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学习题完整

2024-05-10

工程测量学习题完整(精选7篇)

篇1:工程测量学习题完整

第三章

安全评价

一、填空题

1、安全系统工程的基本内容包括()、风险评价和()。

2、按照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第“安监管技装字[2002]45号”文件,安全评价分为()、安全验收评价、()和专项安全评价。

3、安全预评价是根据()的内容,分析和预测该建设项目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技术设计和安全管理建议的过程。

4、“三同时”是指生产经营单位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的(),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当分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证和()。

6、爆炸是指物质由一种状态迅速转化为(),或一种物质迅速转化为另一种物质,在瞬间释放出()的过程。

7、专家评议法包括专家评议法和()二种。

8、防止人失误的技术措施有用机器代替人、()、耐失误设计、警告和()等。

9、安全教育的三个阶段是安全知识教育、()和()。

10、现代安全管理的特征是全员参加安全管理、()、()。

11、X1、X2是两个独立的基本事件,事故发生的结构函数为概率为

TX1X2,各基本事件发生的P(X1)0.1,P(X2)0.05,则发生事故的概率是()

(X1X3X2X4)(X1X2X2X3X4),12、引起事故发生的结构函数为T则导致发生事故的基本事件集合是()。

13.从事故发生的中间过程出发,以关键词为引导,找出生产过程中工艺状态的偏差,然后分析找出偏差的原因、后果及应对措施的评价方法是()。

14.在事故树分析方法中,某些基本事件共同发生可导致顶上事件的发生,这些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事故树的()。

15.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的识别时,要全面、有序地进行识别,防止出现漏项,识别的过程实际上就是()的过程。

16.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评价工作,属于安全评价类型的()。

17.针对其一项活动或场所,以及一个特定的行业、产品、生产方式或生产装置等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的评价属于()。

18.在绘制事故树时,下层事件R1和R2同时发生才会引起上层事件A的发生;反之,下层事件有一个不发生,A也不发生,则应使用()表示三者的逻辑关系。

19.故障树也称事故树,是一种描述事故()的有方向的树,是安全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

20.某爆破作业场地,需要进行作业条件的危险性评价,经分析,场地事故发生可能性分值为5分,作业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频率的分值为6分,事故造成的严重程度分值为40,根据格雷厄姆——金尼法其危险等级为()。

21.发生事故的结构函数为TX1X2X2X2X3,则避免事故发生的最起码的基本事件是()。

22.确定分析对象系统,讨论系统中各元件可能产生的失效类型和原因,研究分析元件失效对相邻系统和整个系统之间的影响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是()。

23.在应用道化学公司(DOW)的火灾爆炸指数法进行安全评价时,()系数是计算火灾爆炸指数及其他危险分析数据的基本数值。

24.安全评价是运用()的方法对系统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评价和预测的过程。

25.为提高系统可靠性,减小系统故障,在系统中附加一些元部件或者手段的设计方法为()。26.最小割集是指导致()发生的最低限度的基本事件的集合。

一、单选题

1.进行安全评价时,危险度可用生产系统中事故发生的()确定。

A.可能性与本质安全性 B.本质安全性与危险性C.危险性与危险源 D.可能性与严重性 2.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安全生产方针,提高建设项目初期设计本质安全程度的安全评价方法是()。

A.安全验收评价 B.安全现状综合评价 C.安全预评价 D.专项安全评价

3.通过对建设项目的设施、装置等实际运行状况及管理状况的安全评价,查找建设项目投产后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种类和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及建议的安全评价方法是()。

A.竣工安全审查 B专项安全评价 C.安全验收价 D.安全现状评价 4.不属于安全评价的基本程序的是()。

A.督促整改措施的实施 B.危险识别与分析 C.编制评价报告 D.定性、定量评价 5.起重设备在安装、检修、试验过程中发生了的人的挤压、吊具坠落的物体打击和触电事故,引起事故的危险因素为()。

A.物体打击 B.高处坠落 C.坍塌 D.起重伤害 6.主要用于预测事故发展趋势,调查事故扩大过程,找出事故隐患,研究事故预防的最佳对策的安全分析方法是()。

A.安全检查表法 B.系统危险性分析法 C.事件树分析法 D.作业安全分析法 7.故障树是一种描述因故关系有向树,寻找发生事故的基本事件或基本事件集合(即割集),通过这种逻辑关系的分析,就能辨识有关危险、有害因素,因而()。A.最小割集是引起顶上事件发生的最起码基本事件 B.顶上事件发生需要所有的基本事件都发生而后发生 C.故障树分析要求评价人员用“What······if”提出问题 D.故障树分析要求评价人员对基本事件给出“0或1”

8.通过评价人员对几种工艺现状及运行的固有属性进行比较计算,确定工艺危险特性重要性大小及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的方法是()。

A.因果分析法 B.故障树分析法 C.故障假设分析方法 D.危险指数法 9.火灾是安全生产中重大灾害,它的发生不仅烧毁建筑物,而且诱发其他灾变,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下图为安全人员编制的失火死亡事故事件树,括号内为事件发生的概率,则失火死亡发生的概率是()。

A.0.1 B.0.02 C.0.2 D.0.3 10.根据风险管理理论,实施风险管理基本程序是:()。

A.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B.风险分析、提出方案、实施方案

C.风险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 D.风险调查、原因分析、整改、评审 11.安全预评价是指在项目()应用安全评价的原理和方法对系统的危险性、危害性进行预测性评价。

A.可行性报告前 B.建设中 C.竣工验收时 D.建设前 12.如果一种危险具有多种事故形态,且它们的事故后果相差悬殊,则按后果最严重的事故形态考虑,这是()。

A.最大危险原则 B.概率求和原则 C.重大危险源原则 D.最小伤害原则 13.以下不属于安全预评价报告格式要求的选项是()。

A.封面、目录 B.页眉、页角 C.前言、正文 D.著录项、附录 14.应用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在项目建成试生产正常运行后,投产前进行的安全评价是()。

A.专项安全评价 B.安全检查表法 C.安全验收评价 D.预先性安全评价 15.安全评价方法很多,针对不同的评价目的,采用的系统分析方法是不同的,描述正确的是()。

A.危险和可操作性方法是一种逻辑定量分析方法

B.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可以寻找控制发生事故的基本事件 C.事故树分析要求评价人员用“What……if”提出问题 D. HAZOP是不同专家领域的“头脑风暴法” 16.某县城春节期间将在人民广场举办大型游艺活动,安全评价人员需要对其进行评价时,需要采取()。

A.消防综合评价 B.管理安全评价 C.安全验收评价 D.专项安全评价 17.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是很复杂,在采取措施时,就应分清轻重缓急,优先解决事故树的关键基本事件和最重要事件。反映基本事件的重要程度是()。A.结构重要度 B.事故百分比 C.临界重要度 D.关键重要度 18.危险是事故可能性与事故严重性的结合,所以()。A、事故的可能性增大1倍,危险就增大1倍 B、事故的严重性增大1倍,危险就增大1倍 C、事故严重性越大,危险就越大

D、当事故可能性不变时,危险与事故严重性有关 19.对于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或系统损坏的危险、有害因素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是()。A.危险性预先分析 B.致命度分析

C.事故树分析法 D.意外事故分析 20.安全验收评价是指运用系统安全工程原理和方法,在项目建成()后,在正式()前进行的一种检查性安全评价。

A.试生产正常运行投产 B.验收完成生产 C.验收完成投产 D.投入生产验收 21.故障类型和影响分析(FMEA)与故障类型和影响、危险度分析(FMECA)的区别是()。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 B.后者仅进行危险度分析

C.前者是定量分析,后者是定性分析 D.后者是以前者为基础的定性分析 22.进行建设项目安全验收评价依据的设计文件是项目()

A.可行性研究报告

B.建议书

C.施工图设计

D.设计说明书。

23.系统安全认为,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系统中存在的()A.危险源。B.人工作业。C.机械。D.人工作业与机械。

24.皮特森(Petersen)人失误致因分析,认为过负荷、人机学方面的问题和决策错误是造成()A.人失误的原因。B.机械失控的原因。C.危险化学品失控的条件。D.能量意外释放的因素。

二、多选题

1.FTA故障树分析方法中,哪些问题属于定量分析?

