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的传说简介

2024-04-23

七夕节的传说简介(通用8篇)

篇1:七夕节的传说简介

七夕节的传说英语

The Qixi Festival always connected with the cowherd legend, this is a very beautiful, eternal love story, become one of the four Chinese folk love legend.

Long ago, in the west of Nanyang Niu Jia Zhuang has a clever. Honest young man, her parents died early, had to live with his brother and sister-in-law, sister-in-law Markov is cruel, often abused him and forced him to do a lot of work, a year autumn, wife forced him to give him the cattle, nine cattle, but let him can the home have ten cows, but no cowboy cattle out of the village.

The cowherd alone into the mountains with the cattle, in a dense forest on the mountain, he sat under the tree and sad, do not know when to get home, there are ten cows at this time, a white head man appeared in front of him, asked him why he was sad when he knew his face, smiled at him said: “dont be sad, there is a sick cow in the Funiu Mountains, you go to feed it, such as cow disease, you can drive it home.

The tramp over mountains and through ravines walked a long way, and finally found the sick cow, he saw Laoniu ill, went to the cow called bundles of grass and feed for three days, eat a cow, raised his head and told him: This is their cattle Daisen gray sky, violated the day the next day was demoted, broken legs, unable to move.My wounds need flowers dew wash can be a good month, cowboy afraid of hard work, careful to take care of the cow for a month, the day for the old ox Caihua dew injuries received evening cuddling sleep in the old side to cow disease, the cowherd happily herded cattle back home ten.

After returning home, his wife is still not good, had a few minor harm him, were the cow trying to save them, very angry wife finally put the story out of the house, as long as the cowboy of the old cow hand in hand.

One day, Weaver and the sky realm where the game together, bathing in the river, the story of the weaver understanding with the help of the buffaloes, two alternate feelings, then Vega down secretly came to earth, the story of a wife.Weaver also brought from heaven Tiancan among you, and teach you, sericiculture, spinning, weaving and silk bright light.

Cowherd and Weaver married, they had a profound friendship, men tilling the farm and women weaving, a man and a woman with two children, one family live a happy life.But it will soon let the good times dont last long, heaven knows, the queen mother personally come down, forced Weaver back to the sky, husband and wife separated.

The cowboy has no way to go, but still the cow tells the cowherd that when he dies, he can make shoes out of his skin and wear it to heaven.According to the story but it did, wear leather shoes, pulling their children together, chase Weaver God, seeing we must catch up, but the queen waved out her figure, a roaring waves of the Milky way appeared, the Cowherd and be in Taiwan, only relative cry.Their loyalty to love touched magpies, thousands of magpies came to build a bridge, let go the magpie bridge, the queen is also helpless, had to allow two people every year in July 7th to meet.

Later, every the 7th day of the seventh month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according to legend the bridge meet day, the girls will come to look up at the stars, looking for the ideal setting for a couple in love, the Milky Way on both sides of the Altair and Vega, hope to see them to meet once a year, begged God to make their own ingenuity as like a weaver, pray to have their own marriage gratified flexibly, thus formed the Qixi Festival.

A total of 2 pages, currently first, 12

[七夕节的传说英语]

篇2:七夕节的传说简介

天河私语

先人于朔日祭月,本身就是一种乞求繁衍生息意愿的反映,盖因月之盈长暗喻了长生与兴旺,夏历之尚七习俗孑遗下来,发展成为生长、长生的标志,而七月七更是长生又长生,故此这一日被称为“人日”。《汉书》称汉武帝七月初七生于漪兰殿,诞于人日这一天必然有着种族繁荣、子民昌盛的吉兆。

传统文化里,爱情基本上都要和婚育相连。在七夕的节物风俗里,这两件事的关联是很自然的。七夕节俗中最神秘的大概要算“夜半无人,天河私语”了。

祭月之仪

夏人的文化里上古遗传的祭祀月神,多在朔日,即一七、二七,有认为盛于汉代的十五祭月,也是对二七日的小小修正。古时女子多有祭拜月亮的习俗,在传统文化里,月亮始终是女子的祥瑞。她们常常对月祈愿或倾诉心事。古来自有女子拜月的传统,尤其是七夕、中秋,

貂蝉祭月的传说大约是最动人的画面了。

化生求子

七夕人们用蜡塑各种形象,如牛郎、织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秃鹰、鸳鸯、等动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称之为“水上浮”。其中有一种蜡制的.婴儿人偶,叫做“化生”。妇女们买回家浮于水土,为宜子之祥。

拜织女会

这是七夕节女眷们的聚会,叫做“拜织女”。少女、少妇们大都预先和自己朋友或邻里们约好五六人,多至十来人,联合举办。举行的仪式,是于月光下摆一张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桂圆、红枣、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鲜花几朵,束红纸,插瓶子里,花前置一个小香炉。那么,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玩到半夜始散

