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日君再来歌词

2024-04-30

何日君再来歌词(通用9篇)

篇1:何日君再来歌词

何日君再来歌词

1939年香港一部抗战电影《孤岛天堂》将《何日君再来》选为插曲(黎莉莉演唱),描述青年男子参军前与女友依依不舍的.情景,歌曲韵味恰到好处。此后这首歌被李香兰翻唱并收入唱片,很快就家喻户晓,所以至今许多人仍认为《何日君再来》是李香兰首唱的经典歌曲。

好花不常开 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 泪洒相思带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 请进点小菜

[1] 人生难得几回醉 不欢更何待

(来来来 喝完这杯再说吧)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晓露湿中院 沉香飘户外

寒鸦依树栖 明月照高台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 请进点小菜

人生难得几回醉 不欢更何待

(来来来 再敬你一杯)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玉漏频相催 良辰去不回

一刻千金价 痛饮莫徘徊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 请进点小菜

人生难得几回醉

不欢更何待

(来来来 再敬你一杯)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停唱阳关叠 重擎白玉杯

慇勤频致语 牢牢抚君怀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 请进点小菜

人生难得几回醉

不欢更何待

(嘿 最后一杯 干了吧)

今宵离别后 何日君再来

篇2:何日君再来歌词

请进点小菜

人生能得几回醉

不欢更何待

来,

喝完这杯再说吧!

篇3:何日君再来歌词

几千年的物质文化积累, 使这片广阔土地形成了无数映射着中华民族文化之光的乡村聚落, 它们以多彩的形态、古朴的民风、独特的建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被称为“传统文化的明珠”。多少年来, 这些古城、古镇、古村、古寨一直“养在深闺人未知”, 成为人们心中追求的“世外桃源”。随着古村落研究的深入和文物保护的加强, 人们开始关注这些默默无闻却又极具价值的聚落。

清清琼江水奔流而至, 滚滚涪江河呼啸而来, 在这碧波交汇之处, 有一座仙境般的小城——安居古城。古语云:“日有千人拱手, 夜来万盏明灯”, 据古稀老人讲述, 早在四千多年前, 安居已有人居住。安居建场至今1500多年, 有“千年古城”之称, 因其境内有大安溪 (琼江) 涪江而得名。北宋时为铜梁县辖十二镇之一, 明成化十七年割铜梁, 遂宁二县部分地设安居县, 置县时间持续247年。安居古城, 临水筑街, 因水成市, 有临江伫立的吊脚楼, 沿崖而建、名震川东的“九宫十八庙”, 叹为观止的“安居八景”及“八石七嘴”。

重庆安居古城, 位于涪江和琼江交汇处。原名赤水县, 始建于隋开皇8年 (公元588年) 。因境内有赤水源而得名。北宋熙宁四年废县, 熙宁七年复置, 元朝又废, 明成化十六年复置县治, 更名为安居县。

安居在唐、宋时, 东、北邻合州, 西邻铜梁、大足, 西北邻蓬溪, 南邻巴川。安居依山为城, 阁道连居。涪江由松潘小分水岭 (风洞) 发源, 历千里而入境, 与篼溪、琼江、乌木溪水会于城下, 唐人有“危城三面水”之句。二十世纪70年代前, 帆樯蚁聚, 商肆鳞集, “居民数百家, 非土著者十殆二三” , 是古之琼江、涪水交通枢纽。

安居古城内有化龙山, 势如龙蟠, 三水环绕, 为旧治八景之一。城东隅有飞凤山, 为旧治八景之一。

城东二里有波崙山, 上有波崙古刹, 为旧治八景之一。城东有火盆山, 形似火星, 昔人凿八角池于上, 依方画卦, 中作七星镇之。城南五里有铁炉山, 崖青石赤, 竹树崇深, 上有龙兴寺。明陕西巡抚帅祥读书处。城南十里有万家洞, 石窗、石床、井灶皆备, 可容数百人。

城西有冠子山, 山麓有城隍庙、玄天宫。山中有三仙洞, 旧传有黄冠道人修炼于此, 后皆仙去。冠山古洞为安居旧八景之一。城西南十里有龙归山, 宋礼部侍郎度正在此建有乐活乡学 (又名度子书院) 。山上有观音寺又名龙归寺。城西十六里有龙门山, 上筑有龙门寨, 北宋苏汝砺建有龙门书院。城西十八里有佛爷岩口, 石壁峭拔, 有宋米芾书唐相张九龄诗石刻。城西南八十里仙女山下有玉女洞, 其深莫究, 相传昔有玉女居于洞中。

张力进摄

城北五里有鼓楼山, 是安居古城最高的山, 山下有清福建巡抚王恕故宅, 山北涪江岸上有北宋建的圣水寺, 圣水晚眺是安居八景之一。

涪江在县北门外, 自遂宁经大河坝入县界, 东南流五十里合篼溪, 又五里合大安溪即琼江, 北门外乌木溪水注入, 又二十里至阳寿溪合流, 再十里入合州界, 又七十里小安溪水来会, 同至合州会江门外, 入嘉陵江。关箭溪亦名安居溪, 又名琼江。源出乐至县东北, 流经安岳、遂宁二县东入安居城北与涪江合。

安居古城隋建时, 在今黑龙嘴干坝子。唐武德元年 (公元618年) 东移三里至今黑龙嘴。明成化十七年后筑石城。县衙移至今安居大南街。至正德时鄢本恕、蓝廷瑞倡乱, 破坏严重, 知县魏泰补修, 高一丈八尺, 比铜梁县城墙高五尺, 明末毁于兵。康熙十年, 吏民修葺, 城周不及四里。东起飞凤山、南绕烟坡包、化龙山, 西跨小溪接冠子山, 北面临涪江。蜿蜒高峻, 壁立江岸。周三里有奇, 高一丈二尺, 脚宽八尺, 俱砌以石。有九道城门:东曰紫气, 西曰挹爽, 南曰星辉, 北曰承恩, 其余曰引凤、迎龙、安庆, 唯南有耳门, 水洞门有二:一在乌木溪, 一在会龙桥。当时诸门俱有楼。

