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大学生比例

2024-04-30

德国大学生比例(通用12篇)

篇1:德国大学生比例

“德国的留学人数虽然比不上英法等国,但近年来,也越来越多地被学生所关注”。近年来,德国人口的出生率越来越低,为了维持本国的教育水平及规模,德国教育部打算到把外国留学生的比例提高到10%。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到德国留学的学生人数将持续上升。如果你对德国还不够了解,那么,就跟着我们一起去听听业内资深人士的介绍吧。

■留学前景

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国,是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国家之一。在同中国的贸易中,德国在欧盟中排首位。德国正致力于开拓中国的巨大市场,德国的公司,诸如西门子、梅赛德斯-奔驰、大众、巴斯福和拜尔、汉高等都是在中国的投资商。他们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给中国人,同时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中德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中来。因此,留德学生毕业后在就业方面有着相当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德国大学

德国的大学素以学术和教学的严谨而著称。近年来,海德堡大学、不来梅大学、乌尔姆大学、康斯坦兹大学等德国三四十所著名高校,为扩大其专业的国际声誉,对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进,设立了用英语或英、德双语授课的国际课程,教授多为英、美知名大学的教授。就教学水平而言,代表了世界顶级的教育水准。学生毕业后获得国际通行的硕士学位文凭。通过推行国际承认的、相互衔接于英、美学制的学位,学生可转到英美或其他国家继续深造,这也使得德国高等教育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赴德读研

目前,德国大学已经开设了大约1600个专业,其中500个是英文授课的,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计算机、数学、医学、公共健康、医疗、环境科学、农业学、林业学、区域规划学、经济、法律、项目开发与合作、社会与文化学、心理学、音乐、艺术与设计等多个专业。该课程为全英文授课,少数专业为英、德双语教学。

德国与中国签订了互相承认学历的协议,凡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正规统招高校本科毕业生,只要成绩优秀,英语达到托福550分、雅思6.0分或大学英语6级以上,均可申请。

■学费与就业

在德国,大学受政府资助,绝大多数大学的国际课程是免收学费的。大学只收注册费,一学期大约为25欧元至100欧元(含公共交通月票)。学习期间,外国学生享有与德国学生相同的福利待遇,还可合法打工。

虽然大多数国际研究生课程有英文授课,但大学非常鼓励学习德语,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免费德语研修课程,并鼓励学生在就读期间对德语及德国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由于德国的大型跨国企业为该项目提供了大量的研究基金,学生毕业后,既可留在德国继续深造或工作,也可就业于德国的跨国企业,或者作为德国企业驻外员工。

篇2:德国大学生比例

这意味着,未来几年到德国留学的学生人数将持续上升。如果你对德国还不够了解,那么,就跟着我们一起去听听业内资深人士的介绍吧。

■留学前景

德国是中国在欧洲的最大贸易伙伴国,是中国技术引进的主要国家之一。在同中国的贸易中,德国在欧盟中排首位。德国正致力于开拓中国的巨大市场,德国的公司,诸如西门子、梅赛德斯-奔驰、大众、巴斯福和拜尔、汉高等都是在中国的投资商。他们提供了许多的就业机会给中国人,同时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加入到中德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交流中来。因此,留德学生毕业后在就业方面有着相当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

■德国大学

德国的大学素以学术和教学的严谨而著称。近年来,海德堡大学、不来梅大学、乌尔姆大学、康斯坦兹大学等德国三四十所著名高校,为扩大其专业的国际声誉,对教学大纲、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和改进,设立了用英语或英、德双语授课的国际课程,教授多为英、美知名大学的教授。就教学水平而言,代表了世界顶级的教育水准。学生毕业后获得国际通行的硕士学位文凭。通过推行国际承认的、相互衔接于英、美学制的学位,学生可转到英美或其他国家继续深造,这也使得德国高等教育的吸引力越来越强。

■赴德读研

目前,德国大学已经开设了大约1600个专业,其中500个是英文授课的,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计算机、数学、医学、公共健康、医疗、环境科学、农业学、林业学、区域规划学、经济、法律、项目开发与合作、社会与文化学、心理学、音乐、艺术与设计等多个专业。该课程为全英文授课,少数专业为英、德双语教学。

德国与中国签订了互相承认学历的协议,凡中国教育部正式批准的正规统招高校本科毕业生,只要成绩优秀,英语达到托福550分、雅思6.0分或大学英语6级以上,均可申请。

■学费与就业

在德国,大学受政府资助,绝大多数大学的国际课程是免收学费的。大学只收注册费,一学期大约为25欧元至100欧元(含公共交通月票)。学习期间,外国学生享有与德国学生相同的福利待遇,还可合法打工。

虽然大多数国际研究生课程有英文授课,但大学非常鼓励学习德语,几乎所有大学都开设免费德语研修课程,并鼓励学生在就读期间对德语及德国文化有更多的了解。

篇3: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经济学研究

据调查, 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7.6%, 比1990年减少4.1%。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大学生占16.3%, 比1991年减少2.5%, 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农村大学生占22.3%, 比1990年减少5.7%。

1999年年底, 中国青年报披露的一份关于中国公民高等教育的报告对北京多所高校2000余名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发现:这些学生里28%来自北京, 30%来自北京以外的城市, 24%来自全国各地不出名的城镇, 17.7%来自农村。所以, 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20世纪80年代, 高校中农村生源还占30%多。

另据20世纪90年代对一些综合性大学学生的家庭背景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 在第一类和第二类国家重点院校中, 从1994级到1997级短短4年内, 农村大学生比例分别从28.7%、39.3%下降到25.2%、34.5% (见表1) 。2006年1月, 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随着学历的提高, 学生比例在城乡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城市分别是农村的55.5倍、281.55倍、323倍。

单位:%

所有这些调查研究表明:从绝对意义上看, 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 农村大学生的绝对人数没有减少, 甚至还有可能增加;但从相对意义上看, 农村大学生在大学生源中的比例在明显下降,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几乎下降了近一半。

