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2024-05-22

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通用17篇)

篇1: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是部编版一下语文园地四日积月累中的一首古诗,贾岛所作。这是一首问答诗,诗人采用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的焦急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表达了对隐者的无限仰慕之情,教学中课引导学生自己借助拼音读懂古诗,读出节奏,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

对本次教学实践,我做了以下反思:

课前两问:

一是我用什么教学方法达到我想达到的教学目标?

二是我为什么认为这些方法能够达到这些目标?

我是用教授法、示范法、角色扮演法实现我的教学目标的。第四单元学生已经学习了一首古诗:《静夜思》,学生学习热情很高,对于划分节奏已有初步的感知,对于本首诗的节奏已有一些基础。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培养学生对古诗的喜爱。通过示范朗读,可以再次强化学生读出节奏感,再通过角色扮演法,学生演读古诗,可以身临其境,入境入情,在自然中由景到情。在多种形式的读中,感悟诗境,走进诗人。也正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了孩子们对古诗的兴趣。

课堂教学两问:

一是我在教学中发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什么问题?

二是这些问题对我们的教学意味着什么?

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还有一些孩子的后鼻音ong读不清,容易和后鼻音eng混淆,平翘舌音有些分不清,比如“师、只、山、中、知”是翘舌音,“下、采、在、此、子”是平舌音。对于读出清幽的山中意境,有些学生还是达不到这个目标,学生的感情并不能全然表达。这意味着我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需要将教学内容做删减,可以减少识字环节的反复交流,点到为止,识字环节精简一些。在错音的时候需要及时纠正并且可以采用同音字去强化,或者通过后鼻音的字去区分。对于诗意不需多讲解,一年级的诗歌教学重在培养孩子对诗歌的喜爱,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可以打节拍读,可以同桌合作互读,可以更多形式的朗读去实现教学目标,寓难点突破于无形中。这需要慎重设计教学。

课后反思两问:

一是我的课堂教学多大程度上实现了我的教学目标?

二是我的教学目标是否需要一些调整?

我认为我课堂教学目标达成有90%。对于字音和节奏的把握几乎所有学生都能完成此项教学目标,对于读出情感、读出诗意,有些学生是做不到的,跟其他老师交流后,认识到低年级诗歌教学不应重在字音、节奏、情感,而在朗读的兴趣,所以日后的教学设计中要根据学情去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的重点有所侧重,比如可以让孩子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可以是配乐读,可以是演读,可以是打节拍读,可以同桌合作读,还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读。以此突破重点。

作业布置两问:

一是作业布置是否兼顾到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二是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学生辅导两问:

一是对不同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不同问题是否清楚?

二是辅导学生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做到有的放矢?

这两个问题我放在一起反思。我的作业设置为课堂作业,一是背诵《寻隐者不遇》;二是以学习单的形式落实教学目标,学习单的内容是诗歌内容填空。作业设计是面向所有学生的,针对诗歌内容填空学困生完不成此项目标,我采用一对一的辅导实现学困生帮扶,填写后给我批改,并通过再次检查背诵去强化。接下来的教学中,对于比较简单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此堂课设置当堂作业的形式完成教学目标的落实与教学内容的检测,不让学生有负担。

篇2: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理解古诗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字词,这对于学生是个难点,所以我事先让学生做好预习,上课再相机点拨理解,带着这些理解了的字词走入古诗的情景,再来理解诗意就简单很多了。

本首古诗是个问答体的古诗,省略了诗人的提问,在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通过想象自己能猜出省略的问句是什么,并且在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当中,体会诗人心情的一波三折。这个过程同学们相对来说都能说出来,看来掌握的还可以,然后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够有所体会。然后再让学会说呢过进行背诵。

篇3: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通过解读贾岛的五绝《寻隐者不遇》, 就可以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一首问答诗, 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 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 描摹得淋漓尽致。言繁笔简, 情深意切, 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 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 愈衬出钦慕高仰。“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寥寥几笔, 浅浅几行的诗句看似简单, 好象就讲一件寻人未果的事, 但如果我们细细解读, 慢慢品味, 就可以发现他字里行间, 无处不散发出浓郁的传统文化的气息, 就像一壶浓酽的老茶, 令人回味悠长。

1 体现了传统的儒家思想

儒家“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用舍由人, 行藏在我”等思想, 给了中国人, 特别是中国的文化人以极大的影响。诗中的“隐者”是解读全诗的关键。在世人的眼中, 隐者应是学识渊博、品德高尚、视仕途如粪土的高洁之士, 诗中这位隐者则是他们的代表。而本诗的作者贾岛也是一位才华横溢、名重一时, 但屡试不中, 怀才不遇的著名才子。不难看出, 贾岛对于这种隐逸思想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他们二人身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这也就解释了贾岛为什么会不辞劳苦, 大老远地跑到山上去寻访隐者的原因。

2 诗化生活, 表达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这首古诗采取问答体裁, 以一问一答的方式, 记录了作者寻访隐者的经历。访友未果, 这本是生活中的一件极平常的事件, 而诗人却以诗的形式进行表达, 进行描述, 体现了诗人对中国民族精神的诗化, 也展示出诗人用美学的心灵去观察社会, 美化生活, 诗化人生, 体现出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本以为找到童子, 就一定能找到隐者, 可是隐者却不在家。诗人的情绪由兴奋滑向失落, 从而产生了强烈的审美冲突。“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但是, 隐者并未走远, 就在眼前深邃的大山之中。可是在云蒸霞蔚、白云飘渺、安谧静美的连绵群山深处, 怎样才能找到那位神龙般的隐者?诗人给我们留下了一个美丽的迷, 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 令人感到意蕴悠远。

