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2024-04-17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精选12篇)

篇1: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

本册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每个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具有一定的德育价值。每组教材都包括导语、一课“识字”、四~五篇课文以及“语文园地”。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一单元:美丽的秋天

主要由《识字1》《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古诗两首》《语文园地一》组成,是一组实施美育的优秀教材。

第二单元: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主要由《识字2》《一株紫丁香》《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语文园地二》组成,是一组陶冶情操的好教材。第三单元:热爱祖国

主要由《识字3》《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语文园地三》组成,是一组爱国教育的经典教材。第四单元:怎样看问题、想问题

主要由《识字4》《坐井观天》《我要的是葫芦》《小柳树和小枣树》《风娃娃》《酸的和甜的》《语文园地四》组成,是一组能给人以启迪的成语和故事的教材。第五单元:友好相处、团结合作

主要由《识字5》《称赞》《蓝色的树叶》《纸船和风筝》《从现在开始》《语文园地五》组成,是一组很好地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教育素材。第六单元:关爱他人

主要由《识字6》《窗前的气球》《假如》《日记两则》《古诗两首》《语文园地六》组成,是一组很好地培养学生爱心,获得美好人生体验的情感教育素材。第七单元:保护环境、爱护动物

主要由《识字7》《“红领巾”真好》《清澈的湖水》《浅水洼里的小鱼》《父亲和鸟》《语文园地七》组成,是一组体现“环保”的教材。第八单元:热爱科学

主要由《识字8》《我是什么》《回声》《太空生活趣事多》《活化石》《农业的变化真大》《语文园地八》组成,是一组很好地培养学生爱科学、学科学意识的教育素材。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

1、会认56个生字,会写4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秋天的美好,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第二单元:

1、会认49个生字,会写4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校园生活的多彩与乐趣。

3、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珍惜时间,懂得用适当的方式展示和表现自我,懂得应当为别人服务。第三单元:

1、会认45个生字,会写4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感受祖国的伟大。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第四单元:

1、会认47个生字,会写5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懂得课文中所包含的道理。第五单元:

1、认识46个生字,会写4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涵的道理。

3、有团结合作的意识。第六单元:

1、认识46个生字,会写3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真情与真爱。

3、有关爱他人的意识和感情。第七单元:

1、认识44个生字,会写4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3、有保护环境、热爱自然的意识。第八单元:

1、认识65个生字,会写4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3、有爱科学、学科学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识字写字。

2、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

3、让学生懂得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不足,做事要从实际出发,认真动脑的道理。

4、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探究植物奥秘的兴趣。

5、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和调动学生的生活见闻,感知教材,感悟社会,关心社会。

6、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朗读课文,深入地阅读课文,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7、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鼓励学生上网搜集资料,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体会,拓展自己的视野。

四、学情分析

1、学生对事物已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相信能从故事中的人和事懂得其中所包含的道理,但学生缺乏归纳、概括的能力,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较难。

2、本学期的四首古诗,学生学起来有些难度。学生的领悟能力是有限的,学生对古诗的主题思想、感情等需要人生阅历来丰富。

3、关于介绍科学知识方面的内容了解得很浅。

4、生字返生的现象很严重。

5、语文实践能力有限。

6、合作意识不强。

篇2: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一分钟》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7课的一篇阅读课文。多睡一分钟,带来的是20分钟的迟到,是一路焦急的等待和不停的叹息,是步行的辛苦和脸红的尴尬,是深深的后悔和宝贵的教训。多睡一分钟,只不过是放松了一下自己,结果耽误了半节课。读完《一分钟》,要让学生想到“分秒必争”,年年如此,一生坚持。

《一分钟》,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篇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一、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的阶段课程目标与其他学科是有所不同的, 它将课程目标与内容标准融合在一起, 阶段课程目标和内容标准是从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来说明的。

二、本册教材的内容结构

本册教材内容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 设计了八个专题, 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安排了八组教学内容。它们依次是:春天里的发现;奉献与关爱;爱祖国、爱家乡;用心思考、勇于创造;美丽神奇的大自然;培养优秀的品质;正确看待问题、善于思考;走进科技的世界。

本册共有32篇课文。为体现与中年级教材的衔接, 安排了4篇略读课文, 它们是:《卡罗尔和她的小猫》、《充气雨衣》、《玩具柜台前的孩子》、《阿德的梦》。略读课文只编排了两项课后练习;有识字任务, 没有写字要求。

三、教材特点与编写体例

1. 围绕专题整合教材内容。

如第三组, 简短的导语点出了本组的专题──爱祖国、爱家乡。接着是四篇课文:《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每一篇课文都为学生们展示了一个地方的特色,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 感受祖国山河的秀美, 民风的淳朴。

2. 教材更具有时代感, 更贴近儿童生活。

本册教材新编选的课文, 占全部课文的一半以上。有描写美好春光的《找春天》, 有发生在春天里的故事《小鹿的玫瑰花》, 有奉献爱心、关爱他人的《泉水》、《雷锋叔叔, 你在哪里》等, 它们洋溢着浓厚的时代气息, 蕴含着丰厚的人文精神, 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 既能使学生学习语言, 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 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 突破传统呈现方式, 增强教材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

本册教材, 无论是单元前的导语、课后的练习, 还是“语文园地”安排的学习活动, 都尽量避免以“问题”或“要求”的方式呈现, 而是以自读自悟的形式或者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学习与练习的内容, 使学生感到亲切、自然。

4. 课后练习重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培养语文实践能力。

本册教材的课后练习, 一般是4道题。每一课后面一般都有的题目是“我会认”、“我会写”、“读一读”或“读读背背”, 体现了低年级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和基本要求。除了上述题型外, 多数课文后面还安排了词或句的练习, 引导学生接触各种语言现象, 感悟语言, 积累语言。

5. 创设“我知道”、“宽带网”两个全新栏目, 搭建拓展知识的平台。

从二年级下册开始, 在部分课文后面安排了“我知道”, 在“语文园地”中设置了“宽带网”。设计“我知道”的目的是:给学生一些与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 并引导学生主动地了解与本课有关的信息。“宽带网”则是拓宽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 引导学生通过快捷、方便的途径, 获取与本组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 从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建议

1. 识字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教学的建议是: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 注重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景。

2. 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 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针对这一建议, 我以本册教材第三单元为例, 谈谈我对阅读教学的几点建议。

教学《日月潭》可以以读带讲, 在读中感悟。对一些词句的理解, 不能以词解词, 应该让学生多读, 自读自悟, 读中感悟, 读中理解词句。

教学《葡萄沟》可以设计多种活动来引导学生读书。揭题后可以让学生提问题, “为什么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哪些地方说出了好?”然后围绕问题进行合作学习, 再用各种形式读出喜欢的情感, 最后把自己喜爱的句子抄一抄。

教学《难忘的泼水节》可以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学生对伟人的事迹不太了解, 我们可以利用插图, 让学生仔细观察周总理和傣族人民身上的服饰、手里拿的器皿、身上挎的乐器。通过这些细节的观察来体会周总理和人民共庆泼水节的欢乐气氛。

教学《北京亮起来了》时, 由于学生识字量比较大, 有很多新的词语可以结合图来理解。引导学生积累和运用生动优美的词句。

五、评价建议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只对识字写字、阅读、口语交际进行评价。

1. 识字写字。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 重在考查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 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评价识字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 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 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2. 阅读。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查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 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3. 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应重视考查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 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 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六、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篇4: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在《鲸》一文中,多处运用了比较这一常用的说明方法,使鲸的特点更为突出、鲜明。

一是与人比较。如“人站在它嘴里,举起手来还摸不到它的上腭”,以人的身高加臂长“还够不着”来表现鲸张开嘴的高度:用“四个人围着桌子坐在它的嘴里看书,还显得很宽敞”来说明鲸嘴张开的宽大空间。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出鲸的头部有多大,那么整头鲸的体积就可想而知了。

二是与猪比较。如“一条舌头就有十几头大肥猪那么重”突出了鲸体积大、体重沉的特点,一条鲸舌就相当于几十头大肥猪了,那整头的鲸该有多重呢?

三是与牛羊比较。一处是“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生活在陆地上”,说的是它的生活环境;另一处是“鲸跟牛羊一样用肺呼吸”,说的是它的呼吸特点,这些都说明鲸与牛羊一样,属于哺乳动物。

四是须鲸与齿鲸比较。用“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说明它们所吃的食物不同,吃食物的方法也不同;用“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说明它们呼气的情形也不同。

比较可以使说明更通俗,更容易理解。让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好好地体会吧!

