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物理教学的艺术性

2024-04-21

浅议物理教学的艺术性(精选8篇)

篇1:浅议物理教学的艺术性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的收束艺术

在语文教学中,绝大部分教师能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但对收束则重视不够。其实收束也是语文课堂结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只重视导入,忽略收束,这就好比学生的文章有了精美的开头,结尾却不尽如人意,这不显得有些狗尾续貂了吗?写作如此,教学何尝不是这样。下面我就收束谈谈我的看法:

一、概括总结,勾画提要。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收束方法。它是对教学内容、课文特色作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例如:叶圣陶的《夜》,我们可以这样收束:“这篇小说写于1927年,放映的是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烈士的母亲,她经历了由悲痛到愤怒、又懦弱到勇敢心理过程,反映了人民群众前仆后继的战斗精神。小说用了明暗两条线索,此外,心理描写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环境描写有力地烘托了人物心情,渲染了气氛”这样,既有对课文内容的总结,又有对课文艺术特色的归纳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起到了强化和深化的作用。

二、延伸课外,引来活水

语文教学还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导课外,使学生自觉地寻求知识,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因此,教师在课堂结束时,引导学生由课内向课外延伸、扩展。例如:“课文《孤独之旅》可以这样收束,课文主人公杜小康是在家道中落的情况下不得不离开学校,离开人群随父亲外出放鸭,来到空旷的芦苇荡,这种空旷的孤独使得杜小康走向成熟文章选自《草房子》,这是一本美丽的,轻灵的少年读本,希望大家下来阅读这部小说。”这样能使学生由已知去收获未知,通过阅读全篇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卒章显志,升华感情

在教学终了之时,运用精炼准确的语言对课文的精要之处作电话,揭示,真正做到“如出我手,如出我口”的境界。比如:著名特级教师程红兵讲完《荆轲刺秦王》中“易水送别”是这样收束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正体现了我们人类在与自然、社会、命运斗争时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的本质就是悲壮!一个人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力度;人生失去了悲壮,就失去了尊严;一个民族失去了悲壮就不可能强盛而只有怯懦和胆怯!”这样收束,学生怎能不受感动呢?

四、巧设悬念,思考回味

课堂的尾声也应像文章的结尾一样,讲究悬念迭出,回味无穷。因此,在教学结束时,有时采用巧设悬念的方法,能起到“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效果。比如《皇帝的新装》第一课时,可以这样结束:骗子之所以能行骗成功,就是抓住了人们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愚蠢的或是不称职的。所以,所有的去看了衣服的人回来都对皇帝进行了赞美,这下皇帝也按奈不住了,他也要去看看,那么他会看见什么呢,他会怎样游行呢?”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诱导学生去阅读后面的故事情节,也为第二课时做好准备。

五、对照比较,加深理解

有比较,才有鉴别。进行比较对照,才能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如:教完《台阶》后可以比较一下《背影》,同:都是些父亲的文章,都是以小见大。异:《背影》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台阶》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这样一比,既能让学生温习旧的知识,又能加深对新的知识的理解。

六、检查作业,巩固成果

一堂课讲完了,学生掌握的怎样,老师心中往往是无底的这时需要通过提问,测验等手段来调查实情。因此在课堂教学结束时,设计一些问题来巩固所学内容。比如,教学文言文总要就一些重要的文言现象进行抽查(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事实证明必要的测验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和能力。当然,在具体的教学中每个老师手术课堂的方式不同,但不管怎样,最终应当给学生一种“教学已随时光去,思绪仍在课中游”的感觉。

篇2:浅议物理教学的艺术性

台前县第一初级中学钱勇

表扬是学生的心理需求,但是如何表扬才能真正地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呢?艺术的表扬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勇敢的展现自我。

首先,表面上的表扬语言要丰富。要给学生新鲜感,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学生答对了,教师可以这样表扬:“对!”“不错!”“好!”“好极了!”“行!”“可以!”“正确!” 学生回答有创意,教师可以这样评价:“够水平!”“真出色!”“多精彩的分析!”“你真爱动脑筋!”“多么独特的见解!”

