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工作总结不足之处

2024-04-17

教学工作总结不足之处(精选8篇)

篇1:教学工作总结不足之处

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

作者: 侯素娟(初中数学 河南商丘永城市初中数学班)

评论数/浏览数: 22 / 326

发表日期:

2011-11-14 22:22:33

毕业到现在我已经从事教育事业十几年了,但是在以前的教学工作中,只满足于“今天我上完课了,改完作业了,完成教学任务了。”只注重把教案写得详细周全,缺少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后我会不断地完善自己,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现对自己教育行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思想认识不够,过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

近两年自己所教的的班级的数学平时考试还可以,基础知识普遍掌握得比较好,答题时基础知识能力的运用还不错,因而过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解题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忽视了基础较差的学生,造成其学习困难增加。

二、没有充分认识到知识点的难度和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学生成绩来看,数学成绩处在中等及稍偏下的学生成绩下滑较大。回顾自己在教学中所进行的备课工作,针对性的练习,没有估计到中下等生的学习能力,无形中给中等生的听课和理解增加了难度,造成其对知识点的理解不够透彻,运用知识的能力下降。通过试卷分析,发现中等生在答题的过程中,知识点混淆不清,解题思路混乱,不能抓住问题的关键。

三、对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的监管力度不够,放松了对他们的学习要求。

对该部分学生在课后的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没有过多的去关注,未能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给以指正,导致其随意完成作业或抄作业,不巩固旧知识,更不去预习新课。学习也不如以往认真,成绩出现下滑。

四、没有严格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相当部分学生存在着综合分析方面的能力不强,稍微复杂一点的问题都会错误百出,简单的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差。

通过对以往教学行为的分析、总结和反思,以后教学行为中主要从以上四个方面入手:

1、着力解决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备课的过程中切实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措施,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加强对学生课后学习和练习的监管和督促力度。

3、加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其应用知识的能力,为今后的数学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4、同时做好每堂课的课后教学总结,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在以后教学工作中,本人还要多多反思,改正教学中的缺点与不足,不断进步,不断完善,提高自己教育教学能力。

篇2:教学工作总结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不足之处1

在课外阅读中我了解到分层教学,它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与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与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使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学有所得,先后达到课程的要求。在一年教学的实践中总结,我认为分层教学的方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设计:

一、学生分层

了解学生,是使教学活动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更为有效,从而是大面积取得成功所不可缺少的前提。了解学生的学习技巧,思维和记忆的发展水平,知识面、日常生活情况,对集体,教师和学校的态度等。对全体学生进行前期调查和测试工作。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体能、心理、学科成绩、在校表现、在家表现及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建档。

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的学习小组,而这不同层次小组的学生不是长期固定的,而是可升级(没有降级)。让师生都明确某一个同学在某一阶段时间内所处的层次。同时,要让学生建立起对学习的乐观主义态度和真诚的学习信心,正确对待分组方式,明确教师的分组目的,防止优生骄傲自满,中等生得过且过,差生心灰意冷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二、备课分层

学生彼此在基础知识,基本能力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差距,为了达到普遍提高,全面培养的教学效果,我们有必要在备课过程中,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式到教具准备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提优”、”补差”,使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抓住三类学生。针对新授与练习中的反馈信息作适当处理,对普遍存薄弱点或个别不及矫正的问题进行补救,将本节课所学内容系统化,便于学生理解和运用,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分好、中、差三类学生的要求。对优生,设计一些基础题让他们完成,并让他们探索思考拨尖题;对差生,诊断他们学习本课中的疑难,采取有效方法补救,让他们完成基础题;对中等生,要求他们自我复习巩固,完成基础题和提高题。

这样,我们就能把每个学生的培养和提高都置于自己视线之中,充分调动了各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三、课堂教学分层

这里重点是分层施教和分层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这样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课程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四、作业分层

作业由浅入深可分为四个层次,即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拨尖题。向好、中、差三组学生布置三种作业,并采取三种作业批改方式,”差组”——放缓题+基础题,教师当天面批,学生当天纠正;”中组”——基础题+提高题,全部批改;”好组”——基础题+拨尖题,只批改革1—2本,其余由学生自己核对,组长检查。在分层练习中,我们应积极鼓励低层次的学生向高层次突破,从调动学生求知的积极性。

五、考核分层

考核包括单元关检测和阶段性检测。由教师自己依照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命题。每份题都包括放缓题、基础题、提高题和拨尖题四大类,放缓题面向差生,仅供”差组”生做;基础题面向全体学生,全体学生必做;提高题面向中等生,”差组”选做;”好组”和”中组”必做;拨尖题面向优生,供”中组”选做,”好组”必做。考核后,对已达标学生提出”巩固性”或”扩展性”的目标;对未达标学生,通过补课,个别辅导建立互帮互助小组进行”矫正帮助”。以确保各类学生都达到预定的阶段目标。

通过阶段考核,对各个学生进行多次的综合分析,并进行必要的组别调整。对进步明显的提高一个层次;对有后退的,一次可提醒、鼓励,下次仍跟不上的个别辅导,绝不降级。这样做,不但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适应自身发展的教学起点,而且有利于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和不足。而对这样的个别学生,切忌冷嘲热讽,应热情关心,帮助分析原因,树立信心,以确保学生积极进取的学习热情。

