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外包服务

2022-06-30

第一篇:公共基础外包服务

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

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学生不仅要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专门知识、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还要掌握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要处理好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既要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应用性,又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清楚地认识公共基础课在新的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找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点,树立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理念,是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

高职公共基础课是高职院校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担负着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重任,是学好专业课的前提和必备条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范和爱岗敬业品质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公共基础课必须成为专业课的基石。因而,公共基础课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发挥基础性作用,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然而,由于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上沿袭学科教育模式,过分追求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其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等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特色,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造成了公共课教学与专业课教学脱节现象。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新理念。

我公共课教学部是学院公共课与基础课的教学部门,下设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6个教研组,承担了全院的语文、数学、物理、化学、体育与健康、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与就业指导、音乐欣赏等十几门公共基础课的教学与教学管理工作。同时还负责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学院运动会、体育活动的组织、协办工作。自成立以来,始终以教学工作及教学改革为核心、教学质量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 、素质教育为基础,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为一体,教学科研相结合,同时坚持为专业教育服务、为素质教育奠基,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德、智、体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我部非常重视开展公共基础课教研活动,在公共教学部的全体教职员工中树立并强化“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意识,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提高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一、积极开展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

1、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

为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文件精神,按照学校的总体部署,我公共课教学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中作风严谨务实,积极更新公共课教学观念,把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真正落实到教学工作中。我们根据学院课程设置的状况,认为公共基础课教学要为专业课教学服务,公共基础课要根据专业课的设置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全体公共基础课教师要从全局出发,树立正确的服务理念,摆正公共课与专业课的关系,不断深化课程教学改革。 对公共基础课设置改革达成共识:拥护学院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2、改进公共课课程设置

我部应根据行业、企业需求,推进落实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调整课程设置。坚持教学以技能为中心,专业课、文化课教学为技能课教学服务,调整教学计划,突出实践教学加大实践教学比例。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应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根据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和基本要求,结合职业技能鉴定考核大纲,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及时调教学内容和整课程设置。在课程的难度和广度方面,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删繁就简,面对实际,讲求实效。职业技术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工程实际能力的“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文化基础课在分析生源素质基础上,实施分层教学并取缔简单的文化课统一考试。

3、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法

公共课教师要与专业教师积极沟通交流,了解专业培养目标,分析专业所需要的能力结构,详细了解专业教学计划、课程体系,了解该专业学生从事工作所需要的基本文化素质和基本能力素质,充分认识自己所授课程对专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作用,寻找基础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的结合点。在教学实践中将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和知识需要对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和调整。这样既可以把学生从枯燥的公式、概念、抽象理论中解脱出来,提高了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指出在哪门专业课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在什么实践环节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时分配等更加合理,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在教学实践中检验淡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增强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做法的效果。

4、公共基础课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

步入高职院校的部分学生存在着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专业思想不稳定的问题。培养学生专业兴趣,稳定专业思想不仅是学生管理部门的事情,也是公共基础课教师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学生入校第一学期的课程大多是公共基础课,所以作为一名公共基础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稳定学生的专业思想。帮助学生树立专业观念,鼓励学生热爱所学的专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树立良好的择业观。另外,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刻苦学习的精神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以便学生能更好地学好专业课程。

5、公共基础课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专业技能奠定基础,重组理论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

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形成专业技能奠定基础是公共基础课的主要功能。基础课教学,要以为专业课服务为宗旨,淡化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调整教学内容,搞好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衔接,使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更具实用性和针对性,配合好专业课教学。

要根据专业需要确定公共基础课的教学目标,制定授课计划,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公共基础课所涉及的知识点,要与专业课程中的相关知识联系起来,对与专业知识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基础知识坚决舍弃。在讲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要指明在哪门专业课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在什么实践环节中能够用到这些知识,做到有的放矢,使基础课知识与专业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我部公共课的教学方面,六个教研室都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强化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意识,收到了很大成效。

语文教研室要承担全院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教学,在语文课的教学中,能着眼于学生实际,切合高职学生的语文实际水平和就业需要,结合护理、医学、旅游、计算机等各专业培养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人际沟通交往能力和应用文写作能力,通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组织演讲赛、辩论赛、求职应聘会,鼓励学生利用各种机会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与专业相关的多方面的知识,增加见识,弥补高职高专学生知识面过于窄的缺陷,促进语文实践能力的提升。各系部不同的专业开设了对口的《应用写作》,进行应用文写作教学,始终坚持理论学习和写作实践相结合,组织学生到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办公系统进行实训,结合各单位工作实际写作各类公文,如通知、计划、调查报告、会议纪要、请示、报告等,切实体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积极协助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技能节活动等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组织学生参加普通话培训等级证书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化学、物理、数学教研室通过开展数学、物理和化学课程的教学,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教学原则,以实践技能培训为主,注重培养学生学生的实践技能及学生对理论成果的应用能力,以实践课程促进对理论课程的深入理解,提高学生从事专业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

化学课是很多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基础,化学知识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构建了一个知识平台,对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在畜牧兽医类公共基础课中,化学课与专业课联系得最为紧密,如动物药理、动物病理、动物防检疫、家畜卫生、理化检验、动物营养与饲料、动物微生物等课程,都要用到大量的分析化学和有机化学知识。化学教师要对与化学相关的专业课有所了解,明确专业课需要哪些化学知识,什么地方需要什么化学知识,明确化学知识讲授的深度和广度。真正本着“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安排化学课教学内容。如讲定性分析时,重点介绍专业课中常用的11种阳离子和11种阴离子;讲分析方法时,结合饲料中粗蛋白的测定、饲料中钙含量的测定、饲料中含磷量的测定等实例来进行。使化学课的教学内容真正与专业课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感受到了知识的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知识的积极性,达到了化学课为专业课服务的目的。化学和医学领域的联系非常密切,在医学和护理专业中,开设了医用化学,离开了化学基础,医学类学生就无法掌握专业知识。

物理学科在为专业课服务方面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为很多专业打基础,如在护理专业方面,按摩,电疗磁疗,热疗等都需要用到电磁学,打针输液要用到流体力学相关知识,医学射线在医学方面涉及广泛。计算机专业硬件全部用的是物理原理。机电方面电工基础课,机电设备和工作都用到电磁教学为主。

数学学科为专业课服务体现在:高数在医学方面有广泛的应用,极限可以运用到医药学上,计算某一时间的血药浓度的计算,导数可以计算某种药物注射后达到最大浓度经历的时间、血药农度和时间的关系。常微分方程可以计算药量随时间变化的速率,机电系、电工专业、药品检验都需要运用微积分知识。数学知识在统计方面也有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对统计的学习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计算机编程语言也离不开数学。

高职思想政治课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德育渗透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支撑点,是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修身养性自我教育的论坛和平台。我部政治教研室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哲学思维方法的培养、高职思想政治课课程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专题教学等多个方面,促使高职思想政治课更好地为高职专业课服务。思想政治理论是学生思想健康的重要保证,加强政治与职业道德课,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公民道德教育”等时事政治熔入课程之中,强化法律、职业道德与社会活动内容的结合。在政治思想课的教育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与实践的研究,构建思想品德课教育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新模块,即课堂讲授——专题讨论——实践教学三大模块。探索思想品德专题教学模式与社会实践模式,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实施思政工作基础工程,狠抓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与管理,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通过政治理论课、法律基础课、时事专题讲座、日常思想教育等形式的教育,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政治情操;通过专业教育、生产性实训教育和企业化管理,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和文化修养。充分体现出工学结合的办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

