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摊,何时了?

2024-04-30

书摊,何时了?(通用14篇)

篇1:书摊,何时了?

在书摊上看到了我的藏书散文

今天休息,本不想写什么,到医院看看病人,回家看会儿书,再去接放学的儿子。

吃过早饭便到医院去看病人,见病人没什么事儿,我就往回来。还没到书摊,我就迈不动步了,鼻端似乎有种书香的气息在萦绕。我急急忙忙地躲过车流,穿过马路直奔书摊,就连脚脖子的疼也忘记了。

好久没买书了,先看看有没有我喜欢的书。两个书摊并排摆着,只是书皮儿就看得我眼花缭乱。仔细看来,没有我想看的。再仔细收索了半晌,我的眼睛一亮,一本书上的几个字映进了我的眼里――《雍正皇帝》(中),是二月河先生的作品,王瑞人先生改写的。我心中大喜,这不就是我找了很久都没找到的书吗!

这是一套上、中、下三本的长篇巨著,全套定价58.00元。是11月,由经济日报出版社发行的。一发现,我就买了回来,现在已经有些年了。买回后,我还没来得及看,就被人借走了,可还回来的只是上、下两册,中册――不见了。剩下的两册保存的还算可以,没有破损,但让人一看就是旧书了。我保管书可不这样,看书时都是小心翼翼的,很怕弄破哪儿。旧了还不算什么,不管咋地,还有玩意儿在这。可只有两头没有中间我怎么看?既看不下去,也看不明白。没办法,我只好将剩下这两本书放到书箱子的底部,只有耐心地等待借我书的那位先生,把书的中册给我送回来了。可到现在,我也想不起是那位先生借了我的书了。

我的眼里,这本书在书摊上无疑就是一颗明珠。很怕别人跟我抢,急不可耐地伸手就把书抓在手中。一看,心中咯噔一下,这还叫书吗。书封皮伤痕累累,纸条、胶布、透明胶布横七竖八地捆绑在书皮的四处。翻开再看,每页的边缘都卷了起来,有的有缺口,有的角儿被撕掉。内页传出一股油腻混气味儿,只见书页上有很多油渍,把书页染成了褐色。这褐色的图案,就像是婴儿尿在尿布上的“地图”,很不规则。难道看这本书的人是掂大马勺的,在不就是磨剪子戗菜刀的。要不这书怎会被弄成这样呢。

“这书怎么弄成这样?”看书被弄成这样,我心疼地问书摊主人。

“不知道。”书摊主人不情愿地回道。

“这书不是你的吗?”我又问。

“不是我的,是别人到这来卖给我,我说不要,他就白给我了。”书摊主人虽然不太愿意,但看在我是他的老顾客,也就回答了我。

书是人类用来纪录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类交融感情,取得知识,传承经验的重要媒介,对人类文明的开展,有着非常大的贡献。我认为,不爱护书,就等于亵渎圣人,亵渎文化,亵渎知识。

看着书被弄成这样,我的心感觉在抽动。

“怎么能把书给弄成这样呢?”我生气地自言自语着。

“又不是我整的,你看看,扉页上有名章。”见我埋怨,书摊主人也有些生气地对我说。

我急忙翻开书的`扉页仔细一看,果然有一个暗红色的名章。怎么这么眼熟?啊!这不是我的篆刻名章吗?

我此时此刻的感觉就像是打翻了五味瓶,一时不知道是什么滋味。我在脑子里极力地搜着,到底是那位先生借了我的书,又送给了书摊主人?没有结果。

“这本书是谁给你的?”我又问书摊主人。

“这你就别问了。”书摊主人冷着脸说。

“多少钱?我买。”我问。

“十五。”书摊主人回答。

“这书都破这样了,能不能便宜点儿?”我又问。

“就十块了,少了不卖。”

“再少点儿不行吗?”

“这就够少的了,要买就买,你不买别人还买呢。”

我掏出十元钱,把我收藏的书给买回来。脑子里一片乱七八糟的,怎么到的家,我一点儿印象都没有。

我翻了好半天,找出了另两本书。把刚买回来书往两本书中一夹,我的鼻子差点没给气歪了。谁会看得出这三本书是一套的呢?简直是“一朵牛粪,插在了鲜花上”。

我的脑子什么也想不起来,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要找到借我的书,再把我的书送给书摊的那位先生。然后请他到饭店喝一顿儿,感谢他把我的书保留了下来。虽然我再次买回来的这本书,受到了应有的磨砺与历练,但它们总算是团圆了。

篇2:书摊,何时了?

12月27日,一份证明“火”了。由南京市雨花台公安分局梅山派出所开具的证明显示:梅山生活区201幢2单元301室即是201幢二单元301室,二者是同一地址,特此证明。派出所在证明上还附了一段话,请相关部门多为老百姓考虑,不要让老百姓跑来跑去耽误时间。这份“奇葩证明”随即在网上引发热议。

继证明“我妈是我妈”后,“2是二”恐怕是位居2017榜首的最奇葩证明之一了。此类奇葩证明出现的背后都会呈现相似的场景:要求出具证明的单位高高在上,办事的老百姓跑断腿,而开具证明的单位则无奈至极,甚至到最后该单位每每都会在证明后附上一句文件已规定不需要开此类证明。可是这样的奇葩证明多久才能真正销声匿迹呢?

