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公开课《螳螂捕蝉》说课稿

2024-05-23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螳螂捕蝉》说课稿(精选10篇)

篇1:六年级语文公开课《螳螂捕蝉》说课稿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螳螂捕蝉》说课稿

我已连续三年担任六年级的语文教学,《螳螂捕蝉》我上了三次,每次上的感觉都不一样,这一次的感觉最特别。本次说课,我分成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材分析,第二部分是教学目标,第三部分是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

课文《螳螂捕蝉》是一种嵌套结构,即大故事里还套着一个小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打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故事,说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的道理,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

特殊的文本结构给教者带来挑战:两个故事是怎样的关系?如何处理这种关系。为此,我深入钻研文本,从学生最近发展区考虑起,将本篇课文进行了三个层面的解读:

第一,“螳螂捕蝉”的寓意;第二,吴王从寓言中明白的现实意义;第三,通过吴王前后的态度对比,分析少年的人物形象。

具体分析学情后,我发现学生对少年机智勇敢、忠诚爱国形象能理解的可能有百分之六十左右;哪些词句能体现少年的机智勇敢,能理解的学生相对会更少些。

如何把握教材,上好这篇课文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文本。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学,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

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课文,发现嵌套的两个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则(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则)。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当我把文章再延伸至现实生活时,不难发现,它有利于指导学生如何掌握语言这一工具与别人沟通交流,这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基本特点。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本。纵观六年级的学生,语文知识水平不太高,技能技巧也有待进一步训练。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以检查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为什么以检查的方式?原因有两个:①学生有了预习习惯。②生字的数量不多,其中有两个在课题已出现。)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利用课题,抓住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进行课文主要内容的概括;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

(为什么要正确、流利地朗读?因为读是语文的基础,是理解的根本。)

(课题最直接地透露了文章最重要的信息。因此,利用课题帮助学生梳理并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尽快走进文本的一个有效途径。)

3、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感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怎么明白?抓住这个故事的内容和它的语句的内在联系,进行朗读、分析、理解。)

4、掌握“思前想后”的读书法,学会一种婉转的语言表达方式。

(通过语言文字来认识这是一位机智勇敢爱国的少年。)

其中目标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4是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三、教学过程

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安排不是随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形成连贯性。基于以上的解读分析和目标确立,我对教材作了重组:首先直奔“螳螂捕蝉”寓意,作前置式处理;随即通过“恍然大悟”,从吴王的转变中彰显寓言之意;接着浓墨重彩研读少年之苦心、慧心;最后,拓展文本,以吴王第二天上朝所说的话为契机,合理重组课文,将课后的复述有效而又有趣地训练着。

(一)直奔故事内容,领悟寓意。

教学伊始,我便通过听写词语进行字词的检查,然后出示听写的词语,请学生自批核对并用上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语。这样,学生很快对课文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此,我便请学生看着课题问“课文中哪几自然段直接讲述了这个故事?”引导学生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并把这两个自然段综合起来说。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在这个故事中涉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

借板书画一个关系链:蝉——螳螂——黄雀——少年。在这个关系链中,蝉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我以蝉为主要研读对象,带领学生悟寓言之意。从两方面入手,扣着“一心只顾着”和“没顾到”让学生关注并体会。从“一心只顾着”感受蝉的“自由自在”“悠闲”,逐步了解蝉整天叫着“知了,知了”,却对自己将遇到的灭顶之灾浑然不觉。通过追问“这样的人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这一发散性思维训练,积累“得意忘形”“自鸣得意”等词语,强烈的讽刺意味就不难理解了。而其它几个具体对象由于比较类似而可以一笔带过,不再进行细读处理。关键抓住内容与寓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阅读,比如进行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注意语气的转换。既而,再抓住“没顾到”这个词,让学生说说蝉、螳螂、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分别是什么,进一步感悟寓意。课文的中心来自于内容,于文字,中心、内容和文字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的。

(二)抓住“恍然大悟”,认识吴王态度的转变。

简单对话后,出示“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将“恍然大悟”作为第二板块教学的着眼点。理解词义后,“你还知道哪些词语含有这个意思?” “茅塞顿开”“豁然开朗”“顿悟”“拨云见日”等词语伴随发散性思维训练得到积累运用。这时候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再次凸显寓意:吴王明白了,少年说这么一大段话,无非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哪一句?(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请学生齐读,加深巩固。

“三分文章七分念”。到这里,我请学生再次读课文。“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间,也可以因学生理解特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种读法。出声朗读比较适合一开始接触课文和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读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我教给学生一种读书方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读读前面的,联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获?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得出:

1、吴王明白了少年说的意思,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处境实际与寓言故事中的蝉、螳螂和黄雀相差无几,自己也是这个关系链中的一员。怎么得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学生很快找到了这一自然段中大臣们劝说吴王的话,再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扣住“处死”一词体会吴王当时的固执。

2、吴王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决断,最终“取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再次出示“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正是这句含义深刻的总结语惊醒了吴王,促使吴王恍然大悟,明白了少年的良苦用心。如此思前想后,全文贯通!

(三)再次研读课本,认识少年的机智勇敢。

诚如前面所说,语文课堂是人的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是民族的课堂。怎么通过语言文字来理解少年的机智勇敢呢?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

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从好的来讲是用心良苦,从坏的来说则叫居心叵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全在吴王一念之间。那么吴王会怎么处置少年呢?从结果可以推想应该不会处罚。同样是劝,为什么少年成功了而大臣们却没有成功呢?

促成矛盾冲突,是学生思维推进的有效方式。这个问题故事里没有揭示,但生活中却十分需要。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将两种劝说的不同结果移位、浓缩到一处、通过比照得出结论:大臣们的劝说太直接,少年的劝说方式很巧妙,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少年的方式巧妙在哪儿?让学生合作探究:“螳螂捕蝉”的确是少年那三天看到的趣事吗?再回到课文的第3自然段,通过朗读,结合少年的行为,从中体会到这是一个机智的少年。而少年的勇敢能理解的学生可能不太多。就势再次提问:少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去劝说吴王的?随即出示“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呢?”

至此,两个“死”字的不同理解,训练了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再次深刻认识到吴王的“固执己见”,又体会到“少年用故事说话巧劝成功”是勇敢的表现,是智慧的表现。再通过朗读加深理解。

对于少年的苦心与慧心,学生容易忽视少年特殊的“转”,展开想象进行补白:

第一天,少年整整转了一个早晨,也未见吴王的踪影,他想——

于是,到了第二天清晨——(引读课文部分文字)——可过了好一阵子,仍不见吴王的到来,他想——

到了第三天,少年又——(引读课文部分文字)——这一次,少年终于瞧见吴王踱着方步走过来了,他心中不禁一阵——他很快调整好激动的情绪,又装出一副专心致志打鸟的样子——(引读课文部分文字)

引读课文部分文字: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在意。

这一段话,三次引读三次体会,把学生干瘪的文字解读还原成课文的诵读,多读一遍体会更深一点。

教学难点,在我的步步预设中渐渐突破。

(四)抓住吴王第二天上朝,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渗透复述故事。

由少年劝说吴王的巧妙,请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若要说服别人,也当注意什么?(方式的委婉)教学的结尾处,我给学生留了一道填空题:再次上朝,吴王会怎么说?

