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双轨制什么意思

2024-04-15

养老金双轨制什么意思(共10篇)

篇1:养老金双轨制什么意思

现在,我国养老金首要分为两类:奇迹单元职员退休养老金和企业职员退休养老金。二者实施的差异制度,被舆论普及称为养老“双轨制”,两者报酬差距庞大,是一种小看性的制度,在我国已经一连。

现在,凭证国度对根基养老保险制度的总体思绪,将来根基养老保险方针更换率确定为58.5%。由此可以看出,此后根基养老金首要目标在于保障宽大退休职员的暮年根基糊口。可是同期,构造奇迹单元如故相沿财务大包大揽的制度,养老保险更换率确定为90%~107%,而同期企业退休职工,仅为不到40%。极为不公的政策引起了社会普及的阻挡与抗议。

自1992年起至今,我国实施的是“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小看性退休制度:即企业职工实施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必然尺度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构造和奇迹单元事变时不只不必要缴纳养老保险用度,并且退休金由国度财务同一发放。两种制度详细讲示意为三个差异:

一是统筹的步伐纷歧样即企业职员是单元和职工本人按必然尺度缴纳,构造奇迹单元的则由财务同一筹资;

二是付出的渠道纷歧样即企业职员由自筹账户上付出,而构造奇迹单元则由财务同一付出;

三是享受的尺度纷歧样即构造奇迹单元的养老保险尺度远远高于企业退休职员,现在差距或许是300%~500%。

养老保险双轨制导致的养老金差距越拉越大,近几年,由于调解幅度有很大差距,固然国度对企业退休职员的养老金举办了8连调,但8次连调的总和,尚不敷构造奇迹单元一次调解的幅度,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的差距反而扩大到了五六千元。现在,养老金差距仍有继承扩大的趋势。

养老保险双轨制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不公正、不正当政策,违反了社会主义宗旨, 从制度大将中国社会分别了两个相同封建社会的社会阶层,为构造奇迹单元体例职工划定了到达正常报酬三到五倍的超百姓报酬,贬低了企业职工及其他从颐魅者的社会职位与尊严,必然水平上引发了社会抵牾,低落了当局的公信力,并为青少年的树立精采的职业抱负发生了负面影响。由于构造奇迹单元不缴纳或很少缴纳养老保险,直接从国度财务支出退休金,以是从本质上来讲,退休金双轨制是一种小看性的聚敛政策,是以聚敛全部纳税工钱基本的。

[养老保险金双轨制是什么意思?]

篇2:养老金双轨制什么意思

我国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退休养老金和企业人员退休养老金,实行两种截然不同的制度。具体讲表现为三个不同:一是统筹的办法不一样即企业人员是单位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机关事业单位的则由财政统一筹资;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样即企业人员由自筹账户上支付,而机关事业单位则由财政统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标准不一样,即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标准远远高于企业退休人员,差距大概是300%~500%。

机关工作人员的退休收入替代率,已经远远超过80%,据网上披露的资料,高达92%-107%。但是,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企业的养老金替代率却呈现逐渐走低的趋势,从改革初期的60%多降低至40%左右的低水平。

显然,养老金替代率降低至40%左右,已经严重低于正常水平,说明企业的养老保险改革出现了严重问题。多年来,这种替代率超低的现象一再向我们发出种种警示。

首先,40%替代率警示我们,职工退休后养老金收入不到在职时工资额的一半,生活水平出现大幅下降。从全国范围看,它意味着退休人员收入水平大幅低于在职人员的工资收入水平。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7147元,月均3096元。而20全国企业养老金月平均水平仅为1300元。据此计算出的年全国企业养老金平均替代率仅为42%。我国劳动收入占比连续20多年下降,本来在职时工资就很低,退休后养老金替代率又大幅降低至40%,可以想见他们的生活保障水平太低了。

其次,养老金40%替代率,养老金收入仅有人均1500元,警示我们企退职工的人均总收入已经远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成为城镇中的低收入群体。据新人社函〔〕204号文件公布,2010年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为19109元。而据人社部宣布,2010年经过六次连调,企业养老金月人均1300元,年人均15600元。二者相比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19109元,比企退职工年人均总收入15600元高出3509元,超出22.5%。这就是说,企退人员平均年收入已经远低于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仅相当于后者的81.6%。表明企退职工已成为城镇中的低收入群体,沦为贫困一族。

第三,40%养老金替代率警示我们,我国的养老保障水平已经远远低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有关资料显示,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目前规定,养老金的最低替代率为55%。78%的国家已超过60%,低于40%的只有海地(33%)一个国家,替代率在40%的也仅有6个国家。这说明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不仅已经远低于《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的55%的最低替代率,对照我国人均高达28%的世界最高缴费率,不难发现实际替代率水平已居于世界160多个国家排名的末位。