银河夜话

篇3:从七夕传说浅析中日婚姻观

1、人物的对比

在中日的七夕传说中,共同的登场人物是心灵手巧的织女和勤劳朴实的牛郎。但在日本的七夕传说中,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天帝,他让自己的女儿嫁给牛郎,并不在意二人之间巨大的阶级差别。但是在中国的七夕传说中,西王母是牛郎织女婚姻的阻碍,当她知道他俩已婚并育有子女时,勃然大怒并带走了织女,从这点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婚姻受到等级制度的支配,家长能够左右子女的婚姻嫁娶。

2、故事情节的对比

在日本的七夕传说中,织女每天忙着给神仙纺织华丽的衣料,连给自己梳妆打扮的时间都没有。天帝看到她正值青春韶华却这般辛劳,感到无比心疼,于是就让她和住在天河岸边的牛郎结婚。但是,两人结婚以后却整日沉浸在甜蜜的婚姻生活中而荒废了各自的职业。天帝因此大怒,就拆散了他们俩。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古代日本人的观念中,辛勤劳动作为一项重要指标衡量着婚姻的合理性。

然而在中国的七夕传说中,正如大家知道那样,牛郎织女因为彼此相爱而偷偷结为夫妻,但神仙和凡人的的婚姻严重违反了身份等级制度,这种结合是不被允许的。因此,也可以推知,当时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不接受也不认可跨越等级的婚姻。

3、故事结果的对比

中国的七夕传说中,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感天动地,因此得到了一年一度雀桥相会的美好结局,在这一点上,日本的七夕传说也大致相同。由此可以看出,中日两国的人民对圆满的大结局抱有一贯的热情,在故事结局的处理上,都尽量避免了永世不得相见等等诸如此类的残酷结尾。另外,牛郎织女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得以相见,这其中也可以说蕴含着唯有不懈努力才能圆梦这一积极寓意。

二、故事所蕴涵的中日婚姻观的对比

1、中国七夕传说中蕴含的婚姻观

在中国的七夕传说中,我们不难看出根深蒂固的封建等级思想对当时婚姻嫁娶的深刻影响。在封建等级制度支配下的古代中国社会,人们的婚姻生活是建立在门第基础之上的,男女结婚讲究“门当户对”,也就是说,按照常理,身为仙女的织女根本不可能和穷苦的放牛郎组建家庭。虽然在文学作品中,诸如梁祝、西厢记等提倡恋爱、婚姻自由的主题被人津津乐道,但文学上的讴歌正反映了现实生活中的缺失,古代人的婚姻观念里,门第、等级仍然是决定性的因素。

2、日本七夕传说中蕴含的婚姻观

与中国不同,在日本的七夕传说中并没有过分凸显等级制度对婚姻关系的影响,它有着自己独特的侧重点--勤劳与人品。在故事中,虽然织女拥有天帝的女儿这一尊贵的身份,也不得不每天辛苦织锦甚至无暇打理自己,同时天帝觉得牛郎是个辛勤劳动很有上进心的小伙子,才主动促成了女儿和牛郎的婚事,这说明即使贵为天神,也不能贪图享乐无所作为,而且正是牛郎的人品得到了天地的肯定才能和织女结为夫妇。两人结婚以后,变得整日只知享乐懈怠了各自的工作职责,此时,天帝又命两人分手,可以看出,在古代日本人的婚姻观念中,一个人勤劳与否、人品如何是选择结婚对象时的重要参考,而且对于婚姻是否合格的衡量标准在于婚后两人是否仍然保持上进勤劳的生活状态,相比下来,门第等级倒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三、中日七夕传说体现的现实意义

1、现代中国人婚姻观的问题点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精神文化层面也相应地有所改变,单从婚姻观这一角度来说,夫妻双方门当户对的结合或者夫妻中一方“攀高枝儿”找一个家境比自己好的、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对象结婚等等现象仍相当普遍。尤其是通过相亲结识的夫妻双方,他们在考虑是否同对方结婚时,主要还是衡量对方的家境、工作、社会地位等要素。经过自由恋爱的夫妻双方,如果家境相差过大,可能在父母那一关会遇到挫折,实际上因为父母的反对而分手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另外、婚后生活的幸福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对婚姻的认识有失偏颇,他们认为婚姻只是“组对过日子”,这种朴素的婚姻观看似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但实际上却也不能道尽婚姻的本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很多因为对婚姻认识不足,以致婚内出轨导致家庭悲剧的情况。

2、七夕传说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中国的七夕传说,还是日本的七夕传说,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美丽故事都蕴含了人们对美好婚姻的向往,也都间接地阐述了一个健全的婚姻观的重要性。首先,爱情是婚姻的基础,没有爱的婚姻是不具有生命力的。其次,被家境、工作、地位等物质因素主导的婚姻是乏味的,是难以持久的。在中国的七夕传说中,我们赞美牛郎织女挑战阶级的桎梏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和致死不渝的坚贞忠诚,他们身上的品质对我们当下的年青一代仍然具有积极的学习意义。家境好地位高的对象或许能够帮助你免去十年甚至更久的辛苦奋斗,但是相应的是不是也需要我们付出什么才能取得婚姻中的平衡?再看日本的七夕传说,他们的婚姻始于双方兢兢业业辛勤劳动,终于不思进取贪图享乐,这也警示着我们婚姻不是终点,而是人生新历程的起点,在接下来的历程中,我们要一起奋斗一起努力,成长为两棵相互扶持的大树,一起沐浴阳光享受微风,也要共同经历风雨迎接岁月。

