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心理学考研真题看备考

2024-04-20

由心理学考研真题看备考(精选8篇)

篇1:由心理学考研真题看备考

由心理学考研真题看备考

以下是心理学考研实验心理学部分进行解析,希望通过今年的真题为咱们考研的同学指引备考方向,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从考察内容分布分值来看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产生和发展以及实验研究一般程序分值不小,以往此部分考察很少,且分值很低,然而今年却受到了重视,所以说,要重视实验心理学每部分内容;实验设计仍然是考察的重中之重,分值也很高,所以同学们今后的复习一定以实验设计为主;另外今年也有很大比重放在了主要的心理学实验上,特别是记忆实验,比如咱们出了一道前瞻记忆的题目,主要考察是实验范式。

二、从题型特点分析:

单项选择题:

内容各章基本平均,突出基础知识,侧重实验设计。

多项选择题:

以“主要的心理学实验”为主,考察影响因素或实验范式。

简答题:

增加“心理学实验研究的一般程序”,兼顾“主要的心理学实验”。

综合题:

依托实验设计,突出分析能力

三、从20真题考查内容侧重点引导考生备战15年考研

我们从这个天平的两端可以看出,2014年考察的侧重点,当然实验设计和变量仍然是重中之重,但是也不能忽视主要的.心理学实验,反应时以及实验心理学概述等基础知识。

因此,咱们15年备考的同学一定要记住张老师提出的复习实验心理学的复习方针,概括起来是:重设计,多联系。具体就是,掌握实验设计、实验范式和具体的实验研究。

篇2:由心理学考研真题看备考

2014考研初试终于在或紧张或兴奋的状态下结束了,我们对考研真题做了全方位、立体化解析。通过真题解析,14考生对自己的作答情况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透过14考研真题详解,指导15考研备考,这才是解析的真正意义所在。

从2014考研教育学真题整体来看,在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方面都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单项选择题、辨析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此外,各科总分值的大致分布也没有变化。命题范围仍然主要出自教育学考研大纲,基本没有超出考纲或偏离考纲的题目。

但是的出题方式更灵活、综合性更强,既考查全面,又注重应用。例如,20教育学统考真题的选择题中,13题的表述是“关于终身教育,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以及41题“下列研究假设中,不符合研究假设表述规范的选项是”,显然,这种否定的问法扩大了对考生的考查范围,也加深了考生的理解程度;再如42题“受身心发展水平的制约,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转较弱,行为随意性强,自我控制水平低,在对其进行研究时,较适宜采用”,较适宜采用,说明可能选项中的几种方法都是可行的,但是问的是最适合的方法,这就需要考生审清题干,细致分别这几种方法的区别,再深入分析题干中的信息,以找到对应的答案。

再如2014年的主观题部分,简答题49题是“课程的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一般而言,心理组织对考生来说应该不陌生,课本上或者是在复习资料中都会有很多的表述,但是逻辑组织却不是那么常见,这就需要考生不急躁,静下心来好好搜索自己脑中的知识点,或者是结合自己的实际上课过程进行全面思考,和自身相结合,再回答出相应的知识点。56题选做题也充分说明了题目越来越灵活,越来越贴近实际。选做题1说的是老师在上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甚至是考生在小时候也出现过的问题,需要考生结合自己的现有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选做题2说的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家庭教育现状的调查研究,众所周知,现如今,外来务工人员越来越多,而其子女上学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重要,在甚至是以后的考研过程中,相信类似的现实问题会越来越多,灵活性也越来越大,希望考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学好书本知识之外,和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分析一些现象。

制定全面复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学统考是一门大综合,涵盖的内容极其丰富,因此,开始复习之前,大家要制定一个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复习计划,计划该包括每个时间段要完成的复习内容。考研教育学可以粗略的划分为三轮:第一轮,搜集资料,学习导学课程,对考研教育学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边看书边笔记,笔记尽量详尽,看书也不追求速度;第二轮:看着自己的笔记进行背诵,这个过程最艰难,速度也较慢,默记的优点是速度快,但容易忘记;第三轮,根据新大纲,翻开书查漏补缺,进行冲刺复习,利用模考调整临考状态。大家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分阶段学习,消化吸收各个知识要点。

各科目复习要点

鉴于教育学原理的考题越来越灵活,实践应用性越来越强的特点,考生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深刻理解书中的定义和理论,并学会用理论来分析现实,同时也要多注意教育实践的热点和难点,学而有余的同学更可以关注一下现在教育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另外要在自己所重点阅读和学习的教材、大纲解析之外,多做拓展性阅读,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以及一些教育门户网站,这些都有助于提高考生的教育学素养。

中外教育史的内容在教育学统考中占100分左右,无论是中国教育史还是外国教育史,所涉及的知识点都非常繁多又细致,主要是通过选择题、简答题和分析论述题来考察。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考生不仅要加强识记,也要注意融会贯通。复习时可以根据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教育实践三条线来进行。在复习教育史时,可以联系着教育学原理的知识进行理解记忆,因为教育史学科的诸多历史事实实际上是含着教育学理论逻辑的,如果能联系教育学原理的知识进行理解性的记忆,肯定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育心理学知识在四种题型中均有考查,可见其所有知识点都是重点。在选择题中,考察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学习及其理论解释、知识的建构、学习策略及其教学三部分。大题中常出现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及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等方面的.考点(这与目前我国课堂教学中的现实情况有关),从情境式材料题中也可看出,命题老师想要更多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所以考生在应对教育心理学时该全面复习,着重理解。知识掌握要扎实、熟练,不能似是而非。

