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约精神》读后感

2024-04-24

《契约精神》读后感(共14篇)

篇1:《契约精神》读后感

遵守规则与打破常规

但很少静下心来写东西,客观原因是感觉自己忙,主观原因是懒的写下来,而且没有意识到动笔的重要性。在读完契约精神后,有了一些感想。文中阐述了契约精神倡导的是一种平等、尚法、守信的行为规则。强调规则之用,在于遵守,而不在于破坏。但读后有不同的感想。我认为要遵守规则,更要勇于打破常规。打破常规需要魄力和勇气,需要承担风险和忍受痛苦。企业的发展也在于打破常规,在于创新,要创新就必须打破常规。

一、规则是用来打破的文中提到的田忌赛马的例子,我认为和破坏规则没有任何关系。反而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做事情不能拘泥于原有形式,要换一种思维,这样也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些事情,换一个想法,会有另一番天地;

(二)只有用用非常规的新思路和方法才能战胜前行着。我们现在这个社会,就是处在一个创新的社会,没有创新,就不能取得成功,创新是市场运作不断取得成功的不变法则。《水平思考》的作者爱德华.波诺说:创新不一定是大变革,不一定需要原创,不一定是新奇、绝妙的,事实上我们更多需要的“微变”,即“我们需要的是新的陈词滥调。所以,创新才是是我们取得创业走向成功的一个捷径。

(三)我们常说的以不变应万变,关键是在规则面前,你是否自由。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打破常规的要义是拒绝人云亦云,发挥自己的优势。只有这样,你才能笑到最后,享受成功人生。没有所谓的永恒,只有变化时永恒的。

二、规则总是在变化,我们不但要适应更要优化他

契约就是规则,我们要遵守规则,也要适应规则的发展、规则的变。这点与公司推行两化建设是一致,目前公司推进两化建设我们带来诸多益处,一是使我们的人际关系简单化,减少复杂性,有了制度可以遵守可以避免好多;二也是领导经常提到的有了制度就可以清晰界定岗位职责,避免了工作中的互相推诿;三是有利于工作的延续性。

我们常说ISO的精华在于持续改进,那么我们就不要墨守陈规,适应它,改变它才能让规则服务于我们。

中国正处在深刻变革中,企业的变化也在加速,尤其在“入世”以后,中国的变化加速了。信息化、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引发了一场管理的革命。革命就是要打破常规,提出革命性的见解。

三、企业的发展不会停留在契约水平

从进入公司起,就与公司建立了契约,这包含着在平等自由的基础上约定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从个人来讲为公司创造价值,而且是超越本身价格的价值,同样公司根据创造价值的多少赋予报酬,也有责任和义务为能够创造更多价值的员工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这种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的。公司要向其成员提供的不仅仅是薪酬、权力和做事业的平台,还需要提供价值皈依和精神家园,提供职业和生命的意义感、崇高感、尊严感和荣誉感。此外,个人的进步和企业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契约精神,还需要感情,当然如果企业和员工之间只有契约关系,那么企业也不会和谐发展。企业和员工之间还要有共建共享的文化作为纽带,人是情感动物而不是工具,人除了物质上的要求还有文化上的诉求。文中提到欧美国家商业文明、政治文明的辉煌,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优良的契约精神。而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很多时候中国式管理靠感情维系,中国的很多说法都是日久生情,情由心生。

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是发展,创新的社会。企业发展不但需要契约精神,更需要有创新精神,打破常规。

篇2:《契约精神》读后感

--------做一名拥有契约精神并不断创新的员工

本人于2012年2月7日正式入职河南蒲源防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入职后的工作时间里,了解了公司的发展战略和远期规划愿景以及公司相关管理制度细则,研读了公司关于项目管理的规定及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定位;深感公司方针与愿景规划是公司发展的精神纲领和动力所向,有着良好的组织架构和管理机构。

工作之余,在公司图书阅览室发现一本汪中求先生写的《契约精神》这本书,随借阅一番,颇有领悟;对比大学时拜读的法国卢梭先生的《社会契约论》一书,甚感新意不断,非常实用。

书中汪先生写道:没有契约,就没有文明;没有契约的文明,不是真正的文明;但愿当代社会中的自然人和企业公民能把契约精神当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没有契约就没有信用,也就没有和谐,愿社会和谐!(呵呵—高调了啊!)

由此联想到中国人契约精神的缺失,中国人向来习惯不按规则出牌;在中国全球化过程中,不仅需要资源、资金和经济实力,更需要商业精神和契约精神,简单说就是要言必行行必果的精神和习惯,不要轻易打破规则。

再说企业管理、项目管理中的契约精神,就是让内部成员之间拥有一种心里契约习惯,愿意按规则办事的习惯,做到这点,则管理就是一种习惯而已,十分简单顺畅;企业与社会各机构之间的契约精神,若均能遵守即成的规则或契约,则社会真正会和谐。

契约精神是企业的真正核心竞争力,而心里契约更是管理团队

最好的凝聚剂,能激发出强大的团队激情和动力!当然,在当今这个发展创新的社会,我们的企业不仅需要契约精神,更需要创新精神,不断打破不符合社会发展及公司实际的旧有规则,如此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而作为一名普通员工,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这种契约精神。领导与下属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客户与公司之间都需要这种内化为意识和习惯的对契约的尊重。

我认为,真正优秀的企业,拥有了契约精神,其实内部员工之间就没有级别和高低之分,因为只要你在你的工作职责范围内,做了你该做的事情,勇于担当责任并遵守契约,别人就会尊重你,认同你,你的价值就会实现;有了它,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真诚与诚信,我们不再会被虚伪和欺诈而烦恼。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多一份信任和守信,诚信就会感染整个社会,其实需要我们做的很简单:我说了,一定做到;你说了,我相信你!

