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郑义门动画片观后感500字

2024-05-23

关于郑义门动画片观后感500字(精选12篇)

篇1:关于郑义门动画片观后感500字

廉政动画片《郑义门》共12集,每集时长10分钟,采用古装动漫形式,深入挖掘“郑义门”168条家规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家长郑濂的故事为经,以家规为纬,通过《郑浩拒礼》、《俭以持家》等12个生动故事体现“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

《郑浩拒礼》篇,讲述了郑家子孙郑浩在担任知县期间,拒绝排场、拒绝礼单,抵挡住了各种诱惑,清廉为官的故事,揭示了“为官者应以报国为本,体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的家规;而《致力为公》篇,则讲述了当粮长的郑濂,不卖人情、不受x赂,秉公丈量所辖区域田地,编制税赋籍册的故事,揭示的是“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的家规。

《郑义门》通过动画的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我家自然也不例外。我家的家训是:尊敬老师、长辈、同学和任何有残疾的人;勤劳节俭懂得持家;远亲不如近邻,好好对待邻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些家训,是自古以来存在在每个人心中的,但真正做到的,却少之又少。我家的家规是:主动向长辈问好;互相尊重彼此;路上捡到钱包等贵重物品必须上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作业做完了才有娱乐时间;当天的事情当天做,不能拖拉;每天都要运动。这些都是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古人有云: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

篇2:关于郑义门动画片观后感500字

《郑义门》这篇动画片不长,一集只有十几分钟,共12集。其中包括《以法齐家》、《家法如山》、《教化为先》、《俭以持家》、《致力为公》、《郑浩拒丸》、《游街退匾》、《正风除弊》、《利人利己》等剧集,把“江南第一家”郑氏创造15代不分家、300多人同吃一锅饭的家族的传奇展现在观众眼前。

“郑家规矩”,是“郑义门”的精神支柱,长达168条的《郑氏规范》。这里的数代人创制增删的家训,将儒家的“正义”理念,转换成为极强的行为规范,涵盖治家、教子、修身、处事等方面。但还有一些诗是郑栋背着,让我们一起去听听吧!听,听,听,毋徇私以妨大义,母怠惰以荒厥事。毋为横非以扰乱门庭,母耽曲蘖以后乱厥性。听,听,郑家规矩形成了环环相扣的完整家族管理体系,也成了郑家家族的历史承袭的行事。让我最深动的是《郑浩拒礼》,讲述郑家孙子郑浩在担任知县期间,他看见的宝物,从不贪心,拒绝礼单,抵挡住了各种宝物的诱惑,清?为官,关心百姓是个好官。《郑义门》这篇动画片,告诉我不能贪财,不要陌生人的东西,还不能因为你喜爱的东西占为己有,以后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郑家的规范,为这个社会做贡献。

篇3:《郑义门》动画片观后感700字

项目团队采用三维动画代替了二维方式,赋予动画片更多的时代感、立体感,避免作品在叙事上落于陈旧、俗套。为了使动画片形式与廉政文化内容结合得更为自然,既不失动画片的灵动特性,又能体现作品的思想内涵,项目团队精心设计了“角端”的角色,精灵“角端”在剧中适时出现,将古今观点自然交汇,使动画作品做到了思想性和灵动性的和谐统一。

168条家规精华最终浓缩在了每集10分钟、共12集的故事里,形成《以法齐家》《家法如山》《教化为先》《俭以持家》《致力为公》《郑浩拒礼》《游街退匾》《正风除弊》《利人利己》等剧集,一幅幅孝廉文化图景生动地呈现在观众眼前:《郑浩拒礼》篇,讲述了郑家子孙郑浩在担任知县期间,拒绝排场、拒绝礼单,抵挡住了各种诱惑,清廉为官的故事,揭示了“为官者应以报国为本,体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的家规;《致力为公》篇,讲述了当粮长的郑濂,不卖人情、不受贿赂,秉公丈量所辖区域田地,编制税赋籍册的故事,揭示的是“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的家规……

事实上,对于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追求“人文美台”的浙江卫视来说,《郑义门》并不是浙江卫视制作的唯一主旋律动画作品,以动画片形式传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浙江卫视早已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和探索。

