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实验心得体会

2024-05-07

材料实验心得体会(精选8篇)

篇1:材料实验心得体会

日志<一>

2013年5月30日 星期四

实验项目:粗细集料试验

地点:土木楼实验室

今天,我们要进行第一次道路工程材料实验。这次试验一共包括细集料筛分实验、细集料表观密度实验(容量瓶发)、粗集料筛分实验、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实验、粗集料表观密度实验、粗集料压碎指标值试验六个部分。由组长左杨安排分组,我和史开元以及张锴负责粗集料筛分实验这部分内容。实验开始,大家都有点手忙脚乱的,都不知道怎么去做。对照实验操作书上的要求步骤以及对照书本上的实验内容,首先,我们三个用铁托盘称取了实验需求的粗集料。然后分别用各个孔径的方孔筛过筛。轮流摇动方孔筛,直至剩下的集料不能通过方孔筛。分别对每个筛子里的集料进行称重。在记录数据的时候,组长左杨发现我们在筛分时多用了孔径为*的筛,于是我们又重新称取集料进行筛分。正确试验并记录好实验数据后,粗集料筛分试验结束。

接下来,我们三个开始了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先目测挑选出大概的针片状集料,再分别用两种规准仪进行比对。最后分别记录下各个粒径段的粗集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此部分实验完成。

所有分组分配的实验内容都完成后,老师用我们的粗集料在压力试验机上进行压碎值实验,我们在一旁观测数据。今天的实验内容就这么完成了,各组安排人员整理实验器材、清理废料、打扫卫生后离开。

第一天的实验让我认识了好多实验器材,也让我知道了如何将书本知识用在实验中,明白了动手能力的可贵!

日志<二>

2013年6月1日 星期六 实验项目:水泥实验及水泥混凝土拌合及坍落度测定

地点:土木楼实验室

今天我们又迎来了我们再一次的道路建筑材料实验,今天的实验也是我们本次道路材料实验重要的实验部分-水泥实验及水泥混凝土拌合及坍落度测定,这个实验要求我们小组成员认真合作,考验我们的动手能力。

因为今天的实验比较重要,所以每个人都早早的来到了实验室,都在预习实验内容与实验步骤说明。老师给我们认真的讲解了此次实验的主要内容、主要步骤以及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老师给我们每个小组分配了一个水灰比,四个小组分别根据不同的水灰比进行计算和实验,首先我们小组通过老师给我们的水灰比0.46,算出了此次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各种材料的需求量与比例,然后再根据试件大小体积计算出水泥、水、砂、碎石的用量。我们小组分工称取各种材料,然后开始水泥混凝土混合物的拌合操作,首先将定量称取的砂、水泥和碎石均匀拌合,然后将定量的水加入到混合物中,采取人工拌合的方法将混合物在露天的铁板上均匀拌合,等到拌合适当时间得到实验所需要的水泥混凝土的拌合物,虽然当天下了雨,但在实验老师的细心指导下,坍落度还是符合要求。接下来我们将混凝土试样装入试模中,制作3个试件,再将试件放入保温室中养护28d。待养护完成后,再取出进行强度实验。

在今天的实验里,我们的组小组成员都有认认真真的去进行本次实验操作,这将有利于加强我们的合作意识,通过此次实验,我深刻了解了水泥实验及水泥混凝土拌合及坍落度测定实验的的要求过程以及其注意事项,同时我也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日记 <三>

2013年6月3日 星期一 实验项目:水泥抗压抗折实验和混凝土试件拆模

地点:土木楼实验室

一晃3天就过去了,到了我们去实验室检验我们的实验成果时候了。今天的任务就是水泥抗压强度与抗折强度测定实验以及对混凝土试件拆模。

今天上午我们班早早来到实验室。我们先对混泥土试件进行了拆模,拿着自己小组的试件,发现我们的试件比较平滑整齐,没有什么瑕疵时,不由得有种满足感。

首先开始的是水泥抗折实验。抗折强度测定时,我们将试件的一个侧面放在试验机的支撑圆柱上,试件长轴垂直于支撑圆柱上,通过加载圆柱以合适的速率均匀地加载加在棱柱体试件相对侧面上,直至折断,抗折强度准确至0.1MPa。取三个试件的平均值作为实验结果,剔除其中超出平均值的+10%时数据,再取其他两个的平均值。

接下来我们需要进行的实验是水泥抗压强度实验,这个实验过程的加压速率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我们只需要进行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记录。我们把的3个棱柱上得到的6个抗压强度,取平均值,测定值不超出平均值的+10%,否则剔除这个数据,然后继续求平均值。

这个实验做完后了,整个就差不多结束了,只剩下水泥混凝土的抗压试验了。小组成员们的紧密配合,分工合作是我们先前的实验顺利完成重要原因。我们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提高了动手能力,得到了试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这次实验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我们要关注细节、学会合作,我们还需要进步。。。

日记 <四>

2013年6月14日 星期五 实验项目:水泥混凝土抗压实验

地点:土木楼实验室

一晃将近半个月就过去了,到了我们去实验室检验我们的实验成果时候了。我们在14天之前就做好了水泥混凝土试件和水泥胶砂试件,由于一些时间原因试件只保存了十四天,今天的任务就是测定水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水泥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实验的实验过程的加压过程由老师控制,因为加压速率必须符合一定的要求,我们只需要进行观察和实验结果的记录。这是最关键的一个试验,把我们的之前做好的三块水泥混凝土试件一个一个拿上去进行实验,实验时试件成型面侧面为上下受压面,时间安放在球座伤,几何居中。当试件接近破坏并迅速变形时,应停止调整试验机油门,直至试件破坏,记下破坏极限载荷。最终,我们的试件实验结果都相差不大,三块试件实验的抗压强度都还正常。所以说这个实验是比较成功的。