体育教研室积极改革体育课,强化健康意识、培养锻炼习惯。

不论在任何一门公共课教学中,我部应始终坚持“工学结合,服务就业,服务专业”的宗旨。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重点来设计课程方案和进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

二、我部努力的发展方向:

1、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毋庸置疑,我部将打破原有以讲授法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借鉴“工作过程导向课程”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与专业教学目标相结合,探寻更加符合高职学生需求的新型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实际技能为目标,更好地为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服务,充分彰显公共基础课在高职领域中的生命活力。

2、我部将积极开展社会培训,争取每年和社会有关企事业单位进行联系,合作办学,开展普通话培训、公文写作培训、体育教师培训、政治思想理论培训等等,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

三、存在不足:

公共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也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

1、教材使用方面的限制使公共基础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

高职院校使用的公共基础课教材大多是国家统编教材。国家统编教材比较注重教材的适用范围,教材编写过程中要考虑各行各业的特点,考虑各行各业的需求,所以教材内容多是基础性的东西和共性的东西。这样的教材没有行业特点,不能完全照顾到各行业的需要,没能很好地起到为专业课搭建知识平台的作用,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衔接不紧密,公共基础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二者无法形成有机的整体。由于对 “必须、够用’为度”认识上的模糊和公共基础课讲授的知识与专业课的实际需要脱节,致使我们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没有行业特点,没有明显的职教特色。因此我公共课教学部需要选择更适合于各专业教学的公共基础课教材。

2、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及时更新,教学水平需要提升,然而我部公共课教师长期缺乏外出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无法及时了解到其他高职院校公共课教学的先进经验,长期的封闭必然导致教学观念的和教学方法的滞后,因此我部建议学院能够加强公共课教师的业务培训,积极为公共课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提高公共基础教师的教学水平。

3、由于对 “必须、够用’为度”认识上的模糊,学院各专业对公共基础课不重视,在各系的课程设置中,公共基础课地位越来越低,课时数急剧减少。因此我部认为学院要加强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和关注程度,加强必备文化课,各专业都必须开设数学、语文、政治等必修内容,并合理增加公共基础课的课时数,以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增强学生发展的基础。

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教学部

第二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基础知识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内涵、趋势、问题及对策(第52期)

编者按:近年来,不论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界,对我国政府当前应重点“干什么”这个问题,较为一致的呼声是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那么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有何特点和趋势?我国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现状和问题怎样?我国应采取哪些措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此,本刊特选摘了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一文,也许我们能从中找到对以上问题的初步回答。

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

今年上半年,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专门组织了关于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问题的课题组,并形成了《加快我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研究报告》。该报告综合分析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和重点领域,比较了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深入考察了目前我国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加快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总体思路和若干建议。以下是对该报告的摘要:

一、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内涵

(一)政府社会管理的内涵

所谓社会管理就是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通常情况下社会管理包括两类:一类是政府对有关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制约即政府社会管理;二类是社会(即自治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公民)依据一定的规章制度和道德约束,规范和制约自身的行为,即社会自我管理和社会自治管理。现代社会管理是政府干预与协调、非营利组织为中介、基层自治为基础、公众广泛参与的互动过程。

政府社会管理主要有三层内涵:第一,政府社会管理是对家庭、社会团体与社会自治所不能解决的社会事务的管理,这些社会事务涉及社会整体的公共利益,需要依靠国家权力与政府权威加以解决;第二,必须由政府管理的社会事务构成政府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比如保障公民权利、维护社会秩序、协调社会利益、实施社会政策、管理社会组织、提供社会安全网、解决社会危机等;第三,政府社会管理的核心是社会政策,社会政策是政府干预社会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措施,它决定了政府的其他社会管理手段。社会政策的核心是福利国家或福利社会政策。

(二)政府公共服务的内涵

所谓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按照公共支出的领域来划分,政府公共服务主要包括经济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经济性公共服务是政府为促进经济发展而直接进行各种经济投资的服务,如投资经营国有企业与公共事业、投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补贴等;社会性公共服务是指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财政支持对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医疗卫生、科技补贴、环境保护等社会发展项目提供的公共服务。从市场经济发展史来看,发达国家政府职能演变的规律是:政府职能从以经济性服务为主,逐步扩展到以社会性公共服务为主。

(三)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特点比较

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既是统一的又有所区别。首先,从基本特点看,社会管理主要体现现代行政管理整合性的特点,而公共服务则主要体现现代行政管理公众性的特点;其次,从核心内容看,社会管理主要体现在规范性上,主要管理和规范各种社会事务,包括社会公众、社会稳定、社会治理,而公共服务主要是提供和满足公共需求的服务,包括公共设施、公共事业、公共信息等;再次,从行为模式看,社会管理主要是以行政强制为基础,以法律、法规为保障对社会进行调整和约束,强调政府履行义务,突出政府主导、主动作用,而公共服务以合作为基础,强调公民权利。因此,我国各级政府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发展规律,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

(四)现阶段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

由于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绝不可能覆盖到所有领域,必然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战略选择,并且选择的领域将主要集中到那些“正外部性最大,公共性最强,政府最具有比较优势,社会福利效益最大化,同时有可能将效率与公平有效地结合起来”的领域。

为此,现阶段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大致包括如下重点领域:(l)规范社会组织或团体,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2)创设完整的社会规制体系,推行社会安全系统工程;(3)实施配套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正;(4)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培育健康的市民社会;(5)调整社会管理执行机构,健全政府社会管理体制。

同样,政府公共服务领域应集中选择在如下重点领域:(1)提高政府公共教育服务的水平,普及12年制的义务教育;(2)提高政府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3)提升政府公共医疗服务水平;(4)提高政府科技服务的公共服务水平;(5)投资战略性的公共基础设施等。

二、发达国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社会管理主要是指政府力量对独立于政治、经济领域之外的那部分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这种管理一方面提供为国家所必需的基本秩序,另一方面,是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一个稳定良好的社会环境。考察发达国家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实践发展情况,大致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一)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强化。主要表现为政府对社会管理的范围的扩大。二战后,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相对弱化,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加强,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解决了各种社会问题,给公众带来了实际利益,起到了维护政治统治的作用。近几十年“福利国家”政策在工业发达国家盛行,政府的社会管理范围扩大,职能增强。

(二)多元化趋势。由政府单独直接管理变为市场、社会中介组织、其他社团共同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直至社会组织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西方一些国家政府推出了“混合经济的福利国家”、“福利多元主义”、“福利国家私有化”等。“混合经济的福利国家”主要靠公、私部门的直接投资社会福利。“福利多元主义”是社会福利服务由法定的部门、志愿的部门、商业部门、非正式部门等直接提供,政府不再唱独角戏。“福利国家私有化”是指私人营利部门平行或替代部分公共部门参与社会管理活动。

(三)法制化与规范化。各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涉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各类法律和法规,并力图形成相互联系和相互衔接的法律体系。政府力图形成法律基础上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机制。政府确定具有超前性、系统性、协调性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指标,并力图做到细化和量化,同时做到规范化,以确保他们的合法性,提高管理效率。