,浙江卫视制作并播出了动画片《地道战之英雄出少年》,献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正在筹拍26集动画片《人工巧匠》(暂定名),以机器人为题材,宣传科技创新精神,准备申报‘百部中国梦动画片扶持计划’。”浙江广电集团总编室艺术生产部主任江山红透露。

“浙江卫视制作推出《郑义门》,是对现有人文节目的延伸和丰富,与《中华好故事》《南宋》《艺术:北纬30度》等节目一脉相承,共同诠释着浙江卫视‘人文美台’的理念。”浙江卫视党委委员、副总编辑顾顺坤说。 日前,《郑义门》正在央视多个频道热播,郑氏家族的孝廉文化已走出江南,在大江南北传唱。

篇4:动画片郑义门观后感

---动画片《郑义门》观后感

这是一股跨越千年前的正义之风。与一般搞笑娱乐的动画片不同,《郑义门》不仅能教育儿童,更能启迪大众。通过《郑浩拒礼》、《俭以持家》等12个生动故事,体现“江南第一家”郑氏家族“家风”和“规矩”的重要性。看完这些发人深省的故事,我的内心澎湃不已,对其中家风和规矩的教理仍然记忆犹新。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记得第一集中,75岁的郑绮在去世前,召集子孙来到祠堂,歃血盟誓,立下嘱咐:“凡是其子孙,不得分家。”至此以后,郑氏家族的家规日益严密规范。古人云:“俭以养德,俭以持家,俭以治天下。”勤俭一直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郑家的家风一直保持这般质朴无华。做善事不能贪多,同时勿以善小而不为。在《利人利己》篇中,郑曹两家联合为村民修桥,让大家行路更加便捷。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启发人心的故事振聋发聩。

观看这些故事如沐春风,让我们受益匪浅。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只有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规矩,才能规范处事,正直做人。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应该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恪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诚信友善。然而,当今社会,一桩桩贪污腐败的案例层出不穷,终究只会害人害己。古人尚且能够做到清廉为官,体恤百姓,今人更应遵纪守法。淡泊名利好比一杯清茶,可以静心修身;务实为民好比如山功绩,德载千秋。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腾飞,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逐渐向全面小康社会转型,可浪费食物和资源的现象让人不寒而栗。长辈要在生活中给晚辈做好榜样,老师要在课堂上给学生做好楷模。今后,我们要养成合理消费的习惯,生活中节约用水,不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人们的眼泪。勤俭是一种品性更是一种责任。我们要保持奋进的态度,艰苦朴素,敢于对浪费和奢侈说不。

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尽力帮助他人。同学遇到不会做的题目,我们可以耐心讲解;朋友在生活中遇到急事,我们可以帮助处理。尽己所能,助人为乐。这样,爱心与美德才能永久传递下去,温暖心房、滋润心灵。

