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肤品行业现状分析

2024-04-09

护肤品行业现状分析(精选8篇)

篇1:护肤品行业现状分析

护肤品行业现状分析

护肤品行业,由于投资门槛相对较低,回报相对较快,进入容易,品牌数量极多,竞争呈纷杂状。护肤品的利润空间大、个性化强,给广大厂家和商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护肤品是化妆品市场中发展最快的一个细分市场。

在护肤类产品销售中,膏霜、乳液等占主体地位,其次则是洗面用品和沐浴露。在激烈的竞争中一批强势品牌脱颖而出,如妮维雅、玉兰油、大宝、旁氏、碧柔、高丝、欧珀莱、羽西、资生堂、美即等。这些品牌分别在洗面奶、面霜、面膜市场崭露头角,形成相对稳定的格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消费者需求的提升,化妆品的功能已不再单一产品结构富于变化,功效也面向多元化发展。就护肤品而言,其最根本的滋润功能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要求。而附加功能如“美白、防晒、抗衰老”等很受消费者欢迎,拥有良好的开发市场。

护肤品是一种忠诚度较高的产品,消费者一般不会随意转换所用的品牌,国产品牌、合资品牌或国外品牌在忠诚度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因此如何能够让自己在市场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需要在维持住现有消费者的同时,明确市场定位,找到与其它品牌的差异性,将更多的游离消费者转变成自己的忠实消费者。

近几年以来,护肤品市场仍然呈现出快速上扬的良好态势。然而,竞争与机遇并存,品牌战进一步加剧。各品牌修炼内功,升级整合,集团化多品牌阵营抱团发展,并不断寻求自身品牌独特的发展道路,拓展渠道,延伸市场,实现品牌可持续发展。

2010年护肤品市场持续扩张,本土护肤品牌表现突出。以面膜为主打产品的美即控股成功登陆香港主板市场,妮维雅、相宜本草、自然堂、梅兰雅仕、丸美等品牌纷纷加快了步伐。业内企业应切实地建立长期品牌战略,强化高科技在护肤品中的应用,开发出“原料独特、功效突出”的新型产品。

总之,消费者在寻找品牌的产品的同时,应该找有品质的,并且适合自己肌肤的产品产品。适应肌肤,才能让客户放心使用。才能拥有忠诚客户。

对于企业自身,在外资巨头的包围下,进行逆向性发展或许将是最主要的手段。据了解,目前跻身国内超高端市场的梅兰雅仕,在产品研发中运用了生物领域“黄金液”EGF和完美的EAS营销系统,从产品功能与机理上有效地与西方化妆品形成区隔和差异,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和赞誉。特在2012年10月中旬在烟台举行第一届“EGF生物科技国际发展与合作高峰论坛”诚邀社会各界人士莅临参加,共同研讨营销品系统!迅速占领国内化妆品市场份额,力争将企业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知名大品牌。

篇2:护肤品行业现状分析

2004年我国化妆品市场销售额达到580亿元,较2003年增长11.54%,预计2005年全年化妆品销售额将超过680亿元,较去年增长约18%。随着中国人消费水平的升级,化妆品行业发展也已经进入新的里程,呈现出了十分良好的发展势头,今后几年化妆品市场的销售额将以年平均13%以上的速度增长,这种增长幅度显然大于经济速度;预计到2008年,我国化妆品市场销售总额可达到800亿元左右。

一.润扶品中国市场品牌发展历程

在今天的中国,润肤品 / 护肤品已经从奢侈品变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2002 年市场规模约为 165.6 亿元人民币。

2003 年 12 月 11 日,在业界流传四年之久的欧莱雅收购小护士的传言终于成为事实,这不仅标志着国际巨头欧莱雅集团真正踏入了中国的大众护肤品市场,也意味着中国护肤品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总的来说,中国润肤品 / 护肤品品牌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70 年代 ~1982 年):上海品牌垄断国内市场

以上海家化为代表的上海润肤品 / 护肤品品牌在那时风靡全国。至今,很多人对美加净、郁美净、孩儿面、皇后牌珍珠膏等品牌仍然记忆犹新。

第二阶段(1982~1996 年):跨国公司抢滩中国,土洋品牌泾渭分明

这段时期,跨国品牌如欧莱雅、玉兰油、强生、资生堂等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护肤品 / 润肤品营销真正起步,这些品牌以高定价瞄准高收入的年轻女性。与此同时,安利、雅芳等外国品牌把直销模式引入了中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而广东军团如小护士、丁家宜等上升势头非常快,而大宝集团树立的价廉物美、平民化的品牌路线也非常成功。在这个阶段,跨国品牌和本土品牌各自占据着高端市场和中低端市场,正面交锋比较少。

第三阶段(1996~2002 年):本土品牌专业细分市场突围

2002 年的市场规模是 1982 年的 200 多倍。同时,消费者对护肤品 / 润肤品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滋润肌肤上,还出现了防晒、美白、保湿、祛痘、香熏美容、男性护肤等方面的需求。定位于大众消费品的国内品牌在产品功能上找卖点,从功能市场、细分市场、专业市场上突围。比较成功的有小护士(维他命防晒)、索肤特(木瓜减肥)、丁家宜(一洗白)、珊拉娜(祛痘)、大宝(男士也可以用)等。

第四阶段(2002 年至今):跨国品牌中低端延伸,本土品牌中高端跨越

2002 年以来,跨国品牌对中低端市场发起了进攻。雅芳推出了价格超低的子品牌 UP2U,资生堂在成功的推出了中档品牌 Aupress 之后,开始力推中低档品牌 Za,欧莱雅历经 4 年终于得到了 小护士。

而本土品牌则不满足于市场份额大、利润却很小的现状,希望打入利润巨大的高端市场。如上海家化推出的 佰草集 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而深圳丽斯集团高端品牌 兰歌 的失败,却直接导致了集团的小护士品牌被欧莱雅收购。

二. 2002-2003 品牌竞争格局

(一)整体竞争格局

1、国产品牌竞争力最强,合资品牌紧随其后。

(1)大宝以绝对优势排在了竞争力排行榜的首位,与小护士一起成为低端消费市场的主导品牌。

(2)玉兰油是唯一一家进入竞争力前五名的合资品牌,它以较优的性价比占据了护肤品的中端市场。2、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日趋激烈

