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心理误区及建议

2024-04-08

家长的心理误区及建议(精选8篇)

篇1:家长的心理误区及建议

浅谈家长的幼儿美术教育误区及建议

【摘要】: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没遇到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由此可见艺术教育对幼儿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术作为一种开发幼儿智力及潜能,培养幼儿想象力及创造力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及家长的关注。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许多家长在指导和评价幼儿的作品时,往往会走入一种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过分强调幼儿美术的技能技巧

有的家长因孩子画的不圆、不方、不正而懊恼,这实际是不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对孩子的要求过高过严,过分强调技巧的运用,忽视孩子自身的需要和兴趣的培养,由于得不到认可,孩子产生畏惧和厌学心理,最终造成儿童的片面发展。要改变这种现象,还应转变这种不科学的认识,充分认识到少儿学美术,技巧固然重要,但它只是达到美术教育目标的手段,幼儿美术活动旨在引导幼儿认识世界和用自己的方式表现世界而非“拨苗助长”,使幼儿过早掌握“一技之长”。家长应该转为这种不科学的认识,充分认识技巧只是达到美术教育目标的手段,孩子可以通过美术来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情绪,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我,从而获得满足感。

二、片面地认为幼儿美术就是绘画

许多家长认为:绘画就是美工,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片面的;幼儿美术活动除了绘画之外还包括泥工、纸工等形式多样的手工活动,它们和绘画一样,也是促进幼儿脑发育的美术活动形式。幼儿也喜欢进行动手动脑的撕纸、折纸、剪纸、撕贴等趣味纸工活动;还有泥工对孩子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喜欢玩泥巴是孩子的天性。对此,家长不应持否定或冷淡的态度,而是要结合幼儿园的美术活动以及结合幼儿的心理需要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以培养孩子学会运用多种美术活动表现事物的能力。

三、以成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的美术作品

有点家长以干净,规矩为标准来评价矮子的作品。最典型地表现在用“像不像”“美不美”作为评价孩子作品唯一标准。我们时常会听到家长这样评价孩子的作品,“你今天画的小狗真像”,“您怎么跟教师画得不像呢?”看你画得乱七八糟的!”如果以这标准来衡量孩子,在指导孩子进行美术活动时就会犯重结果,轻过程的错误。家长在家辅导孩子作画时,有的为了让孩子画像一只猫,会让孩子子画十遍,二十遍乃至更多遍,这种做法严重损害了幼儿的身心健康。还有的家长发现孩子画的“不像”时,会不由自主地拿起孩子手中的画笔代替孩子完成作品。孩子的作品完成了,但由于孩子未能真正获得练习的机会,不能亲自感受欣赏美、创造美的乐趣,也失却了体验成功的快乐。因此,家长在辅导孩子进行美术活动时,应努力使自己成为孩子的指导者、合作者、欣赏者,而不应成为孩子的替代者、挑剔者。

孩子的作品也许在成人看来有点可笑,但却真实地反映了孩子对事物的特征认识。如画“船”时,像船上画有大炮、鱼网、帆等;孩子会把许许多多船不同的特征画在同一条船上。所以,我觉得对孩子的美术作品评价就是构思新颖,富有想象力;充满童趣,作画大胆,画面丰满富有个性。

因此,我为家长提出一些建议:

1.家长首先要认识美术教育的实质,幼儿美术教育应该是通过绘画知识、语言的传授,综合开发

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各种能力。培养孩子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素质和人格品质,这些对于孩子将来的生活、学习,甚至在她成人后的事业,家庭,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意义。

2.家长应走出对幼儿美术的误区,重点培养幼儿素质。而不是盲目的“望子成龙”教育。作为家

长,切不刻意追求意识到教育效果,更不能简单粗暴的态度或盲目更从的心理。德国剧作家弗

里德里希·席勒曾说过“从没得事物中找到美,这就审美教育对任务。所以家长要呵护幼儿心

中的艺术之芽,惊醒有效的、科学的美术教育,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陶冶情操,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才能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书籍: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2.“名人名言录”

篇2:家长的心理误区及建议

1、孩子上了初中,家长便“唯成绩论”,以成绩评判“好孩子”“坏孩子”

中国家长见到孩子,经常问的是:“今天学得怎么样?这次考了多少分?第几名?”,美国家长经常问的是:“今天有什么新发现?”。这足以说明教育目的的差别。

很多孩子听妈妈说过类似的话:“孩子,只要你把学习搞上去就行,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其实,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只是课本知识学习一方面,还包括心理成长、生理成长、能力成长。因此对孩子的教育应包括四个方面: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果展开讲,内容很多,具体应该怎样做,在我们的《家长操作手册里》有详细的讲解和操作程序。

就是说,知识学习固然重要,能力培养不可或缺,只有两者兼顾,才能保证孩子走向社会后能够独行天下。否则就会陷入高分低能的误区。

2、期望值太高,望子成龙心切,没有培养教育计划:

因为是独生子女,六个家长看顾一个孩子,所以孩子一出生,家长就兴致勃勃地开始自己的“智力开发计划”,希望自己年轻时没有达到的梦想通过孩子实现。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前提必须是“按照规律种庄稼”,不能拔苗助长,否则欲速不达。这就要求我们做家长的做到心中有数,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自己的培养计划。(参照《家长操作手册》)