到今天为止,我们的道路材料实验终于结束了。想起来这段时间的实验,真的非常充实、非常愉快,小组成员们紧密配合,分工合作是我们的实验顺利完成重要原因。这些实验及时夯实了们对道路建筑材料这门课的基础,同时一个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得到了动手能力以及试验中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学习怎样与他人合作。经过这次实验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我们做实验时需要小心谨慎,学会与他人合作,我们还需要进步。。。

实验心得

在这半个月的时间里,我们终于完成了所有实验。实验程过程中,我认真学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实验后,回顾一下,自己也不由得生出许多感触和启发。

我们的实验从最基本的集料试验做起,包括集料的六项实验:细集料筛分实验、细集料表观密度实验(容量瓶法)、粗集料筛分实验、粗集料针片状颗粒含量实验、粗集料表观密度实验、粗集料压碎指标值试验。做完了集料的所有实验后,我们接下来又做了关于水泥的一系列实验:水泥细度实验、水泥安定性实验、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水泥凝结时间的测定水泥混凝土的成型试验以及水泥混凝土的强度抗压试验。我们不仅加深了对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以及强度计算的认识和了解,还学会怎么完成集料的各种实验和水泥的强度检测。

为了更好地完成此次试验,实验前,我们小组成员都进行了实验预习,并且查阅了各种与此次实验相关的资料与设计实验,做到了实验前对实验有一个全面而总体的认识。因为我们一直坚信理论离不开实践,所以我们尽可能的将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

在实验室里,老师给我们认真的讲解了此次实验的主要内容、主要步骤以及实验过程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实验开始的时候,也许我们都不太熟悉实验,但真正当我们操作几次后,也慢慢地找到感觉变得的得心应手了。在实验中,我们组长分配任务,小组成员都会合理分工,这样我们的实验效率才会很高,而且大家都认真配合,相互帮助,在我们的尝试和老师的指点下,我们学会了实验室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最终我们成功的完成了集料的各种实验和水泥的强度检测,也加深了对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过程以及强度计算的认识和了解。

虽然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小组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但是大家都真讨论,给出自己的建议。即使解决不了,我们也会请教老师。最后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我相信大家在一起学习、实验、讨论过程中一定学到了很多。

实验结束后,我们都要巩固今天实验的内容,处理当天实验得到的实验数据与内容,然后写下当天的实验日志,记录自己小组的实验过程、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实验后的一些心得体会。

值得高兴的是,我们的实验都比较成功,没有出现太多的问题。水泥混凝土的坍落度也符合实验要求,试件拆模后进行的强度实验,强度在合理范围内。

到最后我们的抗压实验完成后,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实验基本结束了。在这一系列实验中,有苦有乐,更多的是我们学到了实验知识,也加深自己对道路工程材料这一课程,更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东西。虽然实验最后的表格好多,但我们小组分工合作,也没花多少时间就整理完了。然后我们还要写实验报告和实验心得体会,这些都是我们实验的总结,都是实验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经过这次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实验,我们锻炼了亲自动手的能力,小组的成员间合理分工,协同合作,各司其职,提高了实验效率。我们认真实验,努力按照要求做好每一个试验的细节,取得最精准的试验数据。并且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真正了解并掌握了水泥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实验过程,并加深对这门课程的理解。

时间总是过得很快,实验就这样在无声无息中结束了。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小组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合作,不仅学习了各种知识,更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同时实验中自己出现的问题也让我明白,我还需进步。。

篇2:材料实验心得体会

由于沥青路面具有良好的车舒适性和优异的使用性能,建设速度快,维修方便,高速公路绝大部分都是沥青路面。出于对沥青路面维修成本和环保方面的考虑,旧沥青混凝土料的再生利用已经作为一个非常重大的课题摆在我们面前。目前,采用再生技术和设备,利用回收旧沥青摊铺材料进行公路的重新罩面和加铺,已成为道路管理部门的首选方案,这是因为:

(1)环境污染保护的迫切要求,包括破碎石料和蒸馏提炼沥青产生的污染和能源消耗问题。

(2)可开采石矿越来越少,且费用急剧增加。

(3)旧沥青摊铺材料中的所有成分都可以再生沥青,可节省一定的费用。

(4)若利用路拌再生技术和设备,可以边维护、边再生翻新、边通车,减少了交通堵塞和公路关闭管制时间。

(5)随着技术进步和发展,利用回收旧沥青摊铺材料可以生产出性能极佳的再生沥青混合料。

篇3:材料实验心得体会

但是,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 很多现象似乎表明科学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大。学生们不能理解在校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现象有何关系。很多学生把在校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现象分离, 认为学校所学的知识仅仅只存在于教材的特殊环境和实验仪器中。其实, 教材上的所有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如何让学生认识这一点? 对于物理这门学科, 可以选择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随处可见的材料做实验, 再通过简单实验看清知识本质, 深刻理解概念和法则, 从而让学生理解知识源于生活这个道理, 这也是我们常说的: 通过“物”来思考“理”, 再通过“理”来认识“物”。

