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2024-05-10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精选6篇)

篇1: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课程总结报告

在准备《人体试验知情同意权》这一主题的过程中,我通过大量搜集近十年来的文献,并对文献进行认真研读、整理后,对这一内容有了初步的认识。人体试验目前在临床工作中确实不可或缺,它对于探索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改善疾病诊断的方法;维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利益;提高患者个体的生存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受试者认识上的误区,研究者在告知过程中做的不到位以及医学伦理委员会监管过程的不完善,导致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不能得到应有的保护。为此从研究机构及管理部门来说,应考虑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解决,从而更好的保护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可以从受试者角度设计知情同意书,加强伦理审查委员会对研究知情同意的监管和审查力度,坚持对临床试验设计方案的审查,完善伦理委员会制度建设等方面保护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发挥积极主动作用,对近十年来相关的文献进行了搜索,从中找出与论文主题相关的资料,下载后对论文中的信息进行了进一步筛选,然后逐步成文,不断添加内容,并删掉认为过于繁琐的部分。写摘要的过程对我来说比较困难,要对论文进行精简,总结出大概意思,但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有限,因此还不够简略,希望老师多多批评指正。

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一.摘要 时间飞快,转眼间自然辩证法课程就结束了,感觉这门课程与我们的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我们身边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是可以运用自然辨证法的一些原理来解决的,而且这门课程也是与我们学习和生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认识和改造自然不仅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还要把握事物自身发展的规律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很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我们安排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

二、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 科学研究

三、正文

通过李老师对自然辨证法这门课程的讲解,我对自然辨证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自然辨证法为我们提供了科学方法训练,对提高能力和开阔视野有很大的帮助。我大体明白了自然辩证法所研究和揭示的内容:自然界存在和演化的一般规律,即自然界的辩证法;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实践活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研究的辨证法;作为人与自然中介的科学技术的性质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科学技术发展的辨证法。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自然辩证法可以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迪,以帮助和促进科学技术的认识和实践,同时还影响着人们看待事物的原则、对待生活现实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式。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自然辩证法学科要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的角度研究自然、自然科学和技术,进而从总体上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自然辨证法描绘了自然界的发展、演化图景,与19世纪对机械自然观的反动,对物理世界时间的发现、进步进化观念的兴起一脉相承,它们共同酿成了20世纪自然科学的系统观、整体观。自然辩证法延袭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的路子,强调了思辨方法在自然科学中的重要作用。自然辩证法包括和涉及到很广泛的领域,用形象比喻说也可以把它看成为“大口袋”。自然辩证法学科是开放的,它的内容、方法和原理都是不断发展的。

其中科学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辨证法中重要的一部分。科学方法论主要探讨科学认识过程中关于如何发现和提出科学问题、确定科研选题,获取有关科学事实,建立和检验科学假说,以及形成科学理论的方法的学问,是关于科学研究方法的学问。科学认识既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常识性认识,也不同于高度抽象的哲理性的认识,科学认识居于二者之间,它是指认识主体在科学实践基础上对自然客体的能动反映。它具有实证性、深刻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这就启示我们在科学研究中要有严谨的态度、深刻的思考、并且创新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进行科学研究前首先要进行科研选题,不能想起什么就是什么,一定要有目的性,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知识结构以及学科发展的情况,确定研究方向或大概的研究范围。当然选题的时候要遵循几个原则以确保我们不走弯路,不拾人牙慧,不落俗套。这些原则包括:(1)需要性原则——即要符合社会及科学发展的需要;(2)科学性原则——科学问题及科学上的可行性;(3)创造性原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新方法等;(4)可行性原则——主、客观条件的可行性;(5)效益性原则-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通过选题使我们从众多的问题当中确定哪一个或一组问题将成为我们科学研究的具体对象和目标,这关系到科研的方向、目标和内容,直接影响科学研究的途径和方法,决定着科研成果的水平、价值和发展前途。

