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纪录片的写作详解

2024-05-14

电视纪录片的写作详解(通用2篇)

篇1:电视纪录片的写作详解

18集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京杭运河·两岸行》从2010年10月起, 在香港卫视、新浪网、搜狐网、优酷网、第一视频网等电视媒体及大型网站向全球首播, 取得较大社会影响。下文以其为例, 对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方法进行简要探讨。

一、学会“打气筒”

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既关注摇曳多姿的风景风情, 也关注风景背后的人文故事。然而在讲述过往时, 大多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无法像央视《探索发现》等栏目一样, 大量拍摄并运用情景再现镜头, 而大多依托主持人串连古今的现场勾连, 放大历史遗址、遗迹的现场残存细节, 并依托极少数的动画、动漫、FLASH以及历史资料, 这时画面冲击力降低, 镜头语言苍白。此时, 解说词巧妙“打气筒”, 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日常生活中, 打气筒的动作是一个“推”与“拉”循环反复的过程, 而人文历史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也应该如此, 小处 (推) 着笔, 大处 (拉) 着眼。

第六集《教我如何不想她》全片的切入点就选择了常州人创作的一个曲谱 (“推”) , 之后“拉”到运河畔的青果巷。音乐《教我如何不想她》渐起, 画面是徐徐翻开的《赵元任先生音乐作品集》, 出现集子里的曲谱, 叠加弹曲者的动作特写, 巷子里的居民、树、运河里的水波纹、巷子全景。出解说词: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起, 在中国广为流传的一首艺术歌曲, 歌名叫《教我如何不想她》。这首歌在中国首创出“她”字, 成为中国“五四”新文化的先驱作品, 她优美的旋律, 穿越八十年的历史时空, 至今仍然感动着无数中国人;而这首歌的曲作者赵元任先生, 就出生在常州市区、古运河畔的青果巷里。

在电视片这种视听、声画“双通道”艺术中, 由于画面是具象的, 因此, 解说词的写作应配合画面从具体到抽象, 从感性到理性, 从感知到感悟, 也就是先“推”后“拉”。

由于受教育模式的影响, 日常生活中, 很多国人的表述方法是先概括总结, 再充实细节, 因此, 先推后拉、先具体后抽象的解说词写作方法, 就更容易让人眼前一亮, 从而收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

第十一集《千古龙飞帝王乡》 (江苏省徐州市) 在讲述彭祖这个传说中的人物时, 也采取这种手法。画面是冒着热气的汤, 喝汤的动作特写, 喝汤的人, 忙碌的服务员, 店外排着长队等待的人群。解说词这样写道:有人说, 徐州人的一天是从这一碗热气腾腾的啥汤开始的;也有人说, 有徐州人的地方就有啥汤;在徐州人看来, 这碗看似普通而又简单的啥汤, 不仅包含了一个传奇的出身, 更蕴藏了中国深奥的养生理论……而中国养生理论的创始人就是六千年前在这里生活过的彭祖。片中的这一段落通过徐州人日常生活中一碗小而普通的啥汤, 引申到中国的养生理论, 话题再转到中国最老的寿星“彭祖”, 一切似乎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而这个推-拉-推“打气筒”式的写法也收到了“点睛”的效果。

二、敢于化“腐朽”为神奇

在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中, 观众往往跟随镜头和主持人一起穿越古今, 纵情山水, 放飞心情, 让自己陶醉于风姿摇曳的万千奇景、绚烂美丽的风土人情、引人入胜的人文历史以及光彩夺目的城市文明中。然而, 非常尴尬的是, 在拍摄时, 因为城市面貌差强人意、拍摄内容难以表达、天气气候限制以及通联不畅等诸多因素, “不好拍”、“没什么可拍的”, “拍不了”、“没拍到”的事情无可避免, 导致写解说词时无从下笔。如果逆向思考, 其实, “没什么可拍的”、“不知从哪写起”本身也是一种叙述方式, 也传递了某种信息。此时, 解说词落落大方, 直言其是, 反话正说, 差话好说, 反而可能拔拙成巧, 转曲为直。

