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熊的幼儿故事

2024-05-09

关于大熊的幼儿故事(精选8篇)

篇1:关于大熊的幼儿故事

瘸腿蛤蟆因为腿瘸无法跳起来,只能拖着在地上爬行,瘸腿蛤蟆伤心的哭着,它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它还倒霉的人了。

这时候高大熊走过来看见瘸腿蛤蟆说:“你真是太幸运了。”

瘸腿蛤蟆生气的说:“你这是在嘲笑我么?难道你没有看见我的腿已经瘸了么?”

高大熊不好意思的说:“真是对不起,或许我可以和你交换一下。”

瘸腿蛤蟆瞪大眼睛说:“什么?你说的是真的么?”

高大熊点头说:“当然,我的体型太高大了,老是被嘲笑。”

瘸腿蛤蟆和高达熊换了身体,高大熊开心的跑走了,瘸腿蛤蟆也高兴的走了,可是没过多久,它们就开始想念原来的生活,变成瘸腿蛤蟆的高大熊想起了以前大力气的日子,想做什么只要凭着自己的力气就可以,现在自己这样小,什么也做不了。

变声高大熊的瘸腿青蛙也非常不适应当熊的日子,它非常想念池塘,非常想在池塘里游泳,它不喜欢吃鱼,只喜欢吃虫子。

高大熊和瘸腿青蛙决定再次把身体换回来,当再次换回自己的身体时它们觉得没有比现在拥有的更好了。

篇2:关于大熊的幼儿故事

他甚至会去拥抱那些熊喜欢吃的小动物。当大熊遇到一只胖胖的小兔子,他会停下来,微微一笑,给兔子来个大大的拥抱。

不管是高大的动物,小小的动物,臭臭的动物,还是恐怖的动物,大熊都会来个大大的拥抱。

但是,大熊最喜欢抱的还是树。每棵树他都爱。大树,小树,苹果树,梨树,桃树,大熊都把他们抱得紧紧的。

有一天,当大熊想一起抱住河狸和大树时,他看见一个扛着斧头的男人走进森林里。

大熊偷偷跟在男人的后面,直到他停在森林里最高大、最古老,也最美丽的一棵大树前。

男人看了又看,仔细观察这棵雄伟的大树。大熊觉得他一定也跟自己一样,很爱树。可是,这个男人竟然动手砍树。大熊简直吓坏了。这是他生平第一次,一点儿也不想拥抱。

他张开大嘴,想要狠狠地咬这个男人一口,却突然停住了。他知道自己不管多么生气,都不会吃掉这个男人。这不是他想做的。

大熊叹了一口气,决定做一件最棒的事。他给了这个男人一个抱抱!不过,这个男人好像不太喜欢大熊的抱抱。大熊刚放开手,男人就立刻丢下斧头,跑得远远的。

大熊和大树看着落荒而逃的男人,哈哈大笑,大树笑啊笑啊,笑弯了腰;大熊笑啊笑啊,笑出了眼泪。

篇3:谈谈幼儿故事的趣味

一.有趣、有味、有趣味

有三种不同类型的幼儿故事:一类属于幼儿原创性质, 这类故事情节简单且重复性强, 如一个四岁男童自创的故事《机关枪》:“有一天, 我出去玩, 遇到了一群坏蛋。我拿起机关枪, “哒哒哒哒”把他们都打死了;我往前走, 又遇到一群坏蛋, 我又拿起机关枪, “哒哒哒哒”又把他们都打死了。”然而, 幼儿在倾听这类自创自演的故事时却表现出强烈的愉悦情绪;第二类是专为幼儿园文学活动设计的教学材料, 如《甜房子》。“小熊不爱吃饭和吃菜, 只爱吃糖和别的甜东西。这一天, 他看见一座用糖果、巧克力和奶油蛋糕造的甜房子。甜房子可漂亮了, 有奶油的屋顶、蛋糕的墙, 巧克力的门窗上挂着一颗一颗的糖……”这类故事便于教师组织教学活动, 却难以引发幼儿真正的兴趣。还有一类故事, 是作家所创作的幼儿文学作品, 如老舍先生的《小坡的生日》。“钓钓被偷偷灌了迷魂汤, 把家也忘了, 把我也忘了, 把什么都忘了, 一心愿住在山上。这迷魂汤居然是龙井茶叶里对点冰淇淋, 而要散开迷魂汤, 骨拉巴唧在钓钓脑门上吻了一下, 钓钓居然就醒来了。”这类故事让幼儿喜欢, 且让幼儿感怀。

三类故事含有一些共同的元素, 如特定的语言形式及用想象构筑故事情节, 但三类故事仍存有根本的不同, 亦即有趣无味、有味无趣和有趣有味的差异所在。在有趣、有味、有趣味之中涉及几个关键性问题:有趣无味关乎日常想象与艺术想象的差异问题;有味无趣则涉及创作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差异问题;而有趣有味则必须解决两个根本问题:其一是幼儿故事的文学属性问题。幼儿故事首先是文学, 其属性当从属于文学的本质, 而文学的本质是创作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示;其二是儿童审美心理的阶段性问题。因为幼儿故事又是幼儿的文学, 而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呈现语音层、语象层和意味层三个阶段。对低幼儿童, 语音层、语象层的表面构筑十分重要, 但表现手法、语言形式只是故事趣味构筑的必要条件, 并非充分条件。综上所述, 对幼儿故事趣味问题的探究, 将最终追溯到成人与幼儿审美意识的互契问题上。

二.互契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对于创作者, 一方面确信自己在揭示, 另一方面又确信自己对于被揭示的对象并不重要, 而写作的重要动机之一当然在于我们需要感到自己对于世界而言是主要的。但是, 创作者在作品中遇到的只是它自己, 他 (她) 无法通过够不着的作品体会到自己的重要。于是, 写作行动中必然包含着阅读行动, 二者辨证地相互依存。写作者只有通过阅读者才能实现写作的那个主要动机, 即写作者以写作为媒介通过阅读者来体验这种主要性, 精神产品只有在作者和读者的联合努力下才能出现。只有为了别人, 才有艺术;只有通过别人, 才有艺术。因此, 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种召唤。这种召唤揭示出互契的必要。

然而, 成人与幼儿确实是差异较大的两类个体, 互契如何成为可能?