河南蒲源防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李浩然

篇3:中国商界契约精神的“罪与罚”

信任就是力量。它是权力,是能力,也是凝聚力。人与人互帮互助的关系,才会削减生活的不便与针芒。企业机构内部也因信任而具备人心齐聚的力量。经济活动中的信任更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特别在互联网经济下,商家的口碑是重要的考量标准之一。

0 1信任是社会中最重要的综合力量之一。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

一个社会的流畅运转依赖于此,法律和规则才是信任的参照,而绝非亲疏。公民在现代生活中的每个细枝末节都受法律约束,同时,他们也应善用它来约束别人。信任的培养与实现,需要事无巨细的条目提供保障,而不是口号。

0 2在承诺方面,创业者不能玩“狼来了”的故事。

——柳传志

强调价值观其实也是针对目前一些年轻创业者被热炒的解读,如果一个国家的大多数人失去诚信和契约精神,将来很可能在文化上恢复到一盘散沙的状态。

0 3理清新型政商关系,须建立尊重契约精神的法律框架。

——郭广昌理清了“亲”和“清”的新型政商关系本身就是解放生产力,可以扫除政府官员和民企心中的“雾霾”,也可以提振最具创造力的民营企业家的信心。首先要建立尊重契约精神的法律框架,政府要有契约精神,承认历史上做出的合理、合法的承诺;其次,政府和民企都应该有担当、有作为,比如政府在如今经济相对困难的情况下,提出减税就是有担当的体现;而民企应该在供给侧改革、新经济中对没有得到有效供给的需求提供支持。

0 4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关键是契约精神。

——王石

企业第一必须遵守的是契约精神,现代商业最本质的就是签合同,履行合同。第二是走出去以后,一定要依靠合作方当地的企业。企业要走出去,相信合作伙伴、相信自己的部下很重要。规范,透明,才能互相信任。

0 5联盟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对契约的尊重。

——包凡

企业+员工=联盟。一个联盟就是一个契约,联盟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对契约的尊重。员工在联盟期间,应该尽力为企业实现所承诺的价值,不应该被其他目标所诱惑,而企业应兑现对员工的承诺,即便知道员工未来可能离开企业。

0 6企业管理中重视平等基础上的契约。

——陈春花

法治管理侧重“法”,即制度;而人治管理侧重“人”,即情理。西方文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形成独立的人格,同时强调人不应当贬视自己,而应当追求自身价值与幸福。正因为此,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不形成宗法伦理、等级关系,而是平等基础上的契约。表现在管理上就是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特别注重建立规章制度和条例,实现管理的有序化和有效化。

0 7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劳动契约与心理契约。

——彭剑锋

新经济时代,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需要靠新的游戏规则来确定,这种新的游戏规则就是劳动契约与心理契约。企业要关注员工对组织的心理期望与组织对员工的心理期望之间达成一种“默契”,在企业和员工之间建立信任与承诺关系,达成双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个人与组织共同成长和发展。

0 8企业的契约精神无非这两个:规则和开放。

——龙永图

契约精神,是一种法治的精神。这也是我们当初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致宣传遵守规则的精神,一条是遵守规则,第二是扩大开放。规则和开放是世贸组织的核心灵魂,也是我们企业在当今时代进行成功运作的核心问题。今天,时代为其赋予了新内涵。契约精神基础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本身的个人道德。其中,企业家精神变得越来越重要,它逐渐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基础,企业家诚信和企业家的奋斗精神,也为实现我们的社会责任打下更重要的基础。

0 9善,并不仅仅是一种与冷漠、奸诈、残忍、自私自利相对的一种品质,还是一种精神的契约。

——商界智库

篇4:婚姻需要契约精神

在中国,结婚就是一辈子的事,难怪有人会反问,为何驾驶证、身份证、签证等都有期限,而只有结婚证没有期限?假如婚姻可以续约,你的生活会怎样?对男人和女人来说,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如果女人知道这婚姻会在某个时刻结束,并不确定对方会不会再跟你续约,至少,你不会松懈你自己。你不会随便穿着旧T恤当睡衣走来走去,你当然也不会成天看八卦新闻和肥皂剧而不思进取,你更不会放弃所有的爱好和自已的圈子……因为你深知,你在成为独立而幸福的自己,你要保持你的美丽、优雅、智慧。哪怕合同期结束,哪怕不再续约,你也可以“跳槽”与新人续约。

对于男人也未必是一件坏事。你要明白,这个女人为你做饭为你洗衣是有时间限制的。这个女人的唠叨也并非是无止境的,如果你不愿意听,她大可以“跳槽”找别人。面对一条随时可能离去的鱼,男人会调动所有的聪明和机智,抛出诱饵,来吸引这条鱼。

爱情不再是一潭死水,婚姻也不再是左手摸右手。家庭好比是彩色的积木,可以到期重新组合,一切都存在不确定性,不确定可能会给人带来不安全感,但也会带来兴奋和新奇。村上春树说了,人一生都在追求不安和安全。

既然是合约制,那么在合同期内,双方要有契约精神:男人要为女人拎包,陪女人逛街,听女人唠叨,并且与女人每周最少亲密1次;而女人呢,要温柔、贤惠,关心男人。不过,这世上并没有完美的公司和雇员,如果不解决自身的问题,跳槽到下一家你可能还会遇到同样的问题,所以在合约期内,不单单是要求对方尽到责任和义务,你还要常常反省,时时进步。

再回过头来,看那位在爱尔兰的女人的后续发帖:经过1年的生活,两人感觉都挺幸福,很肉痛地决定把打算买车的10000镑用掉,再续个5年。在续约时,女友一时好奇点击了费用查询,想看看最高期限100年的结婚手续到底要多少钱。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100年期结婚证的工本费仅为50便士。原来,婚姻期限越短,费用越高,期限越长,成本越低。有意思的是:婚期不同,结婚证书也是不一样的。婚期为1年的新人,得到的是厚如百科全书般的两大本结婚证书,里面逐条逐项列举了男女双方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可谓一部完善的家庭相处条例;而婚期为100年的新人,得到的结婚证书只是一张纸条,上面写着首席法官的祝福。

这让我陷入了沉思,婚姻可以续约虽然是好事,可是,婚姻这东西往往也只有在破釜沉舟的时候才能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辉。所以,如果在婚姻可以续约的情况下,依然有人选择100年的期限,并且秉着契约精神,严格遵守,真诚相守,那才是我最佩服和最欣赏的人。

篇5:做一名有契约精神的员工读后感

契约,指的是两人以上相互间订立的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的协议。而“契约精神”,则是指由契约的订立而生发出的一种对契约负责的精神。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尊重和重视规则的意识,就是以团队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重的大局观念,就是与合作者、竞争对手实现共赢多赢的思想,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别人负责的态度和强烈的责任感。

契约精神倡导的是一种平等、尚法、守信并且被社会公认的行为规则,是一种代表了人类文明和进步的规则。契约精神不但蕴含了现代商业法则和风险管理原则,而且也体现了公平和合理、承诺和执行等“底线伦理”。

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都需要这种契约精神。领导与下属之间、同事之间、朋友之间、客户与公司之间都需要这种内化为意识的对契约的尊重。有了它,人与人之间更多的是真诚与诚信,我们不再会被虚伪和欺诈烦恼。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多一份信任和守信,诚信就会就会感染整个社会,其实需要我们做的很简单:我说了,一定做到;你说了,我相信你。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契约精神的员工呢?有几个步骤:

第一步,遵守规则才能享有权利。

要做一个有契约精神的员工,首先要树立规则意识,因为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够享有权利。

权利在英文中被称为right。权利是指在社会中产生、并以一定社会承认作为前提的,由其享有者自主享有的权能和利益。这个定义告诉我们,孤立的个人,无所谓权利。权利是在人与人的相对存在的社会状态之中存在的,是以一定的社会承认作为前提的。

