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数学思想

2024-05-12

课程标准数学思想(精选6篇)

篇1:课程标准数学思想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修订紧密关注时代发展的特点和社会的新变化、新需求,充分汲取德育理论研究的成果,坚持课程改革的方向,认真总结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与完善。

(一)教学价值定位

1、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

2003年以来的思想品德课程改革有效落实了新课程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改变过去德育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完整性的状况,用“生活”理念贯穿品德课改革,使思想品德课程与教学贴近青少年的生活与身心特点,力求将满足学生成长需要和满足国家与社会对青少年成长的需要统一起来。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修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路,进一步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的转变,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社会变迁和科技发展以及青少年成长需求,更加生活化地选择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尽可能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改变学校教育中生命价值失落、生命话题缺失的状况,建立以学生人格和谐发展为本的德育课程价值观,真正体现为学生道德与精神成长服务。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生命教育、公民意识教育等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得到加强。

课程标准修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思想导引,结合初中生的生活实际与认知、情感特征,在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上均有体现,得到加强。跟随时代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生命教育在《标准(2011年版)》中有所明晰和强化。公民教育在各个国家的目标、内容以及展开形式上虽有所不同,但多为加强的趋势。在我国现阶段,公民教育落实到学校教育过程时,更多体现在公民意识教育上,即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一教育目标的达成在学校教育中主要依托德育工作,尤其是学校德育课程来进行。此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修订与时俱进地加强了对公民意识教育的关注,通过法律、国情、道德、心理健康部分的内容体现出来,还要求通过公共生活培养学生的公共精神。

3、坚持“三维目标”统整,强化情感体验、道德实践在德育课程中的特殊价值。

“三维目标”统整是新一轮课程改革在教学层面上提出的、影响最为广泛的概念。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各学科在课程目标上都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的整合,摒弃以往分科课程片面强调知识与技能的倾向,从而使分科课程的目标也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学生发展本位的转向。这是课程目标和教育价值观的重大改变。此次修订高度认同、尊重德育课程的情感性、体验性、行动性等学科特性,进一步明确和强调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对思想品德形成的特殊价值,要求教师关注初中生青春期的认知与情绪、情感特征,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促使学生亲身经历与感情,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与此同时,还要求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以此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重要调整

修订的重点在具体课程内容条目的调整上,涉及许多细微之处,有增有删、有丰富也有精简。以知识点来衡量,缩减约5%,主要集中在法律和国情部分。这里从课程内容的三个主题入手,概括一些重要的修订内容。

1.“成长中的我“部分的重要修订(1)增加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

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也应该是教育的最高追求。《课标(2011年版)》与《标准(实验稿)》相比,加大了生命教育主题的内容和条目,由过去的一条增至三条,即

(二)自尊自强中的2.1认识生命形态的多样性,理解人类生命离不开大自然的哺育。2.2 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珍爱生命,能够进行基本的自救。2.6,体会生命的价值,认识到实现人生意义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做起。考虑到与小学内容的合理衔接,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生命教育更为强调的是:初中生在尊重生命的基础之上,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2)引导学生体会青春期的美好之处 对于青春期现象,《标准(2011年版)》调整为更加积极的视角,引导学生从积极角度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意义,乃至面对青春期问题时也是如此。因此建议教师要了解学生青春期的过渡与矛盾心理,理解学生这一阶段的困惑与不适,给学生一个走出青春期的时间和出口。同时,要引导学生理解自己身心发展过渡期的特殊状态,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理解在这些“不适与痛苦”变化背后正在进行的成长寻找生活中越来越多的自主与向由,感受“长大了”、“成熟了”的美好与责任。例如,1.2 了解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体会青春期的美好,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调控好自己的心理冲动。

2.“我与他人和社会”部分的重要修订(1)要求学生学会与父母有效沟通。

《标准(2011年版)》强调学生与父母间的有效沟通,意在改变过去那种让学生一味顺从家长的权威的心理,把“克服逆反心理”修改为“调适逆反心理”。鼓励学生与家长积极沟通和交往,在开诚布公的交流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2)要求学生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如何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应当是自我意识和独立性越来越强,希望并开始尝试与父母建立平等关系的初中生人生新课题。初中生应当学会体会家长辛勤经营家庭的用心与困难,树立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在分享家庭温暖中,展示自己对家庭的贡献。同时,初中生也应将履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以及管好自己等作为家庭成员的基本职责;提倡从青少年的视角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家庭生活方式的悄然变革,输送家庭美德新信息,让父母因为自己能开创家庭新生活而自豪。所以,新课标在交往与沟通中,提出1.3“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试“逆反”心理。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

现在有许多中小学生表示很难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幸福,这个问题值得所有从事教育的人去反思。除却课堂之外确实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去改变,仅从课程内容的角度来看,我们希望作为学校的教师,能够把创设温馨、积极的学校文化环境氛围、引导学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让学生感受到每天都能够与活泼热情的同学交流、嬉闹,能够跟着老师在知识海洋里邀游,能够向由地在宽阔的操场上释放着身体的能量能够得到老师的呵护和同学的相伴,这些点点滴滴本身就是一种幸福,值得珍惜和呵护。例如,在(二2.1)中提出“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主动参与班级和学校活动,并发挥积极作用。有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感受学校生活的幸福,体会团结的力量。”

(4)将原来的集体从第三部分移动到第二部分。

原课标是我与国家和集体,现在为我与国家和社会,原课标是我与他人与社会,现在为我与他人和集体。

3.“我与国家和集体”部分的重要修订

第三部分里几个标题的顺序和内容有较大改动。由原先的“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承担社会责任”、“法律与社会秩序”、“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四部分,改为“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法律与社会秩序”三部分。主要是从体例的一致性,道德、心理、法律、国情教育四块内容逻辑上的有序性来进行统筹考虑加以修改的。具体内容涉及几个新的思想点。

(1)积极关注青少年成长的新环境-——现代媒介。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等媒介,提高青少年的媒介素养,已是迫在眉睫的新课题。为此,增加一个新的条目(三1.2),“合理利用互联网等传播媒介,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学会理性 利用现代媒介参与社会公共生活”。初中生是媒介信息最广泛的接受者,但因身心发展的不成熟,难以成为很好的分析者和批判者。作为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理解分析媒介信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并初步养成积极的媒介批评能力,能够借助媒介积极参与社会公共生活。

(2)补充“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这一内容要求。增加(三1.3)“了解不同劳动和职业的特点及其独特价值,做好升学和职业选择的心理准备”。这是期望通过这一点的增补对初中学生进行适度的职业生涯教育,但这不是最主要的目标,最主要的目的是希望通过相关德育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劳动的价值和尊严。

(3)“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部分的修改意图。

①为了减负。基本路线、理解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的必要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在课标中没有出现。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修订在法律和国情部分做了一些删减,主要是删去过于抽象、笼统的概念以及比较生硬、不易理解的知识点。比如,法律部分的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十六字方针。

②加强现实国情内容。首次提到了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三2.4),强调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和文化多样性(三2.6,三 2.7)。

增加三2.7的原因:第一,在全球化过程中,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和习俗相互交流、借鉴、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呈现出多元的局面。每一种文化都有它存在的独特性与尊严、合理性与合法性。第二,世界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是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它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近年来,中外文化交流比如“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等等都促进了我国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对话。

③突出了全球意识。单列一条,三2.9“认识树立全球观念的重要性,增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贡献的意识和愿望。”

4.活动建议部分的修改

各部分的“活动建议”部分做了较大的修改。新增的活动建议主要涉及正视学习压力、了解自然灾害、学习自护和自救、感受班级温暖、体验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正确认识网络、学习志愿精神等多个方面的活动内容。