2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原因分析

2.1 直接原因

2.1.1 近年来大学学费不断上涨

大学学费是大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显性成本, 学费的上涨意味着成本的增加, 大学教育在一般农村地区即使不是奢侈品, 至少也是正常物品, 当成本增加时, 农村学生对大学教育的需求也相应减少。

据估算, 以全国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3000元计算, 一个外地孩子在北京上大学, 学费加上住宿费、生活费和学习及其他费用, 每年大约需要15000元, 四年大约需要60000元。这样, 一个大学生四年学费大约相当于一个农村居民20年纯收入, 这对于一年平均收入只有3000元的农民来说是一个相当沉重的负担。

2.1.2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方面, 大学教育可以算是一项风险投资, 从成本支付到收益取得, 期间有相当长的时滞, 在此期间有很多无法预料的风险, 比如2009年的金融危机, 当前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在预期收益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反为这项风险投资又增加了几分风险, 大多数人属于风险厌恶者, 农村家长和学生也不例外, 当农村的家长和学生看不到读大学带来的收益, 却明显感觉到读大学的成本和风险时, 放弃读大学, 就成了他们的最优选择。

另一方面, 大学教育对大众来讲在本质上就是人力资源的投资, 如果一个农民用20年纯收入培养出的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找不到好的出路, 农村人在面对这种“教育亏损”时, 风险承受能力弱于城市人, 于是大量农村孩子中学毕业就选择外出打工, 而不是继续读大学。

近年来, 随着大学的年年扩招, 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 再加上突发事件的影响使得就业压力不断加大, 许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甚至走向了“零就业”, 在人才市场甚至还出现了“零工资”就业的怪象。可以说,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极大地打击了农村学子的“求学热情”, 也使得“读书无用论”在农村不断蔓延和加深, 尤其是当农村中出现没有高学历的暴发户的时候, 这种负的外部效应进一步激励农村家长和学生做出放弃读大学的选择。

2.1.3 经费不足, 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太少

以2001年为例, 我国约有70%的义务教育人口在农村, 而各项经费却均低于40%, 具体情况是, 我国城镇小学生均教育经费平均为1484元, 农村为798元, 农村占总数的35.0%;城镇初中生均教育经费平均为1955元, 农村为1014元, 农村占总数的34.2%。城镇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平均是953元, 农村是558元, 农村占总数的36.9%;城镇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平均是1120元, 农村是667元, 农村占总数的37.3%。城镇小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平均是95元, 农村是28元, 农村占总数的22.8%;城镇初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平均是146元, 农村是45元, 农村占总数的23.6% (见表2) 。

拿中学教育来讲, 把学校看成是一个工厂, 要生产的产品是能从中学进入大学学习的学生, 那么老师就是生产要素——工人, 教育经费就是资本, 这些资本用来支付老师作为工人的工资, 用来购买土地作为建造学校这个工厂的厂址, 用来购买基本的教学设施作为生产机器。如果资本不够多, 或者工厂干脆建不起来, 便不能进行生产, 或者不能支付工人的工资, 于是工人便罢工或转移到其他行业或在同行业中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 或者不能支付买机器的成本, 没有生产机器或生产机器落后, 于是便不能生产产品或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太差或数量太少。

在一定程度上由于农村教育经费的不足而引起的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事实正验证了以上所述。在农村, 教育经费不足, 教学设施陈旧, 教师工资不能按时足额发放, 再加上农村生活环境一般导致大批优秀教师流向城市, 而且趋势有增无减, 没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和教学环境, 教育质量得不到保证, 农村学生在高考竞争中自然处于劣势,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也就不足为奇了。

2.2 根本原因

2008年8月, 农业部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 近几年是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最快的几年, 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但没减小反而在不断扩大。2007年,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5%, 为1985年以来增幅最高的一年;而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 绝对差距达到9646元 (农村居民收入4140元, 城市居民收入13786元) , 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差距的最大值。

对应期间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可见, 城乡大学生比例拉大和经济差距拉大是正相关的关系, 对大学教育的购买力, 农村低于城市是问题的根本, 城乡差距加大是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根源。

3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解决对策

3.1 解决因学费、教育经费引起的此问题的对策

解决“费”的问题, 无非是开源节流。所谓开源, 可以扩大除学费以外的其他教育经费来源, 从全国教学经费来源看, 学费杂费大约占教育经费总额的20%, 如果单纯减免学费, 而不增加其他经费来源势必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为此, 我们必须一方面减免学生学费, 包括直接减免和间接减免 (如贫困大学生补助、奖学金、无息助学贷款等) ;另一方面激励民间资金投入, 推行成本回收机制。

所谓节流, 不是要教育进行节衣缩食, 而是减少在教育上不必要的浪费。一些资源是可以共用的, 山东省青州市从2004年开始了教科书循环使用的试点工作, 现在青州市已全面推广教科书循环使用, 使全市各年级少订教科书32万册, 节约资金150多万元, 试想如果这个方法可以在全国推广的话会节约多少经费!