其次,表面上的表扬形式要多样。教师除了用语言来表扬,也可以用肢体语言来给予评价:鼓鼓掌、竖竖大拇指、发自内心的微笑、连连点头、抚摸孩子的小脑袋„„要知道,教师爱和信任的眼光,哪怕是仅仅投向学生一瞥,学生心灵的深处便会感光显影,映出美丽的图像。

在教学中运用表扬的艺术。这对于鞭策先进,激励后进、肯定正确否定错误,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1、表扬应适量。一般说来,表扬都有一定的目的性,或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或针对其作业书写、思维方式等。只有恰当而准确的表扬,才能使学生明确自己的长处和优点,激起学生的进取心和荣誉感,使大家产生一种羡慕、向往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相反,信口开河、随心所欲的表扬,不但起不到鼓舞、激励的作用,反而会使教师威信下降。

2、表扬应适度。表扬应该语言准确、讲究分寸。表扬的基调的高低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果该高却低,就不能激励先进,发挥典型、示范的效能;如果言过其实,就会贬低表扬的价值。表扬次数的多少,也应慎重考虑。

3、表扬要适时。表扬要起到应有的作用,还须及时并选择最佳时机。当一件先进事例发生时,教师应作出积极的反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特别是对后进生的表扬更要及时。例如,我班有个学生上学经常迟到、上课不专心、作业完不成,学习成绩也很差。但他非常爱劳动。有一次学校进行大扫除,他最后一个走进教室,手里拿着垃圾铲汗流满面,我趁机把他叫上了讲台,在班上大大表扬了他一番,全班同学都给予了热烈的掌声。从此以后,我发现他改掉了以前许多坏毛病,成为一个成绩优秀的好学生。

4、表扬要挖掘。只要表扬能促进学生改过自新,不断进步,这就是可取的、成功的。有时学生做了一些好事,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他们自己却不一定能清楚地认识其重要意义。这时教师的表扬就不应该就事论事,只停留在事件本身,而应进行理论分析,挖掘其所蕴含的意义。

篇3:浅议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教师的语言艺术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后天的教学实践中不断锤炼提高的。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新颖有趣的实验固然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物理教学的实施需要富有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支撑。作为中学物理教师, 其语言特点, 除具有教学语言的共性外, 还应具有物理个性。其特色有以下三点: (1) 思想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2) 针对性和准确性的综合; (3) 趣味性和启发性的和谐。为了提升物理教学中的语言艺术水平, 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用激情语言去感染学生

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 可以收到“春风细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情感教学, 注意师生、生生互动。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激情语言。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惯性定律时, 可用富有激情的语言介绍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和牛顿这些科学家为追求科学真理, 而奋斗不息甚至献身的感人故事。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 教师用富有激情的语言介绍比萨斜塔实验, 培养学生严谨刻苦的学习习惯。

激情语言中的“情”, 一是为教学内容需要而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二是对学生的期望情感;三是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心理学实验表明:大多数学生的进步都是从教师的期望中产生的。富有情感的课堂教学, 不但能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体验, 还能增强他们的责任心, 使他们更好地体验、感受和理解知识。