最近, 笔者听了我校一名男教师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一节课。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形象地认识自由落体运动, 这名教师设计了以下活动来引导学生。

首先, 教师先提问: 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 谁先落地? 学生的答案各异。有的认为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 有的觉得质量小的先落地, 还有的不确定。教师并没有急着公布答案, 而是拿两支一大一小的粉笔, 让它们在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 结果大的粉笔先落地。这一现象似乎证实了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的结论。得此结论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开心, 教师又拿出了一个大泡沫板和一支小粉笔头, 重复了刚才的实验, 这次小粉笔头先落地, 经过确认, 小粉笔头的质量小, 如此一来, 完全颠覆了刚才的结论, 学生面面相觑的同时, 积极性完全被这两个实验调动了起来。就在大家积极讨论的时候, 这名男教师拿出了两张完全一样的纸, 神气地对学生说: “我可以控制这两张纸的下落顺序哦, 不信的话, 看着, 我要左边的先落地。”这名男教师说完就将左边的纸揉成团, 然后让左右两边的纸从同一高度同时静止下落, 果然左边揉成团的纸先落地了。男教师继续说: “现在我要右边的纸先落地。”于是他又把右边的纸揉得更小, 重复实验, 结果是右边的纸先落地。最后男教师提问: 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让这两张纸同时落地?学生讨论后觉得可以, 将两张纸铺平后, 重复实验, 结果两张纸果然同时落地了。最后, 学生不用教师指点, 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 与空气接触面积越大的物体, 受到的空气阻力越大, 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越久。这个结论得出后, 学生自然理解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概念。回顾这节课, 用到的粉笔、泡沫、纸都是大家熟悉的材料, 运用在一起做实验, 却将这节课的难点简简单单地体现出来, 学生在“玩”的同时, 轻松地掌握了需要掌握的知识。

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指出: “一项演示实验, 使用的材料越简单, 学生越熟悉, 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 这种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程度成反比。”所以利用越简单, 越随手可得的材料来进行物理实验, 学生越能透彻地领悟知识。

如在上“探究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这节课时, 为了使学生能够体会惯性与质量的关系。笔者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 单手撕纸。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一张纸, 然后让学生在纸上随意撕一小豁口, 最后要求学生用一只手撕开纸。把实验要求交代下去后, 学生开始小声地讨论起来, 有的学生完全没有思路, 追问: “老师, 是用一只手来撕纸吗?”“是的。”得到肯定的答复后, 学生们开始操作起来, 各种动作在教室里出现了, 最成功的就是用手拿住纸的一端, 用力去甩。经过尝试发现, 拿住小半边纸, 手轻轻一甩, 纸张马上就被撕开了, 学生们兴致勃勃地重复多次实验后, 总结出: 手捏住小半边纸用力甩, 比用手拿住大半边纸用力甩的效果要好。笔者追问: “这说明了什么?”在这简单的实验提示下, 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结论: 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体会, 不仅加深了学生的认识, 同时也给了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的机会,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纸这个普通的材料, 其实还可以运用到平抛运动这一课堂上。让学生用纸折成纸飞机并抛出去, 观察并思考: 这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 为什么? 不用教师刻意指导, 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 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相互讨论、思考结论。整个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的思维也在相互讨论中活跃起来。通过自己探索学习得来的知识, 效果远比教师的“一言堂”好。

篇4:材料实验心得体会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很多现象似乎表明科学与人们的距离越来越大。学生们不能理解在校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现象有何关系。很多学生把在校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现象分离,认为学校所学的知识仅仅只存在于教材的特殊环境和实验仪器中。其实,教材上的所有知识都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如何让学生认识这一点?对于物理这门学科,可以选择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随处可见的材料做实验,再通过简单实验看清知识本质,深刻理解概念和法则,从而让学生理解知识源于生活这个道理,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通过“物”来思考“理”,再通过“理”来认识“物”。

最近,笔者听了我校一名男教师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一节课。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形象地认识自由落体运动,这名教师设计了以下活动来引导学生。

首先,教师先提问:两个物体从同一高度静止释放,谁先落地?学生的答案各异。有的认为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有的觉得质量小的先落地,还有的不确定。教师并没有急着公布答案,而是拿两支一大一小的粉笔,让它们在同一高度同时静止释放,结果大的粉笔先落地。这一现象似乎证实了质量大的物体先落地的结论。得此结论的学生还没来得及开心,教师又拿出了一个大泡沫板和一支小粉笔头,重复了刚才的实验,这次小粉笔头先落地,经过确认,小粉笔头的质量小,如此一来,完全颠覆了刚才的结论,学生面面相觑的同时,积极性完全被这两个实验调动了起来。就在大家积极讨论的时候,这名男教师拿出了两张完全一样的纸,神气地对学生说:“我可以控制这两张纸的下落顺序哦,不信的话,看着,我要左边的先落地。”这名男教师说完就将左边的纸揉成团,然后让左右两边的纸从同一高度同时静止下落,果然左边揉成团的纸先落地了。男教师继续说:“现在我要右边的纸先落地。”于是他又把右边的纸揉得更小,重复实验,结果是右边的纸先落地。最后男教师提问:我们能不能想想办法让这两张纸同时落地?学生讨论后觉得可以,将两张纸铺平后,重复实验,结果两张纸果然同时落地了。最后,学生不用教师指点,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与空气接触面积越大的物体,受到的空气阻力越大,在空中运动的时间越久。这个结论得出后,学生自然理解了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关概念。回顾这节课,用到的粉笔、泡沫、纸都是大家熟悉的材料,运用在一起做实验,却将这节课的难点简简单单地体现出来,学生在“玩”的同时,轻松地掌握了需要掌握的知识。

