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国崛起》有感第

2024-04-20

读《大国崛起》有感第(共8篇)

篇1:读《大国崛起》有感第

读大国崛起有感

篇一:读大国崛起有感

次偶然的机会我去了书店,在那里我又偶然地看到了一本书—《大国崛起》。我一见到这本书就欣喜若狂,我终于找到了一本符合我胃口的书,从此以后我以惊人的速度读完了一本又一本。

下面我与大家分享这本书吧。

这本书讲了当代强国的过去的种种变故与发展,以其强大的CCTV 摄制组诠释了一个大国的辉煌历史。比如我看的系列丛书之一《日本》。

日本是一个岛国,在150年前,日本被迫开国,遭遇了巨大的生存危机,这也是日本的一大转折点。这时,日本所学习了几千年的中国在鸦片战争中输给了英国,于是日本便开始学习欧洲列强,先后派出几百人去了法国、英国等国家。西方的工业、教育程度另他们震惊,于是他们回国后大兴教育,发展工业,后来重视军事,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成为唯一一个挤入列强行列靠侵略扩张在自己的国土外建立过殖民地的亚洲国家。在明治维新百年之际,日本的经济总产值仅次于美国、苏联,现在,它已是世界第二大强国!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面积27万平方公里的一个岛国如此强大?我想是他们喜欢学习,他们懂得如何让国家发达。当清朝中国还在花巨资买舰船时,日本人已在学习如何造舰船。

是什么让日本人如此好学?我想是因为他们的国民有高素质,求知欲望强。

是什么让日本人有高素质?我想是因为他们政府重视教育,要知道,当时日本国民教育普及率达59%!对一个国家来说,着非常困难。

我想正是因为日本人好学习、求知欲和重教育成就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强国

要想让中国成为世界性的强国,须从自我做起,认真学习,让中国成就大国之梦!

篇二:读大国崛起有感

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邓小平同志有一句振耳发聩的的警世缄言:“要多做实事,少说空话,不争一日之短长,不扛旗,不打头阵,不引火烧身,不将西方的矛盾集中在自己身上,而是一心一意搞好现代化建设。”对于一些民族主义者或者热血青年而言,是无法深刻领会这句话的内涵和良苦用心。近期,我认真阅读了人民出版社发行的《大国崛起》,从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的兴亡中,切身感悟到了这句话的玄机之处。

一、伊比利亚半岛的启示

创造历史有时非常平凡,一个在今天来说如此不起眼的胡椒、生姜等香料,却曾经是开拓世界历史的导火索,并引发了15世纪欧洲的殖民扩张,而这场扩张的序幕首先却是从葡萄牙、西班牙这两个小国拉开。

葡萄牙和西班牙成功的经验相似,都是通过发现通向东方和美洲航道,开始积累财富。16世纪的葡萄牙人口只有150万,既无资源,生产力也不发达;却凭借海上殖民之先机,瓜分世界,盛极一时。相对于这种不可复制的成功经验,他们的衰落更值得深思。

1、财富只有在不断增值中才会具有生命力。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极盛时期什么都创造了,唯独没有创造和增加财富。财富只有于消费,不用于生产,结果财富不仅不能发展自己,相反还阻碍自己的进步。

2、国家精神消失之时便是梦想幻灭之日。当大量财富突然从世界各地涌来,葡萄牙人没有>投资生产,而是全部投入到消费中,农业衰落、奢侈盛行。整个民族曾经那种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探险精神消失殆尽,国民缺乏追求、思想颓废相当严重,国家停止了前进。于是当欧洲其他国家崛起时,仅仅依赖于香料贸易的财富之源被阻断,衰落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篇三:读大国崛起有感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对那个处在中欧的强大国家——德国有一种莫名的喜爱,那里的一切都在深深吸引着我。为此,我特意去借了《大国崛起》一书,能让我在字里行间探寻有关德国的前世今生。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这个在20世纪的世界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曾经是欧洲大陆上一个姗姗来迟者。”这段话真切地表明了19世纪德国的现状——四分五裂。伟大的德意志诗人席勒就发出过沉痛的呼喊:“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由于各列强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德意志的存在,希望能维持一种“欧洲均势”。在反法战争胜利之后,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之上站起来的是松散的“德意志邦联”,分裂为38个小邦国,主要的两个是普鲁士与奥地利。分裂的德国仍看不到最终统一的希望。