在统考的课程中,教育科研方法偏重实践,重点在于各种研究方法的掌握。另外,教育研究方法主要以情境式材料为主,偏重于对学生实践研究能力的考察,考察的重点几乎涵盖了教育研究方法的所有知识点,其中教育观察研究、教育实验研究、教育调查研究、教育研究的选题与设计、分析及教育研究报告的撰写等知识点最易以分析论述题的形式考察,有单独部分的考察也有对这几方面内容的综合考察。鉴于此,建议考生应该对教育研究的各种方法、类型、流程及其注意事项等方方面面做足准备,这也是作为准教育学研究生应该必备的素质。

篇3:由心理学考研真题看备考

从初期一哄而起、潮水般漫天涌来的对施暴者的网络谩骂和人身攻击, 到事件一步步逼近真相后网络舆论的渐归平静, 网民在这一事件的发酵过程中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 也随着事件的发展不断转换其心理立场, 本文分别从传播学的“刻板成见”、“群体极化”和“沉默的螺旋”三种理论入手, 试图再现“少女毁容案”中体现的网络受众心理特点。

一、受众对“官二代”的“刻板成见”认知

“刻板成见” (stereotype) 是李普曼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 即指人们对特定的事物所持有的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和印象, 它通常伴随着对该事物的价值评价和好恶的感情。李普曼认为, “在所有具有支配力的因素中, 最让人难以捉摸、最有普遍性的就是创造并维护成见库的那些因素。我们在看到世界之前就被告知它是什么模样。我们在亲身经历之前就可以对绝大多数事物进行想象。”[2]

“刻板成见”的糟糕之处在于, “它在我们所意识到的信息尚未经过我们思考之前就把某种性质强加给这些信息”, [3]因而“我们不是先看到事物, 然后给他们下定义, 而是先下定义然后再去看他们”。[4]而“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 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 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5]

在“少女毁容案”中, 受众对“官二代”的刻板成见成为网络舆论爆发的重要原因。而这种刻板成见的形成, 一方面是基于受众对社会现实的亲身体验, 另一方面则与大众传媒对此类事件铺天盖地的报道、评论密不可分。从药家鑫的残忍麻木到“我爸是李刚”的骄横狂妄, 从李双江之子无照驾车打人到各种企事业单位招考中的“拼爹”现象, “官二代”、“富二代”经由媒体的报道、放大已经成为社会不平等的代名词, 进而成为公众不满情绪的直接宣泄口。

媒体在报道相关事件时, 对强者与弱者二元对立的价值判断和定性, 对“官二代”、“富二代”的标签化、甚至是某种程度的妖魔化, 使受众在大量置身于这类新闻报道时, 自然形成对“官二代”群体的刻板成见, 形成“凡官二代, 定如何如何”的思维定势。虽然理性中的我们都明白违法犯罪与否和人的家庭出身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在遇到相关事件时, 这成为我们最快速便捷的思考方式。

在“少女毁容案”的网络传播中, 出于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 几乎所有的商业网站在报道、转载此事时, 都刻意强调、放大了犯罪嫌疑人的“官二代”身份, 没有查证、核实的过程, 也并不考虑由此可能引发的不良传播效果。因此, 网友在看到“官二代”将少女毁容的新闻时, 一边是出身普通的女孩, 一边是顶着“官二代”头衔的犯罪嫌疑人, 再加上少女毁容前后对比极强的照片, 网民的愤怒之火被点燃, 一起原本独立的刑事案件变成裹挟着汹涌民意的公共舆论事件, 被贴上“官二代狂妄, 其父母包庇纵容”的标签, 因而网络上漫天散布的对犯罪嫌疑人及其家庭的极端辱骂、人身攻击也就不足为奇了。

正如李普曼所强调的, 大众传播媒介在形成、维护和改变一个社会的刻板成见方面拥有强大的影响力。问题的关键是, 传播媒介所营造的间接环境不仅是人为的、虚拟的, 有时甚至是歪曲的、伪造的。[6]由于传统媒体的深度介入, 有关“少女毁容案”的真相才逐步浮现出来, 公众对事件真相才有了更清晰的判断, 比如被网帖指责的“省审计厅高官”其实只是一名科级干部;犯罪嫌疑人家庭不支付医疗费的情况也并不属实;甚至受害人家属多次强调的双方并非早恋这一重要事实都经不起查证……至此, 轰轰烈烈的网络舆论才开始降温, 回归到理性中来, 进而转向对毁容少女的救助。

二、网络信息互动中的“群体极化”现象

“群体极化” (group polarization) 由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凯斯·桑斯坦提出, 即“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 在商议后, 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 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他还指出, 互联网中群体极化现象更容易发生, 极化程度也高于现实世界。[7]

引发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就是匿名传播与去责任化。匿名, 是网络传播的一个重要特征, 正是这种匿名性, 带给网民的一种不被他人知道姓名和身份、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安全”状态, 使得人们在自由遨游网络世界的同时, 也容易失去社会责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做出种种在现实生活中通常不易表现出来的极端行为。