成人不过是长大的幼童, 尽管他是健忘的。但任何知道一点精神生活的人都会意识到, 要丢弃曾尝试到的乐趣是再难不过的事。的确, 我们丢不掉一切, 我们丢不掉童年曾带给我们的快乐, 我们只是用一件事代替了另一件事。对成人而言, 写作就是这样一种替代物, 写作者用不尽相同的方式如童年复现、童年参照、童年补偿, 将童年经验渗透到创作活动中。同类的童年经验使得互契成为可能。其次是创作思维。除了理性思考之外, 创作思维还有这样一种特征, 即表现为全身心投入、近乎痴迷的状态。这种状态与幼儿游戏时的心理十分接近。创作思维的特征也为互契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可是, 当我们来看《甜房子》时, 会发现它里面不乏童年经验, 也有一定的情感投入, 但仍弥漫着浓郁的道学气。这是因为写作者缺乏至关重要的一点———游戏性心态, 即将写作作为一种游戏。我们知道, 游戏的根本特征在于它的自成目的性, 也就是说它不是为达成某个目的所采取的手段。因此, 这个时候的写作已不再是对儿童客体的模仿, 不是为博一笑或为发射糖衣炮弹, 而是创作主体返回到自己生命的本身状态, 是主体自身心灵的释放和表达。

安徒生奖得主林格伦有这样一段话:“我写作品, 唯一的读者和批评者就是我自己, 只不过是童年时代的我自己。那个孩子一直活在我心灵中, 直活到如今, 亏得有这个孩子, 我才能为小朋友写作到现在。我总是让他过得快乐。”我是我, 我又不是我;我是童年时的我, 我只是一个孩子。写作因此而成为了游戏。我在写, 为我, 又不为我;为童年时的我, 为一直活在心灵中的孩子。写作因此而成为了合作。正是创作主体的游戏性心态, 方能产生真正的孩子气, 契合才有了可能。亦或, 这里面就有契合。

游戏性心态是互契能否成为可能的决定性因素, 这种游戏性心态应当理解为游戏精神。两个问题应运而生:一是游戏精神与快乐主义等同吗?二是游戏精神与教育主义对立吗?游戏精神与快乐主义都是重体验的, 但前者具有超越性。超越是指超功利的, 因而具有一种诗性, 正是这诗性划出了个体生命生存容度和精神容度的界限;其次二者都是要自由的, 但前者的自由并非无拘无束, 而是倡导对规则的建设和尊重;快乐主义是轻松的, 游戏精神则与严肃有本质的联系, 具有创造性。因为它不仅处在当下, 而且面向未来;正是因为未来, 我们才谈希望。意义就在这创造中, 在希望里。而意义的重要性在于, 人只有凭借它才有可能对抗两种虚无。在真正理解了游戏、游戏精神的内涵之后, 必然将游戏精神与教育主义对立视为一个伪命题, 也将更深刻地思考这样一些话, 并努力地实践。这些话分别是柏拉图的“生活必须作为游戏来过”, 胡伊青加的“人是游戏者”以及当代教育领域的命题“游戏是教育的存在方式, 游戏是幼儿教育的存在方式”。

三.平行与超越

创作者的游戏性心态是互契成为可能的关键, 但幼儿故事的本质乃是创作主体审美意识的语符化显示, 成人作者的自我不可能消解于表现对象中。这样是否意味着引发了一对矛盾, 即读者 (幼儿) 要求的作品的平行性与创作主体 (成人) 表达的超越性是彼此对立的两面?会不会出现以下情况:作者的意图幼儿不明白或者不完全明白?该如何看待这种平行与超越?

儿童文学作家周锐写到:我写童话的动机不是要去哄孩子、教训孩子, 而是试图用童话的形式诉说我对世界的一些感受。就跟一般人一样, 心里话总想找个人说。由于童话这种体裁的主要对象是孩子, 我就得考虑说得让孩子们乐于接受, 至少乐于接受这故事———我不要求小读者能一下子全部领会作品的深层意蕴。由此我们知道小读者不完全明白作者的意图的情形确实存在, 但我们接受这种情形, 如同周锐所言:并不要求小读者一下子全部领会作品的深层意蕴。既然幼儿不能领会, 多出来的东西有什么用呢?有没有必要存在呢?对于这类问题, 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教授的回答是:阅读的能力和水准是一件和阅读的视野、习惯有些关系的事。阅读的视野和习惯又是最好从童年开始养育。童年的养育便是成年之后的能力和水准、趣味和智慧。没有人可以从无知一下到全知, 也没有人能够从不懂一下到全懂。不懂到懂是一个过程, 童年的不懂是将来的懂的基础, 阅读的能力和水准需要童年时代的养育。

幼儿故事带给孩子欢笑, 应被认为是一个美学;笑声中有久远的滋养和点拨, 则是并存的另一个美学。任何一个写给童年的故事, 都是向了那更高的地方的, 不腐朽, 不轻狂, 不沮丧, 不坠落。有笑声, 意味着成人自觉地吸纳了儿童的审美意识, 儿童正兴致勃勃地咀嚼着自己熟悉的一切;有滋养则意味着成人传递出自己的审美意识, 儿童则潜移默化地接触它们、体验它们。

这样, 与其将平行和超越看作是一对矛盾, 毋宁将它们看作是幼儿故事的特质, 正是这特质使得幼儿故事充满趣味。

摘要:“添趣”是幼儿故事的教育价值之一, 幼儿故事的趣味取决于成人与幼儿审美意识的互契程度, 创作者的游戏性心态是互契成为可能的决定性因素。平行与超越, 是幼儿故事的特质, 也是幼儿故事趣味的来源。

关键词:趣味,审美意识,游戏精神

参考文献

[1].梅子涵:《阅读儿童文学》,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5年.

[2].让-保罗?萨特:《萨特读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

篇4:大熊塔的故事

那才是真正的生活,我想是因为我已经有点老了,所以才会这样想念故乡。

我想很有必要在做出这个重要的决定之前原原本本地回忆自己的一生。

一离开森林

只有北方原始森林中古老的红松才能产生这样宽敞的树洞。散发着松脂气息的红松木啊,只是这样想想我就已经要流泪了。但是不能流泪,假如有眼泪,我也要把它流在故乡的土地上。

我的妈妈是头漂亮的母熊,在我关于生命的最初印象里,是妈妈热乎乎的舌头和她的手掌。我出生的时候很小很小,其实也就只有妈妈的手掌大小,像个毛茸茸的小肉球,于是总是可以被妈妈捧在她的手掌里。最初的日子里,我就是一直缩在妈妈的怀里度过的,饥饿时叨住妈妈的乳头,更多的时候我在呼呼大睡。

第一次跟着妈妈爬出树洞令我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慌。其实外界在此之前对于我来说就是头顶上方一块明亮的地方,那里是洞口。我有一次曾经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向那个方向爬过去,我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脑袋向那个明亮耀眼的洞口探过去,就被一股迎面吹来的冷风冻得打了哆嗦,我稀里糊涂地一直从洞口滚了下来,重又缩进妈妈的怀里。还是这里最温暖啊。

但是妈妈已经爬出去了,离开妈妈独自一人我无法想象,那么我想自己可以做的最正确的事就是紧紧地跟着妈妈。跟着妈妈就有甘甜的乳汁,跟着妈妈就能睡在妈妈温暖的怀里,跟着妈妈就能避开危险。