3.2 解决因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引起的此问题的对策

首先, 在分析读大学能给农村大学生增加多少收入时, 一不该仅看显性收入即货币工资收入, 除了显性收入以外, 读大学还会带来各种能力 (如健康保护能力、理财能力、消费能力、家庭生活能力、闲暇活动能力等) 的提高而相应增加的收益。二不该仅看眼前收入, 大学毕业前几年收入或许没有已经参加工作几年的非大学毕业生工资高, 但根据经济学家的结论, 大学毕业生收入曲线在提升期斜率较大, 而在下降期斜率较小, 其终生收益要比非大学毕业生高很多, 因此, 从普遍意义上来说, 读大学对农村学生取得好些的工作是有帮助的。

其次, 要端正就业态度改变就业观念, 农村学生不要对读大学可以带来的收益增加值期望过高, 在大学生人口爆炸的年代, 大学生贬值是符合供求原理的, 如果农村学生因此放弃读大学, 从其个体而言势必与读过大学的差距更大, 从总体格局而言势必使城乡差距进一步加大。

3.3 解决因城乡差距引起的此问题的对策

由上面的分析可以发现, 增加农民收入, 缩小城乡差距, 加快城乡一体化, 削解城乡二元化是解决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根本出路。

增加农民收入, 首先要搞清楚农民收入的来源, 这里要把农民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在农村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 第二类是在城市打工的农民。第一类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农产品, 第二类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打工的工资, 另外, 两类农民都有的另外的收入来源是财产性收入 (如银行存款利息、土地租金等) 。需要说明的是, 这里没有把具有农村户口也生活在农村但很少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 (如农村医生、农村教师、农村商贩等) 列入讨论范围, 其实, 这部分农民更像第二类农民, 他们已经不再主要靠农业产品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

因此, 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可以适当提高农产品价格 (包括直接限价;减少农产品供给;转移农村劳动力, 即使农产品供给不减少价格不上涨, 其人均农民收入也会增加) , 控制化肥、农药等农资产品价格;鼓励农民到二三产业就业, 依法保障农民财产性收入和在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城市渗透农村, 加快农村工业化城市化, 增加农民收入来源。

参考文献

[1]杰拉尔德.M.梅尔, 詹姆斯.E.劳赫.经济发展的前沿问题[M].黄仁伟, 吴雪明, 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2]唐纳德.R.斯诺德格拉斯.发展经济学[M].黄卫平,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3]于同申.发展经济学——新世纪经济发展的理论与政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4]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的重大命题[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5]杨东平.2005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6.

[6]杨东平.2006年:中国教育的转型与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化出版社, 2007.

[7]曼昆.经济学原理 (上下分册) [M].梁小民,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篇4:德国大学生比例

2006年至2015年,德国各联邦州从事职业保姆的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在下萨州,每1000名3岁以下儿童拥有日间保姆的人数从11人上升到33人;在北威州,从13人上升到29人;在巴州和柏林,该人数一直保持在9人和16人。相比之下,在下列联邦州托管儿童数呈下降趋势:不莱梅从27人下降到18人,汉堡从51人下降到20人,梅前州从37人下降到34人。

与受过多年职业训练的保育员相比,这些日间保姆所接受的培训较少,只有49%的人接受过至少160个小时的基础培训,30%的人接受过师范类专业的培训,21%的人则没有接受过职业培训或者培训时间少于160个小时。

早教师资进修机构是由联邦教研部、博士基金会和德国青少年协会共同支持的,旨在帮助那些专职从事照管孩子的保姆尽快全面掌握专业知识,更好地胜任照管孩子的工作。

篇5:德国大学生比例

主要结论:

●毕业即创业比例五年稳中有升

近一半毕业即创业大学生三年后仍坚守

●逾七成大学生家乡创业

教育、零售为创业主要行业

●近四成创业人群父母为农民与农民工

创业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和个人积蓄

●创业辅导活动在高校中开展比例最高

大学生毕业时创新能力小幅上升

比较2012届至2016届五届大学生创业比例数据发现,大学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经历三次增长,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分别从2012届的1.2%和2.9%上升至2015届的2.1%和3.9%,2015届与2016届持平。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人数704.2万估算,2016届大学生中约有21.1万人选择了创业。值得一提的是,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始终高于本科院校自主创业比例。

应届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平稳提升,但毕业生三年后的创业比例更高。以2013届大学毕业生为例,2013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有2.3%的人自主创业(本科:1.2%,高职高专:3.3%),三年后这一比例增长为5.9%(本科:3.8%,高职高专:8.0%)。这说明有更多的毕业生在毕业三年内选择了自主创业,评价和扶持大学毕业生创业应从长考量,不能只着眼于毕业时。

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生存情况如何?从创业存活率来看,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3届本科毕业生中有46.2%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比2012届(48.6%)减少了2.4个百分点;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2013届高职高专毕业生中有46.8%的人三年后还在继续自主创业,略低于2012届(47.5%)。超过一半的毕业后即创业者熬不过三年,创业失败风险仍需注意。

大学生因何创业?数据显示,创业理想(本科:45%,高职高专:44%)是2016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主要动力。选择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中,绝大多数(本科:87%,高职高专:85%)属于“机会型创业”,少数属于“生存型创业”(本科:6%,高职高专:7%)。

在自主创业所在地的选择方面,麦可思研究发现,有74%的2016届毕业即创业大学生选择留守在家乡省创业发展。这可能与毕业生创业的资源更多地来自于家庭,家乡能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有关。此外,还有6%的创业大学生选择在大学读书所在省(非家乡省)创业。

从专业角度分析,2016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专业类是体育学类(5.8%)和艺术类(5.6%),高职高专生自主创业比例最高的专业类是表演艺术类(7.8%)。从职业角度来看,2016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销售类职业(12.2%),其次是中小学教育类职业(12.0%);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销售类职业(17.6%)。就创业领域来看,2016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教育产业(21.1%),高职高专毕业生自主创业主要集中在零售商业(13.9%)。

机会型创业指的是为了抓住和充分利用市场机会而进行的创业;

生存型创业指的是创业者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进行的创业。该理论由全球创业观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2001年报告首次提出。其中,机会型创业包括:理想就是成为创业者、有好的创业项目、受他人邀请加入创业、未来收入高;生存型创业包括:未找到合适的工作。

研究显示,在2016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人群中,有38%创业毕业生的父母职业阶层为农民与农民工,其次有28%是产业与服务业员工。

尽管大学生创业热情不减,但对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而言创业也会遇到不少问题。麦可思对2016届毕业半年后创业人群的风险因素研究发现,“缺少资金”(本科:27%,高职高专:32%)是最可能导致大学生创业失败的风险因素,紧随其后的是“缺乏企业管理经验”(本科:26%,高职高专:25%)和“市场推广困难”(本科:25%,高职高专:19%)。