教学反思不足之处2

本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语文教学工作。与高年级教学相比,三年级的教学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三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三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三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在二年级只是安排写句练习,这个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30篇课文,六个阅读链接和六个综合学习,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刚刚从低年级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小结、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如在教学《诗的材料》时,由于备课时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挖掘、侧重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对学生的学情没有正确的估计、预测,在课堂上,学生感到在跟着老师走,有些要求不知如何去操作,结果学得很累、学得被动。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有效地避免这些问题的再次发生。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否定中成长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30篇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

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补充的时候了,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开拓教学的新天地。

教学反思不足之处3

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贴近生活教学才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文针对小学生形象思维活跃特点,运用学具,让学生对数学知识有形的认识,进而透过现象获得对数学的理性思考。新课标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人,从而能学会学。所以,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教学中要强调生活化、形象化的教学,多经过形象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多样性、实践性的课堂学习中,让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获得数理的认识和理解。所以,我们要加强学具的使用和有效使用的研究。

一、小学数学课堂要重视学具运用

心理学研究证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识规律是经过感知,认识表象,获得概念认识,构成原理探究的意识。数学学科强调学习思维,而思维离不开具体的可感的生活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具就是直观的事物,能够让学生在直观的形中,获得感性知识,构成知识的表象,并能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

如一年级《分与合》这个资料的学习,我们能够拿出教具,或者教师根据学习喜好设计教具,将9张喜羊羊图片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们思考如何分,学生们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那么,他们就能懂得分与合的意思,也为《加法和减法》的学习奠定基础。那里我们只要学生动手分分、用笔记记,合作谈论谈论,学生们就能掌握这一学习资料,并能构成深刻的影响。

当然,学生在不断使用学具中,也能初步构成一些数学算理。如《认识除法》学习中,我们就是经过教具的分来让学生理解的,而有余数的除法也能够数形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经过形的观察进行获得抽象思维。当然,在突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激发自主学习本事的当下,我们的使用学具教学能够让学生主动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获得学习本事和探索创新本事;找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构成良好的数学认知构建特质。

二、小学数学学具教学开展方法探究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形式多样,异常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注意师生互动,以生为本的开展,经过学生自主学习本事和探究合作学习的构建为基础,让他们学会学习。

1、让学生主体参与,实践获真知

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改变课堂师生关系,要重视民主平等,以及和谐的学习氛围的营造。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为给学生供给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在学具的运用中讨论与交流,步归纳、验证,提升学习体验,获得数学知识,构成数学结论。如《圆的面积公式》学习中,我们先用“马儿的困惑”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圆形,明白圆相关的知识,对圆的面积有初步印象。

然后,让学生想想这样的面积怎样计算。然后,我们让学生拿出平行四边形学具,回想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的推导方法,也就是沿着高切割成两部分并拼成长方形的,让学生们思考我们怎样将圆面积转化。然后让学生们拿出圆规,将圆进行等分,然后进行操作。当然,我们能够先让学生观察如被分割的蛋糕的样貌,然后进行操作。我们只要注意引导: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发生了变化,可是它们的不变?我们能够得出什么关系?这样,学生们观看学具,制作学具,在寓教于乐中找到解决圆面积的方法。

2、创造学习情境,思维获得启迪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小学数学教学重在帮忙学生理解数学问题中发展学生思维本事。数学的思维如数形结合、转化思维、化归思维等等都需要学生在不断操练中渗透为自我的数学学习品质。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能扩大学生的认识空间,为其创设生动趣味、引人入胜的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内化,启动学生进取思维。如“相遇问题”的应用题虽然学生明白关系式,可是往往在实际操作中对相对、相距、相遇、同时等词的含义不是很理解,导致理解错误,无法正确解答。

所以,我们能够让学生在练习中使用学具,在自我的课堂上进行演示,根据题目的资料,独立思考、演示,从而理解题目含义,获得行程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如此,学生头脑中构成了鲜明的动态表象,启动学生的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从而掌握了数量关系,学会了解答方法。此外,我们数学学习的重点还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本事,使用教具教学能够让学生由外部的物质活动促成内心认知心理活动的转化。在使用教具中获得指定问题的解决,更会发现新的问题,扩大思维空间,对新知识有再的发现。

如正方形学习,我们一般是让学生观察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片,然后让他们合作分析正方形的特点。而学生不仅仅明白几条边、几个角;还经过量得出四个边的长度相等,角都是90度的认识之后,还可能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相邻的两条边重合,得出四条边一样长。如此,学生可能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也能扩宽解决问题的思维。当然,我们在学具使用教学中还要依据学情进行设计,学具的选择和操作应当贴合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促进和提高他们对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和掌握,也要注意合理使用防止过多的活动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营造一种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氛围,经过合理使用教具让学生感知数学现象,培养抽象思维的本事,激发主体能动性和学习的趣味性,只要我们教师重视合理引导和调动,肯定会让学生数学学习本事获得较大提升。

