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看风景散文

2024-05-03

无心看风景散文(精选7篇)

篇1:无心看风景散文

无心看风景散文

不知道什么原因,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喜欢翻看你的朋友圈,看你的照片;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开始变得那么胆小,想和你聊天,却又不敢,因为自己打心底里害怕被冷落;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开始变得那么悲观,总是觉得有些事、有些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所以,自己开始学着自暴自弃,学着放弃,即便是不舍得,不甘心,但是也无能为力。如果说相遇是缘分,那么错过就是命运吧!我不相信命,却逃不过命运的安排!

放弃,其实早就想要放弃了,但是,你告诉我如果我放弃了,“说明还是你不够喜欢”,所以我就学着再努力,然后再放弃,然后,你再也不会鼓励我要坚持、努力了,看来真的是时候学着放弃了!

“我为你翻山越岭,却无心看风景”,突然觉得这句歌词好痛心!情深缘浅,就这样错过了!不过还是真心的祝愿你,愿你在以后的日子里,寂寞的时候都有歌唱,孤单的.时候都有酒喝,想爱的时候都有人为你守候;愿你足够幸运,早日遇到自己喜欢的那个她,而那个她,恰恰如你喜欢她那般的喜欢你;愿你足够快乐,笑一笑,消掉所有忧愁,乐一乐,忘掉所有烦恼,而忧愁如我,烦恼如我!

对了,忘了告诉你了,今天晚上有一句话,一直想对你说,却一直没有勇气说出来,但是,我怕如果我今晚再不告诉你,以后就不会再有机会说了:我想和你一起去看海!

篇2:无心看风景散文

二十多的身体,包裹着不惑之年的心脏。可笑又讽刺的是,我己经丧失了青春的活力朝气,以为自己已经足够稳重成熟,面对人生可以海阔天空,波澜不惊,却还是会在挫折来临时,心思凝重,眉头紧蹙。

沿着一层层石砌的台阶,抬起头看了看天边的夕阳,一切都是安详宁静的模样。夕阳的余晖在密谋着一幅水墨,红色的焰仿佛沾染了岁月的光泽,风撩动着墨绿的树丛,此刻,我多想归隐在这片湖,学池塘的青蛙,简单快乐地咕呱咕呱。

孤独感、漂泊感、虚无感,恶作剧般地一齐袭来,这是忙碌又丧气的五月。每天累到不想说话,熬夜是常态,常常在夜里也得不到释放,一样的鸡飞狗跳、惊恐不安。多少次我都以为,在生命晦暗的褶皱里,没有亮丽的珍珠可寻。我很少吐露艰辛,在没有拿出手的成绩面前,一切的诉苦委屈都像极了自吹自擂。可是有时候,真的忍不住问问自己,何以就活成了一座孤岛?

大概人在有了一点阅历之后,会对既往觉得不起眼的诗句产生一丝共鸣。从阴翳遮住了天空的某个时刻起,便对子瞻多了钦佩叹服。远遭贬黜,过着“食无肉、病无药、冬无碳、夏无寒泉”的生活,却硬生生活成了人生赢家的姿态。说不佩服是假的,这样旷达的生命智慧,是如我一般的俗人妄想得到的通透。

篇3:无心看风景散文

关键词:王阳明,诗词,人生境界

在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星空中, 有一颗耀眼的巨星, 这就是明代中叶被世人尊为阳明先生的王守仁。他是一位思想巨匠, 提出“致良知”说, 独倡“知行合一”, 发展“心学”;他是一位军事天才, 力挽狂澜, 屡建战功;他是一位诗文英杰, 文思似天风浩荡, 文心如川流奔腾;他是一位文化巨擘, 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而成为“真三不朽”, 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

王阳明不仅在哲学、军事、政治方面有巨大的建树, 在文学方面也有不凡的成就。王阳明的文学创作, 大多数是在为官和军旅之余, 在偷闲外出游览, 和门人交谈, 以及途程中所作。“如果从他11岁初露头角算起, 46个春秋, 有案可稽的就写了包括散文、诗歌、赋513篇 (首) , 数量可观”。[1]1988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王阳明的诗、赋有这样的评述:“他自成一体, 独抒胸臆, 形成秀逸自然的诗风。”

诗以言志, 言为心声。王阳明的诗词体现了他立志做圣人的理想抱负, 体现了他坦荡磊落的胸怀, 体现了他置个人荣辱得失于度外, 忠国爱民、利济苍生、追求真理的人生情怀, 同时还体现了他与弟子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

