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论文

2024-04-22

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论文(精选10篇)

篇1: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论文

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的问题与作用论文

摘要:工商管理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手段,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强化对于市场的监管力度,将市场的监察手段系统化、方式化是对市场监管的有效手段,也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主要探讨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从多个角度探讨经济发展与工商管理之间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

关键词:工商管理;经济发展;市场监管

随着日益发展的经济趋势以及竞争力强烈的世界市场形势,如何更好地管理经济发展就变得尤为重要。工商管理是市场监管的重要手段,并且对调控国家的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以推进国家的经济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工商管理的方式与条例,并在工商管理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本文深入研究我国目前的工商管理制度以及职能,并深入剖析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只有保障管理机制的正确性及合理性,才能更好地推进经济发展。

一、工商管理的作用

工商管理是市场监管的有效手段,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极大的作用。只有明确工商管理的深层含义并根据其作用力制定出合适的工商管理方案,才能对经济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工商管理不是单独存在的系统,它与其他管理机制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作为最大监管机构对市场经济实施监管与推进。工商管理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它对经济起着重要的掌控作用,并对经济进行监管与协调,从而保障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由于工商管理与其他各部门相互作用、相互配合,使得各监管部门之间得到连接,将市场经济监管、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系统连接成一个整体,并共同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推动力。工商管理主要包含办公厅、反垄断与不正当竞争执法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企业注册局、法规局和食品流通监督管理司等在内的十二个重点部门,各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并又相互合作,为市场经济的监管提供了有利的保障,维护了市场经济的发展秩序。同时,由于工商管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更加应该加强对于工商管理制度的确定与制定。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同的分析,并制定相适应的方案,从而得以应对日益变化的经济市场。

二、工商管理在经济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工商管理部门对经济的发展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探讨工商管理中有利于市场经济的部分,并解剖目前经济发展中的`工商管理方式与手段,同时提出一些有利于工商管理进一步发展的措施与手段。

1.注重全局发展性

首先,工商管理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全局性的推动作用。因此,保障工商管理的经济全局发展性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只有协调好工商管理中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之整体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完善工商管理的管理机制,在部门服务时采取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并相应取消不必要的手续费,创造出一个良性的管理平台。另外,还要落实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规范行业之间的联系,严格把关不合格的企业,并对情节严重者作出相应的处分,使工商管理机制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机制。

2.发展持续性

工商管理机制除了全局性之外,还需要注重工商管理机制的持续性,使工商管理机制始终存在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之中。工商管理主要的职能就是监管市场。因此,管理手段必须切合市场的发展状况,并对市场的运营模式形成必要的影响。与此同时,还需要工商管理部门时刻关注市场的经济变化趋势,并记录变化的周期以及规律性,从而应对多变的经济变化形式,更好地制定适合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与发展模式的工商管理机制。只有明确了市场发展的动向,才能更好地掌控与监管经济发展,实现工商管理机制的企业转化升级,更加切合当前的监管模式,最终促进经济体制的发展,对经济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并且对个体商业的发展需要采取积极鼓励的手段,使个体经济可以在国家的支持下呈现不断发展的趋势,从而提高个体经济的发展规模,从而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产业升级的转型。

3.流通性

注重工商管理的流通性,促进经济体制的流通与改革,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加强工商管理的体制改革,有利于对市场经济实现有效的监管。企业是独立的,但只有通过不断正确干预,才能使企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大背景下得以发展与壮大,而工商管理机构作为间接为企业发展提高干预的机构,对企业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力。

三、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经济竞争激烈的大背景下,有效的监管手段显得越来越重要。工商管理制度在宏观角度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推动力,作为国家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为经济发展带来了许多的积极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工商管理机制的作用以及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体现了工商管理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李淑琴,谢润梅.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15):325.

[2]陈献近,张巧秀.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8):159-160.

[3]李国瑞.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研究[J].商业经济,2014(8):101-102.

篇2: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论文

摘要:在当今市场下电厂的安全与经济、经营与生产、运行管理与设备管理的关系进行分析,旨在为电厂的安全经济运行环境设计构建运行管理。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火力发电厂需要对运行进行更为精细化的管理,以获取更大的盈利空间。

关键词:火电厂;经济管理

篇3: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论文

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的特点分析

有别于自发性或其他诸如课程论文等日常论文写作的是,毕业论文在写作体例上有着特定的规定、在学术水准上需具备一定研究价值与创新、在指导方式上师生双向互动沟通、在管理监督上有着一系列的程序安排。此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因其专业及时代背景而产生的一些鲜明的特点,为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与创新带来了机遇与挑战。

1)研究范围,着重服务三农问题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主要是在大农业口径下,把我国“三农”问题作为研究范畴,对农民、农村和农业的建设与发展中出现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展开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一方面,该专业的理论研究基础正在进行着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和渗透。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产业间联系日益紧密、以及不同经济体交流与依赖性的加强,传统的农业经济仍在不断突破传统界限,逐步向产前和产后、农业和非农产业、国内和国际等方面不断延伸,为本科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提供了更多的研究素材,也对本科生原本不高的研究问题提炼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2)研究性质,突出应用型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轨,理论研究已不是科学研究的单一侧重点,现实中更需要根据学生就业市场需求进行适应,突出应用研究,即如何在现实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此外,受专业学科研究范畴的影响,研究农民、农村和农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成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不可回避的话题,如何经营、如何决策,此类解决“怎么做”的问题,需要在研究中提供更多的程序、方法和手段等。这一现象,加速着学生向社会过渡的进程,也对学生的学术发散能力、理论应用与实践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3)研究对象,受政策影响深远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比例高、二元经济现状仍未得到彻底改观,“三农”问题成为制约当前中国整体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另外,“三农”问题中很重要的议题之一就是关乎人民衣食住行、内部稳定的基本问题,这些问题均受国家政策影响深远。随着经济发展的不断推进,“三农”问题的表现形式显示出极大的活跃性,不同时期会有不同问题的关注侧重点,国家对“三农”问题解决的相关保护与扶持政策也在不断调试。教学过程使得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的理解,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政治与学术敏感度提出了挑战。

4)研究方法,存在定量分析的趋势

在农林经济管理本科毕业论文中,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法是辩证统一,缺一不可的。不过,随着农林经济管理中对决策越来越数字化的要求日益深刻,这种依靠直觉、经验做出判断的定性方法,逐渐在依据理性、数据,甚至数学模型,来做出更高层次判断的定量研究方法面前,显得较为单薄。无论是在经济现实中,还是理论研究中,定量研究方法的地位日趋显著,从社会实践折射至毕业论文研究。这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准毕业生的经济计量、数据统计的分析能力有一定难度,但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水平,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得学生的分析条件大为提升。