(二)市场竞争深度分析

1、品牌之间消费群结构差异明显

从行业集中度曲线来看,前四名的市场份额之和只占到了总量 40 %,还未形成垄断,发展空间巨大。另一方面,很多区域性品牌如彩诗、丁家宜等在近年成长迅速(见右图),对一些市场地位稳固的品牌造成不小的威胁。

2、消费群结构分析

年龄和收入是消费者选择护肤品时的重要依据,根据这两个变量可以将护肤品市场划分成高、中、低端三部分:

(1)高端市场:以价格较高的国外产品为主,消费者主要是高收入的中青年女性。

(2)中端市场:主要产品是价格相对较高的合资产品,如玉兰油、雅芳等,消费群集中在中低收入女性。

(3)低端市场:基本上是低收入或无收入(学生)的女性在购买。根据年龄又可再细分成两个市场:一个以老品牌为主,如大宝、美加净等。主要消费者是中老年女性;一个以新品牌为主,如小护士、丹巴碧。消费者主要是年轻的女性,尤以学生居多。

3、男性护肤品市场分析

男性护肤市场也逐渐得到了开发,但经过分析发现,男性消费者和女性消费者在年龄和收入上存在很大的差别,现以大宝为例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

大宝可以说是男性市场开发最成功的一个品牌,男性使用人数占到了将近一半的比例,以下是大宝的男性消费者和女性消费者的一个对比:

结论:大宝女性市场主要消费人群:年龄偏高,没有收入(学生)或低收入者。

大宝男性市场主要消费人群:年龄较轻,中高收入的男性。

从以上分析来看,中高收入的年轻男士构成了男性护肤用品市场主力军,他们购买力强,并且对生活质量有较高的要求。

就目前来看,男性消费市场呈现如下特点:

(1)对护肤品没有太高的要求,使用的主要目的就是滋润、保护皮肤,对于大多数的男性来说,像大宝这样的低端产品已经可以满足基本需求,无需再花更高的价钱购买高档次的产品。

(2)同档次的产品差异性不大,在购买时,品牌知名度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由此看来,男性护肤品消费市场可开发潜力还是很大的。但如何能在这块新战场上取得胜利,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来说,还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档次较高的国外品牌来说,重点应该放在让更多有购买能力的消费者意识到使用护肤品不仅仅是护肤,还可以提高自身形象。对于国内品牌来说,需要扩大与其它品牌的差异性,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进入市场。

4、品牌之间忠诚度差异不明显,竞争力主要看市场份额和成长性。

护肤品是一种忠诚度较高的产品,消费者一般不会随意转换所用的品牌,从上图来看,国产品牌、合资品牌或国外品牌在忠诚度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因此如何能够让自己在市场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需要在维持住现有消费者的同时,明确市场定位,找到与其它品牌的差异性,将更多的游离消费者转变成自己的忠实消费者。

三.主要品牌竞争手段分析

1、大宝大宝是由北京三露厂 1985 年推出的品牌。很多消费者都对大宝 SOD 蜜的广告语-大宝,挺好的、大宝,天天见 记忆深刻。虽然大宝广告强调的是大宝的产品一家老小都适合,但是其核心消费者还是定位在了 30-40 岁的工薪阶层。大宝价廉物美的诉求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但是,这两年跨国品牌开始瞄准这块市场,大宝是否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是很值得关注的。

2、小护士小护士在 维他命防晒 细分市场上有着非常不错的口碑,据权威调查,中国市场上 96% 的 20 岁以下的年轻人知道这个品牌。并且,小护士拥有完整的销售渠道,目前在全国拥有 28 万个销售网点,尤其是在二级城市拥有完善的销售网络。这也是小护士对最大价值所在,有助于提高欧莱雅集团各品牌的市场渗透,为欧莱雅进入低端大众市场提供了一条捷径。

3、玉兰油玉兰油在 140 多个国家销售,1989 年进入中国市场。玉兰油在中国经历了三个阶段,从 召唤青春肌肤(教育消费者开始关注肌肤保养)、我们能证明你的肌肤更白更亮(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程度)到 惊喜从肌肤开始(建立消费者与品牌的深层联系和互动)。2003 年更是请来了在中国女性消费者中颇有人缘的张曼玉作为新生换肤系列品牌代言人。与本土品牌相比,玉兰油的品牌塑造更加感性化,着重在对女性情感世界的关注,推出了 宠爱自己、和谐美好 等关爱女性的理念,逐步将品牌升级为女性的呵护者和知心朋友。2003 年,玉兰油成为了宝洁公司第 13 个全球销售突破 10 亿美金的品牌。

四.润肤品市场未来发展走势

中国护肤品 / 润肤品行业是日化行业最具市场潜力、利润最丰厚的行业之一。而这个行业尚未形成品牌集中的情况,前 10 位品牌的市场份额总和只有 62%,销售收入总和只占全行业销售收入的 45%。目前,中国还没有年销售额突破 10 亿人民币的大品牌。而且,护肤品 / 润肤品类别中根据各类细分产品销售渠道也不相同,身体用护肤品和手部护肤品有 55% 的销售额来源于超市和大卖场,面部护肤品和眼部护肤品在百货商店的销售额分别占了 30% 和 50%,近年来薇姿等品牌把渠道建设到了药房。可以预见,未来中国护肤品 / 润肤品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而且主要集中在消费者细分、产品功能诉求和渠道建设上。

篇3:模具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关键词:模具,地域分布,行业现状,政策优势,机遇挑战

0 引言

模具是工业生产的基础工艺装备, 被誉为“工业之母”。用模具生产制件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程度、高一致性、高生产率和低消耗, 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所不能比拟的。在电子、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和通讯等产品中, 60%~9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形[1、2]。模具生产技术水平的高低, 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产品制造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新产品的开发能力[1]。

改革开放以来, 广东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理位置优势和华侨和港澳台胞众多的人文优势, 原来基础薄弱的工业连续三十多年持续快速发展, 作为广东工业生产重要基础工艺装备的模具工业, 也正是在这种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中,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提高。但近年来, 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金融危机后欧美各国为保护本国企业构筑的不合理贸易壁垒以及来自东盟、拉美等新兴市场的价格挑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广东模具的健康、持续发展[3]。

随着广东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 促进制造业高级化、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发展目标对高技术含量模具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发展模具技术已是当务之急。本文主要对我国模具行业的地域分布、行业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重点阐述了广东模具行业现状、政策优势及面临的挑战。

