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干部作风建设调研报告

2024-05-02

乡镇干部作风建设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乡镇干部作风建设调研报告

乡镇干部思想作风建设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乡镇干部思想作风建设调研报告2010-06-29 18:25:08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乡镇干部思想作风建设调研报告乡镇干部思想作风建设调研报告(2)[摘要]:在市场经济形势下,乡镇干部思想作风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目前,在乡镇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方面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作风漂浮,工作方法简单,消极怠工,腐败现象严重等方面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一是要强化管理意识,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机制;二是要强化观念更新,实现干部角色转换;三是要强化作风建设,注重干部形象塑造;四是要强化“温暖工程”,在工作、生活上关心乡镇干部。[关键词]:乡镇干

部思想作风建设乡镇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石,处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作为乡镇干部,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思想作风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农村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而且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为此,笔者到天台县d镇,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总体来说乡镇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是好的,但有一小部分乡镇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工作作风漂浮、消极怠工,这必须引起我们各级党委的重视。

一、乡镇干部思想作风建设面临的困境通过对d镇的调研和问卷调查,共发下去调查问卷550份,收回537份,从中可以看出乡镇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不容乐观。具体如下:项目乡镇干部调查问卷村级干部普通群众调查问卷工作作风漂浮37%%工作方法简单33%35%群众观念淡薄21%35%工作消极怠工19%18%腐化堕落、享乐主义12%15%喜欢在机关部门工作72%

(一)思想观念不适应

于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逐步深入人心,一些乡镇干部思想观念仍较滞后,一时适应不了近年来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任务。具体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自身职能的认识不到位。新时期乡镇干部的任务是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公共管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但少数乡镇干部对自身职能认识还不到位,他们只习惯于完成上面所下达的任务,习惯于做好眼前急需做的工作,缺乏发展意识与工作思路。二是存在思想保守问题。乡镇干部的工作对象是农民,工作时间基本上就是在农村,见得少,识得也不多,加上一些人平时对学习理论知识的不重视,因此,工作中接受新观念就慢,市场竞争意识、竞争能力不强,对工作的标准,要求就定得不高,容易形成思想保守。三是为人民服务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对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无动于衷,从原来的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转到“蛙水关系”,习惯于行政命

令,工作布置,依赖于坐、听、等,不能经常性地“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进行交淡,倾听群众的呼声,工作上还没有转到“爱民”、“亲民”、“为民”上来。通过这次调查问卷形式统计上来的数字看,村级干部和普通群众对此项内容打了35%,乡镇干部打了21%,说明此项内容群众反响强烈,必须引起各级党委的重视。

(二)工作作风漂浮,工作方法简单,消极怠工,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群众集体上访事件的发生。第一是工作作风漂浮。一些乡镇干部有的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中心不突出,常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有的缺乏活力、干劲,工作不深入到群众中去,坐在办公室里画几个数据往上一报就敷衍了事,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跑官要官上。第二是工作方法简单、粗糙。有的乡镇干部不愿做细致的群众工作,当工作一旦做不通或处于被动局面时,不从自身方面找原因,而认为是农民群众觉悟低、素质差,常常采取所谓的“行政压制手段”来处理问

题,这样既伤害了农民群众的感情,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有的对于处理群众之间矛盾,往往开的都是“太平方”,两头都不得罪,这种“老好人”思想使得村级工作很难开展。第三是工作上的消极怠工。有的乡镇干部进取心不强,感到在乡镇工作条件太苦了,羡慕在机关部门工作的干部。因此,工作起来无精打采,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出现了“喝茶看报混日子”的现象。有的乡镇干部感到在乡镇工作没有什么成就感,在进机关工作的努力无望后往往不思上进,干脆消极怠工,出现了“出工不出力”现象。由于少数干部工作作风漂浮等原因,该处理的事情未处理,引起群众的不满情绪,只能通过上访途径来获得解决,这直接影响到了干群关系。

(三)腐败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少数乡镇干部严重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从上面的调查问卷也可以看出,已达到12%和15%的比例),有的办事不公、处事不当。

①少数干部以权谋私,凭着自己所握有的一点实权,在乡村道路承包,乡(镇)属企业改制等重大问题上大权独揽,大搞权钱交易。②极少数干部为政不廉,腐化堕落,在群众中影响极坏。他们利用所谓的工作需要,在“职务消费”的幌子下大肆进行吃喝玩乐,挥霍浪费,生活向高标准看齐,追求个人的享乐而置工作于不顾,甚至包养二奶生活腐化,严重损害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二、困境的原因分析乡镇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从主观因素上看:

(一)重物质,轻精神,价值取向的实用化倾向较为明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人心,乡镇干部

篇2:乡镇干部作风建设调研报告

暖工程”,在工作、生活上关心乡镇干部。[关键词]:乡镇干部思想作风建设乡镇作为国家政权的基石,处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线,作为乡镇干部,直接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思想作风如何,不仅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农村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而且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为此,笔者到天台县d镇,进行为期一周的调研,总体来说乡镇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是好的,但有一小部分乡镇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工作作风漂浮、消极怠工,这必须引起我们各级党委的重视。

一、乡镇干部思想作风建设面临的困境通过对d镇的调研和问卷调查,共发下去调查问卷550份,收回537份,从中可以看出乡镇干部的思想作风建设不容乐观。具体如下:项目乡镇干部调查问卷村级干部普通群众调查问卷工作作风漂浮37%39%工作方法简单33%35%群众观念淡薄21%35%工作消极怠工19%18%腐化堕落、享乐主义12%15%喜欢在机关部门工作72%

(一)思想观念不适应于形势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观念的逐步深入人心,一些乡镇干部思想观念仍较滞后,一时适应不了近年来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新任务。具体主要表现在:一是对自身职能的认识不到位。新时期乡镇干部的任务是如何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公共管理,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但少数乡镇干部对自身职能认识还不到位,他们只习惯于完成上面所下达的任务,习惯于做好眼前急需做的工作,缺乏发展意识与工作思路。二是存在思想保守问题。乡镇干部的工作对象是农民,工作时间基本上就是在农村,见得少,识得也不多,加上一些人平时对学习理论知识的不重视,因此,工作中接受新观念就慢,市场竞争意识、竞争能力不强,对工作的标准,要求就定得不高,容易形成思想保守。三是为人民服务意识不强,群众观念淡薄。对人民群众所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无动于衷,从原来的干部与群众之间的“鱼水关系”转到“蛙水关系”,习惯于行政命令,工作布置,依赖于坐、听、等,不能经常性地“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进行交淡,倾听群众的呼声,工作上还没有转到“爱民”、“亲民”、“为民”上来。通过这次调查问卷形式统计上来的数字看,村级干部和普通群众对此项内容打了35%,乡镇干部打了21%,说明此项内容群众反响强烈,必须引起各级党委的重视。

(二)工作作风漂浮,工作方法简单,消极怠工,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群众集体上访事件的发生。第一是工作作风漂浮。一些乡镇干部有的工作职责不明确,工作中心不突出,常常是“胡子眉毛一把抓”;有的缺乏活力、干劲,工作不深入到群众中去,坐在办公室里画几个数据往上一报就敷衍了事,而把主要精力放在跑官要官上。第二是工作方法简单、粗糙。有的乡镇干部不愿做细致的群众工作,当工作一旦做不通或处于被动局面时,不从自身方面找原因,而认为是农民群众觉悟低、素质差,常常采取所谓的“行政压制手段”来处理问题,这样既伤害了农民群众的感情,又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有的对于处理群众之间矛盾,往往开的都是“太平方”,两头都不得罪,这种“老好人”思想使得村级工作很难开展。第三是工作上的消极怠工。有的乡镇干部进取心不强,感到在乡镇工作条件太苦了,羡慕在机关部门工作的干部。因此,工作起来无精打采,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出现了“喝茶看报混日子”的现象。有的乡镇干部感到在乡镇工作没有什么成就感,在进机关工作的努力无望后往往不思上进,干脆消极怠工,出现了“出工不出力”现象。由于少数干部工作作风漂浮等原因,该处理的事情未处理,引起群众的不满情绪,只能通过上访途径来获得解决,这直接影响到了干群关系。

(三)腐败现象严重由于缺乏监督机制,少数乡镇干部严重脱离群众,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思想严重。(从上面的调查问卷也可以看出,已达到12%和15%的比例),有的办事不公、处事不当。①少数干部以权谋私,凭着自己所握有的一点实权,在乡村道路承包,乡(镇)属企业改制等重大问题上大权独揽,大搞权钱交易。②极少数干部为政不廉,腐化堕落,在群众中影响极坏。他们利用所谓的工作需要,在“职务消费”的幌子下大肆进行吃喝玩乐,挥霍浪费,生活向高标准看齐,追求个人的享乐而置工作于不顾,甚至包养二奶生活腐化,严重损害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二、困境的原因分析乡镇干部思想作风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又有客观因素。从主观因素上看:

(一)重物质,轻精神,价值取向的实用化倾向较为明显。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人心,乡镇干部的“市场”观念普遍增强,他们越来越注重物质利益和个人需求,思想趋于实际和务实,在价值追求和人际交往上,带有比较深厚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对个人的成长进步,婚姻家庭等更加关注,一些人对理想信念、政治荣誉看得渐淡。

