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土地规划局

2024-05-15

上海市土地规划局(精选6篇)

篇1:上海市土地规划局

第一条(目的)

为加快政府管理创新、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行政管理效能,根据《上海市建设工程行政审批管理程序改革试行方案》要求,进一步发挥规划和土地管理职能整合的优势,实施规划土地综合验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规划土地综合验收(以下简称综合验收),是指建设单位(个人)按照规划许可、出让合同、租赁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等完成各项建设内容,并完成建设工程竣工资料编制后,由规划土地管理部门一口受理,并联开展竣工规划验收、土地核验、地名核查并协同开展档案验收、地质资料汇交核查等五项监督检查的工作。

竣工规划验收,是指根据《上海市城乡规划条例》等规定,对建设单位(个人)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实施建设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

土地核验,是指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通知》、国土资源部《关于部署运行土地市场动态监测与监管系统的通知》及《上海市房地产登记条例》等规定,对建设单位(个人)履行出让合同、租赁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的情况进行的检查核验。

地名核查,是指根据《上海市地名管理条例》等规定对建设单位(个人)设置地名标志的情况进行的核查。

档案验收,是指根据《上海市档案条例》等规定,对建设单位(个人)编制的建设工程档案进行的验收。

地质资料汇交核查,是指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上海市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等规定,对建设单位(个人)汇交建设工程地质资料情况进行的核查。

第三条(适用范围)

本市建筑类建设项目综合验收事项的并联工作程序适用本办法,但各事项的检查依据、检查标准仍应当符合相关的法规和规范要求。市政交通类、市政管线类建设项目的验收管理仍按有关规定执行。

建设项目竣工后,应当申请综合验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按申请条件先予进行竣工规划验收、地名核查、档案验收和地质资料汇交核查,但出让项目除外:

(一)列入市实事工程或者市、区(县)重大工程建设计划的.项目;

(二)轨道交通的站厅、出入口、风井口等建筑类项目;

(三)其他因特殊原因暂不具备土地核验条件。

对于先行办理竣工规划验收、地名核查、档案验收和地质资料汇交核查的,应告知建设单位(个人)待具备土地核验条件后另行申请土地核验。

第四条(基本原则)

综合验收应当遵循“一个平台、一套标准、一套流程、一套规范、一支队伍”的总体原则,通过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在线申报系统,实现“一次申请,统一受理,信息共享,同步办理,同时回复”的工作目标。

第五条(管理部门)

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是本市综合验收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开展本市综合验收工作制度制订和机制建设工作,对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综合验收业务进行指导及监督,并对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组织开展综合验收。

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对辖区内由本机关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组织开展综合验收。

第六条(统一面积计算标准)

综合验收中建筑面积的计算,应当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的国家标准《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及《上海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建筑工程规划检测规范》等执行。

第七条(统一测量成果)

建设单位(个人)应当委托有竣工测量资质的测量单位开展竣工测量,完成《建筑工程竣工规划土地验收测量成果报告书》。综合验收案件应当以《建筑工程竣工规划土地验收测量成果报告书》作为核查建设项目实际用地范围、土地面积、建筑面积、计算容积率建筑面积、容积率、地下经营性用途建筑面积分类等规划及土地管理指标的测量成果依据。

第八条(申请条件)

建设单位(个人)按照规划许可和出让合同、租赁合同或划拨决定书的要求完成建设,并完成地名标志设置、竣工档案编制、取得地质资料汇交凭证后,应当向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申请综合验收。

第九条(申请材料)

申请综合验收,应当报送下列材料,复印件需核原件:

(一)《上海市建设工程综合验收申请表(建筑工程)》(纸质原件一份);

(二)申报单位(个人)合法有效的身份证明(复印件);

(三)出让合同、租赁合同或划拨决定书(复印件);

(四)《上海市房地产权证》(复印件);

(五)土地价款缴纳凭证(复印件);

(六)建设管理情况证明材料:如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等(复印件);

(七)建设配套情况证明材料:如保障性住房房源移交认定文件等(复印件);

(八)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履约情况证明材料:土地核验时,土地全生命周期管理要素中已达到履约时间要求的,应提供相关主管部门的验收评定意见(复印件);

(九)《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许可证及项目表复印件);

(十)建设工程竣工图(平、立、剖面图,纸质原件一套);

(十一)《建筑工程竣工规划土地验收测量成果报告书》(纸质原件、电子文件各一份);

(十二)《建设工程竣工档案检查结论单》(复印件);

(十三)涉及地名核查的,需提交地名批准书(复印件)及地名标志设置现场照片;

(十四)地质资料汇交凭证(复印件),开工放样复验阶段已提交的除外;

(十五)消防、环保、卫生、绿化、交警等部门验收意见(复印件);

(十六)建设工程竣工档案索引目录(一套建设单位保管目录,另一套报送城建档案管理部门目录)。索引目录包括:(1)编制说明;(2)建设项目(工程)信息数据基本要素;(3)案卷目录;(4)卷内目录(电子文件、纸质文件);

(十七)建设单位签订的诚信承诺书。

第十条(申请方式)

建设单位(个人)应当通过“建设项目规划土地实施全过程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网上预约申报,并将申请材料报送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窗口。

第十一条(受理)

综合验收申请材料齐全的,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出具收件凭证。

凡不符合受理要求的,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告知申请不予受理,并一次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

第十二条(审查标准)

综合验收各部门应当根据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对申报事项进行书面审查。

竣工规划验收、土地核验、地名核查、档案验收、地质资料汇交核查的具体要求,应当分别按照《上海市建设项目规划实施监督检查工作规范》、《上海市国有建设用地土地核验工作规范》、地名管理、档案管理、地矿管理等相关规定和技术标准执行。