1 我国模具行业分析

1.1 我国模具行业地域分布

模具可分为金属模具和非金属模具。金属模具又分为冲模、锻模、铸模、压铸模、挤压模、拉丝模和粉末冶金模等, 非金属模具则分为塑料模和无机非金属模等;而按照模具本身材料的不同, 模具又可分为砂型模具、金属模具、真空模具、石蜡模具等等[4]。

在各地方政府的支持与鼓励下, 我国已经形成多个模具工业园区, 在完善产业链、吸引外资及加强社会投资方面均起到积极作用。模具行业地域分布特色日渐成形, 从地区分布来看, 以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安徽、河北等地发展较快, 东北和中西部地区发展则相对迟缓。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中国两大模具制造基地和销售集散地, 两大地区竞争激烈:广东作为国内模具市场龙头, 是当今中国最主要的模具市场, 也是中国最大的模具出口与进口省;长三角近年也显露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目前, 长三角的模具市场在中国占约四成份额, 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5]。

1.2 我国模具行业现状

近年来, 我国模具行业持续快速发展, 2001年至今我国模具行业销售额年均增长率达到14%, 如图1所示[6,7,8]。据国家统计局资料, 2012年模具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2 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全国共有1 688个, 从业人员达37.29万人, 工业总产值为1 892.65亿元, 利润总额115.79亿元[8]。图2所示为近年来我国模具进出口情况统计[9,10,11,12]。自2010年我国模具出口总额首次超越进口总额后, 我国模具对外贸易顺差在不断扩大, 2012年已达到12.47亿美元。2013年上半年, 我国模具进出口总量达31.87亿美元, 同比增长11.45%, 其中进口总量为12.18亿美元, 同比增长4.90%;出口总量19.69亿美元, 同比增长15.89%[13]。如今, 我国模具行业的生产规模已占世界总量的近10%, 仅次于日、美位列世界第三[14]。

“十二五”以来,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引导下, 整个模具行业在技术进步、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及“出口带动”战略方面取得了进展。目前, 我国已建立起较完整的现代模具工业体系, 包括模具设计研发体系;模具材料研发、生产和供应体系;模具标准件生产、供应体系;专业模具制造厂商[15]。从行业结构看, 民营企业快速发展, 国有企业活力增强, 面向市场的专业模具厂家数量和能力提高较快, 适应模具行业生产特点的模具集聚生产园区得到发展, 我国中西部等模具工业欠发达地区有较大进步, 模具行业的分布也更为合理。

在技术方面, 近年来, 我国模具行业产品结构调整加快, 以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为代表的技术含量较高模具的发展速度高于行业总体发展速度, 占模具总量的35%左右[16]。但从总体来说高技术含量模具自给率还比较低, 有很大一部分依靠进口。

2 广东模具行业分析

2.1 广东模具行业现状

广东省是模具大省, 广东模具产值占全国模具产值的50%, 且模具加工设备的数控化程度及设备的性能、模具加工工艺、生产专业化水平和标准程度领先国内其他省市。2013年我国模具生产企业前十名中, 广东占3家, 分别是广东巨轮模具股份有限公司、深圳昌红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广东圣都模具股份有限公司[17]。

广东省模具工业支持着广东省的制造业发展, 不仅为国内服务, 也支撑着模具出口。广东是当今中国最主要的模具市场, 也是中国最大的模具出口与进口省。2013年上半年, 我国模具出口总量为19.69亿美元, 同比增长15.89%, 其中广东模具出口量达8.37亿美元, 占全国模具出口总量42.49%, 位居全国首位[13], 2013年上半年全国模具出口情况如图3所示。

广东大部分模具生产企业, 特别是“三资”模具企业, CAD/CAE/CAM技术已普遍采用, 普及率全国最高;模具加工设备数控化率及设备的性能也是全国领先。广东模具制造业的总体技术水平领先于全国总体水平5年左右, 一些模具生产骨干企业, 其技术水平已接近国际水平[18]。

2.2 广东模具行业政策优势

模具工业是最基本的制造业, 它的兴起可以带动该地区产业链的快速增长, 而产业链的延长又将促进模具制造业的发展。当前在中国, 模具行业的前景被广泛看好, 各地政府纷纷加大对模具产业的重视程度和政策支持。根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促进制造业高端化、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是“十二五”期间广东建设全球现代产业基地的重要任务[19]。

“纲要”指出[19], 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装备、汽车、石化等产业。推进装备制造业高端化, 着力提升装备产业的研发能力, 建设一批重大装备项目, 在能源装备、智能制造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先进医疗器械和现代农机装备等方面实现突破;推进汽车产业自主化, 做强广州、深圳汽车整车基地, 推进佛山汽车基地建设, 重点发展汽车关键零部件, 延伸汽车产业链, 建设以自主品牌和自有技术为主的、国内最重要的汽车产业集群和国际汽车产业基地, 汽车产能超过330万辆, 整车厂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超过80%。到2015年, 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0%;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6%。

模具是汽车及装备制造业中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或缺的关键基础件, 其生产过程集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和绿色制造为一体, 既是高新技术载体, 又是高新技术产品[1]。模具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及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的2012版“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创新指导目录”中, 再次被列入重大技术装备“关键机械基础件”[20]。据统计, 在汽车生产中, 包括车身外体、发动机、内饰件等在内的90%以上零部件需要依靠模具成形, 这为广东省模具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1]。与之密切相关的汽车覆盖件模具、汽车结构件模具、大型及精密注塑模具、精密冲压模具等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

2.3 广东模具行业面临的挑战

在新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中, 中国将逐步发展成为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面对世界模具市场、尤其是高端市场这一前景广阔的大蛋糕, 广东模具除面临劳动力成本提高、模具主体转变需要一定的过程、缺乏相互协作及仍处于战略转型的阵痛期等问题外[22], 还面临以下严峻的挑战:

(1) 高素质技术人才相对缺乏

模具工业是技术附加值较高的行业, 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对于模具工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由于每个零件所采用的工艺不同、模具的结构形式也各具特色, 要提升模具企业的产品竞争力及市场占有率, 需要不断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 因此对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要求也比较高。而广东大部分模具企业里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知识相对老化, 在进行模具设计时仍基于经验、缺乏必要的系统的专业知识培训;年轻的大中专毕业生实践经验不够, 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 造成模具工业在技术人才方面后劲不足。