进一步观察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来源发现,2016届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资金主要依靠父母/亲友投资或借贷和个人积蓄(本科:78%,高职高专:75%),而来自商业性风险投资(本科:4%,高职高专:2%)、政府资助(本科:3%,高职高专:4%)的比例均较小。值得注意的是,近四成创业毕业生为农村背景,而家庭能提供的资金支持有限。

研究显示,2016届大学毕业生接受母校提供的创新创业教育比例最高的是创业辅导活动(本科:47%,高职高专:55%),本科生和高职高专生认为其有效的比例分别为62%和72%,其次是创业教学课程(本科:23%,高职高专:29%)。创业竞赛活动(本科:12%,高职高专:11%)、创业实践活动(本科:7%,高职高专:11%)的参与比例较低,创业教育整体覆盖面有待提升。

篇6: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男女比例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的举办方实力雄厚,举办方之一的天津财经大学系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五所财经大学之一,拥有60多年的办学史,积淀深厚,在财经教育领域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坐落于风景优雅,环境清新的天津市宝坻区京津新城,紧邻津蓟高速公路,交通便利。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管理严格规范,奉行“以学生为本、以质量立校”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与追求卓越精神、高度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潜质的应用型人才。学院牢牢把握教学质量生命线,通过建设一流教师队伍、深化教学改革以及建立实验室、实习基地等措施确保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篇7:德国大学生比例

本文删节版发表于《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3日第16版,题目为《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看到希望》。

今年5月15日,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提高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比例。这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社会阶层实现正向流动,“让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看到更多希望”的重要举措,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必将产生深远影响。高校特别是高水平重点大学对此责无旁贷,应该采取切实措施,起到带头作用。

这项政策的实质,是通过政府强制力,在维持高考统一录取框架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定点定向突破,逐步扭转农村学生的不利地位,实现对农村学生的“教育补贴”。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在确保公平的基础上提高效率,根据人人平等的高考分数选拔优秀人才,效率与公平都是其追求的目标。然而,效率与公平也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实际上,教育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在不断制造着新的不平等——人与人之间因为受教育程度的不同而产生了更大的差异。追求差异是教育的内生驱动力。任何教育机构孜孜以求的目标,都是使自己的毕业生在社会中取得比其他机构的毕业生更大的成就。另一方面,教育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在不断消灭着旧的不平等——原来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人可以通过接受教育获得人力资本,从而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在实现代际转换、社会阶层流动、改变个人和家庭命运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们往往可以容忍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不公平,但就是不能容忍教育不公平。因为一旦教育不公平超出了人们的容忍限度,就断绝了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根深蒂固的中国,人们对教育公平的呼声和期望更为强烈和迫切。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相对公平的科举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实现代际转换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像蒲松龄、曹雪芹这样的大文豪一次又一次无法通过科举的筛选,也曾出现过“范进中举”的悲剧,但总体而言,科举制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据北大哲学系何怀宏教授的研究,自宋代以降至清末科举制废除,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中,大约有三分之二的中举者三代以前没有出现做官者。也就是说,大部分白丁阶层通过科举制改变了自身和家族的命运。在漫长的封建官僚社会中,如果没有科举制,如果仍然沿袭了世袭制,很难想象中国社会能够保持长期稳定的生态和结构。

然而,即使在科举制中,也仍然存在着效率与平等之间的冲突。中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之间差异巨大。由于各地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完全按照一个标准录取,即使实现了表面上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也难免使教育不发达地区的考生处于不利地位。明初著名的“南北榜案”就是一个典型案例。《明史》记载,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三月,南京会试发榜,由于中举的51名贡士皆为清一色的南方士子,大批北方士子聚集在礼部门前鸣冤闹事,认为考试不公,“科场舞弊”。为了平息事态,经过认真调查,皇帝朱元璋要求主考官刘三吾修改录取结果。但硕儒刘三吾坚持认为,阅卷公平公正,“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中举者皆凭真实才学录取,拒不执行皇帝命令。朱元璋因此大发雷霆,将刘三吾发配西北,有些官员甚至被凌迟处死。三个月后,朱元璋亲自复核试卷,令人瞠目结舌地更改了录取结果,最终录取的全部是北方士子,而无一南方士子。自此之后,明代科举按照南方60%,北方40%的标准取士,遂成定例,并一直延续至清代。

“南北榜案”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在基础教育存在巨大差异的情况下,如何在效率与公平——不仅是形式公平,而且是实质公平——之间寻求新的平衡?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延续性与传承性。古人说“诗书传家”,前代的教育资源会通过财产、书籍、基因和氛围等途径传递到下一代,并且形成累积性效应。自唐代安史之乱以来,特别是南宋以降,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教育上的南北差异就此形成。19世纪中期之后,城市不断上升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城乡差距日趋扩大,特别在教育领域,农村学生开始处于不利地位。这种状况虽然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得到相当大程度的缓解——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和“反右”、“文革”等一系列运动中,大批知识分子或自愿或被迫从城市进入农村,许多人成为当地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极大地提升了农村教育质量。然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知识分子落实政策大批回城以及城市再度成为中国社会的中心,农村基础教育状况再度趋于恶化。特别是,在统一高考录取制度下高校完全按照分数进行录取,从表面上看似乎实现了“完全平等”,但实际上却可能恰恰强化甚至固化了城乡之间的不公平效应——经济条件优越的城市“超级中学”和家庭可以用高额薪酬雇佣更优秀的教师对城市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而且往往效果显著;它会激励更有经验的教师从农村中学流向城市的“超级中学”,从学校教育流向家庭教育,从而造成农村中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下滑。可以说,没有农村中学的凋零,就没有城市“超级中学”的繁荣。因此,并不奇怪,城市学生由于占据了师资、资讯以及培训上的巨大优势,从而能够在高端分数段整体超越农村学生,使农村学生在进入顶端大学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应当说,这可能是虽然农村学生考上大学的比例在提高但考上重点大学的比例却在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中国大陆,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台湾地区、香港地区、新加坡等——都曾面临类似问题。这也许是因为华人社会特别擅长于通过培训应对考试的原因。

