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点歌词

2024-04-23

句点歌词(通用10篇)

篇1:句点歌词

相思的句点散文诗

朝霞彩绘的笺,芳菲着前世夙愿,

我守候在窗前,心海微澜,

泪,滋养着拔节的希望,你柔情一瞥,

我的掌心为你托出一个春天。

喜鹊登上枝头,宣读春风的誓言,

小草开始发芽,绿色早已遥遥领先,

思绪不在冬眠,许你一个明媚的季节,

只为一睹你如沐春风的笑脸。

望着你的清姿,疑似置身天上人间,

幽蓝的天,氤氲着远处的山岚,

多想为花仙子,裁制一件云的衣衫,

思绪在岁月里轮回,渐渐,你的身影幻化成一朵莲,

守望着过往的客船,默默把相思植被,轻吟花好月圆。

莲蕊睡着梦的精灵,相思的渡口叠嶂层峦,

谁的足音敲响了呼兰河畔,谁的慰藉潜入诗篇,

追随遗留的足迹,找回一世情缘,

你清澈的眸子,洞穿了所有往事,

我怯怯的问,可不可以和我一起去海的那边。

琴音斑驳着两岸,水面印刻着灯火阑珊,

旋律里的空灵,祭奠着流年,轻轻掀起一帘幽梦,

试图擦亮流星划过的弧线。

诗韵飞翔在云水之间,睡莲披上薄薄的轻纱,

藏匿起苦涩的笑,让心情长成快乐的姿态,

羞煞水中倒影的`花瓣,我在岁月的拐角,

迎接走失的浪漫,擦去誓言的灰尘,誓言,

目不转睛地注视我的笑脸,仿佛在说,你若安好,我亦晴天。

或许真的有一天,心情得了流感,

风不再呢喃,雨不再缱绻,

我也会在呼兰河畔固守,任凭风狂雨骤,惊涛拍岸,

我用自己单薄的身躯,为你遮风御寒,

给你所有的暖,我倒下的身体,灵魂却是别样的安然。

篇2:句点歌词

夏,当夜色渲染整个空间的时候,一个人呆在房间中沉默着,感受着这片刻的宁静。浅浅的回忆,随着灵魂浮浮沉沉。

思绪缠绕,难以入睡。走出房间靠在石台旁。抬起头,仰望着天空。远方的皎月散下不耀眼却明亮的光芒。微风拂过,闭上眼睛,感受这云淡风轻的芬芳。蒲公英的花朵随着风在月光下飘零。时间创下的伤口在心底慢慢化作一个原点,散发着微小的`光芒。

街道上已经没了吵杂的声音,人们也已经睡下了。一直追寻的那个答案也许不是那么重要了。一切因缘而起,就让一切因缘而灭吧。重新拾起童年的记忆,那时躺在长凳上,望着满天星空,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梦乡。门前的梧桐花落了满地。一切都好像过了很久很久,又好像只有短暂的几分钟。经历的那些是对还是错,谁又分得清。也许只是单纯到复杂又回到回不去的单纯的轮回吧。

篇3:句点歌词

一、听故事, 记歌词更容易

故事对幼儿来说, 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有些歌曲的歌词带有明显的故事情节。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 我们可以利用幼儿对故事和儿歌的兴趣, 将一些具有较强情节性的歌词内容编成小故事讲给幼儿听, 加深幼儿对歌词的记忆与理解。例如小班的“两只老虎”, 我们可以在教学活动开始前说:“老师要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 ”激发幼儿倾听的兴趣, 接着讲:“从前有两只奇怪的老虎, 它们跑得快, 一只没有耳朵, 一只没有尾巴……”幼儿觉得好玩, 既激发了参与活动的兴趣, 又理解和记忆了歌词内容。又如中班的“迷路的小花鸭”, 这是一个具有相对完整故事情节的歌曲, 两段歌词描绘了几种不同的情绪, 第一段描述的是小花鸭迷路后伤心的情绪, 第二段描述了小朋友送小花鸭回家, 小花鸭回到妈妈怀抱的过程。我把该首歌曲的伴奏音乐作为背景, 幼儿听着故事, 为小花鸭的迷路而同情、着急, 为帮助小花鸭找到自己的家而欢呼雀跃, 完全沉浸在音乐情绪中, 很快接受了歌曲内容。我告诉幼儿要把这个好听的故事高兴地唱出来, 激发幼儿听的愿望。应用这种将歌曲内容编成故事的形式, 幼儿不仅理解了歌曲的内容, 迅速记住了歌词, 而且体会到了歌曲的思想内涵。中班的音乐活动《青蛙唱歌》是从倾听一个美妙的故事开始的, 可把幼儿带进与青蛙一起歌唱的环境中。诸如此类的歌曲不需要教师唱一句、幼儿跟一句, 幼儿在故事的铺垫和教师的引导下, 能自己说出歌词, 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人。再如大班的《十二生肖歌》, 它形象地介绍了十二生肖的排列顺序和为什么要这么排列, 几段歌词生动地描写了经过及结局, 但是歌词段落太多、歌词太繁琐, 我将它编成贴近歌词的故事, 让孩子在故事中感知主要角色, 理解情节的内容, 再理解故事内容, 在理解情节发展的基础上为幼儿朗诵歌词, 使幼儿很快记住几段不算简单又冗长的歌词。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幼儿兴趣浓厚、情绪投入, 在一遍遍的演唱中充分享受到了演唱的乐趣。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幼儿兴趣浓厚, 情绪高涨, 正所谓“故事帮助幼儿理解, 理解促进幼儿记忆”。记忆效果的增强, 记忆负担的减轻, 无形中为幼儿充分享受演唱乐趣、充分体会歌词情绪创造了条件。

二、做游戏, 记歌词更快乐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也是幼儿最喜欢的学习形式。对于既不形象生动又无突出风格的歌词, 我经常采用各种不同的游戏形式帮助幼儿记歌词。比如歌曲《下雪了》, 歌词形式更接近于简单的诗歌, 我会采用接龙的游戏方法, 即我念前一句你念后一句的方式, 帮助幼儿记忆歌词, 因为孩子对这一类比较平凡的歌词不太感兴趣。刚刚开始, 我先念“雪花———雪花———”, 全体幼儿接后面一句“雪花满天飞”, 我再念“树上———地上———”, 幼儿接“变成白一片”……这样, 我记一句幼儿记一句, 我念完一小句幼儿马上接上, 幼儿在不知不觉中不仅记住了自己的那一句, 为了能跟上节奏, 还就记住了我念的那一句。初步熟悉了歌词, 我采用交换的演唱办法, 让幼儿先念, 我在后面接。在完全熟悉了歌词后, 我将幼儿分组, 让幼幼相互接龙。在这种无意识的竞争中, 促使幼儿记住了所有歌词。