教学反思不足之处4

摘要:幼儿教育是我国教育的基础, 也是重中之重。幼儿教师作为幼儿教育的实施者, 其职业素养与教学水平, 直接影响幼儿教育质量。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 幼儿教师应该通过提高自身反思能力, 发现教学的不足, 并积极进行完善, 以此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 在这个反思的过程中, 幼儿教师会不断成长, 教学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关键词:幼儿教师; 反思能力; 培养; 提升;

反思能够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不足, 正确评估自我能力, 还能够激发教师进取意识, 不断促进教师成长。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培养, 是目前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 幼儿教师要明确教学反思的核心内容, 在此基础上, 养成自我反思、自我批判的习惯, 能够以幼儿为教育中心, 通过观察、分析等手段, 找到更符合幼儿成长发展的教学策略, 以此奠定幼儿教育发展基础。

1 教学反思的核心内容

教学是幼儿教师反思的核心, 主要包含在教学行动汇总反思和对教学行动中反思这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主要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内容中的理论和经验, 将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方案进行及时的调整和改善, 从而保证对教学过程中的时间活动进行优化。而另一个方面主要是在完成教学之后, 对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进行全方面的思考。

对于反思来说, 主要包括隐藏在自己教育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和有关理论体系以及自己的教学实践这两个重要的部分。

从对教学反思的过程和内容中可以看出, 主要的目的是对教学更好的效果进行追求。当时从我国现阶段实际教学的反应来看, 教学过程中的主体, 不仅是对教学合理性的追求, 也是作为反思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支柱, 从而有效提高了反思性教学实践发展的速度。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 最重要的依据就是教学的合理性。但是在幼儿教育的过程中, 对教学目标和过程以及情景等各个方面出现的问题, 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幼儿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幼儿实际发展过程中的需求, 就需要对幼儿现阶段的发展水平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因为只有在教育的支持下, 才能够促使幼儿到达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和层次。所以, 在对幼儿发展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就需要对幼儿日常的生活进行全方面的观察, 这对于幼儿的学习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幼儿自身来说, 他们可以运用眼睛和耳朵以及心灵对实际的表现进行观察和了解。而教师在实际教学的活动中, 最多出现的身份就是参与者, 并且和幼儿一起学习和活动, 从而帮助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学到知识。

2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的现状

2.1 浅表式反思

一部分幼儿教师进行教学反思, 往往流于表面, 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没有全面掌握, 也不会深究其原因, 比如:幼儿在上课时, 常常会东张西望, 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样的情况, 教师应该研究其原因, 是什么导致幼儿无法专注听课。是教学内容不生动, 无法吸引学生;是课堂整体纪律不佳, 分散了他们的注意力等等, 在总结了所有可能性之后, 教师还应该一一加以印证, 对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必须要刨根问底, 不能疏忽。然后, 在实际教学反思中, 能够做到以上内容的教师并不多, 这就导致教学反思浅表化, 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和价值。

2.2 机械式反思

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很容易形成思维定式, 把教学这件充满创意的工作固化为一种机械的流程。很多教师不会思考, “我为什么这样做?”而是其他教师都是这样做, 所以我也这样做。在这种错误教学观念的支配下, 教学反思中教师只会找客观的原因, 却不能从自身去反思, 这又如何能在教学中促进孩子想学、会学、乐学?如何能在提高孩子主动学习能力的同时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

2.3 应付式反思

教师有了反思的方法, 却不能用反思得来的经验来改变后续的教学行为, 教学理念没能内化为教师们的教学意识, 也并没有成为他们专业化成长的基石。缺乏专业成长的意识, 缺乏自我成长的动机, 使教师把反思当作一次教育教学行为的结束, 而不是下一次教育行为产生的基础。教师们认为, 进行反思只是管理者对自己的工作要求, 而不是自身发自内心的需求, 教师不能在自主构建的过程中运用反思, 反思到的问题不能在后续的教育活动中得到解决, 总结出的方法也没能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和推广“思”又有何用?

3 提高幼师生反思能力的基本路径

自觉教学反思的起点。教学反思的过程中, 就是需要面对问题能够及时的做出反应的一个主人公的方式, 这其中主要包含了直觉和情绪以及责任感这三种态度和感情。对于幼儿教师来说, 要对教育事业有一个深入的责任感, 并且保证自身能够具备比较强的法制意识和反思意识, 要将现阶段教学的模式进行不断的改善和创新, 对于别人一些良好的意见, 要虚心请教, 从而保证可以对幼儿实际发展过程中内容和方法进行关注和重视, 并且还要站在多个角度, 对教育情景进行全方面的思考, 从而将自己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需要对其中的主体对象进行观察。不管是在教学的过程中, 还是在教学结束以后, 都需要幼师对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反应和表现进行观察, 从而可以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全方面的掌握。只有这样, 才可以促使现阶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教育能力符合全新发展背景下的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找出问题就是批判, 其中主要包括理念和行动这个方面的问题, 幼师如果对幼儿的发展水平认识的有偏差, 就会导致照顾不到一个特殊的幼儿。所以, 在批判的过程中, 要以总结为主要的方式, 但是实际发生的问题基本上都是整体存在的, 就导致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上存在差距。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全方面的思考和改进, 对相关问题发生的记录进行整理和总结, 从而保证可以进行正确的改正。但是批判最好是在集体讨论中进行, 集体讨论可以将问题中的内在内容进行透彻和深入的分析, 从而保证批判任务可以更好的完成。

