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大国崛起—日本》有感

2024-05-06

观《大国崛起—日本》有感(精选11篇)

篇1:观《大国崛起—日本》有感

班级:文新091

1学号:20099050212

4姓名:杨婷惠

观《大国崛起——日本》有感

同许多中国人一样,对日本这个一衣带水的国家又爱又恨。爱的是彬彬有礼的国民、发达的电子科技和动漫事业,那里有美丽的富士山和盛开的樱花树。恨的是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恶的侵华战争,邪恶的法西斯专制。这是一个菊与刀的民族,在当今世界,日本作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个仅有弹丸之地、资源贫乏的岛国,为何有如此成就?看了《大国崛起》,我明白了。

从渴望主宰自身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在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落的现代化进程中,一个不曾改变的命题是:面对西方世界,进行一场为超越而进行的、最彻底的的学习。

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在幕府的黑暗统治之下,愚昧落后。社会等级观念十分严重,下级武士迫切想要改变现状。面对美国的黑船来航,几乎毫无抵御之力。但日本人并没有绝对的恐惧,很多人对西洋的知识产生了极大地兴趣.终于在国际外部压力转换成为国家内部变革的动力下,敞开国门,使日本能够和当时西方先进的国家有了充分的接触和交流,也使日本深切懂得只有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才能救国的道理,于是就派遣了一批有志青年到欧洲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继而爆发了标志着日本崛起的明治维新运动。

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划时代的资阶改革运动,它使日本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在明治维新的纲领指导下,日本派出由政府高级官员所组成的考察团,赴欧美各国进行考察。从此日本开始了国家工业化,开办官营工厂,并大力的扶植民营企业。不同于中国洋务运动,明治维新几乎照搬式的把西方的经济、政治、军事制度复制到了日本,由政府领导,自上而下的进行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①在政治上,“废藩置县”,取消大名对各藩的统治权,打破了国内封建割据的局面,加强了国家的统一;②在经济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实际上是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还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积极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在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废除了武士等级制度,殖产兴业,建立官办模范工厂。建立了现代军队制度。并且1889年制定通过了《大日本帝国宪法》确定了现代君主立宪制度。

仿佛天翻地覆的变化,一朝一夕就改变了,快得让人觉得不可思议。这就是日本。日本从建国以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从我们中国的唐朝开始,日本就开始到中国来学习儒学,医学,佛学,茶道等等,吸收了中国的大量文化成果,从而走上了以中国为师,仿效中国发展的道路。然而,当它认识到应该学习更加先进的知识时,就会毅然抛弃落后的思想的禁锢,贪婪的学习,为的是超越。

明治维新获得了空前的成功,但其成功也为日本甚至是全世界,同时带来一些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其一是,当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因其富强而成为世界的强国之一,军国主义的对外扩张,令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不断的对外出击。对全世界来说,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他们带来的是极大的威胁,因为一个小小的岛国日本,竟然能够击败当时的大国 ─ 中国,甚至打败欧洲强国 ─ 俄国,令世界其它的列强大感震惊。

明治维新中的教育、军事、立宪和经济改革的成功,也令日本的国内军人势力抬头。明治维新的立宪改革中,军人在很大程度上拥兵自重,也掌握了国家决策大权,和德国迷信武力争霸的一样,日本自此也埋下了军国主义的隐患,同时连带的激起极端的民族主义。此结果使得日本在之后,向亚洲各地区入侵,甚而攻击美国,终致自陷二次世界大战的泥

淖之中,成了人类民主自由与和平的残害者,也因广岛长崎的原子弹,使日本成为全世界唯一遭到原子弹攻击的国家。日本人民的死亡与财产损失,也算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迷梦下的惨痛代价。

另一方面,日本人也同样注重他们的传统文化。记录片中有一段说到,日本人在模仿西方的政治和经济模式时,也时时不忘自己的文化传统,宏扬民族精神:“西服流行的时候,和服被当作最华丽的礼服,酒吧多起来的时候,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在走向极致,当油画开始绚丽夺目时,日本的浮世绘也成为世界绘画的一大流派。”邱吉尔曾经说过:我宁愿失去一个伦敦也不愿失去一个莎士比亚。可见,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就是主宰一个民族的指挥棒!日本是一个占有欲极强的民族,它除了用改革的方式来发展外,它还把它的极具侵略性的军国主义魔爪伸向它的邻国,它在侵略的同时也保护自己文化传统。日本在打开国门以后,曾经一度毫无例外地照搬西方的模式,但当他们意识到民族文化不能丢弃的时候,他们就把他们的优良传统文化载入宪法,让它保存下来,成为国民的精神的享受品。日本之所以有今天的如此成就,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日本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比法国早10年。正如日本前首相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

历史是文明的记录,是民族的基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史不是记忆的负担,它蕴含着可以照亮未来前程的智慧之光。

日本告诉了我们:要使国家崛起就需要不停地学习,扬长避短,不停地完善自己。《大国崛起》是央视第一部以世界大国的强国史为题材并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纪录系列片。这部电视片从筹备到制作完成历时近三年,七个摄制组分赴九个竞相登上世界舞台的世界大国进行实地拍摄和深度采访,用影像和声音诠释了各个大国500年的兴起史。全片通过介绍15世纪后陆续兴起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的崛起历程,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提供资源和借鉴。

是的,电视人也在著史。我们说,今天的新闻也许就是明天的历史。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的传媒人,可以毅然的担当起纪录历史的使命。

《大国崛起》一片,是中国电视人以电视传媒这一特别的载体来展现近现代世界发展的一次实践。

它试图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为当下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寻找镜鉴; 试图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以寻找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叙述平台; 试图在风云四起的历史变迁中,寻找推动国家发展的根本力量。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本片期许以开放的心态为国人打开视野; 对于正处在全球化浪潮中的世界,本片期