《新型玻璃》中的过渡

要让两岸畅通,必须在河上“架桥”;要把文章的上下段衔接起来,必须运用“过渡”。《新型玻璃》一文就很巧妙地用了过渡的技巧。

1、分类过渡。如第二自然段的开头:“另一种‘夹丝玻璃不是用来防盗的。”用“另一种”从第一自然段介绍的“夹丝网防盗玻璃”过渡到第二自然段。第三自然段的开头:“还有一种‘变色玻璃,能够对阳光起反射作用。”用“还有一种”承接上面介绍的“非常坚硬”的玻璃过渡到介绍“变色玻璃”。这样的过渡承上启下,使文章的叙述顺当、自然。

2、想象过渡。如第四自然段用“你可能会想,窗子上的玻璃要是能使房间里冬暖夏凉,那该多好”作过渡句,通过设想、想象的句子引出另一段内容来,把上下两段意思不同的内容连为一体,使文章的脉胳畅通。这样的过渡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3、设喻过渡。如第五自然段用“噪音像一个来无影去无踪的‘隐身人……”这样的比喻,讲了噪音不好对付;接着又用“尽管……还是……”的句式来说明“人们还是想出了许多制服它的办法”,引到介绍“吃音玻璃”。这样的过渡也是通顺流畅的。

学会给文章的段落之间“搭桥”,使自己的文章过渡自然,文气贯通,这也是一个需要下力气学习的技巧。

《圆明园的毁灭》的“情”

圆明园是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堪称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却毁于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仅存的残垣断壁,诉说着百年的耻辱。《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是一篇教育学生树立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好教材。

1、惋惜之情。课文一开始就明确指出,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一个“!”表现了深深的惋惜之情。而课文以“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作结尾,首尾呼应,更是在痛斥侵略者罪行的同时,表现了圆明园的毁灭,不仅中国人民而且全世界人民也深感惋惜。

2、赞叹之情。课文中具体介绍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先讲圆明园的位置与总体布局;再讲圆明园的种种景点,两个“有……也有……”“还有……”“不仅……还有……”等句式突出了景点之多,而“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等句子充满诗情画意,突出了景点之美,说明了它在园林建筑上的杰出成就;然后介绍了圆明园内收藏的历史文物和奇珍异宝,突出了它的文化艺术价值:“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其中的赞叹之情溢于言表。它的“举世闻名”的确值得我们自豪,值得世界人民赞叹。

3、仇恨之情。这样一座世界上最宏伟壮观的园林,竟然在几天之内化成一片灰烬,怎能不激起读者对侵略者的仇恨?从“他们把园内……任意破坏、毁掉”,从“凡是……统统掠走”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侵略者的极度贪婪:从“实在……任意……”的句子中可以看到侵略者的极端残暴,毫无人性。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统统掠走”“任意破坏、毁掉”“放火”烧园,这些词语写出了侵略者践踏人类文化的残暴面目,令人痛恨。

这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景观和它的毁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和对侵略者强盗行径的仇恨。

《狼牙山五壮士》的“壮”

《狼牙山五壮士》全文突出了一个“壮”字。

1、壮气惊人。在日寇“大举进犯”的严酷形势下,六班接受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的艰巨任务。五个人把“大批敌人”引上狼牙山,又把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使敌人“始终不能前进一步”。这都展现了革命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壮言动人。面对生与死的抉择,“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一个“走”字,体现出他的判断之果断,态度之坚决,表现出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当子弹打完时,班长带着对敌人的满腔仇恨大声喊:“同志们,用石头砸!”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语言,充分表现了革命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

3、壮形感人。第二段塑造了五壮士痛击敌人的英雄群像: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胡德林和胡福才“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第四、五两段集中描写班长的英雄形象:负了伤仍指挥战斗;把仅有的一颗手榴弹“用尽全身力气”扔向敌群;带领战士以石砸敌,“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些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形象实在感人至深。

4、壮举撼人。狼牙山形状特别像尖利的狼牙,直指云天。山势陡峭,尤其是山顶路依山崖,笔直无底的崖壁令人目眩。而五壮士临危不惧,舍身跳崖,显得那样镇静:班长“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第一个纵身跳下深谷”;战士们“昂首挺胸,相继从悬崖往下跳”。这惊心动魄的壮烈举动,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战斗精神。

《难忘的一课》中的修辞

《难忘的一课》一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艺术感染力,突出了中心思想。

1、三处反复。课文中“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先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台湾教师“一笔一画地写着”“很认真,也很吃力”。第二次是“我”和孩子们跟着老师,“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越来越“起劲了”。第三次是“我”和台湾教师握手话别时“激动地重复着”,心中涌现出无限的感叹。三次反复突出了文章的“魂”——深深的“光复”喜悦和浓浓的爱国情感。

2、两个对比。课文中用日本统治时代“不准许”学习祖国文字、讲祖国语言与台湾教师偏偏认真写中国字、说中国话,并且教孩子们学习祖国语言来进行对比;又用礼堂两面墙上“原来画的都是日本人”,而现在是“新画的几幅中国历代伟人像”来进行对比,抒发了台湾人民对侵略者的无比激愤、痛恨之情和对祖国的无限眷恋、钟爱之意。

3、一句反问。课文的最后以“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能表达我此时的全部感情吗”这一反问句作结尾,发人深思,耐人寻味。它从“我”的深受感染出发,提出问题,激发读者深思,从而更加凸现了台湾人民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强烈的民族精神。在这里,言语不多含义深,一句反问力千钧。

《太空“清洁工”》的说明方法

《太空“清洁工”》是一篇科技说明文,讲的是太空“清洁工”的来历、作用和本领。它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呢,

1、数字说明法。如“太空‘清洁工的质量只有6千克,制造和发射的全部费用不到100万美元。”这里就运用了数字来说明它体积不大,却花费不小,价值不小。

2、诠释说明法。文章中对太空垃圾的概念就运用了诠释说明:“太空垃圾是些什么呢?它们有的是完成了任务、已经到了设计寿命极限的报废卫星,有的是发射失败、没有进入预定轨道的航天器,还有些是发射卫星的火箭残骸。”

3、比喻说明法。首先课题就是把清除太空垃圾的人造地球卫星比成太空“清洁工”。又如“这些东西失去了地面的控制,就像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横冲直撞”这句话里用“高速公路上不守交通规则的车辆”来比喻太空垃圾的“横冲直撞”,说明它极大的破坏性。这些都是比喻说明。

4、拟人说明法。如“一旦看到太空垃圾,它就立刻靠过去,然后紧紧抓住那个‘捣蛋鬼”。“清理一件垃圾就得‘牺牲一个‘清洁工。”把太空“清洁工”当成人来写,能够像人一样去“抓”“牺牲”,同时把太空垃圾戏称为“捣蛋鬼”。

篇5: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包括一个识字,四篇课文和一个语文园地。

“识字”是本单元学习的第一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校园生活的多样性,增加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课文”是学习的第二步,包括一首诗歌《一株紫丁香》,三篇描写学校生活的课文《我选我》、《一分钟》、《难忘的一天》。这三篇课文都贴近学生的生活,突出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并从不同角度描述了学校生活。【单元教学目标】

1、会认本单元55个生字,会写44个生字。

2、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并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

3、学习部首查字法,并用这种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德育目标】

在体会学校生活丰富多彩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陶冶美好的情操。【单元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3.把学文与联系生活识记结合起来,体会学校生活的丰富多彩,继续运用形声字的特点自主识字。

【易错点及解决策略】

1、生字中前后鼻音、平翘舌音及出现的多音字的读法,在教学中要在具体语境中识记,多读,生字复现。

2、写字时字形复杂,容易出错的字要细致指导。〖教学建议〗

教学本组课文,可在教学前先指导学生读导语,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再进入识字,课文的学习。学习课文时,注意结合学生的课内、课外活动进行教学,并注意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指导学生创造性的开展活动,以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还可以举行主题班会,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谈自己对校园生活的感受。在识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按部首归类识字,为学习部首查字典法做准备。

〖课时安排〗

篇6: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材编写,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力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下面从三个方面做介绍:

一、教材的编排

本册教材主要包括入学教育、汉语拼音、识字、课文、语文园地、口语交际等几大板块。入学教育有四幅图,向学生进行爱学校、爱学习的教育。“汉语拼音”13课,为便于巩固,将13课分为四组,每组之后安排一个复习。“识字”全册共8课,分两次安排,每次学4课,独立成一组。“课文”全册共20课,5课为一组,编成四组。为了复习巩固所学内容,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识字和课文后有练习题。每组“识字”或每组“课文”后安排一个“语文园地”。每个园地后安排一次“口语交际”,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书后有两个“生字表”。“生字表

(一)”是要求认识的字,“生字表

(二)”是要求会写的字。教材中还安排有大量的精美的图画。图画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年级学生来说极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与要求

1.汉语拼音。

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书写即抄写)。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说普通话。

2.识字、写字。

认识常用汉字400个,写其中100个。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能按笔顺规则写字。初步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3.阅读。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借助读物中的图画了解文中的主要内容,了解词和句子的意思。认识逗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4.口语交际。

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别人讲话的主要内容。学习与他人交流的能力。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方,有礼貌。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能发表自己的意见。

三、教学内容与提示

1、关于汉语拼音

这册教材一开始,仍然安排学习汉语拼音。这是为什么呢?一是考虑汉语拼音是帮助识字的有效工具,学会了汉语拼音,将大大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另一个原因是考虑汉语拼音能够帮助方言地区的儿童纠正字音,克服方音,读准汉字,学习说普通 1

话。所以,把汉语拼音安排在这册教材的最前面是有一定道理的。汉语拼音部分有13课,4个复习,安排了汉语拼音最基本的内容。

1)内容的组织更加科学。

第一是把声母y w提前,和单韵母i u ü整合为一课。这一课除了要学习单韵母i u ü,还要学习声母y w,以及整体认读音节yi、wu、yu。这样安排的好处是简化头绪,节省时间,而且能提早出现一些常用音节,便于学生学习、巩固拼音,还可以提早出现常用汉字。实践证明,这样安排不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学起来并不困难。第二是改变了音节的呈现形式。要求学生拼读的音节,大多是以结果呈现,减少射线的形式。这样编排的好处是,儿童可以和音节多次见面,加快拼读音节的熟练程度。第三是增加了和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内容。每一课中出现的音节词语句子或儿歌都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