其次便是群体盲从。一般意义上认为, 网络增强了受众的能动性、参与性, 开辟了个性化、小众化的传播时代, 但人毕竟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其心理轨迹依然受到社会控制机制的影响, 因而在网络传播语境下, 传统意义上的群体压力、从众心理依然发挥作用, 群体心理中存在的去个性化的成分、对群体中“优势意见”或“意见领袖”的盲从仍可能导致群体极化。

最后则是群体同质化与信息窄化。桑斯坦指出:“网络对很多人而言, 正是极端主义的温床, 因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网上轻易且频繁地沟通, 但听不到不同的看法。持续暴露在极端的立场中, 听取这些人的意见, 会让人逐渐相信这个立场。”网络进入web2.0时代, 网民的自主参与性大大提高, 具有同质化特征的网络社区和社交网站兴起, 由于这些用户接近的社会地位、教育背景, 往往在面对同一社会事件时有相同的观点、态度, 而持续浸润在这种由相同反应和类似信源建构的环境中, 发生群体极化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强。

在“少女毁容案”中, 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网络传播语境下受众的群体极化趋向。从24日事件曝光以来, 网络上关于此案的信息呈现出无序和混乱的状况, 各大论坛、社交网站、微博上充斥着网友对犯罪嫌疑人的极端攻击性话语;紧接着, 网友又通过人肉搜索将其父母的个人信息爆出, 并号召网友“帮忙转发”;甚至连一些微博名人也纷纷发表了语气强烈的谴责性博文, 带动更多网友群情激奋, 从而形成一呼百应之势。网络舆论就此呈现一面倒的局面, 关于此事的不同意见完全被淹没在对当事人及其家庭的谩骂中, 施暴者已然被置于“全民皆曰可杀”的地步。

跳出此案, 我们可以发现群体极化已经成为近年来网络对公共事件的一种常态反应。在活跃的网络话语交换中, 越趋极端的意见越能得到响应, 而试图辩护的意见一冒头就会遭到抨击。在药家鑫案中, 中国公安大学教授李玫瑾因“激情杀人”一说被网友批评甚至谩骂,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孔庆东则因一句“他长的是典型的杀人犯的那种面孔, 一看就知道是罪该万死的人”而备受追捧。而在李启铭案中, 网民对李铺天盖地的辱骂, 却很少有人质疑“我爸是李刚”、“李启铭监外执行”等话语的真实性。[8]同样, 在“少女毁容案”中, 如《南方都市报》社论所言, 即使人肉出犯罪嫌疑人父母的身份后, “愤怒的人们很难知道, 在官场序列中, 这个‘某处处长’和‘局办公室主任’究竟是个什么样层级的职位, 或者他们原本就对这样的细节问题不感兴趣, 只要施暴者出生于官宦之家, 其言行契合自己关于官二代的想象就已经够了”。

三、网络舆论形成中的“沉默的螺旋”机制

“沉默的螺旋” (the spiral of silence) 由德国女社会学家诺依曼提出, 她认为, 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 总是力图从周围环境中寻求支持, 避免陷入孤立状态, 这是人的“社会天性”。为了防止因孤立而受到社会惩罚, 个人在表明自己的观点之际首先要对周围的意见环境进行观察, 当发现自己属于多数或优势意见时, 他们便倾向于积极大胆的表明自己的观点;反之, 一般人就会屈于环境压力而转向沉默或附和。[9]

因此, 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也就是说, 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 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 这种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 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 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根据诺依曼的观点, 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 而是“意见环境”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动这一非合理过程的产物。[10]

在“少女毁容案”事件发展中, 在网友的一片谩骂声中, 尽管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 这些相对理性的网友一边观察事件一边小心求证, 尽可能客观的评价这个事件。但是, 这样的声音往往湮没在大量极端、恶毒的抨击性话语中, 甚至引发网友的群起而攻之。因此, 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微弱, 而抨击的一方越来越强大。2012年2月26日,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昌凤发表微博“少女周岩被追求者男同学陶汝坤烧伤, 惨剧发生5个月后, 媒体热报, 信源主要是周岩家人, 多家媒体标题上突出‘官二代’伤人”, 提醒媒体不要简单贴符号化的标签, 要有理性思考和独立判断, 但她的声音在当时并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 甚至还招致一些博友的非议。

值得注意的是, “沉默的螺旋”强调的是传统大众传播的高压环境对现实中个人的影响, 但从少女毁容案最初从网络的引爆到传统媒体介入后归于理性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看到在互联网的虚拟环境中, 这种社会心理机制同样存在。托克维尔曾以多数人名义行使的无限权力称为“多数人的暴政”, 在关于某些公共事件的网络舆论形成机制中, “沉默的螺旋”带来的消极后果之一无疑就是如此, 进而造成对少数人权益的漠视和侵犯。在一个真正自由平等的传播语境中, 少数人、哪怕一个人的意见也应得到认真的倾听和足够的尊重, “强势意见”无权以各种方式向异见者施压并要求其服从。然而, 在无数人呼唤的网络带来民主的时代, 网络传播中粗暴话语对“协商民主”的消解、对“少数服从多数”机制的服从, 使得人们对新媒介的高期许只能是一种简单的“电子乌托邦”思想。

