈正在屋里纳鞋底,他冲进屋里,四处找地方躲藏,他的妈妈来不及细问,赶紧把他藏在了空了的水瓮里。不一会儿,那蛇跟进了院子,径直向水瓮游去,只见它昂着头,绕着那水瓮转了三圈,然后就慢慢腾腾地游走了。那妈妈见蛇离开,赶紧打开水瓮上面的盖子,可哪里还有什么孩子,只是红红的一汪水。祖父讲到此处,我骇极,顿觉毛骨悚然,眼前闪现着蛇吐着红红的信子在地面游动的影子,耳边似乎还听到嘶嘶的声响。祖父说,记住了啊,任何时候都不要杀生,万物都是有灵性的,要心存善念。

祖父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语调平缓,手里的烟袋锅一明一暗地闪,青色的烟气先是一团再是一个个稀疏圆圈,随后就慢慢地消散了。抬头看,月亮已游移着挂上了枝头,此时的天空显得格外地幽蓝。可我的心里已是惊涛骇浪,顿觉万物之神奇,天地之可畏。

直至这一天,真的来到了百草园,看到灿烂的阳光下,白的墙,灰的瓦,黑的门,整齐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不觉有了一种时光倒流之感。但这时的百草园,与鲁迅先生记忆里的百草园,也是不同的了。

1926年,风雨如磐,被鲁迅称为“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即“三一八”惨案之后,鲁迅上了通缉令,他不得不准备动身离开北洋军阀统治的北京赶赴厦门,此时,他写这篇文章,想必是回忆起了儿时的欢乐与自由,虽然此时的故园也许只有一些野草。

上一篇:商城经典宣传软文下一篇:信访部门工作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