安居街道南高北低

正街/引凤街/迎龙街—即西街/会龙街/半边街/石版街/东街—又名九司街/米市街/大南街/南极街—南门外/上河街—北门外/下河街—引凤门外/太平街—迎龙门外/盐市—在土河街/ 米市—在紫云宫/柴市—在旧米市—在汛署坎下/棉花市—在城隍祠/麻市—在火神庙前/烟市—在旧科甲坊/鱼市—在北门内, 其上为鸡鸭市/竹市—在东门外/木市—在城北对岸/席市—在河街—在会龙街/猪市—在引凤门外, 麻柳坪/布市—在正街/糠市—在大南街/草市—在安庆门外

安居古城内从明代起修建有许多牌坊。最有名的“黄甲开先”坊—在城隍祠下, 为明河南巡抚胡尧臣建;南街石坊—为明陕西巡抚帅祥建;学宫下石坊—为明帅唐建;清朝法从坊—在学署右, 为明帅顺建;丝纶三锡坊在正街, 雍正四年, 为福建巡抚王恕建;科甲坊—在学宫坡下, 坊上原刻云:“父恕, 康熙壬午科举人, 辛丑科进士。子汝舟, 雍正甲辰科, 补行癸卯正科举人。姪汝听, 雍正丙午科举人。汝梅, 雍正丙午科举人;汝翼, 雍正丙午科副榜。弟慧, 雍正壬子科举人。姪汝弼, 乾隆辛酉科举人。子汝嘉, 乾隆乙酉科解元, 乾隆壬辰科进士;汝壁, 乾隆壬午科举人, 乾隆丙戍科进士。姪孙卓, 嘉庆庚申科举人。孙赓, 嘉庆庚申科举人。大清乾隆六十年乙卯, 元孙震建立。”咸丰十年十二月十五日, 逆贼蓝大顺烧毁街房时坊木尽为灰烬。

安居古城衙署, 隋朝始建时, 在今干坝子, 唐宋在今黑龙嘴。明、清皆在化龙山后。清为巡检司署, 西仓房其旧地, 有万历时重修碑记。主簿署在琼江北岸。石柱尚存;学署在学坡;盐关在迎龙门下, 即今大夫第旁。安居古城坛庙众多, 有九宫十八庙之称。

文庙, 在化龙山上, 棂星门前有张问陶题“宫墙”二大字。

武庙, 在城南门内系前明旧址。国朝康熙五十三年建, 乾隆三十三年重修。道光五年公置祭田。每年收租二十石, 以供春秋祀典, 道光十年巡检沈庆安倡建启圣宫。咸丰十年, 前后殿门、窗户格尺被滇匪拆毁。同治八年训导易全斐以修文庙羡余, 补修完善如初。

文昌宫, 明胡尧臣碑记, 在化龙山文庙侧, 隆庆元年知县洪一贯移建正街。道光八年, 翰林院待诏邑人周良弼捐施田土, 岁以租钱八十千, 以作春秋祀典。

奎星阁在城北对岸三里许泉溪口, 始建于明, 嘉庆间士民即其地重建。

城隍庙在城西冠子山麓, 始建于明, 乾隆十年, 僧一川募众重建。道光六年巡检沈庆安率众补修, 改观音殿为寝宫。

龙神祠在飞凤山后, 旧为川主庙, 嘉庆二十一年移建东门内。

川主庙, 在城东南隅, 现安居中学内。

离明祠 (火神庙) 在化龙山右。

万寿宫在化龙山左, 乾隆三年江西士民公建。

玄天宫在城隍祠上, 始建不详, 万历二十四修复, 内供真武铁身, 万历二十七年三月铸, 清乾隆三十年, 士民再次重修。明五显祠亦在此 (见钟记载) 。明万历年间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嘉靖七子之一张佳胤宿玄天宫题诗一首:

两袖提携巴岳云, 行春来叩紫霞君。

芙蓉一枕层霄近, 钟磬三更下界闻。

曲折琼瑶江上色, 纵横星斗匣中文。

天门只待东方白, 万壑丹梯杖底分。

玉皇楼在城西门内, 玄天宫前, 咸丰八年贡生刘承全倡募建修。前拱波崙, 后枕冠山, 右挹化龙, 左带琼水。登临四眺, 江天一碧, 空诸所有, 令人有俯视一切之概。每当春涨, 两江争流, 琼花怒发, 几不知在碧落天上, 香海国中也。

东岳庙在城东飞凤山, 明成化丙申年赵俭创修。正德元年赵福济重修。

桓侯庙在飞凤山下。

禹王庙在城内南街, 湖广士民建。

帝王庙在禹庙右。

妈祖庙在禹庙左。

南华宫在引凤门外琼江滨。

濂溪祠在东街, 湖南永州士民建。

紫云宫在城隍祠左。

下紫云宫 (商船公所) 在今政府旁。

镇江庙在城东隅江岸。

药王庙在城内石板街, 嘉庆初年生员廖拱、监生陈洪典募众倡修。

安居寺庙众多

波崙寺、城东里许, 始建于唐, 兴盛于明清。胡尧臣有记。禅堂有王恕所题“法界禅宗”匾额。

圣水寺, 城北八里, 始建于北宋。元明以来, 屡有培修, 涪江前横, 楼山后峙, 下有龙潭。相传为东海慈孝龙女窟宅。明邑人王俭有诗, 胡尧臣有记, 邑令张翊有樊真人祷雨碑。

龙归寺, 城西南十里。原名观音寺。宋嘉定间邑人侍郎度正建。明成化间重修。康熙末年复拓旧址为今寺。

龙兴寺, 城西五里, 创自明永乐间。明胡尧臣有记, 牌坊有邑人王恕所题“不愧禅宗”四字。

紫极观, 城西北八里禁溪内, 紫极烟霞为旧治八景之一。

文笔塔, 城东北涪江北岸, 塔基尚存。

还有始建于唐的华藏寺, 永清寺等42座有名寺观。

安居古城有记载的古桥60余座。城西有乌木桥, 乾隆四十年, 王绮募众重建, 更名顺城桥。引凤门外有双龙桥, 明代帅祥夫人修建。乾隆二十四年士民重建。城内会龙桥, 明弘治时知县余诚以砖修建, 万历时知县詹时宜以石改建。引凤桥, 引凤门外, 乾隆四十一年, 东岳庙僧佛明募众修建, 道光初年毁于水, 周启勋独力修建。还有安庆门外安庆桥等。