夫妻关系证明、同人证明、同址证明等看似“奇葩”的证明,一方面体现出相关部门、单位原始登记存在差错。另一方面,群众在办理相关业务,被一次次要求证明相同才发现存在不同和要求被证明相同。很多部门、企业为了规避责任风险,要求群众提供的材料和要求的完全相同,使得群众为了一纸证明,社区、乡镇、公安局一处处的盖章,苦苦的哀求,而为了解决群众的需求一张张“奇葩”证明就诞生了。“奇葩证明”的背后,除了让我们看到了相关部门在制定规章制度上,不够细化与规范,办事人员在处理事情上业务水平不够,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同时,我们也应深思,在面对改革已进入“深水区”的今天,是否过于强调建立问责机制,而缺少容错纠错机制,使干部有了“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心态,从而打压了部分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

篇3:春运何时了

1 众志成城战春运

为顺利完成春运期间的旅客运输任务, 铁路、公路和民航等各相关部门共同努力, 群策群力, 采取多方措施, 为2010年春运的圆满结束做了大量细致而有效的工作。

铁路部门大力挖掘车辆潜力, 合理安排机车运用, 充分利用客运专线、高速铁路增加客运能力, 继续加强图定列车车底套用, 提高车辆运用效率, 在客流饱满方向开行直达临客, 压缩运行时间, 加快车底周转, 并且扩大旅客列车编组, 缓解干线通过压力。全路共安排直通临客运行线323对, 采用基本方案、预备方案、应急方案三套梯次运力方案, 分别应对正常客流、高峰客流、突发客流, 从而顺利完成了铁路春运的既定任务。

道路交通方面重点加强了与铁路、民航等运输部门的协作和信息交流, 优化运输组织, 强化现场调度指挥, 根据客流变化调整班次密度, 客流高峰期间及时增开加班车 (船) 。深入厂矿、企业、大专院校等旅客集中地, 安排客运班车和包车进厂 (校) 组织直达运输, 及时疏运民工、学生等团体旅客。同时, 及时做好城市公交组织调度, 重点组织了火车站、汽车站、码头、机场等旅客较为集中地点的城市公交调度工作, 通过增投运力、加密班次、延长运营时间等有效措施, 最大限度方便旅客中转换乘。

今年春运民航各运输航空公司早动手, 准确预测市场, 充分准备运力, 并适当增加了支线机场的航班投入。民航累计始发航班20.8万架次, 比去年春运增长11.8%。春运期间额外加班包机超过1万架次。

相信, 40天春运期间所有涉及到的部门和参与其中的工作人员, 在春运圆满结束之时, 他们一直紧张忙碌的心也终于可以放下来了, 他们会以向全国人民交了一张高质量的答卷而欣慰, 甚至还会想着要好好休息休息了。

2 春运真的结束了吗

春运时间的确定一般是以春节为界, 通常情况下为节前15天, 节后25天, 共40天, 由国家经贸委统一发布, 铁道部、交通部、民航总局按此进行专门运输安排。铁道部要求实行特殊运行图, 加开大量临时客车。据查, 从1954年起, 铁道部就有春运记录, 但客流与现在相差很远, 日均客流量73万人次, 高峰客流量90万人次, 时间为春节前后15天。上世纪80年代以后, 大量民工外出, 春运成为社会热点, 1989年“民工潮”引起各级各类媒体的广泛关注, 从那时起媒体开始使用“春运”一词。

铁道部相关发言人两年前就曾表示, 春运是一个历史现象, 它不会永无休止地持续下去。到2020年, 发达完善的铁路网将全面建成, 与其它交通运输行业的同步发展相协调, 中国春运这一紧张状态将不复存在。

这个报道已经过去两年了, 我国交通运输系统的各部门都在加大运输调整力度, 增加各项建设投入, 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现有的交通运输能力, 但是, 不论是2009年春运, 还是刚刚过去的2010年春运, 人们似乎并不能看到春运的乐观景象。

春运真的结束了吗?面对这个问题, 也许有人会说, 国家交通运输部不是已经明文规定了嘛, 2010年40天的春运, 从2010年1月30日到3月30日, 已经随着3月10日的到来画上了句号。的确, 表面上看, 2010年春运已在人们的忙忙碌碌中结束了, 也该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论功行赏了。可是, 当所有参与2010年春运任务的工作人员, 还没有完全沉浸在享受这成功圆满完成春运任务的喜悦中的时候, 转眼间, 2011年的春运又要到了, 再转眼, 2012年春运也会再次到来。如此交替反复, 春运何时了?

3 春运人群中的喜与忧

如果说多年前的春运, 主要承载的是外出交往和走亲访友的人们, 而现如今春运期间流动的旅客, 除了正常外出交往和走亲访友的人群之外, 更多了两类旅客人群。其一是大学生人群, 其二就是外出务工大军在务工地和家乡之间的流动。

大学生人群的春节流动, 体现的是当前我国教育事业, 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以及我国高级人才辈出的喜人景象, 这支队伍今后将成为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中流砥柱。毋庸置疑, 我们应该为大学生人群的流动而喝彩。而外出务工大军在他们工作地与出生地之间的流动, 给我们留下的却是巨大的思考空间。