3 体现了中和敦厚的传统精神

季札强调“忧而不困, 曲而不屈”的诗歌特点。孔子称誉《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中和精神一直贯穿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这种精神的理想人格是君子, 一种文质彬彬、隐秀知仁的形象。而要达到这一境界, 就需要“修齐治平”, 不断修炼自己, 反省自己。当前社会急剧的转型中, 随着原有信仰的失落, 生活失去了深度和高度, 生命缺少了厚重感, 只有以享乐主义来填充生命意义的深井, 而理想正是人能够超越这种粗浅的享乐主义泥潭的助力。此外, 儒家理想人格中所强调的对道德义务的绝对持守、以差等之爱为本而善推之、以及和乐的精神等等, 是现代人格构成所不可或缺的基石。孔子曾说:“士而怀居, 不足以为士矣”。隐者深居山中, 与松涛做伴, 与白云为伍, 与虫蛇为友, 生活肯定是清苦的, 但他的心中有自己的追求, 那就是独善其身、著书立说、兼济苍生。采药卖钱那样的商业行为一直为儒家所不齿, 他采药的目的是为了治病疗伤, 解救苍生于水火, 不正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高风亮节, 浩气逸韵的中和精神吗?

4 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

儒家崇尚“仁民爱物”“民胞物与”“推天道明人道”“推人道到天命”等思想。天人合一, 既君子自强不息、乐天安命。天, 就是大自然。隐者深居山中, 并未泯灭“达则兼济天下, 穷则独善其身”的精神。深居简出, 采日月之精华, 集天地之灵气, 铸就了他清新含蓄, 与天地共存的品格。而这一切, 又通过诗人“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的注解, 创造出优美而深邃的意境, 深刻地表达了天人合一的文化内涵。

读中国古诗, 如品一杯香茗, 如观一抹风景, 如吟一曲恋歌, 如行一段险道, 让人多愁善感, 遐想无限, 回味无穷。站在中国古典诗歌这一神圣的殿堂前, 我们总有一种渺小的感觉。所以, 我们应该多花一点时间在浩瀚的诗海里遨游, 在耸然的诗山上跋涉, 在无际的诗路上徜徉, “博览约取, 厚积薄发”。否则, 我们就无法真正去领略中国古诗的神韵, 无法通过诗歌与古人进行情思的交流, 也无法胜任教书育人的神圣职业。

参考文献

[1]李达武.中国古诗精华辑评

篇4:《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关键词:教学反思;形式;生活

我在《寻隐者不遇》古诗教学中,努力体现了以下几点:

一、走进生活,感同身受

学生的思维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的,自己经历过的、感受过的事情在他们的心中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将此作为自己了解其他类似事物的基础。所以我在上课伊始,以谈话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自己有没有怀着无比向往的心情兴冲冲地跑去找朋友玩耍,可没能找到朋友的经历,当时心情怎样?”这一话题,学生记忆的闸门被打开。像这样调动学生的类似于诗人贾岛寻访隐者而不遇的生活经历,会很快引起他们与诗人思想上的共鸣,感同身受,效果很好。

二、学习阵地,学生主宰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课堂的主动权应该交给学生,他们才应该是知识的探究者和发现者。

所以,在理解诗句意思时,我并没有将字、词、句的意思一股脑地全灌输给学生,改死记硬背为引导他们调动小组的力量,借助注释,利用工具书独立探究,合作完成。通过主动地学习与探究,哪怕只学会了一个词语,只理解了一句话,那也是他们自己动脑思考的结果。那种成功后的喜悦,树立起来的自信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抑制的。

三、形式灵活,激发创新

本首诗的体裁很特殊,属于问答体诗,有问有答或有答无问,问题隐去。有些学生缺乏想象、联想的能力,使其对诗的理解一知半解,对诗意的描述也是有上句没下句,前言不搭后语。如果能通过表演的形式来丰富古诗内容,展现寻访的经过,不仅使那一部分学生明白诗意了,体会诗境了,也使那些活跃的学生思维得到了发展,理解有了新意,可谓一举多得。果不其然,这样一个大胆的想法让学生实现了自编、自导、自演的愿望,表演让那些对诗意一知半解,如坠云雾的学生豁然开朗,兴奋不已,表演让那些对诗意已有些许理解的学生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的慨叹:唉,此次白走一趟啊!

在教学中,对于新理念的解读还有一定的偏差,理解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但我相信只要不断地学习与探究,农村学生的课堂同样也能大放光彩。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榆县新发学校)

篇5:寻隐者不遇古诗教学实录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诗的语言。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感染熏陶,培养想象力。

3、培养学生想像能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

教学难点:培养想象力,把诗的语言转化成生动、形象的画面。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世上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名篇。它们或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描绘山高水长的灵气,或称诵大自然的明净与洒脱……

2、让我们一起来看几幅画面,由这几幅画你们想到了哪些诗。(出示学过的古诗插图)

3 、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寻”,怎么理解?

什么样的人才称为“隐者”?以你的理解,那些人可以被称为“隐者”?

“不遇”什么意思?

现在你能自己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了吗?

二、读通古诗,读懂诗意

1、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现在请大家读古诗。指名读。

(1)读好了诗,我们再来看一下,这四句诗哪些话是诗人问的,哪些话是童子说的?请你仔细想想,填上人物?

( 诗人 )松下问童子,

( 童子)言师采药去。

( 童子)只在此山中,

( 童子)云深不知处。

男女生组合读

(2)“松下问童子”,可全诗并没有明显出现诗人的问题?你能将诗人的问题补充完整吗?

诗人会问些什么呢?

( )松下问童子,你师傅去干什么了?

( )言师采药去。到哪里去采药的?

( )只在此山中,在哪座山?

( )云深不知处。

(3)现在你可以连起来说说诗人的意思了吗?注意把诗人的这些问话放到诗中。

指名说,自己说说。

2、其实他们的对话是多么丰富,但诗人把三次问答都浓缩在全诗20个字中。贾岛的诗,有很鲜明的特点,老师不讲,你们再来读读诗,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语言浅易,用字凝练,意味深长)

3、古人云:“诗言志”,志者,心声、心情也。是诗人心情、心声的表现,那么这首诗有没有作者的心情在里面呢?