我没有抓稳,头晕目眩地掉在了松软的地面上。

我爬起来时妈妈已经来到了我的身边。我紧紧地靠在妈妈的身边,两只爪子捧在胸前,心跳得厉害,呼吸困难,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是一个多么明亮的世界啊,这就是广袤无边的森林。尽管林地上最后的积雪还没有消融,但是已经有一些细小的暗蓝色小花在土地上绽开,高耸入云的松树在风中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其实我可以感到这些巨大树干的摇晃,想象着它们随时会倒下来。我把头藏进了妈妈的怀里。

当我再次把头探出来时,已经不再那么惊恐了,林地远处的山峰仍然白雪皑皑。

一只受了惊的乌鸦“呱”地怪叫了一声,拍打着翅膀逃走了。我再次受到了惊吓,一头扎进了妈妈的怀里,只露出屁股在外面。唉,这个外面的世界实在是让我感到恐惧。

妈妈轻轻地从喉咙深处发出抚慰的呼唤,告诉我这就是森林。

然后我再次从妈妈的怀里爬了出来,跟在她的身后,柔嫩的脚掌还有点不太适应堆满腐殖质的冰冷大地,但我还是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森林更深处走去。

作为一头熊就应该这样开始它一生的生活。

森林里的生活就这样开始了,我跟随着妈妈在林地里不断地游荡。当林地间的冰河解冻向前奔流的时候,除了妈妈的乳汁,我已经开始品尝妈妈捕到的那些细鳞鱼的美味了。每天我所要做的只是无所事事地坐在河边的草地上,用爪子按住妈妈从河里叨上来的大鱼滑溜溜的身体,小心地撕开柔韧的鱼皮,扯食白嫩的鱼肉。最后我已经失去了对这些大鱼的兴趣,妈妈把它们叨上来扔在草地上,我纯粹是出于好玩扑过去撕咬动作迟缓地蠕动的这些鱼。

当春天的花朵开遍山野时,我和妈妈离开河岸。在那里,出生以来我第一次遇到了敌人。

在悬崖下,妈妈意外地发现了一头刚刚从悬崖上滑落下来的已经摔死的驯鹿。在需要以耐心和勇气才能获得食物的林地里,并不是总可以遇到这样的好机会。

吃了太长时间的鱼肉后,新鲜的驯鹿肉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在肚子里塞满了结实的鹿肉后,我昏昏沉沉地趴在妈妈的身边睡着了。

妈妈突然翻动身体,把我弄醒了。我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但妈妈在愤怒地低声吼叫,我知道这是危险临近的信号。

靠近妈妈,只有紧紧地靠近妈妈才是安全的。这是作为一头小熊在野地里生活的最重要的准则。

危险,危险,却不知道来自何方,我的四腿瑟瑟发抖。站在我身边的妈妈肌肉绷紧,背上的毛慢慢地戗起,紧张地注视着不远处的灌木丛。

随着分开灌木丛浓密枝叶时谨慎的声响,出现了三头紧张的狼的嘴脸。这是三头面容猥琐的灰狼,大概已经很久没有找到食物,它们的侧腹支出硬梆梆的肋骨。它们小心翼翼地向前移动,直勾勾地望着我。我感觉到自己的每一根毛都在哆嗦,——唉,林地里的生活看起来又不是那么美好了。

妈妈的低吼终于过渡为令我感到头昏眼花的震耳欲聋的咆哮,我更紧地靠向妈妈的身边。

第一头轻飘飘地冲过来的狼并没有被妈妈狠狠地抽过去的手掌击中,它灵活地跳到了一边,而另一头狼随后从侧面向妈妈偷袭,这一次被妈妈结结实实地打在后腰上,哀号着滚到了一边。

第一轮交锋宣告结束。三头狼试图通过这种牵制的战术分开我和妈妈的办法好像不太成功,我已经不是那么害怕,与身躯庞大的妈妈相比狼实在过于瘦弱了。但妈妈还是小心退后靠住身后的岩石,将我拢到身后。

三头狼简单地休息之后,重又开始进攻,它们不再轻易出击,而只是虚晃一下之后就闪到一边,另一头狼紧跟着扑上来……

很快,左右开弓的妈妈开始喘息。但是三头狼并不放松,继续这种无休止的战术。

三头狼终于感到累了,稍稍退后,蹲踞着歇息。妈妈这才放下两只前掌大口地喘息。

并不仅仅是这样,三头狼重新恢复了体力,虎视眈眈地再次逼了上来。但它们并没有立刻发动新一轮的进攻,其中一头昂起头,鼻孔冲天,发出一声令我感到毛骨悚然的长嗥。这声嗥叫的余韵还没有在林地的上空消散,在不远处的森林里就传来了隐隐约约的呼应,那是众多赶来聚餐的狼声嘶力竭的合唱。

妈妈急躁不安地向传来狼嗥声的地方张望,然后突然大吼一声,三头狼被这声吼叫吓得退后了一步,然后它领着我慢慢地离开了。三头狼并没有追上来,在进入森林里时,我回头看了一眼,三头狼已经扑向了那头被我们吃剩的驯鹿,它们互相威胁着咆哮,撕食最柔软的肉块。

在森林里,有时候为了食物是需要以生命为代价的。

就这样我和妈妈一起度过了短暂的夏天,这也是我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

秋天到来时,森林的树叶像烧着了一样变红,同样变红的还有各种各样的浆果。我和妈妈每天都在生长着红红圆圆的浆果的灌木丛里大吃,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但是我怎么知道啊,其实这是我在森林中的最后日子。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吃了太多的浆果,连打的嗝都带着一股甜味,我觉得要醉倒了。我倒在灌木丛里睡着了。

一声可怕的巨响,然后是妈妈愤怒的咆哮,再然后,——我的眼前一黑,一个袋子把我罩住了。再再然后,我被放进一个小得不能转身的笼子,被人——这种将主宰我一生的两足动物——抬出林地。人出现了,以前至多我只是把人与远处传来的若有若无的伐倒大树的声音联系在一起,妈妈总是领着我远远地避开人类。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看见过妈妈,当然我也不能再回到绿色的森林。

二飞翔马戏团

“塔,再转一个圈!”主人高喊。好吧,我转一个圈。耳边响起一片喝彩和欢呼声。

“塔,吹喇叭!”主人命令我。好吧,我吹喇叭。所有的孩子应和着疯子一样地欢声大喊。

“塔,推小车子!”主人命令我。好吧,我推小车。那些孩子们有节奏地喊:“塔——塔——”

塔,就是我的名字,我就是大熊塔,我是飞翔马戏团的明星。

从森林里被捕到之后我就被送进了马戏团里,我的主人是个喜欢扎着宽皮带的中年人。他教我直立着行走、推小车、戴着帽子背个包袱装成人类的老头……总之他教会了我很多的东西。这么说我真的很聪明。