科学研究是一个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要想取得一定的成果,除了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还要付出百倍的努力和耐心。在科研过程中常常会出现灵光乍现这种情况,但是如果我们不牢牢抓紧它,那么这种想法就转瞬即逝了,这就是——机遇。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就是一个很好地例子。1928年夏弗莱明外出度假时,把实验室里在培养皿中正生长着细菌这件事给忘了。3周后当他回实验室时,注意到 一个与空气意外接触过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培养皿中长出了一团青绿色霉菌。在用显微镜观察这只培养皿时弗莱明发现,霉菌周围的葡萄球菌菌落已被溶解。这意味着霉菌的某种分泌物能抑制葡萄球菌。此后的鉴定表明,上述霉菌为点青霉菌,因此弗莱明将其分泌的抑菌物质称为青霉素。后来的科学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高效、低毒、能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青霉素。它的研制成功大大增强了人类抵抗细菌性感染的能力,带动了抗生素家族的诞生。它的出现开创了用抗生素治疗疾病的新纪元。通过数十年的完善,青霉素针剂和口服青霉素已能分别治疗肺炎、肺结核、脑膜炎、心内膜炎、白喉、炭疽等病。继青霉素之后,链霉素、氯霉素、土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不断产生,增强了人类治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于一名医学生来讲,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能够在临床上救死扶伤,而且还要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时时保持与时俱进,了解医学领域的最新动态、研究的最新成果,以开阔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为我国的医学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另外在这门课的学习过程中,李老师非常注重我们学习能力的培养,除了学习课程中的内容,我们还积极参加课堂的讨论,虽然每个同学可能只能想到其中的一方面,但是每个同学的观点都代表了他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在综合了大家的观点后,我们就对这个命题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只有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才能打开自己的思路,激发自己的潜能,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胆量,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

最后,衷心的感谢李老师和自然辩证法在这一学期的陪伴,让我受益匪浅。没有您,就没有我的成长。谢谢老师!

篇2: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时间飞快,转眼间,短短几周的自然辩证法课程就要结束了。起初,看到课表后,便盲目的对这门课下了定义——枯燥乏味的、用来睡觉、玩手机的必修课。但上了几节课之后,我对这门课程有了新的认识。通过老师生动而幽默的讲解,或互动、或举例,我开始对这门课程产生了兴趣,慢慢的发现这门课程与我们的现在的学习和生活有着很大的联系,也越来越觉得我们身边的学习和生活上的事情是可以运用自然辨证法的一些原理来解决的,而且这门课程也是与我们学习和生活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通过原理,找到了事情的发展规律,解决事情便容易很多,所以很感谢学校和老师为我们安排自然辩证法这门课程。

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的本分,作为研究生,怎样研究,怎么学习,成为我们首要问题,自然辩证法教给我们的不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但他揭示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及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

通过学习,我知道一切从是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学习自然辩证法,要从实际出发.我认为把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应用于生活和工作中,用以说明事物、解决问题,使之变成生活的哲学、行动的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客观世界规律和人类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是原本深深植根于现实的活的哲学。但是,在当代,许多人对辩证法的认识,停留在经过高度抽象形成的一系列 概念、范畴、原理上。辩证法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理论中,专搞概念的演绎,死抠书本的教条,就会变成空洞的、枯燥的、僵死的东西,那就会陷入本本主义的泥潭。只有使辩证法回到现实中来,密切联系实际的生活和工作,用以认识和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才能显现其活的、旺盛的生命力。

人们长期生活和工作实践中积累的大量的工作经验和思想方法,对我们做好工作、加强修养、为人处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普遍存在的问题要在方针政策上找原因,反复出现的问题要从发展规律上找原因。看人必须抓住主要方面,看主要方面是缺点还是优点,既要看缺点对工作有多大害处,更要看优点对事业有多大用处。就一般讲,要先看长处后看短处,发挥长处避其短处,在发挥长处的过程中补其短处;要先看优点后看缺点,在发扬优点的过程中克服缺点。

自然的基本管理的证明过程像一个圆,经过探索和发现回到起点。如果说在这里我们证明了历史的东西,那么在生活中,我们更多的是在重复前人的错误。大到国家,小到个人,一代代都在重复前人的错误。对个人而言,犯的错误别人八成也都犯过。有些人说一个人总要在挫折中成长,但是牛顿也说过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个人的一生都在验证别人验证过的东西的话是不会有任何成绩的。所以要看看别人曾经犯的错误,不要在去犯。得到过去所被证明是正确的东西,在其上发展自己。我们要做的应该是验证未被验证的东西,做别人未完的事业。对一个国家而言,重蹈覆辙可不是一句轻松的话,任何一个错误都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荣辱兴衰。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错误总是不断的重复,几乎农民起义的失败都是因为领导者的骄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而所有的统治者的亡国都是由于政治的腐败。当今中国的各方面制度都不健全,执政者的思想受历史的影响很深,更强调自律而忽略他律,导致了监督制度的不健全,从而腐败滋生,这种现象在历史的各朝各代都有体现,中国的执政者应该能够反思一下历史,不要让以前的错误重现。

