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调查报告

2024-04-14

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调查报告(通用8篇)

篇1: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调查报告

一、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是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人口形势发生了变化,需要建立能够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新机制,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调查报告。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全面推行计划生育30年来,我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有效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就是说,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主要任务将从降低生育水平转移到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上来,由于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群众生育意愿与国家生育政策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低生育水平面临差较大的反弹压力。同时,妇女总和生育率已经接近更替水平,下降的空间非常小。而人口基数比较大,即使是在严格执行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情况下,未来十几年全国人口每年仍将以1000万的速度递增,人口过多仍是我国长期面临的首要问题。伴随着低生育水平的到来,相继发生了一系列新的人口问题,流动人口日益增多,离岗职工日薄西山日趋复杂,未婚青年怀孕甚至非法生育时有发生,老龄人口日渐增长,出生人口性别比居高不下等等,为此,必须建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的新机制。

(二)社会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需要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制进行相应的改革。一九九二年,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这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势头影响到各行业、各地区、各部门,当然也会影响人口再生产的整个过程。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管理机制,对短期内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效果突出,但对长时期稳定低生育水平还需要探索;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得心应手,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则不很适应。因此,必须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放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中,对现行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机制实施综合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工作机制。

(三)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自身发展,需要实行综合改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创新的历史,长期以来,各地计划生育工作者勇于实践,不断改革。在总结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其核心内容是:坚持“三不变”,落实“三为主”,推行“三结合”,实现“两个转变”,达到“一个目标”,综合治理人口问题道路的探索,并不意味着改革的终结,而是把改革从局部向整体拓展,由单项向综合深入,将宏观政策向微观政策机制落实,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准确把握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内涵和外延

综合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稳定低生育水平,也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综合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任务来进行。

综合改革的目标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即“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从工作机制这个角度来理解,这五句二十个字都有特定的含义,并且各有侧重,形成一个具有密切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要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治建设,建立健全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制体系,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的力度,增强干部群众的法律意识,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实现“法律完备,执法公正,监督有效,管理科学,调控有力,方便群众”。村(居)民自治是基础,要切实下移工作重心,建立以村居为主的基层管理和服务网络,积极推进村民自治建设,充分发挥基层计生协会和其他群众组织的作用,实现村居一级“有人管事,有钱办事,照章理事”,优质服务是手段,要广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基础知识的公益性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行动,着重做好以技术为重点的优质服务,实现“宣传教育服务科学、实用、乐于接受,科学技术服务安全、适宜、体贴入微”。

政策推动是关键,要建立完备的调控体系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全面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计划生育奖励,建立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社会经济政策,努力建立全民社会养老保障体制,综合治理是核心,各级党委、政府协调有关部门,动员全社会力量实行综合治理,做到“全社会树立综合治理意识,党委、政府做到综合决策,各级各部门采取综合措施,社会经济人口实现综合发展”,调查报告《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调查报告》。

综合改革的特点是综合性和制度性。一是综合改革以“综合”为改革思路,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它有别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历次单项管理机制的改革或某些具体措施的改革。如:1995年国家计生委开展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试点、1999年国家计生委开展的“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2003年国家计生委启动的“关爱女孩活动”等等,都是局限于某一个方面的探索和改革。综合改革是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机制、保障机制、考核评估监督机制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当然也是对以前历次单项改革的继承和发展、总结和提升。二是综合改革以建立“新机制”为目标,具有制度性的特点。这就有别于1983年国家计生委总结的“三为主”方针,也有别于1994年国家计生委推广的“三结合”经验。综合改革使这些工作方法,工作途径等宏观性的东西具体化、制度化,从而把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落实在具体工作中,落实在工作机制中。制度建设具有长期性、稳定性、根本性,这种新的工作机制一旦建立,不会因为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不会因为领导人或领导人注意力的变化而变化。这是新时期坚持具有中国特色综合治理人口问题道路的保证,是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当前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上存在的误区:一是认为综合改革是一句口号,是一个标签,是一种政治时髦,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哪里需要就往哪里贴;二是认为综合改革是一个筐,它涵盖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什么就装什么;三是认为综合改革是新瓶装旧药,无非就是把以前的改革和提法重新包装一下;四是认为综合改革是一场运动,是一段阶段性的工作,时间到了,运动就结束了。

(二)工作态度上出现的问题:一是“不动”,有的地方采取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强调人口形势严峻,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任务大,工作基础不好,没有精力开展综合改革,或者强调人口形势比较好,工作机制比较健全,工作效果比较明显,没有必要开展综合改革;二是“被动”,有的地方采取被动应付的态度,综合改革没有计划,没有部署,也没有检查,上级来了就汇报,上级催了就写材料,推一推动一动,或者满足于召开一个会议,成立一个小组,下发一个文件,就万事大吉。三是“盲动”。有的地方虽然热情很高,没有计划,没有方案,没有目标,不了解综合改革的要求,不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又不了解工作实际情况,凭热情、凭印象、凭想象进行综合改革。

(三)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差距:一是满足于试点,没能在面上推开;二是满足于解决具体问题,没能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三是满足于某一个方面的改革,没能扩展到整个机制的创新。

四、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着力点

(一)要广泛宣传。综合改革不是关起门来搞改革,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协调组织各个相关部门积极参与,上下配合,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群众参与改革的平台。既要大力宣传本地的综合改革工作,及时进行信息交流和信息反馈,及时总结推介突出的典型和成熟的经验,向外界展示综合改革的成就,又要大力宣传介绍外地的好做法、好经验,善于博采众长,把外地的成功经验拿来为我所用,降低综合改革的成本,加速综合改革的进程。

(二)要继承创新。综合改革绝非对过去的全盘否定,要认真总结过去形成的工作经验和做法,加以整合和提升。要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边推广,让计划生育工作影响千家万户,涉及方方面面,不能凭经验、拍脑袋,盲目冒进,急于求成。要坚持先点后面,先易后难,先立后破,循序渐进,正确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既要巩固已有成果,又要注意新的探索。

(三)要积极稳妥。要用综合改革统领并推进整个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把改革与发展,稳定统一起来,做到在稳定中抓改革,在改革中促发展,在发展中深化改革。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来决定综合改革的内容和步骤,改革方案一定要思路清楚,便于操作,摊子不能铺得太大,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千万不能一哄而起,搞形式主义。

(四)要循序渐进。综合改革是新生事物,是探索、是创新,没有现存的模式可以遵循,但也不能信马由疆,盲目行动。必须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的要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的综合改革方案,制定具体的综合改革项目文本,按照项目文本的内容,实施步骤稳步推进,再通过改革实践丰富和完善项目文本,做到规范操作,有序推进。