A.最小割集分析 B.最小径集分析 C.计算基本事件概率重要度 D.通过概率函数求系统概率 E.分析结构重要度 2.安全验收评价程序一般包括()。A.前期准备,资料收集 B.申请安全监督部门批准

C.编制验收评价计划和现场检查 D.编制评价报告和评审 3.安全评价目的是查找、分析和预测工程、系统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及危险、危害程度()。

A.调查事故产生原因

B.给出合理可行的安全对策措施 C.指导危险源监控和事故预防 D.提出对当事人的处罚意见

E.达到最低事故损失和最优的安全投资效益

4.根据国家标准GB/T13816-1992《生产过程危险和危害因素分类与代码》,如下哪些类型属于危险危害因素范畴?

A物理性;

B化学性;

C易燃性 D生物性;

E生理、心理性

5.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大类,共()小类。A.6 B.7 C.8 D.36 E.37 6.有两个相同的阀门A、B为并联工作,以开启为正常状态,其可靠性分别为RA、RB,按照事件树分析方法,这两个阀门总的可靠性为()。

A.RA十(l-RA)RB B.RARB C.RA十RB D.RB十(l-RB)RA E.RA十RARB 7.下列事故类型中,可能发生在煤矿井下的有()。

A.火灾 B.冒顶片帮 C.锅炉爆炸 D.中毒和窒息 E.物体打击 8.安全评价是一个行为过程,该过程包括()。

A.项目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B.评价危险程度 C.确定危险是否在可承受的范围

D.项目的施工图设计。E.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9.根据“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GB/T13861-1992)”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大类,共()小类。

A.6 B.7 C.8 D.36 E.37

10、特种设备是指国家认定的,因设备本身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容易发生事故,且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人身伤亡及重大经济损失的危险性较大的设备。下列属于特种设备的是()

A.电梯。

B.厂内机动车辆。

C.客运索道。

D.防爆电气设备。

11、预先危险分析要达到的基本目标是()

A.识别与系统有关的主要危险、危害。

B.鉴别产生危害的原因。C.估计和鉴别危害对系统的影响。

D.将危险、危害分级。

12、爆炸现象具有()特征。

A.爆炸过程进行得很快。B.爆炸点附近压力急剧升高,产生冲击波。C.发出或大或小的响声。D.周围介质发生震动或邻近物质遭受破坏。

14、下列关于“事故树法”说法正确的有()

A.在事故树中凡能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割集。B.在事故树中凡能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最小割集。

C.在事故树中凡是不能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径集。

D.在事故树中凡是不能导致顶上事件发生的最低限度基本事件的集合称为最小径集。

三、判断题(下列说法有的是正确的、有的是错误的,正确的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打“√”,错误的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打“×”。共30题,每题1分,计30分)

1、危害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结果无需按优先顺序进行排列。()

2、安全现状综合评价是针对某一个生产经营单位总体或局部的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现状进行的全面评价。()

3、进行安全评价时,利用具有密切关系(或相似)项目的有关资料,来代替被评价项目所缺少的资料。这种安全评价依据的安全评价原理是代替推算法。()

4、常用的防止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有以下几种:消除危险源、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隔离。()

5、个体防护是一种避免或减少事故损失的安全技术。()

6、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是:“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为了生产”。()

7、安全检查表法可以提供事故后果分级。()

8、HAZOP分析方法只可用于连续系统的安全分析。()

9、最小径集表示系统的危险性,事故树最小径集的数目越多,系统危险性就越高。()

10、DOW火灾、爆炸危险指数法中,一般工艺危险系数是确定事故损害大小的主要因素。()

11、定量FTA可用于估算顶上事件发生频率。()

12、事件树图表示各个事件的节点,成功事件的分支向下,失败事件的分支向上。()

四、计算题

某事故树共有四个最小割集,(x1,x2)、(x4,x2)(x1,x5)(x3,x4、x5),各基本事件发生概率都是0.1,。分别求出

(1)顶上事件发生概率;(2)概率重要度;(3)临界重要度。

篇2:工程测量学习题完整

1. 测绘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2. 测绘学有哪些分支学科?

3. 土木工程测量学的主要任务有哪些?

4. 什么叫大地水准面?它有哪些特点?在测绘工作中起什么作用?

5. 测量工作的基准面和基准线是什么?常用的基准面和基准线分别有哪些? 6. 测绘工作常用的坐标系统有哪几种?各有什么特点?

7. 测量上的平面直角坐标和数学上的笛卡尔坐标有何区别?为什么这样规定? 8. 确定地面点位置的常用方法有哪些?测量的三项基本工作是什么? 9. 在高斯投影中,采用分带投影的目的是什么?分带的方式有哪几种?

10. 已知某点的地理坐标为L=118°54′,B=32°07′,试求该点所在6°带和3°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和投影带带号。

11. 如何根据我国某点的高斯直角坐标判断该点坐标所对应的分带方式及所处的带号? 12. 何谓绝对高程?何谓相对高程?何谓高差?两点之间的绝对高程之差与相对高程之差是否相等?

13. 测量工作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4. 水准面和水平面有什么区别?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进行测量工作有什么影响? 15. 测得两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为2.3km,试求地球曲率对水平距离和高程的影响。16. 简述工程测量学的发展进展。

第二章:水准测量

1. 什么是高程测量?高程测量的方法有哪些? 2. 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 按仪器精度分,水准仪可分为哪几种型号?按仪器性能分,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4. 微倾式水准仪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水准仪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5. 望远镜的作用是什么?何谓望远镜的放大率?

6. 什么是视准轴?什么是水准管轴?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7. 微倾式水准仪的水准器种类有哪些?各有何作用? 8. 水准仪使用的基本操作步骤有哪些?

9. 什么是视差?视差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消除视差? 10. 单一水准路线的布设形式有哪几种?

11. 转点在水准测量中起什么作用?在测量过程中能否碰动?碰动了怎么办? 12. 水准测量中有哪三项检核?各项检核的目的是什么? 13. 设A为后视点,B为前视点,A点的高程是20.916m,当后视读数为1.258m,前视读数为1.359m,问A、B两点高差是多少?B点的高程是多少?判定A、B两点的高低?并绘图说明。

14. 由下表列出的水准测量观测成果,计算出高差,并进行校核计算。

水准测量手簿

15. 调整下图所示的闭合水准路线的观测成果,并列表求出各点的高程

16. 水准仪有哪几条主要轴线?它们应满足什么几何条件?其中哪个是主要条件?为什么?17. 水准测量中主要有哪些误差来源?各采取什么措施加以消除或减弱?采用前、后视距相等可以消除哪些误差的影响?

18. 在相距80m的AB两点的中央安置水准仪,A点尺上的读数为a1=1.337m,B点尺上的读数为b1=1.114m。当仪器搬到B点近旁时,测得B点读数b1=1.501m,A尺读数a2=1.782m,试问此水准仪是否存在i角?如有i角如何校正?

第三章:角度测量

1. 什么是水平角?什么是竖直角?水平角和竖直角的角值范围分别是多少? 2. 经纬仪为什么既能测水平角,又能测竖直角?

3. 按仪器精度分,经纬仪可分为哪几种型号?按读数设备分,可分为哪几种类型? 4. 光学经纬仪由哪几部分组成?经纬仪与水准仪的最大区别是什么? 5. 经纬仪有几套制、微动结构?其作用分别如何?如何正确使用微动螺旋? 6. 经纬仪的圆水准器和管水准器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7. 经纬仪的竖盘结构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8. 经纬仪对中的目的是什么?对中的方法有哪些? 9. 经纬仪整平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整平仪器? 10.经纬仪包括哪些基本操作步骤? 11.简述用光学对中器安置经纬仪的方法。

12.什么是盘左(或正镜)?什么是盘右(或倒镜)?

13.电子经纬仪有哪些主要特点?它与光学经纬仪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14.观测水平角时,要使某一起始方向的水平度盘读数配置为0°00′00″,应如何操作? 15.水平角测量的方法有哪些?各适合于什么场合? 16.测回法的基本操作步骤如何? 17.在水平角测量中,为什么要配置水平度盘的起始位置?若测回数为6,各测回的起始读数分别是多少?

18.观测水平角和竖直角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19.如何判断竖盘注记形式并写出竖直角的计算公式?

20.什么是竖盘指标差?在竖直角测量中如何消除指标差的影响? 21.经纬仪有哪些主要轴线?各轴线之间应满足什么几何条件?

22.水平角测量的误差来源有哪些?在观测中应如何消除或削弱这些误差的影响? 23.在水平角观测中,采用盘左、盘右观测取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消除哪些仪器误差的影响?能否消除因竖轴倾斜引起的水平角观测误差?

第四章:距离测量于直线定向

1. 距离测量常用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何优缺点?

2. 简述用钢尺在平坦地面量距的步骤,量距时会产生哪些误差?

3. 视距测量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影响视距测量精度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视距测量的精度?

4. 电磁波测距仪的分类方式有哪几种?