(四)科技化和信息化。各国政府都积极利用现代科技成果特别是计算机和电信技术的最新成果,来推进公共服务项目的技术创新,改善公共服务的供给方式和提供手段,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西方发达国家大都把发展电子政务作为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的根本手段。

(五)公共服务市场化。在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引进市场机制,将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的优势进行互补,从而提高政府功能输出能力。

三、目前我国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现状与进展

1978年以来,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减少贫困、普及教育、环境保护、卫生保健等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主要表现在:我国许多重要的社会指标都从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跃升到了中下等收入国家的行列,表明我国政府的社会管理水平处于中下等收入国家水平。近些年,我国各级政府还加快了对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改革步伐,在社会实践中创新了许多有益的做法,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复杂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需求。如从1994年始,山东烟台市就推行了社会服务承诺制,后来在我国十大窗口行业陆续铺开;2002年,浙江省在探索公共服务监管方面,坚持人民满意为最高追求,提出以“树优良作风,创优质服务,做优秀公仆”为导向;2003年,南京市和广州市各自出台了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公共服务行为的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公务员的行为准则;与此同时,深圳市也对部分公共服务领域进行了开放,利用公开招投标方式打破城市基础设施垄断的状态;成都市全面推进“创建规范化服务型政府”试点工作;近几年各地政府先后提出打造服务型政府目标,对政府全面转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但是,从总体上看,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表现还比较薄弱,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传统社会管理模式集中体现为我国政府对社会采取的集中化社会管理体制。这种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的管理模式,使社会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能力,最终影响到社会的协调、快速、健康发展。突出表现在:(1)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当前我国政府仍然带有浓厚的生产投资型政府的特征,政府长期充当了经济建设主体和投资主体的角色,在实践中造成了政企不分、忽视社会公共事业发展、发展失衡、金融风险与社会风险累积等问题。尤其是,我国社会结构的调整,如人口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地区结构、阶级阶层结构的调整落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造成了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失衡。(2)社会发展与政府社会服务滞后于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突出地体现在社会安全网的建设十分缓慢,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公共卫生覆盖面较低,不足以抵御经济市场化与国际化的风险。(3)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某些“拉美化”的现象如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覆盖面过低、就业形势恶化、社会事业发展缓慢、政府债务风险与财政风险加大等等。(4)我国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政府社会管理方式尚不能适应社会组织形态变迁的要求。我国的社会管理面临着“一变五增”的新情况,即老体制下的职工逐步弱化了对单位的过分依赖,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新兴的多种所有制成份的“无主管”企业增多;外来人员、流动人员的比例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增多;老龄人口增多;贫困人群增多。(5)我国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迫切要求政府加大对社会利益结构的协调力度,建立有利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6)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要求尽快改变以政府为唯一中心的“单中心”治理结构,建立政府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多中心”治理结构。但是我国社会中介组织或第三部门还未真正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公民社会的发育仍显迟缓,社会资本的开发利用不足,社会的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不够强,各级官员新的治理观念还未树立等等。(7)作为社会稳定与社会风险重要指标的联名信增加率、集体上访增加率等指标不断上升,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风险加剧的时期。

目前,我国公共服务领域存在三大矛盾。首先,公共服务产品总量不足,日益扩大的公共服务需求与严重不足的公共服务供给形成矛盾。在实物产品大量过剩的同时,我国公共服务供给却严重不足,在农村公共医疗等领域甚至出现了倒退。其次,公共服务的投入严重不足,国家对各类事业机构的投入与公共服务产品的产出严重不对称。在我国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国家继续包揽公共服务既是不可能的,又是没有必要的。现在,国内外有大量的资金正在寻找新的发展机会,而目前的公共事业体制却限制了各种社会资金的进入。事实上,在公共服务领域已经形成了两种不合理的局面:一方面国家对现有事业机构大量资金的投入,在相当程度上是用来养人,事业机构应当给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在公共卫生、农村义务教育等基本的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服务方面国家投入又太少,严重制约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再次,公共服务产品分配严重不均衡。面对总量不足的公共服务,我们的分配也存在失衡问题。广大的弱势群体得到的公共服务严重不足,远不能满足他们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与强势群体享受的公共服务存在着相当大的反差。部分农村地区由于公共服务严重短缺,出现了因教育返贫和因生病返贫的问题。

目前,我国政府对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从中央到地方都强调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来推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改革。这种改革趋向主要体现为五个方面的要求:

一要建立健全一套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运作标准、运作原则、运作程序;

二要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关系,社会管理是公共服务的保证,公共服务是社会管理的基础,两者互为前提相互补充;

三要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模式多元化,如网格化管理模式和“社会矫治”模式等;

四要将政府从公共权力的行使主体转变为对公共服务的责任主体;

五要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民众参与机制,作为推动和保障服务型政府的动力和力量。

四、加快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若干建议

(一)加快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目标

当前我国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加重视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大力推进政府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努力建设一个以和谐发展为主题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二)加快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指导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政府必须要全面履行职能,科学把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本质和核心。这个本质和核心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坚持社会目标优先原则。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和社会结构发生改变,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切实转变自身职能,大力推进政府社会管理创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更加重视就业、教育、文化、体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等方面工作,更加重视政府应对公共危机的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体系。

3.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各级政府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重点与一般之间的关系,要从中国的现实国情出发,根据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真实水平,摸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超越现实。

(三)加快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对策

1.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l)更新管理观念,树立科学发展观。要使政府从经济建设型向社会管理型转变;从行政管制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从旧式发展观、片面政绩观向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转变;从集中管理型向依靠市场调控型转变;从提供经济物品向提供制度物品转变;同时要积极营造全社会重视社会发展的氛围。

(2)调整组织结构,再造管理流程。要优化组织设计;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责任,理顺社会管理中的条块关系,实行合理分权;借鉴国外的经验,设置独立管制机构;再造社会管理流程,实现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简便、透明和高效”。

(3)强化关键的管理职能,落实政府的社会目标。当前迫切需要政府加强以下几个关键的社会管理职能: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制,强化社会安全管理,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强化劳动就业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劳动就业政策环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构筑社会稳定的“安全网”;强化卫生服务职能尤其是食品药品监管职能,确保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命安全;强化收入分配职能,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强化人口与环境管理职能,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筑有效的公共帮助机制,维护与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4)推动“多中心主体”社会治理,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推动“多中心主体”社会治理,建立政府与社会的平等合作伙伴关系,提高社会自治与自我服务能力己成为当代社会管理发展变化的一个基本趋势。为此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治理格局,大力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积极拓展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渠道;推进社区建设;重视政府公共关系建设。

(5)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技术,改进政府的社会管理方式。一要重视“社会政策”管理;二要政府社会管理方法从“重管制、轻服务”向“管制”与“服务”并重转变,从以行政干预手段为主向以法律手段为主的转变;从政府生产向政府提供转变;采用现代化管理技术。

(6)建立社会运行状况的监测体系,创造一个“有预见性”的政府。在组织保障方面构建正式的体制内社会监测机构,辅之以社会第三方的独立评估机构,逐渐形成纵横交叉式、立体网状型的监测体系;重构社会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披露渠道,开拓广泛的社会信息收集源;研制并运行社会发展的监测(指标)体系,将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纳入政府决策和绩效评估过程中;构建社会稳定的预警、预控管理系统,加快建立健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提高政府公共危机的管理能力。