每到春运时刻, “一票难求”现象时刻困扰着几乎所有外出务工人员的心, 在外忙忙碌碌德工作了一年, 对他们来说, 最大的心愿莫过于能尽早回家, 和家人团聚, 向家人表达自己在外务工收获的喜悦、倾诉思念家乡及亲人的深深乡情, 偶尔也会感慨在外遇到各种困难时无助的心酸。然而所有一切的心理表白, 都会随着能否购买到一张满意的回乡车票而漂浮不定。

尽管国家相关交通运输部门未雨绸缪, 通力合作, 给返家的旅客送去及时的期望。人们还是会看到, 诸如一个家庭骑一辆摩托车, 组成摩托车大军, 集体开摩托车返乡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也许有人说, 他们是为了节省点车票钱, 或是说他们为了省却排队买票的繁琐。我们姑且不论他们是否有上述的困惑, 庞大的务工人员返乡的人群, 已经在无形中折射出他们对家乡无穷无尽的思念, 以及对自己不得不外出务工的无奈。

4 春运现象的哲理思考

“金窝、银窝, 不如自己的草窝”, 这句古话尽管已经失去了它当年的震撼, 但是今天它依然有着合理的存在价值。为什么他们要背井离乡, 为什么他们要外出务工, 除了希望能欣赏外面的精彩世界之外, 一定还存在着他们对留在家乡发展自身经济的失望。试想, 如果在家乡能够寻觅到农忙之余的工作岗位, 用自身的才艺兑换相对满意的经济收益, 相信, 这些外出务工人员中一定有更多的人会选择在家乡工作, 把家庭和事业——“鱼和熊掌”二者兼得。

据报道, 每年春运期间, 那些有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市县或乡镇, 都会安排专人帮助这些务工家庭, 把各类车船票送到他们的手上, 希望用政府的实际举措展示地方政府对外出务工人员的关心和帮助, 更希望能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 安心外出务工。地方政府的这些行政行为, 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官员对地方政府实际工作的重视和投入, 这种帮助无疑是应该得到高度肯定的。

进一步思考人们也许会发现, 地方政府除了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及时购买车船票之外, 是否还有其他深层次工作可以做?比如, 能否在地方政府的权限范围内, 为这些原本希望外出务工的人们提供在当地就业的机会, 向他们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 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大量外出务工人员的交通拥挤及思乡之苦呢?

如果说, 能够在家乡就有施展自身的才艺和智慧的舞台, 同时又能获取及时、满意的经济收益, 相信, 外出务工大军的人数势必会在极大程度上得以缓解。一旦外出务工大军人数急剧减少的话, 春运期间铁路、公路和民航的交通运输压力一定能得到明显改观, 相信到那时, 春运“一票难求”现象一定能得到有效缓解, 到那时甚至可以说, 春运可以了。

摘要:一年一度的春运, 在我国各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下, 终于在2010年3月10日顺利落下了帷幕。完成了这项任务, 所有参与单位似乎向全国人民交了一张高质量的答卷, 他们更期盼着人们给这张考卷打分。如果深入思考, 人们仿佛又有新的疑问, 春运真的结束了吗?

关键词:交通运输,春运,何时了

参考文献

[1]春运落下大幕.公路铁路民航运输旅客量均创新纪录.[EB/OL].http://news.cqnews.net/cqnews_chat/200911/t20091113_3776161.htm.

[2]又是一年春运时[J].创造, 2009.1:52~52.

[3]胡慧旋, 任煜.从政策过程的角度探讨春运难题的破解[J].工会博览, 2009.7:100~101.

篇4:厌学情绪何时了

编辑部也常收到望子成龙的家长们的来信,陈述孩子厌学的种种情形。

为此,我们特邀专门研究厌学心理的专家撰稿,以飨读者。

——编者

厌学到底为哪般

教学方法单调乏味、教学内容抽象枯燥、教学要求脱离学生实际、教学负担过于沉重、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期望值过高与要求过严……这一切可能使孩子对学习兴趣索然,并产生抵触情绪,活力降低而疲劳不堪,最终导致厌学心理。其次,学生自身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自我要求不高、学习方法不当甚至走入误区、对教师有偏见、懒散贪玩、自卑消沉、自控能力差等也可引起厌学情绪。

对于上面这些原因,家长和学生一般容易找出来。但由于缺乏心理健康的知识,却忽略了心理问题同样可导致厌学。常见的心理问题有考试焦虑、学习困难和学校恐惧。

考试焦虑通常一开始仅表现为考试时反应失常,如看错题、看漏题、回忆不出熟知的教材内容、思维明显迟缓等,后来这种失常心态可逐渐扩展到考试前的复习阶段,且伴有难以控制的焦虑、恐惧情绪,并日趋固定化、习惯化。复习时,精神恍惚、胡思乱想、紧张、担忧、害怕、心烦意乱、不安全感等消极情绪频频袭来。由于害怕没完没了的考试而神经过敏,最终导致厌学心理。

学习困难是指智力基本正常的学龄期儿童或青少年,因环境、心理等原因,致使学习技能的获得和发展发生困难,从而导致学习成绩明显落后。学习困难可表现为各门功课和学习技能的普遍落后,也可表现为某一科目学习技能的落后。由于学习力不从心而难以适应,久而久之,这些同学便产生了厌学心理。