二、用节奏语言去吸引学生

课堂上, 教师讲课就类似于演员演戏, 要有节奏感。所谓节奏语言是指在教学中语言表达应快慢有序, 注意轻重缓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面部表情、课堂道具操作、手势停顿等有声和无声语言的相互配合, 使学生很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解, 把学生的学习情绪不断推向高潮。例如, 在回旋加速器教学中, 教师用左手定则判断粒子所受洛仑兹力方向, 用表情描述带电粒子被加速和被回旋的无奈情境, 用停顿和节奏表达回旋的周期, 学生易理解, 会运用, 效率高。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速度太快, 和学生的思维不合拍, 学生就感到吃力费劲, 容易产生厌学情绪。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速度太慢, 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展得不充分, 也制约了学生潜能的开发。如果教师讲课的声音太高, 语言符号刺激性太强, 会影响学生注意力的保持。如果教师讲课声音过低, 会引起学生的听觉疲劳。教师的语言节奏, 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绪, 巧妙地加以调节与控制。讲解到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时, 语调应该放慢, 语气应该加重, 讲解到疑点或学生有困惑的地方时, 教师的声调可以提高, 尾音适当拖长。善于利用语言节奏和声调变化的教师, 在课堂上就能引起学生较强的定向反应, 从而使学生的大脑皮层持续地处于积极活跃的兴奋状态。

三、用无声语言关注学生

课堂无声语言是一种内在的教学语言, 表现方式细腻、情感丰富含蓄,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的举手投足, 一个善意的微笑, 甚至一个不经意的眼神, 就会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 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 在学习重核裂变知识时, 教师以原子弹为例, 先介绍核裂变的过程, 再介绍钱学森等科学家的事迹。同时用期待的目光关注每一位学生, 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又激发了学生探究边缘科学的热情。让抽象的原理具体化, 然后教师通过恰当的手势和启发的眼神, 配合善意的微笑, 把核能的开发和利用延伸到核电站建设及核辐射的防护上,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的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 前后衔接紧密, 过渡自然, 效果良好。因此, 教师应通过自己的表情、肢体语言, 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眼、耳,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然, 教师的肢体语言应配合教学内容, 否则, 无目的的手舞足蹈反而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 破坏课堂教学节奏。

篇4:浅议物理教学的艺术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 提问 艺术性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连接学生已有知识、促进学生积极思索的有效途径。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即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将对教学效果的提升有很大帮助。教师有效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精心预设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在教学中生成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进行质疑和对话,以实现预期教学目标,体现提问及时反思与实践的过程。注重发挥有效课堂提问的重要作用、提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将是一个有益的促进。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性的缺乏

虽然我们强调课堂提问的技术技巧,强调素质教育下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但在当前一些中小学教学中,有违学生发展和教育规律的现象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体现,对于初中的语文教学亦是如此。下面,我们将对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即提问艺术性的缺乏进行分析和探讨。

1.提问缺少启迪,不能引发思考。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针对学生的疑惑来设问,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探索,最终求得解答,才能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更深的理解,而缺少启迪的提问,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当下,很多教师虽然意识到了提问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但所设问题显而易见,有“明知故问”的倾向,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开动脑筋,探求问题的答案,提问和回答环节不是探索的过程,更像是师问生答的对话。

2.提问流于形式,不能调动积极性。虽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涉及了提问,但都流于形式,师问生答,或者采用全体互动形式,在小组内生问生答,但就其提问内容的含金量而言,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提问往往集中于文章细节或一般简单推理,而对于主体思想的把握等提问和回答,还有很大欠缺。

二、课堂提问艺术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由于初中生的认知特点,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注重课堂提问艺术性的提升,会让初中语文教学事半功倍。

1.课堂提问艺术性的提升会充分调动中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胜过很多细致的讲解。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果提问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点,照顾到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那么所产生的良好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提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能够很好地促进有效教学。初中的语文教学注重情感性、情境性,如果把握好了提问环节,那么使提问环节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3.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的自觉性并不是很高,他们学习的动力并非完全来自于对学习内容本身浓厚的兴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授课风格和来自教师的人格魅力。这种情况下,提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增强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性的途径方法

针对以上提到的课堂提问艺术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将对其提升途径和方法进行探讨。