5. 说明脉冲式和相位式光电测距的基本原理,为什么相位式光电测距仪要设置精、粗测尺? 6. 影响光电测距精度的因素有哪些?使用光电测距仪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7. 衡量距离测量的精度为什么采用相对误差? 10.用钢尺往、返丈量了一段距离,其平均值为 167.38 m,要求量距的相对较差为1/3000,问往、返丈量这段距离的绝对较差不能超过多少?

11.进行普通视距测量时,仪器高为1.52 m;中、下丝在水准尺上的读数分别为1.586m、1.115m;测得竖直角为3°56′,求立尺点到测站点的水平距离以及对测站点的高差。12.红外测距仪与光学经纬仪联测时,测得斜距为867.753m,竖直角为 7°28′48″,求测站点到镜站点的水平距离。

13.直线定向的目的是什么?它与直线定线有何区别? 14.标准方向有哪几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15.什么是方位角?方位角有哪几种? 16.什么是磁偏角?什么是子午线收敛角?

17.什么是象限角?象限角与坐标方位角有什么关系? 18.什么是坐标方位角?正、反坐标方位角有什么关系? 第五章: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 1.误差的来源有哪几方面?

2.观测误差可分为哪几类?

3.什么叫系统误差?它有哪些特点?如何使之消除或者削弱? 4.什么叫偶然误差?它具有那些统计特性?

5.何谓真值、观测值?何谓真误差、观测值改正数?何谓中误差、真误差?

6.等精度观测与不等精度观测的区别在哪里?为什么算术平均值可以作为等精度观测结果的最或然值?

7.衡量精度的标准有哪些?容许误差和极限误差有什么不同? 8.通过哪些途经可以提高观测结果的精度?

9.测量距离AB和CD,往测结果分别为164.235m和208.412m,返测结果分别为164.228m和208.421m。试求:

(1)往返较差;(2)相对较差;

(3)比较哪段距离丈量的精度高?

10.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对某段距离丈量了4次,各次丈量的结果分别为112.622m,112.613m、112.630m、112.635m。试求:

(1)距离的算术平均值;(2)观测值中误差;

(3)算术平均值中误差及其相对中误差。

11.在相同的观测条件下,用经纬仪观测某水平角,共测了3测回,各测回观测值分别为63°28′15″,63°28′15″,63°28′15″。试求:

(1)一测回观测值的中误差;(2)算术平均值及其中误差。

12.测得一正方形的边长a=93.30±0.08m。试求正方形面积及其中误差。13.在1:1000的地形图上,量取一个半径为15.0±0.2mm的圆。试求:

(1)半径的实地长度及其中误差;(2)圆周的实地长度及其中误差;(3)实地面积及其中误差。

14.等精度观测五边形ABCDE内角各两个测回,一测回角观测值中误差mβ=±40″,试求:

(1)五边形角度闭合差的中误差;

(2)若使角度闭合差的中误差不超过±50″,需观测几个测回?

第六章:小地区控制测量

1.平面控制测量中,小区域控制网在水准面和坐标系的选择上有何特点? 2.什么是平面控制测量?平面控制网有哪几种形式?各在什么情况下采用? 3.什么是导线测量?导线的布设主要有哪几种形式?各有何特点? 4.导线测量的外业主要有哪些工作?选择导线点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5.什么是坐标正算、坐标反算?

6.什么是闭合导线、附合导线?附合导线和闭合导线在计算上有哪些不同点? 7.交会定点主要有哪几种形式?

8.三、四等水准测量中,在一个测站上的观测顺序有何规定?为什么? 9.简述三角高程测量的原理和主要计算公式。

10.某附合导线观测结果如下表所示,数字为观测值记录,下划线的数字为已知值(真实值),试按附合导线坐标计算表格式计算各导线点的坐标。

第七章:地形图基本知识

1.何谓地物?何谓地貌?何谓地形?

2.何谓平面图?何谓地形图?两者有何区别?

3.什么是比例尺?什么是比例尺精度?比例尺精度在测绘工作中有何作用? 4.地形图的分幅方法有哪几种?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5.大比例尺地形图的编号方法有哪几种? 6.地物符号有哪几种?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7.何谓等高线、等高距、等高线平距、坡度?在同一幅地形图上等高线平距与地面坡度有何关系?

8.等高线有哪几种类型?等高线具有哪些特性? 9.地性线有哪些?

第八章:大比例地形图测绘

1.测图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2.坐标格网绘制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3.控制点展绘后,如何检查其正确性? 4.简述经纬仪测图法一个测站的工作步骤。5.试述碎部测量的概念,碎部点的概念和分类。6.测绘地形图之前为什么要进行控制测量? 7.简述大比例尺地面数字测图的成图过程。8.全站仪数字化测图的基本步骤有哪些? 9.地面数字测图外业采集数据包括哪些内容? 10.试述数字地形图在工程建设中的作用。第九章:地形图的识读与应用

1.地形图识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简述地形图识读的基本过程。2.地物和地貌一般分为哪十大类型? 3.地形图应用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4.土石方估算的方法有哪几种?各适合于哪种场地?

5.地形图上面积量算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各适用于什么情况? 6.若将某区域整成水平场地,并保持土方平衡,应如何求出设计高程? 7.若将某地块整成倾斜平面,应如何标定填挖边界线? 8.利用下图完成以下作业: ①求控制点N3和N5的坐标; ②求A-B、N5-N3的水平距离; ③求A-B、N5-N3的坐标方位角; ④确定A-B的平均坡度;

⑤在A-N5之间选定一条坡度为10%的最短路线; ⑥绘制A-B方向的纵断面图; ⑦求水库在图中部分的面积;

⑧欲计算将边长为40m的BCDE区域整理成填、挖基本平衡的水平场地的填、挖方量大小。

第十章:施工测量的基本方法

第十一章1.施工测量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基本任务是什么? 2.施工测量具有哪些特点?应遵循哪些原则?

3.施工平面控制网常用的布设形式有哪些?各适合于什么场合? 4.什么是建筑基线?建筑基线的布设形式有哪些? 5.什么是建筑方格网?如何建立建筑方格网? 6.测定和测设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7.简述角度放样的主要步骤。8.距离放样与距离丈量有什么区别?

9.倾斜方向有哪两种放样方法?其主要步骤如何?

10. 测设点的平面位置有哪几种常用方法?各适用于什么场合? 11. 简述极坐标法放样的基本步骤和主要误差来源? 12. 简述直角坐标法放样的基本步骤和主要误差来源?

13. 设水准点A的高程为216.00m,欲测设B点,使其高程为216.430m,将水准仪安置在A、B两点中间,读得A尺上的读数为1.363m,问B尺上的读数应为多少?

14. 测设出直角后,实测其角值为90°00′33″,已知其边长为152m,问在垂线方向上向内移动多少才能得到90°的角?

15. 已知αMN=300°04′00″,xM=14.23m,yM=86.71m;xP=42.30m,yP=85.03m,仪器安置在M点,计算用极坐标法测设P点所需的放样数据。

篇3:信号完整性测量技术

出版时间:2013-08-01

ISBN:9787313100283

所属分类:

图书>电子与通信>通信

《信号完整性测量技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 综合介绍了信号完整性测量相关的问题。内容包括:高速信号测量技术、互连通道测量技术、接收机测量技术、电源完整性测量技术、信号完整性仿真技术五大部分内容。同时详细介绍了相关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技术要点, 包括数字示波器、矢量网络分析仪、频谱分析仪、阻抗分析仪、误码率分析仪。

《信号完整性测量技术》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 综合介绍了信号完整性测量的相关专题。内容包括:高速信号测量技术 (主要是抖动和眼图) ;互连通道测量技术 (主要是背板和电缆) ;接收机测量技术 (主要是工业标准接口和总线) ;电源完整性测量技术 (主要是供电网络和直流转换器) ;信号完整性仿真技术 (主要是信号完整性仿真要点和方法) 五大部分内容。同时详细介绍了相关仪器的工作原理和技术要点, 包括:数字示波器、矢量网络分析仪、频谱分析仪、阻抗分析仪、误码率分析仪。

《信号完整性测量技术》适合从事电子工程和通信工程领域的数字系统研发和测试的工作者, 以及大专院校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电子测量与仪器仪表等专业的师生参考。

篇4:工程测量学习题完整

关键词:工程测量学;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方式

工程测量学是一项特别讲求技术性的学科。通常,工程测量学和控制测量学、摄影测量学等学科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并通过不断的发展,目前已经和工程建设联系在了一起。这项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基础理论和实际应用,因此在这样的教学背景下,也为学生在踏入社会后找到理想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工程测量学课程体系构建