2)把学习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

继承人教版以往教材的优良传统,拼音教材所配的插图大都既表音,又表形。这次编写在这一基础上,我们又进行了一个有益的尝试,那就是把一些图和学习内容有效地整合起来。

3)把学拼音和识汉字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拼音教材中,从第3课学习声母开始出现汉字。在图中或图下,出现了词、短语或句子。从第3课到第13课,体现了由易到难的编排。

4)在拼音教材中编排了儿歌。

在拼音教材中安排儿歌,不但可以复现音节,巩固拼音,而且可以增加趣味性,加强语言训练。本册拼音教材的儿歌里红色的音节,都是本课新学的声母与单韵母相拼的音节,这样更便于巩固拼音。

5)复习巩固形式多种多样。

拼音教材部分安排了4次复习,每个复习5—6题,共21题。采用了多种多样的形式,复习巩固了所学汉语拼音和汉字。

2、关于识字、写字

本册教材要求认识400个字,写其中的100个字。

要求认识的字,分别编排在三个部分:一是结合汉语拼音要求认70个字;二是在识字课中要求认105个字;三是随课文识字,20课共要求认225字。

要求会写的字,分布在识字课和课文的练习中,每课3—4个,共100个。

在识字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进行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汉字。用自己最喜欢、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要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养成浓厚的识字兴趣。

识字部分有较大突破。主要体现在:从大语文观出发,本着生活中处处有语文以及从学生内心需要考虑,识用结合,从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出发,综合运用多种识字方法。

(1)为体现低段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精神,满足儿童早期阅读的心理需求,教材编排注意汉语拼音、识字和阅读等学习内容的整合。

(2)识字课的编排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3)把握母语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特点,加强开放性,引导儿童在生活中识字。

(4)识字课编排的原则:一是识写分开,多认少写。

3、关于阅读

(1)课文以专题组成单元。全册共编排了24篇课文,分为5个单元: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热爱大自然、多彩的秋天;爱学习、自主实践、讲文明、懂礼貌,热爱生活、快乐自信;动脑筋想办法、团结友爱。

(2)选文题材广泛,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体现时代精神与现代意识。本册新课文达80%以上。课文语言力求做到规范、准确,深浅适度。

(3)课后练习,重视语言积累、感悟和字词句基本功的培养。如着重安排朗读、背诵、写字、词句理解与运用的练习。

4、教学重点提示

使用本册教科书在教学中要注意以下问题:

1.汉语拼音教学要处理好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识字写字教学要坚持多识少写的原则,做到上不封顶,下要保底。

3.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的指导;重视学生个人的阅读感受;重视语言积累。

4.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要重视创设情境,激发每个学生参与交际的欲望和兴趣。注重双相互动,重视日常教学中的口语交际活动,重在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5.怎样进行语文课程评价,是需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篇7: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其编排 本册教科书以专题组织单元,以整合的方式组织教材内容。共设八个专题,分为八组:多彩的春天,家庭生活,保护环境,快乐的夏天,动脑筋想办法,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我们都有好品质,我们身边的科学。八个专题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特点,蕴含教育价值,把知识、能力、方法、情感融为一体。每个专题内涵都比较宽泛,避免了教材内容的局限性。

二、本册教材的学习目标

1.认识550个常用汉字,会写250个汉字。

2.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3.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词句的意思,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说明:朗读在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占有特殊地位,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这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当然,在朗读中还应适当抓一点对重点词语的理解。)

4.初步学习默读,逐渐养成默读的习惯。

5.重视和加强语言的积累,在生活中学语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策略

1.识字写字教学

本册教材安排了550个要求认识的字,250个要求会写的字。多认少写,既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又有助于减轻学生负担。

识字写字任务主要安排在课文的后面。要求认的字,均选自常用字表。

要求写的字,优先选择构词率高的字,力求每次写的几个字有一定的规律。其中有的是本课新认识的字,有的是以前认识并在本课课文中出现的字,便于学生感悟,也便于教师指导。

另外,每个语文园地里也安排认几个字,用“我会认”的图标标示,并以生字条的形式体现。

篇8: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从“低位加起”是笔算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之一, 这在课改之前的人教版教材中均很明确。实践证明, 这一规范对提高笔算进位加法的正确率及学生的计算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 现行的人教版教材却对此做出了修改, 把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改为“既可以从低位加起, 也可以从高位加起。”

这一修改, 对小学数学教学来说, 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们就此进行了教学实验。实验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两个平行班, 教学内容是100以内的笔算进位加法。实验规定, 在二 (1) 班教学时, 按照教材编排, 同时教学两种算法, 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二 (2) 班虽然也教学两种计算方法, 但必须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种算法的优劣, 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规范:“笔算加法时要从个位加起”。

在课堂上, 由于知识正向迁移的作用, 两个班的学生都能由不进位笔算加法“既可从个位加起, 又可从十位加起”之经验, 很快得出了进位加法的两种计算方法。在 (1) 班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师对两种算法的优劣没有倾向性意见, 最后选择从“高位加起”的学生占60%以上。在 (2) 班教学过程中, 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开展关于两种算法的优劣比较, 使学生充分体验到笔算进位加法从高位加起的不便, 最终确定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为“从低位加起”。

一天后, 我们进行了课后测试, 发现 (2) 班除了个别学生因忘了进位出错外, 无其他错误, 正确率为98%, 而 (1) 班的学生除了犯有 (2) 班同样错误外, 还出现了15+27=312类的错误 (学生因先算高位, 个位进位的1不知如何处理, 直接写在了十位与个位之间) , 正确率为85%。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笔算进位加法如果从高位加起, 有两种算法。其一是先写好高位相加的结果, 当低位相加需要进位时, 再修改高位上的结果, 这种方法无疑是不方便的。其二是先算出高位相加的和暂时不写, 同时心算低位是否产生进位, 如果有进位, 加上进位得出高位的和。这种方法对思维能力的要求较高, 不适合二年级小学生。当学生选择用“从高位加起”进行笔算进位加法时, 往往会因思维能力不足, 而先写好高位相加的结果, 当低位相加进位时, 有的就顺手在高位结果的后面写上了低位相加的和;有的则是对计算法则理解不清, 当低位相加进位时, 不知如何处理, 而把低位相加的和直接写在了高位和的后面。

为了进一步探究笔算进位加法的教学模式, 我们又对其他几个学校任教二年级的教师进行了调查, 发现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对笔算加法“从十位加起”一般都避而不谈。

教材安排此教学内容的目的, 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发挥学生在计算方面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智力。然而实践证明, 这种做法可能会事与愿违, 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反而给学生的计算思维造成了混乱, 也不为一线教师所接受。鉴于以上情况, 我们建议教材对此内容进行修订:在编排不进位加法的教学内容时, 出示“既可以从个位加起, 又可以从十位加起”, 而在编排进位加法时去掉“可以从十位加起”的说法。这样, 一方面可引导教师在进行不进位加法教学过程中, 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智能;另一方面, 可引导教师在进行进位加法教学过程中, 开展两种算法的比较和讨论, 使学生经历算法由多样化到规范化的过程, 达到既提高学生计算水平, 又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二、“用数学”的题材选择正确吗?

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2~6的乘法口诀”例6的教学内容是通过图片来呈现的 (如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例题的教学要求:在收集数学信息的基础上, 理解并掌握用乘法来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而刚刚上过的例5 (见下图) 也是一道用图片呈现的实际问题, 且涉及的数学知识为乘加、乘减两步计算。

教材怎么会把难的例题编排在前, 而把简单的、基础的例题编在后呢?《教师用书》是这样解释的, 例5属“式题”, 例6属“用数学”。“式题”与“用数学”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我们一时感到迷惑, 《教师用书》也没有具体说明。

当我们深入钻研教材后, 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例5及其配套练习题全部是用图片呈现的, 图中反映的信息对列式有很大的引领作用。学生在解答练习题时, 面对着图片, 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是“几个几在相加”, 而且问题的答案是可以从图中数出来的。学生在解题时的思维属于直观形象思维, 由此可见, “式题”就相当于传统教材中的看图列式。

在例6的配套练习中, 虽然不少题目仍然是以图片为载体呈现已知条件, 但图片仅仅起着引起学生注意, 使题目形式活泼的作用。学生在解答练习题时, 需要通过想象、分析来确定其数量关系是“几个几”相加, 问题的答案更不可能从图片中数出来。解题时需要学生运用逻辑抽象思维来分析思考, 所以“用数学”就相当于传统教材中的应用题。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教材先安排“式题” (例5) 再安排“用数学” (例6) , 其编排思想是完全符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由直观形象思维向逻辑抽象思维发展的脉络, 其目的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和努力体现数学的运用价值。然而虽然教材编排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 但“用数学”例题的题材选择却过于直观, 致使教师如不深入钻研教材, 将难以把握教学目的及教学重点 (据调查, 对于二年级“用数学”的教学, 90%的教师都是就例题教例题的) , 从而导致教学效果的低下。