一、立志做圣贤的理想人格追求

王阳明从小就立下了“读书做圣人”的崇高志向。他认为读书的目的不是追求功名利禄、光耀门庭, 而是要成为圣贤。为此理想信念, 他一生都在孜孜探求, 甚至冒死以求。这样的胸襟, 在王阳明的诗词里有突出的表现。

王阳明11岁时, 随祖父竹轩翁从家乡去北京, 过金山寺, 趁祖父与客人一起饮酒、吟诗的机会, 也吟了一首诗: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扬水底天。醉倚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他初露头角, 已显露出与一般孩子的不同气质:眼界高远, 气度不凡。接着一首, 更是语惊四座: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 还见山小月更阔。

这一首诗, 体现出王阳明不同一般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意境高远。

王阳明34岁那年, 因为上疏为忠臣戴铣、薄彦徽二人申辩, 结果遭到宦官刘瑾残害, 被“廷杖四十”, 奄奄一息, 投入锦衣卫狱, 遭受了莫大的屈辱。在这样的政治磨难中, 王阳明仍未丧失做圣人的信念。他在狱中作诗言道:

我心良匪石, 胡为欣戚动。

这两句诗表明:王阳明要做圣人的意志是坚定的, 他的这种心意, 不是像回转的石头那样可以随便转动改变。王阳明蒙冤被贬贵州龙场, 贫病交加。面对这种悲惨的处境, 他心中还思考着:圣人在此种境遇下会怎样做?于是, 尽管身心遭受摧残, 王阳明仍以尧舜为榜样, 平静地面对。他在《初至龙场无所止结草庵居之》一诗中写道:

草庵不及肩, 旅倦体方适。开棘自成篱, 土阶漫无级。……污樽映瓦豆, 尽醉不知夕。缅怀黄唐化, 略称茅茨迹。

王阳明一心把自己磨砺成圣人, 此志始终如一。即使为朝廷平了“宸濠之乱”, 立下了赫赫战功, 却反遭诬陷, 委屈之极, 他也未动摇过成圣的信念。晚年, 他在《中秋》一诗中, 袒露了清白一生的襟怀:

无心自有光明月, 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 赏心何必中秋节?

这里的“无心”是指没有私心私欲, 他说他没有任何私心私欲, 一心为国家、为百姓, 忠心耿耿。他的心无时不光明, 并不是只有中秋节才如此。所以在他临终时, 当弟子周积问他还有什么要说时, 他微微一笑, 说道:“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

王阳明一生用生命践行“良知”, 用生命来探索并实践成圣之道。他的此种境界, 让人肃然起敬, 感动不已, 可谓高山仰止。

二、超脱荣辱得失的恬淡洒脱心态

王阳明的一生坎坷多难, 直言进谏却遭受“廷杖”, 被贬龙场;平定“宸濠之乱”, 反遭诬陷。在遭遇一系列的政治磨难之后, 王阳明终于认识到, 当一个人把荣辱、苦乐、得失、生死都置之度外后, 人的精神可以获得完全自由。王阳明在艰难的人生体验中, 逐渐超脱功名利禄、荣辱得失的洒脱情怀充分体现在他的诗词中。

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 途中曲折, 离开武夷山时, 他在墙壁上题诗一首:

险夷原不滞胸中, 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 月明飞锡下天风。

这首诗, 展现给我们一种光明磊落的胸怀。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 一切荣华富贵、名利得失, 对王阳明来说就如同天空中飘过的一朵朵浮云。虽然前路茫茫, 但他的心灵却正像眼前高悬的明月那样皎洁。他将乘天地的正气下山, 去迎接前途与命运的任何挑战。“诗中的锡是指‘锡杖’, 原本是僧人所用的禅杖, ‘飞锡’是指僧人云游之意, 王阳明则用来表达自己不执著于世间名利的淡然心态”。[2]

他在《重游开先寺戏题壁》一诗中表达了同样的淡薄心态:

君不见富贵中人如中酒, 折腰解酲须五斗?未妨适意山水间, 浮名于我亦何有?