安居原辖10个场镇

白羊场, 城东二十里。凉水场, 城南三十里。

水口场, 城东南三十里。高楼场, 城北二十里。

关箭场, 城西十二里。斑竹场, 城西南三十里。

平滩场, 城西七十里。双河场, 城西九十里。

太平场, 城南二十里。九龙场, 城西二十里, 今废。

安居乡学兴盛, 现在查到的有: 北宋隐士苏汝砺创建的龙门书院 (石龛尚存) , 礼部侍郎度正创建的乐活书院。明有棠文书院。清有琼江书院、崇德乡学、玉堂书院、青藜书院、玉成乡学、丛桂乡学、琼林乡学、三昧 乡学等众多学校。

安居人才辈出。据现有资料记载:宋有苏汝砺、度正、阳枋、赵性。

明朝进士有王俭、曾昂、曹辅、曹卿、王亿、王宾、胡尧臣、李郁、帅祥、周达、李达、周以谦、周师召、李选。清朝有:王恕、张衡猷、王汝壁、王汝嘉、曾毓璜、吴鸿恩。共记24人。举人78人。

武进士王联举 (康熙五十二年癸已恩科) 1人。武举人黄俊、曾寿国等7人, 贡生明45人、清22人。拔贡、岁贡等117人。

安居物产丰富, 据《华阳国志》载:安居自秦汉以来盛产桑麻、丹漆。农业主产有水稻、小麦、高粮、玉米、红苕、粟等;竹木主要有松、柏、杉、楠、杨柳、枫、樟、檀、慈竹、斑竹、兰竹、寿竹等;家畜主要有牛、羊、犬、猫、兔、鸡、鸭、鹅等;水产主要有青波、黄辣丁、江团、桂鱼、红烧、白甲、白鳝、胡子鲢等。安居有各种小吃, 品种繁多, 如蜘蛛蛋、马脚杆、羊杂汤、邱汤圆、油茶、担担面、水煮凉粉等。小吃色、香、味俱全, 凸显地方特色。

安居民风纯朴, “冠婚相袭、尚鬼信巫、人多秀气、诗书自娱、民务力农、士知向学”;安居民俗文化丰富多彩, 传统川戏、说书弹唱、龙灯狮舞、旱船庙会、号子歌谣等古时非常盛行。

安居古城现状:安居古城的地形千年来未发生重大改变, 世界罕见;安居古城的古建筑群至今残存, 国内少见;安居古城是古巴渝文化、明清移民文化的典型载体。安居有九宫十八庙, 其中的禹王宫、玄天宫、天后宫、下紫云宫、帝主宫、南华宫、万寿宫等部分建筑保存完好, 上紫云宫、文昌宫已毁, 但原址上仍可恢复其故有宫殿。波崙寺、东岳庙、火神庙、文庙、龙王庙等都有部分残存建筑。目前, 东岳庙由县文化局负责正在培修。朱家院到酒厂片区的四合院和迎龙门下面的大夫弟片区, 整体保存较为完好;王翰林院 (天官邸) 、吴翰林院大部分保存较好;县衙、文庙、龙王庙、下紫云宫等也有部分残存;“关溅流杯”是安居八景之一, 景区里的曲水流觞, 龙门书院, 米芾书法石刻, 张鹏翮题刻等虽有不同程度的损毁, 但都能投入资金修旧如故。

安居古城从大南门到城隍庙的主要街道, 其外立面基本培修完成。

篇4:《何日君再来》歌词的成与败

关于此歌,潘孑农先生写道,1936年艺华影业公司拍摄《三星伴月》,“导演方沛霖请刘雪庵写一首当时盛行的‘探戈’舞曲,刘将曲写成后,方沛霖忽又心血来潮(这个心血来潮可害苦了刘雪庵),让编剧黄嘉填了唱词。事先并未征得雪庵同意,事后他看到了,对其中‘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等句觉得粗俗难闻,曾向我表示不满,但雪庵碍于情面,未提异议”〔2〕。

此后,刘雪庵作曲、黄嘉谟填词的这首《何日君再来》,作为电影插曲,又被用于1939年上映的抗战电影《孤岛天堂》,以及李香兰(山口淑子)主演的日本电影《白蘭の歌》等。于是,抗战时期的中国,无论沦陷区,还是大后方,甚至敌国日本,《何日君再来》的歌声无所不在。这为作者带来了极高的知名度,也带来无穷无尽的误解和厄运。

今天回头看去,这首《何日君再来》当然不是什么“黄色歌曲”,它没有一句涉及色情。它只是在歌唱着离愁别绪,抒写着青春难驻的惆怅和人生苦短、借酒浇愁的无奈,只是历代送别诗的衍绎,只是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和苏轼“人生如梦,一西樽还酹江月”的现代版。当年给《何日君再来》强加“汉奸歌曲”、“卖国歌曲”的罪名,恐是多虑了。

诗歌主题大致可以一分为二:人生主题和社会主题。人生主题包括生命的感伤、青春的怅惘、人生的困惑、生与死的意义的追问以及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的浅吟低唱。社会主题关注的则是社会风气的清与浊、政治生态的善与恶,乃至家国安危、民族存亡,其主题往往是感时伤世,愤世嫉俗,忧国忧民,乃至杀敌报国,救亡图存,完全否定从《诗经·燕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到王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再到刘雪庵、黄嘉谟“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这一脉离愁别绪的吟唱,是极为偏颇的。诗歌的人生主题和社会主题的并存是常态的,救亡的呐喊压倒人生的感伤只能是一时的。何况战乱年代,生离可能就是死别,人们更需要心灵的抚慰。更何况,沦陷区人民唱《何日君再来》,还借以表达着“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的对于光复的期盼呢!