篇5:郑义门动画片观后感

家风正民风正,家齐而后治国。

丈夫为天,妻子为地,

作一汪柔水,温馨四溢。

家庭和睦,主妇贤惠。

孝顺公婆,恭敬丈夫,

作一落阳光,温暖如春。

慈爱子孙,善待妯娌。

家法如山,不容姑息。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

而难于,法之必行。

以诚待人,至公无私,

常视一家为一身也。

教化为先,孝义为本

孝义为本,子孝其亲,

彼此敬爱,仁德教化。

毛孩偷窃,救治祖母,

默默不语,忍受责罚,

知耻近乎勇,百善孝为先。

以责人之心责已,

以恕已之心恕人,

宗亲相邻困苦,无施援手,

独揽罪名,要求责罚。

人伦亲亲子子,言传不如身教。

俭以持家,惜福养。

生于豪门,安于俭素。

青青子襟,也是干净。

坚持步行,力拒食肉,

有无所见,君子慎独。

成由勤俭,败由奢。

师俭则无欲,无欲则廉。

致力为公,古道照人

核天下土,编鱼鳞图。

逐审看签,拒改图册。

公生明,廉生威。

良药苦口,百毒不倾

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养身修身兼如此。

三不管交界,

万斛盈余粮。

多收粮,还百姓。

标准头,进出库。

进谏议书,为民谋事。

郑浩为官,花花世界,

未勾了魂示花了心。

有人监督之时,坚持不难。

难的是无人监督,

依然抵制诱惑,坚持操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搭救落水老人,不计前嫌医对头。

不知生,焉知死,活好当下。

冰释前嫌,齐修郑公桥。

造福一方百姓。

亲邻互助山成玉,

乡里合作土变金。

知耻近乎勇,正风除敝

担水互欧方知购田不适,

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负荆请罪,游街退匾。

感化一方,收服人心。

拒收巨莽,自掏腰包,

微服私访,抚恤百姓。

为官者,报国为本,不可一毫妄取。

这是一扇通往智慧的门,

这是一扇修炼自我的门,

门的钥匙是一颗感悟的心,

让我们一起努力打开,

篇6:郑义门观后感作文500字

最近,我观看了《郑义门》这部动画片,它以《以法齐家》、《家法如山》、《郑濂当家》、《郑濂觐见》、《教化为先》等十五个生动的小故事组成,讲述的是朱元璋开国时期,郑家九世人的生活与家规,他们谨遵祖训,才成就了九世人一同生活的奇迹!

观看完这部动画片,我领悟到了许多,就拿《教化为先》说吧,虽然郑桐触犯了家规,将家里的东西拿去卖了钱,但他也是出于一片孝心,是为了给外婆治病,所以家长原谅了他。是呀,以恕己之心恕人,这才是做人之道!《郑义门》像一位教师一样,将我们需要遵守的事用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既通俗易懂,有不失乐趣,明白做一个优秀的人需要具备哪些品质,要心中时刻装着家规,并且将它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就可以抵御各种诱惑,做到百毒不侵。对贫穷的人不得趾高气昂,要以礼相待;对百姓尽职尽责,奉公守法。那里的孩子个个将家规倒背如流,都是因为大人教的好,全都寻求大公无私,不贪图一点利益。他们还用以前的郑家伟人当例子,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就因为郑义门,百姓们没一个不说好的!

《郑义门》,这部动画片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做人道理!

篇7:廉洁动画《郑义门》观后感

进入浙江省浦江县的县城,东行12公里,就到了著名的古镇——郑宅镇。和其它江南古镇不同的是,它不是一味的妩媚飘逸,在小桥流水之间,在花草树木之内,在白墙青瓦之上,在人们言谈举止之中,它处处显示出自己特有的庄严。

源于玄麓山的白麟溪从古镇中横穿而过,载着镇上人修炼了近千年的庄严流向远方。这份庄严是由这样的方法修炼而成:以德正心、以礼修身、以法齐家、以义济世。

讲孝道重义气好读书,道德名声远播天下。道德名镇年创利税8个亿。

在郑宅镇的街巷里穿行,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有说有笑的年轻人见对面走来了老人,立即停止说笑,向老人问好,给老人让路,然后敛声静气地站在一旁目送老人远去。

县委宣传部的同志介绍说,讲孝道是郑宅镇流传下来的古风俗,老人们的地位差不多是“至高无上”的,普遍受到尊重。镇里每年都要评选“孝义之家”、“孝顺儿女”,每年都涌现出大批这方面的典型。一些发了家的人,每年都要拿出一大笔钱用于镇上的老人福利事业,有资助老人上老年大学的,有组织老人外出旅游的。如果谁有不孝的行为,那他就要遭到全镇人的鄙视,八百多年来一直如此。郑家第27代裔孙郑麟秀说:“老人在我们镇上说话最有权威,有时镇政府下达什么任务,比如修路吧,要出钱出力,有人不积极,只要老人们开了口,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篇8:关于《郑义门》观后感作文

《郑义门》以浦江“江南第一家”为素材,由“郑浩拒礼”“俭以持家”“以法齐家”等12个故事来展开。如“郑浩拒礼”篇,讲述了郑家子孙在担任知县期间,抵挡住了各种诱惑,清廉为官,宣扬了“为官者应以报国为本,体恤百姓,不可一毫妄取”的家规。在“江南第一家”,像郑浩这样清正廉洁的家族子孙,并不在少数。史料记载,“江南第一家”自南宋至清代,共有174名家族成员担任从县丞至尚书各级官职,皆清廉勤政,没有一人“毋踏贪黩”。