王阳明被贬龙场, 这里的生存条件极为恶劣, 但他的心态却是恬淡平静的。他在《始得东洞遂改为阳明小洞天三首》中有这样的诗句:

夷居信何陋, 恬淡意方在。岂不桑梓怀?素位聊无悔。

他说:我的确相信居住在少数民族地区也没有什么简陋的, 只要自己的心态是平和宁静的, 就能从简陋的环境中发现生活的意义。难道我不想念自己的家乡?但君子无往而不适, 我也从来不为自己过去的行为而感到后悔。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 开始在龙场讲学, 期间有一首诗:

富贵犹尘沙, 浮名亦飞絮。嗟我二三子, 吾道有真趣。胡不携书来, 茅堂好同住。

在王阳明看来, 功名富贵就像空中的浮尘、纷飞的柳絮一样, 是飘忽不定的。这里的条件虽然艰苦, 但在对圣人之道的讲习与探讨中, 却有真正的趣味和快乐。这首诗充分体现了王阳明那种平静恬淡的胸怀, 以及他对弟子的关爱与缱绻之情。

王阳明晚年, 悟得“致良知”后, 写有两首诗:

一雨秋凉入夜新, 池边孤月倍精神。潜鱼水底传心诀, 栖鸟枝头说道真。莫谓天机非嗜欲, 须知万物是吾身。无端礼乐纷纷议, 谁与青天扫旧尘。

独坐秋庭月色新, 乾坤何处更闲人?高歌度与清风去, 幽意自随流水春。千圣本无心外诀, 《六经》须拂镜中尘。却怜扰扰周公梦, 未及惺惺陋巷贫。

在王阳明的眼中, 水底的游鱼, 枝头的栖鸟, 都已经领悟了圣人之道, 那就是恢复自己心中澄明透彻的良知。这是多么简单的道理, 哪里用得着在那儿喋喋不休地说道呢?经过几十年艰辛生命历程的体验, 王阳明终于达到了那确乎不拔的浩然之境, 他那超然淡定、祥和安宁、自由从容的心态跃然纸上。

三、情系天下、利济苍生的忧国忧民情怀

王阳明赴谪途中, 遭到锦衣卫的追杀, 在钱塘江边, 他作《绝命诗》一首:

自信孤忠悬日月, 岂论遗骨葬江鱼!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

意思是说, 我自信自己对朝廷是怀着一片赤胆忠心, 这种忠心如同日月一样高洁光明, 我无愧于天地, 无愧于自心。当年伍子胥谏吴王夫差, 被处死, 尸体被抛入长江, 直至今日, 日夜奔流不息的江水涛声还在为伍子胥哭泣。王阳明以此诗表明自己对朝廷、对国家一片赤胆忠心。

王阳明在贵州、江西、福建、广西、广东等地为官时, 与底层老百姓都有很多接触, 老百姓的苦难, 他对老百姓的同情在他的诗文中有不少反映。他写的《立春二首》中, 有这样的诗句:

天涯霜雪叹春迟, 春到天涯思转悲。破屋多时空杼轴, 东风无力起疮痍。

在诗人眼里, 春天虽好, 却不能带给人温暖和希望, 原因是:“莫讶春盘断生菜, 人间菜色正离仳。”新菜还没有长成, 就被人掐去充饥, 田野依然疮痍满目。这充分体现了王阳明对下层人民生活的深刻感受和对老百姓的深切同情。

王阳明巡抚南安、赣州、汀州、漳州, 与当地官兵一起, 平了为患多年的匪乱, 但仍然危机四伏, 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王阳明心中不安, 下面这首诗表现了他的忧心:

处处山田尽入畲, 可怜黎庶半无家。兴师正为民痍甚, 陟险宁辞鸟道斜!盛世真如瓴水建, 先声不碍岭云遮。穷巢容有遭驱胁, 尚恐兵锋或滥加。

处处山田都到了耕种的时候, 但一半黎民百姓无家可归。兴师平了乱, 但很难说不再有匪患的事发生。就怕再发生战事, 又使老百姓遭殃。在王阳明看来, 战争本身不是目的, 战争的目的是要使老百姓安居乐业。所以每次战争结束, 他都会为地方的长治久安殚精竭虑, 他关注民生, 尽力于战后民众生活与生产秩序的恢复与重建。这种情怀在他下面一首诗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百里妖氛一战清, 万峰雷雨洗回兵。未能千羽苗顽格, 深愧壶浆父老迎。莫倚谋攻为上策, 还须内治是先声。功微不愿封侯赏, 但乞蠲输绝横征。