(三)教学方式的改变

围绕教材内容,精心研究和设计,给学生营造一个新颖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就会有兴趣去探索,去学习,就会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走向主动,从而提高教学实效性,提高课堂效率,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学习,采用讨论、阅读、自学、练习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四)评价部分的修改

根据专家意见,此次修改力求达到以下要求:①形成结构,注重内容的逻辑关系,从整体上对教师有指导作用;②力求具体,不泛泛而谈,具有一定操作性;③力求体现思想品德课的性质和特点,力求体现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

1.教学建议部分具体的思路

①第一条修改为“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②第二条修改为“强调与生活实际以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注意到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

③增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条目。2.评价部分具体修改

①在结构上做了适当调整。在开始部分新增一段关于课程评价的重要性及其意义的指导语。

②对几种评价方式的表述进一步加以规范。尤其是对考试的方式作出说明。要求“加强思想品德考试命题研究,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道德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发挥考试对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在评价实施要求中,进一步指出“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警惕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对本课程目标和理念的偏离。”

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是怎样体现这些新要求的。

一、领会新课标主旨,在教学实践中实现新目标

坚持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结合学生实际,把握教学规律,按照教学改革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学资源的共享和利用率,强化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提高思想品德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初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把握课程性质,落实课程目标

《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将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国情等内容进行有机整合、科学设计,避免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分块进行教学;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加强联系沟通,形成教学合力,丰富课堂教学 内容

《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思想品德课程实施者应增强课程的开放性,积极开发各门学科中的相关资源,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形成教育合力。”这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提高沟通协调能力,善于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加强和其他课程的有机联系和融通,开发和共享相关教育资源,达到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效应最大化,丰富教学内容,合力推进教育工作实现协调发展。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课在教学内容上更立足生活和开放性;学习方法上强化主动性和实践性。新教材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新课程我觉得我们教师应该具备过硬素质,积极应对

篇2:课程标准数学思想

2011-05-08 08:32:41| 分类: 默认分类 |字号 订阅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

1.思想品德课程是为初中学生

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C)

A.知识水平

B.思维能力

C.思想品德

D.知识能力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制定的根据是

(B)

①党的十六大精神

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③现在使用的教材

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

3.“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指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D)

A.人文性特点

B.思想性特点

C.综合性特点

D.实践性特点

4.本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三大部分是

(D)①成长中的我 ②

我与他人的关系

③学生的学习评价

④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5.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

(A)

A.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

B.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

C.初中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 D.初中学生的道德践行

6.本课程的追求是

(C)

A.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结合

B.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C.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D.引导学生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7.《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设计力求增强课程的(A)

A.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

B.针对性、思想性、主动性

C.主动性、互动性、人文性

D.实效性、主动性、方向性

8.思想品德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

(A)

A.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B.思想品德教育

C.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D.做负责任的公民

9.坚持

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B)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C.社会主义主旋律

D.党的基本路线

10.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D)

A.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B.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C.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D.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11.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是(A)

①亲近自然,爱护环境,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②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

③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

④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12.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能力目标”是

(C)

①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

②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

③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

④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13.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是

(B)

①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②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③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4.《认识自我》的目标包括

(A)

①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②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③知道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④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15.《自尊自强》的目标包括

(B)

①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

②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③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④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16.《交往与沟通》的目标包括

(D)

①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②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③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17.《交往的品德》目标包括

(A)

①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

②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

③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

④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

18.《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包含的内容有

(B)

①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②承担社会责任

③法律与社会秩序

④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19.《承担社会责任》的目标包括

(A)

①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②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③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④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20.《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目标包括

(B)

①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共产党的情感

②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③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④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21.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坚持

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A)

A.课程目标

正面教育

B.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面教育

C.学生的思想状况

说服教育

D.学生的认知水平

启发诱导

22.“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上叙述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

(B)

A.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B.联系生活实际

C.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D.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23.”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方法是

(A)

A.谈话法

B.描述性评价

C.观察法

D.成长记录

24.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原则中的“实践性原则”要求

(B)

A.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B.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C.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D.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25.《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有

(A)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②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26.教材编写要遵循的原则是

(C)

①导向正确内容科学,要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②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③ 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自学

④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27.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有

(A)

①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

② 考察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③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④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提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8.下列属于“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原则”的有

(A)

① 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②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④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29.课程资源中的“实物资源”包括

(B)

①图书馆和阅览室

②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

③自然和人文景观

④ 机关企事业单位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30.课程资源中的“人力资源”包括

(D)

①学生与家庭成员

②教师

③邻居

④社会人士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判断正误题:(每小题2分)

1、社会的变化发展对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2、《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有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Χ)

3、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4、教材内容的编排和呈现,既要符合课程理论的内在逻辑,又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遵循思想品德发展的规律。(√)

5、教材应有足够的开放性,材料的选择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

6、本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涵在鲜活的教材主题之中。

(Χ)

7、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生活体验,社会规范也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才能真正内化。(√)

8、教材通过大量的生活实例体现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

9、《课程标准》中的活动建议和内容标准并非一一对应。(√)

10、在教学中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

11、教材所选择的内容应尽量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及学生生活所面临的各种现象和实际问题,发挥思想品德课程的价值引导作用。(√)

12、教材内容主要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特殊过程。(Χ)

13、教材整合的是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教育等内容。(√)

14、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

15、对学生学习评价只客观地记录学生的学习状况。(Χ)

16、本课程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只有观察和考试法。(Χ)

17、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是对学生学习评价的方法之一。(√)

18、学生的考试成绩是评价教师的惟一标准。(Χ)

19、为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教师自我评价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

20、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

21、文本资源包括图书、报纸、杂志、照片、地图、图表。(√)

2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的“综合性原则”是指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Χ)

23、课程目标包括总目标和分类目标。(√)

24、依据《内容标准》教师可结合本地情况选择适当的活动方式和内容。(√)

25、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只采取终结性评价。(Χ)

26、不论对学生采用何种评价方式或方法,评价结果都应反馈给学生。(√)

27、主要的课程资源有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和人力资源。(√)

28、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遵循的原则是思想性原则。(Χ)

29、渐进性原则是指教学资源的选择利用,教学活动的组织,应随着学生的成长,心理的逐渐成熟和知识、阅历、经验的不断增长,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提高(√)30、教材应选择典型案例,设计开发性情境,激发学生自学的热情。(√)

教学设计: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试题

1、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需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主动性),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的要求,依据教育部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课程标准。

2、在教学中,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准确把握课程目标,坚持正面教育的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3、本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考查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品德)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4、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要建立以(教师自学)为主,学生、(同事)、学校领导、(家长)共同参与的教师评价制度。建立(以校为本),以(教研为主)为基础的教师教学个案分析、研讨制度,引导教师对自己或同事的教学行为进行分析、(反思与评价),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得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唯一标准。

5、新课程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

6、评价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在(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是否开始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

7、思想品德课程在教学时,第一,要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第二,要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第三,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第四,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8、思想品德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遵循(目的性)、(综合性)、(实效性)、(渐进性)、(实践性)原则

9、思想品德新的课程标准完全改变了以往“识记”“理解”“运用”的梯级认知目标体系,而是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首,兼顾(能力)目标、(知识)目标。

10、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

11、中学思想品德学科主要的课程资源是:(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人力)资源。

12、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13、本课程的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单项选择题

14、侯老师在初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开设“法制教学小论坛”,以“宣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为宗旨,由学生自己“搜集一段材料,明确一个观点,构思一篇论文,亮出一个自我,形成一种共识”。最后由学生自己上台演讲。这一教学方法称为(C)A.情绪调节教学法

B.探究性学习法

C.自主学习教学法

D.合作性学习法

15、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新课程主张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下列选项中,可以成为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有(D)①各类教育软件 ②红色旅游地

③机关、企业、事业单位 ④学生与家庭成员 ⑤自然景观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6、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与过去比较,突出表现为更加注重对()