3、拿孩子的缺点比其他孩子的优点,用“唠叨杀孩子” :

很多家长都会有这种体会,本来想与孩子沟通一下,但说着说着就火了,平等的对话变成了指责甚至谩骂。其实,这种指责就是逆反的种子,孩子虽然当时不敢顶嘴,但心里不服气。等到孩子的知识和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爆发了。这个爆发点初三学生出现的最多。其实,当你冷静与孩子对话的时候,就是在尊重孩子,即使你说错了,他也会理解这是妈妈为我好。但如果你拿孩子的缺点与其他孩子的优点相比,指责加讽刺,即使你说得再对,他也会找个歪理顶嘴。从这个角度来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当妈妈的批评、训斥甚至打骂不管用之后,教育的方式就变成了唠叨:“孩子,我们辛辛苦苦还不是为了你。”这是孩子的第一反应是:“妈你别说了,你想说什么我都知道”。如此下去,伤了孩子的自尊,损了孩子的自信,破坏了亲子关系,家长还弄得筋疲力尽。(参照《家长操作手册》之“怎样与孩子沟通”)

4、现在的课程我们辅导不了啦

从97年开始,李岚清总理就提出我国的教育应该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所以,中学课程的考点向应用、能力方面侧重。总体给人的感觉是,课本看起来很简单,课外题做起来很难。这使得很多家长惊呼:现在的课程我们辅导不了了。其实,孩子每天没有弄明白的知识点只有一到两个,一点就通,家长只起到醒悟开窍的作用就可以了。

我们“金钥匙学习方法指导中心”与湖北黄冈中学联手开发了与威海教材完全一致的网上同步学习教程。孩子如果哪个方面没弄懂,打开电脑,一看即懂,一学就会。同时为了避免受其它网站的干扰和网络垃圾的侵害。我们同时给孩子的电脑上安装上“网络妈妈”软件,密码由家长掌握,孩子打开电脑只能上学习网站,其它网站进不去。这就有效地解决了孩子学习中的疑难问题。有兴趣的家长可以随时来观摩、了解。

5、学习不好找家教:

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学习问题,首先要解决的是孩子的学习动力、学习方法问题,也就是“我要学、我会学”的问题。如果这两个问题不解决,那么再好的老师也教不好。有一个来应聘的老师说:“只要孩子愿意听,不到两个月我就可以把他的数学提高到一百分以上”。我听了之后说,我不怀疑你的专业水平,学校的老师教学能力也不比我们差,但如果孩子不愿意听,不想学呢?“我认真教,但他不听,我有什么办法?”他生气地说。

原因找到了,不解决学习动力问题、方法问题,仅靠单纯的补课,孩子在被动和逼迫下学习,学习成绩不可能上去,即使暂时上去了,也是治标不治本,很快会出现下滑、反弹现象。我们来看一下“家教”的教学模式――“给孩子讲题”,这道题不会,好,我来给你讲,会了吗?会了。好,下一道题。最终,孩子的成绩还是没有上去。所以说,请家教,只不过是花钱买了个心理安慰。

6、重结果不重过程:

平时,家长忙于工作,忽视或者无暇过问孩子的学业。什么时候最着急?家长会之后最着急,重结果不重过程。要知道,孩子学业的落后,不是一天形成的,是动力、方法不良和一节课、一节课中的难点、疑点积累而成的,自卑心理也是在这种状态下慢慢形成的。

篇3:家长的心理误区及建议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误区

1.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不健康, 把心理健康等同于没有心理问题。有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心理障碍就是心理疾病, 治疗方法局限在医学模式中, 甚至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采取歧视的态度;有的教师把学生的心理障碍等同于道德品质问题, 采用严格管束的方式;甚至有人把心理问题与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等同起来。正是由于许多教师、学生和学生家长存在这种错误认识, 所以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抵触情绪和回避倾向。这种错误认识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和顺利开展。

2.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存在误区

许多人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的是人的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各种心理问题。其实这种认识并不正确。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 但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困惑。具体说,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具有多层次性:一是促进个体的心理成长与心理发展;二是塑造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三是指导和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矫正个体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异常。所以, 单纯地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和帮助人解决心理问题的看法是片面的。

3.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存在误区

有些学校往往把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口头上, 表面文章上, 缺乏具体的操作过程来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 认为只要给学生讲一些德育知识, 就可以解决心理问题, 具有片面性;有些人虽然对学生进行“询”, 而未做出有效的“咨”。即使进行了记录建档案, 但未作具体分析, 对症下药, 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装饰品”。

4.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存在误区

这主要表现在课堂灌输多, 启发引导少;理论讲得多, 案例分析少;消极应付多, 解决问题少;单兵独干多, 形成合力小;政治讲得多, 心理内化少。有的学校存在着“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的不良现象, 没有深入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去解决心理问题;有的学校抓教学的只抓教学, 抓心理健康教育的只抓心理健康教育, 缺乏渗透性, 事倍功半;有的学校回避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和差别, 强调共同进步, 不切实际。