(出示) 几天前,本王决定攻打楚国。可是昨日,本王到后花园散步,遇到一位少年他向本王讲述了 。故事是这样的。听了这个故事,本王恍然大悟,深受启发: 故本王决定 。

两课时的教学,怎样让复述的训练落到实处,怎样让学生饶有兴趣地掌握内容梗概有效复述呢?我通过这样的填空将教学延伸,给想象和复述提供了坚实的生长点和有力的支撑。我的教学过程是在教学目标的统率下立定的,我的教学过程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也就是说通过教学目标,把教学更好地落在实处。

篇2:六年级语文公开课《螳螂捕蝉》说课稿

(一)知识与技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应到抓住重点句段进行品读,讨论,交流,感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激发对动物的喜爱之情。

二.说重难点:

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

三.说学情分析:

之前学生们学过很多与动物有关的文章,但通常都是对动物本身特性的描写,很少涉及到动物之间的情感和动物与人的情感。因而在教本课时,引导生潜心读书,从细节描写中感受动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挚感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说教学流程:

(一)看老人举动,忆温馨,知不舍

(二)看外貌,结合资料,知不易。

(三)由动作悟鸥情,引疑问,析句子。

(四)读写文章,情意绵远。

五.说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主要让学生体会到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讲课时我提问:‘课文那些地方,你特别感动?”学生的回答让我大吃一惊,听后我灵机一动,把课文打乱顺序去讲,直到最后他们才意识到:动物与人的感情是可以培养的。

成功之处:

1.引用课件讲课可以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

2.培养了孩子们创新思维的发展。

失败之处:

1.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孩子们不能领会教师的教学要求,所以课堂气氛不沉闷。

篇3:六年级语文公开课《螳螂捕蝉》说课稿

【预设目标】

根据二年级年段教学目标和学生身心特点, 以及本文特点, 我将本篇课文的三维目标整合成如下3条:

1.认识“玲”等8个生字, 会写“玲”等9个字, 积累“楼梯、脑筋”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感悟爸爸说的话, 懂得“只要肯动脑筋, 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3.积累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抄写爸爸说的话。

【重点难点】

因为词句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 而朗读教学又是阅读教学的重点, 所以, 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定为:认字写字、积累词句,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悟爸爸说的话。

考虑到二年级学生已经能通过自主学习学会较容易的字词, 通过自主阅读把本文读准读通, 初步感受玲玲的心情变化, 但要通过朗读表达这种情感, 并随文理解爸爸的话是有一定难度的, 同时理解“端详”这个词、书写“糟”这个字也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 我把本文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爸爸的话, 理解“端详”这个词, 书写“糟”这个字。

【教学理念】

为了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浓浓的人文情怀中扎扎实实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本课教学, 我以“以读为本, 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体验、读中想象、读中积累”为理念, 凭借“自读自悟”这个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 将本课教学设计成以下五个环节。

【教学环节】

环节一:揭题, 聚焦“玲玲的画”, 质疑导入

读书要与思考相结合, 有思考必定有疑问。

本课课前, 我组织学生展示自己的画, 欣赏自己的画, 评价自己的画。课始, 直接揭题, 引导学生读准“玲”这个后鼻音, 认识“玲玲” (后一个“玲”读轻声) , 然后聚焦“玲玲的画”进行质疑, 并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梳理。可能有的学生会问“玲玲的画画了什么?”有的会问“玲玲的画有没有展示出来, 有没有获奖?”

这样, 不仅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使他们从一开始的不会问不敢问到会问而且敢于问, 并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自然导入本文阅读。

环节二:初读, 感知“玲玲的画”, 整合识字

在学生充分自读, 把文本读通读准的基础上, 请学生围绕“玲玲的画”说一两句话。学生可能会说到第一自然段去“玲玲画的是‘我家的一角’”, 也可能说到最后一段“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等等, 教师相机出示有关段落或句子, 进行整合识字。

如:当学生说到第一自然段时, 出示第一自然段, 并张贴儿童画《我家的一角》:“瞧, 这就是玲玲画的《我家的一角》。谁想到前边来欣赏这幅画?”让一位学生到黑板前“端详”, 引导学生发现“这样左看看、右看看、上看看、下看看, 聚精会神、全神贯注地看就是———端详”;“这个小朋友满脸的微笑, 觉得这幅画确实很不错, 觉得———很满意呢”!理解“满意”。在这一段中还结合时机指导读准“奖”这个后鼻音, 记一记“幅”这个字的字形, 最后读好这小节, 读出“满意”味。

环节三:精读, 感受玲玲的心情变化, 读中体验

我把这个环节分为3个步骤:

第一步:紧扣“叭”、“哇”, 感受“着急”

“这幅画在参赛前还有一段小插曲呢!”引导学生读2~8自然段。

1.引导自读自悟。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阅读。所以, 我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阅读时间。

2.引发动作演示, 启发角色体验。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交流阅读感受———“读着读着, 我发现你们的表情凝重了, 你皱着眉头, 这是为什么呀?”学生不难发现“这幅画在参赛前被不小心掉到画上的水彩笔弄脏了。”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水彩笔是怎么掉到画上, 玲玲又有什么反应呢?”在学生发现“叭”和“哇”这两个拟声词后, 启发他们用动作演示, 请一个学生上台演示水彩笔“叭”的一声把画弄脏, 从而使学生在动作演示中认识生字, 理解新词, 使字词教学变得有情有趣, 并在切身体验中走进玲玲的内心世界, 感受她的心情变化。

3.指导读出感受。“那就把刚才看到的、想到的、体验到的, 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吧!”这时候, 学生已初步走进文本, 走进玲玲的内心, 也自然能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通过示范读、指名读、齐读、赛读等多种方式把朗读训练练扎实。

第二步:紧扣“满意”, 感受“欣喜”

“玲玲是用什么办法来弥补的呢?”引导学生再读2~8自然段。

1.再读再悟。不断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个来回, 有助于加深理解、加深感悟、加深体验。通过再读读得“玲玲在弄脏的地方画了一只小花狗”, 老师用简笔画添加小花狗, 使这幅画更加丰满有味。

2.角色体验。“看着现在这幅画, 你们的脸上又笑眯眯的, 为什么呀?”通过说话体验到玲玲又“满意”地“笑了”。

3.朗读训练。随着朗读层次的不断深入, 学生的感悟更加深刻, 情感也更加深入, 朗读变成宣泄情感的需要。

第三步:演读对话, 感受心情变化, 读出人物的语气和表情

“让我们再现这个情景吧!”