1.把握提问的时机,启迪学生的智慧。在教学中,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训练,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提问必须抓住时机,伺机诱发,使提问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一般说来,适时有效的课堂提问对学生的创造思维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2.把握提问的重点,注重内容的系统性。每堂课都有一个中心,我们的所有问题都应该为它而服务,对于初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也不例外。这就要求我们课前认真钻研教材,仔细研究问题,有利于课堂重点展开的保留,不利于课堂重点诠释的删除。问题要意思明确,言简意赅,我们提问的对象是初中学生,在理解能力上还有待提高,我们要达到的目的是让学生听到提问,有所疑、有所思,从而有所得。

3.情感投入,寻找共鸣。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会发现,课堂提问生硬,缺少情感与共鸣,因此,很难真正使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一气呵成、顺利进行。作为教师,应重视和学生培养师生感情,多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们的良师益友。主动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努力缩小同他们的生活差距和思维距离,使得课堂提问流畅而受到关注。

简言之,教师应扮演多重角色,教学中是学者,生活中是第二父母,思想教育上是循循善诱的“向导”。做到这些,学生就会受益匪浅,得到发展与提升,并在情感上愿意同老师接近,教学也会因此自然达到配合默契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卢正芝,洪松舟.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提升的实践研究[M].上海教育科研.2010(11).

篇5:浅议物理教学的艺术性

摘要:音乐教材是教师对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的重要资源,而教材的内容又是教材的依据,是使学生获得音乐审美感受和体验的客观条件。因此,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吃透教材的编写思想和意图,学会分析和利用教材,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中的审美、文化、知识等艺术特点,学会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表现能力、学科综合能力以及对音乐文化的理解,积极地融入到音乐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笔者结合实践经验,就如何挖掘初中音乐教材中音乐艺术的特点提出自己的几点见解。

关键词:音乐教材;初中;音乐艺术;特点

一、挖掘音乐的感受性和直观性

音乐的表现具有多样性和抽象性,我们不能用一句话把它描述清楚。初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和知识水平的限制,对音乐的认识也比较肤浅,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听、唱、看、动、划等形式,全面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置身于音乐的意境当中,体验音乐所表达和描绘的各种情感。

如在上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欣赏《长江之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那雄壮的旋律、感受长江那宏伟的气势,我找来歌唱家万山红演唱的《长江之歌》MTV放给他们欣赏,然后再让学生把这首歌的旋律线划出来。

1=F4/4 4| 5315|6― ―23| 45 54 ? 3|3 ― ― ― ||

通过旋律线的走向,学生更直观的感受到歌曲《长江之歌》高亢雄壮的旋律,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方法能奇妙的把学生的感知过程和体验过程紧密结合,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获得了音乐的审美体验。

二、挖掘音乐的人文因素和审美因素

基础音乐教育作为广义的音乐教育的基础部分,有其特定的涵义和界定。这首先表现为:它比任何一种形式的音乐教育都更能体现音乐教育的本质。它坚定不移地把自己的目标投向对“人”的塑造方面,“育人”而不是单纯“育才”是其最为显著的特征。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表明了这样的观念:“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明确的提出,基础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以造就音乐家为己任(但尊重每个孩子都有成为音乐家的这种可能),它的基本目标是育人。这种教育思想,不仅揭示了基础音乐教育的本质,同时也间接地阐明了基础音乐教育与其他形式音乐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

基础音乐教育要实现“育人”的目的,需要解决一个重要的观念问题:真正把美育作为目标,体现以审美为核心。音乐教育的“育人”目的是通过美育的方式实现的,因此,音乐教育的全部过程应是一种自觉的审美过程,应贯穿着所有的审美因素,并应以美感的发生为根本内容。这样,在长期的、多次的美感发生和发展中,音乐教育才会影响学生的情感状态和意向,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了人格发展。对于音乐教师来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音乐教育的魅力并不在于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表现在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所以我们说,基础教育阶段的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三、挖掘音乐的表现性和活动性