还好,一位巨人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上,经济学家李斯特坚定的站了出来,正是他所提出的“全德关税同盟”推动了德意志统一的开始。他还竭力推动建设了德意志铁路系统,让德国在1872年,铁路总里程达到22426公里,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但这位忠贞的爱国者,却饱受那些诸侯的压力与逼迫,不得不放弃职业,清贫一生。但李斯特对德意志的统一与未来发展的前途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然德国在20世纪成为了一战与二战的发源地,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二战后德国总理在纪念碑前的一跪就表明了德国民众对过去历史的忏悔。来到21世纪,德国在取得冷战后的统一以后,更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先是与法国和解,驱散了弥漫在两国之间的仇恨阴霾。又倡导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欧盟。它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怀着对德国深深的喜爱,我要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篇2:读《大国崛起》有感第

税务083班杨昌德2023508251

历史是一杯香浓的茶,必须用激荡沸腾的水才能品出其中的淡雅和悠长,必须经历法国大革命般的轰轰烈烈才能塑造出今日法兰西民族的热情和浪漫,历史是一盏幽幽的明灯,在白日里它隐匿于耀眼的日光中,但当黑幕降临时,它去坚韧的散发出暖人的光芒来照亮我们的脚步。在大三这一年,我在学业的空隙中又一次品读了历史,又一次回顾了《大国崛起》这部系列丛书,无事时,我会捧起他们,来领略西班牙的短暂辉煌,荷兰的金融智慧,英国的议会斗争,法国的民主热情,日本的赶超侵略等等,五百年的历史弹指间就灰飞烟灭,但留下的精神,留下的影响却深深改变我们的世界,这就是历史的魅力,它虽然已成为过去,但却会长存于后人心中,长存于发展的每一个角落散发光芒。这也是我读《大国崛起》这本书的原因所在。

喜欢一句话:历史便如黄河九曲,虽辗转颠簸,但终将汇入大海,五百年间,这些称之为大国的九个国家,都是经历了一系列磨炼才步入世界大国的行列。大国崛起者,可谓蔚为壮观,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往往夹杂着很多不为我们所知历程,大国因何而兴起,因何而又衰落,在偶然间有存在着必然,大国兴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我们人类社会在技术和制度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那一大国成功崛起则是以偶然的事件。其具备成为当时大国所具备的条件,可以说大国是历史的产物,经过历史的洗礼,大国间的兴衰更迭更是让我们浮想联翩,为什么葡萄牙,西班牙会崛起,为什么在经历了几

个世纪荷兰,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会成为新型的大国,而二战后的苏联和美国会上位,成为无与为敌的超级大国,而为什么大国间呈交替领导的地位,大国为什么在占据比较有事的情况下被新型的大国所超越,大国崛起究竟意味着什么,是人类的进步还是后退,下一个大国会是那个国家?我们对这些都心存疑问,都激励我们去思考大国兴衰背后的辛酸。

曾几何时,我们中国在几千年的文明积累后,在长达两千年的时间一直是世界的头号强国,不论是在生产技术还是在制度创新上都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从秦汉时期,经历了隋唐时代的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到后来的明清,我们都是世界的老大,这也是我们自居以天朝大国的原因,我们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国,人口占世界的几分之一,创造了世界大部分的工农业产值,我们没理由不去兴奋,不去夜郎自大。然而在清朝的中后期,我们落伍了,被欧美国家先后追上,并超越,到后来的远远甩在后面。我们为什么会衰败,为什么在西方的坚船利炮在输的那么惨烈,我们不再是东方的雄狮,而成为列强宰割的羔羊。我们的这一倒下,到现在才勉强的站了起来,并且拄着拐杖走路,现在我们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会成为下一个大国吗,我们希望而不是期盼。

大国之所以能够在世界各国的竞争中能够脱颖而出,因为它具备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资源或者说是先决条件,我将他们基本归结为:制度的创新和技术的进步。当然在大国的崛起过程中还有很多重要的条件,但我认为以上两条是最为关键的。

首先是制度的创新。我们都知道我们人类社会基本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与之相对应就是社会制度,当然原始社会除外,在奴隶社会,虽然出现的国家,但由于生产力低下,不具备出现大国的条件,而在封建社会,我国作为封建社会的最早确立的国家,并且发育最为成熟的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问世以来,我国具备了制度上的领先,在辅之以其他优势的条件,我们自然是世界上的大国,并且占据这个位子几个世纪,这就很能说明问题。

不单单是我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其崛起的过程中也是靠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推动实现的。在西欧各国还处于中世界的割据战乱的过程中,传统的的东西方贸易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的前提下,西班牙和葡萄牙最先开启新航路的大门,伴随新航路的开辟,美洲新大陆被发现和一个个殖民地的建立,通过对商路贸易的垄断和对殖民地的残酷掠夺,葡萄牙和西班牙最先走在大国舞台的前面,并长达两个多世纪。