1.师生合作, 示范对话。

2.同桌合作, 演读对话。

3.抽桌展示, 再现情景。

环节四:写话, 感悟爸爸的话, 发展素养

1.引读。教师引读爸爸的话, 学生接读最后一段“在第二天的评奖会上, 玲玲的画得了一等奖。”

2.写话。“这时候, 玲玲一定有很多话想说, 请你替他写下来。”

3.交流。学生可能会说:“爸爸, 您的办法真好。您指导我在弄脏的地方画点什么, 我画了只小花狗竟然得了一等奖。”也有的会说:“爸爸, 您说得没错, 只要肯动脑筋, 不好的事也是能变成好事的。就像我把画弄脏, 却改得更好一样。谢谢您!”……

读写结合, 不仅促使学生把文本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同时, 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使学生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增强语文实践能力, 发展语文综合素养。课文的重点在读写中得以突显, 课文的难点在读写中得以突破。

环节五:积累, 积淀语言文字, 指导书写

1.积累句子:通过多形式读爸爸说的话, 指导抄写句子。

2.积累生字:通过学生喜闻乐见、兴趣盎然的形式展示记字方法, 分享成功识字的快乐。

3.指导书写:在认读、记形、组词说句的基础上引导仔细观察, 通过重点、难点字的示范, 指导学生正确、规范、端正地进行书写, 组织展示、欣赏、评价、建议。

篇4:关于公开课说课稿的几点思考

一、说课稿要规范表现形式

一篇完整的说课稿,首先要求表现形式规范。在综合多位老师说课稿的基础上,总结出一篇说课稿要包括的几个基本环节:

1.说教材

说课教师首先要阐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包括本册教材的特点、本单元特点,以及所说课例的特点。

2.说教学目标

关于教学目标,多说教师采用新课改三维目标方式,即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说课中对教学重点和难点要分开表述,不能混为一谈。重点可以就教学目的而言,难点则根据学生的能力确立。

4.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改革重视学法,在说课时,要对教法和学法分别表述。相对而言,说法重于教法。

5.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即教学的基本流程。总结十多位老师说课稿特点,选修课教学过程一般包括导入部分、文本研读部分、拓展延伸部分、作业布置部分四个环节。

6.说板书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眼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说课中,对板书的说明必不可少。

二、说课稿要突出重点环节

在上面所谈的七个方面,教学过程这一环节是说课的重点。在说课中要讲清以下几个方面:

1.导入

在导入中,以什么导入,为什么这样导入,导入的目的是什么,要一一交代清楚。

2.文本研读

文本研读是教学过程的重点。在这部分,除了要表现文本解读的层次性,不能把前面的教法和学法丢到一边,要把教法和学法具体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表述中。

3.拓展延伸

就选修课看,不少教师把这一环节作为重点,重视程度甚至超过文本研读。我觉得拓展延伸要简而精,不能随意发挥;要注重学情,贴近学生,贴近现实。

4.作业布置

三、说课稿要体现个人智慧

当我们面对教材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教材上有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等五个问题。对这五个问题得处理,体现的是教师的个人智慧。

1.教材上有什么

一般认为,只要反复地熟悉教材,对教材了然于胸,也就掌握了教材上有什么了。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不同的教师在熟悉教材时,虽然有共同的认知,但肯定也会产生教师的个性认知。这些带有个性特点的认知,反映的是教师的个体智慧。

2.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从整体上提出学生通过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具体到每一个文本的学习,还要求我们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明确最适合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3.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

从教的角度看,涉及教学方法的使用和教学环节的安排两个方面。從学的角度看,涉及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最合理的方法学习,以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

四、说课稿要与多媒体投影互补

要将说课与多媒体幻灯片配合起来运用,这样声像并茂,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作者单位 安徽省无为县襄安中学)

篇5:六年级语文公开课《螳螂捕蝉》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22课《窗前的气球》本文叙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天真活泼的科利亚因患有传染病而被医院隔离治疗,躺在床上的科利亚是多么的孤单,多想飞到伙伴们的身边一起去感受那朗朗的书声,一起去操场奔跑、去欢笑。心有灵犀的同学们感受到了科利亚的孤独,给他送去了一个飘着的气球,气球给科利亚带来了一声问候、一张笑脸、一阵惊喜。通过这篇课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份真挚的友谊,窗前的气球将激动着孩子们的颗颗童心,净化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引导着孩子们打开想象的大门,飞向真情的天空。这是一篇面向孩子们进行情感熏陶的好教材。

二、教学目标:

我认为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还有认字,积累语言和体现正确价值观,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特点,定下以下课时目标:

◆知识与能力:认识“科、亚”等7个字。会写“病”“猜”两个字。

◆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同学之间的真挚友谊。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认识7个生字,读准?“亚,猜,拴,逗”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真切体会科利亚与同学之情的友情;难点为,真切体会科利亚与同学之情的友情。

四、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气球。

五、说教学方法

语文学习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尤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求知,让学生学会学习方法,变“我学会”为“我会学”,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阅读是高度个性化的心智活动,小学生在搜集、组织以及提取材料和信息相对成人较缓慢,而且学生之间又有差异,所以,这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给学生相宜的课堂学习“自由度”,给学生“自主感受体验的时间和空间块”,给学生独立阅读、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由读,读中思,思中悟,体会课文中温馨的友谊。

六、说教学程序

课文语言文字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这正是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这样情感充沛的文章,最易打动孩子们的心。所以,整堂课我将情感目标贯穿课文的始终。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1、谈话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一开课,通过了解什么是“传染病”?在全班情绪处于讨论热时,我引出“科利亚生病了……”由这一段直接引入课题。

2、在初读感知中悟情

让学生带着疑问,借助拼音自由读文,随后再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学习生字,为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打下基础。学生能正确读课文后,再提出更高的朗读要求,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学生进行充分练读后,根据自己的感情,分段在全班展示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有了读书的充分自由,就变得爱读,想读,他们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再进一步朗读中抓重点词、句、段深入体会文意。

感情朗读不仅是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有效方法,也有助于学生情感的调动。因此,在引导学生悟情后,还应重视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学生展示朗读第二段时,老师伺机提问:当你们生病独自在家时,心情怎样?(孤独,难受)是啊,科利亚离开爸爸妈妈,离开他的伙伴,这种孤独的、无奈的感觉就会更加深刻。那好吧,把你们的感受都读出来吧!通过调动学生自身的心里体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科利亚得了传染病后的孤独、无奈。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情感,从而动情地朗读。

4、在拓展延伸中表情

课上到这,教师的任务并没有完成,为了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我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想开去,让学生围绕“如果你去看科利亚,你还会想对科利亚说点什么?”,“你觉得可能还有哪几种办法看望科利亚”,课堂上积淀了许久的感情,这时得以释放,每个同学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把自己想对科利亚说的话以及想出的其它看望科利亚的方法写在画有笑脸的气球上,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朋友的友谊与关怀。这样做,不但把学生课堂所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让他们懂得珍惜友谊,同时又培养了学生了创新能力。