篇3: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一、自主创新的内涵

胡锦涛同志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几点, 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1]创新型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主创新能力较强。自主创新的实质是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核心技术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 其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 以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2]从广义上讲, 基于本土科技知识进行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成果, 都可视为自主创新的范畴。本文所探讨的科技自主创新案例主要聚焦于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当代自主创新, 即我国科学家在继承传统科学技术的基础上, 利用传统的科学技术资源和方法, 解决了现代科技问题, 并在国际上产生重大影响, 作出独特的原创贡献的案例。

二、我国科学家自主创新案例应用的可能性

案例教学以案例的收集为出发点。中国具有丰富的传统科技资源, 几千年的科技传统形成了独特的体系、思想与方法, 并在许多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为世界科技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李约瑟的鸿篇巨制《中国科学技术史》, 洋洋洒洒七大卷三十四分册, 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整理研究挖掘历经半个多世纪, 至今仍未全部出版完成, 便是中国古代科技资源极其丰富深厚的一个明证。李约瑟对此感慨道:“随着时间的流逝, 证明这是一个绝对的金矿。古代和中古时代的中国科学成就, 一再表明足以使人眼花缭乱。”[3]面对这座“金矿”, 一些当代中国科学家的自主创新已经有力地显示了传统科学在当代的巨大价值, 这些资源至少通过以下两种类型为案例教学提供了可能。

1. 传统科学思想方法解决现代科学问题的案例。

这方面最为典型的案例是数学家吴文俊的自主创新工作。吴文俊在深刻领域与继承中国传统数学的基础上, 融合西方数学和当代计算机技术, 一举解决了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问题, 开启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和强烈时代气息的新的研究领域———数学机械化, 并被广泛运用于智能计算机、机器人学、计算机图形学、工程设计等多个不同领域[4], 在国际上形成了自动推理与方程求解的“中国学派”[5], 为此, 他在2000年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此外, 还有翁文波提出的包括可攻度性方法和干支法等信息预测理论与方法在天灾预测中的运用, 任振球特大自然灾害触发机理研究及预测, 徐钦琦提出阴阳大年生物进化论[6]等, 这些丰富的科学文化遗产已然成为当代中国重要的科学原创力, 为《自然辩证法》课程提供了丰富案例。

2. 利用传统科学史料研究现代科学问题的案例。

这方面的典型案例不甚枚举。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利用历史文献资料收集冰川进退、湖泊冻结、动植物分布等资料, 采用数学方法加以分析, 发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一文, 对气候波动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 这种气象学历史研究方法开创一种重要的研究范式, 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科学研究中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在天文学方面, 席泽宗发表的《古新星新表》, 充分利用了中国古代在天象观测资料方面完备、持续和准确的巨大优越性, 考订了从殷代到公元1700年间的90次新星和超新星爆发纪录, 使之成为这方面空前完备的权威资料, 为超新星这一天文学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开创了新局面[7]。近几十年来, 利用中国古代的天象纪录研究超新星遗迹、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哈雷彗星的轨道演变等许多问题, 也逐渐成为热门课题, 如英、美、日、韩等国都有人在研究[8]。另外, 在李四光、竺可桢的编制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地震历史资料汇编》, 势必在当前的地震科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科学家自主创新案例应用的教育意义

《自然辩证法》课程作为研究生的思想政治课程, 除了使学生梳理正确的自然观、科技观、方法论之外, 还应充分发挥其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的沟通作用, 这是新版教材将“树立科学技术战略观和科学技术创新观”纳入教学目标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课堂教学中, 进行中国科学家在当代自主创新的案例教学, 课程目标将以更具现实性和启发性的方式呈现出来, 可以把以上几方面的沟通作用较为集中地凸显出来, 有利于体现《自然辩证法》课程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科学功能、历史功能。同时, 通过对“科技自主创新”的案例教学, 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以小见大的效果, 其意义颇为深远。