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指出:“一项演示实验,使用的材料越简单,学生越熟悉,就越想透彻地获得所验证的结果,这种实验的教育价值往往与仪器的复杂程度成反比。”所以利用越简单,越随手可得的材料来进行物理实验,学生越能透彻地领悟知识。

如在上“探究惯性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这节课时,为了使学生能够体会惯性与质量的关系。笔者特意设计了这样一个实验:单手撕纸。首先让学生自己准备一张纸,然后让学生在纸上随意撕一小豁口,最后要求学生用一只手撕开纸。把实验要求交代下去后,学生开始小声地讨论起来,有的学生完全没有思路,追问:“老师,是用一只手来撕纸吗?”“是的。”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学生们开始操作起来,各种动作在教室里出现了,最成功的就是用手拿住纸的一端,用力去甩。经过尝试发现,拿住小半边纸,手轻轻一甩,纸张马上就被撕开了,学生们兴致勃勃地重复多次实验后,总结出:手捏住小半边纸用力甩,比用手拿住大半边纸用力甩的效果要好。笔者追问:“这说明了什么?”在这简单的实验提示下,学生们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结论:质量大的物体惯性大。通过这样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体会,不仅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同时也给了学生积极探索和思考的机会,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于纸这个普通的材料,其实还可以运用到平抛运动这一课堂上。让学生用纸折成纸飞机并抛出去,观察并思考:这运动是不是平抛运动?为什么?不用教师刻意指导,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调动起来,学生动手实验、观察现象、相互讨论、思考结论。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思维也在相互讨论中活跃起来。通过自己探索学习得来的知识,效果远比教师的“一言堂”好。

“坛坛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当把生活中常见的物品,用于课堂,用于实验时,学生觉得亲切的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

让学生体会亲自制作和实践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生学好物理的信心。

篇5:工程材料实验报告

工程材料实验报告

专业:

姓名:,学号: 姓名:,学号: 姓名:,学号:

青海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年 月 日

工程材料实验

工程材料综合实验

● 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及使用 ● 铁碳合金平衡组织分析 ● 碳钢的热处理 ● 金相试样的制备

● 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分析 ● 硬度计的原理及应用 ● 碳钢热处理后的硬度测试 ● 常用工程材料的显微组织观察

实验一 金相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一、实验目的

熟悉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构造;了解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注意事项,掌握金相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三、实验内容

1)金相显微镜的基本原理

2)金相显微镜的构造

3)显微镜使用注意事项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报告

实验二 铁碳合金平衡组织分析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铁碳合金在平衡状态下的显微组织。

(2)了解铁碳合金中的相与组织组成物的本质、形态及分布特征。

工程材料实验

(3)分析并掌握平衡状态下铁碳合金的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三、实验内容

1)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

2)各种组成相或组织组成物的特征 3)铁素体与渗碳体的区别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报告

实验三 碳钢的热处理

一、实验目的

1)熟悉钢的几种基本热处理操作:退火、正火、淬火、回火

2)了解加热温度、冷却速度、回火温度等主要因素对45钢热处理后性能的影响。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三、实验内容

1)加热温度的选择 2)保温时间的确定 3)冷却方法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报告

实验四 金相试样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金相试样的制备过程。2)学会金相试样的制备技术。

工程材料实验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三、实验内容

1)取样 2)镶样 3)磨制 4)抛光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报告

实验五 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分析

一、实验目的

观察碳钢热处理后的显微组织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三、实验内容

1)钢冷却时所得到的各种组织组成物的形态 2)钢淬火回火后的组织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报告

实验六 硬度计的原理及应用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洛氏硬度计、布氏硬度计、显微硬度计的原理、构造。2)学会三种硬度计的使用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三、实验内容

1)洛氏硬度实验原理 2)布氏硬度试验原理 3)显微硬度计的原理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报告

实验七 碳钢热处理后的硬度测试

工程材料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掌握硬度的测试方法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三、实验内容

测量热处理试样的硬度

四、实验步骤

五、实验报告

实验八 常用工程材料的显微组织观察

一、实验目的

1)观察几种常用合金钢、有色金属、铸铁和金属陶瓷及纤维增强树脂的显微组织。

2)分析这些材料的组织和性能之间的关系及其应用。

二、实验设备及材料

三、实验教学内容

1)几种常用合金钢的显微组织 2)铸铁的显微组织

3)几种常用有色金属的显微组织 4)金属陶瓷及纤维增强树脂的显微组织

四、实验步骤

篇6:物理实验操作材料

在烟囱顶部竖一金属棒,棒下端连一条足够粗的导线,导线下端连一块金属板埋入地下深处潮湿处。烟囱顶部金属棒的上端须是一个尖头或分叉为几个尖头。有了这样的装置,当空中有带电的云时。避雷针的尖端因静电感应就集中了异种电荷,发生尖端放电,与云内的电相中和,避免发生激烈的雷电、这就是避雷针能避雷的一方面。但这种作用颇慢,如果云中积电很快,或一块带有大量电荷的云突然飞来,有时来不及按上述方式中和,于是有强烈的放电,加雷电仍会发生。但这时由于避雷针高过周围物体,它的尖端又集中了与云中电异号的电荷,如果雷电是在云和地面物之间发生,放电电流主要通过避雷针流入大地,因此,不会打在烟囱或构筑物上,只会打在避雷针上了。由此可见,烟囱避雷针的尖端放电作用会减少构筑物遭遇雷击的可能性;到了不可避免时,它自己就负担了雷电的打击,烟囱与构筑物受到了最大的保护。