第十一集《千古龙飞帝王乡》拍摄的对象是京杭大运河沿岸城市江苏省徐州市, 是典型的“苏北”城市, 城市面貌相对落后, 摄制组拍摄时又赶上阴雨天气, 无论是大远景、中近景还是局部细节, 镜头都很难展现城市的繁华。这一集在主持人开场引入城市后, 画面不讳疾忌医, 完全使用当时拍摄的“不满意”的镜头, 辅之以“坦诚”的解说词, 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解说词这样写道:在富庶的江苏省, “苏北”是经济相对落后的代名词。徐州这座“苏北”最大的城市, 从唐宋以来, 就一直扛着“落后”的帽子, 与江苏省内的兄弟城市相比, 它没有苏州盛产科举状元的才气, 没有无锡、常州丽水江南的秀气, 没有扬州富甲天下的财气, 没有淮安官衙云集的“贵气”。然而, 让徐州城扬眉吐气、也让兄弟城市服气的是, 这里接二连三地出皇帝……

试想, 如果解说词此时为画面躲躲藏藏、遮遮掩掩甚至一厢情愿地加以粉饰, 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三、让片子“动”起来

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是以主持人行走、体验、感悟的方式, 介绍城市风情、人文历史等。全片讲究的是行, 讲究的是变, 讲究的是动, 因此, 解说词应配合画面, 让片子充满动感韵律。特别是当讲述深沉的人文、厚重的历史、过往的事件时, 镜头语言相对乏力, 解说词更要多使用动词以及有动作感的名词、形容词、副词等, 搅动“一池春水”, 让片子“动”起来, 让片子“生动”起来。

第三集《最忆江南丝竹情》 (浙江省湖州市) 在表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湖剧大师高兴发的成名史时, 解说词重复使用“吃”这个动词, 让过往的历史也生动十足、活灵活现。解说词这样写道:23年前, 正是这出表现老百姓吃鱼、吃虾和吃螺丝的湖剧名戏《朝奉吃菜》, 让高兴发从湖州“吃”到了省城, 又从省城“吃”到了省外, “吃”成了湖州人喜欢的“开心果”, “吃”成了响誉四方的湖剧名角。第十五集《波光粼粼运河情》 (山东省德州市) 在讲述德州名片———扒鸡飘香世界时使用了一个“飞”字, 让平淡的叙述顿时变得立体生动:在德州, 扒鸡传统的口味以及现代化的流水线生产, 使得每年有5000多万吨德州扒鸡“飞”往世界各地。第十四集《江北水城十里歌》 (山东省聊城市) 有一段这样的解说词:狮子楼后曾经上演过西门庆与潘金莲无数的风流韵事, 狮子楼里“武松斗杀西门庆”的故事也已经传唱了数百年。这座始建于北宋时期的狮子楼, 就是这样一手牵着《金瓶梅》, 一手牵着《水浒传》。“上演”、“传唱”、“牵”几个看似不起眼的动词, 让原本苍白无力的遗址, 平添了几分生动气息和动感韵律。同样在这一集中, 使用了富有动感的形容词 (惊世骇俗) , 让人遥想市井小说《金瓶梅》当年的轰动一时。解说词这样写道:《水浒传》中的美艳女子潘金莲不仅吸引了西门庆前来招蜂引蝶, 还让相传是聊城临清人的兰陵笑笑生以她为由头, 着笔写成了在那个年代惊世骇俗的《金瓶梅》。同样在这一集, 解说词在全片收尾时, 为了张扬聊城“江北水城”的城市特色, 使用了“荡漾”一词, 让人回味无穷, 心头荡漾:如果说, 繁华的古代聊城因水而生、因水而兴;那么, 现代的聊城人则在“借水行舟”。今天, 一座“东方威尼斯”水城的独特神韵, 正随着这层层的水波纹荡漾开来。

由于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采用主持人游历现场的方式, 因此解说词应该及时运用动态词句, 强化主持人的现场动态情感, 表现他们的主观情绪变化, 让节目有血有肉、立体生动, 让观众在电视机前, 也能和主持人在现场一样感同身受。

四、给抽象“变脸”

电视是一种视听综合艺术, 一闪而过, 不像报纸、网络可以停下来仔细看、反复读。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在陈述枯燥的数字、生晦难懂的专业术词、艰深复杂的历史事件等时, 解说词更要大胆使用比喻、象形、状物等手法, 变抽象为具象, 变枯燥为生动, 让观众兴致盎然。