四、结论

笔者通过介绍中国和日本七夕传说的异同,浅析了两国的七夕传说中所包含的各不相同的婚姻观念。我们可以从中国的七夕传说中读出封建等级制度下门当户对对婚姻的巨大影响,与此相对,在日本的七夕传说中,我们看到的则是个人的勤奋和人品的重要性,希望我们都能剔除糟粕、取其精华,从古老的传说中汲取新鲜的精神给养,树立健全的婚姻观。

摘要:传统节日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不仅反映各个国家和民族的传统信仰,还折射出各国人民更深层次的价值观。中国和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衣带水的邻国,在文化层面关联也甚为密切。七夕佳节在中国的土壤中孕育而生,又在千年前传到日本,接受异国文化的滋润洗礼,成为“五大佳节”之一,所以,日本的七夕与中国的有所不同。笔者对比分析中日七夕传说以及其中表现出的传统婚姻观的差异,进而阐述对两国间的不同文化、现代国人的婚姻观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七夕传说,中日对比,婚姻观

参考文献

[1]周秀梅.中外节日礼仪大全[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2]汤礼春.中日七夕文化之异同[N].华夏经纬网.2009

[3]中村新太郎著.张柏霞译.日中两千年[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0

篇4:七夕节的传说简介

“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流域,汉水是其丰饶的文化母体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濟学手稿·导言》中对神话作了经典性论述,“在艺术本身的领域内,某些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只有在艺术发展的不发达阶段上才是可能的。”“古希腊神话,也就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们“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1]牛郎织女传说同古希腊神话一样, 是“通过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它产生于农耕社会早期、原始社会末期,中华民族发展得最完美的童年时代,是在“艺术不发达阶段”创造的“具有重大意义的艺术形式”,“成为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显示出永不复返的社会发展阶段的艺术杰作所具有的特质和永恒魅力。

牛郎织女传说最早见于《诗经·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维南有箕,不可以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诗歌描绘出一幅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生活图画:“牛郎”是驾驶牛车的男性劳动者,“织女”是织布的女性劳动者。与此相伴出现了一个特定的流域文化符号“汉”,以及由农业生产工具簸箕演变的“箕星”、状如舀酒之器的“斗星”。牛郎、织女作为艺术形象、文化符号一出现就与“汉”这个文化符号、农耕文明相生相伴、相互规定,三位一体不可分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唯物史观“这种历史观和唯心主义历史观不同,它不是在每个时代中寻找某种范畴,而是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各种观念形态。”[2]从词源学角度考溯,“汉”的本义是汉水名,“天汉”概念是先民对地上客观存在的汉水在天上的观念投影;牛郎织女传说作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艺术反映,源于汉水流域农耕社会早期生产方式,以及生产力主体牛郎和织女在实践中生成的爱情、婚姻,由此创造出了“天人合一”的牛郎织女艺术形象。

《淮南子·齐俗训》记载,炎帝神农氏在汉水流域的厉山(随州)开创了农耕文明,“神农之法曰:‘丈夫丁壮而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妇人当年而不织,天下有受其寒者。故身自耕,妻亲织,以为天下先。其导民也,不贵难得之货,不器无用之物。是故其耕不强者无以养生,其织不强者无以掩形。有余不足,各为其身;衣食饶溢,奸邪不生;安乐无事,而天下均平。’”[3]这里描绘了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男女平等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原始氏族社会农耕生产方式与社会和谐的生活图景,它决定了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内涵及婚恋形式。

1978年,在汉水流域湖北随州发现了曾侯乙墓,出土了气势恢宏的青铜编钟。在一件编号为E.66的漆箱盖上,发现了一幅彩绘天文图,画面中央是篆书的“斗”字,表示星空枢纽北斗,四周依序写着二十八宿名称,北方七宿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与文献所载二十八宿之名基本相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二十八宿图。绘有牵牛星和织女星的二十八宿天文图在汉水流域的出现,与《诗经·小雅·大东》中与“汉”相伴的牛女艺术形象,有着惊人的内在联系,皆为汉水流域的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在观念形态的反映。

1975年11月,在汉水流域云梦睡虎地,出土了战国秦简,其中《日书》记载:“丁丑·己酉取(娶)妻,不吉。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三弃。”(甲种一五五简正记)“戊申·己酉,牵牛以取织女,不果,不出三岁,弃若亡。”[4]典籍不仅记载了汉水流域先民不宜嫁娶之日的禁忌,还记载了这对有情人聚散的经过。两段简捷的文字,不仅确证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流域,改写了学界长期所持的牛郎织女传说形成于汉代的“定论”,而且弥补了《诗经·小雅·大东》由于诗歌文体和主题所限导致的牛郎织女之间感情的缺漏,在情节上作了重要的补充和连接。它为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流域提供了又一铁证。