(五)要保障经费。各地要对综合改革的项目进行科学预测,年初财政预算时要增设综合改革项目经费,做到专款专用。特别是涉及到育龄群众利益的改革项目,既不能因经费紧张而草率取消,也不能在没有经费渠道的情况下盲目上马,要量力而行,取信于民,建立推动综合改革的投入保障机制。

(六)要加强评估,建立完善科学系统、完善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改革考核、评估和监督机制,按照综合改革项目文本设置的目标定期进行阶段性评估,推动综合改革健康发展,按照“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简便易行”的原则,减少考核层次、次数和内容,把基层的注意力和工作重点引导到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提高工作水平上来,为综合改革松绑。综合改革的情况要纳入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的重要内容,作为创建优质服务单位的重要举措,鼓励基层自觉实行综合改革。

篇2: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调查报告

面对庞大的人口规模、复杂的人口结构、固有的偏好形成的多样化需求,如何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健全新的工作机制,整合现有社会资源,构建一个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人口生存与发展环境,为县域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与保障,成为宜宾县近年来一直在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现状与成效

宜宾县辖26个乡镇,535个行政村,41个社区,幅员面积2964平方公里,总人口103万,其中已婚育龄妇女20万人。通过实施人口计生综合改革,人口出生率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18.58‰降至9.5‰,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2.15‰降至3.5‰,近三年来符合政策生育率在88 %以上,稳定了低生育水平,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促进了宜宾县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先后荣获“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科技工作先进县”、“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宣传工作先进县”、“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四川省十五计划生育先进集体”、“四川省村(居)民自治先进县”、“四川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等殊荣,并连续8年获得全市人口计生目标考核一等奖。

二、做法与特点

2001年以来,建立和完善了以宣传教育为先导,依法行政、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计生工作管理运行机制。(一)强化“四个意识”,推进“四个”转变。一是强化法制意识,推进由行政管理向法制管理转变。在工作上由处罚多生向奖励少生转变,行政手段上从管理、指令、强制转变为服务、指导、合作。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文明执法,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二是强化人本意识,推进由政府要求向群众需求转变。充分尊重育龄群众的主人翁地位,进一步强化人本意识,把育龄群众由管理对象变为服务对象。坚持育龄群众为中心,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强化发展意识,推进由单一重视数量控制向全面解决人口问题转变。推动人口和计生综合协调、综合治理,严格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分布、性别比、人口老年化,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计生工作长足发展。四是强化开放意识,推进由部门管理向综合治理转变。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力量,实施人口计生综合治理,学习和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接受各方支持和监督,建立开放型的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关,主动融入市场经济潮流中。

(二)深化“四项改革”,完善保障体系。一是改革工作机制。建立“政府公告、部门宣传、司法强制”的行政执法机制,“按需服务、质量管理、群众满意”的优质服务机制和“政府主导,部门为辅”的利益导向机制。二是改革投入机制。加强经费管理改革,改政府投入为“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参与为辅”;改按人均拨款为“项目管理,定额补助”,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三是改革用人机制。从强化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入手,改行政管理为主任(站长)负责制;改“铁饭碗”为公开选拨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改“大锅饭”为绩效优先的分配体制;改村计生干部兼职为一村一干。四是改革考核机制。在考核形式上改单一考核为党政、部门、业务“三线”捆绑考核。在考核内容上,改人口计生指标考核为人口计划和生殖保健服务、术后随访服务、奖励政策落实以及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满意度的综合考核。

(三)实施“五大工程”,健全服务机制。一是实施群众自治工程。全面推行“两包一挂”责任制,充分利用人口计生协会广泛开展“七上门七到家”活动,为群众提供生产、生活、生育服务,初步形成了“村两委负总责,协会担重任,群众做主人”的良好的自治格局。二是实施优质服务工程。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建立“公共投入、质量管理、按需服务”的技术服务新体系建设。扎实开展QC活动课题攻关,大力开展“品牌服务”、“承诺服务”、“特色服务”。三是实施生育文化工程。打造远程教育平台,组建远程教育专家辅导员,广泛开展融宣传、管理、服务、自治、活动“五位一体”的生育文化小区、生育文化中心、生育文化大院的建设。四是实施利益导向工程。坚持以少生快富为抓手,着力构建“以依法兑现奖励为基础,以整合部门资源为重点,以计生“三结合”为手段”的利益导向机制。五是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健全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利用人口统计、生殖健康、流动人口管理“三个”信息平台,开展对人口信息管理、群众生殖健康、流动人口管理“三项”服务,实现了统计信息与技术服务和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共享。

三、启示与思考

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精神,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新农村为重点,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目标,不断探索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在“深化改革、夯实基础、强化措施、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全面提升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

(一)提高思想认识,进一步加强人口计生工作领导。要充分认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我们面临的难得机遇和有利条件,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坚定性、自觉性,坚持并发展在实践中长期积累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真正把各项工作部署落到实处。要始终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切实把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作为一把手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一把手要亲自搞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亲自研究重大问题,部署重要任务;亲自协调相关部门,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亲自督促检查,抓好落实。要进一步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和“一票否决”制度,确保人口和计划生育各项任务的落实。以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经济社会政策环境、解决基层实际问题、保障财政投入等为重点,明确部门职责和任务。要改革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考核机制,改善检查方法,建立健全可衡量、可操作、可落实的科学简便的考核指标体系,实行综合考核与个性化考核、考核评估与指导工作、半年年终检查与平时抽查相结合,加强监督考核,严格逗硬奖惩。对重视不够、措施不力、弄虚作假、敷衍塞责造成人口失控的乡镇和部门,依法依规予以查处,该警告的实行警告,坚决实行“一票否决”。

(二)深化综合改革,进一步探索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要进一步按照“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要求,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一是要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和《四川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切实做到严格执法、依法行政,切实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对违法生育的处理力度,严格按标准和程序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是党员、干部的,依纪依法从严惩处,一律开除公职。二是要进一步深化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纳入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切实将工作中心下移到村(社区),把计划生育的根基建立在村,使村社干部成为计划生育工作的骨干。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章程》和《村民服务协议》,使群众成为计划生育的主人,提高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三是要进一步加强服务站(室)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能力,适应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满足群众生殖健康需求。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软件资料,不断巩固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成果。四是要进一步建立和落实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继续推进计划生育“三结合”,认真落实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以及长效节育措施奖励制度,逐步推进“少生快富”工程,积极探索建立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节育手术保险、城市计划生育夫妇年老一次性奖励制度,真正使计划生育家庭“政治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生活上受保障”。五是要进一步强化计划生育部门责任制。充分履行人口和计划生育职能职责,明确分管领导,专兼管人员,落实必要的经费,特别是“三结合”和流动人口管理职能部门,必须切实履行好职责,加强协调和配合,完成好任务。把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部门责任制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对工作不到位、措施不得力,影响上级对我县考核的,或者本单位、本系统有职工违法生育的,给予“一票否决”。