A.学生思维水平的评价

B.学生学习能力的评价

C.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

D.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7、《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制定的根据是(B)

①党的十六大精神②《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③现在使用的教材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A.①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

18、“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指的是思想品德课程的(D)

A.人文性特点

B.思想性特点

C.综合性特点

D.实践性特点

19、本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包括的三大部分是

(D)

①成长中的我②我与他人的关系 ③学生的学习评价

④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20、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是(A)

A.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

B..初中学生的独立思考

C.初中学生正确的认识自我 D.初中学生的道德践行

21、本课程的追求是(C)

A.促进学生课内与课外结合

B.鼓励学生在实践的矛盾冲突中积极探究和体验

C.帮助学生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D.引导学生快乐地度过青春期

22、思想品德课程的“分类目标”包括(A)

A.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

B.思想品德教育

C.能力、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

D.做负责任的公民

23、坚持(B)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

C.社会主义主旋律

D.党的基本路线

24、思想品德课程的主要任务是

(D)

A.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

B.培养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C.培养学生热爱生命、乐观向上、意志坚强

D.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

25、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是(A)

①亲近自然,爱护环境,乐观向上,意志坚强②孝敬父母,尊重他人,乐于助人,诚实守信③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④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

26、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能力目标”是(C)

①发展观察、感受、体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② 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具有基本的道德判断和辨别是非的能力③增强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理智地调控自己的情绪④培养爱护自然、鉴赏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③④

27、下列属于本课程分类目标中的“知识目标”是

(B)

①了解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征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途径,认识个体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②了解我与他人、我与社会、我与自然的道德规范

③知道基本的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作用和意义

④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基本路线、基本国策和世界概况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8、《认识自我》的目标包括

(A)

① 能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悦纳生理变化,认识青春期心理

②学习调节情绪,增强调控自我、承受困难和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形成乐观向上的精神

状态 ③知道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理解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④ 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

A.①②④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29、《自尊自强》的目标包括(B)

①体会生命的可贵,热爱生活②培养自尊、自立、自强精神

③能够分辨是非,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④了解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学会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30、《交往与沟通》的目标包括(D)

①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

②能够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④了解我国法律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规定,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③

31、《交往的品德》目标包括(A)

①知道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做一个诚实的人②学会关心、尊重、宽容、理解他人,乐于助人,与人为善③认识成长的社会环境,提高生活适应能力④ 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关心祖国的发展和命运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

32、《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包含的内容有(B)

①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②承担社会责任③法律与社会秩序

④ 认识国情

爱我中华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

D.②③④

33、《承担社会责任》的目标包括(A)

①知道公平有利于社会稳定,树立公平意识

②懂得公平需要正义,激发社会正义感

③理解自己负有的社会责任,努力做一个负责任的公民

④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④

34、《认识国情,爱我中华》的目标包括(B)

①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增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②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及其途径,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使命感

③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认识当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立志报效祖国

④客观地评价自己,培养良好个性品质

A.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③④

35、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坚持——————原则,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A)

A.课程目标

正面教育

B.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正面教育

C.学生的思想状况

说服教育

D.学生的认知水平

启发诱导

36、“在教学中,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以上叙述建议教师在教学中要(B)

A.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B.联系生活实际

C.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D.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37、“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方法是(A)

A.谈话法

B.描述性评价

C.观察法

D.成长记录

38、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遵循原则中的“实践性原则”要求(B)

A.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选择课程资源

B.有利于学生的探究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C.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D.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效能,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39、《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对教师的教学建议有(A)①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

②强调联系生活实际

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④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②④ 40、教材编写要遵循的原则是

(C)

①导向正确内容科学,要选取现实生活中的素材

②体现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

③ 呈现方式要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利于学生自学

④以主题模块的方式呈现标准内容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

41、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的目的有(A)

①考察教师的教学水平

② 考察学生所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 ③帮助教师改进教学,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④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和提高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42、下列属于“思想品德课程评价原则”的有

(A)

① 既要重视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要考察学生是否形成了好公民所应有的态度、能力、价值观和行为②要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③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等共同参与评价 ④要重视对学生评价的反馈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④

43、课程资源中的“实物资源”包括

(B)

①图书馆和阅览室

②实验室和多媒体设备 ③自然和人文景观 ④ 机关企事业单位

A.②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④

三、简答题:

44、新课标的理念是什么?

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

帮助学生学习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是本课程的追求;

坚持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是本课程遵循的基本原则。

45、新课程倡导的对学生评价的方法有哪些?

观察、描述性评语、项目评价、谈话、成长记录方法、同伴评价与自我报告、考试

(1)观察

观察法主要是指教师在自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行为,并记录下来,作为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的依据。(2)描述性评语

教师在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用描述性的语言将学生在思想品德某一方面的表现,如态度、能力和行为等写成评语,评语应采用激励性的语言。

(3)项目评价

按照不同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计划,可以围绕真实的社会生活问题进行活动。要求学生收集、组织、解释或表达信息,如提交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师生可以就小组成就进行分析,将小组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

(4)谈话

教师通过与学生各种形式的对话,获得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状况的信息,据此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

(5)成长记录

建立学生的成长足迹袋。记录学生在本课程学习中的各种表现,主要是进步和成就。以学生的自我记录为主,教师、同学、家长共同参与,学生以评价对象和评价者的双重身份参与评价过程。

(6)考试

考试方式应灵活多样,如辩论、情景测验等,纸笔测验只是考试的一种方式,避免用终结性的、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及思想品德状况做出评价。

46、新课程的教学模式应注意些什么?

必须以学习者为中心;把知识性的教学转变为发展性的教学;师生交流互动学生参与教学。

47、人文性是思想品德课程特点之一。请回答:人文性的含义是什么?

人文性:这是新课标与旧课标的区别之一。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成长。

48、简要说明中学思想品德课程主要具有哪些特点?

(1)思想性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养成遵纪守法和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情感,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2)人文性

注重以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培养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需要与生活体验,尊重学生学习与发展规律,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引导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人格健康发展。

(3)实践性

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4)综合性

从学生适应社会公共生活和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实际出发,以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主线,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进行有机整合

四、案例分析题49、2010年10月的一天,我在七年级二班思想品德课《走近青春》一课教学中,当讲到“青春期少男少女们生理上都会发生一些变化”时,突然一位叫刘丽的女生向我告状,说前桌的刘望说她是“非洲人”,接着,听到一阵哄堂大笑,又见刘丽“彭”的一声就趴在桌子上哭了起来。这时,我一脸严肃地站在那10秒钟,待大家意识到“笑错了空当”的时候,我转向刚刚还有笑的刘望同学,发现他满脸通红,如座针毯似的正不知如何是好。我轻声地问道:“真的是你说的吗?”他先还是语无伦次的狡辩道:“别人说她黑,她也没生气啊„„”可后来,看到我微蹙的眉头他不禁低下了头。我后来把目光转向了全体同学“你们说,‘黑’真的让人那么可笑吗?(不是)“她的‘黑’是青春期导致的吗?”(不是,是天生的。)“我希望大家明白,人的黑白美丑是不容我们选择的,可谓是‘自然灾害’。所以我们得接受。这时,我发现刘丽抬头了,她那被泪珠洗刷后的眼睛又多了一份晶莹,而且她的嘴角也露出一丝微笑。于是,我满腹轻松地对大家说:“俗话说‘天灾无情人有情’,对刘望今天的行为大家有何感受呢?”这时很多女同学义愤填膺地说“太伤人自尊了”“给人起外号不道德”也有一些男同学对刘望说:“这次确实是你不对!”只见刘望连连点头,那苦涩的笑简直比哭还难看,还没等我说什么,他就大声地对刘丽说“对不起,请你原谅我!”我正在为他的主动而感到欣慰的时候,就看见一向很爽朗的刘丽对他说:“没事了!”这时,在我耳畔响起了一阵的掌声,于是我很感慨的说“看来,在青春期这个黄金渡口,我们更应该聚焦“心理健康”啊,我可以骄傲地告诉大家,你们已经顺利地渡过了第一个误区------不拿别人的生理开玩笑!这之后的半节课学习效果出奇的好,而且这大半年来我真的发现刘望同学不像以前那样嬉皮笑脸、乱开玩笑了。