还有一些歌曲是问答形式的歌曲, 比如《小雨点唱歌》、《夏天的雷雨》等, 这种歌曲可以考虑用变换角色的游戏方式进行, 就是指教师在歌唱活动中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幼儿中, 既指导幼儿学习, 又扮作歌唱活动中的某个角色, 当然, 参与的另一面就是退出。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情况, 从参与的状态下退出, 也可以在活动的空间位置上退出, 把中心位置让给孩子, 以旁观者、观察者的身份对幼儿的歌唱活动进行指导。如学习歌曲《对花》时, 我一开始就扮演问问题的角色, 对幼儿进行指导, 后来演变成了由孩子们问老师。活动最后, 孩子们一问一答, 由幼儿大胆决定问与答的安排, 一切主动权全部由幼儿自己掌控。这些环节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这一教育理念。我们的参与能让幼儿更有序地活动, 既能从歌唱中体验到歌曲的内容, 又能在音乐中体会到快乐。

有的歌曲简单而具有趣味性, 比如歌曲《我是棉花糖》, 歌词是这样的:棉花糖, 棉花糖, 我是一颗棉花糖, 变变变, 变变变, 变出**来。由于平时幼儿很喜欢听一些神话故事, 因此在记忆歌词、学念歌词时, 我引导幼儿说:“这个是神奇的咒语, 一念, 棉花糖会变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念咒语吧。”整个唱歌活动贯穿棉花糖变魔术的游戏, 以学念“咒语”的形式激发幼儿的兴趣, 达到了记忆歌词的目的。

三、看图像, 记歌词更生动

幼儿的思维具体形象, 图片、影像等具体生动的画面有较强的吸引力, 因此, 对画面感较强的歌词, 我们可以借助形象将歌词内容、结构表现出来, 启发幼儿通过画面记忆歌词, 取得较好效果。比如大班京歌《北京城》里的歌词:天安门城楼上, 大红灯笼高高挂……我就直接给出了一张天安门的图片和一张高高悬挂的红灯笼的图片, 在画面的帮助下, 孩子们用眼看, 用耳听, 用脑记, 运用了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又如中班歌曲《妈妈我要亲亲你》, 在范唱歌曲时, 我把与歌词相对应的图片贴上黑板。正式开始学习演唱歌曲, 当再次看到图谱时, 幼儿很快就将知识进行牵引, 如看到红红的嘴巴, 就知道唱“亲亲我”, 看到大拇指, 就知道唱夸夸我, 看到双手, 就知道唱“抱抱我”, 这样的演唱、记忆变得有趣、简单, 对音乐所表达的内容理解得更深刻。再如歌曲《小树叶》, 这首歌曲的形象性较强, 它生动描绘了秋天来临, 树叶飘落的自然现象及小树叶勇敢坚强的品质。歌曲一共有两段, 第一段描写小树叶离开妈妈的害怕心理, 第二段描写小树叶自强不息的个性。在引导大班幼儿学唱这首歌曲时, 我用粉笔简单地在黑板上按每一个乐句的节奏画一些简笔画, 第一段先画一棵大树, 树叶从树上飘落下来, 小树叶流着眼泪的画面。第二段画小树叶相互聚在一起相互鼓励的画面, 我引导幼儿根据画面记忆歌词内容顺序, 幼儿用眼看图示用耳听节奏, 很快唱出歌词, 在画面的帮助下幼儿学得轻松, 唱得愉快。在多种感官的协调作用下, 幼儿对歌词的内容有了具体深刻的感知, 对歌曲创造的艺术境界有了美的感受。

当然, 图片这种直观的演示方法不要仅仅限于老师操作, 我们还可以让幼儿自己进行操作、摆放, 这样更调动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比如歌曲《庆祝六一》, “红太阳, 绿草地……”这首歌曲里的每句歌词都非常具体形象。我把每一小句歌词绘制成一小张一小张的图片, 幼儿人手一份。活动开始时, 我先请幼儿观察这些图片, 说说图片上画的是什么, 再示范歌曲, 请幼儿根据听到的内容把相应的图片按顺序排列, 幼儿非常喜欢这种形式, 做到了每个人都认真倾听, 每个人都动手操作, 每个人都真正参与了活动。利用这种形式, 还有利于幼儿进行合作演唱, 我把一套图片发给一组幼儿, 每人拿到两到三张图片, 观察图片内容, 想想其相应的歌词是什么, 这句歌词的前一句歌词是什么……我伴奏, 请该组幼儿按歌词的先后顺序, 合作有序摆放图片, 轮到自己手里的图片, 就要大声地把这句歌词唱出来并按顺序摆放到黑板上, 这就意味着幼儿不仅要知道自己手里的图片的相应歌词, 还要知道该歌词的前一句是什么歌词, 那么听到前一句歌词时, 就马上接龙。这种方式不仅帮助幼儿记忆、回忆了歌词, 更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 促进了幼儿的相互合作。

可见, 合理运用图谱可以使活动变得生动、形象、富有趣味性, 充分吸引幼儿的注意。如果只靠语言传递信息, 则会给予幼儿单调和枯燥的感觉。有了图谱, 活动内容的表述会更生动、形象。当你像变魔术一样拿出图片时, 孩子们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 这是他们的特点。在教学中, 恰当地运用图谱, 幼儿的注意力便集中了, 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了, 记忆歌词的效果更好。

四、齐表演, 记歌词更有趣

婴幼儿在学习讲话的过程中, 常会出现用动作帮助表达意思的现象。在唱歌时, 歌曲有一定的节奏, 他们更喜欢一边唱, 一边用动作表示歌词的含义。对于学龄前的幼儿来说, 这种一边唱一边进行动作表演, 对帮助他们记忆歌词、促进动作的协调及增强节奏感都有一定的好处。根据这一特点, 我们可以通过动作表演帮助幼儿记忆歌词。比如小班歌曲《好娃娃》的歌词是这样的:“爷爷年纪大呀, 头发白花花, 我给爷爷端杯茶呀, 爷爷笑哈哈。”引导幼儿学唱时, 我采用“摸胡子、点头发、捧茶杯”等动作提示幼儿记住歌词。为了让孩子们看得清、记得明, 我故意将动作做得夸张一些。有了我的动作暗示, 幼儿对歌词的记忆增强了, 伴着欢快的活泼的旋律, 幼儿用整齐动听的歌声表达了对爷爷奶奶的热爱之情。又如中班歌曲《理发店》, 歌词内容有明显的表演情节, 通过情景表演, 幼儿很容易理解歌词。我当理发师傅, 幼儿当顾客, 幼儿互相当理发师傅和顾客, 这样既让幼儿认识了理发工具, 又帮助幼儿记忆和理解了歌词。再如《我的家》, 这首歌中有五个人物, 有妈妈、爸爸、爷爷、奶奶、小宝宝。由于人物较多, 我采用了手偶剧表演, 幼儿兴趣浓厚, 引导他们在手指上画上不同的人物形象, 唱到哪个人物就动哪个手指, 整节课幼儿都很认真, 他们在欢笑中不知不觉学会了这首歌, 回到家中还与爸爸妈妈一起表演。再说说歌曲《小娃娃跌倒了》, 这首歌曲特别富于动作感和表现性, 歌词内容为:“路边有个小娃娃跌倒了, 哇啦哇啦哭着喊妈妈, 我赶紧跑过去, 抱起小娃娃呀, 高高兴兴地送他回了家。”在组织中班幼儿学唱这首歌时, 我引导幼儿自己设计动作表现小娃娃跌倒、哭喊的样子, 以及歌曲中的小朋友快跑过去抱起小娃娃、送小娃娃回家的情景。幼儿按顺序做出“跌”、“哭”、“跑”、“抱”、“送”等动作的同时, 自然理解和记忆了歌词。