(2) 技术水平亟待提升

目前广东不少模具企业在模具设计制造过程中已普通采用模具CAD/CAM技术, 但模具CAE技术需要大力宣传推广, 尤其是冲压模具CAE技术。对于成形工艺复杂的冲压模具而言, 由于产品材料性能和冲压工艺条件的变化, 传统依赖经验公式进行的设计往往不是最佳的, 有时甚至是不可靠的, 而目前广东不少模具企业主要还是依赖经验采用试错法进行试模。模具开发周期长、成本高、质量不稳定等, 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

(3) 专业模具生产呈弱化态势

由于模具是单件生产, 一般模具企业在达到一定规模后, 很难继续做大;另一方面, 产品的市场空间远远大于单纯的模具生产, 获利潜力比较大。两方面的原因使得很多模具企业相继进入如家电、电子、汽车配件、通讯器材等行业。在部分以模具起家的企业里, 模具的生产已经退居成为配套的部门, 模具产值所占的份额不断降低。大量模具企业由单纯模具型企业转变为“模具+产品”型企业, 由于模具与产品的发展此消彼长的关系, 导致模具生产处于小规模、低档次的状态。

低端的模具生产不能支撑未来, 提高设计与研发水平、加大创新力度, 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出路。全力推进模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打造模具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平台, 发展高精尖的模具产品, 同时加快行业龙头企业的培养速度, 建立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民族品牌, 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等形式形成自主研发体系以及人才培养模式, 做大做强广东省模具产业迫在眉睫。

3 总结

篇4:护肤品行业分析报告

在今天的中国,润肤品 / 护肤品已经从奢侈品变成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2002 年市场规模约为 165.6 亿元人民币。

2003 年 12 月 11 日,在业界流传四年之久的欧莱雅收购小护士的传言终于成为事实,这不仅标志着国际巨头欧莱雅集团真正踏入了中国的大众护肤品市场,也意味着中国护肤品市场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总的来说,中国润肤品 / 护肤品品牌发展大致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70 年代 ~1982 年):上海品牌垄断国内市场

以上海家化为代表的上海润肤品 / 护肤品品牌在那时风靡全国。至今,很多人对美加净、郁美净、孩儿面、皇后牌珍珠膏等品牌仍然记忆犹新。

第二阶段( 1982~1996 年):跨国公司抢滩中国,土洋品牌泾渭分明

这段时期,跨国品牌如欧莱雅、玉兰油、强生、资生堂等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护肤品 / 润肤品营销真正起步,这些品牌以高定价瞄准高收入的年轻女性。与此同时,安利、雅芳等外国品牌把直销模式引入了中国,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而广东军团如小护士、丁家宜等上升势头非常快,而大宝集团树立的价廉物美、平民化的品牌路线也非常成功。在这个阶段,跨国品牌和本土品牌各自占据着高端市场和中低端市场,正面交锋比较少。

第三阶段( 1996~2002 年):本土品牌专业细分市场突围

2002 年的市场规模是 1982 年的 200 多倍。同时,消费者对护肤品 / 润肤品的要求不仅仅停留在滋润肌肤上,还出现了防晒、美白、保湿、祛痘、香熏美容、男性护肤等方面的需求。定位于大众消费品的国内品牌在产品功能上找卖点,从功能市场、细分市场、专业市场上突围。比较成功的有小护士(维他命防晒)、索肤特(木瓜减肥)、丁家宜(一洗白)、珊拉娜(祛痘)、大宝(男士也可以用)等。

第四阶段( 2002 年至今):跨国品牌中低端延伸,本土品牌中高端跨越

2002 年以来,跨国品牌对中低端市场发起了进攻。雅芳推出了价格超低的子品牌 "UP2U" ,资生堂在成功的推出了中档品牌 "Aupress" 之后,开始力推中低档品牌 "Za" ,欧莱雅历经 4 年终于得到了 " 小护士 " 。

而本土品牌则不满足于市场份额大、利润却很小的现状,希望打入利润巨大的高端市场。如上海家化推出的 " 佰草集 " 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而深圳丽斯集团高端品牌 " 兰歌 " 的失败,却直接导致了集团的小护士品牌被欧莱雅收购。

二. 2002-2003 年度品牌竞争格局

(一)整体竞争格局

1、 国产品牌竞争力最强,合资品牌紧随其后。

( 1 )大宝以绝对优势排在了竞争力排行榜的首位,与小护士一起成为低端消费市场的主导品牌。

( 2 )玉兰油是唯一一家进入竞争力前五名的合资品牌,它以较优的性价比占据了护肤品的中端市场。

2 、行业集中度低,竞争日趋激烈

(二)市场竞争深度分析

1 、 品牌之间消费群结构差异明显

从行业集中度曲线来看,前四名的市场份额之和只占到了总量 40 %,还未形成垄断,发展空间巨大。另一方面,很多区域性品牌如彩诗、丁家宜等在近年成长迅速,对一些市场地位稳固的品牌造成不小的威胁。

2 、消费群结构分析

年龄和收入是消费者选择护肤品时的重要依据,根据这两个变量可以将护肤品市场划分成高、中、低端三部分:

( 1 )高端市场:以价格较高的国外产品为主,消费者主要是高收入的中青年女性。

( 2 )中端市场:主要产品是价格相对较高的合资产品,如玉兰油、雅芳等,消费群集中在中低收入女性。

( 3 )低端市场:基本上是低收入或无收入(学生)的女性在购买。根据年龄又可再细分成两个市场:一个以老品牌为主,如大宝、美加净等。主要消费者是中老年女性;一个以新品牌为主,如小护士、丹巴碧。消费者主要是年轻的女性,尤以学生居多。

3 、男性护肤品市场分析

男性护肤市场也逐渐得到了开发,但经过分析发现,男性消费者和女性消费者在年龄和收入上存在很大的差别,现以大宝为例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

大宝可以说是男性市场开发最成功的一个品牌,男性使用人数占到了将近一半的比例,以下是大宝的男性消费者和女性消费者的一个对比:

结论:大宝女性市场主要消费人群:年龄偏高,没有收入(学生)或低收入者。

大宝男性市场主要消费人群:年龄较轻,中高收入的男性。

从以上分析来看,中高收入的年轻男士构成了男性护肤用品市场主力军,他们购买力强,并且对生活质量有较高的要求。

就目前来看,男性消费市场呈现如下特点:

( 1 )对护肤品没有太高的要求,使用的主要目的就是滋润、保护皮肤,对于大多数的男性来说,像大宝这样的低端产品已经可以满足基本需求,无需再花更高的价钱购买高档次的产品。

( 2 )同档次的产品差异性不大,在购买时,品牌知名度是重要的决定因素。

由此看来,男性护肤品消费市场可开发潜力还是很大的。但如何能在这块新战场上取得胜利,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来说,还需要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档次较高的国外品牌来说,重点应该放在让更多有购买能力的消费者意识到使用护肤品不仅仅是护肤,还可以提高自身形象。对于国内品牌来说,需要扩大与其它品牌的差异性,吸引更多潜在消费者进入市场。

4 、品牌之间忠诚度差异不明显,竞争力主要看市场份额和成长性。

护肤品是一种忠诚度较高的产品,消费者一般不会随意转换所用的品牌,从上图来看,国产品牌、合资品牌或国外品牌在忠诚度上没有太大的差异。因此如何能够让自己在市场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就需要在维持住现有消费者的同时,明确市场定位,找到与其它品牌的差异性,将更多的游离消费者转变成自己的忠实消费者。

三.主要品牌竞争手段分析

1 、 大宝 大宝是由北京三露厂 1985 年推出的品牌。很多消费者都对大宝 SOD 蜜的广告语 - " 大宝,挺好的 " 、 " 大宝,天天见 " 记忆深刻。虽然大宝广告强调的是大宝的产品一家老小都适合,但是其核心消费者还是定位在了 30-40 岁的工薪阶层。大宝价廉物美的诉求正好满足了他们的需求。但是,这两年跨国品牌开始瞄准这块市场,大宝是否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是很值得关注的。

2 、 小护士 小护士在 " 维他命防晒 " 细分市场上有着非常不错的口碑,据权威调查,中国市场上 96% 的 20 岁以下的年轻人知道这个品牌。并且,小护士拥有完整的销售渠道,目前在全国拥有 28 万个销售网点,尤其是在二级城市拥有完善的销售网络。这也是小护士对最大价值所在,有助于提高欧莱雅集团各品牌的市场渗透,为欧莱雅进入低端大众市场提供了一条捷径。

3 、 玉兰油 玉兰油在 140 多个国家销售, 1989 年进入中国市场。玉兰油在中国经历了三个阶段,从 " 召唤青春肌肤 " (教育消费者开始关注肌肤保养)、 " 我们能证明你的肌肤更白更亮 " (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信赖程度)到 " 惊喜从肌肤开始 " (建立消费者与品牌的深层联系和互动)。 2003 年更是请来了在中国女性消费者中颇有人缘的张曼玉作为新生换肤系列品牌代言人。与本土品牌相比,玉兰油的品牌塑造更加感性化,着重在对女性情感世界的关注,推出了 " 宠爱自己 " 、 " 和谐美好 " 等关爱女性的理念,逐步将品牌升级为女性的呵护者和知心朋友。 2003 年,玉兰油成为了宝洁公司第 13 个全球销售突破 10 亿美金的品牌。

四.润肤品市场未来发展走势

篇5:家居行业现状分析

——家居行业现状分析

随着全球经济的影响,以及中国房产新政的出台,家居行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谷。虽然流通商场竞相开店,但即便到了周末,国内许多上万平米的家居卖场也只有零零散散的顾客,装修公司门前更是门庭冷落。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家居行业洗牌的时候到了。纵观历史,家具行业虽然是一个传统行业,但作为一个产业的正式发展,中国家居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变强,不过短短二十年的时间。如今,家居行业正从混乱无序走向规范秩序,从恶性竞争变为理性成长,行业变革势在必行,并迫在眉睫。

生产企业面临重重困境

许多业内人士感叹;现在家具业垮的比开的多,卖家具的又比做的赚得多。目前,中国家居行业技术含量不高,准入门槛很低,造成了当前家居生产企业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家居行业内成规模的企业至少有8万家,其中规模300人以下的企业占据80%。小家具生产厂数目众多,整个行业市场处于混战状态。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家居行业产能过剩,如果城市化率再上不来,受房地产新政的影响,肯定会有一部分企业死掉。

2009年家居行业的产值达7300亿,按照过去30年平均22.2%的增长率来看,到2015年,中国家具行业总产值有望超过汽车业。然而,大部分属于中小型的企业贡献出了90%的产能,其中没有一家企业能达到1%的市场占有率。这样造成了行业内的无序竞争。为保证市场份额,厂家能做的事情就是降低成本,以保持价格优势,但近两年来家具原材料及人工成本的不断上涨,令厂商叫苦不迭。如今,已有相当多的小家具企业因此而关门倒闭。

对生产企业而言,除了人工和原材料,另外一项重要的费用支出就是场租:按08年以前的统计,一类城市其场租在300-500元/M²/月左右,二三线城市在20-80元/ M²/月左右,依次计算每年的场租(300 M²),一类城市在180万元左右,二类城市在28万左右。

在高额的场租下,家居卖场的疯狂扩张,就更使得生产企业陷入了两难境地。不跟进,市场份额就有可能被跟进的对手抢占;跟进,又要付出很大的成本。有实力的企业借着卖场扩张把渠道拓展开,而跟不上的企业就会慢慢的从人们视线中消失。

传统的渠道模式制约了行业发展 有人说,2007年之前的家居趋势是“工厂主宰天下”,那时候工厂有一定的资金能力去打造一个产品,然后在市场上就能马上出售;金融危机之后,主宰市场的就是这些零售连锁终端,拥有强大的资金实力可以通过不同的手段足够影响消费者。

如今,中国的家居行业变成了一个渠道品牌大于企业品牌的行业。家居卖场的品牌化发展,连锁化经营,日益成为家具行业的“巨无霸”。

最近几年,红星美凯龙、居然之家、集美家居等本土卖场开始了疯狂扩张,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区域,家居卖场开新店的消息此起彼伏,一场接一场的“开店拉力赛”让人目不暇接;其中,有的老牌家居卖场大举进军二三线城市;还有多年来以经营家具为主的卖场,也开始将触角伸向了建材。与之相对的,是许多家居卖场生意冷清、难以维持,最终不得不选择关店或缩小店面,从而引发了“家居市场已经饱和”的争论。