六、说板书设计

采用简笔画配文字的板书,此板书直观、形象,有效突破本课的重难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熟读课文,识字写字。

(一)谈话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传染病吗?(指名生说)那你都知道哪些传染病吗?是呀,传染病最大的特点是传染性强,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做好一些传染病的预防工作,比如:出门时戴口罩,不到人多人杂的地方去凑热闹等等。那么在这里老师来打个比方,如果你自己得了传染病被隔离起来了,例如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你的家人和伙伴不能去看望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呢?是呀,我们会感到难过、孤独、伤心……大家看这里,(出示图加第一段),那可怎么办呢?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窗前的气球》一课。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平时,你在哪些地方看到过气球?看来,气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乐趣,不过,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中的气球,却有一些特殊的作用,它呀,成了一剂治病的良药。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课文吧,相信大家一定会找到答案的。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1、在课文中圈画出蓝色通道里的7个生字。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到圈画的生字时,多读两遍。(学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了解读书情况。)

3、课件出示带有拼音的要求认识的字:学生借助拼音,自由练读。

4、组内交流互读生字。

5、指名代表读,全班交流。

6、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读通读顺情况。

(三)进一步学习课文。

引言:刚才咱们讲到科利亚得了传染病,被送进的医院,他的情况到底怎样呢?请大家自己来读一读课文的一、二段。

1、指导朗读第一、第二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这里的“谁”指的都是哪些人?(学生读后指名说。)

(2)练习说话。

课件出示:见不到__________、见不到__________、见不到__________……病床上的科利亚__________

(3)在课文中找出表现科利亚孤单、难受的词语或句子,练习读第一、第二自然段。

(4)课件出示科利亚一个人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呆呆地望着窗户的情境图,指名配乐读第一、第二自然段,教师相机指导。

2、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1)(课件演示一个气球飘上来,在窗前停了一会儿,开始一上一下动起来的情景。)看,一个红气球摇摇摆摆地飘了上来,在科利亚窗前停了一会儿,开始一上一下地动起来,这是怎么回事?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描述了这个情景,让我们来读一读吧。这段中只有两个句子,第2句是个疑问句,注意读出疑问句的语气。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教师简要评价。

3、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是呀,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读完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就知道了。

(2)提问:谁能告诉老师气球是怎么回事?

(3)比较句子。

课件出示:

科利亚的心情好了许多。

科利亚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许多。

读一读,体会哪一句好,为什么?

4、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

(1)过渡:刚上课时,老师说过,窗前的气球有着特殊的作用,它究竟代表着什么呢?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

(2)齐读第五自然段(板书:高兴地笑了)。

(3)结合全文,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高兴地笑了,先在四人小组里说一说,再完成填空练习。

出示课件:想一想,说一说:科利亚_________________,高兴地笑了。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点拨。

(4)指名学生汇报、交流。

5、小结。

同学们,科利亚虽然生病了,但是,有了同学的关心、朋友的问候,我们相信,他不会再觉得孤单、难过。相信不久,他将病愈出院,重新回到学校,和伙伴们一起快乐地学习。

(四)指导写字。

1、自由认读课后田字格中的生字。

2、重点指导书写学生认为难写的字。

3、教师边范写边讲解。

4、学生练习在写字卡上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交流。

(五)布置作业

1、继续练习写生字,每字写2遍组一个词。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家人或小伙伴赛一赛。

3、想一想:假如你的红气球也能飘到科利亚的窗前,你想在上面写些什么,画些什么?

板书设计:

22、窗前的气球

孤单、难受、真没意思

高兴地笑了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读中理解,拓展延伸,指导写字,完成课后练习。

(一)复习导入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和熟字组成的新词(科学?亚军?发呆开始??猜想??逗人??拴着),指名学生认读,开火车读。

2、讨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读中理解,拓展延伸

1、出示两幅图片,观察并体会表情和心情的转变。

2、细读课文,明白心情变化的原因。

科利亚的心情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自由读第三至第五自然段,在文章中找出依据并在四人小组中交流。

3、体会气球蕴含的真挚情意。

此时此刻,窗前的气球已不仅仅是一只气球了,在科利亚的眼里,这只气球还包含着太多太多的东西。你认为,这只气球代表着什么呢?

学生思考并交流汇报。

4、拓展延伸,表达情意

假如你的红气球也能飘到科利亚的窗前,你想在上面写些什么,画些什么?

学生想好后和小伙伴交流,然后写一写,画一画。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小结并过渡:科利亚得了传染病很不幸,可是他又是多么得幸福,因为有这么多同学关心他。虽然飘在窗前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气球,却是同学们的一张张笑脸,一声声问候,一片片真情。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课文吧。

2、课外拓展。同学们,今天老师还有一个故事要讲给大家听一听,希望大家听后能够有所收获。(见教师用书《老师住院了》)

3、谈谈自己的收获。

篇6:六年级语文公开课《螳螂捕蝉》说课稿

后寨小学赵 剑

一、说学生情况:

三年级的小学生,处于从小学低年级向高年级的过渡时期,他们的总体发展较平稳、稳定。这一特点具体表现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如他们开始出现了分化性的学习兴趣,对需要独立思考的学习作业更感兴趣;在对自我的评价上,开始不再完全依赖他人的评价,开始独立地对自己评价,且开始偏重对内心品质的评价。另外,中年级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而本班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表现自己,但对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许多学生不能开动脑筋思考。

二、说教材:

本语文园地四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的教学内容。本组共编排了3篇精读课文,1篇略读课文,1个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宽带网)。课文有的讲对植物有趣观察和发现,有的讲对动物的细心观察和试验,有的讲在玩耍中对物品的观察与发现;而语文园地中的“口语交际”是让学生说说最近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习作”则让学生写一则观察日记。而“宽带网”中则引导学生去搜集和阅读更多的观察与发现的故事。可见

本组教材是紧扣细心观察这一专题,整组教材渗透了在观察中要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语文园地四更是前面学习内容的巩固和拓展。通过本组教学,目的是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口语交际:留心观察生活,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并注意听听同学的发现,互相交流。交流时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利,内容比较充实。

2、习作练习:写一则观察日记,写出自己观察中最感兴趣`、自己最想写的。做到格式正确,内容有新鲜感,培养学生写日记的良好习惯。

3、自主发现:能主动发现形近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上加以区分。

4、日积月累:读读背背一首农谚歌谣,读读认认关于人体器官的三行词语。

5、拓展延伸:通过宽带网了解鲁班的故事,也可以到图书馆`上网等收集更多的资料。

6、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认真听别人说话和多积累的习惯。

7、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处处留心观察、时时勤于动手的好习惯。

2013年11月7日

后寨小学语文示范课教案

执教:赵剑

班级:三年级(2)班

时间:2013年11月7日下午第三节

课题:语文园地四

教学内容:(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4、通过“读读认认”,认识“肩、臂、瞠”等7个字。教学重、难点:

1、利用形声字形旁表义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2、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教学过程:

一、我的发现

1、出示四组词语,学生认读。读给同桌听,互相检查。

2、仔细观察每组带点的字,看看自己发现了什么?