篇4:蔡骏:没有句点的书写

而十年后的今天,尽管他很不情愿,但媒体仍然叫他“悬疑天王”——他以惊人的速度和激情写作,接二连三地发表长篇小说,至今已经出版十六部;他的小说,总销量已经突破600万册,连续六年保持“中国悬疑小说畅销记录”;目前的悬疑作品已经有三部被改编成电影,最新的《荒村公寓》即将于8月份上映……

他就是蔡骏。

初春,乍暖还寒。大雨滂沱的午后,在上海写字楼的“蔡骏工作室”,我见到蔡骏。眼前的他,身量不高,平静,普通,一件半新的毛衣,黑色牛仔裤,厚厚的棉服。当陌生的我看向他的眼睛,他会下意识地把目光稍稍移开去,神情不大像当了爸爸的男人,不大像用想象力创造悬疑世界的畅销书作家,却更像一个腼腆的青年。他戴一副眼镜,我忽然想起这样一句话:“这仿佛能替他抵御这个世界窥探的目光,让他得以安全地从后面注视着我们。”

除了谈到作品的时候,蔡骏并不太热衷于谈话,他不是口若悬河的那种人。面对提出的问题,他一一作答,用词审慎,口气温和。

关于写作:

文字不是寂寞的长街

如果用现在的流行词汇去评价少年时期的蔡骏,大约“宅男”很适合——在其他小男孩忙着调皮捣蛋打架逃课欺负小女生的时候,蔡骏却一头扎进自家的书房。因为父母的爱好,家里藏书颇多,小蔡骏在白纸黑字间找到莫大的乐趣,原来方块字有这么大的力量!

十七八岁的时候他开始写诗,写了很多的诗歌,2000年开始写中短篇小说。在“三驾马车”驰骋网络文学世界时,他也在“榕树下”开始发表自己的作品。“那时候并没写悬疑,写作纯出于对文学的爱好,比较偏向于纯文学。其实现在看那时候的作品,还是挺喜欢的。”

中专毕业后,蔡骏在邮政系统工作,负责《行业年鉴》的编写。这项工作算不上有趣,但能留给蔡骏大量属于自己的时间。闲暇时他热衷于阅读和写作,2000年,他的短篇小说《绑架》获得“贝塔斯曼·人民文学”新人奖,这对他是很大的鼓励。“可是从2000年一直到2004年,我虽然也有4、5部长篇写好并且出版了,但销量都非常一般,没什么太大影响。” 蔡骏双手自然地放在腿上,对当年的叙述十分平静。

在当时的榕树下网站,有许多文笔极好的写手因为看不到希望而停笔了,而在那几年时间里,蔡骏始终未曾放弃,一直默默地写着。“对我来说,写作是我最喜欢的事情,是娱己。不管别人喜欢不喜欢,肯定不肯定,首先我能在写作当中得到许多快乐。”

正因为这样,蔡骏并没有把写作当成生存手段,而是他一个最幸福的爱好。他直到2007年才辞职,辞职理由很出人意料:因为宣传太多常常请假,影响了本职工作。

一件事如果你做了一万个小时,你就能成为行业内最好的人——蔡骏对这句话深以为然。2005年,《地狱的第19层》和《荒村归来》一出版即告畅销,从此“蔡骏”几乎成了悬疑畅销书的名片,《天机》销量更是高达230万册。

到目前为止,每年保持出版两部长篇小说,说明了蔡骏的勤奋。

这个脑子里闪现着无数灵感火花的男人,就像一台永动机,一波一波毫不停歇,营造着自己的黄金时代。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只因热爱写作所以不肯停笔的人,他为自己赢得了不可思议的胜利:这对所有没有学院背景、正行走在文学之路上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温暖的鼓励。

关于《人间》:

即使并不美好,也是真实的现实

蔡骏最新出版的作品是《人间》系列。

故事发生在一个失忆的失意男人古英雄身上,由此引发了自我与欲望的斗争,写出了在身份、地位、周边环境等变化后,人性表现的多重可能性,是“我与我之间的较量”。正因为古英雄凝聚了许许多多个“你”的命运,他似乎是你,但又不是你,从而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对于“谁是我,我是谁”的追问,对于人性的探索与命运的关注,引来了许多探讨和争论。

“在我很小的时候,我曾经问过这个问题——我是谁?”蔡骏说:“当然那时候问还是挺单纯的,并没有想太多,不过随着年纪渐长,这个问题似乎被忘记了。人在长大的过程中,不断有其他人、有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告诉你,你应该怎么走,选择怎样的道路,做出怎样的表现……这些东西就像一个模子,把你往规定的方向塑造。现在你问问自己,你真的知道自己是谁吗?你是自己想成为的‘谁’吗?”

窗外,雨声正大,蔡骏如是说,让我有些默然。有多少人能够回答他提出的问题?被安排的人生,是否能够因为《人间》的质问而多几个问号?

很多人在感叹,为什么最后要让古英雄死去?为什么要让莫妮卡毁容,变成平凡的丑小鸭??为什么最后的幸福结局居然是个梦???

其实,这些也是我想问蔡骏的:难道在人与欲望的对决中,只能残酷入骨,毫无救赎?

“你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吗?”

