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语文教案

2024-04-10

《螳螂捕蝉》语文教案(精选8篇)

篇1:《螳螂捕蝉》语文教案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导书写生字

篇2:《螳螂捕蝉》语文教案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吴王准备攻打楚国,大臣劝阻无效,并且下了死命令,一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住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吴王、少年的人物形象;春秋时的形势等。)(板书:吴王攻楚)

二、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对话部分的内容。少年:聪明、勇敢。

(少年的聪明就表现在他能巧用螳螂捕蝉的故事来劝说吴王放弃攻打楚国。)

1、出示对话部分的内容(这就是少年对吴王讲螳螂捕蝉故事的经过。)(1)练习分角色朗读(学习小组)

注:由学习小组长选一个读吴王的话,选一个读少年的话,其他两个做评委。(2)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自评,互评)(请同学先点拨点拨。)指点示范后,再指名分角色读。(评价过程注意点拨。)

2、出示“螳螂捕蝉”图(课件)读完螳螂捕蝉的故事,咱们再一起来看看螳螂捕蝉图。(1)对照这幅图,请大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听听。(2)学生自练(3)指名讲故事。

3、师: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对蝉、螳螂、黄雀说什么? 蝉、螳螂、黄雀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隐患(教师板书)

4、齐读螳螂捕蝉的段落。(媒体出示)

5、我们明白了故事当中的道理,那吴王明白吗?(明白)哪里可见(恍然大悟)(1)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一下子明白过来;原来不明白)(2)哪里可见吴王原来不明白?(回到第一小节)

a:吴王执意要攻打楚国,不听劝告,还下了死命令。所有的大臣都没说服吴王,这时你想对大臣说什么。(表演大臣们可能怎么劝阻。)你们说我这个吴王是个怎样的人。(固执)(3)就这样一个固执的吴王,怎么会由于少年的故事而改变想法呢?这是什么原因呢?看来咱们还得研究研究当时这段历史。(4)出示战国形势图(媒体演示):联系刚才螳螂捕蝉的故事,从这幅春秋形势图上,现在你就是吴王,你会从中明白什么?(引导学生将吴国分别比作蝉、螳螂、黄雀说话,如:我们吴国就像那螳螂,楚国就是那蝉,我们很容易能打败楚国。但我们进攻时,其他诸侯国就会像黄雀一样攻击我们。)(5)学生互说。(6)汇报(板书)(理解“不堪设想”)

6、教师小结:吴王的确也悟到了这点,所以他是怎么对少年说的,(指名说)假如你就是吴王,你会怎么说、怎么做?为什么?(爱国)课文学到这里,吴王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作业:

1、请大家把螳螂捕蝉的故事相互演一演。

2、请大家回去后把螳螂捕蝉的故事讲给家长听。附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篇3:《螳螂捕蝉》语文教案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对寓言这一体裁, 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的情节, 不善于思考蕴含的道理。因此, 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围绕具体形象的故事, 抓住关键的语句, 深刻理解文章内容, 领悟其中的道理。

【目标设定】根据教材编写意图, 结合本课时教学实际情况, 从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 笔者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复述课文。

2.凭借具体语言文字, 感悟少年的聪明机智, 弄清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的故事之间的关系, 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其中感情读文, 懂得寓意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具准备】投影片、自制王冠、古筝曲、蝉、螳螂、黄雀等动物图片。

【教学方法】本着不被传统思想所禁锢, 一切为着学生发展的原则,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两种手段和方法:

1以读悟为主线, 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螳螂捕蝉”是一个经典故事, 语言生动寓意深刻, 很有文化含量, 值得学生品味。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以读故事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 着力集中品读最精要之处, 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 读中圈画感悟少年的非凡智慧, 分角色朗读再现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等, 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尽显个性地在文本里“畅读感悟”, 咀嚼文本精华、体悟内蕴情感。

2.以明理为强音, 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喜欢这样一句话:语文是学生精神栖息的家园, 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于是教学伊始介绍故事暗含寓意, 初读“螳螂捕蝉”, 埋下伏笔;参照对比探究寓意;创设情境内化寓意, 变他语为己语。环环相扣, 浑然一体!