一首好的作品能打动自己也能感动别人,是因为它优美的旋律。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去强调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训练,要提供学生参与和表现的机会,提高他们创造音乐享受音乐的兴趣。为此,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抓住教材中着眼点,让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激发他们音乐表现的欲望和兴趣。

四、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情趣性

挖掘音乐教材中的情趣性,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学习音乐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动力。简谱教学是每一个音乐教师最头疼的教学内容,学生对学习简谱很乏味,不积极参与。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简谱学习变得生动有情趣。

首先,我采用“轮唱”的形式,把学生分成两组,我教第一组唱第二组在轻声的学,唱一句学一句然后再交换,这样学生就学了四遍,然后一组唱曲谱一组加歌词,再互相交换。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始终处于引导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导地位,学习热情很高,学习起来也不感觉乏味,简谱也容易掌握了。最后,为了巩固歌曲还可以一组创编节奏为另一组伴奏,这样学习起来就很轻松了。

以上是本人的几点感受,我想,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如何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多思考、多动脑、多挖掘,挖掘音乐教材中的音乐艺术特点,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篇6:浅议包装艺术审美教学视阈

一、包装艺术审美教学的概述

包装艺术是设计艺术学的一个分支,包装艺术作为一门独立

的学科蓬勃发展主要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包装艺术教学理论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和国外的包装艺术实践。审美是现代包装设计的核心,新形势下必须以新的美学思考在设计中追求最新时代

的内涵,才能在时代变换中保持时尚的活力,呈现生动的审美情

趣。包装审美研究必将推动包装艺术的创作和教学的发展,从理论和实践教学的角度传授美学知识,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把握包装产品艺术美、技术美、形象美等,有助于探索包装艺术教学的新途径。

1.包装艺术审美教学的性质和特点

包装艺术审美学科的性质是建立在材料、科技、艺术、美的基础上,主要研究的是包装物质材料美学分析,包装设计要关注审美知识在包装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包装设计的主观性特征很强。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美学情感导向也要比较明显。如,在包装欣赏教学中增强审美素质培养。现代包装从纯粹的功能作用到支撑、美化品牌,从便于产品有效运输到对产品与品牌加以区别,包装必须有足够精美的审美价值。

包装艺术审美的视觉形象比较直观,中国传统美学与历史文化

息息相关,对于精神和文化元素的追求也很明显。包装艺术审美教学要突出理论与实践统一、独创与共性统一、稳定与变异交融的特征。笔者认为:包装艺术教学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教学条件与师资力量,在包装技能教学中增加美学知识,突破民族传统文化中审美的范围。

2.包装艺术审美教学的意义

从包装的技术和理论层面入手,结合教师的学识、素养等,增加专业课程的艺术陶冶、熏陶。在包装设计教学中应用美学知识,作为调节课程教学效果以及学生个体自觉的心灵审美追求,对于教学实践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包装艺术审美教学视阈

包装艺术审美教学以中国传统的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西方

美学知识和时代精神文化,将这些传递给学生,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与风格。笔者认为:包装审美能力培养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的关系是:逐层递进、不断发展。

1.包装材料构成素养培养

包装材料是一种物化的审美对象,有非凡的诱惑力,不同材料有不同的功能、特点和纹理质感,给人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感受,为现代包装带来不同的视觉语言和美感,常见的包装材料包括纸、金属、塑料、陶瓷玻璃、天然材料、复合材料、环保材料等等。包装材料具有独立的实用、审美价值,材料的构成表现是艺术作品结构、语言、技巧、体裁的综合。构成设计课可以作为材料构成基础练习,也可以开始手工制作课,强调艺术原创性与淳朴的民族审美文化,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2.包装画面设计培养