第二步,诚信自律遵守职业道德。

诚信就是信守契约,信守承诺,恪守职责。诚信是个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

自律就是在独立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决不做不该做的事,决不做违反职业道德、违反社会法律的事。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是社会道德契约的一种。

诚信自律遵守职业道德,是各行各业和企业对于员工的基本要求,也是契约精神的一种体现。

第三步,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尽善尽美。

尽职,可以让你获得上级和同事的认可和尊重。

尽责,可以让你出类拔萃,获得成功。

尽心,可以让你把工作做得更加出色。

尽力,可以让你的工作每天都有新的突破。

尽善尽美,可以引发你的潜能,让你在工作中不可替代。

第四步,绩效第一。

签订契约的双方需要看到的是结果。没有绩效的契约无异于废纸一张,没有结果的工作是徒劳无功的。没有能够创造出好的工作绩效的人就会被人们认为是没有契约精神的人,这种人就很难得到大家的认可、尊重和信任,不会成为优秀的员工,更不会得到企业的重用。

作为员工,我们在每天下班的时候,要问自己几个问题:今天的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获得的结果自己是否满意,是否可以让上司满意,是否与自己的期望存在差距。

篇6:仇少明律师解析契约精神

在美国纽约哈德逊河畔,离美国18届总统格兰特陵墓不到100米处,有一座孩子的坟墓。在墓旁的一块木牌上,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1797年7月15日,一个年仅5岁的孩子不幸坠崖身亡,孩子的父母悲痛欲绝,便在落崖处给孩子修建了一座坟墓。后因家道衰落,这位父亲不得不转让这片土地,他对新主人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把孩子坟墓作为土地的一部分永远保留。新主人同意了这个条件,并把它写进了契约。100年过去后,这片土地辗转卖了许多家,但孩子的坟墓仍然留在那里。

1897年,这块土地被选为总统格兰特将军的陵园,而孩子的坟墓依然被完整的保留了下来,成了格兰特陵墓的邻居。

又一个100年过去了,1997年7月,格兰特将军陵墓建成100周年时,当时的纽约市长来到这里,在缅怀格兰特将军的同时,重新修整了孩子的坟墓,并亲自撰写了孩子墓地的故事,让它世世代代流传下去。那份延续了200年的契约揭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承诺了,就一定要做到。

正是这种契约精神,孕育了西方人的“诚信”观念。它认为,人与人之间与生俱来的天分和财富是不平等的,但是可以用道德和法律上的平等来取而代之,从而,让在最初状态不平等的个人,在社会规范和法律权利上拥有完全的平等。

可是,在中国,更崇尚的是“聪明”而非诚信。正是因为这种崇尚“聪明”的社会风气,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破坏,最明显的表现表现就是彼此防范。城市楼房里家家户户都有防盗门、防盗窗,遍地都是高高的围墙。但我们生活的仍然不安全。

二、一个老太太的故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1935年的冬天,是美国经济最萧条的一段日子。这天,在纽约市一个穷人居住区内的法庭上,正在开庭审理着一个案子。站在被告席上的是一个年近六旬的老太太。她衣衫破旧,满面愁容。愁苦中更多的是羞愧的神情。她因偷盗面包房里的面包被面包房的老板告上了法庭。

法官审问道:“被告,你确实偷了面包房的面包吗?”

老太太低着头,嗫嚅地回答:“是的,法官大人,我确实偷了。”

法官又问:“你偷面包的动机是什么,是因为饥饿吗?”

“是的。”老太太抬起头,两眼看着法官,说道:“我是饥饿,但我更需要面包来喂养我那三个失去父母的孙子,他们已经几天没吃东西了。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饿死。他们还是一些小孩子呀。”

听了老太太的话,旁听席上响起叽叽喳喳的低声议论。

法官敲了一下木槌,严肃地说道:“肃静。下面宣布判决?”说着,法官把脸转向老太太,“被告,我必须秉公办事,执行法律。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处以10美元的罚金或者是10天的拘役。”

老太太一脸痛苦和悔过的表情,她面对法官,为难地说:“法官大人,我犯了法,愿意接受处罚。如果我有10美元,我就不会去偷面包。我愿意拘役10天,可我那三个小孙子谁来照顾呢?”

这时候,从旁听席上站起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他向老太太鞠了一躬,说道:“请你接受10美元的判决。”说着,他转身面向旁听席上的其他人,掏出10美元,摘下帽子放进去,说:“各位,我是现任纽约市市长拉瓜地亚,现在,请诸位每人交50美分的罚金,这是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以处罚我们生活在一个要老祖母去偷面包来喂养孙子的城市。”

法庭上,所有的人都惊讶了,都瞪大了眼睛望着市长拉瓜地亚。法庭上顿时静得地上掉根针都听得到。片刻,所有的旁听者都默默起立,每个人都认真地拿出了50美分,放到市长的帽子里,连法官也不例外。

按理说,一个老妇人偷窃面包被罚款,与外人何干?拉瓜地亚说得明白——为我们的冷漠付费。他告诉我们,人和人之间并非孤立无关的,人来到这世间,作为社会的动物,是订有契约的:

物质利益的来往,有法律的契约;

行为生活的交往,有精神的契约。

善,并不仅仅是一种与冷漠、奸诈、残忍、自私自利相对的一种品质,还是一种精神的契约。

三、一个牧师的故事

一位名叫马丁·尼莫拉的德国新教牧师,他在美国波士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铭刻了一首短诗:

在德国,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没有说话,因为我不是犹太人;后来他们追杀工会成员,我没有说话,因为我是新教教徒;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这正是背弃精神契约的最终结局。

人生在世,谁都有可能遭遇危难和困境,谁都有可能成为弱者,如果我们在别人危急的时候不援手,谁能担保自己不会吞咽孤立无援的苦果?

人心只有向善,才能被阳光照耀,所以善的契约才在世界普遍存在。懂得珍惜这种契约的人是高贵的。懂得为冷漠付费的人是明智的。

篇7:《契约精神》读后感

①当代中国普遍存在的不尊重契约现象,导致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甚至有人从文化的角度,提出中国历来就没有契约传统。中国人真的没有契约精神?中国真的没有契约传统吗?