之后被称为“海上马车夫”的荷兰,在爆发尼德兰革命,荷兰基本上可以说是进入资本主义制度的大门,其建立民主开放的制度,确立私有资产不可侵犯的惯例,其最早确立股票融资制度,并建立股票交易所,实现了盈利与风险共存的股份制企业,创造了东印度公司的辉煌。荷兰在世界的对外贸易中逐渐取代葡萄牙和西班牙成为世界的头号贸易强国,而荷兰则凭借其商业地位成为下一个大国。

英国作为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在经历资产阶级革命后,与1688

年实现了光荣革命,因此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的资本主义制度,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确立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在其宪法中明确规设定国王的权利和义务,私有产权圣神不可侵犯。从此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一种暂新的制度出现在世界面前,它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制度具备摈弃封建主度对生产力的抑制的不利方面,并促进一种崭新的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在英国的发展过程中,它逐渐确立自己各方面的制度创新,英国在进行工业革命的过程中,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专利法,作为鼓励创新的法律保障;亚当斯密发布深远影响后世的《国富论》,它提倡自由竞争的经济模式,鼓励社会分工;中央银行的创立与公司制度的建立对英国的崛起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可忽略的重大影响。自由竞争的经济模式造就了“日不落帝国“的辉煌。

二战后,美国正式确立其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导权,成为两极中的一极。这与其在1929到1933年的经济危机过程中,时任的美国总统罗斯福,成功创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型模式分不开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摈弃了自由增长经济模式的弊端,使美国走出危机,并逐渐赶上并超过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英国,确立世界霸主的地位,至今仍是世界头号强国。

说到制度创新就不能不提苏联,在十月革命后,列宁和斯大林先后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两个五年计划,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已位列欧洲第一,世界第二。社会主义制度实行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在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战后重建无疑都起着重大作用,并最终将苏联推上两极中的一极。

其次是技术进步,其主要体现在三次技术革命上。英国由瓦特发明的改良型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的先河,它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跨越,它使我们的生产活动不再依赖于传统的人畜力与自然动力,使用人造动力,工业革命以来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超过以前人类史上所有时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英国也正是凭借其率先实行并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确立世界霸主地位,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在与荷兰的对决中取得胜利,并在与法国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是工业革命成就了日不落帝国的霸业。

当英国固守工业革命成果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英国落伍了,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德国和美国走在世界的前列,开启了电气时代,很多现在我们生产生活所用的器具都源于这次技术革命,德国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和美国霸主地位的奠定都源于此。

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技术等核心的。而美国和苏联则在战后凭借其政治经济和技术上的优势,在核能,人造卫星,高科技电子技术等方面占得先机,造就了美苏两极格局。

所以说在大国崛起的过程中,它迫使制度进行创新,并推动技术大进步,推动了整个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可以说大国推行的强国之路造就了今天世界的总体格局,它影响了我们原有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促进了世界各民族的融合与交流,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客观的说大国是人类发展的使然,大国的兴衰则是带给我们无尽思考,吸取经验教训的先行者,大国带给我们的是模仿与跟随,实现自我。

然而,众所周知,每一个大国的崛起都需要一定的物质和资本积

累,这些资料的积累都是建立在对弱小国家的掠夺基础上的,拿日本的崛起来说,甲午惨败,二万万两白银流入了大和民族工业起步的原始积累,日俄战争又无故从中国拿走了三千两白银,并在占领东北后,三个月大肆砍伐大兴安岭树木资源350万吨,煤炭资源230万吨,这么多资源,源源流入日本工业崛起的雄厚基础中,可见,一个帝国的崛起,是建立在压榨和掠夺弱小国家的基础上的。英国殖民帝国的灿烂辉煌不也是建立在超越其本土面积数十倍的殖民地掠夺之上的,美国的崛起更是有西进运动中印第安的鲜血铸成的,等等,大国的崛起,资本的积累,市场的拓展,都离不开对他国资源的需要。所以,大国崛起辉煌的背后,也是有其血腥一面的。

篇3:观《大国崛起》有感

关键词:大国 崛起 解放思想 改革体制 善于学习 和谐和发展

上周观看了《大国崛起》这部纪录片,最先想到也最想知道的问题就是何为大国。

对于大国该如何定义,在百度百科上有如下解释:古时,指强大的诸侯国。而如今,其常表示在国际体系中,那些权利与资源相较于其它国家,具有显著优势的国家,与强国的含义相像。

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中,大国包括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等十个国家。但在我个人看来,对于大国所表示的含义还是有待商榷的。比如说《大国崛起》中所描述的国家中,无论从军事力量,还是从领土面积来说,有些国家,很难将其称之为大国。例如片中提到的荷兰。