江苏省无锡市是中国吴文化的发祥地, 是中国近代工商民族企业的发源地, 也是近代中国交通运输的大码头。历史上光鲜一时的码头文化成就了近代无锡“小上海”的传奇。第五集《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苏省无锡市) 为了更好地表现无锡串连古今的繁荣时, 把所有的拍摄重点都形象地比喻为形形色色的“码头”。如古运河旁金砖御砖古窑群 (砖码头) 、千里京杭运河上的江南绝版地“水弄堂” (风景码头) 、闻名遐迩的太湖“三白”及太湖淡水珍珠 (渔码头) 、古运河旁的南禅寺及太湖之滨的灵山大佛 (禅码头) 、太湖岸边的无锡三国城及水浒城 (戏码头) , 并在全片结尾, 将无锡这座“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十大城市”比喻为“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勇立潮头的大码头”, 既生动又形象。

五、“辩证”一下也无妨

在拍摄制作时, 大量运用两极镜头 (大全景和大特写) , 起到对比、强化的作用。写解说词时也可效仿, 大量使用对比等手法, 欲擒故纵, 欲就还推, 欲动先静, 欲拿先予, 欲实先虚, 欲大先小, 让节目充满浓浓的哲学思辩色彩。[1]

第七集《古渡上的茉莉花》 (江苏省镇江市) 开篇就强化“南”与“北”的对比, 强化“温柔乡”与“铁瓮城”的对比, 凸显镇江的城市个性和特色。解说词这样写道:地处长江以南的镇江, 在地理上, 是一座地地道道的江南城市。江南城市因为物产丰饶、精致柔媚, 而成为绿瘦红肥的“温柔乡”。唯独镇江, 在三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中, 成为了金戈铁马的“铁瓮城”, 以致于今天有人用“江南的北方”来定位镇江的传奇。走进这座江南城市, 我们触摸到的是一座北方城市的体魄和性格。进入正片后, 继续运用对比手法, 以“南”衬“北”:当南方的几位邻居都出落成精致温婉的“江南美女”时, 镇江这个地理上典型的江南城市, 却因为北方移民的大量涌入, 尤其是自身龙蹯虎踞的险要地势, 而有了血性男儿的体魄。之后, 用“金戈铁马”对应“缠绵绯侧”, 用“温柔多情”对应“惊天动地”, 使平凡的讲述也变得风生水起、跌宕起伏:在这座充满金戈铁马的军事重镇里, 原本温柔多情、缠绵绯侧的爱情故事, 到了这里, 也变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该片结尾时, 继续采用对比手法, 用战争映衬和平, 用历史铺垫今天, 让观众在穿梭镇江城的历史中, 了解今天镇江城安逸生活的来之不易, 让全片充满了哲学思辩色彩:从一个曾经战船遮天蔽日的军事重镇, 到今天货船川流不息的经济商埠;从昨天硝烟弥漫的军事要塞, 到今日亲水宜居的“城市山林”, 在茉莉花的清香中, 镇江人已经过起了恬适滋润的幸福生活……

第八集《春风又绿杨柳岸》也大量地运用对比手法, 成功地表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争议、最是矛盾综合体的隋炀帝杨广:有人把他与暴君商纣王相比, 也有人说他的作为远远超过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是万恶不赦的罪恶化身, 却又为后人留下了造福千秋的传世工程;他耗尽国力修筑长城、开挖运河, 却没有腾出时间为自己修一块墓地;他的残暴荒淫为世人所知, 而他的千秋功业却很少有人提起……

摘要:近年来, 对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由于既张扬旅行纪录的休闲时尚, 又凸显人文历史的体验感悟, 在各类旅游电视节目中独树一帜, 为观众所青睐。本文将对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解说词的写作方法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京杭运河·两岸行》,人文历史旅行纪录片,解说词写作要点

参考文献

篇2:电视纪录片的写作详解

关于选题——2015年1月, 作为北京电视台援疆项目, 我们前往和田电视台技术支持其整体形象包装。在和援疆干部翟涛同志的交流中, 发现了一个很好的纪录片题材——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有一个神秘的部落:生活在达里雅布依的克里雅人。关于克里雅人的族源依然不清楚, 一种说法是克里雅人为西藏阿里古格王朝的后裔, 为逃避战乱进入了新疆大漠;一种说法是克里雅人是2000年前的古楼兰人的一支, 西迁而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克里雅人原来就是这里的沙漠土著民族。不管是哪一种, 都激起了我们强烈的好奇心。于是, 在完成了既定任务后, 北京电视台总工办、制作部联合北京新纪实、日本NHK、和田电视台一起开启了这个长达一年的超高清纪录、探寻之旅——拍摄位于于田以北沙漠中心地带这些与世隔绝地生活了400多年, 至今仍过着半定居、半游牧生活的人们, 我们想知道他们从哪里来?在如此艰苦、原始的生活条件下, 他们是怎样的生存状态?他们有什么样的期待, 他们的未来在哪里?节目主题渐渐明确, 故事轮廓渐渐清晰。