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失范现状

历年毕业论文中,确实不乏出色的学生毕业论文作品。但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从论文本身情况来看,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出现整体下滑已成不争的事实,“论别人之所论,说他人之说话”,真正有创见的作品鲜见。具体来说,农林经济管理乃至其他专业毕业论文中出现的常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选题失偏

“好的选题,便是成功的关键”,选题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论文写作的进展与基础。当前选题工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导致学生短时间内无法理想地提炼自身感兴趣、可操作性强、同时兼具研究价值的研究主题。一是出现选题失当,即选题出现过大或过小的现象。选择研究的主题大大超过学生学习能力努力能达到的范围,或是过于简单容易,都不能起到锻炼学生的作用;二是选题重理论轻实践。现实中学生选题过大的现象较为普遍,这部分论文选题一般容易脱离实际,理论研究比重较高。这是因为,理论性研究成果众多,借用图书馆、数据库与网络资源,学生不用费力实地调查与试验便能获取相应观点与数据,而且理论研究偏向的论文篇幅很容易达到。选择偏理论研究无异于降低研究难度,为学生的“闭门造车”提供便利。这两种现象,都会致使本科毕业论文脱离原有制度设计初衷,使其同时缺乏理论研究价值与实际意义。

2)论证无序

观察近年的本科毕业论文成果,论证无序的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逻辑递推论证。学生无法准确地以论文主题为线索,从问题的提出、展开分析、结论的得出等研究思路中,使论文整体形成内在而必然的逻辑联系。第二,论文整体论证缺乏层次感。学生对手头资料与数据的驾驭能力还不高,观点难以逐条加以理顺并分清层次加以分析,存在原始而简单的资料与数据的罗列、堆砌的现象;第三,前后不一,似是而非。在论证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将与研究主题相关的所有观点和信息,不加以轻重缓急地“一锅端”。看上去论证形式符合要求,但细读发现这种逻辑关联是强加的,整体论证无效。比如,有学生在分析某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时,提出人口素质低是其主要原因之一,但该论证部分通篇在描述当地人口总体人口数量及素质,没有涉及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下对农业可持续发展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3)方法单一

一般而言,研究方法没有绝对的好坏,应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环境与时期等不同特征,来挑选合适的一种或多种研究方法获取丰富可靠的材料,顺利完成研究任务[2]。从当前本科毕业论文表现来看,多数学生均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即文献研究法。虽然文献研究法确实不失为一种较好的研究方法,但是方法过于单一,会使学生产生忽视一线了解社会的重要性。而且这种方法受学生所获文献的数量、质量和研究范畴甚至文献观点所限,在思维定式下不太容易形成现实中创新的研究论点,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毕业论文重复率[3]。另外,方法过于单一,也不能综合应用其他研究方法的优点,实验法和其他理性思维方法的缺失,使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相关课程,如统计学、计量经济学、数学等相关教学未能体现其运用价值。

4)不合规范

从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近年毕业论文来看,不合规范的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点:第一,语言不规范。许多毕业论文语法错误频出,且遣词造句仍有口语化趋势,文字容易夸大事实,表述中易透露学生个人情绪倾向,不能客观、中性地表达观点;第二,图表不规范。学生论文中“为了图表而图表”的现象频发,图表和论文内容没有直接联系。另外,部分学生论文中图表的命名与序号、以及内容、格式、指标单位等不合规范;第三,内容形式上的不规范。例如,部分学生摘要写作立意不明、不能更好地概括全文观点;或在提炼关键词时仅仅将论文题目拆分成几个部分;或者文内注释、文后参考文献列表不规范等等。这些写作细节上的不规范,直接导致老师批阅修改工作量巨大的同时,也会在论文形式上使论文质量大打折扣、至少评阅老师印象分不会很高。

5)学术不端

剽窃抄袭行为应是毕业论文中频率最高的学术不端行为,许多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将他人观点直接复制粘贴过来,当做自己论文的一部分。不过,近期也发现部分学生为了躲避论文重复率抽检被发现的概率,因此在抄袭他人成果时,加以简单的文字处理,即隐晦地“假借鉴、真抄袭”,此类“升级版”作弊手法值得关注;此外,学术造假也是本科毕业论文中常见的学术不端行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据造假;在论文所需数据缺失或是定量分析结果不理想时,许多学生会选择数据造假来满足论文写作的继续开展;二是枪手代写。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将论文写作提升至自身能力毅力锻炼的高度,反而当做毕业和就业的包袱。毕业论文大有成为商品的趋势,部分品行不端的学生在临近毕业时为获取毕业资格,寻求“枪手”帮忙代写论文,这是学术不端非常严重的现象,也是对本科教育精神极大的挑衅。

3 制约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的影响因素

学生是本科毕业论文教学中的当然主体,学生主体本身的因素成为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路径———内因;而教师和学校作为毕业论文教学中同样不可忽视的关键主体,成为学生主体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的外部因素。

1)学生主体内部因素

(1)基础知识功底薄弱。受国内教育理念的影响,一方面,教学方法多为传统授课方式,即教师注重知识点的传授,而学生习惯倾听并记忆相关讲述,这种填鸭式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也不利于毕业论文写作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另一方面,课程授课内容也相对较为定式,课程所授知识与考核方式相对固定,这种单一教学内容,将知识教条化、封闭化,也不适应毕业论文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需要。除此之外,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还容易受到个人兴趣、就业与考研等因素影响,产生课程学习重视程度和掌握程度冷热不均的现象,难免产生知识结构厚此薄彼的现象。本科生基础知识功底较为薄弱的事实成为学生“先天不足”的主要原因。

(2)学术能力的匮乏。学生缺乏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进行科学探索和科学研究方面的训练,一是课程设置方面,大学四年本科教育中,较少专门开设科研方法指导课程或者其他相关研究指导性课程,毕业论文指导课程更是少见;二是日常训练方面,虽然不乏课程论文、实习论文、学年论文等实践训练,但这些论文形式不仅在要求、形式上和毕业论文相去甚远,而且这种考核方式是单向的,即没有相关质量点评、改进信息反馈等等,学生无法从中获取写作经验的积累;三是基本科研能力方面,当前许多准毕业生在科研基本素能方面还有所欠缺,反映到毕业论文上,就是文献搜集处理能力、与老师沟通能力、调查研究能力都还不高,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撰写质量。