我知道,要想得到一勺蜂蜜其实非常简单,只要学会一个把戏就行了。就是这么简单,我吃了很多的蜂蜜,学会了很多的把戏。同时我发现自己也会为学会一个把戏得到主人的称赞而激动不已。

我有自己的笼子,很舒服的一个笼子,可以得到足够的食物和足够的水。在我的笼子旁边还有可以钻火圈的虎、能解开绳扣的枣红马、走钢丝的山羊、会算数的小狗……但它们都不能和我比,我才是马戏团的明星,观众都喜欢我。

我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白天吃饱喝足之后在笼子里大睡。当夜晚降临时我会变得焦躁不安,远远听到向马戏团汇集的嘈杂的人声令我兴奋不已。我在笼子里来回打转,等着主人来打开笼子,放我出去。

穿着亮光闪闪的表演服的主人到来的时候,我已经急不可耐了,打着不耐烦的呼噜让他快一点给我戴上镶着漂亮银钉的项圈,带我进帐篷。我知道所有的观众都和我一样焦急,他们在等着我出场。那些小狗算数、红马解扣之类的节目算得了什么,不过是在观众的一片嘘声中为我暖暖场罢了。

好了,现在我出场了,所有的灯光都向我照过来,所有的观众都在为我欢呼。在排山倒海的欢呼声中,大熊塔郑重出场了。

这才是我的舞台。无数次的训练在我的大脑中形成了条件反射,我与主人默契地配合,在地上打滚之类的都是小菜了,现在我已经可以——站在滑板上保持平衡了,我化装成老太婆推着婴儿车子在表演场里慢慢地转圈——尽管作为熊直立行走并不是令我们感到舒服的方式,但为了让观众高兴,我很情愿地在场地里走。我的每个节目都引起观众们由衷的赞叹与喝彩,我知道我会做得更好。当然,我每次完成一个完美的节目,都会从主人那里得到一块糖作为奖赏。

也许就这样一直生活在舞台上也是一件很让人高兴的事吧,但是事情偏偏在这个时候出现了差错。生活吗,总是无可预料的。

马戏团的生活总是在不断的迁徙之中,这样才能不断地拥有新奇的观众。

我已经习惯了这种动荡的生活,火车、轮船、汽车,这些交通工具载着我的笼子四处游走。在这种经常是灰尘扑面的路途中,我总是习惯于昏昏沉沉地埋头大睡。

那是注定改变我命运的日子。船在河面上航行。睡了一天,我从笼子里抬起头时正是黄昏,我想我是因为嗅到了什么才醒来的。

在抬起头的那一刻我惊呆了。森林,绿色的森林,在河岸边缓缓移动的绿色的森林,那是一种要将我的眼睛融化的绿色。我站了起来,紧紧抠紧笼子上的铁栅。森林,妈妈的温暖的怀抱,泛着白色浪花的河水,肥美的大鱼,红红圆圆的浆果。

我感到自己的心跳快停止了。森林在慢慢地向后移动。

妈妈,妈妈。从我的结实的胸腔里迸出真正的咆哮,真是不可思议,在马戏团的这段时间里,我竟然从没有咆哮过。我让从胸腔中迸出的气流在自己的口腔里完美地通过,以期待达到最好的效果。我的咆哮在森林里久久地回荡,刚才稀落的鸟鸣顿时消失。我想我明白了,我是属于森林的。

我已经离开森林很多年了,差一点忘记了妈妈和森林。

我咆哮了一夜,人们在我的笼子外面威胁、恐吓,用棍子敲打笼子,用成桶的河水冲我的身体。但是即使是主人的安抚,都不能让我停下来。黑夜里的森林飘动着树叶的淡淡清香,我想妈妈就在森林里看着我。

天蒙蒙亮时,树木变得稀疏了,船已经驶出了森林中的河流。

我想我是病了,我不再吃食,我趴在笼子里只是想着妈妈和森林。

马戏团到了一个小镇,帐篷搭了起来。

晚上主人拿着镶了银钉的项圈来牵我出去表演。

站在台上,我对这种刺眼的光线感到厌倦了,还有这些没完没了的傻子一样高呼大叫的人,我真的为自己以前那样认真地表演感到可笑。现在我厌恶一切,这套在我脖子上磨掉茂密的鬃毛令我脖子生疼的项圈,还有直立行走,还有趴在肮脏的地上打滚——我的皮毛只允许森林里清新的风吹拂,还有……

主人手中用来指挥的那根棍子重重地抽在我的背上——我没有接受他的命令,观众们在嘲笑他,他一定恼羞成怒地发作了。

我并没有想做什么,只是感到厌倦了,我伸出自己的右掌拔了拔他再次举起了棍子的手臂。我并没有用力,但主人却飞出了很远摔倒在地上。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力量。

在观众们的惊叫声中我结束了自己的马戏团的生活。

三我家是个动物园

对于一头已经意识到自己居然拥有足够击败人类力量的野兽,从人类的角度讲,动物园是一个最好的地方。这里足够安全,绝对可以让人类肆意地嘲弄挑逗被关押的动物。

其实这就是一个无遮无掩的大坑,混凝土的地面和混凝土的四米高墙,墙上还装了电网。我是没有机会逃出去的,即使是年轻的时候我想自己也没有能力逃出去,况且现在我已经老了。我的头顶总是一片一成不变的圆形天空,只是伴随着季节的变化,云的颜色会有微妙的变化。

每天都有很多人站在大坑的上面看我,假如他们高兴可以随便把他们喜欢的东西扔下来,当然其中最多的是食物。不过刚进动物园的时候我也受过骗,一个香喷喷的面包滚到我的面前,出于本能我一口咬了下去,剧烈的刺痛使我发出痛苦的嗥叫——面包里藏着一枚钉子。从上面的人群中传来阴谋得逞的哈哈大笑声。从那以后我开始小心翼翼地面对每一份从上面扔下来的食物。还有那些孩子,他们从很远的地方捡来石头,从上面投下来,每一块打在我身上的石头都能让他们发出一阵由衷的欢呼。我已经习惯于不再看上面那些观赏我的人,我只是想象他们并不存在,自从进入动物园以来,萦绕在我脑海里的一直是绿色的森林。假如可以在森林里自由地奔跑一次,那么即使立刻死去,我也愿意。

这个大坑里没有一树棵,没有可以躲避阳光的地方,所以在夏天最热的日子里,我只能像死了一样地瘫躺着,把肚皮紧紧地贴在地上,享受其实并不存在的阴凉。不知为什么,有时我还是挺怀念马戏团的生活的。主人曾经来过一次,他在上面人群里大声地喊:“塔!”