这种由于城乡差异带来的矛盾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育领域,而且是快速发展中的中国在转型时期所面临的一系列利益冲突的深刻反映,因而也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科学发展加以解决。“985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应当进一步在促进教育公平,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带个好头。多年来,北京大学高度重视教育公平,不摆花架子,不搞虚套子,而是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千方百计努力增加农村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不断提高农村户籍学生入学比例。一是在自主选拔录取中加大对农村户籍考生的政策倾斜。北大在自主选拔录取的初审、笔试和面试的各个环节均对农村户籍考生执行特殊政策,单独划线,单独录取,连续两年确保自主选拔录取候选人中,农村户籍考生的比例不低于20%;光华管理学院和经济学院的自主选拔录取候选人中,农村户籍考生比例提高到30%以上。今年,在最终确定的自主选拔录取候选人中,农村户籍考生比例为20.7%。二是圆满完成贫困地区专项计划。2012年,北大在21个省市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定点招收30名考生,为一批综合素质优秀、意志坚韧不拔的考生提供了圆梦北大的机会。这些学生入校之后,北大还组织了专业辅导团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今年,北大将贫困地区专项计划规模翻了一番,达到60名,并相应调整了专业结构,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所录取的考生均来自县级及县级以下中学,其中38名学生为农村户籍,比上年同比增长17个百分点。三是将预留计划绝大部分投向农村户籍考生。在今年的高招实际录取中,北大尽了最大努力,将绝大部分预留计划投向了农村户籍考生,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扩招。四是进一步增加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近年来,北大大幅增加了河南、湖南、贵州、陕西、宁夏、新疆、西藏等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并在实际录取时进行了大幅扩招。2012年北大在中西部地区共录取1236名考生,比上年增加95人,提高了3个百分点。今年,北大进一步扩大了中西部地区的招生计划,最终录取人数达到1343人,比去年增加107人,同比增长5个百分点。五是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为帮助更多寒门子弟圆梦燕园,2013年北京大学调整了新生奖学金的等级和发放对象。全额奖学金5万元,能够覆盖本科四年学费和生活费;半额奖学金2.5万元,可以覆盖本科四年学费。新生奖学金将发放给真正有需求、家庭有困难、无法负担大学学费和生活费的优秀学生。此外,北大还建立了日趋完善的“绿色通道”帮扶体系,资助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力度逐年加大,目前已有十余项奖学金、助学金计划。2013年,针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新生,北大专门将考生赴京路费与录取通知书一起寄送至考生家中,为他们顺利入校、安心学习提供坚实的保障,确保不让每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通过采取上述措施,近年来,北大农村学生人数比例连年保持稳步增长。2013年,北大(校本部)农村学生占录取学生总数的比例为14.2%,比上年增加1.7个百分点。为了尽快扭转农村生源比例偏低的情况,北大一直在坚持不懈地努力,而且还将继续努力下去。

篇8:大学生双性化人格比例研究综述

双性化, 也被称作两性化人格。双性化 (Androgyny) 一词来源于希腊单词andros (男性) 和gyne (女性) , 特指在同一个人心理上同时具有男人的和女人的心理特征即指具有明显的男性人格特点, 又具有很明显的女性的人格特点, 同时具有男性拥有的勇敢, 善战、理性等, 又具有女性的细心、温柔、体贴、感性等心理特征, 并且按情况需要而做不同表现。 这种性别角色目前被看成较为理想的性别角色, 大量研究表明这种性别角色的个体往往具有更加健康的心理, 较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是一种教育中所倡导的性别角色。

1935年人类学家米德对新几内亚部落的研究发现与两性的生理特征相比, 人类的心理特征双性化较不明显。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在其潜意识理论下提出了“潜意识双性化”的模型。 而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其集体无意识的理论下提出了阿尼玛 (anima) 即男性气质中的女性意向和阿尼姆斯 (animus) 即女性气质中的男性意向的概念。 两个人的理论都特别强调人类先天就存在双性化的心理特点。

进入20世纪后半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发端于欧美的女性解放运动, 出于男女平等的精神, 希望缩小男女间的差异问题。 但由于身体上的差异是由先天生理因素决定的, 因此寄希望于从男女的社会和心理角色方面提升女性的地位, 鉴于这样的社会原因, 学者在男女心理性度评估与测量的基础上提出了两性化人格的概念。

1964年, 罗西 (A.S.Rossi) 第一次提出了“双性化”这个概念, 他认为“传统的女性特征和传统的男性特征可以共存在同一个个体的心理特征之中”[1]。

目前来看, 对双性化研究贡献较大的是心理学家贝姆, 她在1974年开发了世界上首个测量双性化心理学量表BSRI (Bem Sex Role Inventory) 。 这个问卷含有60个受社会赞许的词语, 将一个人的性度分为双性化、女性化、男性化和未分化四个方面。 贝姆使用这个量表在美国的大学生施测的结果为双性化占总体的24.5%。

因为双性化综合了诸如男性的坚强、勇敢、果断、主动等和女性的温柔、细心、体贴、富有爱心等优秀品质, 双性化被认为指最有利于个体心理健康和发展的性别角色。

二、中国大学生双性化比例及其相对应研究

目前, 整个学界对双性化的研究较为广泛和深入, 而这其中对大学生的研究占据很大部分, 因为大学阶段双性格人格即使有了初步定型但是仍旧有很大改变潜能, 因此通过对大学生双性化的研究, 能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的相应规律, 在进行双性化教育时能够提供更多和更科学的理论依据。 通过对以往研究中双性化比例问题进行分析和比较, 可以初步总结出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双性化的比例状况。