(3)思想意识有待提升。其一,学术自信心不足。相关科研训练经验的缺乏让学生对于毕业论文的整体概念较为模糊,因陌生而产生惶恐。加上参考文献如期刊论文、硕博士毕业论文等,都是具一定含金量、层次更高的学术成果,本科生在学习和理解上有一定难度,产生畏难情绪。指导教师自身的学术素养也会产生一定“权威光环”,使得学生为了追求心理安全感,产生依赖情绪;其二,学生重视程度不够。临近毕业,学生自身的时间精力计划安排较为饱满,大部分精力放置在重修与补考、求职与就业、实习与深造、考研与考公务员等重大事件上。相较之下,“时间较为自由、形式较为宽松、地点不固定”的毕业论文,习惯性地被学生放置在计划安排“既不紧急也不重要”的位置。

2)学生主体外部因素

(1)教学目标设置缺失。当前毕业论文目标设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目标设置要求模糊。相当比例的学生对学校毕业论文管理细则中有关质量方面的规定不甚了解,对操作性质量指标的度把握不准;第二,质量要求较高。理想的要求应定位在,具有一定挑战性又在学生稍作努力能达到的范围之内。但当前多数院校对本科毕业论文均有一定“拔高性”要求,如创新要求[4]。复旦大学副校长周鲁卫认为,“不可能要求所有大学生都写出有创新、有学术价值的毕业论文”[5]。当学生的有限基础与校方拔高标准差距过大,容易产生消极应战情绪甚至抄袭的短视心理;第三,考核标准重结果轻过程。毕业论文成绩考核更多偏重于论文本身质量,而对学生撰写过程中的现实表现未加考虑,激励指向不明。

(2)指导力量的弱化。许多学校对新晋教师都有相关教学技能岗前培训,但对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没有更多的规范性培训。并且,指导教师之间相对独立,没有形成有机的论文指导团队,学生不能更便捷地分享教学资源。教师自身及论文指导团队的论文指导能力会对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外,教师主体意识的可能影响也不容小觑。由于对指导教师毕业论文教学的考核多集中于数量考核,而非质量或过程考核。因此,部分教师仅将该教学环节当做一次普通的作业指导,而将大量精力放置在日常课程教学、甚至考级评优、职称评定、其他社会工作事务等方面,减少了毕业论文指导工作投入。教师与教师团队指导力量的弱化,显然间接地打击了学生学习热情,也减弱了对学生的指导效果。

(3)过程监管的不足。首先,虽然各大高校普遍建立了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制度,但对各时间段的工作安排、各教学主体(尤其是教师、学生和各级管理者)之间的责任与工作内容划分,以及各阶段工作任务的要求、考核的细则等不够具体,在论文教学过程中也较少伴随信息反馈与监控的行动。其次,在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受就业导向工作思想影响,学校和指导教师为提升就业率、考研率,不惜在论文教学与学生求职就业间自觉让位于后者。而指导教师也会在学生紧张求职的情况下,自觉不自觉地降低对学生论文的指导标准。在全程监管不力的环境中,再如何强调毕业论文的重要性,学生都会认为是名不副实的普通任务,会主动减轻自身努力程度并放松对毕业论文撰写的要求。

4 毕业论文质量保障体系的建构

在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形式大于实质”、质量下滑的背景下,如何解决学生主体的能力提升与思想意识重视程度,以及加大其他教学主体(如教师、学校)的主体参与度,做好论文指导及管理、服务工作,成为提升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路径。

1)前馈控制

(1)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一方面,在大论文观的认知基础上,遵循渐进式培养规律,在日常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中,引入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与实战训练,使学生提前形成论文意识。锻炼学科专业研究能力的同时,让学生对论文写作不再保留距离感,以减轻实际论文教学环节的畏难情绪与依赖心理;另一方面,在毕业论文工作开展之前,有必要以课程或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地、有针对性的培训。对共性知识的培训可以减轻师生双方工作量,也能极大地排除因教师指导风格、沟通方式等因素对论文指导的差异性。

(2)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时间提前。学生求职、就业、实习与补考等事项时间较为固定的事实不可逆转,如将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提前至第六学期可能更为合适。第一,毕业论文撰写时间错开“高峰期”,学生可专心于研究思路的形成、信息的搜集与钻研,以及研究方法的学习与应用等。第二,高校大学生认知实习等实践活动一般安排在第六学期暑假,毕业论文提前可以正好与其统一管理,将毕业论文写作与实习、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第三,提前开始和结束毕业论文工作,可以利用第六和第七个学期之间的暑期整段时间,期间学生可安心于论文写作。

(3)选题管理的创新。一是,在毕业论文教学工作正式开展前,需对学生进行选题动员,其间可以穿插往届不合格论文为案例,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论文意识和重视程度,让学生将毕业论文的质量高低和毕业与否、获得学位、就业与深造等建立必然联系;二是,鉴于学生的问题提炼能力较低,为了更好地兼顾学生研究偏好和教师擅长理论范围,可在选题工作开始之前,对学生关注的研究方向加以摸底,教师再结合当前研究领域的热门话题,拟定不同研究主题供学生选择;三是,采取师生双向选择的形式,唯此才能达到关系和谐、资源优化配置、利用优势的目的。

2)过程控制

(1)严格规范并执行相关规章制度。有必要结合专业特色,构建新的更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学校内部需要根据不同学科性质来设置本科毕业论文目标与管理办法,并且详细规定每个时间段教师与学生的各自职责与任务要求、注意事项,做到阶段成果、现实表现都能如实评价,不同管理部门、教师与学生都能有章可循、便于自我管理、自我控制。已制定并运行的管理办法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拖沓、马虎甚至遗漏,都会导致教学主体的责任意识耗损,因此,相关规章制度一定要严格落实下去。

(2)加大教师指导力度。对于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资质需明确,应挑选综合素质高、表达能力强、科研能力突出、治学态度严谨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同时,对教师进行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进行培训,以此提高主体重视程度并明确自身在教学中的职责、提升职业技能。在导师制基础上,“以一人负责为主,多人合作为辅”。即有必要按照专业、教研室、资历、研究方向等指标将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群体划分为不同的梯形团队,形成资深教授与青年教师、理论型与实践型等不同层次、有机协调的合作性组织。

(3)对毕业论文全程化指导记录并督查。严格执行全过程化质量管理,提醒师生双方保留指导记录。一则可以提醒指导教师和学生双方,增强彼此间的联系,按照计划完成阶段性任务;二则通过定期检查或交流制度的量化指标,提高教师的责任意识、学生的重视程度。相应指导记录也会形成对师生双方业绩考核的客观依据,为成绩评价提供现实保障。在论文指导过程中,要定期不定期进行指导记录的检查,每一阶段都要进行信息反馈与质量考核。