正在酣睡的我全身震动了一下,当时我被钉子刺破的齿龈还没有愈合,我几乎不能吃东西,饿得昏昏沉沉。我只是看了他一眼,又把头埋在了两只前掌里。我不是什么塔,我只是一头被关在动物园里的熊。

这个大坑里大部分时间只有我一头熊,但也有时会有别的动物园里的熊被送到这里巡回展览。我有时想和它们谈一谈关于森林的一些事,但它们对森林并不感兴趣,总是直立着眼巴巴地望着上面的人,还会在人们的要求下平躺在地上展露自己的腹部,然后准确地接住人们从上面扔下来的食物。只要可以得到食物,它们什么都会做的,它们很清楚怎样可以得到人类的欢心。它们对森林一无所知,因为它们就出生在动物园里,它们的家就是动物园。

在大坑的上面有一个很老很老的老头,他靠出售那些人们投掷给我的食物为生。在天气不好没有游人的时候,他就趴在上面的栏上和我说话,说几句就会叹息一声,然后扔一颗爆米花给我。

我觉得自己已经差不多和他一样老了。但我还是想着森林,在阳光毒辣的时候想着森林,在被淘气的孩子扔出的石子砸中头的时候想着森林,在大坑的底下沿着没完没了的墙游走的时候想着森林,在捡食游人扔下来的食物的时候想着森林。哎,没有办法,我总是想着森林。

我在动物园里过了一个夏天又一个夏天,每一个夏天都刻骨铭心。夏天实在太热了,我在热得头昏眼花的时候总是梦想着水泥地上能长出一棵树来,只是一棵小树也好啊,怎么也可以算是森林的一部分。

在动物园的这段时间里,我一共误吃过三个塑料袋,一枚钢钉,两个扣子,至于发霉的花生和面包那就不计其数了。我还无数次被孩子们投出的石头击中。

我是在一天夜晚被人运出动物园的,我想也许是因为我太老了,人们需要一头年轻的熊来替代我。

四回到森林

一切都可以结束了。

我被送进一个白色的房间,关在一只高高架起的笼子里。这个笼子狭小的程度甚至让我没有办法转身,这不能不让我想起刚刚被捕到时关押我的那个小笼子,那个小得不能再小的笼子。

在这个笼子里我甚至不能舒舒服服地趴下。它实在太小了。

在我来到这个白色的房间的第二天的早上,从外面走进来一群穿白色衣服的人,其中的一个手持尖锐的长棍绕到我的身后。然后,我感到臀部一阵刺痛,很快就迷迷糊糊地睡着了,其实我是很奇形怪状地睡着了,因为我不能像平时睡觉那样趴下。

不知道过了多久,当我头昏脑胀地醒来时,感到自己的肚子上多了点什么。那是一根埋在我身体里的小管子。

从此以后笼子外面就挂着一块精美的金属牌子, 上面用同样精美的字体写着:D8活熊取胆。

定期会有穿着白衣服的人来到这里,用两根很粗的铁棍插进笼子里控制住我,使我不能自由地挪动自己的身体,然后他们打开装在我肚子上那根管子上的栓塞,就会有绿色的胆汁流出来。胆汁流尽之后,他们把栓塞塞好,抽出铁棍,其实这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我在笼子里本来就没有办法移动。

我期待着有一天我的胆汁会流干,那样我的灾难就结束了。但它似乎是永无穷尽的,定期地来取,它定期地流出来。随着它汩汩流淌的声音,我感觉留在我身体里的关于森林的梦想在一点点地减少,森林的绿色在一点点地黯淡,我感到从来没有过地恐慌。而且每次这些穿白衣服的人来取过胆汁之后,我的肚子都会长久地跳痛,使我本来已经奇形怪状的睡眠也成为不可能。

好了,那么我想,是应该结束这种生活的时候了。真的应该结束了。我真的感到厌倦了。我太想回到森林里去了,我想妈妈。

我想自己就要回到绿色的大森林了。那里是我的故乡,我出生在森林里。总体来讲,我并不是很恨人类,尽管他们把我训练成一个可笑的小丑,让我在一个光秃秃的大坑里被太阳晒得死去活来,用石头砸我,给我喂藏了钉子的面包,从我的身体里攫取胆汁。但是,即使我可以宽恕他们以上所做的一切,我仍然认为把我从森林里带出来绝对是不应该的。

我是一头熊,不是什么塔。

后记:1999年,在黑龙江省一个国营黑熊养殖场里,一头被用做活熊取胆的熊不堪痛苦,剖开自己的腹部,扯断了用于抽取胆汁的引管,失血过多而死。

篇5:关于熊大熊二的儿童故事

自古出名的美女都是贞洁烈女,柔中带刚,才让人记住念念不忘。就如我喜欢的《熊出没》一样触动内心的柔软,却又个性鲜明。

熊大熊二永远住在那个母亲留给它们的大树洞里,一个两室一厅。每天围绕在光头强的周围快乐的生活,聪明干练的熊大和天真善良的熊二永远都能以完美合作的优势,完败自作聪明的光头强。

话说有一次光头强无耐被电话那头的李老板催的紧,为了躲避两头熊的打扰开着他那支离破碎的小卡独自进入大山深处,想想自己的生活真是气不打一处来,那边有一个大钱包——李老板的命令,这边有两头熊天天以保护森林为借口打扰自己每次都完不成任务。一定要想个办法把两头熊搞定才是最紧要的,到时候整个森林都是自己的囊中物,真是越想越开心,不由的进到一个自己从没到的地方,想退回去还是算了,没人打扰不是更好。

把车找一个稍平的地方停好,下了车大概观察了一下周围全是参天古树,在自己那边周围完全见不到的,这次真是赚了,不由的心花怒放。选一个好装车的地方开始干起来,不一会儿就撂倒了十来颗,虽然完成了任务却是停止不了那颗爱美的心,不由一颗一颗参观起来,看到一颗异常粗大的杉树,又举起锯子,正要下手听到不远处似乎有熊的叫声,吓得扔了手里的锯子,又自镇静了下来,熊大熊二不可能追到这里,于是壮了壮胆子猫到树后面,要一心看个究竟。

原来竟是两只小熊,之所以说小是相对于熊大熊二来说,其实按光头强的目测来说,是两只刚成年的熊,于是计上心来,可以用它们要挟熊大熊二多换一些树也是不错的。暗夸自己的聪明。

光头强的聪明才智对付两头没见过世面的单纯小熊那还不是跟拐卖农村的妇女儿童一样容易,把它们妥妥的安置在自已的库房里,准备第二天就找熊大熊二谈条件,同样是熊,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怎么着也能扯上个亲戚关系吧。于是安然睡去。

第二天谈妥以三十颗树每头熊为条件就轻松达成交易。没想到这边熊大熊二乐开了花,原来母亲也辛苦安排了几头母熊相亲,奈何强扭的瓜向来不甜,况且强扭本身就让两头接触人类文化的熊很不舒服。原来光头强带来一心只想扯亲戚关系的两头熊竟然是母熊,意外的见面,也顾不上是山花还是野草居然看起来特别可爱,特别顺眼。