(二)重索取、轻奉献,价值取向的享乐化倾向较为明显。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如吃喝玩乐、贪图安逸、高消费等享乐主义思潮

无时不在浸浊着人们的心灵。部分乡镇干部的价值理念也逐渐由往昔的无私奉献向等价交换转变,由艰苦奋斗向追求享受转变,他们把个人享乐作为一种时尚,盲目攀比,有的甚至厌倦长期在乡镇工作,一门心思想着如何能调到机关部门工作,过几天舒服的日子。

(三)重个人,轻集体,价值取向的自我化倾向较为明显。受当今社会崇尚自我,突出自我等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部分乡镇干部价值趋向和价值意识中的自我意识大大加强了,他们在规划个人发展目标时,往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一切以谋求个人利益为归宿点,一旦组织不能满足个人需求时,就发牢骚,讲怪话,工作心不在焉,消极怠工。从客观因素上看:

(一)思想教育欠到位,民主法制和纪律意识淡薄。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村一些政策的调整,农村形势和任务发生了很大变化,乡镇干部的思想日趋活跃,对他们的理论学习和思想教育留于形式的多,触及实际的或实用的少。县委党校对乡镇干部的培训也只局限于乡镇中层以上干部,普通干部没有机会接受县委党校的系统培训。这样,就使得有的乡镇干部的思想观念不适应于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一些乡镇干部也不注重于自身的学习。民主法制观念淡薄,廉洁自律意识不强,甚至以权谋私,违法乱纪。

(二)思想陈旧,不学无术,致使工作方法简单。有的干部往往习惯于过去惯用的老办法,而不去探索新的办法,更换新的思维,致使有的干部在做农村工作上属于“门外汉”,无法完成乡镇领导交办的任务。

(三)乡镇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较机关部门差,有的岗位缺乏吸引力。乡镇干部直接与群众打交道,任务重,压力大,待遇低,一些干部心愿留在机关单位也不愿到乡镇去任职,有的即使去了也是不安心工作,三天二头打听是否能早点调回来。通过这次问卷调查了解,喜欢到机关部门工作的比例占到72%,有的乡镇副科级干部说:只要能调到机关部门工作,只当普通办事员也高兴。由此可见,或多或少地会影响到工作积极性的发挥。另外,有的乡镇干部从参加工作到退休,都在一个或几个乡镇工作,致使他们存在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等思想,缺乏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创新乡镇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思路乡镇干部思想作风建设上存在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不仅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在农村得到有效贯彻落实,而且直接影响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加强和改进乡镇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具体的需要从四方面入手。

(一)强化管理意识,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机制。第一,组织部门要出台加强教育和管理乡镇干部的政策,在遵循党纪党规的基础上创新乡镇干部管理机制;各乡镇党委要加强乡镇干部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教育他们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根基层安心工作,用心服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以实际行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第二,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乡镇干部的教育和培训力度,着力提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在培训对象上要分层次,有重点地帮助从基层土生土长起来的干部、年轻干部提高管理能力和领导水平;在培训内容上,要把提高干部素质和新知识、新理念作为重点,着重在政策法规、农业技术、科技信息等领域加大培训力度;在培训形式上,要以乡镇党校为主体,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体系,采取上挂学习(到县委党校学习培训)。外派挂职培训等方式不断拓宽干部视野和工作思路,努力提高干部的执政水平和思想境界。

(二)强化观念更新,实现干部角色转换。乡镇干部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要始终把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作为决策第一信号和依据,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要实现乡镇干部的三大角色转换。随着加入wto后对农业产业提出更高要求及农村税费改革的整体推进,乡镇政府的基本职能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乡镇干部转换角色定位,实现三大角色的转换——从“催税者”变成乡镇经济发展者,新农村建设指导者,社会事业服务者。

(三)强化作风建设,注重干部形象塑造。第一要牢固树立群众意识,群众观念。要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做好群众信访工作,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要十分注重尊重民意和珍惜民力,在做决策时,要充分地考虑群众在心理上和能力上的承受程度,尤其是在水利工程建设,村级道路建设和其他涉及敏感问题的工程招标时,要切实按政策办事,提高工作中透明度。第二要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塑造服务型政府。要加强乡镇涉农部门的行风建设,从群众利益,行业特点出发,制定规章制度,完善部门的规范操作;要进一步开展评议乡(镇)站,所行风活动,加强文明示范窗口建设,促进行风好转。第三要塑造“肯吃苦,会干事,乐奉献”的干部形象,要努力通过“四勤——勤学习,或调研,勤办事,勤修身”来塑造新形象,提高乡镇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第四要引入竞争机制,干部能上能下机制。针对一些乡镇机关臃肿,人浮于事的现象,落实干部能上能下机制,通过竞争上岗等形式,待岗一部分人,使这些人的灵魂能够真正有所触动,把那些真正“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人放到主要岗位上,委以重任。建立乡镇干部思想作风建设考评体系,定期分析和准确全面掌握乡镇干部思想、工作作风状况,对那些群众确认工作作风不实,反映强烈的干部,要做出相应的处理,进而促进乡镇干部思想作风的进一步好转。第五是实行政务公开保廉洁。为增强政务透明度,各乡镇必须设立“明白墙”和政务公开栏,定期就乡镇村级道路建设,乡镇财务收支,工作安排等一些项目向村级干部和群众进行公示,让群众明白,还乡镇干部清白,这样做可以有效地促进干部廉洁自律意识的提高。

篇3:乡镇干部作风建设调研报告

目前, 丰县各镇财政所承担的工作大致相同, 主要是承担乡镇一般预算资金的收支管理, 部门综合预算管理, 非税收入的征管, 国有 (集体) 资产管理, 财政补贴资金发放与信息化管理, 执行财政监督, 参与农村综合改革, 协助税收征管等。

(一) 乡镇财政机构队伍建设情况

丰县有14个镇, 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的原则, 设置14个镇财政所, 属国家机关, 行政编制, 编制全部在乡镇政府。全县共有乡镇财政编制80人, 实有80人, 全部为公务员身份, 其中:本科以上学历43人, 大专37人;年龄30-45岁41人, 45岁以上39人。设置所长、结算会计、税收管理员、项目管理员、单位会计、出纳会计、档案管理员7个工作岗位。

(二) 乡镇财政业务开展情况

1、做好财政收支预算, 保障乡镇正常运转。

编制财政预算, 保障乡镇政府运转是乡镇财政所的基本职能。丰县乡镇财政所根据上级财政“要健全乡镇财政预算制度, 坚持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 力求科学合理地编制乡镇年度财政收支预算, 切实保障乡镇党政机构行政和社会管理等基本运转的支出需要, 努力适应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严格按照财政预算制度和编制程序按时编制年度财政收支预算, 预算方案通过后, 镇基本支出定员定额管理, 严格控制预算追加, 切实增强预算的约束力。

2、做好涉农补贴和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 认真落实惠农政策。

各乡镇财政所通过涉农财政补贴信息管理系统, 对各自辖区内的农户建立了详细的信息库, 内容包括:每户人口数, 主要劳动力, 种植土地面积等情况以及收入状况等。与镇农技中心等部门对涉农补贴对象的小麦种植面积补贴、良种补贴、养殖母猪补贴和购买大型农用机械补贴申报的情况, 认真做好认定、审核和公示等工作, 确保符合条件的补贴对象全部纳入政策保障范围内, 认真做好家电下乡工作, 最后通过“一折通”把补贴款发放到补贴对象本人手中。

3、参与专项资金监督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各乡镇财政

所积极参与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 对于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 建立了全项目库管理制度, 加强项目论证、立项、申报、实施等各环节的监督;对未列入乡镇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 包括农林水专项、农业综合开发、环境保护、土地开发整理等也加强监督管理。根据专项资金项目申报进度情况, 经过核实后, 给专项资金项目拨付资金, 既严防截留、挪用、挤占专项资金的行为发生, 又对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监督管理, 确保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4、加强财务监督, 健全乡村理财机制。

各乡镇财政所严格执行党委政府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 对乡镇行政事业单位加强财务管理, 实行统一财务开支范围和标准, 严格规范财务收支行为, 并按月公开, 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严格国有资产管理, 对镇直属各部门使用的房屋认真做好建造日期及使用年限的登记建档, 对购买的车辆、空调和办公用品的购买日期、品牌、金额、使用年限分别一一登记造册, 制定台账, 做到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统一, 防止资产流失。严格村级经费管理, 对村级重大事项进行审批, 限定报刊费, 禁止招待费, 以便更好地保障村级组织运转经费, 使村级组织正常运转。

5、搞好队伍建设, 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

各乡镇财政人员除积极参加县财政部门组织的培训外, 还参加各镇党委定期组织的学习国家方针政策的活动, 除此之外各乡镇财所人员每周再抽出2-4小时集中或分散学习法规政策或业务知识, 以增强财所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 使每个人员的财政管理水平都有突飞猛进的提高。

(三) 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情况

2005年, 丰县严格按照《江苏省财政厅关于推进全省乡镇财政职能转变工作指导意见》 (苏财农税[2005]27号) 的要求, 结合灌南模式进行了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行了“预算共编、账户统设、集中收付、票据统管、债务审批”的管理方式, 撤销了镇级金库和镇财政总预算会计, 通过几年来“镇财县管”财政管理体制的运行, 一些矛盾和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四) 乡镇财政基础建设情况