第十三条(现场检查)

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当结合综合验收各部门意见,根据管理要求,对申报综合验收的建设项目进行现场检查。

建设项目应当符合《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及其附图以及出让合同、租赁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的要求。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根据现场检查标准进行现场检查,并填写现场检查记录单。

第十四条(验收结论)

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收件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综合验收工作。

经审查,建设项目符合各项验收规定的,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当核发《上海市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上海市国有建设用地土地核验合格证明》或《上海市国有建设用地土地(分期)核验合格证明》、《建设项目(工程)竣工档案验收合格证明》。

经审查,建设项目不符合各项验收规定的,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当核发《上海市建设工程规划土地综合验收结论通知单》,告知要求整改的事由、处理意见。建设单位(个人)应在整改后,重新按照本办法提出综合验收申请。

经审查,建设项目符合竣工规划验收和档案验收要求,但因需要宗地拆并、调整土地出让(租赁)合同或者划拨决定书等暂不具备土地核验通过条件的,可先行核发《上海市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和《建设项目(工程)竣工档案验收合格证明》,并同时核发《上海市建设工程规划土地综合验收结论通知单》,告知要求整改的理由、处理意见。建设单位(个人)应当在整改后,按照本办法重新申请土地核验。

第十五条(同时回复原则)

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同时回复综合验收案件的各项办理结果,不得分开、分次回复。

第十六条(交叉管辖项目管理)

土地供应与规划许可主体不统一的综合验收案件,建设单位(个人)应当统一向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递交申请材料,并按照“谁审批,谁验收;谁供地,谁核验”的原则,由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分别负责办理。

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统一收件交叉管理项目综合验收案件后,应当在收件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向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移送相关申请材料。

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移送材料之日起三个工作日内完成预审,凡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在统一收件之日起五个工作日内分别书面告知建设单位(个人)不予受理,并一次告知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建设单位(个人)补齐资料后,应重新向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申请综合验收。

符合受理要求的,市、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当联合现场检查,并在统一收件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按法定职责分别核发《上海市建设工程竣工规划验收合格证》、《上海市国有建设用地土地核验合格证明》、《上海市国有建设用地土地核验分期合格证明》、《建设项目(工程)竣工档案验收合格证明》或《上海市建设工程规划土地综合验收结论通知单》。

第十七条(行政监督)

市规划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可以采用信息系统监测、定期检查和专项检查等形式,对区(县)规划土地管理部门综合验收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历史项目的适用)

在8月1日前已经规划验收通过的建设项目,通过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在线申报系统单独申报土地核验的,仍按土地核验管理规定单独办理土地核验手续。

第十九条(施行)

本办法自5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4月30日。原《规土管理综合验收管理办法(试行)》(沪规土资〔〕583号)自本办法施行之日起废止。

篇2:上海市土地规划局

作者:上海市人民政府 发布日期:2007-9-23 来源:上海政府网 点击:0次

沪府发〔2007〕26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上海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原则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七年八月八日

上海市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十一五”规划

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土地利用方式,以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坚持开源和节流并重,将节约集约用地放在首位,保障上海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回顾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本市在土地集约利用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一)在产业用地方面。结合本市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市场调节、结构调整和产业集聚政策导向,在中心城区,实施“退二进三”;在郊区,通过清理整顿开发区,淘汰、归并、整合了零星低效的产业用地,逐步形成了以产业基地为龙头、市级以上工业区为支撑、区级重点工业区为配套、郊区都市型工业园(产业街区)为补充的产业布局。

(二)在统筹、优化郊区土地利用方面。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通过政策主导和典型引路的推进方式,在郊区推行了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为主要特征的“三个集中”战略,即:居住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

(三)在城市建设用地方面。通过规划引导、计划调控、用地全程管理和土地储备等综合手段,逐步在建设用地的规模控制和利用方向上,引入减量、再利用、再循环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中心城区实施“双增双减”、存量土地再利用,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在郊区清晰了城市化战略构想,确立了“新城—新市镇—中心村”的组团式、紧凑型的用地布局。

(四)在集约用地政策建设方面。实行“批项目、核土地”制度,出台了《上海市建设项目审批中用地规模控制管理试行办法》、《关于切实推进“三个集中”加快上海郊区发展的规划纲要》、《上海市地下空间概念规划》、《关于设立市级工业园区综合评价指标的意见》、《上海产业用地指南》等规范性文件及标准。这些探索已经开始产生效益,突出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有效保障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有限的土地资源基础上,全市生产总值已实现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二是建设用地地均产出显著提高。全市建设用地地均GDP产出率从1996年的1.66亿元/平方公里,上升到2005年的3.81亿元/平方公里;三是工业用地集约效益有所提升。全市工业用地地均产出率从1996年的12.45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2005年的18亿元/平方公里,提高了约45%,工业布局的集中度从20%提高到54%;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以“一城九镇”为代表的试点城镇建设已有了实质性启动,郊区现代化新市镇的雏形正在逐步显现,为完善全市城乡规划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

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面临的形势

上海是一个人口多、土地资源相对缺乏、环境容量十分有限的特大型城市。从长远看,土地资源总量的有限性和可用量不断减少的趋势不会改变,资源环境已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刚性约束。从土地资源消耗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压力看,“十一五”期间是上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四个中心”建设进入关键阶段的五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土地资源稀缺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十一五”期间,本市土地利用方向和方式,必须切实转变思路,着眼于存量挖潜、着眼于结构调整,在已开发的建设用地中注重二次开发和复合利用。这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内在要求,是保障“十一五”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手段。必须从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的角度,统筹人口、产业、基础设施、环境和土地资源等要素的协调发展,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新路;必须转变观念、开拓思路,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从提高土地投入产出水平、调整土地利用类型结构、激活存量低效用地、统筹全市土地资源等方面挖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潜力。