请你说说为什么“这之后的半节课学习效果出奇的好,而且这大半年来我真的发现刘望同学不像以前那样嬉皮笑脸、乱开玩笑了。”

答:1,教师充分抓住“给学生起外号”和“告状”这一契机,既要用目光,表情,身姿等语言行为表达对告状人的关切,积极倾听,敏锐的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不伤及自尊的

基础上,用幽默的语言,间接的方式安慰她开导他,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并给与指导性意见让学生独立的处理问题,使他的需要得到满足,同时帮他明白用“告状”来解决问题,不是最好的方法,要学会宽恕谅解,又要引导“被告”对于别人的批评和意见能正确对待,虚心接受,能全面审视自己,既看到别人的长处又看到自己的不足。进而认识到礼仪从话中来,话要从心中说,只有从内心尊重学生,才会有和谐的同学关系,并让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争执,独立解决矛盾。

2,课堂上的即时升成需要教师的艺术的调控,面对课堂上纷至沓来的升成,教师如果缺乏高超的调控艺术和引领技巧,就会在追求升成的精彩中迷失方向,就会出现课堂失衡现象。把握课堂升成是一门艺术,要做到收放自如,巧妙处理偶发事件,调控得当,高潮迭起,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我们必须做好课前的种种努力,精心细致的预设,这样才能使课上的到位,才能应对学生的种种不同。

50、英国一个著名的芭蕾舞童星埃利,只有12岁,不幸由于骨癌准备截肢。手术前,许多人闻讯赶来探望。这个说:“别难过,没准儿出现奇迹,还有机会慢慢站起来呢。”那个说:“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一定要挺住,我们都在为你祈祷!”埃利一言不发,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谢。她很想见戴安娜王妃,经过别人转达她的愿望,戴安娜王妃终于在百忙中赶来了。她把埃利搂在怀里说:“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埃利一下子泪如泉涌。自从得了病,什么安慰的话都有人说了,就是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埃利觉得最能体贴理解她的就是这样的话了!

请用教材中的观点分析:为什么埃利觉得最能体贴理解她的就是戴安娜王妃说的“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了”这样的话了呢?

篇3:课程标准数学思想

一、对数形结合加以认识

数字缺少了图形就缺少了直观性, 而图形缺少了数字就缺少了精确性, 这就是数形结合自身重要性所在。其实, 数形结合指的就是把具有抽象性特点的数学语言跟具有直观性特点的图形进行结合, 它的本质为代数问题跟几何问题这两方面的相互转化。另外, 数形结合方面的思想可以看做对数学进行研究时非常关键的思想方法。它所指的是代数方面的精确刻画跟几何方面的形象直观这两点相互统一, 将抽象思维跟形象直观这两点进行结合。这样能够使一些具有抽象性特点的问题更加直观并且更加生动, 进而使抽象思维转变成形象思维, 从而使学生更加轻松地将问题自身本质加以把握。教师在将数形结合加以使用之后, 大部分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并且对应的解法也会更加简单。教师在教学之中通过数形结合这一方法来对问题进行观察跟分析, 可以使学生更高效率地对抽象知识进行学习, 能够使学生自身的抽象思维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

教师在进行相关教学的时候, 应该从以下几点加以着手:

(1) 将代数模型进行适当建立;

(2) 通过对几何模型进行建立来把方程以及函数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解决;

(3) 跟函数相关的一些代数与几何方面的问题;

(4) 通过图像这一形式对信息加以表达时存在的应用问题。

二、将数形结合加以利用的相关途径

(一) 对数学概念进行深入分析, 将数学思想加以渗透

数学概念能够将对象自身本质属性进行反映, 也就是说它可以将事物自身存在的数量关系跟空间形式这两方面对应的本质属性加以反映。学生在对数学概念进行学习的相关过程中, 一定不可急于求成, 应该通过长期并且反复学习来将数学概念加以理解。学生在对数学思想相关方法进行理解跟掌握的时候, 也需要通过多个阶段跟多个层次来进行。教师在对数学概念之中对应的参透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的过程之中, 能够将数学思想对应的方法加以理解跟掌握。

(二) 通过对例题进行分析来把数学思想相关方法加以展示

例题能够帮助教师将新知识很好的展示给学生。例题教学也是帮助学生快速将相关的数学知识跟数学思想加以掌握的关键途径。教师通过对例题教学进行分析, 能够将对应的数学思想相关方法展示给自己的学生, 并且使学生能够体会以及熟练运用对应的数学思想跟数学方法。

(三) 通过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来对数学思想相关方法进行体会

数学自身所具有的本质使得学生若想将数学思想相关方法加以认识跟理解, 那就必须通过自身体验这一方式来实现。在学生进行对应的实践活动之时, 其主要运用的相关方法为观察实验跟归纳类比。而在这一实践过程之中, 学生主要需要体会并且掌握到的相关数学思想为: (1) 集合; (2) 对应; (3) 函数; (4) 数形结合; (5) 概率统计; (6) 转化; (7) 排列组合; (8) 公理化。

三、结语

随着国内改革创新相关制度的施行, 人们逐渐开始将新思想跟新观念应用到各行业制度之中。在初中教学相关行业中, 一方面传统类型的教育理念逐渐无法跟上目前人们所需要的教育要求;另一方面新型的教育理念开始逐渐被人们所应用。从上文中我们能够看出, 人们将数形结合相关思想加以应用则可以将自身性质较为复杂的相关问题变得更加直观更加简单, 其对应的解题思路也能变得更加清晰明。因此, 只有初中教学教师对数形结合这一思想进行不断研究跟总结, 才能将其更加熟练地应用到数学教学相关过程中, 从而将教学效率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爱静, 赵卓文, 李玉婷.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妙用[J].语数外学习, 2013 (3) .

[2]郭玲亚, 张云中.依据数形结合思想巧用向量几何意义——对浙江省向量试题高考备考策略的思考[J].语数外学习, 2013 (3) .

[3]刘玉全, 杨子兰, 姚群.培养数形结合思想、提高学生思维能力[J].新课程, 2013 (1) .

篇4:课程标准数学思想

关键词:初中数学;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整体思想;类比思想

“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活动提出的建议之一。由此不难看出,数学思想的培养对学生健全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阶段的数学思想一般包括:函数思想、分类讨论思想、化归思想、类比思想、整体思想等。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数学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当中,以逐渐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进而为数学教材价值的展示及高效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函数思想的渗透

函数是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内容,也是中考中的热点、

重点内容,但也是难点内容。而所谓的函数思想是运用运动和变化的观点,去分析和研究数学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或构造函数关系,从而使问题获得解决。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函数思想渗透到课堂当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某商场购进一批单价为16元的夏季背心,经调查发现,如果商家按照每件20元进行销售,每月能够卖掉300件,若按每件25元进行销售,每月仅能卖掉210件,假设每月销售的件数是y是单价为x的一次函数,请问,在商品不积压的情况下,当单价定为多少时,能够使商家的销售利润达到最大化(其他外因不考虑),此时的利润是多少?