1. 融合研究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教育。

自2010年8月教育部出台《研究生思想政治课新课程试点工作方案》后, 《自然辩证法》课程由原先理工类硕士生必修课调整为不分学科、专业均可学习的选修课, 同时课时也有所调整。在新的课改方案下, 课程面对的是人文类和理工类的研究生, 根据该课程的本身特点和学生的培养目标, 《自然辩证法》课程应搭建起科学与人文的桥梁, “通识”教育的内涵更加凸显。硕士研究生是高素质的人才, 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精神资源。我国科学家自主创新的案例涉及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古代及现代的科学思想, 具有融合科学素养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功能, 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研究生具有重要意义。

2. 引导研究生树立自主创新意识。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科技竞争日益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焦点, 科技创新能力, 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 成为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体制的课程, 《自然辩证法》课程面对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 关注中国背景下现代化建设中的科学技术自主创新问题, 有助于使学生对科学技术的中国道路形成自觉思考, 增强使命感和自觉性。在教学中, 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近些年的自然科学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获奖的科学家个人或科研团队, 并透过他们解读当前科学发展的新特点和动向, 学习他们在研究时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 不仅贴近研究生的科研实际, 还可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技术战略观和科学技术创新观, 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3. 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吴文俊、竺可桢、席泽宗等老一辈科学家对传统科学的创新案例, 不仅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仍具有巨大价值, 还在国际科学界为中国科学赢得了尊重, 对研究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为有源头活水来”, 通过现实的科技创新案例, 使学生认识到借鉴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 有助于解决现代的科学问题, 使他们重新认识我国的科技资源, 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继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使命感有很好的教育效果。在课程中, 以案例为切入点带动整个教学, 通过生动的讲解, 再配合图片再现、视频观看、分组讨论等方式充实课堂, 可以达到良好效果。中央电视台十套《大家》栏目推出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特别节目《荣耀中华》, 便是一个很好的视频素材。

4. 提高科研创新的方法论自觉。

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 新的时代需要我们认真发掘中国传统科学的资源。在分析案例后, 要进行必要的方法论总结和提升, 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方法论自觉。例如吴文俊案例的方法论在于突破西方中心论下的科学观, 以历史主义恢复古代数学的规范, 但同时又不拘于本土知识传统, 而是在此基础上, 以西方数学为观照, 以当代科技发展为创造性转化的发酵剂, 融会中西, 贯穿古今, 为中华科学的复兴开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通过案例的方法论解读, 有利于学生树立起自主创新的意识和方法论自觉, 在现实的研究工作中结合自己的专业进行思考,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又有利于在当代的科技中对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形成文化自觉, 保持开放的姿态, 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提高适应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能力, 为文化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准备与基础。

四、注意问题

案例教学重在分析。案例教学绝不是一些典型案例的简单罗列, 也不是简单地播放和观看录像。录像、图片、文字、讨论等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启示, 教师应进行必要的引导与深化。因此, 案例教学应在案例的分析上下工夫, 真正做到深入解读, 而不流于形式, 起到“解剖麻雀”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对吴文俊的案例进行分析时, 必须围绕三点展开分析和讨论:一是在传统科学文化的教育内容上, 应在与西方数学比较的前提下, 讲清楚中国传统数算法化、机械化的特点与几何定理机器证明的问题;二是在自主创新方法论上, 讲清楚吴文俊使用的历史主义原则对古代数学的研究、以西方数学作为优秀文化资源和以计算机技术作为创新转化手段的自觉性;三是在意义阐发上, 讲清楚吴文俊自主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当代启发。只有凸显这几点, 案例教学在上述几方面的教育功能才能很好地体现, 才能真正发挥案例教学举一反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M].人民出版社, 2006:6.

[2]郭贵春主编.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1:306.

[3]潘吉星主编.李约瑟文集——李约瑟博士有关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论文和演讲集 (1944-1984) [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6:1-2.

[4]张维.不断创新的著名数学家——吴文俊[J].自然杂志, 2007 (4) .

[5]吴文达.吴文俊的数学机械化理论及方法[J].中国科学院院刊, 1991 (1) .

[6]李世煇.科技创新与中西文化互补之我见——六个典型实例的思考[J].中国工程科学, 2005 (4) .

[7]李正风.中国科学家学术思想的传承与创新:概念、特征与方法[J].南京社会科学, 2012 (4) .