避雷针效应:在高大建筑物顶端安装一个金属棒,用金属线与埋在地下的一块金属板连接起来,利用金属棒的尖端放电,使云层所带的电和地上的电逐渐中和,从而保护建筑物等避免雷击。寓意是:善疏则通,能导必安。

物体尖锐处曲率大,电力线密集,因而电势梯度大,致使其附近部分气体被击穿而发生放电。如果物体尖端在暗处或放电特别强烈,这时往往可以看到它周围有浅蓝色的光晕。

小实验:观察光的全反射现象 实验步骤

(1)用金属丝悬挂一个金属球,如图1 所示。(2)用蜡烛火焰将金属球熏黑,如图2 所示。

(3)将熏黑的的金属球放入烧杯中的水中,如图3 所示。(4)观察金属球颜色的变化。实验现象

当将熏黑的金属球放入盛水的烧杯中时,在阳光的照射下黑色的金属球变成明亮的银白色。若改用单色光照射,则金属球将呈现出与单色光相同的颜色。3 现象解释

金属球被熏黑是因为金属球上附着了一层黑色油烟。黑色的金属球改变颜色的原因是:水对油烟是不浸润的, 当金属球放入水中时, 在金属球和水之间形成一层空气层,当光从水(光密介质)进入空气层(光疏介质)时发生了全反射现象,这样金属球就呈现出明亮的与照射光颜色相同的颜色。原理如图4 所示。

万能表工作原理及使用((2009-12-09 23:04:50)转载 标签: 分类: 汽车改装

汽车 杂谈

万用表”是万用电表的简称,它是我们电子制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万用表能测量电流、电压、电阻、有的还可以测量三极管的放大倍数,频率、电容值、逻辑电位、分贝值等。万用表有很多种,现在最流行的有机械指针式的和数字式的万用表(见图)。它们各有优点。对于电子初学者,建议使用指针式万用表,因为它对我们熟悉一些电子知识原理很有帮助。下面我们介绍一些机械指针式万用表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万用表的基本原理

万用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一只灵敏的磁电式直流电流表(微安表)做表头。当微小电流通过表头,就会有电流指示。但表头不能通过大电流,所以,必须在表头上并联与串联一些电阻进行分流或降压,从而测出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下面分别介绍。·测直流电流原理。

如图1a所示,在表头上并联一个适当的电阻(叫分流电阻)进行分流,就可以扩展电流量程。改变分流电阻的阻值,就能改变电流测量范围。·测直流电压原理。

如图1b所示,在表头上串联一个适当的电阻(叫倍增电阻)进行降压,就可以扩展电压量程。改变倍增电阻的阻值,就能改变电压的测量范围。

·测交流电压原理。

如图1c所示,因为表头是直流表,所以测量交流时,需加装一个并、串式半波整流电路,将交流进行整流变成直流后再通过表头,这样就可以根据直流电的大小来测量交流电压。扩展交流电压量程的方法与直流电压量程相似。·测电阻原理。

如图1d所示,在表头上并联和串联适当的电阻,同时串接一节电池,使电流通过被测电阻,根据电流的大小,就可测量出电阻值。改变分流电阻的阻值,就能改变电阻的量程。万用表的使用

万用表(以105型为例)的表盘如右图所示。通过转换开关的旋钮来改变测量项目和测量量程。机械调零旋钮用来保持指针在静止处在左零位。“Ω”调零旋钮是用来测量电阻时使指针对准右零位,以保证测量数值准确。万用表的测量范围如下:

·直流电压:分5档—0-6V;0-30V;0-150V;0-300V;0-600V。·交流电压:分5档—0-6V;0-30V;0-150V;0-300V;0-600V ·直流电流:分3档—0-3mA;0-30mA;0-300mA。·电阻:分5档—R*1;R*10;R*100;R*1K;R*10K

测量电阻:--先将表棒搭在一起短路,使指针向右偏转转,随即调整“Ω”调零旋钮,使指针恰好指到0。然后将两根表棒分别接触被测电阻(或电路)两端,读出指针在欧姆刻度线(第一条线)上的读数,再乘以该档标的数字,就是所测电阻的阻值。例如用R*100挡测量电阻,指针指在80,则所测得的电阻值为80*100=8K。由于“Ω”刻度线左部读数较密,难于看准,所以测量时应选择适当的欧姆档。使指针在刻度线的中部或右部,这样读数比较清楚准确。每次换档,都应重新将两根表棒短接,重新调整指针到零位,才能测准。