关于技术——北京电视台在4K上起步较早。2009年开始我们就承接了天安门8:1大屏幕制作, 前期使用RED ONE MX、RED SCARLET斯嘉丽、RED EPIC数字摄像机的R3D格式进行4K拍摄, 开启了BTV 4K技术的研发与探索。加之我们的团队有二十余年的频道、节目包装经验, 有成熟的前后期制作流程, 有多年实战架构的完备网络系统, 有经过无数次磨合校验、良好兼容的软硬件, 先后制作了《光城》、《指尖上的唐卡》、《北京城市宣传片》等4K节目, 以及5K的申冬奥宣传片《紫气东来》……所以在4K的前后期技术上比较完善, 无论拍摄还是制作都比较得心应手。

拍摄内容和技术保障都不存在问题了, 多个工种经过资料发掘、题材论证、团队整合、资金筹措之后, 万事俱备, 《最后的沙漠守望者》项目也就应运而生。

二艰难的行程

2015年春节之后4个月的各种协调顺利完成, 5月份先期考察的三人团队做了详尽的故事整理、路线考察、人物记录, 形成了近万字的脚本资料, 我们自认为已经准备得相当充分了, 于是带着好奇、兴奋和满满的信心, 开始了《最后的沙漠守望者》拍摄行程。五方人马向着沙漠的腹地, 死亡之海的核心前进。然而实际上等待我们的却是困难重重。

进入达里雅布依, 摄制组需要经历2天的长途跋涉。首日清晨从北京坐4个小时的飞机到乌鲁木齐, 再转机2小时飞到和田, 而后乘车5小时前往距离沙漠边缘最近的于田县, 到达时已是晚上八九点钟。次日一早继续出发, 驱车15个小时左右, 沿着克里雅河深入沙漠腹地230多公里, 到达目的地达里雅布依乡政府驻地。与之前相比, 这最后的230多公里是全程中最危险的环节, 因为车辆行驶的不是普通道路, 而是荒无人烟的原始沙漠, 所见就是大片起伏的沙丘和沼泽、河滩、盐碱地, 没有一公里是平坦的路。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流动性沙漠, 风沙的侵袭加上每年克里雅河水位的涨落, 使得地形地貌会不断变化, 往往春天走过的路, 在夏天就可能被上涨的河水淹没, 碾过的车辙可能一场风沙就被掩埋, 所以很多时候老司机都是凭着经验在开车, 随时保持警醒, 在沙丘上开拓新路, 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只要保证大方向不错, 就不会有大的问题。事实上, 如果真出现问题, 或者发生意外, 在这里没有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和外界联系, 就有可能会被困于大沙漠中, 甚至会威胁生命安全, 不能指望救援, 一切都要靠自己、靠团队的智慧解决。

从2015年5月第一次踏进达里雅布依开始, 我们经历了4个季节, 50多度的温差, 7次进入塔克拉玛干腹地, 每一个季节的感受都是不一样的, 照片上呈现的都是浓郁的地方风情和美好的历史风光, 但在此期间的艰辛只有亲历才有切身的体会。夏天顶着烈日的暴晒在没有遮拦的沙丘上赶路, 正午站在红柳土坯的房顶拍摄, 热到中暑;冬天干冷的空气, 冰硬的床板, 钻进被子一个小时都不会暖起来。在这几十平方公里的盐碱地中心, 水咸得只能刷牙, 然后就是一嘴的盐碱味, 咸到什么程度?泡方便面不用加盐。而洗澡更是奢望, 十几天下来身上就像结了一层甲, 要用热水的话只能搭土灶, 捡树林里的干胡杨自己烧。好在行前我们对简陋的生活条件已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但最受不了的是夏天的蚊子、跳蚤以及那些不知名的“小咬”, 无处不在, 只要皮肤裸露就会见缝插针。尤其是开春的蜱虫 (俗称“草别子”) 更厉害, 爬行速度非常快, 嗅觉极为敏感, 只要人一靠近就悄没声息地跳上来吸血。枯萎的胡杨树上满树干都是, 我们只能扎紧裤腿, 系好衣袖, 随时随地提高警惕不要中招。