于是各自恋爱,成双成对。这让后来见到如此情境的光头强暗叫失算,没想到自己单身汉一个,长途跋涉倒是为它们娶了亲。不免要再找熊大熊二谈条件,尽管自知不占理,可是人类的小心脏无耻起来连自己也控制不了。

于是最终又以每头母熊五十颗树为条件换来永远的安宁,并答应为熊大做一个树窝,母亲留下来的树屋则归熊二所有,毕竟两个家庭不能住在一个很小的两居室里。

这每头熊八十颗树的代价着实让熊大熊二心疼了几天,要知道它们向来是视树为生命的,事实上也是如此,没有树就没有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没有生存之地它们又谈何快乐和自由。但是,一见倾心的初恋状态让熊大熊二自动的忽略这些,但是这能不能成为以后生活中的TNT,毕竟你不能要求别人爱你为借口让别人付出不愿付出的东西,这样的爱情本身就是失衡的是错误的。

篇6:小狗大熊的故事

其实,这位先生对养狗并不在行,他以为大熊总有一天会长大,而且会极具攻击性。于是,为了等大熊长大,这位先生专门给大熊准备了一个大大的筐子来做它的卧室。一年一年过去了,可大熊还是那么小。它躺在那个巨大的筐子里,看上去显得更小了。这位先生每天把维生素跟增长药混在狗粮里喂给大熊吃,还不停地给它量身高测体重,大熊的身高和体重却总也不见增加。

这位先生叫大熊看到有人来,就拼命地叫,把人赶走。可大熊一看到人就高兴得直摇尾巴。这位先生又每天趴在地上,教大熊学狗叫。可大熊呢,总好像不明白似的,只会睁大眼睛看着他。

因为大熊每天都在院子里活蹦乱跳地玩耍。镇子上的人一看到晒太阳的大熊,就会情不自禁地说:“好可爱的小狗啊。”一边说还一边走进院子里逗大熊玩。大熊看到人就立刻躺下,把肚皮翻给大家看,样子可讨人喜欢了。大熊的主人呢,却气愤地躲在屋子里看着这一切。

喜欢大熊的人越来越多,他们给大熊带来了很多很多的食物。如果遇到大熊没在院子里的时候,还有人专门按响门铃,把狗骨头交给大熊的主人呢。

一天,大熊的主人终于忍受不了了。他把大熊狠狠地教训了一顿。“我已经忍无可忍了!养你是为了让你帮我把人赶走,可是你却一点用处都没有!”这位先生瞪着大熊,“都是因为要逗你,家里来了这么多乱七八糟的人,他们连招呼都不跟我打一声。”说完,这位先生搬出了自行车,把大熊放在后边的包里,向森林骑去。

“走吧。喜欢上哪儿你就去哪儿吧。”这位先生把大熊扔在了森林里。大熊委屈地哭了,可这位先生还在生气地说:“瞧,你这家伙到现在都学不会狗叫!”他骑车离开了森林,却还有点放心不下。一回头,发现大熊正在后边追着自己呢。这位先生越骑越快,回到家里已经满身大汗。这下哪里都看不见大熊的影子了。

小狗大熊的故事

第二天,院子里来了很多人,他们都是来看大熊的。这位先生躲在窗帘后边看着这一切。第三天、第四天,因为看不见大熊,终于有人按响了门铃进来打听大熊的下落。“它已经死了。你们以后都别来了。”先生气呼呼地叫道。

听说了大熊死讯的人们,哭着在大熊晒太阳的地方献上了好多花。不知不觉,院子里出现了一座鲜花堆成的小山。大家伤心地流泪,静悄悄地从院子前面经过。可再也没有人走进院子里来。家里格外地安静。先生总感觉大熊还在似的,时不时走到大熊睡觉的筐子前看看。可他自己最清楚,大熊是不会回来了。

先生出门散步,没有人跟他打招呼。他好像已经被所有的人遗忘了。“哎,再没有人会经过我的院子了。”这位先生坐在家门前的台阶上发呆。他不想承认,可他的确很孤独。“人生怎么这么难过啊!”就在他这么想着的时候,突然有什么东西碰了他的脚。他低头一看,禁不住大叫起来。是大熊!大熊回来了。它比以前更瘦了,好像也更小了。不过,它真的是大熊。

这位先生赶紧把大熊抱进屋里,给大熊做了许多好吃的,还在大熊喝水用的盘子里加了一块新鲜奶油呢。大熊吃完饭,先生就把它抱在膝盖上,轻轻地抚摸着,心里别提多高兴了。

篇7:大熊星座的神话故事

很久以前,在巴斯克人的土地上,一个男人的两头牛被两个小偷偷走了。这个人被激怒了,派遣他的仆人,他的女管家和他的狗出去追赶小偷并企图追回牛。

在等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以后,这个人失去了耐心,亲自去追赶小偷。作为对他急躁性格的惩罚,他和其他的人一起被带入天空。第一个在勺斗上的两颗星是两头牛,另外的两颗星是两个小偷;勺柄上的是仆人,女管家和主人成为了最后一颗星。狗变成了那可暗淡的伴星辅(第五星)。

篇8:怎样对待幼儿的故事“诠释”

2007年4月的一天, 我请一位大班的幼儿给我讲解著名的图画书《小老鼠无字书·颜色》。除了封面上的“颜色”二字外, 本书正文没有一个文字, 完全以画面来表现内容, 它反应的是一只好奇的小老鼠不甘寂寞, 趁房子小主人出去的间隙, 把主人的一摞白纸咬出了一个洞、钻了出来, 然后把主人的一些颜料一一挤在颜料盒里, 并一一划在白纸上, 自然小老鼠的身上全是不同的颜色。突然, 小老鼠听到主人回来的脚步声, 立即跳进纸洞里、翘着那五颜六色的漂亮尾巴得意地走了。显然, 这本无字书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一些颜色。

但是与这本书所要表达的本意不同, 这位幼儿的解释是:这只小老鼠在洁白的地方游泳 (本意是:在一张白纸铺满的背景上, 出现了一只小老鼠) 、它很生气 (本意是:小老鼠表情严肃地、警觉地啃咬着纸张) 、它看到了装鸡蛋的盒子 (本意是:颜料盒) 、然后把不同颜色的一些牙膏 (其实是“一管管的颜料”) 挤到盒子里、然后涂抹在白纸上、接着它钻进水瓶里洗澡 (本意是:洗颜料的大水杯) 、最后它走了 (他没有说明小老鼠离开的理由) 。

实践中, 我们经常会遇到上述类似的情况, 即幼儿对故事的理解不是作者所表达的本意。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这种有悖于故事本意的“诠释”或“自说自话”呢?故事教学怎样才最为有效?“有效与否”又该依据什么标准来评价呢?这些问题我们在教学中常常遇到、却常常不知所措, 因此也就成为本文探讨的核心。