许能为人类共同的进步提供思考。

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国家利益.,大国的崛起,从根本上,在于综合国力的全面提升,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硬实力”,也包括文化、思想等“软实力”。

现实的经验表明,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全面发展,提高综合实力;重视文化的作用,积极创新。同时要认识到,强国道路是多元的,最关键的是符合国情。与国际社会搞好关系,营造和平稳定的国内外环境,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篇2:观《大国崛起—日本》有感

谈日本崛起对中国的启示

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中只是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

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危险。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题记

日本和我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两国很早就开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友好交往。古代时期,作为中国附属国的日本深受中国的科技文化、生活习俗的影响。直到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这个原本自称“中国学生”的弹丸之国对“中国老师”还带有一点敬畏。可是在当时清政府腐败无能,国力空虚,军事国防软弱的情况下,一向自称天朝上国的古中国在现代文明的坚船利炮下也只能俯首就擒,甲午战争中中国的惨败及签署的《马关条约》是中国进一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主义的国家。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百年屈辱的历史添加了浓厚的一笔,甚至可以说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讳莫如深的历史。

然而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中只是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世界变局将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危险,我们要铭记历史教训,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

纵观中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史,从古代中国附属国的身份到近代独立出中国的影响,再到现代中日成为战略互惠关系上竞争对手的身份转变,反映出两国综合国力的较量。尤其是近代日本,在遭到以美、英为首的西方列强的入侵,受到西方列强经济的染指,而进行过反列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其国内的有识之士发动倒幕运动,推行明治维新,独立出中华文明,走西化道路,并迅速成为一战中亚洲第一强国使亚洲各国都为之一震。这是日本的第一次崛起。据资料统计,二战中,日本国民财富的45%以上毁于战火,40%的城市建筑成为瓦砾,失业和半失业人数达到1300万,失掉家园和流离失所者达3000万。以战前1935年日本工矿业生产水平的100%计算,1946年下降到28%,工业设备90%被闲置,生产资料的生产仅为10%,消费资料的生产为30%,农产品1945年仅及1937年的一半左右。几乎所有的人都坚信,日本经历了惨烈的二战之后,只剩下一片“废墟”。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第一”、“日本全球出击”、“日本取代美国”之呼声却响彻全球。因而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日本战后的再度崛起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这是日本的第二次崛起。

总结以上两次日本崛起的历史发展经验,尤其是在20世纪40、50年代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大历史背景下,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这些启示:

启示之一: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技术立国”。战后初期的日本几乎进入“石器时代”,民生凋敝,物资极度匮乏。但在二十年后,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人力资本的积累,靠的就是“技术立国”这四个字。日本政府注意到,要使国家经济迅速恢复,跻身强国之列,必须集中全国的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派有泽广巳在主持“日本复兴计划”过程中,推行“倾斜生产方式”,不计收益得失,将有限的物质资源集中投入在煤炭、钢铁、电力、化工四大重工行业,严格限制轻工业发展,部分轻工业由于无法从内循环的重工业体系获得资源而被迫停产。日本人的生活水平被压到极低,只能靠本土残存的农业生存。农地改革又使农民被迫承受很低的粮食收购价格和高的税收,粮食和极少量生活必需品均采取统购统销,按人头配给,自由市场则被取缔,每个日本人每天只有四只火柴的定额,一年才能得到一块肥皂。由于重工业在初级发展阶段具有内循环的特点,很少提供最终产品,自然也就没有利润,日本政府用发行货币的方式弥补帐面亏空,现金、存款、国债都在剧烈的通货膨胀中化为废纸,日本上层与人民同甘共苦,绝不先富。经过数年的艰苦努力,日本再次重建了独立自主的核心产业,最终能够做到出口成套设备,进口原材料。战败虽然使日本丧失了无法估量的社会财富,但人才犹在,希望犹在。大和战舰虽然沉没,但曾经建造了大和战舰的大量熟练技术工人,钢铁、航空、机械、电子、光学、化学等各门类的技术及技术人才完整地保存了下来。物质财富可以被摧毁,但近百年工业化历程积攒的人力资源是任何国家都无法剥夺的。飞机工厂改造汽车,造舰工厂改造轮船,造瞄准镜的工厂改造照相机。工程技术人员日以继夜、以厂为家、不计报酬、默默奉献,在基本的食品配给都无法充分保障的条件下,使日本渡过了战后最艰难的岁月,工业重新运转起来,产业大军又成建制地回到岗位,并将日本逐步推入“黄金时代”。

启示之二: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吉田茂是日本战后最负盛名的首相,晚年以充满激情的语言写就《激荡的百年史》,总结日本民族如何战胜困难、目光远大、勇猛进取、善于学习、追求完美。他说日本民族具有一种止于至善的专业精神。除非不做,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深深植根于日本民族之血液,此乃日本历经明治维新和战后经济奇迹,得以雄踞世界第二经济强国之主因。管理大师德鲁克说,战后日本经济起飞有三位导师。第一位导师是道奇,道奇计划之道奇也,他教导日本人要发展经济,首先是稳定货币金融,将日元与美元汇率固定于360日元,即道奇之杰作。“这个汇率出台后,日本便以这个汇率作为日本经济活动的中心。这一汇率稳定了日本的经济,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了日本的出口,复兴了日本经济。”(吉田茂语)第二位导师是戴明,全面质量管理之父也。德鲁克说,质量管理是美国人发明的,但完美运用、臻于化境的却是日本人。第三位导师就是德鲁克自己。他教会了日本人如何思考战略和实施目标管理。德鲁克对日本文化精神亦有湛深研究。七十岁时被荣聘为东京大学研究日本艺术文化的教授,引以为傲。德鲁克与吉田茂英雄所见略同。二师皆以为日本民族真正利害之处,便是那种追求至善、追求完美的专业精神。无论做什么,皆力求最好,心无旁骛,精益求精。此种精神之背后是异常谦逊的学习态度,永远不懈吸取他人长处之开放胸怀。盛田昭夫说:“日本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取得飞跃进步,奥妙就在于企业经营者始终认为日本在一切领域中都落后于他人,从而产生一种紧迫感。他们情愿以欧美各国的学生自居,坚持交学费,学习经营手法,吸引新技术。”“在日本,人们始终不懈地追求效率和生产率的提高,即使是对螺丝刀这样简单的工具也毫不例外。从设计到加工,无不精心考虑,仔细研究。”“日本人不管从事何种职业,对本质工作均抱着尊敬态度。”浅尝辄止、短期利益、多赚快钱、什么好赚就做什么,乃至于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坑蒙拐骗,是当今中国社会之普遍心态。追求至善、精益求精、做什么就要做到最好,正是今日中国社会最缺乏的基本精神。