拥有完善的知识框架、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科学的考核制度以及合理的教学评估形式,这都是所有教学课程都应该具备的课程体系。而工程测量学在测量工程专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此项课程的相关研究专家经过多年的研究,现在基本搭建出了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其中实验、理论、实习等教学是构成工程测量学课程体系的主要部分。而在具体的课程安排方面,实验课一共有8学时,理论课最多,一共有56学时,而实习一共有2周的时间。

二工程测量学理论课程和试验课程的内容

工程测量学课程在通过相关专家的建设以后,目前已经拥有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而通过调查发现,工程测量是学生需求量最大的学科之一,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將工程测量学视为最重要的教学课程。鉴于此,相关学者根据工程测量的基本特点,总结出了工程测量学在理论以及试验方面的基本教学内容,具体有:(1)工程控制网布设的理论和试验方法。这两个方面是对测量结果进行合理分析的最为关键的方式之一。而若想在工程测量的过程中对控制网做出完美的设计,那么就一定要熟练的操作好相应的软件,并同时掌握好控制网的设计方式。(2)掌握好在工程设计中对各种大比例尺地形图的运用。若想掌握好此项技术,那么就要对每个阶段所需比例尺地形图的要求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还要通过已经掌握的地形图计算方法,来重点体现出GPS-RTK技术在获得大比例尺地形图当中的重要作用。(3)工程建筑物的施工理论方法。要全面的了解建筑限差的概念,并学会如何合理的分配精度,而若想做到这些,那么就_定要掌握好施工放样和曲线测量的方法。

三工程测量学实习内容以及方式

(1)工程控制网的建立。由于现在很多工程都采用GPS技术来搭建平面控制网,因此学校在进行工程控制网教学的时候,最好将GPS网与附和导线进行完美的融合。对控制网进行两级控制,第一级的控制网要利用好GPS技术,并将每个控制点的距离保持在2km左右,线路长度不要大于3km,之后要通过第一级控制网,再结合全站仪,对工程控制网进行严格的测量。(2)带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获取。在获取带状大比例尺地形图的过程中,一定要利用好GPS-RTK(1+2)技术。同时,还要结合数字化成图软件对带状大比例尺地形图进行精心的设计,而在宽度的把握上,则最好在地形图的两边各自设置50m的长度。(3)线路中线定测及纵横段面获取。把已经设计完的线路进行测定,并从中计算出横断面的具体数据,而使用的仪器通常以GPS-RTK和全站仪为主,在定测的过程中,最为繁琐的环节就是对中曲线段的测设,不过如果采用GPS-RTK技术,可以通过其测量误差不累计的特点来对中曲线段进行测设,这样既简便又实用。现在在对线路中线的测定期间,GPS-RTK技术是被使用率最高的一种测量技术,学生在踏入社会参加工作以后就能够在工作中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因此教师—定要在教学期间重视这种技术的教学工作,从而为学生参加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四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而在工程测量学中,理论教学通常都会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然后再结合教师的板书,并最终组成理论授课、课堂、课后作业等相关部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将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并要多与学生沟通,让他们能够在课堂中尽情的抒发内心的真实想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还要利用启发式教学,把实际应用和理论教学完美的结合,以此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学习内容。而在学生进行实习的时候,要以各种仪器为主要的工具,并通过严格的测量规范制度,再加上教师的耐心指导,让学生自己去做好实践操作,这样就可以很好的体现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为他们将来踏入社会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五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是工程测量学的主要理论考试形式,题型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简答题、案例分析、名词解释等等。而案例分析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分析能力,在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它通常会占据理论总成绩的70%左右。在工程测量学课程设计考核中,考核中,答辩为每个同学对自己的课程设计内容讲解3-5分钟,而老师通常的提问时间为2分钟。课程设计的成绩等同于课程设计报告,其中软件操作占据总成绩的70%,而答辩则占据30%。实习考核主要指的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的实习,及时的解决实习期间所发现的问题以及做出相应的实习评估报告,其中实习总成绩包括技术方案设计,这部分主要占据实习总成绩的20%,同时还包括外业观测成果及质量,这部分则主要占据实行总成绩的30%。

结束语:通过以上内容我们能够了解到,若想创建工程测量学课程体系,就一定要搭建成熟的理论、实验以及实习课程内容,同时还要制定出完善的教学和考核方式。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相关工作者要积极努力,大胆创新,制定出更为完善的工程测量学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从而让我国的工程测量学迈向一个新的高度。

篇5:精密工程测量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尺寸公差带图的零线表示()尺寸线„„„„„„„„„„„„(C)

A.最大极限B.最小极限C.基本D.实际

2、属于形状公差的是„„„„„„„„„„„„„„„„„„„„„(A)

A.圆柱度B.同轴度

C.平行度D.圆跳动

3、圆度与径向圆跳动的区别表达不正确的是„„„„„„„„„„„(B)

A.圆度是形状公差,径向圆跳动是跳动公差

B.两者的公差带形状是半径差为公差值t的两个同心圆。

C.圆度无基准,径向圆跳动有公共轴线做基准

D.径向圆跳动合格,圆度也一定合格。

4、对于径向全跳动公差,下列论述不正确的是„„„„„„„„„„(C)

A.属于位置公差

B.属于跳动公差

C.与同轴度公差带形状相同

D.当径向全跳动误差不超差时,圆柱度误差肯定也不超差。

5、对于端面全跳动公差,下列论述正确的有„„„„„„„„„„„(C)

A.属于位置公差

B.属于跳动公差

C.与平行度控制效果相同

D.与端面对轴线的垂直度公差带形状相同

二、填空题

1.光滑工件尺寸检验标准中规定,验收极限应从被检验零件的基本尺寸向移动一个安全裕度A。

2、绝对测量是指量值直接表示测量结果的测量方法;相对测量指量值仅表示被测参数1

基本偏差的测量方法。

3.测量过程中,环境条件也会影响测量的准确度。因此,在进行测量时,需要考虑温度、湿度、灰尘、震动等客观条件的影响。

4.数字式光学计应根据被测工件正确选择测帽,原则是接触面最小,因此测量圆柱形选择刀口形测帽,测量平面时需使用球形测帽。

5.螺旋式外径千分尺在测量时,会产生零漂,首先需要进行校正值校正。外径千分尺刻度分别显示在水平的固定套筒和旋转的微分筒上,微分筒上每格为mm。

6.内径百分表在测量中,不能直接测量被测参数,所得读数为被测工件的差。其测孔时,需要在指示表指针的转折点处读数。如果被测工件实际尺寸比调零的基本尺寸小,指示表长指针顺旋转,小指针逆旋转。

三、简答题

1、精密工程测量与一般工程测量相比有何特点?

答:(1)大型精密工程的规划设计阶段,要研究地形变及局部重力场不均匀性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

(2)对于有统一工艺流程和结构的大型建筑物,除了建立高精度的施工测量控制网外,还要建立

高精度的安装测量控制网。

(3)精密工程测量要求在控制点上建立稳固的测量标志,并设立强制对中装置;

(4)在精密工程测量中,各种外界影响都要考虑。

总之,在精度方面、所使用的仪器工具及测量方法手段有较大的不同,但没有明显的界限。

2、对于“规范”中没有明确界定的重要建筑物的精度要求,在精度初步选定时该如何考虑?

答:(1)根据工程最主要的目标及不利情况,进行多种模拟计算分析,并结合目前的先进技术能实现的精度而初步确定。

(2)根据类似工程安全运行资料并结合专门分析的结果而认定。

(3)借助于同类工程执行的并已被验证能确保工程质量的精度指标。

3、测角中的照准误差,除了与仪器的质量,操作人员的水平有关外,还与照准标志有关?精密工程测量时,一个好的照准标志应满足哪些要求?

答:(1)其形状和大小便于精确瞄准,(2)没有相位差,(3)反差大,亮度好.四、论述题

简述客运专线铁路精密工程测量体系中“三网合一”的内容、要求以及重要性?