马锦华研究揭示双性化占14.55%, 男性化占15.42%, 女性化占24.04%, 未分化占45.98%[2]。

张莉在云南昆明地区5所高校的1187个样本利用BSRI量表实测结果为双性化为30.1%, 男性化为20.9%, 女性化为20.1%, 未分化为28.9%[3]。

王佳宁在哈尔滨师范类大学的研究显示双性化为14.54%, 男性化为15.43%, 女性化为24.03%, 未分化的为45.99%。 其研究双性化比例远远低于贝姆和国内其他同类研究, 进一步指出可能与师范院校的特点有很大的关联。“师范院校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可以解释双性化比例低的结果”[4]。

王红瑞对西北某学院随机抽样得出的结果显示双性化为双性化占4.82%, 男性化占16.87%, 女性化占15.66%, 未分化的占62.65%。 “我们所调查的人群大部分来自西北偏远地区, 落后的教育文化和意识观念导致对男性与女性的培养带有传统的封建色彩。 认为男性与女性应该多具有各自性别所体现出来的特征……这必然使双性化的比例大大降低”[5]。 由此可见, 地域、经济和观念对个体性别角色的形成有必然影响。

张赫随机抽取大连某大学220人的样本结果显示双性化占15.7%, 男性化占14.1%, 女性化占21.2%, 未分化的占49%。 “中国是一个受封建传统性别角色看法影响很大的国度, 社会封建的道德伦理传统禁锢着性别角色的发展, 因此双性化比例很低”[6]。 该研究与王红瑞的研究相吻合即传统道德对性别角色的影响。

黄颀、刘电芝等采用自编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CS-RI-50对中美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分布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为美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为双性化占54.8%, 男性化占16.5%, 女性化占17.3%, 未分化的占11.3%。 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分布为双性化占37.1%, 男性化占25%, 女性化占7.5%, 未分化的占30.4%。 根据进一步的卡方检验国内大学生的双性化比例显著低于美国大学生 (x2=33.09, p<0.001) , 未分化比例显著高于美国的未分化比例 (x2=71.122, p<0.001) “非独生子女的性角色发展优于独生子女, 原因一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儿童缺乏相应同伴教育的缺乏, 二是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去性别化趋势已经很普遍了”[7]。 另外, 该研究指出家庭养育方法与子女的性别角色的养成也有很大联系。 “在我国, 传统的专制型教养家庭的个体, 其性别角色发展显著差于民主型教养家庭, 但是这个现象并没出现在在美国的相应研究和统计之中”[7]。

三、讨论

由于我国的历史文化悠久, 并且长期在封建社会的制度下, 因此这种文化已经融入我们的血液, 而这其中对我们关于男女该有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的影响也是极为深远的。 最基础和朴素的认识就是存在很大刻板印象, 甚至是对男女有一套双重标准, 常见的就是男人要有男人的样子, 比如男儿有泪不轻弹, 男儿流血不流泪等, 尤其对男性的娘娘腔有极大的厌恶且基本为整个社会所不齿, 被说成是娘娘腔的男人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缺点而是带有鄙视和歧视的意味, 而对于女人来说就是女人天生就是非理性的, 就是弱小的, 就应该依附于男人, 而具有男性气质的女性则被说成是女汉子, 其中也包含很大的不被认可和讽刺意味。 受此影响我国的双性化比例一直处于一个很低比例。 虽然随着人们审美观的日益改变, 昔日的奶油小生成为部分人眼中的花样美男, 年轻的一代似乎也越来越能接受这种现象的存在。 但是即使是这样通过上述一系列的研究表明, 我国大学生目前的双性化比例很低, 并且同男性化比例和女性化比例差异显著。 目前的当务之急是通过找出影响性别角色形成的主要因素, 然后有针对性地采纳相应双性化教育, 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双性化比重。

四、对提高大学生双性化比例的一些建议

(一) 鼓励向异性学习

鼓励合理、正常的男女异性交往, 只有在异性间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才能使双方体会到对方的心理特征, 并且向对方学习其性别角色中的优秀的部分, 这样才能共同进步和成长。 而目前家长、老师和学校对恋爱这个问题谈虎色变, 更多的是反对之声, 其实正常的男女交往对于促进双方性别角色的成长都是有益无害的, 这点是需要向家长和学校澄清的。

(二)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打破传统的性别活动观的刻板印象, 使每个大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展示和发展。 要使校园文化丰富多彩, 让男女同学都能积极地参与其中, 而不是男性参加男性的活动, 女性参加女性的活动。 目前的情况更多的是鼓励男性参加力量型或者对抗性的活动, 而对于女性更多的是比较温和的技巧性的活动, 要培养双性化的角色, 必须打破目前的这种刻板的性别活动分类。

(三)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对性别角色的产生和成长起着关键作用。 一个家庭的各种教育观念和教养方法的精确与否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 毕竟家庭教育的影响力有时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同伴教育、学校教育。 因此如何通过家长进行沟通, 培养家长正确的教育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摘要:双性化指个体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是一种理想的性别角色。近年来, 双性化人格特质成为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近年国内的研究中关于双性化比例分布进行梳理, 了解目前我国大学生群体的双性化比例分布问题。通过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双性化比例的分析寻求相应原因, 并根据原因提出培养双性化人格的途径和方式。

篇9:德国大学生比例

6月9日,《201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发布,报告称在2013届本科学科门类中,毕业生读研比例最高的是医学,为16.8%;读研比例最低的`是管理学,为6.1%。工学读研的毕业生转换专业比例最低,为16%。

2013届本科毕业生读研主要的动机是就业前景好(55%)和职业发展需要(46%)。读研人群选择研究生院校时最关注的因素是所学专业的声誉(41%)和学校的牌子(22%)。

2013届本科毕业生读研的人群认为母校本科学术准备需要改进的是研究方法(60%),其次是学术批判性思维能力(52%)。

篇10:德国大学生比例

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加州大学近日公布了今秋新生录取资料,外州和外国学生比例大增,引起当地社会关注。其中柏克莱加大今年录取的外州生和外国生比去年增加了26%.在20日参加柏克莱加大年度开放日活动的学生和家长对此产生意见分歧。

加州新生家长方娴认为,外州生和外国生的学费比较昂贵,学校此举只为收取更多的学费。加大的各分校学术水平都很高,本来竞争就很激烈。加州学校应该多为加的学生服务和设想,开放更多名额给加州有志向报读加大的学生。

篇11:德国大学生比例

我在华西医院做了鼻子手术,现在要报销住院费,用了一万,不知道能报多少,有没有了解的朋友麻烦告诉我一下,先谢谢咯、

[成都市大学生医疗保险报销比例是怎样的?]