综上, “少女毁容案”虽然已告一段落, 但此事件在发酵壮大的过程中体现出的网络传播语境下受众心理的一系列非理性特点, 仍然值得人们共同反思。一方面, 仍然是那句老话, 我们的媒体在报道时, 要秉承新闻客观主义精神, 遵循新闻报道真实、客观、全面、公正的原则, 回归到事实本身, 谨防贴标签行为;另一方面, 我们的公众、特别是网络受众亟待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加强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 从而能正确的判断和评估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毕竟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中, 唯有保持足够清醒, 才能运用传媒及其信息为个人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参考文献

[1]向前, 李阔“.少女毁容案”再调查:从高温到常温[N].新安晚报, 2012-02-29 (14) .[1]向前, 李阔“.少女毁容案”再调查:从高温到常温[N].新安晚报, 2012-02-29 (14) .

[2][3][4][5]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 江红,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57, 80, 67, 96.[2][3][4][5]李普曼.公众舆论[M].阎克文, 江红,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57, 80, 67, 96.

[6]李艳“.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公众舆论》的阅读札记[J].东南传播, 2010 (5) .[6]李艳“.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公众舆论》的阅读札记[J].东南传播, 2010 (5) .

[7]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50.[7]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黄维明,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50.

[8]叶宁玉.从若干公共事件剖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J].新闻记者, 2012 (1) .[8]叶宁玉.从若干公共事件剖析网络群体极化现象[J].新闻记者, 2012 (1) .

篇4:由高考阅卷看高三作文复习备考

古人云:“及之而后知,履之而后艰,乌有不行而能知者乎?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一足……”诚哉斯言,只有亲身经历高考阅卷,才能深切感受到语文教学的现状,进而有效地指导平时的写作实践和作文复习备考。数千篇作文的评阅,其中不乏才子才女的佳作。那些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对社会人生洞若观火的体察,以及纵横捭阖的才气,行云流水的表达,带给心灵的愉悦和沉醉,常令我们折服,动人处,不禁感慨之,吟诵之,涵咏之。尤其是考生在40分钟左右时间里,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让我们这些天天在指导作文技巧的老师们,在有“弟子不必不如师”的欣慰之余,恐怕有一种“胸中似有丘壑,下笔实无一言”的汗颜。当然更多的是带给我们审美疲劳的平庸之作。本文试图对考生的普遍问题作简单地诊断,或许仅为腠理之论。

目前,高中语文作文训练一般是按照三种模式来构建写作系列的,一是如新课程教材,按写作基本能力点编写,如“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出事情的波澜”、“学会横向展开议论”等;二是按照文体,一般从记叙文到议论文,有的还有变式,如杂文、评论类文、散文,有的切分还细一些,如写人记事类散文、文化散文、咏物哲理散文等,总结一定的写作程式;三是按照写作技巧,针对写作中出现的问题,或是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诊断支招,如“如何审题立意”“如何拟题”“如何开头”。除此之外,笔者建议高三还可按照常见的“母题”来构建作文训练序列,母题可大可小,作为一个栏目,就像《智慧背囊》那样,从校园生活到家庭生活到社会生活,一般杂志都是这样。另外,阅读也可以这样,和作文训练配套,以作文来凝练思想,厘清思维,以专题阅读来使思想深刻,使语言丰富。

2012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为材料作文,虽说横看成岭侧成峰,立意角度是多元化的,但整体把握材料,最佳立意无外乎围绕两个“母题”——“书信的味道”和“变与不变”,一个显得唯美怀旧,就像2011年的“旧书”,一个显得很现代,具有哲学思辨意味。材料中五人对话,很显然有一个话题中心,就是“变与不变”,而这一命意并非横空出世,奇崛突兀。命题者可谓循循善诱,从书信日渐淡出我们的生活一事,娓娓道来——“其实何止是书信,很多事情都在悄然改变”。也就是说,材料明显分为两部分,前面是引子,后面是题旨,或者说是命意,从个别到一般,要由此说开去。

学生围绕这两个母题可以发散、切分、衍生出很多子话题,如“书信的故事”、“书信的情思、情愫”、“书信的魅力”等,可以讲述与书信有关的故事,或以书信作为全文的线索,写人记事抒情,或表达某种体验、感悟、观点。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有计划地进行“母题”构建,积学储宝,酌理富才,确实可以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文章有“写不尽的母题”,但高考作文有“写得尽的母题”。“写得尽的母题”即作品的主题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那些永恒的话题——战争、人性、爱情、亲情、历史、文化等,只要平时注重积累归纳,学生是可以构建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和素材储备的。纵观历年各省高考作文,无论其形式如何变化多端,但“只要掀起盖头来”,揭开高考作文神秘的面纱,其本质仍是紧密联系中学生生活实际的话题,诸如为人处事、认知事物、认知社会、省察自我等方面,概括起来无非就是“道德之花”、“理性之光”两大方面,通俗地讲,就是中学生做人做事,想事情、看问题。基于此,只要平时作文训练体现一定的序列性和系列化,是可以写尽这些“母题”的。我们向学生宣扬一种观点,强化一种意识:所谓考场上的灵感无非是自欺欺人的遁词,作文是可以事先准备好的(当然指内容方面,并非宿构),平时苦练基本功,善于调动已有积累,才是作文获得高分的不二法门。考场上,学生只要恰当的链接,链接平时写过的话题,对经典、鲜活、新颖的材料进行适当的转化,并注意扣合话题,那么写作不再是“想说爱你不容易”。