1、丰县14个乡镇财政所中, 8个所有独立的办公地点, 6个所仍与镇政府合署办公。

全县乡镇财政所共有办公用房4522平方米, 基础设施落后, 办公条件艰苦。

2、加强乡镇财政基础信息网络建设, 搭建了《中国农民补贴

网》、“一折通”和县镇财政网络平台, 乡镇财政申请资金、县级财政拨付资金、发放农民各项补贴等, 都可以通过点击鼠标的方式轻松快捷地实现, 方便了群众, 方便了基层, 提高了办事效率。

3、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使财政管理行为有章可循。

乡镇财政的管理, 必须依靠一套完整的、科学的、操作可行的、规范的、合法的规章制度来保证。近年来, 丰县从实际出发, 相继制定了《乡镇财政所工作职责》、《乡镇财政所内部岗位设置及岗位职责》、《乡镇财政所效能建设六项制度》、《乡镇财政所信息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乡镇财政所全程办事廉政勤政建设制度》、《乡镇财政所所务会议制度》、《乡镇财政所内部制约机制及联审互查制度》、《乡镇财政考核管理办法》等一系列相关制度, 并根据需要, 每年进行调整, 严格进行考核, 使财政所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 对号入座, 保证了乡镇财政工作的正常、有序、有效开展。

二、目前乡镇财政管理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 乡镇财政干部队伍存在的问题

1、思想混乱的现象依然存在。

农业税取消后, 特别是这次“耕地占用税”、“契税”划转地税后, 乡镇财政所的主要职能是什么?乡镇综合改革后财政所到底会不会撤消?如不撤, 乡镇财政所的工作在哪里?该如何工作?这种认识上存在的盲点和误区, 对乡镇财政干部队伍的稳定和工作开展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部分财政所存在管理松散、人心不稳、工作消极等现象。

2、年龄结构上不够合理。

全县财政所有人员年龄都在30岁以上, 35岁以下的年青干部仅为1人, 占全体乡镇财政干部的1.2%, 35岁至45岁的40人, 占50%, 45岁到50岁25人, 占31.2%, 50岁以上的14人, 占17.5%。从1998年至今从未招进过公务员, 乡镇财政干部老龄化不断发展的趋势, 难以在新的环境下打开新的局面。

3、待遇偏低、个人成长空间受到制约。

乡镇财政干部的工作热情是高的, 但是仍存在着一些负面情绪, 最为突出的是, 干部轮岗、提拔、正常的工作调动仅能在乡镇财政之间进行, 能力再强也调不进县财政局机关, 因为他们是公务员身份、编制在乡镇, 人事部门不给办调动手续, 严重挫伤了乡镇财政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二是经济待遇偏低。他们绝大部分家在县城, 工作在乡镇, 最远的40多公里, 坐公交车要一个多小时, 早出晚归, 家庭得不到照顾;待遇长期得不到提高, 与乡镇其它部门相比, 乡镇财政工作更繁重, 更难做, 年收入人均仅在2万多元, 其待遇与国税、地税、工商等条条部门相比差距较大。

4、人员偏少, 资金监管薄弱。

个别乡镇财政人员不足, 造成干部兼职较多, 难以做到会计、出纳相分离, 管理、监督相分离, 账户、印鉴相分离, 内部监督制约机制不能有效建立, 形成财政资金安全的潜在风险。

(二) 双重管理模式对乡镇财政所形成制约

目前, 丰县乡镇财政所编制隶属乡镇政府, 乡镇间人员调配和业务指导隶属县财政局, 这种双重领导模式让乡镇财政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1、受乡镇政府干扰较多, 没有自主权。

双重管理体制决定了乡镇财政所既要服从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 也要按照县财政部门要求不打折扣, 既要接受县局的业务等综合考评, 又要接受乡镇的“公务员”考核, 乡镇财政所两个婆婆, 既要执行政策, 又要按照乡镇政府要求完成收支任务。乡镇领导只关心财政收入进度、排在全县的位次和支出数额, 对乡镇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各项政策要求过问不多, 认识不足, 加大了乡镇财政工作的难度。

2、乡镇财政所的业务量越来越大, 人员紧缺和装备落后已成为突出问题。

国家出台的“三农”政策越来越多, 管理要求越来越高, 绝大多数都要落实到户、到人, 农户个人的基础数据要核实, 要全部录入计算机数据库, 有的补贴要张榜公示, 发放前要逐户审核无误, 加上“村级经费”管理, 有的所还代管着其他单位的账务, 乡镇财政所的工作量成倍甚至几倍、十几倍地增加, 工作强度越来越大。另一方面, 丰县乡镇财政所每个所只有3-5名工作人员, 承担的业务量很大, 仅各类涉农补贴就达40多项之多, 他们经常加班加点地工作。这些人, 大部分都是1990年前进入财政队伍的, 年龄偏大, 家庭负担重, 业务知识跟不上时代要求, 有点力不从心。再一方面, 随着财政所工作量的大幅度增长, 需要的办公经费开支也相应增长, 例如下乡所需的交通工具开支, 需要印刷大量的分户补贴清册, 网络费、电费, 计算机的纸张、墨粉消耗等, 而这些都是县镇财政正常经费预算难以保证的。

3、乡镇财政所职能交叉错位, 独立性不高。

大部分乡镇财政所干部既要做财政业务工作, 又要应付乡镇中心工作, 如计划生育突击月等, 缺乏一定的专一性, 导致乡镇财政所在工作管理上出现了“越位”和“缺位”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乡镇财政所干部担心因未做好乡镇工作而影响考核晋级或下岗, 往往把乡镇中心工作放在主要位置。

4、惠农资金监管难。

目前, 各级财政系统安排的支农项目资金, 乡镇财政已经参与监督管理, 但上级各部门安排的水利、道路、林业、农业等“条块”支农项目资金, 乡镇财政所很难参与监管, 往往是“看的见的管不着、管的着的看不见”, 导致很多涉农项目资金游离于镇财政监督之外, 使用效率不高。

(三) 现行镇财县管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在乡镇债权债务不变的前提下, 经济落后的乡镇易于产生依赖上级财政的思想,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政增收的积极性。

在实行“镇财县管”后, 乡镇对这些债务偿还积极性不高, 同时对债权的清理不积极不主动, 尤其是县乡财政之间的债务, 如乡镇欠上级的往来款项, 农业开发有偿资金, 县级垫还的农村合作基金会借款、支农周转金等, 甚至有的有偿资金被乡镇收回后留作自用的乡有资金。长此以往, 县级财政将不堪重负。

2、与年终决算报表口径不一致的款项 (如扶贫资金、部门转

入的专项补助等) , 只能放在暂存款中直接收支, 导致会计报表不能真实反映乡镇政府财务收支情况。

3、乡镇总预算会计撤掉后, 县国库科只设置一名总预算会计

代理乡镇记账, 只能准确记录县局与各乡镇的往来款, 未能对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进行管理和审查, 特别对一些暂存、暂付款项无法尽到监管责任, 远远不如原总预算会计记账准确、监管到位。

(四) 农业税的取消、“两税”的划转, 在收入功能弱化、收入结构变化的同时, 乡镇财政支出也在收缩, 支出功能也在弱化

前几年由于乡镇财政困难, 一大批乡镇财政入不敷出, 日益难以维持运转, 保证不了乡镇最基本的支出需要, 逐步影响到乡镇政府的运转和乡镇范围内社会事业的发展。为了保障事业发展的基本需要, 上级不得不把一项项的支出职能上收。近几年教育经费上收、乡镇干部工资支出上收, 一个个的事业站所逐步改为垂直管理。按照公共财政理论, 受益范围在乡镇的公共产品应由乡镇一级提供。乡镇支出职能的不断上收, 无疑弱化了乡镇财政功能, 影响了乡镇范围内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 也带来了运行成本的增加。改革后乡镇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每调拨一笔资金, 就要派人往返于县乡之间, 一个星期要来回好几趟, 票据安全、差旅费用等问题开始凸显。单位每用一笔资金, 均要有人往返于县乡之间, 有时一天还办不成事, 有些不该配备车辆的单位如学校等, 还专门配置了车辆, 长此以往, 仅差旅费一项, 单位就不堪重负。

(五) 职能交叉错位

主要表现在乡镇财税机构不配套。现行的乡镇财政与税务机构设置与管理不同, 财政所按行政区划设置, 国、地税按经济区划设置, 财政实行横向管理, 国、地税实行垂直管理, 当地财政所既不管当地国、地税部门的人员, 又不管财、物, 却担负着地方财政收入组织协调任务, 责、权、利脱节, 加大了协调和组织收入的难度。

三、加强乡镇财政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一) 重新定位乡镇财政管理的职能、机构性质, 明确乡镇财政人员身份。

建议省财政厅协同省编办、人事劳动等有关部门向省委、省政府努力争取, 出台针对乡镇财政所管理职能、机构性质, 乡镇财政人员身份、待遇以及任用提拔的规范性文件。撤除乡镇财政与县财政的壁垒, 畅通县乡人才流动渠道。