3)结果控制

(1)优化毕业论文教学考核目标。对本科毕业论文应设置合理的研究深度与要求,应正视本科生知识储备与运用能力的有限性,专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理论应用实践的能力;其二,慎谈创新。适当降低本科毕业论文创新度要求,仅要求在观点、方法或者应用方面有所新意即可;其三,将毕业论文的过程纳入考核目标内容中。如前文,在教学过程中,保留学生与教师的相关成果与沟通记录,以此形成师生双方的绩效考核纳入终期检查成绩。

(2)严格实施毕业论文质量把关。第一,在答辩前以教研室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论文成果采取师生双方的匿名预审。退回不合要求的论文成果,并在答辩前留置时间修改完善;第二,指导老师应回避自身指导学生的答辩评议。指导教师于同一学生,不能既是教练又充当考官,否则有失公平的同时,也会让学生产生机会主义的侥幸心理,淡化论文撰写的努力程度;第三,采取二次答辩制度。让不合格学生在认真修改过后再次参与二次答辩,效果更好。这几个关键环节可以直接促使学生提高质量意识,在一届又一届持续不断的论文教学中,高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学弟学妹的口碑相传下,会产生集体质量意识提升的良性循环。

(3)建立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适当设计毕业论文教学环节的执行细节,使得该教学工作能切实与师生双方的绩效、工作前景等关乎自身考核与发展的重要指标建立某种必要的联系。如将毕业论文成绩列入优秀毕业生评选考核指标之一,并对优秀学生的理想应聘单位与深造目标院校以写推荐信、优秀证明等形式加以鼓励;对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将其指导工作加以工作量化,合并至当年的教师科研工作量、科研贡献、薪酬奖金等。同时,表现优异的教师应在年度工作考评、评优秀先进、甚至评级评职称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

参考文献

[1]王越旺.困窘与失矩——当前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5-139.

[2]武丽志,陈小兰.本科论文写作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3]王晶莹.本科毕业论文研究方法创新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15:360,359.

[4]刘震,黄巧云,刘凡,等.寓教于研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136-140.

篇4: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论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设想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02-02

一、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面临的主要问题

毕业论文被认为是大学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影响着本科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对论文写作认识不够,兴趣不高,并且受大学生就业体制变革的影响,大学生本科毕业论文在选题、指导、写作、答辩等各个环节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正如时伟在《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指出,本科毕业论文仍然存在着指导不力、过程不严以及质量泡沫等问题,正经受着废除与续存的舆论煎熬。吴国杰等在《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一文中认为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的制约因素在于:毕业论文的时间安排不合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足、学校的科研物质基础不足、毕业论文师生比不合理、毕业论文过程管理力度与考核监控缺乏等等。再比如,毕业论文理论研究较多,整体较为空洞,缺乏实践意义;部分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程度不够;个别教师要求不严,部分青年教师经验不足;等等。最为突出的就是学术不端,而且不端行为在升级。笔者在与一些外校同行进行交流时,感觉本科生毕业论文还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学术不端在本科生毕业论文中也开始苗头渐起,大有泛滥与升级之势;甚至拷贝网上的硕士学位论文,或将几篇硕士学位论文压缩、拼凑、肢解为自己的毕业论文。同时,由于本科院校扩招,教师毕业论文的指导压力也很大。例如天津某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2011年共有约1200名毕业生,专业教师约160人,平均每名专业教师要指导7.5名学生的毕业论文,其中某两个系每名教师平均要指导12人以上。如果再考虑部分教师还要指导二学位毕业论文、二级学院的毕业论文、夜大学的论文、研究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指导任务是比较繁重的。

二、本科毕业论文的废与立

毕业论文是高校人才培养中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它集实践性、综合性与创新性于一体,对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毕业论文是对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一次全面、系统的检测,直接反映着一所高校教学质量的整体水平。教育部对此予以高度重视,明确要求确保毕业论文质量,并曾经是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体系中一个重要的二级指标。实际上,本科毕业生要不要撰写毕业论文,是由来已久的一个争论。正如人们所言,本科毕业论文已成“鸡肋”,不仅学生写起来痛苦,指导老师感到棘手,而且社会舆论指责本科毕业论文太水,与其维持目前这种尴尬局面,不如放弃。丁晴雪在2009年10月14日《光明日报》撰文“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值得探讨”,明确赞成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或不再将论文作为本科毕业的硬性条件。丁晴雪指出,主要理由并不在于本科毕业论文“掺水”问题严重,而是在于本科教育的定位和功能已经发生了转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本科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半左右(现在已经超过这个比率)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够享受到的“平民教育”。相应的,本科教育要培养的并不是精英人才,而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大众化人才。正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这种变化,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才受到怀疑。但是,取消毕业论文的做法是不是有些过激或一刀切呢?2009年曾经传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系拟从2010年起在教学计划中删除毕业论文”。仅仅过了一天,四川大学宣传部就将这个“善意的谎言”戳破了。可能是四川大学在各方面承受的压力过于大了吧!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的确有些难当啊!

三、经济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改革的若干设想

有鉴于此,本科毕业论文有必要进行改革。针对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其毕业论文改革可以分为近期和中长期两步走。

1.近期设想。近期就是严格规范毕业论文管理,具体设想有两点:第一,对那些毕业论文不合格、第一次没有通过答辩的同学,即使以后答辩通过,应适当延迟毕业证、学位证的发放时间,直至取消。笔者所在单位,为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出台了一些制度与措施,如开题报告制度、指导教师与学生背对背答辩制度、二次答辩制度,等等。但是,措施的实施效果依然难以令人满意。不少教师私下反应,现在毕业论文的指导是“学生不急、老师急”。在学生心目中论文写作答辩只是一个过程,早晚得通过,即使进行了N次答辩。通过推迟发放毕业证、学位证来引起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当然,为了慎重起见,维护和谐校园,而且更具有权威性,不合格毕业论文的确定应该由学院学术委员会或学位委员会组织进行。第二,对本科毕业论文进行查重查新。现在,本科毕业论文是否存在学术不端的任务一般由指导教师来负责,明显没有权威性;而且也不现实,因为指导教师的资源有限、时间有限。只能通过非正规的方式确认,如上下文的行文、直觉、交流谈话等,或者是根据电子版文件中回车符、逗号、分号是不是半角提出质疑。建议由教务处、学院和学工部等部门出头,组织对本科生毕业论文的查重查新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学生一律延期毕业,甚至更严厉的措施。此举即可树立学校严谨的学风又可以起到对学生起保护作用,免得出现“秋后成名算账”事件。

