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菁老师“课内比教学”反思

2024-04-21

李菁老师“课内比教学”反思(精选6篇)

篇1:李菁老师“课内比教学”反思

在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里,少数民族的歌舞就象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它深邃莫测、琳琅满目、浩无际涯,李菁老师“课内比教学”反思。藏族歌舞就是其中最瑰丽的珍宝之一,怎样才能引导学生去关注不同民族的艺术,感受它们独特的魅力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综合运用模仿、谈话法,示范法,情景导入等教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教学反思《李菁老师“课内比教学”反思》。同时充分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使之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始学生还有些紧张,但随着课程的进行他们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使他们在爱学,乐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并从中感受藏族歌舞独特的魅力,获得愉悦的审美体验。

篇2:李菁老师“课内比教学”反思

1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总体框架,训练能力

文章分别从四个方面展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每一个自然段呈现一部分内容。教学时,给3-5分钟,让学生充分默读,鼓励学生静下心,走进文字,认真读文,大胆将自己的思考与同学老师交流,教学反思《费娜老师“课内比教学”反思》。在梳理归纳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总体框架。

2抓关键词,学习文章写作方法,体会表达的情感

把握年段特点是对一名教师教学能力及水平很重要的评价标准。高年段教学重点要放在写作方法及体会思想感情上。作者用如诗的语言处处愉悦着读者、学者的眼睛。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说明、抒情、描写等表达方式的交织;对汉字的喜爱赞美之情溢满字里行间……教学中,抓住第一自然段“像……孩子”、“像……鲜花”抓住课后思考题,去品味,适机感情朗读。

3收集资料,美化语言,以情激情

汉字是什么?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教学中,我努力让自己的语言向作者的优美语言靠拢,努力缩小与文本语言的差距。可惜的是,在作者充满灵性与激情的文字面前,我感觉自己的语言是那么灰暗与匮乏。情由心生!因为作者心中流淌着对中国汉字发自肺腑的热爱与赞美。可贵的是,这一点我与作者是相同的。资料的补充丰富了文本内容,有助于重点句、难句的理解,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

篇3:李菁老师“课内比教学”反思

本学年初学校开始推进“课内比教学, 课外访万家”工作, 安排我在全镇交流活动中上一节课。接到任务后我异常的紧张和不安。从教已有这么多年了, 在一年又一年的程式化教学中我发现自己课堂已不能适应学生了。结合每次培训中学习到的创新, 冥思苦想设计出来的教学过程却总是离学生越来越远, 心中没有了收获的惊喜, 山穷水尽的感觉总是压迫着我。更何况这次是全镇交流。按照创新和整合多媒教学技术的理念我又开始了一次苦闷的教学设计之旅。抓耳挠腮、发呆、叹气, 伴随着时间一点一点的流失, 屏幕上却还是一片空白。无奈, 求助于教辅资料、网络上寻求灵感, 同事寻求意见, 却总是找不到适应自己心中那理想的教学设计。“故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难怪古圣人也有这种感觉!

“学生是最懂得他们需要什么的”。在和市教研室专家交流自己的感觉时, 他提醒我该换一换思维。我是不是应找学生一起去讨论一下本课应怎么上?这种思想在我脑海中闪现。可我从没这么做过, 学生能明白老师的教学设计和过程?带着疑问, 无奈之下的我决定试一试。“同学们老师要上一节交流课, 课题是《功》, 你们说说老师这节课应怎么上?”学生一脸愕然, 我的心也随之一沉。他们是学生呀, 他们怎知道一节课应怎么上?“老师, 我不知道什么是功。”一位学习较积极的学生坐在椅子上满脸不解地说。是呀, 教学设计对他们是陌生的。我认识到自己提出的问题太唐突了。“同学们, 我们马上要学习《功》的知识, 请同学们课后预习本节的内容, 下次课上请你们说说你们自学后不懂的地方。”我改变了思维, 决定从了解学生疑问开始。