①古时候交通不便,诗人是带着怎样的心情,千里迢迢前来拜访?遇到童子,诗人心情如何?

②可童子说隐者去山中采药,此时诗人会怎么想?

③童子又说隐者就在山中,贾岛心情又如何?

④要到山中找到隐者容易吗?最后贾岛怎么想?

高兴——失望——再燃起希望——最后彻底失望的心情变化。

这首诗明明饱含着诗人心情的起起落落,可是诗中不着一字,这就是诗的魅力,更是贾岛写诗的特点:凝练。

4、你现在能通过朗读来表现诗人内心的心情吗?

5、含英咀华,品味诗韵

a) 诗人贾岛千里迢迢赶到深山寻访隐者却没有遇到,心情多么惆怅。昨夜老师构思这篇教案时,偶得灵感,将诗中的一些景物稍作替换,也写下一首小诗叫做《寻隐者有遇》,请大家来欣赏一下。

出示:寻隐者有遇

花间问童子,

言师挖菜去。

只在南山中,

马上就回来。

b) 指名读。

c) 大家认为,两首诗,哪首好?好在哪?可以就某个词,某一句诗来说说。

松:松树给你怎样的感觉?它有怎样的品质?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它?

是啊!苍松树历经风雨,坚忍不拔,志向高洁的,象征着隐者的风骨。

山:你去爬过山吗?那里环境怎么样?有些什么?

是啊!深山才有苍劲的古松,有深深的云雾,有潺潺的流水,有婉转的鸟鸣,给人幽静安宁,身心俱静的感觉,这才是适合隐者隐居的地方。

云:给你一种什么感觉?你想到了哪些词语?

是啊!白云山那样飘逸、轻盈而又品质高洁,也正象征了隐者那与世无争的高洁品质。

d) 巍巍高山,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一青一白,含蓄地衬托出了隐者的身份,像白云一样高洁,像苍松一样的风骨。这种写作手法叫——写景衬托。

四、吟诵诗句,书写诗境

1、青山翠松,绵延幽深,古琴袅袅,让诗人不禁诗兴大发,写下这首诗,我们也情不自禁学着诗人吟诵起这首诗——(音乐响起)

生个别吟诵,(你已经完全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隐者高洁的品性与诗人是相通的,与你也是相通的;诗化到了心中,也就把诗读得特别好)

齐背

2、沉浸在这样的情景中,我们也文思泉涌,请大家把《寻隐者不遇》一诗描绘的情景,写下来。加入诗人问的问题,用上课上积累的一些词语,写在抄写本上诗文的右侧。

视情况交流

2、这堂课,我们通过读,感受了《寻隐者不遇》语言美,通过读,感受诗的情感美,通过读,感受了诗的意境美。送给大家学习古诗文的秘诀——多读。

五、板书设计,简单凝练

3、寻隐者不遇

篇6:《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1、本节晨诵课构思巧妙、环节清晰,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

2、整个教学环节是读诗——吟诵规则的讲解——标平仄——诵读古诗——听音频——跟着吟诵——伴奏吟诵。

3、“山”和“深”的拖长引出了隐者不易寻找的味道,同时扣题“寻隐者不遇”。

二、自我反思:

(一)针对本课反思

1、ppt设计不合理,应该是先听音频学生跟着吟诵,然后再播放伴奏,让学生自己吟诵,原本是这样安排的,但是在上课过程中才发现伴奏的ppt和音频ppt颠倒了,在执教过程中我等待音频却一直在放伴奏,后来重新打开音频,耽搁了时间。

2、音频应该放在标有平仄的ppt中,这样学生做手势的时候会方便一点,不会反应不过来。

3、教师应该少讲一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读诗、吟诵的时间。

4、把吟诵与诗人的情感紧密结合起来会更好。应该告知学生“四声”代表坚定、坚决。诗歌中颈联和尾联的尾字都是四声字“去”“处”,代表了童子说话短促、坚定、坚决的态度。即我就不告诉你我师父是哪里了,因为师父是隐者,不希望被外人所打扰。如果让学生吟出这种味道会更好。

(二)针对课前准备反思

1、因状态不佳,课前忘记让学生整理好红领巾和衣领,应该提醒学生注意形象。

2、因状态不佳,忘记吟诵课特有的师生问候礼仪,幸好课前有学生提醒并做了几次简单的训练。

3、因状态不佳,课前未强调课堂纪律。

4、因状态不佳,忘记带翻页笔,也没有提前把课件拷贝到一楼报告厅的电脑上调试音频。

三、同仁建议

1、教师个人讲解偏多,其实在本首诗中学生除了“隐者”之外,其他的词语意思都明白,在教学过程中无需一一讲解,应该多给学生自由吟诵的时间和机会。

2、在讲解诗歌的时候,配以图片会有一定的画面感,同时提供一种意境。

3、不应该只听音频,教师个人应该示范吟诵。

篇7: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篇8:古诗教学的反思和研究

关键词:古诗教学;自主;合作;探究

古诗词体裁短小而魅力无穷,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教师应有效地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从小在精神和情感上受到古诗词的熏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笔者结合自己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泊船瓜洲》的教学,浅谈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研究。