启示之三:战后日本崛起,得益于重视教育和重视人才的培养。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 日本重视教育的历史可上溯到明治维新时代。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务不学之人”,接着,1886年明治政府宣布在全国实施义务教育,大约经过30年的努力,终于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其速度之快在世界教育史上是首屈一指的。而且从年代上看,日本也是世界上最早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比美国早4年,笔法国早10年。目前,在我国13亿多的人口中,文盲还占相当的一部分。可见,普及初等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正如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在一次施政演说中所说的:“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这应该是日本崛起奇迹的根源。

然而这只是历史可鉴的一部分。可以说21世纪的中国是正在崛起中的中国。以史为鉴,让历史照亮未来的行程,这是必需的。但时代永远是变化发展着的,我们更要站在历史的起点上展望未来。中国改革开放后二十多年来,一方面经济高速发展,另一方面高消耗的生产经营,已严重破坏了中国的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贫富差距扩大已达警戒线,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从中央领导到社会各方已形成共识,不能继续走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老路,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和谐世界的理念。

篇3:观《大国崛起》有感

关键词:大国 崛起 解放思想 改革体制 善于学习 和谐和发展

上周观看了《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最先想到也最想知道的问题就是何为大国。

对于大国该如何定义,在百度百科上有如下解释:古时,指强大的诸侯国。而如今,其常表示在国际体系中,那些权利与资源相较于其它国家,具有显著优势的国家,与强国的含义相像。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中,大国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等十个国家。但在我个人看来,对于大国所表示的含义还是有待商榷的。比如说《大国崛起》中所描述的国家中,无论从军事力量,还是从领土面积来说,有些国家,很难将其称之为大国。例如片中提到的荷兰。

提及荷兰的领土,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小国,没有用大国对其定位。一定会有人反驳说,同被称为大国的西班牙与葡萄牙的领土面积也很小,之所以被称为大国,是因其具有庞大的殖民地。但即便从这个层面上,我也很难将荷兰划归为一个大国。17世纪初,荷兰从西班牙获得独立之后,积极实施贸易的海外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贸易据点,此时期为荷兰的黄金时期,更享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然而,实际上荷兰的扩张也极为有限。历史上真正对荷兰具有重要意义的殖民地,就是荷属中印度,就是现如今的印尼。当然,荷兰在其历史上也殖民统治过其它一些地方,但如果说稳定占领的,只有很小的一些领土,并且并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比如说荷属安德烈斯、荷属圭亚那等几个无足轻重的小地方。

我们所说的17世纪荷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海上霸主,但这主要是指其在商业上的霸权,就战争而言,荷兰人的实力并没有多强。提及新阿姆斯特丹多数人不会知道是哪里,其实就是现如今的纽约,最早被荷兰人所命名,之所以被改名为纽约,正是因为荷兰人的战败。

也就是说,在国家的领土面积上以及军事力量上,荷兰并不能被称为大国。作为一个以政治为主体的国家荷兰,我觉得荷兰人并不具有很强的祖国意识,而是比较随意的。当荷兰人移民到另一个国家时,往往其就不太具有多少祖国观念。一个很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就是,移民到非洲去的那些荷兰人,在其到达非洲后相对较短的时间后,就称自己为“非洲人”,称其母语为“非洲语”。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实际上是荷兰裔南非人,别人把他们叫做“布尔人”。

所以,无论是从荷兰的本土,还是在其本土以外的势力范围内,荷兰都难以被称之为大国。那我们又依何根据说荷兰是大国呢?

不过,毫无疑问的是,17世纪的荷兰,无疑是具备强大世界影响力的伟大国家。并且直到现在,荷兰依然具有很强的世界影响力。这不仅仅是说荷兰人所创造的一些沿用至今的商业制度体系,比如说股份公司、联省共和等制度对后世具有深远且重大的影响,其商业势力其它国家难以望其项背。并且荷兰的文化也曾经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传播,具有相当的文化影响力,以至于日本兰学曾长期成为西学和一切近代知识的代称。可见,大国这一概念的界定真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从荷兰的例子上能够看出,除了军事力量和领土面积两方面之外,文化影响力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解散,究其根本原因,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就是苏联的文化被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所彻底否定,斯大林甚至列宁都遭到舆论的攻击与抹黑,导致其面对苏联的解体而无力回天。所以说,对于大国概念的定义,不仅仅是其在经济、科技、军事和国际政治上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还有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就是其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成为当代文明的主流典范和主流话语,影响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角落。也就是说,是能够以自身的制度典范和文化典范,辐射到全世界的那些国家,才能真正的被称之为大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传承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从未出现断层。18世纪之前,无论从军事,领土,政治,商业,文化方面,相较于同时期的世界其它国家都远远超越,这无疑标志着当时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在18世纪,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开始崛起,这些国家相继开展殖民扩张,并逐步向着大国的方向而发展。然后同一时期中国正处在清朝末期,人们思想陈腐保守,政治制度落后腐败,没有跟随上工业发展的大潮,导致其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建国以来,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进行了改革开放、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物质生活品质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日益进步……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飞速发展时期。这使得中国再一次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屹立在国际局势之中。虽然,国内外很多别有用心的人肆意的造谣、诽谤、污蔑我们的党和领导人,否定我们的文化和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其实质是把社会主义的中国重新拉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而制造的思想政治舆论。但是,目前的中国确实与“大国”还有一段距离。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大国崛起》对我的重要启示之一便是,思想的解放是先导。新教在英国确定了其统治地位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彻底解放了。那时诞生了一批诸如瓦特、牛顿等的伟大的科学家。英国可以为出身低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会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当时其它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当时各国经济飞速发展以至于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其根本原因应该是英国相对比较自由和开放的宗教环境,提供了诞生优惠科学家的宽松空间。