如2012年的作文,就可以链接很多话题。如“快与慢”“继承与创新”“文化反思”“传统遭遇时尚”“土节和洋节”“汉字”“旧书”“诗意的生活”“铭记和忘记”“等待”“脊梁”这些话题,其中有很多就是高考作文题。考场上在链接、转化时,要注意一些问题。就是要深入挖掘两者的契合点。如我们写过“脊梁”,一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会下意识想到鲁迅的一段文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考场上,不少考生巧妙地进行了链接,这样写道:谁说时代在变,人心不古?古有志士仁人,今有“最美女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司机”……他们都是新时代的脊梁,美好的人性从来都不会改变。

又如,“快与慢”和“诗意地生活”,看似和“变与不变”八竿子打不着,怎么链接、扣合高考作文题呢?不少考生指出:在快节奏、经济效益至上的时代下,我们的心境发生了改变。我们失掉了一种诗意,一种情怀。是的,人生是应该充满劳绩,但还需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我们变得冷漠,迟钝,我们缺乏一种悲悯和博爱情怀,我们变得远离大地和河流,我们蜷缩在火柴一样的盒子里,除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我们的心灵开始异化,来扣合“改变”这一话题。

有一位考生作文题为《听听那冷雨》,文中“冷雨”是一个独特的意象,他寄寓着诗意的生活和一种平和安详的心境,作者这样写道:

如果李清照等待的不是书信,而是电子邮件,她还会写出“云中谁寄锦书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浪漫词句吗?

余光中笔下的那冷雨是浪漫而怀旧的,雨落在蹬三轮车的斗笠上,雨落在牵手情侣打着的油纸伞上,每一幅图景就像是老上海的电影镜头,黑白无声,但意境深远而悠长。但我们却听不到那冷雨了,我听到雨落在柏油马路上,冰冷的防盗网上,落在钢筋混凝土的丛林里,没有那种天籁之音,有的只是潮湿的心和一身的狼狈。

书信,只有摩挲信笺的质感,犹存的磨痕,才可以承载那沉甸甸的情感呵。便捷的代价便是过滤掉其中的款款深情,用同一字体,夸张的表情,冰冷的机器,呈现文字。而字里行间的情意,便在光电传输中消失了。

但总会有尖利的汽笛声和刺耳的刹车声,它们毁掉那冷雨滴落出来的静谧与安详。

其实不光是平时的作文训练,很多课本、阅读篇目,只要留心,均可以链接,转化为考场写作素材。《胡同文化》中对于日渐消失的四合院和胡同,作者情感上是复杂的,既有个人情感上的莫名的感伤和怀旧,又有对于时代变迁、世殊事异的通透和达观——毕竟城市化是不可避免的。《科尔尼耶老板的秘密》《姥姥的端午》,表现了随着古老生产生活方式的没落消亡,身处其中的人们难以割舍怀旧情结和随之而来的阵痛。怀旧而并非抱残守缺。这些文章无论是在题材还是主题上,都与本次作文极为相似,甚至可以作为“高考范文”。不少考生就是从这里获得灵感,或写成长中执着的书信情结,留痕岁月,沉淀亲情,启封尘封日记,追忆似水流年,叙述少小欢乐忧伤事,铺展青春纪念册,文章流露出对于岁月流逝,情随事迁的感慨和感伤。一页页泛黄的信笺,以及滴落的泪痕,可唤起内心深处那种久违的感动和温暖,幸福和忧伤一阵袭来。考生在展现科技日新月异的同时,也往往流露出明媚的忧伤,怀旧的感伤和失落的忧思,间或阅尽沧桑的理智和豁达。进而联想到很多事物、现象,都是相同的宿命。人们在追求快捷的同时,忽略了很多珍贵的东西。现代人物质极其丰富,但很难有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作者以渐行渐远的书信切入,通过类比联想和对比联想,感慨今昔,紧扣时代脉搏,思考社会现象,剖析国人心理,触及灵魂深处,写出了很多思想深刻、贴近现实人生的文章,表现出相当的认知水平,确实在思想深刻、感悟独特、观点具有启发性等方面达到了发展等级。

篇5:由心理学考研真题看备考

2018 年的考研考试已经结束,相信很多同学,尤其是即将参加 2019 考研的同学,对今年的题目尤其关注,下面我们就从考题特点角度出发,为大家明年的考研提出一些复习建议。

一、考题特点

2018 年的数学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难度增加:2018 年的试题在整体难度上相较 2017 年有所明显增加,无论是数学一、二,还是数学三,无论是选择、填空,还是解答题,这一点都有明显的体现。

(二)注重三基:和往年一样,今年题目仍然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及基本运算的考查,但是相比去年,考查的难度更大,角度更新。如:数学一第 1 题,考查绝对值函数可导 的概念,这是三张试卷共有的一道题,但这道题并不是简单知道导数定义就能做对的,还考 察了绝对值方面一些细节的知识点。又比如数学一第 14 题,考查基本事件概率的运算,把 独立,不相容,条件概率等知识点融为一体,是一道非常综合的好题。

