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要读有益之书

2024-04-29

读书要读有益之书(精选5篇)

篇1:读书要读有益之书

读书要读有益之书

——读培根《论学问》后

初三年级:庄雁

读书是一件其乐无穷的事情,读书的乐趣在于不断获取新知,不断感悟生活的真谛,不断体验生存的意义。

读书是获取各种信息的最主要手段,是适应社会的基本前提。当今社会,谁不会读书或不喜欢读书,都是不可理喻、不可原谅的。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论学问》一文中精辟的论述了读书、学问、快乐三者的关系。他的精辟论断:“知识就是力量”,不仅奠定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而且使他成为整个现代实验科学当之无愧的始祖。他认为,读书求学的用途在于娱乐、装饰、以及增长才干。娱乐主要指修身养性,装饰主要指善于辞令,增长才干主要指人们在处理各种事物中的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培根的思想和论点是权威而深刻的,也是令人深思的——阅读使人充实,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善辩。培根的这些思想和论点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得到具体的验证。然而,从培根哲学意识的高度来探究读书的意义毕竟显得过大过宽,甚至空泛。笔者认为,读书重在深刻,因此我的理解是“好读书不如读好书”即读书应读有益的书。

事实上,并非识字者就会读书。读书必须有目的、有感悟、有教益。学者为探究真理而读书,作家为积累素材而读书,学生为获得成绩而读书,旅客为消磨时光而读书„„凡此种种,不乏目的性与实用性。不过,在当今知识腾飞的时代,我们对读书应有一番更明确的认识,特别是处在应试教育时代的老师和学生,更应该有目的、有选择地读书。如果能像大作家张贤亮一样做到博览群书,那当然可喜、可嘉,如果没有博览群书的能力,那就应该认真选择好书、益书来读,这是一条迅速获取有用知识的捷径。培根还强调,有的消遣类书籍只适宜快速观赏,有的书籍只需要读其中一部分,而有的书却要认真品读,要下一番咀嚼消化的功夫。

我们生活中不乏各类好书,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激励了中国以及世界几代青年的积极进取精神;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影响了世界无数少年儿童的心智;瓦西列夫的《情爱论》启迪了多少痴男倩女的情愫;德莱顿的《学习的革命》掀起了全球学习意识的反思„„的确,好书能开启人类智慧之花,好书不厌百回读,读一本好书就能受益终生。因为一本好书就是一个挚友,一个知己、一个知音。我们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心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这里的多读书也指的是读好书、读益书。有诗云:“交好友,丰富感情生活;喝好酒,丰富物质生活;娶好妻,丰富家庭生活;读好书,丰富精神生活。”对广大文化人来讲,精神生活远远高于物质生活。由于经济的拮据,读书人再不能丢去这片崇高的精神家园。与此相反,一本坏书就如一个损友,会使你误入歧途,萎靡颓废。时下,中学校园中充斥着一些低级的杂志书刊,有的同学还在津津乐道,什么《惊悚怖客》《死亡游戏》《爱上你不回去》《逆反又怎么样》等,这些书刊会使同学们变得浮躁、狂热、错乱、痴迷,沉溺,应该引起来老师和家长的高度重视。

其实,读好书是一种享受,它不仅能愉悦身心,而且还能积淀情感;他不仅能深化知识,而且还能节约生命。希望老师和同学们好好的去看看《史记》《世界名人大全》《我很重要》《拯救男孩》《拯救女孩》《活着》等书籍,他们对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做人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书不在多,深刻就行;价不在高,有用就行。读书使人进步,懒惰使人庸碌。读好书使人充实,读坏书使人空虚。诸位,请静下心来,去读几本有益的好书吧!

篇2:读书一定要读熟

一是存在着主动被动之分:所谓主动,是指本身有读一点书的愿望,喜欢读书,愿意读书;所谓被动,又分两种情形,一种是功利性的,即要完成某一项任务,要做某一项课题,但又缺少这方面的资料,于是乎,临阵磨枪,恶补一番,这是一种;第二种是上级有要求,某一阶段必须读多少书,必须读哪些书,不读不行,于是乎,囫囵吞枣,浏览一番。

二是存在着效果好坏之分:大凡主动愿意读书者,因为有读书的欲望和兴趣,这样他就会边读书,边思考,边记忆,还会把自己的所学内容应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其效果自然很好。而被动读书者,由于他内心根本就没有读书的欲望和兴趣,只是在外力的催促之下不得不读一点书,是任务性的,是应付性的,所以虽说书读了不少,可读过的书,要是要求说出个子丑寅卯来,常常很难做得到。当然,我们也不是说要每个人必须记住自己读过的所有书的内容,这谁也不可能做得到,可如果读过的东西什么也都记不住,那读不读又有什么意义呢?岂不白白浪费时间!