篇12:德国大学生比例

20世纪60年代, 美国政府为满足民众要求教育机会平等的呼吁, 推行教育补充计划, 企图通过大众传播来缩小贫富儿童的知识差距。其中一项尝试就是通过电视播放儿童启蒙教育系列片《芝麻街》来改善贫困儿童的受教育条件。而最终结果显示, 尽管该节目对贫富儿童都产生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但富裕儿童对节目的接触和学到的知识更多。因此, 贫富儿童既有的知识差距不仅没有缩小, 反而随着时间的增加而扩大了。1970年, 蒂契纳等人在一篇题为《大众媒介信息流通与知识增长差别》的论文中正式提出了知沟理论。该理论认为, “随着大众传媒向社会传播的信息日益增长, 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信息, 因此, 这两类人之间的‘知沟’将呈扩大而非缩小之势”[1]。该理论并不认为由于信息的不断输入, 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完全得不到信息, 而是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和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均能增长知识, 但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更能增长知识。[2]

政府监督合力。这样, 新闻舆论、社会舆论、职能部门的监管就共同形成了强大的舆论监督合力。

共设议题强化舆论监督的威慑力

舆论监督的巨大作用源自其自身强大的影响力和威慑力。著名新闻理论研究专家中国人民大学何梓华教授认为:“舆论监督借助新闻媒介的传播优势, 以公开的方式反映公众对某一社会现象、某个社会事件或社会问题所形成的比较一致的意见, 实际它是代表公众的意志对社会现实作出强有力的主动回应, 因而在实施对社会监督方面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和权威性。”[2]具体说来, 舆论监督虽然本身不具有法纪效力, 没有直接处置权, 也不如其他监督以国家强制力直接作为后盾, 但由于“新闻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传播的快速性、影响的广泛性、揭露的深刻性和处理的及时性等特征和优势”[3], 尽管它没有强制力, 却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极具影响力, 使被监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政治压力, 从而达到监督效果。

食品安全的监管必须借助舆论监督威力。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因此, 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重于泰山, 做好食品安全工作意义重大。在食品安全的监管中, 社会控制手段 (如立法、执法、行政等手段) 具有法纪效力, 最具监督威力, 但面对层出不穷、越来越让人触目惊心的食品安

知沟理论的研究表明, 知沟最初表现为学龄前教育程度的差异, 进而表现为在校学习成绩的差异和高等教育升学率上的差异, 最终会表现为职业、收入和社会地位上的差异。

近年来, 我国地方非重点高校农村学生数量有所增加, 但重点高校农村学生的比例在不断下滑。杨东平教授主持的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研究”显示,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家重点大学, 20世纪90年代以来招收的新生中, 农村学生的比例呈下降趋势:清华大学2000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17.6%, 比1990年减少4.1个百分点;北京大学1999年农村学生比例为16.3%, 比1991年减少2.5个百分点;北京师范大学2002年农村学生的比例为22.3%, 比1990年减少5.7个百分点。相反, 2003年, 唐山学院、华北煤炭医学院、河北理工学院农村学生的比例为63.3%, 比2001年高出7.9个百分点。这表明新增农村大学生主要分布在地方普通院校。据央视《新闻1+1》节目《重点大学, 农村生源为何减少?》报道, 2011年, 清华大学3300名本科新生中, 农村生源仅占1/7;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 农村生源从50%左右降到了不到20%, 而北京大学上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95年, 农村学生的比例在30%左右, 最近一些年, 这个数据则在10%到15%之间。《钱江晚

全问题, 职能部门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不力”、“控制失灵”、“管理滞后”现象时有发生。而舆论监督则能对食品安全作出最迅速、最灵敏、最有效的反应, 又以揭露、批判、谴责为手段, 在食品安全的监督中威力巨大。所以, 仅仅依靠相关职能部门的社会控制手段是不够的, 还必须借助舆论监督的威力。

共设议题是增强舆论监督威慑力的最有效方法。同城都市报共设同一名称的食品安全舆论监督专栏, 从本质上来看就是同城各都市报协同设置的一个大议题, 它能有效地将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食品安全上来, 并产生强大的影响力, 进而带给被监督者巨大的压力和威慑力。

注释:

(1) 各报的专栏名稍有差异:“晨报”的专栏名为“关注食品安全”, “商报”的专栏名为“关注食品药品安全”, “晚报”的专栏名为“食品安全天天3·15”, “时报”的专栏名为“重庆严打食品药品犯罪”。

参考文献:

[1]张国霞:论舆论监督对食品安全的作用[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何梓华, 成美.新闻理论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178.