(三)夯实基层基础,进一步规范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切实稳定计划生育干部队伍,充实计生服务站人员,落实服务站人员的待遇。加强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计划生育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法律意识,从而适应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需要。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强化行业作风建设,树立人口和计划生育队伍的良好形象。二是要进一步加强业务建设。按照法律法规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宣传、统计、财务、政策法规等方面的业务,努力提高统计质量,规范执法文书,切实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进一步加快和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平台开展育龄妇女管理、人口发展趋势预测、技术服务管理,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管理科学化。三是要进一步加强村级管理,完善村级管理和服务职能,强化对村计划生育副主任的培训,提高村级副主任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四是要加强计划生育协会建设,充分发挥计生协会的纽带和桥梁作用。

篇3: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调查报告

一、当前人口计生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现居住地管理体制下统计管理对象界定模糊的问题。

人口计生工作实行现居住地管理服务为主的工作体制是为适应人口流动、迁移频度加大而进行的一项管理体制创新。然而这种管理体制的变革, 导致了人口计生统计工作出现许多复杂的问题。从目前多数地方人口计生统计改革的通行做法看, 为体现现居住地管理体制的要求, 统计对象由“户籍人口”逐步向“常住人口”统计进行转变, 普遍实行“以房 (居住) 定人”的口径, “户在人不在”的人员不再作为统计对象。这种变革, 积极之处在于可以解决一部分在户籍地难以管理到位的人户分离对象, 促使现居住地人口计生部门将其纳入本地管理。然而通过近几年的实践证明, 其不足之处仍相当明显, 关键问题在于统计对象的统计标识不唯一, 给实际工作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和混乱因素。原先“以户籍定人”的优势在于户籍地的唯一性, 管理上界线清楚, 而“以房 (居住) 定人”却不具备唯一性特征, 一人可以多房居住、可以换房居住、可以随处租房居住, 客观上使得人口计生工作人员在管理界定上无法确定工作责任, 也给一些政策外生育人员留下了管理空档。由于严格的目标考核责任制度, 为撇清责任, 户籍地与居住地之间, 或不同的居住地之间出现推诿扯皮现象, 无法追究管理失职责任, 实际上造成“大家都管却都不管”的现象。

2、统计指标体系狭促与开展人口发展研究不适应的问题。

人口计生部门更名后, 职能范围进一步拓展, 对人口问题以及人口与经济、社会各方面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职责。然而, 更名至今, 人口计生统计指标设置变化不大, 仍以与计划生育相关的指标为主, 极少涉及人口总体、结构方面的指标。现行的人口计生统计指标体系, 注重统计人口的数量指标, 却忽视统计人口的素质、分布、迁移等指标, 更没有统计体现人口与经济、社会相关内容的综合性指标, 使人口研究缺乏可信的数据支撑, 也使得人口计生部门职能转变在地 (市) 一级层面以下成为空谈。

3、数据信息采集方法和渠道过于繁杂的问题。

多数地方在坚持原有信息采集渠道的基础上, 将过去单一的纵向采集变为纵向与横向结合采集, 通常做法是坚持人口计生专门上门登记的主渠道, 实行公安、民政、卫生、工商、建设、房产、物业等部门定期信息通报制度。这种做法的优势在于利用各部门的管理服务信息, 多层次弥补计生专干单一采集的不足, 更好地完善人口计生信息数据;不足之处在于通报层面过于复杂、通报信息流转速度缓慢、信息口径不一致。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信息口径的差异, 以及部门通报的数据信息量极大、基层人口计生部门信息处理能力有限等原因, 许多数据信息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同时, 基层统计人员疲于部门信息核对、补充, 影响了其他工作的开展。

4、人口计生信息化系统功能薄弱的问题。

目前, 各省、市基本建立了人口计生管理信息系统, 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人口计生信息, 较之过去极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但是由于统计制度设计本身的缺陷和系统开发投入的不足, 管理信息系统功能仍相当薄弱, 只能满足日常计生工作统计、查询、简单数据分析要求;而且, 信息系统运行速度慢, 数据开放度不高, 各地信息管理系统不统一, 与其它相关部门信息系统不能很好整合, 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资源共享相差甚远。

二、建立人口计生复式统计工作模式的构想

1、人口计生复式统计模式的基本概念

所谓“复式”统计, 是借鉴会计学中的“复式记帐法”, 把各地统计对象的人口, 按照户籍和居住双重标识进行登记, 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户籍地与居住地同步统计, 以期达到人口信息数据的完整、连续、共享、互相验证。人口统计对象一般可划分为四种情形:本地户籍常住人口、本地户籍流出人口、异地户籍常住人口 (居住半年以上) 、异地户籍暂住人口 (居住半年以内) 。在日常统计工作中, “本地户籍常住人口”因户籍与居住一致, 即由该户籍所在地管理统计, 而“本地户籍流出人口”、“异地户籍常住人口”、“异地户籍暂住人口”, 则由户籍地和现居住地根据管理服务职能不同, 相应变更管理服务信息。一般方式是:利用人口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 由居住地负责登记和变更居住本地后发生的信息, 户籍地人口电子档案自动接收同步信息。对于发生办证审批、奖励、抚养费征收等信息, 由办证所在的户籍地负责变更人口电子档案, 居住地自动接收同步信息。复式统计模式下, 各地的人口计生数据, 可根据需要随时按户籍口径或居住口径进行统计。

2、人口复式统计模式的具体做法

(1) 改变单一口径数据概念, 各地将辖区人口按户籍和居住双重口径进行分类。按照分类结果, 在人口信息系统数据库中, 对所有人口按“本地户籍常住人口”、“本地户籍流出人口”、“异地户籍常住人口”、“异地户籍暂住人口”设置数据字段标志。每一个人在某一时点只能选择一种标志类型。

(2) 各地负责及时处理所有居住本地人口的信息数据变更工作。 (1) 对于户籍在本地且居住本地的, 直接由本地管理和进行信息登记变更。 (2) 对于户籍不在本地居住本地的人员, 首先向其户籍地申请共管其人口计生信息电子档案 (以电子签名方式记录) , 经户籍地网络授权后, 由现居住地负责今后日常管理服务信息的变更。所有变更的内容, 实现两地网络同步。如果户籍地没有电子档案或未取得网络授权的, 居住地直接登记变更信息后, 由信息管理系统按照身份证号码归属地, 自动发送变更信息的电子通报至其户籍地人口计生部门。 (3) 对于本地户籍流出人口, 如接收到其现居住地人口计生部门网络申请电子档案共管的, 批准授权其更新日常管理服务信息, 本地负责对有关行政审批事项、抚养费征收等信息及时更新。居住地负责日常管理服务信息变更。 (4) 居住本地人口, 如更换变更居住地的, 向户籍地退回共管电子档案, 并告知变更后的下一居住地详细名称, 结束档案共管。