内容和要求:

(1)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坐标高程系统的统一;

(2)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起算基准的统一;

(3)线下工程施工控制网与轨道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的坐标高程系统和起算基准的统一;

(4)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运营维护控制网测量精度的协调统一;

重要性:

(1)勘测控制网、施工控制网起算基准不统一的后果

平面尺度:纵向里程,横向偏移

高程基准:线路纵断面,穿跨越限界

(2)线下工程施工控制网与轨道施工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和测量精度不统一的后果

线下工程与轨道工程错开

篇6:工程测量复习题 (附答案)

一、填空题

1、测量工作的基本任务是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在一般工程测量中,确定地面点的空间位置,通常需要用三个量,即该点在一定坐标系下的三维坐标。

2、水准测量使用的仪器和工具为水准仪、水准尺和尺垫。水准仪按其精度分为DS0.5、DS1 DS3、等几个钟等级。

3、自动安平水准仪的补偿器,比较常见的有两种:一种是悬挂的十字丝板,另一种是悬挂的凌镜组。

4、测量中为了确定地面点的位置,需要进行角度测量,角度分为水平角和竖直角,一般在确定点的平面位置时需要测量水平角。

5、经纬仪的竖直度盘部分包括竖盘、竖盘指标水准管和竖盘指标水准管微动螺旋。为了简化操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新型经纬仪多采用自动归零装置替代竖盘指标水准管。

6、视距测量是一种光学间接测定距离及高程的方法,它是一种利用经纬仪望远镜内十字丝平面上的视距丝(即十字丝的上、下丝)装置,配合视距标尺(与普通水准尺通用),根据几何光学原理,同时制定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高差的方法。

7、测量误差理论主要讨论具有偶然误差的一系列观测值中如何求得最可靠的结果和评定观测成果的精度。

8、由于观测值中含有误差,使函数受其影响也含有误差,称之为误差传播,解决观测值中误差与其函数中误差的关系的定律称为误差传播定律。

9、比例尺是地形测量中的必备工具,它是指图上两点间直线的长度d与其相对应在地面上的实际水平距离D之比,其表示形式分为数字比例尺和图示比例尺两种。

10、水准点事路线高程测量的控制点,在设置水准点时,根据需要和用途可布设永久性水准点和临时性水准点。

二、论述题

1、测量学按照研究范围和对象的不同,可划分哪几个分支学科?

答:(1)大地测量学(2)摄影测量与遥感学(3)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4)海洋测量学(5)工程测量学

2、简述全站仪角度观测的主要误差来源

答:全站仪角度观测的主要误差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仪器误差,二是外界条件引起的误差,如大气折光等,三是观测员的误差。例如(1)度盘划分误差(2)照准部旋转正确性误差(3)基座位移误差(4)望远镜调焦时视准轴变动引起的侧角误差。(5)补偿器倾斜测量误差。

3、简述GPS的主要特点。

答:(1)全覆盖、全天候连续导航定位(2)高精确度三维定位、测速及授时(3)观测速度快(4)自动化程度高,经济效益好(5)能提供全球统一的三维坐标信息。(6)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能好。

4、简述在导线测量中导线的布设形式。

答:(1)闭合导线(2)符合导线(3)支导线

5、GPS控制网的分级及其网行设计。P130-P1326、简述三角高程测量原理。

答:三角高程测量师根据地面上两点间的水平距离D和测得的竖直角a来计算两点间的高差h。用望远镜的十字丝交点瞄准觇标顶端,测出竖直角a,另已知(或测出)A、B两

点间的水平距离Dab,则可求得A、B两点间的高差hab7、简述比例尺精度及其意义

篇7:《行政管理学》复习题附完整答案

一、简答题

1、简述行政领导的授权方式。

答:行政领导的授权方式有授权留责、适度放权、量能授权、逐级授权和追踪授权等方式。

2、简述行政环境的内涵。

答:行政环境是指影响行政系统生存和发展要素的总和,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限之外的、直接和间接影响行政系统生存和发展因素和条件的总称。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限之内的、影响其生存和发展的因素和条件的总称。

3、简述我国预算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 我国预算执行存在以下问题:

一、执行进度偏慢,导致大量的预算结转;

二、收支过程中仍然存在违规行为;

三、预算变更的随意性仍然比较大。

4、简述行政伦理的功能。

答:行政伦理的功能有以下四个:中介功能、规范与约束功能、教育与塑造功能、保证与激励功能、国家认同和民心凝聚功能。

5、什么是行政管理? 答:行政管理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和其他行政组织及其官员,为实现国家和行政组织的目标,依据国家法律,应用法定的行政权力,对国家公共事务和行政组织的内部事务所进行的一系列组织和管理活动。

6、什么是行政改革? 答:行政改革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它包括行政责权的划分、行政职能、行政组织、人事制度、领导制度、行政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等方面的变革。

就改革的基本类型来看,行政改革有调试型、转轨型和发展型改革三种。调试型改革是指发达国家在原有政治、经济框架范围内的适应性改革。转轨型改革是指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中的行政改革。发展型改革是指欠发达的第三世界国家的改革。

7、简述深化行政改革的目标。

答:按照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目标,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8、简述评价政府绩效的价值标准。

答:在绩效管理过程中,针对不同的目标、偏重的标准应各有侧重,但总体而言,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经济。经济指标一般指组织投入到管理项目中的资源量,经济指标关心的是“投入”,以及如何使“投入”以最经济的途径使用,要求以尽可能低的投入或成本,提供与维持既定数量和质量的公共产品或服务。

二、效率。效率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效率关心的是手段问题,而这种手段经常以货币方式体现。效率可以分为生产效率和配臵效率。

三、效能。效能是指公共服务符合政策目标的程度,通常是将实际成果与原定的预期成果进行比较,可分为社会效能和群体效能。

四、公平。公平作为衡量绩效的标准,关心的主要问题在于接受服务的团体或个人是否受到了公平的待遇,需要特别照顾的弱势群体是否得到更多的社会照顾。但公平的价值标准在市场机制中难以界定,在现实中也比较难以测量。

五、民主。政府绩效管理要考虑公众对政府的效率是否满意,考察政府所做的工作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和公众的需要。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越来越认识到,作为服务对象的公民对于政府整体单方上的绩效最具有发言权。

9、简述我国政府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

答:

1、由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

2、由封闭政府转变为透明政府;

3、由权力政府转变为责任政府;

4、由领导型政府转变服务型政府。

10、简述绩效管理的意义。

答:

1、绩效管理为行政管理新模式提供了支撑;

2、绩效管理有利于政府部门间形成竞争机制;

3、绩效管理为行政管理提供了一种管理工具。

11、简述我国行政改革的基本经验。

答:

1、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2、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4、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改革经验和我国的行政精华。

5、坚持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渐进改革形势。

12、简述政府社会管理要实现的三大转变。

答:

1、管理范围由政府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做法转变为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

2、管理模式从“大政府、小社会”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

3、在管理方法上,从以行政方法为主转以法律方法为主。

13、简述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

答:行政管理主要有四项运行职能:一是决策职能。管理就是决策,决策贯穿于管理全过程。无论计划、组织、领导还是控制,都离不开决策。二是组织职能。任何管理目标和任务都要通过组织机构和指挥活动才能完成。三是协调职能。协调活动是行政管理过程的重要环节,每项行政管理职能的开展,都要更好的促进协调。四是控制职能。按行政计划标准,来衡量计划完成情况并纠正计划执行中的偏差,确保目标实现的管理活动。

14、简述我国公务员的含义和范围。

答: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我国公务员不仅包括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而且还包括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民主党派机关的工作人员。

15、西方公务员制度主要特点有。答:

(一)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

(二)强调政治中立;

(三)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四)实行功绩制原则;

(五)强调官风官纪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

16、行政领导的方式有哪些? 答:可从不同的角度对行政领导方式进行分类:

(一)从行政领导工作侧重点划分为:中心式、以人为中心式、人事并重式。

(二)从行政领导作用于行政人员的方式角度进行划分为:强制式、说服式、激励式、示范式。

17、简述行政组织的类型。

答:1领导机构:它统筹全局,是行政组织的中枢、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的关键。2执行机构:是贯彻执行领导机构的方针、政策和决策方案。

3监督机构:是促使行政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忠于职守的重要保障。4咨询机构:是智囊团或参谋机构,由专家学者和有实际经验的政府官员组成,专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咨询意见和解决方案。

5信息机构:是行政组织科学化、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6辅助机构:一是设臵于政府内部的办公厅(室),承担参与政务、处理事务、搞好服务的职能;二是协助首长处理专门或特别事务的办公机构。

7派出机构:它是一级政府按照管辖区域授权委派的代表机构,它不是一级政府机关。

18、简述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之间的关系。

答: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必须适当。一般来说,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成反比,管理幅度越大,则管理层次越少;相反,管理幅度越小,则管理层次越多。但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是由许多相关因素决定的。如还要看工作性质、人员素质、领导能力和技术手段等因素来决定。

19、列举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标准或价值取向。

答:政府绩效管理的价值标准有以下五点:

1、经济

2、效率

3、效能

4、公平

5、民主。

20、简述政策制定的基本流程或过程。

答: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行为过程,有相对规范的程序,一般包括

1、政策议程的建立

2、政策方案形成

3、政策决定

4、政策执行

5、政策评估

二、辨析题

1、政府机构改革的关键是解决分流人员的安臵问题。

答:错。政府机构行政改革的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建立服务型政府。

2、领导决策科学化是决策民主化的重要保证。答: 错。领导决策民主化是决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

3、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那些带有普遍性和公共性的社会问题。

答:对。政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那些带有普遍性和公共性的社会问题,是人们价值、观念、利益或生存条件遭到威胁或损害而出现的问题。

4、科学发展观对行政管理并没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答:错。科学发展观和行政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没有了科学发展观,行政管理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了行政管理,科学发展观只是一张白纸。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行政管理才能充分发挥它的作用,促进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5、管理就是决策。

答:对。管理就是决策”市伟大的管理学大师西蒙提出的观点。他认为,管理,实际

上就是由一连窜的决策所构成的,通过决策的制定、执行和反馈,最终实现了管理的目的和全过程,正是为了突出和强调决策思想作为管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意义,所以,西蒙说,管理就是决策。

6、古德诺被公认为是开行政学研究先河的先驱者;威尔逊创立“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有人称他为“行政学之父”。

答:错。威尔逊被公认为是开行政学研究先河的先驱者;古德诺创立“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有人称他为“行政学之父”。

7、人事管理的职能就是招聘、调配和培训。

答:错。人事管理的职能包括招聘、调配、培训、考核、薪酬、劳动关系管理。

8、行政职能就是行政机关管理好自身的基本职责和功能。

答:错。行政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能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9、首长制优于委员会制,所以,我国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答:错。首长制与委员制各有利弊,我国是实行的党领导下的行政首长负责制。

10、动机是导致个体产生行为的基础和根源。答:错。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基础和根源。11、1978年的分税制改革初步理顺了中央和地方的分配关系。答:错。是1994年。

12、公共领导是行政领导未来的发展趋势。

答:对。公共领导是社会主义中国现代行政领导发展的趋向,同样也是为之奋斗的目标。

13、公务员是指国家行政机关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

答:错误。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14、行政领导应该积极向公共领导转型。

答:正确。我国行政领导应该积极向公共领导转型。

15、公共危机的处理并不需要政府部门的介入。

答:错误。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主体是以政府为主的公共部门,应对公共危机是各级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和责任。有效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要求把危机管理的职能整合到各级政

府与

相关部门的日常工作中。

16、政策合法化指的就是政治正当性。

答:对。不管是合法化还是正当性,关键是政策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所以,合法化的这个法,不仅仅是法律,更是宪法意义上的人民主权。

17、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

答:对。我国宪法把民主集中制作为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组织原则和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确立下来。

18、一般来说,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

答:正确。管理层次受到组织规模和管理幅度的影响,它与组织规模成正比:组织规模越大,包括的成员越多,则层次越多;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条件下,它与管理幅度成反比。

19、社会燃烧理论的创立者是美国著名学者库姆斯。答:错。是国内的一个学者,牛文元。

20、随着公民知识水平的提升,我们并不需要建立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答:错。公民知识水平的提升,有助于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建立,再完善的危机预案,再

充分的资源储备,还是需要人员的启动才能发挥作用。包括举行定期的危机培训,学习公

共危机管理专业知识、总结经验教训。

三、论述题

1、论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的难点与对策。

答:当前我国公共部门绩效管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还不是很成熟,存在一些难点,难点主要表现在:

1.绩效目标的制定存在问题。绩效目标没有把握好标准的高低,绩效目标的制定偏向注重短期目标,忽视长远发展,绩效目标的制定缺乏广泛参与,效果不够理想。

2.绩效指标的设定存在问题。指标设定过程缺乏对环境变量的思考,导致有些地区难以完成,地方政府绩效指标体系中存在“一票否决”指标的设臵不科学。

3.绩效考核过程中存在问题。考核程序没有规范化,容易流于形式;考核方法多为定性,较少定量;考核结果难以兑现;考核过程封闭,缺乏外界监督。

4.绩效管理重评估,轻过程。绩效考核本身的后馈性决定了完整的绩效管理计划应包

括管理过程中的预警指标,而这一点是我国大部分绩效管理计划所缺失的。

5.绩效管理缺乏统一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作为法定依据。公共管理部门在强调提高行政效率时,缺乏具体、可操作性的政策性指导。

优化公共管理部门绩效管理对策:

1.建立完整的政府绩效管理体系。建立绩效管理过程中的内外沟通协调机制、重视公众满意度的测量、适当调整一级首长的任期抑制政绩冲动。

2.加强绩效管理立法工作。从立法上确立绩效管理的地位和权威性、颁布绩效管理工作的制度和规范。

3.完善公民参与机制。重新定位公民的作用、由公民选择、界定绩效考核对象。4.建立健全合理的评估机制。公共机构内部建立完善绩效管理机制,还可借鉴国外思想库发展经验,鼓励发展民间中介评估组织。

5.完善绩效数据收集系统和建设信息公开的电子政府。绩效数据和信息的收集是绩效管理必要条件、电子政府建设可作为改善政府绩效管理的新载体。

2、请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阐述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行政职能模式。

答: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采取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渐进改革方式。

第二、从实际出发、立足国情,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齐步走。

第三、坚持行政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互配合,协调发展,统一于为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服务。

第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

第五,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原则,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改革经验及我国传统的行政精华,但决不能照抄照搬。

如何建设中国特色行政职能模式中的重点:

第一、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总原则是:市场机制能解决的,让市场解决,政府只管市场做不好和做不了的事,政府引导市场,市场调节企业。

第二、理顺政府与社会关系,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实现三大转变:管理范围由政府包办一切社会事务的做法转变为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管理模

式从“大政府、小社会”转变为“小政府、大社会”;在管理方法上,从以行政方法为主转为以法律方式为主。

第三、理顺中央与地方关系,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政府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机制,加强监督管理,确保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地方政府则需要增强大局意识,更好肩负起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宏观政策的责任。

第四、理顺政府部门之间关系,健全部门职责体系。进行科学的职能分解和分析,严格按全责一致、分工明确的原则,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建立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和岗位责任制。

3、怎样理解领导艺术?在实际工作中如何有效运用?

答:行政领导艺术是行政领导者领导方法的个性化、艺术化体现,是行政领导者在工作中结合普遍经验和个人体会而形成的,它属于行政领导方法中创造性、随机性、权变性较强的部分。

行政领导艺术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

1.审时度势,多谋善断。行政领导者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决策,这是衡量行政领导者的领导水平高低的一个基本标志。因而行政领导者在决策时,必须注重领导艺术的运用,即一切行政决策的制定不仅要建立在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的基础上,而且要善于识别时机、创造时机、把握时机;在贯彻执行行政决策时要根据情况和条件的变化,不失时机地对原来的决策予以修改和补充完善,以适应变化了的行政环境。

2.善于用人。作为行政领导者,一是要切实树立起科学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善于开拓创新的同志提拔到各级重要行政岗位上来。二是要具有宽广的胸襟,正确看待部属的历史表现和现实表现,注重工作实绩,不埋没人才。三是要善于用人,辩证地看待部属的工作能力和工作水平,用其所长,不求全责备,使部属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发挥自己的优势。

3.抓关键。行政领导者要善于分清事物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一般而言,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活动中应抓的关键主要包括事关全局的战略决策、纲领性的行政计划、行政组织的建章立制及行政工作的协调监督检查等重要问题。

4.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要做好行政领导工作最关键的因素是做好人的工作,即最大限度地争取和调动相关人员(包括上级、同级、下级和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行政工作的积极性是最重要的环节。

5.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在行政领导工作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一般,使主次配合、协调一致,使各方面的工作有重点、有秩序地向前推进。

6.巧妙安排时间。行政领导者是否善于运筹时间,这不仅是个人领导艺术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关系到事业的成败。因为时间一旦与具体的工作相结合就意味着机会、时机和效率。作为行政领导者既要珍惜时间,又要善于运用时间。

7.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任何行政领导者在进行领导活动时既要坚持原则性,又要有必要的灵活性,即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卓有成效地实现行政目标。

8.适度。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活动中要善于根据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把握最佳适度的领导艺术。这就要求行政领导者说话办事要注意分寸,既要防止急躁冒进,又不能落在时代和群众觉悟的后面。

9.专心务本职。各个行政领导者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和职权范围,都应该专心致志,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要超越职权。

4、如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答:第一,继续简政放权,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1、要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切实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更大程度和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创造良好市场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2、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深入推进政社分开、政事分开,从体制、法制、政策、能力、人才和信息化方面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

第二,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第三,优化行政层级和行政区划设臵。

1、优化行政层级;

2、优化行政区划设臵;

3、深化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基层行政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四,创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1、创新服务和管理模式,优化管理流程;

2、着力建设法治政府;

3、推进政务公开;

4、提高科学决策水平;5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推进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现代化;

6、推进政府绩效管理;

5、联系实际谈一谈如何建立公共危机管理机制?