“不是我悲观,而是现实世界就是如此残酷。圆满和美好,那些在幻想中存在比较多吧……其实第三部《拯救者》的结局和我预先构想的不一样,因为写着写着,古英雄这个角色似乎自己能够走动,我只是在体会在当时情况中,他的心理、反应和决定。他给自己背负了太多太多东西……这些加在一起,最后的结局自然地出现了。至于莫妮卡,我倒认为,她最美好的东西从始至终都保留着,甚至更为闪亮。”

关于悬疑:

自己与自己的战斗

写作者仿佛是一个文字世界的王,在这里,他构思、创造、主宰;而读者走进这个世界,观看、追随、崇拜。

然而对于一个悬疑小说的写作者来说,这“王的尊严”似乎时刻被挑战——面对悬而未决的谜题,不明去向的未来,读者首先是猜测,其次是动用一切脑力解谜,最后甚至还会挑刺。几乎所有人都期待着:我看到了这开始,却猜不到结局。

想要超出大部分人的想象和判断,这真得很难。

“悬疑小说相对于其它类型来说更加难写,因为悬疑小说作家要同时具备两种素质,就是感性思维跟理性思维都要很强大。感性的、形象的思维,带着充沛的情绪,希望文字与情节淋漓尽致;而理性的一面,总要约束住内心,不能天马行空,要符合逻辑,要把各种元素合理地交织在一起……所以说有时候也经常会内心很矛盾,冲突很强,觉得自己也蛮分裂的。”蔡骏如是说。

除了内心深处两个“自己”的交战,自己对自己的突破也是一个没有止境的挑战。

《天机》的成功是毋庸置疑的,但蔡骏对于“悬疑”这一类型小说的尝试远没有结束。“《天机》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封闭的环境里,故事的时间在七天内结束,还是一个比较常规的悬疑结构。但到了《人间》,我想挑战另一种写法,想有更大的故事背景和现实意义;《人间》最重要的并不是解谜也非宝藏,而是主人公命运的变化发展,是对生命意义和现实的思考与询问。选择了第一人称,写作上也给自己加大了难度。”

其实,蔡骏算得上是大陆悬疑类型小说的开创者之一。他的写作历程,也可以看作是大陆悬疑小说的成长历程;而他的探索,无疑也将为这条创作道路带来新的可能性。

关于灵感:

“我的梦远比小说精彩”

《人间》的故事框架诞生于蔡骏拍婚纱时,百无聊赖的等待中。一个故事忽然在脑袋中成型,他迅速在纸上记下突如其来的灵感。

作为一个高产的作家,尤其是一个高产的悬疑作家,他常常会几个故事同时构思,“无数个灵感同时爆发,肚子里有几百个小说稿”——蔡骏这样说大概会气死很多人。

平时有非常大量的阅读,历史、宗教、科学、音乐、哲学…… “其实我看书并不是为了写作,只是我喜欢。我读的量远远超过我写作需要的。”他认真告诉我。

“你大概一天写多少?写作时如果没有灵感怎么办?”

“如果长篇的话,每天会有固定的写作时间和字数。我生活很规律的,也不会熬夜,我已经习惯有效率的写作。没灵感的事情几乎没有吧……我算是那种进入状态很快的人,只要开始写稿会很快沉浸进去。有时候写得特别入迷的话,做梦也能梦到我在写稿子。”

“你的梦也会成为你的灵感来源吗?”

“当然!有的梦就在以前的小说里被采用了!可惜,大部分的梦都没有记住……要知道,我的梦远比小说精彩!”蔡骏有点小遗憾,也有点小得意。

关于未来:

可能性与责任感

现在蔡骏身为畅销书作家,有许多宣传和活动要参加;是“蔡骏工作室”的老板,旗下运作三本类型杂志《谜小说》、《秘密》、《九州幻想》,甚至会尝试网络游戏;之前还因为对《沉没之鱼》采用了从未有过的“译写”而被媒体关注。

但他却有些纠结,说自己最理想的境界是隐身在笔纸之后,专心写作,他还有好些故事没有完成;在创作上,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可以完善的地方。说起有时宣传上“悬疑天王”的头衔,类似“悬疑史诗”的口号,蔡骏微微转过头去,赶快解释:“这是出版社的宣传……我看到也会觉得有些尴尬。”

“觉得悬疑小说已经成为束缚你的一个标签了吗?”我问。

“是啊。当初写悬疑小说是有一定偶然性的,我本身对于各种文学类型都很喜欢,尤其喜欢历史。而且,我相信目前我创作的这些作品,仅仅是我创作生命中的一小部分,我一定还会写出许多其他不同类型的更好的作品。”

至于在其他领域的工作,蔡骏也坦言,自己并不是一个太主动的人,只不过某个合适的时刻,有合适的合作方式找来,所以就做了下去。

篇5:和你的故事画上句点的伤感散文

朋友都说女生倒追男生一定没有好结果,我不相信,就信誓旦旦的和她们说一定要把你追到手

于是我就做了许多件现在回想起来很蠢的事,但是我想,那个时候的我,是最幸福的吧

每天都小心翼翼的跟在你身后,想着等到合适的时机来到时,就像你表明心迹

每一天的放学,我都会悄悄地跟着你坐上同一班公车,同样的路过好几站的风景

接着跟着你下车,看着你到家,然后再坐上公车回家

不敢太大胆,生怕给你留下不好印象的我一直都小心翼翼的

有哪里能晓得你都看见了我的这些小把戏

那时候我天真的`在想,生活在同一片天空的你,会不会偶尔的想起我

哪怕只是我的影子在你的脑海中闪过短暂的一秒,而那一秒,是否刚好我也在想你

多么俗套的情节啊,却在我的脑海中上演了不下百遍

低着头看着自己的帆布鞋一步一步踏过光滑的大理石

暗紫色的帆布鞋前出现了一双洁净的白色的鞋子,同样是帆布鞋,穿在你的脚上,却显得格外的帅气

假如,那个时候我没出现,是不是事情就不会发展到这个程度

我们的关系也就不会从我对你嘘寒问暖变成了你抗拒我对你的接触

对不起,对不起,真的很对不起

还记得那天你打趣我,这世界上最爱说对不起的动物,对,是我

我只是不想看到他人伤心的眼神,于是就把所有的过错都揽在自己身上

站在明媚的阳光下,影子一直跟随着我,假如那道影子,是你,那该有多好

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只要你能让我这样默默地看着你,就已经令我心满意足了

我是一个讨厌句点的人,一旦被画上句点,那就代表了结束

篇6:句点歌词

周杰伦, 当今流行音乐界的领军人物。华语流行乐坛最受欢迎的歌手之一, 音乐中强烈的个人风格, 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当然, 周杰伦在当今流行乐坛“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地位, 得益于其自身超常的音乐天赋和表演潜质的同时, 也源于其歌词的独特魅力?