当然, 来这里就不是为了游山玩水, 而是为了了解达里雅布依的古今风貌, 记录克里雅人的生存状态, 一切不利因素都要克服。

三精选的设备

首先, 危险的路况与有限的交通工具是拍摄设备的制约因素, 除了随行车辆少、车龄长、受制于不同地形行动困难外, 拍摄地点之间动辄几十公里的大范围转场移动, 油料补给又严重不足, 类似于Sony F65一类大型的4K数字电影摄影机只能忍痛割爱, 因为这类大型摄影机自重、体积都相对较大, 加上飞行箱, 无论是从北京运输还是在当地拍摄转场都会非常困难。电力方面, 散布在红柳土坯房上的太阳能板是当地唯一的电力来源, 所有摄录设备都依赖于这极端不稳定的电力供应, 而大型拍摄设备功耗高, 电池更换频繁, 也不适合长时间、大数据量的记录型拍摄。

另外, 沙漠中恶劣的自然气候, 无处不在的沙尘暴、空气中的高PM浮尘、高达50度的昼夜温差, 考验不同设备极端条件下的承受力。定焦组镜头虽然可以保证画面的锐度, 提高画面的质量, 但沙漠中频繁更换镜头很容易造成CMOS的损耗, 为此降低拍摄进度、影响画面影像、或者损失器材得不偿失, 成套的ARRI Master Prime定焦组电影镜头也被排除在外。

再则, 语言沟通是拍摄过程中的最大障碍。由于当地人普遍不懂汉语, 我们也不懂维吾尔语, 在拍摄时经常会遇到交流障碍, 虽然有和田台的翻译, 但由于转述较慢, 导致摄影师无法预判被摄人物的下一步行动, 镜头记录跟不上节奏, 拍摄容易滞后, 耗费的时间也比预计的增加很多。而大型设备需要多人操作, 更不利于灵活拍摄, 而且容易干扰被摄者情绪, 这就需要便于长时间记录的灵活机动4K设备, 而且在可能的情况下保证多机位。

最后, 灯光配置几乎为零, 95%依靠自然光拍摄, 沙漠中的室外光比大、室内弱光照度低, 即便是14档宽容度的F55也会出现部分镜头高亮溢出, 这就需要考虑使用不同的机型, 充分利用Log模式记录的优势, 分别兼顾大光比与低照, 最大程度地保留图像细节, 在后期将不同类型图像数据进行色彩匹配和校正。

由于以上这些严苛因素, 直接影响了我们的设备选型, 要求我们在保证图像指标的前提下, 遵循便携、易用原则。最重设备也能够达到单兵独立拍摄, 附带轻型三脚架加变焦镜头, 以少换镜头为宜。遵循省电或便于常规充电原则。主力机型电池数量能够保证一天十小时的拍摄任务, 电源接线板、充电器等保证所有电池在一夜能够完成充电, 延时摄影等配备长供电系统。同时遵循小型、隐蔽原则, 以不引起注意, 不干扰正常生活为出发点, 提前预设机位, 可以用挂载、遥控等非常规方式解决。以最大化地用好每款设备的特点为目的, 机器高低搭配, 镜头长短搭配, 以最优化的配置, 最高的使用效率来记录片中丰富的人文故事与独特地理风情。

综合考量以上客观条件和选型原则, 我们对每款设备反复论证, 对各种可能做了合并同类项和取舍, 最终选用了11种设备。

第一, 采用一台Sony F55搭配安琴16mm~42mm和30mm~80mm的Optimo轻型变焦镜头组, 作为主机位录制4K XAVC 25P;一台Sony FS7搭配Sony E卡口28mm~135mm变焦镜头, 作为辅助机位录制4K XAVC-I50P;一台Sony A7S2搭配Sony A卡口大三元镜头组, 作为兼顾低照与灵活性的机动机位, 录制4K XAVC 25P;以上设备保证人文、对话记录拍摄和常规环境、场景记录。