三、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体现“五个统筹”、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围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总体目标,立足于上海土地资源非常有限的市情,按照本市城乡规划体系的要求,以调整和优化用地结构为重点,以进一步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为核心,积极引导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对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能力。土地资源利用突出节约。通过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和新增规模及节奏,减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造成的不可逆的消耗。土地资源利用注重集约。通过增加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强化土地利用效益,大幅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土地资源利用强调效率。通过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合理配置资源,体现土地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实施和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不但体现在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而且要综合考虑解决好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保护等关系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问题。坚持以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主题。推进节约集约的用地方式,不是寻找最高的土地利用强度,而是要实现最优集约度或最佳集约度,体现“严控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用地理念,坚持“节流”与“开源”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努力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坚持渐进原则和差别政策。尊重土地利用的客观规律,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相结合,土地利用的开发利用强度和土地产出率体现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相适应。坚持从严从紧管理和建立健全激励机制相结合,对不同区域、不同用途、不同行业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土地利用实施不同的差别政策。坚持以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加强集约用地的新理论、新方法、新规律等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通过制度创新,逐步形成综合运用经济杠杆、财税政策推动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

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规划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10年,上海各类项目用地定额标准体系及评估考核机制基本建立,土地利用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郊区“三个集中”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水平和综合利用效益大幅度提高,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单向型、外延扩张型向集约循环型、内涵挖潜型转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全社会保护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识明显增强。“十一五”期末,全市建设用地地均GDP产出率比“十五”期末提高50%以上,“十一五”期间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地耗水平比“十五”期间下降40%左右。

(二)分类目标

中心城区:通过继续推进“双增双减”、“退二进三”战略,着力优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综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进一步提升生活环境质量,建设体现繁荣繁华和上海特色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建成服务业经济全面发展的重要区域,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从目前的35平方米调整到“十一五”期末的40平方米左右。郊区城乡体系建设: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在推进新城、新市镇和中心村的建设过程中,着力体现有层次的用地规模、互补共享性的用地结构和紧凑组团式用地方式,为“体系成梯度,布局成组团,城镇成规模,发展有重点”的郊区城乡体系建设提供基础保障。通过设定城镇增长边界,将全市郊区城镇建设的外延扩张规模控制在250平方公里以内。工业用地:按照“控制总量、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提高质量”的用地方针,进一步推进工业发展的集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大力归并零星工业点。“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仓储用地总量控制在1000平方公里以内,新增工业用地控制在70—80平方公里。进一步细化并严格实施工业项目用地定额指标,提高新建项目用地审核标准,努力提高存量土地的利用效率,新增工业用地投资强度提升到30亿元/平方公里以上。“十一五”期末,全市工业仓储用地地均产出率从2005年的18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27—30亿元/平方公里,其中工业区单位用地产值达到55亿元/平方公里以上。农业用地:按照全市农业发展形成崇明三岛、黄浦江上游、杭州湾北岸、城郊结合部楔形农业区四大板块的布局,实施稳粮、扩经、调优、增效战略,使农田由生产型向生态型转变、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充分发挥农用地的生产、生态和景观等方面功能。努力将全市农业用地产出率从目前的900万元/平方公里提升到“十一五”期末的950万元/平方公里左右,户均经营耕地面积达到1公顷左右。基础设施用地:支持“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上海世博会、新农村建设、生态型城市和城市安全保障为重点,优先保障用地需求。加强基础设施用地的资源整合、设施共享、综合利用。规划期内,全市对外交通用地增加70平方公里左右。城镇居住用地: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的生态房型和紧凑用地的中小户型住宅建设,优先保证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含配套商品房)的土地供应,其供应量不低于居住用地供应总量的70%,确保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商品住房占新审批新开工商品住房总面积的70%以上。农村居民点用地:继续有序推进分散农村居民点的适度集中归并,到“十一五”期末争取归并8000—10000个土地利用粗放的自然村落,将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从目前的557.8平方公里调减到450平方公里左右。

五、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任务

(一)搞好全社会经济发展用地的总量控制做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体系规划及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和协调,统筹安排、合理配置全市各类土地资源。综合运用环境容量、功能定位、产业导向、城镇布局和用途管制的调控工具,引导和控制土地利用的总体规模,加强宏观战略管理。建立规划实施的评估机制和宏观调控的预警机制,综合运用GPS、RS、GIS等技术手段,建立并不断完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管理信息系统,定期分析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方向的变动,为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奠定技术基础。2010年,全市建设用地总量控制在2610平方公里以内,其中城镇及工矿用地控制在1870平方公里以内。

(二)搞好规划期内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统筹安排从严从紧利用好土地计划指标,按照“有保有压”的原则,积极参与宏观调控,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体现“控增逼存”。新增建设用地指标的75%用于确保市级以上工业园区、六大产业基地等重点区域以及重点投资领域和市重大项目。完善土地储备库蓄水池的调控作用,强化土地储备中心功能,统一收购、储备、开发和供地,充分发挥土地总阀门的调控功能。支持中低价普通商品房和配套商品房建设。限制高地耗、高能耗、低产出的用地供应。严格按照《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禁止用地项目目录》的要求,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土地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宅项目土地供应。