第四,与我国的高缴费率对照,40%替代率警示我们,养老金水平竟然只达到按缴费水平应达到的替代率水平的一半。我国的缴费率畸高,列世界180多个国家之首。按规定职工个人缴费8%,单位缴费20%,合计缴费率达28%。三比一的供养比(三人缴费供一人退休费用),三人的28%合计,缴费率达到84%。根据缴费率和供养比,合理的养老金替代率应该达到84%,而实际只有40%左右,说明替代率仅有合理的替代率的一半。这是一种极不公平极为反常的现象。

篇3:中国养老金“双轨制”的思考

养老金“双轨制”下的资金来源的不同和收益差异引发了企业职工和自由职业者的不满, 这不仅会引发社会不同阶层的矛盾, 对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是一个负面因素。因此, 研究养老金“双轨制”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养老金“双轨制”的形成

我国的养老金“双轨制”的形成经历了一个理性的演进过程。

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政府直接控制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切都按照国家的指令性计划运行, 企业和事业单位都是行政系统的所属单位, 养老金的筹集、发放、待遇水平由政府统一安排。截止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 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企业职工的退休金由国家和企业全额负担, 个人不需缴费, 且待遇水平大体相同。

改革开放以后, 增强国企的活力就成为经济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政府通过对国有企业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试验, 使得国有企业逐步从“独立收支, 自负盈亏”的企业法人最终演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经济实体。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配套方案, 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制度也进行了改革。1993年《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理念, 确立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原则。根据2005年《国务院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个人按工资的8%缴费, 划入个人账户;国企按职工工资的22%, 私企按职工工资的20%缴费, 划入社会统筹账户;企业职工退休后根据国家规定领取养老金[2]。

相对于企业养老金制度, 目前我国公务员的养老金制度基本维持原状。绝大多数省份的事业单位虽然也进行了改革, 但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发放方式没有改变。2005年以来, 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一直低于50%, 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连年保持在100%左右。这就形成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制度“双轨”并行的局面。

养老金“双轨制”的弊端

目前存在的养老金“双轨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 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 其问题也逐步显现。养老金“双轨制”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 养老金“双轨制”是对社会保障原则的背离。根据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 筹集公民的养老保障基金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内容。因此, 国家应该为公民养老提供一定数量的资金, 为公民提供养老保障的财政支出应该惠及到全体公民。

我国现行的养老金制度下, 公民被分割在不同的制度内: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延续了计划经济时期的保障原则, 资金全部来源于国民收入再分配;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则依据自我保障原则, 资金由企业职工和所属企业自行筹集, 自由职业者的养老金完全由个人支付。企业的养老保险制度完全没有体现社会保障的公平原则。这既导致了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之间人均离退休金差距过大的问题, 也影响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3]。

其次, 养老金“双轨制”不利于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在养老金“双轨制”下, 由于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实行的两种不同制度, 两种制度下的养老金不能相互转换, 因而成为人才自由流动的一个藩篱。公务员辞职到企业工作, 须放弃其在政府机关任职期间所应得的养老金, 进入企业工作后重新缴纳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到政府机关工作, 虽然能享受退休金, 却必须放弃过去在企业缴纳的养老保险。同时,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与企业职工退休后领取的养老金的落差, 使得我国目前的人才流动主要是从企业到机关事业单位的单向流动。大批优秀人才集中进入某个行业, 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人力资源配置的失衡, 甚至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再次, 养老金“双轨制”阻碍了我国养老金制度的修正和完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我国养老金制度也面临着修正和完善的客观要求。长期的“双轨”制度的沿袭决定了既得利益者不会积极参与改革, 改革容易陷入僵局。例如, 2008年出台的事业单位改革试点方案, 要求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制度向企业靠拢, 部分省市的事业单位职工出现了提前退休等行为。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过去属于同一制度, 同属既得利益者, 谁都没有率先改革的动力, 无论中央决定谁先改革, 都会出现相互观望、相互攀比的情况。

养老金“双轨制”的改革

养老金“双轨制”的改革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改革养老金“双轨制”就是要实现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的转轨, 建立统一的养老金制度。为此, 必须解决好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 明确养老金制度中各个主体的责任和权力。养老金制度的主体是政府和公民, 厘清其责任和权力内涵, 是构建养老金制度的前提和基础。

从政府角度来看, 它具有保障公民基本生活的职责, 养老保险作为一项社会保障制度, 属于国民收入再分配范畴。因此, 应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养老保险体系:首先, 政府应把公民的养老保险列入财政预算, 其标准可以参照各地最低工资水平的一定比例来确定, 以保证公民退休后最基本生活需要为尺度, 该项资金必须单独管理、专款专用;其次, 政府须责成用人单位 (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 按照工资的一定比例缴纳职工的养老保险;其三, 要求公民在从业期间, 在一定期限内 (20~30年) , 以工资的固定比例按月缴纳养老金。用人单位及公民个人缴纳的养老金分别纳入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