篇4: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体会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 自然辩证法课程 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075-01

一、自然辩证法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者对该门课思想认识不清晰,学习动机不强

由于自然辩证法的本身具有高度的理论性的特点,而课程主要面向的是研究生,许多学习者认为该门课程只是政治理论课,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关,尤其是专业性质偏理工科的学生,思想上对这门课就并未重视起来。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教师也未着重培养,导致学生学习自觉性低下,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

(二)教学环境过于单一

教学环境作为学习的外部条件之一,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最具目的性、计划性,因此具有较高的影响效度。在自然辩证法的课堂中,最需要改进的就是大班教学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过于单一的问题。教师和学生的组织、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安排及有效利用,是构成教学组织形式的基本形式。教学组织形式是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大多数的自然辩证法都是很多个专业一起上,少则五十人多则近一百人,这样的大班教学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更重要的是未让学习者体会到学习的自我效能感。

(三)学习评价方式单一

在对学习者进行学习评价时,多采用的是检查笔记和最后的课程论文相结合的方式,有的只有最后的课程论文,这样的评价方式未涉及到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要促进学习者的有效学习必须要重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方式才能够激励和引导学习者不断的学习,提高主动性,也真正让学生在这门课中受益。

(四)教师未针对学习者特征进行教学

研究生层面的学习者,比起本科生来说,他们的社会责任感、自我效能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思辨性都强一些。如果教师只是对概念性的东西泛泛而谈是无法满足学习者需要的。

二、运用探究式教学模式改进自然辩证法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探究式科学教学并不是指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指教师在理解“科学探究”基本精神的基础上,在自由创设的、有结构的、能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发展的教学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主动获取科学知识和发展探究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针对自然辩证法课堂的探究式教学过程

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为:“问题情境—提出假设—组织探究—形成结论—进行反思”。

1.“问题情境”。教师在此阶段提出一个问题或者先行组织者,应该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尝试解决该问题。让学习者参与到问题解决过程中才可以形成他们的问题解决技能,引发他们对先前知识的回忆,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这样就一开始能够吸引学习者,使他们意识到自然辩证法的学习和之前的学习过程是相关的,并进一步发掘学习动机。

2.“提出假设”是学生自我探究的开始。在给予学生一个问题情境让他们进行意义建构之后,学习者接下来就会思考如何解决该问题,并进一步提出解决方案,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相互之间的交流或者合作,提出的方案是否可行,得到的结论是否正确。确保接下来的探究过程有意义。这样就极大的提高了课堂上,学习者的参与度和主动性。

3.组织探究是核心环节。学生围绕之前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搜集获取相关信息,通过一系列的整理分析对提出的假设进行论证,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在自然辩证法中,可以将课程内容设置成专题式,每一个专题给学生一个情境让他们小组合作探究。

4.结论并反思。教师在此时应该加以引导,让学习者相互之间讨论交换想法和意见并积极发言,带动课堂气氛,最后对整个过程进行评价,总结学习者得到的结论并引申到更深层,使他们更深刻的理解问题。反思整个探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引导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与反思,不断发展他们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郭贵春.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2.

[2]王逢贤.学与教的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150-155.

[3]何振丽.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模式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 2006.

[4]丁邦平.探究式科学教学:类型与特征[J].教育研究,2010(10):81-85.

作者简介:

篇5:自然辩证法课程学习心得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间半个学期就过去了。本学期,我认为在我觉得比较幸福的几件事中有一件事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有幸聆听了朱方长老师讲授的《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在选修这门课程的时候,就听师兄说:“这是湖南农大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精品课程,很有意思,一定要去听听。”再加上自己平常也比较喜欢阅读哲学方面的一些书籍,所以在两门供选择的课程中毅然选修了这门课程,并且每次听课都坐在前排,以便近距离地感受这位广受学生喜爱的老师的风范。在如此美好基调的牵引下,第一次有缘来到了朱老师的课堂,选择了讲台正前方向第二排的座位坐下,静静地打开笔记本,迎接朱老师的开讲。听完朱老师的第一节课后,确实感觉朱老师很不同寻常。不仅课讲得绘声绘色,深入浅出,十分精彩;而且朱老师其人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和令人羡慕的气质。朱老师是在用心向同学讲授这门课程,朱老师对学生和课堂的责任心是十分令人敬佩的,将一位老师教书育人的品格展现的淋漓尽致。虽然本课程的课时较少,但对我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体会了不少的心得。