历来就有七夕节形成于汉代的定论,然而据明代罗颀所著《物原》一书记载:“楚怀王初置七夕”。[5]它证明七夕节及所蕴含的民间习俗源出于江汉平原的楚国,牛郎织女传说与七夕节的母体皆为汉水流域。据以上史料,我们还可作出与牛郎织女传说为一体的七夕文化在楚国已具雏形的论断。

我们依据唯物史观可以作出是汉水流域早期农耕社会的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和文化氛围,奠定了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流域的社会基础和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必然得出牛郎织女传说是汉水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遗产的科学结论。

牛郎织女民间传说的传播与七夕文化传承

由于《诗经·小雅·大东》采自于东方,便有人否定笔者关于牛郎织女传说起源于汉水的观点。《史记·三皇本纪》记载:“炎帝,以火名官,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农耕,故号神农氏。……初都陈,后居曲阜。神农本起烈山,故左氏称烈山氏。……皇甫谧曰:厉山,今随之厉乡也(即湖北随州厉山)。”[6]生于汉水流域随州厉山的炎帝神农氏,不仅开创了农耕文明,而且把包括牛郎织女传说在内的农耕文明传播到东方。此后,再经知识分子加工、改编,由周代采诗者收于《诗经》。这就是《诗经·小雅·大东》中,牛郎、织女文化符号与标志汉水流域农耕文明的天汉、斗星、箕星等相伴生的内在逻辑联系。经由《诗经》为代表的文献的传播,中华民族形成了将天上银河称之为“天汉”、“河汉”、“银汉”、“云汉”的文化传统,从而使“汉”成为中华民族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本根性意义的文化符号。

nlc202309021711

历史辩证法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一旦形成,不仅有相对独立性,而且会对政治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汉高祖刘邦对“天汉”文化的崇尚,使其成为汉代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极大地推动了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播和“七夕文化”传统的形成。《华阳国志》卷二《汉中志》载:

汉高帝既克秦,获(俘获)子婴,当王关中。项羽封高帝为汉王。王巴蜀四〔三〕十一县。帝不悦。丞相萧何谋曰:“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夫能屈于一人之下,则伸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愿大王王汉中,抚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帝从之,都南郑。[7]

刘邦攻克秦国都城,理应称王于关中。鸿门宴后,刘邦却被楚霸王项羽封为汉王,因而郁闷不樂。萧何认为刘邦封王汉中,应了《诗经》中的“天汉”之称,是终将成为“天子”的祥瑞之兆。刘邦接纳了萧何的劝谏和谋略,而后将“汉”升华为国号。于是形成了由汉水—→天汉—→汉中—→汉朝—→汉人—→汉字、汉语—→汉文化的历史演进逻辑,“汉”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文化符号。与“汉”结缘的牛郎织女神话故事,也成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高祖刘邦的“天汉”文化情结,使与“天汉”相联的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在西汉有了新的发展。汉元狩三年(前120年),汉武帝在长安西南开凿昆明池,在池的两侧各立牵牛、织女石像,使其以艺术的形式回归人间。晋人葛洪整理的《西京杂记》记载了汉代宫廷七夕习俗:“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褛,具以习之。”[8]纪念牛郎织女相会,女性七夕乞巧在汉代已成习俗,上层社会习以为常,民间效法蔚然成风。

东汉文人所作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表述的是牛郎织女河汉的阻隔和别离的伤怀。这既是作者对《诗经·小雅·大东》诗化的诠释,也是东汉牛郎织女神话故事和七夕习俗深入人心的历史写照。

汉魏六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记载了汉水流域、荆楚大地七夕淳朴民俗:“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綵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9]源于汉水的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节,从民间传播到汉代宫廷,再由宫廷反馈民间,在社会上层和民间互促互动下,形成了“七夕文化”传统并世代传承。唐宋以降七夕习俗倍受推崇,杜牧《七夕》诗:“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秦观的《鹊桥仙》更是把牛女七夕相会视为男女婚恋的理想范式:“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堪称千古绝唱,七夕佳作。以牛郎织女为核心的七夕文化远播海外,在奈良时期已传入日本。日本人民将中国的七夕文化与日本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有日本特色的七夕习俗和“情人节”,每年举办七夕庆典游行纪念牛郎织女的唯美爱情,营造成世界性的文化旅游项目并得到丰厚的经济回报。

牛郎织女传说具有的人民性、通俗性使其极易落地生根,并赋予一定地域色彩,形成了我国关于牛郎织女起源说的多种版本。在其母体汉水流域,从古至今流传着版本大同小异的牛郎织女民间传说,大体相近的七夕民俗。近年来,在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建设中,处于汉水中游的十堰市郧西县建构的“天河·七夕文化”具有代表性,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七夕文化旅游目的地。根据唯物史观我们可以把握到七夕文化这一形成、传播、发展的历史逻辑。