3、交流观察后的发现,并说说形声字的特点。

4、拓展练习:展示自己课外搜集的形声字卡片。

一、读读背背

1、学生自由朗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得流利。第三课时

2、分小组练习背诵。

3、说说这个儿歌知道了什么?

三、读读认认

1、出示六个词语,让学生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用“开火车”的方式指名认读,检测识字的效果。

3、展示人体器官的挂图,由一位学生读词,另一位学生 指出图上相应的部位或者器官。

4、说出几个表示人体器官或部位的带有“月”字旁的字

来。

四、宽带网

1、组织竞赛讲故事活动。

A 教师可以先宣布竞赛的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B 竞赛活动可以先在小组内进行,选出优胜者,然后在班 级内在竞赛。

C教师和学生共同评选出优胜者,并让优胜者介绍经验。

2、开展推荐读物活动。

介绍自己读过的讲科学发明或者发现的图书。向学生推荐 并互相借阅。

五、总结: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

后寨小学赵剑

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细心观察这个专题来训练学生的,目的是初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正确的观察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学生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但许多学生没有这样的心思,去留意它们、细心观察它们,只限于表面上的认知。这往往是不够的,因为只有善于观察和发现人才会越来越聪明,积累的知识才会越来越多。

因此,在课堂上(不止限于本单元教材的教学),我经常鼓励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多去留意身边的事物,找找自己的发现。

为让学生真正做到多观察、多发现,我还要求学生每天写一篇“观察日记”,把自己每天观察到的、发现的写下来,不要求写得很详细,只要把自己的发现些清楚就可以了,哪怕是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一个小小的发现也是好事。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周围的事物更感兴趣了,平时也更留意观察周围的事物了。

篇7:六年级语文公开课《螳螂捕蝉》说课稿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和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和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以及掌声的内在含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掌声》这篇课文。还记得这掌声是谁送给谁的吗?

你知道吗?小英来信了!想看看她信里说了什么吗?

【出示投影】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师读。

小英为什么说忘不了那掌声?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小英是个怎样的孩子。

【投影出示】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班里有位叫小英的同学,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因为小时候生病,一条腿落下了残疾,她不愿意让人看到她走路的样子。

说也奇怪,从那次演讲以后,小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她不再忧郁,开始和同学们一起交谈、游戏,甚至还走进了学校的舞蹈房„„

(1)你能通过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小英的改变吗?分男女生读两段话。

(2)男生的朗读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小英?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一下。

那么女生的朗读又把一个怎样的小英带到我们面前的呢?也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

读到这儿,在我们心中一定留下一个很大的问号,是什么让小英产生这么大的变化?

【投影出示】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

指名读。(你是多么迫切地想告诉别人你的想法啊!)(老师感受到了你面对生活的勇气。)

再指名读。(听了她的朗读,我感受到了小英发自内心的感激。)

过渡:掌声竟会有这么神奇的作用!让我们回到那次难忘的演讲中去。

二、感悟重点,领会掌声的内涵

自由读课文2-4段,画出描写掌声的句子。思考:这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为什么要给小英掌声?

指名读句子。

理解第一次掌声

【投影出示】

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不知是在谁的带动下,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指名读

这次掌声是在什么情况下给小英的?(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师述:一天上演讲课,老师让同学们轮流走上台讲故事。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同学的目光一起投向了那个角落。

老师是刚调来的,所以不了解小英的情况。那你们作为小英的同学,应该对小英有一定的了解。谁来说说小英的情况?

现在你就是小英的同学,结合小英平时的表现,说一说当你的目光投向小英时,你在猜测什么?

(不知道她会不会上台呀?平时她从来不发言的,今天不知道讲的好不好?)

看来,同学们还是很关心小英的。

那么小英发现所有人的目光一齐投向自己这里时,是怎样想的?

(大家说的那么好,我说的不如他们。)(大家都在看我,我害怕,我不想让这么多人看到我走路的样子。)

那么,在这段话中,哪一个词语最能反映小英此时的心情呢?“低”。

请一个小组用朗读把小英此时的心情表现出来?指名小组读。(你们读的真好,老师感受到了小英的自卑和胆怯;老师感受到了同学们对小英的关心。)

课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能描写了小英此时的心情?指名读第3段。

(她读的真棒,此时的小英犹豫不定,不知道该怎么办。不想去,可又不能不去。)谁能再一次把小英的这种犹豫展现给大家吗?指名读。

(她的朗读不但展现了小英的犹豫,还读出了小英那红红的眼圈儿和内心的难过。)你能读出小英此刻那难过的心情吗?)

师述:尽管犹豫,尽管眼圈儿红了,小英最终还是——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然后,在大家的注视下,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这需要鼓起多少的勇气啊!

【投影出示】

轮到小英的时候,全班四十多双眼睛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小英立刻把头低了下去。

小英犹豫了一会儿,最后慢吞吞地站了起来。我们注意到,小英的眼圈儿红了。

小英在大家的注视下,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你能把小英内心的这种情感变化读出来吗?齐读。

多少双眼睛都在注视着小英啊!当你看着小英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你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想对小英说什么?

(小英,不要怕,你能行!只要有勇气,再难的事也可以完成!)(加油小英,你已经做的很好了!今天你已经很有进步了!你能站在台上,真是勇敢呀!)

你已经完全把自己当成是小英的同学了。

你真勇敢,你一定能讲的很好!)(有你的鼓励,小英一定能成功)

(你可以的,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大家是多么的关心小英啊,多么想给小英一点力量,多么想给小英一点勇气和信心啊!

所以——【投影出示】就在小英刚刚站定的那一刻,骤然间响起了一阵掌声。齐读。

师述:这热烈持久的掌声犹如一阵阵和煦的春风轻轻拂过小英那脆弱的心,犹如一阵阵暖流涌入小英的心。掌声响得如此突然,响得让小英出乎意料。

【投影出示】那掌声热烈、持久,小英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你能读出小英内心的感受吗?指名读。(我感受到了小英的感动了)再指名读。(我仿佛看见了小英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齐读两句。好好体会小英内心的感动。

理解第二次掌声。

掌声渐渐平息,小英也镇定了情绪,开始讲述她童年的故事。

【投影出示】当她结束演讲的时候,班里又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同学们为什么要给小英掌声?(故事十分动人,她的普通话也很好。)

你认为,她的故事怎么能讲的这么好的?和之前的第一次掌声有什么关系?如果没有同学们给小英的第一次掌声,没有同学们对小英的鼓励,小英的演讲是不可能成功的。

如果你就是她的同学,听了小英的演讲,你想对小英说什么?