2.中长期设想。本科毕业论文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经的一个实践教学环节,撰写毕业论文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事本专业工作的相关基本训练。所以,笔者觉得对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只要有某种方式或手段能够达到相同的目的,是不是就可以用其代替或部分代替毕业论文。替代的方式或手段有以下四种:第一,用综合实习替代毕业论文。学校可以选定一些信誉良好、专业对口,愿意与高校合作的公司、企事业单位作为实习基地,只要学生在这些基地的有关部门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实习、期满合格就可以认为毕业论文通过。第二,有些专业可以引入类似工科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方式。比如工程管理专业就可以使用纯粹意义的毕业设计,营销专业是不是可以用某企业某产品的营销策划方案替代毕业论文。第三,用获奖作品替代,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天津市大学生文化创意竞赛以及校级一定等级的获奖作品代替毕业论文。不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更有促进作用,而且还能增加学校获奖数量,提高学校和学生与指导教师的知名度。第四,用高水平的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替代。比如,以第一作者在CSSCI期刊发表与所学专业相近的学术论文,EI检索、SCI检索的论文。这一措施对于那些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致力于考研的学生来说,既是一种促进与鼓励措施,又是一种检验手段。

参考文献:

[1]邹吉高,严赞开.关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若干思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4):20.

[2]宗桦,陈岩峰,周晔.构建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创新体系[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8,(2):95-96.

[3]时伟.大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弃与存[J].中国高等教育,2010,(7):45-47.

[4]丁晴雪.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值得探讨[N].光明日报,2009-10-14日(006).

[5]李雨峰,王玫黎.本科毕业论文改革新思路[J].科教文汇,2010,(9):27-28.

[6]吴国杰,吴炜亮,赵宏霞.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8):177-179.

[7]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EB/OL].http//cy.ncss.org.cn/cyzc/256267.shtml.

篇5:与媒体经济管理的论文

一、媒体经济管理服务性功能发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数字媒体。伴随媒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已经进入全球化的管理模式,但是,在数字媒体发展过程中,虽然在不断引进国外管理理念,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没有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媒体技术与媒体艺术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缺少专业的艺术性人才等等。然而,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将会在众多媒体经济中脱颖而出,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到数字媒体发展的重要性,以不断加快数字媒体的发展进程。

(二)经济报纸。在媒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报纸发挥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在经济报纸服务于读者过程中,虽然已经能够满足读者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够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例如,记者在选题过程中,不能依据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报道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并且报道的内容视角狭窄,信息量较少等等,此外,在经济类报纸中,娱乐新闻占据的比重逐渐增多,导致经济类内容的报道相对较少。

二、完善媒体经济管理服务功能的对策

(一)数字媒体

1.重视科技。现阶段,在数字媒体发展过程中,虽然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科学技术,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就要求在数字媒体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不断加快数字媒体的发展进程。

2.注重培养人才。伴随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经开设了相关专业,并且学校也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媒体专业的形成,能够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现阶段,企业对动画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进而出现了很多培训机构,虽然培训市场的发展空间在不断扩大,但是,调查显示,数字媒体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此种现象,在数字媒体专业发展过程中,应不断扩展数字媒体的服务范围,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应逐渐加入创新元素,进而建立、健全我国数字媒体服务体系,以使数字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经济报纸

1.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报社已经认识到报纸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因此,基于此种情况,为使经济报纸能够受到读者的喜爱,应使报纸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以确保经济报纸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报社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为企业创建自由竞争以及舆论环境,以维护企业的经济收益为准,通过经济报纸的宣传,政府以及社会会对企业有正确的认知,以不断加快企业的发展进程。此外,企业也能够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解决对策,进而使企业获得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其次,经济报纸应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新闻报道,向国家和政府反映企业存在困境,融资难、用地难等现状,进而加大宣传力度,反映民营企业的呼声。

2.报道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在经济报纸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满足人们需求为主,因此,在报道经济新闻过程中,在选择报纸内容方面,应实现内容的通俗化、大众化,以逐渐扩大读者群体,进而满足大众需求,为大众提供满意的服务,以不断加快经济报纸的发展进程。3.转变会议报道理念。在报道会议内容时,大部分读者会反感,读者认为报道的会议内容较多,并且枯燥乏味,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记者在参加会议过程中,没有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在进行会议报道时,没有表达人民群众内心的呼声。因此,这就要求记者应转变服务理念,在报道会议内容过程中,应熟悉和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以充分体现报道内容的人文性,逐渐扩大读者群体,进而为报社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

三、结论

篇6: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论文

1 国家工商管理职能

1.1 监督职能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工商管理具有较为良好的监督职能, 在一定程度上, 能够更好地对企业的交易过程以及经营活动进行监督, 有效地规范工作人员的自身行为, 使市场交易的科学性、合理性得以保障, 有利于市场秩序的维护。同时, 工商管理也可以作为市场活动的裁判, 更好地提升市场经济发展的秩序性。

1.2 加强合作效率

篇7:农村经济管理的现状与对策论文

(一)没有完善的系统机制

在我国国家政策的正确引导之下,新农村内的建设确实有着极大的起色,许多农村地区开始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提高经济水平,甚至有些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已经步入小康社会。但是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国就更加应该对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状况予以重视。由于过去传统经济方式的限制,我国的农村地区还没有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迅速转变,而不能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体现在许多经济方面的管理工作都没有建立真正完善的系统机制。而正是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没有建立完善机制,才导致其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受到阻碍,影响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农村地区的财务管理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财务管理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督机制。在农村地区经济财务工作运作的过程之中,通常需要一个有效的、严格的监督机制,而现在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中并没有建立这样一个有效机制,使经济管理出现漏洞。二是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缺乏透明化。一般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就是将经济管理的内容透明化,并将经济管理的内容阳光化,使每一个人民群众都能够无条件地参与到经济管理中来。而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并没有以透明化和阳光化为主要宗旨,这样就会使经济管理脱离群众,造成管理上的缺失。