从公民角度来看, 世界各国的实践表明, 公民不仅应该享受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保障, 也应承担缴费的义务。公民对国家的社会统筹账户的运行应该有监督权、知情权, 对自己个人账户, 在符合养老保险制度安排的前提下享有支配权。

政府和公民的责任和权利关系必须依靠法律来规范和保证。在我国现行体制下, 对政府权力的监督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 应充分发挥人大的作用, 为公民养老立法, 使得养老保险制度日趋完善。人大应强化对管理养老金的政府机关的监督, 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方案必须经过人大的审阅和批准, 养老金管理机构要依法向人大提交报告并将审阅合格的报告向公民公布, 从而使相关政府机构规范其管理, 杜绝其越权行为。

第二, 妥善解决养老保险资金的筹集问题。目前我国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是由财政拨付的, 要转变成为个人缴费的积累型制度必然存在“社会成本”。所谓社会成本是指, 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制度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后, 政府对“老人”和“中人”的隐性负债问题。“老人”和“中人”分别是指, 实行新的养老金制度时业已退休的老年人和即将退休的中年职工。“老人”和“中人”的账户中没有资金积累, 需由国家出资补偿对他们养老金积累的隐性负债。我国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社会成本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 而是将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统一管理, 通过透支个人账户以及国家财政补贴来满足当期养老金的需求, 由此形成了“空账”问题。要实现养老金“双轨制”的并轨, 使得全体公民能够公平地享受养老金制度带来的益处, 在妥善解决机关事业单位的“老人”和“中人”的隐性负债问题的同时, 必须一并解决国有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空账”问题。

我国《社会保险法》第十三条规定, 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 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这是对过去透支个人账户, 将“老人”和“中人”的养老责任强加于公民和社会的做法的彻底否定。

我国政府作为承担养老金制度转轨成本的责任主体, 其资金来源主要有国有资产和财政收入两大块。根据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的估算, 中国养老金“空账”规模大约为1.3万亿元。在预期转制过程为60年的前提下, 事业单位的转制成本约为4.8万亿元, 此外, 公务员养老金制度转轨也需要的数目庞大的资金。2012年我国全部财政收入为11.7万亿元, 财政支出约为12.6万亿元, 赤字为9 000亿元人民币, 可见, 财政收入对解决“空账”问题需要的资金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转制成本是难以负担的。因此, 必须通过变现国有资产和划拨国有股份等方式来解决上述的资金问题。根据国资委统计, 2010年我国非金融类国有企业的净资产已经达到了40.64万亿元, 将国有资产变现作为解决“空账”问题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转制成本的资金来源是可行的。而且,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政府将国有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职工的工资中应当用于个人养老的部分用于了生产的积累。事实上, 无论是解决“空账”问题需要的资金, 还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转制成本, 都是政府对公民的负债, 由政府承担具有合理性。

综上所述, 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双轨制”的形成是经济转型的产物, 为了推进我国经济的深入改革和持续发展, 必须废除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 建立统一、公平、透明的养老保险制度。

摘要:针对我国现行的养老保险“双轨制”是经济体制转型的产物, 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弊端。提出了废除养老“双轨制”, 建立全国统一的公平的养老保险制度, 为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提供有利条件的合理性建议。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养老金“双轨制”,隐性负债

参考文献

[1]吴敬琏.当代中国经济改革教程[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10.

[2]蔡昉.重新思考中国基本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兼论国际经验的相关性[J].经济学动态, 2008 (7) :3-7.

篇4:养老金“双轨制”合并难在哪

“双轨制”的前世今生

所谓的养老金“双轨制”是指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实行国家和企业大包大揽的养老保险制度,社保基金作为“必要扣除”已经包含在企业利润中被国家全部拿走了,因此从账面上看个人无需为自己将来的养老缴纳养老保险金。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这种社保模式已不再适应市场经济环境,政府也无力继续大包大揽,因此作为一种计划经济时代向市场经济转型期的特殊产物,1992年中国养老保险改革时规定: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实行由财政统一支付的退休养老金制度,个人不缴纳或很少缴纳社会保险;而企业职工则实行由企业和职工本人按一定标准缴纳的“缴费型”统筹制度。

自1992年规定实施后,当初微小的养老金差距在不同的轨道上越滑越远,到如今,两种制度下的养老金形成了巨大的鸿沟,同等学历、同等职称、同等职务、同等技能、同等贡献的人因退休时的单位性质不同,退休金也不同,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比企业的养老金高两三倍。随着养老金“双轨制”的运行,它所造成的社会不公以及对社会就业平衡和人才合理流动的严重影响逐渐显现,这些年之所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热衷于报考公务员,与公务员享有的这种社保特权也有密切关系。

近几年,国家逐渐意识到了双轨制导致养老金差距不断拉大的问题,因此连续7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然而7次连调的总和尚不足机关事业单位一次调整的幅度,从而导致两者之间的差距反而越拉越大。