课改之后, 为了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更大的发挥空间, 教材留有较大空白, 这本身无可非议。但一方面由于教师平常事务繁忙, 用于钻研教材、开发教材的时间与精力都很有限;另一方面有不少教师尚不具备开发教材的能力。为此, 轻视教材的作用, 盲目强调教师钻研教材、开发教材的做法极有可能会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是不可取的。

篇9: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观潮》是一篇以叙事的形式出现而重点在写景的文章。它有以下一些写作特点:

1、首句简当。文章首句开门见山,引用了人们的朴素赞语“天下奇观”,而且是“自古以来”,既显示了钱塘江大潮的宏伟声势,又说明了钱塘江大潮的影响历史悠久。寥寥数字,如同一个双响爆竹,“噼啪”震天,清脆响亮,点题简当。

2、层次清晰。文章写钱塘江大潮,先写潮来之前:“江面很平静”“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人们是“人山人海”“昂首东望,等着,盼着”。再写潮来之时:“响声越来越大”“浪潮越来越近”……人们是“踮着脚往东望去”。最后写潮来之后“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渐渐“恢复了平静”。条理清楚,思路清晰。

3、比喻增色。文章中一些生动的比喻句,为课文增色不少。如用“好像闷雷滚动”来比喻大潮将要到来、在远处发出的声音,用“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来比喻大潮的浩大气势,用“如同天崩地裂”来比喻大潮的巨大声响,用“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来比喻大潮给人们的强烈震撼。这样的比喻惟妙惟肖,富有情趣。

《观潮》中的“动”“静”描写

《观潮》一课运用了“摹形”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潮没有来、将要来、来到后、渐渐退去的过程。

1、没有来——横卧眼前。开始,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是“平静”的,这是一种静态描写,显示的是一种平和的景象。

2、将要来——闷雷滚动。听,“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而且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这是大潮将要来时的情景,是动态描写。

3、来到后——山崩地裂。随着白线的向前移动,“逐渐拉长”,钱塘江“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真是气势磅礴,而它的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又活生生地勾画了它的声势,加上“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一夸张性描写,更使钱塘江大潮摄人魂魄,激人壮志。这段动态描写是全文的高潮和重点。

4、退去后一恢复平静。“潮头奔腾西去”,表示着退潮的开始。“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说明钱塘江大潮已经完全退去了。这是一段静态描写。

在《观潮》一文中,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以静一动一静的顺序摹写钱塘江大潮之形,生动形象,令人神往。

《鸟的天堂》的“语言美”

《鸟的天堂》一文流畅自然,朴实生动,富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一、准确传神,生动形象。作者善于运用确切的词语,描绘事物的性质、状貌,恰到好处地抒情表意。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里的“似乎”用得十分神奇,把感觉和景物融为一体,引人遐想;“颤动”二字真把绿叶富有生命力的特有精神状态写活了。“似乎、颤动”传神地把作者当时的感受、联想融入写景,具有物我两忘的心态,意境深远,妙不可言。第二次去看榕树,用“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充分写出了鸟的形态多种多样,生动形象,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二、节奏明快。情深意厚。全文节奏鲜明,声音铿锵,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如写静态的榕树,多用长句,耐人寻味。写群鸟嬉戏,以词为句,长短错落,生动热闹,给人以急促的动感。作者又用“连环”“顶真”等写法,“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给人一种“应接不暇”的感觉。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式表达感情。如用景抒发内心的愉快:划船途中,“三只桨有规律地在水里划,那声音就像一支乐曲”;当被大榕树的生命力所倾倒,被群鸟的欢乐所感染时,直接抒情:“这美丽的南国的树”“那歌声真好听”;结尾的“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抒情更显得异常强烈,震撼人心,如豹尾般有力。

三、欲扬先抑,气韵贯通。文贵曲忌直,本文就采取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第一次看到大榕树的错觉,先抑,后写真是一株大榕树,后扬:先写没有看到鸟的遗憾,又抑,后又突出写群鸟嬉戏的场面,再扬。证实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前后对比,波澜起伏,产生动人的艺术效果。全文自然流畅,朗朗上口,气韵贯通,如写动态的第一段,作者用两个表时间的名词“起初”“后来”,用两个写拍手的短句,连起了由静寂到有鸟,再到鸟开始飞起,最后到处是鸟,各具情态的整个场面变化过程。接着又由概括到具体,由整体描写到局部刻画:由“眼睛应接不暇”的概写到“看清楚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再到一只画眉鸟的细写,连贯流畅,紧凑而又有变化。

《鸟的天堂》自然朴素且又细致周密,奏响了一曲自然与生命的赞歌。

“鸟的天堂”的引号

《鸟的天堂》一文的结尾处写道:“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这里“鸟的天堂”为什么前面加引号而后面不加引号呢?

前一个“鸟的天堂”是人们赞美这棵大榕树,给它的特定称号,是说它枝条繁多,浓荫密布,许多鸟儿在上面栖息、活动,非常快活,它就好像是“鸟的天堂”一样,所以要加上引号: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乌,感到大榕树的的确确是鸟儿自由生活的乐园,把它说成鸟的天堂是名副其实的,不是什么特定的称号,所以就不需要加引号了。

蟋蟀的住宅=“伟大的工程”?

《蟋蟀的住宅》介绍了蟋蟀住宅的特点以及蟋蟀建筑住宅的才能。课后有个思考题:它的住宅为什么可以算作“伟大的工程”?

用“伟大的工程”来形容蟋蟀挖掘的洞穴,似乎是太夸张了,但是用蟋蟀挖掘洞穴的工具来作比较,说是“伟大的工程”却一点也不为过。蟋蟀的整个身躯是那么柔弱,用来施工的工具仅仅是细弱的前足和后腿,与要完成的挖土、搬土块、踏地、推土、铺土、修整等工程相比,这是多么大的反差!所以对蟋蟀来说,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也是人们为之惊讶的超凡举动。

再说,蟋蟀与其他许多昆虫比较,特点是不肯“随遇而安”“不利用现成的洞穴”,而是靠自己“慎重地选择住址”,“一点一点挖掘”,造出了“倾斜的隧道”,具有排水的功能:还让“出口的地方总有一丛草半掩着……”使住宅十分隐蔽,有利于保证自己的安全。特别是“在这平台上弹琴”一句,作者巧妙地把蟋蟀发出的声音比喻为“弹琴”,又将蟋蟀洞穴门口的平地称为“平台”,这说明这座住宅的设计是很讲究的,它不仅能藏身栖息,还具备休闲娱乐的功能——劳动之余,四周静悄悄之时,住宅的主人操琴弹奏,享受生活的乐趣。蟋蟀是这样的顽强和聪明,造出的住宅有如此高的水平,我们能不说它是“伟大的工程”吗?

白鹅的特点

《白鹅》一课后有个思考题:课文中的白鹅有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些特点的?

这篇课文中,作者重点表现白鹅性格的特点——高

傲。刚把这只鹅抱回家时,从“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的姿态中,留下了最初的“高傲”印象。接着用“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一过渡段统领全文,细致刻画了鹅“严肃郑重”的声调、“大模大样”的步态和“三眼一板”“一丝不苟”的吃相。这都表现了白鹅的特点。

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善于运用对比的方法来突出鹅的特点。如,用鹅的“引吭大叫”与狗的“狂吠”对比,表现鹅的叫声“大”和“严厉”的特点;用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显出鹅“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大家风范;通过对狗“躲在篱边窥伺”“敏捷地跑过来,努力地吃它的饭”“立刻逃往篱边,蹲着静候”等如小偷般的委琐相的描写,彰显鹅的老爷派头。这一系列对比,非常形象生动,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你说是吗?

“孤帆”是“一只帆船”吗?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诗,特别耐人寻味。

这里的“孤帆”就是指“一只帆船”。难道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吗?显然不是。那为什么这样说?原来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对其他的船只都视而不见了。由此可见他与好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谊。这里还有一个“尽”字和一个“唯”字值得引起注意,“尽”是说“帆影已完全消逝了”,而“唯”则是说“只”,只看见江水在远远的地方流。两个字巧妙地展现出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

“诗贵意境”,这两句诗的意境也非常鲜明动人、意蕴深厚。好朋友坐的船已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那浩浩荡荡的江水正流向远处。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给流向“天际”的江水,要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那遥远的目的地。诗人匠心独运,把对好友的深情厚谊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情景交融,余味无穷。

《卡罗纳》的“!”

《卡罗纳》里面有四个“!”细细品读,颇有意味。

在卡罗纳要来上学的前一天,细心的老师就提前嘱咐孩子们:“任何人都不许跟他开玩笑,不许在他面前放声大笑!”为什么呢?因为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的母亲去世了。这里的“!”是关切,是热情,更是老师的一颗敏锐的“爱”心!

当神情恍惚、面容憔悴的卡罗纳回忆起以前和母亲在一起的美好情景而放声大哭时,老师对他说:“哭吧,痛痛快快地哭吧,可怜的孩子!”这里的“!”是同情,是理解,是对卡罗纳的无限深情!

老师还说:“但你要坚强!你母亲已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她能看见你,她依然爱着你,她还生活在你身边。孩子,你要坚强哟!”这里前一个“!”是叮嘱,是希望:而后一个“!”则是深情的鼓励,是充满希望的呼告!