②契约精神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主流精神,在狭义上,主要是私人契约精神,包含契约自由、契约平等、契约信守及契约救济的精神,这是支撑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价值基础。韦伯在讨论宗教法的基础上形成的“实质理性”概念,是法律的理想类型,它与黄宗智构建的强调统治者的意志在法律制度中起作用的“实体理性”概念,是两个比较切近的概念。很显然,这二者都不是适合解释中国传统契约实践的理论类型。而李泽厚提出了中国人侧重实用而相对地忽略形式理性与逻辑抽象的思维特性的“实践理性”概念,将这一概念结合一些较为常见的历史材料,似乎可以对中国传统契约实践作出一种可行的并且有说服力的解释。

③仅就契约文书本身而言,指责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就是值得怀疑的。西周时期,中国就出现了刻在铜鼎上的买卖契约。到了秦汉,人们有关交易的契约被记载到竹简上,且数量颇为可观。魏晋以来,大量的纸质契约文书已经出现,一直延至明清,仅留存至今的就数以千万计。我们当然不能说存在契约文书就有“契约精神”,但数量庞大的契约文书无疑是我们观察中国契约传统的一个窗口。

④一些研究者通过对中国历代契约文本的考察,发现民间契约的有效运作,是由于“契约的自己执行的性质”,尽管这种“自己执行”远非完美,但由于传统契约中这种复杂制度的存在,个人间交易的顺利完成,更多的是依靠契约形式的发展以及契约中重要的实体性规范,这些规范直接构成了保障契约自己实施和自己履行的机制。仔细审视历代契约文书,其中确实透露出不少有关订约、履约规范的信息。

⑤在中国古代,国家法制及司法亦对诚信履约极端重视,在涉及契约的法律裁判中,背信、违契等行为也是历代司法制裁的对象。早在唐代的律令制度中,就包含有保障契约履行的法律条文。《唐律疏议》明确规定:“诸负债违契不偿,一匹以上,违二十日笞二十,二十日加一等,罪止杖六十;三十匹,加二等;百匹,又加三等。各令备偿。”很显然,对契约的毁弃,在传统司法中已是律令所禁止的“罪”。

⑥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儒家历来倡导诚实有信的正面价值,要求人言为信,故“画指为信”“立据为信”等是历代契约书写的惯用语;佛教、道教等又以“违契遭报”等观念,从反面督促契约的诚信履行。这些基于道德伦理的礼俗文化观,虽然未必符合现代的科学精神,但确实从某个角度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契约精神,维系着民间契约的实际运行。

⑦今天部分国人存在不尊重契约的现象,绝不能简单地归罪于传统中国人缺乏契约精神。在中国向现代化转型的过程中,旧的价值观几乎完全被废弃,新的价值观难以匆遽建立,又逢经济快速发展,导致一部分人唯利是图,道德、礼俗全置之脑后。当然,司法公正和权威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又从反面消解了人们在契约中诚实有信的积极性。当前,我们应重建中国人的契约精神,而不是武断地指责中国传统社会缺乏契约精神。

15.概括作者认为“传统中国社会不乏契约精神”的理由。(6分)

答:

16.文章第②、⑤两段各自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答:

17.请联系全文探讨这篇文章的写作意图。(6分)

答:

试题答案:

15.①契约在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民间契约一直有效运作);②国家法制及司法极为重视契约的履行;③礼俗文化对契约的履行具有一定的保障作用。(6分。每点2分)

16.①比较论证。通过对实质理性、实体理性和实践理性的比较,突出实践理性才可以对中国传统契约实践作出一种可行的并且有说服力的解释。②举例(引用)论证。举(引用)《唐律疏议》证明在中国古代国家法制及司法对诚信履约的极端重视。(6分。每点3分,论证方法1分,分析2分)

篇8:反对霸王条款就是守护契约精神

但也有人认为, 这是餐饮企业的自发规则, 符合市场经济的自由原则, 公权不该过多干预。这种观点貌似有理, 好像饭店与消费者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但在现实中, 真的存在“黑板经济学”里的均衡模型吗?一边是如来佛巨掌般的强势行规, 一边是无所凭恃的个体消费者, 倾斜的天平如何能托起公平的市场?

先说酒水禁令。表面上看, 消费者要是不接受“谢绝”二字, 可以另去他处。而若店店皆如此, 默契地达成了垄断联盟, 又有何处可去?“此店是我开, 酒水不能带”的天经地义大有问题。照此逻辑, 是不是口香糖也要在贵店买?打火机也不准随身带?

再看最低消费和包间服务费。且不论其催生了多少硬着头皮点菜的浪费, 单看“不多点就罚款”的歪理, 便站不住脚。餐饮消费提供的是一种整体性服务。每一道菜品的收费, 本身已是一种“打包”, 其中包括原料、人工与房租、装修等各项成本, 具有不可拆分的特殊性。再额外加收, 岂不是“一次服务、二次收费”的荒唐逻辑?

不管是禁止自带酒水还是设置最低消费额度, 本质都是不公平的市场交易。一则信息不对称, 夸大对自己有利的收费, 模糊对消费者不利的经营成本;二则供求不平衡, 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让人花冤枉钱还受窝囊气——这不正是店大要欺客的节奏吗?

标榜竞争自由, 到头来竟成了卖方垄断;宣称合同自治, 实际却背离了契约精神。类似的南辕北辙, 在社会生活中并不少见。一票难求, 便为票贩子开脱, 视之为稀缺市场的润滑剂;大力扫黄, 也有人祭出供需关系, 张扬“卖淫有理”的谬论。何为契约精神?在任何国家的民法典里, 合同都必须基于“平等双方真实的意思表示”, 更需要符合公序良俗的要求。难怪有学者评论, 霸王条款的肆意使用, 已经“威胁到契约正义和交易安全”。

之所以要守护契约精神, 不仅因为倾斜的天平无法度量公正的权利, 更因权利的失衡终将诱发市场的扭曲, 从而危及契约自由, 最终损害市场本身。饭店如若坚持不合理行规, 只会流失掉客户资源, 难以应对市场变革, 更遑论开拓发展空间了。其他领域同样如此。比如, 企业要降低成本, 但也要恪守最低工资底线, 因为工资意味着消费、牵连着内需, 无限压低只会让所有企业得了眼前失掉未来。作为个体, 企业逐利无可厚非;但作为市场主体, 维护契约精神、保护市场环境、促进社会发展, 同样是企业责任所在。

篇9:职场的契约精神

参加培训的人被分成了6组,每组获得一红一黑的纸牌。游戏规则:6组全出红牌,各得10分:6组全出黑牌,各得负10分;若有红有黑,红得负40,黑得正40,最后得分最高的一组获得奖金。在开始的两回较量中,6组全部出黑牌,每组均为负20分。培训师果断终止游戏,要求每组选派一名代表去参加集体讨论,2分钟后谈判代表回到各组。于是就出现了第一组出红牌,其他5组出黑牌,并依次是第2组出红牌,其他各组出黑牌。此时,培训师将原来的分值进行了调整,全部以双倍的方式呈现。随之,原先的游戏规则受到了挑战,是坚持谈判代表的承诺呢?还是为了保全小组的利益进行投机?每一组都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出牌时间到了,没想到所有组都延续了之前的谈判方案,于是在第五组出完牌之后培训师再次将分值上涨到10倍。此时若遵守承诺,第6组必定惨败,而其他5组全部安全,并有望获得高分。在短短的三分钟内,第6组成员开始了分化,年轻的小伙子很直率地坚持打破承诺,比赛就是为了最后成为赢家,談判代表则坚持按承诺执行。而其他小组的人都怀着等待判决的心态,因为他们失去了话语权,唯一能做的就是按承诺而行。出牌时间到,在众目睽暌之下第6组亮出了红牌。比赛结束!