包装设计不能停留在表面图像设计,必须深入到客户与消费

者的心里,了解设计市场,创造出一种“适合的美感”。包装设计是为达到销售目的而针对产品的形式、功能将合适的视觉图形画面表现出来,创造出生动有感染力的图形语言,并能超越地阈和文化的障碍诠释产品。包装画面有视觉的感染性、指示性、象征性以及超越语言界限性,欣赏优秀的包装设计使人的情感和思想得到扩展,要从美学角度理解包装艺术,在现代传媒语境下,包装画面蕴涵的意义通过形象细节表现,体现设计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情绪,针对不同的消费者画面设计大众与高雅并存。

3.包装创意设计审美能力的培养

任何设计都离不开创意,创意设计能力体现设计师的综合素质,这种能力是逐渐积累形成的。在理论教学中,可以直接穿插美学、文化知识、设计师的故事、优秀包装作品欣赏等知识,使课堂充满知识性、趣味性;在技法教学过程中,教师用美学知识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为什么这样设计?对包装设计品牌的定位是什么?产品的定位和消费者的定位是什么?引导学生逐步形成有定位思想的战略眼光和审美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人文环境,包装是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在国际化时代发展下,新文化形态不断出现,必须引导学生不能只满足课堂学习和课后练习,还应该多阅读相关美学书籍以及把握包装设计的.动向,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审美水平。

三、包装艺术审美教学视阈的文化范畴

包装审美的核心范畴折射出时代价值追求、精神风貌和趣味、视觉文化时代,包装审美文化具有浓厚的平民生活色彩,艺术审美与道德、宗教、政治、经济、科技相互影响。

1.道德

道德是人文精神的标志,审美与道德情感相互影响,艺术是表现道德的工具。

2.宗教

历史上宗教与美相互依存,追求人类社会的理想精神,超越现实的生活状态,提倡“空、无、虚”的境界。时代的发展,拉近了宗教与世俗的距离,审美与宗教互动。

3.政治

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影响审美,尤其政治观念和思想意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观念变成了艺术风格、意象、语言等审美形式。审美文化也需要政治权力支撑,当大众娱乐和消费符合社会需要,审美文化才能成为主流。

4.经济

艺术具有商品属性,市场经济环境下艺术制作要商业化,审美与经济收益互溶、渗透,审美文化以大众的需求为主,现实社会经济基础是决定艺术审美的发展方向。

5.科技

现代科技开拓了人们的审美视野,审美文化与科技发展交互,科技推动、创造美、技术美学扩展了技术与美学的空间。如,网络和各种信息技术围绕人的需求表达审美理念,可以说,现代科技对审美文化影响深刻。

全球化正在冲击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设计中各种文化冲突与融合,艺术审美提高了人生境界与修养,健全心灵。在新时代,艺术教学要有开放、创新、兼容意识。包装设计教学应该有教学上的逻辑性和科学性,教师要有自己的内在体系,有具体的目的性和审美性,不断开拓自己的教学审美视阈,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冠生。艺术美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侯婧辉。现代包装设计的审美与创新[J]。艺术研究,(4):66-67.

[3]GILES CALVER.什么是包装设计[M]。吴雪杉,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8.

[4]易忠,杨晓芳。包装设计理论与实务[M]。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5]朱和平。包装设计[M]。2版。湖南大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张泽珊(1978- ),女,汕头工艺美术学校,讲师。 主要研究方向:平面设计理论和教学的研究。

篇7:浅议物理教学的艺术性

朗读就是把文章清晰地念出来。具体地说,朗读就是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引起共鸣,激起学生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同时,朗读既是一种重要的言语能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智力活动。经常朗读可以加强记忆,丰富词汇。更重要的是,在朗读过程中要掌握语言规律,培养语感,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最忌讳的就是老师自编自演、大唱“独角戏”,单调乏味,教学效果也不明显。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呢?教无定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坚持着朗读与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把无声的语言变为有声的语言,读出文章字里行间的韵味,准确地再现书面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确朗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还能养成正确的语言习惯,促进阅读、写作能力的提高。所以,我多年来从事着朗读教学方面的实践与探讨。