一、激趣导入,自主了解诗人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古诗词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很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古诗词时,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学习,根本没有兴趣可言。因此,教师应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可以采用“以图说诗句”的方式导入新课。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图片,让学生用一句诗来表达,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因为都是学生已学过的古诗,所以他们都能够准确地表达。精美的图片,优美的配乐,让学生融入浓郁的教学氛围中,然后出示本诗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从图片中看见了什么。当然,最好让学生把图片上的内容说完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引入本课: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幅图可以用哪句诗表达?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以这样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步骤导入新课,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英国小说家本杰明·迪斯累利说过,“诗人是描绘心灵的画家”。想要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心灵的,就必须了解诗人。在结束导入后,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对于我们的诗人王安石,你有哪些了解呢?与大家一起分享吧!”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王安石的了解,让学生走进诗人,了解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写出这首诗的。这样就把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而教师只能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二、吟诵诗文,合作赏析诗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吟诵是非常重要的。

1.反复咏吟,体会节奏、韵律

诗歌相较于其他体裁而言的一大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要想让学生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让他们掌握朗诵的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配乐的诗朗诵,让学生根据录音划分本诗的节奏。

比如,《泊船瓜洲》这首诗中的节奏是“二二三”。明确节奏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吟诵,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诵读,体会感情、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特色,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最后,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配着音乐和图片再进行情境诵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读出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2.合作探究,感受诗意、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并结合多媒体进行引导,让学生深入感悟诗情,感受詩人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千古名句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千锤百炼为一“绿”》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绿”字的来源,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能增长知识。以此让学生了解“绿”字作为本首诗的“诗眼”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 “明月何时照我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还”字体会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 盼望回家的感情。教学中虽有教师引导,但还是得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达到教与学的“互动”与“生成”。

三、展开想象,探究意象意境

意象就是诗中象(物)与意(情)的组合,包涵着诗人的情思。而意境则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意象与诗句相关,而意境则与全篇相关,二者相辅相成。在诗中,意象是起点,如春风、钟山、明月等,终点则是意境感受诗人思乡、盼望回家的情感。语文教学中每一步的教学设计都要有其目的性和针对性,因此,还可以设计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通过客观景物来表达感情,也就是如何进行借景抒情。

篇9: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一、以读促悟,注重整体感悟。

本诗字词教学不是难点,关键是要结合作者贾岛的为人、个性,学习本诗、理解本诗。学习作者为什么要到深山寻找隐者,他找隐者干什么?其实结合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作者的性格,作为“苦吟”诗人,他有着怎样的追求?这些需要学生抓住本诗背景、作者当时的心境,理解古诗。在本课上,王罗涛的课前预习比较全面,他查到了贾岛做和尚的时候写诗发牢骚后来被韩愈发现了,后来还俗入世,可不如愿的是他并没有成大器。后来有避世欲隐世之意。这首诗是他入世碰壁后来寻隐者之过程。结合古诗的背景理解会更加深刻。在今后的学习中一定要学生去找找古诗作诗背景,从而真正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境。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三次转折,让寻访者的心情一波三折,先是满怀希望,后是失望,又有了一丝希望,最后彻底失望。关于本诗的字词理解,我是先让学生看着这些诗句整体理解意思,然后根据整体的理解分析字词的意思。如:言:说;处:具体位置等。

二、非“云深”乃隐者的神秘之“深”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

三、作者寻隐者不遇是一种必然

在教学的过程中,当我提到童子作为隐者的弟子,他真的不知道隐者师傅的具体位置吗?当我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一片茫然,因为从小他们一直教育着要做诚实的孩子,也非常相信文中童子的话,没有结合文章当时境况来思考问题。在停顿了一段时间之后,班级的小“思想家”简春明举手回答:“既然是隐者,那么他肯定是不会告诉别人自己的具体地点的。在他离开居所的时候肯定交代自己的徒弟不要告诉别人自己的行踪的。所以,我认为,童子他是在说谎。”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跳跃的想法,很多学生没有这么想。听了简春明的回答,其他学生都恍然大悟。的确是这样的,作者虽然说自己没有找到隐者,但是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隐者不想别人打扰他。为了不让别人干扰师父,童子宁愿撒谎。

篇10: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执教这节课时,我按照看--读--议--说--演的教学思路完成教学任务。

首先我让学生结合插图试着理解古诗意境。然后通过结合插图和读一读的方法,进一步感知古诗的内容。由于这篇古诗读起来比较简单,学生能初步理解古诗意思。接着,我创设情境,鼓励学生抓住“隐”展开热烈的讨论“古诗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我的引导,学生各抒己见,但是基本上都能体会到隐者的高尚之处,最后通过演一演的方式,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感悟古诗的意境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篇11:寻隐者不遇教学设计与反思

1、理解本诗的诗意。

2、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

3、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

理解本诗的诗意。

通过想像,拓展空间,感受诗的简炼。教学难点

结合诗人的经历,感悟诗所表达的意境。教学准备: 师:课件

生:默写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 5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一首古诗,(师板书诗题),生读题目。

2、在自已本子上写下来,想想题目什么意思,提醒注意写字姿势。

3、解题:知道什么是隐者吗?(板书隐者)隐者是哪一些人?(隐居山林的,有一定才能,但不原出去做官的人),你知道哪些比较有名的隐者。

这些隐者,在隐居时一般不说姓名,只有雅号,如诸葛亮,人称卧龙先生,陶渊明,人称五柳先生。有些出家为僧为道的,只有法号。

4、寻:寻找,不遇:没遇到。

5、完整地请学生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同意他的解释吗?

6、好像缺了主角,是谁在寻找隐者呢?(板书诗人)

知道贾岛这个人吗?你了解的贾岛是个怎么样的人?谁来介绍一下。(师相机补充,出示课件。)

苦吟可能学生会说到,现只要结合课件随机梳理一下。其实,贾岛早年也算是一个隐者,知道原因吗?