四个“!”,使同学们都向卡罗纳伸出了热情的手,“围在他身边,谁都没有说话,只用关切的目光默默地看着他”。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的“沉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后有个思考题: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志向的原因是什么?

有同学说,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这样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我觉得,这里的关键是,他常常“一个人在沉思”。

想一想,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如果不“沉思”,能使他产生“疑惑不解”的心态吗?而当他“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时,如果不“沉思”,能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吗?正是由于“沉思”,才有他在全班同学面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心迹表明,即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了远大的志向。

“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起因,而“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句话正是他“沉思”的结果。因此,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的远大志向。

借物喻人情更深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中有几处对爬山虎的描写。这就是借物喻人。

在“我”刚走进叶圣陶先生的里院时,“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这只是写“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吗?不。这里表面上写爬山虎的充满活力,充满生机,实质上也表现了作者因为征文受到叶老的指点和鼓励,对自己的文学创作充满了信心,充满了希望,以至于阳光也是绿的。

“那片爬山虎”初见时“绿葱葱”,再望则变得“沉郁”。因为“我”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叶老对自己的作文付出了许多心血,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而到叶老家里做客时,进一步见到了叶老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亲切之中蕴含的认真,质朴之中包容的期待”“融化了”“我小小的心”,使“我”不但学到了作文的方法,更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这使“我”十分激动。因而在作者的心目中,叶老就像“那一墙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让人感到可亲可爱,“虎虎有生气”。

爬山虎因阳光照耀而绿,“我”因叶老的教导而深受鼓舞。每当作者想起叶老的教导和期望,就像那片爬山虎一样,总是充满生气和活力,以至于“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更突出了叶老精神对“我”的永远的激励。

《五彩池》的结语

在《五彩池》一文中,作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结语:原来五彩的瑶池就在人间,不在天上。这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照应开头。文章开头引用奶奶所讲的神话传说中的五彩瑶池是那么神奇美妙,引起“我”的无限遐想;等到“我”实地游览了四川松潘的五彩池之后,才感觉到五彩瑶池就在人间,巧妙地呼应开头,显得圆活自如,结构相当严密。

二是对比映衬。文章开头极力渲染神仙境界的五彩瑶池如何奇特瑰丽,使“我”心驰神往,同时用虚拟和实写的手法形成对比,映衬人间的五彩池形态奇特,色彩各异,更加令人觉得美不胜收。

三是传情达意。天上的五彩瑶池只是神话传说,谁也没见过,人间的五彩池才是实在的,远远胜过了传说中的五彩瑶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篇10: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分析

本册课文共有课文28篇,其中精读课文14篇,略读课文14篇;教材后还附有8篇选读课文,总共32篇。这些课文从精读、略读到选读,按三个层次编排,体现了逐步放手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设计思路。

本册教材由8个专题组成。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说明文,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进毛泽东。其中第一单元和第五单元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内容,使学习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彩。

每个单元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个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每组导语部分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课例由4篇课文组成,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口语交际.习作独立成为一个栏目。回顾.拓展由3个栏目组成,其中有两个固定栏目: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另外一个栏目穿插安排“展示台”“成语故事”“课外书屋”“趣味语文”。

二、知识、技能 1.认识200个生字,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有钢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并有一定的速度。能用毛笔书写楷书,体会汉字的优美。

3.能有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4.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5.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重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7.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5万字。

8.乐于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辩论、演讲的一些基本方法。9.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修改自己的作文,书写规范、整洁。

10.学写简单的读书笔记,学写内容梗概。

11.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能初步了解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并能策划简单的社会活动,学写活动计划。

篇11: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二年级语文期中学业测试质量分析

宜林寄宿制小学

赵军生

本次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从知识积累与运用、口语交际、默写古诗、阅读、看图写故事等方面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较全面的检测。整份试卷密切联系教材,关注学生的实际,题量不大,难易适中,覆盖面较广。下面就试题的抽样情况、学生答题情况以及对今后的教学等方面作点分析,谈点看法。

一、基本情况

本次检测参考人数21人,均分69.67分,及格人数16人,及格率76.19%,两项得分72.28,90分以上4人,80-89分6人,70-79分5人,60-69分1人,不及格5人,最高分96分,最低分17分。从均分看,与兄弟学校比,丈八庙71.48分第一,八泉70.57分第二,宜林69.67分第三,张店68.88分第四。仅仅比张店高0.79分,比第一名丈八庙差2.29分。四校平均70.15分,高出我校0.48分。从及格率看,丈八庙78.26第一,宜林76.19第二,张店74.44第三,八泉73.81第四,仅比第四名高2.38,而比第一名就差2.07。情况不容乐观,稍微松懈就会垫底。

二、试题特点

1、知识积累与运用,58分,共七个方面。

试卷中要考查的字音、字词,都是本册教材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应该是很容易的。从得分来看,部分学生对字音、字词的掌握较好。失分同学的主要原因,一是答题时粗心大意;二是对字音、字词掌握得不牢固,答题时出现判断的错误,多出现错别字。比如:

(二)题拼一拼写一写。“城市”写成“诚市”,“吸收”写成“洗手”。

(三)题划去不正确的字词或读音,失误最多的是5小题:秋风一吹,风树的叶子变红(黄、红)了,杨树的叶子变黄(黄、红)了。作业的“作”与做事的“做”分不清。

(四)题换部首变新字再组词,象棋的“棋”换部首“木”为“方”写成“旗”,而忽略了上面的一撇一横。

(五)题填一填补词语。春华秋实的“实”写成“时”;层林尽染的“尽”字写成“近”;无边无际的“际”写成“迹”。

(七)题连词成句,加

上标点。多数学生未加标点。也有丢掉词语的。

2、口语交际6分

所考查的内容是对话:老师问,小明答。教师的问话已经给出,只让填入小明的对话即可。看似简单,关键是要结合老师下一句问话来回答上一句的问题。对话中涉及到“你”,即小明、爸爸、奶奶三个人物。必须通盘考虑,才能回答正确。学生大都是看见问题就回答,只看这一问一答还成立,结合下一问就联系不起来了。有6个学生得了0分。

3、默写古诗8分

主要存在错别字现象,多数学生会背不会写字,严重失分。只有7个学生得满分8分,1个学生得0分,1个学生得1分。

4、阅读,满分14分。

相对来说此题做的还是较好,有13个学生得分在10分以上,有一个学生的0分。

5、看图写故事,14分。

要求学生根据图画内容,以“有一天,小熊、松鼠、小兔在做游戏,大树后边来了一只老虎。”为开头,展开想象续编一个小故事。从得分情况来看,14个学生得到10分以上,4个学生在5分以下,其中有2个0分。好的方面也只是篇幅较长,书写比较认真,进行了想象的并不多。而多数学生只是根据图画进行了写话,没有用上题目给出的开头。这是此题的难度所在,也是学生失分的原因。至于几个得5以下分学生,只写了两三句话,根本没有写出图意。2个得0分的学生根本就没有写一个字。

三、奋斗目标

保二争一:均分提高5分,及格率提高5个百分点。

四、根据此次测试,今后教学将作如下调整

1、重字词,夯实语文基础

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要学好语文,首先要识字,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字和词。从本次测试中,很明显地看到,许多学生字、词不过关。试卷中考查的字、词都是本册教材学生必须掌握的,每个都学过,也写过,可为什么学生的得分

率不高呢?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应重视词语听写,词语抄写和组词的训练,同时还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词语接龙、猜谜)来训练和巩固学生对词语的掌握。彻底解决会读会背不会写的问题。

2、重竞争,促进学习养成

我想以此次测试得分为起点,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实行学习小组捆绑评价,让学生确定期末考试目标,到期末测试时进行评估,提高幅度最大的小组或个人为进步奖,实现目标的学生为优秀学生。让学生之间展开竞争,形成比学习、比进步的良好学习风气,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

3、重书写,严格书写态度

为解决学生在书写中出现错别字的问题,就要加强书写。写课后生字,写课内词语,写想说的话,即日记。开展“三个一”活动,即:让学生每天写一课的生字,写一课的词语,写

一、两句想说的话。

4、重阅读,引导个性阅读

阅读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还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在读中理解,读中体验,读中感悟。可以采取互相背诵,抽查背诵,比赛背诵,再出一些考查学生背诵情况的练习题来巩固背诵。让学生在背诵中巩固识记,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5、重写话,提高写作兴趣

二年级,最头痛的就是写话,学生写话时常常觉得无事可写,无话可说。培养学生的写话能力,要采取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写话兴趣,使学生不断获得写作的动力。可以借鉴在丈八庙寄校习作教学交流中一些老师的做法,重点教给学生观察图画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话的方法,同时运用写日记的形式让学生练习写话。

篇12: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材分析

一、本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⑴ 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⑵ 掌握正确的写铅笔字的方法;培养积极发言,专心听讲的习惯。⑶ 培养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

2、汉语拼音。

⑴ 巩固汉语拼音,能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⑵ 认识大写字母,能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3、识字写字。

⑴ 准确认读406个生字。

⑵ 掌握本册课本安排的27个常用偏旁。

⑶ 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76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能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

⑷ 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形成熟练的拼读能力。

⑸ 初步汉字的一些规律,会查字典,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能力。

4、口语交际。

⑴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⑵ 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⑶ 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⑷ 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