“双轨制”并轨路不平坦

为了改变这种不合理局面,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

然而4年多过去了,“双轨制”试点改革却进行得并不顺利。由于只是“试点”,中央只有一个原则意见,制度上缺少顶层设计,尤其是将事业单位分类,“拣好啃的骨头先啃”的做法,让不同事业单位的员工感觉被区别对待,抵触情绪较重——凭什么同样是事业编制,我单位要改革而其他单位不要改革?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调查后指出,2008年以来,在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过程中,抵触情绪最大的是以学校和医院为主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正是由于这些事业单位的“大头”的抵制情绪,改革始终难有突破。“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目前所有试点省市中,尚没有一个省市出台正式实施方案。而更让民众不满的是,2008年以来的试点改革只拿事业单位开刀,却没有让公务员同步改革。此前虽说深圳市对公务员群体的养老金“双轨制”改革已经先行先试,但改革仍局限于“增量”改革,即对新增公务员队伍实行这一改革,且有多个例外规定,改革不够彻底。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也提出:“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人社部副部长胡晓义近日表示,无论是养老还是医疗,很多事业单位包括机关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其人员与企业职工一样逐步参加了各类社会保险。随着社保标准的提高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

“下一步,我们将改革与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胡晓义说,“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

空账倒逼“双轨制”加速改革

此前有观点提出,今后“双轨制”改革不得不要由虚入实,由点及面,尽快推行,也是日益严重的养老金空账倒逼的。就在胡晓义副部长讲话的前几天,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发布了由郑秉文教授主编的《中国养老金发展报告2012》。报告显示,2011年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省份有14个,收支缺口达767亿元,个人账户养老金空账规模继2007年突破万亿元大关后,再次突破2万亿元,达2.2万亿元,而且空账规模从有权威记载的2006年以来一直在快速增加。

有人认为,正是由于数千万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长期享受这种“不缴费,高标准”养老金超国民待遇,加速了养老金缺口的扩大。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解释说,在目前的“双轨制”模式下,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拿的退休金并没有占用企业职工缴费的养老金,其中,公务员的养老金直接由财政拨付;事业单位情况比较复杂,全国3000多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中大约有2000万人在上世纪90年代参加了改革,他们也缴费了,剩下1000万人没有参加改革,则依然由财政拨付。因此,“双轨制”与日益扩大的养老金空账没有关系。

但换个角度看,“双轨制”的存在却有可能占用国家可动用的财务资源,如果今后国家不必再为这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养老金进行拨款,则这笔巨额资金可以用以充实企业职工的养老金缺口。因此“双轨制”的并轨对解决养老金空账问题也能起到积极作用。

此外,养老金“双轨制”越晚并轨,未来改革的压力和成本就会越拖越大。以业已开始试点的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为例,改革后,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会被纳入社会保险,但由于事业单位人员过去没有缴纳过社保却被视为已缴纳,没有缴费的个人账户里没有积累,却要按照积累形式发放养老金,这就与上世纪90年代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改革时,“老人”和“中人”虚账实记造成巨大的改革成本进而引发养老金空账问题的情况一样,越晚改革,这部分“虚账实记”的年份和规模就会越大,将来政府需要弥补的这个窟窿就越大,改革的难度也就越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郑秉文提出,不要再做试点,直接启动全面改革,可以用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来过渡,即改革从新入职的年轻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入手,减少改革阻力。

篇5:养老金双轨制

难点

我国养老金制度“双轨制”延续多年,公务员退休金按退休前职务工资和级别工资之和以一定比例计发,无需交纳社保;而企业员工和社会个体劳动者主要靠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结合模式,一般退休人员仅能拿到原工资45%左右,且有下降趋势。“空账”问题、养老基金保值问题凸显。“双轨制”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历史产物,随着改革深入,制度设计的先天缺陷已严重影响政府公信力和社会公平正义。

对策

经济学家孙飞:应由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三方共同研究制定相关规则,进行彻底的、一步到位的三方共改设计,建立适应中国及国际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且既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相统一,又体现公务员职业特点的政府机关养老保障制度,保障公务员退休待遇,同时统筹研究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信托人制度,实施优秀的养老金信息服务系统,方便转移接续。

中山大学政管学院博士彭宅文:并轨本身不是目标,关键要改革当前沿用的模糊制度设计,建立规范的公职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并降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金待遇目标,使公职人员养老金待遇水平合理化,并可以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可自主选择”的原则降低改革阻力。

进展

今年6月,国务院通过《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规定十二五期间要“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2月17日,人社部社保研究所所长金维刚表示,“双轨制所导致的待遇差距过大问题,已经到了必须要高度重视和采取必要措施解决的时候了,不能再拖下去了。”

篇6:养老金“双轨制”症结待解

字数:4216 来源:时代周报 2012年19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蹒跚多年的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中央终于给出了比较明确的方向。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会议确定我国将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同一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回应,我国将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破除养老金企业和事业单位“双轨制”。