一、故事引入, 激发兴趣

激趣:最近老师看了一则幽默小故事, 特别有趣, 想不想听? (师述故事——一群蚊子在池塘边激动地传递着一个消息:在十几里外的一个小楼里有一个胖子, 长得又白又嫩, 吸出的血液鲜美无比。蚊子们商议, 该如何去享用这道美味。蛤蟆悄悄接近池塘, 美滋滋地数着蚊子的数目:“这些蚊子可不少, 真是一顿大餐。”蛇伸出它的头, 紧盯着蛤蟆:“只要你一开始吃蚊子, 我就进攻, 哈哈。”鹰的目光穿过草丛, 锁定忘乎所以的蛇, 缓缓地降低了飞行高度。一个小伙子躲在大树下, 举起猎枪, 瞄准了老鹰:“低些, 哈哈!再低些。”不远处有一辆警车, 一名警察正在一边用望远镜观察, 一边说:“这小子非法捕猎, 等他一开枪, 我们就行动。”

车里的警长又白又胖, 一手拍着自己的脸, 一手挠着腿上的痒说:“这么多的蚊子!快、快帮我打蚊子, 快点!”

导入:听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想说的?随便聊一聊!与这个故事相类似的还有很多, 23课中就有一处堪称经典。

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是埋藏在每个青少年心中饱满的种子, 教师必须用各种方法去催生这些种子, 使它们萌发。如此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更加切合了主题, 为本课寓意的理解埋下伏笔。

二、咀嚼文本, 潜心涵泳

(一) 着力集中, 品读最精要之处

1.打开课文, 找出具体自然节 (9、11) 。

2.自由朗读, 圈画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 它们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3.指名回答, 随机张贴蝉、螳螂、黄雀小图片, 板书“捕、啄、打”。

4.这段话对“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描写的惟妙惟肖, 请同学们再读一读, 找出相关的词语体会一下, 相信你会有很深的感受。

5.交流反馈:“蝉”:高高在上, 悠闲、自由自在;此刻它心里在想什么呢?却不知道……如果你遇见这种状况, 你会对它说些什么?“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螳螂心里又在打什么主意呢?却不知道……劝劝它吧!“黄雀”:“伸长脖子”, “啄食”, 黄雀又在打什么如意算盘呢, 快点告诫一下它吧!

6.小结:蝉、螳螂、黄雀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指名回答) 板书:唉!只顾眼前利益, 不顾身后祸患, 危险!

7.练读。读出它们三个的得意忘形, 各怀鬼胎和身后祸患的暗藏杀机。

8.指名朗读, 比比谁读的更为生动、形象。

9.这就是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遂书写课题)

(二) 参照对比, 懂得“螳螂捕蝉”一语双关的深刻寓意

过渡:寓言就是借一个假托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我们以前接触过的掩耳盗铃、狐假虎威都是如此。那么螳螂捕蝉是想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呢?

1.读一读第11节, 并展开小组讨论。

2.指名回答 (鼓励用自己的话) 。

祸兮, 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

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做事要瞻前顾后, 三思而行啊!

3.小结:这正是 (齐读并——)

4.我们明白了, 可是这个故事是谁讲给谁的, 他明白了吗? (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节和最后一节)

5.指名回答 (最后一节) , 引导理解什么叫“恍然大悟”, 并追问他悟出了什么?

6.集体交流, 随机引导学生发散想象“不堪设想”的后果, 懂得蝉、螳螂、黄雀与楚国、吴国、诸侯国的对应关系, 在对应动物图片下板书:楚国攻打吴国乘虚而入诸侯国。

7.小结:知错就改, 善莫大焉。相比前面的主观专横判若两人。

练读这两节, 比比谁能通过读书很好的展现吴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 (可以加上适当的手势、动作等)

8.指名朗读。

(三) 再读探究, 感受少年的非凡智慧

过渡:没想到大臣们众口铄金也没能说服吴王, 一位少年竟做到了。真好奇那位少年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身上有哪些闪光点呢?