5、阅读。

⑴ 打好认读基本功,进一步提高认读能力。

⑵ 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⑶ 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⑷ 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能主动的进行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知道课文的大意。

⑸ 认识并能体会常见的标点符号的用法。

⑹ 喜欢阅读,喜爱图书,逐步养成阅读积累的好习惯。

6、写话。

⑴ 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写通顺的句子;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⑵ 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图画和简单事物,写几句连贯的话。⑶ 学会“祝贺”、“购物”,“待客”等方面言语交际的本领。并用几句连贯的话把有关内容写下来。

二、教材安排:

1、全册教材由“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⑶ ”与“识字”、“课文”和练习组成。

2、“识字”安排了2个单元,每单元4课,共8课。

3、“课文”安排了6个单元,每单元3-4课,共23课。

4、每单元安排1个综合练习,共8个。

三、教材特色:

本教材具体地说有以下特点:

1、重视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终身学习的重要保证。该册教材充分重视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开篇用了五个页码,安排了“勤于朗读背诵,乐于课外阅读”的习惯篇,以精美的图片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教育。

2、重视方法。“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教材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十分强调学习过程的训练,引导学生发现规律、举一反三,提高自学的能力。具体表现在:(1)文中授法——教材中专门安排了指导学生学习方法的课文。如《英英学古诗》意在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传达给学生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2)图中明法——如“习惯篇”除了给学生读书姿势的暗示,还给了学生练习背诵的方法提示;另外,在识字教材、课文、单元练习的插图中也有许多学法提示。(3)练中悟法——教材中很多课文后面的练习不是就题论题,而是提示了一定学法,可以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摸索出规律,领悟到学法。

3、重视实践。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教材中安排的课外语文实践形式多种多样。如学了《一株紫丁香》要求学生找一些赞美老师的诗句,读一读,抄一抄;学了《水乡歌》课后的练习——收集歌颂幸福生活的诗歌,举行一次诗歌朗诵会;学了《小动物过冬》,要求学生搜集小动物过冬的方式„„练习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这样安排,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基于上述几点,本人对本册教材的教学提出如下建议:

一、习惯篇 ※内容介绍

本册“习惯篇”共有5页彩色插图。第1页有两幅小图,第2、3页和第4、5页均为通版,两个通版各有5幅小图。其中第1至3页的插图的主题是“勤于朗读背诵”,第4、5页插图的主题是“乐于课外阅读”。

※教学建议:

1、精心指导,教给方法

这几幅图,通过具体的情境与人物,在引领学生了解看书、借书规范的同时,向学生展示了课外阅读的方式和途径,可在教室,也可在阅览室,可一人品读,也可多人交流。

2、遵循原则,积极评价

要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让学生从图片中得到启发,从课外阅读中享受乐趣,特别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如举行朗读竞赛、背诵课文、古诗词竞赛),要多鼓励、少批评,使学生持之以恒,不断体验收获与成功,激发他们扩大阅读、深入阅读的欲望。

3、融于生活,不断强化

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要不断强化“每天读一篇以上的文章,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字,翻一翻字典”的意识,那么这些习惯久而久之一定能够养成。

教师还应十分重视学生阅读情趣的培养,多鼓励孩子,让他们立读书之志,享受读书的乐趣。班级里也要创设浓浓的文化氛围,创设读书的大环境。班级可张贴读书的名人名言,建立图书角,开辟读书专栏,号召家长共同参与,实现校内外的联合,教师亦可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体会与学生共同分享,或介绍给学生好的故事、书目。

二、识字篇 ※内容介绍

“识字”课有以下三种形式:

词串识字:包括 “识字”1、2、5、6课。看图会意识字:包括“识字”

3、7两课。形声字归类识字:包括“识字”

4、8两课 随文识字:课文1——23课 ※教学建议:

(一)用好情境图画。

打开集中识字课文,最引人注目的往往是一幅幅意境图,利用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辅助内容,无疑能使识字写字变得轻松容易一些。情境图的作用主要有:

1借图引词。如教学“识字2”,可先将本课的情境图用投影或其他形式放大展示,指导学生仔细看图,想一想: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怎样的场面?(城楼、检阅)图中有哪些景物?(红灯、金水桥、海陆空)由这些景物你想到了什么?(焰火、狂欢夜、腾飞、中国龙)教师围绕词串循循诱导,学生就能凭借生活经验说出与课文相应的词语。这时板书出示的词语,就是经过学生头脑初步加工过的“半成品”了。这样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学习的潜能得到发挥,学生在看图说图的过程中,就初步认识了字音,感知了字义,对词串内容也有了整体的感悟。

2扣图识字。看图会意识字中的一部分生字有与之相配的单幅图。例如教学“识字7”时,可让学生对照“大门里有个孩子竖着耳朵听声音”这幅图识记“闻”,既使学生对“闻”的字形结构了然于心,也知道了“闻”的意思是“听”。再如“识字3”中,学生联系那幅“挂得不正的画”和另一幅图中画斜了的桌子腿,就知道“歪”的写法和意思了。教这一课的“灶”时,可以让学生看那幅“锅灶图”想一想:图上画的是什么?是什么样子的?(灶)它有什么用处?(生火做饭)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然会明白,“灶”字为什么是火字旁加“土”了。

3赏图诵读。在读词串时,如果把一个个词语孤立开来读,就破坏了词串的整体意境,听来干巴巴的索然无味。教学时,可先借助图画,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产生情感的共鸣,为诵读定下情感的基调。如教学“识字6”,学生看了“草原奔马图”,就可以想象“(骏马)在(秋风)萧瑟的(塞北)奔驰”这样具体的情境,用有力而稍显凝重的语气读好“骏马秋风塞北”,而不是毫无表情的呆读、枯读了。同样,学生还可以凭借课文中的“水乡杏花图”,把“杏花春雨江南”想象成“(杏花)沐浴着(春雨),(江南)多美啊!”这样的画面,轻快、舒缓地读出来。此外,在看图会意识字和形声字归类识字教学中,凭借情境图也可以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把韵文、小诗读得正确、流利,读出诗的韵味。

说到词串识字,我想重点谈一谈:所谓“词串识字”是以准韵文的形式,围绕着一个中心而组织起来的有内在联系的一组词语。如,“识字1”(金秋 烟波 水乡/芦苇 菱藕 荷塘/夕阳 归舟 渔歌/枫叶 灯火 月光)围绕“金秋”介绍了秋天的景物。这样安排目的有四:一是让学生在韵语中识字,便于记忆;二是通过词语与插图匹配,帮助学生认识秋天的事物;三是让儿童诵读,就像在诵读一首小诗(读《金秋》好似在读马致远的《秋思》),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浮现一幅生动可感的秋景图;四是“积词成句,积句成章”,为阅读做铺垫。词与词之间留有空白,学生朗读时,把一个个各具意义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和结合的可能加以联属或预测,形成整体快读的能力。在教学时要突出它的几项功能:⑴ 借助拼音识字,进一步熟化拼读技能。⑵ 借助插图识字,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如:“识字5”对“蟒蛇 蚂蚁 刺猬”冬眠的了解。⑶ 借助语境识字,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如:“识字1”中的“烟波 ”,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来理解。

⑷ 探究汉字规律,培养学生独立识字能力。如:“识字1”中的“芦苇 菱藕 荷塘”前五个字都是草字头?“烟”和“灯”为什么都是火字旁?

(二)区分难易轻重。

就字的音、形、义而言,孰难孰易总是相对的。不同识字课中的难易内容也各有侧重。“词串识字”中每个生字都具有意义的关联,而在字形结构上相互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因此教学的重难点是识记字形。而“看图会意识字”因为有示意图,“形声字会意识字”一般是声旁相同形旁不同的几个字,都减少了字形识记的难度。如“识字8”中,学会了“包”,根据“泡”和“饱”的偏旁,就能很快地据义区分这两个字的写法了。对于我们吴方言区的学生来说,可能前、后鼻音不分,平、翘舌音不分,边音、鼻音不分,这些都是教学中确定重难点时所应考虑并要着力解决的。

确定教学的重难点还要关注学生基础。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习语文的渠道也是相当宽广的,教师要相信一部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教新课前,可以问问学生:生字中你课前已经认识了哪些,是怎么认识的?等等。这样做,对班级学生的知识状况摸了底,以便针对不同情况采用更加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避免了在课堂上做重复耗时的事,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同时,让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关注,更加自觉、自愿、自主地识写汉字。

在识字中注意“以熟带新”,能化解教学的难点。有些生字中的部件已是学生熟悉的了,如“识字3”中的“歪”(不、正均是熟字),再如“识字5”中的“梅”(木、每也都学过)。识写这一类字只要稍加点拨,注意结构的变化就可以了。当然,要提示学生注意的是:有些独体字作为偏旁时,某些笔画须发生变化,如“识字1”中的“歌”(哥),“识字5”中的“梅”(木),“识字6”中的“骏”(马),等等。

(三)把握构字规律。

看图会意识字揭示了会意字、象形字的构字规律,十分有利于学生识记。占汉字绝大部分的形声字也有其独特的规律,即形旁表义,声旁表音。如“识字4”中“猫 描 锚 喵 瞄”这几个字,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声旁“苗”,根据不同的形旁,学生能比较容易地理解字义并区别运用。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看看偏旁就知道”是学习形声字的好方法。不过,也要提醒学生不能犯“字读半边”的错误。许多形声字的声旁并不能完全表示整个字的读音,有的只是韵母相同,声母、声调并不同,如“猫”、“泡”;有的甚至声母韵母都不相同,如“铁”,这是汉字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情况。

(四)教给识记方法。

在识字教学中,教给学生一些识记的方法,就等于让学生掌握了主动识字的工具。学生在自主性、趣味性的观察、比较、分析中能很快地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识记字形。常用的识字方法可以归纳为“五个一”。

(1)数一数:用数笔画、笔顺的方法识记一些独体字。

(2)比一比:把字形相近或含有相同部件的字相比较,找出异同点,如“夕——多”,“梅——海”。

(3)分一分:把合体字分成几个部分识记,这几个部分大都是熟悉的字或部件。如蛇(虫、它),吐(口、土)。

(4)编一编:根据字形特点,编字谜或顺口溜,以帮助识记。如“识字l”的“夕”可以编成“加一横不好,加一倍不少”;“归”可以编成“一竖短,一撇长,一座山,倒在旁”。

(5)问一问:适用于识记形声字。如教学“锚”和“泡”这两个字时,可以分别让学生想一想:“锚”和“泡”为什么是金字旁和三点水旁?怎么记住这个字?