破除呼声

不同用工性质的人员采取不同的退休养老金制度,即养老金“双轨制”长期饱受争议,破除的呼声一直存在。

南京三乐电子信息集团的汪春耘就是其中的一位。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她,从2006年起即开始在两会上提养老金“并轨”议案,已经连续6年了。

“从企业退休与从机关和事业单位退休,养老金的差距越来越大,今天这项比例已达1:3。养老金‘双轨制’这块妨碍社会公平的坚冰一定要打破,在改革中实现‘并轨’。”汪春耘说。

实际上,在今年的两会上汪不是唯一抨击养老金“双轨制”的人。同为全国人大代表的宗庆后也明确指出,“养老金‘双轨制’所造成的社会不公以及对社会就业平衡和人才合理流动的严重影响正逐渐显现。”

这些年,企事业单位、公务员的退休养老金差距明显是不争的事实。

今年3月3日,《羊城晚报》就提到了一个令人心酸的故事:72岁的邹鸿照退休前是华南无线电厂的高级工程师,1999年退休后,有34年工龄的他与同在本厂退休的妻子养老金加在一起才1200元,为了生存,邹鸿照老人不得不四处打工,一直干到2010年。企业养老金“八连涨”后,邹鸿照的养老金也仅有2800多元,而广东省人事厅退休的公务员每月养老金8000多元。

而根据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就业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杨燕绥教授的研究,目前公务员、事业单位职工,平均每月退休金为4000元-5000元,达到其退休前个人工资的80%,而企业退休人员退休金平均每月仅1400元,而这个差距还在呈扩大之势。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与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制度一直处于分割状态。一个改变着,一个停留原地,两者日益失衡。”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郑功成告诉记者。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期,我国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是统一的,都按照工龄长短和在职时的工资高低为主要计算标准。

直到1993年我国引入了养老保险制度,为了顾及1993年以前已退休(称“老人”)和已参加工作的职工(称“中人”)利益,当时明确表示改革要遵循“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中人补齐”的原则,不区分机关、事业和企业工作人员。但由于改革遇到了较大的阻力,因此到1995年,最终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金没能纳入社保体系。

如此一来,在企业职工中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形成企业、个人、国家三者分担的缴费模式。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仍保留着个人无需缴费、财政拨付退休金的旧模式。

以上海为例,事业单位人员的养老金结构包括基本养老金和各项补贴福利。基本养老金是以退休前最后一个月的工资为基数,然后根据工龄乘以一个系数,如35年以上工龄的以90%计算,15-20年工龄的以70%计算。

另一方面,企业退休职工都属于“中人”,其养老金包括基本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按这个办法计算,目前大部分企业退休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都只有30%。

换句话说,即便退休前,一个在企业工作和一个在机关工作的人收入完全一样,退休后收入也将相差3倍;何况大部分人退休前并没有达到公务员的收入水平。“现在国家公务员,包括事业单位员工,是不交五金的,养老保险是财政在支持的。而他退休之后,退休金还比企业更高。”宗庆后说。

“当前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待遇的差异,当然不具有合理性。纵观世界,各国法定养老保险制度都是基于促进公平而非放大不公而设计的,不可能出现不同群体相差几倍的现象。”郑功成指出。

而在汪春耘看来,“双轨制”还威胁中国社会的稳定。“仅因为用工性质不同,结果贡献相同而收入悬殊,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者收入倒挂。其实质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部门分配,按等级分配。这只会加剧社会矛盾。”

试点改革悬空

为了弥合“双轨制”造成的影响、缩短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差距,中央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

一方面,国家人社部明确要求各地多年来大幅提升企业人员基本养老金,每年的调整幅度达到10%。同时,注重向具有高级职称的企业退休人员倾斜,使他们的待遇水平在普遍调整的基础上又有所增加。

可“双轨制”伴生着三个问题,直接导致上述调整并不能实际解决问题。

“一是筹资环节,企业职工要缴纳养老保险费,而机关事业单位不需缴费,这是个人义务方面的不公平;二是基金财务管理环节,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采取统账结合模式,机关事业单位采取现收现付模式,前者受缴费多寡与基金收益的影响,后者可以旱涝保收;三是待遇发放环节,职工基本养老金待遇随物价上涨等因素而调整,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待遇却与在岗者工资增长直接挂钩,前者符合养老保险制度保障退休人员基本生活的初衷,后者显然增加了退休者直接分享国家发展成果的福利份额。”

据郑功成解释,两个制度下的人群的养老保险权益日益失衡,待遇水平差距日益扩大。

另一方面,2008年初,国务院还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进行试点。该方案明确提出:对事业单位进行分类,有行政职能的纳入公务员的劳动保障体系,具有经营性质的事业单位,将参照企业职工保障制度进行改革。而对占绝大多数的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最终将实行与目前企业职工一致的养老保险制度。