学校恐惧的直接诱因常常是学习失败,或在学校遭受某些挫折与侮辱、委屈,当然也可能因害怕离开父母所致。表现为上学时感到很勉强、很痛苦,常找借口或提出苛刻条件拒绝上学。有时虽去学校,但一到学校或近学校就逃走。如果强制他们去上学,则会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焦虑不安、喊叫、吵闹甚至痛苦不堪,任何保证、安抚和物质上的好处均无济于事。有的人宁愿在家受皮肉之苦也不愿去上学,只要不去学校,在家里无论是游戏还是看书,一切都正常。显然,学校恐惧更是导致厌学心理的重要心理原因。

如何克服厌学心理

如果学习方法不当

可通过互相交流和自行摸索解决,重点在知识的理解和领会、技能的掌握和迁移上下功夫。

如果懒散贪玩或自卑消沉

前者可通过诱导、监督来解决,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并令其严格遵守,以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是自卑消沉,可让孩子尝试一下成功的滋味——凡事从简单的做起,以确保成功,这样他才能在不断的成功体验中树立自信。

如果有考试焦虑

让他们自己把想到的可能原因逐个写下来(一定要写下来,否则效果不理想),然后逐个认真分析,并逐个推翻那些不正确的原因,最终找出最主要的原因,并设法消除。例如,最主要原因是怕考试成绩不佳,无法向父母交待,这就要分析父母对自己成绩的高期望是否有道理。如有道理,说明父母肯定自己以往成绩,而且对自己有信心。那么即使考砸了,父母也不会因一次失误而贬低自己,相反还会帮自己查找原因,并鼓励自己,就是责怪也绝不会动摇对自己的信心。如没有道理,也要理解只有父母才会对子女持有这种特有的心态,自己将来做了父母,也可能会对子女持有这种高期望。所以不要抱怨,让父母确切知道自己目前的学业水平,相信父母通常是会正视现实的。这样分析后,心里也就踏实了,考试焦虑也就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除了查找原因,还可以让他们考虑一下,以自己目前的水平考试有可能出现的最坏的结果,以此为底线,想一想如果出现这个结果自己会怎么样。把答案逐个写下来,面对答案时很快就会发现,自己还是自己,并没有改变什么。实际上,有很多措施可以防止这种最坏结果的出现,如复习再认真仔细些,尽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等。因此,这种最坏结果通常不会出现。这样调适后,如果平时再辅以精神放松练习,如听听轻快的音乐、与家人聊聊天等,考试焦虑就会得以缓解甚至消除。

如果是学习困难

调适和矫正的难度比较大,通常需要由专门的心理矫治机构处理。但家长尽早掌握一些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并据此改进教养条件与方法,对纠正他们的心理发育偏差还是很有帮助的。同时,也可试试下面这些措施:培养学习兴趣;通过鼓励等手段增强其自信心,纠正学习动机、改进其学习方法等;在家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基本技能训练,配合学校开展某种特殊学习技能的强化训练。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干预性心理调适,越早开展,效果越明显。

如果是学校恐惧

这种情况下,一定要耐心倾听孩子诉说痛苦和困难,在心理上给他们以慰藉,切不可粗暴对待他们。还要为他们设计可行的返校措施,如与校方联系,暂时减轻其学习负担,依据具体情况考虑换班、转学等,以使其返校后能较好地适应。

必要时可通过系统脱敏行为疗法予以矫正。先让他们学会放松肌肉,以达到精神放松。再对学校恐惧刺激强度由弱到强分级,可依次采取下面的做法:由家长陪同去学校(不进校门)——由要好的同学陪同去学校(不进校门)——由要好同学陪同进校门(不进教室)——由要好同学陪同进他班教室(不进本班教室)——由要好同学陪同进本班教室——自己独自进本班教室。

肌肉放松的技术一定要事先学会,以能随时随意地迅速进入全身松弛的状态为标准。在矫正时,先放松肌肉,在采取上面所说的每个步骤时都要进一步放松肌肉。如果这一情景刺激因肌肉放松导致精神放松而不再引起恐惧,则转入下一步,循序渐进,直至完成全部的步骤。倘若中间某一步引起了恐惧,则要退回到上一步,重新进行肌肉放松。如无恐惧,再进行下面的这一步,直至不再恐惧为止。

篇5:作文 白发依稀何时了

天花乱坠的白色,为谁白?

――题记

假如明天没有阳光,我希望一切都好……

一切都好?呱呱落地时,我们就蹒跚的跟时间开始赛跑……哭过,笑过,总认为还有明天。

假如明天没有阳光,时间不会等待我们,在十字巷口徘徊的时候,青春愤怒的扔给了我们苍苍白发……

是青春丢弃了我们,还是我们丢弃了青春?无关紧要的问题,也无法将白发还原!

小时候一直说:“爸爸一边天,妈妈一边天。”长大后听见女娲补天,这时才恍然醒悟:原来天也是不坚固的。

何尝不是呢?自以为最最踏实的肩膀,总会倒塌,是青春留下的礼物,还是时间留下的惩罚?