这节课后我思考, 学生们是不会明白一节课的结构, 他们是学习的主体, 老师应作为引导者。于是我着手设计了这节课的流程。在第二的课堂上, 我告诉了学生设计本课教学的流程。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自学后的疑问, 结合老师大致上的教学过程, 说一说你认为老师应怎样做才能让你去懂得这些知识。教学片刻沉寂后, 一位基础较差的同学居然站起来说:“老师, 您能不能先录下我做事时是怎样在做‘功’, 书上说的概念我看不懂。”我从学生的哄堂大笑中发现了期待。我们明白了, 书中的概念太抽象了, 他们不能从开始学习就带着疑问去学习后面的知识。学生们需要直观。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中, “引入课题”这一环节可以更生动, 更直观一些。“嗯, 老师可以做到的, 我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生活中做功的视频结你们看。”刚说完, 教室里的气氛就开始活跃了。“老师, 您的新课环节中应让我做一个‘徒劳无功’的事”, “老师, 我和‘竹竿’每次比爬楼时我都累得气喘吁吁的, 是不是和做功的多少有关呀, 您讲例题时给算算?”“老师, 我觉得学习概念后应该是我们自己举例哪些事是做了功?”“老师……”在学生们喧闹声中, 我对本课的教学思维渐渐清晰了。这一切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收获得太突然了, 原来这就是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体现。

当我回到电脑前, 整理学生的发言, 备课的思路竟然是那样的清晰。“引入应该是学生感兴趣的视频, 概念应是在他们自己对视频的理解上加以归纳和总结出来的, 我要设计让一位学生随意拿起一件物体, 走到我面前来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 我应设计一些小游戏让他们在欢乐中学习, 例题应体现他们生活中问题……”在交流课上, 学生们的活跃、积极, 学到了知识的那种满足感, 让我感觉到学生们又回来了, 回到了我的课堂中, 课堂中沉闷的气氛消散了, 我心中洋溢着喜悦。

课后我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反思:学生不仅是参与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他们更是老师推进教学手段方法的生力军,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着多重的含义, 我们应要让他们参与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中去, 当我们在经验教学“山穷水尽时, 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在学生这里。现在我每次进行备课时总是让学生先预习, 然后我们共同来备课, 学生的参与度越来越高, 他们经历着双重学习过程。

篇4:我与“课内比教学”

学习结束后,我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冲动——要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回校正好赶上“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活动的开展。我积极参与了第一轮的“比武”——镇内“课内比教学”,以全新的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赢得了镇第一。

镇内“比武”我上的是八年级上册的《落日的幻觉》,这是一篇科普说明文,文中先描写日落时的各种景象,再逐一作出科学解释,使人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也得到要善于观察大自然并对大自然保持好奇心的启发。由于说明文语言较为平实,学生学起来也觉得枯燥乏味,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首先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于是,我设计以“视觉小游戏”导入,让学生从游戏中进入文本。再让学生观赏(多媒体)落日图,学生马上就进入到美的境界,在迷人的景色熏陶下,情不自禁地赞美落日。学生的兴趣激发起来了,再让学生美读课文,结合导学案自学课文。关于文中“幻觉”的内容,是采取描写的表达方式,文字优美,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这部分内容就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完成。在学生明白了落日幻觉的成因后再引出问题:你发现文章内容安排上有什么特点?目的是使学生明确本文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再让学生明白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道理。接下来是小组合作学习,讨论说明方法及作用,揣摩语言,探究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整节课充满了活力。这节课我的设计理念是:努力实现“本色课堂”的“回归学生主体、回归生命本体、回归学科本味”。

第二轮“比武”是2012年3月份,我代表镇参加县中学语文“同课异构”的比武。课题是八年级下册教材的散文《春酒》,因为大家都上这一课,如何从“同”中求“异”,“异”中出“新”呢?我反复琢磨着,这是一篇感情色彩很浓的文章,这类文章适合“美读、细品、赏析”。于是,我就设计引领学生在情境创设中走进母语之美的天地,让学生通过品词酌句,倾情朗读去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怀。学习过程分五步:“猜谜语激趣导入—自主学习识春酒—合作探究品春酒—赏读酿春酒,找乡情—拓展迁移,感情升华。”这一次以学生学得活、学得实,教师教法活、理念新获得县初中语文教学大“比武”的第一。

第三轮是代表县参加2012年4月份全市的初中语文“课内比教学”的大比武。这一次的比武要求更高,竞争更激烈。参赛选手是来自咸宁市6个县的语文精英,参赛内容临时抽签决定,备课时间为半天,教案、课件、说课稿只能在这半天内独自完成。我抽到的是七年级的《安塞腰鼓》,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有着雄浑伟奇的画面,更有着与画面风格一致的气势磅礴的语言,所以我将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欣赏配乐朗诵视频,感受美;自主学习,发现美;品味语言,挖掘美;拓展迁移,抒写美。”整个过程又以“朗读”一线贯穿读、说、析、品、评,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熏陶,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以“讨论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注重學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和学习中的独特体验。这次以出色的“读”与成功的“引”获得了市中学语文“课内比教学”大比武一等奖。