一、凄美的故事, 动人的画面

周杰伦的歌词, 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情制胜, 意境动人。在讲述故事的同时为人们展开一幅动人的画面, 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青花瓷》便极为贴切的将这一点体现出来。

首先, 歌词是以一个美丽的邂逅开始, 引发出一段飘渺的爱情故事。歌词整体展现给人们的是一幅清新的江南烟雨图, 以烟雨蒙蒙的江南小镇为背景, 冉冉飘向窗外的檀香, 一位如青花瓷般秀丽淡雅的女子, 在淡淡的细雨中若隐若现, 仿佛尽在咫尺, 又仿佛相隔着千年, 嫣然一笑, 宛若含苞待放的花蕾, 勾起主人公无限的爱慕与思念。第一段就清晰地说明了歌词所描述的对象, 用词简单, 用并不华丽的辞藻奠定了整篇歌词清新素雅的基调。“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接连的两个“等”字, 唱出了爱情中得无奈和惋惜, “天青过雨”是青花瓷中得上品, 是最美的颜色, 但这种颜色必须在烟雨天的时候才能烧出来, 青花瓷的烧铸者不能掌控天气, 想看到纯净天青色, 就只能耐心的等待骤雨自然的停, 就如同“我”也只能被动而安静的等待著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你一样。“我”的重要, 也强调出爱情里的“等待”是多么无力和无奈。

最后的结尾, 碗底绘着白底青花的锦鲤, 而我在临摹宋体的时候却惦记着你, 你悄悄的离开, 成为我心中永久的秘密。帘外芭蕉上响起了被雨滴敲打的声音, 门环上也泛起了淡淡的铜绿, 而我路过江南小镇时遇到了你, 在我的注视中, 你的身影消失在泼墨山水画一样的风景里。“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文中的“惹”字本是从六祖慧能那句著名的谒语“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一句中得到的体会, 原句中得“惹尘埃”其实也可以写成“沾尘埃”或是“染尘埃”, 但是沾与染的寓意都没有“惹”来的强烈, “惹”字有不请自来之意, 主动性很强, 让原本被动的物体仿佛有了生命, 让芭蕉不再被动的等着雨淋, 门环也不再被动的等着铜绿染身, 接着串联出那句“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三个“惹”字, 级细致的刻画出“我”偶然遇到“你”以后, 必然对“你”难以忘怀的情形。

二、词格的运用, 语法的多变

这首作品之所以能如此打动人心, 更重要的是运用了多种的修辞手法。其中使用最多的就是转化, 如“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月色被打捞起开了结局”, 用“动”来描绘“静”, 将月色从水中打捞起来, 这句主要是生动形象的描绘出在月亮照耀下的水面上, 映着月亮的影子, 波光粼粼, 仿佛在月光中又看到了日夜思可以理解为波光荡漾。在模糊的月光中, 看到了朝思暮想的伊人, 成就了主人公期望的结局, 更真实的表现出主人公期待再见到女子的那份深情。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一句中突出了一个“等”字, 对应着下面一句“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写出隔江对望炊烟的距离, 无止尽的等待, 似乎隔了千万里, 那么遥不可及.而“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这是个倒装句, 倒装法并不会改变句子倒装前后的意思, 但是从表达的意境上就有很大的不同, 如果平铺直叙“你眼带笑意,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显然整体上显得平庸, 句子没有立体感, 但倒装之后, 整体感觉上就有了变化, 给人们以足够的想象空间, 似乎眼前就能看到一位笑意盈盈的美丽女子一样。

在我看来, 《青花瓷》可以算的上是周杰伦的巅峰之作了, 他在音乐中添加各种元素, 将日常声音或特殊风格的音乐衔接在歌曲中, 与方文山的歌词巧妙的融合, 使词曲都具有变得立体, 形象起来, 这首歌曲不仅能让人感受到《东风破》里那种物是人非般淡淡的哀愁, 也听到了《千里之外》中天各一方生死难忘的那种等待与期盼。周杰伦的爱情歌曲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必定有他值得追捧与欣赏的原因, 不如让我们一起带着宽容与理解的心, 来欣赏与评论他的作品, 让作为流行歌曲重要组成部分的爱情歌曲也有一条光明的发展道路, 随着我们不断的研究更好的发展与创新。

摘要:周杰伦的爱情歌曲歌词所讲述的一个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是感动听众的重要因素。在他众多的爱情歌曲中, 一曲《青花瓷》尤为让人动情, 本文将从对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的讲述, 和这首歌词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上来做具体分析, 希望能让大家能更多的了解周杰伦的歌词创作风格。

篇7:让我当个句点吧

1944年,他担任欧洲战区盟军最高统帅,周旋在丘吉尔与罗斯福之间,运用巧妙的手腕把英军与美军团结起来,糅合两军成为一只无坚不摧的勇猛军团。艾森豪威尔领导百万大军,纪律严明,士气旺盛,他成功的秘诀就是“以身作则”。

有一次谈到领导统御的问题,他找了一根绳子摆在桌上。他用手推绳子,它不动;改用拉,整条绳子都动了。艾森豪威尔说:“领导人就像这样,不能用推,要以身作则,用拉。”

他处事公正严明,对人宽大仁厚,而且生性幽默。二次大战期间,他到前线视察,并对官兵们演说,以鼓舞士气。不巧天下大雨路滑,讲完话要离去时,不小心摔了一跤,引得官兵哄堂大笑。身旁的部队指挥官赶紧扶起他,并就官兵无礼的哄笑郑重地向他致歉。艾森豪威尔则对指挥官悄声说:“没关系,我相信这一跤比刚刚所讲的话更能鼓舞士气。”

艾森豪威尔脾气暴烈,此事人人皆知。大战后期,美军伤亡惨重,于是鼓励大家献血。一名士兵对艾森豪威尔大声说:“将军,我希望将来能输进您的血。”艾森豪威尔说:“如果你输了我的血,希望你千万不要染上我的坏脾气。”

还有一桩趣事。有一次他参加某聚会,会中有六位贵宾受邀演说,艾森豪威尔排在最后。当轮到他上台时,已近午夜,全场听众在前五人的轰炸之下,都疲惫不堪,昏昏欲睡。艾森豪威尔知趣地说:“演说中总有句点,就让我当那个句点吧!”他最短的演说赢得了满堂彩。

篇8:句点歌词

视觉与听觉的有机结合, 决定了电视相比印刷媒介, 不仅具有更强的表现力和丰富性, 而且给受众以更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而真人秀节目, 以其真实和人本理念的特点契合了电视媒介自身的倾向性, 成就了大众娱乐。真人秀电视节目大约从2000年开始在中国兴起。2005年, 一大批选秀节目的成功诞生, 让中国的真人秀电视节目迎来了高潮。现今, 求职类、婚恋类、选秀类等各类选秀节目层出不穷, 我国的真人秀电视节目从一味的借鉴模仿慢慢走上了本土化的创新道路。但是, 这一过程中暴露的种种问题依旧值得我们思考, 而电视画面的差距, 也有待我们研究和改进。

二、中美同类真人秀节目比较

对于我国而言, 真人秀节目属于舶来品。虽然节目策划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但是画面的表现力却和国外同类节目有着较大的差距。下面就以我国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真人秀节目和美国同类节目《莫忘歌词》为例进行比较。

(一) 两档真人秀节目简介

美国真人秀节目《莫忘歌词》在2007年的夏天风靡全美。仅仅3个月后, 这档原汁原味的美国大餐就被移植到国内——浙江卫视《我爱记歌词》真人秀节目隆重推出。“《我爱记歌词》一经亮相, 收视率就拿到全国网0.44%的好成绩。此后, 其收视率一直稳步上升, 全国网平均收视率已达到1.103%, 这意味着全国每100位电视观众中至少有1人在收看这档节目。”这两档节目作为互动类音乐节目, 门槛都很低。只要歌词不要调是两个节目共同奉行的原则。节目并非想考验选手的演唱水准, 更多的是借唱歌这个受众范围广、接触人群多、所需技巧少的方式, 挑战人们的记忆力。