(三)考点新颖:今年的题目有很多新颖的考点,虽然在大纲范围内,但却是多年没考 或者是从未考过的点。比如数学一第 8 题,是一道假设检验的选择题,这个点,只在 1995 年和 1998 年考过,自此之后 20 年再未出现。又比如数学三第 11 题是一道二阶差分方程的 题目,虽然差分方程在历年曾经考过三次,但是二阶的差分方程还是第一次考查,并且大纲 中并没有明确要求,再比如今年的线性代数二次型大题,打破传统的应用特征值化标准型的 方法,考查了配方法化二次型标准型。这些考题,让今年很多同学有措手不及的感觉。

天任启航考研http:///

(四)计算量大。这一点是最近几年考题的一贯特点。通过复杂的计算考查大家的数学 运算能力。比如数学一、二共有的第 15 题不定积分,数学二的 17 题二重积分等。

二、复习建议

(一)总体原则:综合以上特点,对 2019 年的考研数学复习,我们给出大家以下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

今年的考题对于大纲基础考查不但深入,而且还很全面,考了很多往年没考的死角,所以在今年的复习中,我们一定要对大纲要求的全部知识点做全面、系统的复习,那么我们要 对大纲要求的知识不但要加深理解,并且要熟练记忆。很多同学都在这方面吃亏,比如不能 熟练、准确记忆泰勒公式、斯密特正交化变换及概率中各种统计量等,造成考场上出现知道 怎么做,但就是做不出来的现象。

(2)重视真题,归纳题型

结合历年真题,归纳总结历年考试中常考的题型和解题方法,并进行相应地训练,对于提高成绩有着巨大的作用。

(二)全年复习策略: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给大家提出以下复习策略:(1)基础阶段,全面复习(1 月~6 月)

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结合教材对应章节系统复习,打好基础,特别是对大纲中要求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要系统理解和掌握。完成从大学学习到考研备战的基础准备。这一阶段主要的焦点要集中精力把教材好好地梳理,要至始至终不留死角和空白,按大纲要求结合教材对应章节全面复习,另外按章节天任启航考研http:///

顺序完成教材及相应的配套练习题,通过练习检验你是否真正地把教材的内容掌握了。由于教材的编写是环环相扣,易难递进的,所以 建议每天学习新内容前要复习前面的内容,按照规律来复习,经过必要的重复会起到事半功 倍的效果。也就是重视基础,长期积累;基础阶段重视纵向学习,夯实知识点。

(2)强化阶段,熟悉题型(7 月~10 月)

这一阶段是考研复习的重点,对成败起决定性作用。在这一阶段,我们要熟悉考研题型,加强知识点的前后联系,分清重难点,把握整体的知识体系,熟练掌握定理公式和解题技巧并通过真题讲解和训练,进一步提高解题能力和技巧,达到实际考试的要求。

(3)冲刺阶段,查缺补漏(1 月~12 月)

这一阶段的目标是通过对以往学习笔记的复习全面掌握考试要求并进行高强度(高于考试强度)的冲刺题训练,进入考试状态,达到考试要求。建议大家通过做题进行总结和梳理。另外,复习教材和笔记,对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定理进行记忆,尤其是平时不常用的、记忆模糊的公式,经常出错的要重点记忆。在此基础之上开始进行模拟试题或者真题的实战演练,在这个过程中,注意答卷时间的分配,重视考场心态的调整。

以上是我们对大家 2019 考研数学复习的一些建议,相信通过这一过程,大家一定能在2019 的数学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篇6:由心理学考研真题看备考

出题特点

南京师范大学的题型全面,考题知识点覆盖均衡,南师大的应用心理硕士真题题型主要分为:选择、名词解释、辨析题、简答题、论述题。南师大分别从客观题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从主观题中考查学生掌握的深度及其观点。勤思应用心理硕士老师针对真题辅导来看,应硕的出题还是比较基础,注重知识的全面性;相比学术,并没有学术的那么深,所以勤思老师建议,学生复习时按照大纲,不要忽略普通简单的知识点。如名词解释中,涉及到测量和普心的比率智商;及普心的人格的特点。

真题解答

关于南师大应用心理硕士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勤思应用心理硕士老师建议,选择题上,主要是注意相关概念和知识点的一个鉴别。而主观题,如果名词解释,简单题,这样的题,一定要按照心理学术语来答,这一部分在复习中要加强记忆。辨析题,说先要树立观点,这就要求你对相关理论的人物、观点、发展、应用及评价都要有一定的掌握,当然可以有自己的语音和观点。但是不要脱离心理学的术语和视角。最后是论述题,论述题都是一道大的理论题,勤思老师建议,我们看书学习或者听课时的经典理论不容忽视。论述题的逻辑思路和框架一定要清楚明晰。

备考指导

在心理学备考方面:我们给出以下几点:

第一:信息量。由于应用心理硕士是非统考的,是各大院校自主命题的,所以关于应硕的考点,重点,难点及题型范围,都是你备考时不可忽略的问题。

第二:知识量。了解了院校信息,考试信息。下一步就是你如果进行应硕考试科目的学习,关于应硕的考研,大家都反映,只有一个大纲怎么复习,没有重点,那么多书,考研初试分数说明一切。勤思提示重要就是一个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