2.推进公共服务创新,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

(l)要推进公共服务观念的创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公共服务的成本意识、效率观念、公平意识和多样化观念,切实把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一项基本职责,努力建设好公共服务型政府。

(2)要推进公共服务体制的创新,努力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制度化、公共化和社会化。要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共服务制度,就必须要实现政府公共服务的三个转向:即从“运动型服务”转向“制度型服务”、“歧视性服务”转向“平等无差别服务”,从“单中心治理服务模式”转向“政府与社会合作的多中心治理模式”等。

(3)要推进公共服务的技术创新,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提供公共服务。当前积极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是改善政府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拓展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发展空间,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能力。

(4)要加大公共服务的管理创新,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为此应采取如下战略措施:一是制定政府公共服务的长远规划与发展战略,使之成为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国家规划与国家战略;二是以科技教育公共服务为导向,提升中国的核心国际竞争力;三是以人力资本投资的公共服务为核心,实现持续、稳定、公平的增长;四是以完善基础型公共服务为重点,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目标;五是以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为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动力,等等。

(资料来源:《中国行政管理》2005年第2期)

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若干思考

发布时间:2008-10-13 14:55:18

胡锦涛同志在今年2月23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服务型政府,是坚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任务。建设服务型政府,根本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关键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重点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在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准确把握、牢牢抓住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个关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分析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现状及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控制人口增长、减少贫困、普及教育、卫生保健、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政府公共服务滞后于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的进程。政府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重经济增长、忽视社会事业发展等问题,社会结构的调整落后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社会保障覆盖面和公共卫生覆盖面较低,社会安全网建设较慢。

第二、我国社会组织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政府社会管理方式还不能适应这种变迁的要求。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是政府与社会高度合一的集中管理模式,它导致社会缺乏自我管理与自我发展的机制与功能。面对当前社会结构阶层多元化的重大变迁,政府在加大对社会利益结构的协调,建立有利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方面,尚嫌力不从心。

第三、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城乡、地区差距扩大、贫富差距扩大现象,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复杂的情况,社会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增加,社会潜在风险加大。虽然经过近年来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强调,这种局面有所缓和,但仍未实现根本的好转。

第四、公民社会发育迟缓,社会资本开发利用不足。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要求尽快改变以政府为唯一中心的 “单中心”治理结构,建立政府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共同管理社会事务的多中心治理结构。但由于社会中介组织或第三部门还未真正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有效载体,社会的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不够强,各级官员新的治理理念尚未树立起来等原因,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政府“单中心”治理状况尚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影响社会工作开展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第五、公共服务产品总量不足,产品分配严重不均衡。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日益扩大。在市场上实物产品大量过剩的同时,公共服务供给却严重不足。因此在城乡不同程度出现了就业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停车难等民生问题。公共服务产品总量不足再加上分配失衡,致使广大农村和弱势群体得到的公共服务更为可怜,远不能满足他们对公共服务的基本需求。

从宁波的情况看,应该说,在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总体上是处于全国前列的,主要表现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迅速,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民间组织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社区建设成绩显著,社会危机应急机制初步建成,政府管理规范程度与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等等。但必须承认,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一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譬如:社会上一些利益矛盾依然比较突出、社会危机应急体系还有待完善、民间组织发展不均衡、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有待进一步完善等等。虽然这些问题相对于其它一些地区而言,是属于 “率先”、“走在前列”发展中的问题,但如不引起高度重视,也必将影响全面小康与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高认识,采取正确的思路和对策。

二、注意研究借鉴国际上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有益经验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全世界各国政府都会面临的共同课题。在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市场经济的发育程度与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方式方法也不同。在这方面,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较早的探索,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借鉴。

根据有关资料,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大体经历了三个时期:一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时期。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比较有限,社会管理以社会自我管理与社会自治为主,政府对社会基本上采取放任自由的态度。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主要是进行社会秩序管理,同时,政府承担了济贫的功能,但这种功能的履行也是尽量利用非政府组织进行。二是20世纪初至1978年左右的混合市场经济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点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福利国家或福利社会,主要目标是维持全体公民的最低生活水平与教育水平;建立和完善基本社会关系管理制度,鼓励和促进资本与劳动的合作,发展社会自治和社会自我管理;注重提高消费需求,以促进充分就业、维护宏观经济稳定作为重要目标。三是1978年以来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时期。这一时期主要以教育、培训、基础科技领域为重要投资方向,以人力资本投资为核心,将消极的福利社会转变为积极的福利社会;积极推行充分就业政策,将 “福利”转变 “工作”,并适度控制福利支出的增长,以求达到平衡社会保障与经济发展的目标;重视利用非政府组织、社会利益群体和基本社会组织进行社会协作治理;重视加强和促进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这一时期,是西方发达国家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进展最明显的时期。

深入考察发达国家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一是政府的管理服务职能不断强化。重视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在给公众带来实际利益的同时,有效维护了社会秩序的稳定,起到了维护政治统治的作用;二是使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法制化、规范化。各国政府都高度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领域的立法工作,努力形成在法律基础上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机制,确定具有超前性、系统性、协调性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发展指标,并确保依法落实;三是逐步使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多元化。即由政府单独直接管理和提供变为由政府和社会中间组织、各种社团及市场共同参与管理和提供,特别鼓励和扶持社会组织进行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管理;四是在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中引进科技化、信息化与市场机制。西方发达国家大都把发展电子政务作为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不断改进和创新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方法方式,提高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同时注意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将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的优势互补,提高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效率与效益。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创新发展

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任务,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当务之急。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社会目标优先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大力推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展创新,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当前应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科学调整政府与社会的角色定位。要适应现代社会复杂性、多元化的特点,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着重明确在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和职能:一是要从高度集权到合理分权。通过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明确政府职能定位,该退出的退出,该补位的补位,将社会可以自我调节和管理的社会事务交给社会组织,发挥其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行业自律、维护权益等方面的作用。改变长期以来由政府独家管理社会的状况,让多个社会组织共同管理和治理社会,提升社会的民主自治能力,增强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二是要强化公共服务。集中精力履行好自己的主要职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向社会提供又多又好的公共服务,实现由经济型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由旧式发展观、片面政绩观向科学发展观、正确政绩观转变,由提供经济商品向提供制度商品转变。

2.突出抓好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重点领域。由于我国正处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各地区的情况又存在很大差别,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可能覆盖到所有领域,也不可能采取同一标准,必然要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进行战略选择。从当前的实际出发,现阶段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应该突出以下重点:在社会管理方面,一是发展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培育社会治理的多元主体;二是制定实施配套的社会政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三是进一步建设完善社会规制体系,推行社会安全系统工程;四是改革调整社会管理执行机构,建全完善政府社会管理体制。在公共服务方面,一是因地制宜提高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水平;二是努力提高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三是积极提升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四是大力提高科技、文化的公共服务水平;五是加大对直接关系民生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等。