回到文本。《何日君再来》的填词原本有四节,当年“金嗓子”周璇首唱的就是四节歌词,今天在互联网上,还能很容易就搜索到周璇首唱版的音频。其四节歌词是: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

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

(白:来来来,喝完了这杯再说吧!)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晓露湿中院,沉香飘户外。

寒鸦依树栖,明月照高台。〔3〕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

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

(白:来来来,再敬你一杯!)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玉漏频相催,良辰去不回。

一刻千金价,痛饮莫徘徊。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

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

(白:来来来,再敬你一杯!)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停唱阳关叠,重举白玉杯。

殷勤频致语,牢牢抚君怀。〔4〕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

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

(白:哎,最后一杯,干了吧!)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应该承认,作为填词,它基本上是成功的,是符合刘雪庵的乐曲《何日君再来》的题旨的,其中“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人生难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这几句是流畅的、隽永的,因而也是脍炙人口的。

然而,这几句之外,其他歌词就乏善可陈了,除了作曲家刘雪庵早已指出的“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等句的“粗俗难闻”,还有“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等句的艰涩和凑韵,以及全篇的繁复冗长等。

歌词语言贵在自然流畅,浅白易懂。“愁堆解笑眉”虽然也说得通,眉毛本来应该是解笑的、懂笑的、善于表达笑意的,所谓眉飞色舞、眉开眼笑,此刻却堆起了愁,“愁”“堆”在只应“解笑”的“眉”上,通则通矣,却太不口语化了,不看字幕听不懂,看了字幕可能仍然费解。这就难说是好词了。其下一句“泪洒相思带”也不大妙。“相思带”是什么带?衣带?裙带?绿化带?即便有相思带一说,也过于冷僻了,《全唐诗》、《全宋词》都不曾出现,今人仍然陌生,这就不免有凑韵之嫌。

一首歌词分为四节,四节的场景设置未变,只是由入夜、深夜、五更到散场的时序演进着,让人感到冗长拖沓。第二、三、四节的新出之句:“晓露湿中院,沉香飘户外。寒鸦遇树栖,明月照高台。”“玉漏频相催,良辰去不回。一刻千金价,痛饮莫徘徊。”“停唱阳关叠,重擎白玉杯。殷勤频致语,牢牢抚君怀。”其语言意象全是古诗风格,一如《古诗十九首》,韵脚也ai、ei不分,缺少现代歌词应有的现代口语的鲜活和流丽。

其冗长拖沓之弊,人们大概早已注意到了。周璇之后,歌手们翻唱此歌,有唱两节的,有唱三节的,很少有人唱完四节。李香兰当年甚至只唱其第一节,接下来的日语的叽里咕噜,大概是这一节的译文。一代歌星邓丽君重唱此歌,取其首尾两节,其他演唱者也多如此取舍。省略中间两节,歌词简洁了许多。但“愁堆解笑眉”、“殷勤频致语”等文言的句子还在,“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的“粗俗难闻”的句子还在,与粗俗之句相呼应的道白:“来来来,喝完这杯再说吧!”“唉,再喝一杯,干了吧!”也都还在。

一首流行了大半个世纪的歌,其歌词还可以改动吗?如果改动,听众能接受吗?但如果不改,让一首经典的旋律,拖着它的仓促填写、让作曲家也为之抱憾的歌词,继续传唱,让一代又一代的听众继续体验其缺憾和别扭,这又于心何忍呢?改词当然绝非易事,要把一首广为流传的歌词改好,使之句句精当,通篇完美,绝非泛泛之辈如在下者所能为之。然近日偷闲,竟不自量力改出一稿,今斗胆抛砖,以期引玉: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

天上雁南飞,水中月儿白。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莫负了此情,莫负了此爱。

人生能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

萍水一相逢。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岁月催人老,青春能几载?

两行相思泪,少年头已白。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莫负了此情,莫负了此爱。

人生能得几回醉,不欢更何待!

萍水一相逢。

今宵离别后,何日君再来?

“天上雁南飞,水中月儿白”,这两句承上启下。因为“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这个秋天只剩下雁去月沉的空旷。而“今宵离别”者,正置身在这悲秋的空旷之中,这雁去月沉之境,也映衬着人生和爱情的落寞虚幻。

这两句如果改成“长天雁字飞,秋水月儿白”,以秋水对长天,月儿对雁字,可能较为典雅,连平仄也较为工整,却不够口语化,“雁字”还会因为谐音而被误解,所以只好放弃。在雅与俗两端,诗欲雅,歌只能从俗。

“岁月催人老,青春能几载。两行相思泪,少年头已白。”这四句,试图借着人生的短暂和爱情的执著,渲染离别的悲苦况味。“少年头已白”由名句“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化来。

“喝完了这杯,请进点小菜。”被作曲家指责的这个句子,处在每一节的起承转合的转的位置上。这个位置上的词句,最难安顿。笔者苦思数日,更换了十几种表达,最后拟定为“莫负了此情,莫负了此爱”,其后面穿插的道白之句“来来来,喝完这杯再说吧!”“唉,再喝一杯,干了吧!”则拟全部删去,换成一句唱词“萍水一相逢”,以求干净利落,让这首歌词的优美灵动之风贯穿始终。

注释:

〔1〕参见刘学达:《我的父亲刘雪庵》。

〔2〕潘孑农:《刘雪庵与〈长城谣〉》,原载《音乐艺术》1986年第二期。

〔3〕在当年注明“周璇唱”的歌单上,这四句是:“逍乐时常有,春宵飘吾裁。寒鸦依树尖,明月照高台。”

篇5:何日君再来的歌词

请进点小菜

人生能得几回醉

不欢更何待

哎!

再喝一杯,干了吧!

篇6:何日雪再来散文

再也见不到一场酣畅的雪,随着立春的脚步,白茫茫的思念在无尽的黑夜里蔓延,我,却始终等不来这场雪。静倚寒窗,不思故人,不念他物,独盼瑞雪。

我总不相信岁月的脚步会带走雪的踪影,我总不相信江南的氤氲会蒸发雪的音讯。我总在等待,等待赣鄱大地铺上银装素裹,我总在期盼,期盼鹅毛瑞雪来祥和气息。是夜,我从等待中睡去,又从睡梦中期盼,从期盼中醒来,却始终等不到雪的承诺。

我不是一个怀旧的人,但我却每每想起童年的雪,我不是一个痴情的种,但我却深深迷上纷飞的雪。真的,你不能说我是个念旧的人,你知道的,自长大以后却从来没有下过那么给力的雪,真的,你不能说我是个痴情的种,事实摆着,自长大以后白公主却总是打马而过。

有人用“山若不来,我便过去”的发展理论劝导我,去北国,去高原,重拾记忆,追寻雪的脚步。但是我非要这么偏执的和雪怄气,我偏要在这里,在故里,等雪回来,那是因为,雪,她欠我的,她欠我一个承诺。