这是在事业单位中逐步取消“双轨制”的探索,但4年过去了这项改革却进展迟缓。

以广东省为例,2008年底,广东起草了《广东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拟为其后的养老制度改革铺路。然而,此方案刚一提交各事业单位内部征求意见,就直接遭到了各种阻力。

“首先是分类的问题,由于所有事业单位都与政府行政机关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平衡和照顾各方利益,要进行公平有效的划分争议极大。”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对记者指出。

按照设想,广东拟将全省所有事业单位分为三类:行政类事业单位、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及公益类事业单位。后者是养老制度改革对象。第一类事业单位要与国家机关合并,他们对改革双手赞成;第二类拟通过改制成为企业,这类单位绝大部分自成立之日起就按企业模式纳入养老保险序列,在养老保险改革方面争议不大,但对自己要被直接改成企业的做法,反应激烈。结果很多列入转制计划的事业单位人员,纷纷打报告要求回到公务员系统工作。

而在改革方案执行者眼中,财政支付也是难题。原来,庞大的公益类事业单位人群一下子进入社保,财政必须按其工龄为其补缴工资额28%的养老保险费,这显然压力巨大。

其他地方并没有比广东好。“据我所知,种种压力下,各个地方都没有实际性进展,个别省市即使有一些动静,也只是用来应付‘上面’的。”汪玉凯指出。

公务员养老制度需同步改革

5月2日,人社部部长尹蔚民表示,退休待遇差异的产生是我国现行的退休制度不同所造成的。他也承认根本的解决办法是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

在微观层面,之前的改革之所以停滞,在技术层面的原因,是未对相关人员关心的一些基本问题作出安排。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保障中心主任郑秉文告诉记者,改革最初提出,原则上不降低事业单位人员养老待遇,但改革选择的是企业养老保险模式,这无法保证待遇不降低。

方案未明确国家、地方政府和单位在社会统筹缴费方面的分担比例和责任,则是专家们认为的另一问题。“如不划分好财政分担比例,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可想而知。”郑秉文指出。

而在郑功成看来,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应当和公务员养老保障制度改革捆绑在一起,否则难以推进。

“机关事业单位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就是一个整体,其工作人员都是依靠国家财政供养的国家雇员,现在要将其分割开来,让事业单位向企业看齐,公务员继续不动,这种取向不仅不能真正化解当前‘双轨制’下的矛盾,还会增加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与公务员的新的利益冲突。”

实际上,公务员退休待遇和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差别巨大。

据媒体批露,广东省国资委党委书记刘富才曾经这样说,自己是正厅级干部,每年工资、福利等加在一起有10万元,但同级别的国企老总则80万元。刘富才打比方说:“假如两个人同时是50岁,我当国资委主任,他当国有企业的老总,我到60岁跟他一起退休,我只拿了100万元,他一般能拿600万元。退休后,假如我跟他同时在80岁死掉,我工资、退休金共拿到300万元;他退休后,一分钱不拿已经有600万元了。”

篇7:我国养老金双轨制的过程回首

配景资料:中国养老金双轨制的“宿世此生”

23日晚,中国官方动静称,构造奇迹单元养老保险改良方案已经制定,并在决定层面得到通过。这意味着,已经试点多年的养老金并轨改良将有全面实质性的盼望。

回望中国根基养老保险制度的成长,可以追溯至开国之初。1951年,政务院宣布《劳动保险条例》,成立起以社会保险和职工福利为首要内容的劳动保险制度,对其时的社会不变和经济成长起到了起劲浸染。

上世纪60年月末,因为汗青缘故起因,社会统筹被打消,职工的生老病死伤残所有由地址企业“包起来”,企业职工的退休金等改在业务外列支之后,就彻底演酿成了“企业保险”。

上世纪80年月中期以来,跟着企业改良的深入,这种企业保障的方法难以顺应公正竞争的要求,必要用社会保障制度来分手劳动风险。由此,各地开始举办以退休用度社会统筹为首要特性的养老保险改良,规复社会保险的互济性。

1991年,在总结前期各地养老保险改良履历的基本上,国务院颁布《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良的抉择》,提出要慢慢成立多条理养老保险制度;根基养老保险用度实施国度、企业、个人三方配合承担;根基养老保险用度要实施社会统筹。

自此,企业职工养老从“单元保障”迈向“社会保障”,这被外界视作养老金双轨制的发端。

从此199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良的关照》,明晰了成立社会保障制度的根基原则、首要使命和总体方针,提出养老保险实施“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团结”的`模式,在办理互济性题目的基本上,着手试探责任分管和基金蕴蓄题目。

,国务院做出《关于成立同一的企业职工根基养老保险制度的抉择》。个中提到,“实施企业化打点的奇迹单元,原则上凭证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执行。”从此11月,国务院做出《关于完美企业职工根基养老保险制度的抉择》,进一步完美相干制度。