3.大力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在新形势下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必须大力发展和规范社会组织。首先是发展。应大力发展如行业协会、商会、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质检、商检、消协及广告公司、咨询公司等中介组织,培育社会自主性及自我组织能力,使其逐渐成长为政府职能转移的载体;其次是规范。要用法律法规规范社会组织的行为,建立完善各种监督管理制度,严肃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和案件。政府部门要与社会中介组织脱钩,对社会组织实行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充分发挥其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作用,提高它们为市场服务、为企业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效率和水平。

4.创建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适应社会结构的多元性变化,推动 “多中心主体”社会治理,切实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发展格局,积极发挥非营利性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综合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管理社会公共事务,努力形成政府机制、社会机制和市场机制的良性互动。

5.推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创新。首先是要在观念上创新。坚持以人为本,使政府由经济建设型、行政管理型向社会管理型、公共服务型转变,切实把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和基本的职责;其次要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服务技术。积极推进电子化政府建设,改进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手段和途径,拓展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发展空间。研制并运行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监测体系,将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纳入政府决策和绩效评估过程。加强和重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的采集、整理和披露渠道,开拓广泛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信息收集源,提高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能力;再次要深化财政体制改革。使公共财政切实向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倾斜,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提供有力的公共财力支撑。

(摘自2008年5月5日宁波日报)

第三篇:夯实基础强化服务依法行政进一步提升文化体育工作公共服务能力

夯实基础 强化服务 依法行政 进一步提升文化体育工作公共服务能力文化体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对于凝聚全县各方面力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建设美好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文化体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形势下,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组成部分的文化体育工作,如何加强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给文体部门以及所有文体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任务与要求。为此,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有关精神,夯实文体基础,强化文体服务,依法治文治体,进一步提升文化体育工作公共服务功能,以更好地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文化体育公共服务工作现状 加强文体公共服务、优化社会发展环境,意即提高文体社会贡献度。近两年来,我县各级文体部门依托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强化依法治文治体,加快文体发展步伐,各项文体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文体部门社会影响力及作用地位与日俱增,社会贡献度显著上升,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阵地建设势头良好。当前县博物馆工程进入征用土地的实质性阶段。县图书馆新馆于去年9月落成开放,同时积极创建国家一级图书馆,现已通过省、市评估验收。该馆的“知识拥军”工作成果显著,在全市文化系统单位作出了示范。县文化馆近年来充分发挥群文工作龙头作用,强化职能履行,社会效益明显,目前已跻身国家一级文化馆行列。象山艺校加强实践教育,培养、输送优秀艺术人才,成立企业化运行的艺术剧团。我县“东海明珠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已建有省市级“明珠”13颗,建成率达72%。村落文化示范点创建势头好。在已建有19个市县级示范点的基础上,今年全县又有18个村申报创建。社区文化示范点建设也在有序跟进,瑶琳社区已创成县级示范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深得民心。在已建县体育场、游泳池、灯光球场、体育馆等一批公共体育设施实行全面对外开放的前提下,我局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安装健身路径器材,打造群众喜爱的“十分钟文体活动圈”。至目前,已累计投入250多万元,共安装了80余套路径器材。 二是文体活动丰富活跃。我们不仅~完成了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开渔节文艺晚会、开幕式、国际海钓、开船仪式等各项指令活动,联办了石浦“三月

三、踏沙滩”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承办了宁波市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民间艺术大会串等,还积极实施高雅文化活动2次,组织举办人民广场文化活动和系列节庆活动20多次,普及开展以“文化春风遍象山行动”为载体的文化下乡活动90余次,而且活动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从“办文化活动”转向“管文化活动”。二是从“职能萎缩、错位”向“充分实现职能”转变。目前,我县一些部门、企业、社区、乡镇街道的大型文化活动均实现了文化部门全面参与、辅导、策划。另外,由县体育中心承接的首届“步步高”杯全国男子排球大奖赛级别高、影响大,创下了我县中央电视台直播的记录。全县13个单项体育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积极性,举办大小活动赛事130多次,进一步营造了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三是作品和人才令人瞩目。充分动员广大文艺骨干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开展特色文艺创作活动。在宁波市民间艺术节里,我局重点推出了创编民间灯舞《象山海螺灯》和“打造民间剪纸艺术品牌”两大项目。小品《家有喜事》、歌曲《丝路渔港》等在“三个代表”题材文艺作品评选中获奖。《关注农民工文化享受》等调研文章获全国一等奖,受市委领导批示。《石浦渔灯》、《渔家号子》、东门渔岛女子船鼓队、爵溪渔鼓队等节目及表演在省市获多项大奖。纪云飞获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屏奖,实现了我县群众歌手走向全国的零突破。 四是专业和特色文化建设全面铺开。一是文博工作得到加强。我们扎实推进文物保护与开发工程,促使我县文物事业取得了很大进展,已先后公布了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同时我们加强了“国保”单位的申报工作,张苍水兵营遗址、渔山灯塔日前已申报第六批国家级文保单位,渔港古镇石浦也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二是渔文化研究开始起步。从去年始,我局启动了妈祖文化研究工作,成立了妈祖文化联谊会,对全县妈祖庙遗址情况进行调查,同时举办了东门岛妈祖谢洋巡会活动。今年还成立了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全面收集、挖掘、整理渔文化历史资料及遗存,分课题、全方位进行渔文化研究。三是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保护开发工作进展顺利。以全国性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契机,整理出版了~《象山县志》新校注本,全面调查县域民间特色文化,对一些流传至今且有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品种进行了重点挖掘与整理,并已确定丹西街道珠水溪母子龙、石浦渔灯、昌国马灯、东门船鼓以及竹根雕、剪纸、农民画等十多种民间文化艺术为重点保护对象,还相继出版了《谢才华剪纸艺术精品集》、《民间艺术家高妙兰画集》,成立了象山民间文化整理小组,同时积极协助筹建谢才华剪纸书苑、张德和根艺馆,全力做好茅洋乡创建宁波市“一乡一品”和农民画传承基地的工作,推进剪纸和农民画的产业产品化进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已于今年申报省、全国文化先进县。 五是依法加强市场管理。坚持日常监管与突击检查、联合行动、专项整治等相结合的办法,注重对网吧、电子游戏机室、演艺厅、音像店、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文体市场的治理以及文体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有效处理和缓解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完善监管机制,实施管理新办法。重视从社会各个层面聘请义务监督员工作,共聘请了56名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监督员。通过媒体公布文体市场举报电话(96523),对网吧零点执法行动和部门联合行动均邀请媒体记者参与并进行跟踪报道。积极探究并施行文体市场“条块”结合管理新模式,即分区划片、片块结合管理,努力维护文体市场良好经营秩序。加强宣传教育,坚持正面引导。通过举办各类经营者培训班,切实提高文体市场经营户的法制意识。在对印刷企业的管理中,我们还通过成立行业协会,举办主题性活动,加强行