篇7:由心理学考研真题看备考

考研英语复习备考关键 吃透历年真题

首先是考研文章的本身,考研文章的选材特点都有承继性,句子的复杂程度、文章的难度和常考的领域都有重复性,选用其他的阅读材料未必与考研贴近。所以精读真题,深入分析每一篇文章的难句结构、段落结构,熟悉常考领域的词汇和引伸的意思是你提高考研阅读水平的捷径。因为考研阅读是阅读水平达到一定水准之后才可谈及的技巧。所以精读真题是提高你考研英语成绩所必须下的扎实功夫。一切空谈的技巧都不完全灵验。并且在研读考研真题的过程中可以熟悉单词,如果你在做历年真题的过程中把遇到的大纲上有的单词就在大纲上划下来,划到最后你会发现,仅仅所有的阅读就包括了大纲上所有的.单词。把这些文章就象学习课文一样的认真分析以后多多阅读,熟读,好的甚至能够达到背诵,大纲上的单词也就基本上全部解决了。

其次就是文章的题目和答案,真题不应只重文章轻解题。在你读通文章后,还有一件事情要做,就是仔细分析题目和答案。考研的题目陷阱很多要慢慢领悟。考研英语的题目出得很细,但此细不在细节上。你必须对作者的态度把握好,你必须洞悉作者观点的变化之处。这些题目都是中国命题专家根据中国学生的习惯思维和做题习惯出的,因此很多题目都非常容易做错,而且如果你总是按着自己的思路想的话,还会越想越觉得题目出得离谱。等隔一段时间再做一遍,你会发现,上次做对的还是对的,上次做错的还是错的。关键的问题就是:出题人不是你,是那些整天琢磨着怎么整倒你的专家们。而且他们的这些阴谋不是你能左右和改变的。所以你只有一条路了:改变自己,忘记自己的思路把自己的思路拼命往专家的思路上靠,靠得越近就越容易做对题。这个靠的过程,你可以从手头上的阅读参考书上,从网课上得到一些启发,但他们只是启发你而已,消化还得是在做真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体会。

篇8:由心理学考研真题看备考

关键词:大学生,考试作弊,诚信教育

当前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大学生代替他人考试或使用通讯工具及其他作弊行为情节严重的,校方可以做出相应的纪律处分甚至取消学籍。而去年通过的《刑法(修正案九)》则有了更为严厉的规定———考试作弊入刑。纵然对考试作弊下达如此严惩的命令, 仍有部分大学生无视相关规定,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不断因为考试作弊而被处分,犹如最近报道的考研“枪手”忏悔事件一样,各种考试作弊问题依然不断重复出现在大学生考试群体中。面对如此现象,毫无疑问部分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出现了问题,做人的基本诚信品质也是缺乏的。诚信品质是大学生的立身之本,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大学生考试作弊及诚信缺失问题并积极探讨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透视

考试焦虑是考试中的常见现象,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会面对很多考试,许多大学生都可能因此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体验,由此产生不同程度的压力感。考试焦虑既受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又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知识水平和应对考试能力的影响,还可能受到来自家庭结构、学校体制和社会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适中的考试焦虑有时候对大学生是可以产生一定的激励作用,也有利于自身的真实水平的发挥。但过度的焦虑会让大学生精神懈怠,情绪浮躁,态度消极, 意志力不强,对大学生的认知过程和身心健康产生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导致他们的诚信道德意志减弱, 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受到影响,致使一些大学生不顾作弊所带来的后果,一意孤行。过度焦虑造成部分大学生对考试抱有反感情绪和恐惧感,因此可能侥幸投机而滋生作弊心理。

根据参与人数,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类型可以分为单独作弊、共同作弊和串通教师参与作弊,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考试作弊的手段也不断更新、升级,从通常的偷看、扔纸条、夹带、替考、打手形、换卷或假借上厕所的时间手机上网查询答案等,升级利用多功能钢笔、微型耳机等多种先进作弊工具。2016年1月22日, 考研“枪手”忏悔后悔一生的事件在网络上传开以后, 大众一片惋惜并由此引发诸多反思。对于三个替考者而言,他们的命运从踏上北京的列车开始翻转,因为做出错误的抉择,放弃了对自己最后的救赎,人生从此留下污点。近日,房山法院开庭审理了三起替考案。 这是在替考罪名被纳入《刑法修正案(九)》后,北京首批开庭审理的替考案件。在这之前,他们被“考过后另有重谢”、“提供工作便利”、“会提前转正”等理由说服,决定替人考试。如今,在同一个庭审现场,三个年轻人声泪俱下,悔恨当初。“我这辈子就这样毁了,这个事是太大的教训。”他们面临的将是一个月的拘役、 一万块钱的罚金。更让他们焦虑的是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因为替考案底的烙印而被蒙尘的人生。尽管十分后悔,也要付出代价,用一辈子给自己上了代价惨重的一课,替考的这个案底,将跟随一生。审理这三起案件的房山法院法官董杰对法晚记者表示,替考这种行为破坏了考试秩序,也会影响到其他辛苦复习的考生。如果这种行为泛滥的话对整个教育制度都会产生影响。拘役一个月、罚金一万是出于他们都是初犯的考量,也希望能给年轻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 董杰说刑事犯罪记录是留案底、入档案的,以后他们在工作方面可能会受到影响,“好多单位都要求没有犯罪记录,去许多国家机关、国企可能连准入的资格都没有。而且以后要是有其他犯罪的话,有前科是要考虑从重处罚的”。通过对这个事件的思考,人们不禁要问,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为什么还有这样的道德败坏行为?通过考研“枪手”忏悔的沉痛事件,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有效的诚信品质的培养势在必行。