由此可见,还是有一点读书的喜好的,为什么呢?“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开阔视野,摆脱平庸;读书还能滋养我们的人生底气,使我们的灵魂变得高尚而伟大起来。

有了喜好,接下来就是效果问题,也就说一定要读熟。

前不久,在网络上看到一个著名学者的演讲视频,由于他年事已高,口语表述不是很利落,也没有什么激情,但我充分的感觉得到,他能非常熟练的记住他读过的许多经典著作中的许多内容。比如说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他竟能用十分陶醉的语气语调顺利的背诵下来。这让我非常震惊且感慨,震惊的是他以老境之年,能有如此的记忆力,说明他读过的经典,已经牢牢地刻印在他的脑子里,读书如此之熟,可以想象他一定下过“头悬梁,锥刺股”的功夫。感慨的是我也多次读过这本书,可到如今我只能记住开篇关于“境界说”的前四小节内容,其它早就流于过眼云烟了,想来我也是“高级、特级”的职称和荣誉,真是徒有虚名,惭愧!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读的不熟,由于读的不熟,理解的就不深刻,理解的不深刻,就记不住,就容易忘记。

想来,熟读、读熟,是读书的最大法则。

前不久,翻看《朱子语类》中“读书法”一节,其中强调最多的便是熟读。《朱子语类》是朱熹学生的听课笔记,虽然其中有很多也许是不同的学生记录的,但仍能看出朱熹在读书时十分重视熟读,最终达到读熟。朱熹的著作不算多,但他一生似乎都在反复的修改自己的著作,最重要的便是《四书章句集注》,朱熹为了给它做注几乎用尽了他一生的时间,也正因为他真正把书读熟了,所以,他的思想虽然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完全得到人们的理解,而在他死后的七百多年来,在中国的思想史上教育史上,其影响之大在某些方面真是无与伦比。我比较喜欢闲暇时翻看曾国藩的“家训”,这其中关于读书一事,他便要求儿子必须熟读,他把读书分为看和读,说看是为了扩大视野,读是为了心领神会。他特别强调,读是要读出声来,相当于今天说的朗诵和背诵,在朗诵和背诵中反复体会,这样,一可以记得牢,二可以理解得深,三可以达到灵活运用。从这个意义上看,要把书读明白,光看显然是不行的,虽然说展卷有益,看也不是没有一点用处,但要想真正获益,必须真正的读,而真正的读,便是由熟读到读熟。读而不熟,从某种意义上说,还不如不读。

其实,关于读书的重要性和如何读书,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也有很多事例鲜明的告诉了我们读书的好处,更何况,作为一名教师,整天的和书本打交道,不愿读书,不会读书,还真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

还是让我们重温一遍高尔基的话吧:“热爱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篇3:读书要读有益之书

我爱读科普方面的书,就拿科普书举例子吧。某本书中说,喷气式飞机比螺旋桨式飞机飞得快。很多人“哦”一声,点点头就继续往下翻了。其收获最多是记住了一个“然”,却没有追问“所以然”。我的读法是,为什么快,我得找到原因,我会继续查资料、翻字典,于是一棵知识树在我脑中展开,“音障”“喷气式”“空气力学”等等,我就都学到了。同样一本书,这样读花的时间很长,但收获的也多。这么读书,不是件易事吧?但这样很有趣味,有好奇心一点一点被满足的舒服感。

有人认为读书就是要理解里面的内容,嗯,这没错,但还是有些死板。书是个好东西,里面的知识简直如大海一般,读起来有种扬帆起航的感觉,但只会局限于这一片海。何不发散一下思维呢?会读书的人,会在理解此书的基础上拓展头脑,获得书外的知识和智慧。这种读书方法,很适合学教材。

很多同学不理解,问我为什么别人要捧着书本啃得天昏地暗才能学好或者依旧学不好,我却有空余时间看电视玩电脑,还学得很好。我真心告诉同学,我真没有等你们都熄灯了再趴被窝里偷着学,我的办法是——多读书,别局限于某一本。

有次上课时,历史老师问,东周时期为啥礼乐制度崩坏?同桌不知道,转身问我。我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关知识做出了解答,同桌很惊讶,其实这个甚至不用去课外书上去找,仅仅前一周的政治课上就讲过。如果把思维孤立地限定在一门科目或一本书上,就会把学习和读书变成一件苦差事,失去举一反三的能力。“学以致用,联合发展,举一反三,因果循环”,这是我多年来总结的读书方法。

我痴迷于读书,完全受老爸影响。小时候,他的抽屉里、书柜里、床头上,到处都是满满当当的书,甚至厕所里也被《电脑爱好者》《兵器知识》之类的杂志侵占得无处下脚。经常见他上个厕所,半小时不出来,喊也不应。

在这种环境里,不爱上书简直是不可能的。老爸爱看历史、民俗方面的书,我也跟着看。老爸像找到知己一般高兴,不但允许我乱翻他的珍贵藏书,还特意给我买来各种我想要的书,比如《百年中国实录》《三言二拍》《世界冷兵器史》《玛雅文明探秘》《丹布朗全集》《福尔摩斯探案》等。你看,有个爱读书的老爸很幸运呢。噢,当然,我是不会学老爸在厕所里长蹲不起的。

我读的书很杂,我最爱看科普书,但历史、民俗、小说、诗歌、玄幻、传记、哲学,甚至儒学、心学、法学以及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信仰流派的著作也读。很多人可能有这种想法,我长大了想当物理学家,那么有关化学、政治、微积分的知识对我来说就没用;我要当作家,就没必要研究水分子里有几个氧原子几个氢原子。这是很实用主义的想法,确实有效率,但这个人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古板、无趣。

我会愿意什么书都看看,除了好奇心在催促着我,还因为我坚定地认为,读书肯定是有用的。持“读书无用论”的人,是因为脑子秀逗了,把书读死了,没找到书的用处。

举个例子:怎样用一块气压表测出一幢大楼的高度?