在这里,不能不说一下倡世世代代同居不辍长达330年的一世祖郑绮的故事。郑绮在76岁那年,自感将不久于人世,遂备下祭品,把子孙召集到家庙,一起祭告祖宗和天地,并带头歃血明誓:“子孙中有孝敬父母,不友爱兄弟,不在一起居住,不同锅吃饭的,必将受到上天的严惩。”说罢明誓后,郑绮含笑站在子孙面前,瞑目而逝。

南宋乾道年间,朝庭旌表郑氏,赐郑绮为“冲素处士”。从此,郑氏一门世代同居共财,孝义家风名满天下,震动朝野,宋、元、明三朝旌表为“郑氏孝义门”,其事迹在《宋史》《元史》《明史》都载入《孝义传》。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郑氏家长郑濂赴京谢恩。朱元璋御笔亲书“孝义家”三字赐给郑氏。

篇9:郑义门观后感450字

无规矩不成方圆。《郑氏规范》首先对家族成员进行的是法制教育,而法制教育的重点是廉政教育。“子孙倘有出仕者,当早夜切切以报国为务,抚恤下民,实如慈母之保赤子,有申理者,哀矜肯恻,务得其情,毋行苟虚。又不可一毫妄取于民,违者天实临之。”殷殷教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子孙出仕,有以赃墨闻者,生则削谱除族籍,死则牌位不许入祠堂”。开除族籍,死后牌位不准放入宗祠,在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度家庭中,是极为严厉的处罚,这意味着被整个家族抛弃。

细读《郑氏规范》,其中关于廉政守法的条款特别丰富。正是有了这些严厉的家规,300多年来,郑氏家族先后走出了173位官吏,大至礼部尚书,小至税令,无一贪赃枉法,个个两袖清风。郑铢官小不忘廉,郑机律己防微杜渐,郑祖琛严惩贪官……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朗朗传诵。在动辄“株连九族”的封建律法下,这种廉政教育,也无疑大大降低了整个家族的系统性风险。

在人才培养方面,郑家规定,儿童从5岁开始学礼,参加祭祀;8岁进家塾读书,12岁出就外傅,可以读到21岁,如果取得功名,有权继续读书,否则就从事理家活动;16岁以后,能背四书五经,并能讲解大意,就可以举行冠礼,不能就要到21岁;如果弟弟先达到标准了,就先给弟弟行冠礼,以羞辱其兄,促进他学习;参加家务活动的青年,要努力学习办事的能力。如跟随管事人到官厅,学习办理事务和处理人际关系。

《郑氏规范》对服装、餐饮、财产也有详细规定。族人的衣着由专设的馐服长掌管。男女满1周岁开始领衣料,男子16岁以下领布料,40岁以下在布之外领取一部分帛,40岁以上的全部领帛;妇女及笄以后,可以得到一副银首饰,还可以领取做鞋子的材料,头油、脂粉、针、花等针线和化妆用品;30岁以下的男子不许喝酒,30岁以上也只能少饮,如果酗酒喧哗,予以打板子处罚。妇女更不许饮酒,50岁以上才许喝一点;族人吃一样的饭,不能为了满足食欲就自做饮食,产妇和病人除外,可以自做饮食,这是特殊需要……吃穿以外的生活用品也由公堂一总置办,均匀地分给各房;族人如果私买田产,私存金银钱财,被家长知道了,叫到祠堂受处分,并没收所有私产;至于子孙接受亲友的赠物,则要交给公堂,不能私自留下。

难得的是,郑义门还对公共关系的处理有了规定。比如对同姓的宗人,贫穷无力者,婚嫁给予资助;遇灾时,自春天起每月给六斗谷,到秋收停发;对无家可归的宗人,拨给房屋居住;对无子的宗人,帮助他确立后人,并予以少量的经济支援。郑氏还注意处理乡邻关系:设立义冢,供穷人埋葬;穷家生子,送去粮食;乡人缺食贷粮,不收利息;乡人生病,酌情施予药材……这些做法充分表达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