业自律行为。 六是竞技体育跃上新台阶。近两年,我县竞技体育喜讯连连。王成意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射击比赛中获得铜牌,这是宁波籍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唯一的一枚奖牌,也同时创下了宁波选手在奥运会上单人项目的最好成绩。同时,由我县输送的射击运动员江浩俊、康宏伟、项晓晓等,在国内比赛中也屡创佳绩。我们还积极组织青少年代表队参加省、市比赛,锻炼队伍,挖掘苗子。在全县21所中小学校建立体育苗子输送联络员网络。截止目前,共向上级体育训练部门输送体育苗子近百人,其中在国家队就训达4人,竞技体育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二、文化体育公共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各级文体部门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上作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有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体公共服务能力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一)城乡文化发展存在着不均衡性。县城、次中心城镇、其他乡镇之间,文化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丹城不仅拥有一批诸如人民广场、体育馆、图书馆等标志性场馆阵地,而且文化市场项目多、类别广、居民文化生活丰富、跃跃,但在石浦,作为我县南部中心城镇,常驻人口9.2万,至今除了石浦文化馆一座小楼外,几乎没有象样的国办文化设施。此外,一些个别乡镇,区域内居然没有一家登记在册的文化体育经营单位,农民群众忙闲时文化生活可想而知。另外,在基层农村还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在创建“东海明珠工程”或村落文化示范点时,积极性很高,创建力度也比较足,但创成后,少数明珠楼却出现了长期闲置,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文体标志性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传播先进文化、普及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和必要载体。文体设施的建设情况也综合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品位档次。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我县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有所加大,但从整体看,与横向比,还比较薄弱。如在2002年就已列入县政府重点工程的国办群众文化标志性建筑——县文化活动中心,至今没有动工建设;又如县博物馆工程,虽已列入政府工作要点,但进展缓慢;再如县体育中心二期工程(标准体育馆和游泳馆),现在还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这些标志性文体设施的缓建和滞后,从一定程度上说影响着我县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制约着我县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三)文体市场执法手段、方法有待完善、提高。目前我们现有的执法队伍状况及执法力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文体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需要,导致市场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文化市场整治的高压态势下,部分网吧、电子游戏机室业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还时有接纳未成年人的行为;一些流动摊贩还在街头、集市兜售非法音像制品等。另外,从客观上讲,残疾人、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开办的文化体育经营单位为数不小,对我们执法处罚带来了一定困难。

(四)文化体育事业经费明显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体育的需求以及对文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与日俱增,政府对文化体育事业经费上的投入虽然每年略有增加,但增长的幅度达不到全县GDp增长的水平。而且由于政府未安排专项的节庆日活动和体育业余训练等经费,但实际上我们要支出不少经费,造成了整个文化体育事业经费的不足。另外,随着国家加大对意识形态市场的整治力度,文化体育市场的整治行动一个接着一个,但经费又没有增加,也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五)文体队伍整体专业力量不强。目前,我局系统文艺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未形成梯次的问题日益凸现,主要业务门类人才急需引进,这也是导致精品创作少的直接原因。部分局属单位的专业人才也相对缺乏,需进一步完善结构,充实力量。乡镇(街道)文化站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加强,理论和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人员机构编制性质不顺畅,不利于工作开展。其一,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局行政编制为10个,实际在岗8人;事业编制8个,实际在岗为21人,多出的13人是通过系统内借用、调剂、超编安排以及临时聘用的,这样的人员编制性质,必然会削弱、影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其二,作为文体市场管理的行政执法机构——县文市办和稽查队,目前前者属全额事业性质,后者属差额事业性质,不利于执法队伍的稳定和执法工作的开展。

三、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目前我县文化体育系统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下步工作重点是:

(一)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文体执法氛围。一是要牢牢把握当前正在开展的“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机关”契机,抓紧抓好机关干部特别是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因为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直接关系着依法行政和文体市场行政执法水平。二是要加强文体市场经营者的办班培训工作,利用日常检查、专项行动等各种时机,定期不定期的对管理相对人进行文体市场法律、法规、规章宣传。三是要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增强社会对文体部门工作的监督力度。文化体育工作范围涉及方方面面,相应地,文体工作就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和社会~的强力监督,如单靠文化体育部门的力量来依法行政,那将是捉襟见肘,而且也难以发挥出最佳的管理效益。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文化体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党的方针政策等,提高全社会的文化体育法律意识,必将大大增加监督力度,推进文化体育依法行政工作。

(二)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切实维护文体市场经营秩序。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以网吧、出版物市场的专项整治和“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为重点,强化文体市场管理。在全县范围内加快统一安装《净网先锋》管理软件步伐,建立网吧技术监管平台,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监管力度。增强日常监管稽查频率,实施24小时举报响应制度,从快、从重、从严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对检查中发现不规范、不守法的业主不仅要予以严惩外,还将单独“开小灶”进行补课。另外要加强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开展联合执法行动,营造声势,增强实效。

(三)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这里的服务水平是指文体社会贡献度的问题。一是以标志性设施为重点,加快文体阵地建设。针对县城标志性文体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的现状,我们将

根据县“十五”文化发展规范,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尽快上马县文化活动中心、县体育中心二期工程项目的建设,同时在年底前变换好县博物馆规划地块。此外,加强基层农村文化体育阵地建设。乡镇街道以“东海明珠工程”建设为载体,村落、社区以文化示范点和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为抓手,逐步构筑和完善县、镇乡街道、村落社区三级文化体育阵地网络。二是精心组织策划有影响力的文化体育活动,提升县域文化内涵。在出色完成中国开渔节系列指令性活动的同时,大力扶助民间艺术团体、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重点策划并组织实施几次创意新颖,影响力、感召力大,又紧跟时代脚步、吻合时代气息的高雅文化体育活动,提升档次、扩大影响,提高美誉度,同时丰富老百姓的业余生活,服务于民众。三是注重特色文化研究。认真研究象山历史文化,深入挖掘和弘扬象山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渊源和文化传统,不断探索、研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文化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特别要注重我县的特色文化研究会这个学术性团体,组织协调广大渔文化爱好者开展对渔文化产业开发、渔文化与海洋旅游业、渔文化与餐饮业等课题的研究。

(四)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文体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干部队伍教育管理,优化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在系统干部队伍中兴起学习的热潮,尤其是要掀起学习十六大、十六届四全会精神以及新形势下文化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业务知识的热潮,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创建学习型机关、文明机关,通过一周一次的机关政治学习以及局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努力营造自觉学习的氛围。加强文化体育专业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招”、“引”、“培”等多种途径,充实文化体育专业队伍力量。加强对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业务培训与辅导,每年适时组织举办乡镇街道文化站干部培训班,提高理论与业务水平。同时要切实改变作风,多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局班子作出表率,班子成员每月至少下基层二次以上,尽力帮助、指导和解决基层“急、难、新”问题。

第四篇:关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公益性资产管护及易地搬迁房屋管护方法

乌审旗关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公益性资产管护及易地搬迁房屋管护方法

为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化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护体制改革,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重建轻管、运行不正常、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全面提升管理水平,结合我旗实际,现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我省脱贫攻坚各项决策部署,深化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后续管护体制改革,坚持行业监管与镇村管理相结合、财政补贴与镇村自筹相结合、行政主导与社会服务相结合,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管护到位、制度完备的管护体系,全面提升管护水平和质量,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二、基本原则

(一)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着力解决好当前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无人管理、无钱管理、粗放管理等问题,确保正常运行。按照“建管一体”的要求,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系统谋划未来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运营和管护,建立健全有利于长期发挥效益的体制机制。

(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根据不同类型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特点,进一步明晰产权,落实所有者的主体责任、县镇村和受益者的管理责任和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分行业科学制定管护标准和规范,明确管护人员配置标准、管护费用、监管办法,合理选择管护模式,用制度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后续管护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落细。