测量直流电压:--首先估计一下被测电压的大小,然后将转换开关拨至适当的V量程,将正表棒接被测电压“+”端,负表棒接被测量电压“-”端。然后根据该挡量程数字与标直流符号“DC-”刻度线(第二条线)上的指针所指数字,来读出被测电压的大小。如用V300伏档测量,可以直接读0-300的指示数值。如用V30伏档测量,只须将刻度线上300这个数字去掉一个“0”,看成是30,再依次把200、100等数字看成是20、10既可直接读出指针指示数值。例如用V6伏档测量直流电压,指针指在15,则所测得电压为1.5伏。

测量直流电流:--先估计一下被测电流的大小,然后将转换开关拨至合适的mA量程,再把万用表串接在电路中,如图所示。同时观察标有直流符号“DC”的刻度线,如电流量程选在3mA档,这时,应把表面刻度线上300的数字,去掉两个“0”,看成3,又依次把200、100看成是2、1,这样就可以读出被测电流数值。例如用直流3mA档测量直流电流,指针在100,则电流为1mA。

测量交流电压:--测交流电压的方法与测量直流电压相似,所不同的是因交流电没有正、负之分,所以测量交流时,表棒也就不需分正、负。读数方法与上述的测量直流电压的读法一样,只是数字应看标有交流符号“AC”的刻度线上的指针位置。

使用万用表的注意事项

万用表是比较精密的仪器,如果使用不当,不仅造成测量不准确且极易损坏。但是,只要我们掌握万用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谨慎从事,那么万用表就能经久耐用。使用万用表是应注意如下事项:

·测量电流与电压不能旋错档位。如果误将电阻档或电流档去测电压,就极易烧坏电表。万用表不用时,最好将档位旋至交流电压最高档,避免因使用不当而损坏。

·测量直流电压和直流电流时,注意“+”“-”极性,不要接错。如发现指针开反转,既应立即调换表棒,以免损坏指针及表头。·如果不知道被测电压或电流的大小,应先用最高档,而后再选用合适的档位来测试,以免表针偏转过度而损坏表头。所选用的档位愈靠近被测值,测量的数值就愈准确。

·测量电阻时,不要用手触及元件的裸体的两端(或两支表棒的金属部分),以免人体电阻与被测电阻并联,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测量电阻时,如将两支表棒短接,调“零欧姆”旋钮至最大,指针仍然达不到0点,这种现象通常是由于表内电池电压不足造成的,应换上新电池方能准确测量。

·万用表不用时,不要旋在电阻档,因为内有电池,如不小心易使两根表棒相碰短路,不仅耗费电池,严重时甚至会损坏表头。

光的全反射:硬币的隐身术

当同学们到你家里来玩的时候,你可以表演一个小魔术,并且请大家来解释一下这个魔术中的秘密。

在桌子上放着一枚硬币,取一个玻璃杯,把里面盛满水,然后把玻璃杯压在硬币上,这时候,请同学们从杯子的侧面看去,大家会发现,硬币不见了。谁也没有把它拿走,但是从杯口向下望的时侯,硬币还好好的放在那里。

然后,你趁别人不注意的时候,给玻璃杯底沾上一些水。再请别的同学来重做这个实验。这一回,大家一定会惊奇地发现:这个魔术不灵了,透过玻璃杯的侧壁,同学们总能看到一个闪亮的硬币。假如你不说出这个秘密,恐怕谁也没有办法再使硬币消失。

利用光的全反射现象可以解释这个有趣的实验。右图画出了光线所走过的曲折道路。光从空气经玻璃杯底进入水里的时候发生了折射,因为是从光疏媒质进入光密媒质,所以折射光线全都向法线方向靠拢。这使得大部分光线以很大的入射角射向杯子的侧壁,因而发生了全反射。反射的光线又折回水中,从杯口射出,因此从杯子的侧面看不到硬币,而由杯口向下望去,硬币还好好地放在那里。

做这个实验,应该用口比底大的玻璃杯,而不要用上下一般大的玻璃杯。为什么要这样做,你可以根据光的折射定律想一想。

杯底和硬币之间沾有水以后,情况就变了:硬币射出的光线从水中穿过杯底再进入杯子里的水中。这种情况下,杯底可以看成是一块平板玻璃,它的上下都是水,光线通过它的时候方向不变。这样,硬币射出的光线到达杯子的侧壁上的时候,一部分光线入射角并不很大,当然不满足全反射条件,这些光线从侧壁上透射出来使你看到杯底下的硬币。有趣的是,如果硬币只有一部分沾上水,而另一部分没有沾上水,那么你就只能看到沾水的一部分。

还可以用许多其它的方法观察到全反射现象,下面再介绍两个。

找一个又大又深的脸盆,盛满清水。把一个硬币扔在盆底,然后用一个较重的玻璃杯倒扣住硬币(注意,在向下按玻璃杯的时候,不要让杯中的空气漏出来)。这时候,你再从玻璃杯的侧面望去,就会发现玻璃杯变得不透明了,它的侧面象镜子一样闪着银光,并且映出盆底的印花,而硬币却无影无踪了。

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来做这个实验:把玻璃杯正立在脸盆里,用杯底紧紧压住硬币。你从杯子的侧面望去,也会发现玻璃杯不透明了(注意,不要让水进入杯内,如果杯子里进了水,就变得透明了)。