这是一道与实际生活有着密切联系的试题,在解答的过程

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函数思想,为了提高学生的解题效率,在解答的过程中,我首先引导学生找准本题中的等量关系,即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接着,引导学生运用二次函数求最大值的知识点进行解答,这样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而且,也有助于增强学生用函数知识解决相关问题,进而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解题效率。

二、分类思想的渗透

分类思想是初中数学的基本思想内容之一,是根据数学本质属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将数学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种类的一种数学思想。然而,学生在分类思想的应用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如:①分类标准不明确;简单地说,就是一些学生在某个标准进行分类的同时,又以另外一个标准进行分类,导致两种分类呈现得都不完善,甚至还有画蛇添足的嫌疑;②分类不彻底;在解题的过程中,部分学生经常会漏掉一些情况,导致学生不能得到满分。等等,这些都是分类思想在运用过程中常出现的一些问题。所以,在分类思想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细节的教授,要让学生做到不遗不漏、不重复,从而确保分类思想的高效应用。

在解答的过程中运用了分类思想,实际上设计的是两圆相切时会出现两种不同的情况,虽然在本题中两种情况的结果是一样的,如果是以填空题或者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学生不会失分,一旦放在解答题中,学生将会失去一半的分数。所以,分类思想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数,而且对学生条理、缜密思维的培养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整体思想的渗透

整体思想方法主要是考虑到一些题目从整体上看比较复杂,导致学生不容易发现解题思路,甚至使得学生出现畏惧心理。所以,将整体思想渗透到数学解题过程当中,不仅可以将难题简单化,而且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合理解题的能力。

四、类比思想的渗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类比思想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内容之一,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思想方法。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将类比思想引入教学当中,使学生在相互比较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如:教“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时,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为了实现高效的数学课堂,在授课的时候,我选择了类比教学,引导学生将本节课的知识点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进行对比學习,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全等三角形判定的相关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在比较中清楚地认识两者之间的不同点,从而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当然,除上述几种数学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学阶段最常用的之外,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以及建模思想也是提高解题效率的思想方法。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数学思想渗透到数学解题以及数学教学当中,进而为高效数学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铁建.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华章,2011(31).

[2]陆胜.例谈数学思想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教师,2011(36).

篇5: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共)

(试行)

序言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是国家指导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评估、考核,以及规范教材编写与审查标准 的规章。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的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重要标志之一。它对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紧密联系实际,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个人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公共生活、国家民族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进行思想方法、心理品质、法律意识、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的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文明礼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初步使学生在基本的思想观点与道德观念上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了解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树立崇高理想和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责任感。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中小学德育任务,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同高中思想政治课整体上相互衔接,并在教学内容的深浅度和侧 1 重点上,注意适合小学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

《课程标准》以六三学制为基准,按小学一二年级、三至五年级、六年级,初中一至三年级,划分四个教育教学阶段,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同时适用于五四学制和仍在施行的六三学制。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小学一、二年级)

采取以图为主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通过具体的行为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一、热爱祖国(4课时)

我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认知: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

2、知道我国的国名、国旗、国徽、首都、国庆节。

3、认识革命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和邓小平,并敬爱他们。

4、知道爱国小英雄的故事,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5、知道国旗代表国家,应当尊敬国旗。

6、知道毛泽东主席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7、知道升挂国旗的主要场合。行动:

升国旗、唱国歌时立正、敬礼。

二、孝亲敬长(5课时)

敬爱父母。对父母、长辈有礼貌,听从他们的教导,不任性。

尊敬老师。听从老师教导,对老师有礼貌。认知:

1、知道敬爱父母、长辈和尊师的故事。

2、知道父母、祖辈是长辈,养育后代很辛苦,应当敬爱他们。

3、能举例说明听从父母教导、不任性的益处。

4、知道老师爱学生,学生也应爱老师,尊敬老师。

5、能举例说明听从老师教导有利于个人进步。行为:

1、对父母、长辈说话有礼貌,会问候,外出和回家要打招呼,吃东西先想到他们。

2、听父母的话,不任性,不发脾气;不惹父母生气,为他们增添欢乐。

3、对老师有礼貌,上下课起立,进校时见老师主动行礼、问好,离校时说再见。

4、听从老师的教导,按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

三、团结友爱(6课时)

爱班集体、喜欢过集体生活。

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谦让。认知:

1、知道自己生活在集体中,应当爱集体。

2、知道讲谦让的传统故事和同学之间友爱互助的故事。

3、能举例说明团结起来力量大。

4、能分辨在集体中只顾自己和想着别人的不同行为。行为:

1、喜欢过集体生活。

2、和同学在一起能想到别人,不只顾自己。

3、同学间互相谦让,不争吵,不打架。

4、见同学、伙伴有困难能关心、帮助。

四、文明礼貌(7课时)

对人有礼貌,正确使用礼貌用语。待客、做客懂礼节。

不打扰别人。

坐立走姿势正确。

爱清洁、讲卫生。认知:

1、知道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2、知道待客、做客的基本礼节。

3、比较正反事例,说明对人应该使用礼貌用语。

4、列举事例说明不该打扰他人的工作、学习、休息和生活。

5、知道坐、立、走的姿势可以表现出人的精神面貌。

6、知道爱清洁、讲卫生是文明行为。行为:

1、对人说话和气,正确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礼貌用语。

2、待客做到:问好,让座,递水,客走送出。

3、做客做到:叫门,问候,不乱翻主人的东西,临走道别。

4、不打扰别人。在别人工作、学习、休息时,说话、举动要轻,不得已打扰时要道歉。

5、注意坐、立、走姿势正确。

6、穿戴整洁,勤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勤理发。

五、遵守纪律(4课时)

遵守学校一日生活常规。

遵守课堂纪律。认知:

1、知道学校一日生活常规和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

2、能用正反事例说明,上课要守纪律,课间活动要守秩序。行为:

1、遵守学校一日生活常规。做到(1)按时上学,有事有病请假;(2)排队快、静、齐;(3)课间活动守秩序,遵守游戏规则;(4)放学排队离校。

2、遵守课堂纪律。做到:(1)听到上课铃声立即进教室;(2)做好课前准备;(3)上课不随便说话,要发言先举手,不做小动作,不影响别人学习。

六、好好学习(8课时)

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任务。

上课专心听讲,开动脑筋,积极发言。

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认知:

1、知道小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要爱学习。

2、知道名人、伟人童年努力学习的故事。

3、结合事例说明,上课专心听讲;按时、认真、独立完成作业,有利于学知识。行为:

1、学习时高高兴兴地学,游戏时痛痛快快地玩。

2、上课专心听讲,眼看、耳听、心想,注意力集中,积极发言。

3、作业书写工整,不拖拉、不马虎、不依赖大人。

七、勤劳节俭(7课时)

从小爱劳动。

自己的事自己做。

学做简单的家务活。

当好值日生。

爱惜生活、学习用品,爱惜粮食,爱护庄稼,节约水电。认知:

1、知道应当从小养成爱劳动和生活节俭的好习惯。

2、知道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做,要学着做简单的家务活。

3、知道当好值日生是爱劳动、爱集体的表现。

4、知道生活、学习用品和粮食都来之不易,应当爱惜。

5、列举水电、粮食作用大和我国目前供应不足的事例,说明节约水电和粮食的重要性。行为:

1、自己的事,会做的自己做,不会做的逐步学着做。

2、学做简单的家务活。

3、认真做值日。

4、爱惜生活、学习用品,东西摆放整齐有序,不乱扔,不故意损坏。

5、爱惜食物,不浪费;爱护庄稼,不践踏。

6、节约水电,随手关灯,关紧水龙头,不浪费。

八、遵守公德(3课时)

爱护学校的物品。

爱护花草树木。

保持环境卫生。认知:

1、知道学校的课桌椅和其他物品是供大家使用的,应当爱护。

2、知道花草树木对人们有好处,必须爱护。

3、比较环境是否卫生的不同感受,说明应当保持环境卫生。行为:

1、爱护学校的课桌椅和其他物品,不损坏,损坏了要赔偿。

2、不摘花,不踏草坪,不折树枝,不摇小树。

3、保持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和其他废弃物,不在墙上涂抹乱画。

九、诚实勇敢(5课时)

不说谎话,有错认错,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在日常生活中要勇敢,不胆小。认知:

1、知道有关诚实、勇敢的故事,愿意做诚实、勇敢的孩子。

2、举例说明说谎话的害处。

3、知道有了错误应该承认和改正。

4、用事例说明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不良后果。行为:

1、说实话,不说谎话。

2、有了错误能承认,做了错事及时改正。

3、未经主人允许,不随便动用他人的东西;借东西及时归还。

4、在日常生活中不胆小,不骄气。敢当众大胆发言,不怕吃药打针,敢在家里独睡,跌倒受小伤不哭,冬天锻炼不怕冷等。

十、热爱生命(3课时)

从小学习自我保护,注意安全,防止受到伤害。认知:

1、知道生活中有时会遇到危险,应该有自我保护意识,防止受到伤害。

2、知道社会上坏人欺骗儿童的惯用手段和小学生提防坏人、不上当受骗的一些方法。

3、知道“110”、“119”报警电话的作用。

4、知道有关的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

5、用不遵守交通规则造成事故的事例,感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行为:

1、不玩火,防触电。

2、遵守交通规则。行人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道的地方靠边走,穿行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不在马路上追跑打闹,在铁道口注意来往火车,不抢行。

3、提防坏人,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一人在家不给陌生人开门。

小学三至五年级

(五三学制小学三至四年级)

通过典型事例或故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使学生在基本的道德问题上知道是与非,知道应选择正确的行为。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一、热爱祖国(7-10课时)

热爱家乡

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

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祖国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祖国的保卫者,要热爱解放军。维护祖国尊严。认知:

1、知道要热爱家乡。了解为家乡做贡献的人物事迹,并愿意向他们学习。

2、知道老一辈革命家创建新中国的一些事迹,缅怀和崇敬他们。

3、知道爱国人物的事迹,愿意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4、了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党员的事迹。

5、了解祖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一些伟大成就,知道一些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例,为社会主义祖国逐渐强大自豪。

6、知道解放军保卫祖国、热爱人民的故事。

7、知道尊敬国家标志是维护祖国尊严的表现。行为:

1、经常读报,听广播,看电话新闻,了解国家大事。

2、为家乡建设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立志建设家乡。

3、积极参加学习和慰问解放军的活动。

4、尊敬国家标志,不做有损祖国尊严的事。

二、孝亲敬长(3-4课时)

孝敬父母,关心体贴父母。

尊敬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尊敬老人,帮助照顾老人。认知:

1、知道几则孝亲、尊师的故事。

2、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作为子女应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

3、知道教师为学生的成长付出辛勤劳动,懂得要尊重老师的劳动。

4、知道敬老助老的一些事例,懂得要尊敬老人。行为:

1、关心体贴父母。以自己的良好表现给父母带来欢乐,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能够分担家务,父母伤病时尽力照顾。

2、尊重老师的劳动,接受老师的教导。

3、对老人、长辈有礼貌,当他们有困难时,主动帮助和照顾,不嫌弃老人。

三、团结友爱(3-5课时)

同学之间友爱互助,不欺负弱小。

团结合作。

诚恳待人,不忌妒。认知:

1、懂得同学之间应互助友爱,欺负弱小是不道德的行为。

2、懂得同学要遇到困难与不幸时,应该给予同情和帮助。

3、懂得完成各项任务需要团结合作。

4、举例说明嫉妒的危害性。懂得待人应当诚恳,为别人的进步而高兴。行为:

1、主动帮助同学解决困难。

2、同情同学的不幸,能关心、安慰他们。

3、不给同学起绰号,不讥笑和戏弄人。

4、关心、帮助小同学,不欺负弱小。

5、乐于与人合作,能听取别人的合理意见,不固执己见。

6、不传不利于团结的话,不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真诚赞扬同学的优点,祝贺同学的进步。

四、关心集体(5-6课时)

个人是集体的一员,要热爱集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热心为集体服务。

珍惜集体荣誉。

在集体中学习过民主生活。认知:

1、知道个人是集体中的一员,是集体的主人,应该热爱集体。

2、知道积极参加集体活动、热心为集体服务、珍惜集体荣誉是热爱集体的表现。

3、举例说明集体的事要大家做。

4、懂得集体荣誉是靠集体成员共同努力得来的,应当珍惜。辨别珍惜和损害集体荣誉的行为。

5、知道集体的事应当大家商量,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行为:

1、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2、为集体做好事,为集体争光。

3、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

4、维护集体荣誉,不做有损集体荣誉的事。

5、在集体中学习过民主生活。商量事情时,积极发表意见,并能听取别人意见,服从集体决定。

五、文明礼貌(3-4课时)

待人接物讲文明、有礼貌。

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

对外国客人有礼貌。认知:

1、知道我国是礼仪之邦,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继承和发扬。

2、知道讲文明、有礼貌是做人的基本品质,是尊重他人的表现。愿意 做个有礼貌的人。

3、知道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和与小学生有关的礼仪规范。

4、知道一些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的故事。行为:

1、在就餐、交谈、集会、观看演出比赛等场合,遵循有关礼节。

2、外出时衣冠整洁,仪表大方。

3、尊重不同民族同学和领导的民族习惯,对外国客人热情大方有礼貌,不尾随,不围观,不指指点点。

六、遵纪守法(3-5课时)

自觉遵守学校纪律。

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自觉遵守交通规则。认知:

1、知道《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是国家对小学生日常行为的最基本要求,要牢记。

2、举例说明纪律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保证。

3、知道常去的公共场所应遵守的公共秩序。举例说明公共场所需要有良好的秩序。

4、知道交通规则是政府制定的法规。举例说明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行为:

1、自觉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2、在校内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在校外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交通规则。

3、见到同学有不遵守学校纪律,公共秩序、交通规则的行为能批评、劝阻。

七、勤奋学习(5-8课时)

勤奋学习。

学好各门功课。

爱动脑筋,注意学习方法。

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

珍惜时间,学习、做事讲效率。认知:

1、熟悉一些勤奋学习、珍惜时间的格言、谚语、故事。

2、比较学习是否专心、刻苦、主动对学习效果的不同作用。

3、结合所学课程,说明学好各门功课对打好基础和全面发展的作用。

4、举例说明动脑筋、讲究学习方法对学好功课的作用。

5、知道什么是健康的兴趣爱好,以实例说明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有助于个人的全面发展。

6、知道阅读好书能助人成长,要多读好书。

7、举例说明时间是宝贵的,应珍惜时间。懂得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更要讲效率。行为:

1、学习时精神集中、专心致志。

2、主动预习和复习功课、完成作业,不用个别督促。有问题时主动问,缺课主动补。

3、学习中遇到困难,尽量自己克服。

4、努力学好各门功课,不偏科。

5、学习时爱动脑筋,多提问,发现和采用好的学习方法。

6、积极参加有益的课外活动,爱读课外书刊。

7、合理安排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提高学习、做事的效率。

八、热爱科学(3-4课时)

科学能为人们造福,要热爱科学,勇于创新。

相信科学、不迷信。认知:

1、列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说明科学技术能为人们造福,要爱科学。

2、知道勇于创新的人物的事迹。

3、知道一些中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创新发明,搞科技小制作的事例,愿意向他们学习。

4、举例说明迷信是违反科学的,是愚昧无知的表现,懂得要相信科学,不迷信。行为:

1、多读科技书刊,积极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2、相信科学,不信鬼神,不宣扬迷信思想,不参加迷信活动。

九、勤劳节俭(3-4课时)

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

劳动光荣、懒惰可耻。

劳动不分贵贱,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

积极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积极参加公益劳动。

珍惜劳动成果。勤俭节俭,不浪费。认知:

1、知道有关勤劳节俭的格言、故事。

2、以实例说明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知道劳动光荣、懒惰可耻。

3、举例说明社会生活需要各种劳动,各行各业的劳动者都是为人民服务的,都值得尊重。

4、懂得自己是家庭的一员,有责任承担家务劳动。

5、懂得积极参加公益劳动是为社会尽力,也是热爱劳动的表现。

6、举例说明劳动成果来之平易,应当珍惜。

7、辨析节俭和浪费的现象,懂得节俭光荣,浪费可耻。行为:

1、主动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2、积极参加学校和社区组织的力所能及的公益劳动。

3、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对他们有礼貌。

4、生活节俭,不比吃穿,不浪费钱物。

十、遵守公德(4-5课时)

爱护公用设施。

同情和帮助残疾人。

爱护有益动物,保护珍贵动物。

爱护名胜古迹。认知:

1、懂得公用设施是公共财物,能给大家带来方便,人人都应爱护。

2、懂得名胜古迹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象征,人人都应爱护。

3、知道残疾人在生活上有许多困难,需要同情和帮助。

4、举例说明有益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要爱护它们。知道珍贵动物是全社会的财富,必须保护。行为:

1、正确使用公用设施,不故意损害,见到同学损坏要劝阻。

2、尊重残疾人,设身处地为残疾人着想,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积极参加助残活动。

3、自觉爱护有益动物,注意保护珍贵动物,不伤害它们。

4、自觉爱护名胜古迹,见到同学损坏能劝阻。

十一、诚实守信(4-5课时)

为人要诚实,不隐瞒自己和他人的错误。

不贪小便宜,拾金不昧。

讲信用。认知:

1、知道有关诚实、守信拾金不昧的格言或故事。

2、知道不隐瞒自己和他人的错误是诚实的表现。举例说明隐瞒错误的危害。

3、知道拾金不昧是诚实的表现。

4、结合实例分析贪小便宜的害处。

5、懂得守信是尊重他人的表现,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行为:

1、不隐瞒自己的过失,也不替他人隐瞒错误。

2、拾到钱物及时送还失主,找不到失主主动交公。

3、答应别人的事就要尽力做到;没有做到及时说明原因,表示歉意。

十二、勇敢坚毅(4-6课时)

要勇敢,不蛮干。

学习、做事要有毅力,不怕困难和挫折。

胜不骄,败不馁,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表扬和批评。认知:

1、知道有关勇敢、坚毅的格言和故事。崇敬勇敢,坚毅的人。

2、懂得勇敢的含义。举例说明勇敢与蛮干的区别。

3、懂得勇敢坚毅是学习进步、事业有成不可缺少的品质。

4、举例说明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表扬和批评,才能不断进步。行为:

1、遇事勇敢机智,遇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危险不惊慌,不逞强、不蛮 干。

2、学习、做事有始有终。遇到失败和挫折不灰心、不气馁。

3、取得成绩、受到表扬不骄傲,虚心听取批评意见。

十三、自尊自爱(3-5课时)

知荣辱,知羞耻,爱惜自己名誉。

分清是非,知道不对的事情不去做。要虚心,不自满。

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认知:

1、知道一些自尊自爱人物的事迹和格言。

2、懂得知荣辱、知羞耻,爱惜自己的名誉是自尊的表现,以实例区别自尊与不自尊的不同行为。

3、比较不同行为与个人名誉的关系,懂得应分清是非,以良好的言行维护自己的名誉。

4、懂得“满招损,谦受益”的道理。

5、知道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懂得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有利于个人进步。行为:

1、有自尊心,为自己的正确言行而自豪,为自己的错误言行而羞愧。

2、遇事能分清是非,正确的事坚持做,明知不对的事情,再小也不做。

3、注意发现和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

4、发扬自己的优点,不自满。

十四、热爱生命(3课时)

爱护身体,积极锻炼,保持身心健康。

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注意安全。认知:

1、知道健康的身体是从事各种工作的基础。

2、知道为了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国家制定了《未成年人保护法》。

3、举出正反事例,说明按时作息、节制饮食,坚持体育锻炼和身体健康的密切关系。

4、知道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有益于身心健康。

5、结合在活动中造成伤害的事例,说明要注意安全。行为:

1、按时作息,不暴饮暴食,讲究卫生,预防疾病。

2、认真做操和上体育课,坚持每天一小时课外体育锻炼。

3、不计较小事,不为小事生气。

4、在各种活动中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遵守规则和秩序,不做危险的事。

小学六年级

(五三学制小学五年级、五四学制初中一年级)

以夹叙夹议的形式,较系统地对学生进行道德规范教育,使学生知道社会生活中必须有道德,并能对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进行比较,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从而提高道德行为的自觉性。教学内容 基本要求

一、个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9课时)

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自立自强,不依赖他人。

积极进取,不甘落后。(2课时)认知:

1、知道社会生活中必须有道德。要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2、知道生活自理、学习自觉、不依赖父母是自立自强的表现。

3、比较正反事例,说出从小应该培养自立自强的精神。

4、举例说明不甘落后、积极进取对个人成长的作用。行为:

1、努力做到生活自理、学习自觉,克服依赖性。

2、分析自己的情况,给自己提出新目标,并努力实现。

诚实,讲真话、表里一致、真诚不虚假。

守信,遵守诺言、重信誉。(1课时)认知:

1、知道诚实守信的基本含义。

2、结合具体事例,说明诚实与虚假、守信与失信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不同影响,交作出评价。

3、以正反事例说明现代社会更需要诚实和信誉。

4、举例说明讲信用要有原则。行为:

1、说话、做事实实在在,表里如一,当着人和背着人一样。

2、学习、评比、竞赛不弄虚作假,考试不作弊。

3、承诺要实事求是、讲原则,作出承诺后要努力兑现。

以人善良有同情心。推己及人,助人为乐。

待人宽厚。

为人正直、说话、做事公道。(4课时)认知:

1、知道有关善良、宽厚、正直和助人为乐的名言。

2、知道宽厚、善良和正直的基本表现。

3、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善良、同情、宽厚和正直。

4、结合事例对是否善良、宽厚、正直的不同行为进行评价。

5、知道助人为乐是一种高尚品德。结合实例说明提倡助人为乐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行为:

1、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施加于人。

2、不做只图自己快乐,给别人带来痛苦的事。

3、同情他人的不幸,尽力帮助别人解除困难和痛苦。

4、对人宽厚,能原谅别人的过失,不记恨人。

5、在日常生活中对正确的言行能够坚持,对不良现象能够提出批评,以公正态度对待同学。

要有责任感。

做事认真负责。

勇于承担责任。(1课时)认知:

1、知道做人要有责任感,并说出负责任的具体表现。

2、举例说明有责任心的重要,不负责任的危害。行为:

对自己承担的事尽心尽力、认真负责地完成;出现问题参于承担责任,不推诿。

勤劳节俭。(1课时)认知:

1、知道勤劳节俭的含义。

2、用事例说明“成由勤俭败由奢”的道理。

3、举例说明在现代社会仍然需要发扬勤劳节俭的优良传统。行为:

1、不攀比,以勤劳节俭为荣。

2、花钱得当,注意节约,不买不必要的东西,学会储蓄。

3、爱惜物品,修旧利废,不轻易丢弃。

4、在日常生活中要勤劳,不懒惰。

二、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4课时)

遵守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友爱兄弟姐妹。

正确处理与长辈之间的关系。

有家庭责任感。

邻里和睦相处。认知:

1、知道子女在家庭生活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

2、知道子女作为家庭成员应有家庭责任感。

3、结合生活体验,比较家庭是否和睦给人带来的不同影响,说明“家和万事兴”。

4、以具体事例说明家庭成员之间应建立相亲相爱、民主平等的关系。

5、举例说明邻里之间需要和睦相处,互相帮助。行为:

1、理解父母的心意,接受父母的教导,关心父母的健康,不向父母提过分要求。

2、尊敬长辈、体贴、照顾老人,爱护弟弟,妹妹。

3、尊重长辈的意见,学习用平和的态度和正确的方法处理与长辈的矛盾。

4、主动承担家务,家中遇到困难尽力分忧解难。

5、与邻居相处,互谅互让,说话、做事考虑左邻右舍的利益;对邻居的困难热情帮助。

三、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4课时)

遵守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做学校的主人。

尊敬老师,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友爱同学,同学之间建立真正的友谊。

热爱科学,勤奋学习。认知:

1、知道学生在学校生活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礼仪规范。

2、结合实践说明个人离不开集体,良好集体的建立,要依靠集体中的成员共同努力。懂得

在学校生活中应该热爱集体,遵守纪律,做学校的主人。

3、从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两方面,举例说明教师工作的意义。

4、分析具体事例,说明怎样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5、举例说明同学之间应当建立真正的友谊。

6、列举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实例,说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科学文化知识;

要热爱科学,勤奋学习。行为:

1、自觉遵守学校生活中的道德规范。

2、学会和老师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

3、和同学建立真正的友谊,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不讲哥儿们的义气。

4、参与值周、服务、接待等学校管理工作,向学校提合理化建议。

5、积极参加小制作、小发明等科技活动。

四、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4课时)

遵守社会公德。

遵守公共秩序。

注意公共安全。认知:

1、知道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

2、知道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爱护公共财物、保护环境等是社会公告的基本要求。

3、以正反事例说明,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公共安全是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需要,与人民的生命财产息息相关。

4、知道公共财物是国家或集体的财产,是劳动成果,爱护公物是爱祖国、爱集体、尊重劳动者的表现。

5、举例说明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行为:

1、在公共场所自觉遵守公共秩序,不妨碍和损害他人。

2、自觉维护公共安全,保护公共安全设施和安全标志,不损坏,不挪动;自觉遵守本地区有关公共安全的各项规定;发现安全隐患及时报告。

3、对公共财物能自觉爱护。

4、自觉保护环境卫生,不做污染环境的事;爱护山林绿地和有益、珍贵动物;积极参加保护环境的公益活动。

五、国家民族生活中的道德规范(5课时)

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立志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

祖国领土不可分割,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民族之间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热爱和平,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相处。认知:

1、知道一些爱国志士反抗侵略、报效祖国的事迹。

2、以实例说明个人与祖国的关系。

3、知道邓小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引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4、知道改革开放以来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

5、知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从小立志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做贡献。

6、知道祖国领土不可分割,举出香港、澳门回归,海峡两岸人民友好交往、骨肉情深的事例,说明实现祖国统一是全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7、知道民族团结的故事。举例说明民族之间应互相尊重,平等相待,和睦相处。

8、知道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要热爱和平。行为:

关心国内外大事。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统一大业,为发展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做力所能及的事。

(初中部分从略)

课时计划和不同学制的教学安排

一、课时计划与教学安排

1、小学思想品德课每周一课时,初中思想政治课每周二课时,其中四年制初中一年级思想政治课每周一课时。时事教育用晨会、夕会或班会时间进行,每学年不少于五课时。

2、教学进度和工作量的安排和核定必须依照课时计划执行。课程标准针对教学内容所作的课时规定,为基本授课时数。所余部分课时为实施本课程教学的机动课时,用以结合当时实际情况,进行专项教育,应按课时计划用满,不得挪作他用。

二、不同学制的教学安排

六三学制的小学阶段依据小学一至六年级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教学,初中阶段依据初中一至三年级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教学;五四学制的小学阶段依据小学一至五年级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教学,初中阶段依据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三年级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教学;五三学制小学一、二年级依据一、二年级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教学,三、四年级依据三至五年级教学内容要求按低限课时进行教学,五年级依据六年级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教学,初中阶段依据初中一至三年级教学内容要求进行教学。教学原则和方法

一、教学原则

1、方向性原则,教学中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并把逐步确立学生的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贯穿始终。

2、科学性原则。教学必须做到思想观点正确、说理明白,给学生以正确的思想道德认识,在教学中所引用的代表性人物、典型事例和史实都应经 过缜密核证。

3、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要密切联系中小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注意克服成人化和概念化的现象。

4、正面教育原则。教学中要坚持正面引导,以真情感染学生;要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选材要有利于对学生产生正面的教育效果;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出示范。

5、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中要注意启发学生勇于提出问题,参加讨论,以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道德辨析能力。

6、知行统一的原则,教学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激发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要把传授知识同陶冶情操、提高觉悟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方法

1、教学方法应该为达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服务。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激发学生思想道德情感,提高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指导学生实践,避免单纯背诵教学内容。

2、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综合选用多种方法进行教学。

3、在重视教法研究的同时,要加强对学生学法的研究,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并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成就感。

4、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 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开展这些活动要注意针对性;既要尽力安排,又要因地、因时制宜,量力而行,精心设计,精心组织,讲求实效。

三、教学用具

课本、教学参考书是教学的必备用具。教学挂图、照片、投影片、幻灯片、录音录像带及计算机软件等直观教具,也是配套的教学辅助用具。学校和教师应有计划地搜集和制作,以利于教学时选用。学习评价和考核

一、评价的目的

学习评价是通过确认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水平、行为转变的情况,以考察教师教学效果,为调节和控制教学过程提供决策的依据。

二、评价的内容

1、小学思想品德课学习评价分为认知能力评价和行为能力评价。

认知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对国家的标志、正确的品德行为规范、有关的道德知识、正确的道德观点、典型的事例、模范人物的再认、再现能力;行为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要求范围内,在认识的基础上把有关知识和正确的道德判断应用于行为之中的实际表现。小学思想品德课着重考核学生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

2、初中思想政治课学习评价分为识记能力评价、理解能力评价和运用能力评价。

识记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要求的范围内,对有关的事实、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再现或再认能力;理解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要求范围内,在识记的基础上对有关知识的转换能力或解释,推理能力;运用能力评价,评价学生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要求范围内,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有关的知识初步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 的能力,以及尝试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

三、评价的方法

学习评价可采用书面测验(含开卷与闭卷)与日常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学期一次,成绩列入成绩册。反映学生思想道德认识的行为表现,应与考查履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情况相结合,经学生本人自评、同学间互评和班主任会同其他任课老师共同评价。行为考核的评定可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成绩纳入操行评定。小学一、二年级思想品德课不进行书面考核。

教材编写和选用

一、教材的编写、审查和选用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要在《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下,在保证编写质量、体现不同特点的基础上,实行多样化。

单位和团体、个人均可向国家教委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申请审批编教材(经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同意编写的教材,还需报国家教委基础司备案)。申报审批的内容包括:教材的名称、主编及编写人员情况、编写指导思想、教材体系结构、编写体例,主要特点、适用范围和样章,以及编写和出版的时间安排、经费保证等。

审批同意编写的教材,经省级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初审通过并经过一轮以上教学实验后,报送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审查通过的教材,由国家教委列入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用书目录,供学校教学选用。未列入教学用书目录的教材,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不得选用。

二、教材的范围

教材包括:课本、教学参考书、教学挂图和图册、音像教材、教学软件。

三、教材的规格

教材的规格符合《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工作章程》(教基[1996]23)第

三章第十二条、十四条、十五条、十六条、十七条所规定的基本要求。

篇6: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请点击后面的连接下载,并用WORD打开

www.teachercn.com/Files/Upfile/82915638178.doc

上一篇:八年级建党99周年议论文:党在我心中征文下一篇:车辆买卖回购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