答:面对现代社会中日益复杂与频繁的公共危机,政府需要在分析公共危机的类型、分级、分期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依托危机领导体制、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公共危机管

理机制,包括预警机制、决策机制、应对机制和善后机制。

一、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建立并完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第一要务,“凡事预则立,不预算则废”,防患于未然。例如2004年12月26日的印度洋大海啸,就是因为危机预警机制的丧失,信息沟通不力,导致地震后、海啸到达前近两个小时内未向居民发出警报,导致约30万人的极大伤亡。对建立公共危机的预警机制包括要

1、制定、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2、制定、健全预案体系;

3、进行信息监测与分析;

4、完善各项基本资源储备。

5、加强公共危机应对的培训。

二、公共危机的决策机制

公共危机是指当组织遇到某种紧急事件或出于某种紧急态势时,为限制危机所带来的危害,在有限的时间、信息、人力资源等约束条件下,打破常规,以尽快的速度做出反应。

1、公共危机决策的原则。权力集中原则;结果优先原则;短期目标优先原则;强制原则;勇于承担风险原则。

2、基本内容。问题确认、目标排序、方案评估与选择。

三、公共危机的应对机制。

主要包括 有信息报告、先期处臵、应急响应、指挥与协调、应急结束。

四、公共危机的善后机制。

公共危机的爆发期结束,并不意味着危机管理过程已完结,其善后管理是整个公共危机管理机制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恢复与重建、调查与评估、学习与改进。

6、请结合中央或地方某一项重大公共决策,论述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

答:例如:2005年8.22煤矿“官资撤股”政策(2005.8.22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紧急通知,强调要认真查处煤矿安全生产和煤矿事故背后的失职渎职、官商勾结和腐败现象。凡已经投资入股煤矿(依法购买上市公司股票的除外)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国有企业负责人,自本通知下达之日起1个月内撤出投资,逾期不撤出投资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处罚。)在 “撤资令” 的9月22日大限到的时候,多地没有一名公职人员主动从煤矿撤出投资,而且“大限”日期犹如橡皮筋不止一次地宽限,直到2006年上半年,还有一些地方有关部门在发红头文件,称“对今年6月再不从煤矿撤资的官员要严肃查处”。这些各具特色的地方“限令”,都突破了国务院规定的最后期限。严肃的国家政令,在执行过程中,变成了可拉可伸的“橡皮筋。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政策决定因素,包括政策的合法性,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的可行性。

(二)政策资源因素,等同于政策执行条件。是指政策执行中所具备的主观条件。政策资源的运用贯穿于整个政策过程,从制定到执行,都面临着如何配给资源和人力资源的问题。

(三)政策环境因素。政策环境是指除政策执行机构自身以外的社会和自然因素的总和,是公共政策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公众态度,执行机构的态度,政府的整合程度,公共管理部门的威信,都是影响政策执行效力的主要因素。

7、联系实际论述加强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建设。

答:公共危机是指由于内部或外部高度不确定的变化因素,对社会共同利益和安全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种危险境况和紧张状态。其影响范围广大,对生命、财产、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和损害,对社会秩序形成巨大冲击,超出政府和社会常态的管理能力,从而要求政府和社会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应对。

要想进一步完善我国突发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强化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意识。目前,我国在社会领域和政府管理层面上,危机意识尚显薄弱。在事件开始出现苗头时,很多地方政府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反应迟钝,对一些明显可能成为危机的问题缺少详细的预警分析,导致政府处理危机事件往往是撞击式的被动反应模式。因此,各级政府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培养危机意识。危机意识是危机管理的起点,也是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各级政府必须要有忧患意识,视危机为开放社会的一种必然现象,是复杂的现代社会系统的常态,“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时刻保持敏感度。其次应创造一种危机管理的文化与环境,加强教育与训练。提高对危机风险源的警惕性,提高处理技能以及在危机中保持良好的心态。同时,把危机管理意识灌输到全社会,对普通民众开展危机应对教育,提高社会的成熟度,从而增进社会抵御突发公共危机的整体水平。

2、健全公共危机应急管理的法律体系。我国目前灾害法和紧急状态法仍呈多元分散态势,针对不同的危机种类基本上都制定了各行业各部门独立的应对性法律法规,但其往往只适用于某种特定危机状态,无法应对复杂的公共危机,从而导致政府在处理不同危机事件时所根据的法律依据有所差异,采取的应急措施也不尽一致。为了使政府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制化,使危机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我们必须健全公共危机管理的法律体系,制定全局性危机管理法律,健全专门性危机管理法律,并建立一套成熟的危机日常管理体系及相关法律支援,建立信息畅通、反应快捷、指挥有力、责任明确的行政应急法律制度。通过公共危机管理法律体系的建设,对全国危机管理工作进行统筹规划,实现危机管理常规化,将危机应急管理纳入法治轨道。

3、建立统一的常设性的危机应急管理专门机构。中国长期以来采用分部门、分灾种的单一灾情救援体制和危机管理模式,并没有一个独立、常设的危机管理协调机构,对复合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显得效率较低,而且不能把危机的前期控制纳入政府长远的战略规划与日常管理中,对可能产生的各种危机缺乏宏观性的总体考虑。相比之下,西方国家依据各自的国情,相继建立了适应本国危机管理的专责管理系统(见表2)。因此,建议在国家层面上建立一个常设的、专责的危机应急管理机构,组织有经验的专家对各类危机开展分析总结工作,在国家安全的高度上制定长期的反危机战略和应急计划,并协调各地区各部门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工作,加强其协同运转能力;在地方层面上建立起与统一应急管理机构相对应的对口管理部门。这样一来,以后再遇到突发情况,就由专门的政府机构来应对,而不是临时搭建一个班子,通过统一有效的管理,形成合力,提高应急处臵效率。

4、建立危机应急管理的社会共治模式。国家公共危机管理强调的是政府的责任和反应能力,但就危机来说,它考验的是整个国家、社会的整体应对能力;面对危机,单靠政府的力量去控制和化解显然势单力薄。因此,政府应与社会各阶层展开全方位合作,建立危机管理社会共治模式。通过加强危机教育,培养大众和企业单位的危机意识、风险防范意识、自救互救知识,提高社会动员能力,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局面,使公众与政府同心同德,休戚与共。

5、完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时,公众对信息的需求迅速上升。透明度越低,危机发生的概率越高,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必须依托统一的信息系统,因此政府应把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危机应急管理中,建立有效的信息收集、管理和发布系统,形成即时的危机反应网络,迅速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加强有害信息的监控和管理,掌握有益信息的发布时机,在危机前防患于未然、预防危机,在危机中区分轻重缓急、及时处理危机。为了控制危机事态,稳定社会秩序,避免社会恐慌,政府必须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塑造开放的信息通道,及时、公正、充分的披露信息。通过公众与政府的有效沟通和信息交流,防止信息的误传和谣言的传播,使公众保持情绪稳定和理解,并提升政府公信力,树立负责任、透明的政府形象。

8、试分析影响政策执行的主要因素。

答:答: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共有三大类,即政策决定、资源和执行环境。

一、政策决定因素。是指经由完整的法定程序,由法定的公共权力主体用自然语言表述出来并昭示公众的、关于某一特定政策问题的具有社会公共权威性的规定。这种规定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直接影响政策执行的效果。(联系实际举例)

二、政策资源因素。是指政策执行中所必须具备的主客观条件,大体可分为:执行经费、执行人员、执行机构、执行保障。(联系实际举例)

三、政策环境因素。是指除政策执行机构自身外的社会和自然因素的总和,是公共政策分析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其中社会因素主要在公众关系和对政策执行的整合程度(公众态度、执行机构的态度、政府的整合态度、公共管理部门的威信等),以及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利益集团、国际势力)。自然因素主要在自然条件的突发性变化。(联系实际举例)

9、联系实际谈一谈为什么要进行行政改革?