中国的家居卖场大多数都是统一管理下的摊位制市场模式,家居卖场的老板原则上讲是房地产老板,而各个家居企业只是租赁部分摊位。于是,随着零售终端白热化的竞争被无限加剧,租金的上涨不断挑战企业的运营成本底线,加重了家具制造企业的流通成本,损耗消费者的消费价值。

然而,扩张是把双刃剑。走商业地产套路的家居卖场一方面向业内外展示企业实力的同时,另一方面急速扩张也带来了家具、建材企业不堪重负的现状。

目前,中国成规模的家具企业达8万家。这些企业的现状是,大部分中小企业仍处在制造工厂模式,销售渠道大部分由经销商掌握,而大部分经销商又要听命于手握零售渠道的连锁大卖场。

经销商遭到卖场“捆绑式”发展,利润不断减少,而卖场在大肆扩张,在重点城市已经出现过剩的现象,在这些卖场里,品牌大部分在赔本。卖场可以用旺

店的业绩来抵消新门店或者业绩差的门店的亏损,但是品牌商和经销商却无法承受这样的亏损压力。

因此,多位厂商及经销商表示,如今渠道扩张得太快,厂家和品牌的资金已经跟不上,但受制于捆绑式的合作和卖场的强势,他们只能硬着头皮跟着走。

总而言之,传统的渠道模式已经为行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效应。家居卖场的扩张需要更多的理性。如果卖场无序扩张,租金上涨,成本增加,经销商难做,压力转嫁给消费者,最终会导致恶性循环,从而形成市场的混乱,并最终带来行业内的从新洗牌。

家居行业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家居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家居产业造就了日益扩大的市场。

今后,家具行业面前的最大机会是国内的城市化建设。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是45%,(国外发达国家是70%),到2030年中国可能达到70%到80%的城市化率。今后十年,中国住宅建设将突破60亿平方米,年均6亿平方米。仍处于住宅改善期的中国,每年约有10%的家庭需要装修和添置家具。每年约有1000万的农民将变成城里人。今后几年,中国家具年增长将超过10%。

其次,中国家具出口增速保持在平均每年30%以上,全球家具贸易快速增长。根据海关总署的记录,2010年1月-11月,我国家具出口295.2亿美元,同比增长32.7%。再次,中国目前只有三亿八千万人用成套家具,还有十亿人的消费群体。推动家具消费发展的主要因素除了收入、住宅、人口、升职等,每年约有1000万对情侣结婚,年收入十万元以上的白领阶层正在崛起。

这些数字无一不表明了,中国的家居行业正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据业内人士分析,一直以来家具业的发展势头都非常好,改革开放30年来,国民生产总值的递增幅度是8%左右,而家具业一直都是以20%-30%的速度递增。

房产新政虽然在短期内影响了家居行业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打击投机性购房,如果房产新政执行有力,对将来包括家具业在内的家居市场将是非常好的前景。

各方面的数据显示,家居行业是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的,对于生产企业、经销商或流通企业来说,重要的是去考虑如何寻求突破,以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战略化、规模化的升级转型。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世界家具的生产大国,世界出口第一,国内销售也在逐年增长。”中国家具协会理事长朱长岭介绍说,“我们家具行业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家具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由量发展向质发展的过程,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试水还是破冰,家居行业或将实现新的突破

进入21世纪后,人们日益紧迫的家居品味体验诉求与家居市场的单一化,具象化产生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永恒的矛盾。对于各企业而言,在挑战与压力的背后,暗藏着巨大的商机。同时,这也预示着,中国的家居行业必将经历一个激烈角逐的过程。

业内人士总结说,家居行业刚刚过去的十年是制造业、商业平台推动的十年,今后十年,终端消费者的参与将直接或间接成为这个行业发展的新推动力。

专家预测,在未来3到5年内,在家具产业逐步转移及国家宏观经济的大背景下,中国家具行业将迎来第二个高速发展期。近期,家居行业内的一些变革,似乎预示着这个高速发展期的到来。

4月12日,巢尚商城上线,作为专业的地板电子商务公司,汇聚了大卫地板、大自然地板、久盛地板、美丽岛地板、升达地板、生活家地板、圣象地板、扬子地板等诸多一线地板品牌,以期改善家居行业的电子商务乱象。

5月27日,淘宝抢先开出了家居业的第一家电子商务“线下体验馆”,让网上商城走“低价模式”的产品走下线来。

5月28日,由卸去国美电器董事长职位的陈晓投资的家居生活用品大卖场“名巢靓家”正式开业。名巢靓家定位于中高端家居用品零售连锁企业,已引进全球200多个时尚家居生活用品品牌。名巢靓家还辟出专门区域,陈列创新生活电器,计划成为中国覆盖区域最广、覆盖人群最多的家居连锁卖场。

此外,还有更多的家居生产企业和卖场也在原有基础上寻求突破,有的着力打造小户型家居产品;有的以“零租金”方式与厂商直接合作;多家装修装潢公司提出“完全家居”,打造消耗平台推出品牌家具;部分家电大鳄也将涉足家居

领域„„

如今,中国家居业每年有近万亿的总产值,家居行业的前景仍十分广阔,但竞争也将异常激烈。实力雄厚的“外来者”会对原有的家居企业造成巨大的冲击。中国家居行业已进入一种超竞争的状态。如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产品和营销创新的质量,以应原材料资源供应紧张、能源和交通运输价格的提高等一系列难题,是行业发展的关键之处。同时,细分市场、建立独立店、开发互联网销售、直接与房地产商进行合作等各种“破冰”之举,也将为行业带来新鲜活力,并将引领行业向着更加健康、有序、理性的方向发展。

篇6:证券行业薪酬现状分析

与传统行业一样,金融行业也需要人才的储备和能力提升。创业业务需要人才,顺应IPO改革需要人才,互联网金融的探索也需要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吸引和保留人才最重要因素的“薪酬”无疑是企业和公众最为敏感的话题。

根据众达朴信近日发布的《年证券行业薪酬调研报告》中的数据显示,证券行业平均薪酬达到27。8万,超过银行业的25。6万,但与信托行业的59。6万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证券行业随着企业的经营业绩不同,薪酬差距还是比较明显,以前十名券商为例,20平均薪酬超过30万,其中中信证券以39。8万元的平均薪酬排名第一。年金融整体行业平均薪酬达到23。5万,位居全行业的首位,其诱人的薪酬水平使无论是毕业生还是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都羡慕不已并争取进入这个行业。

篇7:目前饲料行业现状分析

优势:正大凭藉其对养殖业的深刻理解和成熟的养殖模式,借助其养殖技术、种苗技术的优势,曾经席卷中国的对虾饲料市场,并且能够做到现金销售!虽然对虾种苗方面出现灾难性的危机,但最近在湛江和福建开始大面积兴建标准化虾塘,准备复制其在泰国的经营模式,后势不可忽视!