提及荷兰的领土,我们通常将其称之为小国,没有用大国对其定位。一定会有人反驳说,同被称为大国的西班牙与葡萄牙的领土面积也很小,之所以被称为大国,是因其具有庞大的殖民地。但即便从这个层面上,我也很难将荷兰划归为一个大国。17世纪初,荷兰从西班牙获得独立之后,积极实施贸易的海外扩张,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贸易据点,此时期为荷兰的黄金时期,更享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然而,实际上荷兰的扩张也极为有限。历史上真正对荷兰具有重要意义的殖民地,就是荷属中印度,就是现如今的印尼。当然,荷兰在其历史上也殖民统治过其它一些地方,但如果说稳定占领的,只有很小的一些领土,并且并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比如说荷属安德烈斯、荷属圭亚那等几个无足轻重的小地方。

我们所说的17世纪荷兰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海上霸主,但这主要是指其在商业上的霸权,就战争而言,荷兰人的实力并没有多强。提及新阿姆斯特丹多数人不会知道是哪里,其实就是现如今的纽约,最早被荷兰人所命名,之所以被改名为纽约,正是因为荷兰人的战败。

也就是说,在国家的领土面积上以及军事力量上,荷兰并不能被称为大国。作为一个以政治为主体的国家荷兰,我觉得荷兰人并不具有很强的祖国意识,而是比较随意的。当荷兰人移民到另一个国家时,往往其就不太具有多少祖国观念。一个很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就是,移民到非洲去的那些荷兰人,在其到达非洲后相对较短的时间后,就称自己为“非洲人”,称其母语为“非洲语”。但是我们知道他们实际上是荷兰裔南非人,别人把他们叫做“布尔人”。

所以,无论是从荷兰的本土,还是在其本土以外的势力范围内,荷兰都难以被称之为大国。那我们又依何根据说荷兰是大国呢?

不过,毫无疑问的是,17世纪的荷兰,无疑是具备强大世界影响力的伟大国家。并且直到现在,荷兰依然具有很强的世界影响力。这不仅仅是说荷兰人所创造的一些沿用至今的商业制度体系,比如说股份公司、联省共和等制度对后世具有深远且重大的影响,其商业势力其它国家难以望其项背。并且荷兰的文化也曾经在世界上得到广泛的传播,具有相当的文化影响力,以至于日本兰学曾长期成为西学和一切近代知识的代称。可见,大国这一概念的界定真是一个艰难的问题。

从荷兰的例子上能够看出,除了军事力量和领土面积两方面之外,文化影响力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共产党解散,究其根本原因,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就是苏联的文化被国内外的敌对势力所彻底否定,斯大林甚至列宁都遭到舆论的攻击与抹黑,导致其面对苏联的解体而无力回天。所以说,对于大国概念的定义,不仅仅是其在经济、科技、军事和国际政治上所具有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还有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就是其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成为当代文明的主流典范和主流话语,影响到全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和各个角落。也就是说,是能够以自身的制度典范和文化典范,辐射到全世界的那些国家,才能真正的被称之为大国。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传承着华夏文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从未出现断层。18世纪之前,无论从军事,领土,政治,商业,文化方面,相较于同时期的世界其它国家都远远超越,这无疑标志着当时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大国。在18世纪,英国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开始崛起,这些国家相继开展殖民扩张,并逐步向着大国的方向而发展。然后同一时期中国正处在清朝末期,人们思想陈腐保守,政治制度落后腐败,没有跟随上工业发展的大潮,导致其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建国以来,中国完成了三大改造、进行了改革开放、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物质生活品质逐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日益进步……中国的各个方面都处在一个飞速发展时期。这使得中国再一次以一个大国的身份屹立在国际局势之中。虽然,国内外很多别有用心的人肆意的造谣、诽谤、污蔑我们的党和领导人,否定我们的文化和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其实质是把社会主义的中国重新拉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而制造的思想政治舆论。但是,目前的中国确实与“大国”还有一段距离。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大国崛起》对我的重要启示之一便是,思想的解放是先导。新教在英国确定了其统治地位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于是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彻底解放了。那时诞生了一批诸如瓦特、牛顿等的伟大的科学家。英国可以为出身低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会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当时其它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都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当时各国经济飞速发展以至于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其根本原因应该是英国相对比较自由和开放的宗教环境,提供了诞生优惠科学家的宽松空间。