(你真棒!你的演讲太精彩了!小英,你真了不起!你比很多人都做的好!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千言万语都化作一阵阵——经久不息的掌声。

再次听到这经久不息的掌声,看到同学们眼中那真诚的肯定和赞扬,小英的内心是多么——感激啊!无数的话语在小英的心头涌动。

【投影出示】小英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同学们的掌声里微笑着走下讲台。

这深深地一躬,包含着小英多少的感激啊!和她走上讲台时所不同,现在,她是怎样走下讲台的呢?

当她微笑着走下讲台,心里又会想些什么?

(原来我也挺棒的。原来我也能和别人一样上台演讲,我也能和别人做的一样好。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呀。)

齐读第二次掌声。

师:两次掌声给了小英多少的勇气和信心啊!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这两次掌声。分组读两次掌声。

师:是掌声给了小英生活的勇气,使小英对自己充满了自信。

【投影出示】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次掌声,它使我鼓起了生活的勇气。我永远感谢这掌声。

齐读。

小英忘不了的不仅是那次掌声,更忘不了的是掌声中包含的同学们对她的关心,支持,尊重,鼓励,通过那次演讲,使小英能坦然地面对自己那残缺的腿„„

现在你能体会到为什么掌声能有如此神奇的作用了吧!

再齐读。

三、引导说话,读背作者的感想

学到这儿,你有什么感受?你想说对大家说些什么?

【投影出示】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让我们珍惜别人的掌声,同时,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齐读。

是啊,人人都需要掌声,特别是当一个人身处困境的时候。

【投影出示】残奥会运动员图片。这些都是参加北京残奥会的运动员,对于他们而言,掌声还可以是什么呢?请听——

师配乐读诗歌。

掌声是一首美妙的歌,能唤起人们的自信!

掌声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勇气的大门!

掌声是闪闪的星星,能把孤独的黑夜照亮!

„„

【机动】仿写句子:掌声是。

掌声是。

现在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对掌声有了新的理解。再齐读。读出你对掌声的理解。

总结: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在掌声的激励下,鼓起了生活的勇气,变得自信开朗。在我们的身边有多少像小英一样的同学啊!你愿意献出自己的掌声吗?请大家用真诚的朗读回答老师!再读课文第7段。

篇8:六年级语文公开课《螳螂捕蝉》说课稿

一、说教材

《浪淘沙》是一首描写黄河雄伟气势的著名诗篇。诗开篇与众多的黄河诗一样,着力描写九曲黄河大浪淘沙之势。紧接着著张骞穷河源遇牛郎、织女的典故,把“黄河之水天上来”更形象化。在王之涣、李白之外,另辟一条境界,增添了一层奇妙的神话色彩。全诗立意新颖,思想深刻,明快清新。表现了诗人奋发有力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写的一首描写江南春光的绝句。诗人先扬后抑,前两句描绘出了辽阔的江南,到处是黄莺欢唱,绿树红花。水边的村庄,靠山的城郊,一面面酒旗在春风中迎风飘荡的秀丽景色,充满了作者对江南春景欣赏、赞美的之情。神来之笔在三、四两句,江南一带还有大批寺庙建筑,在这春天迷蒙的烟雨中若隐若现。南朝大兴寺院,百姓不堪重负。借古讽今,讽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所作所为,表达了对包括唐朝统治者在内的帝王将相不顾人民疾苦,伤财劳民之举持的反对,忧国忧民之心溢于言表。

《书湖阴先生壁》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七言古诗。通过对湖阴先生庭院内外的几处景物的描写,巧妙地为我们勾画了一个清静脱俗,朴实勤劳的湖阴先生的形象,细腻而隐讳地表达了诗人退隐闲居的恬淡心境和从田园山水、从与平民交往中所领略到的无穷乐趣。

本课由这三首诗组成。刘禹锡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表达了对祖国山河的喜爱赞美及对田园生活的憧憬向往;杜牧以传神生动的笔墨描绘江南春景的美好奇妙,寄予忧国忧民之情;王安石闲居田园,从田园山水中领略无穷乐趣。

二、说教学目标

1.读准多音字“曲”,会写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读懂诗歌大意。

4.能说出《浪淘沙》是怎样写出黄河的雄伟气势的。

5.能感悟《江南春》是抓住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江南春天的特点的。

6.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江南春》;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重点,能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写法;结合诗句,初步感受古诗中的对偶句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学法

教学中采用“创设情境入诗境——想象画面解诗意——吟诵诗词品情感”的教学方法,注重图文结合,抓字眼、抓想象、抓吟诵。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以读为本”的理念,让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说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以诗意的语言描述古诗内容引入,将学生带入古诗的情境中。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由读古诗,标出生字,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我利用多媒体出示生字词、诗句,检查生字认读、古诗朗读情况。对易读错、写错的字让学生交流识字写字方法,帮助识记、书写。

(三)学习《浪淘沙》。

1.学生分小组,按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步骤探究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师相机指导。

根据汇报情况,选择补充: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其诗通俗清新,善用比兴手法寄托政治内容。他的诗也写得很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为“诗豪”。他的七律和七绝都有许多名篇,而《竹枝词》《柳枝词》和《插田歌》等组诗,富有民歌特色,为唐诗中别开生面之作。有《刘梦得文集》。

①九曲:自古相传黄河有九道弯。这里形容弯弯曲曲的地方很多。

②浪淘:波浪淘洗。

③簸:颠簸。

④直上银河:古代传说黄河与天上的银河相通。

2.理解关键词句,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学生朗读思考:从前两句中你看到了什么?

利用多媒体形象展示音视频、图片,形象感受意境。

学生观看黄河倾泻图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体会黄河的雄伟气势。

引导入境,交流:面对着如此雄伟壮丽的黄河景象,你会想些什么呢?作者想到了什么?

补充典故资料,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的想象。

感情朗读,诵读悟情。想象说话:牛郎织女家是什么样的?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3.指导感情朗读,背诵。

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生熟读背诵。

(四)学习《江南春》。

1.指名读古诗,听范读,划分节奏。学生练习节奏朗读。

2.自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生说说对杜牧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学生汇报诗意理解,师相机指导。

根据汇报,选择补充:①绿映红:绿树红花相互掩映。

②水村山郭:依山傍水的村镇。山郭:依山而建的城。

③酒旗风:酒家的酒幌子在风中摇动。酒旗:酒招子,酒馆外悬挂的旗子之类的标识。

④南朝:公元420到589年建都于建康(今南京)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总称。

⑤四百八十寺:“四百八十”是虚指,形容寺院很多。

⑥楼台:指佛寺中的建筑。

⑦烟雨:像烟雾那样的细雨。

3.想象美景,体会感情。

学生圈画景物,读一读,想象画面。

出示景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描绘,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江南春景图?互相交流。

创设情境,图片展示美景,学生形象感受美丽,体会诗人感情。

探究悟情,思考:前两句写莺鸟鸣啼,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后两句明明写到烟雨,是怎么回事呢?矛盾吗?