做过和尚,法号无本。后来还俗了,因为遇上了谁?韩愈,当朝的大官,韩愈看中他的才华,劝他去搏取功名,结果他在京城考了三十年,一无所成,所以只能苦吟。

二、检查预习,初解诗义。10 导语:苦吟诗人的这首小诗大家都拜读了吗?那先考考大家的预习情况,来,拿出本子,和老师一起来默写。实在不行,看老师黑板。

1、师板书,反馈默写情况。

对照黑板,检查一下,有没有写错的字?全对的举手。有没有觉得写得不太美观的字?给你时间,再调整一下。格式安排是否合理,一句一行。改一改。

2、指名学生读古诗。

3、解疑,有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学生相互帮助,理解诗意。

童子何人?与隐者什么关系?(待童,徒弟,是儿子吗?)言师,言,说,谁在说?(童子)说谁?(师父),童子在说师父什么? 此:这,此山,这座山。深:云雾弥漫,浓得遮人视线。处:地方 不知处:不知道去向。

4、同桌练说,再指名说说诗意。

5、练习朗读

三、体会诗的凝炼,精妙。5 来,理解了诗意,我们来谈谈读后感,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自由讨论,好的觉得好在哪里?

1、看出来了没有?这里面还省去了几个具体的提问。

2、你能根据回答猜猜看,这里边诗人是怎么问的?(发言,初步了解)

3、(出示练习题目)那你能把这一段诗人与童子的对话补充完整吗?自已说说。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诗人问:

童子回答:

4、同桌对练,指名表演。

5、读诗。

四、体会诗人的情感起伏。10

1、你看,根据童子的回答,往前推,我们可以想像出诗人的问题,那往后推呢?想想看,当诗人听到童子的不同回答后,心情如何呢?(出示试题,图画)

诗人来到松下,只见()

诗人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又问:

童子回答

听到童子的回答后,诗人()

于是诗人再问:

童子回答:

此时,看着(),诗人()2、同桌练说,指名分角色练说。

3、总结:表扬好的同学,你看,这一段练习中有语言描写,有景物描写,还有心理活动的描写,如果我们把刚才同学们说的组合一下,那就是一篇挺不错的作文啊。这么具体的一件事,诗人描述的时候用了多少字?(20)这看似平淡的20个字背后,诗人留给我们的是多么丰富的想象空间啊,来,带着你的想像,再来读这首诗。4、读诗,读出情感的起伏。

五、体会诗人炼字的精妙。10 1、这首诗现在就学完了,接下来我再带大家学另外一首。2、出示《寻隐者有遇》,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花间问童子,言师挖菜去。只在南山中,马上就回来。

3、感受并比较一下,你觉得这首诗和贾岛的诗比起来如何? 4、请自由讨论,感受贾诗遣词的妙处。

花间VS松间VS松下

花易凋零,松四季长青,花矮,松高,用松更显高洁,坚韧,有力

松间,显窄,体会不出松的高大。松柏忌出山,出山先为薪。采药VS挖菜

挖菜,俗不可耐,采药,飘逸,神秘,符合隐者的身份。

寻药干什么? 济苍生,可做官,为已治病,何能爬山?

求仙,求不老,寻长生不老,得道成仙之药。

在他们眼里,再险恶的老林也是桃花源,再陡峭的山峰也只是难得的风景

此山VS南山

南山太具体,童子不会知道的如此确切。云深VS云浅

真隐者隐得深,不会这么快回来。为何要到云深处?因为仙药在云深处

嘛。

感受,从上面的这些字词中,你能感受到,这是一位怎么样的隐者?(逸,超脱,与世无争,清高,若即若离,时隐时现。)

相机完成板书(松下 山中

云深处 药 仙)有感情地朗诵古诗。5、遇到了没有?

贾贾岛此番去,虽然没有见到隐者,但见到了什么?虽然我们到最后也不知道隐者的名与姓,但是我们看到的这些东西,在红尘俗,在京城朝野中见得到吗?那诗人有收获吗?(感受到了隐者的境界

逸,超脱,与世无争。)与隐者比起来,诗人仿佛是来自另一个世界,一个世俗的世界。(板书,俗,逸)

6、回到题目,诗人到底在寻什么?

寻找一个理想中的自己,但是苦寻不到。追求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但是无法摆脱俗世的干扰与诱惑。

结合诗人的人生遭遇,俗世有什么?有诱惑,哪些诱惑?做官,做了官以后呢?

感受贾岛的内心世界,矛盾,痛苦,遗憾,无奈,向往隐者超脱的境界,又受世俗羁绊,为无法再做一个纯粹的隐者而遗憾。(结合“推敲”的故事,以及后半生屡试不弟的挫折,进一步理解苦吟,一旦入了红尘,那就人在江湖,身不由已了。)难怪会“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啊”!

六、师结语。

1、系统总结,完成板书

我们再来完整地看一下,又能体会到更多的意味。

隐者在松下寻隐者,而隐者在山中采仙药。(寻,采)只有谁最无欲无求,童子嘛,(不随师父采药,求仙得道,也不招待远来的客人,博得对方的常识,是真隐者,何需寻隐者,是真洒脱,何需采仙药?)童子在哪里?松下嘛!就站在贾岛的对面嘛。这就叫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啊!

你看,贾岛要追求的这种真正超脱的,无求的人生境界,看似很远,实则很近,看似很近,实则又很远,仿佛永远不可“遇”。贾岛将这种不遇的感慨凝聚在这淡淡的文字中,在今天,在课堂上,与我们相遇了。

2、这首诗,初看平淡实则深远,其实对于一首诗也好,其它体裁的文学作品也一样,有时你以为理解了,不过如此,其实,你只是来到了“松下”,再往里边走走,有新的感悟了,以为真懂了,也许只是到了“山中”,真正的意味,可能还在“云深处”呢!那就让我们把自己的感受,送到这松下,送到这山中,送到这云深处,来,闭上眼睛,做一回真隐者,吟诵这首诗,不求一致,吟出自己的感觉。(配乐)

六、布置作业

把诗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板书设计

贾岛 寻

隐者 采

松下

山中

云深处

再补一篇《寻隐者不遇》的教后反思

这是一堂我觉得很失败的课,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完成预订的环节,或者说,这堂课我希望中的目标,没有协助学生达成。