将教学计划进行创新。教学方式不只是停留在教学的过程中, 而是需要课后的回顾和反思找出问题的根源, 并且对其中结构和内容有一个真正的认识, 从而建立一个全新的教学方案和实践活动。将幼儿发展的整体计划进行创新, 就可以促使对幼儿教育的规律有一个新的理解, 只有这样, 才可以将教学的合理性作为追求目标, 并且在未来的发展中对教学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 主要是在完成批判任务之后进行, 通过整体的框架体现出全新的思路。除此之外, 将教学活动计划创新, 也是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一个目标, 可以通过大家的互相学习和分享经验, 最终保证教学计划的整体提高。

将教学中的实践活动进行创新, 这个方案主要的目的是为重返课堂。教师在实际反思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发现的同时, 还需要实现解决问题的重要目标。由此看来, 当教学反思结束以后, 需要进行下一次的教学实践, 去检测幼儿有效发展最合适的方式和方法, 并且对这些活动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从而提高教学的发展水平。

4 结语

明确教学反思的核心内容, 客观认识当前幼儿教师教学反思中存在的.问题, 是提高我国幼儿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幼儿园领导以及相关管理者, 要重视幼儿教师反思能力培养, 定期开展技能评比竞赛, 激发幼儿教师反思意识, 为其提供更多参加培训的机会, 使其能够在反思中不断完善自我专业素养与教学技能, 进而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

参考文献

[1]颜钰铃.幼儿教师如何撰写教学反思[J].学前课程研究, 20xx (11) :96-97.

[2]肖梁.幼儿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分析[J].科普童话, 20xx (7) :105-106.

[3]王丽莉.幼儿教师教育反思内容研究[J].文史博览, 20xx (11) :117-118.

教学反思不足之处5

今年是我第一次教数学,与我一齐任教四年级的教师是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心里有一种无形的压力。当然这是一次锻炼的机会,也是对自我的一次挑战。我力求使教学结构贴合儿童的年龄特征,注意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培养创新意识,更注重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的改革主要体此刻课堂及课余时间上,在课堂上我注重加强本事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课余时间则注重让学生“学以致用”,让学生将数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年级组长对我的教学也起了很大的帮忙,经常和我讨论教学和互相听课,也使我很快的走上了数学教学的正轨,一个学期即将过去,下头谈谈这学期在教学上的得与失。

一、教学方法有待提高

本学期有幸参加了数学教研活动,但不管是上公开课也好,还是平常的“常态课”,我始终有一个感觉,自我对课堂如何把握、对怎样才能到达最好的教学效果、对如何准确严密的使用数学语言等许多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在对教材、教法、教学中应当注意的问题的处理以及和学生的融合等方面。

二、课堂上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很严密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假,是什么就是什么。我所存在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不敢放手让学生去想,有些问题需要合作学习,然后探讨得出结论的,我缺少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因为我担心放手让让他们去做了,他们会太自由,从而讲一些不着边际的东西,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其实正确的做法就是应当给他们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这样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进取性。因为我明白孩子的天性都是好动的,他们喜欢“玩”,有时候不防让学生也“玩一玩”数学。

三、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我所任教的班级中有部分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课堂纪律得不到保证。这个学习态度包括他们平时上课的表现和对待作业的态度。有些学生对自我参与学习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无所谓,上课吊儿郎当,想听就听,不听就干自我的“事”,做小动作、找旁边的同学讲话,自我不认真学习还影响其他同学。还有一部分同学对待作业马虎大意,缺乏良好的解题习惯,在审题上不够细心,解题时书写不够规范。当然也不乏有一些所谓的“懒汉”,课堂作业不及时完成,回家作业漏做甚至不做的是大有人在。虽然经过一个学期苦口婆心的教育,有部分同学已经改观了,但还有一部分“屡教不改”的,纪律也好了些,期望在最终的复习阶段,他们能有所转变。

四、必须严格要求自我,严格要求学生

教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我必须要先做好表率。小学生很会看样,他很会关注教师怎样做,我经常听到有学生说“教师说话不算话,答应我们的事自我没有做到”。是啊,教师可能是因为工作忙或其他原因,疏忽了学生,但这样的事情不能出现太多,要言而有信,说到做到。当然也不要放松对学生的要求,该完成的作业,必须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不能让学生有拖拉的不良学习习惯。

教学反思不足之处6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习了学生掌握了整数乘法、分数加法和减法、分数乘法及运用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倒数的认识教学反思。倒数这部分内容属于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仅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运算和相关的知识运用打下基础。

成功之处:

1.重点理解倒数的含义。在教学中通过出示几组乘积是1的四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其中的规律:两个因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了位置,由此得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并指出3/8的倒数是8/3,而8/3的倒数是3/8,从而理解互为倒数的含义。在教学倒数的含义时还要注意两个数互为倒数的条件:一是乘积是1,二是仅限于两个数,为练习中出现的争论扫清障碍。

2.重点练习求小数和带分数的倒数方法。在例1的教学中,学生对于求一个数的倒数方法都非常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求小数和带分数的方法教材没有涉及,但是要进行补充,在后续的练习中往往容易出现类似的题目。如果没有预设到,学生就会在此知识点上出现问题,影响学习知识的效果。