(二)农村地区经济资产、资金管理混乱

除了没有完善机制之外,农村地区经济资产、资金管理混乱也是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而相对于其他问题而言,农村地区的资金以及资产的规划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现在我国农村地区的资产、资金的管理状况十分不理想,这种不理想的管理方式造成了我国农村地区经济资产、资金的大量流失以及浪费。而我国农村地区经济资产、资金管理混乱的具体表现应体现为两点:意识我国农村地区干部的思想不够深刻。虽然现在国家正在重点对农村地区进行建设,但是一些农村干部仍然没有对经济管理起到足够重视,在经济管理的过程之中,农村干部对于经济管理的问题严重认识不足,甚至只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对经济管理进行决策,导致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总出现大量的错误决策。比如,一些农村干部为了提高本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顾区域的综合因素,对生态环境进行大肆破坏,或兴建大量工厂,而不顾及后果,这样的片面决定不但不能引导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还会严重阻碍经济的发展进程。二是国家对于经济管理方面的法律还不是十分健全。国家缺乏农村经济管理方面的相关法律制度和相关政策,会使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失去依据,从而使经济管理变得更为混乱。总之,在管理混款的情况之下,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资产、资金都出现了流失的现象。

(三)人才储备不足

由于农村地区的地域性,区域内的高素质人才较少,而外来的高素质人才的数量也不大,所以就形成了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人才储备不足的现象。由于农村地区的经济没有专业人员进行管理,许多经济管理工作都缺乏科学性,而一些农村地区虽然配备了专职管理经济的工作人员,但是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也有待提高。所以,目前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就处于一种人才储备不足的现状。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还会严重影响我国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

二、解决农村经济管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一)完善经济管理系统机制

首先,农村地区要完善经济管理系统机制。每个农村地区的地域不同,经济管理的方式也应该有所差异,而无论是何种经济管理方式,都应该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为满足这个要求,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就应该建立一个完善的经济管理系统机制,加强农村地区的经济管理力度。首先,要先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对经济管理以及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严格的监督,防止在经济管理中出现漏洞;其次是将整个经济管理内容透明化和阳光化,建立阳光管理工程,使每一位人民群众都能够看到经济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从而保障农村地区经济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二)加强经济资产、资金的管理

资产、资金管理不严格是我国所有农村地区经济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对此,国家应建立完善的法律体系,约束农村地区的经济资产管理和资金管理,使农村地区的经济资产、资金管理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农村干部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提高自身的决策能力,保障科学决策,不能由自己主观臆断来判断资产、资金的去向,从而保障农村经济的均衡发展。

(三)增加人才储备

增加人才储备是提高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质量的主要要求之一,增加人才储备,应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国家应该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并鼓励高素质人才下乡就业,提高农村地区人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水平;二是农村地区政府对于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专业人员应进行定期的培训,不断提高经济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从而加强政府经济管理的水平,带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结语

篇8:科技论文与林业科学研究的发展

1.1 论文发表情况

以中国知网公布的正式出版物为对象, 利用网络检索, 收集了2005年至2013年公开出版的以“林业科学”为主题的科技论文, 共计14 609篇。具体见下图。从下图中可以看到, 自2006年开始, 我国林业科学学术论文出版的数量大幅上升, 说明广大科研工作者对林业科学的重视, 标志着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之后论文的数量呈一定程度的波动, 未出现较大幅度的上升。

1.2 论文分类情况

按照论文涉及的专业分为:遗传育种、树苗种植、林场培育技术、林业经营管理, 经济林培育、森林防护、木材工业、林场经济、国家林业政策, 其他等。文献数量和结构见右表与图。此表显示出, 遗传育种、树苗种植等研究领域内的论文数量较多, 这与我国一直以来执行的林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密切相关。说明在2006年以来, 国家将这些类型的研究列入林业的重点项目, 大力扶持。在我国加入WTO后, 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之后, 种植经济林是山区人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因此造林技术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此外林业经营逐步放开, 这方面的论文也呈上升的趋势。进入本世纪以来, 我国的木材加工制品产量日益提高。尤其是土地经营制度和林权改革推动了林区经营制度的改革, 林木工业、林业产业、林业政策的研究文献大量出版。而其他领域的论文据统计也有2740篇, 这再一次证明林业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广。

1.3刊物分布情况

统计显示:我国东北、中东部、西南部等地林业刊物的出版数量多, 但经济比较落后地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区论文数量较少。论文主要集中在森林资源丰富, 覆盖率高的地区。此外, 这些地区相关的科研单位和高校较多, 科技人员较多。

2 今后中国林业科技论文的展望

从20世纪中期开始我国林业的发展有了根本变化, 林业的作用日益为大家所重视。在地域分布上, 中东部和西南部地区的森林的作用不同。中东部地区的林区出产商品林, 东北、西北、华北部地区满足生态平衡建设的需求。同时, 在主要江河流域, 如长江、黄河、淮河、珠江的林业发展的地位异常突出。因此, 笔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认为, 林业前沿研究的重点将发生巨大转变, 论文的分布格局也将发生变化。主要有几个方面:

在地理分布上, 西部地区降雨少, 生态破坏严重, 有关植被的恢复与重建的论文数量将增加。具体有天然林还林还草、节水生态系统稳定性、水分资源管理与监测等。中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 林业科学研究仍然集中在商品林栽培、木材加工、林业经济管理、林木加工经营等方面。

在学科分布上, 三北部地区即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在造林技术、生态保持、水土保持、抗旱生理方面的论文将增加。在华中华东地区在树种选留、林木种植、土壤学、林业经济学、木材加工等学科的论文数量会增加。

由于我国对林业科研立项越来越重视, 今后将重点向有关大型科研院所集中, 因此, 北京等地区的主要林业学术刊物上优秀论文会越来越多, 西部有较快的上升, 南方地区持平。

结束语

通过对我国林业文论文的统计分析表明, 我国林业科学的研究方向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方向一致, 从总体上看是合理的。但学科及分支学科的发展不平衡, 成果推广较少。在林业科研工作者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 如何适应市场需要、如何加强多学科的合作、尤其是应用型研究、多学科联合将是研究的重点。

摘要:近年来林业科学研究不断深入, 研究的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运用分子生物技术、化学调控技术、系统学理论以及多学科交融, 使林业科学发展趋于完整。笔者对我国近几年公开刊物发表的林业论文进行统计分析研究, 发现其中的规律, 在此基础上作出展望, 以期为未来的林业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篇9: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论文

[关键词]文化贸易;文化软实力;文化发展

本文受“北京印刷学院博士启动基金”资助。

一、文化贸易体现文化的吸引力

文化软实力源于一个国家文化的吸引力。国家政策合理合法、国家政治行为准则民主,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就会不断提升。一个国家若想成为文化强国,其国家文化价值体系就必须具备较强的吸引力。约瑟夫·奈认为,美国的软实力体现在对于各种文化的包容、社会的责任和人们之间的诚实与信任。这也是这个民族的吸引力所在。发达的非营利组织、志愿组织也是国家软实力的标志。志愿组织和志愿者的发展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社会责任感的重要体现。1