(3) 各地根据数据库中的四类人员情况, 进行相关人口计生数据统计。一是按户籍口径统计, 即只统计标志为“本地户籍常住人口”、“本地户籍流出人口”类型的人口信息, 二是按居住口径进行统计, 即统计标志为“本地户籍常住人口”、“异地户籍常住人口”、“异地户籍暂住人口”类型的人口信息。可以随时按两种甚至两种以上口径进行有关人口数据统计。废除人口信息系统之外搭建的流动人口信息通报平台, 将其功能融入新型人口统计信息系统。取消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以户籍地人口信息电子档案替代婚育证明。取消纸质流动人口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 以居住地的避孕节育变更信息为准。

3、复式人口统计模式的优势

(1) 可以避免单一口径下的数据完整性缺陷。特别是可以保证每个人口在其户籍地信息的准确性、连续性, 即使居住地频繁变更, 每个人口在其户籍地始终可以保留完整的个人信息, 避免了现居住地统计下因居住变更发生的数据缺失。而对于居住地而言, 任何一个外来人口, 都可以从其户籍地调查到完整的个人信息, 避免了对外来人口情况掌握不清的现象发生。

(2) 有利于人口计生部门更加准确掌握实有人口数据, 解决数据不实问题。一些地方为防止人口计生部门统计数据重复或担心计生管理不到位, 至今仍按户籍为主统计人口, 尤其是对外省、外市户籍人员即使购房长期居住, 也只是按流动人口登记。复式统计可以随时进行人口数据的户籍地与居住地的相互验证, 如同会计记帐中的借贷平衡核对, 可以很好地解决的这个问题, 可以更准确地分析、评估人口生育、迁移现象, 能更真实地掌握一个地方实际居住人口数量及构成, 以及居住人口计生管理服务落实情况。

(3) 有利于真正推动“一盘棋”工作格局的形成, 防止推诿扯皮。复式统计模式可以更加紧密切合居住地、户籍地的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 某种程度上可以遏制相互推诿现象, 人口信息共管期间, 实际形成了户籍地与居住地数据共享、相互监督、协同管理的工作模式, 促使居住地将外来居住人口及时纳入本地管理服务范围, 居住地对户籍地的信息通报也可以更加直接有效。

篇4: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调查报告

【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劳动人口结构老化

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

197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将计划生育正式定为我国的第一项基本国策,2001年成为国家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和制度措施等的主要意义是有效的控制人口增速过快的情况,以防人口过快增长影响国家经济的发展,破坏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及环境和资源的不足而引发的矛盾。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和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

二、计划生育政策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计划生育政策加速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计划生育实行以来,我国生育率显著降低,而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死亡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降低,形成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格局。低生育率、低死亡率是老龄化社会的特征之一,也是产生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原因。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同时,计划生育政策使生育率持续保持较低水平,再加上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庞大,因而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进程正在加快。

计划生育影响下的人口老龄化产生了空巢、家庭照顾老人功能弱化等问题,使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都受到很大影响。

三、计划生育政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计划生育影响下的劳动力结构老化的问题

从经济学上讲,劳动力供给直接的取决于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年龄人口规模。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直接推动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老年人口数量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由于出生率的降低,使其后代人口数量急剧减少,这一人口结构格局和趋势直接改变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和结构。即便我国劳动力的总量不减少,未来年轻劳动力的供给将逐渐萎缩。

2.计划生育影响下的老龄化导致创新精神衰退和技术进步缓慢

最具革命性,最富于创造力、激情和想象力的无疑是年轻人。年轻人具有最强烈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以及蓬勃的精力。随着新生人口数量的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的进一步发展,劳动力的老龄化程度就会会相应提高。在目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的时代背景下,年轻劳动力的缺乏,对于一个国家的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实现工业化到信息化的转变,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都可谓是一种严酷的挑战。

四、解决措施

1.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实施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闭幕,会议决定:“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这是继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的又一次人口政策调整。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将有利于优化人口结构,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减缓人口老龄化的压力,促进人口的均衡发展,促进家庭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

全面放开二胎政策,能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问题。最直接的变化就是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人口出生率上升,在未来增加年轻劳动人口的数量,从而解决由于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带来的劳动人口年龄结构问题,提高劳动生成率和年轻人在整体人口中的比例,推动科技的创新和经济的发展。

2.完善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险,让老人老有所依

在人口老龄化的今天,我国的社会保障和养老保障,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很大,经济力量有限不是借口,人口基数也不应成为借口,我们的国家不能让这些为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工作半生的人老无所依,老无所养。本文认为,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社会保障和社会救济,进一步完善和养老保险,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服务水平,增加投入力度,真正做到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

参考文献:

[1]郭志刚.对中国1990年代生育水平的研究与讨论[J].人口研究,2004(2) :10-19.

[2]高文力,梁颖.试论时期总和生育率、终身生育率与政策生育率的关系[J].人口学刊,2012(1) :3-11.

[3]马骁骁.从人口老龄化看中国未来计划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原因的实证分析[J].经济视角,2010,(5).

[4]王宇鹏.人口老龄化对中国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1).

[5]魏下海,董志强、赵秋运.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劳动收入份额:理论与经验研究[J].南开经济研究,2012,(2).

[6]原新,石海.中国出生性别比偏高与计划生育政策[J].人口研究,2005,(5).

[7]《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分析及对策》;王海滨 华中师范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8]谢安.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变化趋势及特点[J].统计研究,2009.8.

[9]王金营.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评估[J].中国人口科学,2008.5.

[10]王金营,赵贝宁.论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与调整———基于公共政策视角[J].人口学刊,2012,(4) :81-89.

[11]顾宝昌.二胎政策完全有条件在全国广泛推行[J].商务周刊,2010,(5) :80.