一、科学精神与迷信和伪科学的哲学反思

针对我们这些研究生,朱老师首先和我们探讨了一个概念——科学精神。他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即求实精神、理性精神、质疑精神、求真精神和创新精神。求实精神就是告诉我们不论是日后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还是其他的事情,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事实胜于理论,事实胜于雄辩。理性精神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能仅停留在直观感性的层面,更要用冷静的头脑思考分析事物的本质。质疑精神传递给我们的是,任何科学方法和结论都具有相对性和局限性,任何理论都可以发展,都有改善的空间,科学的传承中是可以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任何理论都没有执政地位,科学的传承不同于宗教,为了维护宗教的神话性,传承是保持一成不变的。所以这一精神告诉我们这些科学传承人,科学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都是可以质疑的。求真精神则告诉我们要热爱真理,追寻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奥秘和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任何真理都不应带有标签,都应该纳入我们的认识视野,要摆脱标签的束缚。最后创新精神告诉我们科学永远都处在动态发展之中,任何现存的结论都只能接近客观真理,而不能穷尽一切真理,所以我们应当不断地对科学方法和结论进行创新。在老师鞭辟入里的讲解后使我对科学精神有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认识,这对我日后的科学研究工作和生活都将会有比较好的指导意义。在当前社会,科学精神也出现了危机,主要的原因就是人们片面追求功利化,导致出现了一系列不好的影响。这一点我很有体会,因为这个学期我自己经历了一段心态很不好的时期。总是听社会上的朋友们谈功利社会,感觉很不是滋味。于是自己也萌发了要尽快发好的文章的想法,这种急功近利的冲动落实到具体的实验时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首先是查阅资料就很不到位,导致实验设计本身就有很大的问题;再则就是在实验的实施过程中,不尊重事实,经常出现编造数据,就是为了尽快发文章,这是很不对的,现在还是个学生,如果照此发展下去,必然就是一系列的学术造假,不堪设想。正是因为在《自然辩证法概论》课上有幸接受了朱老师的很多思想,才让我痛下心来好好反思了一段时间,才渐渐摆脱这一困境,很是庆幸!面对当前的科学精神危机,朱老师也谈了一些拯救策略。我们必须要纠正科学研究的社会价值导向偏差,改进科研评价体系,净化学术风气,并建立培养科学精神的社会大环境。

对于朱老师关于迷信和伪科学的基本观点,我也是比较推崇的。他说:“凡是盲目地相信或盲目地不信,过分地相信或过分地不信,通通都是迷信。”和“伪科学是指违背科学精神的伪装的科学。”当前,我们要做到学会去弘扬科学精神,坚决反对迷信和伪科学。

二、古希腊自然哲学与近现代科学发展

古希腊自然哲学是西方哲学最初发生和发展的阶段,是西方文化历史中理性科学之源。就其对欧洲科学的影响而言,最值得关注的是毕达哥拉斯学派关于数的观点以及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宇宙万事万物都具有数的特性,数是万物的始基。世界是一个由数与数的关系构成的和谐系统,每一种事物都是一种数的和谐,数是构成千差万别的事物的根本原因。这一点和中国易经文化中的数有异曲同工之妙,将现象进行数字化表征,后又转换为现象。中西方文化通过数进行了很好的沟通和融合。万物皆数的思想对欧洲科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对近代科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近代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和地质学等学科的产生和发展。这一专题的知识基本让我对古希腊自然哲学和近现代科学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我梳理了基本的脉络,对我以后深入了解这些知识有很好的导向性作用。

三、中国古代自然观及其当代意义

朱老师在讲解这一专题的开始,就对一种说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提出了质疑,驳斥了这种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无限夸大的说法。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至少就没有包含中华民族的文化,所以中国共产党才提出要将马克思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即与中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相结合。从而很自然的引出了本专题的内容。而且这专题中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也是我一直感兴趣想去了解的。朱老师深入浅出地将“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天干地支思想”等模块的知识讲解的很到位,十分引人入胜。在朱老师看来,“阴阳学说”的基本观点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解读。第一,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阴和阳相对立的两个方面,而对立的两个方面又是相互统一的。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第二,阴阳之间互相交感、牵制,消长平衡。第三,阴阳之间互根互用,互相转化。第四,阴阳之间同性相斥,异性相吸。这其中有些思想和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规律所表达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朱老师运用阴阳学说对当前社会出现的同性恋现象进行了解读,认为这种现象是不合自然发展规律的,不利于人类伦理道德的构建。“五行学说”则告诉我们,宇宙中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分归于木、火、土、金和水这五类场能之中,一切事物之间的联系、运动、变化均受五行生克制化规律的支配,宇宙中存在着多种未知神秘的场能,其五行生克对人事吉凶发生影响。最后谈及的天干地支思想则是易经中时间和空间的推演,这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传递的思想有共通之处。朱老师这一专题的精彩讲解基本为我今后深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做了一个很好的导引和启蒙。