1、明确乡镇财政所为行政单位性质, 可根据乡镇规模明确乡

镇财政所人员编制数额, 一般以6-8人为宜, 明确乡镇财政人员为公务员 (丰县现行乡镇财政人员均是公务员) , 享受行政单位、公务员所有的权益和待遇。

2、进一步明确乡镇财政职能。

只有顺利实现职能转变, 乡镇财政才能更好地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乡镇财政干部才能履行职责, 更好地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从建设农村公共财政看, 今后乡镇财政的职能应可概括为服务、管理和监督三方面。服务即是贯彻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 以农为本, 服务农民, 服务农村;管理和监督即是管好财政支农资金, 管好乡镇和村级财政财务, 确保基层政权的正常运转。具体来看, 乡镇财政职能应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建设;二是负责支农资金的预算安排和监督管理使用;三是管理监督政府预算单位收支;四是负责涉农补贴资金的发放;五是负责村级财务管理;六是负责农村低保资金发放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收取和管理;七是负责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资金、奖补资金的收取和管理;八是负责提供财税政策咨询服务, 及时向上级提供政策建议。认真履行上述职能, 乡镇财政不是要削弱而是必须加强。

在这里, 特别要建议一点, 由于乡镇财政处于最基础的地位, 其职能分工均未细化, 不可能与省、县财政业务部门形成业务对口。因此, 省、县财政的业务部门如预算、农业、经建、社保等主要涉农部门要主动加强协调, 搞好配合, 尤其要与同级基层财政管理部门多沟通交流, 整合内部资源, 减少内部损耗, 在涉及“三农”资金、政策、项目上, 严格做到“一个口子”对下, 这样既能提高乡镇财政工作效率, 更为重要是, 可以实现上下财政管理的统一, 避免财政职能人为分割, 促进农村公共财政体系建设。

3、将乡镇财政所上划县财政局垂直管理, 也是2005年全省

县乡财政体制改革时省厅的明确要求, 最好能够像国地税、工商等部门那样, 将县乡财政上划省厅垂直管理, 这样能更好地执行党的方针政策, 排除地方干扰, 杜绝虚收虚支现象, 确保财政收入、支出的真实性, 促使县乡财政良性循环, 确保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根据新时期乡镇财政建设的需求, 乡镇财政所一般应设置所长、总预算会计、支付服务中心会计、出纳会计、涉农补贴专管员、项目专管员、档案管理员等岗位。财政所下设乡镇财政支付服务中心, 主要负责乡镇各行政事业单位除工资外日常经费的支付与核算 (应包括乡镇政府、教育、卫生等所有单位) , 负责财政涉农补贴、村级三项资金、支农资金和其他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财政涉农补贴“一折通”管理, 负责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工作;负责村干部、五保户人数的调查核实工作;负责项目支出的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价等工作。

(二) 将上收的乡镇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除工资以外的日

常经费下放给乡镇财政, 既符合公共财政“受益范围在乡镇的公共产品应由乡镇一级提供”这一理论, 又节约了行政运行成本, 强化了乡镇财政的职能。

(三) 安排乡镇财政建设专项转移支付, 加大对基层财政所投入, 改善办公环境, 解决经费不足问题。

(四) 整合惠农政策, 降低惠农政策落实成本。

现行政策, 省级涉农补贴补助、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多达200余种, 具体到某一乡镇的项目也有数十近百, 而且项目数、金额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建议通过专家研究论证, 合并部分同类项, 减少乡镇财政所在落实过程中的工作量和难度, 降低行政运行成本。

(五) 加强基层财政人员培训学习。

各级预算要加大干部人事教育资金支持力度, 省级财政确保乡镇财政所长、县级财政确保乡镇一般财政干部每年至少集中培训一次以上。各级财政出台鼓励政策, 通过自学、参赛、参训等多种方式提高业务能力。

乡镇财政是提供“三农”公共服务的终端, 是乡镇政府不可缺失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建立公共财政体系最基层的组织保障。加强乡镇财政建设,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改革的思路处理改革中的矛盾, 坚持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上级与下级、政府与财政、工作与待遇、眼前与未来、可能与可行等各方情况, 合理确定近期与远景目标, 在理论论证与实际可操作之间探索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建议上级财政部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 尊重基层财政人员合理需求, 以现代团队管理理念、公共财政管理理念重新构架基层财政人员管理体制、机制, 打造一支业务素质高、协作意识强、大局观念重的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基层财政队伍。

摘要:乡镇财政是我国现行财政体制中最基层的一级财政, 是国家财政的基石, 是乡镇政府履行各项社会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基础。多年以来, 乡镇财政在管理基层财政、组织地方税收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乡镇财政的职能作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乡镇财政职能的发挥, 直接影响着上级财政政策的落实。为此, 笔者对乡镇财政建设有关情况进行了调研。

篇4:乡镇干部作风建设调研报告

一、过硬的作风需要在思想熏陶中养成

所谓“诚于中,形于外”。作风是外在的态度和行为,它与内在思想有紧密联系。要将思想教育转化为企业党员领导干部的自律行为,则应该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学与信的关系,努力提高队伍素质。加强学习、强化教育则是提升队伍素质、改进思想观念的基础。要通过学习教育使得干部队伍思想观念发生转变,在效果上要达到真学、真信、真懂、真用,从而促使队伍作风、工作面貌焕然一新。要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努力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深化企业战略学习,掌握相关理念知识;要学习掌握现代企业建设所必需的各方面知识。

二是处理好查与改的关系,努力解决实际问题。直面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加以改正和克服,是作风教育取得实效的保证。加强作风教育,就要将思想教育和整改问题结合起来,坚持真抓实干、杜绝表面文章。查改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明确重点,本着有错必改的原则,切实解决好职工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首先要认真查找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广泛听取职工群众意见,自觉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其次对于检查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要进行仔细梳理,对症下药,最终使存在的问题得到完全解决,实现查与改的统一。

三是处理好言传与身教的关系,注重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企业领导干部是贯彻上级各项决策的组织者,是企业各项工作的具体指挥者。必须把企业领导班子和中层干部的作风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首先,领导干部要切实负起领导责任,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坚持抓工作带作风,认真落实作风建设的各项任务。其次,领导干部还要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善于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做到身体力行、身先士卒,做到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队伍形成良好的风气。

二、坚毅的党性要在行为实践中加强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升党员干部作风修养,必须努力增强“六种意识”。

一是要树立集体大局意识。所谓大局,是一个相对概念,反映的是局部与整体、个人与组织和公与私的关系。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职责,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大局。因此,要主动为政府分忧、扎实促进经济、倾心服务发展。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偏离这个大局。广大党员干部都生活在中国共产党这个“大家庭”之中,每个人都是党的一分子,各项工作靠大家开展、成果靠大家创造、形象靠大家维护,大家不要问党给了我什么,而要问我为党做了什么,真正树立“党兴我荣、党衰我耻”的观念,像保护自己眼睛一样维护党的形象,真正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不说有损党的形象的话、不做有损党的形象的事。

二是要树立团结协作意识。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能力素质高低,在众人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团结协作需要正义。大家为工作走到一起,做工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合作的过程,工作中出现不同意见很正常,尊重公理,就能找到待人接物的“天平”,因此,没有必要搞无原则的纠纷,更不能拿个人感情说事,搞工作之外的远近高低。团结协作需要品德。无论职务高低、资历深浅,人格一律平等,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尊重。团结协作需要包容。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人格主体,在性格、能力、说话和处事方法等方面,都可能存在差异,工作中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和争论分歧,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学会隐忍;要有容人之量,襟怀坦荡,与人为善,促进和谐稳定。

三是要增强敬业奉献意识。职业,既是每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也是大家展示才华的平台、成就事业的舞台。从大的方面讲,做好本职工作,是职责所系、事业所需,广大党员干部应当尽到自己的一份社会责任。从小的方面讲,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条件下,拥有一份令人羡慕的职业,当属来之不易,理应备加珍惜,应当尽到家庭责任。一个人的成长很不容易,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家庭的付出、个人的努力、他人的帮助和社会的关爱。当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就意味着有一种“担当”,就是要尽责、奉献,反哺家庭和社会。敬业奉献的过程,实质上承担责任的过程,也是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过程。反之,如果工作不负责任,有业不务业、爱岗不敬业、守业不精业,尽管可能取得一时的安逸享受,但误的是自己,影响的是同事,也就不能称为一个真正有责任、有价值、有担当的人。

四是要增强开拓创新意识。创新,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回顾党领导下的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程,每一点发展进步,无不打下创新的烙印。创新,并不是要标新立异,把简单的事搞复杂,更不是异想天开,让大家去做高不可攀的事。就是如何联系本部门、本岗位的实际,运用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新的知识、新的技术,从制度设计、技术手段和日常管理等各个层面,找出促进工作事半功倍的措施和办法来。在当前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事物的发展变化一日千里,如果固步自封、抱残守缺,势必步人后尘、落伍于时代。因此,只有创新,才有发展进步。

三、高效的执行力要在制度建设中巩固

教育是软约束,制度是硬道理。要贯彻从严治企业的方针,就要把作风要求贯穿于工作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之中,把领导干部的自律和他律结合起来,以制度管理来规范行为,以制度推动作风建设,提高执行力。

一是完善领导责任机制。开展企业作风建设,企业党员领导干部要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好一岗双责,加强对作风建设的领导,做好组织推动工作。要建立作风建设责任制,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抓落实的工作格局,逐人逐级明确分工,将作风建设的任务分解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形成良好的氛围。