影响深远

《郑氏规范》168条,是经过郑氏家族几代人积累提炼而成的治家宝典,它融汇了儒家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上至国家大事,下至居家生活,都有涉及。

有关郑义门,值得一说的还有明初开国文人宋濂。宋濂的祖籍是金华潜溪,他曾跟随老师吴莱到郑家求学。宋濂25岁时,吴莱因病辞去教席,推荐他主持郑氏家族大学“东明精舍”,他在这里一直教学24年。宋濂是元明时期儒学的代表人物,他把郑家作为实现儒家理想的实践基地。不仅亲自参与了《郑氏规范》的制订,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郑家为妻,是成就郑氏家族功不可没的人物。

郑义门是个大家族,家族人有福同享有难同当,无论是从商还是做官,所有收入(包括薪俸)都要交给家族统一分配。为了实现公平分配原则,郑义门还建立了一套科学的、易操作的管理体系,建立了一支分工不同的管理队伍:共设置了 17个管理职务,由26人分担。各种职务互相牵制,形成一个网络式的多层管理结构。对于家庭管理层,如不能胜任其本职工作,可以经众议罢免,另选贤能之士,初步具有了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管理体系……

“家”,始终是中华民族心理积淀中最难释的情结,也是人类认识自身发展流变的.重要参照。郑义门家族生活的热闹场景,历经300多年的岁月沧桑,最终还是隐入了历史的深处。然而,它的存在,在中华家族发展史上划下了浓重的一笔。它的修身、处世的族训,它对家族的管理经验,直到今天,都对家族企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篇10:郑义门观后感50字

郑义门,明太祖朱元璋亲赐的“江南第一家”,历史上,一个家族累世同居被朝廷旌表,可称“义门”。历朝表彰的“义门”中,一般五世、七世就属难能可贵。而郑义门,其合众生活的热闹场景,却足足延续了十五世。

郑濂,字仲德,是明朝时浦江人。到郑濂这一辈,郑家已经二百多年没有分家了,人称“义门”,太守赠匾“天下第一家”。郑家始终遵从先祖不听妇人言的训诫,这里说的当然是指不能听从妇人之话去干谋私利、有损孝义之道的事。

明太祖即位后,将郑濂召到京城,问他一家有多少人,郑濂回答说:“有一千多人。”明太祖说:“真的是天下第一家啊!”当时正值河南进贡香梨,明太祖于是赐给郑濂两枚香梨。郑濂双手捧着香梨往家走,皇帝命人偷偷跟在后面查看。

郑濂到家后,召来所有家人,然后向皇帝的住地叩首谢恩,又找来两个装满水的大缸,将香梨捣碎后放入缸中,然后让所有的家人分着喝。皇帝知道后非常高兴,于是亲书“孝义家”三大字赐之,并加盖玉玺。

后来有人诬告郑家结交叛逆罪人,官吏前去抓捕,郑家兄弟六人争相要跟随官吏前去,最后由郑濂的弟弟郑前往,当时郑濂正在京城,他赶去拦住弟弟说:“我是兄长,应该由我去。”弟弟说:“哥哥你已经老了,应当由我前往。”就这样,兄弟两人争相入狱。

明太祖知道后说:“像这样孝义的人,怎么会去追随他人叛逆呢?”随即将诬陷之人治罪,并重用郑家子弟为官。

我们的传统家庭中特别推崇重孝重义,能够放弃私心,对长辈尊敬孝顺、对晚辈关心爱护、同辈之间互相宽容谦让,这样家庭怎会不和睦呢?郑氏一族以孝义治家,让家人摒弃私心,所以才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家”。

评论:

家是社会最基本的单位,一个国家中若是大部门的家庭家风良好,那么这个国家也必定是个安定和谐的国家。现在有很多学者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理论,我觉得要真正深层次的剖析中国的社会分层和社会变迁必须从家这个单位出发,看看家这个社会体细胞经历了哪些变迁。