(五)优化练写过程

在指导书写时,要让学生大体循着“观察范字一尝试描仿一反馈评议一临写巩固”这样的程序,逐步把字写对写好。“观察范字”即默记书后田字格中的范字,注意字的笔顺和主要笔画部件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而不必对每个字的每一笔都逐一分析。例如:“识字3”中的“尖”,观察字形时主要应注意“上下结构”、“上部紧窄,下部舒展”、“竖不带钩”这些要点;对“识字5”中的“滑”则要注意“左窄右宽”;而“识字7”中的“耳”,重点应注意的是“横距相等”的书写要点。在观察的基础上,可适当组织小组或全班性的汇报交流。“尝试描仿”就是让学生以观察所得为指导,在田字格中描红、仿影。针对一些汉字结构上的特点,可以让学生边描仿边说笔顺和书写要领,如学写“识字2”中的“州”,可以这样边描边说:“州”字有6笔,从左向右写;三点不相同,方向有变化;中间一竖短,右边竖最长。“反馈评议”是指师生对照课本中的范宇对描仿情况进行评议。评议写字有直观性的要求,有条件的班级可用投影放大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写的字,甚至书写的动态过程,让其他学生清楚地知道,怎样的字才好,字怎样写才好。“临写巩固”是学生自主动笔的环节,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一堂课书写训练的“终结”。因为写字是一个复杂的手脑并用的心智活动,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要循环往复地进行“观察一尝试一评议一巩固”的训练。因此,学生临写时教师仍要注意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评析。也要注意展示那些写得好的字,用身边的“范字”激励、规范全班。

随课文识字的主要途径是寓识于读,让学生借助课文这种最常用、最规范的语言环境掌握生字的音形义。课文教学中识字写字的程序一般这样安排:在初读课文时正音;在熟读感悟中理解生字词的意义;最后自主识记字形,指导书写。如教学《英英学古诗》一课,在导入新课后,可先让学生听范读,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再指导学生根据“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的要求自读课文。组织反馈时,可集中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也可以通过朗读检查字音。正音的重点应是学生容易认错的那些字:“背”是多音字;“英、静”是后鼻音,不能读前鼻音;“诗”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读准翘舌音;“思”也是整体认读音节,要读准平舌音;还要注意“层”

读平舌音。最后可以按平舌音、翘舌音、后鼻音将生字归类,集中读一读。对字义的理解,则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联系语言环境,在读中感悟。在指导书写时,“英、教、静”要认真指导按笔顺描红,“英”的一撇上要出头,“诗”的第二横要写得长一些,“静”要注意偏旁“青”的变化,上面第三横要短,下面“月”的撇要写成竖,整个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一定时间内识字量安排上的过轻过重,会降低学习的效率。因此,不必把一篇课文中所有要求会写的生字都集中到一个课时、一段时间里去让学生书写,特别是生字较多的课文更是如此。以《夕阳真美》为例,可以采用分散书写的方法:有的生字在读写过程中,以板书为示范,随时组织描仿临写,如“傍、沉、灿”;有的字则可以结合阅读理解,相机指出字形特点并指导书写,如“蓝”。还可以根据生字在课文中的分布情况,把书写的任务大体均分在几个课时内。仍以《夕阳真美》为例,假如用两课时完成阅读教学任务,那么在阅读第一、二自然段的这一课时,可以重点指导书写其中的“傍、芒、蓝、伏、余”;在阅读第三、四、五自然段的这一课时,再指导书写其中的“慢、沉、涨、灿”。

三、阅读篇

※内容介绍:课文1——23课 ※教学建议:

(一)发挥朗读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

朗读能力是儿童必备的语文基本功。“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第一学段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教材把朗读课文作为每篇课文的首要作业,凸显了朗读在阅读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课堂上要用琅琅的读书声替代烦琐的分析提问,让儿童在“口诵心惟”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1、备课中重视。把朗读作为备课的主要内容,特别要考虑朗读指导的内容、方法、步骤,并且准备好范读。从一定意义上讲,教师对课文朗读的感悟有多深,上的课就有多精彩;教师的朗读水平越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越浓。教师对课文中人、事、景、物所倾注的感情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如备《2008,北京!》这一课的时候,题目中的“北京”就要读得情真意切,让人听出“北京,你真了不起!”“北京,你真幸运!”“北京,你终于赢了!”“北京,我们为你纵情欢呼!”的弦外之音。读课文的开头“中国赢啦!中国赢啦!”第一个“赢”应重读,第二个“啦”应延长,以表现申奥终于成功的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纵情欢呼的场面。如果教师对这两处的感受都平平淡淡,学生读书的热望从何而来?

2、教程上体现。课堂上要精讲多读,把尽可能多的时间让给学生读书。这种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程序一般为:初读,整体感知语言材料;精读,领悟揣摩语言文字;诵读,积累内化优美句段;动笔(书写,写话),综合运用语言文字。这种阅读课以读的训练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识字,理解词句,积累语言,在读中想象课文情境,领悟思想内容。例如教学《青松》时,可先让学生听范读,自由练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接着逐句读诗,并对照插图想想诗意,然后交流读懂了什么,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共同讨论。读前两句“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让学生根据生活积累,看图想象,重点理解“压”、“挺且直”的意思,体会青松不怕压力、无比坚强的品格。读后两句“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着重扣住“高洁”,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冰雪融化后,青松洁净苍翠的美好形象。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抓住上述表现青松品格的重点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不宜过快,前两句要读得有力,读出青松的坚强气概;后两句语调上扬,读出赞美的感情。学生在“朗读”与“理解感悟”之间走了几个来回后,就能够熟读成诵,并逐步认识、喜爱青松这一形象,甚至愿意做一个像青松那样气质高洁的人。

3、评点中指导。对朗读的评点一要及时,二要具体。学生读得怎样,要及时评点。读得好的充分肯定,有问题的及时指出,或让其重新朗读,或给予点拨矫正。如果不置可否,读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对不对、好不好,听的学生也不清楚到底该怎样读。学生朗读后,教师(也应组织学生)进行具体评点。读得好的,不仅要给予肯定,更要指出好在哪里,如“字音咬得很准”,“你这样读真切地表达了语句含着的感情”;读得有欠缺的,也应委婉地指出来,如“可不可以这样读(范读)”,“要把这个意思读出来,应注意哪些词呢”,“怎样读才能表达这种感情呢,谁愿意试一试”。对学生的朗读如果总是简单模糊地来一句“读得还可以”,“读得不行”,甚至不作任何评点,谁还能对朗读感兴趣呢!

4、形式有选择。朗读须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对课文内容的逐步感悟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尝试朗读中,经历从读得不甚流利,到具有一定感情这样的过程。一般地,带着思考的问题时宜自由轻声地读,交流汇报自读情况时应个别读。而齐读这种形式,比较多地适用于巩固对课文的理解,激发感情,强化记忆或渲染气氛等。如果在学习课文之初,在对内容理解不透之前就齐读,学生个体就失去了自主体味的机会,教师也难以发现朗读中存在的问题,容易使部分学生因得不到点拨矫正而养成不良的朗读习惯。教师的范读也很重要。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前范读,以帮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意蕴,进人学习情境。如教学《2008,北京!》、《登鹳雀楼》、《青松》等课文时就可以这样安排;也可以在朗读训练过程中,学生对一些结构复杂或蕴含深刻的句子,经尝试朗读乃至教师的点示仍读不好的,适时用范读引路。