想要进行思想的解放,其先提条件便是要具有思想。思想是什么?用现代科学进行解释就是:思想是大脑细胞的活动,大脑细胞的活动产生电流,电流产生电磁场,电磁场对其场范围之内的物质的电子发生作用,从而改变物质电子的变化,进而促进物质的改变。它是一系列的信息,输入人的大脑后,形成的一种可以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意识。作为一种思想的常态,解放思想最基本的是要解决思维方式问题,即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着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打破习惯惯性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大国崛起》给我的另一点启示便是要善于学习。通过学习,可以增长见识,发现不足。以史为鉴,学习先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他的先不论,就从《大国崛起》中的几个片段我们就能够学习到很多:1、哥伦布在远航探寻新大陆过程中,他们一直在海上漂泊,数月未找到陆地的影子,有些船员坚持不下去了,要求返航,哥伦布说再坚持三天,如果三天之内再找不到就掉头回去。结果在第三天他们发现了美洲大陆。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不仅要有勇于创新实践的勇气和冲动,还需要为当时的勇气和冲动坚持到底,甚至要做好思想准备容忍失败、承担失败。前进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艰险与险阻,成功的前夕往往是最艰难的时刻,阳光总是在风雨的后面,这就需要我们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当然,也许我们即便努力了,可能也不会获得成功,但是我们为了理想坚持过努力过,我们不会有愧疚,以后想起来也不会悔恨。2、一艘荷兰商船被困北冰洋,8人死亡,他们的货物中有卖给客人的食物和药品,但是他们没有动一分一毫。当他们脱险了,第一时间把货物交到了客人的手上。荷兰人就是靠着这种诚信扩大了市场。这一细节虽然有些极端,但也告诉我们:人无信不立,诚信决定着事情的成败。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也许一次两次可以骗过大家,但日久见人心,无信之人总会被淘汰的。

在当今这个和谐的大环境下,中国想发展、想进步、想成为真正的大国,顺应和谐的主旋律,努力发展自身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里,我们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随之而来的矛盾也显露出来。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由于财富分配不均衡,社会成员地位两极化等原因,社会不和谐现象日益凸显。如今,我国的发展正步入一个“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重要时段。然而,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仍持续增大,收入差距的增大和利益关系复杂程度的加深则成为了阶级矛盾的导火索。鉴于此,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这是党中央克服单纯市场机制局限性的一种新观点,是一种经济活力与社会和谐兼得的新思路,是“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统一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旨在改善良莠不齐、自相矛盾的发展现状,其主旨是不求最佳,但求和谐,营造一个社会各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乐,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缩小上下级差距的和谐社会。努力改善不足、发扬优势、扬长避短、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一条最适合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是指引我们全党乃至全国人民努力向前的最鲜明的旗帜。

篇4:观大国崛起有感

观《大国崛起之美国》有感

众所周知,当今世界格局,一超多强。这里的“一超”自然指的就是美国了。而在一百多年前,美国这个国家还不曾存在,那是什么原因使她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一蹴而就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呢?通过观看纪录片《大国崛起之美国》,我想有以下原因让她创造了“美国式神话”。

首先,在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中造就了独特的“美国精神”。这个“美国精神”包括自由、民主、平等、法治、人权、创新、自强„„正是这些精神造就了美国这个非凡的国家。就像影片中提到的,美国在建国前,有一大批来自欧洲的殖民者和创业者,他们带着自由的思想来到这片新大陆。他们给这里带来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民主的制度,这些现代制度和现代思想给美国后续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正是因为有着自立自强的精神,他们才会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而奋起反抗英国殖民者;也正是因为这些为理想、为公平、为自由所做的不屈的斗争,才创造美利坚这个国家。

而说到创新,美国鼓励人民自主创造发明,并将专利法写进宪法,可谓是其创新精神的最强有力的证据。鼓励创新、保护专利,这点燃了全体人民的创造热情,正所谓“专利制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了天才之火上”。也正是因为这,使美国从照搬欧洲技术的“追随者”而成为工业革命的“领跑者”。

再有就是美国有一种民主的政治和社会氛围,也正是这种相当民

主的制度,使美国的发展不会成为无源之水。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而民主激发人民的斗志,因此人民为了创造一个强大的国家而不懈奋斗。在我看来,美国精神对美国人的影响一直到今天都依然存在,也正是人民的自立自强,才创造了美国——一个强大的国家。

第三,美国还有着优越的地理条件。美利坚的地域辽阔,有着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再加上在林肯时期,为了开发西部而提出的“西进运动”,使很多美国人来到了西部这片虽荒凉却肥沃的土地,从此这里成了棉花、大豆的海洋。这也为美国的资本扩张,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不仅如此,美国本土远离世界上的其他主要大国,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例如,尽管美国参加过许多战争,但除美国的南北战争外,几乎没有在美国国土上发生过任何战争,即使有,战争对美国的影响也是微乎其微的。正是因为这,使美国可以在大多战争中获益,而很少受什么损失。美国甚至可以在战争中,抓住机会,生产军火武器,大发战争“横财”。