1.选择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2~8自然节, 在相关词句旁写下自己的体会

2.集体交流:

这位少年是一个非常勇敢的人。因为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了, 不允许别人来劝阻, 他还要去劝说, 说明他真有勇气。 (勇气可嘉)

从这里还能看出少年非常关心国家大事, 如果不为自己的国家着想, 他就不会冒着生命危险去劝说吴王了。 (为国分忧、十分爱国)

“第二天清晨, 他拿着一只弹弓, 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 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从这里能看出, 少年劝阻吴王的决心已下, 说明他很有勇气。因为他的衣裳和鞋子都被露水打湿了, 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还在等待吴王的到来, 可见他的决心确实很大。 (坚定决心)

露水打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 说明他起得很早, 不怕吃苦;一转就是三个早晨, 说明他有足够的耐心;而且他还毫不介意, 说明他一心只想劝阻吴王, 其他的什么都没放在心上。 (不怕吃苦、大局为重)

3.适时点拨:少年果真见到花园里“螳螂捕蝉”这件事了吗?他不去直言劝谏, 而选择在花园“打鸟”, 给吴王讲故事, 又说明了什么? (智慧非凡、有勇有谋、用心良苦等)

4.友情提醒:

语气、谈吐符合人物的身份。

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

鼓励再创造。

激趣:想不想当一回智慧的少年?又想不想做一回“权倾天下”的大王呢?选择感兴趣的人物自由组合分角色练读2~11自然节。

5.推荐小组分角色配乐朗读。

设计意图:《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 要以学生实践为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深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乐趣。”为了落实好这一点,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以读故事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 着力集中, 品读最精要之处, 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 读中圈画感悟少年的非凡智慧, 分角色朗读再现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等, 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 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尽显个性地在文本里“畅读感悟”, 咀嚼文本精华、体悟内蕴情感。

三、创设情境, 巧攻复述、升华情感

设计意图:“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 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学课文只有入境才能情真意切。于是笔者又设计了——

1.情境一:吴王听了少年的话, 恍然大悟, 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 而之前他已下达了死命令。那么, 第二天上早朝的的时候, 他该会怎样解释这一新决定呢?四人一组讨论、并推荐吴王 (戴上王冠) 模拟早朝。

2.‘退朝’了, 各位同学也该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了! (自由发言)

3.情境二:生活中也有许多当代吴王。比如小明同学每天不问学习, 只顾沉迷于网络游戏, 享受网络游戏带来的那种飘渺的快乐而不可自拔。现在老师就是小明, 谁来劝劝我! (指名回答, 师配合表悔改)

四、作业布置, 延伸课外

本着新课标中语文作业的布置应加强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无限延伸课堂, 加强实践性的宗旨与大阅读的精神, 布置以下作业:

1.排演课本剧《螳螂补蝉》, 评选优秀导演、演员

篇4:见证螳螂捕蝉

那是一个夏日星期天,我和一群小朋友来到小树林里玩。刺耳的蝉叫声,把我逗引上了一棵大树上。我实实在在想捉住一只叫声最好最响的蝉。我正准备慢慢靠近蝉时,不知从哪儿突然飞来了一只螳螂。那螳螂膘肥体壮,一身绿装。从鸣叫的蝉背后,小心翼翼地向蝉靠近。我正纳闷儿了:难道这螳螂真的和我争抢这玩意儿?我捉蝉是为了好玩儿,而它捉蝉真的是为了生计?况且,一只蝉的体重远远大于螳螂。蝉为何就能轻易成了螳螂的口中之食呢?我决定静观这场恶仗的到来。