以牛郎织女民间传说为核心的七夕文化特质

在中华民族最著名的以爱情为主题的“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四大民间传说中,除牛郎织女外,无不充满着悲剧色彩。牛郎织女传说以喜剧性的理想化结局及独有的文化特质,积淀成为中华民族涵大蕴深的七夕文化,并受到世界很多国家民众的青睐。

1.“牛郎织女”起源于农耕社会早期、原始社会末期,与同类民间传说相比具有原始性、人本性、永恒性文化特质。

牛郎织女传说描绘了汉水流域原始社会末期的生活图景;展现出汉水先民发展的最完美的童年时代,那种率真、淳朴、浪漫及丰富的艺术创造力;显示出那个永不复返的社会发展阶段的本质特征和艺术杰作具有的永恒魅力,正如马克思所说:“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牛郎织女传说所蕴含的自由平等、两情相依的爱情婚姻观,具有人本性。传说的主人公是极为普通的男性劳动者——牛郎,有着神奇纺织技艺的女性劳动者——织女。狭隘自私的嫂子逼牛郎分家,仅分给牛郎贫瘠的土地和一头老牛。牛郎有着勤劳、善良、忠诚的美德,他开荒种地、盖房,按老牛的妙计藏了从天界下凡洗澡的织女的衣裙,赢得织女的芳心而喜结良缘,过着男耕女织田园牧歌式的农家生活,充满着浪漫主义的理想色彩。

传说所展现的是自私观念虽初步萌芽,自然家庭逐步解体,但尚未进入私有制社会,男女之间是以情感为基础的自由恋爱与自主婚姻。它区别于后世欺凌奴役妇女的奴隶制和“三从四德”封建礼教的婚姻。它与秦汉时期因劳役繁重导致夫妻生离死别的《孟姜女》传说,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门阀士族制度、纲常名教束缚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传说,宋明时期崇“道学”、尊“道统”,存天理、灭人欲的《白蛇传》相比,牛郎织女传说产生的时代更为原始古老,显现出以人为本的价值与意义。老牛在弥留之际,慷慨奉献牛皮,助牛郎得以飞天追赶织女;王母娘娘将牛郎织女强行拆散隔离天汉两岸,但有喜鹊造桥七夕相会成全牛女姻缘;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因织女下凡,荒废织衽之功,责令其回归天汉东岸,却人性化地恩准牛女七夕相会;人间百姓每逢七夕为牛女祝福等。人间百姓、天界尊神、飞禽家畜皆以牛女情感、尊严为本位,以玉成其婚姻为价值取向,充分体现出人本性。

牛郎织女传说所体现的爱情婚姻观和审美价值,为后世阶级社会中的爱情婚姻传说不可企及,具有艺术魅力的永恒性。传说显现出处于人类童年时期的汉水儿女淳朴善良、天真浪漫之美,其蕴含的爱情婚姻观和绚丽多彩的艺术想象力具有永恒的价值。牛郎作为人具有神性,可以升天;织女作为神具有人性,可以下凡;地界劳动者与天界劳动者可以自由平等的相恋婚配。先民通过浪漫主义的艺术想象将其定格在天汉之畔,无论在传说的内容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堪称为永恒。审视牛女传说,汉水流域早期的农耕文明是其源,原始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其本,中华民族最本色、最自然、最理想的婚恋观是其根,地界牛女、天界双星永恒相守的理想信念是其魂。它感天地泣鬼神的爱情婚姻和浪漫抒情的“诗意”化人生,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与审美价值,显现出原始性、人本性、永恒性的文化特质。

nlc202309021711

2.反映了普通劳动者的纯洁爱情、忠贞婚姻与追求诗意人生的价值取向,具有大众性、审美性、习俗性、世界性。

牛郎织女传说与同类传说相比具有草根性、大众性,深受民众青睐。传说所展现的不仅是原始社会末期男性劳动者“牛郎”与女性劳动者“织女”之间的爱情婚姻,而且体现的也是后世劳动大众的人之常情。它表现的既非深受传统礼教束缚的知识男女之间——“小众”的缠绵悱恻的情感,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男女同窗、痴男怨女之间的爱情;也非人妖之恋,如《白蛇传》许仙与千年修炼的人形蛇妖白素贞之间——“异类”的婚恋。传说表现的是“草根”男女之间最自然、淳朴、真挚的感情和婚恋,超越了那些反映小知男女、官宦夫妻、商人怨妇、英雄侠女婚恋的文艺作品和艺术形象,具有最广泛、最普遍的社会意义,以其永恒的生命力被世代“草根族”认同、追求、传播,具有大众性。

以牛郎织女传说为核心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七夕文化传统,其“诗意栖居”的生活方式与审美创造技艺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具有审美性、习俗性。四大爱情传说与民间习俗、节日或多或少有所关联,但惟有《牛郎织女》成为七夕文化的核心主题,并滋生出内涵丰富的七夕审美化、诗意性的民间习俗:被视为国人的“爱情婚姻节”,形成了青年男女祈祷自由婚姻的习俗;中华民族女性以天上织女为楷模,追求精湛的织绣技艺和诗意人生,形成了“七夕乞巧”的民间习俗,被视为“乞巧节”、“女儿节”、“艺术节”、“纺织节”。织女形象将女性内在品德之美、外在体态之美与艺术创造之美集于一身,令后世女性景仰视为懿范世代推崇。七夕节还有祈祷家庭和睦、儿女双全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内蕴。