5.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对象存在误区

绝大多数人认为,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 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学生才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具有双重性, 不仅仅是学生, 教师同样也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这是因为:第一, 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刚刚起步,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非常缺乏, 有关培训也不尽规范, 许多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员往往是学校分管德育工作的领导、教师和班主任, 多数人员缺乏专业知识, 通常只能采用“自发式”的工作方法;第二, 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教师心理不健康或心理状态不佳, 要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就比较困难;第三,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和共同成长的教育过程。所以, 教师和学生都应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我们不仅要抓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而且应该重视抓好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特别应重视培养一支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状态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

6.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设置存在误区

有些人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看做是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 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就是开展专门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活动。其实,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项独立的教育活动, 而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 其有效实施依赖于学校各项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的有机结合。

二、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性建议

1. 提高认识, 端正态度, 使心理健康教育正规化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 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 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 我们要提高认识, 端正态度, 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针, 认真落实烟台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精神, 紧紧围绕各学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开展活动;要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以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为目标, 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取向,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行为问题, 不断探索区域性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运行机制、保障措施、教育目标、内容和途径等, 努力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专题化、形式多样化、教学规范化和活动常规化。

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区分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不能将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 用简单的说教代替心灵的塑造, 而要充分发挥心理教育的作用, 培养学生心理的承受能力、心理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的调控能力。心理素质是道德素质的基础, 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形不成高尚的道德, 只有增强了心理素质, 提高了道德修养, 才能立得住、站得稳、扎得深。

2. 加强队伍建设, 培植骨干教师, 打造一支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团队

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赖于学校各个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尤其是要得到教师的支持和配合。我们知道, 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 而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学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关键在于教师是否有高尚的师德和健康的心态。只有师德高尚、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心理健康的学生。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什么样的人, 自己就应该首先是这种人。”教育家加里宁也说:“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性, 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个现象的态度, 都会这样那样地影响全体学生, 如果教师很有威信的话, 那么这个教师的影响就会在某些学生身上留下痕迹。”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教育工作, 它需要强有力的理论支持。但就目前烟台市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状况来看, 其理论素养偏低, 缺少具有一定研究水准的专家, 因此需要加大实验教师培训力度。中小学可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专家讲座、骨干培训、心理辅导课研讨会等形式, 提高实验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中小学都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原则上小学要保证每周20~30分钟, 中学保证间周1课时。这能为心理健康教师提供施展才华、锻炼能力的舞台。同时, 加大对班主任的培训力度, 以班会或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为载体, 以心理教育为手段,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打造出一支优秀的班主任团队。

3. 实施课题带动战略, 推进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持续发展

实践经验证明, 以课题研究的方式拉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是一种有效的区域性推进策略。因此, 必须应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实验与研究, 从而推进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各中小学应结合本校实际, 确立研究专题, 实施专题研究, 由小到大, 步步深入, 如“小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实践与研究”“学生学习动机培养的研究”等。只要选择的课题准确, 下气力精心研究, 研究就会有成效。在研究过程中, 各中小学要按教育科研的步骤与方法, 加强规范管理, 注重过程指导, 健全档案资料, 及时推广成果, 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

4. 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 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的有效实施首先依赖于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作为学校, 应该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各科教学活动结合起来, 在教师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技能和能力的活动中, 使教师和学生的认识水平、审美情趣和心理素质得到发展;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结合起来, 从而使学生心理素质、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和谐健康协调发展, 也使教师自身的心理素质和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三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管理活动结合起来, 使教师、家长和学生都具有正确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和认识, 使心理健康教育潜移默化地发挥积极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 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摒弃传统教育的单一渠道做法, 变学校“孤军奋战”为学校、家庭、社会的“大合唱”, 即“三维一体”的教育, 形成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教育合力, 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氛围, 积极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 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才不致于陷入学校艰苦教育而社会、家庭轻易负面抵消的不良局面。具体而言, 要协调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工商、公安、司法等社会部门, 不断加大宣传、教育、管理、整治力度, 尽快建立起全社会共同关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要构建社区、学校、家庭间的信息沟通网络, 力争把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机构等纳入社区工作范畴, 由街道、社区和学校联合组织、聘请一些有经验的专家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心理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识, 让家长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助手。学生家长是学校整体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这些, 引导家长协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篇4:给野留守家长冶的三条心理建议

一、调整心态,曲径能通幽

心态,通俗的讲是指人的心理状态,受现代社会观念的冲击,许多家长养成了互相攀比的坏习惯,攀比吃穿的现象屡见不鲜,为了给孩子比较好的学习环境,他们不惜一切代价,城里的学校条件好,就在附近置房安家,买不起房子的就买辆车,安排专人接送孩子上学、放学,实在不行的,就让年迈的爷爷奶奶挤公交车接送,总之是全家总动员。而那些留在原校就读的要么自身条件的限制要么其他方面的原因,未达成的家长心里就逐渐产生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让其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班级有一位男生经常不写家庭作业,每次老师家访的时候,他的家长都会勃然大怒,继而破口大骂。第二天,该生家庭作业照旧未做,再请家长的时候,他们会说:“我也拿他没有办法,他能上就上,不能上就算了。”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只老鹰常嫉妒别的老鹰飞得比它高、比它远。于是它对猎人说:“我希望你能帮我把在天空飞的那只老鹰射下来。”把它身上大部分羽毛都拔光了,猎人转过身来抓住它并把它杀了。家长们应该从这个故事里受到启发。首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只要尽力而为就可以了。其次,换个角度看问题,孩子成绩的好坏,并不能简单用聪明和笨联系起来。有的孩子是学习习惯不好。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例如,孩子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家长可以督促他,甚至是陪他一起做,久而久之会让孩子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促使其自觉完成学习任务。这种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家长权威所产生的教育力量、精神力量是其他教育难以具备的。最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有潜力,只是这种潜能未发挥出来。这种能力是潜藏在人体内的,表面上是无法看出来的,我们称这种能力为潜力。作为家长不能过早地给学生的前途画上句号,这样做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摆正心态,曲径能通幽。摆正位置才能静观八方风雨,任凭世事变幻了,了解自身实力,洞悉外在变化,静待时机,这才是智者的选择。