明悟“千里”,体会特点。

思考:诗的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的映衬?让人感受到什么?

学生感情朗读,读出美丽。

讨论:诗的后两句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背景,体会深意。

学生交流对杜牧所处时代的了解,联系背景,体会诗句深意。

明悟:借古讽今

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指导朗读,练习背诵。

(五)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1.明诗题,知诗人。

指导理解“书”、“湖阴先生”

2.生说说对王安石的了解,师相机补充。

3.检查朗读

指导正音,读好“畦”“闼”

学生听范读,划分节奏。指导朗读。生展示读。

合作学古诗,理解诗意

小组为单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讨论诗意,交流总结。

汇报成果。

根据汇报情况,选择补充:①苔:青苔。

②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③排闼:推开门。闼:小门。

4.赏析悟情。

学生自主学习一、二句,思考:诗人是怎么被湖光秋月吸引的的?这是怎样的湖水?

思考:诗人是怎样写净的?

师指导,结合江南夏天的气候特点帮助理解。

“成畦”写出了什么?

引导想象画面,感悟深意。

交流:从前两句可以看出杨德逢是个什么样的人?

感悟理解“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体会对偶的修辞,引导回顾其他诗句中对偶的写法。抓重点词句体会修辞,想象画面,感受作者的心情。

5.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6.拓展延伸。

课下搜集一些描写风光景物的诗句来读一读。

(六)课堂总结。

这篇课文安排了3首古诗,都是写的优美景色,表达对风光美景的热爱和赞美。这节课我们不但积累了写景的古诗,同时体会了诗中用典和对偶的写法,对之后的古诗理解提供了指导。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本课的三首古诗,都属于写景古诗,表现风光景物的美丽。我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及表现的感情进行板书,提挈古诗内容,便于学生记忆、背诵。

古诗三首

描写:黄河

蜿蜒曲折

黄沙滚滚

浪涛汹涌

夸张

浪淘沙

想象:银河

牵牛织女家

向往

对黄河气势宏大的赞颂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啼莺

啼莺

绿树

红花

晴朗明丽之景

江南春

水村

山郭

酒旗风

热爱赞美之情

寺庙

楼台

烟雨

朦胧迷离之景

忧国忧民之情

院里:茅檐

花木

书湖阴先生壁

院外:一水

两山

田园美景

恬淡心情

护田

排闼

篇9:六年级语文公开课《螳螂捕蝉》说课稿

“似音符般美妙,似薄雾般柔和,似毛絮般轻盈,似乐奏般感人。……”又是一篇写雨佳作,又是一个爱雨的人。尤其是春雨,人们更爱把它入诗入画。那就让我们的孩子也来爱春雨吧,所以小学语文课本上就有了一篇《春雨的色彩》。

《春雨的色彩》是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课文。整个单元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美丽、多彩的春天。《春雨的色彩》是一个童话故事,它通过一群小鸟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这一问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春天。文章内容浅显,语言生动,充满了童趣。其实问题的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在朗读课文、欣赏图画的过程中感受到春雨给大地带来的变化,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和情感,凭借课文展开想象,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激发他们对春天、春雨的喜爱。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小学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有了一定的识字基础,在教学中,要重视文本中的字词,让他们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在掌握字词的基础上培养阅读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语感,培养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习惯。因此,在学习本文时,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

4、感受语言美,丰富语言积累。

其中,“掌握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教学重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情趣,创造性地表达出自己眼中春雨的色彩”是教学难点。

在教学设计中,方法的设计十分重要。教育需要科学性和艺术性,自然也就更应该讲究方法。根据新课程中指出的“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对低段阅读教学的要求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乐趣等,结合我班学情,我使用了这样一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堂上我通过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来达到使学生理解课文,提高阅读能力,进行语言训练的目的。

2、直观法。

根据课文内容,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春天的景色、雨后的图片,春雨的声音等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展丰富的形象思维活动,加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学习兴趣。

3、表演法。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分角色表演,充分从情感上感染学生,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地进行语言积累,培养表达能力,提高学习兴趣。

学生的学习方法有:课前“观察生活”;课中“自主识字、合作朗读、感悟词句、积累语言”;课后“主动收集”。通过这些学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的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步骤:

一、聊一聊,引入课题:

“春天到了,春雨从天空来到了大地妈妈的怀抱里。春雨是什么样子的?”课前的观察让学生有话可说。接着出示文章第一自然段,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春雨的特点——“细密、轻柔”。“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当我提出这一问题的时候,学生中出现了许多的答案。“同学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争论,有一群小鸟也在争论这个问题,让我们和它们一起走进课文《春雨的色彩》。”抓住文眼“色彩”,让学生跟着书空。“你能把色彩换个词吗?”学生马上想到“颜色”,这样教给了学生“换词理解词意的方法”,积累了词语。

二、认一认,初步感知。

学生对课文的感知是一个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我给学生提供了三次熟悉感知课文的机会,听老师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自由朗读课文,标出文章自然段——同桌合作互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让学生有目标地去听、去读、去记,尝试解决生字,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字是文的细胞,识字是学文的前提。为了落实教学重点,让学生过好识字关,我分三步走:

1、认词——标注音节或配以图画帮助学生认读。

2、识字——开展学生熟悉的游戏。

3、读句——句子是字词的回归,也是文本的基础。对于生字集中,句子较长的第二自然段,我让学生在读准字音之后,指导他们读出疑问的语气——“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呢?”这样不但将单个的字词带入了语言环境,也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环节。

三、读一读,体会词句。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读才能去体验、感悟春雨的形象。这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为此,我紧扣“色彩”、“争论”两个词展开教学。

1、让学生找出文中春雨的色彩,让学生观察“绿”和“红”两个字,带领他们学写“绿”字,掌握“绞丝旁”的写法。

2、同桌合作读3—5自然段,在练习卡上贴上正确的词句。这是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情况,也是锻炼学生从文本中提取有价值信息能力的机会,同时也能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动手操作的能力。完成之后全班进行交流。

3、“他们都说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和理由,这就叫‘争论’。”明白“争论”的意思。“让我们来做做小鸟的代言人,学他们的样子来“争论”一下‘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4、分角色朗读,体会“争论”的语气。

“师生合作读”——让学生学习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小组合作读”——让学生实践分角色朗读的方法。

“集体合作读”——让学生展示分角色朗读的成果。

让学生将“老师教的”内化为“自己会的”,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三次朗读反复地巩固字词,感知文本,读后评议体会“争论”的感觉,这样,接下来的表演读学生也读得自信,读得有感情了。

四、想一想,激活思维。

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瞧,小鸽子也飞来了!它刚刚飞过了很多地方,看到了许多景色。你猜猜它会说春雨是什么颜色的呢?为什么呀?”形象直观的图画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他们把看到的、读到的、想到的整理、表达出来,让我们来听听他们的创造吧。