(三)深入推进“批项目、核土地”结合实际,分阶段建立并严格实施工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各类项目用地的定额标准。从工业项目入手,逐步实现由按需供地向按标准供地转变,将用地定额标准扩大到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严格按照标准进行项目用地审批。在全面推行六类经营性用地实施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工业用地的招拍挂出让。有效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完善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市场机制。贯彻保护公共空间、农业用地、自然景观的用地理念,制定城镇建设集约用地的导向性政策。城镇建设引入“理性增长”理念,城市建设相对集中,适当增加居住点的居住密度,提供共享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加强建设项目的用地预审和批后管理,根据项目优劣、轻重缓急、规划布局、产业导向和“三个集中”原则,以及各类建设用地规模指标体系的规定,建立和完善土地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体系及操作机制。

(四)充分盘活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在全市范围开展土地清查,切实摸清各类用地的规模、分布和利用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情况拟定具体措施,充分盘活各类建设用地的利用潜力。

一是优先盘活闲置土地。健全闲置土地的动态监管机制和措施,对由于各种原因形成的闲置用地,采取限期开发、调整项目、整理复垦、土地回收等多种途径促进盘活。同时,通过完善土地闲置费收取、加强闲置土地处理的有关办法,加大对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从制度上防止和减少闲置土地的产生。

二是激活低效土地。从激活零星、低效工业园区用地入手,巩固开发区清理整顿成果,对存量建设用地中的批而未供、已批未用、部分闲置、低效利用等各类土地采取二次开发、主体调整、收购储备等措施进行有效激活。“十一五”期间,全市零星工业点减少50平方公里左右,整理各类工业用地20平方公里左右,淘汰劣势低效土地利用企业3000—4000家,腾出土地20—30平方公里,发展都市型工业、生产性服务业和创意产业。

三是稳步有序推进中心村建设。依托产业和基础设施,科学布局农村居住社区,合理安排农村居住点,适当提高新建农民居住点的容积率。加大分散农村居民点的归并整合力度,协调推进原有零星宅基地的置换和复垦。

四是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力度。在城市重点地区编制各类建设发展规划同时,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城市重点地区内新建项目,必须根据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编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实施方案。围绕轨道交通站点和交通换乘枢纽的建设,搞好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和合理利用。在人民广场、陆家嘴、北外滩、徐家汇、五角场等20余个重点地区,建设骨干型地下空间工程。在郊区新城规划建设中,结合轨道交通、民防工程、管线共同沟和公共活动中心的建设,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全市地下空间信息基础平台。

(五)挖掘城乡土地利用的综合潜力

1、提升第一产业用地的综合保障能力。“十一五”期间,按照“以建设促保护”思路,确保全市现有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推进金山区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继续推进设施粮田和设施菜田建设,按照现代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模式,开展田、水、路、林、村综合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促进农业用地规模化经营,引进新农艺,运用新技术,不断提高农田质量和集约利用水平。同时,努力提升并充分发挥全市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资源的综合生产功能、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文化功能。

2、逐步提高第二产业新增项目的投入产出水平。“十一五”期间,除有特殊工艺要求外,工业项目新建厂房容积率要达到0.8以上,都市型工业项目的标准厂房容积率要达到1.2以上。“十一五”期末,全市工业用地平均建筑容积率比现状提高20%左右;进一步提高工业布局集中度,市级以上工业区和六大产业基地的产出占全市工业产出的比例提高到70%左右。

3、提升第三产业用地的综合利用效率。中心城区,结合功能布局和用地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黄浦江两岸开发建设与上海世博会建设为重点,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通过对工厂仓库码头、交通运输用地的调整,对两岸的水体空间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和景观资源进行综合开发,使黄浦江滨水地区成为展示上海城市土地综合利用功能风貌的代表。郊区,按照有关规划要求,有序推进若干各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世博会建设以土地开发结合旧城改造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依托,形成以两岸滨江生态绿地为基础的一轴一核和五大片区的会展功能区,形成体现自然、人文和历史特征的世博展区,形成国际文化商务交流的可持续利用的综合区域,充分发挥休闲、旅游、会展、商服的综合功能。

(六)推进基础设施用地的集约化利用一是推进地下市政场站设施的建设。在城市各类公共活动中心、黄浦江、苏州河沿岸地区以及其它城市用地紧张或者景观环境要求较高的地区,结合地面绿地和高层建筑等项目,建设地下或半地下市政设施。在中心城区,推进架空线入地,有条件的逐步实施地下变电站,推进专业线缆沟的使用,结合地面建设绿地、公园和非永久性、非居住、非公共活动建筑等,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结合郊区新城和重点城镇建设,推进变电站入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建设共同沟的专项研究,努力集约化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二是结合重大设施的建设,进行土地的综合开发和利用,使其具有复合式功能。对大型绿地、大型体育、文化、休闲等设施的开发建设,结合相关规划和实际功能需求,倡导综合设置地下商业、娱乐、民防、物资存储等功能;对轨道交通建设,要以枢纽车站为核心,加强周边各类相关设施的互相连通,形成与地上密切衔接,以交通功能为主导,集商业、休闲、民防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综合公共活动空间。

三是有效利用现有集中卫生填埋资源,减少简易堆场的数量。建立、健全郊区生活垃圾收集、中转、运输处置系统,减少郊区分散填埋和堆放垃圾占用的土地。同时将矿化垃圾处置技术纳入科技开发项目中,并制定实施计划。

六、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行政管理,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推进模式

从行政推动层面,制定整套推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产业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和投资政策等,明确推进目标、推进重点和保障措施,落实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的各自责任。建立由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负责专项规划的实施和跨部门的协调推进,对有关体制、机制、政策和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充分衔接。地方政府具体推进节约集约用地政策和措施的实施,明晰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节约集约用地的义务和权责,提供有利于企业、社会团体和市民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的公共服务平台。

(二)开展动态监控,形成土地集约利用绩效评估的标准和机制

一是开展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和核定办法研究。按照“批项目、核土地”要求,完善各类建设项目用地定额标准体系,研究制定有关核定、评价及操作办法,建立用地规模核定制度。