作者简介:

篇5: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调查报告

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

——全省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工作座谈会汇报材料

汉中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根据省上安排,现将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综合改革有新要求。

今年7月全省人口计生综合改革会议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市委、政府领导充分认识到人口计生综合改革新机制建设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上台阶、上水平的重要举措施。市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亲自带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同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人口计生干部及部分计生户座谈,广泛征询各方面意见建议,先后召开了人口计生领导小组成员部门会议、三长会议(县长、主管县长、计生局长)、市级四大班子主管领导联席会议、常务会、常委会,客观分析全市的人口计生工作形式,针对面临的问题和困难以及新的任务,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了开展综合改革,建立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上来。二是强化政府行为,切实转变领导方式。我们把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纳

入社会经济改革的全局和党委、政府重大事项督查内容,坚持人口计生工作综合决策和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在领导行为上重点实现了“三个转变”。即:在人口计生工作目标责任定位上,由以往只对出生人口控制结果负总责转到对当地人口计生事业改革发展和建立新机制负总责;在领导方式上,由只重视计划生育部门的作用转到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参与配合、齐抓共管、综合施治;在领导作风上,由原则领导转到具体领导上来,切实解决影响人口与计和一工作,尤其是影响综合改革深入开展的具体问题。三是确立改革思路,加强对综合改革工作的全面指导。市委、市政府制发了《汉中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新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确立了我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新体制机制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保障措施,重点要建立统筹决策、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宣传向导、村民自治等六个机制,并以组织保障、经费保障、目标责任绩效考核等三项制度为措施确保实施意见的顺利进行。

二、出台文件,综合改革环境优化。

市委、市政府坚持人口与经济社会综合决策,坚持走采取综合措施,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道路,不断健全管理体系,理顺管理关系,提供政策支持,逐步完善各项管理机制。出台了八个文件来决策综合改革:一是《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新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要建立统筹决策机制、依法行政机制、公共服务机制、宣传倡导机制、利益导向机制、村(居)民自

治机制等六个机制。二是《成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领导小组的通知》,将市计划生育领导小组更改为市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领导小组。三是《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领导小组成员部门工作职责》。将市委办、政府办等31个部门职责明细化。四是《建立全市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实施意见》。围绕计划生育家庭在养老保障、抵御风险、奖励优惠、成才就业、优生健康、家庭致富等六个方面,建立起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为各项奖励优惠政策的落实兑现提出了保障依据。五是《市级领导、部门联系县区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制度》。确定了市级领导和部门领导要定期或不定期到所联系县区开展人口计生工作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县区人口计生工作的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和重大举措,参与县区人口计生工作的重大活动,帮助县区确定人口计生工作发展改革思路和重大目标任务,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督促检查所联系县区贯彻落实中、省、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决策部署情况,科学指导县区人口计生工作健康发展等主要任务。六是《严格实行领导干部计划生育工作问责制度》。进一步明确了党政主要领导在任期内所在地区工作滑坡或问题严重,不予提拔,并实行问责;对当年未完成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任务,人口和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不到位,发生计划生育重大责任事故和行政执法恶性案件的县、乡,坚决实行“一票否决”。是稳步推进人口计生工作的组织保障、政治措施。七是《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起了

“政府领导、部门配合、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保障有力、严格考核”的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新机制,形成了“部门联动、城乡联手、技术保障、便民维权”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新格局。八是《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成员部门工作任务及协调会议制度》。从服务、管理和考核三个方面给考核办、公安、工商等14个部门分解了任务。并由市政府主管市长负责,定期或不定期召开协调会议、联席会议,将会议内容以纪要形式下发,作为考核工作重要依据。

三、“三项改革”、“四个创新”,综合改革有新举措。三项改革:一是改革基层统计。对村一级报表资料进行归纳整合,精简后的档案资料由市人口计生局统一模式、统一口径,避免填报内容的相互交叉,报表上报前由政府分管领导签字把关,挤干“水分”;二是改革抽查制度。坚持“月查季排”制度,每月有重点地抽查一个县区,每季度开展一次全面排查,在抽查中,结合信访定点,不打招呼直接进村入户,保证了抽查数据的准确性;三是改革考核办法。结合省上的考核办法制定考核方案、细化内容、量化指标,在考核点的确定上,由纪检部门同志现场抽取,避免暗箱操作,在年终考核时,由统筹解决人口问题领导小组各成员部门共同参与、集体评定,对考核最后一名的县区,由市委、市政府下发文件,给予黄牌预警,并对领导班子由分管市长或组织、纪检部门进行谈话,给予三 4

个月整改期限,整改不到位的由市委、市政府给予黄牌警告,黄牌警告之后工作仍无起色的,年终工作考核给予“一票否决”。

“四个创新”:一是开展“关爱女孩、以爱相助”结对帮扶活动。市上副县级以上、县上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及市、县人口计生系统所有干部职工并动员社会各界人士每人结对帮扶一个独女户或双女户困难家庭,一帮三年。市委书记两次到帮扶家庭中扶助资金,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女孩户家庭进行危房改造,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截至目前,共有5900多名贫困女孩受到帮扶,共帮扶现金75.2万元,米、面、油等生活服务器和学习用品价值36.04万元,恢复中小学业60人,资助大学学业40人,救助患病女孩45人,救助长期患病女孩父母277人。二是开展无违法生育乡镇创建活动。为降低低生育水平反弹的现实风险,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无违法生育乡镇创建活动。用3年时间,使全市90%以上的乡镇创建达标,今年首批创建76个乡镇。三是推行外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户主承诺书制度。全市实行流动人口户主承诺书制度,对签订户主承诺书的流动人口除享受各项优惠政策和免费服务外,可免予寄回季度“三查”证明,此项举措极大地减轻了流动人口的负担,受到广泛好评。全市已签订承诺书98289户,签订率达95.6%。四是建立“县领导、乡负责、村为主、户落实”工作机制。各村委会或计生协会年初和户主签订责任书,明确权利、义务与责任,签订责任书的家庭将在计生奖励、小额信贷、扶贫开发、项目扶持、新农村新家庭建设等方面享受优先优惠政策,真正把家庭小分子和社会大系统联系起来,使每个家庭既有利益又有责任。全市户主责任书签订率达98%以上。

四、以“两个工程”为抓手,综合改革有新突破。

1、认真抓好“两个工程”: 一是扎实推进母亲健康工程。母亲健康工程开展以来,全市累计投入专项资金1345.53万,购臵各类检查设备253台,印发宣传品50余万份,组建了42个检查组731名专业人员投入到健康检查之中。共免费健康检查育龄妇女604078人,占应查人数662927人的91%,发现患病人数为281273人,已治疗163124人,治愈49753人。二是认真开展优生促进工程。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计生、卫生、宣传、民政、教育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市出生缺陷一级预防工作实施方案》,加强试点县的监督和技术指导,为5591名育龄妇女免费发放叶酸制剂3787盒,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和孕前筛查,有60余例异常妊娠对象自愿接受了人工流产术。

2、加快服务站建设,提升服务质量。市财政每年拿出260万元投入到乡级服务站建设上,今年又争取灾后恢复重建资金3160万和中央预算投资247万元,完成81个服务站项目建设。

3、巩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成果,再接再厉创国优、省优。**县、**县创建为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有5个县区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11个