不足之处:

学生对于练习题中的判断容易出错。例如: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通过这个题目要让学生知道一个数可以分为真分数和假分数,真分数的倒数却比这个数大,而假分数又包含两种情况:一是分子和分母相等的情况,另一种是分子比分母大的情况。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而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的倒数等于这个分数。

再教设计:

对于判断题的练习要予以重视,由一题发散多题,以不变应万变。

教学反思不足之处7

在我学习新课程的这段时间里,我对自己过去的教学思想和行为进行了反思,用新课程的理念,对曾经被视为经验的观点和做法进行了重新审视,现将在反思中得到的体会总结出来,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而不再是主导者;教师应从“师道尊严”的架子中走出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师生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二、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

在我们设计教学方案时,我们应该想想:“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于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会出现哪些情况”等。备课时,尽管教师会预备好各种不同的学习方案,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如学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出现争议等。

这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如何调整教学计划,采取怎样有效的策略与措施”,从而顺着学生的思路组织教学,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教学后,教师可以这样自我提问:“我的教学是有效的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改进”,“我从中学会了什么”等,这样才符合新课改对教师的要求,更有助于教师教学计划的开展。

三、教师应注重和学生的交流对话

师生间充分的对话交流,无论对群体的发展还是对个体的成长都是十分有益的。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平均分”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一些生活情境:分桃子、分鱼、分饼干、分苹果等。在交流对话时有的教师提出,仅仅围绕“吃”展开教学似乎有局限,事实上,在生活中我们还有很多东西要进行分配,可以适当扩展教学设计面。这样开放性的讨论能够促进教师更有效地进行反思,促进教师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

四、教师应对每一节课进行总结记录

篇3:浅析口译教学常见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口译教学,针对性和科学性,不足之处,解决办法

作为一名从事口译教学的教师, 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粗浅地谈一下口译教学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一、口译教学的侧重点不突出

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口译课, 但在口译教学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口译老师都是以语言教学为主, 以专题口译练习为侧重点, 基本上采取“听音+翻译+讲解”的教学方式, 而正确的“以技能教学为教学核心”方法却被很多口译老师所忽视。这种“听音+翻译+讲解”的教学方式与其说是口译课还不如说是口语课、听力课, 或者也可以说是精读课翻译习题练习的加长版, 久而久之会使学生感到上课内容单调乏味, 失去对口译学习的兴趣。有的口译老师虽然偶尔在课上提到了口译技能, 却是蜻蜓点水般地提及一下, 未能带领学生进行深入地学习, 很难引起学生对口译技能的重视。

事实上, 口译课是一种技能课, 老师需要在口译课上向学生讲解口译的方法和技巧, 真正做到“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以传授口译技能为核心的口译课才能培养出应用型的口译人才, 符合当前我国对合格译员的需求条件。口译作为一种专业技能, 是可以对学生进行系统培训的, 因此, 口译教学应以技能训练为主, 以专题口译训练为辅。老师在口译课指导学生了解完口译技能之后, 应把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练习, 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掌握老师所传授的口译方法与技能, 真正是学生做到“闻之不若见之, 见之不若知之, 知之不若行之” (荀子《儒效篇》)

二、口译教学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一般高校都把口译作为一门专业

必修课或专业限选课放在大学的三四年级来开设此课, 而且开课的对象是英语专业的学生或对口译感兴趣的非外语专业的学生, 课堂规模有时太大, 口译学时严重不足, 不能有效地将口译技能和各种专题练习进行详细的介绍和练习, 这些其实都违背了口译课的教学规律, 与口译的特点不相符。

口译是一种要求很高, 很难进入的职业。它对从业人员要求极高。一名合格的译员必须有过硬的业务能力, 其中包括厚实的母语和外语功底。译员不仅要有扎实的两种语言的基本知识, 而且还要有熟练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要有敏锐的听力、丰富的词汇, 翻译时口齿清晰, 语调自然, 表达准确、流畅。同时, 译员要熟练掌握一定数量的习语、专业术语、诗句、名言、警句等的译法, 灵活运用各种口译的方法和技巧, 只有这样, 才能在各种口译场合左右逢源, 运用自如, 从容不迫。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不是每个懂外语的学生都可以学习口译, 不是外语好的学生就能成为好的口译员。学习口译的学生要具有一定的笔译基础, 并能够用英语口头表达一般的思想。我们在口译教学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 针对不同阶段的口译学习者应该体现出针对性。对于英语听力好、语言表达能力强、头脑敏锐、反应快速、记忆出众的学生进行口译技能强化训练, 进行口译实战训练, 全方位地训练这一层次的学生。而对于那些英语基础有所欠缺的英语专业学生或非外语专业的学生则稍微降低一些口译的严要求, 以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作为口译练习的素材, 激发学生对外语的喜爱, 对口译的喜爱。口译授课最好是小班上课, 这样效果最好, 因为这样可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口译实践。而且我们在口译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比如可以为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始商务口译课程, 为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始联络陪同口译、旅游口译等。在开设专业口译的同时应该尽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尽量使学生对他们不大关注的会议口译、外交口译等都多接触一下。在口译课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各方面技能, 使学生既是通才, 又是专才。