眼见妈妈照片中抱着我烂漫的笑,幸福的像小鱼都能吐泡泡了!妈妈的半边天是我最安稳的天空。

小时候总是兴致勃勃的靠在桌沿上,总希望自己能够超过桌子。仰望妈妈高高的背影,蹒跚的伸手要抱抱。

妈妈是不倒的天空。她的脊梁是最稳定的支架,然后就只是为我撑起了半边天的责任。

那是我的世界是高远的。我仰望白云,仰望星辰,爸爸妈妈的头顶总是在天与地的交界处,我感到爸爸妈妈是多么的重要。

爸爸半边天,妈妈半边天。希望天永远高高的,希望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

假如明天没有阳光,爸爸妈妈就是我的太阳。

可是我错了,我错了。

眼见着世界慢慢的变矮,那高高的桌沿早就炙手可得。天在变矮,正如世界在缩小。爸爸妈妈慢慢在我的视线之下。

天,是不是会塌?爸爸拍拍胸脯说:“天塌下来我担着!”苍苍白发背叛了他的诺言;妈妈暖暖的说:“妈妈永远在你身

边。”依稀的银丝诉说着亘古不变的善意。

天花乱坠的白,是爸爸妈妈落后时间的惩罚。时间胜券在握。天花乱坠的白,是青春留下的礼物,惋惜一泄而过。

假如明天没有阳光,爸爸的胸脯是不是还能挺得直?妈妈的承诺是不是能够兑现?我的天空是不是永远高远?

我希望一切都好,我希望一切都不要改变,可是时间不会等待我。

我希望一切都好,我希望爸爸妈妈还是我的`天空。可是就是那挥之不去的白,狠狠的抹去了我的希望。

妈妈的头逐渐向上抬了,我的头逐渐向下低了,我的天空越来越低了。

爸爸半边天,妈妈半边天……

我望着妈妈苍苍白发,痛苦的连小鱼都吐不出泡泡了……

妈妈真的老了。真的老了……我叹了口气。白发何时才能了?一辈子么?

妈妈笑了:“我下辈子还靠你呢!”

抱歉,或许在你的世界中,我顶起了你们的整片天空……

假如明天没有阳光,我将做你们的阳光……

――后记

篇6:春月秋花何时了

他的文字不像太白的那种浪漫奔放,雄奇飘逸;也不像杜甫那样精炼细腻,郁郁而终;而是以一种淡淡的忧郁弥漫其中,给人以才子的不羁抑或失落的惆怅。

用一颗安静的心去品读重光的最后一首词-《虞美人春月秋花何时了》。春月秋花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彻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又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读罢,低声吟唱。

触到词的棱角时,我的身体微微发抖,内心微微颤动,额头渗满了细密的汗。李煜,一个高高在上的帝王,一个风流倜傥的才子,一个生命曾何其繁华的男人,走到最后,竟是如此荒唐又凄惨的结局。春月秋花何时了?他华丽又哀怨的一生,他夜夜笙箫的几十年光阴湮没在雕栏玉彻的富丽堂皇中。院子深处,梧桐树下,江南女子温柔的怀抱中,享尽奢侈,唱尽繁华,最终一片苍凉。问君能又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曲虞美人,有繁华如梦的愁,有美人迟暮的愁,有人生沉浮的愁,有世事苍凉的愁。可这一切的一切终于在大宋王朝的手下,归于寂灭。活着,究竟为何种意义?他昏弱无能,沉湎酒色;而亡家亡国,降于宋朝;而寄人篱下,忧心孔疚;终究还是服毒而终。

时代过去了,便成了历史,历史没有明天。早知如此,又何必当初?既已亡国,留下作乐又有何意义?沉思之间,眼前俨然出现了一位翩翩的公子。他身穿纹龙黄袍,双手轻轻下垂,仰天吟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英俊的脸庞上,一双忧伤的眼睛,凄美,让人的心隐隐作痛。他反复吟唱,声音泣天地,哭鬼神,又如何?大错已造,逆天轮不会转动。

篇7:春花秋月何时了杂文随笔

我最喜爱初春时发了芽还未开出苞子的枝桠,以及深秋日子里枯黄光秃的枝叉,总觉得这二者中有着对死的凄凉和生的渴望的牵连。

秋天,叶落以后斑驳点点的枝干上透出一种古老的韵味,是“古道西风瘦马”旁边马致远倚着的枯藤;是民谣歌手和着一把破木吉他哼出的沙哑嗓音;是垂暮之年里老人的皱纹和蹒跚的脚步;是思念、是寂寥、是彷徨、是深墙里的二乔。

春天就不同了,春是青春、是欢乐、是团圆、是五彩缤纷百花争艳的`时刻。春夜的鸟啼、春雨的细润、春花的烂漫、以及春心的萌动,一切都像春风吹皱了湖面,激起人心里千层的痒。像婴儿呱呱落地,是一个新的生命,是一段新的旅程。像嫩芽吐出的新绿,一抹新的色彩,一片新的绿茵。两者极其的相似,说不定你抬头仰望的那片叶子,就是另一个世界里的另一个你。

我有时在想,落叶也不是无情物,它只是被人为地添加了一种悲绪。相反,秋叶在树上挂了一季,美了一季,积蓄了一季的力量,最后以最美的姿态降落,也许降落的一瞬间,是它给自己演奏的生命赞歌。是悲壮的,是欣喜的。等来年,它还会挂在树上,像轮回一样,你说它们会不会有奈何桥,会不会有孟婆汤?