这堂公开课,原本是根据进度随意选的,但是随着文本解读的深入,我开始感觉到,这堂课并不好上。这篇课文应该说,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存在了不少时间了,但是,好像至今没有一个大师级的名师上过。为什么?我觉得在于文本。窦老师上过一篇类似的《游园不值》,那首诗,窦老师挖得很深,也很广,但我感觉,那首诗本身的意味,可能还是不如这首诗。这首诗字面意思极其浅,几乎不需要教师的帮助,学生就可以自学完成,但是背后的意思却极其深,极其广,可以说,是一首近乎完美的诗,如果要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完美,这两者的落差实在不好把握。如果按常规的讲,太过浅薄,这也不符合我的性格。我是带着自我挑战的心态来上这一课的,但是事实让我很是失望。

究其原因,我觉得可能还是我比较理想化了一点,可能过于沉醉在自己对诗的理解中,而忽略了学生对这首诗的感受,或者说,我忘记了学生才是我要面对的主要对象,而诗,不过是一个教学的载体。我本末到置了。我的理解,和学生的理解,也存在着一个大的落差,这也让我意识到,一次到位的课文预习,对老师,对学生而言,是多么的重要。

通过这堂课,至少让我明白了今后的几个主攻方向。

1、加强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这需要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督促机制。不仅要靠学生自己,需要我给出一套明确的,有具体目标,并乐于为学生接受的方案。而且还要利用整个班级的力量,包括各自家长的力量来完成。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2、加强对学生深度思维的培养。这堂课给我的感觉是,很多同学发言很踊跃,但似乎总是在一个层面上来回徘徊,没有形成有效的突破,当然也有一些学生一声不吭。那些踊跃发方言的同学,如何在保护他们积极性的同时,让他们能有更多的时间,深入思考问题。那些一声不吭的学生,如果让他们开始思考,并有思考的兴趣,这也是需要努力的地方。

3、逐步加强自己的课堂调控能力。后面预设的环节,没有突破,自己的导是主要原因,如果能顺着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这四两拔千斤的太极功夫,真是一门学问,在观摩名师上课的时候,可能仅仅去注意他们精致的环节,动人的语言了,而忽略了一些类似于“家常话”的话,看人挑担不吃力,说的一点没错。

4、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从课堂上可以看出,学生现在的语言还不是很规范,缺乏对事物的形容描绘能力。如让学生想像一下当时山中的美景,学生的语言极其简单,要让学生写出好作文,首先要力求让学生能说一段较为完整的话。

篇12:美术特长班古诗单元高效教学反思

首先,与学生玩游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拉近师生距离。我知道学生对新老师肯定充满了好奇心,所以新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我没有马上讲新课,而是跟学生们玩了一个成语接龙的游戏。至于玩什么游戏我上课之前是经过了一番思考的,本想让他们进行初高中所学诗歌背诵比赛,勾起学生对古诗的记忆,以便导入第二天即将要学的古诗单元。但考虑到特长生语文底子薄弱,学过的古诗未必能记住多少,玩这个游戏怕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后来改成难度较低的成语接龙游戏,果然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从中我欣喜地发现许多学生活泼胆大,集体荣誉感强,很在意小组的加分,这无疑有助于高效课堂的实施。

其次是培养特长班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我一直认为古诗教学应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感知诗歌的音韵美,体会诗歌语言的精炼。所以在预习课上,我并没有按常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从思想感情、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思考,也没有要他们提出问题。因为以他们的基础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即使提出来了,也是从参考资料上获取。所以只要求他们先准确流畅地朗读,然后再背诵。这两个要求对于特长生而言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他们的耐力不够持久,注意力容易分散,要紧紧抓住他们的心,确实需要费很多的心思。在朗读时我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齐读,其他小组注意纠错,或者是个人朗读比拼,以加分进行刺激,读的和听的都十分积极认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基础较差的男生,在读《山居秋暝》时读得不怎么准确也不怎么流畅,但他声音洪亮,还配以摇头晃脑,读到“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时,还把手一挥,把头一摆。他在朗读时似乎心领神会了王维欲远离尘嚣、隐居山中的那份洒脱。这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朗读方式也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快乐,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在背诵时我抓住学生渴望加分的心理,提高加分额度,学生在我指定的时间内拼命记忆,争相背诵,课堂气氛热烈。一节课下来学生因参与而有了收获,因收获而产生了兴趣。

再次是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树立自信心,让特长班的古诗教学也能高效起来。传统观念认为文化成绩优秀的学生才是好学生。而特长生有一小部分是因为兴趣爱好选择了学特长,大部分是因为文化成绩不好,学特长能增加考上大学的机会才选择了学特长,很少有文化特长兼优的学生。他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也认为自己不是好学生。曾经有不少学生在周记里写到他们是被学校、老师瞧不起,被尖子班、重点班的同学鄙视的一个特殊群体。当然这只是他们的自卑心理在作怪而已。记得英国的约翰逊·塞缪尔在《蒲柏生平》中说过“自我信心是伟大行动的首要条件”。哈兹里特在他的《文学贵迹》中也谈到:“如果你相信你能得胜,你就会得胜。信心是胜利所必需的。”可像这样一群自惭形秽、妄自菲薄的孩子,把他们的自信心树立起来才是学好语文的前提。我一直在寻找他们的专业与语文学科之间的契合点,以发挥他们的特长,从而树立自信心。古诗单元给了我一个机会。苏轼评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在学习《山居秋暝》时,我让学生用画笔展现诗中那“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优美画卷。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在画作呈现活动中,学生相互鉴评,互相探讨。因为是他们熟悉的领域,人人都有发言权,所以参与度高,场面热烈。学生竟然在不自觉中准确把握了诗人王维在诗中营造的清新、宁静的优美意境。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课后学生向我感叹到:“没想到诗歌学起来还这么有意思。”鉴于此,在学习苏轼的《赤壁怀古》时,我让学生把“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画面画出来,看谁最能理解“穿”“惊”“卷”这几个词的妙意。学生目前最擅长的是人物画,所以我让他们用画笔勾勒苏轼笔下的周公瑾形象,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形象。这样就促使他们去研读文本,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了无痕迹地达到了我的教学目的。课后学生普遍反映古诗学习变得不再枯燥乏味,不再高深难懂。尤其是能发挥他们的特长,让他们树立了自信心,并找到了学习古诗的乐趣。