三、口译教师素质参差不齐

口译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对口译老师的要求也非常高, 一般来讲, 仅是口语好, 翻译能力强但却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口译训练, 缺乏对口译理论和教学进行系统的研究的英语教师未必能够胜任口译教师这一岗位。真正称职的口译老师一般本身都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对口译教学内容的选择, 对教学方法的采用都非常清楚的。当然, 我们国家现在暂时不能大规模的对口译教师进行逐一培训, 但口译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自身素质, 多参与口译实践, 使自己成为既有实践经验, 又有理论基础而且擅长教学的老师。

口译课就像口译这一行业一样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作为口译教师, 我们要注意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业务素质和个人修养和各方面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1]卢信朝:《英汉口译技能教程》,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9年10月。

篇4:教学工作总结不足之处

一、教学评价的基本内涵

1.教学评价是学生发展的“杠杆”

教学质量评价是一个学校整个教育体系的评估核心,有助于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评价有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本质。因此,教学评价的重要意义应该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与关注。同时,学校评价和教师评价的结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学生评价结果的影响。

2.教学评价是教师发展的“杠杆”

教学评价具有较强的选择鉴定作用,教学评价活动的主要内容是教师评价。因此,教学评价的选择鉴定作用,特别是通过评价结果对教师做出奖惩和选聘处理的作用,应该得到各个学校的认可与关注。教学评价应以教师已获得的工作成绩、已承担的职责以及已具备的素质为出发点。

3.教学评价是学校发展的“杠杆”

教学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评估和分析初中英语教材在课堂教学中的执行情况,及时发现和处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以促进教学质量的逐步提高,以及教学管理措施和教学方法的改进。

二、在初中英语教材使用中教学评价的基本作用及常见问题

笔者所述的教材是指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所颁布的初中英语教材,我国的课程改革起源于上世纪末,经过点——线——面等三个阶段的发展。初中英语教学取得了十分令人瞩目的成就,通常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首先,教学评价技术投入使用后,学校、学生和教师三方面均获得了较为显著的进步;其次,教育管理部门颁布了相关的政策;再次,教学评价指标趋于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系统性有所加强。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初中英语教材的使用中,教学评价体系也表现出了一些常见的问题和缺陷,且对教学评价的开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在初中英语教材使用中教学评价的改进措施

1.改进教学评价能力,完善教材编审体系

首先,有效化解教材与教材容量之间无法进行知识互补的矛盾,提高初中英语教材使用中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其次,有效的教学评价活动应以评价者的良好素质为基础,进一步改进教学评价能力,提高教学评价者的综合素质。再次,强化教材审定委员会的工作约束机制和强化问责机制。最后,倾听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扩大教材编审队伍。

2.关注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和质量标准

一方面是教学评价的基本价值取向问题。常规的教学评价活动仅仅关注教学活动的效率和最终结果,其基本特征在于首先设定好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并以这一目标为指导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而教学评价活动的基本衡量标准就在于既定走向与实际走向之间出现的偏差。

另一方面是对于教学质量标准进行的再认识。教学评价活动的主要参照点为教学评价的基本价值判断标准,其基本内涵为教学评价者所依据的教学质量观,其基本外在表现是在与教学评价的指标体系,而人们对于教学质量的看法是教学评价活动最为基本的出发点。不同的人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初中英语教材的应用质量进行评估,且不同的教学价值观和质量观之间通常存在着明显的对立关系,个适质量、外适质量和内适质量是现阶段最为常见的集中教学质量观。

3.建立和实施教师终身学习制度

首先,培训学习型教师。初中英语教师应以听课为基础,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各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和处理,以增加教师之间交流互动的机会,提高教学活动开展的效果。英语教师本身也应积极学习和观摩其他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吸取有益经验,以转变刻板的思维模式。其次,完善教师评课与听课制度。教师应量化听课制度,鼓励教师自行安排教学计划,并主动交流听课,定时归纳总结教学评价和听课记录,形成相互学习的氛围。最后,加强教师的再教育培训。这种再培训、再教育工作的开展不应仅仅针对新上岗教师,还应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更新其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教师再培训的主要作用在于教师教学思维的转变。

篇5:公司总结不足之处

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1、工作细心度仍有所欠缺;在日常工作中,时常有些工作因为不够细心,从而浪费时间或是再做一遍。相信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本人一定会仔细、仔细、再仔细来完成每项工作;

2、外来客人的接待和服务不够热情大方;做为办公室文员,做好接待工作是自己的本份工作。由于本人在这方面没有足够的经验,每次接待都不能做得很好。在以后的接待工作中,力求能做到热情周到,耐心细致。

篇6:转正工作总结不足之处

我实习的刚位是保健品销售员,记得刚开始接触这个行业什么都不懂,以前也没有接触过保健品,所以刚开始怎么去推销都不知道,有的人认为销售很简单,就是把东西卖出去就可以了。

其实不是这样的,如果想做好这个行就必须要对推销的产品比较了解,包括吃了以后会有什么效果,还要注意饮食问题,最主要的是要有工作热情,主动接近顾客是销售的第一步,了解顾客的需求,介绍我们产品的好处,跟其他保健品相比有什么优势,当顾客犹豫的时候要适当的找话题,针对顾客感兴趣的话题聊,我们目标虽然是销售产品,但是必须要让顾客相信我们销售员那么他们才能去接受我们的产品。