(二)尊重儿童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

不同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和语文积淀不同,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体验也会不同,甚至千差万别。同一个学生读同一篇课文,此时的感受跟彼时的感受也不尽相同。阅读教学中,不应一味追求学生对教师“权威”答案的完全认同,许多时候,要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阅读真正看做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承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差异。例如,《梅兰芳学艺》一课中有这么一句话:“人们都说,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在朗读时,有的学生可能强调的是“会”,有的则可能强调“说话”。联系上文,如果是针对梅兰芳的眼睛开始“没有神儿”,那么应该强调“说话”;如果照应他刻苦学艺的情形,则应强调“会”。这两种读法都有一定道理。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个性化体验,可以使课堂生动活泼,学生兴趣倍增。有时,一个开放性的话题,也能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敞开表达的思路。如读到《2008,北京!》结尾的一句话:“此时此刻,千言万语都变成了一句话:‘2008,北京!’ ”可引导学生想一想:这“千言万语”可以是怎样的话呢?学生会说:“2008年,北京取得了奥运会的举办权。”“2008年,北京会更美丽!„2008年,胜利属于你,伟大的北京!”“2008年,五大洲的体坛健儿将会聚北京!”“2008年,伟大的北京将更加引人注目„„”

(三)落实阅读中的语言训练。

教材语言平实优美、简练规范,是儿童学习语言的很好范例。阅读中的语言训练应注重让学生感受语言的蕴含,领悟词句的精妙,在此基础上积累运用语言。

1、在读中感知内容。

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段话,讲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并不需要进行琐碎的分析讲解。课文大都是浅显的白话,理解起来并没有多少障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要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相信他们完全能“读”懂。例如《有趣的发现》第一自然段:“一百多年前,英国有位著名的科学家叫达尔文。”教学时如果只是问诸如“课文讲的是什么时候的事情”、“是关于谁的故事”、“他是哪国人”这些问题,让学生逐一回答,岂不是把一句简单的话问复杂了? 学生只要读一读这句话,还有什么意思不能明白的呢?当然,对于文中一些关键词句,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积累作全面准确的理解。如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著名”,如果一读带过,或仅让学生知道它的字面意思(有名),那还不够,应引导学生联系下文进一步体会:达尔文善于观察比较,是他成为“著名”科学家的重要基础。读懂课文与讲懂意思折射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阅读教学观,前者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后者把学生看成被动盛受的容器。学生读一篇课文,知道有几段,每段有几句,每句写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把这些文字读进脑子里,变成自己的东西,重要的是在阅读中学会理解、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学会表达。

2、在读中品词析句。

阅读课文,不仅要知道“写了什么”,还要体会“怎么写的”、“写得怎样”。而对于第一学段的小学生来说,这种对遣词造句的领悟并不要求作理性的讨究,主要的途径还是出声的朗读。在读中品词析句,要善于选择训练的切人点。

(1)表达准确的词句。如《美丽的丹顶鹤》一课中有这么一句:“丹顶鹤有一身洁白的羽毛,而脖子和翅膀(边儿)却是黑的。”教学时,可让学生结合插图,先去掉“边儿”这两个字读读这句话,体会这样表达有什么不同,学生就会明白“翅膀边儿”才是准确的。再读这句话,“边儿”就能强调重读了。又如“„„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由于不会飞,就(不大)可能被风刮到海里淹死”。(《有趣的发现》)这一句中在“可能”前加上“不大”,客观有分寸地陈述了那些没有翅膀的昆虫的生存情况,应引导学生从读中体会这样用词的好处。

(2)表意关键的词句。如:“一天(夜里),孔繁森(悄悄)地来到医院,请求献血。”(《孔繁森》)句中括号里的词看似平常,但却表现了孔繁森助人的举动是多么无私。如果再引导学生联系有些领导干部做了一点事,“记者前后跑,留影又见报”,对孔繁森的敬意会更深一层,并能读出句中含着的感情。类似的例子还有:“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大禹治水》)(3)情味丰富的词句。如“它的头顶就像嵌着一颗红宝石,鲜红鲜红的,怪不得人们都叫它丹顶鹤。”(《美丽的丹顶鹤》)这一句中的“鲜红鲜红的”不仅仅表示一种颜色,也包含了对丹顶鹤的赞美和喜爱。如果把“鲜红鲜红的”仅仅理解为“红色”,那么在朗读时就读不出那种“味儿”。

(4)统摄上下的词句。如:“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大禹治水》)教学时,可先扣住“非常感激”和“伟大英雄”,引导学生读前面的课文,想一想:禹的“伟大”表现在哪些地方?他有哪些业绩让人们“非常感激”?学生在读中就能抓住“洪水的灾害”以及禹“吃尽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这些突出的表现,理解了“非常感激”和“伟大英雄”的深刻内涵。又如教学《(有趣)的(发现)》时,可以从课题人手,引导学生带着“这是怎样的发现”、“有趣在哪里”这些问题读课文。这样把全文看成一个整体,学生循着一条线索,在联系中抓住了要点,理解了词句,读懂了课文。

在阅读中感悟词句,要注意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一般地,优美抒情的课文(如《夕阳真美》)可采用“欣赏法”,即组织学生听范读或朗读录音,以感受鲜明的节奏、抑扬的语调以及语言的气韵和美感。对情节性强的课文(如《狐狸和乌鸦》),宜用“表演法”,让学生通过有趣的表演,借助表情、动作、语言、道具等,使静态的文字变得生动可爱,在“玩”中进一步感受角色形象,体会思想感情。而有些课文则可采用“情境法”,即用图片、投影、录音等媒体,创设有声有色的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如教学《大禹治水》第一自然段时,可影示“洪水淹没庄稼树木,冲毁房屋”的画面,并配以低沉、激越的音乐。在这样的情境中,不用多作讲解,学生就能感受到洪水到来时紧张、危急的情形。“比较法”也是阅读训练中经常采用的。主要是借助不同朗读方式的比较,让学生从中领悟正确与谬误,或通过朗读进行情感和语调的对比,以辨析差异,加深对词句的感悟。如《要好好学字》第二自然段中,毛主席在听了两个小八路的回答后,说:“我是毛泽东。”这句话可能有两种读法,一种是“我(是)毛泽东”,一种是“我是(毛泽东)”。指导朗读时,教师可让学生比较这两种读法,看哪种读法更能准确地表情达意。学生联系上下文就不难知道:毛主席先问两个小八路,又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手上给他们看,是要把自己的名字告诉他们,所以“毛泽东”三个字应重读,且都要略顿一下。

3、在读中积累运用。

积累语言主要靠诵读,朗读是背诵的基础。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首先得读好。忽视这一环节,势必囫囵吞枣,死记硬背。因此,结构复杂,含义较深的,要指导读通读熟,再要求背诵;篇幅较长的,要帮助理清叙述顺序,明白内容要点,以提高背诵效率。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要遵循“从读到说,从说到写”的原则。朗读是表达运用的重要基础,一段文字,先要读得通顺流畅,将书面语言口语化、内化,才能表达出来。部分课文后安排了“读句子,用带点词说话”的练习(如《秋游》第4项),有的安排了根据课文内容先说后写的练习(如《2008,北京!》第4项),完成这些练习,熟读课文,理解词句,感知内容是前提。

四、练习篇 ※内容介绍

全册教材安排综合练习8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分四个板块:学用字词句、写字训练、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等。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教学建议:

我重点谈谈“读读背背”和口语交际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

成语歌是“读读背背”教学的重点,而背诵成语又是教学的难点。虽说教成语歌不必字字落实求甚解,但背诵记忆毕竟要先有所理解。根据成语歌的特点,有的须通过观察相关事物理解,如“练习1”的成语歌:“金风送爽/雁过留声/秋色宜人/天朗气清”和“练习5”的成语歌:“滴水成冰/地冻天寒/鹅毛大雪/雪兆丰年”,教学时可以把学生带到室外,观察当时的气候特征,从相关景物中感受成语意思。有的成语歌可联系相关课文理解,如“练习4”中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学无止境/一往无前”;可联系《小鹰学飞》理解;“练习6”中的“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己百/奋起直追”,可以结合《梅兰芳学艺》理解。借助生活经验也可以理解有些成语歌的意思,如“练习3”中的成语歌:“风吹草动/雨过天晴/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可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见闻解释这些现象。

第三册“口语交际”的话题是丰富的,“口语交际”:的教学策略也应该是灵活而多样的。在“口语交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教学策略。

1、创设与生活实际相似的交际情境

⑴ 利用课本“情境图”创设交际情

⑵ 借助电教媒体创设“交际情境”

2、在教学中实现口语交际的双向互动

3、发挥电教片的示范作用

4、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

人的口语交际能力是在口语交际的实践中形成的,人的口语交际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也是相等的。可见,“口语交际”有着很强的实践性。因此,我们应设法给学生增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⑴ 坚持在课堂上多给学生实践机会。⑵ 坚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

五、写话篇

在教学实践中,我是从以下几方面操作的:

1、落实造句训练。

2、有效运用词串中的词练习写话。如识字1和5可引导学生借助插图写话。

3、利用口语交际内容,练习写话。如《看望生病的同学》、《学会待客》、《我打算怎样过寒假》都可以指导学生写几句话。

4、续编故事。学完童话故事《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续编一个故事。

5、仿写儿童诗。如学完《水乡歌》,让学生结合自己家乡特点,仿写儿 童诗。

6、补白。如学完课文《美丽的丹顶鹤》课文第三自然段时,可引导学生

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把自己印象中的丹顶鹤用语言表达出来。

7、与文本对话。针对某一人或物,初步学会用第一人称进行解说。如学

完古诗《青松》,可让学生与青松对话,说出自己对青松坚强高贵品质的赞扬。

8、观察情境图写话。《英英学古诗》文中有一幅李白独站窗前图,此时

上一篇:井下电气作业安全培训下一篇:数学北师大版必修二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