2月29日,国务院常务集会会议通过《奇迹单元事恋职员养老保险制度改良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奇迹单元分类改良配套推进。试点内容包罗:养老保险用度由单元和个人配合承担,退休报酬与缴费相接洽,基金慢慢实施省级统筹,成立职业年金制度,实施社会化打点处事等。然而,这一旨在废除养老金双轨制的改良设施,多年来一向未获实质性盼望。

10月28日,《社会保险法》获世界人大常委会通过。个中第十条划定,“公事员和参照公事员法打点的事恋职员养老保险的步伐由国务院划定”,并未说起养老金的“并轨”题目。

起,中国官方对付养老金双轨制改良的举措几回。昔时世界两会时代,当局事变陈诉提出,“成立同一的城乡住民根基养老保险制度,完美与职工养老保险的跟尾步伐,改良构造奇迹单元养老保险制度,勉励成长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贸易保险”。

5月起,世界人大财经委创立调研组,以根基养老保险制度、根基医疗保险制度、社会抢救制度等几个方面为重点,举办专题调研。

5月15日,国务院宣布《奇迹单元人事打点条例》,划定“奇迹单元及其事恋职员依法介入社会保险,事恋职员依法享受社会保险报酬”,养老金并轨政策迈出要害一步。

篇8:破除“养老金双轨制”应三箭齐发

从思维方法上求突破

在传统思维中, 不同行业之间养老金的差别是靠“帕累托改进”来微调, 就是在不损害另外一部分人既得利益的基础上, 为一部分人增加养老金。比如自2005年以来, 中国通过7次提高养老金, 改善企业退休人员的生活待遇, 而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退休人员并非年年增加退休金。问题是这“七连涨”不如退休公务员一次涨, 尽管企业退休人员通过连续7年增加养老金, 退休待遇有了很大改善, 但他们依旧有怨言。以苏北一对已经退休的夫妇为例, 老太几年前在企业退休, 享受“七连涨”后的退休金由原来的495元人民币增加到1250元人民币, 现在的退休金是以前的2.5倍, 当然知足。没想到, 公务员出身的老头在一次性增加了1200多元人民币养老金后, 现在每月的退休金是4320元人民币, 是老太的3倍多。虽然“肉烂在锅里”, 但老太心里依然很不是滋味, 她与老头同一年大学毕业, 一个进工厂, 一个到党政机关, 可几十年后的生活待遇竟有这么大的差距, 很有失落感。

如果用“帕累托改进”的方法为老太增加退休金, 安抚老太的自尊心, 缩小老太与老头之间的差距, 按照目前每年10%的比例增加退休金, 即便老头维持现状, 日后一直不增加退休金, 至少要过14年老太才能赶上老头。但这样又产生一个新的问题——14年不增加退休金, 老头又是否能接受这个严酷的现实?

这就是说, “帕累托改进”不再是破解“养老金双轨制”灵验的法宝, 就高不就低的传统做法应当打破, 应该通过削“峰”填“谷”的方法来加速并轨, 将那些偏高的养老金适当降一点, 以此缩小不同群体之间的差距。

从计算口径上求突破

养老金之所以产生双轨制差别, 是因为计算口径不一致造成的。党政干部是按“基本工资+工龄工资+级别工资”然后打折, 一般是9折;事业编制的教师退休金满30年教龄不打折, 超过40年的再增加60元人民币。而企业职工养老金由两部分构成, 一部分是社会统筹, 所有人等都按统一的标准发放, 相当于最低生活保障金, 另外一部分是个人和单位缴纳, 记入账户, 多缴多得。这种计算口径的不一致, 使各个社会群体的养老金产生先天性的差别。要消除这种差别, 全社会各个类别的劳动群体应采取统一的可操作计算口径, 吸取国外通行的做法, 即基本养老金+功劳养老金, 基本养老金全社会统一标准, 保障所有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而功劳养老金则论功行赏, 建立劳动者的贡献档案, 立功受奖有重大贡献的, 比如当选劳动模范, 有过科技发明等, 都要记入“功劳簿”, 作为计算退休金的依据。只有按同一个标准计算, 对党政、工商、社会事业群体一视同仁, 才能消除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养老金差距, 这样至少不会拉得太大。

从管理体制上求突破

篇9:养老金双轨制的是与非

如今双轨制已成为养老金改革的焦点和死结,似乎此结不解开,所有的改革努力都失去了正当性。《中国青年报》9月11日的文章直言:“只要机关养老金不并轨,任何改革似耍流氓。”然而,公共部门的高养老金问题是我国独有的现象吗?难道双轨制真的毫无道理吗?