在其他同事的指导下,也在我不断努力学习下,我已经融入了这个团队,业余时间我经常会看一些关于销售方面的书和与人沟通方面的书,我知道只有不断充电我才能跟快的成长,更快的提高工作效率。我能够遵守劳动纪律,团结进取,务实求真,乐观上进,任劳任怨,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我有信心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努力,保持热情,对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在工作上还有许多需要学习,需要不段充实自己,不断进步;有时看问题不够透彻,容易把问题理想化,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会时刻注意自身的不足,努力克服不足,改正缺点,虚心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更好地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

篇7:培训工作总结不足之处

1、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大胆管理的主动性,今后我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

2、与同事交流少,关心同事不够。

具体表现:

(1)和同事们的联系不够,缺乏交流;

(2)工作中对同事们的关心不够。

我这方面的缺点,同志们曾给我指出过,所以我还需进一步努力改进。

篇8:试论合作原则的不足之处

Grice的合作原则自从创立以来, 激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兴趣。研究者们在肯定合作原则的理论价值的同时, 也致力于揭示合作原则及会话含义理论的不足之处, 阐释和重构该原则。

一、合作原则的假设性和描述性

合作原则中的四条准则是在借鉴德国哲学家康德的量、质、关系和方式这四个哲学范畴体系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些哲学范畴体现了客观事物存在的基本要求, 因而赋予了合作原则具有较强的解释力。但这种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也给合作原则带来了不少问题。“这些原则是指导会话活动的假设, 假设交际要可以遵守合作原则以及次准则, 它作为一种语用原则, 是一种描述性的, 而不是规定性的, 这种假设性和描述性必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和疑问”。 (何自然, 陈新仁, 2008:36-37) 许多研究者对合作原则的普遍适用性提出质疑:合作原则的各条准则是不是逻辑上的必然结果?交际过程中合作原则是否是必需的?交际过程中这四个准则怎样发挥作用的?

针对这些问题, 研究者们主要持以下三种观点:1.完全否定合作原则, 认为其不具有普遍性。 (Kasher, 1976) 在交际中根本不存在合作原则, 也就不会出现是否有意违反这条原则的问题;2.修正和发展合作原则。这一方向的主要代表是Horn和Levinson:Horn (1984) 在合作原则的四准则中只选用了量准则的第一条次则和关系准则,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两项准则:数量原则和关系原则。Levinson提取了合作原则的两条量准则的次则和方式准则, 归纳出了数量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Levinson的三原则被学者们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从而使Grice的“古典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 (即会话含义理论) 转化为“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3.择其所长, 补己不足, 以合作原则为基础, 另立新原则。例如Sperber&Wilson (1986) 提出关联原则, 他们认为, 交际活动是一种认知活动, 认知的基础是话语的关联性, 这种关联才促使人们正确地理解话语。

二、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

Grice利用合作原则, 揭示了话语的“直说的内容” (字面意义) 和它的“含蓄内容” (会话含义) 之间的差别, 分析了会话含义的产生过程, 但他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故意违反合作准则及其准则, 即既然遵守了合作原则, 为什么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合作原则只解释了人们间接使用语言所产生的会话含义及其对会话含义的理解, 但却没有解释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为什么要拐弯抹角, 不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去进行交际, 让说话人去推导会话含义” (何兆熊, 1999:166-167) 。遵守准则是合作, 不遵守也是合作, 同时不遵守是更深层的合作。Grice本人并未全面阐述这种表层和深层的关系。

为了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解释“遵守”与“违反”合作原则的深层动机, 后继学者从修辞学、语篇学、语用学等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解释方案。Leech (1983) 提出了“礼貌原则”以“拯救”合作原则, 与合作原则相一致, 礼貌原则分为六类准则: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与Grice的合作原则相互补充, 能够部分地解释人们违反合作原则的行为。Lakoff (1973) 的“礼貌观”, Brown和Levinson (1978) 提出的“面子观”也是从礼貌的角度出发提出的解释性理论。

三、合作原则内四条准则的作用范围

Grice提出的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套用了康德的量、质、关系和属性这四个哲学范畴体系, 但是在解释语言现象时, 这四条准则的关系还存在一些问题。“Grice对‘相关’准则一项的说明非常笼统, 既没有阐明‘相关’这一概念的性质, 也没有充分说明如何使说的话具有相关性, 合作原则中的其他几个准则从主观直觉上是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的, 然而说的话要相关究竟指什么却不那么清楚” (张春隆, 1996:86-87) , 这导致难以明确界定合作原则四条准则作用的范围。如果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都是交际必需的, 那么说话人会可能会时时面临“冲突”的状况;依据经验和直觉上, 如果说话人不遵守“量”“质”“方式”中的任何一项准则, 实际上也就违反了“相关”准则, 违反了“相关”原则, 其它各项准则也得不到保证。