第二, 两台A7R2、一台1DX、一台5D2、两台尼康D5200, 搭配Canon 14mm、8mm~15mm、16mm~35mm尼康18mm~55mm等广角镜头, 记录ARW、NEF、CR2格式, 用于风景延时摄影、入夜村庄星空以及工作视频拍摄。搭配佳能24mm~70mm及70mm~200mm用于风光、花絮及工作照等平面影像拍摄。

第三, 大疆“悟”及“精灵”航拍器一主一备, 拍摄沙漠风光、古城遗迹、村落生活、野外牧羊等4K航拍视频。

第四, 2台Go Pro4以悬挂、车载、手持等方式记录婚礼、生产、仪式、走亲访友等活动行进镜头, 同时解决空间狭小的室内记录和多活动场景机位不足的问题。

第五, 松下FZ1000超远距离记录自然的人文状态, 以及带有情绪的村落生活, 抓拍生动的动植物细节。

四优化的实战流程

前期策划, 4K拍摄, DIT, 4K制作。

第一, 项目设立后, 经过资料检索、前期实地踩点和人物考察, 导演组对达里雅布依及所要记录的内容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轮廓, 形成大致的故事梗概和拍摄方向, 目的是呈现大漠深处原始的达里雅布依村落, 不同的人面对生活的态度, 不同的人各自的生存故事, 而所有的人都要面对的是走出去还是留下来的矛盾, 纠结在取舍中。在大规模拍摄前, 制定了详细的分季节拍摄计划, 人物、故事、风光、环境等方面, 但只设定大的拍摄原则, 不设定具体的拍摄内容, 随着日常生活的发展记录, 将干涉减到最低, 根据所见, 忠实地呈现达里雅布依人的生存状态, 并且根据拍摄过程中出现的突发事件, 导演组会临时重新分派任务。晚上大家一起复检素材, 沟通拍摄中遇到的问题, 探讨解决方案, 制定第二天的拍摄内容、构图、景深、色调、机位、时长等, 力图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在每一季节拍摄完成之后, 全体人员整理、粗剪拍摄素材, 翻译文字, 同时总结经验, 做好下一季的拍摄计划。

第二, 前期拍摄, 分为人物、采访、风光等若干组, 并设多机位。出发前对每一款设备的功能做统一的培训, 对摄制格式做统一的规范, 对摄制内容做统一的讲解和分析;在拍摄中最大限度地分配好每天可动用的人员, 将有经验的摄制人员配备到不同组里, 以老带新, 并充分利用翻译、司机等作为拍摄助手, 解决人员不足的问题。由于题材涉及内容广泛, 片中主要人物众多, 包含各个年龄层的生活状态, 语言沟通滞后, 这种情况就需要我们增加机位, 增大片比来保证素材记录的完整, 无形中增加了摄制人员拍摄的时长与工作强度, 再加上每天晚上的观摩协调, 工作时间都在12小时以上, 体力消耗巨大, 但大家都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 并乐在其中, 同时经过实战、交流, 团队前期人员都极大地提升了纪录片的拍摄方法与拍摄水平, 从先前的宣传片摄像向全方位拍摄发展。

第三, DIT及双备份。

DIT是数字影像工程师的英文缩写, 从电影流程里引入的新工种, 在数字摄录时代的作用太重要了, 熟悉各种高清视频的制作流程, 监视曝光安全指数, 设置LUT, 调节摄影机菜单, 现场实时调色, 完整安全地确保数据的转移和备份工作。在《最后的沙漠守望》中DIT的工作内容有四项。

首先, 根据实际需求, 制定前期拍摄参数解决方案。DIT必须考虑到存储卡的可续航能力、适用机型的特点、机位的拍摄内容等因素, 制定出现场使用的最优解决方案。如:F55作为主机位, 一般以全、中景别的固定镜头为主, 针对该机型的拍摄定位及特点, 50P与25P之间的差异影响会很小, 一张64GB的Sx S Pro+卡可以录制3840×2160 XAVC25P质量约30分钟左右, 录制文件码流为250Mbps, 4:2:210bit。录满后, 采用校验方式进行数据单备份大约要花费25~27分钟, 故F55机位采用25P录制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既满足了存储卡的续航需求, 又可兼顾画质的保证。而FS7作为F55的辅助机位, 主要以中、近景别为主, 同时还要兼顾抓拍与多角度机位变换。包含了固定拍摄与肩扛移动拍摄两种方式。这种情况下, 运动镜头25P的低帧率问题就十分明显了, 虽然采取50P录制会加大存储卡负担, 但两害相比取其轻, 故FS7采用3840×2160 XAVC-I 50P 4:2:210bit的质量录制。A7S2作为兼顾低照与灵活性的机动机位, 虽然可以录制4K视频, 但由于自身是微单, 记录质量为3840×2160 25P 100M, 4:2:0 8bit与F55和FS7还是具有很大的差距。所以, 在使用最高录制质量的基础上, 尽量避免大光比环境的拍摄, 因为其亮部与暗部细节还原程度要弱于其他机型, 只能作为补充使用。