我童年的时候轻信了雪的承诺,天真的`以为她还会重来。是雪,让我在等待中失望,在失望中苦等。她必须给我一个不来的理由。

尽管雪让我饱受等待的煎熬,让我爱并恨着她,但我还是深深爱着童年的雪,我一直珍藏这那段美好的记忆。谁说“相见不如不见”,我年复一年,左思右盼,为的就是能再见上一面。牛郎和织女尚且能每年见上一面,而我和雪的重逢却遥遥无期。谁让我俩曾经见过,哪怕只有一次,我便也爱上了雪。我对雪一番痴情,而她,又怎能辜负我的爱。

也许有人会说我有大男子主义,但谁又曾见我细腻的一面。我每天收拾好心情随时准备雪的到来,我每天叨念想的念的都是雪,就这样想着,从黄昏到清晨,从酷暑到寒冬,在最接近她的季节,她却飘然而去。一霎欢欣,一霎隐痛,谁解其中情,谁怜梦中人。

而今,春风又起,有人欣喜,而我,却再次陷入了沉沦,何日雪再来,何日得重逢?今年又注定无望。

篇7:何日君再来

特邀嘉宾:邓长禧

连线嘉宾:师永刚

中国的流行音乐已经走过了不短的道路,循着路上步履匆匆的足迹,你无法绕开这样一个名字——邓丽君。一代人在她的歌声中迈向中年、老年,20世纪的歌坛灿烂星光,几乎被她一人独占。200g年5月8日,是邓丽君的十四周年祭,让我们共同来重温那永远的天籁……

中国通俗歌坛可能再也找不到第二个像她那样能在如此长的时间里如影随形地陪伴如此多人的歌星。用国语、粤语、闽南语、日语、英语演唱均熟练自如。

回顾她的一生,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无庸置疑的是承前启后、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师,她演唱的歌曲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她以妙不可言的邓式唱腔和完美的演唱技巧,带领人们走进真、善、美的艺术境界里,这么多年过去了,10亿个掌声依然如故,人们由衷地喜爱她,难忘她,怀念她。

歌坛上的“亚洲公主”

如果说荣誉和喜爱,邓丽君,大概是那个时代的歌手中所获最多的了。只有当我们深入她的世界才会发现,舞台上光芒四射的,被歌迷们叫做“亚洲公主”的邓丽君,一生都在流浪中度过

从80年代初开始,中国台湾流行音乐以口耳相传的方式进入大陆,40岁左右的一代人,几乎都是邓丽君的歌迷。

然而在今天看来,她的歌声早已超越了音乐本身,成为一代人精神的慰藉和心灵的密码。她的代表作《月亮代表我的心》,这种寄情于月的表达方式,为中国人所特有;她演唱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缱绻柔曼、余音绕梁,把汉语的韵律美表达到极至,也让大家熟记了这首诗词。她的歌声传递着乡情,也传递着亲情,而且是那样甜美、自然、简单、纯粹,可以直接进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

不可复制的传奇

贾樟柯的电影《站台》重现了20世纪80年代的场景—一年轻人用录音机听邓丽君的《美酒加咖啡》,说些不着边际的话,一代人在邓丽君的甜美歌声中挨过寂寞的日子。

她一世短暂的芳华,极富传奇色彩。少女时代即显露出过人的天赋,从“娃娃天后”直到“国际巨星”;从日本出道、轰动香江到走向世界,她走出了一条无比璀璨的星光大道;她的唱片发行量已不可计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的歌!人们回报给她“十亿个掌声”,十亿人深情地怀念着她1

1995年5月8日,邓丽君于旅行中因支气管哮喘病突然发作,又没有携带常用的药物,未及送院即香消玉殒,逝于泰国清迈,时年42岁。

邓丽君在42年短暂的人生历程中,获得了三十载舞台、十亿个掌声、三百余张唱片、五百多首经典作品、近两千首包括国、粤、闽南、日、英、马来等语言的传世歌曲的辉煌成就。

在20世纪最后一年,香港电台综合专业推介与民意选出的“20世纪十大中文歌曲”,邓丽君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昂首入选。而在当年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及日本纷纷举行的20世纪不朽名曲选举活动中,邓丽君是唯一一位在三地都有歌曲获选的歌者。

不一样的影响

“在中国台湾,邓丽君只是星河中芸芸歌手之一。真正的巨星地位,是在她的歌进入中国大陆之后才奠立的。”台湾音乐制作人张培仁说。

她的歌曲在70年代的中国大陆曾一度被称为“靡靡之音”而被禁止。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随着录音机进入百姓家中,邓丽君的歌曲很快被传唱。优美抒情的歌风,解冻了刚经历文革冰封的人民,并风靡大江南北。

1980年代,她成为流行音乐的标志,她的一曲曲柔和的佳音拉近了两岸人民的心,因此邓丽君在海峡两岸齐名。

不能忘却的纪念

邓丽君的甜美歌声陪伴着许多人成长,《在水一方》、《船歌》、《甜蜜蜜》,这些歌曲在80年代初让人们第一次感受到温柔的力量。

邓丽君浓缩了历史,一个人完成了正常情况下好几代人才能做完的历史问卷。

1953年1月29日,邓丽君出生于中国台湾云林县,自小就显露其唱歌天份。虽然她出身于贫寒家庭,但却拥有惊人的艺术天份。为了歌唱事业她被迫辍学,16岁就成为当时红遍台湾的青春女星。

此后,小小年纪的邓丽君转向香港和东南亚发展。她曾在香港做了七场个人演唱会,因反应热烈加演两场,门票两小时内抢购一空,创下当时全港个人演唱会场数最多的歌手纪录,同时创下历届金唱片最高纪录,连续获得五张白金唱片。

1973年赴日发展。日语唱片《空港》(1974年7月1日发行)不到一个月即挤上日本流行榜前15名,总销量突破70万张。直到1977年短短的4年间,邓丽君在日本推出8张大碟及12张个人单曲唱片,每张唱片都挤入流行榜前30名。

再见了我的爱人

1995年5月8日,泰国清迈,邓丽君客死异乡。当年的美国《Billboard》音乐杂志详细报道了邓丽君的故事,形容邓丽君“使海峡两岸在70至80年代即做到了文化的统一”。