二、如何对待幼儿的故事“诠释”:两种不同的声音

怎样认识幼儿对故事的“自说自话”, 为何在目前成为困惑我们的问题, 主要原因在于在不同的阅读理论指导下, 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总体来说, 幼儿园的故事教学主要受两种不同阅读理论的影响:一是“作者创作理论” (注:“作者创作理论”这种提法是本人自己的表达, 以便与后文的“读者反应理论”对照) , 二是“读者反应理论” (reader-response theory) 。

(一) 坚持对故事的“正确”解读:“作者创作理论”的立场

1.“作者创作理论”的基本内涵

阅读理论中的“作者创作理论”强调任何类型的创作与作品都是附属于作者的、是作者的一部分、是作者表达某种观念或意图的工具, 所以最了解它、同时也最能权威性地精确解读它的也正是作者本人。因此, 故事学习者也应该遵循以创作者为主体的观点来解读它;相应地, 故事教学者只是一个故事的传达者而已, 其任务就是要把故事的实际内容和本意原汁原味地传递给被教学者 (如, 阅读文字给幼儿听、展示本来的图片、解释作者的寓意让幼儿理解) , 而不是加入很多个人化的理解和节外生枝的引申。因此, 相应的教学模式也被西方学者称为传递模式 (Transmission Model) 。

这种阅读理论最初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的故事教学中占据着支配地位。我们知道,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质是将人的意识与其行为对立起来, 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 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有什么样的刺激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由此, 作者写出什么样的故事, 读者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后来, 虽然受到其它学习理论的冲击, 但这种理念仍然受到众多实践者的青睐, 理由有三:第一, 其实践操作简单, 易于掌握;第二, 有助于幼儿在完整的阅读与聆听中学习故事的表达方式、及良好的文字使用习惯;第三, 有助于幼儿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

2.“作者创作理论”对待幼儿“诠释”的立场

此阅读理论基于“发现”与“正确解读”故事本义的立场, 在教学中坚持!":

(1) 教学故事之时, 不脱离文本。

(2) 集体教学时, 教学者所站的位置要合适, 以方便每位幼儿都能看到教学者手持的图书画面。

(3) 忠于故事的原味与本意, 直接就文本进行诵读, 不随意中断、添加感想、评论或进行发问, 以便幼儿能够直接接触文学字词的美。

(4) 阅读中保持“有字读字、没字静静翻书”的原则, 以促进孩子不受干扰地养成专心阅读的习惯、并促进儿童对图画整体美感的欣赏。

显然, 按照这种理念, 故事教学过程中幼儿的“诠释 (自说自话) ”因为与作者的本意不符而不太受欢迎, 或者说是应该纠正的。这就像研究作家的文学作品一样, 无论如何, 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探究作者写作的真实目的与意图, 相应地, 其研究结论也必须尽可能地符合原作者的本意。

(二) 坚持幼儿对故事的自我“诠释”:“读者反应理论”的观点

1.“读者反应理论”的基本内涵

与上述理论和做法不同, “读者反应理论”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首先从西方兴起, 它的兴起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绝不仅仅是知识从教育者传到学习者、或者从书本传到学习者的过程, 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对学习情境进行感受、结构化和生成意义的过程, 由此, “读者反应理论”认为作品作为一个创作者创作记录的展示, 当它完成时就已经成为独立于作者之外的独立的对象、一种内涵无限具有多种解读可能性的“文本”, 它本身并未带有固定的意义, 而是带有一个“意义的可能性” (meaning potential) , 读者个人对文本的反应是建构意义关键性的要素;每一个人都带着个人的语言知识及独特的经验与文化背景从文本中建构意义、形成各自殊异的经验与情感的感应, 没有所谓绝对的解读或是最正确的看法, 而是多元的。因此, 故事的阅读是一种“心理语言的猜测游戏”、“一种交易的过程”、一种“创造意义”而非“发现意义”的过程#"。也由此, 相应的教学模式也被称之为交易模式 (transactional model) 。

目前, “读者反应理论”倍受学者与实践界推崇, 这是因为:一方面, 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 对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等高级思维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 它可以引发幼儿由故事文本联想到现实疑虑的问题, 经由自我诠释、相互间的对话与讨论, 解除自己的困惑、并养成合理思考的习惯。

2.“读者反应理论”对待幼儿自我“诠释”的立场

基于其对读者诠释的认可, “读者反应理论”在实践中坚持:

(1) 重视读者的声音:鼓励读者自由地表达自己、自由地对文本作出反应, 即使他们的“表达”和“反应”不符合作品自身的发展逻辑。

(2) 鼓励读者倾听、回应别人的想法, 即鼓励读者通过互动而创造新的意义。

(3) 整理分析彼此多元角度的想法, 并探索这些想法的关联与对彼此的意义。

(4) 教师不是提供故事“正确意义”的人和提供标准答案的知识库, 而是“创造意义”的引导者, 引导幼儿利用故事中的角色或线索, 创编、改造故事。

由此可知, 作者创作理论因为秉持学习的过程主要是发现意义、不是创造意义, 而坚持故事的本来面目、拒绝幼儿的“曲解”;而读者反应理论因为秉持学习的过程是读者的构建和创造, 而支持和尊重幼儿的“诠释”。显然, 这是两种有一定差异、甚至有点矛盾的理念, 似乎不能给我们的上述困惑提供有益的指导。

三、兼顾意义的“发现”与“创造”:故事教学目标的追求

然而, 值得注意的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所主张的语言教学, 并不在早期的“作者创作理论”和目前的“读者反应理论”之间作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而是主张达成这两方面的目标。新《纲要》明确指出, 语言教育的“内容与要求”包括“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 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 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 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而具体到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年龄目标上, 对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幼儿, 都内含两方面的要求 (各种故事是文学作品中最重要的、使用最多的体裁, 因此故事教学的目标是遵从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的总体目标的) !":

一方面, 要“学习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节内容或画面情节”;要“学习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 感受作品的情感基调”;要“在理解文学作品人物、情节或画面情景的基础上, 学习理解作品的主题或感受作品的情感脉络”;要“能运用较恰当的语言、动作、表情、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相应地, 将作品传授给幼儿、帮助幼儿对故事的原意与情节获得“正确的理解”, “这是任何一类或任何一个文学作品学习所不可缺少的首要环节”#"。而这主要是“作者创作理论”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 幼儿要“能根据文学作品提供的线索, 扩充想象, 仿编或续编一个情节或一个画面”;“依据文学作品提供的想象线索, 联系个人已有经验扩展想象, 并创造性地进行表述”等等。而这主要是“读者反应理论”的阅读要求。

因此, 如果说1981年的《幼儿园教育纲要 (试行草案) 》在语言教育上主要反应了“作者创作理论”的观念、而强调对故事本意进行“懂得、理解、记住、朗诵、复述”的话, 那么2001年的新《纲要》就在此基础上, 吸收了“读者反应理论”的主张, 而追求双方面的目标:“发现”故事的本来意义、“创造”与“诠释”新的意义。具体到单一的故事教学中, 则是要引导幼儿在理解故事本意的基础上、“迁移作品经验”进行故事的创编和改编活动。