二是加强建设项目用地的批后管理和后评估。建立项目用地供应评估机制,加强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实施情况的动态评价研究,跟踪掌握已批建设项目用地的供地、投资、开工、竣工、开发强度、产出效率等方面情况,作为评估考核的基础依据。

三是强化区域(各区县、开发区)土地利用综合评价。逐步推进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情况的评估工作,形成定期评价、通报机制,主要评价内容是土地利用效率和效益、闲置土地和低效用地情况、违法违规用地情况等。探索对区县土地利用情况开展综合评估的办法,逐步建立全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估的长效机制。

四是建立地价与土地利用集约程度挂钩的调节机制。完善土地市场运行的基本制度、组织架构和运行模式,推进全市统一、透明、规范的土地有形市场建设。按照国家要求和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研究更新本市基准地价。在不低于全市各类土地基准地价的前提下,对土地利用低效的适当提高供地价格,对土地利用效率高的适当给予优惠。

五是建立土地供应与土地集约利用考核结合的评估机制。根据区域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并提出逐年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将土地供应与节约集约用地情况挂钩,特别是将增量用地计划指标和存量土地消化利用情况挂钩,建立长效的评估激励机制。对土地集约利用度较高的地区,倾斜安排下一土地利用计划,优先办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用审批手续。对土地利用集约度不高、未达考核标准的地区,暂停办理该地区的用地审批手续,或相应核减用地指标。

(三)鼓励制度创新,开拓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新路

一是完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的机制。以“规划先行、政策引导、村民自愿、多元投入”为原则,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机制,通过将城镇增量建设用地指标与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盘活相挂钩,实现城乡建设用地的总量控制。

二是鼓励和支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完善有关政策机制,加大对提高存量用地利用效率的政策鼓励和资金支持力度。在规划许可前提下,鼓励用地单位通过整合挖潜,通过翻建多层厂房等方式,适当提高容积率。鼓励新企业租用或购买闲置厂房,挖掘土地利用潜力。探索利用存量用地二次开发,加快淘汰劣势企业,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级。

三是建立企业用地退出机制。对闲置土地、低效土地在规定期限内仍未达到有关整改要求的,动员其用地单位退出占有的土地资源,并允许退出的土地指标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再利用。

四是推行工业用地前期开发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定相应计划,明确操作机构,通过工业用地的前期滚动开发,缩短项目供地周期,提高用地效率和质量。对工业用地逐步全面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并严格执行出让最低价标准,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对工业用地的配置作用。

五是探索以市场配置方式对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的使用进行改革。在对经营性用地、工业用地实施招拍挂出让的基础上,对部分占地规模较大的经营性基础设施用地,逐步通过市场配置实行有偿使用。

六是运用经济杠杆,健全节约集约用地的激励机制。以土地置换、土地租赁等方式,将项目集中到市级以上工业区的,政府在财政转移支付、融资、绿色采购、贷款贴息、专项基金支持、增值税和所得税减免等方面予以支持。

七是促进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完善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管理机制,对于以市场配置方式取得的地下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政府在融资、抵押等方面予以支持。

(四)完善政策规定,形成指导节约集约用地的规范和标准体系

在继续推进实施《上海产业用地指南》、《上海工业产业导向及布局指南》等地方规范的基础上,加快研究促进土地复合利用的相关管理办法。完善修订《上海产业用地指南》,抓紧研究出台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用地定额标准,研究制定《上海市闲置土地处置办法》、《关于进一步促进本市工业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以及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开发区及工业项目用地后评估实施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制定出台《上海市地下空间近期实施性规划》、《上海市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用地审批和房地产登记若干规定》等规划、政策和办法,建立健全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法规政策环境。加快研究以建设用地地均GDP产出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额地耗、容积率、土地利用率和集中度等指标为基本框架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统计制度,并把主要指标逐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五)强化技术手段,支持试点项目攻关和节地典型的推广

重点研究节能省地住宅用地模式,绿色世博园区土地二次开发和后续利用的运行机制,地下空间开发、地下建设用地使用“三维”范围的权利界定,崇明生态岛、绿色园区和精细农业的耕地资源保护等方面内容。评估和总结中心城区楼宇经济、都市型工业园和创意园的节地经验,积极推广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节地典型的用地理念。建立节约集约用地技术方法咨询服务体系,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六)坚实社会基础,营造节约集约用地的良好社会氛围

一是建立专项规划的公开制度。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节约集约用地的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信息,对社会公布的内容包括节约集约用地的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职责分工和具体措施等。同时,建立定期检查通报、鼓励社会监督等方面制度。

二是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培训活动。广泛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手段进行宣传,普及循环经济知识;将节约集约用地理念和知识纳入基础教育内容,增强全社会的土地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使节约集约用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篇3:上海市土地规划局

1 土地利用效益的互动效应

耦合一般是组成系统各部分通过相互作用所表现的不确定性与相互关联性[3]。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土地利用效益的主要表现[4]。

如图1所示, 在演化过程中, 两者相互耦合的演变中, 土地利用强度S型演化模式 (曲线A) 起到极大的调控作用。同时, 由于生态环境容量的限制, 二者耦合性较低, 两者关系恶化, 如图1中曲线B所示[5]。

2 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模型

社会经济效益系统的演化速度满足组合S型发展机制[6], 可假设社会经济效益演化速度具有周期性, 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效益演化速度通过社会经济效益的作用亦表现为周期性。在每个周期内, 可以通过两维平面 (VA、VB) 研究整个系统的演化速度V, 建立以两子系统为变量的坐标系, 社会经济效益的演化速度要超前于生态环境效益的演化速度, 故整个系统的演化速度在平面坐标系中的轨迹为一椭圆。由图2所示, V与VB的夹角ɑ (耦合度———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发展的耦合程度) 满足如下关系:

整个系统的演化状态通过耦合度ɑ的变化确定, 如表1所示耦合度。在一个周期内, 整个系统的演化由低级共生 (Ⅰ) 、协调发展 (Ⅱ) 、极限发展 (Ⅲ) 、再生发展 (Ⅳ) 四个阶段组成[7] (图3) 。

3 上海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分析

3.1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数据来源

土地利用效益系统是非线性的复杂系统, 对于复杂系统的测度, 需要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分析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3.2 上海市土地利用效益量化

上海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关系量化的具体计算过程:

3.2.1 指标值的无量纲化。根据式 (1) 对上海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指标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

3.2.2 权重确定。这里我们采用特尔菲法确定指标权重。

3.2.3 上海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系统综合发展水平计算。根据式 (2) 计算得出上海市2000-2010年土地利用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综合发展水平值。

3.3 上海市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关系

分别将上述二曲线对时间序列进行非线性拟合后, 计算得:

采用式 (1) 、 (2) 、 (3) 可求得2000-2010年间的VA、VB和ɑ的值而绘制耦合度曲线 (图4) 。

根据图4显示, 将上海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演化过程分为两部分:2000-2003年, 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从22.2°上升为49.9°, 表明这一时期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程度向更好的方向转化, 发展越趋协调。从2004-2010年, 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逐年上升并趋缓, 从55.6°增长到73.2°。土地利用效益耦合程度有所降低, 生态环境的瓶颈效应开始显现, 社会经济效益的发展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

4 结论

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借助系统科学理论建立了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及耦合度模型, 量化分析二者的耦合互动关系。本文利用该模型对上海市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进行了分析验证显示: (1) 一个时期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之间耦合度的高低并不代表其绝对水平的高低, 它只是揭示某一时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互动耦合程度, 可以以此来判别两者协调发展的相对态势。 (2) 为保障上海市社会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要控制建设用地规模, 改变传统的土地利用模式,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水平, 提倡友好型发展。

参考文献

[1]Cooper A, Shine T, McCann T, etal.An ecological basis for sustainable land use of Eastern Mauritanian wetlands[J].Biological Conservation, 2006, 67 (1) :116-141.

[2]张巨东, 张凤荣.区域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研究[J].国土资源, 2004 (4) :31-34.

[3]Weick K E.Educational Organizations as Loosely Coupled System[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76, 21:1-9.

[4]Surborg B.Advanced Services, the New Economy and the Built Environment in Hano[iJ].Cities, 2006, 23 (4) :239-249.

[5]李边疆等.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的系统分析[J].干旱区地理, 2008, 31 (1) :142-148.

[6]梁红梅, 刘卫东, 林育欣等.土地利用效益的耦合模型及其应用[J].浙江大学学报 (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 2008, 34 (2) :230-236.

篇4:上海市土地规划局

关键词:土地;土地利用现状;调整完善;路径方略

《乌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批复实施以来,在坚守耕地保护红线、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新政策新要求的陆续出台,土地规划管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客观实际、发展需求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适应、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地方的发展,迫切需要调整完善。笔者似就乌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问题作一探之。

1. 调整完善工作重要意义

1.1 新形势新要求的需要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土资源工作一系列新要求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严格土地管理特别是从严保护耕地、大力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切实维护群众土地权益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落实新要求,需要加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迫切需要加强和改进土地规划管理,进一步提高规划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1.2 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

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严格节约用地制度的根本要求。第二次土地调查查明的全市耕地现状高于上级规划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如果将退耕还林以及不稳定、沙化盐碱化耕地等情况考虑进来,全市可稳定利用的高质量耕地数量不高,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的压力仍然较大。“十二五”时期,全市建设用地增速较快,共使用土地利用计划指标1711公顷,布局失衡、利用粗放等问题同时存在。按照中央提出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关要求,需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1.3 城乡一体化的需要

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保障。2014年以来,自治区根据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新形势,结合实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措施。特别是推进“8337”发展思路的出台和“十个全覆盖”项目的实施,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完善是促进城镇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

1.4 笼头管控作用的要求

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提高土地利用统筹管控能力加快建设法治国土的客观要求。经过三轮土地规划的探索实践,乌海市土地规划体系基本建立,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日益规范。但是,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仍有待提高,土地规划与相关规划之间的协调衔接有待加强,以适应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新要求。

2. 调整完善的路径方略

2.1 破解建设用地规划指标与现状倒挂的历史难题,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

现行土地规划中,上级下达我市建设用地规划指标21798公顷。截至2013年年末,全市建设用地现状26915公顷,现状超出规划指标5117公顷。规划指标与现状倒挂,严重制约各级各类建设项目选址落地。本次调整完善将以2013年年末建设用地现状为基数,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土地规划实施中期评估为支撑,努力争取建设用地规划指标,力争规划增量指标不低于3500公顷。

2.2 优化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为十三五发展创造条件

按照土地利用用途分类,建设用地分为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从上表可以看出,截至2013年全市城乡建设用地现状超出规划指标7625.93公顷、交通水利用地规划指标结余2532.08公顷、其他建设用地指标与现状倒挂23.29公顷。城乡建设用地的实际增量与增速远超过规划修编时预测的规模。

本轮土地规划实施以来(2006年~2013年),全市城镇工矿用地增加了10389.27公顷,年均增加1300公顷,而同时期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由2193公顷减少到了1915公顷。2013年,城镇工矿用地现状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现状的比例达到了82%,而农村居民点现状占建设用地总规模现状的比例仅为7%左右。