第四,美国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美国除了保护专利权,还大量吸引人才来此。因为美国有着民主、自由、平等、祥和的社会氛围,而是使许多人才涌向美国。很多英国的科学、技术人才甚至是从英国“出逃”,来到美国。即使是在当今世界,美国仍以丰厚的物质条件、良好的社会氛围而吸引世界各国的人才。以致有一个这样的笑话流传:中国和世界上的一些其他国家是果农,而美国是摘水果的人。这虽然只是一个笑话,但也向我们客观的表明了中国当今很多人才向美国流失的现实。二战后,欧洲的大批的科学家、思想家和技术

人才来到美国,这不仅使发达的美国如虎添翼,而且使其形成了吸纳国际顶尖人才的现代传统,形成了不断创新的动力。毫无疑问,这些也使得美国在二战后成为科技、经济、军事、文化等都异常发达的超级大国。

不仅如此,这样一个多元化的国家还有相当民主的政治,有先进的政治体系,使其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系日益完善,也正是美国在这方面的强大,使美国后续的发展有了持续的动力。

一个国家,如果有了完善的政治、经济体系,有了大量的财富,有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及人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有一群自强不息的人民,她怎能不强大?

篇5:观《大国崛起》有感

——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10级对外汉语2班10024064任偲佳

每个大国的崛起,意味着它在某个领域内的卓越开拓,也往往以此为人类作出的重要贡献和为后世立下值得崇敬和学习的标杆。

——题记

说起《大国崛起》这一系列纪录片,让我生出许多感慨。这里所谓的大国,并不是看其是否具有悠久的历史、广阔的国土和众多的国民,而是指那些在近代史上曾经对世界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国家。15世纪以来的5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依靠着海洋优势、掠夺迅速崛起,却因没有发展工商业而很快盛极而衰;荷兰凭借着一系列现代金融和商业制度的创立而崛起,但国土面积等天然因素使荷兰失去了左右世界的霸权;英国则依靠海外贸易、殖民掠夺以及第一次工业革命,成为了“日不落”帝国;弥漫着激情和理想气息的法国,进行了大革命,用思想照亮了整个世界;教育先进与经济繁荣的德国,也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宣战;资源贫乏的日本通过百年维新不断成长,最终成为经济强国;苏联通过体制创新,走了从未有人实践过的社会主义道路,为全人类提供了前无古人的经验和思考;而有着超强的创新能力的美国,凭借着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的领先,成为世界第一强国。这九个国家,都不仅在本国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还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都曾经有过对外扩张的行为。这些曾不被人们注意、令人瞧不起的弱小国家,都是在人们不经意间,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一跃成为了世界霸主。这部纪录片就是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的原因。

各国的发展道理是不尽相同的,或者说还是有一定相似之处的。

葡萄牙与西班牙的崛起,说明了探索,倾尽国家的努力去探索才能走出新的道路。荷兰的启示是守信赢得声誉,更赢得发展。

英国的最大贡献在于知识产权的保护。

法国的崛起在于对思想的无比尊重。

德国的崛起告诉人们,只有统一才能强大。

日本崛起的启示是学习和融合的能力决定了能否适应时代的发展。

俄国的崛起告诉了我们什么叫虚心,什么叫谦卑。

苏联给我们的启示是精神的力量。

美国的崛起史无疑是对今天最时髦的词汇——创新最好的举例证明。

我国曾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曾有过闻名世界的“四大发明”,也有过“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的辉煌,元朝曾“拥有世界最大国家”,当西方“蛮夷”冥玩不化之时,我国已成为“天朝上国”,然而我国这个“东方巨龙”却未“入围”大国之列,此情此景实在值得我们深思。“大国”之所以崛起,称霸世界,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吧:

1、有聪慧睿智的君主和高瞻远瞩的思想观念

西班牙女王伊莎贝尔为了资助哥伦布的远航,甚至卖掉了自己王冠上的珠宝。但是,她由此赢回了更加辉煌的王冠——世界霸主。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接受新的思想,打破旧有的价值观念,面对强大的对手,伊丽莎白一世带领她的子民取得了英西战争的胜利,宣告了17世纪英国海上力量的崛起,从此,世界霸权转移向英国。

2、建立文明的社会制度

英美等国家先后确立了现代的国家制度。比如说我们现在熟悉的内阁制、君主立宪制、两党制、政府对议会负责等等这样的一套政治制度,这样的政治制度能够使得国家长治久安,长久地保持一种稳定的状态,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

3、对外开放,对内改革

1853年,“黑船事件”迫使日本打开了自己的国门。尽管日本国内对选择开港还是开战有过争论,但最后还是几乎是以欢迎的态度接受了美国的要求,从此日本的大门向世界开放。虽然受到了一些不公正待遇,经明治维新后,国家经济飞速发展。1890年后日本的侵略战争在给别的国家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了日本毁灭性的打击。从明治维新开始近八十年来积累的物质成果,在战火中几乎化为灰烬。二战后日本依靠明治维新以来百年发展的底子,在看似一无所有的废墟上,仅仅用了二十多年时间,就实现了经济的崛起。1968年,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419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苏联的世界第三大经济强国。

4、科学技术发展

当18世纪来临的时候,随着英国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手工业生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为了鼓励发明创造,英国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专利法》。使得英国出现了全民热衷于发明、生产和贸易的景象。当牛顿发现了宇宙运行的规律后,科学的精神渗透到英国社会中;当瓦特最终以万能蒸汽机解决了最核心的动力问题后,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当亚当·斯密以《国富论》指出了自由竞争的市场规律后,英国人开始在本国强大工业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贸易,拓展全球市场。在各种合力下,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

看完这些大国的发展,我便很自然地想起了中国近代所走的路,并憧憬中国走向世界大国之列的未来。中华民族正在重新地振兴自己,那么正在重新地走上国际的舞台,正在开始发挥一个重要国家的作用,因此,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如何能够从别人经历过的那些个风风雨雨当中能够体会到一些个历史的启示,历史的这种训诫,也就是用更加通俗的话来说,从历史中来汲取经验和教训,别人是做出过哪些成功的事情,而又犯过哪些错误,这些对于我们今天的中国来说是非常非常必要的,是我们现实的一种需要。