短板:正大最大的问题存在于水土不服,无论是养殖技术还是团队建设。对虾种苗出现的危机印证了其技术在中国这个养殖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的严重不适应,中国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还是以散养户为主体的市场结构,这就严重制约了正大在中国的发展速度。同样,由于其对中国的人文环境的不理解,或者可以说是不愿意去适应,所以他们无法组建一个稳定的技术推广团队,去推广他们的养殖模式和产品!

当然,如果中国水产养殖业能够进入规模养殖为主导的时期,他们的优势会很明显。(摘自中国水产频道/阿托)我也来说两句查看全部回复

最新回复

 海石花(2012-1-05 15:37:48)8fish :以前听说正大每台增氧机的角度都有严密的计算,当时觉得很先进。正大这几年经过了一个起落,异军突起,而又回落,给大家上了一课,遗憾的是没有取得根本性的优势,被国内企业慢慢赶上来了。

我觉得,如果将企业的竞争优势放在养殖技术上的话,还是很不可靠的,中国人盗版、复制是最

利害的。正大除了养殖模式外,还有支撑产品:虾苗、微生物制剂,这两个技术含量很高,国内企业到现在还不能与其相提并论。这也是其真正有威力的竞争优势。

海大在技术路线上,其实很大程度是参照正大的,而且营销做得比正大好,所以胜出了。但在根本技术上,还是与正大相差很远的:

虾苗,正大遇到的问题,海大现在也遇到,还是用人家种虾,根本没办法超越;微生物产品,与正大的技术还有很远的距离;饲料据说比正大好,但那是靠钱砸出来的,技术含量却是正大更高,也更符合行业资源节约的发展方向。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国的水产饲料企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能力。恒兴在技术不如粤海时,之所以能异军突起,就是靠赊销,赊销现在看是带有贬义的,但在当时是积极的,解决了行业大发展时,基层养殖者的资金问题。中国养殖业在接下来会慢慢集中,养殖者在资金方面同样面临问题,以合适的方式,帮助他们解决这一问题,比如用担保的方式,将会让企业获得根本的优势。在美国的汽车业,为购车者提供金融担保业务产生的利润,甚至成为汽车公司最大的利润来源。再说个不恰当的例子,黄世仁靠什么能让杨白劳把女儿嫁给他当小,无非就是靠借了钱给他。所以,这其实是一种很强的能力,在你其它方面没有优势的时候,大家都会跟你走的一种能力,让养殖户像杨白劳一样,离不开你的能力。而且,人缺钱的时候,是最容易答应苛刻条件的,所以,金融手段往往都是带着暴利的。

2、营销能力。现在来看,最成功的是双胞胎与海大,主要表现为人海战术。人海战术,本质上是直销的一种办法,但现在还离不开经销商:一方面是,整体而言,经销商确实还有很大的能力与价值,另一方面如果直接绕开经销商的话,就成了全民公敌,找来了一个极大的竞争对手。所以得绑着经销商一起干。

3、产业链的能力。最典型的是温氏,现在还有六合,从塘头到餐桌,做世界餐房,这是一种最符合产业发展的模式,也是养殖业发展的终极模式。国外的正大、嘉吉都是这种模式,他最终体现为从种苗、饲料、养殖模式、防疫,到养殖产品的销售,每一个环节都能得到恰如其份的资源,和谐发展,最终共同向消费者争取更大的利益(实际上,由于有国际及企业之间的竞争,最终的结果是,整个产业链的成本极大地降低了,主要的利润来源于控制产业链的成本,而不是来自在消费者中的溢价)。做产业链,最难的是成功界入到养殖与水产品销售环节。水产比禽业、畜产有更高的风险。但一旦做成,就是天下无敌!

4、技术能力。饲料的原材料未来是大问题,能利用更多的原材料,实现更低的配方成本,是一种很强的竞争力。这种能力还包括在种苗、病害、养殖模式上的研发能力。

5、管理能力。如何将人组织起来,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这个不说了,国内的企业都在学习中。

6、整合能力。饲料业、养殖业现在还处在春秋时期,天下大乱,各路英雄纷纷在寻找出路。以何种方式收编这些人,将是成就大业的基础。张唐之是很有说服力的案例。但很多企业现在不这么看,觉得没几个真正有竞争力的,我能吃掉你,为何要合作?如果不考虑时间成本,确实如此,但中国农牧业的整合正在加快,行业整合是有窗口期的,不会无限制地进行下去,你可以不干,如果人家这么干,一旦势成,大局一定,挑战者的机会就比较小了。这种事,可不是次次都有我们党那么好的运气(没有否定的意思,但确实也有很大的运气与机缘)。一大盘蛋糕的一小块,也可能比一个小蛋糕大。

 大兔牙(2012-1-05 16:11:34)

分析得很好,尤其是二楼。也少少明白了目前水产大鳄之间微妙关系及中国水产养殖面临各种问题。

 zhuyuming(2012-1-06 07:45:13)

正大是头狮子,现在正在沉睡

 虾虾(2012-1-06 09:11:21)分析很有道理,正大现在有点清朝的感觉,从先进到盲目自大到落后,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不了解中国实情

 zhuyuming(2012-1-06 14:50:02)

不是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吗

 遁入空门(2012-1-06 16:14:00)

建议正大高层学习下《论语》、《孟子》、还有《毛泽东选集》之类的。

 kanhai(2012-1-08 21:27:53)正大中国是有自己的种虾的,并且印尼正大还收购了SIS,近两年正大虾苗养殖成功率较低极有可能与正大中国的种虾有关,由于种苗是与饲料捆绑销售且做现金,种苗的不良表现,最终导致正大中国的回落

(2012-1-09 22:27:22)

通威不在吗?