鉴于此,要以问题为导向,着力优化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整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和其他建设用地比例结构。遵循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保障重点基础设施用地,优先安排和布局社会民生、扶贫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健康养老服务业、文化旅游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用地,严禁为产能过剩行业预留规划空间。

2.3 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基本稳定,质量不下降,保护优先应保尽保

2013年,全市耕地面积8302.07公顷,比上级下达的耕地保有量指标5655.05公顷,多出2647.02公顷。在保证5655.05公顷规划指标的前提下,调查了解规划实施以来建设已占用耕地数量与生态退耕情况,落实实有耕地面积基本稳定的要求。在查清不稳定耕地的基础上,有理有据申请合理调减耕地保有量指标,提高优质耕地保护比例。

2.4 追加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划指标,为市委市政府发展战略保驾护航

自治区下达的全市新增建设占耕指标182公顷(年均占耕12公顷),据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显示,规划实施以来(2006年~2013年)实际建设占用耕地规模约288公顷,年均占耕36公顷。市委市政府已将“一个中心、两个转型、三个率先、五个乌海”列入乌海市长期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将重点打造环乌海湖环甘德尔山区域,积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逐步将人口和第三产业向环山环湖区域集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该发展战略的逐步实施将占用部分耕地,需积极申请追加占耕指标,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王富友.中国·内蒙古网“在线访谈”栏目[N],2013.

[2] 王业侨.节约和集约用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6,(03).

[3] 董黎明,袁利平.集约利用土地——21世纪中国城市土地利用的重要方向[J].中国土地科学,2000,(05).

篇5:上海市土地规划局

Tel:86-21-54892998 Fax:86-21-54892858

上海市土地储备办法实施细则

沪府发(2004)41号

第一条 根据《上海市土地储备办法》,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市土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房地资源局),负责本市土地储备计划、土地储备的日常管理和重大问题的协调。

第三条 由市房地资源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编制本市土地储备三年计划,作为编制土地储备计划的依据。

第四条 本市新增经营性建设用地的供应,原则上应当从储备土地中选择,并优先列入土地利用计划。

第五条 本市的滩涂围垦,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按照《上海市滩涂管理条例》以及国家和本市土地开发整理的有关规定实施。

滩涂围垦成陆并经验收合格的土地,由市土地储备中心实施储备。

第六条 市土地储备中心和区县土地储备机构联合储备土地的,除市政府另有规定外,按照下列规定确定投资比例:

(一)储备拟依法征收后实行出让的原农村集体所有土地的,市土地储备中心与区县土地储备机构所占比例各为50%;

(二)储备第(一)项以外土地的,市土地储备中心所占比例为30%,区县土地储备机构所占比例为70%。

市土地储备中心与区县土地储备机构经协商一致,可以对前款规定的投资比例进行适当调整。

市政府批准的土地储备专门机构可以在相关批准文件规定的区域范围内单独实施土地储备,或者联合市土地储备中心、区县土地储备机构实施土地储备。

第七条 土地储备机构应当于每年10月底前,提出下一的土地储备计划建议,并报送市房地资源局和市发展改革委。其中,本实施细则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所列土地的储备计划建议,由市土地储备中心提出、报送;本实施细则第六条第一款第(二)项所列土地的储备计划建议,由区县土地

上海市南丹东路300弄9号亚都商务楼501-503室(200030)

Tel:86-21-54892998 Fax:86-21-54892858

储备机构提出,经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审查,并经区县政府同意后报送。

市房地资源局应当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根据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土地利用计划以及房地产市场状况,在对报送的土地储备计划建议进行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全市土地储备计划,并于每年11月底前,提交市土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经市土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分解下达。

第八条 土地储备机构拟实施储备的地块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的,应当向市房地资源局提出申请;市房地资源局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上述地块经审核同意并列入土地储备计划后,土地储备机构方可按规定实施储备。

土地储备机构拟储备原划拨的国有建设用地的,应当持与原土地使用权人达成的收购储备意向或者与区政府指定机构签订的有关协议,向市房地资源局备案,列入土地储备计划后,方可按规定实施储备。

土地储备机构拟储备的地块在土地储备计划中已经确定的,不再按照前两款的规定办理审核或者备案手续。

列入土地储备计划的储备地块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在土地利用计划内,优先安排其农用地转用计划指标。

第九条 土地储备机构确需调整土地储备计划实施储备的,应当经市房地资源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审核后,报市土地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批准。

第十条 储备地块的前期开发立项,参照本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审批程序办理。市和区县投资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土地储备机构提交的项目建议书(代可行性研究报告)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其中,下列储备地块的前期开发立项由市发展改革委审批:

(一)市土地储备中心和市政府批准的土地储备专门机构实施储备的地块;

(二)第六条第一款第(一)项所列土地地块。

土地储备机构申请储备地块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的,市和区县规划部

上海市南丹东路300弄9号亚都商务楼501-503室(200030)

Tel:86-21-54892998 Fax:86-21-54892858

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按规划管理权限审核办理。其中,储备地块有经批准的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应当载明该地块基础性建设的规划要求。

土地储备机构申请储备地块的建设用地批准文件的,市和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按建设用地管理权限审核办理。但储备地块涉及农用地转用或者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的,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办理。

第十一条 土地储备机构收购储备原划拨给企事业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的,应当持收购储备协议、列入土地储备计划的证明和原土地使用者的房地产权证等有关材料,向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申请收回原土地使用权;经批准后,由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注销原房地产权证。

土地储备机构可以持收回原土地使用权的批准文件等有关材料,向市或者区县房地产登记机构申领房地产权证。

第十二条 土地储备机构经规划管理部门批准,临时利用储备地块的,应当按规定向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办理相关用地手续。