二是完善工作规范机制。要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规范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要求,如在改进思想作风方面,建立政工例会、戒勉谈话、民主生活会等制度;在改进学风方面,建立学习日、领导论坛等制度;在改进领导干部作风方面,建立考勤、评查等制度;在改进生活作风方面,建立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等制度,克己慎行、洁身自好,做到干事干净。通过上述制度的落实,促使领导干部作风规范化、常态化。

三是完善评价考核机制。要建立干部队伍的作风考核评价体系,将员工作风建设情况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将胡锦涛总书记倡导的八方面良好风气、企业职业道德等作为评价干部作风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作风要求。要将干部作风和评先评优、提职晋升联系起来,发挥导向作用,使各项制度转化为企业干部的自觉行为,成为长期的行为规范。

四是完善制约惩处机制。要强化执行情况的检查,通过明查暗访、定期会议分析作风状况,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落实,及时整改不良苗头和倾向性问题。要强化外部监督,把各项规章制度公布于众,建立对职工群众反映问题的受理、调查、反馈机制。认真执行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坚决查处违法违纪行为。

篇5:乡镇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调研报告

一、乡镇干部作风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经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发生了明显变化,绝大多数干部能够深入实际,联系群众,廉洁奉公,勤政为民,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和称赞。但是,也有个别干部在作风建设上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思想作风不振。有的领导干部精神萎靡,意志消沉,不思进取,满足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经常处于“混日子”状态;有的纪律松弛,擅离职守,工作“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无视纪律约束;有的上班期间窜门,拉闲话,干私事,将工作搁在一边,把一些歪风邪气带进机关内部;有的热衷于评头论足,乱发牢骚,不想事、不谋事、不干实事;有的争名、争功、争权、争利,讲关系,讲人情,不讲原则。

二是领导作风不佳。有的领导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作风霸道,“一言堂”,“个人说了算”;有的相互拆台,勾心斗角,搞“内耗”;有的对上级决策阳奉阳阴,消极对待,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的大局意识不强,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把个人利益和小团体利益看得很重;有的唯书唯上,只对上负责,对群众的疾苦置若罔闻;有的放任自流不负责任,有的怕“得罪人”,该管的事不去管,该抓的事没抓好,造成内部混乱,工作长期滞后,徘徊不前;有的对上级三令五申充耳不闻,令不行,禁不止;有的法制观念不强,不讲诚信,承诺的事情不兑现,随意性大。

三是学风不浓。一些干部坐不下来,静不下心,疏于学习,忽视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的提高,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缺乏全面深刻地了解,特别是对市场经济知识、科技知识、现代管理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知识空白”、“本领空缺”问题;有的理论学习与实际相脱节,没有从知与行、学与用的结合上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造成理论学习与实践“空对空”、“两张皮”,缺乏指导工作的理论知识和政策水平。

四是工作作风不实。有的领导干部坐在机关的时间多,深入基层抓落实的机会少;有的下基层蜻蜓点水,没有真正蹲下来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具体困难和问题,不善于调查研究,盲目决策,造成工作随意性大;有的拈轻怕重,遇见矛盾绕道走,是非面前不开口,能拖则拖,能抹则抹,甚至上推下卸,一推了之,导致个别地方出现了群众越级上访事件;有的在其位不谋其政,对职责内的事心中无数,办法不多,工作缺乏主动性;有的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好大喜功;对工作只安排、不检查,“虎头蛇尾”,做样子、搞形式,应付差事,推诿扯皮,相互挚肘,人为地给工作带来了损失和影响。

五是生活作风不谨。个别干部律己不严,甚至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搞人情关、关系户。极少数干部律己不严,有的在公共场所参与赌博,有的用公款大吃大喝,用公款进行娱乐性消费等等,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五是个别基层班子表率作用不强,奉行“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处世哲学,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流于形式。

这些不良风气的存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总的说来是与少数乡镇领导干部放松党性修养,缺乏党性锻炼,没有真正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有关。这些都程度不同地削弱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伤害了人民群众的感情,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损害了党的形象,成为影响农村稳定,影响农村改革和建设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思路、对策和做法

(一)、建立经常性的学习教育机制,着力解决领导干部素质不高的问题。

针对一些领导干部不重视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政治意识淡薄,政治敏锐性不强,工作中思路不宽、办法不多、漏洞百出,特别是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不注重加强法律法规和农业农村政策的学习,法律意识淡漠,与依法行政的要求差距很大等问题,应在完善领导干部述学、考学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干部理论学习情况档案管理制度,将干部参加理论业务培训、考试等情况及时记录在案,整理归档,长期保存,将干部学习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建立规范化的日常管理机制,着力解决领导班子不强的问题。

一是严格请销假制度。领导干部外出必须向党委书记请假,包括周六、周日。二是完善党委议事规则,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进一步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保证了“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原则的落实。

(三)、建立全方位的监督约束机制,着力解决领导干部作风不正的问题。

一是加大督查力度,解决部分乡镇领导干部“走读”问题和一些干部存在的脱岗问题。二是落实各项监督制度,加大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把“八小时以外”活动情况列入个人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和民主生活会的重要内容,教育干部自查自纠存在的问题。三是落实与干部家属访谈制度,组织干部家属进行座谈,及时教育引导她们当好“廉内助”,协助干部拒腐防变。

三、增强公仆意识,塑造勤政为民的领导干部形象。为群众办实事,谋实利,是乡镇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一个根本举措,是对“入党为什么,当官为什么,为党献什么”的直接回答。乡镇领导干部一定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生活上关心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急人民之所急,想人民之所想,办人民之所需,真正摆正自己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不断从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和营养。同时,乡镇领导干部一定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要有一个积极向上、充满朝气的精神状态。当前,每一位乡镇领导干部一定要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发展经济,按时按质按量地完成各项工作。

篇6:乡镇干部队伍建设调研报告

一、影响乡镇干部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因素

1、干部思想情绪波动大。一是思迁情绪。有的乡镇干部因在乡镇工作时间长,或年纪比较大,或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或家庭负担重等原因,工作不安心,思想不稳定,要求变换工作环境,调整工作单位。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干部急于改变自己的现状,要求调动工作。二是埋怨情绪。乡镇干部常年跟群众打交道,群众素质普遍不高,要完成上级部署的各项任务,根本无法避免发生冲突,而乡镇干部没有一项执法权,出了问题是乡镇干部的责任,一旦发生冲突,倒霉的是干部,有理无理首先处分乡镇干部。三是工作难度增大。取消农业税后,乡镇工作重点转到了农业结构调整、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信访工作、森林防火、安全生产以及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实等方面,在依法行政的大环境下,乡镇工作普遍存在“新办法不灵,老办法不行”的状态。

2、乡镇工作面临困难多。一是权力日益削弱。乡镇工作繁杂、责任重大,而权力却呈现逐渐萎缩和弱化的趋势。乡镇干部反映,依法行政当然好,但过分提高了群众的权益,法只约束了干部,对群众无可奈何。如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金的收缴过程中,乡镇干部只是负责收缴参合金,而在关键的监管环节却没有任何权力去监督,群众即使不参加合作医疗,但真正住院治疗时,也可通过冒名顶替等一些非正常手段达到享受合作医疗的好处。乡镇派出所、税务所、国土站、农技站、卫生院等站所,人力、财力、物力都由县级职能部门管理,乡镇已很难对这些站所进行领导、管理,可是这些单位的工作需要乡镇支持,一旦出了问题还要乡镇负责。二是债务负担沉重。全县15个乡镇中除极少数乡镇外,其余绝大部分乡镇都负有债务。由于给乡镇的办公经费有限,而乡镇运转费用一直以来居高不下,只能维持基本的运转,没有给干部职工安排福利待遇。三是村级组织薄弱。首先,村级班子后继乏人。一大批有文化、有技术、有本事、有威望的人外出务工经商造成新党员难发展,村干部难选拔,干部变换频繁。其次,农村党员作用有限。老党员因年龄文化的制约,虽说观念强,但发挥先锋作用受到制约。年轻党员由于入党时间短,对党的认识不深刻,党性观念不如老党员强,先锋模范作用难发挥。四是农民综合素质不高。近年来,农民的权力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和效益意识明显增强,而义务意识、法制意识、集体意识和奉献意识相对淡薄。致使在开展一些公益项目的建设中,人员组织难度大。五是村级经济发展滞后。村级集体经济非常薄弱,集体经济“空壳村”占有较大比例,致使基础设施投入杯水车薪,公益事业难以开展。六是上访频率居高不下。越级上访、集体上访、重复上访使乡镇干部一年到头奔波劳碌、神经紧张。

3、权责失衡加剧。一是对乡镇“一票否决”项目太多太烂,责任追究太多。据统计,目前对乡镇实行一票否决的达十多项之多,导致县直部门权力膨胀,形成乡镇对部门负责的不正常现象,也就造成了县里领导部门、部门领导乡镇。干部反映,县部门将所有的责任都推到乡镇,而上面给的政策又虚弱无力,乡镇干部要做许多本不属于自己工作范围的事,手中又没有相应的权力,但工作要做好,问题不能出,成果要有亮点。工作出了问题只处理乡镇干部不追究县直单位责任。二是部门利益化越来越严重。县直各部门都通过县委县政府发文落实任务和责任,县委县政府也把各项工作考评交由部门考评,导致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