县区创建为市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

四、县区积极主动,综合改革出实招。

我市11县区和经济开发区都分别从实际出发,建立了以县为主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体制机制。一是调整领导小组,增加成员部门。各县区都成立了县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机构,进一步增强统筹协调能力,明确各部门工作职责。二是明确考核奖惩,量化考核依据。**、***、**实行乡镇、部门末尾排名制,对不认真履行职责、数据不实、领导不力,在各级抽查检查中出现重大问题且考核排名最后的,予以“一票否决”,乡镇、部门领导三年不能提拔,单位不得评为先进集体,个人不得评为优秀;**、**、**、**等县把县级部门人口计生工作责任书明细化,依据各自职责定任务,加大了部门考核力度;三是健全保障机制,增进民本意识。**、**、**等县区出台并实施了为独生子女户办理养老保险政策;**、**、**、等县区为技术服务机构充实了专业技术人员;11县区和经济开发区都已将计划生育中心户长报酬纳入财政预算,**、**等县已提高到每月50元;四是巩固基层基础,织牢网底。全市234个乡镇计生办都保证了1至2名公务员,***、**、**等县明确了计生办为乡镇内设机构,定位副科级,计生办主任由副乡镇长担任,设专职副主任。全市共编印下发了《*市村级人口计生手册》《**市计划生育中心户长工作手册》、《**、市村级计划生育服务工作手册》三册4万份,规范了村级组织

工作任务,明确了工作方法、责任要求、奖惩措施。五是积极争创信息化建设项目县。11个县区建立了人口计生信息网站和网络平台,实现了省、市、县、乡互联互通。继*、**创建信息化项目县之后,**、**两县今年正在积极主动争创。

自我市人口计生综合改革工作的推行,使我市人口计生质量指标大幅提升,2009年新出生28849人,出生率为8.22‰,同比增长0.16‰;自然增长率为1.79‰,同比增长0.17‰。计划生育率为97.94%,重点对象“三查”率为99.06%。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继续保持在正常范围。

篇6: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调查报告

各区(市)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各处(室)、各直属事业单位:

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基本任务,也是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客观要求。为了服务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现就深化人口计生综合改革,促进我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综合改革、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建设世界现代田园城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是指人口各要素变化之间的动态平衡,并使人口的再生产、素质、结构和分布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及资源环境关系向更高级均衡状态发展的过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市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连续10多年保持了低生育水平的稳定。但是,全市人口发展的不均衡问题也日益突出,人口迅速转变带来对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影响正在陆续显现。主要是,未来一个时期,我市将迎来总人口、劳动年龄人口、老年人口高峰,人口素质相对总体不高,人口流动和迁移更趋活跃,人口发展处于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的交织和综合作用期。人口总量惯性增长决定了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人口素质制约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人口结构性矛盾日益尖锐且逐渐上升为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外来人口流入保持较高强度,使社会服务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等。因此,按照国家人口计生委提出的“统筹协调、科学管理、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人财保障”的要求,推动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与经济社会相关领域的改革协调

推进,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应当成为我市人口发展的基本战略选择。

二、深化综合改革,促进我市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协调推进,通过分阶段、分步骤、由点到面、由浅入深的系统性改革,进一步转变人口计生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构建与以人为本理念、服务型政府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相适应的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新的体制机制,确保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稳定适度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任务。

(一)构建统筹协调机制。实行人口和发展综合决策,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坚持把人口问题纳入整体和区域发展战略规划,坚持实行人口计生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部门配合,协调落实相关部门履行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职责。加强与计划生育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人口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努力形成党政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齐抓共管的格局。充分发挥宣传教育的先导作用,利用各级党校和行政学院人口理论教育工作、社会主流媒体和系统宣传网络等形式开展宣传,提高各级党政干部、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对人口计生工作的认识和支持。积极推进人口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研究推动人口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动,积极推进生育文明建设,促进群众婚育观念和行为的改变。

(二)构建科学管理机制。加强人口基础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深入研究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间的内在规律以及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互动规律,为建设人口均衡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持和依据。构建中西部地区人口战略研究高地,创

新人口理论与研究方法,区(市)县每2年至少要完成1项以上调查与研究课题。认真清理、做好地方性法规、规章的修改完善,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城乡计划生育政策统一的实现形式、路径。强化行政执法监督,落实执法责任制,加大对重大案件的预防和责任追究力度,完善以重大侵权案件“一票否决”为核心的行政问责制和行政执法责任追究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落实治理职责和任务,加大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力度。建立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积极推动与公安、民政、卫生、教育等部门的人口信息交流与共享,逐步完善全员人口个案数据采集及变更工作机制,科学把握人口变动和计划生育工作动态。建立人口预警公报制度,区(市)县每2年发布1次人口发展状况报告。继续改革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逐步形成以统筹人口自身协调发展、统筹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导向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体系。

(三)构建优质服务机制。“十二五”期末,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满覆盖。完善孕前优生服务政策,全面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健全出生缺陷干预工作体制、机制。开展“心连心”救助健康工程、“聆听和谐健康工程”和“一对一”优生遗传咨询服务。推进避孕方法知情选择,提倡安全有效适宜的长效避孕措施。不断拓展服务领域,积极推进生殖健康家庭保健服务。加快服务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将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纳入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突出计划生育特色,坚持服务机构公益性质,到2015年基本建成满足事业发展需要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村计生服务室标准化建设,多渠道建设人口文化服务阵地。深化药具体制改革,实现药具发放全覆盖,会同相关部门加强对计划生育药具市场的监管。构建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新机制,探索推进成都经济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一体化。积极促

进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推进婴幼儿早期教育,强化独生子女社会行为教育和培养。

(四)构建利益导向机制。落实和完善现有奖励优惠政策,提高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标准,争取在“十二五”期末建立全域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城镇计生家庭年老一次性奖励制度和计划生育基本项目的免费服务。开展生育关怀行动和“幸福工程”等社会公益项目。围绕计划生育家庭优生优育、子女成才、抵御风险、生殖健康、家庭致富、养老保障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建立完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探索建立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扶助、农村长效节育措施奖励、独生子女助学工程、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安居救助和计划生育手术保险等制度。积极推动有关计划生育政策与相关公共政策的衔接,建立人口计生部门有效介入公共政策制定机制和普惠政策与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的叠加机制,加大对偏远地区、贫困人口发展扶持力度。研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征地补偿、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等公共政策对计划生育家庭利益的影响,并做好政策衔接。