在辛亥革命到现在的一个世纪当中,经过了几代人的牺牲和努力,中国终于开始走上了和平崛起的道路。与上述大国不同的是,我们不可能再走他们的老路,通过对外扩张和侵略实现自身的强大。但是,我们作为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没有理由不成为世界大国和强国。而中国的强大,只会有利于世界和平。

遗憾的是,我们今天距离成为大国的目标还很遥远。

首先,我们还没有建立先进的文化。

文化是什么?它好比是计算机中安装的软件。你的计算机硬件再好,但如果软件不行,甚至感染了病毒,也无法正常运行。同样,即使我们的物质条件再丰富,军队装备再优良;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没有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人,我们的孩子就会去吸毒,干部就会腐败,军队就会打败仗。一百多年前,北洋水师的铁甲船并不比日本的差,水兵也是训练有素,为什么还打败仗?因为清政府腐败,指挥官方柏谦临阵脱逃,这说明我们的文化、即“软件”不行,不是“硬件”不行。

如今的社会文化中充斥着许多封建的、腐败的、落后的、愚昧的东西,也包括来自西方的垃圾。实用主义、钱权交易、急功近利、损人利己,成为了不少人遵循的“潜规则”。我们的民族急需建立和谐的、健康的、先进的文化,急需倡导科学的、理性的、法治的观念,否则就无法抵御和消除封建的、腐朽的、愚昧的文化和陋俗。旧中国不能强大,就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文化;国民党反动派打不过共产党,就是因为没有健康的文化;后来我们出现了“大跃进”和“文革”的错误,也是因为缺乏科学和法治的文化。没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和文化教育,即使中国将来强大了,成为了世界大国,也会像过去的一些大国一样,再次衰落下来。

法治也是一种文化。和谐社会,必须建立在法治文化的基础之上。和谐社会,就是法治社会;和谐世界,就是法治世界。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曾经说过,伊拉克现在已经陷入了内战,甚至比内战还要糟糕。这是他在即将离任之际,感到最遗憾的事情。他还说,如果联合国当初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许这场战争就不会发生。

可见,世界需要法治,建立和谐世界更需要法治。任何国家的崛起和发展,都不能再通过武力扩张和超越国际法的途径去实现。

其次,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科技与教育方面的投入。

一个阶段内我们在这方面做的已经很好了,应该继续努力,从德国和日本的发展过程就可以很容易地看到这一点。文教兴国的结果,是德国在19世纪以后超过英法,从一个贫穷,落后,被欧洲各国看不起的,认为是缺乏文化和教养的德国,德语还被贬低为“猪说的语言”的情况下,成为世界科学和文化发展的中心,并一直持续到现在。日本平民教育的普及以及大学教育的机会均等化,对日本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不断加强作出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在经济高度增长时期,日本的教育提供了人才的支撑,也受到普遍的赞誉。很多西方的学者,把日本的重视教育视为日本成功的“秘密武器”。

虽然不得不承认,我国的教育体制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然而,现在的课程改革也在不断在摸索着进行。毕竟当代社会中已经有很多人认识到了问题的存在并且有解决问题的意愿,改革已经开始,在曲折中还是会不断前进的。希望教育改革能够稳步进行,尤其是在解决教育资源分配和选拔公平等矛盾突出的问题方面取得突破。

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急需建立和谐的、健康的、先进的文化,急需倡导科学的、理性的、法治的观念,否则就无法抵御和消除封建的、腐朽的、愚昧的文化和陋俗。旧中国不能强大,就是因为没有先进的文化;国民党反动派打不过共产党,就是因为没有健康的文化;后来我们出现了“大跃进”和“文革”的错误,也是因为缺乏科学和法治的文化。没有与时俱进的文化和文化育,即使中国将来强大了,成为了世界大国,也会像过去的一些大国一样,再次衰落下来。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篇6:观《大国崛起》有感

经过《大国崛起》使我对世界历史有了一个新的了解,对日本有了一个新的.看法,对荷兰知道的更加具体。

日本,一个永远都在向强国学习的国家,一个令人痛恨又佩服的国家。它只尊重强者,与它为邻,你必须摆脱弱者的身份。日本的明治维新始于1868年,1871年岩仓使节团厨房欧美学习。这与当时的清朝很类似。然而,他们在段段间就发展到可以另朝鲜俯首称臣的地步。在二战后的一片废墟上,他们仅仅用了的时间,就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强国,实在令人佩服。可他们在战争时残酷对待中国又使人痛恨。

荷兰,至今还那么富有,不仅因为他们有会挣钱的思想,还有他们的辛苦付出。1.当西班牙宣称荷兰是它不可分割的神圣领土的时候,荷兰人认同了;当西班牙把荷兰当作了自己的一个省的时候,荷兰人也没有异议;当西班牙派来了总督的时候,荷兰人也接受了,可是当西班牙皇帝把手伸向了荷兰人的钱袋的时候,荷兰人起义了……2.起义的荷兰一下子拥有了一个国家,可他们对政治权利却不感兴趣,于是把自己的国家委托给了英国女王来管理,这在中国是多么匪夷所思啊。3.荷兰人对金钱和利润的追求更是令人匪夷所思,当时很多欧洲人来中国做生意,都很头疼要向中国皇帝三拜九叩,只有荷兰人“欣然下跪”他们说道:“我们只是不想为了所谓的尊严,丧失巨大的商业利益。”这可真直接啊!