1.别看这些实验做起来很简单,要说清它的道理还要费一番脑筋,你自己想想看。利用光在玻璃的内表面上会发生全反射的原理,可以制成光学仪器——全反射棱镜。正如图中所画出的那样:光线垂直射入棱镜的一个侧面,然后以45°的入射角投射在棱镜的内表面上。由于玻璃的临界角是42°,所以这束光线发生了全反射,反射光从另一个侧面射出来。

全反射棱镜能让光线转一个90°角,也可以让光线转一个180°角,很象一面镜子一样,可是这是一面没有镀银面的镜子,所以它不怕潮湿。另外,它在反射光的时候光的损失也很少,更没有平面镜多次反射形成很多个像的毛病。因为有这些优点,在科学研究中常用它代替平面镜来改变光的方向。

钻石之所以光彩夺目,也是由于光的全反射。钻石是非常珍贵的宝石,它又叫金刚石。天然金刚石并不都是非常美丽的,必须经过人的加工,才能光彩

夺目。

右图中画出了金刚石的一种式样。它有五十多个棱边。假如有一条光线从金刚石的上面射入,由于金刚石折射率很大,临界角很小,所以绝大部分光线会在它众多的内表面上发生全反射(见下图),于是,各个方向上,都有它反射的光线,所以看起来总是晶莹透亮,闪闪发光,十分迷人。

用其它宝石或玻璃按同样形状制成的仿制品,都赶不上金刚石光彩夺目,其原因是其它宝石的折射率都比金刚石小,因而临界角大,光线在宝石内没有在金刚石里那么容易发生全反射。

篇7:材料实验心得体会

1、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而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和“智力注重自学”的教育基本原理,教学中要求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实施创造教育,“注重养成终身好学之习惯以克服短命教育”。今天,我们学陶、研陶、师陶,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可以更好地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

2、学校简介

芜湖县实验学校创建于XX年8月,是由4所学校合并而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占地百余亩,现有81个教学班,在校学生5692人,在职教师255人,高级教师21人,中级教师111人,市级骨干教师13人,县级骨干教师、教坛新星、教学能手近40人;学校是芜湖县继续教育培训基地,9名教师入选县继续教育师资库;学校教科研气氛浓厚,省、市、县批准立项的教科研项目有多个,两个陶研课题已结题,在陶研实践中产生了一批陶研骨干教师,多个教研组获得县先进教研组称号。学校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评估也一直列全县之首,在社会上已获得了很好的声誉。

为了使我校陶研课题成果得到巩固,将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我校得以广泛传播和实践,为此,我校积极申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让全校师生能更好地接受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熏陶,实践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有效教学”等教育思想,贯彻实施新课程理念,以推动我校素质教育,创建“实验品牌”,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二、近年来学陶、研陶、师陶工作情况介绍

(一)学校领导重视,为学陶、研陶活动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并提供必要的组织保证和经费支持。

1、组织保障。陶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人,由校长担任,确保陶研工作在学校有一席之地;分管教学副校长和教务主任抓具体工作,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积极参与陶研领导小组,使陶研工作组织正常运行。

2、领导重视——走出去,请进来。2011年元月,学校组织了教务主任和各教研组长去南京参加第三期全国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与实践研修班,积极组织陶研骨干教师参加每年暑期学习班,培训教师学习归来后,利用教工例会在全校教师会上进行交流汇报,宣传陶行知思想和教育新理念;学校还多次聘请专家来校进行讲座、指导,传播陶行知教育思想,提高广大教师科研水平。

3、学校将陶研活动的开展整合到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中,利用校本培训扩大陶研的参与面和影响面,将陶研活动的参与与教师考核挂钩,并为陶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一切费用,在陶研课题结题时还给予了课题组2万元奖励。

(二)认真学习和宣传陶行知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和光辉的教育实践。

3、学校层面

学校陶研课题《“‘学生自主性学习’学习方法的研究与指导”中期报告》获省级交流二等奖。“行知文学社”被评为芜湖市中学生优秀社团。学生刊物《行知苑》获得省优秀校刊。2011年学校先后荣获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安徽省示范家长学校、安徽省2011年少儿智力开放教育先进单位、芜湖市第十三届文明单位、芜湖市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芜湖市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芜湖市“平安校园”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学校在芜湖市办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在芜湖县办学水平评估中获优秀等级第一名。

三、今后的学陶、师陶计划

1、遵守《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实验学校章程》,为申报陶行知实验学校积极开展工作;

2、巩固陶研课题研究成果,继续办好课题研究网站和行知文学社、《行知苑》;

3、共享与推广研究成果。将我校陶研成果——“学生自主性学习14种主要方法和影响学生自主性学习方法形成的5种因素,以及具有个性化的9种培养策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推广:一种是校本培训和教研;另一种是举办素质教育开放周活动。

4、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稿《行知研究》。

5、继续营造“学陶师陶”校园文化。将课题组编写的“四问四做”歌作为校歌广泛传唱。让“陶花“开满芜湖县实验学校每一个角落。

6、将陶研课题成果与信息技术环境结合起来,开展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策略研究”国家级课题研究工作。