只見螳螂不动声色地爬到了正歌唱在兴头上的蝉身后了,它猛地举起了它那大铁钳一样的臂向蝉抓去。眼望着这只蝉就要成为了螳螂的美餐了。在这生死攸关的紧急关头,我不知怎么的,动了恻隐之心,突然感到了蝉的可怜与无助。我不想看见悲剧在我眼前上演,就赶紧摇了一下树枝,把那只蝉惊飞了。蝉飞走以后,我心里暗自高兴。心想,我总算是救了蝉一命,做了一件好事。而我又觉得对不住螳螂,因为我把它的美食搅黄了,让它挨了一次饿,我亏欠了它。在自然界中,生物们本来就是弱肉强食的,我救了个弱的,说不定就会饿死一个强的。帮了这个,准会对不起那个。说不定就因为人类过多的干预其中的一些事,就会造成生物链的缺失,会发生人类不愿看到的新的自然现象。它们应该自己去珍惜生命,而不是让别的势力去保护它们。说不定,这次你救了它,下次它一不留神,又成了别的动物的美餐了。救它和不救它,帮它和不帮它,都成了没意义的事。想到这里,我决定给那只螳螂捉一只蝉去补赏它,我在树上找了很久,终于在隐蔽处发现一只蝉,我一把抓住它。我突然感到奇怪,怎么这只蝉一点也不挣扎?我把它放在手心里,它一动不动。我意识到它是只死蝉。不过,死了也可以吃嘛,动物也不讲究这一点。于是,我把蝉放在那只饿急了的螳螂前,那只螳螂立即用它的一对大镰刀割了割,放在嘴边一闻,就把这蝉丢了。我立即感到了些愧意,也突然悟出了一些道理:螳螂不吃别人恩赐的食物。不吃已经死了的食物。它吃的是自己捕获的食物,它靠双手养活自己。

见证螳螂捕蝉,我想了很多很多:要生存,必须拼搏。只有靠自己的能力,付出辛勤的劳动,才能心安理得地享受。不劳而获的东西,不一定是好东西,也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

篇5:螳螂捕蝉教案

课题:课文10

螳螂捕蝉 课型: 新授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吴培兰

授课时间:2013年4月1日早上第一节 教学要求:

1.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方法,明白不能织看中眼前的利益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说到,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板书:吴王伐楚),遭到大臣们的反对。原因是„„但即便如此,吴王固执地说„„

就是这样一个顽固不化的吴王,在听了一个少年的话后,却——改变主意。

二、质疑

请大家读第1自然段,第12自然段,说说大臣们和少年的劝有什么共同之处?为什么大臣们的劝说失败了,而少年的劝说却成功了?(生自由讨论回答)师小结:因为大臣们是直接劝,说话比较直白,而少年则是引用一个故事委婉的劝,那么少年到底说了什么故事,让吴王转变了想法呢?

三、解惑

1. 生找出少年所说的那个故事(读相关的句子)2. 板书:蝉——(学生描述: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喝露水);螳螂——(学生描述:拱着身子

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3. 思考:少年说这些,是想告诉大王什么道理?(生回答)

4. 书中是如何说的?(生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5. 思考:它们眼前的利益是什么?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是什么?

6. 听力少年的话,吴王明白了吗?从哪里看出来的?(生读相关句子: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想象:吴王第二天怎样告诉大臣们自己的决定呢?(生自由想象回答)我们可以看出吴王是个怎样的人?(知错就改)

小结:少年说的故事终于改变了吴王的想法,你认为少年是个怎样的人?(生概括:聪明机智)

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的聪慧与机智呢?(生找相关句子说说)出示课文一起找:第三自然段(读一读)

7. 这位少年劝说的巧妙之处就在于不仅引入了故事,还选择了合适的时间与地点,让我们一起把少年与吴王的对话来演一演吧(生合作表演)

四、反馈

1.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生说螳螂捕蝉的道理,劝说要用合适的方法)

2. 是的,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不仅懂得了螳螂捕蝉的道理,还明白了劝说别人要选择适合的时间、地点和方法,也就是说话要讲究艺术。例如,我们可以用《鹬蚌相争 》的故事来告诉别人 „„,用《掩耳盗铃 》的故事来告诫大家 自欺欺人是不对的„„用《亡羊补牢》的故事来告诉大家知错就改还来得及。

篇6:《螳螂捕蝉》教案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

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

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

(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

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

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

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词语,读,正音

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

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

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想:你读明白了什么?