4、队伍整体结构欠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般职工多,行政干部少。调查发现,有部分乡镇本地干部较多,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错综复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三是年龄偏大的多,年轻的少。大专及大专以上文化的干部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其中很大部分都是通过党校学历教育拿到的文凭。五是传统型的干部多,开拓型的干部少。不少干部还是习惯于按经验办事。干部中大多数是事务型、平稳型的,真正懂经营、会管理、熟悉法律知识,善于驾驭市场经济的不多。部分干部满足于不出乱子、不捅漏子的工作标准,真正能够脚踏实地,提供服务,开拓创新,争创一流的干部不多。

二、影响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

1、乡镇干部队伍活力不够。一是来源不足。由于乡镇工作艰苦,大多承担“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待遇与县直机关一样,生活、交通不便,致使大部分乡镇干部都想方设法往县直机关调动,造成乡镇干部流失严重。县直机关干部没有强制到乡镇工作的政策,除了提拔,没人愿意到乡镇工作。但近年来,我县对新录用的大中专毕业生采取全部下基层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乡镇干部来源不足的问题,但由于近年来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很有限,不能满足乡镇工作的的实际需要。二是流动不快。由于地理条件、经济状况不平衡等各种原因的制约,一般干部交流困难,特别是年龄在35岁以上的交流更加困难。三是出口不畅。乡镇干部中除了党委书记、乡镇长、会计、秘书等调动进城的比较多外,绝大多数乡镇干部进城机会少,由于职数限制提拔也越来越困难。

2、政策与实际有较大距离。如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的征收上面强调要依法行政,但每一例超生对象的社会抚养都要通过法律程序起诉,再由法院去执行,显然是不现实的。资金总额虽说较大,但到千家万户,就显得太少了,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关怀也不太领情。一些遵纪守法,国家集体观念强,从前将税费交清了的农民认为自己吃了亏。一些乡镇干部在完成乡党委、政府的各项指标,千方百计借钱垫付,现在群众的欠款收不到,三角债务无法化解。有些被调查者认为困扰乡镇干部开展工作最突出的问题是有些政策措施不太适应农村实际,不利于工作开展。

3、干部教育培训存在一些不足。主要存在六个不足的方面。一是重要求,轻落实。县委、县政府对乡镇干部的学习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但在实际工作中难以得到有效落实。二是重领导、轻队伍。对乡镇领导干部的学习要求提得多,机会给得多,但对一般干部来说,培训次数少,安排时间少,以致整个干部素质提高不快。三是重文凭、轻水平。有的乡镇干部把知识、学历、文凭、毕业证书视为同一概念,导致出现同一档次的文凭其“含金量”相差甚远的现象。四是重知识,轻素质。有些乡镇干部在学习过程中,着重放在知识储备上,而不是放在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提高上。五是重短训,轻长学。乡镇干部培训中各种形式的短训比较多,而以学年为形式,组织干部脱产学习较少。六是重理论、轻实践。在组织乡镇干部培训中,以课堂教学、书本知识为主,忽视多渠道、多途径组织干部在实践中学习。

三、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要努力改善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一是要把住入口。从县直部门有计划分层次地下派干部到乡镇,改善乡镇干部的结构。要出台政策,规定今后凡提拔为副科级实职的干部必须有3年以上乡镇工作经历;凡新录公务员必须到乡镇锻练3至5年方可进城;凡表现优秀的乡镇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重用。二是要疏通出口。制定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对一些年龄大,在乡镇时间长,的确有困难,不易继续在乡镇工作的干部要调整岗位或回调到县直机关单位,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三是促进流通。出台政策规定乡镇干部在同一地工作满一定工作年限,必须进行交流。

2、要认真抓好乡镇干部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的内容上要具有针对性。要适应新形式的要求,突出转变乡镇干部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及方法,着重加强党的先进理论知识、现代农村管理知识、农村实用技能知识、市场经济知识的教育培训。在教育培训的方法上要讲求实效性。对乡镇干部的要因地制宜,广开学路,通过举办报告会、专题辅导理论研讨、跟班学习、挂职锻炼等办法深化干部教育培训,提高教育培训效果。在教育培训考核上要注重严肃性。要建立和健全乡镇干部考学制度,对乡镇干部教育培训进行严格考核,将考核情况进入个人档案,作为提拔任用的一项重要依据,要把干部参训情况作为硬性指标纳入党委责任人任期目标责任和考核党委政绩的内容,对未经培训的新录用公务员不准上岗,未经培训的负责干部不准上任。考学不合格的要限期改正。

3、要科学界定乡镇工作职能。调查发现,乡镇范围内的事不分大小多数都由乡镇党委政府负责。于是造成乡镇机构庞杂,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结果费力不讨好。因此,必须科学界定乡镇职能。乡镇不要直接参与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乡镇主要应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大力培养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让其履行市场化服务的职能。要将一些本应由县直职能部门完成的工作任务从乡镇干部的职责范围内剔除出来,让乡镇干部能轻装上阵,集中精力为群众办大事、解难事,真正做到执政为民。

4、要大力优化乡镇工作环境。一是要尽快解决乡镇权责不匹配,权力有限,责任无限的问题。二是要尽快完善一些政策、规定使之更加配套。三是要大力精减上级单位的指令性任务和各类文件、会议。四是要设法减轻乡镇债务,防止新增债务的形成。五是要大力加强村一级基层组织建设,着重抓好班子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步伐。六是要加强农民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篇7:干部作风建设调研报告

干部作风建设调研报告

根据xxx市委组织部下达的课题任务,我部于四月下旬至五月上旬,认真开展了干部作风建设常态机制问题调查研究。部领导对这一调研课题非常重视,成立了领导班子,抽调精干力量,分成4个小组,分别深入全市各乡镇、办事处、市直单位和非公企业等29家单位,走访各级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村支两委和社区工作人员、企业主和私营业主、普通群众等,采取面谈、个别走访、问卷调查、查阅资料、作风督查等形式,收集了大量材料。现将调查的基本情况和有关意见、建议整理报告如下。

现状:向好

本次集中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68份,收回调查问卷265份,具体调查对象及比例如下(详见表1):

表1:干部作风建设状况调查问卷发放及收回情况表调查对象发放份数百分比收回份数收回率普通群众8029.9%80100%企业主、私营业主2710.1%27100%县处级领导干部、市直单位领导干部、乡镇及街道办事领导干部9133.9%8896.7%乡镇及街道办事处一般干部、市直单位中层及一般干部,村支两委同志、社区工作人员7026.1%70100%合 计268 26598.9%统计干部作风建设状况问卷调查的结果,列表如下。

对我市干部作风建设情况的总体评价(详见表2):

表2:全市干部作风情况总体评价总数(份)好

(票)较好(票)一般(票)较差

(票)差

(票)a普通群众805616800b企业主、私营业主271710000d乡镇及街道办事处一般干部、直属单位中层及一般干部,村支两委同志、社区工作人员705316100a+b+d合计(票)***a+b+d百分比 71.2%23.7%5.1%00a+b合计(票)1077326800a+b百分比 68.2%24.3%7.5%00对本地干部作风突出问题的评价(详见表3):

表3:本地干部作风问题突出表现统计表选 项票 数百分比备 注思想懒散,因循守旧,发展意识不强3825.0%此项调查对象为县处级领导、市直单位领导干部、乡镇及街道办事处干部。有效票数152票。学风不浓,玩风较盛,贪图安逸,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5838.2%不讲民主,独断专行,好大喜功,急功近利10.6%弄虚作假,虚报浮夸,搞形式主义花架子2013.1%敷衍了事,推诿扯皮,效率低下,官僚主义严重1912.5%吃拿卡要,贪财占利,滥用权力,为小单位和个人谋私利85.3%大手大脚,奢侈浪费,贪污腐化,享乐主义严重85.3%对部门和单位工作人员工作作风的评价(详见表4):

表4:最难打交道的工作人员和最看不惯部门和单位工作作风统计表最看不惯一些部门和单位的哪些做法最气愤的与干部作风有关的问题选 项票数百分比选 项票数百分比能解决的问题,迟迟不解决4050%官商勾结,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1518.75%标语口号多,办实事少3037.5%关系大于法,没有公平,没有公正2632.5%上面拨下来的钱没用老百姓身上1012.5%c、占着位置不做事,损害老百姓利益3948.75%其它00其他00对领导干部生活作风的评价(详见表5):

表5:领导干部生活作风主要问题统计表选 项票 数百分比备 注包二奶、傍大款 001、此项调查对象为普通群众和乡镇及街道办事处一般干部、市直单位中层及一般干部,村支两委同志、社区工作人员;

2、共向两类人员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其中,有效88票,未填写62份。出入高消费娱乐场所1011.4%赌博00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旅游3944.3%搞封建迷信2022.7%其他1921.6%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我市干部作风主流是好的,干部作风总体评价好的占71.2%,较好的占23.7%,一般的占5.1%,没有较差和差的评价。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决策,得益于我市出台的一系优化干部作风的政策,也与各职能部门、各乡镇办事处和有关单位的群策群力分不开。