(二) 电视画面比较

1. 景别设置。

《我爱记歌词》节目中, 景别的设置比较单一。拍摄舞台上的主持人和嘉宾时, 以大量的中近景为主。这样一种简单的拍摄手法大大削弱了画面的表现力, 少有景别切换使得画面显得较为单调。《莫忘歌词》的机位设置不仅有传统意义上舞台正面的大全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 还有侧面的全景机位、环视整个比赛现场的俯拍机位等。不同景别之间的快速切换调整了画面节奏, 给观众以很强的视觉刺激。在比赛进行到关键环节的时候, 参赛选手头部的大特写镜头给人很强的压迫感, 大特写和公布答案的大屏幕镜头之间不断地来回切换, 增加了节目的紧张气氛, 也增强了真人秀节目戏剧化的效果。

2. 拍摄手法。

《我爱记歌词》节目中机位的设置非常中规中矩, 选手比赛的过程中甚至鲜有推拉的镜头语言, 给人以平淡的画面效果。而《莫忘歌词》中不仅有传统的推拉摇移, 跟拍、升降拍摄等也使用得非常频繁。以拍摄场内观众为例, 《我爱记歌词》节目一般拍摄观众表现, 很多情况下都是采用一组摇镜头, 或者是全景、中景、近景不同景别的切换。这种拍摄方式在国内节目中十分常见, 和电视新闻的拍摄如出一辙。因此, 在选手比赛的时候, 电视观众很难真实了解到观众的反应。节目的整体气氛往往是由比赛本身环节设置所推动的, 即使现场再活跃, 镜头语言依然是平淡的。《莫忘歌词》节目, 由于舞台设置的特殊性, 避免了晚会式的拍摄, 常常使用摇臂反映观众表现。摇臂的使用更加灵活, 可以随意捕捉到观众的动作和表情, 电视观众永远有机会看到他们想关注的画面, 全方位了解整个比赛现场。而且摇臂可以制造快速升降的效果, 使画面具有冲击力。正因为这样, 电视节目的真实感更强, 观众也更容易融入比赛的情境之中。

三、结语

引进国外电视节目的成功模式, 我们不应只局限在节目形态和样式上, 还需要关注国外电视节目的画面制作技巧, 学习他们应用得更为巧妙的电视画面创作, 增强真人秀节目的戏剧冲突感和画面表现力。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电视“视觉艺术”的特点在电视节目中往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甚至决定了节目的成败。

参考文献

[1]中外电视节目比较:真人秀[DB/OL].http://wenku.baidu.com/view/2cc39a6e58fafab069dc02d8.html.

[2]娱乐节目要先探“水土”[DB/OL].http://laiba.tianya.cn/laiba/CommMsgs?cmm=21380&tid=2598120198041181659.

[3]傅宁, 刘利群.美国电视节目形态[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

[4]周晓珍.电视节目真人秀研究[D].厦门大学, 2009.

[5]谢耘耕, 陈虹.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7.

[6]尹鸿, 冉儒学, 陆虹.娱乐旋风:认识电视真人秀[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6.

[7]殷俊.电视栏目学导论[M].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9.

[8]刘荃.电视摄像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篇9:句点歌词

夏尚尚

手游达人一枚,自称是潜伏在游戏中的无业游民,实则是爱岗敬业、遵纪守法的五好青年,《无尽之剑》系列忠实粉丝,鉴定完毕。

Q=iWo A=夏尚尚

Q:你从什么时候开始玩《无尽之剑》系列的?

A:2010年年底《无尽之剑》刚刚面世的时候,我应该算是:无尽系列、最早的粉丝之一,中间到2011年推出的续篇,一直到今年推出的最终篇,我想它会一直留在我手机的桌面上吧。

Q:你觉得它的吸引力在哪?

A:它的吸引力就是我还没有发现哪款手游做得像它一样专业,首先是画面非常精美,而且不乏恢弘的场面,其次是声音效果比较逼真,还有操作,《无尽》在这点上一直在尝试创新,最后是剧情设计,我能够感受到开发者想表达游戏本身和极力讨好玩家的心思。

Q:你对最终篇有何评价?

A:最早追《无尽》的玩家一直对最终篇寄予厚望,一般来讲,续篇要想在前作大获成功的基础上再掀起一轮高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今年的最终篇做到了这点,它完全在前两部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和升华,无论是声画角度还是剧情操作,固然还是有一些小的缺点,但是瑕不掩瑜,我还是感觉非常满意。

声音:★★★★

画面:★★★★★

操作:★★★★

剧情:★★★★★

声画效果 流畅震撼的虚拟冲击

在千呼万唤始出来的iPhone 5s发布会上,苹果钦点《无尽3》作为展示土豪金画面效果的种子选手,让亿万果粉第一时间领略了这款游戏震撼的视觉;中击。在《无尽》前两部的序曲当中,我们已经认识到,这样精美的大场面几乎很少有手游能与之匹敌,当然这种精美在第三章中做了进一步上升,无论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叠嶂和树影斑驳的恢弘古堡,还是一望无垠的浩瀚天际和五彩斑斓的绚丽霞光,都可以让玩家在体验过精良的打斗特效后享受一份宁谧的情绪转变和细腻的画面渲染。除此之外,玩家可以在游戏的剧情发展中真正体会到APP与A7芯片硬件强强联手的虚拟体验,打斗画面逼真炫目自不必说,那些频繁出镜的太阳光晕、夕阳残辉还有碧水晚照简直如同人间仙境,甚至有时候它会让你忘记这是一款游戏而不是一部恢弘的3D电影。当然,“电影”哪能少得了出色的音效,在《无尽3》中,每时每刻都会出现刀光和剑影的“重金属”,飞鸟掠过丛林的“小蓝调”,瀑布一泻千里的“打击乐”……荟萃了如此出色的光影和旋律,《无尽3》的声画效果显然趋近满分。

剧情操作 真实细腻的动感体验

拿掉声音和画面的“表象”进入剧情,我们看到最终篇在前两篇的基础之上对故事情节进行了延展,主人公为了消灭敌人而与恶人结盟,这大大吸引了很多玩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进而“手持”无尽的剑展开无尽的故事。在此iWo向读者提前提供一点剧透,即本季的情节背景更加的深远广袤,玩家的选择不同,任务和路线也就不同,进而游戏的结局也会有多种可能性。除了剧情吊足了用户的胃口,游戏的操作也没有让大家失望,虽然物理攻击、魔法攻击、闪躲和防御操作没有改变,还是需要手指灵敏地在屏幕上“笔走龙蛇”,但在战斗中人物会表现得更加智能而极具头脑策略,这使得游戏场面更加真实,其本身的可玩性也大大增强。