多年的教学经历告诉我,研究学生比研究教材要难得多。教师应当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这应当就是孔子所说的因材施教吧。高效课堂同样离不开因材施教,只有结合学生实际,真正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地实现高效。

篇13:寻隐者不遇古诗作者

这首诗诗中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寻者对隐者的钦慕高仰之情。全诗遣词通俗清丽,言繁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是一篇难得的言简意丰之作。

作者简介

篇14:寻隐者不遇古诗朗诵

寻隐者不遇

作者: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者,……的人。

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言:说,告诉。

云深:云雾迷蒙。指林深,因多云雾,故云。

处:行踪,所在。

翻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在山林中的一棵松树下,我向隐者的小弟子询问他师父的去向。他回答说师父采药材去了。隐者师父其实就在这座旷远的大山里。但是山上云雾迷蒙,那个小弟子也不知道他师父到底在什么地方了……

赏析

这是一首名作,评者甚众。蒋一葵《唐诗选汇解》:“首句问,下三句答,直中有婉,婉中有直。”李锳《诗法易简录》:“一句问,三句答,写出隐者高致。”王文濡《唐诗评注读本》:“此诗一答,四句开合变化,令人莫测。”

全诗只有二十字,又是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必裁地运用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藏问于答,几问几答。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省掉问话而写出“童子” 的答语:“师采药去。” 那么问话必然是:“你的师父干什么去了?”“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他上哪儿采药去了?”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是从“只在此山中”回答里暗示出来的。听到这一答,不难想见“我”转忧为喜神态。既然“只在此山中”,不就可以把他找回来吗?因而迫不及待地问:“他在哪一处?”不料童子却作了这样问答:“云深不知处。”问话也没有明写,可是如果没有那样的问,又怎能会有这样的答呢?

诗人巧妙地以答见问,收到了言外见意的艺术效果。“我”的问话固然见于言外,“我”与“童子”往复问答动作、情态及其内心活动也见于言外。比方说,你读到“云深不知处”的时侯,只要设身处地,眼前就会出现一幅图画:“童子”一边说,一边遥指;“我”跟着“童子”遥指的方向望去,东边是白云,西边也是白云;苍峦翠岭,时露林梢,时而又淹没于茫茫云海。那么,“隐者”究竟何处“采药”呢?

四句诗,通过问答的形式写出了“我”、“童子”、“隐者”三个人物及其相互关系,又通过环境烘托,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篇15:《寻隐者不遇》古诗拼音版

sōng xià wn tóng zǐ

松 下 问 童 子 ,

yán shī cǎi yào qù

言 师 采 药 去 。

zhǐ zài cǐ shān zhōng

只 在此 山 中 ,

yún shēn bù zhī chù

云 深 不 知 处 。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他行踪。

注释

⑴寻:寻访。隐者:隐士,隐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一般指的是贤士。不遇:没有遇到,没有见到。

⑵童子:没有成年的人,小孩。在这里是指“隐者”的弟子、学生。

⑶言:回答,说。

⑷云深:指山上的云雾。处:行踪,所在。

赏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全诗二十字,作为抒情诗,却有环境,有人物,有情节,内容极丰富,其奥秘在于独出心裁地运用了问答体。不是一问一答,而是几问几答,并且寓问于答。 第一句省略了主语“我”。“我”来到“松下”问“童子”, 见得“松下”是“隐者”的住处,而“隐者”外出。“寻隐者不遇”的题目已经交待清楚。“隐者” 外出而问其“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而写出“童子”的答语:“师采药去。”从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我” 专程来“寻隐者”,“隐者”“采药去”了,自然很想把他找回来。因而又问童子:“采药在何处?”这一问诗人也没有明写,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六句方能表达的,作者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推敲”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篇16: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几点反思

一、古诗教学要重视诵读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七分诗,三分读。”先人总结出的经验说明,诵读是学习古诗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体会其韵味和意境。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反复诵读,而且要对学生的诵读进行指导。首先是初读,感受诗意。古诗朗读重在节奏和音律,因此,在初读古诗阶段,教师可以播放录音,也可以自己范读,主要是让学生体会诗句的句读停顿、抑扬顿挫,把握古诗的情感基调。其次是精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初读是让学生对古诗有大致的理解,而精读就需要教师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边诵读边思考,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巩固诵读,二者相互结合、交替发展。最后是品读,深化和巩固理解。学生理解了古诗的意思后,教师要引导他们品味关键的诗句和词语,分析其修辞手法、表现方法,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歌描绘的情境,感受其蕴含的意境,以及诗歌中的艺术力量。比如,在教学《静夜思》这首古诗时,教师可以先播放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然后设置问题“作者在思念什么?”“什么使诗人想起了家乡?”“诗人是如何看到月亮的?”通过问题的引导和反复的诵读,学生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教师让学生重点学习“思”“霜”,并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最后通过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诵读诗歌,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二、探寻创作背景,把握诗歌基调