二、培养习惯,学会赏识

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优秀人才,就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班级有一名男同学,脑子很聪明,只是自控能力较差,离开了外力他就不能完成作业了。为此,我多次找其家长,而他总是找一堆理由,说他工作太忙,每天很晚才回家,而且每次问孩子都说作业已经写完了。我又问他:“你为什么不检查他的作业呢?”他说“我也不知道家庭作业是什么。”像他的做法是对孩子的极端不负责任,如果他能抽空陪孩子做作业或按时检查他的作业。待孩子习惯养成后,再慢慢放手让孩子自觉学习。卡尔·威特用自己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将自己的儿子小卡尔·威特培养成十九世纪德国一个著名的天才。他认为,孩子成长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即使仅具备一般禀赋的孩子只要教育方法,也能成为非凡的人。赏识也是一种教育方法,它能给孩子自信心和动力,而这也恰恰是很多父母吝于给孩子的。古人云:“爱之深,责之切。”天下的父母谁不希望子女成才,正因为如此,父母对子女的言行规范得最多,责备得也最多。他们对孩子的学习有一种永不满足的高目标的追求。这种过多的责备实际上扼杀了孩子乐观的天性,减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了孩子学习的自信,甚至浇灭了孩子智慧的火花。有很多孩子在无休止的责备声中渐渐消沉,成绩每况愈下,心里是一片灰暗的天空。

人是有个体差异的,人由蒙昧到觉悟,由混沌到开化,有快慢迟早之分。做家长的决不能因孩子暂时的不觉悟,不开窍就丧失信心,不闻不问,或者批评埋怨。当孩子有了一点成绩,或者有了良好的行为,做父母的千万不要吝啬一个愉悦的微笑,几句鼓励的话,不要怕孩子因此而骄傲。学会赏识孩子,这是父母在孩子教育问题上都必须深切关注和潜心琢磨的课题。

三、善于沟通,学会尊重

家长们大都注重孩子吃的好不好,穿的怎样,极少像朋友一样与孩子聊天,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与他们分享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孩子在学习有困难时也极少寻求家长帮助。有位学生英语成绩很差,他的家长问我有什么好办法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我帮他分析了原因并且建议每天让孩子记忆单词。他听的头头是道,满口答应回家后照做。坚持几天后,孩子的成绩又恢复原样了。逢人就讲孩子的成绩太差,甚至还当着孩子的面责骂他,完全不考虑孩子的感受。有位家长因为孩子经常不写作业而对我说:“老师,这死小孩我也管不了他了,他再不写你就使劲打,只要不打死我就不来找你。”有一次我开玩笑地说:“万一被我打死了呢?”她当时面红耳赤,哑口无言。多么愚蠢的家长,她将孩子当成什么了呢?她又将老师当成什么了呢?小孩子也有自尊。我们应该像尊重成年人一样尊重他们,把他们当成成年人一样来看待,有的家长聊天时挂在嘴边话语就是:“我的孩子学习成绩很差,在这样的学校还想怎样啊!”就是他们不经意的话深深地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为他们逃避学习找了一个好借口。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教育是正确的,但严格的前提是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就会导致可怕的后果。一个本来可以取得巨大成就的孩子,一个本来坚强好学的孩子,一旦失去了自尊心,就会很快成为一个懦夫、一个无赖。如果父母始终把孩子当坏人看待,那他就有成为坏人的可能性,在父母的压力下孩子就会渐渐失去做人的信心,没有了信心,他们的自尊心就不复存在。所以,留守家长在孩子考试不理想时应该帮他分析失败的原因,找出症结所在,鼓励孩子迎头赶上。如果不体谅孩子内心的痛苦,一味地指责、讽刺,孩子的自卑感会越来越严重,甚至产生对立情绪。作为家长不要当着别人的面批评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决不许采用打击的态度。凡应受嘉奖和表扬的,就给予孩子嘉奖和表扬,孩子做好了一定要表扬,培养其自信心。

留守家长,不要轻言放弃,请伸出你们温暖的大手牵着孩子在人生之路上继续前进。

篇5:家长的心理误区及建议

孩子们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往往不同步,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因而,在他们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阶段,容易产生心理失误,甚至心理滑坡,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一、好奇、好胜、片面团虚荣心理