1、领导重视。市委、市政府定期专题研究部署干部作风建设工作,成立了市作风办,每年都开展干部作风建设主题月活动,一年一个主题,组织动员全市干部深入开展“走访群众听民声,深入基层解难题”、“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等活动。并将干部作风建设纳入各单位目标管理考核,与各单位负责人签订党风廉政责任状等,构建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各乡镇办事处也成立了“一把手”负总责的干部作风建设领导小组,建立了民情台账和联系卡,经常性帮扶困难群众,密切了干群关系,群众对干部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2、部门配合。每次干部作风建设主题活动,各单位都能积极配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如我市近年来开展的“百乡千村万户大走访”、干部参加劳动锻炼、“帮扶困难家庭、联系困难群众”等活动,各有关部门都能真抓实干,特别是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各服务部门和窗口单位大力开展“三亮三比三评三创”活动,提升了工作效能,转变了工作作风,服务水平得到提升。在抓全市干部作风建设上,市委和政府督查室、市作风办、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各部门能经常性联合行动,不定期督查,形成了工作合力。

3、制度有力。我市先后出台了“35条群众工作规定”、《xxx市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办法》,推行了“三有两评群众”工作法,对干部做群众工作、转变工作作风进行硬性规定。转发了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九条规定”和严明工作纪律改进作风“八条禁令”、xxx市委“十条规定”,着力整治慵懒散奢等不良作风,并多次在全市开展干部作风专项督查。建立了经济发展环境公开测评制度,每年在全市开展两次政风行风测评,强化测评结果的运用,对测评排在后三名的单位取消评优评先资格,进行专项整改,纠正了部门的不正之风。改革了干部考察办法,对乡镇干部的考察延伸到其所驻村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所驻村群众满意度达不到80%的,不予提拔重用,加大了对干部改进作风的刚性要求。

问题:堪忧

我市干部作风虽然总体向好,但调查存在的突出问题仍然不容忽视,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作风不纯。调查反映,“思想懒散,因循守旧,发展意识不强”占25.0%。一些干部思想守旧、安于现状,甘当太平官,缺乏创新意识和工作激情,真正干事创业的意识不强。一些干部心态浮躁,想问题、办事情,急功近利思想较重,做工作主要考虑是否有利于自己出政绩,是否有利于自己的提拔升迁,喜欢做表面文章,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一些干部宗旨意识淡薄,官本位主义思想较重,不深入基层,不知道群众所想所急所盼,工作只想讨领导的欢心,对服务群众有畏难情绪。

2、学习风气不浓。经统计,38.2%的调查对象认为我市干部“学风不浓,玩风较盛,贪图安逸,缺乏事业心和责任心”。表现为:一些领导干部忙于繁琐事务,周旋于无聊的应酬,“无暇”学习;少数领导干部混迹于娱乐休闲场所,贪玩好耍,不想学习;部分干部存在“以干代学”的思想,认为学习不如实干来得快,满足于既有的实践经验,不屑学习;有些干部学习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缺乏真学、深钻、细研精神,学习效果不佳,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上级精神的实质,不能创造性应用于工作实践,工作方法简单,缺乏开创性和探索性。

3、工作作风不实。一些干部得过且过,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有的“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一些干部工作拈轻怕重,对上级领导重视、容易出名挂号的“大”事,争抓抢干,对艰苦环境、急难险重任务等服务群众的“小”事,敷衍了事;一些干部报喜藏忧、弄虚作假观念没有根除,讲成绩夸大其词,讲问题蜻蜓点水,“唱功”比“做功”好,“蹲功”比“跑功”差,满足于“亮点工作”,缺乏深入实际、一抓到底的韧劲;有的为群众办事推三诿四,敷衍塞责,存在“避、拖、压”的情况,使得一些能解决的问题,迟迟不解决。少数领导官僚主义比较严重,习惯于坐在机关听汇报和发号施令,不善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和倾听群众意见,对基层存在的实际困难,对群众反映的具体问题解决不够及时有力;有的领导干部对别人要求严,对自己要求宽,表率作用不强,缺乏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有了问题和错误找借口推卸责任。

4、生活作风不良。一些领导干部的自律标准低,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消费大手大脚,讲究舒适体面,铺张浪费。调查中,44.3%的调查对象认为我市“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费旅游”现象严重。少数干部信奉人情关系,热衷“官场哲学”和“人情世故”,不讲党性讲关系,不讲正气讲“和气”,不讲同志关系讲“哥们义气”;一些干部明哲保身,不敢坚持原则,遇到问题绕着走,对歪风邪气和违纪现象不敢说、不敢抓;少数干部喜好庸俗、放纵妄为,热衷于休闲玩乐,打牌赌博或出入高级消费场所;个别干部甚至无视党纪国法,以权谋私,利用职权,向服务对象吃、拿、卡、要,最终走向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去年,我市有5名干部因打牌赌博被免职,15人因吸毒被处分,3名乡科级一把手因违法被移送司法。

成因:复杂

干部作风问题的成因复杂,既有主观认识的不足,也有客观环境的影响,既有历史积弊的残留,也有自由思潮的泛滥,既有个体自身因素,也有体制机制问题。

1、思想认识有偏差。一些干部理想信念缺失,缺乏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确认识,找不准自己的位置,认为端的是铁饭碗,坐的是铁交椅,淡化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公仆意识,造成职业道德缺失;一些干部长期在机关工作,养尊处优,过惯了按部就班、老调重弹的稳当日子,养成了懒惰拖拉的工作作风,缺乏创新发展意识和工作激情;一些干部对科学发展理解不透,只顾部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只顾当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过多地计较个人得失,致使乱作为和不作为。

2、客观环境有影响。随着我国全面对外开放,国外特别是西方各种思潮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涌入国门,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日益影响着我们的干部;另一方面,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经济结构调整期,面对体制转轨、思想多样、利益多元的新形势,特别是社会转型期个别方面出现的一些不合理、不规范的地方,让一些干部感到迷惘,心理失衡,以致作风漂浮,追求享乐,甚至盲目攀比,腐化堕落。

3、体制机制有缺陷。体制上,抓干部作风建设责任落实不到位。就县市区来说,当前抓干部作风建设的部门较多,有市委和政府督查室、作风办、市纪委、市委组织部等,各单位虽然工作侧重点不同,但究竟谁牵头抓总,并没有明确,也没有建立高效的部门间沟通协调和工作运行机制,责任落实不到位,出现“多龙治水”局面。制度上,对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的制度体系不完善,缺乏严谨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干部“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的现象依然存在,没有真正对干部产生冲击力和危机感。同时,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够深入、彻底,干部选任与绩效、作风考评结果结合不紧密,没有真正形成“重德才、重实绩”的用人导向,也是干部作风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的原因。

总之,干部作风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但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分析,宗旨意识淡化和管理监督弱化,应是产生干部作风问题的两大主要因素。

建议:严管

干部作风事关党和政府形象,事关事业兴衰成败,事关人心向背,是执行路线、完成任务的根本保证,调查组认为,要从根本上优化我市干部作风,必须真抓严管,建立长效机制。为此,我们建议:

1、严格教育,加强思想武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干部的作风是其思想修养和道德素质的外在反映,加强思想教育是正本清源之策。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引导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增强宗旨意识、责任意识,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筑牢干部拒腐防变思想防线,力促广大干部弘扬清风正气。

2、严格要求,加强学风建设。要以“创建学习型机关,争当学习型干部”为载体,引领干部学理论、学业务、学技术,克服本领恐慌,营造浓厚学习氛围。要建立干部参学长效机制,定期分级分类组织干部进行培训,经常性组织干部在线学习,并进行考勤,切实解决干部学习上的形式主义。要把干部学习纳入目标管理考核内容,建立科学的干部学习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干部学习档案,并将考学结果与干部的评优评先、提拔使用挂钩,增强干部学习的内生动力。

3、严格标准,转变工作作风。要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深入开展“百村千乡万户大走访”、“帮扶困难家庭、联系困难群众”等活动,动员干部下基层、解难题、办实事、转作风。要以让党满意为标准,不折不扣地执行党的惠民政策,让群众得到更多、更好的实惠,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和政策执行力。要以务实高效为标准,建立健全科学、严密、规范的干部作风监督管理机制,把干部作风建设纳入干部日常工作纪律,把干部置于群众的有效监管之下,真正做到“干部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增强干部转作风的外在压力。

4、严肃纪律,优化领导作风。要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完善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具体制度和办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保证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作风民主和科学决策。要建立完善领导干部定期下基层调研、领导干部群众接待日、领导干部帮扶蹲点等制度,推动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了解实情,转变作风。要倡导领导干部率先垂范,带头接受监督管理,带头遵守各项规定,以自己的模范作用推动本单位作风建设持续开展。

5、严格监督,管好生活作风。要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倡导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倡导健康生活、抵制低级趣味,弘扬新风正气。要完善监督网络,拓宽监督渠道,通过设立举报热线、网上举报信箱等方式,加强对干部的管理和监督,并将监督内容从“八小时内”的“工作圈”延伸到“八小时外”的“生活圈”、“社交圈”,特别要突出抓好对管钱、管人、管物等关键岗位干部的监督,建立干部管理监督档案和不良作风记录,强化结果运用,与干部考德挂钩,切实改变“监督乏力,作风依旧”的状况。同时,要经常性开展有益的精神文化活动,丰富干部业余生活,引导干部远离低级趣味。如我市宣传部经常性向干部发送短信提示,倡导干部读书、参加健康文体活动等,激发了队伍活力,深受干部欢迎。