[3]李云娣, 董立新.搞好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与方法策略[J].理论观

(邓海荣为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教授;罗云竹为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

编校:赵亮报》记者对浙江大学的调查也表明, 浙江大学2011级理科新生班30人中, 农村学生只有6人。浙江大学往年的数据也显示, 浙大医学院2007级临床医学系某班共28人, 来自农村的只有9人;2009级理科实验班行政班共26人, 其中农村学生仅有7人。就是专门培养农业人才的中国农业大学也是如此, 2011年, 该校共招收3057名本科新生和2727名研究生, 而农村学生的比例仅为28.26%。

高考扩招后, 我国高校农村学生绝对数量在增加, 但所占比例在不断缩小。2009年1月4日, 新华社发表的温家宝总理署名文章《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提到, “有个现象值得我们注意, 过去我们上大学的时候, 班里农村的孩子几乎占到80%, 甚至还要高, 现在不同了, 农村学生的比重下降了。这是我常想的一件事情。本来经济社会发展了, 农民收入逐步提高了, 农村孩子上学的机会多了, 但是他们上高职、上大学的比重却下降了”。从全国范围来看, 2009年城乡大学生的比例分别是82.3%和17.7%。而在20世纪80年代, 高校农村学生还占30%以上。[3]与此同时, 新生代农民工人数却在不断增加。目前,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约1亿人。2011年, 中华全国总工会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 新生代农民工中有高中及以上教育程度的比例为67.2%, 比传统农民工高18.2个百分点, 但绝大多数仍停留在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阶段, 74.1%外出务工前“在学校读书”。

可见, 近年来, 农村孩子上大学的绝对人数没有减少, 甚至还有某种程度的增加, 但农村大学生的比例却在下降, 知沟现象越来越明显。

知沟理论认为, “知沟”现象是由传播技能、信息储量、社会交往、选择性态度以及发布信息的大众媒介系统的性质决定的。高校农村学生比例下滑的原因, 由此可以得到解释。

一是城乡学生传播技能上的差异。传播技能与受教育程度的高低相关, 也是教育的直接结果。在信息化时代, 获取、分析、衡量及传达信息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生存的基本技能, 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了农村在教育投入、传播设施等软、硬件建设上远远落后于城市, 导致很多农村学生失去了更好、更多的受教育机会, 城乡学生大众传播的接触和影响有显著差别。根据波法德里对知沟理论的研究结论, 导致知沟的产生和发展有三个层次的因素和过程在共同起作用:在知沟产生之初, 不同的人因为面临交流障碍、没有机会接触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而产生知沟;随着时间的推移, 媒体使用的方式方法会强烈影响知沟;最后, 在接受媒体信息时, 人们不同的动机、认知因素会影响知沟的发展。从这一方面来说, 媒体尤其是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普及, 有可能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学生之间的知沟[4]。

二是信息储量上的差异。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在现存的信息数量或先前获得的背景知识等方面也存在差异, 城市学生的信息储量和知识结构一般都优于农村学生, 一些农村学生即使凭借天分与后天的努力赶上城市学生的水平, 但其综合知识也远落后于城市学生。高考是按照分数从高到低录取的,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高考试题涉及面广, 许多内容, 农村学生根本就没接触过。因此, 农村学生在高考竞争上处于劣势。根据《钱江晚报》的调查, 2011年, 浙江椒江海边农村的洪家中学630名高三应届毕业生中, 上重点线的只有26人, 占4%, 而其中无一人考上211以上重点高校;而杭州学军中学高三应届生中, 一本上线人数达到485人, 重点率达92.03%。目前, 农村能够接受学前教育的尚不到40%, 农村学生早在起跑线上就输给了城市学生。

三是社交范围的差异。农村学生无论是社会还是自己, 都有一种“农民”的角色定位。而农民的交往行为具有“差序格局”特征, 一般都是以“己”为中心, 以血缘和地缘为半径, 逐层向外推延而形成一种非正式交往[5]。费孝通先生把“差序格局”形象地描述为:“以己为中心, 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 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 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 一圈圈推出去, 愈推愈远, 也愈推愈薄。”农民角色的固化观念, 妨碍了农村学生社会交往的开展, 农村学生社交范围狭窄, 社会关系单纯。较之城市学生, 不少已上大学的农村学生也不善交往。相反, 城市学生则有更多的相关社会联系和生活关系网, 他们日常行为圈子较大、人际交往更频繁, 对社会公共事务、现代科技、时事新闻有更多了解的机会。

四是信息的选择性接触、接受和记忆。知沟理论的研究证实, 信息有时会扩大知沟, 有时则可以缩小知沟, 在这一过程中, 最为关键的是兴趣或动机。人们的动机和所认识到的效用会影响其对信息的寻求和学习, 而这些因素大多来自社会。大众媒介的研究也表明, 人们往往以符合既有信仰与价值观的方式解释、记忆信息。农村家长对孩子期望值高, 大学扩招后, 不公平的就业环境、毕业即失业的就业现实让许多农村家长感觉到读大学再不是“跳龙门”, 大学并不能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因此, 农村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反哺”压力。

五是大众传媒的性质。印刷媒介是一种较好的学习型媒介, 利用这一媒介可以培养受众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技能, 从而更多地获取信息和知识。然而, 我国城乡之间大众传媒资源分布不均衡, 城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传播鸿沟, 报纸、杂志影响力式微, 电视影响力膨胀。有研究表明, 作为青少年媒介素养物质基础的媒介接触条件在城乡间存在较大差异, 城市青少年的媒介接触条件优于农村青少年, 尤其是在接触贵重媒介消费品如电脑以及一次性媒介消费品如报纸、杂志上的差异更大。这就使得农村青少年在接触主要由网络提供的即时更新的全球海量信息和主要由报纸、杂志提供的深度阐释信息方面处于劣势[6]。

参考文献

[1]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563.

[2]段鹏.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277。

[3]李龙.农村大学生比重为何少了一半[N].广州日报, 2009-01-24。

[4]陈维.农村初中生媒介素养现状分析——基于对湖北省两所农村中学学生的调查[J].新闻天地, 2010 (9) .

[5]许晓芸.农民交往行为选择的逻辑[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6 (7) :59。

上一篇:学校责任追究办法下一篇:送三兄赴奏邸,送三兄赴奏邸陆游,送三兄赴奏邸的意思,送三兄赴奏邸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