游戏亮点 英雄博弈的对垒巅峰

抛开声画和操作,决定游戏成败的必然还是内容是否精彩,《无尽3》如何能在两首序曲之上再奏凯歌成为许多玩家关注的问题,而它确实把每个细节都塑造成为了压轴好戏的标志性注脚。譬如它的规模,游戏共包含八个世界,两位主角并肩作战,不同职业的帮手也可以助英雄一臂之力。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除了普通单机模式之外,《无尽3》将ClashMod做了保留,玩家可以继续和好友协同杀敌,Time Trials和Aegis Tournament为新引入元素,在前者中玩家互相可以PK比拼,在后者中玩家可以通过官方系统赢取竞技积分。综合来讲,《无尽3》在这个冬天以恢弘的剧情、震撼的声效以及炫酷的操作树立了一面出色的旗帜,抛开冗长的过场动画和恼人的软性内购,《无尽3》为自己的史诗画上了圆满句点。

篇10:句点歌词

“中国风”歌曲可能是新世纪以来出现的最为重要的流行音乐类型之一, 作为“中国风”音乐作品的早期开拓者, 方文山自己曾对“中国风”的定义做过概述“曲风为中国小调或传统五声音阶的创作, 或编曲上加入中国传统乐器, 如琵琶、月琴、古筝、二胡、横笛、洞箫等, 以及歌词间夹杂着古典背景元素的用语……只要在词曲中加了这些元素, 不论加入元素的多寡或比重如何, 俱可视同为所谓的‘中国风歌曲’”。[1]

当然, 我们对于“中国风”的定义应该要从音乐与歌词两方面来看, 因为诚如方文山所言“我们所谓的‘中国风’并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音乐曲风, 它并不具备可准确归类的特定标准或格式, 它不像一般的节奏蓝调、爵士乐、摇滚乐等可以从节奏的张弛、配乐的种类、和弦的变化等等来作为判断曲风的依据。从没有一种音乐类型是以歌词的涵义来分类, 而“中国风”歌曲却有这种倾向。[2]因此, 正如一开始和曲而歌的古典诗词一样, “中国风”歌词在审美方面也逐渐取得了某种相对独立性, 成为审美观照的对象。

但是, 现代流行音乐本身毕竟是现代文化工业宰制下的产物, 遵从着商品化的逻辑。消费是文化工业的意识形态, 也是现代流行音乐最基本的意识形态。我们往往只注意到其“中国风”歌词在承继古典文化与近于先锋性的文字浇灌之间的张力, 而忽略了这种表象的平衡之中, 实则充斥了消费社会所固有的媚俗与霸权的基本因素。而这最终可能使“中国风”歌词的创作在消费文化的主导下走向消亡与解构自身的命运。

二、机械复制时代的古典文化

我们不能先在地把“复制”作为一种负性的概念来衡量, 因为模仿是人类永恒的冲动。在西方, 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起, 关于艺术的“模仿说”就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占据着主流地位。我们这里的“复制”与现代以来电影、唱片、数字化等息息相关, 它涉及到一整套现代产业体系。所谓机械复制, 是指摄影、电影、唱片等用机械或电子手段复制符号的技术。而其作为美学概念, 则是由本雅明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提出的。

本雅明提出, 复制技术最具革命性的变革是图像复制技术以及声音复制技术。这正是现代娱乐业所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流行音乐作品作为一种完整的商品参与到市场流通的过程当中, 而构成一部音乐作品本身的诸要素, 如图像包装、声音制作、歌词填写等环节自然也被纳入到市场的轨道当中来。

方文山最初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首先归功于其题材的革命性地扩张。他将传统的古典文化风物大量融入, 并以具象化的表现方式营造时空背景。他将各色人间故事、世俗情绪都纳入这方古典天地中, 信手拈来, 着手成春。在流行音乐歌词过于平白的情爱主题之外另辟蹊径。

对于方文山“中国风”歌词, 笔者大致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类:古典返乡, 民族精神, 历史调侃。古典返乡型作品中有从思亲忆家出发兼及表达文化感受的作品, 有重在建构古典爱情理想的作品。前者如《爷爷泡的茶》, 后者如《东风破》;民族精神型作品, 基本是从个体经验出发, 在个体叙述或者具象风物中彰显一种自强精神、民族自信。代表作品如《龙拳》;历史调侃在其创作中早期产生, 但是却预示了其解构欲望的膨胀, 如果结合其非“中国风”的歌词作品来看, 这种倾向更加明晰。

我们应看到这些题材类型的出现, 最迟也是在2004年之前。2001年的古典返乡型作品《上海一九四三》, 2001年的民族精神型作品《双截棍》, 历史调侃出现稍晚, 最迟也要数2004年的《乱舞春秋》。所以说在2004年以后, 方文山“中国风”歌词的题材, 基本就没有什么拓展。不论是将军的万丈豪情, 还是侠客的酒醉青楼, 或是书生小姐的闺怨情愁, 这些从中国古典诗词里复制来的人间百态, 在不同作品、不同故事里我们可以找到太多的重合点。

方文山在论及“中国风”的界定问题时, 提到了“仿古诗词的中式词意”。这一“仿”字倒提供给了我们一些信息。所谓“仿”主要体现在三点上, 一是题材内容, 二是意象及语词表达, 三是情感意蕴。方氏“中国风”歌词着力在具象背景的营造上, 其在形式层面的种种仿古的目的都指向歌词中的叙事或抒情。但是其题材上的仿古仍不脱古典的情感模式, 或者说其必要依附于这些模式。因为中国古典文化造就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本体, 如李泽厚在《华夏美学》中所言, “艺术所展现并打动人的, 便正是人类在历史中所不断积累沉淀下来的这个情感的心理本体, 它才是永恒的生命。”[3]方文山作为艺术生产者非常清楚这一心理本体对整个文化产业链的价值, 对于这一心理资源的反复忖度与利用也就成为“中国风”创作难以回避的一条途径。

在文化工业的语境下, 任何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 (当然流行音乐也包含在内) 都被生产权力所分门别类, 各自取得了相应的次序或者等级标签。而消费大众似乎都会自发地依循着心理需求来选择相应的产品。我们所依据的心理本体在文化工业的操纵下, 已经同历史发生了断裂, 我们的出发点实际上已经处于某种被宰制的状态。我们以为的那些自身真实的需求, 以各种柱状图和百分比的抽象形式在一些大厦里被反复分析讨论过, 它们最终只是以带有极端功利意图的数据形式出现在整个文化工业的全过程里。“中国风”歌词的创作正以某种数据性的功利导向来谋求与大众文化诉求之间的共鸣。

大众在整个文化生产领域, 并非如商业者所竭力宣称的属于强势的一方、被服务的一方, 实际上从这一生产流程的一开始, 大众的行为习惯、思维弱点、价值取向已经被文化产品生产者作为一种要素, 投入到整个生产过程里。无论是各种被依附的古典文化题材还是作为接受主体的大众, 都成为商品生产者征服市场、与金钱博弈的工具性存在。因而在很大程度上, 大众并不是顾客和上帝, 而是算计的对象和被操纵的工具。[4]