二、大学生考试作弊及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长期考试作弊的心态会导致很多大学生在大学里没学到基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影响了对大学生评价的公平性,也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影响社会的诚信建设。这种不良现象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丝毫不能马虎应对。大学生考试作弊屡禁不止, 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从人性的角度讲,人通常会有自己的欲望和满足自己的欲望。大学生是否能抵制自己的不合理不道德的欲望,取决于他们是否能有良好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自我约束力和高度的自觉能力, 否则就会缺乏自我约束,产生投机心理,放弃对自己的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的要求,而采取作弊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考研“枪手”忏悔的沉痛事件中,三个替考者竟然被“考过后另有重谢”、“提供工作便利”、“会提前转正”等理由说服,决定替人考试,不惜违背做人的诚信道德规范,只为满足自己的私心的欲望。

从教育评价的角度来讲,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是教学方法,更值得思考的是我们的教育评价方式。学校奖惩与激励机制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不诚信的学生。高校考试制度把分数作为考核的标准,分数至上所带来的负作用挥之不去。分数的高低变成了评价大学生是否有用的标准,同时也是一个衡量大学生学习情况的尺度。这样单一的评价模式用来检测大学生的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大学生难免会产生不择手段的作弊动机,只为了获得高分,那像今年考研中的三个替考者的考试作弊现象难以制止。

从考核的角度来看,我们现在的教育考试方法上存在很多的问题。在考核过程中,在考试内容上,考核的重点在对知识的记忆而不关注对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考核;在考试结果上,考核的重点在大学生的分数而不关注大学生对问题的探讨、思考和创新。如果我们不能反思和改善考核的不合理和不规范之处,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不给以恰当的教育和合理的引导,而把教育成果的考核简单化,大学生以修满学分和获得毕业证为目标的话,那么在考试过程中大学生就可能出现投机心理而伺机作弊。

三、大学生诚信品德培养的对策探讨

大学生考试作弊反映出的诚信缺失现象既有客观环境的影响,也有主观意识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当代大学生诚信品质缺失的问题,既要从教育源头上着手,也要在体制上用功。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在大学这样良好的环境,是适合大学生修身养性的,因为大学里有这个资源,有这个氛围,在这个宁静的校园环境下,高校为大学生创造适宜的学习氛围,真心为大学生排忧解难,在获取学生知识的同时,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自身修养,培养大学生诚信、正直的品格。此外,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多种形式展开必要的心理咨询活动,用科学的方法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心理调节,缓解他们的焦虑心理,提升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要从教育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善,使其更加贴近人心,更富有效果,促成大学生诚信的品质的形成,促使道德教育从道德意识在强烈的道德情感的驱动下转变为道德行为,最终沉淀为稳定良好的道德品质。

2.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学生就诚信道德品质教育而言,仅仅依靠学校来做是远远不够的。当社会正气不能得到有力伸张,一部分人在无所顾及地践踏道德时,要让大学生接受道德的训诫并转化为他们的道德实践是不大可能的。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发挥电视、报刊、网络、杂志等大众传媒的教育功能,弘扬社会主旋律,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环境,积极建立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并内化为人们的社会道德责任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3.建立完善的考评机制。从对学生的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可以看出,考试作弊的原因不仅是教育环节出现问题,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考评机制存在问题。所以我们必须在改革体制上下大功夫,为学校的诚信教育开拓出空间。在考评机制改革上,高校要重视考核效度,改善闭卷考试单一的现状,考试内容要结合学生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尽可能设计较开放式的题目,加强大学生知识转化为技能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作弊现象,为培养大学生积极的道德品质起到正面的引导和加强的作用。

4.建立大学生信用体系。大量的事实表明,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特别是涉及到自身的利益时,多会以一种投机的心理来对待问题,存有侥幸心理,原来的道德认识被他们抛之脑后。高校应当注重加强诚信机制建设,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及就业和诚信品质结合起来,建立学生个人的信誉档案,让我们的道德认知教育最终内化为学生的品质,成为他们实践中内在的衡量准绳,这样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才会真正取得效果。同时,应当强化规范约束机制,加强防范措施。对触犯道德底线的人要进行严肃的处理,任何人都不能有例外。当我们的管理措施加强,失信者无机可乘,各种规则和规范的约束和威慑作用就能充分发挥出来。

总之,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既要加强教育引导,也要强化体制约束,二者共同促进,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鲜红.浅析大学生考试作弊现象的原因及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09,(6):65-70.

[2]陈喆.大学生诚信缺失与教育对策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研究,2009,(6):233-24.

[3]杨艳艳.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J].考试周刊,2008,(51):122-135.

上一篇:稳岗补贴工作简报下一篇:高二关于英雄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