每首古诗都有其创作背景和意图,这与诗人的生活境遇与所处时代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以及诗歌的时代背景、作者创作时的境遇,等等,以便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比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有一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如果学生不了解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创作背景,很可能理解为:江南的春天,景色宜人,而诗人又遇到了故友,所以非常开心。事实上,当时诗人正处于家国破碎之时,他想表达的是:虽然风景依旧灿烂,可是已经物是人非,社会的动乱使得两位故人在颠沛流离中重逢了,“落花”表明两人沦落不幸、同病相怜。因此,古诗教学切忌架空作者的生平、经历,以及创作背景,不能只根据字词的表面含义来理解全诗,教师要聚焦于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创作背景,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准确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歌的意境,才能够“知人论世”,进而读透作品。

三、抓住重点词句

文言文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白话文在表达习惯、遣词造句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别,小学生的语言基础薄弱,古诗对于他们来说犹如天书,因此,疏通古诗中的生字、生词,尤其是重点字词的讲解是非常重要的,这些字词是诗人情感的浓缩,或者是诗眼,或者是诗歌的主要描绘对象,因此,正确理解古诗中的关键字词,有助于学生理清全诗的创作思路,以及诗人的思想情感,也是学生体会诗歌意境的基础。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不必逐字逐句翻译,但必须找到重点字词,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切入口,进而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比如,教学《早发白帝城》一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师可以抓住关键字词开展教学。如第一句中的“辞”字把告别的气氛写得轻松而自然,说明诗人离开白帝城时心情十分愉悦,而接下来的“千里江陵一日还”、猿声“啼不住”也表明了作者的心情愉快轻松。最后一句“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用“轻”字修饰自己所乘之船,再一次体现了作者轻松的心情。通过分析这些关键字词,学生能够想象出诗人“站在船头,昂首挺胸、意气风发地顺江东下”,其欢快愉悦之情不言而喻。再如,在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一诗中,“孤”是理解全诗非常关键的字,它既是指“楚山”的孤独,更是作者送走好友后内心的孤单。

篇17:3古诗两首《寻隐者不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教学重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寻隐者不遇

课时目标: 基础性目标:

1.能背一首已学过的古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3.初步理解古诗意思,会背诵古诗。

4.能正确书写诗中的生字,会默写《寻隐者不遇》这首诗。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内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提高性目标:

6.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想象力。

7.感悟诗人的心情以及对隐者形象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

一、背诗导入,解题范读。完成目标1、2 1.师:同学们,世上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诗的国度,有着源远流长的诗歌传统,这片土地上曾产生了浩如烟海的诗词名篇。它们或抒发诗人的豪情壮志,或描绘山高水长的灵气,或称诵大自然的明净与洒脱…… 2.你能选择你最喜欢的一首为大家背背吗?

3.出示课题《寻隐者不遇》,请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4.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学读这首诗。

二、自学古诗,理解诗意。小组合作完成目标3 1.师:这首诗读来琅琅上口,而且简单易懂,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读懂。现在请大家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可以自己思考,可以互相讨论,也可以问老师。)

2.交流汇报学习所得。

(交流时可推派代表,可四人合作,也可以在此基础上提出不同的见解)。

3、完成《补充习题》三

三、质疑问难,讨论释疑完成目标5、6、7 1.学生就刚才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疑问。2.教师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1)“云深不知处”中的“深”是什么意思。(2)诗中的隐者到底是何许人也? 3.组织学生讨论解决问题。问题一:

(1)这里的“深”和“篱落疏疏一径深”的“深”意思一样吗?(2)一起看一段录像,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联系古诗加以区别。

(学生观看《庐山的云雾》录像片段,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仔细看图,加以想象,试用一段话生动地描述所看到的画面,从而直观、深刻地理解“深”的意思。)问题二:

(1)这首诗中,只有诗人和童子的对话,而两人议论的中心——隐者却始终未出场,我们只是从他们的对话中对隐者的言行略知一二。这正好给我们创设了一个想象的空间:隐者到底是何方神圣,诗人为何不辞辛苦来寻他?

学生联系上下文想象隐者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可能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雅士,可能是被贬官而隐居,也可能是厌恶尘世间的浑浊,弃官归隐……)2

(2)小结:一位世外高人的形象在大家恰如其分的想象描述中隐隐约约地显现出来,这不正体现了诗人的良苦用心吗?正因为所要塑造的人物是一位隐者,含蓄模糊的描写正好跟隐者的身份相吻合,这实在比正面描写要高明得多。

四、感情朗读,细细体会。目标7 1.在整首诗中,诗人的情感有什么变化?同学们再读读,仔细体会体会。(满怀希望—失望—燃起希望—彻底绝望)2.指名学生配乐朗诵诗,适当评读。

3.教师小结:诗中情感一波三折,起伏有致,我们似乎也被带入了当时的情境,随作者同喜同忧,衍生无限的猜测与遐想。4.悟诗情、背诵古诗

(1)读完全诗,你们觉得作者所抒发的感情是什么?请谈谈理由。(2)讨论交流。

隐者沉醉于山林之中,诗人对隐者充满了敬意,也洋溢着羡慕之情。当然,由于“不遇”,多多少少有些怅然若失,但观赏了山中美景,忘却了世俗的烦恼,心中更多的是兴奋、开朗。(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五、多种形式,再现古诗。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重现这首诗呢?大家可以相互合作,看哪一组最有创意。

2.组织学生展示富有创意的学习成果。3.在学生展示时,教师与学生可作适当评价。

六、教师总结,拓展延伸。

1.总结:诗人这种认真作诗,锤词炼句的写作态度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如果大家能把对诗人的欣赏转化成向诗人学习的动力,我们写出的诗文一定不比诗人逊色!

2.课后我们可以再去读读贾岛的诗,比较一下你最喜欢他的哪首诗。

七、作业设计 A类:

1.朗读、背诵、默写这首古诗。2.试着把这首古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B类:

1、2、完成《补充习题》四 搜集贾岛的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上一篇:爱读书小学生自我介绍下一篇:关于印发《江苏省公安厅关于进一步推进交通管理透明执法五条措施》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