随着生理上的发育和社会接触面的扩大,青少年自尊心亦与日俱增。然而,这种自尊容易被追求虚荣所扭曲。例如用片面的虚荣去满足自己某种好奇、好胜及自我表现的心理欲望。近些年来,青少年吸烟、喝酒的人数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是好奇心所驱使,使自己像个大人,容易交到朋友,更显得轻松、潇洒、大方,还有好胜和所谓的“心理叛逆性(亦称逆反心理)”。有的女孩子过份追求穿戴打扮,未走上社会就强调高消费,这种不良心理若任其发展,就有可能走入歧途。

二、精神文化生活的不满心理

有此心理者以农村和边远地区的青少年为多。他们认为自己的现实生活与书本、影视中的生活方式差距甚大,文化生活内容贫乏,或是被日益沉重的学习负担压得喘不过气来,无暇享受文化生活的乐趣等等。枯燥而单调的生活满足不了他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产生不满或厌倦心理。为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就会“饥不择食”地盲目去社会上寻求精神刺激和所谓欢乐。可想而知,如果任其发展,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

三、不成熟的恋爱心理

由于机体的发育心理活动的发展以及客观环境等影响,少年逐渐产生了对异性的爱慕,求偶心理开始萌发。但他们受知识结构、认识水平和生活阅历所限,对爱情的认识尚是肤浅而朦胧的,因而显得幼稚和不成熟。有的跃跃欲试想寻找机会体验一下恋爱滋味,于是就会出现早恋、多角恋爱等不良现象。例如有一个高中女生,她希望有三个男同学能帮助自己:一个要学习好,以辅导她的学习;一个要能说会玩,陪她玩乐;另一个则要会体贴人,成为她的忠实奴仆。经过一番尝试之后,她竟能如愿以偿,并同时与他们保持超友谊的关系别人问她将来与谁结婚,她却轻松地回答:“我还没想过结婚呢!”这种不成熟的恋爱心理,对于自己,对于别人,乃至对于社会都是有害无益的。

四、性神秘和性冲动心理

进入青春期之后的青少年,由于性功能的迅速发育和趋于成熟,产生了对性知识的兴趣,但由于未能在青少年中很好开展青春期性教育,他们中相当一部分存在一定的性神秘、性愚昧心理。在这种心理和上述不成熟的恋爱心理驱使下,往往对性道德、性文明缺乏足够的认识,以致控制不住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进而容易产生性的冲动,最终可导致越轨行为,造成严重后果。五贬低自己的自卑心理

自卑是青少年性格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缺陷,贬低了自己的能力和品质,同时可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体验,诸如羞怯、内疚、悲忧、自责等。自卑心理往往会影响人际关系,从而又反过来加深自卑感。大量事实说明:经常考试分数偏低、留级,经常挨批评,高考(微博)落榜,找不到工作或工种不尽如意,不被领导重视,婚姻恋爱受挫,甚至长相;身材不符合社会审美标准等,都可能成为产生自卑心理的原因。自卑心理极易造成青少年自暴自弃,不求上进。

六、是非曲直的模糊心理

篇6:家长的心理误区及建议

一、综合性学习中要正确选择主题

“正确选题”是综合性学习成功的一半,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识能力,兴趣爱好引导学生从广泛的生活空间从中选定综合性学习的主题。

1.以课文内容为立足点挖掘综合性学习主题。综合性语文学习是对学生语文课堂的延续,在我们小学语文教材中,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很强的典范性。许多内容还具有丰富的知识性和深刻的教育性。为语文综合性学习选题提供了广泛的丰富素材。如:一年级在教学《打电话》一文后,以《电话》为主题,了解电话的发展史,在不同的场合怎样使用礼貌语言与别人进行交流,怎样正确使用特殊电话号码等。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合理高效经济地使用电话。

2.与学生兴趣相结合。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开展研究,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学习了《小猴子下山》《狼和小羊》等童话故事,可以让学生练习排练课本剧;学习《捞铁牛》一课后,组织学生讨论,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设计捞铁牛的方案等。

3.以社会实践为背景。社会生活广阔天地,是语文学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鲜活事实中有机进行综合活动。如:节假日,学生可根据已有的旅游经验或从各种媒体所获得的信息,开展以设计一份《最佳旅游路线》为主题的学习活动,为同学推荐名胜古迹,介绍当地的风俗民情、民间传说,描绘旅游景点,特色饮食,新开发游览项目及合理的日程安排。

4.从自然景象、社会生活中设计。让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感受一年四季变化的脚步,以春天为例:让学生听听春的歌,看看春的美,读读春的诗,画画春的景,写写春的儿歌、作文等等。只要我们贴近学生生活,抓住闪光点设计综合性学习,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学习的乐趣。

二、综合性学习中要启发诱导,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综合性学习的实施建议指出:“综合性学习应突出自主性,重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如果学生对学习活动缺乏兴趣,或者虽有兴趣,却不知道怎样开展活动,那么“自主”和“积极参与”都无从谈起,综合性学习也就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所以启发诱导,激发学习兴趣是开展好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条件,是教师应当优先考虑的教学策略。教师可以利用好教材提供的内容进行启发诱导,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环境保护”综合性学习导语:“地球是人类的共同家园,世界各地的人虽然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但是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让世界充满爱,让人间充满信任。读读本组课文,感受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还可以收集有关世界各国的文字和图片资料。”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设置一些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你知道环境污染主要有哪几种吗?你能说出一些世界上和我国的环保纪念日吗?这样,在老师的启发诱导下,使学生们兴趣盎然,激起学生对环境的关注,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