四、当代自然观与优秀传统文化

这一专题让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全息思想,也是目前为止本课程对我最大的启发之处。全息思想是指部分包含整体信息的思想。不仅古代文化中有丰富的全息思想,而且现代的分形理论、中医理论、生物全息论、易经八卦和汉字等也越来越揭示大自然的全息奥秘。其中我对汉字的全息性体会很深。因为前段时间经历了思想上的一次比较大的反思后,估计是自己那段时间想问题想的太多,导致心火过旺,火气到了晚上还往头上冲,使得我有连续一个星期左右的晚上睡觉都有大喊大叫的现象,严重打扰了宿舍同学的休息,而这些我自己却全然不知,还是宿舍同学跟我反映的。开始的时候,我也是买了一些降火的菊花泡茶喝,效果不是很明显。碰巧那段时间有幸聆听了朱老师课上推荐的方法,就是试着去听听佛教音乐“六字真言”、“心经”和“金刚经”等,去接受这些信息和能量,真的奇迹随之发生。我当天晚上听了这些曲子,结果当晚就睡的很安静,不再有之前的那些奇怪现象了,这之后也没有出现那些现象。这事,对我来讲,简直就太神奇了。还有就是朱老师特别对“人”、“男”和“女”的汉字全息做了解读,使我受益匪浅,获益良多。他从两个方面对“人”的基本文化内涵进行了解读,我很认同这些观点。第一,人要站起来。经济上要站起来,不依靠父母,不依靠别人;同时思想上站起来,有自己的人生观,能独立思考。第二,人要有仁爱。首先,要有孝心,孝敬父母,对家庭负有责任;其次,要有爱心,博爱天下之人,对社会要有责任感。“男”字的基本文化内涵也告诉我一些成为男人的基本支点。第一,在相对比较的前提下,重体力活应由男人来承担,男字从力;第二,在困难和危难时刻,男人要站到第一线,男音通难;第三,在享乐和娱乐场所,应当女士优先。同时,“女”字的基本文化内涵提升了我对女性的一些认识。朱老师认为:“第一,女人要有水的温柔。水寒而能接受阳光,水柔而能以柔克刚,水变而能普济众生,无所不为;第二,女人要有坤的含蓄。乾为天,坤为地。大地包容万物,含而不露,滋养众生,贤德恩惠,无所不能及。”

篇6:学习自然辩证法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工科生,我向来不对政治理论的书籍“感冒”,如果让我读一本政治书,我更乐意去计算一个方程。说实话,对于这学期的《自然辩证法》课程,起初我并没有特别的兴趣。可随着课程的推进,在刘教员的讲解下,我发现这门课并不只是想我看到的那么简单,它涵盖万千,是很多文人墨客以及各领域大家集成的产物,它的很多内容可以适用于生活的各个领域,能解决一些我认为和它毫不相干的问题,这也让我对理论的知识更加重视。

课程中教员讲述的《自然辩证法》,其广义的定义是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科学技术发展史为基础,研究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生产力功能。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技研究方法论三部分内容,其中,人与自然、科学实践与科学认识之间的矛盾贯穿自然辩证法体系的始终。