看了这些,我真的了解到为什么中国现在比别的国家落后一些,为什么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为在中国的清代还流行的是“还珠格格”的生活,而英国已经进入了工业革命,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等等的生活都快要步如现代化的进程。原因就在于中国的发展比较迟,不过中国发展的速度是很快的,年收入以百分之九点几的速度增长,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崛起都给其他大国造成了恐惧。

篇7:观《大国崛起》有感

之前也听说过《大国崛起》这一部纪录片,不过一直没有看过,这次借着老师留作业的机会观看了一部分,有一些小小的感触。

一个世界上无可匹敌的政治、军事、经济大国,雄居世界、傲视众强、睥睨八方的超级大国,一个竟然只有短短两百多年历史的国家,看似两个完全不对等的事实,又是怎样交融一体的?看完《大国崛起之美国》之后,一切的一切已经了然于心,答案就在那。我知道,它崛起是个必然,不是偶然。

这部片共有两集:“新国新梦”和“危局新政”。记录片大概是以时间为主线,记录了十七世纪初,英国开始向北美殖民。最初的北美移民主要是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生活艰苦的工人以及受宗教迫害的清教徒。1620年,他们乘“五月花号”船到北美并在船上制定《五月花号公约》。在11月21日于普利茅斯上岸,清教徒与41名自由的成年男人签署共同遵守《五月花号公约》。内容为组织公民团体;拟订法规等。奠定自治政府的基础。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殖民者先后在北美洲东岸(大西洋沿岸)建立了十三个殖民地。后来由于英国对当时属于殖民地的美洲大陆增加税负,从而使矛盾激化,引发了人民的反抗,最终爆发美国“独立战争”,13个州签署《独立宣言》,标志着美利坚合众国(简称美国)的成立,这里主要介绍了华盛顿。然后记录了美国历史上的又一大战争“南北战争”,记录了奴隶制在美国的湮灭,简单地介绍了林肯。还介绍了美国自西向东扩展领土,照搬欧洲技术,鼓励创造发明等。最后介绍了奥兰多•罗斯福反垄断,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还有两次世界大战对美国发展的影响等。这个国家的出现只有230年的历史,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独创性地的发展道路,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成为拥有45个州、7000多万人口的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

美国的崛起之路看似不长,但是同样透露了其艰辛与不易。以前以为美国的强大仅仅是因为战争致富的,可现在,我了解了,美国的崛起与一代又一代的美国人持之以恒的奋斗是离不开的,所以对于美国的崛起有很多值得我们深思的地方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783年9月3日,英美签订《巴黎和约》,宣告“美利坚人”正式摆脱英国的殖民控制,宣告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美国建国之初,人口仅为393万,领土也只有89万平方英里,经济上负债累累,国家实力相当弱小。继美国独立战争之后,又历经了1861年4月到1864年11月的美国南北战争,这场被称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是美国历史上又一块重要的里程碑。“第二次革命”,废除了南方黑奴制,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工商业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确立了统治地位,使南方经济从此纳入到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宅地法》的实施,使大批农民获得了土地,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还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欧洲的“剩余资本”和欧亚移民的大量进入,为美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劳动力、技术和资金支持。19世纪后半期开始,美国开始进入到一个广泛和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历经“第二次革命”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奠定了美国崛起的基础。19世纪初期,为了对外扩张特别是加强向拉丁美洲的贸易扩张,美国制定并推行了“门罗主义”;为了进入中国庞大的市场,1899年美国颁布了“门户开放”政策,大开放促进了大竞争促进了大发展。这虽是一种美国式的新型殖民主义政策,但毕竟打开了美国之外特别是中国的庞大的市场,为经济的崛起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支撑。

现在当朝者在讨论到中国的台湾问题时,常会援引美国南北战争为例来阐述统一的正当性。不过,人们常常忘了美国南北战争双方的特征是以工业资产阶级民主派为代表的北方与农奴制庄园主为代表的南方之间的斗争。双方各自代表的阶层在历史大潮中此消彼长的特点才是最后成败的关键。回想当年美国脱离英国的独立战争,美国独立成功,而时隔百年在美国内部的南部独立战争却失败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统一战争或者独立战争都可以以民族统一国家统一的大帽子来代表战争的正义性与否,关键的问题还是双方政权各自代表的阶层和行政经济运作方式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中国人都期盼中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完成,然而统一的蓝图是如何描绘的呢?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给了我们明确的启示。历史老人告诉我们:只有民主的,进步的,代表新经济发展方向的体制才有资格统一或者独立。独立或统一,是人民的选择,是历史的选择,而绝不是某些肉食者或民粹主义或民族主义式的呐喊所能决定的。大陆若不自强,最终将无法阻止台湾的独立。

我们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自我。虽然不能像美国一样通过大发战争财来完成资本的积累,但是可以充分利用我们自己的资源。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可是浪费资源现象却十分严重。政府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充分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更重要的是要利用新能源。有了资源,才有了发展经济的资本。

我们要学习美国能够抓住发展的机遇,虽然美国的机遇是战争。因为美国凭借其进退自如的地理优势,频频参战,从中捞取利益,而其损失,无疑是小之又小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是一次劫难,而对于美国来说,却成了一次天赐的发展良机,之后的美国便跻身于世界大国之列。随着目前就业压力的增加和发展机遇的减少,我们应该学习美国这种毫不畏缩,善于抓住机遇的思维方式,来抓住发展的机会去努力奋斗。

篇8:观《大国崛起》有感

《大国崛起》介绍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和美国的崛起。每个大国的崛起都有其不可或缺的独特优势。但是我还是想谈谈美国,毕竟它现在才是当今世界的头号强国。

相信大家都读过美国的独立宣言: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一些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是一个崇尚自由的国度,或许这是由于这种理念,或者说信仰。美国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式,在宽松民主的自由市场经济中美国逐渐脱颖而出。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迅速崛起。