(2012-1-12 10:48:55)

水产之路在于是否内行人在做良心事

(2012-1-12 16:09:41)我看好正大。现在在湛江的标准养殖场,确实是建设得非常好,技术员要求在虾塘边都不准长一根草。增氧机的类型目前国内没有,泰语叫苏白龙。尤其是投料的原理和掌控,国内目前几乎不涉及到。

篇8:监理行业的现状与分析

但在实际的监理市场中,大量充斥着许多实力不足的小监理企业,这些企业没有必要的组织体系、合理的管理制度、齐全的专业人才。他们在接到监理任务后,为了追求项目监理部低运行成本,一般通过聘请一些没有实际监理工作经验的人员,甚至于临时雇用进入实习期的学生组成项目监理部,来进行监理的实际工作。于是这些不称职的监理企业便能以比市场价格或国家规定的监理取费标准更低的报价进行市场竞争。正是由于这些企业对监理市场的冲击,使得监理企业的生存空间被一次次的压缩,整个行业的发展与国家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背道而驰。而许多监理企业为了保证生存,不得不随波逐流,于是整个监理行业便处在这种降低监理费→降低服务质量→降低监理费→降低服务质量的恶性循环中。于是在整个监理行业便大量出现了以下的问题:

1)监理人员素质不满足要求。根据国家对监理工程师素质的要求,监理工程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学历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丰富的工程建设实践经验、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而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监理企业为适应市场,降低运行成本,便开始大量聘请一些退了休的老同志担任实际监理工作,或者聘用刚毕业的学生从事监理工作。显然,这样的监理工程师是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对监理工程师的要求的,于是监理工程师素质的不到位就可想而知了。2)监理人员数量不满足要求。一般项目监理机构人员的数量是综合考虑所监理工程的建设强度、复杂程度等因素,并按监理人员需要量定额来确定的。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监理企业为降低项目监理运行成本,项目监理人员数量远远不能按要求配备。而且一个监理工程师同时分管几个工地的现象在实际的监理工作中也屡见不鲜。在这方面,安装和电气专业监理工程师这一级的现象最为严重。这样监理人员数量不足,监理工作不到位就可想而知。3)监理人员继续教育不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监理人员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知识、扩大其知识面,及时掌握与工程监理有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熟悉工程监理与工程项目管理的新理论、新方法,了解工程建设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及新工艺,以适应开展工程监理业务和工程监理事业发展的需要。而大多数监理企业为节约运营成本,并不重视人员的继续教育,而是仅仅依靠社会和项目监理部组织的业务培训。于是监理人员的技能发展已无法满足现有行业发展的要求,又如何能达到向建设单位提供高智能的技术服务的要求。4)人员流失现象严重。目前建筑行业收入的现状是注册监理工程师不如注册造价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不如注册一级建造师,注册一级建造师不如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结构工程师不如注册建筑师。监理行业的低收入正在把优秀的建筑行业人才拒之门外,正在把优秀的监理人才引向跳槽的边缘。监理行业无法引入优秀人才,培养的优秀人才纷纷外流,这一现象不仅严重妨碍了监理企业的发展,而且也严重的影响到了国家监理行业的整体推进。

我认为以上四点便是目前监理行业恶性竞争现象制约现阶段监理企业发展壮大的基本现状。而要想使监理行业步入正轨,监理企业能够迅速发展壮大,我建议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规范监理市场管理。要把监理行业引入良性发展的轨道,我认为应该对整个监理市场进行宏观动态调控,首先要严格执行相关审核审批制度,并在监理资质审批上抬高准入门槛,严格把关。其次要规范监理市场,杜绝恶性竞争,达到规范监理市场的目的。再则要在规范市场的同时,对现存的监理企业要加大整顿力度,清理无资质,资质不够,或者谎报业绩,人才和管理严重不足的小监理企业。

2)建立监理品牌之路。现阶段,由于建设单位对监理企业的认知度不高,在选择监理企业时,一般主要考虑低价中标,因此监理企业在大部分业务承揽上主要体现为价格竞争,而人才竞争相对涉入较少。即便有些建设单位考虑了人才的竞争,也是主要针对监理工程师而言,并没有真正考虑监理企业的品牌意识和项目监理部团队及知识构架对建筑工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因此要想使监理行业走入正轨,必须提高监理在建筑行业的认知度,充分体现项目监理部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确立自己监理团队的品牌,确立自己团队监理企业的品牌。加之面对即将放开的国际建筑市场,国外优秀监理企业即将大量涌入,势必会对国内监理行业造成不小的冲击,企业的生存空间必将受到严重的挤压。而作为国内监理企业,要想从长远发展考虑,就必须与国际接轨,实现监理自身的品牌之路,着力打造卓越的中国监理品牌。在激烈的国际监理市场竞争中,要充分体现监理企业自身的能力,在国际建筑市场中把握好自己的一席之地。

3)加快人员素质培养。由于我国监理行业起步较晚,现阶段从事监理行业的人员绝大部分都是半路“出家”,而且大部分都是从设计、施工的富余人员或离退休人员中返聘过来的,甚至还有一些是没有实际社会经验的毕业生或实习生。他们对监理行业的专业知识的匮乏势必造成监理服务质量低下,由此而产生的便是社会对监理行业整体的认知度不是很高。因此许多建设单位在选择监理企业的同时,认为应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执行建设工程监理制而去选监理,而不是认真考虑监理在实际项目管理中体现的价值和作用,这造成在选择监理时,必然会以考核监理费为第一选择。因此,监理企业要想高速发展,真正体现监理在建设工程中的作用,必须加速、加快监理人员的培养便显得至关重要。这就需要监理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要投入更多的支持和关注,而且要真正将人才的培养列入企业发展的长远战略规划上来,将人才的培养作为公司的发展战略予以考虑。

4)搭建良好的用人平台。要想建立监理长效的用人机制,必须搭建一个好的用人平台,首先是要提高监理人员的福利待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吸引优秀的建筑人才进入监理行业中,才能避免监理行业内的优秀人才外流。其次为他们提供一份有相当竞争力的薪酬,提高他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提高监理人员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提高监理行业在建筑行业中的认知度。再者就是要为优秀的监理人才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充分体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为他们实现自我发展提供机会和舞台,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总之,要遏制监理行业的恶性竞争,实现监理行业的长足发展,首先必须要在规范监理行业管理的前提下,提高监理人员的素质,真正体现出监理人员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监理行业在建筑行业中的认知度,坚定走监理企业的品牌之路,走国际监理品牌之路。而要实现这些目标,就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设工程监理概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44.[1]中国建设监理协会.建设工程监理概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44.

上一篇:谭木匠的市场分析下一篇:随笔你是我生命中最美丽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