2、交流:

(1)故事的起因是什么?

(2)大臣们的意见正确、考虑周到。

(3)吴王主观、专横。(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3、指导读

4、齐读

六、作业

1、描红

2、家作:抄词、默词、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一、听写几组词语

1、师:这节课先请同学们听写几组词语,老师一组一组地念,同学们仔细听,记住了再写下来,边写边想这几组词有什么联系?

蝉悠闲自由自在

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

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

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正隐伏着祸患

2、出示词语,自己批改,全对的打“A”,错的在旁边订正,统计对错。

二、讲故事

1、师引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吴王准备攻打楚国,不听大臣的劝告,而且下了死命令,谁再来劝他,他就处死谁,这时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在花园里给吴王讲了这么一件事,请同学们认真听,用心记,是怎样一件事。老师讲完要请同学们来讲。

2、师出示:图(1),示范讲故事

3、指一名同学讲

师:故事讲完了,谁记住了能讲这个故事,可以看看我们刚才默的几组词,其他同学仔细听,等会儿请你们评一评这位同学讲得怎么样?(学生评价后,再请另一位同学讲)

4、小结,引出成语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板书)

虽然黄雀在螳螂和蝉的背后,但它也没有想到自己背后还有一个少年。所以,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这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所寓示的一个道理。

三、学习课文第2——12自然段

1、少年给吴王讲这么一个故事,那么他只是为了讲这个故事吗?(不是的,为了劝谏吴王)

2、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呢?请你仔细地读课文,想象当时他的神态、动作

(1)自由读,

(2)指名读,再评议

(3)同桌分角色读,可加上动作

(4)推荐全班演一演(有什么建议)

四、明理

1、少年给吴王讲故事的目的达到了吗?

2、从哪里看出来的?(恍然大悟)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说说词语的意思

(3)吴王彻底明白了什么?联系前文想一想。

五、总结

1、学到这里,你对吴王有什么了解呢?

(1)固执

(2)知错就改

2、小结:是啊,我们看待任何一个人都应该一分为二,正确地看待。

3、那你们觉得这位少年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机智、聪明。他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劝吴王,让固执的吴王听了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4、后来,人们把它演变成了一个成语,告诫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隐伏的祸患。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它,记住这个道理。

六、作业

1、复述课文

2、造句:

自由自在——

恍然大悟——

附板书: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恍然大悟

(二)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说出“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语言文字,熟悉课文内容,理解文中的寓意。

教学难点:

让学生凭借课文内容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资源开发:

从生活周围寻找如螳螂一样的人,分析因顾眼前利益而带来的祸患。

媒体使用:

生活小故事及相应的图片,配套教材课件。

设计理念:

生活处处皆语文,借用生活中的语言材料深化理解课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地进行学习。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螳螂和蝉和两种不同的昆虫,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

要求: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查自读情况。

1.指名分段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

2.检查有关词语的理解。

投影出示: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1)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联系词义。

(2)指名说,集体讨论。

3.针对前面的几个问题,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个故事的起因是哪些自然段,写起因、经过、结果。

2.组成小组想到交流讨论。

3.集体交流,讨论。

4.分段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指名书写生字。

1.出示生字。

2.指名读。

3.师生评价。

4.学生描红,临写。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2.螳螂和蝉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二、指导精读课文。

1.精读课文第一段。

(1)精读第一段,注意读好吴王的话。

(2)你认为吴王应该出兵吗?为什么?

(3)从文中哪些词可以看出吴王考虑问题不太周全?

(4)如果你是大臣,会想什么方法劝阻?