(三)政府主导,群众主体。

强化各镇、部门的服务职能,把资源配置、服务、管理下沉到村。把贫困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吸收贫困群众参与,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合理确定管护主体,尽力保障群众参与、群众所有、群众受益。

(四)公开透明,强化监管。

坚持公告公示制度,及时通过媒体、网站、政务公开栏等分级公开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后续管护情况,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提高透明度,做到阳光运行。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运行正常、管理规范、管护到位。

三、嘎查村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等公益性资产管护的主要做法

一是建立以嘎查村为主、权责明晰的分级管护责任体系。

水利和农村饮水工程、村内道路和产业路、农村公厕、村卫生室、文化体育、农村幸福院、爱心超市等设施管护责任明确到村,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台账。农村电网、通村公路等设施,由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管护,具备条件的,可以委托所在地村委会管护,按照属地管理和“谁受益、谁管护”或“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县政府、行业部门、镇村责任,明确贫困群众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将日常管护任务落实到人,建立权责明确的管理体系,切实做到事有人管、责有人担。二是建立以贫困劳动力为主的管护队伍。根据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特点、管护工作实际需求,按行业制定管理人员配置标准和管理办法,确定管护人员招聘管理主体,由行业部门或镇做好管护队伍组建管理工作,组建专职或兼职管护队伍,主要吸纳本地贫困劳动力就业,管护人员原则上一人一岗,确因工作需要一人多岗的,工资待遇原则上不超过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平均水平。管护人员的主要职责是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进行日常运行维护、卫生保洁、安全管理等。行业部门或镇对管护人员要定期考核,做到有进有出、动态管理。三是建立管护经费多渠道筹措机制。采取以经营收入、镇村自筹和群众投工投劳为主,行业投入和社会捐助为辅,财政适当补助的方式,按照向上争取一点、行业整合一点,财政补助一点、镇村筹措一点、资产经营收入支付一点、群众投工投劳一点的“六个一点”办法,全力保障运营管护经费,村级经营性公益性资产的管护费用优先从村级资产经营性收入中列支。镇村可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运营收入、村集体经济收益、企业或个人捐助、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多渠道多方式筹措管护资金。水利、电力、交通等行业部门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行业资金用于本部门承担管护任务的工作费用。四是建立以政府规章为核心的日常管护制度。以行业部门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力设施、农村公路养护、光伏扶贫电站、农村爱心超市、农村互助幸福院、村卫生室、农村公厕、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全民健身设施等具体管理办法,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管理工作规范化、常态化。行业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或完善一个综合性管理办法和若干个单项管理办法,各镇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有直接管护责任的部门、行政村和部分跨镇村的扶贫产业园、光伏扶贫电站、电商服务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等项目主体,要结合实际出台专门的管护制度,落实管护人员及其责任。要因村制宜,合理确定管护模式和运行方式,采取服务外包、联合管理等形式,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参与管理,实现管理市场化、专业化。

四、行业部门对村内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公益性资产履行的管护责任

农村牧区厕所管理:一是在符合改厕

相关规范的基础上,本着“方便适用、安全卫生、群众满意”和“宜水则水、宜旱则旱”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简单实用、成本适中、技术成熟、群众乐于接受的卫生改厕模式,尤其是干旱缺水地区要经过试验示范、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稳步推开,不能简单生搬硬套城市或其他地区的改厕模式。二是建立厕所设备管护机制,健全相应的

维修服务体系,确保有人管理、有人维护,让农牧民群众用的满

意、用的放心。改厕前要先行解决好厕所粪污收集和利用问题,有条件地区与农村牧区污水治理有机衔接、统筹推进,多渠道解

决运维资金,鼓励各地通过购买服务或与个人、企业合作的方式,开展厕所粪污收集处理利用。三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加大“厕所革命”宣传力度,结合“世界厕所日”和爱国卫生运动等活动,培育厕所文化,营造全社会高度关注、共同参与“厕所革命”的良好氛围。积极引导农牧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改变生活方式,

逐步养成文明如厕、卫生如厕的好习惯。

乡村路管护:一是完善分级管理。按照“县道县管、乡道乡管、村道村管”的分级管理原则,落实旗、苏木镇和嘎查村三级管理人员和工作经费,以旗财政投入为主的资金保障机制全面建立,实现旗有段、苏木镇有站、嘎查村有所的分级管理体制。目前,已成立旗交通运输综合执法局和6个苏木镇综合执法局,进一步建立健全了“旗有路政员、苏木镇有监管员、村有护路员”的公路管理体系,切实加强了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路政管理和安全管理工作。二是全面推行路长制。在全旗全面推行农村公路“路长制”,落实五级路长组织体系,建立健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组织结构网络,实现有路就有人管的责任,全旗6个苏木镇养护管理机构设置率达100%。三是加强宣传引导。通过电视台、社会宣传、网络新媒体等途径加大爱路护路管路宣传教育,教育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到护路管路工作中来,完善爱路护路乡规民约、村规民约,提升公路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四是加强路政巡查。不断加强农村公路执法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公路的日常巡查,规范执法行为,大力推广统一执法、乡村协助执法的工作方式。在全旗设立276处农村公路限宽限高保护设施,及时制止和查处违法超限运输及其他破坏、损坏农村公路路产路权的行为。同时,强化对公路控制区的管理和非公路标志标牌清理、整顿工作,常态化开展公路沿线环境治理。

安全饮水设施管护:一是由政府投资为主建设的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主体工程所有权归国家所有(不含入户部分),苏木镇人民政府代表国家拥有产权,具体负责工程的运行管理;入户部分设施的产权归用水户所有,由用水户自行管护;二是以国家补助和农牧户建设的分散式供水工程,所有权和使用权归农牧民所有,由受益户负责管理,实行“自建、自管、自有、自用”的机制。三是在不改变工程基本用途的前提下,政府投资的工程可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通过承包、租赁等方式委托专业管理单位负责管理和维护;也可委托工程所在地的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作为工程的管护主体,对辖区内所有此类饮水安全工程的日常管理、维护和安全负责。政府投资部分的收益应继续用于工程的建设和管理。四是宣传贯彻执行国家和行业的有关法律、法规,宣传保护供水工程水源及节约用水知识;依法保护供水工程设施,维护供水设施的正常安全运行,确保工程供水量满足用水户用水需求;五是负责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每半月巡视主管道1次,每月清洗蓄水池1次,每一年保养水泵1次,确保供水设施正常运行;负责水样定期送检,确保水质合格安全;农村牧区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必须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水质检测工作由旗疾控中心和苏木镇水利服务站共同负责,确保每半年对各嘎查村供水工程水质进行一次指标检验,并对管网水质进行抽检。分散式供水工程水质进行定期抽检。

五、易地扶贫搬迁住房的后期管护

一、基本情况

“十三五”时期,上级下达我旗易地扶贫搬迁总任务169户428人(2017年,158户403人;2018年,11户25人),自治区发改委2018年、2019年两次共调减166户420人任务。两次调减后,我旗易地扶贫搬迁任务为3户8人,全部为分散自建房。