可人生截然相反,人比秋叶可惨的多,没有轮回,没有来生,死了就是死了,不会化作星星,也没有所谓的天堂地狱,甚至曾经在人世间的痕迹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抹得一干二净。幸运的话,你会有一座墓碑纪念你曾经来过。

人们常说:如果有来生,我一定要如何如何,或者不要怎样怎样。但说出这句话的同时,我们心里也清楚,来生这种东西是骗骗小孩子。(信教徒就另当别论了。)活着的几十年里我们和树叶一样,由小到大,由出生到死亡,一样经历风吹、雨打、日晒,一样努力汲取养分艰辛的生活,也一样没有选择的权利。

树叶不能决定它是成为橡树的叶、柳树的叶、还是杨树的叶。人类也对于生在东北,生在西南,生在牛棚还是生在宫廷里一样无力回天。这样看来大自然里的某些规律出奇得相似,它背后无形的手掌掌控着一切,北斗星移、江河湖泊,人间至味,魑魅魍魉,可这是谁的手,谁会晓得呢?

回到开头的春和秋的枝桠上来,为什么喜欢呢?我想了半天才理出一点头绪出来。

一是同样的人生历程让我觉得人类不是独生。出生和死亡,人生的起点和终点,恰好被春秋二季的枝干巧妙展现出来。仿佛看见了我们自己,它的四季诠释了我们的一生。我们的一生其实也不过是四季。

叶花和果实都生长在枝干上,从另一个方面讲,我觉得它们就是母亲,一年复一年地在自己身上孕育新的生命,供给它们营养,给予它们依托,除了母亲我再想不出别的词语来形容了。母爱的精神难道不是我们敬仰的吗?

说到这我竟然有些愧疚,我们讴歌自然,歌颂它的付出奉献。有时为一个素昧平生的陌生人给予的一点恩惠高兴得手舞足蹈,然后认定世界充满爱。可我们却往往忽视掉周围,最亲近的人不求回报的付出。对别人无比宽容,对亲人却处处苛刻。这也许是人类的通病吧,就像永远只有失去才懂得珍惜。

篇8:暑期补课升温何时了

利用暑期补课并不是新闻,这些年几乎年年有之。不过,今年有了赶早之势。较早的学校在7月中旬就已经开班,另一些学校则闻风而动,群起仿效。有的学校鉴于以往遭举报、被处理的教训,便把补课地点移至校外。某些高校闻讯,抛出橄榄枝力邀中学前往,以促成“好事”。听说,一些学校对暑假的补课效率津津乐道,认为一个月的补课抵得上一学期的教学。难怪如此。

不过,对于暑期补课一事,学校的态度显得莫衷一是:有的则颇为暧昧。有些学校从教育法规的角度出发,认为暑期补课属于违规,也侵害了学生休息的正当权利,实属不妥。但同时他们也感到,有关部门对校方的考核,升学率的压力,家长的要求又使他们不惜冒着侥幸心理,铤而走险进行一搏。一位校长对笔者说,真心希望大家都不要补课,但现实情况是其他学校在补课,我们学校如果不如法炮制,在应试的环境下肯定是吃亏的。另外,你倘若不补课,家长那一头肯定通不过。这位校长的意见具有一定代表性。而从学生这一头看,绝大多数学生对补课抱有怨言,由于不能自己做主,因此只能默认。

这些年来,教育部门对学校违规在暑期开展补课,惩戒力度不可谓不大,几乎每年都有教育管理部门接到举报,经过调查核实后对当事学校行政领导进行处理的案例。但为什么屡禁不止,反而有补课升温的态势?其中,最直接的理由是有需求。

要让补课降温,亟待教育管理部门去加强监督,宜用“重典”,行政上的“杀威棒”往往可以收到以儆效尤之效。

篇9:夜半喧嚣何时了

人的耳朵是为了听声音的。但有一种声音人们却不愿意听,这就是噪声。即便美妙动听的音乐,听起来也要讲个时候,深更半夜地听来,不但不感到悦耳,还让人心乱如麻,让人难以入睡,那么这种时候的音乐就不叫音乐,而是叫噪声了。

噪声的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有关法规对噪声污染作出了严格的管理和惩治的规定。但有的人对这个问题却始终重视不起来。在他们看来,噪声算什么?不就是嚷嚷几声,叫喊几下吗,何必大惊小怪,小题大做呢?但饱受噪声干扰的人们却不这样看,他们能很激动地说出为什么对噪声深恶痛绝。

冬季里,百姓关了门窗,听到的噪声起码减少了许多分贝。但在春夏秋季,人们或为了通风换气,或为了减少暑热,就必须要打开门窗,这时,噪声扰民的问题就比较突出了。

首先,是那些与公路为邻的居民们。白天,尽管汽车如流,但对汽车的噪声还可以忍受。但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特别是那些载重汽车驶上公路的时候,那彻夜不眠的隆隆噪声,怎么能让人香甜入睡呢?据有关报道显示,为了避免汽车噪声的污染,公路边上的居民不得不多安几层窗户。尽管这样,汽车的噪声仍是不绝于耳,居民只能靠“习惯了”来忍受噪声。

那些在饭馆周围居住的人,对噪声扰民的问题更是忍无可忍了。他们不但要经常闻到熏人的油气和烧烤的烟味,更让人愤怒的是那些食客的叫喊声、嬉笑声、猜拳行令声。有时甚至通宵达旦,喧嚣声此起彼伏。真是几个食客高兴,周围百姓犯愁。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一些饭店的老板为了招揽生意,竟将餐桌摆在街上。于是,有的食客更加肆无忌惮,光着膀子吆喝,其公德意识荡然无存。