可以用教材上的知识来规规矩矩地做答;可以用太阳投下的阴影比例量出气压表和大楼的阴影,用一个简单的比例换算法求出答案;还可以将这块表交到大楼管理员手上,告诉他“只要你告诉我这幢大楼的高度,你就可以得到这块气压表”。

答案绝对不唯一,但每一个答案都跟我们曾经读过的书有关。

篇4:读书即有益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上至皇帝、下到普通百姓都对读书人充满着敬仰之情,而无数平民百姓正是通过苦读诗书、参加科举考试而金榜题名改变自己的命运。

读书之所以能够改变人生,是因为读书可以识知,读书可以明理,读书可以励志,读书可以修身,读书可以怡情,读书可以导行。在知识经济时代,学习能力已经成为每个人安身立命之本。书籍所提供的大多是系统化的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一部经典的书籍会为我们拓展视野、释难解惑,给我们通往追求真理的大道提供指南,让我们有醍醐灌顶、豁然开朗之感。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历史巨人的肩上,与他们进行对话和心灵的沟通,并以他们为自己的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人文情怀和浩然之气,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书中不仅有知识,有情怀,有德行,也有喜怒哀乐,有故事,有幽默。我们常常在阅读中获得一种灵感,与作者有一种心灵的契合,让人有心旷神怡的感觉。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读书可以使得书本上的知识、修身、立德、养性、怡情入脑入心,沉淀在我们的血液里,内化于我们的行为中,时时刻刻引导着我们实践和行动,把知和行、德和行有机统一起来,在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着客观世界。

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但这里的“改变”具有两面性:既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关键要看书的内容。上面谈到读书的积极作用是指读好书即读内容健康的图书。而内容不健康、錯误乃至反动的图书不仅对人无益,反而有害,甚至有可能引发犯罪。因此,对图书内容的选择尤为重要。对于什么是好书,可谓见仁见智,但好书也有一些共性的特征。比如,给人提供科学的知识,能够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地生活和工作,更能够给人以美感,教人向善等。总之,凡是能够引导人们走上真善美的书籍,都是值得我们认真阅读的。

目前,我国每年出版新书几十万种,可谓浩如烟海,那么如何选择呢?从事不同的工作可以有不同的选择方式。我认为,我们首先要读经典。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是大浪淘沙后积淀下来的,是无数前人共同选择的结果,它必定有其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其次,要读自己业务范围内必读的书以及本业务领域内前沿性的著作,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行家里手,对本行业的规律也有更好的把握。再次,要多读一些能够给人提供世界观、方法论引导的书籍,读这样的书不是为了掌握其中的知识,而是树立科学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比如哲学、历史学等方面的图书就具有这个功能。最后,我提倡人们读些“闲书”“杂书”,这不仅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也是一种良好的休闲方式。

在当今社会普遍浮躁的情况下,我们读书不是为了“黄金屋”,更不是为了“颜如玉”,而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更为理性、更为平静,生活也更为丰富。这样,读书才能够成为我们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篇5:开卷未必有益 读书要懂得排除

以下为周国平回答《现代快报》记者时所说:

这本书严格说不完全是新书,是语录的一个重新的整理,其中有一部分新的内容。对于老读者来说,它可能是一本辞典,是一本读书笔记,可以方便地检索到我关于某个主题的论说;对于新读者则是一本精华集,整理了一些我的所思所想。

我觉得有明显弱点的人是有特点的,我觉得一个人没有特点就特别没劲,但实际上我觉得一个人的优点和弱点是一枚硬币的两面,翻过来是弱点,翻过去是优点。有锋芒、有特点的人,他的特点有时候从不同角度来看,可能就是一个弱点,但是我就喜欢这样有特点的人。

开卷未必有益,也可能是有害的,所以選择是非常重要的。读书要想真正有收获,一定要懂得排除,排除那些比较平庸的书,因为市面上的书太多了,而我们用来读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我觉得可以参考时间给的答案,比如那些经典著作。你读了那些东西以后,你能知道什么是好东西了,之后那些没有多少内涵的东西你根本是看不下去的。

(选自《现代快报》2016年7月26日,有删改)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读书要读有益之书】相关文章:

读书有益使人明智06-27

有益摩擦范文05-18

有益的探索04-13

暑假的健康有益04-26

有益的动物作文04-28

开卷未必有益活动致辞04-07

开卷有益1范文05-18

开全必有益范文05-20

关于开卷有益范文05-27

开卷有益正方范文05-29

上一篇:抓三违管理办法下一篇:学术与技术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