三、综合性学习中要恰当安排,明确目标。

语文综合性学习不是一种标准化学习,它是一种比较充分体现学生个性的创造性学习活动。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伙伴,选择学习方式等,但是,这并不等于放手让学生全盘负责,学生喜欢怎样做就怎样做。综合性学习,从总体上说是强调自主

和探究,但是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自己确定活动的主题,自己设计活动的形式和步骤,都可能存在一些困难,而且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和内容要紧紧围绕着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展开,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作为教师,应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担任好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要恰当安排,明确目标,从各个环节中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发展。例如,“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教学中,学生了解到民间工艺、民族艺术、风俗习惯等也属于我国的传统文化。教师可趁势提出活动要求、活动内容和开展活动的途径等建议:大家自由组成小组,先商量一下打算了解哪些方面的内容,准备怎样开展活动以及活动时间安排,做到分工明确,心中有数。然后分头行动,用各种方式了解传统文化。

四、综合性学习中要共同合作,参与指导

综合性学习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的小集体取得的成果,而忽视了每个学生是

否参与创造成果的过程。综合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共同进步。作为教师,应该参与学生活动的全过程。在活动内容和形式指导方面,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活动不偏离语文学习轨道,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重点从以下几方面给予学生适当的点拨和引导:

1.指导学生制订活动计划。

2.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调查方法,获取有效信息,记下自己的感受。

3.指导学生确定学习成果的展示形式。通过指导,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筛选、整理信息、发展语言等方面的能力。

五、综合性学习中要关注过程,做好评价

课程标准中提出: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于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它的教学效果不仅体现在学习成果方面,更多体现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因此,对综合性学习的评价不要只看学生的学习效果,而应把评价贯穿于活动的过程中。评价的内容也应该是多样的,它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准备、组织、合作、展示、创新等。评价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1.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2.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3.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4.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5.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6.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评价时要关注学生个体的起点基础、学习条件、努力程度,要考虑学生的变化与进步,以鼓励为出发点,以兴趣和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这样,每一个学生才更容易看到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更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不断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锻炼自己的能力。

篇7:家长的心理误区及建议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迅速提高,竞争力也不断加强。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与我国企业的实际得到了较好的结合,并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但就目前企业发展的情况看,我国企业在管理上仍然存在许多误区和不足,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一、企业管理中存在的误区

(一)目标管理的误区

目标管理是让组织的主管人员和员工亲自参加目标的制定,在工作中实行“自我控制”并努力完成工作目标的一种管理制度或方法。对于员工的工作成果,由于有明确的目标作为考核标准,从而使对员工的评价和奖励做到更客观、更合理,因而可以大大激发员工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努力。但情况并不如管理专家预计的那样,以目标管理为代表的绩效管理,在应用中暴露出了种种弊端。(1)目标管理使人们只注重工作绩效,而不关心对公司的影响。目标管理通常是给每个人定额目标,限期完成,对每个人施加压力。这样人们都有一种恐惧感,担心自己的工作完不成,因此每个人都努力去达到他们的工作定额绩效目标,而不去关心质量和自己的工作对公司的效果,更谈不上改进和创新。(2)单纯追求利润目标,靠账面数字管理企业。这种管理方法常常人为地增加利润,增加收入,减少开支。一旦销售下滑,为了实现高利润的目标,就会减少或取消培训计划、研究开发、售后服务、裁减工程技术人员,改用便宜低质的供应商,质量不可避免地将会下降,随后利润也会下降。尽管这样,经理只关注他任期内的短期效益,个人利益和政绩,甚至可以通过虚假的数字来欺骗员工,实际上根本无法与以质量为中心的企业竞争。(3)制定高额利润或绩效目标,靠奖罚管理企业。实施目标管理的企业经理认为,目标奖罚制度会使人们更努力、更好地去工作,因而可以提高生产率和利润。实际上现有的员工和管理体系能力不可能达到预定的目标,为了达到目标或由于压力,有些人就会不择手段,以牺牲公司的长期利益为代价,最终给企业带来危害。

(二)用人的误区

企业招人认为标准越高越好,就连收发室也要本科以上学历,结果失去了许多珍贵的东西。大材小用对人才对企业都不利,因为压抑是最大的痛苦,高工资,人力成本加大,而且缺乏动力。相反拔苗助长也不行,会使人感到吃力、恐惧,并失去信心。企业因为得到了某方面的能人设立开发项目,结果常因其他条件不足而夭折,赔了钱,也误了人。实际上,一个项目要成功,人是其中因素之一。为了项目招人才,不能因为人才设项目,要全面考虑,作可行性分析。人才可以确定项目,项目确定之后,根据项目配备人才。项目确定之后配备的人才,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织系统。

人才不足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现象,人才闲置是企业滑坡的前兆。员工能力得不到发挥是一种浪费,更是企业管理不到位的一种体现,这说明企业在与员工沟通方面存在问题,这会影响企业的效率,也会影响企业的决策,甚至会导致企业战略目标摇摆不定,使企业成本增加。