答:

(一)行政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要求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促进世界向着和平方向发展成为许多国家政府的重要职能。为此,政府必须对传统行政职能和行政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和变革,以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各国政府管理提出更高要求,为应对全球化挑战,行政改革成为当代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二)行政改革是推动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变化发展的迫切需要

行政改革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求有什么样的上层建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如果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行政改革能增强政府管理活动的公开性和民主性,扩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渠道。促进政府与社会公众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从而较好地调节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

(三)行政改革是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是当代行政管理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各国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目标,需要行政职权合理划分、政府职能的科学配臵、组织机构的精干高效、制度的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而这一切需要通过行政改革才得以实现。不进行行政改革,旧的行政弊端无法克服和消除,新的行政体制不能形成和运作。因此,行政改革是促进和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及现代化的基本途径与重要手段。

10、请结合实际评述我国当前财政体制。

答:

(一)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体制。

(二)财政体制是指国家通过规定各级政权管理财政收支的权限和各企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上的权限,据以处理国家各级政权之间,国家与企事业之间的财政分配关系的管理制度。它是国家财政管理工作中的一项主要制度。

(三)分税制财政体制是在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根据各自的职权范围划分税源,并以此为基础确定各自税收权限、税务机构和协调财政收支关系的一种制度。我国实施以分税制为核心内容的预算管理体制。分税制财政体制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划分中央、地方的支出范围。中央财政主要承担国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国家机关运转所需经费、调整国民经济结构、协调地区发展、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支出以及由中央直接管理的事业发展支出。地方财政主要承担本地区政权机关运转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区经济、事业发展所需支出

2.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收入。将维护国家权益、实施宏观调控所必需的税种划为中央税,主要有关税、消费税、进口产品消费税和增值税、中央企业所得税等;将同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主要税种划为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主要有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等;将适合地方征管的税种划为地方税,主要有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

3.确定中央财政对地方税收返还数额。税收返还额在1993年基数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平均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

4.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以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为顺利推行分税制改革,实行分税制后,原体制分配格局暂时不变,过渡一段时间再逐步规范化。自2003年起,所得税不再按归属划分,而改由中央和地方按一定比例分成。

(四)财政体制的原则

第一,统一领导,分级财政。这是我们确立财政管理体制的基本原则,也是由我国经济制度决定的。

第二,财政管理体制必须与国家政权结构和国家经济管理体制相适应。第三,财权与事权统一,权与责要结合。

11、联系实际论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思路。

答: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新的政治理念,它表明我们党对社会政治发展规律有了新的认识。邓小平同志曾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提出,恐怕再有30年的时间,我们才能在各方面形成一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

制度。《决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极大地丰富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目标的内涵和要求。这个提法,对中国未来的政治发展,乃至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来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什么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是现代国家所特有的一个概念,是在扬弃国家统治和国家管理基础上形成的。首先,它凸显了政权的管理者向政权的所有者负责并可以被后者问责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其次,它强调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等多种力量合作管理的重要性。最后,它把增进公共利益同维护公共秩序放在了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这两个目的的能力是国家治理能力最重要的体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普遍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和实现可持续的稳定。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衡量标准至少有4条:一是民主化。人民成为国家政权的所有者,能够通过合法的渠道直接地或通过自己选举的代表参与决策、执行和监督等国家治理的全过程,并拥有追究责任者的制度化手段。二是法治化。国家政权的所有者、管理者和利益相关者参与国家治理的行为,都应纳入法治化的轨道进行;国家公共权力的运行也应受到宪法和法律的约束;规则和程序之治要代替人治。三是文明化。国家治理应是“更少的强制,更多的同意”“寓管理于服务之中”“更多的对话协商沟通合作,更少的独断专行”“更多的激发权能,更少的排斥和歧视”。四是科学化。各类治理主体拥有更多的自主性,他们履行各自功能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分工程度不断提高,执政党和政府机关协调其他治理主体的能力、进行战略和政策规划的能力不断提高等。

国家治理体系作为一个制度体系,包括了经济治理、政治治理、社会治理、文化治理、生态治理、政党治理等多个领域以及基层、地方、全国乃至区域与全球治理中的国家参与等多个层次的制度体系。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来说,国家治理体系实际上就是我国经济社会管理制度体系,既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制度安排、体制机制。治理能力则是我们运用这些制度和机制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继“四个现代化”后我们党提出的又一个“现代化”战略目标,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为什么要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举世公认。

中国已经进入了从现代化的早期阶段向后期阶段迈进的新的历史时期,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全球化浪潮有力地冲击着现有的国家治理体系并挑战着当下的治理能力,社会大转型推动着国家治理的转型和现代化。

首先,现有的政府强势主导的发展模式难以持续,消极管控的维稳模式遭遇困境难以持续,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的稳定迫切要求国家治理转型。其次,相当数量的资源分配权和行政审批权仍然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地方、基层、企业、民间组织的自主权和自由活动空间不足,自主创新的环境不容乐观,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不足。最后,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导致人的现代化,从而不断推动国家治理制度的现代化。随着义务教育和互联网的普及,中国加速融入全球化进程,青年人群参与政治的愿望和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在接纳政治参与方面的制度容量上以及人们对更高水平的社会公共服务的期望中,现有的国家治理体制还难以完全满足这些需求。

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是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主导的现代化模式使得党和政府在现代化过程中处于关键位臵,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没有国家治理的转型和现代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现代化就难以进一步深入推进;不推进国家治理改革,市场化改革也难以走向深入。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说明我们现存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还相对落后,跟不上社会现代化的步伐。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积极回应,若无这种回应,则可能出现全面的、系统的国家治理危机甚至导致国家治理失败,现代化进程将因此而中断。

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既改革不适应实践要求的体制机制,又不断构建新的制度和体制机制,使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制度和体制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完善,推动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不断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

为此,《决定》就如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作出了总体部署,并提出到2020年,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从统治、管理到治理,进而实现善治,是一次巨大的突破与超越,目标已定,决心已下,步伐已迈出,打造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发展成果必将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12、案例分析题。

农药瓶清理就是我的“一号工程”

—— 一位镇党委书记的自述

在洞庭湖畔的湖南华容县万庾镇,有一支身穿橙色制服、蹬着三轮车的“乡村保洁队”,他们每天穿行于田间地头,负责在全镇范围内收集废弃农药瓶、废弃电池等生产生活垃圾。乡亲们提到这支“乡村保洁队”时都竖起了大拇指,他们说,“乡村保洁队”的“队长”就是万庾镇党委书记蔡智。半月谈记者找到了这位在同事眼中有些“特立独行”的镇党委书记。以下是蔡智的自述。

2006年8月,我出任万庾镇党委书记。上任之初,我也和其他“新官”一样,满脑子想的是“干大事、谋大局”。

直到2007年4月,我到长沙看望一个患病的老同事时,一切才发生了变化。那一年,万庾镇敬老院院长张善坤因鼻癌住进了湖南肿瘤医院。身体强健的老张此时如同一棵风中枯木,被病魔折磨得形销骨立。这次探病的经历深深地震撼了我。离开医院前,我特意请教了肿瘤医院一位老教授。教授和我讲了许多与癌症有关的知识,这位教授告诉我,目前农村癌症多发与环境污染关系极大,尤其是农村随处可见的农药瓶。农药残留的危害不仅从长沙回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没想到平时见怪不怪的农药瓶危害竟至于斯!几天后,我就召开了一次全镇干部大会,决定发动干部们在全镇范围内搞一次入户调查,调查的主题就是农药瓶。为摸清情况,我们在走村入户摸情况的基础上,选取了125户农户进行农药使用情况的全程调查。最后出来的调查结果说出来吓你一跳。根据对125户农户的农药使用状况调查,有80%以上的农户反映,在打完药后就随手将药瓶丢弃,根本不做任何处理。根据实际情况推算一下,全镇6.6万亩耕地一年产生的农药瓶就有80万个。后来,我又让镇卫生院调出了自2003年以来的新农合资料。结果显示,从2003年到2006年,在一个小小的万庾镇,癌症发病竟有147例,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而其中大部分又是与食物、饮水直接相关的食道癌、肝癌等。摸清了情况后,我和同事们一合计,决定必须把清理农药瓶作为镇里的“一号工程”来抓。我们很快成立了万庾镇清理农药瓶的行动领导小组,由我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我觉得清理农药瓶是件大事,不能只限于万庾镇。2007年底,在华容县人代会上,我联合了全镇人大代表,向全县发出一份“倡议书”,呼吁全县所有乡镇行动起来,将农村农药残留整治列入议事日程。下一步,我还打算在万庾镇搞好“四清工程”,就是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和清洁能源。只要我还在镇党委书记的任上干一天,农药瓶清理就是我的“一号工程”,保护好农村的环境就永远是我眼中的“头等大事”。

上一篇:中班体育游戏活动勇敢的小矮人教案下一篇:读书征文作文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