牛郎织女传说从人间到天界、从草根民众到文人雅士、从民间到宫廷、从口耳相传到载之典籍,深受中华民族儿女和世界人民的喜爱,具有共享性、世界性。日本、朝鲜、韩国及东南亚的民众在引进中国七夕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方式来纪念、欢度七夕。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3.表现了中华民族优秀的爱情婚姻观和家庭生活理想,彰显出平等性、和谐性和理想性。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指出:专偶制家庭“它是在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交替的时期从对偶制家庭中产生的;它的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神话中的女神的地位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更早的时期,那时妇女还享有比较自由和比较受尊敬的地位,但是到了英雄时代,我们就看到妇女已经由于男子的统治和女奴隶的竞争而被贬低了。”[10]这一论断对我们研究牛郎织女传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生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牛郎织女传说,男女虽有社会分工,但未有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在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中彰显出平等性。此时,生产资料私有化虽已萌芽,但尚未进入私有制奴隶社会;虽出现了阶层,但尚未形成阶级;女性尚未变成男性的附庸和奴役对象。织女作为劳动妇女“还享有比较自由和比较受尊敬的地位,”男女在爱情婚姻和家庭地位上完全平等。其爱情婚姻建立在男女真心相爱的情感基础上;建立在两个普通劳动者之间相依相伴、共享劳动成果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建立在尚未出现阶级分化、门第观念,男女关系和权利义务平等基础上;建立在比群婚制、对偶制婚姻要进步的一夫一妻“专偶制家庭”婚姻基础上,更优越于后世私有制社会一夫多妻、男尊女卑的婚姻家庭。

牛郎织女传说与同类传说相比,具有整体的和谐性。其他民间传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尖锐矛盾冲突,不和谐的社会生活,有着浓郁的悲剧意识。牛郎织女虽遭强力干扰、拆分,但大团圆的结局是矛盾冲突的化解、整体的和谐:牛郎织女的爱情婚姻展现出夫妻之和谐;牛郎与老牛相依为命,老牛鼎力相助成就美好姻缘,喜鹊架设鹊桥促其夫妻相会,表现的是人与自然万物之和谐;王母娘娘和玉皇大帝虽拆分了牛郎织女,仍怀恻隐之心恩准七夕相逢,体现天人之和谐;七夕夜天上牛女喜相逢,人间百姓乐乞巧,显现出天、地、人、神共和谐,即中国传统美学所推崇的至高至上、至大至美的“太和”之境。

牛郎织女传说同其他传说相比,彰显出浓郁高远的理想色彩:劳动大众以感情为基础的男女恋爱自由的爱情理想;夫妻在家庭生活、生产劳动中和睦相伴、共劳共享、地位平等、生养子女的家庭理想;夫妻面临突发性灾难时,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的伴侣理想;夫妻长相厮守、忠贞不渝的婚姻理想;天界人间共同期盼、玉成有情人“金风玉露一相逢”,天、地、人相和谐的“太和”理想等。牛郎织女传说的理想性被后世阶级社会所碾压,上演出《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等爱情婚姻悲剧。牛郎织女传说虽有悲剧成分,但其大团圆的结局是矛盾冲突的化解、理想的实现,是对人的自由、尊严、权利、价值的尊重。它作为后世男女婚恋的理想范式而垂范千古。

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对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复归,是自觉实现并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实现的复归。……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1]从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的设想、描述来看,生成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末期的牛郎織女爱情婚姻,被私有制阶级社会所否定,而共产主义是对阶级社会的否定之否定,将在更高阶段上肯定牛郎织女爱情婚姻的理想性。牛郎织女传说蕴含的爱情婚姻具有理想性,艺术地实现了“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是美好人生的复归,也是其永恒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之所在。

(杨洪林,武汉纺织大学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教授)

[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8卷,第34—35页。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卷,第544页。

[3]《诸子集成·淮南子》:河北人民出版社1968年4月版,第10册,第185页。

[4]睡虎地秦墓竹简整理小组:《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2001年版,第206—208页。

[5]罗颀(明):《物源》,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页。

[6]《二十五史》百衲本,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卷,第7页。

[7]常璩:《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

[8](晋)葛洪《西京杂记》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页。

[9]《荆楚岁时记译注》宗懔原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6-109页。

[1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4卷,第73—74页。

[11]《马克思恩格斯文集》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第1卷,第185页。

篇5:七夕节的传说及习俗

七夕节也称作乞巧节,这是一个节日比较独特的形式,也在侧面反映出来,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面有一个比较流传较远又独特的活动。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的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 “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篇6:有关七夕节的故事传说