楼外的噪声已让人忍无可忍,如果楼内的、院子里的噪声再搀和进来,人们居住的环境就更不得安宁了。现在的居民都想将房屋装修得漂亮一些。但有的装修户只考虑自己,不考虑他人,即便夜色已晚,即便是双休日,钻孔机仍是吼叫个不停,甚至将左邻右舍的房子震得隆隆作响,将人家熟睡中的老人、孩子惊醒。都是左邻右舍的邻居,谁愿意为此事撕破脸皮?也只能在强忍中企盼装修户早日竣工。当然,也有那不信邪的,定要寻声上门,理论个清楚。为噪声扰民而告上法庭的也不鲜见。

在炎热的夏季,人们不免要打开窗户和门。这时,门窗的隔音效果就差了。但有的人却不拘“小节”,大声说话和玩笑,像将一个热闹的集市搬进家里,弄得邻居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其实,这类人如果实在控制不住自己的调门,不妨将自家的门窗关上,不让噪声外传,就会让邻居心绪宁静。这看上去的确是小事,但如果你深更半夜的还闹腾,那就是破坏干扰了人们生存的环境,是侵害了他人的权益,这类“小事”就让人深恶痛绝了。

现在居民养宠物的不在少数。宠物中的狗天性爱叫。它撒欢时叫,愤怒中叫,遇见好吃的东西,更是龇牙咧嘴地叫。大白天叫几声,并不惹人心烦。但是,当夜色较深或天色微亮,人们准备入睡或尚未从睡梦中醒来的时候,听到狗的叫声,肯定是非常反感的。据说布谷鸟的叫声是很动听的。有一个居民小区飞来了一只布谷鸟,它不停地叫着“布谷”、“布谷”,就是到了后半夜,它也不知累,还是叫个不停。人们不得不将门窗关上,再也不愿听到它的叫声了。狗的叫声自然要比布谷鸟的叫声难听,所以养狗人最好也要考虑一下不要让它扰人的问题。

篇10:移动专利掐架何时了

这张图上面最惨的,估计是咱们中国的ZTE了,因为只有箭头指向它,但是它没有箭头指向别人,而且这箭头还是红色的,也就是被人起诉的,起诉它的两 家是爱立信和华为,恩,华为,攘外必先安内嘛!其实中兴可向苹果学习,除了被柯达起诉没回之外,对别的起诉都给予了回击,因此我们在图上看到的是蓝色的双 向箭头比较多,

不过从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出Android的阵营还是很强大的,图中带了绿点的公司都是采用了Android系统的。看着这碗面条,我有点晕了,要是还有谁也有点晕的,可以看最下面那张图,比较清晰明了。

篇11:春花秋月何时了作文850字

注:李煜,或称李后主,为南唐的末代君主,号钟山隐士。本无心争权夺利,一心向往归隐生活,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被誉为词中之帝,作品千古流传。

高二:王麒媛

第3篇

篇12: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开,中秋月圆,岁月不断更替,人生多么美好。可我这囚犯的苦难岁月,什么时候才能完结呢?“春花秋月何时了”表明词人身为阶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伤怀。回首往昔,身为国君,过去许许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么会弄到今天这步田地?据史书记载,李煜当国君时,日日纵情声色,不理朝政,枉杀谏臣……透过此诗句,我们不难看出,这位从威赫的国君沦为阶下囚的南唐后主,此时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楼又一次春风吹拂,春花又将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国却早已被灭亡。诗人身居囚屋,听着春风,望着明月,触景生情,愁绪万千,夜不能寐。一个“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现,这精神上的痛苦真让人难以忍受。 “又”点明了“春花秋月”的时序变化,词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两句流露的愁绪,也引出词人对故国往事的回忆。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尽管“故国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这两句就是具体写“回首”“故国”的——故都金陵华丽的宫殿大概还在,只是那些丧国的.宫女朱颜已改。这里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感慨!“朱颜”一词在这里固然具体指往日宫中的红粉佳人,但同时又是过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征。以上六句,诗人竭力将美景与悲情,往昔与当今,景物与人事的对比融为一体,尤其是通过自然的永恒和人事的沧桑的强烈对比,把蕴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倾泻出来,凝成最后的千古绝唱——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人先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全词以明净、凝练、优美、清新的语言,运用比喻、对比、设问等多种修辞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实感。难怪前人赞誉李煜的词是“血泪之歌”,“一字一珠”。全词虚设回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一气流注,最后进入语尽意不尽的境界,使词显得阔大雄伟。

篇13:重文轻语何时了

一、认清语文的本质, 回归“语言”的本源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语文课应当体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所以一些教师在理解方面出现严重的偏差, 课堂上过于注重文本内容的讲解和三个目标的实现, 结果往往把《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上成哲学课 ;把《看云识天气》 上成气象知识课, 把《苏州园林》上成建筑艺术课等, 即课文有什么内容就上成什么课。具体的三维目标, 让我们忽略语文“工具性”的本质, 丰富的、充满人文性的文本内容, 遮掩语言的光彩。对此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 不过是些例子换句话说是语言材料。所以, 语文教材不是知识体系, 不是系统地阐述一门科学学科的知识系统, 而是通过对语言材料的学习、体会、品味、领悟, 通过不断的模仿练习, 不断的自我创新, 在生活中熟练掌握、运用这门工具的方法和技巧。学习语言的过程, 是一个能力建构和能力养成的过程。理解了这一点, 我们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关键, 即语文教学就是为学生打下终生受用的语言基础, 是教他们熟练的听、说、读、写, 而不是教他们研究语言、研究内容;教他们“运用语言”, 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对象就是语言。在教学目标上, 必须从传授知识转到语言运用上;在教学方法上, 必须从教师滔滔不绝唱独角戏转到学生纷纷的展现自我。所以教师认清语文的本质是学生语言水平提高的先决条件。