想要进行思想的解放,其先提条件便是要具有思想。思想是什么?用现代科学进行解释就是:思想是大脑细胞的活动,大脑细胞的活动产生电流,电流产生电磁场,电磁场对其场范围之内的物质的电子发生作用,从而改变物质电子的变化,进而促进物质的改变。它是一系列的信息,输入人的大脑后,形成的一种可以用来指导人的行为的意识。作为一种思想的常态,解放思想最基本的是要解决思维方式问题,即从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着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勇于探索、敢于实践,打破习惯惯性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大国崛起》给我的另一点启示便是要善于学习。通过学习,可以增长见识,发现不足。以史为鉴,学习先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其他的先不论,就从《大国崛起》中的几个片段我们就能够学习到很多:1、哥伦布在远航探寻新大陆过程中,他们一直在海上漂泊,数月未找到陆地的影子,有些船员坚持不下去了,要求返航,哥伦布说再坚持三天,如果三天之内再找不到就掉头回去。结果在第三天他们发现了美洲大陆。这一细节告诉我们:不仅要有勇于创新实践的勇气和冲动,还需要为当时的勇气和冲动坚持到底,甚至要做好思想准备容忍失败、承担失败。前进的道路永远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艰险与险阻,成功的前夕往往是最艰难的时刻,阳光总是在风雨的后面,这就需要我们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当然,也许我们即便努力了,可能也不会获得成功,但是我们为了理想坚持过努力过,我们不会有愧疚,以后想起来也不会悔恨。2、一艘荷兰商船被困北冰洋,8人死亡,他们的货物中有卖给客人的食物和药品,但是他们没有动一分一毫。当他们脱险了,第一时间把货物交到了客人的手上。荷兰人就是靠着这种诚信扩大了市场。这一细节虽然有些极端,但也告诉我们:人无信不立,诚信决定着事情的成败。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如何对待你。也许一次两次可以骗过大家,但日久见人心,无信之人总会被淘汰的。

在当今这个和谐的大环境下,中国想发展、想进步、想成为真正的大国,顺应和谐的主旋律,努力发展自身是非常重要的。在中国改革开放的30年里,我们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可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随之而来的矛盾也显露出来。历经30年的改革开放,由于财富分配不均衡,社会成员地位两极化等原因,社会不和谐现象日益凸显。如今,我国的发展正步入一个“经济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调整重建”的重要时段。然而,在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仍持续增大,收入差距的增大和利益关系复杂程度的加深则成为了阶级矛盾的导火索。鉴于此,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命题。这是党中央克服单纯市场机制局限性的一种新观点,是一种经济活力与社会和谐兼得的新思路,是“以人为本”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相统一的发展观,这一发展观旨在改善良莠不齐、自相矛盾的发展现状,其主旨是不求最佳,但求和谐,营造一个社会各阶层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乐,利益关系能够不断得到协调,缩小上下级差距的和谐社会。努力改善不足、发扬优势、扬长避短、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一条最适合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路线,是指引我们全党乃至全国人民努力向前的最鲜明的旗帜。

篇4:读《大国崛起》有感

《大国崛起》一书从多个角度阐述了五百年来在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大舞台上,相继出现的葡、西、荷、英、法、德、日、俄和美国等九个世界性大国的兴衰历程。虽然各个国家的崛起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宜”的规律和公式,但是正如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样,历史演进的一些细节,同样能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留下一些深刻的启示。

通过对《大国崛起》的阅读,我认为无论一个人还是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都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心态:

首先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知识是当今社会的生产力,谁掌握了知识产权,就是掌握了生产力。因此,我们每名国税系统的干部职工,无论你的职务高低、工作、生活条件如何,都要不断的进行学习,掌握多方面的知识,不断的创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样一来,你才能胜任自己的工作,才能更好地体现个人人生价值。

其次要讲诚信。如果向知道世界上什么东西比生命更重要?《大国崛起》中的荷兰商人们用他们的行动作了很好的回答:那就是信用。他们用生命作代价,守望信念,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商法则,赢得了海运贸易的世界市场。一个人,“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一个企业,如果伪劣盛行,人们互相猜疑,信用体系崩塌,企业是迟早要倒闭的;一个国家,更是要注重信用,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要有自由的思想和创新的思维。人都会犯错误,但区分性质,如果是在为单位发展,开拓新空间、新思路上,犯了错误,我们可以及时总结,开拓思维,只要不是重复一个错误,我们就有发展。对人要宽容,更要对人的思想自由宽容。思想的自由,可以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创造力、想象力、竞争力,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绵绵不绝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在我们税务系统也一样,我们在工作中要善于发动群众集思广益,对不符合群众利益的问题,我们要及时改正。

同时,必须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人才是知识的载体,也是创新的主力,这一点通过近年来日新月异的税收信息化发展形势就最能说明问题。要想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至于掉队落伍,就必须要通过不断的读书学习,使自己不断更新知识、增长才干,同时还要运用学到的知识,积极开拓思维,不断创新各项工作,这样才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与尊重,才能做一名对国家、对社会有所贡献的人。

读了《大国崛起》,我终于理解了鲁迅先生对落后中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悲奋情感。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就注定了中国封建王朝千百年的命运。纵观那些强国的历史,我虽然无法感受当拿破仑为凯旋门垫下第一块基石时是怎样的喜悦,无法感受当年伊丽莎白一世女王在男尊女卑的环境下昂首挺胸所拥有的勇气,无法感受当年的罗斯福总统带领整个美国走过血肉模糊,充满硝烟的世界大战所付出的艰辛,可我却从中深切的体会到了,一个国家要崛起必须先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必须首先要唤醒国民的思想意识。

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改革开放使我们走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都有了质的飞跃,尽管在各个领域都还存在着不尽如意的矛盾和困难,但相信我们一定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把这些问题逐一解决好。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经验,创造并坚持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一往无前的坚定走下去,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也必将列于大国崛起之列!