(五)构建群众自治机制。推进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落实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规范,建立“两委负总责,专干抓落实,协会做骨干,家庭为中心,群众当主人”的农村社区自治模式。在城市,建立“社区负责、单位配合、物业协作、业主参与”的物业小区工作模式。加强对村(社区)的指导,全面推行计划生育村(居)务公开,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挥计划生育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推广“全程代理服务”、“民主恳谈会”、“居民议事厅”等工作模式。全面实行政务公开,接受党内、人大、司法、行政、群众及舆论的监督。深入推进便民维权活动,开展“阳光计生”行动,办好“12356”阳光计生服务热线,推行实名举报奖励制度,深入开展民主评议活动,不断完善社会监督。认真做好信访工作,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加大信访事项督办督查力度,探索建

立社情民意汇集分析、矛盾排查预警、信访稳定风险评估等制度,努力提高人民群众满意程度。

(六)构建人财保障机制。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建立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强化考核结果的反馈和运用,引导干部以正确政绩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认真实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干部队伍的培训经常化、制度化,提高培训效果。加强职业化建设和能力建设,组织实施“强基提质”工程,大力推进职业化建设,稳定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机构队伍,提高基层技术服务人员和村专干的政治生活待遇,努力建设一支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为特征的高素质、职业化、专业化的人口计生队伍,促进宣传倡导、科技服务、信息综合、群众工作和行政管理为一体的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管理体系建设。建立政府主导的稳定增长的投入保障机制,保证各项奖励优惠政策、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人口计生公共服务网络建设、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优生优育、计划生育经常性工作等所需经费投入到位,体现优先投资于人的全面发展。探索开展人口计生公共财政绩效评估。

三、切实加强领导,有力、有序、有效深化综合改革、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充分争取党政领导、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力量,全力支持改革,共同参与改革。市人口计生委要进一步完善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各区(市、县)要有领导分管,有专人负责,负责督促落实相关各方责任,领导和组织本地区、本单位和本部门的综合改革。

(二)加强调研,着力指导。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虚心向基层干部群众请教,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注意调查研究方法,避免走马观花,流于形式。通过调查研究,理清

存在问题,根据各地的形势、工作条件、工作重点的不同,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推进改革,推动破除现有体制机制上面临的障碍。

(三)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从2011年起,要根据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和自身实际,各区(市)县每年都要确定1项综合改革项目,并积极争取省、市的支持。综合改革项目实施情况将作为评选、推荐、有关先进和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

篇7: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调查报告

队伍建设情况的报告

为进一步深化统筹解决我县人口问题,促进我县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我县切实加强人口计生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人口计生优质服务水平。现将我县人口计生干部队伍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计生办人员编制情况

我县乡镇计生办无具体编制,编制数含在乡镇党政人员总编制中,使用一般在乡镇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事业单位中调剂使用,35个乡镇计生办主任符合条件的仅有12人,微机操作员大部份属临聘人员,待遇低,缺乏稳定性。

(二)人口和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站人员编制情况

由于受历史遗留、地域环境诸因素的影响,我县计生部门有编无岗、有岗无人现象严重,人口和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站人员部份是在编的非技术退役军人,无法承担相应的业务工作,同时,由于我县地域面广、人口众多、工作环境差等因素的影响,外来技术人员工作不稳定,加之,由于医疗设备落后,人口和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站工作只能作一般性的常规操作。2010年,我县从遵义医学院招考93名应届毕业生充实到各乡镇计生技术部门。目前,人口和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站(包括县中心)有人员482人,不在编的临聘人员78人,在编的非技术人员142人,技术人员252人,通过对外招考和本县借用或临聘,基本能开展工作。

(三)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人员编制情况

全县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编制105人,实际在编在岗人员49人。2010年,全县35个乡镇招聘345名流动人口协管员,并由各乡镇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负责主抓流动人口工作,虽然提高了我县流动人口基本信息上报的准确率,加强了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但是,临聘人员的不稳定性制约了此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同时,由于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人员的缺员,导致各乡镇流动人口管理办公室人员大都与计生办人员混用。

二、采取的措施

(一)组建计生督查大队

根据毕节地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分解落实《中共毕节地委地区行署关于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组建了20人编制的督查大队机构,主要负责对全县35个乡镇、620个村居的计划生育工作的督查督导、计生业务指导、抽查和密查。我县从教育系统非师范专业教师中招考了19人,目前,招考工作已全部结束,2010年12月全部到岗到位。

(二)实行村级绩效考核

为了充分激发和调动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加快推进“威宁试点”工作,县委、政府出台了实行村级绩效考核的相关文件,加强对村级干部的管理、培训、考核,通过绩效考核有效提升村干部待遇,切实提高基层综合管理能力。

1、规范村干部职数设置,逐步精简村干部人数

为提高村干部补贴标准,确保各项经费按时足额发放,合理设置

村干部职数,逐步精简村干部人数,严格控制领取补贴的村干部人数。人口在1000人以下的村,村干部职数一般设置2个;人口在1001-3000人的村,村干部职数一般设置3个;人口在3001人以上的村,村干部职数一般设置4个。享受生活补贴的村干部对象为书记、副书记(书记主任“一肩挑”,单设副书记的)、主任、文书(会计)、人口计生主任。确因工作需要,增加享受生活补贴的村干部职数的,必须报县委组织部审定批准。

2、提高村干部生活补贴标准,努力改善村干部的经济待遇

村干部的生活补贴具体由“基本补贴+绩效补贴”构成。基本补贴、绩效补贴均由县财政承担。

从2011年1月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基本补贴最低标准统一调为每人每月500元,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村文书(会计)、人口计生主任的基本补贴最低标准统一调为每人每月400元。

从2011年1月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的绩效补贴,县财政按每人每月500元进行预算;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村文书(会计)、人口计生主任的绩效补贴,县财政按每人每月400元进行预算。村干部绩效补贴标准依据每月岗位目标绩效考核和民主评议结果确定。具体补贴办法由各乡镇根据《威宁县村“两委”班子和村干部岗位目标绩效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威组通„2009‟84号),结合本乡镇实际制定。

(三)二女户结扎成效显著

2010年度,全县开展“以二女户结扎为重点,带动全面工作的推动” 为重点以来,通过“人口清核、攻坚克难、专项整治、村为主管

理” 四个阶段的一系列措施,工作健康有序推动,全县共完成二女户绝育手术321例,超出地区计生委下达任务数121例。尤其,大街乡成绩更为显著,全乡二女户共计160户,截止2010年已落实二女户绝育措施150户。本年度,全县共兑现二女绝育户一次性奖励补助197万元,发放农村二女绝育户饮水困难补助款8.67万元,投入农村二女户夫妻养老保险和养老保险储蓄资金合计15.39万元。

(四)引进腹腔镜设备,提高手术质量

我县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以引进推广腹腔镜输卵管结扎术为切入点,突破绝育手术落实难这一困境,在县妇幼保健服务中心等五个中心站推行“腹腔镜手术”,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到云南省鲁甸县进行培训,目前,“腹腔镜手术”已能正常施行。