如今,自然科学发展是这样的迅速,基本粒子的研究、天体物理方面的重要发现、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一系列新兴科学技术领域的出现,都说明现代自然科学正酝酿着新的重大突破,而随着自然现象的内部联系的被逐步揭示,现代自然科学更显示出新的特点,那就是:各门学科的相互渗透和交叉,各种方法、手段的综合运用,宏观、微观不同层次之间的互相联结等,这就需要运用更高程度的理论思维—唯物辩证法去进行辩证的综合工作。科学精神的关键在于辩证的批判。我们要培养有条理的怀疑主义精神,不承认任何神圣的不可批判的东西,勇于批判别人和接受别人的批判,不轻信他人的观点。哥白尼推翻了“地心说”,贝克勒尔否定了原子不可再分的理论,爱因斯坦创立了著名的相对论„„无不是对怀疑主义精神的最好诠释。当然,这种怀疑又是理性的、有条理的怀疑,是建立在科学的实验及严密的逻辑基础之上的。从歌德巴赫猜想到电梯问题,从宇宙大爆炸学说的证明到生命起源的探究,从人体基因结构的破译到宇宙中暗物质的追寻„„都能够说明科学实验和逻辑推理的必要性。批判性思维给我的启示是要正确地处理好对待学术权威的态度。有条理的批判,反映了研究者的理性精神和感情中立的态度。在一个学术共同体内,对某些学术权威或者自己的导师给予相当恰当的尊重是合理的,也是必须的。因为在学术共同体正常的运行机制下,学术权威的形成不是靠权利杠杆建构的。学术权威在其共同体内的作用就如一个灯塔和蓄水池,能把从事某项研究的人员汇聚起来,并指明前进的方向。这种方向的指明,不是靠他的权力,而是靠他的学术研究能力,因为他可以凭借自己敏锐的直觉,避免撞到前进航线上的暗礁。因此,给予学术权威和自己的学术前辈必要的尊重,可以使自己的研究少走弯路,更多地在学术共同体内得到帮助。

转眼,一学期的课程已经结束,但是刘教员每一节课富有激情的讲课态度和严谨的治学作风,对我今后在人生思考或在职业生涯规划我想都有一定影响。本学期虽然课程内容不多,但其中教员安排了多次研讨活动,也鼓励我们惊醒思考和发言,在学习与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大家更能结合自身体会与感悟对本门课程进行学习,更具有实用性。

工科研究生是学习工程技术的,将来也是要从事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因此,工科学生应把主要精力放在学好、学精自己的专业以及与本专业有关的基础科学与技术科学知识上。但是,仅仅精通本专业的知识,还不能或不足以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或科技工作者。首先是因为,一方面在现代技术教育中,专业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门化。而另一方面,现代技术问题又越来越综合化,任何一个技术问题的解决,往往要涉及许多学科领域,不仅需要本专业的知识,而且需要相关学科知识的配合。如现代数控机床技术,不仅涉及到机械,而且与自动控制、计算机技术等密切相关。因此,现行的越来越专门化的技术教育与技术的一体化发展趋势是相背离的。其次,技术与社会密切相关,任何技术都是由社会中的人去掌握和操纵,任何一件技术产品又都是为社会服务,供社会所“享用”。技术社会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工程技术人员不仅要懂得技术知识,而且必须了解必要的社会知识。如工程技术人员在设计机器时,要使操作人员方便省力,必须懂得人体工程学的知识;要使产品外观美观漂亮,还得掌握一些心理学与美学的知识;还有诸如经济学、社会学等也是一个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知识。缺乏这些知识,有些设计尽管从技术本身考察合理可行,但由于外观设计“傻大黑粗”,操作费工费力,成本昂贵等,未必为社会所接受。而现实中,工科学生不仅把自己禁锢在自己狭窄的专业中,而且非常缺乏社会知识;因此,就必然会出现有些学生在学校“高分”而在实际工作中“低能”的现象,空有满腹经纶而无用武之地,宏伟的设想、设计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校 教育没有帮助他们找到技术与社会的联络点。而自然辩证法恰恰在这方面弥补了现行教育的不足。首先,自然辩证法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它不仅把科学与技术联系起来,而且也把技术本身作为整体来考察。它使得学生们从哲学、社会的高度上认识到,技术本身也是一个体系。社会中任何一项技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着的,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联系起来存在于社会之中。就工科院校的教育体系来说,虽然设立了各门专业,但各门专业之间是紧密联系着的。任何一个专业都不能脱离其他专业而“孤军深入”,相关或相邻学科的超前和滞后发展往往对该学科也有制约和影响。如学机械专业的,并不能把“电类”专业的知识认为是事不关己,机电一体化才是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不得不在愈来愈狭窄的专业领域内从事学习与研究,甚至使一些人沦为狭隘分工的奴隶,但同时也使得各专业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因此,工科学生不应也不能囿于自己狭窄的专业,从认识上打破专业“壁垒”,拓宽专业面,广泛吸取各类专业的知识素养,这样才不会眼光狭窄。

上一篇:招投标自查整改报告下一篇:大学纪检宿管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