篇8:材料实验心得体会

材料力学实验是土木、材料和机械等工科类专业的必修基础课,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材料力学的认知、巩固材料力学的基本概念、树立严谨科学态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②近几年随着高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相应配套的实验教学仪器设备不足、新的仪器设备购置时间漫长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导致高校实验教师往往要投入大量时间来应付,因此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过程,从而很难实现优质高效的实验教学效果,更谈不上通过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遵循这样的步骤:首先由教师讲解本次实验的内容、仪器操作流程以及注意事项,随后向学生演示实验过程;然后学生按照演示的步骤完成实验过程;最后记录并整理数据,提交实验报告。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按照教师或教材的指导机械地完成操作仪器,对于实验目的、实验现象所反映的问题缺乏深入的思考,实验做完后很多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尤其是在材料力学实验中对金属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测定需要用到电测法,然而初学者对力学实验中出现的电学原理和方法一下子很难接受,并且很难跟其所掌握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整个材料力学实验完成以后,由于学生对实验原理的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提高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1 电测法的基本原理

电阻应变测量简称电测法,其原理是在被测物体表面的力学量、物理量等非电量变化通过传感元件转换成电量变化的一种实验方法(如图1 所示)。电测法作为应变测试方法中的一种在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经常用到,根据电学原理金属丝在受到拉伸或压缩时,其截面面积会发生微小变形从而使电阻发生变化,通过信号采集器将电量转变为变形量。进行实验前,首先将电阻应变片,用特殊的胶合剂粘贴在被测物体上,当试件受到载荷作用发生变形时,电阻应变片中的电阻丝随之一起变形,导致电阻丝长度及截面积的改变,从而引起其电阻值的变化。可见,电阻的变化与应变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过电阻应变仪,就可测得相应的变化。利用胡克定律就可求得应力值。③

2 金属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测定实验中运用电测法出现的问题

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是反映材料性能的重要参数,是材料本身固有的两个常数,是衡量材料产生弹性变形难易程度的两个重要物理量,也是设计各种工程结构时选用材料的主要依据之一,因此对材料的弹性模量和泊松比这两个参数的准确测量显得非常重要。④一般构件受载,表面上的点处于平面应力或平面应变状态。通常采用拉伸实验来测定材料的弹性模量E,在材料的弹性范围内,应力σ与应变ε成正比关系,即,从而可以得到弹性模量。大多数的材料在受到拉力作用时,不但沿着材料的长度方向发生变形,同时横向发生短缩的横向变形。由材料力学可知,在弹性变形范围内,横向变形和纵向变形成正比关系,这一比值称为材料的泊松比,一般以μ表示,即。⑤

笔者一直以来承担着全校14 个工科专业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绝大部分学生通过材料力学实验,以及材料力学、工程力学等专业理论课的学习,学生对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但是在实验测量过程中为何要用到电测法,以及如何实现力学实验与电测法相结合,并不能完全理解,对如何把力学的量(应力、应变)用电学的方法表达这个原理还一知半解,无法很快接受并做到融会贯通。为了让学生尽快地理解并掌握电测法原理,并与材料力学实验充分地相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经过不断尝试,取得了一些教学体会。

3 运用电测法在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的体会

3.1 从理论到实验的切入

为了让学生对电测法这一原理有更清楚、更直观的认识,笔者在进行材料力学实验课教学时,先从所要测定的材料两个基本物理量入手,先引入弹性模量的概念,再结合学生已学的理论知识,得出。以图2 为例,。若能求得应力σ、应变 ε ,则弹性模量E很容易就得出。荷载F是在实验过程中施加的外力,可由压力传感器测得,横截面面积A可以用A=B× H得出,其中B为试件横截面宽度, H为横截面厚度。试件的原长L可以测量得出,现在的问题是弹性阶段△L的因为很小,很难用目前的测量手段测量出来,所以用这个公式无法求得ε。从而引入了电测法求解ε。

3.2 电测法如何与实验相结合

讲解电测法,先从应变片的构造介绍,当粘贴在试件表面的应变片跟随试件一起变形时,应变片的电阻丝会因其变形而发生电阻的变化,而k值是应变片敏感系数,出厂时厂家会标定。因此应变ε与电阻的变化率之间存在一个比例关系,通过电阻应变仪就可以根据电阻的变化率和灵敏系数k直接把应变值ε采集出来,由于应变片与试件紧密粘贴在一起,此时应变片的应变就代表应变片粘贴部位试件的应变值。这样,学生就可以明白为何引入电测法,以及电测法的工作原理,等他们自己动手实验的时候思路就可以非常清晰,对数据的处理也可以比较准确。

4 结束语

笔者在近几年的材料力学实验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教学方法,经过一些尝试,发现在材料力学实验中,首先介绍学生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有一个回顾,然后再启发学生在实验中如何用理论公式求解相应的参数,再慢慢引入电测法,让学生一步步理解了实验的原理,后期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时思路比较清晰,处理数据比较准确,整个实验过程中师生互动较好,达到材料力学实验教学的目的,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在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电测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初学者对电测法的原理难以理解。本文以金属材料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测定实验为例,介绍了在材料力学实验中如何生动地导入电测法,从而让学生充分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方法。

关键词:电测法,材料力学实验,弹性模量,泊松比

注释

11徐国强,胡玉林.材料力学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1(4):36-37.

22 郑艳,莫时旭.PBL教学法在材料力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139-140.

33 张烈霞.电测法测量弹性模量和泊松比的实验研究[J].机电工程技术,2012(9):97-99.

44 王建国,王红缨,王连庆.低碳钢弹性模量的实验室间比对试验[J].理化检验-屋里分册,2013(10):483-486.

上一篇:向领导承认错误检讨书下一篇:行政后勤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