三、存在的问题、差距及原因

(一)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缺乏,整体业务素质不高

2010年,我县虽然暂不到规范化管理要求,对没有专业技术和职称的人员还有待进一步培训和提高。

(二)待遇问题严重阻碍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

目前为止,全县35个乡镇计生办主任符合任职条件的仅有12人,其他乡镇计生办主任全部是事业编制人员,政治待遇得不到切实的解决,致使大多数乡镇计生办主任工作积极性不是很高。加之,基层人口计生干部大都是事业编制,在工作强度大,工资待遇低的情况下,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大部分乡镇微机操作员属于临聘人员,在工作量大、待遇低的状况下缺乏稳定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充实基层计生干部队伍,切实解决计生干部的待遇问题

目前,我县从教育部门非师范专业人员中招考人员充实到计生部门,从医学院招考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到各乡镇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站,在12月底配齐35个乡镇计生办主任,切实解决计生干部的政治待遇问题,并对计生事业单位人员实行绩效考核,提高其经济待遇问题。

(二)加强专业技术培训,提升计生干部队伍整体素质

分期分批抽调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站人员到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妇幼保健服务中心进行专业技术的培训,不定期组织各乡镇计生分管领导、计生办主任、微机操作员、服务站站长、流管办主任进行业务培训以提高计生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

威宁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

篇8: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调查报告

根据相关的估计, 随着人口老龄化, 在欧洲和日本, 在2000年每6个在职工作者负担一个退休者, 但到2050年将变为每3个在职者负担一个退休人口。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与世界其它国家相比, 中国的人口机构与养老金制度的特殊性, 一方面, 经济发展水平还相当低, 而人口正在快速老龄化, 据联合国的预期, 我国的老年负担率将在2040年达到20%, 超过同期美国的水平, 仅次于世界上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欧洲和日本。另一方面, 中国具有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储蓄率, 但是随着人口老龄化, 储蓄率水平将在2020年开始急剧下降, 这使得中国在储蓄和投资方面面临新的课题。在养老制度和政策方面, 不但要解决现有养老金体制的巨大转轨成本问题, 而且,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 同时还面临着解决养老保障的城乡二元结构的问题, 这些养老方面的问题也会对我们未来的储蓄和资本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1 理论分析与基本模型

假设个体生命分为两个阶段:年轻阶段和老年阶段。人们会在年轻阶段进入职场工作获得工资收入, 在老年阶段退休靠年轻时的养老储蓄生活。遵从经典的OLG模型, 本文假设青年人和老年人是两组特定的异质性交易人群:在某一时点上, 青年人是唯一的资产需求者, 老年人是唯一的资产供给者。青年人有遗产收入和工资收入来满足消费和投资, 老年人失去任何投资来源, 只能把年轻时购买的资产出售来获得消费来源。

假设个体的效用函数是对数可加的:

年轻人从父辈得到遗产aty, 为了简化分析, 我们假设遗产的数量受到社会文化传统的影响, 是一个外生变量。β为时间偏好系数, 也就是个人对年轻消费和年老消费的代际偏好程度。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工作获得工资wt, 用于消费支出cty和投资支出zt;

在老年阶段退休, 没有工资收入, 靠年轻时的储蓄进行老年经济支出, 并拿出一部分作为留给后代的遗产a0t+1, 我们同样假设该变量是外生的:

这样个体在其生命周期内面临的规划问题是:

整个社会的总投资需求为:

由于Nt是t期出生的人口数, 也是增加的劳动力数量, 所以我们看到投资需求与劳动力年龄段的人口数量之间呈正比关系。假设每个年轻人得到的遗产不发生变化, 容易得到:

也就是投资需求的增长率应该等于劳动力人口增长率加上工资增长率。这说明资产需求会随劳动力人口的增长和工资收入的增长而增长。

资产价格方程

在不考虑新的投资机会情况下, 老年人通过出售资产来换取消费, 是资产的唯一供给者。资产供给量为老年人的消费量:

生产函数满足一般的生产函数条件, 具有不变的规模经济特征, 根据欧拉定理, 工资收入为:wty=yt-rtkt, 即为个人单位产出减去资本利得。这样资产供给方程变为:

假设资产价格遵从一般的价格调节模型:

qt*为资产供需相等时候的长期均衡价格, 不受到资产供需因素的影响, 由技术创新带来的新的投资机会有关, 我们假设其遵守一个外生的动态变化过程。从方程来看, 如果资产供过于求, 资产价格就会上涨, 反之资产价格就下跌。

在简化的基于OLG模型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 人口结构与资产供给结构呈现直接的线性关系, 劳动力增长率对应着资产需求增长率。如果人口结构开始老化并一直持续, 年轻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不断衰减, 老年人的比例不断增加, 就势必带来资产供需格局的变动:不断减少的年轻人对应着不断减少的资产需求, 不断增加的老年人则对应着不断增加的资产供给。这样人口老龄化会带来资产供需的严重失衡, 资产供给大大超过资产的需求, 势必带来实际资产价格的下降。

2 政策建议

人口红利带来的高储蓄率形成对金融资产在内的经济资产的旺盛需求, 促进了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空前繁荣, 对经济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人口红利带来的黄金时间是历史的机遇, 也是短暂的, 我们同样不可回避从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周期性转变的自然趋势。人口红利不是免费的午餐, 其后必然伴随着巨大的养老压力, 之前获得的人口红利将被快速追讨, 金融市场也将面临冲击。

因此, 对政府来说, 政府可以操作的政策变量有两个:一个是重新考虑计划生育人口政策, 逐步放开生育限制, 减缓人口结构的迅速老化, 为其它政策的实施提供时间;二是大力推动人力资本投资和技术创新, 用“技术红利”补充失去的“人口红利”, 来填补由于“人口红利”消失带来的资产价格的微观基础缺失。对于个人投资者来说, 要适时根据价格变化做出资产组合调整, 以应对人口老化带来的资产持续下跌的风险暴露。对金融机构而言, 一是大力发展养老金业务和老年产业投资, 以对冲人口老化带来的资产价格下跌风险;二是将有限的金融资源引导到能够带来“技术红利”的高新技术产业上, 以提早顺应国家产业政策;三是大力推动年金市场的发展, 通过年金化的养老保险给付模式来减少资产价格因老龄化带来的快速波动。

参考文献

[1]Abel, A.B..Will Bequests Attenuate The Predicted Meltdown in Stock Prices When Baby Boomers Retire[R].NBER Discussion Paper 8131, 2002.

[2]杜本峰.人口老龄化与金融市场[J].经济学动态, 2006 (5) .

上一篇:糖酒会总结下一篇:游威海550字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