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经济强国、文化强国,美国软实力所体现的文化吸引力主要表现在美国对外文化贸易的吸引力上。2011年,美国文化贸易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553.62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一,是英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5.37倍,德國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3.55倍,韩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的8.43倍。中国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与美国相比,差距也很大,2011年中国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192.9亿美元,而当年美国文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中国的8.05倍。若单从文化出口贸易方面看,2011年,美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为1201.47亿美元,是英国文化产出口总额的6.59倍,德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5.64倍,韩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29.68倍,中国文化产品出口总额的31.30倍。从中可以看出美国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所具有的强大吸引力。2

在美国,恐怕没有哪个产业像电影产业一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好莱坞电影对国际电影市场所表现的吸引力,是美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在20世纪20年代,好莱坞电影在海外已经受到了广泛的欢迎,迷人的影星、动人的音乐和情节起伏的故事,为好莱坞电影争取了大量的海外观众,同时也吸引了大批欧洲的杰出导演和明星加盟好莱坞。20世纪30年代,美国电影产业33.3%的收入来源于海外;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电影产业50.0%的盈利来源于海外。尽管美国所生产的影片数量仅为世界影片总量的10%,却占据了世界50%的银幕时间和盈利利润。好莱坞在输出美国电影的同时,也随之输出电影所承载的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随着美国对世界电影市场的一步步占领,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也在世界上广为传播,成为美国政府在世界范围内宣扬美国文化和价值观的非常具有影响力的“软力量”。3

如今,电影消费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主要部分,不仅成为美国文化消费的主流,而且也是世界各国文化消费的主流。作为文化传播的先锋力量,好莱坞电影所承载的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席卷全球,吸引了大量外国公众的兴趣,同时也成为传播美国价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的主要途径,加大提高了美国文化的吸引力,成为美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可以说,文化贸易作为国家文化传播的载体,体现了国家文化的吸引力。一个国家文化贸易额越大,特别是出口额越大,说明该国的文化在世界市场上被认同的程度更高,文化的吸引力也越大,越有利于该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二、文化贸易提升文化的凝聚力

文化贸易集中地体现了国家文化的凝聚力,是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在全球化推动下,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际上对进一步推进贸易、投资等自由化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当前,国际社会比较关注经济全球化是否会导致全球文化同质化(主要是美国化)的问题。在北美自由贸易区中,美国与加拿大之间的贸易冲突多源于美国文化对加拿大文化的同化。加拿大从强调“文化例外”到强调“文化多样性”,其目的是希望通过利用文化政策干预加拿大消费者对文化内容消费的选择,来塑造“新的和更好的”加拿大人,加强加拿大人的国家身份和强化加拿大的凝聚力。从产业角度来讲,一方面加拿大文化产业在文化政策的扶持下确实有了长足的发展,具备了在国际文化市场上竞争的实力,也吸引了大批美国文化产业资本到加拿大投资。但另一方面,加拿大文化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鼓励的不是“加拿大内容”的生产,而是“国际内容”或“美国内容”在加拿大的生产。与其它产业不同,文化产业输出的产品,无论是报纸、图书等以信息为主的产品,还是电影、电视、音乐等以娱乐为主的产品,不仅影响消费者的世界观,也影响消费者的自我建构。因此,文化产品不仅具有商业价值,而且传播并建构着文化价值,生产并再生产着“文化身份”,对社会凝聚力有重要作用。4

三、文化贸易深化文化的渗透力

文化软实力受到政治势力和经济竞争力的影响,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文化软实力的发挥需要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做后盾,只有硬实力足够强大,软实力才能真正发挥其影响力和吸引力。通常,文化软实力与文化硬实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国家硬实力越强,文化软实力就越能发挥其作用。但二者的相互支撑也有一个限度,并非其硬实力越强,软实力就一定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当一个国家过度使用其硬实力,造成社会不安和时局动荡,就会反过来削弱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和渗透力。21世纪初美国文化软实力的下降就很好地佐证了滥用硬实力而招致严重后果的现象。同时,软实力和硬实力不可偏废任何一方,二者的作用同等重要,不能过多使用硬实力的同时,也要适度使用软实力,这才能够在软实力与硬实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使二者的作用能够得到更好地发挥。这个平衡的发展力被称为“巧实力”,巧实力的充分发挥将对国家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文化贸易是文化渗透的主要手段和方式。美国广播节目对加拿大的渗透早在20世纪初期加拿大创建广播电台时就掀开了序幕。当时,蒙特利尔和多伦多等地的主要电台,只有大概20%的节目是加拿大人自行制作的,其余则大部分来自美国。由于加拿大与美国的渊源,美国广播节目深受加拿大听众喜爱,因此,在加拿大广播电台创建初期,美国的思想文化就开始了渗透。[ 卢锋、唐湘宁:《加拿大对美国文化渗透的抵制及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9期,第10-14页。]直到1936年,加拿大广播公司成立,才打破美国文化通过广播节目对加拿大文化的渗透。在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复杂背景下,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往也日益增加,同时也伴随着国际文化贸易的快速发展。长期处于经济和政治垄断地位的西方国家,为实现其政治、经济目的,以文化贸易为手段,在不同国家文化相互作用的同时,逐步实行“文化殖民”政策,以新的方式和手段继续其霸权行为,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文化渗透延續和强化其文化霸权。而从另一个角度看,通过文化贸易,一国的文化、民族精神能够有效地传播到其他国家,形成对他国的文化渗透,而随着文化渗透程度的不断加深,文化渗透力也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升。

四、文化贸易增强文化的同化力

文化软实力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同化和认同的力量,一种文化的同化力强,软实力自然就强,同化力越弱,软实力自然就弱,而没有同化力的文化,也就不存在软实力问题。

“功夫熊猫”被称为中国人熟悉的陌生人,熊猫是生活在我国的一种特殊物种,世界其他国家都没有熊猫,因此熊猫也被看作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但是《功夫熊猫》影片的推出,是新时期西方人对中国形象的一次新的构筑。影片《功夫熊猫》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力和表现力是不容否认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被灵活地渗入其中的美国文化,影片的核心有意无意地向观众输出美国的文化精神,让“功夫熊猫”成了中国人熟悉的“陌生人”。尽管“功夫熊猫”的很多元素源于中国文化,但这仅附着于表面,从其内在核心来看,功夫熊猫所蕴含的仍是来自美国的文化元素。虽然美国文化包含了很多不同民族、异质的元素在其内部,是一个文化的大杂烩,但好莱坞电影通过不断地在本国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进行民族化,既不掩盖美国电影的本土味道,又在理解外族文化观念中将其同化。这种文化同化不同于西方人以往设计的中国形象,而是一种更加不易察觉的文化通话过程。这种文化同化既非刻意美化,也非恶意丑化,而是在刻画中国正面形象的同时,植入了美国的文化思维,是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中国文化的同化过程。在电影产业中文化同化现象的出现,是一种必然的现象,商业利益的驱使,以及美国无法抵御美国民众对中国文化的青睐,使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美国不得不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来迎接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而这种认同并非本质上的认同,而是在模糊化中国这个异域文化的同时,不断地以本土文化包容、消化掉异域文化,最终实现向本土文化的靠拢。