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名门望族,其血脉延续久远,见证了无数次“城头变换大王旗”,经历了数百年物是人非的变迁。其中大部分既富且贵,但也不乏有些小康之家家风醇良,历史悠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郑氏义门。

郑氏义门——今天更多的人是称呼它“江南第一家”,位于浙江省浦江县郑宅镇,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自南宋建炎年间始,历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三百六十余年,鼎盛时有三千多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多次受到朝廷旌表,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赐“江南第一家”。但在这之前的元朝,已经有过两次旌表“义门”的盛典。元至大四年二月(公元13)首次旌表为“孝义门”;元重纪至元元年冬十二月(1335)再次旌表为“孝义郑氏之门”。对此,宫廷上下,认识一致,颂声如沸,自皇太子至丞相诸公卿多作大书及赋诗以美其行。有史载日:“部使者余阙行县,以其孝友七郡或莫之先复篆‘浙东第一家’以褒之”。一代贤相脱脱有“白麟溪”三大字题赠。翰林学士承旨月鲁帖木耳为中书平章政事时,于至正十二年(1352)行省浙江,书赠“一门尚义,九世同居”八大字。元至正十三年(1353)皇太子爱猷识理达腊,两次赐书“麟凤”、“眉寿”。其他王公大臣以及翰林国史院的儒学名家如虞集、揭兴埂⑽K亍⑴费粜、李好文、陈绎曾、陈旅,以及与郑氏有同里与世交关系的黄谩⒘贯、吴直方等京都名士,也都加入了吟诗作文赞美的行列,掀起了一个强大的舆论热潮,

这些题赠和诗文,后来均被制成匾额悬挂厅堂,收入《麟溪集》中,载入史册,成为郑氏家族一代光辉的象征。那末元朝统治者——草原里打过来的蒙古人,为什么如此重视一个家族的治家经验呢?

元朝统治者,虽为蒙古贵族却不通汉族文化。但是它们在长期的征战中,认识到汉文化对于夺取和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元始祖忽必烈登上皇位以后,在他的`即位诏书中就指出:“惟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先皇帝即位之初,风飞雷厉,将大有为、忧国忧民之心虽切于己,尊贤使能之道未得其人。”因此,他就位伊始,即诏十路宣抚使,举文学才识,可以从政及茂材异等,列名上闻;并诏立国史翰林院,招揽儒学人才。一代大儒姚枢、许衡、窦默等都成了元始祖的重要谋臣,又在各地又诏立诸路学校提举官,一些博学老儒得到了擢用,为元朝初期施仁发政,立纲陈纪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家庭政治、家庭伦理建设,一开始就受到元朝统治者的重视,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宗法制度和思想体系,得到了继承和发扬。“隆古之治在乡族,固国之本在巨室”,“平天下必从齐家始”,形成了朝廷上下的共识,旌赏孝义力田是他们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元朝宫廷规定“民有同居五世者,辄下令旌表其门”。可惜当时这样的“门”不多,而浦江郑氏家庭,却脱颖而出,首开元代风俗之先,实现了“九世同居”的振兴局面,自然受到朝廷的重视和表彰。

郑氏家族的同居义举,所以受到当时朝廷的重视。还出于统治者的自身的需要。元朝当局有个致命的缺陷,皇位的继承法没有规定,只是依仗贵族大会(忽里台)来公选,每次皇位交替,都存在着一些不确定因素,给后宫、重臣及诸王之间的竞争留下了隐患。元始祖忽必烈,平定天下,以文德洽海内,定一代之制,使典章文物大备,可谓功勋卓著。但在他去世以后,由谁来继承皇位就成了问题。他有十个儿子,二儿子裕宗真金,被封为太子,不幸比始祖早九年而薨,不得已只得把皇位传给裕宗的第三个儿子铁木耳,但裕宗还有第一个儿子甘麻剌,他也不甘心将王位拱手他人?就这样忽里台大会开了一百二十多天,为立储争论不休,直至甘麻剌受到众人责备而退让,铁木耳方当选。不过自此以后,两派势力围绕皇权之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自忽必烈去世至最后一个元顺帝登位的三十九年间,皇帝换了九个,最短的只有两个月。英宗、明宗均在位被谋杀身亡。而一个成功登位的皇帝,也无不以反对者的鲜血生命为代价。而郑氏家族孝义同居的事迹,同皇族内部的争斗,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家和万事兴”,元朝宫廷有识之士都意识到这一点,拼命宣传郑氏同居的意义和好处,可惜元朝统治者无法学到手,在一片表彰郑氏义门的声浪中,继续杀来杀去,内外交困,终于走向了元历史的尽头。