2.精读课文第二、三段。

(1)轻声读课文,自己复述故事。

(2)同桌互说。

(3)指名说,同学评议。

(4)讨论:少年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他的故事为什么能打消吴王攻打楚国的念头?

出示: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得如果其它诸侯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你认为这两句话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

3.运用词语“自由自在”、“恍然大悟”说话。

相机出示: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三、复述练习。指名复述,结合对学生的评议,指导学生掌握复述的基本要求,既要把起因、经过和结果简明扼要地交代清楚,又要能把关键的地方讲,生动。

四、学生质疑,结合质疑小结课文。

五、作业:

1.讲述故事。

2.练习说话。

篇7:螳螂捕蝉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少孺子的劝诫办法巧妙在哪里,能够体会出少孺子是个怎样的人。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理解课文讲述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教学难点:理解少孺子的劝诫办法巧妙在哪里,懂得语言所蕴含的道理。

课前三分钟展示寓言故事展示——刘亚婷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螳螂捕蝉》。

二、回顾故事,概括主要内容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谁愿意先来读读?

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有没有人补充。(说明他说得很详尽了)

2、听他刚才的叙述,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少孺子)

3、能不能用一句话说说这个小故事?(少孺子用故事劝吴王不要攻打楚国)板书——少孺子劝吴王

4、是直接劝的吗?那要让你在这里填一个字,你会填什么?

(点睛之笔!善哉!妙极!)

三、深度理解少孺子劝诫之“巧”

1、前文说道:少孺子欲谏不敢,故而智劝吴王,究竟智在何处?快来揣摩一下少孺子的心理,默读课文,画出相关语句,并做简单批注。

2、学生自学,思考

3、大家思考的这么认真,先不着急汇报,小组间交流交流。汇报:

(1)巧在用故事间接地劝诫,而不是正面直接劝阻,避免了被处死的危险。(板书——巧用故事)谁再来说说?(2)通过故事,巧妙地让吴王认识到自己就好比那三只动物,与它们有共同点,那就是只看到眼前利益,却忽略身后潜在的危险和祸患。

引导:这几位同学都关注了少孺子所说的那个故事,有没有关注其他的?

(3)他的举动也很巧妙。他并没有直接上去讲故事,而是故意在花园里游走三天,任露水打湿衣服,就是想吸引吴王的注意。让吴王主动来找他。(板书——巧设偶遇)

4、哎呀,孩子们,听你们这么一说,老师也觉得这个少孺子真不简单啊!可是还有一点不明白,吴王听了这个故事,怎么就不出兵了?(指名说1、2)

5、正如同学们所说,你们看。

春秋时期,吴国、越国、楚国三个国家最为强盛。吴王一直野心勃勃,想要争霸一方。而楚国国力确实比吴国弱。这三个国家中,吴国和越国相邻,但关系很不好,而楚国和越国的关系却很好。讲到这,你们知道原因了吗?

吴王怕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更何况“黄雀”还不止一只,北方还有那么多潜在的“黄雀”呢!

6、所以,吴王最后说“善哉!”乃罢其兵啊。

7、故事讲到这里,你们说少孺子是个什么样的人?

8、那么就让我们再现一下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课文吧。

9谁还想再读读?这次老师把旁白去掉,还要提个要求,要走进人物内心。

10、现在两组同学都为我们再现了这个小故事,那么你从故事中受到了怎样的启发呢?或者说你悟出了什么道理呢?

11、你们理解的特别好,快,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读课文吧。

四、群文阅读,开阔视野

1、孩子们,其实,在中华悠久的历史文化中,有太多这样的寓言故事了,虽短小精悍,却包含深刻道理。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两则非常有趣的寓言,读读看,你能读懂什么?