★ 七夕节小故事

★ 关于七夕节的传说故事_古代民间故事

★ 感人的七夕节祝福语

★ 历史感人的爱情小故事

★ 经典传说故事:鲤鱼跳龙门

★ 十二生肖传说故事

★ 七夕节感人的情侣祝福语

★ 美丽的传说作文

★ 红领巾感人故事

篇7:七夕节节日起源,七夕节的传说

七夕节最早源自于汉代,在《西京杂记》有相关的记载,例如“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自然崇拜

“七夕”可以说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除了牛郎织女星,其他东南西北各个方位都一些有代表性的星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二十八星宿。所以说七夕节可以说算是人们对自然的崇拜。

时间崇拜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都是代表时间。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这个数字在我国古代是很有福气的意思,比如什么七星报喜之类,所以说,大家都说古时候大家还是很重视七夕这个节日的,因为有很好的寓意。

数字崇拜

除了时间崇拜,“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所以说,与时间崇拜的类似,七月七也是一种吉日,所以说,大家还是对此感觉到很崇敬的。

七夕节的传说

相传牛郎父母早逝,年幼时又得不到哥嫂的待见,整个人只有和那头老牛是最亲的,某一天牛郎遇到了一位堪称仙女的女性,即织女,所谓一见钟情莫过如此,牛郎他陷入了单相思中,而老牛看见牛郎好像有烦恼,于是就显灵给他出了一个计谋,让他怎么去俘虏织女的心。

在某一天时,仙女在河流中沐浴,牛郎见此果断拿走了织女的衣裳,而她自然就是惊慌失措,苦苦哀求牛郎把衣服还给她,但是牛郎当然不肯那么简单就把衣服给她了,于是便说“如果你愿意当我的妻子,那么这衣服就给你”,织女便应了下来,因为当初她就是奔着牛郎来的,如今两人情投意合,那么干脆在一起也算合适。婚后的日子很幸福美满,甚至还生下了一儿一女,直到后来老牛年龄太大了就去世了,夫妇二人倍感伤心,但是老牛叮嘱牛郎要把它的皮留下来,到急难时披上以求帮助。老牛死后,夫妻俩忍痛剥下牛皮,把牛埋在山坡上。

但好日子不久噩梦就来临了,织女和牛郎成亲的时被玉帝和王母娘娘得知,便差人下界捉拿织女,天神趁牛郎不在家的时候,抓走了织女。牛郎回家不见织女,便猜到了是天庭来人,于是想起了老牛的叮嘱,急忙披上牛皮,担了两个小孩便飞了上去。

篇8:七夕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七夕节的由来简介

七夕节的传说故事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

七夕节礼物有哪些

七夕情人节送礼技巧

▼七夕节的由来简介

七夕,原名为乞巧节。七夕乞巧,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汉代画像石上的牛宿、女宿图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后来的唐宋诗词中,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娥乞巧忙”。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从历史文献上看,至少在三四千年前,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人们对星星的崇拜远不止是牵牛星和织女星,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称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又称“晒书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

“七夕”也来源于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返回目录<<<

▼七夕节的传说故事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这是一个很美丽的,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父母早亡,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嫂子马氏为人狠毒,经常虐待他,逼他干很多的活,一年秋天,嫂子逼他去放牛,给他九头牛,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牛郎独自一人赶着牛进了山,在草深林密的山上,他坐在树下伤心,不知道何时才能赶着十头牛回家,这时,有位须发皆白的老人出现在他的面前,问他为何伤心,当得知他的遭遇后,笑着对他说:“别难过,在伏牛山里有一头病倒的老牛,你去好好喂养它,等老牛病好以后,你就可以赶着它回家了。

牛郎翻山越岭,走了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那头有病的老牛,他看到老牛病得厉害,就去给老牛打来一捆捆草,一连喂了三天,老牛吃饱了,才抬起头告诉他:自己本是天上的灰牛大仙,因触犯了天规被贬下天来,摔坏了腿,无法动弹。自己的伤需要用百花的露水洗一个月才能好,牛郎不畏辛苦,细心地照料了老牛一个月,白天为老牛采花接露水治伤,晚上依偎在老年身边睡觉,到老牛病好后,牛郎高高兴兴赶着十头牛回了家。

回家后,嫂子对他仍旧不好,曾几次要加害他,都被老牛设法相救,嫂子最后恼羞成怒把牛郎赶出家门,牛郎只要了那头老牛相随。

一天,天上的织女和诸仙女一起下凡游戏,在河里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了织女,二人互生情意,后来织女便偷偷下凡,来到人间,做了牛郎的妻子。织女还把从天上带来的天蚕分给大家,并教大家养蚕,抽丝,织出又光又亮的绸缎。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返回目录<<<

▼七夕节的传统习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种生求子

旧时习俗,在七夕前几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层土,播下粟米的种子,让它生出绿油油的嫩苗,再摆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样,称为“壳板”,或将绿豆、小豆、小麦等浸于磁碗中,等它长出敷寸的芽,再以红、蓝丝绳扎成一束,称为“种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为牛庆生