其次,说说美国的经济,第二次工业革命是电带来。美国,爱迪生,全国都发明创造,是创造力驱动国家成长。美国国家精神的构成可能是:自由平等+相互尊重权利+谈判协议+创造新事物,这更容易实现一些,每个人都能实实际际的做到。美国是一个尊重知识产权的国度,并且提倡大家多发明多创造。正是基于这种创新意识。美国在科技上遥遥领先,并且拥有许许多多的专利跟技术。其次则是,优良的管理发式跟管理水平,他们首先提出了,流水线作业的方式。第三,自由竞争,使得美国迎来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黄金年代。一大批垄断性的大公司、大财团相继出现,第一家托拉斯集团-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但问题很快显露:垄断导致中小企业倒闭,机会平等丧失;社会严重两极分化,劳资矛盾激化。美国人开始反思这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1901年上任的西奥多·罗斯福总统顺应进步主义的思想和社会的要求,通过反垄断和立法保障工人权益等方式,开始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政府干预经济的行动。

随后,福特生产线的诞生、电气时代一批新技术和发明的出现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订单,进一步壮大了美国经济。

1929年,波及全球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来临,美国损失惨重。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加大了政府管理经济的力度,通过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国逐步走出困境,也由此开创了看得见的手(政府)和看不见的手(市场)共同作用于经济的混合经济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战成为美国历史新的转折点,美国在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方面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并由此开始主导世界

篇9:观大国崛起之美国有感

在闲余之时,想起了老师给我们介绍的一部纪录片-《大国崛起》。它是我国中央电视台第一部以世界性大国的强国历史为题材并且跨国摄制的大型电视专题纪录片,解读了15世纪以来世界性大国崛起的历史。

因着对世界第一大国美国的好奇,所以我观看了关于美国崛起的两集“新国新梦”和“危局新政”。这两集是以时间为线索,讲了美国由一个被殖民者国家身份逐渐脱离殖民国英国的掌控,又经历一场场斗争,最终成为超级大国的故事。其中,主要的事件有由华盛顿领导发起的“独立战争”,结果是与13个州签署《独立宣言》,也标志着美利坚众和国的成立。后来,又由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使得奴隶制在美国湮灭。美国的逐渐独立、崛起,甚至在后来成为世界第一超级经济强国,也即超级大国,在我看来,是因为美国懂得发现机会,抓住机遇。

机会是可遇不可求的。在全世界人民看来最恐怖的世界大战,在美国人眼里,却是一场又一场不可求的机会。为何这么说呢?首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因为刚独立,经济不发达,甚至很贫穷,而一战后,美国却翻身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几乎各个国家都向美国借钱。据统计,全世界共有20多个国家欠了美国的债务。国际金融中心也开始从伦敦转向纽约,美元在世界货币中上升,英镑地位开始下降。其次,在1929至1933年,美国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此时,在位总统赫伯特·胡佛总统执行的自愿联合政策未能制止危机的蔓延。1933年3月,富兰克林·罗斯福上台执政。为了缓解经济危机,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实行新政,强化国家全面干预金融财政、工业、农业、公共工程、社会保障等领域。二战来临,美国原本是保持中立,可在1941年底随着珍珠港事件的爆发,美国参加组织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而美国也看准了先机,抓住了机遇,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都向各参战国贩卖军火兵器。在一战中发展了经济。在二战中成为得益最大的国家,并解除了经济危机,这也奠定了美国在战后称霸资本主义世界的基础。

篇10:观《大国崛起—日本》有感

——观《大国崛起》

观看《大国崛起》系列中的英国与日本后,个人认为它们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是注重、挖掘信仰的力量,让信仰成为发展的推助力。

不可否认信仰是一种精神力量,即便信仰有所谓的好坏之分,其蕴含的精神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都会衍生出巨大的现实力量。

首先是英国。英国在工业革命前,有很多家庭,在新教思想影响下,开始努力创造财富,追求利润,他们想以现实的成就与上帝沟通,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弄钱是人生的主要之事。”因为对上帝、先定论的信仰,英国全民疯狂创造财富,追求成功,为英国现代化奠基。

其次是日本。令日本步入现代化明治维新得以顺利推行的重要原因是颁布维新政令的天皇是日本人民的信仰,大和民族在疯狂而盲目的信仰中完成现代化。反观中国戊戌变法,如果人民都以光绪、维新派为信仰,上行下效,政令会难以实现?

可惜国人现在没有信仰。经历了毛泽东时代的疯狂信仰后,思想逐渐多元化,但是没有一个信仰核心统一、安定人心,虽然国家一直努力建设国人对党及社会主义的信仰,但客观上收效甚微,所以国人日渐焦虑浮躁,尽管追求钱权却又内心煎熬,诸多才智浪费在现代化建设以外。

篇11:观影片大国崛起有感500字

其次,再教育水平低。“一招鲜、吃遍天下”、“隔行如隔山”,是我们的普遍就业观,我们的人才往往不是复合型的,一行干不下去,其他的就干不了,也不想再学习新的技能,只能下岗回家。我到过一些省份,无论是在城镇、还是乡村,图书馆都很少,麻将馆倒是比比皆是。打麻将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了,人们一有时间就去赌钱,却不愿意买两本书看一看。像这样下去,这个民族还有什么期望呢

文化是什么它好比是计算机中安装的软件。你的计算机硬件再好,但如果软件不行,甚至感染了病毒,也无法正常运行。同样,即使我们的物质条件再丰富,军队装备再优良;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没有先进文化武装起来的人,我们的孩子就会去吸毒,干部就会腐败,军队就会打败仗。一百多年前,北洋水师的铁甲船并不比日本的差,水兵也是训练有素,为什么还打败仗因为清政府腐败,指挥官方柏谦临阵脱逃,这说明我们的文化、即“软件”不行,不是“硬件”不行。

这么说,阻碍中国成为世界大国、强国的主要原因是文化落后吗我认为是这样的。

我那里所说的文化,是“大文化”概念。它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重要的是先进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学、人文学、法学、宗教等广泛的领域,属于上层建筑。

上一篇:小班幼儿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2022电话销售周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