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①,芒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而往视之⑤,苗则槁矣⑥。——《孟子》

[注释] ①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长(zhǎng)——生长,成长,揠(yà)——拔。

② 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③ 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④ 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⑤ ⑤趋——快走。往——去,到..去。⑥ ⑥槁(gǎo)——草木干枯。

(自然界万物的生长,都是有自己的客观规律的,人无力强行改变这些规律,只有遵循规律去办事才能取得成功。)

截竿进城

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不能总根据老经验、老规矩办事,考虑事情要根据情况,灵活处理。)

篇8:螳螂捕蝉

妇女很有礼貌地回答:“大爷,这高科技清洗就是利用一种全新的技术,把油烟机清理得干干净净,跟新的一样。油烟机要是长时间不清理,不仅排烟效果不好,费电,还会对人体造成极大的危害。清洗一次才要40 块钱,给老年人再优惠点,只要30 元就可以。”

就在刘大爷犹豫的工夫,妇女已经拨通了个电话,用外地口音跟老公联系,聊了几句后,又用普通话说道:“这里有位大爷要清洗油烟机,咱给他优惠点,赶紧过来吧。”刘大爷也就不好说什么了,心想清洗就清洗吧,反正总没什么坏处。留下地址就回家去等着了。

不一会儿,一个小伙子提着工具箱登门了。自称叫刘伟。他进入厨房后,打开了抽油烟机,问道:“大爷,您这机器用几年了?”刘大爷说应该好多年了。刘伟告知刘大爷,这抽油烟机的零件已严重磨损,风轮跑偏,需要更换一个新风轮,否则清洗完了也不会好用。

刘大爷以前在报纸上、电视上看过老年人在清洗油烟机时被换天价零件的受骗报道,他为此还经常告诉同伴千万不要上当。所以今天他多了个心眼儿,就问小伙子“:你也装配件?”

刘伟立刻摇摇头说:“大爷,我只管擦机器,没有配件,您可以给厂家打电话,千万别买路边小店里的便宜货!”刘大爷听了很受用,人家真是为自己着想啊,于是警惕的心就松懈下来了,连忙道“:小伙子谢谢你了,今天就不洗了,等换了零件再说吧。”

刘伟很爽快地说好。“大爷,我顺便给您检查一下线路吧,老年人应当特别注意安全。”刘大爷心里流过一阵暖流,这比物业服务还好呀。于是给他指了指电闸的方位。

大体瞧了瞧,都没有问题。刘伟返回厨房拿东西准备离开,突然他喊道:“大爷,上面这不是有联系方式吗。”

等刘大爷晚一步进了厨房,刘伟当着刘大爷的面,突然从抽油烟机里拿出一张小卡片,说道:“这里有厂家电话啊。”刘大爷一看那卡片上印着“全国售后服务中心”。刘大爷对此不以为然,小伙子却一再热情建议,“这是厂家电话,打个试试呗,他们要是有现成的配件,换了后,我接着给您清洗,多省事啊!”见刘大爷犹豫,小伙子竟用自己的手机拨了电话。

电话打通后,小伙子赶紧把手机递过来,刘大爷只好勉为其难接到手中。说明情况后,电话那端的售后人员表示,“现在我们正好有工人在您的县城里,等大约半小时吧,让他去您家看看。”

随后刘伟留下一个手机号码,说:“还有一个客户在等着我呢。您换完配件再给我打电话吧。”说着便走了。

不到半小时,一名厂家售后人员来到王大爷家。身上穿着工作服。一进门,就自觉地套上鞋套,并说这是公司的要求。刘大爷给他倒杯水,他说公司规定不能喝客户的水。刘大爷顿时对男子增加了不少好感。

男子对油烟机查看一番后,对刘大爷说:“大爷,您这种型号的机器早已停产,已经没有配件,而且这个牌子已经被一家大企业给兼并了,年初的时候这款机器已被召回,那时候补个差价就能换台新机器,旧机器能折200元至700元。