这一年,王菲出版了个人最成功的专辑之一《菲靡靡之音》,全部翻唱邓丽君的歌曲。郑钧、臧天朔、黑豹乐队、轮回乐队等一批大陆摇滚歌手集体录制了《告别的摇滚》,纪念邓丽君对他们的音乐道路的影响。

一年之后,陈可辛电影《甜蜜蜜》杀青。《甜蜜蜜》是一部与邓丽君融为一体的电影,代表了整个华人世界对邓丽君的挚爱。影片结尾,黎小军和李翘分别走在美国街头,商店橱窗里的电视机播出了邓丽君去世的消息。他们停下脚步,新闻播报结束,两人不经意地转过头,恍然之间,以为再也无缘相见的恋人就在面前。和邓丽君告别,但“总有一天能再见”。

何日君再来

若论华人歌者,邓丽君当之无愧站在20世纪歌坛之巅,她以甜美柔情的声线,唱出首首委婉动人的乐曲,以小调式中国旋律。《凤凰大视野》节目组在制作这辑怀念邓丽君的专题时,主持人胡一虎和嘉宾共同怀念这位亚洲公主时,背景音乐一直响起《何日君再来》。这首歌确实可作为邓丽君一生的微雕,对爱情的向往,对时光的悲叹,做平凡人的梦想,和做歌女的哀伤,都蕴涵在这短短的三分钟里。

胡一虎:她像一朵水莲,点缀了那个时代

14年前的今天,邓丽君猝然离世,我作为最早赶到泰国清迈的台湾记者,那一幕更是令我终生难忘。

我和邓丽君一样,父辈都从大陆去台湾,我们都在眷村长大,有着共同的成长背景;她的许多不计报酬的义演让我第一次为艺人的慈善真诚而感动;她的温文的形象和婉约的声音,成为我父母教育子女学习的楷模。

经由她的人生起伏、歌声丽影,我们就能轻易回到她和我们一起走过的20世纪,那个并不久远却令人感慨的时代。也许正因为她点缀了那个时代,所以才被人们永远的怀念……

如果把邓丽君形容为一朵水莲,那么这朵水莲的特别之处,就是永远不会凋谢。她离开人间已经14年,但她的音容笑貌、歌声舞姿依然活在亿万人脑海里,回荡在心灵的最柔软处。当我们用聆听怀念她,用共鸣回应她时,才发现她已经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师永刚:她的歌抚慰了中国人的灵魂

邓丽君的歌声在20世纪80年代初抚慰了中国人紧张又木然的灵魂,开启了中国人情感的大门:80年代初,中国人单一的生活方式被邓丽君的声音打破。在邓丽君去世十多年之后,人们对邓丽君的纪念,其实更是在探寻属于自己的过往的记忆。当你在黑夜里重温她的音乐,那种安慰种安慰与甜美总是静静地温存在你心灵的角落。”(师永刚:《凤凰周刊》主编)

邓长禧:姐姐是个质朴的人

她是家里5个孩子中唯一的女儿,受宠成为了一种必然。小时候,姐姐就喜欢哼哼唱唱。那时候,她常去邻居家玩,没有其它的爱好,就围着收音机转,凭着不错的记,性,但凡听过的歌曲总能过耳不忘,“她喜欢在家人面前表演,以此换来掌声。

印象里,小时候,她唱黄梅戏比较多。因为母亲喜欢看电影,当时黄梅调的‘梁祝电影’盛行一时,妈妈带着她去看了好多次,耳濡目染下,她的黄梅调开始唱得有模有样。渐渐地,四方街邻都传开了,‘邓家有一个会唱歌的女儿’。

在唱歌方面的天赋逐渐显现,爸爸对这个小女儿自是格外看重,每天清晨,他都用脚踏车载着小姐姐到离家不远处的小河边练声,迎着朝阳一遍又一遍地唱。

姐姐是个质朴之人,传统到认为只有会包饺子的女人才能嫁得出。虽然姐姐有时候会把厨房弄得乱七八糟,但她很喜欢下厨做菜,也喜欢去逛菜市场。有一段时间,去姐姐香港的家做客,当时贵为红歌星的她亲自到房间帮我铺床,收洗脏衣服,然后一边话家常,一边干家务活。那种感觉,就像是一个女主人在料理家事。所以她如果结婚,会是一个很好的妻子,也会是一个很好的妈妈,我相信她会做得很好。因为我跟她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她都会照顾我。(邓长禧:邓丽君的胞弟)

篇8:何日君再来

邓丽君原名邓丽筠,原籍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万堤区大街乡邓台村。父亲邓枢为军人,1949大陆解放之时,他携家人迁至台湾。1953年,邓丽君出生于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田洋村。邓家是传统的大家庭,一家七口,邓丽君排行老四,上有三个哥哥,下有一个弟弟。作为家中唯一一个女孩子,又是中年得女,在家中更是分外得宠。

1966年,邓丽君在14岁时开始步入歌坛。随后,她凭借甜美的声音,清纯的形象、坚韧的性格和高贵的气质,在台湾歌坛迅速崛起。邓丽君出道尚早,虽然没有机会受到系统的文化教育,却以毅力自学掌握了英语、日语、法语、马来西亚语、印度尼西亚语、泰语等多种语言,其影响围覆盖亚洲众多地区。1986年,她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世界七大女歌星”和“世界十大最受欢迎女歌星”之一,为提高华人音乐在世界乐坛的地位作出了杰出贡献。而在大陆改革开放后,邓丽君的歌声为大陆音乐扫除极左路线的影响,推动文艺领域的改革起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

由湖北省博物馆、九州文化传播中心、财团法人邓丽君文教基金会、台湾联合报系主办的《追梦——邓丽君特展》于3月28日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幕。作为湖北省博物馆举办的首个流行音乐文化展,其展品包括了邓丽君生前使用过的各种服装、首饰、生活用品、所获得的奖状、奖杯等。而展览的最为出彩的亮点之一,是采用了3D浮空投影技术,逼真再现邓丽君演唱风采形象,使观众与邓丽君面对面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展览在湖北省博物馆持续展出至6月1日。