一、欣赏名篇,听之感之

初中语文教材可谓名篇荟萃。如何领略到这些经典佳作语言之妙处,我首先让学生欣赏艺术家的朗读录音。学生静静地坐在教室里悉心倾听着,在音乐的伴奏下,艺术家的朗读抑扬顿挫,声音时而低沉,时而高亢,时而如和风细雨,时而似狂风巨浪。那字字、句句、声声,无一不拨动着学生的心弦。随着朗读的深入,他们或兴奋、喜悦,或悲愤、忧伤,深深地打动了一颗颗纯洁、稚嫩的心。老艺术家毕克朗读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夏青老先生朗读的《春夜喜雨》、《背影》,刘广宁朗读的《我的叔叔于勒》,还有乔榛、丁建华等朗读的课文都曾使学生陶醉不已,不时地拿腔拿调的模仿。我也真正体会到了声音艺术魅力的神奇。《春》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教学中,我让学生先后四次欣赏了艺术家的朗读录音,朱自清先生用文字描绘春天的美景,抒发了喜爱之情。通过艺术家声情并茂的朗诵,再现给同学们,这样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中心内容的理解,同时得到了艺术的享受。我还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反复欣赏跟读,逐步培养了学生朗读的语感、节奏,也提高了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声情并茂,读之引之

名篇佳作的欣赏固然重要,然而,在教学中教师的正确引导、范读、领读也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一些找不到原版录音的课文,教师就要用正确的语音语调,带着真挚的感情为学生范读,以情激趣,以情引读。《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的抒情散文,讲授此文时,我首先满怀激情地为学生范读,特别是第七自然段提示白杨树象征意义的几个反问句很有气势的朗读,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加深了对课文主题及表现手法的理解。还有《友邦惊诧论》、《最后一次讲演》慷慨激昂地朗读,《听潮》、《社戏》、《荔枝蜜》含蓄隽永地朗读,还有孔乙己、鲁达、贾雨村、韩麦尔等人物语言个性化的朗读,都深深地感染了学生。课堂内外,学生摇头晃脑,念念有声,一边揣摩人物的音容笑貌,一边咀嚼课文的表现主题,浓郁了学习氛围,也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百舸争流,能力展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多练,就能更更深刻地理解课文的主题,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为此,培养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主动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朗读竞赛:

1、分组、分角色朗读,奖励优胜。集中同组的智慧,反复揣摩人物的性格,朗读中着力表现人物的特征,菲力浦夫妇的虚伪自私,黄世仁的阴险狡诈,杨白劳的善良、懦弱,双喜、阿发的聪明活泼……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

2、提前布置有关散文篇目的配乐朗读。每组推荐1-2篇录音作业,在班内欣赏后进行评比,这样,同学们的积极性很高,也促进了背诵的速度。对散文诗《海燕》的教学采用此法,学生们不仅完成了背诵任务,还初步感知了文章中各种形象的象征含义。

3、期终组织诗歌朗诵会,重点突击古诗词的背诵。篇目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有的学生能熟背李商隐的《无题》,岳飞的《满江红》等作品。成绩在前三名的同学会得到小小的奖励或是提名表扬。这样的竞赛练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朗诵兴趣,提高了朗读能力。有几名学生曾先后在校内的朗诵会上获奖,两名学生选为学校广播员,一名学生经常在校会上做节目主持人。

四、读写结合,升华主题

由于初中学生涉世未深,不谙世事,生活的天地较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写作材料的来源,写出的作文大多枯燥乏味,立意浅显,更重要的是缺少真情实感。而朗读能把生动的画面、耐人寻味的意境、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重现在脑海,激起感情上的共鸣,潜移默化地提高观察生活、思考人生、表现愿望的能力。经过一个时期的朗读训练,学生接触到大量优美精炼的语言,丰富了词汇,不仅能使语句通顺,还渐渐做到优美流畅。另外,通过熟悉文章的篇章结构,也能模仿其结构技巧,使得习作的写法不断有所创新,写作水平大有长进。