其次, DIT工作内容就是画面风格的匹配。在多机型拍摄中, 如何将不同机型的画面风格匹配好很关键。F55、FS7、A7S2虽然均为Sony公司的产品, 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画面风格差异。在本片的拍摄中, 我们统一采用了S-Gamut3.Cine色域搭配S-Log3来记录。相比于Sony上一代的S-Gamut色域与S-Log2在人脸肤色还原上出现难以校正的铁青色, S-Gamut3.Cine/S-Log3在肤色还原上更加准确, 对于高光细节的还原度也有所提升。实际上, 在设备选型阶段, DIT就需要测试这三种机型在S-Gamut3.Cine/S-Log3下的画面风格, 并在调色软件中完成基础匹配, 以确保其可用。

再则, DIT数据备份与整理。沙漠对DIT来说是一个噩梦级的工作环境, 无处不在的沙尘与随时可能中断的电力供应, 都会影响数据备份的安全。因此, 在做好设备防尘保护外, 如何应对突发的电力故障是安全备份的关键。所以, 本次DIT数据备份选用了笔记本电脑和不需外接电源的大容量移动硬盘, 数据备份采用传统的一主一备方式, 这样即使遭遇断电, 依靠笔记本自身电池的供电, 也可以在短时间内保证硬盘正常的读写工作。在数据备份完成后, DIT会依据场记单上的记录, 将所有拍摄中的有效素材, 按天为单位在Excel表格上登记录入, 而后整理到Premiere时间线上进行声画对位, 最终打包并输出XML表。这样后期只需要上载素材包与XML表即可, 避免了大量无效素材对后期存储的占用以及重新筛选素材所浪费的时间。

最后, DIT工作就是每天协助导演对当天所拍摄的素材进行预览审看和测试调色。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在于, 导演可根据每天的拍摄情况掌握确切的拍摄进度, 进而对现有的拍摄方式进行调整或安排对缺少镜头的补拍。由于所有拍摄均为Log模式, 导演有时希望在现场就看到最终调色后的画面风格, 这就需要DIT截取画面中的单帧或片段, 对Log画面进行一级调色或二级调色, 以此让导演对图像的最终效果建立一个宏观的概念。实际拍摄中, 在沙漠中的每一个晚上, 全体摄制组的人员都会与DIT一起开会分析当天的拍摄情况, 进而不断优化和调整现有的拍摄方案。

第四, 4K制作。

4K影像数据较之高清大了数倍, 对机器的性能也就有了更高的要求。为此, 我们配备了三台苹果新版垃圾桶Mac Pro, 配置6核3.5GHz主频的Intel Xeon E5处理器, 32GB DRAM内存, AMD Fire Pro D700 6G显卡, 搭配雷电高速存储, 每台设备按照后期流程承担不同的任务, DIT数据处理, 逐格校色生成一台, 维吾尔语翻译校对一台, 故事粗编剪辑一台, 同步进行, 包含Final Cut X、Premiere、Smoke剪辑, Davinci Resolve数字校色配光, Lightroom延时摄影校色生成等多个后期软件, 按照软件的不同功能, 12T数据拍摄素材的不同格式, 分别分配给不同的机器和软件生成、整理、编辑、剪辑、特效、调色, 按阶段组合使用。完成第一阶段任务后, 进入精编, 统一字幕、包装、调色、配音及音乐合成, 完成全片制作。

五充实的收获

在这一年的制作拍摄周期中, 我们除了收获了记录达里雅布依宝贵的12TB数据、100多个小时的影像素材, 3部不同功能的成片, 我们还经历了一个快速磨练和成长的过程, 收获了丰富的实战经验,

达到了坚实的技术储备, 完善了系统化的前后期流程, 锻炼了高效协作的全方位团队。

上一篇: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研究报告下一篇:《食品安全》主题班会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