针对这个问题, Horn (1984) 进一步解释了“关系”原则:为使听话人推导出话语下限的隐含意义, 说话人要做到所说的话只是必需的, 不说多于所要求说的话, 能不说的尽量不说;Levinson (1983) 的三原则中并不包含关系准则, 他用数量原则来替代关系准则, 他认为, 提供过多的或过少的信息本身就是不关联的;Sperber和Wilson (1986) 的关联理论更细致地解释了关系原则, 并将其上升为交际中的唯一原则。“Sperber和Wilson认为, 每一个参加会话的人所说的话都必须和整个话题以及对方前面所说的话相关联, 关联是指话语的命题和语境结合之间的关系, 关联的情况有三种:1.新信息和语境相结合;2.新信息加强现有语境;3.新信息和语境相反, 但话语之间的关联性有程度上的差别, 这主要和语境效果和付出的推理努力有关。 (转引自索振羽2000:73-74)

四、合作原则中语境的确定和选择

Grice的合作原则理论中的语境问题也是学者们争议的焦点问题。在交际过程中, 语境是动态变化发展的, 并不总是固定的。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并未重视这个问题。“Grice那里语境是预先设定的、共享的和固定的, 听话人不用考虑也不经考虑就可以找准特定的语境从而推断出符合说话人意图的特殊含义, 这样处理简化了话语理解的过程。” (何自然, 陈新仁, 2008:41)

在Sperber和Wilson (1986:15-16) 的关联理论中更为深入地解释了语境的内容及其动态发展过程, 在关联理论中, 语境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建构体, 它不仅包括会话时的上下文、具体情景语境, 还包括交际者的知识构成和认知水平, 例如已有知识、各种假设、信念以及交际者的认知能力。在关联理论中“语境的假设是个动态的概念, 是需要听话人自己来构建, 在交际过程中不断得到补充和扩大。理解话语的过程是认知环境中的旧信息和交际过程中的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 (何兆熊, 1999:189) 语境假设是否合理与关联程度密切相关, “关联语境假设的正误取决于关联的强度, 如果建构语境假设所付出的努力小, 而它与前面以得出的信息相结合所产生的语境效果大, 那就符合最佳关联原则, 是最合理的语境假设”。 (何自然, 陈新仁, 2008:41)

五、含义的具体分类

Grice于1957年在《哲学评论》上发表的《意义》一文中首先将意义分为自然意义和非自然意义, 将非自然含义划分为字面意义和含义, 将含义分为规约含义和非规约含义, 非规约含义又分为会话含义和非会话含义, 会话含义又进一步分为一般会话含义和特殊会话含义。Grice对话语意义的分类错综复杂, 而且这些含义划分界限并不是非常清晰, 这直接导致难以有效地区分的各种意义;“Grice本人也承认, 一般性会话含义举例较难, 很容易和规约性含义相混淆”。 (索振羽, 2000:58) 此外, Grice重点研究的是说话人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特殊会话含义, 对于其他类型含义以及这些含义与特殊会话含义的关系, 他并未深入涉及,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理论的解释力。

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的创始人Levinson (1987) 简化了对含义的划分, 他并未区分规约含义和非规约含义。Levinson (1983) 将含义依据来源划分为三种类型:量原则推导的含义、信息原则推导的含义和方式原则推导的含义, 同时他明确指出量原则、信息原则和方式原则运用的优先顺序, 一般来说是:量原则优于方式原则, 而方式原则又优于信息原则;“Levinson的含义推导引入了‘常规关系’这个术语, ‘常规关系’是人类活动和现象的抽象, 在不少情况下, 人们对这些活动和现象有共同的感受和认识, 因而常规关系有广泛的共识性, 常规关系在扩展话语信息内容来找到特定的理解 (也就是所要推导的含义) 中其重大作用” (徐盛桓, 1993:14) 。Levinson提出的常规关系更具体地阐述了含义, 从而规避规约含义和一般含义的区分问题。

六、结语

在交际过程中, Grice的合作原则具有一定的概括力和解释力, 它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尽力遵守和维持的交际原则。合作原则的提出使语言研究更接近现实日常生活, 增加了语言研究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该原则也成为语用学的核心原则之一。与此同时, 合作原则也并不是至善至美的, 总体来说, 合作原则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合作原则的假设性和描述性;2.违反合作原则的原因;3.合作原则内四条准则的作用范围;4.合作原则中语境的确定和选择;5.含义的具体分类。后继语言学家在他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钻研和努力, 指出了合作原则的不足之处, 不断地补充、完善和发展会话含义理论, 这些补充、修正改造和重构, 不断地推动了合作原则及其会话含义理论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Grice, H.Logic and Conversation[J].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

[2]Horn, L.Toward a new taxonomy for pragmatic inference:Qbased and R-based implicature, In:Schifrin, D. (ed.) Meaning, Form, and Use in Context:linguistic applications[M].Washington, D, 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86.

[3]Kasher, A.Conversational maxims and rationality.In A.Kasher (Ed.) , Language in focus:Foundations, methods and systems[M].Dordrecht, Holland: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76.

[4]Leech, G.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 1983.

[5]Levinson, S.Pragmatics[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6]Sperber, D and 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 1986.

[7]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8]何自然, 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 2008年.

[9]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

[10]徐盛桓.论常规关系——新格赖斯会话含义理论系列研究之六[J].外国语, 1993 (06) .

上一篇:特困家庭申请书下一篇:写《快递》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