更多精彩分享:

1.郑义门观后感

2.郑义门动漫观后感

3.郑义门观后感【小学生】

4.郑义门观后感5篇

5.郑义门观后感100字

6.郑义门动画片观后感

7.郑义门观后感字

8.郑义门观后感300字三篇

9.郑义门观后感【优秀】

篇11:郑义门观后感600字

在中国的人文学者和江南人家中,郑义门已经整整闻名了9!900年呢!你可能会不以为然,但是,如果你知道有的国家只盛兴了100年,就灭亡了后,一定会十分惊讶的。不只这些,郑义门还播放了一个更惊天动地的节章,十五代同居-----数百人呐!人越多越乱,像赶集似的,一定到处熙熙攘攘,汗一挥,一把雨;肩擦肩吧?不过,郑家可不一样,不信?听。他们有晨训,像孩子们做操,一行归一行,一列归一列,十分整齐。年老者坐在“龙椅”上,讲各种各样的事与规矩,井井有条,不含糊。吃饭呢?也这样吗?当然了!他们不但井然有序,还有老幼与男女之分:男的一处,称同心堂;女的一处,称安贞堂;老人别开一处,叫眉寿堂。这才是真正的家!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郑家也有家规《郑氏规范》。它被宋、元、明三代正史所传,中间蕴藏的“学问”,都引起人们浓厚兴趣。有一位郑家子弟偷偷地,偷偷地,去村外的平地上赌搏。不过,本不以为然的他还是被抓住了,“恶人有恶报”,落下了40竹板。

现在呢,孩子们成了大人手心上的“小公主”与“小王子”,大人们总是“托在手心中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样子。让孩子娇惯,像温室中的花儿。唉,孩子动不动就哭闹。我认为,孩子应该像郑家子弟一样,有家规,遵道德,孝父母,不该乱闹,有奖有罚,老幼分明:让长辈先吃饭,自己再上桌……

篇12:郑义门观后感600字

《郑义门》通过动画的形式,引导党员干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汲取家规家风中的精华,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引领社会风尚,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深入挖掘“郑义门”168条家规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家长郑濂的故事为经,以家规为纬。

如第2集“家法如山”就讲述了一位郑家子弟因赌博,触犯家规报了官。其实我觉得这个人的确触犯了家规,不过也没有必要报官,但是如果一直这么下去的话,就会变成大错,因此,“报官”就是把错误在最小的范围里面遏制住。这就是:天下的事不是难于规矩,而是难于尊不遵守规矩。第5集“教化为先”讲述了郑家子孙因家里没钱就拿学堂里的东西去换钱,拿回来的钱给奶奶买药吃。不过在我看来就算家里没钱,也不应该偷东西,也要有志气。这就是:说话不如教育,要以责人之心责自己,要以恕人之心恕自己。第8集“良药苦口”讲述了郑家大臣发现收粮的数量不对就把多余的粮食还给了老百姓们,我看了,真的是感到有一种“取之于民”,“还之于民”的意识。这就是:虽然这是小事,但要是一直这么下去小事也会变成大事。

《郑义门》这部动画片让我意识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多么重要,以及古代和现代的区别:古代不能擅自收他人的物品 不到一定的年龄不能穿绸缎做的衣服和不到一定的路程不能坐马车……不过这只是郑氏家庭里的故事,和现代比真是天壤之别,但是道理是相通的,我们也不能随便收受贵重的物品,正式的场合也不能穿的太随意,距离比较近的话一般不考虑坐车等等。无规矩不成方圆,郑氏家族的故事的确是我们的典范呢。

上一篇:企业管理与人生修养管理小短文下一篇:楼道安全教育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