三、符号狂欢=文化深度

在文学作品中, 某些词句或意象的反复呈现, 可以使之产生某种恒定的意义, 强化了情感表现的力度, 以至这意象的形式本身就具有了某种情感和意义, 这是内容向形式的积淀, 这不只表现于具体的文本中, 在整个艺术史或是文化史中都可以见得。例如远古的图腾歌舞和巫术礼仪, 它们将原始人类的散乱的、感性的行为或心理活动规范化、程式化, 从而建立起了一整套的符号体系, 而这符号体系本身就已是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抽象与具象的统一体, 从而成为一种艺术。

然而在现代性甚至后现代性的语境下, 我们不得不面临着主体性丧失的困境。在漫长的艺术史中, 先人所缔造的那些饱含主体情感与感性形象的符号, 那些曾经主客体融为一体、难分彼此、浑然圆融的审美境界正在解体。那些主体情感与感性形象相浸润的符号体系正在走向主体的对立面。我们正是存在于被这样的符号所包围着的“景观世界”中, 主体不再具有反思能力, 而是在持续不断地接受着这些符号的定义与象征。我们的思维、我们的传统, 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所在经历的这个现代性社会都在被定义与象征着。

也就是说文化生产者完全可以通过操纵这些充满先在意义的符号, 来给予接受者、消费者以审美方面的的规定。在方文山的“中国风”歌词中, 这种符号可以体现为两个具体的方面, 即意象和句法上。我们不难看出, 二者都是着力在歌词的形式层面, 一是视觉呈现, 二是表达方式。在《青花瓷》中, “素胚”、“青花”、“初妆”、“冉冉檀香”、“宣纸”、“釉色”、“仕女图”、“韵味”、“天青色”、“烟雨”、“刻隶”、“青花”、“锦鲤”、“临摹”、“绣花针”、“芭蕉”、“门环”、“江南小镇”、“泼墨山水画”、“墨色”、“青花瓷”等等古诗词意象的再现和堆叠成为中式词风建构的重要基石和主要方面。

当然, 你可以说歌词里回环的那种“哀而不伤, 怨而不怒”的气质有一种中国古典诗学的基本精神, 但是在流行音乐歌词中, 这种气质也并不罕见, 不只是“中国风”所独有。同时, 精神意蕴的过度重复化也使得这一气质日益浮泛化、表层化。我们考察一番, 会发现能够使“中国风”歌词这一界定成立的根本特质, 似乎只有这样的一套由语词所构筑的符号体系。

就如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中说的, 对大众意识来说, 一切也都是从制造商们的意识中来的。不但颠来倒去的流行歌曲、电影明星和肥皂剧具有僵化不变的模式, 而且娱乐本身的特定内容也是从这里产生出来的, 它的变化也不过是表面上的变化。[5]

方文山说“我一直偏好经营与酝酿出一个可以被故事依附的时空, 让歌词文字有一个具象的背景。”[6]这种具象背景时空的营造在其“中国风”歌词中特别突出, 而实现这一技术目标最重要的的手段之一就是细节处理。在“中国风”歌词里, 这种细节手段所倚靠的是如上所述的意象和语词表达所建构起的种种符号体系。文化工业的发展使得很多的技术手段逐渐取得了凌驾于作品本身的强势地位, 在这种强势性、扩张性中, 作品本身所内注的情感或观念亦趋消融了。在以效率至上的商品生产领域里, 作为承载文化内质的物质材料, 这种由语言所构筑的符号体系, 很可能由于生产领域里的速度意识, 导致精神文化的流失, 以语言的狂欢来演绎表象的文化深度。

四、结语

当文本所硬性依附的文化与文本本身产生情感性的断裂, “我”只沉沦于自我表达的快意中, 作为噱头的古典文化无非是作为现代个体情感表达的修饰性工具以及作为消费市场博弈的有效筹码。或者说它精明地操纵着人性中所固有的感伤癖、哀怜癖以及社会人所固有的民族主义的狭隘。

方文山说:“《娘子》的创作真可谓是无心插柳之举, 是因为后来市场上给予我们正面的肯定, 相当程度鼓舞了我们的创作, 才开始刻意维持着每张专辑必有的‘中国风歌曲’……我们的创作因为杰伦首张专辑大卖, 提供《娘子》这首歌以一个绝佳与强势的曝光平台。”[7]也就是说, 在之后被广泛认识的中国风作品, 实则是在现代商业规则的驱动下所精心设计的批量商品。如果是硬性地要把这种批量商品拔高到人类的精神返乡意识、古典文化的复兴这样的层面, 就未免有失偏颇。

文化已经变成了一种很普通的说法, 已经被带进了行政领域, 具有了图式化、索引和分类的涵义, 很明显, 这也是一种工业化。结果依据这种文化观念, 文化已经变成了归类活动。[8]因而, 我们可以轻易地将很多因素归在文化的名下, 因为文化俨然成了一种可以免费借用的公共权力, 它使得一切以其署名的因素都具有了合理性与超凡性。我们不必苛求文学保持其极端的自律性, 因为自律性本身也是一种规定性。文学固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渗透, 但却可以对其作出它独特的的反应, 这一独特性也使它区别于历史与哲学。

所以说, 对于以方文山为代表的“中国风”歌词的创作群体来说, 如何在精神性与商品性上达到某种平衡, 如何在形式复制中灌注以深切的历史和人文关怀, 如何使歌词在流行音乐这种俗文化载体上强化其文化价值, 这些都会是长久的课题。这也是我们的文化发展在消费社会中必须要面对的课题。

摘要:现代流行音乐是现代文化工业宰制下的产物, 歌词作为这种文化产品中的重要构成因子并不能逃脱这一强力的宰制, 消费成为现代流行音乐最基本的意识形态。“中国风”歌词在其古典性与先锋性的表象平衡之中, 实则充斥了消费社会所固有的的媚俗与霸权的基本因素, 而语言符号借助文化外衣的狂欢化亦营造出了一种表象的文化深度。文章从机械的形式复制、深层的功利导向、以及在文化工业操纵下大众艺术的顺从本性等维度进行论述, 而这些特征最终可能使“中国风”歌词的创作在消费文化的主导下走向消亡与解构自身的命运。

关键词:中国风,方文山,歌词,文化工业,消费社会

参考文献

[1]方文山.青花瓷——隐藏在釉色里的文字秘密[M].北京:作家出版社, 2008.

[2][德]瓦尔特·本雅明.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6.

[3]李泽厚.华夏美学[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

[4][德]马克思·霍克海默, 西奥多·阿道尔诺.渠敬东, 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5]周宪.文化现代性与美学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6][美]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

[7]陆扬.后现代性的文本阐释:福柯与德里达[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2000.

上一篇:二力平衡初中物理下一篇:蒙太奇开业庆典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