培训师非常感慨,他职业生涯的20多年里,包括很多咨询公司在内的很多世界一流企业的团队在这个游戏的最后都涉及为了利益舍弃契约的精神。最后培训师把奖项颁发给第1组和第6组,原因是第1组开始顺从承诺,第6组完整执行承诺。

在我看来,职场的契约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有形的契约,比如我们签订的劳动合同,签订的保密协议等等,这些是有条款可以依据和遵照的。还有一种是无形的契约,比如某一种约定、承诺,甚至是公共意识中应该有的内容、某种责任心和社会责任的承担等等。契约本身就是一种精神,如果它能扎根于我们的生活,那么我们表现出来的态度和举止也就会是职业、专业和敬业的。

契约精神可大可小,大到对法律的尊重,小到人生的细节。契约精神也和人的阅历见识和成长有关。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多人抱怨办公室里的年轻员工没有责任心,下班时间一到立马消失,即便是有一份很重要的文件要完成,有一个很重要的数据要核实,他们都以劳动合同上的工作时间来规范自己,这本是最简单的契约遵守。但在实际工作中除了法律的条文外,还有自我的约束和责任。此外在职场有普遍的守时问题。我曾经有机会和一个艺术家一起工作,可能是职业的关系,艺术家从不守时,开会从不准点,交付作品也不完全按照合同时间来,于是就被大家冠上了“不靠谱”的帽子。所以这样看来,职场的契约精神其实也体现在做事的靠谱和对时间的尊重上。

概括而言,职场的契约精神不外乎遵守法律,遵守约定,遵守承诺并尊重时间,尊重职业伙伴和商业伙伴。真正的契约精神也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拥有契约精神的人,必然会对自己有较高的要求,在履行契约的时候尽善尽美。这样的人,无论在职场中还是生活中,都将是一位受欢迎的伙伴。

篇10:《契约精神》读后感

亚里士多德曾这样阐述法治的内涵。法治应该包含两重含义:已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这是对法治内涵的精辟概括,深刻理解亚氏对法治内涵的概括,我们可以进一步概括法治的精神就是契约信仰。需要强调的是,这里的契约不是私法上的契约,也不是公法上的契约,这里的契约指的是社会成员在自由基础上达成的具有公正内核的共同规则。从这个意义上说契约信仰就是规则信仰。

契约信仰包括信守契约、契约公正和契约自由原则。

一、信守契约

信守契约是契约信仰的首要原则。信守契约是社会低成本流畅运行的基础。在一个人数众多而又流动的社会里,人们有必要信守契约,信守契约使社会关系参与各方良性互动、和谐相处,从而极大降低了社会运行成本,并且使社会运行更加流畅。契约信仰是社会成员对契约发自内心的敬畏与自觉,从这点来说,契约信仰比亚氏的“已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更进一步。已制定的法律获得普遍服从是一种守法状态,这种状态的获得可以是归因于社会成员内心自觉,也可以归因于外在强制。从法治的精神角度来看,信守契约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发自内心自觉,至少大多数社会成员具有这种自觉。

信守契约也是民主社会的基石。法治的基础是民主,谈法治的精神必然离不开对民主与契约关系的厘定。民主是一种社会运行机制,是形成共识或者说是形成契约的过程,也是契约形成的状态。民主可以极大限度的.调动社会力量,是社会良性运行的保障。考察古希腊民主和近现代民主,我们可以看出,民主社会的形态是各异的,但是抽取民主社会的共同的质,我们清晰的看出,民主社会的共同特征是对契约的信守。人类天生具有参与自觉和责任,民主满足了社会公众参与自觉,同时唤醒了社会公众对责任的承担。这种参与自觉的满足和责任的承担就使社会公众的主体地位得到体现,当社会公众的主体地位得到满足和尊重时,他们的自觉性也就越得到充分的体现,就会形成对规则信仰。

二、契约公正

作为社会成员共同遵守的契约必须具有公正内核。也就是亚氏所说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法治是良法之治,一个不具有公正内核的恶法不应该得到遵守,因为遵守恶法而违反人性良心的行为仍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才是符合法治精神的。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一个判例中获得启示。在柏林墙被推倒之前2年,一位东德青年试图攀越柏林墙逃往西德,守卫柏林墙的东德士兵用枪瞄准并射杀了该偷越者。按照东德法律该名士兵是履行职责,并无不当,甚至应该给与奖励。两年后,柏林墙被推倒,该名士兵受到了审判,他的辩护律师给士兵做了无罪辩护,辩称该名士兵仅仅是执行命令而已,是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是忠于职守,否则就构成渎职。所以指控士兵有罪是不合理的,也是没有法律依据的。但是审判案件的法官指出: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是打不准是没有罪的。士兵在恶法和良知之间应该将良知作为首要选项,也就是说士兵具有选择将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这个案例清楚地告诉我们,法治的内核是公正,或者说是正义,缺乏公正(或正义)内核的法律是无效的。缺乏公正内核的契约更加难以获得信仰的力量,可以说是契约公正赋予契约信仰以生命力,契约信仰是源自社会公众对于契约公正的的信任与追求。契约公正是契约信仰的第二原则。

三、契约自由

如前所述,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是良法之治。他将良法的判断标准与政体等同,认为凡是正宗政体制定的法律就是良法,凡是变态政体制定的法律就是恶法。这种看法确实有一定道理,因为法律总是和国家的政体相适应,一个变态政体不可能能制定出全面保护人民自由的法律。但是也必须承认,良好的政体也并不必然决定其制定出来都是良法。良法是一个复杂的价值判断,法学家、思想家们争论了上千年。如何确保法律具有正义内核也是千古难题。实体的公正我们往往不能期待通过定义公正的含义来解决,那样往往会落入循环定义的逻辑错误中。实体公正的取得有时恰好是通过程序的方式来获得的。

契约公正的获得需要一个能最大限度体现和确认契约公正的程序机制,这个机制就是契约自由。契约自由是社会成员共同制定契约,在契约制定的过程中,参与者都是意志自由的,可以通过投票表达弃权、同意或反对,通过这样自由投票机制使契约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的意志。自由投票不能保证契约当然获得公正内核,但是却是我们现在所知的不是太坏,或者说还没有比它更好的方法。契约自由作为契约信仰的第三个原则,契约自由本身并不能保证契约必然具有公正的内核,但是他能以看得见的方式证明契约公正的存在。换句话说,契约自由能够使社会公众感觉到他们共同认同的公正的存在,将契约公正的实体正义寓于契约自由的程序中。契约自由本质上是反对权力者高高在上、自以为是的,也因此使契约获得信仰力量的另一个理由。

信守契约、契约公正和契约自由使契约获得社会公众信赖和服从的基础,并最终形成契约信仰的力量,正是这种契约信仰构成了法治的精神。建设法治社会,必须在社会中形成契约信仰。

参考文献

[1] 柯彪,张恒山.亚里士多德与《政治学》[M].人民出版社,.