篇5:读大国崛起有感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是欧洲中部最大的国家。这个在20世纪的世界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国家,曾经是欧洲大陆上一个姗姗来迟者。”这段话真切地表明了19世纪德国的现状——四分五裂。伟大的德意志诗人席勒就发出过沉痛的呼喊:“德意志?它在哪里?我找不到那块地方。”由于各列强不愿看到一个强大的德意志的存在,希望能维持一种“欧洲均势”。在反法战争胜利之后,在“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之上站起来的是松散的“德意志邦联”,分裂为38个小邦国,主要的两个是普鲁士与奥地利。分裂的德国仍看不到最终统一的希望。

还好,一位巨人站在了历史的转折点上,经济学家李斯特坚定的站了出来,正是他所提出的“全德关税同盟”推动了德意志统一的开始。他还竭力推动建设了德意志铁路系统,让德国在1872年,铁路总里程达到22426公里,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但这位忠贞的爱国者,却饱受那些诸侯的压力与逼迫,不得不放弃职业,清贫一生。但李斯特对德意志的统一与未来发展的前途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然德国在20世纪成为了一战与二战的发源地,给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二战后德国总理在纪念碑前的一跪就表明了德国民众对过去历史的忏悔。来到21世纪,德国在取得冷战后的统一以后,更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先是与法国和解,驱散了弥漫在两国之间的仇恨阴霾。又倡导成立了欧洲煤钢联营体,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欧盟。它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篇6:读大国崛起有感精选

本书所说的“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的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的历史”之后出现的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国家。当然,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至今为止,真正的“世界性大国”只有荷兰、英国、美国。我们现在看,这些“大国”有几个共同点:

一、有对外扩张的历史,现在有些国家依旧在不遗余力地对外扩张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贸易到哪里,枪炮就到哪里,势力就扩张到哪里,以至于全球成为它们的原料的供应和商品销售基地,现在的美国在全球本土以外的50多个地方有驻军,成为“世界警察”。

二、曾经称霸世界、对全球进行殖民统治,包括经济殖民和文化意识领域的殖民

历除了欧洲本土和南极洲外,都曾经是它们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就是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留个世界的“遗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至今还还未修复当初被殖民时留下的创伤。

三、都经历过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制造业的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子技术的应用,现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真正现代意义的大学等都首先发源于上述大国。它们制定推行了世界经济活动标准,荷兰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英国推行了全球自由经济,美国在发现了自由经济产生问题时,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让看不见的手和看的见的手同时起作用,挽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五、世界性战争的的发源地

自进入热兵器时代以来世界上所有较大规模的战争中,这些世界大国要么是战争的策划者,要么是幕后操纵者,要么是直接参与者,就是现在主要的动荡地区,到处有美国士兵的身影。

不管怎么说,世界大国的产生原因是多方位的,是本国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外显,实力主要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张力等,但是在学者眼里,他们认为世界大国的实力主要表现在文化,制度方面。

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的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的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的诞生提供了宽松的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的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的实验被当狂热的宗教界成挑战上帝的举动;如果珈里略的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

改革体制是关键,一百多年前,美国的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的国门;这和中国的情况何其相似?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的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的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的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的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的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的明智选择,为自己的崛起找到了伙伴。日本的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的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

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的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的利益,此时他(她)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的反对者。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的成果。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的既得利益者,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的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的关键。

文化教育是保障,

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的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的说过:“德国的胜利早已在小学生的讲台上决定了!”

过去,在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下,中国曾经出现过“康梁变法”,但被顽固不化的“老佛爷”下去了。后来,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思想的感召下,孙中山终于发动革命、为中国的封建社会划上了句号,并提出了“三民主义”进步思想。19的“五四运动”就是一场倡导新文化的运动,陈独秀提出要请“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来救中国,俄国“十月革命”又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革命。可见,这些“大文化”和先进思想是引领社会进步的火炬,也是驱动社会机器快速运转的“软件”。没有这些先进的文化,就不会有今天的新中国。

篇7:崛起大国与守成大国如何共处

现在,国际体系已经完全发生变革了,70年前联合国的成员不到60个,现在已经将近200个了。在二战快结束的时候,外交政策主要是集中于大西洋地区,现在每一块大陆、每一个大洲都是国际社会关注的对象。所以,我们一定要具备一种能力,能够了解正在发生的变革。在世界不同的地区发生着不同的变革,有些地方一切井井有条,但也有一些处于混乱当中,比如说中东地区,在那里发生的事情也影响着其他的地方。