刘大爷一听自己的杂牌机可以换成名牌机,就禁不住问道:“那现在这项活动还在进行吗?”男子摇了摇头说不知道“,要不我帮您问问吧。”于是掏出手机,一阵交涉,男子对刘大爷说:“因为客户多,又延长了一个月,您要是愿意换的话,我车上就有一台现成的机器,是给别人送的,刚才打电话他没在家,看您着急,就先给您装吧,原价3700 元,您这旧机器用得挺仔细,折价就按最高的700 元算,您再补3000 元吧。您得在这里签个字。我们回去好交账。”刘大爷想了想就同意了,问能便宜点吗。男子说:“对不起,大爷,我们是正规公司,不能砍价的。这是最新产品,微电脑控制,能根据室内油烟的多少,自动开机和关机。”刘大爷一听这个功能好。

男子出去了,很快就扛着一台抽油烟机出现在门口,包装上清楚标着一个全国名牌。

当着刘大爷的面,他打开箱子,让刘大爷验货,说道:“这种新产品只要倒入清洗剂,就可以全自动电脑清洗,省时省力。”收了钱,开了发票,很麻利地给装好机器。刘大爷满心欢喜地把揣着自己3000 元钱的工作人员送出家门……

等他走后,刘大爷才觉得这事有点不对劲。打开油烟机,跟刚才不一样,这回声音很大。心想这下完了,肯定是遇着骗子了!

正在这时,外面响起了敲门声。打开一看,是一个瘦瘦的小男孩。

再说那个自称叫刘伟的人,看同伴出来了,就打招呼大家赶紧走。他们的面包车停在另一个胡同里。可是等他发动起汽车,只见旁边的一棵树摇晃,就是不见车动,越加油门,树越晃动得厉害。于是下车看,吃惊地发现车轮子被用一根长长的铁链子锁在树上了。另外两个人也慌忙下来看。

这时两个十一二岁的小孩出现了。一个小胖子,另一个是小瘦子。小胖子对刘伟说:“知道是谁干的吗?”刘伟问是谁啊,快告诉我,还有急事呢。

小胖子拍了拍胸脯,说:“是我俩干的。”他们睁大了眼睛,不敢相信。小胖子继续说:“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干吗?”刘伟说不知道啊,赶紧打开,否则我们就不客气了。

小胖子毫不示弱,大声说道:“你们就别装了,赶紧把骗的钱交出来。”刘伟几个人先是愣了,随之摇头说没有骗钱啊,我们是做合法生意的。

小胖子就让小瘦子说,只听小瘦子叽里呱啦说了几句外地话,然后指着那个妇女说:“刚才我听见你在电话说的就是这几句,说这里有个老头,应该很好对付,骗几千块没问题。对不对?”

几个人见事情败露了,脸上出现了凶光。刘伟攥起拳头,朝两个小孩挥了挥,说道:“赶紧打开,否则收拾你们!”

小胖子指了指旁边散步和打牌的一大堆人,说道:“只要我们大声一喊,别说车要不成了,连你们也跑不掉了。快点拿钱!你们连老人都骗,真是太可恶了。”

刘伟扭头看了看,如果撒野的话,还真跑不掉,跟几个人嘀咕了几句,从包里掏出了一沓钱,说:“给你们吧。”小胖子把钱接过来递给小瘦子,小瘦子拿在手里,先是用手摸,然后再对着阳光照。“这些钱都是假的。”

小胖子急了:“你们还有假币,罪加一等,要不我们还是报警吧。”

“别,别,小兄弟,这是真钱。我们讹了那个大爷3000 块钱,都在这儿了,赶紧给我们打开锁吧。”说着递过了另外一沓钱。

小瘦子接到钱后,点了点,然后冲小胖子点点头。小胖子磨磨蹭蹭地来开锁。“你们倒是快点啊。我们还有急事呢。”

小胖子说:“什么急事啊,还不是继续骗。”

正在这时,刘大爷和警察赶到了。“对,就是这几个人。”刘大爷上气不接下气地对警察说。

几个人束手就擒。小瘦子对警察说:“他们还有假钱呢。这是刘爷爷被骗的那3000块。”

上一篇:“五创五比”竞赛活动的通知下一篇:保安员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