四、幼儿的“诠释”能否受认可:判断标准的确立及依据

(一) 幼儿的诠释能否受认可:判断标准的确立

但是, 我们说应该尊重幼儿自己对故事的“诠释”, 并不意味着幼儿的任何诠释都是可以接受的、没有错误的。什么样的诠释可以接受和认可, 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既然“我们为了意义而阅读”, 那么幼儿的“诠释”可否接受, 就看这种诠释有没有一个前后连贯的意义, 即看幼儿能否把图画书中前后的画面联系起来, 以第三人称的方式, 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 自编出一个让人能够理解的新情节、新故事出来。换言之, 幼儿的诠释可以和故事本意完全不同, 但是这种诠释也必须构成一个有人物、有事件发展的内在逻辑性的故事, 而不是对故事画面所涉及人物、场景的一一指认、前后之间却缺乏有机的联系。如此, 上文《小老鼠无字书·颜色》案例中那位幼儿的“诠释”, 我们就不能认可。因为他的诠释中, 并没有在小老鼠游泳、小老鼠生气、挤牙膏及小老鼠为何离开这几个主要的情节之间建立起时间或因果上的有机联系, 而只是根据自己有限的生活经验, 指认与罗列了画面中涉及到的主要角色和事情。

而确立这种判断标准, 其依据来源于对一个核心问题的回答, 即“如何评价故事教学的效果”、或者说“如何评价幼儿的语言教育活动”。

(二) 确立上述标准的依据:来自“语言教育评价标准”的启示

那么“如何评价故事教学的效果”呢?主要是依据孩子“举手如林”、“应者云集”似的积极参与来评价、还是依据他们复述故事、理解故事本意的程度、或者说创造故事的程度来评价呢?这其实涉及到两个具体的问题。

涉及的第一个问题, 评价故事教学的依据是看幼儿参与的过程、还是看幼儿的收获。学者们一致认为是看幼儿的收获, 因为“促进幼儿的语言发展是语言教育活动的落脚点”, 所以“千万不可搞花架子, 不能搞那种表面上热热闹闹, 而幼儿的语言没有得到发展的活动”$"。可见, 与其认可幼儿毫无依据的乱说, 不如引导他们理解故事的本意。

涉及的第二个问题, 就幼儿的收获而言, 评价的标准是看幼儿理解故事本意的程度、还是创造新故事的程度。其实, 西方的实践早就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指明了方向!"。他们的做法是既评价幼儿创造故事的能力, 又评价幼儿理解和讲述事实故事的能力, 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故事板活动”, 目的是评价幼儿“虚构”故事的能力。故事板是一块放置有人偶和场景的木板或盒子盖, 要求幼儿选择其中的人偶和场景, “虚构”出一个有背景、有情节、有内在逻辑的故事。

二是“报告活动”, 分为“影片报告”和“周末新闻”两方面内容, 目的是评价幼儿“理解和讲述”实际故事的能力。“影片报告”是让儿童观看一段内容不为儿童所熟悉的、片长不超过8分钟、故事情节鲜明的影片或录像, 然后讲述在其中从头至尾发生的所有事件, 当然影片没有叙述性解说, 以免儿童重复台词而不是创作、讲述事件。而“周末新闻”主要是请儿童收集周末发生过的重要事件、并在评价者面前讲述。两项活动结束后, 评价者根据事先确定的标准对幼儿进行不同的采访, 以判断其语言程度。主要的标准包括幼儿能否准确地报告内容、能否对报告细节有所选择及选择的依据、能否识别和阐述序列关系或因果关系。

而值得注意的是, “故事板”活动和“报告活动”虽然在评价的维度上有一定差异, 却有着共同的评价要点:是否有故事情节, 评价者能否从中分辨出每一个角色;内容是否新奇、描述是否详细;儿童表达的语气是否有变化、语调和语速是否有变化 (如, 是否在紧张的地方放慢语速) ;儿童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的顺序是否吻合, 其时间线索及因果关系是否清楚;描述时, 是否使用恰当的词汇和比喻性语言等。可以说, 正是这些“重点”标准才区分开了幼儿两种发展程度的诠释:一是故事情节有前后联系的“诠释”, 二是没有前后情节之间的联系、只是指认和罗列了某种现象的“诠释”, 也就成了判断幼儿的“诠释”和“创造”是否有意义的标准。所以说, 上述案例中那位幼儿的“诠释”, 我们就不能认可。

另外, 我们也应意识到, 在“故事板”活动中, 不同的幼儿因选择的人偶和场景不同, 其虚构的故事也不可能一致, 因此可以说, 这种活动反应的是“读者反应理论”的理念。而“报告活动”中, 不同的幼儿观看同样的影片, 评价的是“儿童叙述的顺序与事件发生的顺序是否吻合”、以及幼儿能否“讲述在影片中从头至尾发生的所有事件”。因此可以说, 它反应的是“作者创作理论”的理念。

目前, “读者反应理论”因为注重阅读者的感知和建构而成为革新性的、颇受青睐的观念, 相应地, 故事教学给幼儿提供了比较广阔的“诠释”空间。由此, 珍重幼儿的解读、不批评幼儿的诠释 (哪怕毫无根据) 日益为幼儿老师和一些研究者所接受和执行, 不仅教师们唯恐因为“纠正错误”而被扣上扼杀幼儿创造性与自主性的帽子, 研究者也为此推波助澜, 如“我们可以这样评价幼儿园故事创编活动———没逻辑性何妨, 能点燃幼儿创造的火花足矣!”#"这种说法其实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珍重幼儿的诠释, 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原则。可以说:

1.“正确解读”故事的本意与引导幼儿“诠释”新的意义并不矛盾, 我们在每次的故事教学中都应该坚持达成这两方面的目标。

2.不是幼儿的任何诠释, 我们都应该接受, 而应坚持一个标准:幼儿的诠释本身能否构成一个有内在逻辑性的故事, 而不是前后没有联系的罗列和指认。

注释

11$%如台湾著名的阅读运动推广组织“小大读书会”基本秉持这种理念 (见:林伟信《.值得与儿童一起阅读、思考与讨论的绘本 (图画书) 目录》http://www.zxes.tc.edu.tw/homepage/home.phpid=jessy&link=share_list&page=1&check=11

22%F.W.Kathryn.Critical lessons from the transactional perspective on early literacy research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Literacy.VOL 4 (3) 2004年

33’%赵寄石, 楼必生主编.学前儿童语言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172.另外, 参见周兢、余珍有著书的相关内容。

44 (%) %周兢, 余珍有著.幼儿园语言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178、90.

56!%[美]玛拉·克瑞克维斯基编, 李季湄, 方钧君《.多元智能理论与学前儿童能力评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上一篇: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的下一篇:5a级办公楼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