(三)企业文化管理存在的误区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灵魂管理,在理论上虽已被各界接受,但在实践中真正发挥文化管理的作用还很不够,在企业文化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1)强调以人为本,并把它绝对化,忽视了企业经营的客观规律及在企业经营上它是以人为本和以科学为本的结合,在生存空间上是以人为本和以市场为本的结合,在时间上是以人为本和以创新为本的结合。(2)缺乏个性,照搬外国的多,研究自己的传统文化的少。很少有企业认真地去研究如何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现代管理之中,因而无法形成自己民族的企业文化个性。(3)有些企业认为只要提出了反映企业价值观和个性经营思想的口号或标语,企业文化就会发生管理作用。这种做法就会使企业文化高悬在空中,既不能落实到员工行动中,又不能与企业全方位管理结合。(4)把企业文化管理等同于企业形象设计,热衷于搞标志。统一服装、统一行为、统一对外形象,对精神层面的建构和统一漠然置之。(5)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家被大量事务重重环绕,很少把企业文化放

到全局和根本战略的位置上去抓,多数交由一些执行层的人员去抓,甚至交给党群部门去抓,因此无法形成企业稳定的价值系统和个性化的经营思想,也不能与员工达成共识,因而也就形不成企业文化的管理。(6)不注重精细化管理,忽视细节,不注重在每一个细节上精益求精。其实细节特别重要,企业文化也是一点儿一点儿地慢慢形成的。

(四)资源寻求战略的误区

目前有许多企业,尤其是跨国经营的企业依靠外部独立的供应商提供主要部件,这样往往要放弃一部分最重要的价值创造环节,而且部件的质量也要依靠那些独立经营的伙伴来保证。此外,这些企业还试图加剧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以保证部件的持续供应。但是,独立的供应商为了防止订单被竞争对手抢走会制定增加自己长期的产品及原材料成本的经营决策。这样又会对公司向独立的供应商寻求部件和产成品产生负面影响。

从长期来看,过分依赖独立供应商的企业还可能忽视新兴的技术和专门知识,而这些技术与知识是可以应用于新的制造程序和新产品开发过程中的。因此,长期向独立供应商寻求资源,很可能预示着公司已经失去了以具有竞争力的成本进行生产的能力,导致企业设计与制造能力的丧失,甚至最终失去全球竞争力。

(五)品牌管理中的误区

目前中国企业大多比较注重生意,而忽视品牌的建设。缺乏与顾客的互助沟通,没有充分加强顾客的忠诚度及偏爱度。而且缺乏独特的个性,尤其是连续的独特。一些企业把区位优势与核心竞争能力混为一谈,实际上区位优势是由于中国的特殊环境和政策以及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赋予你的,不是你的核心竞争能力,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丧失。还有一些企业把品牌国际化和市场国际化混为一谈,这主要是观念上的问题。品牌有两个支持点,即情感支持点和功能支撑点,首先是要将企业塑造成国际化的品牌,其次才是市场国际化的考虑与扩张。而中国的企业制造商品还只是满足于夺取订单,忽视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在国际市场上被评价为“一流的设备、二流的产品、三流的品牌”。

二、提高管理水平的建议

1.企业在引入目标管理时要与企业的发展阶段相适应,而且要有明确的目的。如果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太差,那就先解决基础管理中的问题。如果预见到推行过程中的障碍,就要利用一些管理艺术和技巧,营造一种氛围,进行一些引导,也就是要通过各种途径使目标管理的引进最后能达到顺势而行。同时企业应该把需要解决的问题重要紧急程度罗列出来,然后从中筛选出可以通过目标管理解决的,再按照可能的效果、成本、难度等方面进行评估,选择一两项核心目的,然后依次建立目标管理系统。

2.在设计与制造能力方面,重要的是由自己进行设计和生产,这样可以始终紧跟世界上任何地方的技术和创新成果,以供未来使用。而且,主要部件的质量管理对于维持商誉和顾客对产品的信心也是必要的。因此,在企业内部寻求资源,更有利于企业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长期竞争优势地位。

3.培育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注重长期培育的文化理念,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塑造企业独特的个性,整和企业的各种资源,在公众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必须把企业文化的培育过程作为企业的长期战略,精心设计,长期坚持,认真维护,全员参与,使企业文化成为保持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建构文化训练管理制度。企业要有一套文化训练管理制度来强化和引导员工行为。除了集中培训以外,企业要建立定期或不定期的培训制度,通过长期不断的训练,使企业文化达到塑造人、发展人和提升企业整体素质的目的。

4.在用人方面,要转变观念,注意与企业的适合程度,不要过分注重学历与文凭。只要不适合企业的岗位,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那都不是企业需要的人才。只要能够满足企业岗位的需要,那就是企业的人才。

篇8:文本补白存在的误区及矫正建议

误区一:违背作者本意的补白

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落花生》教学片段为例:做花生,还是做桃子、石榴?

师:桃子、石榴、苹果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埋进泥土。它们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仔细阅读课本中的句子,你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请大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

生:我认为父亲的话有些不对。现在是竞争的时代,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难道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有错吗?

生:其实桃子、石榴、苹果比花生更值得赞扬。一个人有才华就要大胆地表现自己,这样别人才会知道你。

师:你们说得真好!的确,现在的社会更需要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那你们愿意做桃子、石榴,还是愿意做花生呢?