二、制订具体的计划, 逐步落实提高

我在实践中感受到, 课前演讲是训练说话行之有效的方式, 可以按如下方法具体操作。

1.“话题”由熟悉 到生疏。 先请每位学生说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话题, 如介绍自己过去的学校、老师、同学, 自己的父母、亲友或自己的见闻和经历等, 学生有了一定经验之后, 再由老师命题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说话。

2.“话 量 ”由少到多 , 由片断到整体 , 让学生从说一句完整的话开始, 再说一段话, 最后过渡到“长篇大论”。

3.表 达 方 式 由 单 一 到 综 合 。 先就叙述 、说明 、描写 、议论抒情等进行单项训练, 最后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4.材料性质 由形象到抽象 。先用具体生动、有形象感的材料训练, 如请学生在讲台上模拟待人接客, 然后请同学们说出过程。

5.在仪态方 面 , 则应在初 一就开始 作出明确要求 。无论是在座位上说还是到讲台上说, 都应要求声音响亮, 口齿清楚, 语速适中;之后则要求他们语调要有顿挫, 语言得体简洁, 态度大方, 姿势端正, 并配以适当的手势和动作。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 勤于实践

对于说话时感到无话可说的学生, 则要求他们多积累知识, 丰富说话材料。如有的学生胆子大得很, 每次说话课都跃跃欲试, 但真叫他说时则往往刚说两句就无话可说。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主要是学生知识不够丰富, 语汇贫乏, 生活经验不足, 没有从多方面说明问题的材料, 造成底气不足。所以要让学生做到滔滔不绝, 就要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 充分地占有材料。在学生阅读与积累的过程中, 老师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好书, 减少他们阅读的盲目性。

另外, 激励学生观察生活, 在实践中锻炼。中国有句老话:“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是一部百科全书 , 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向书本学习, 而且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投入现实生活中, 让他们在生活中增长知识, 善于从平常的普通生活中观察思考, 获取典型材料, 以备说话时信手拈来。

四、建立考核机制, 给学生一定的动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 布鲁姆指出:“测量学习成果的考核目标是与教育目标一致的。”我们可把实现教学目标作为口试检测目标, 即以动态的观点评价学生的知识、情感、意识、能力发展趋向, 把口试评价指标定于学生素质的评价中,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发挥口试的激励和导向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形成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 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 语文老师应该把演讲成绩纳入平时成绩中, 并占有相应的比例, 以此增强学生说话的动力, 职校学生则应通过组织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篇14:权威迷信何时了

有则寓言讲:“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在这里,马虽然还是那匹马,可是它的价格却戏剧般地迅速飙升了,究其原因,当然是因为购马者们迷信相马权威伯乐,伯乐的两个小动作——“还而视之”“去而顾之”,就让他们疯狂了。伯乐尚未明确表态,购马者却已笃信不已;如果伯乐开口夸赞一番,真不知还会上演怎样滑稽可笑的一幕。购马者对权威的迷信程度可见一斑。

迷信权威的现象,古今同,中外一。“物体的下落速度,与物体的重量成正比:物体越重,其下落的速度越快;物体越轻,其下落的速度越慢。”面对亚里士多德的这一权威论断,上千年无一人怀疑。因为,他是亚里士多德,是权威,谁还能不相信他?

哥白尼生前不敢发表他的《天体运行》。为什么?竺可桢在为哥白尼写传记的时候,作了这样一番分析:“因为他知道,天动学说从亚里士多德建立以来已经有1800年的历史,又有教会的拥护,如果发表跟天动学说根本对立的地动学说,一定会遭到种种非难和攻击。”此后的事实证明了哥白尼的预见:布鲁诺就因为宣传他的理论而被活活烧死在十字架上,伽利略已经70多岁了还被审讯。

今天,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我们的教育在大力倡导怀疑精神,可是,冷眼观察,却不难发现,我们的许多做法其实仍然在不断地强化着学生的权威意识。

小孩子还未上学,大人就先拿老师来吓唬他:“不要调皮,将来上了学,老师就要管教你了。”“不听话,老师打。”这类话,给儿童一个印象:老师是威严而正确的,不能不听老师的管教,孩子还未上学,先接受了老师的权威地位。

结果是,小学生成了最崇拜老师的人。凡是老师的话,不管正确与否,他们都坚信不疑,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视之为真理:“这是我们老师说的!”不需要任何理由,或者,这就是理由。对此,我们成人总嗤笑小学生的幼稚,殊不知,这种思维方式,正是由我们成人教育塑造出来的,正是我们这些自我感觉良好的成年人在权威面前的态度影响了他们的思维方式。

再看看学生手中的教科书,有关自然科学方面的内容,一律是前人总结出来的、已经被实践证明了正确的东西;有关社会科学方面的东西,统统是专家权威们的研究结果。这些内容在选入教材的时候,教已经让权威审查过了。在这样的教材面前,我们的学生有何德何能,胆敢对它的正确性表示怀疑呢?教材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只能跪着教书,学生也就只能跪着学习了。

上一篇:关于缺勤的检讨书下一篇:赵华全述职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