电影贸易作为文化贸易中的重要支撑,其所代表和传播的国家文化易被接触、被接受。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承担为他国文化传播的义务,使用他国传统文化元素,注入本国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精神,通过包装将核心文化推向世界,在全球文化大众化的今天,是一种新的模式,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美国电影中所输出的仍是西方人的价值观,其核心实质仍然是西方的文化,弘扬的仍然是西方所倡导的精神,是西方人利用中国特色文化作掩护进行的较为成功的文化同化。

1丁元竹:《“软实力”产生于文化吸引力》,《文汇报》,2006年10月9日。

2本段文字所涉及数据来自联合国贸易与发展委员会。

3孙有中:《美国文化产业》,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年版,第139页。

4UNESCO, “Culture,trade and globalization”,UNESCO Publishing, 2000:9.

篇10: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论文

[论文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旅游经济区域发展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和双休日的实行,越来越多的人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特别是近年出现的乡村旅游让许多人度过了轻松而有趣的周末。乡村旅游的出现为城里人提供了方便,同时也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过也出现了诸多不如人意的问题,如卫生条件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整体规划、产品形式单一雷同等。要想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就必须采取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如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加强宣传等。

现代旅游最重要的特征是普及性和大众性。所谓的普及性和大众性,实际上就是最大程度按照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和闲暇时间来开展旅游活动,旅游业也采取各种措施吸引尽可能多的人消费自己的产品,使企业占有最大的市场份额。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大众旅游兴起以来,经常性的休闲度假已渐渐取代一年一次或几年一次的观光型旅游而成为旅游的主要形式,西欧发达国家每人每年外出旅游3至4次,在英国已占到全国人口的55%,瑞典更高达75%,休闲度假已成为发达国家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现阶段,虽然人们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但大多数人的收入仍然十分低下,衣食之外稍有节余却不足以很风光地远行逍遥。而社会时尚的召唤、追求生活质量的意识,促使现今中国平民十分渴望休闲度假。但是,国内旅游业却在一定程度上因盲目、浮躁和急功近利而忽视他们的需求。在我国,因为人均收入水平较低,旅游者占总人口的比例依然很小,而且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大多数人来说,旅游还是奢侈品,只有少数市民节论文毕业论文衣缩食一年或几年才能外出旅游一次。这种“打牙祭”式的消费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渴望和高涨的旅游需求。一些主要面对国内游客的旅游热点,因季节性强、旅游交通拥挤、旺季人满为患和价格上涨、质量不佳而使游客往而却步或扫兴而归。旅游热点的门中门、票套票和部分旅游业的不规范操作行为,也使某些旅游企业声名狼藉,为人诟病。一边是豪华宾馆的冷若闲置、国家财力的耗费,一边是广大工薪阶层因阮囊羞涩而无力消费、望洋兴叹;一边是旅游热点的季节性人口过密,一边是大众化旅游产品的缺少。高涨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不如人意之间的尖锐矛盾,使国内旅游市场上形成一个巨大的空白和广阔的真空地带。在普遍的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的休闲度假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几个人自发去郊游,在农家短暂歇脚休息却产生了国内旅游业一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乡村旅游”,即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俗为资源,融观察、考察、学习、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

一、乡村旅游的兴起无疑带动了农村旅游经济文化的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广东河源市的苏家围景区,自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从当年的1000多元上升到3000多元。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乡村旅游出现的诸多问题抑制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各区域“各自为政”,难成规模效益。乡村旅游一般以户为单位,没有统一规划,盲目开发资源,不做切实可行的旅游发展规划,导致农村旅游业不能健康持续发展。

2.缺乏宣传,没有品牌效应。一些乡村旅游经营者市场促销意识不强,缺乏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促销的积极性。

3.乡村旅游开发资金严重不足。旅游资源的开发需要强大的资本做后盾,农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更需要大量资金做支撑。农村一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其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由于乡政府不可能对其旅游发展做大规模投入,加之农民收入有限,因而资金短缺就成为制约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基础设施建设仍需不断加强。由于资金投入不足,一些乡村旅游点在交通、食宿、卫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制约着进一步发展。

5.乡村旅游总体水平不高,资源开发力度小、层次低,特色不够明显,内涵不够丰富,缺乏上规模、上档次的名牌拳头产品。尤其是在乡村文化方面的发掘和运用不够。一些乡村旅游点在开发建设上存在追求城市化的趋向,削弱了原汁原味的农家本色。

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

1.制定科学的高水平的区域发展旅游规划。资源要转化为现实的产品必须实施科学的规划。在发展旅游经济的大好形势下,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形势,站在全局的高度,重新制定一个科学的、高层次的、高水平的旅游发展规划。在区域旅游发展中突出重点,形成特色,这样才能保障乡村旅游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2.加强宣传,树立企业良好形象。积极向相关媒体提供新闻线索,想办法通过电视台、日报、周刊、广播电台、旅游网等媒体的报道,把一块荒废的沙滩从零开始摇身一变成了可以让农民增加收入的“宝地”,逐步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做到了“花最小的钱、做较大的宣传”。

3.多渠道筹集旅游发展资金。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缺乏旅游开发资金,因此如何筹集资金发展农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开发中的一个难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在融资方面要全方位突出,多渠道引资。一是充分利用国家发展农村经济的大好时机,抓住政策大力发展农村旅游经济。二是利用各种优惠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吸引各种投资,包括外商投资、企业投资和利用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的投资。

4.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旅游业的综合性、关联性的特点决定了旅游产业是一个政府主导性极强的产业。国内外旅游实践证明,凡是实行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就上的快、效益好。党委、政府要因势利导,寻找切入点,积极创造条件,采取低门槛进入的办法,引导和鼓励当地有文化、有素质、热爱旅游的农民青年充分利用资源,开发田园风光休闲旅游景点,开设农家饭店、农家旅店等,想方设法把每天有成千上万过往家门口的游客留住,拉动消费,促进农民增收。

上一篇:广药白云山过期药品回收公益活动全面升级下一篇:李牧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