蓝宝石项链、玉手镯

父母为女儿婚礼置办,原定于1982年3月17日的婚约终成空。作为结婚礼物的蓝宝石项链寄托着父亲对女儿的深情;而母亲赠与女儿的玉镯则常年陪伴在邓丽君身边,她自1970年代所拍摄的照片几乎都戴有此镯,成为母女之间深情牵系的信物。

奖项

1963年 台湾 中华广播电台黄梅调歌唱比赛第一名奖状

小小年纪(左)就有大将之风,以一曲《访英台》惊艳四座,获颁第一名

10岁的邓丽君(前排右6)是年龄最小的参赛者,却勇夺这场歌唱比赛冠军

1966年,尚在金陵女中的邓丽君参加正声广播公司举办第一期歌星培训班,在三个月后以优异成绩结业,正式展开歌唱表演生涯,年仅14岁。

1968年的邓丽君,塑造出“阿哥哥”的俏丽时尚风潮

1967年于台北东方歌厅表演,反串梁山伯的扮相清秀

1970年代,邓丽君跨影、视、歌三栖,旋风横扫香港与新、马、印尼、越南等地。

甜美的邓丽君乐善好施,素来以内心美见证艺术事业。1969年9月,南台湾因风灾遭遇水患,邓丽君参与白花油义卖活动募款赈灾。1970年初,年仅17岁的邓丽君赴港加冕为“白花油慈善皇后”,是香港工展会义卖史上最年轻的慈善皇后。第一次香港行,也开启邓丽君迈向国际舞台的重要契机。

1974年,邓丽君正式进军日本,很快成为备受瞩目的耀眼新星。

1970年,17岁的邓丽君获颁香港“白花油慈善皇后”

1978年香港 金唱片 岛国之情歌第三集奖座

《岛国之情歌第三集——丝丝小雨》于1978年获香港“金唱片”奖,邓丽君(右)开心展示奖座

1977年起的“国际唱片业协会(香港会)”(IFPI)开始举办一年一度的“金唱片颁奖典礼”表扬过去一年香港地区最高销量的长篇,以三万张、五万张、十万张或以上,作为金唱片、白金唱片、双白金唱片的标准。

邓丽君在1977-1988这11年期间,总计获得9张金唱片,17张白金唱片,受欢迎热度可见一斑,尤其是1981年,以《一封情书》、《原乡情浓》、《誓不两立》、《在水一方》、《邓丽君精选集第一集》,一次获得五张白金唱片,更刷新吸纳刚刚历届金唱片记录。

1983年5月,香港宝丽金唱片公司曾统计,1975年起,邓丽君于香港之唱片销售共达500万张,创下当时话语歌坛纪录,相隔20年后,邓丽君唱片销售数量之庞大,更是难以想象。

1979年,邓丽君赴美进修。在一年余的期间,她曾于美国旧金山、洛杉矶、加拿大温哥华等地举办首次北美巡回演唱会,同时香港有三大碟获得白金唱片,邓丽君的《何日君再来》等歌曲也开始进入中国大陆造成轰动。

1980年,邓丽君的歌声风靡大陆造成广大影响力,深受国际媒体瞩目,俨然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与趋势观察。同年3月26日揭晓的金钟奖,邓丽君获“电视女歌星个人奖”。7月20日,邓丽君沉稳首位登上纽约林肯中心舞台表演的华人女歌手。

1980年金钟奖证书

1980年3月26日台湾 金钟奖 优良歌唱女演员奖座奖状

1983年,30岁的邓丽君推出以唐诗宋词为主题的经典大碟《淡淡幽情》,被认为是将中国文化发扬光大于流行音乐的典范。

“我能不能与苏东坡和李后主合作,唱出一些可以代表我们民族的声音呢?作为一名歌者,我能不能也传统文化尽一点微薄的力量呢?”热爱诗词的邓丽君曾说:“在艺术的回廊里,留下几步脚印,淡淡幽情一连串的歌,已是我梦想的实现。”

《淡淡幽情》于1983年获台湾的“金唱片奖”,专辑中的歌曲作词家尽是唐宋文豪,并请国画大师画插画,香港名摄影家以镜头表现词曲意境,团队赴新加坡拍摄。邓丽君亲自参与策划的一张唱片,堪称国际级制作,细腻且隽永的歌曲诠释更如千古绝唱。

nlc202309031359

1984年,邓丽君因在歌坛奋斗十五年的辉煌成就,获颁“第十届十大杰出女青年”的荣誉。在各类医学、法学、植物学、物理、电机等范畴的硕博士中,邓丽君是1966年以来此类奖项中,第一位,也是唯一获颁此荣衔的流行音乐女歌手。邓丽君说,歌者的生命是听众赐予的成就,应该归之于大家!她在重返日本再次出道的时候,其1984年专辑《偿还》、1985年单曲《爱人》、1986年单曲《任时光从身边流逝》(中文曲名《我只在乎你》)连续三年赢得“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与“日本有线大赏”,缔造日本歌手也很难打破的双冠、三连霸纪录。

自1945年起的日本东京涩谷NHK会馆现场直播的“红白歌合战”,是六十余年来日本新年文化的重要一环,因为每年都能创下极高的收视率,受邀演出的都是最当红的歌手,因此在日本歌坛,被红白邀请出场是极高的荣誉。

1985年,入选第36回红白,在“红白初出场”精彩演出,第二年邓丽君再次受邀,其唐代仕女装扮令人印象深刻。

1984年底喜获“全日本有线放送大赏”年度大奖,开心展示奖牌

1984年,邓丽君手持“日本有线大赏”年度大奖的奖杯演唱

1985年,邓丽君于红白初出场演唱

邓丽君以唐代侍女扮相在红白演出令人印象深刻

1995年5月8日,邓丽君于泰国清迈因气喘病发作粹然离世,举世震惊。邓丽君去世的噩耗令歌迷悲痛,而她的歌声却仍然流转人间,绕梁不绝,始终是超越国界的天籁。

长眠筠园后,永远的邓丽君依然天籁传唱人间

1986年,第19回全日本有限放送大赏奖座

礼服

白色缎面缀珠饰流苏小礼服

1983香港红堪体育馆15周年

1983年底于香港红堪登场的邓丽君“15周年巡回演唱会”,这套画幅是压轴表演的焦点。穿着外套出场的邓丽君,接受观众点歌后即穿着内搭的小礼服,演唱《月亮代表我的心》、《漫步人生路》等代表歌曲,流苏小礼服衬托出她的纤细身材,人与歌俱令人陶醉。