篇8:乡镇干部作风建设调研报告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一) 主要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民房、共建设施及基础设施损坏状况;居民的避灾经历与防灾意识;乡镇防灾避难系统与自救系统及管理机制的现状。

(二) 调查对象的选择

本次调查选择了德阳、绵阳、雅安三地居民和八个乡镇的镇干部作为调查对象。三地区的居民各发放调查问卷50份, 总数为150份, 有效回收数149份, 有效回收率为99%, 填写人员均为当地居民。八个乡镇的镇干部各发放一份调查问卷, 总数为8份, 有效回收数8份, 有效回收率为100% (见图1) 。

(三) 调查对象受灾状况

经调查, 德阳、绵阳、雅安三地均有不同程度的房屋损毁, 在调查的八个乡镇中, 房屋、医疗设施、幼儿园、学校、公共建筑、基础设施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情况。

通过对调查基本数据统计分析表明:住房倒塌是导致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医疗设施也损坏严重, 不能开展正常的医疗救护工作, 从而丧失了地震中和地震后最宝贵的救助时间;幼儿园、学校等公共建筑在这次地震中也暴露出了建筑结构与施工质量上的缺陷, 使原本应该成为避难场所的地点反而成为了重灾区;基础设施 (电气、电信、给水、燃气、道路) 是城市的生命线系统, 损坏严重则严重影响了震后的救援工作和居民的日常生活。我们应该吸取这次震灾的教训, 在合理规划布局的基础上, 重视房屋建筑的结构和质量, 提高医院、学校、幼儿园等公共建筑的抗震能力, 强化生命线系统的重要性,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做好防灾的工作。

二、乡镇防灾避难系统调查

(一) 震后避难场所选择的调查

地震发生后逃生时, 首先到宅前空地避灾的居民占多数, 其次是到广场和街道避灾, 据此可以了解到, 地震发生后逃生时, 人们通常选择离家较近且为空旷处避灾 (见图2) 。而在地震发生后最初几天, 避灾地点的选择则较为多样, 其中以学校操场最多, 其次是野外, 街道和宅前空地的比例相当 (见图3) 。学校由于有较大的活动场地且设施相对完善, 在震后避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野外设施不足但能容纳较多人数且受周围建筑倒塌的影响较小, 因而易被作为避灾地点。但选择宅前空地的居民数明显下降, 这说明宅前空地通常只被居民作为临时避灾的场所而不是长期避灾场所。

(二) 震后避灾设施设置的调查

地震发生后, 在选择避灾帐篷设置的地点上, 学校操场占39%, 野外占19%, 街道、宅前空地各占13%, 其他地方占11%, 这与地震发生后最初几天避灾地点的选择相吻合, 由此可知, 最初几天的避灾场所往往成为之后避灾帐篷设置地点。因此, 在规划上, 应充分考虑短期避灾地点成为能够设置避灾帐篷长期地点的可能性及可行性。

调查结果显示, 居民在避灾场所的选择和避灾设施的设置上, 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 靠近自家居所, 以便就近待援和处理财务等事宜 (如街道、宅前空地等) ;2.地势空旷, 有安全感 (如野外等) ;3.环境熟悉, 有归属感, 居民间相互认识同时可相互照应 (如学校操场、街道、宅前空地等) ;4.有人管理, 相关设施尚可, 治安良好 (如学校操场、街道、宅前空地等) 。由于地震等灾害的不可预见性, 因此在规划时应着眼于地震等灾害突然发生时的避难场所的建设和合理布局, 即在居民生活、工作地点周围, 规划、建设和维护城市应急避难场所, 保障在紧急情况下供受灾者避难 (包括疏散、集合、中转、临时生活等) 、对受灾者进行紧急救援 (急救场所、救灾物资的集散地、救灾人员的驻扎地, 志愿者的集散地等) 的安全场所。除此之外, 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公共建筑也应成为避灾据点。在这次地震中, 受灾居民自发地利用社区公园、绿地、广场、道路和宅前空地等进行了紧急避难和临时安置, 但系统化的规划和建设还是一个空白, 今后需要对乡镇绿地空间资源进行整体统一的规划与设计, 制定一个综合的防灾公园系统规划, 平灾结合, 逐步改造实施。

三、乡镇防灾减灾自救系统调查

在被调查的149位居民中, 地震发生后有83%的居民马上参与了救助他人的工作, 这表明, 在救援队及救援物资尚未到达灾害现场时, 居民的自救能够发挥很大作用, 若居民对于避难场所较为熟知的话, 则能够在第一时间疏散灾民和转移伤员, 可以有效地提高救助能力。

同时, 有99%的居民认为需要成立居民自救组织, 100%的居民表示愿意参与居民自救组织, 同时有89%的居民愿意参与居民自救组织平时进行的防灾训练, 较愿意参加居民自救组织的人数略减, 这表明, 居民们较为认同居民自救组织在救灾中的重要作用。然而, 鉴于有少数人不愿参与居民自救组织平时进行的防灾训练, 可以从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防灾训练上培养、提高居民自救和互救能力。

灾情发生时, 房屋倒塌、通讯中断、交通堵塞, 无论外界救援多么迅速, 最初在灾难现场的也就是灾民自己, 在这段外界救援的空白时间内, 灾民自救便显得格外重要, 因此, 平时应对志愿者进行有组织的教育与培训。当地志愿者熟悉当地情况, 如果加以科学训练并配以简易救助工具, 那么对于灾时救助他人逃生, 灾后引领灾民快速进入避难场所, 帮助专业救援队伍进行生命搜救将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防灾减灾管理体制调查

(一) 防灾减灾机制现状

在调查的8个乡镇中, 仅有4个乡镇在震前总体规划中有防灾减灾规划, 其中有3个乡镇的防灾减灾规划中包括抗震减灾内容, 仅2个乡镇在防灾减灾规划中有避灾系统规划。这说明, 防灾减灾规划在城镇的总体规划中是一项薄弱环节, 而在防灾减灾规划中能够包含抗震减灾和避灾系统内容的城镇少之又少, 在规划中没有明确的规定和引导, 使得乡镇防灾减灾的能力薄弱, 意识淡薄, 这也是震灾中遭受巨大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 不仅仅是这次地震中受灾的乡镇, 我国所有的乡镇都应加强防灾减灾规划在城镇总体规划中的地位, 建立合理有效的防灾减灾机制。

(二) 自救组织建立必要性的调查

经调查, 在乡镇中居民自救组织还是普遍存在的, 且乡镇干部也认为有必要建立起居民自救组织, 这与前文中所提到的居民自救组织在灾害中的重要作用是密不可分的。居民自救组织作为灾时和灾后救援的重要组成应加以重视和强调。尤其是民兵组织是乡镇居民自救组织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这次灾后自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对于其在自救组织中的作用及其组织形式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 避灾场所设置必要性调查

据调查, 有75%的乡镇干部认为有必要将灾后重建的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公共建筑作为居民的避灾场所。这说明乡镇干部通过这次地震经历, 充分认识到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在防灾减灾中的功能与作用。若要将灾后重建的学校、医院、幼儿园等公共建筑作为居民的避难场所, 必然要求该类建筑的建筑结构合理、提高该类建筑的抗震等级, 使它们真正成为居民的避灾场所。此外, 还应加强其它避灾场所的设置, 包括社区公园、绿地、广场、道路和宅前空地等地的利用, 形成以各类抗灾建筑为防灾节点, 以道路等为防灾轴线, 以公园绿地等为防灾空间的空间结构与防灾避难系统规划设计技术体系。

通过上述调查结果分析, 可以将受灾地区乡镇防灾减灾规划编制现状、防灾减灾避难系统与居民自救机制的现状、居民、乡镇干部的防灾减灾意识归纳为以下三点:

1. 近半数以上的乡镇未编制防灾减灾规划, 即使编制规划的乡镇, 在防灾减灾空间结构与防灾避难系统规划方面, 也缺乏切实可行的具体内容。乡镇防灾减灾空间结构是保障居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防灾措施, 可以有效地应对地震、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带来的威胁。而防灾避难系统的设置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社会工程, 需要政府的有效领导, 各职能部门的协调与统一, 规划部门精心规划设计, 民众的积极支持与配合, 使得避难场所能够发挥最大作用, 最大程度地便于疏散救援, 将居民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点。

2. 绝大多数乡镇尚未建立防灾减灾自救机制。虽然部分乡镇的民兵组织在救灾过程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民兵组织与居民自救组织在性质上有所不同, 不能完全等同于居民自救组织。国内外的自救经验表明, 自救组织在救灾过程中可以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在第一时间对灾区进行救援活动。尽管目前我国部分乡镇存在自救组织, 但自救组织单一, 自救的范围有限, 平时很少进行培训与教育, 在灾害时不能充分发挥出自救组织应有的作用。因此, 亟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由公民主要参与的防灾减灾自救机制。

3. 绝大多数居民和乡镇干部认为需要建立防灾减灾避难系统与居民自救机制, 而且愿意积极参与平时的防灾避灾训练。这说明通过这次地震经历, 广大居民和乡镇干部充分认识到建立防灾减灾避难系统与居民自救机制的重要性, 这也为今后建设防灾减灾型城镇奠定了思想基础。

参考文献

[1].卜雪曾坚.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研究.建筑学报.2009/1

上一篇:职业病卫生防治管理制度下一篇:读榜样青年 做青年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