篇11:《契约精神》读后感

这就是我觉得需要反复强调的,涉及到哲学论题,讨论的都是没有实体的看不到,摸不着的抽象概念。对于抽象概念,不同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大部分网上吵来吵去的基本上是讨论双方连概念是什么都扯不清楚。哲学从古典演化到现代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于是现代哲学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去研究语言,到底怎么才能清晰明确的表述一个概念。经过多年兜了很多圈子的研究之后,虽然还有争议,但当下主流的看法是语言实际上是一个整体,一个分层的概念网络,要厘清一个概念,得有一个语境,以及相关概念构成的上下文才行。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所以光解释自由主义是什么,估计得有一本书。类似的概念包括民主,正义,公平,都差不多。那我们能谈个啥?好在我们不求甚解,只是大家要时刻警醒抽象概念的语言陷阱。

说起自由主义,毛爷爷都写过一篇反对自由主义,从马老那里下来的传统,一贯反对这个。反对自由主义,并不是反对自由。在毛看来,自由主义是庸俗化的一团和气;

当面不说,背后乱说;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个人最大,组织为下;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等列了十一种现象。这都明显误事啊,于是痛批之。所以看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肯定不同意,什么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锅,俺们自由主义不背。

按照通行的说法,自由主义有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之前说自由主义从功利主义思想来。然而不同人的功利定义不同,功利主义未必就一定推出自由主义,当代的功利主义强调社会效用,其实走向了古典自由主义的反面。

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政治哲学的核心问题。边沁的社会总体幸福指数作为一个总能量函数,抽象的说,应该算是个普遍适用的标准。但是幸福具体是什么?社会的幸福就一定是个人幸福的简单叠加吗?

边沁的幸福就是多乐少苦,上承享乐主义一脉,要纵欲。到韦伯那里,论述为什么新教的禁欲主义才是资本主义精神,谁对呢?这里有太多无解的思考题。能量函数都没有一致的,我们的梯度优化怎么做?

自由主义扯不清,自由这个概念相对还是简单一点。参考穆勒论自由的定义,自由就是无害于他人的行动自由。其实也没有那么简单,穆勒在原理的应用里面讨论了,不能有反对自由的自由,也不能有出卖自由的自由。他把这两种行为定义成不自由。这样就可以了吗?

要厘清这些,更基础的还得回到对人性的理解。什么是人?在马克思那里,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古典主义哲学里人经常是有思想的动物。本号还介绍过西方心理学:从弗洛伊德到马斯洛-人是什么系列之一,大夫那里人是各种欲望的叠加。一说起欲望,又一直有纵欲和灭欲两大派别。

中国古典思想诸子百家理论的基础也是人性。孔子虽然不直接讲人性,他的人性归结为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到孟子那里,恻隐之心,仁也。所以孟子的人性本善。法家是彻底的个人功利主义,韩非说,夫安利者就之,危害者去之,此人之情也。人都是自私自利的,人性本恶。所以要势术法治之。韩非是荀子的徒弟。他学了荀子的一半,人性恶。很多人说荀子是性恶论,实际上不是。荀子这里,性是天生的,是自私自利的,但是荀子还有另一半,伪。伪就是人为,是学来的,是社会培养的。性和伪都有才是人。

扯了这一大通,我们回来说卢梭,卢瑟这本社会契约论其实也是不长篇幅的一篇论文,核心就是一句话:人民通过订立契约让渡权力给政府,政府行为不当,人民可以推翻他。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但是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存活。然后就有国家,国家就是为了保护个人而存在的,是人们通过订立契约形成的,国家是各种社会契约的总和。契约面前,人人平等。

因为主权在民,国家或者政府是人民让渡权力才形成的,所以人民要加强对政府的约束,推动政府成为一个好政府。人民是国家真正的主人,一旦政府不合公意,人民有权推翻它。这跟君权神授的概念是完全相反的。请注意神授不是中国的天授。神授的指定的,特定的家族和人。天授是代理人,虽然也叫天子,但是如果是无道昏君,就有人可以替天行道。卢梭在书里还提到了,人民需要通过集会组织起来,这对政府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护。

西方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民主监督政府,这些政治制度的基石应当说都是从卢梭这里明确提出来的。写在纸上的东西多么简单美妙,空想最棒了!然而一遇到现实,又是多么的丑陋复杂。多少罪恶,以自由民主的名义施行!

因为卢梭本人太过有名,介绍他生平的书简直汗牛充栋,他还有写自己的忏悔录。这里就不再多费口水了。大略说说,卢梭他爸是个钟表匠,比起之前介绍的三位,家庭条件差太多了。他年轻的时候啥都干过,主要是当仆役,给贵夫人当情人,后来长期从事音乐工作,也是个自学成材的天才。他有很多艺术作品,也有诸多的女性粉丝和情人。曾经因为爱弥儿,被法国当局追捕,逃到普鲁士。后来形式缓和,短暂回到法国,又被追捕,这次逃到英国。再后来又去过瑞典。他几乎和每一个接待他的朋友闹翻。

卢梭一辈子情人诸多,其中两个最重要,一个是20岁遇到的华伦夫人,给人当仆役,睡到了女主人,还和女主人的另外一个情人管家相安无事。另外一个就是他56岁才娶的黛莱丝。两人在卢梭30岁就在一起了,前前后后生了5个娃,全部被送进育婴堂。直到20多年后,卢梭才草草的搞了个婚礼,算是正式认可。卢梭有诸多上流社会的女性情人,最后娶的是一个女仆。一生各种颠沛流离。他的书和立场相对也更接烟火气。

卢梭死前还有一本孤独漫步者的遐想,是他一生的总结。是非常棒的散文,感兴趣可以看看。天才大多孤独,孤独是一种情绪,也是自然赐予的礼物。

篇12:《契约的再生读后感》

——《契约的再生》

法学0814 2008952099 方淑琼

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契约的社会,然而契约正逐渐走向死亡,《契约的再生》中内田贵所说,这种死亡是针对古典契约法而言,是作为原理的契约之死和作为社会现象的契约之死。