旗袍风紫色礼服

“追梦演唱会”中,邓丽君身着一件梦幻的紫色礼服,出自知名设计师方国强(Khicng Poung)手笔。

方国强为柬埔寨华侨,12岁即随父母移居法国,曾任法国时尚精品名牌Ungaro首席配件设计师达十余年;来台定居后,方国强将法国高级定制服量身订做的顶级精致概念,投入自创设计品牌Khieng ATELIER。

这件旗袍风的长摆礼服,方国强特别从印度订制手工刺绣的立体蝴蝶,搭配精致的蕾丝与亮片,将翩翩蝴蝶的意象,融入邓丽君钟爱的紫色,完成这件令人赞叹的梦幻逸品。

中国风刺绣龙纹礼服

1983主持金钟奖颁发典礼

1983年春天,邓丽君成为第一位在美国拉斯维加斯“凯撒宫”举办演唱会的华人歌星,不久之后,即返台于3月36日主持金钟奖颁奖典礼。当时邓丽君便是穿着这身独特的中国风刺绣龙纹礼服,与穿着白西装的“急智歌王”张帝一同步上舞台,搭档主持。

黑紫色亮片管珠裤装

1983香港红砍体育馆15周年巡回演唱会

向来予人温柔婉约形象的邓丽君,1983年底的香港红堪演唱会,她穿着这件以黑紫色亮片管珠串成的闪亮裤装,搭配狂野发型,和舞群一同劲歌热舞,演唱英文歌曲《Every Breath You Take》、以及迈克尔·杰克逊的《Beat it》,展现百变的舞台魅力。

篇9:何日“君”再来

邓丽君祖籍河北省大名县邓台村,生于台湾云林县田洋村,是首位登上纽约林肯中心和洛杉矶中心的华人女歌手,她的《但愿人长久》随中国“神舟七号”升上了太空。她生前不讳言对大陆的向往。缘于此,海外公认她是“中国女歌手”。她心仪上海,常央求从上海来的朋友讲上海的见闻。也常常出神地看着上海外滩的照片自言自语“能去外滩江边散步多好啊!”在其所演唱的歌曲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上海三四十年代的老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她始终未能成行。1993年她在香港亚洲电视台做嘉宾时曾说“我没想过政治,只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生活得好。”旅居法国期间,她经常光顾位于巴黎北郊的古董市场,期待有机会能把当年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宝物找回来。然而,红颜总遭天妒。1995年5月8日下午5:30分左右,因哮喘病复发,邓丽君猝逝于泰国清迈梅坪酒店,享年42岁。

是年5月10日,中国中央电视台在新闻中报道了这位台湾著名歌星的逝世,并附以其生平简介,这也是她第一次出现在央视新闻节目中。

邓丽君安息的“筠园”位于金宝山墓园的“爱区”中,甫进这里便被那曾经珠圆玉润般的幽然之声染了心思。俗称“哑巴村”的金宝山墓园规模很大,沿着山势,分布许多区域。远远望去,似一片“豪宅”,有古色古香的古典建筑风格,也有欧式风格,还有中西合壁。据秀芳姐介绍,因为邓丽君安葬于此,这里的墓地价格飙涨,如今一块墓地价格动辄数百万至上千万新台币。不少名人和有钱人纷纷来此与邓丽君比邻而居。“有邓丽君的歌声作伴,他们在天国里也不会寂寞”。

与那些“豪宅”相比,“筠园”淡雅而朴素,一如她的清新可人。与大多数墓园的肃穆所不同,邓丽君的“筠园”给人留下的是欢快,仿佛她从来就不曾寓去。“筠园”内处处可见音乐的符号,走进“筠园”,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嵌刻在地下的一个有十个音阶的大键盘,游人可以在琴键上踏出美妙的音乐。四周安装了音响,循环播放邓丽君生前所有的歌曲,她那甜美、柔情、令人陶醉的歌声在墓地间萦绕,在游人心中激荡。

墓园内,几乎所有的人物雕塑都是低着头,仿佛正在哀思。而“筠园”却不同。它有一个小花坛,中间矗立着邓丽君的全身雕塑。长发飘逸的“邓丽君”微仰着头,面带笑容,伸开双手,仿佛陶醉在自己的歌声中,栩栩如生。沿着甬道往前走就是墓地。中间镶嵌一张墓主年轻时的彩色照片,光彩照人。棺盖上面是墓主的一尊卧像,左右手交叉于胸前,深情地凝视人间。她的模样还是那么迷人那么安详。棺盖的右边立有一块巨石,上面篆刻着宋楚瑜先生的题字“筠园”。邓丽君墓前摆满了鲜花,据说,她墓前的鲜花永远是新鲜的,因为永远有她的歌迷把她生前喜欢的花送给她。

值得一提的是,那天,我们将鲜花放在墓碑前,以三鞠躬的拜祭形式为这位国际巨星默默哀思,一时间各种画面像纷落的雪花交杂着卷进我的记忆深处,那个如花的女子,暗影中娇嫩的容颜,和那绝美的歌声,都飘洒在这个清逸的下午,飘洒在滴翠的“筠园”,飘洒进每个人的心里…一

“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愁堆解笑眉,泪洒相思带……”许多年前,一代人被她的甜美歌声深深陶醉。许多年后,我们这一代人在她的歌声中迈向中年、老年。这么多年过去了,十多亿人的掌声依然如故,人们由衷地喜爱她,难忘她,怀念她。

邓丽君,一个只属于那个时代的名字,一波经典不褪的风潮,一个幽然地谢幕让世人惋叹的背影。

正如台湾电视公司著名主持人田文仲先生所言:邓丽君的歌老少成宜,从懂话的两岁娃娃到百岁老人都爱听!我想,无论历史会怎样改变,总有人会记得邓丽君。因为,在众多的歌手中,邓丽君是一个奇迹,她用自己的天籁之音记录下了一个时代逶迤而去的痕迹,给人们留下了岁月的见证和只属于那个年代的记忆……

上一篇:抗肿瘤药物考试真题下一篇:环节干部竞争上岗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