二、产权归属

扶贫资金直接到人到户形成的扶贫资产,原则上所有权归属受益者;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棚圈、大棚等固定资产和牲畜等农牧业资产,按照国家发改委关于易地扶贫搬迁有关规定确定所有权归属者。我旗易地搬迁户均为分散安置贫困户自建房,产权归属建房贫困户。

三、后续扶持帮扶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区、市两级关于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意见及方案,我委制定并印发了《乌审旗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方案》,并根据搬迁户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后续扶持措施,根据搬迁户就业需求和意愿,通过积极联系对接所在社区,已为3户3人安排了公益性岗位(社区保洁员)。通过部门联动,已为搬迁户累计发放产业资金5.6万元、伤残补助金0.62万元、教育扶持资金1.7万元,医疗报销费用31.51万元、生态扶持资金5.7万元、社会兜底8.86万元,做到了易地扶贫与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扶贫、健康扶贫、社会保障兜底相结合的综合扶贫方式,确保搬迁户逐步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

第五篇:夯实基础   强化服务   依法行政  进一步提升文化体育工作公共服务能力

夯实基础 强化服务 依法行政

进一步提升文化体育工作公共服务能力

文化体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对于凝聚全县各方面力量,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建设美好家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日益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文化体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新形势下,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组成部分的文化体育工作,如何加强公共服务,优化发展环境,给文体部门以及所有文体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任务与要求。为此,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全会的有关精神,夯实文体基础,强化文体服务,依法治文治体,进一步提升文化体育工作公共服务功能,以更好地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一、文化体育公共服务工作现状

加强文体公共服务、优化社会发展环境,意即提高文体社会贡献度。近两年来,我县各级文体部门依托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强化依法治文治体,加快文体发展步伐,各项文体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文体部门社会影响力及作用地位与日俱增,社会贡献度显著上升,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阵地建设势头良好。当前县博物馆工程进入征用土地的实质性阶段。县图书馆新馆于去年9月落成开放,同时积极创建国家一级图书馆,现已通过省、市评估验收。该馆的“知识拥军”工作成果显著,在全市文化系统单位作出了示范。县文化馆近年来充分发挥群文工作龙头作用,强化职能履行,社会效益明显,目前已跻身国家一级文化馆行列。象山艺校加强实践教育,培养、输送优秀艺术人才,成立企业化运行的艺术剧团。我县“东海明珠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已建有省市级“明珠”13颗,建成率达72%。村落文化示范点创建势头好。在已建有19个市县级示范点的基础上,今年全县又有18个村申报创建。社区文化示范点建设也在有序跟进,瑶琳社区已创成县级示范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深得民心。在已建县体育场、游泳池、灯光球场、体育馆等一批公共体育设施实行全面对外开放的前提下,我局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安装健身路径器材,打造群众喜爱的“十分钟文体活动圈”。至目前,已累计投入250多万元,共安装了80余套路径器材。

二是文体活动丰富活跃。我们不仅圆满完成了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开渔节文艺晚会、开幕式、国际海钓、开船仪式等各项指令活动,联办了石浦“三月

三、踏沙滩”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承办了宁波市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民间艺术大会串等,还积极实施高雅文化活动2次,组织举办人民广场文化活动和系列节庆活动20多次,普及开展以“文化春风遍象山行动”为载体的文化下乡活动90余次,而且活动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从“办文化活动”转向“管文化活动”。二是从“职能萎缩、错位”向“充分实现职能”转变。目前,我县一些部门、企业、社区、乡镇街道的大型文化活动均实现了文化部门全面参与、辅导、策划。另外,由县体育中心承接的首届“步步高”杯全国男子排球大奖赛级别高、影响大,创下了我县中央电视台直播的记录。全县13个单项体育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积极性,举办大小活动赛事130多次,进一步营造了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二、文化体育公共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各级文体部门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上作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有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体公共服务能力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一)城乡文化发展存在着不均衡性。县城、次中心城镇、其他乡镇之间,文化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丹城不仅拥有一批诸如人民广场、体育馆、图书馆等标志性场馆阵地,而且文化市场项目多、类别广、居民文化生活丰富、跃跃,但在石浦,作为我县南部中心城镇,常驻人口9.2万,至今除了石浦文化馆一座小楼外,几乎没有象样的国办文化设施。此外,一些个别乡镇,区域内居然没有一家登记在册的文化体育经营单位,农民群众忙闲时文化生活可想而知。另外,在基层农村还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在创建“东海明珠工程”或村落文化示范点时,积极性很高,创建力度也比较足,但创成后,少数明珠楼却出现了长期闲置,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文体标志性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传播先进文化、普及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和必要载体。文体设施的建设情况也综合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品位档次。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我县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有所加大,但从整体看,与横向比,还比较薄弱。如在2002年就已列入县政府重点工程的国办群众文化标志性建筑——县文化活动中心,至今没有动工建设;又如县博物馆工程,虽已列入政府工作要点,但进展缓慢;再如县体育中心二期工程(标准体育馆和游泳馆),现在还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这些标志性文体设施的缓建和滞后,从一定程度上说影响着我县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制约着我县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三)文体市场执法手段、方法有待完善、提高。目前我们现有的执法队伍状况及执法力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文体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需要,导致市场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文化市场整治的高压态势下,部分网吧、电子游戏机室业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还时有接纳未成年人的行为;一些流动摊贩还在街头、集市兜售非法音像制品等。另外,从客观上讲,残疾人、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开办的文化体育经营单位为数不小,对我们执法处罚带来了一定困难。

(四)文化体育事业经费明显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体育的需求以及对文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与日俱增,政府对文化体育事业经费上的投入虽然每年略有增加,但增长的幅度达不到全县gdp增长的水平。而且由于政府未安排专项的节庆日活动和体育业余训练等经费,但实际上我们要支出不少经费,造成了整个文化体育事业经费的不足。另外,随着国家加大对意识形态市场的整治力度,文化体育市场的整治行动一个接着一个,但经费又没有增加,也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五)文体队伍整体专业力量不强。目前,我局系统文艺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未形成梯次的问题日益凸现,主要业务门类人才急需引进,这也是导致精品创作少的直接原因。部分局属单位的专业人才也相对缺乏,需进一步完善结构,充实力量。乡镇(街道)文化站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加强,理论和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努力提高文体队伍整体素质。加强干部队伍教育管理,优化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在系统干部队伍中兴起学习的热潮,尤其是要掀起学习十六大、十六届四全会精神以及新形势下文化体育事业发展需要的业务知识的热潮,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努力创建学习型机关、文明机关,通过一周一次的机关政治学习以及局党委中心学习组学习,努力营造自觉学习的氛围。加强文化体育专业干部队伍建设,通过“招”、“引”、“培”等多种途径,充实文化体育专业队伍力量。加强对基层文化干部队伍的业务培训与辅导,每年适时组织举办乡镇街道文化站干部培训班,提高理论与业务水平。同时要切实改变作风,多下基层调研指导工作。局班子作出表率,班子成员每月至少下基层二次以上,尽力帮助、指导和解决基层“急、难、新”问题。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公共基础外包服务】相关文章:

产业基础公共服务平台10-24

公共基础公文基础知识11-22

公共基础写作知识04-24

高校公共基础课程07-01

临沂公共基础知识04-17

银行从业公共基础考试04-27

上一篇:广告学理论与概述下一篇:规划编制实施方案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