第十三条 本市建立统一的土地储备信息库,对土地储备实行动态、全程管理。

土地储备机构应当按照土地储备信息统计制度的要求,将储备地块的基本情况、前期开发情况和临时利用情况等,定期报送市房地资源局。

第十四条 按批准的投资、规划、建设要求实施基础性建设的储备地块,经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会同规划等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按土地供应计划交付供应。

第十五条 储备地块交付供应时,土地储备机构应当按照本市土地使用权出让招标拍卖的有关规定,配合市或者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做好向规划、投资、环保等有关部门书面征询意见,编制招标拍卖文件,组织现场踏勘,接受地块情况咨询等前期准备工作。

第十六条 市和区县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定期检查土地储备计划的执行情况。

上海市南丹东路300弄9号亚都商务楼501-503室(200030)

Tel:86-21-54892998 Fax:86-21-54892858

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和市房地资源局应当定期检查土地储备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定期对土地储备的成本、开支以及土地储备机构的财务状况进行核查、审计。

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储备地块的临时利用情况进行检查。

第十七条 土地储备机构应当定期将机构的基本情况、变更情况等向市房地资源局报告;有重大变动事项的,应当及时报告。

第十八条 本市土地储备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由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和市房地资源局另行制订。

第十九条 本实施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篇6: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文件

沪房地资人[2008]298号

关于上海市2008全国土地估价师

资格考试有关事项的通知

各区县房地局,有关单位:

根据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组织2008年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8]35号)的精神,现将本市2008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组织工作

上海市2008年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工作由市房地资源局统一组织,上海市房地产估价师协会会同上海市房地产业岗位考核评价中心负责考试报名和相关考务工作,考前辅导培训工作由上海市房地产行业教育中心承担。

二、报考条件

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遵纪守法,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均可报名:

(一)取得大专学历且从事相关工作满两年;

(二)取得本科学历且从事相关工作满一年;

(三)取得博士学位、硕士学位、第二学士学位或者研究生班毕业;

(四)不具备上述规定国家承认的学历或学位要求,但具有国家认可的中级以上相关专业技术职称。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员,不予报名:

(一)因故意犯罪受刑事处罚,在服刑期间及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至报名之日止未满五年的;

(二)被取消土地估价师资格未满五年的;

(三)被取消考试资格未满两年的;

(四)因在评估或相关业务中受到行政处罚或者撤职以上行政处分,自处罚、处分之日起至报名之日止未满两年的;

(五)其他不符合报名条件的情形。

三、报名事宜(一)报名方式

上海考区考试报名采用网上报名、现场审核确认的方式进行。

(二)网上报名

1、网上报名时间:2008年6月1日—6月30日。

2、网上报名操作:报考人员在网上报名规定时间内,登录国土资源部《土地估价机构和人员执业信息公示系统》(http://credit.mlr.gov.cn)或中国土地估价师协会网站(http://)或上海市房地产估价师协会网站(http://)进入“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报名系统”报名,并参照用户使用手册进行操作。同时将本人两寸近期彩色证件照一并上传(照片大小100kb以下,jpg格式)。在完成网上报名后,报考人员应下载打印一份报名表,并在该报名表“工作简历”一栏中加盖单位公章。

报考人员应如实输入有关信息,发现弄虚作假行为,取消个人报名资格,并追究相关单位的责任。

(三)现场审核确认时间和地点

1、现场审核确认时间:2008年7月3日—7月5日上午9:00—11:00,下午13:30—16:00。

2、考试报名审核地点:上海市房地产估价师协会(肇嘉浜路159号友谊时代大厦601室)。

在办理报名审核确认手续时,本人应携带网上下载打印并加盖了单位公章的报名表和以下证件、资料:

①合法有效证件(公民身份证、现役军人军官证、文职干部证或士兵证)的原件及复印件;

②国务院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学历(学位)证书、相关专业技术职称资格证书原件及复印件;

③相关工作经历的证明(即为在“工作简历”一栏中加盖了公章的《2008年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报名表》);

④两寸近期彩色证件照两张(报考人员需在证件照背面写上姓名、身份证号,所交照片必须与报名表上的证件照一致)。

已参加过“2006(或2007)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的人员,在完成网上报名后,携带下载打印并加盖单位公 章的报名表和“上海2006(或2007)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准考证”或身份证原件直接办理确认、缴费手续。

报考人员提供的相应原件,当场验证后退还。

报考人员委托他人代办审核确认的,除提交上述材料外,还应当提交被委托人合法有效的身份证明原件、复印件及授权委托书。

四、考试科目和范围

报考人员自主选择报考科目的种类和数目,各科考试成绩在三个连续考试内有效。

考试科目包括: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土地估价实务基础、土地估价案例与报告、土地估价相关知识五科,全部实行闭卷考试。

各科考试范围见《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大纲(2008年)》。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委员会不指定考试参考教材。参考资料为国家现行土地行业有关法律、法规、政策,以及行业准则、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等。

五、考试时间

2008年全国土地估价师资格考试定于2008年9月20日-21日举行。其中:

9月20日 土地管理基础与法规 8∶30-9∶30 土地估价理论与方法 10∶30-12∶00 土地估价实务基础 14∶30-17∶00 9月21日 土地估价案例与报告 9∶00-11∶30

土地估价相关知识 14∶30-17∶00

六、考试收费

根据国土资源办公厅文件规定,收取考试报名费和教务费。具体收费标准由报名受理单位参照有关收费标准确定并公布。

特此通知。

上海市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

上一篇:商业局幼儿园班级安全自查报告下一篇:班主任家访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