作为原理的“契约之死”就是以交易理论为核心的古典契约的崩溃和交易理论的破绽。其导火索是“法与经济学”所主张的效率性原理,波兹纳提出财富最大化理论最终不能代替约定理论,却使之动摇。其原理的崩溃表现为(1)约定上禁反言的规定是崩溃的特征之一,古典契约法始终认为无约定无责任,不承认信赖利益的赔偿;(2)非良心性,法院对不公正契约的干预和双方交涉能力的不平衡使得古典契约原理难以维持;(3)情报提供义务的发展,越来越注重保护被一方诈欺和重大的不实表示所引起的契约不公的另一方,“约定”作为契约上义务的发生根据的地位产生动摇。(4)由于担心损害商事契约的稳定性,诚信原则并未得到公认。随着时代的发展,契约责任不断扩大,以约定为核心的传统契约法理论已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其趋势是契约法与侵权行为法的融合。

作为社会现象的契约之死就是契约自由的丧失。伴随着福利国家思想的发展,采取了对缔约自由、缔约内容自由加以干预的形式,依约款订立契约的普及,古典契约模式崩溃。

契约并非真的死亡,古典契约模式的没落只能说是一个腐朽的外壳的脱落,其契约的核心不会消亡,内田贵教授给予新的外壳,即新的契约原理——关系契约理论。

关系契约理论认为,约定和信赖不能成为契约拘束力的一元的根据,而是一元的根据之一,对契约关系加以动态的把握,要从迄今为止的全过程来判断,判断的原理不只是当事人的意思和信赖或法律,而是存在于契约背后的社会关系和共同体的规范去寻求根据。要考虑的不只是当事人的合意,到此为止的当事人关系的历史,围绕当事人的社会关系的变动,并且当事人所属的社会的行为规范等。

篇13:《契约精神》读后感

1 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相关性

第一, 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含义。大学生法治观念即是大学生对法律的内涵、意义、主客体等的界定和认知。大学生法治观念的重要环节就是明确, 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不动摇, 坚持法律的主体地位, 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用法律、规章来约束社会。同时形成对法治精神的信赖和崇尚, 摆脱陈旧法制理论的束缚。只有时时刻刻保持对法律的敬畏之心, 才能保证法治的有效实施, 才能带动全民懂法、守法。故而, 大学生法治观念形成的前提和核心步骤就是让大学生形成对法律的敬畏和推崇。检验大学生是否形成了基本的法治观念, 是否有基本的法律意识, 就是看大学生在处理日常事务中能否运用法律手段和法治思维。契约精神理论产生于商品经济时代, 运用于商品的买卖、交换、互易中, 其中包含了公平、正义、诚信的精神。契约精神在私人和政治领域均有涉及, 两者推动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效运转, 对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建立有重大意义。

第二, 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相关性。法治观念属于法律层面, 契约精神属于道德范畴, 尽管分别属于不同的体系, 但二者之间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法治观念的主要部分是对规则的敬畏和推崇;契约精神要求重信誉、讲诚信等有关理论, 二者都崇尚对规则意识的敬畏。法治观念包含平等、自由的价值观;契约精神从互利平等出发, 要求双方明诚信、知规则;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本质要求都涉及诚实守信原则。因此, 尽管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属于不同的理论体系, 但两者却有很大的关联和一致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十八届全体会议》明确法治理念和契约精神并举, 这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二者相关性的认定以及二者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促进作用。所以, 关于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探讨是当代迫切的问题, 是依法治国政策能否落到实处的关键一环。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需要吸收契约精神的理论构造, 同时契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法治的支撑。

2 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理论的构建

首先, 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中共第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事项的决议》中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步骤和理论框架。决议的第三篇名为“养成法治观念, 建设法治社会”, 着重强调了对法律的敬畏和法治精神的时代要求, 还指出了对法律的敬畏来自于法律权威和法律的保证实施。只有人们心存敬畏, 维护法律权威, 这养的法律才是充满生命力和有价值的法律, 而不同于传统教条的呆滞和僵化。所以,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让广大民众保持对法律的敬畏, 让法律意识深入人心, 加快法治社会的建设。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 国家一致致力于培养人民的法律意识, 激发民众对法律的敬畏, 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但是还远远不够, 仍需在让民众保持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方面做出努力。

其次, 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和契约精神的养成对于发扬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具有新的时代意义。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对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继承。但是用着深厚底蕴的大国仍然有它的不足之处, 我们要用的理智的头脑批判的继承,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2]。在古代, 崇尚讲诚信、守信誉, 不能出尔反尔。但是由于封建社会按照个人身份区别化对待, 并不是契约精神所要求的平等、自由的环境, 导致长久以来我们的契约精神和西方的契约精神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之下, 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的现象屡见不鲜。

最后, 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对社会吸纳优秀人才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改革开放以后, 我国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 致力于挖掘新型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我们转变培养人才的侧重点, 经历了从政治方向明确到学术和科学领域方面造诣培养的转变。只有确立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向和侧重点, 才能慢慢想成成熟的高校育才体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顺应时代的要求, 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3 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方法论

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是一个复杂、长期积淀的过程, 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的发展需要国家、高等院校和大学生的一致努力才能完成。

3.1 国家提出相关的调控政策引导高校的管理和实施

教育部门领导机构应该制定相关文件, 系统科学的指导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 在全国重点区域实行典型示范, 给其他区域提供参考, 地方教育主观部门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根据中央的指导方向, 制定合符地方要求的养成模式。

3.2 高等院校是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重要场所并处于支配地位

教育部相关文件提出, 要大力弘扬校园法治文化, 让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之中, 让自由、平等的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3.3 大学生是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的关键主体

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课堂和课余时间了解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含义、作用以及地位[3]。同时大学生还应该积极参与学校对于培养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活动, 在日常事物的处理上渐渐能够运用法治思维和观念, 用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实质锻炼独立的人格, 努力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优异人才。

结束语

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分别属于法律、道德范畴, 尽管分别属于不同的体系, 但二者之间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需要吸收契约精神的理论构造, 同时契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法治的支撑。高等院校是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重要场所并处于支配地位、大学生是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的关键主体。

摘要:法治观念属于法律层面, 契约精神属于道德范畴, 尽管分别属于不同的体系, 但二者之间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需要吸收契约精神的理论构造, 同时契约精神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法治的支撑。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养成是依法治国基本国策的要求, 对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以及促进高校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理论体系还不成熟, 还需要国家、高校、大学生之间相互配合、共同谋求高效、和谐的进取之路。本文将分别阐述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的相关性、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理论的构建、以及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契约精神养成的方法论。

关键词:大学生,法治观念,契约精神,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博敏, 刘丹.法治视角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养成[J].教育与职业, 2015, 12:53-55.