五、议一议,感悟主旨。

“小鸟们争论了那么多,你认为谁说得对呢?”讨论后学生们认为“大家说得都对”。“春雨有那么多颜色,你能用什么词来形容它呢?”——五颜六色。“刚才有同学说春雨是没有颜色的,我同意他的看法。你知道为什么吗?”抛出这个问题,是因为有些学生心存疑惑。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白“春雨虽然真的没有色彩,可是却能让草木生长,鲜花开放,大地充满生机,自然也就五颜六色了。多可爱的春雨,多美丽的春天啊!让我们在优美的音乐中再把课文读一读吧。”

课文学完了,我让学生在作业超市里自由选择,将本课所学到的带入到生活大课堂中去,使语文真正地为生活服务。

在黑板上,我留下了一朵美丽的花,这里有学生对课题的质疑,对文本的发现,对知识的创造,还有很多很多……

篇10:六年级语文公开课《螳螂捕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所选的五篇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以祖国为主题的学习这个单元,要求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了黄河的形象,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情绪慷慨激昂同时,歌词节奏鲜明、音节洪亮,长短句结合,韵律自然和谐这首诗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营造出了宏大壮阔的画面之美学习《黄河颂》这首抗日救亡的诗,要与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相结合,由课内知识向课外知识深化拓展,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黄河因此,这篇课文在这一单元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二、教学目标

《黄河颂》全篇以短句为主,兼以长句,句式长度悬殊极大,长短结合,节奏强烈且富于变化在韵脚上,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隔二三句押韵,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总体上,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正如诗人所言:“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因而,该课教学无疑需要特别重视朗读同时,《黄河颂》从内容和主题上又是反映抗日救亡的,结合单元目标中要求“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这一目的,我们需在培养爱国情操方面加以关注此外,诗歌的时代背景与学生距离较远,且初一学生的朗读能力还不够强,把握不准诗歌的节奏、语气、重音等因而,根据上述我们分析的《黄河颂》的特点,根据单元要求、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把握全诗主要内容和结构层次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借助背景介绍、朗诵聆听和自我朗读,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

(三)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目标

深刻感悟黄河的雄伟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深刻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深入理解民族品格

三、教学学法

(一)说教法

本课教学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结合学情、课文和教学目标,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入文、入情、入境,在师生、生生等多重对话的基础上,体味诗歌情感,感悟黄河气概,激发爱国情怀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诗歌紧扣黄河雄姿,刻画出了黄河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形象对于不在黄河边长大的学生来说,可以借助图片或视频等相关的直观方式来让大家了解黄河的形象而对领唱部分的朗诵和歌词中黄河乃民族魂、民族神的内涵必须以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为基础领唱部分可以极快地在学生内心产生震撼,深化对“英雄气魄”的感悟,歌词中的第一段可加强学生对黄河雄姿的感受

2.朗读法

本诗节奏鲜明铿锵,富于音乐美,适合朗读朗读是深化理解和体味诗歌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可以借助各种各样的朗读方式来展开教学环节,如:阅读前的名家朗诵聆听,赏析前的配乐自由朗读,赏析中的个读、配乐齐读,赏析后的配乐领读与齐读相结合等通过反复朗读,在读中生悟,在悟中促读

3.互文补充法

本课内容涉及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黄河的地理位置等,加之又是大型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中的一首歌词,涉及到历史、地理、音乐等相关知识对于诗中所言“黄河”为“摇篮”、“黄河”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的理解需要借助相关历史、地理知识,而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挚烈情感和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则又不得不借助背景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可把写作背景、黄河的地理知识及图片等充分引入教学中

(二)说学法

本课的特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朗读和讨论等,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体味诗歌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话说黄河史

此环节意在拓展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情感,给课文教学铺垫一个厚实的背景

首先,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多媒体演示战争画面及八路军战士在黄河岸边行军的画面,利用声音和画面,再加上老师的讲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讲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进攻,中国军民奋起抗战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战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背景画面】汹涌奔腾的黄河(画面直观、醒目,让学生内心油然升起豪壮之情)

然后,简单介绍一些与课文学习有关的黄河的历史知识对此,主要关注中华民族的其他表述词语,引导学生明确中华民族的`祖先炎帝和黄帝,他们就曾于黄河流域群居借此切换到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地位同时,教师深情讲述:“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有着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源远流长黄河流域自古就是古文明的发源地,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对这条河流有着深厚的感情”

接着再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相关的知识

(二)吟读黄河颂

此环节重在借助朗读和赏析,让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层次,初步感悟和体会作者情感和诗歌的意蕴

首先,让学生聆听名家朗诵,强化第一环节中已唤起和激发的兴趣与情感,在学生内心深处掀起一阵感触的高潮,同时也借此形成教学节奏层面的一个小高潮听完名家朗诵后,让学生自由言说自己的感受

其次,在此基础上,教师注意提示学生关注“啊,朋友”中的“朋友”,“我站在高山之巅”的“巅”,“啊!黄河!你……”中的“你”,但不做具体阐释,只是要求学生在配乐自由读的过程中,细细体会这些词及其效果,和这些词在朗读层面的处理学生配乐自由读完后,让学生们自己思考或相互讨论来加以落实,借此关注诗人在人称表达层面的转换及效果,体会歌词中第一部分的视角转换及效果

再次,引导学生紧扣“啊!黄河!”的三次重复,同时关注课文中的“朗诵词”、“歌词”等字眼,落实课文结构层次的把握

此环节将学生引入了课文情感的波涛中,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与赞美之情

(三)探究黄河魂

这一环节重在理解课文主旨,感悟作者情感,体会民族品格

首先,以一段话“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来过渡然后屏幕展示相关问题,让学生合作探讨:

1.黄河有着怎样的气势和精神?你是怎样体会的?

2.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作者描绘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特点,歌颂它伟大坚强的精神,是要表达什么情感?

3.请用相似的短语来替换诗歌结尾的“伟大坚强”这个词,发出你的誓言

4.引入《长江之歌》,类比体会两个文本情感层面的一致性,以深化理解和升华爱国情感

(四)咏唱黄河曲

师生齐唱《保卫黄河》,然后教师说结语: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伟大的黄河,哺育了中华民族;英雄的儿女,维持了祖国尊严,我们为民族自豪,为祖国歌唱今天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的伟大和坚强,团结奋斗,振兴中华,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奉献自己的力量!

五、板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黄河颂》公开课说课稿】相关文章:

1.黄河颂说课稿

2.《黄河颂》公开课的教案

3.《黄河颂》公开课教案

4.《黄河颂》公开课的教案设计

5.黄河颂公开课教案

6.人教版《黄河颂》教学设计

7.《黄河颂》优秀说课稿

8.《黄河颂》说课稿范文

上一篇: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2010年质量月活动方案的通知下一篇:劳务清包工协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