同时,现在还面临着新的挑战,比如说网络安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都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应当如何同时应对这些挑战呢?谁又能为处理国际事务来负主要的责任呢?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世界各地区如何相互影响,过去有一些地区是无法相互联系的,而现在世界各个地区都可以非常便利地建立相互联系,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影響着事态的变化。

我来重点谈一谈中美关系。人们常说美国是一个守成大国,而中国是一个崛起的大国,这两者之间肯定会发生冲突,那么如何处理冲突就成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对此,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的概念,意在与潜在竞争对手之间建立这种关系,奥巴马总统也对此表示欢迎。

我们现在面临的挑战就是如何赋予这个概念更多的内涵。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崛起的大国和守成大国在多数情况下都会陷入冲突的境地,世界各国在互动过程当中对问题有不同看法是非常正常的。同时它也显示:过去很多冲突是靠着军事胜利而告终的,但当前的情况下,军事手段已经行不通了。很多全球挑战只有通过合作才能解决,这是我们时代的一个新特征,这也是中美两国超越冲突,开启一种国际秩序新模式的动力所在。

中美两国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美国相对来说看问题是很务实的,它把和平看作国家之间的一种正常状态,如果有紧张或者潜在冲突要出现的时候,就会想办法来平息。而中国往往比较有忧患意识,一个问题发生之后就会觉得它可能会导致新的问题出现。可见,中美两国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的。

然而从最根本上来说,中美两国面临的挑战就是要充分认识合作的重要性,处理好每天都会遇到的问题,以高效的方式来管控好这些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两国需要在一些日常问题和长远问题的中间地带找到某些合作的领域,双方都应当以坦诚的态度向对方说明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对国际秩序的看法是什么,共同探讨应对全球挑战的战略。只有这样,双方才不会被危机所困,这也是在我看来中美两国面临的最大的挑战。

中美双方应当继续加强对话和合作,双方合作的效果、对世界各地冲突的看法以及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影响整个国际体系,对于未来国际秩序的走向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40多年前来中国的时候,我们处理的是双方之间的分歧,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把握共同的机遇;40年前,我们要做的是管控好眼前的威胁,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来影响整个国际体系,确保不同地区间的危机和冲突处于可控范围内。所以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谢谢。

篇8:读《大国崛起》有感精选文章

世界上有很多先进古代文明。“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一个时代都有大国,更准确应该是强国在独领风骚,若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而动,则必会被历史的长河冲走,由强盛转向衰败。历史上有很多大国,它们成功的经验各不相同,失败也是原因各异。总结大国成功的经验,吸取大国衰败的教训,是所有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愿望的国人所需要的。

为什么中华文化么延绵不断、源远流长,足足有2000多年的历史,却被那些列强小国的经济、科技所打败呢?从蚂蚁到大象的美国为什么能成为世界之最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悄悄翻开了书本。

书本非常明确地列出了9个世界性大国,以历史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解读这漫长而复杂的15世纪。自15世纪开始5的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的历程,从政治、经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的成败得失。 但何谓“世界强国”?正如钱乘旦教授所说:世界强国在我看来应该是这么一个概念:“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始形成的时候起,对世界整体发展的格局和变化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国家。”

以下是对书本内容和对某些重要国家的分析:

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英国对世界文明最重要的贡献之一便是其对民主政治的探索,12的自由大宪章划清了君主和贵族权利的界限,在政治不断民主的前提下,辅之以伊丽莎白女皇的灵活外交和对海上探险,殖民贸易的鼓励,英国在世界舞台上开始崭露头角。1688年的光荣革命洗涤了英国的历史和国家文化,他们走上了君主立宪的道路。工业革命使英国工业化开始以惊人的速度全面展开他们有最成熟的现代化大工业体系,是第一个进入工业革命的国家。蒸汽机、青霉素、多利羊,他们的科技遥遥领先。

可当时称霸世界的英国却因为自己太过自信,沉醉在工业的发达进步中,与世界悄悄脱轨了。自由市场经济的弊端也逐渐显现,英国的发展开始减慢,最终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中国应该学习英国,要具有先进而长远的目光。大力发展人才注重科技,鼓励大众创新,紧跟世界步伐。但却不应该学习其的自满。中国当时清朝的“闭关锁国”也是因为自认为良好,认为没有任何国家比得上中国。关上的沉重的大门虽然阻挡住了危险的历史洪波,却使得中国与外界隔绝,停止了发展的步伐。