儿童会在七夕之日采摘野花挂在牛角上,又叫“贺牛生日”。因为传说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织女分开后,老牛为了让牛郎能够跨越天河见到织女,让牛郎把它的皮刨下来,驾着它的牛皮去见织女。人们为了纪念老牛的牺牲精神,便有了“为牛庆生”的习俗。

供奉磨喝乐

“磨喝乐”是中国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传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每年七月七日,在开封的“潘楼街东宋门外瓦子、州西梁门外瓦子、北门外、南朱雀门外街及马行街内,皆卖磨喝乐,乃小塑土偶耳”。

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返回目录<<<

▼七夕节礼物有哪些

一款简约时尚手表

送给她,寓意为纪录你和她生活的点点滴滴。在时间里,你和她相遇、相知,相互之间拥有对方的回忆。让时间见证你们能够一直走下去,在未来的每一分,每一秒,陪她到世界的终结。而且在生活中也是很实用的气质搭配,收到礼物的她,戴在手腕上,就能时时刻刻感受到你对她的关心啦。

音乐盒

将你要对她表达爱意的话写在纸上,“在这小小的盒子里,是我对你的的爱意。能不能给我一首歌的时间,让旋律替我说出我的心愿。”将纸条放进音乐盒里,当她打开盒子时,听到动听的旋律,看到纸条上的温暖的话语,一定幸福感十足。

毛绒公仔花束

毛绒玩具可选择女友喜欢的形象,或是近期热门的情侣公仔,比如继承者们同款的猫头鹰,或是来自星星的你的可妮兔和布朗熊。都会让女生爱不释手呢!

一盒巧克力

情人节不管你要送什么,巧克力是肯定少不了的。巧克力的物语是“只给最爱的人”,它柔滑的触感,甜中带苦,就像是恋人之间甜蜜中带着小争吵。送给质朴型女生,特别是吃货妹子,果断买下她们最爱又舍不得买的,这样女性在内心里会觉得你是最懂她的那个人。

一束花

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不要担心送花,女方会觉得俗气,要知道所有女人都有爱花的天性噢!可以选择红玫瑰,蓝玫瑰跟黄玫瑰也很漂亮。如果觉得鲜花太容易凋零,可以选择礼盒式的。

香水

当她喷上你送的香水后,你能从她的身上闻到熟悉的香水味,闭着眼睛就能感觉到她的存在。香水也是一种来自身体感官的表达,更能贴近两人的亲密感。

烛台

选一款精致,散发温暖光芒的烛台给她,代表着你在黑夜里守护她。对于睡眠不好的妹子,可以在台灯里放点薰衣草精油,对睡眠是很有帮助的哦,也能够让她感受到你对她的细心跟体贴,所以烛台是非常温馨浪漫的礼物选择之一。

返回目录<<<

▼七夕情人节送礼技巧

送给暗恋的情人

如果你不能确定对方对你的感情,只是为了向她(他)抒发一下自己的爱,而并不追求结果,那么一束不署名的鲜花就可以传达你的情意。如果你是想向对方暗示邀约,那么一张精美别致的情人卡,就可以巧妙地试探到对方的态度,而且无伤大雅。

送给异性上司

面对自己有好感的上司时,要慎之又慎,这不仅是情感的范畴,而且还关系到你自己的工作和对方的事业。所以,千万不能送体积庞大或价格不菲的礼物,以免被人落下话柄,对你和他(她)都不利。如果双方的关系还很微妙,那么不妨送一些情人节的常规礼物,糖果、巧克力点心是不错的选择。

送给热恋中的情人

热恋中的情人最看中爱情的表示,虽然他们也会被一时的热情蒙蔽,对情人送的所有礼物都欣然接受。能够进一步增进两人感情的礼物是最合适的,时尚款式的情侣对表、两人玩的原创玩具。如果你想暗示对方可以考虑婚嫁了,那么一枚象征性戒指也是情人节最好的礼物。

送给以前的情人

时光流逝,情随事迁,可也许你还念念不忘曾经的爱恋。不管怎样,趁着这样的日子,送出你的心意总不是罪过。一本以前两人最爱看的书或一部电影的VCD,都可以勾起对往日情感的怀念。

送给不能公开的情人

因为某一些原因,你们的爱情关系不能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们是否都会觉得有一点遗憾呢?要让爱神不知鬼不觉地时常萦绕在身边,你可以送他(她)一瓶情侣香水。别人看似普通的香水,到处都可以买到,你却可以暗中感觉属于你们两人的气息,即使他不在身旁,他的味道仍然让你难以抗拒。

送给吵架中的情人

情人节前夕,你们还在争执,真是大煞风景。不过也幸好在这样的日子,可以让你们体面地和好。除了他(她)的最爱,憨态可掬的情侣公仔熊一定可以让他(她)开怀一笑。同甘共苦时,表示甜蜜的心形巧克力、糖果、包括玫瑰花,这些常规的情人节礼品,都不能疏漏。

上一篇:饮食文化节之知识竞答竞赛策划书下一篇:万籁俱寂造句有哪些_万籁俱寂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