“课内比教学”是一场智慧与能力的较量,给我们提供了自我展示的平台,更是比武的擂台。这一路“比”下来,我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感受到了教改的艰辛。于漪说:“教育的力量来自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能有效地锤炼教师基本功,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目的是增强我们自身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明确教师的努力方向、行动准则。就让我们在“比”中成长,与学生一道成长,在接受教育中感受教育,在感受教育中享受教育,在享受教育中创造教育,做智慧型教师,做专家型教师!

篇5:李菁老师“课内比教学”反思

1、学生大约百分之九十都能记住yellow blue purple,而red green这两个词的记忆有困难,特别是u,r,l,字母学生都掌握不好。

2、教学活动一个接一个,学生都在“动”的`环境中参与活动,没有“静”下心来思考自己哪个词掌握的不好,并且没有独自记忆的时间。

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我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法来到了二班上课。针对第一点,我调整了单词教授的顺序,把难点单词放到了先教的位置,操练时间长一些。针对第二点,在整体领读过后,我问学生“你都会了哪些单词,有哪些还掌握不好?掌握不好的你怎么办?”学生说:“可以问同学,可以问老师”“好,从现在开始,不会的你可以问同学或问老师,看谁在三分中里都能记住。”这三分中里,学生都在积极的问、积极的记,看得我心里好高兴。三分钟过去后,学生争先恐后的说“老师,我都记住了。”“好,老师现在就检验一下你记的结果。”于是通过TPR活动、missing game游戏、给小丑涂颜色活动既起到检测,又起到巩固的作用。从这些活动的过程来看学生非常积极,而且参与面广,这也可以看出学生非常的会,所以才乐于参与。一样作了检测,检测结果是全班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学生都很好的掌握了这个颜色词。

今天的收获是:

1、在单词教学时要事先确定难点词,提前想好教授难点词的办法。

2、在今后教学中多关注学生的记忆情况。适当给学生思考和记忆的时间。

篇6:课内比教学反思材料

陈家冲小学:杜晓燕

自从学校开展“课内比教学活动”以来,老师们精心筹划,积极准备,根据活动的要求进行了教学大比武。在比武过程中,我严格按照说课、观课、评课、议课四个环节落实到位。同时在比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有很多地方做的不好值得反思:

说课:教学目标定位不科学,过于笼统,没有细化,学生操作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尤其听了赵祥老师的指导讲座后,更觉得目标不具体,空话、大话太多,不易操作,不能有效落实,;教学方法归纳不准确,太拘泥于形式,在授课过程中不便灵活运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比较清晰,但衔接不自然,不连贯,略显生硬,前后知识点不能融会贯通;预期效果估计不足,尤其是课堂上学生的生成问题老师没有预设到。

讲课:我执教的是一篇略读课文《青山不老》。在课堂上,师生互动的形式很死板,仅限于问答式。因此,学生的回应数不高,绝大部分学生不敢也不愿说,尽管老师乐教,但学生不乐学,课堂气氛非常沉闷。由于教师讲授的内容过多,导致时间划分不恰当,特别是课堂检测这一环节显得匆忙,目标达成度不高;教学过程也不流畅,学生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教师只有唱独角戏,导致学生的话语权不够充分,学生理解文字的时间也很短,往往一个问题提出后,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教师就直接说出了答案,不能产生良性互动。虽然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听说读写都得以训练,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但各环节如蜻蜓点水,只求表面甚解,不能深入透彻的理解文本内容,目标达成效果不佳。

观课、议课:由于本人平时疏于学习,致使在观课时抓不住要点,观察得不够仔细,还停留在传统的观课模式上(面面俱到)。因此在议课的时候,仍然习惯用“大概、差多、大约、部分”等比较模糊的词语进行统计,缺少精确的数据和例证,缺乏说服力。

总之,此次活动的开展,虽然忙、累,但大家都有同感:值!因为在这次活动中,老师们不只限于以往的讲一节课,而是从理论上充实了自己,提高了教学能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上一篇:庭院绿化设计方案下一篇:研究生班长竞选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