同时,朗读还可以培养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背影》是篇叙事兼抒情的散文,每次朗读都能深深打动学生。于是,在写作前我首先用低沉而又缓慢的语调为学生范读课文,读到最后看父亲来信一段,我的眼睛湿润了。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自己的老父亲,接着,非常动情地讲述了六十多岁的老父亲,顶风冒雪徒步十六里到学校为我送棉衣的情景,更进一步地感染了学生。然后,我让学生齐读课文,以“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结束。最后因势利导布置作文《我的爸爸(妈妈、姐姐……)》,结果大多数学生们均能写得辞情并茂。其中,题目为《我的妈妈》的习作充满了浓浓的的母女真情。我让小作者为同学朗读,她几乎是流着泪为大家读完,在场的人都被感染了。这样,读读写写改改,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真实的东西,才是最美的”。(罗曼罗兰)

参考文献:

1、马琳,论朗读艺术的审美意象,重庆工学院学报,2003(04)

2、卢偓,朗读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展现,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7)

篇8:浅议物理教学的艺术性

一、设疑激趣,引导学习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开始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巧妙地设置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如我教《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这节课时,一上课在黑板上出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问:“这两个图形哪个面积大?面积是多少?”根据已有的知识,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面积测量,得知正方形的面积是35平方分米,长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分米,从而比较出正方形的面积大。此时,我提出了疑问:“同学们要想知道我们教室的面积或祖国大陆的面积,能不能用刚才的方法去测量呢?”这样巧设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索思维的积极性,引出新课,培养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心理素质。

二、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要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因此,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培养学生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计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的口算方法,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笔算教学引导学生理解真理,掌握法则,鼓励学生使用学过的简便算法,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更应重视检验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检验的习惯。

教师在课堂中应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教学应用题时,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同一个问题,找到这一问题的多种解法。

如教学“一个纺织厂,有35000个纱锭,平均100个纱锭每小时生产棉纱26.5千克,如果一千克棉纱织布7.2米,这个厂每小时生产的棉纱可以织多少米布?”

第一种解法:根据题意,教师可问:“每小时生产的棉纱可织布多少米,应先求出什么?”学生回答出:“应先求每个纱锭每小时生产棉纱多少千克,再求出35000个纱锭可生产棉纱多少千克。”学生可以列出算式:7.2×[ (26.5÷1000)×35000]。

第二种解法:教师可问:“要求这个厂每小时生产的棉纱可以织多少米布,还可先求出什么?”学生可回答:“应先求出35000个纱锭里面有多少个1000,然后根据每1000个纱锭每小时生产棉纱26.5千克,可算出总共生产多少千克棉纱,最后求出每小时生产的棉纱可织布多少米。”可列式:7.2×[26.5× (35000÷1000) ]。

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为今后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三、教法、学法灵活多样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地使用一些教具、学具,能使静态的东西变成动态的东西,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玩的特点,但又缺乏思维的主动性,采用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如绘制覆盖、旋转、抽拉图片,通过聚光活化手段,能变小为大,化静为动,使整体与部分相互转化,充分揭示数量和形的发展关系,使学生的神经受到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学习,全身心投入。让学生动手操作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教学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例:口算80÷4;24÷2;72÷3等。通过让学生自己动口、动手、动脑,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掌握。

数学教学要联系实际,加强实践活动,与生产生活相结合,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遵循规律,逻辑思考

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推导出来。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比较完整地叙述思考过程。

应用题教学是培养学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和发展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在解题和计算时,鼓励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简便算法,以利于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等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图形的基本特征和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注意在实际中运用,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五、结合教学,教育品行

改革课堂教学,应注意课堂内对学生意志品质的教育,通过阐明数学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建设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不断进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用生动的、具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以及一些教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上一篇:西财会计考研下一篇:未来的电力能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