生:(异口同声)做桃子、石榴。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标倡导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于是,教学中就出现了教师无原则地“保护”学生的“质疑声音”的现象。《落花生》一课所倡导的是无私奉献、不炫耀的精神。无论何时,这种精神都非常可贵。

读书更可贵的是要读出文字背后的思想情感。面对学生的“曲解”,教师要因势利导,巧妙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文本的主旨上来。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可以先肯定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然后予以正确的引导:当今社会同样需要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精神,而且大量的普通劳动者都是“花生”。许地山将“落华生(落花生)”作为自己的笔名,正说明了花生的精神带给他的影响。

误区二:违背事物发展规律的补白

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的教学片段为例:生死对白。

师: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一对父子啊!面对生离死别,他们一定有好多话要说。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话题自由写话。

(投影出示话题:

学生有的窃窃私语,有的开始思考横线上的内容。几分钟后,学生们开始陆续举手,读自己补充的内容。

执教者设计写话的本意是挖掘文本空白点,让学生感悟父子的崇高精神,但在生死系于一线的时刻,老支书哪里有时间“教育儿子”呢?这样的设计显然与当时的情境相背离,因此学生的回答也显得苍白无力。

教师可以从父与子的内心世界入手:“同学们,这对父子心中一定有万语千言来不及说,你能体会到他们的内心世界吗?请发挥想象,将他们的内心活动补充完整。”这样一来,有声语言转化为内心对白,既与当时的情境吻合,又有利于学生的自由表达。

误区三:远离文本内容的补白

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的教学片段为例。

师:廉颇从当初的蛮横、不服气,到负荆请罪,几天里发生了什么事呢?

生:可能是廉颇去上朝时,大臣们告诉他的。

生:也许是丫环们在街上买菜时说漏了嘴,传到廉颇耳朵里的。

生:或者是廉颇的一个门客告诉他的。

……

师:那廉颇将军是怎么做的呢?一路上人们看见了会怎样想,怎么说呢?(学生来了兴致,一个个把手举得老高。)

生:廉颇大叫一声:“来人啊,把荆条给我拿来。我要向蔺大人请罪去。”

生:廉颇走在大街上,青年人看见了说:“堂堂大将军,你也有今天啊。”

生:老年人说:“廉颇将军这是得罪谁啦?犯不着亲自背着荆条去啊!他可是我们赵国的牛人啊。”

在以上案例中,课堂看上去十分热闹,师生对话互动频繁,学生们小手林立,但只要稍加留心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热闹仅仅停留在表面:教师将学生的兴趣点人为地转移到了与文本内容关系不大的话题上,远离了文本,变成了漫无边际的自由发挥。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指导学生揣摩台词和提示语上,然后让学生通过活灵活现的表演展示出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不少教师单一地追求文本空白点的深度挖掘和标新立异,结果远离了文本,偏离了学情。究其原因,还是对文本空白点的教学存在误解。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有敏锐的洞察力,不仅要入乎其内,潜心涵泳,还要出乎其外,充分利用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在语言实践中学会运用语言。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简略处求补充

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凡卡》一文中,作者在描写凡卡悲痛时用了多处感叹号和省略号。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一处处感叹号、省略号想开去,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其中蕴含着的内容、情感丰富起来。在对文本的补白中,学生感受到凡卡命运的悲凉,体会到他对未来生活的迷茫,进而感悟到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

我抓住了简略的省略号和感叹号引导学生加以补白,就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引发了学生与文本的情感共鸣。

二、暗含处求明朗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老人与海鸥》一课写的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老人与海鸥的深厚情谊,但这份情谊需要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去感受。

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这一课时,首先让学生找出最打动自己的一个词。孙老师选择“深情厚谊”中的“情谊”两个字,让学生在课文当中寻找;其次引导学生们品读“饼干丁”“很小心”“退后一步”等细节,感受老人的细心和对海鸥的情深意重。

孙老师抓住“情谊”这个词,通过品读、范读、表演读,使文本中暗含的情感逐渐明朗,很快把学生带入语境,让学生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孙老师那动情的语言描述,更为这幅有声有色的画卷注入了温情,让课堂变得和谐、美好而温情。学生仿佛随着文字一起融入了美妙而和谐的境界。孙老师在学生心中播下了情感、智慧的种子,并慢慢长成智慧之树,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语言实践中得到了交融。

三、概括处求具体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中用“化验室只是一个废弃的破棚子,玛丽终日在烟熏火燎中搅拌着锅里的矿渣”概括居里夫人发现镭的过程,给学生留下了极大的思考空间。在教学时,我抓住“烟熏火燎”一词,并以此为突破口,启发学生对文本进行补白。

我首先让学生回忆自己被烟火熏烤的感觉,接着引导学生想象居里夫人“终日”在“烟熏火燎”的环境中搅拌矿渣的情景。随后出示居里夫人的笔记:“1898年8月,第一次分离失败;1898年11月,分离失败!1900年7月,第457次———分离失败!”最后,我饱含深情地讲述:“在烟熏火燎中,她经过了漫长的三年又九个月,整整458次分离,他们终于从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读到这儿,你想说什么?”

我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让居里夫人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越来越清晰,她勇于献身、不怕困难的精神也愈加明朗起来。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还让他们受到了人物形象的感染。

上一篇:吹羽毛比赛的作文350字下一篇:人力资源专业的大学生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