实际上,美国、英国等也为公共部门雇员提供了丰厚的养老金待遇。德国迄今仍然采用类似于我国的两套分离的养老金体系,公务员无需交费,而退休金待遇远优于一般国民。中国虽然是两者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但仍略小于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国家。所以,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各国都普遍存在这种养老金待遇差异现象呢?而且更重要的问题是,为什么这些国家没有出现普遍的“不公平”、“涌向体制内”等问题呢?

要揭示这种现象就必须回到公共和私营部门不同的员工个性需求以及员工职业选择的倾向性上来。公共部门的工作具有三个特性:其一,多为同一岗位长期的重复劳动,对员工耐心要求较高;其二,拥有稳定科层结构,对员工职业忠诚度要求较高;其三,强调遵章守规而非冒险激进,故需要员工具备风险规避特征。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员工是否能满足这些特性呢?养老金计划就是一个重要的信息筛选机制:养老金是退休后才能领取的,因此只有具有更高耐心的人才会看中它的价值;员工一旦离职,养老金待遇难以携带,因此对职业忠诚度高的员工更有价值;养老金使个人免于退休后收入丧失的风险,故而对风险规避者更有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各国公共部门普遍采用这种以高养老金待遇为特征的薪酬制度的原因。如此说来,双轨制也具有一定合理性。

如果追溯我国养老金双轨制的历史渊源也不难验证这一点。在1991年企业养老保险改革启动后,人事部随即于次年初下发了“人退发[1992]2号”文件,解释了没有立即启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的原因。文件称:“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改革要充分体现机关、事业单位的特点……特别要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工资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这表明当初此项改革之所以延宕,并不是有心袒护公职人员,而是因为政府意识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特点以及养老金体系在公共部门人事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双轨制走到今天,笔者并无意为之辩护,因为双轨制合理性的所有前提是总体薪酬公平。如果公共和私营部门总体薪酬一致,只是薪酬中工资和福利的比例不同,自然不会引发“不公平”、“涌向体制内”的问题,这正是我们从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看到的现象。但大量统计研究表明,我国公共部门以工资为主的当期收入水平也高于企业,如果考虑隐性收入,这种差异就更为惊人。

因此在总体薪酬显失公平之时,双轨制也就只能和收入差异一同成为众矢之的了。所以,笔者认为当前改革的目标应当是控制总体薪酬公平,而非单纯强调养老金并轨。

还有一点,在计划经济时期,个人没有职业选择权,企业员工也从未得到高工资,而随着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多次养老保险改革,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金待遇差异越来越大,这当然是企业员工所无法接受的,所以我们目前看到的双轨制引发的争议实际上更多是历史遗留问题,这需要政府对历史上计划经济时代个人选择权被剥夺提供补偿,而未来当市场经济完善且总体薪酬公平时,双轨制并不是一个多么可怕的问题。

如今,双轨制改革希望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老员工的短期过渡性补偿来换取长期的制度并轨,恰与经济学原理背道而驰。

篇10:养老金双轨制什么意思

2012年12月20日03:59 新京报 评论(20402人参与)

据新华社电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说。

社保改革

“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与企业人员在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方面的待遇“双轨制”长期以来饱受社会诟病。以养老金为例,“企业退休人员热热闹闹几百元、机关退休人员不声不响几千元”虽不完全准确,但也反映出这种差距确实存在。

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胡晓义介绍,以养老保险制度为例,2008年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试点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5省市先期开展试点,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配套推进。

《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试点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无论是养老还是医疗,很多事业单位包括机关的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正在稳步推进,其人员与企业职工一样逐步参加了各类社会保险。随着社保标准的提高和改革的不断推进,“双轨制”终将合并统一。

“下一步,我们将改革和完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在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胡晓义说,“实现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实现新老制度的平稳过渡。”

养老金

建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胡晓义介绍,自2005年起,国家连续8年较大幅度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2012年调整后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达到1721元,与2005年调整前相比较,企业退休人员的总体待遇水平翻了一番多。

待遇虽然连年提高,但由于养老金调整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一方面提高幅度难以把握,另一方面每年也让人觉得“心里不踏实”,因此从长远发展趋势来看,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正常的调整机制势在必行。

“下一步,我们要根据职工工资和居民收入增长以及物价变动等因素,建立完善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胡晓义说,“同时,制定和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衔接办法。”

养老保险

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

“我们将继续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在总结13个做实个人账户试点省份经验做法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做实个人账户。”胡晓义说。

“下一步,我们要全面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提高新农保基金管理层次。”胡晓义说,“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要求,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建立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制度,确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

城乡医保

医保将统筹城乡

目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覆盖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和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农合的起付线、报销比例、药品目录、报销封顶线等都不尽相同。

“在医疗保险方面,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是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城乡居民在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上的平等和管理资源的共享。”胡晓义说,“为此,将建立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机制和正常调整机制,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水平,实现社会保障待遇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持续、有序、合理增长。”

胡晓义强调,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在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支付比例要达到75%左右。

上一篇:还建房房屋买卖合同范本下一篇:预演未来3分钟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