德国:这个民族对长期战乱的分裂的集体记忆,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发展的最大动力。由德国发起的两次世界大战,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最黑暗、最惨痛的一页,无数生命和家园在战火的劫难中消亡,这是全世界都不会遗忘也不能遗忘的历史。但他们铁血冷酷,心中有强大的欲望,这也是他们的厉害之处。

两次罪恶的世界大战告诉了全世界:要靠实力说话。弱肉强食、适者生存不单是丛林准则,亦是政权更迭和历史发展过程的不二法则。弱小的国家会被淘汰,强大的国家才会生存。 当然也告诉了我们,世界需要的是和平,而不是战争。

日本: 日本的崛起之路从明治时代开始。新政府积极引入欧美和中国各种制度及废藩置县等等,这些各项改革被称为明治维新。向中西方学习以强壮自己的理论便突破了中国古代闭关锁国的腐朽思想。他们学什么?学的是经济制度和先进的生产力,学的是每个国家的精华。正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要素的周转,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的普及,社会的富足,美国的经济支持等几个决定性的力量如先驱的马车带动日本走上大国之路。

日本,同样是亚洲,明明是个小小的岛国却可以有统领世界的力量。他们善于学习,注重教育,对于中国来说也是条不错的道路。从小教起,人才可以成为国家的栋梁。对当时弱视教育的中国,四书五经,封闭禁锢人的思想;焚书坑儒,将很多的中华文化精华毁于一旦,真的是个很好的教训。

美国:美国是当今世界无可匹敌的政治大国、军事大国、经济大国,雄居世界、傲视众强、睥睨八方。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走出了一条独创性地的发展道路,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他们虽然经历南北战争,与苏联进行了,却总会走出自己的道路。

选择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是国家成熟发展很关键的因素。在几百年来,西方主要大国的强盛无不是在历史发展的重要关头选择了适合本国特点的发展道路,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政治经济制度。放眼欧美大国,无论是葡萄牙、西班牙通过海洋冒险成就霸权,抑或荷兰凭借一系列现代金融制度创立商业帝国,还是率先发起工业革命推动自由贸易而成就的大英“日不落”帝国,以及法、德两国的随后兴起等,这些强国的崛起都离不开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

想起了中国近代可悲的闭关锁国政策,正是中国传统的自闭,导致了中国从此落在了强国的后面,而且是一溃千里。在局限性和平的谎言下,国人的强国梦又被蒙蔽了。以前国民大革命期间,革命领导人只想着除掉军阀,陈独秀的向右倾思想蒙蔽了他们的双眼。好在后来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开辟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接着,又取得红军三次反“围剿”的胜利。与此同时,建立了中华苏维埃政权。选择了正确的道路是非常重要的。传统的居家过日子思想已经过时,势力的扩张才能换来强盛,这部呼唤扩张与竞争的书籍,第一次给了帝国主义列强一个公正的定位。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知道兴衰后,中国到底要怎样走才能成为大国呢?

1. 政治的逐步优化是大国崛起的前提。

有良好政治基础和稳定政治纲领的国家是发展的前提要求。在英国,英国爆发内战,英吉利共和国的成立,以及后来光荣革命的胜利,最终实现了议会决议高于王权,建立君主立宪。在法国,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接着又开展法国大革命,建立国民议会,推翻了君主专制。在德意志,战争是德国统一,德意志联邦成立,以及二战后德国的再次实现了统一。在日本,明治天皇重新掌握了行政大权,天皇神权日益强化。在俄罗斯,1860年的农奴制度的废除,资产积极革命的爆发,开始改革,以及一战引发的十月革命,最终导致苏维埃政府的诞生。这些国家的人民都为了良好的生活,去创造更好的政治生活,国家才会有所发展。

2. 法律的完善和依法治国的公平性,有良好的人权保障。

在美国,《大宪章》维护了个人人权,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在俄罗斯,统治者引进法制,起草法典。由此可见,人权的保障,法律体制的建立及完善对于大国的崛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 广泛的对外贸易,科技的发展,以及拥有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国家对人才、教育、科技成果的重视是大国崛起的关键。

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永远的利益,没有永远的朋友。亚太经济组织在中国与其他亚洲国家的联手创造经济,在经济领域绽放出无限的活力,足以可以打到美国的经济。在美国,积极引进工业成果,人才等才实现科学技术的飞跃,电力的应用,引发二次工业革命。成立国家专利局,对于专利制度的确立,国家给与了立法保护。在英国,由于纺织业的高速发展,刺激了新型纺织业的发明、动力机器的发明。国内的专利申请也开始盛行,同时期英国也积极开展科技高新发展战略,加重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国内出现的著名的科学家也推动了夹带科学的发展。在日本,二战虽战败,但科学技术、人才等软实力商存,才使其重新进入强国行列。

上一篇:“五个不直接分管”和“末位表态”制度下一篇:初一生物上学期教师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