[2]彭江辉.论大学生法治观念养成教育“当事人”模式[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6, 04:129-131.

篇14:从小养成“契约精神”

当父母认为孩子的话不必当真时,他们也会本能地认为,自己对孩子说的话也没必要太认真。

可是,人与人之间要相处愉快,都要遵守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守则。诚信即为其中之一。假如你认为因为两岁的孩子记性不佳,可以随便许诺之后说了不算,那么三岁呢?四岁呢?从哪一天那一时刻起,你觉得孩子就应该“突然”开始信守承诺了呢?

作为一个人,我们就应当言出必行,这不应该因为对象的年龄或是亲疏远近而区别对待。我们不应该因为孩子是未成年人,又是自己的至亲,就对他放弃人与人之间应该遵守的基本准则。只有父母做到了这一点,孩子才能从小养成诚信、遵守契约的习惯。

父母有原则,就是最初的诚信教育

对于小婴儿来说,父母坚定而有规律的态度就是一种最初的诚信基础。只是很多父母本来也有原则,但面对孩子的哭闹,就开始丧失原则。很快,别看才是不到一岁的小婴儿,就已经知道假如自己哭闹得足够严重,父母就没有真正的原则。

到了幼儿时期,父母不断放弃原则的行为就更多了。在游乐场里,随处可见这样的情景—— 家长对孩子说:“该走了。”孩子央求说:“再玩五分钟。”家长同意了。可是五分钟过后,孩子又央求:“不行,再玩五分钟。最后的五分钟了。”家长再次妥协。就这样五分钟又五分钟,一直到家长情绪失控,发起火来才算结束。

这种时候,家长总是气呼呼地说:“小孩子说话根本就不算数!”

确实,孩子说话没有算数。但那位因为孩子不断增加的“五分钟”而批评孩子不守承诺的家长,大概从来都没有想过,是大人放弃原则在先,才让孩子不守承诺在后。既然说好了玩五分钟就走,而孩子也已经答应了,那么,到了时间之后,为什么却允许孩子不遵守这最初的约定呢?大概是因为当时家长时间还充裕,面对孩子的请求,他们觉得再玩五分钟也无所谓。

于是,家长就用自己的行动,向孩子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所谓“再玩五分钟”并不是真的只能玩五分钟。只要我央求、耍赖或是采取一些其它的行动,就还可以不断延长。换句话说,孩子会认为,不必理会父母的话,因为他们根本就说话不算数。

其实,事情本来可以很简单。家长完全可以一开始就认真估算一下时间,然后告诉孩子:“你可以玩10分钟。”然后,到了约定的时间,就绝对不再允许孩子讨价还价。

如果从第一次就这样做,那么不超过三次,孩子就会认识到家长是说话算数的。孩子不仅会自动遵守承诺,而且还会养成守时的好习惯,避免做事拖拖拉拉。

让孩子学习自己承担后果

父母应该教给孩子进行这样的思考:哪些事情是你可以承诺的,哪些承诺则会超出你的能力。人不应该轻率地承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也不应该习惯于用“我尽力了可是没做到”的借口来逃避承诺。

有次我和女儿一起出门,女儿想带很多东西:玩具熊、零食、漫画书、画笔、图画本……眼看东西越装越多,我就提醒她:“妈妈可不想拿着这么多东西出门,你如果想带,就要自己背着。”

当时才三岁的女儿毫不犹豫地向我保证说:“妈妈,我保证自己背着。”

我想了想,觉得应该再向女儿认真说明一次。我对她说:“宝贝,妈妈觉得你肯定会背不动的。如果你一定要拿这么多东西,那么等你背不动的时候,要想一想你现在对妈妈说的话,再累,也得自己背,可以吗?如果你做不到,那么以后出门带什么,就都是妈妈说了算。”

这回女儿仔细地想了想,还是决定拿很多东西。

出门后没走多久,女儿就背不动她的小书包了。这时她想让我帮她拿,我就提醒她曾经说过的话。我说:“你实在累了就歇一歇。今天妈妈不帮你拿,是因为已经提醒过你,你也向妈妈保证了要自己拿。如果现在妈妈帮你拿,以后再出门你就不可以自己挑东西了哦。”

女儿思索了一会儿,决定还是自己努力背着包。我其实也尽量暗暗地安排她多休息,并提前结束行程,早早回家了。尽管如此,这次“负重远行”也给女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等到下一次我们要出门时,她开始慎重地考虑到底要带多少东西。她学会了不再贪心,只带力所能及的行李。尽管当时她还只有三岁多,但她已经开始学习自己承担后果。

后来,当女儿觉得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完成承诺时,还常常会向我请教,让我帮她一起评估事情未来的可能。这也是她在坚守承诺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好办法:向有经验的人求助。

同时,父母也不应该逼迫孩子答应一些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事情,让孩子不得不违约,从而养成了毁约的习惯。诚信教育不仅是道德教育,也是一种综合素质教育。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也能获益匪浅。

让孩子体验诚信带来的快乐

当孩子信守承诺时,应该给予丰厚的回报,这样孩子才会觉得这件事值得做,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遵守承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所谓丰厚的回报,不一定是物质鼓励,更多应该是精神上的回报。女儿幼儿园暑期可自选是否放假,女儿想放假和我待在一起,但有时我必须出门办事,于是就规定了一些跟着我出行的注意事项,告诉女儿:“你只有做到不影响妈妈办事,才能继续放假。”女儿全部答应了,而且一路上她都表现得特别好。回到家后,我立刻夸奖了她,等她父亲下班后,还让女儿自己告诉爸爸,今天做了很棒的事情。

女儿就很骄傲地说:“爸爸,今天我跟妈妈去办事了。那个地方很远,可是路上我都没有说话打扰妈妈,让妈妈专心地开车找路。办事的时候,我坐在一边等着妈妈。我今天没有给妈妈添麻烦!”

然后我们夫妻两人就一起鼓掌,说:“真是太棒了!”

而且,我还告诉女儿:“妈妈知道,这么小的娃娃,坐在车上一路上都不说话,是需要自己控制自己,是不容易做到的。很多大人,也做不到这么好,可是你答应了妈妈,就努力做到了,这是特别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女儿能安静地坐很久,对她的年龄来说确实很了不起。但我想夸的不是她“坐得住”,而是她在努力克服儿童好动的天性,在遵守她与我之间的契约。同时,在基本完成契约之后,女儿自己也获得了成就感,并感受到了我对她的尊重和欣赏。

很多父母在孩子完成小小的努力时,并没有特别在意。却总在孩子做的不好时,无情地批评,要求孩子进步。可是,如果只是一味指出孩子的缺点,而不告诉孩子哪里做得好,又如何能给孩子一个正确的前进方向呢?

上一篇:作图法解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教学反思下一篇:海拉尔农垦总医院慢病系列活动宣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