王阳明不费一兵一卒平定了广西“思田之乱”, 当地百姓箪食壶饮, 夹道欢迎, 使王阳明万分感动。为了老百姓的安宁幸福, 他不愿要任何封赏, 他不希望再有战争。在王阳明看来, 道德的高尚生活是“博施于民而济众”, 是心系天下, 利济苍生。他说, 如果“坐视民困而不能救, 心切时弊而不能言”, 那还要自己坐到县令的位置上干什么。他认为, 圣人就是要以天地为心, 和天下百姓同甘共苦, 匡扶社会, 救国救民。

正德五年 (公元1510年) , 王阳明由贵州龙场升任江西庐陵令。到庐陵后, 赋诗一首, 反映了他要治理好庐陵, 要实现“经略四方”的宏图抱负, 要为百姓办实事的豪情。

万死投荒不拟回, 生还且复荷栽培。逢时已负三年学, 治剧兼非百里才。身可益民宁论屈, 志存经国未全灰。正愁不是中流砥, 千尺狂澜岂易摧!

四、真挚深厚的师生情谊

王阳明一生以授徒讲学、研习学问为人生最大乐事。他门下弟子众多, 在与弟子探讨学问的过程中, 建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门人既是他的学生, 也是他的朋友。这种真挚的师生

情谊在他的诗词中随处可见。

门生颇群集, 樽斝亦时展。讲习性所乐, 记问复怀靦。

王阳明虽然学富五车, 但很谦虚, 从不高高在上, 也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门人, 而是和门人进行探讨, 把自己和门人放在完全平等的地位。

在《诸生夜话》一诗中, 写和门人一起生活的情景, 妙趣横生。

草际见数骑, 取径如想求;……投辔雁鹜进, 携榼各有馐;分席夜堂坐, 绛蜡清樽浮;鸣琴复散帙, 壶矢交觥筹。夜弄溪上月, 晓陟林间丘。村翁或招饮, 洞客偕探幽。讲习有真乐, 谈笑无俗流。

他的诗, 勾画了这样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门人骑马前来, 鱼贯而入。他们各自带了酒菜, 用箭投壶赌输赢, 谁输谁喝酒。晚上, 到溪旁赏月, 早上, 爬林间小丘游览。有时村里的老翁还邀去喝酒, 于是便一同前往。师生平等, 有说有笑, 却不庸俗。有了这样的师生情谊, 还有什么忧愁不能忘怀。

王阳明和门人常常外出游览, 在大自然中寻幽探胜, 那种返璞归真、乐而忘返的情怀跃然纸上。《山中示诸生五首》中有这样的诗句:

桃源在何许?西峰最深处。不用问渔人, 沿溪踏花去。 (之三)

溪边坐流水, 水流心共闲。不知山月上, 松影落衣斑。 (之五)

师生之间, 有相聚, 也会有离别。王阳明在《别诸生》一诗中, 既写了师生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又写了对门人的谆谆叮嘱与告诫。

绵绵圣学已千年, 两字良知是口传。欲识浑沦无斧凿, 须从规矩出方圆。不离日用常行内, 直造先天未画前。握手临歧更何语?殷勤莫愧别离筵。

诗中表现的不仅仅是师生情谊, 更是朋友情谊。这种情形, 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极少见的。

总之, 王阳明的诗词内容丰富、深沉, 诗风清新隽永。从文中所撷取的诗词来看, 既有写他的理想抱负, 又有写他的心路历程;既有写他对底层劳动人民困苦生活的同情与忧心, 又有写他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胆忠心;既有写他赴谪途中的见闻, 又有写他与门人之间深厚的师生情谊。王阳明的诗词, 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光明俊伟的人格, 坦荡磊落的胸怀, 追求真理的情操和心系天下的伟人情怀。

参考文献

[1]袁仁琮.解读王阳明[M].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 2009, (1) .

篇4:“看不见”的风景

记者(以下简称记):许多人说现在的风光摄影在低谷里,理由是风光摄影作品在综合性的摄影比赛中越来越难得奖。这种现象是不是暗示着风光摄影应该有些突破了?

姜平:我不认为风光摄影现在是低谷,衡量风光摄影是否在低谷也不应该以得不得奖为标准。每次摄影比赛中有大量的风光作品参赛,但很难得奖,这是事实。得不了奖的原因不是拍得不好,而是评委的眼光太挑剔了。但评委的挑剔不是在表现手法上,也不是在艺术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挑剔在题材上。像表现坝上、西藏这些常见题材的作品很难得奖。相反,假如有人在火星上拍张照片回来肯定能得奖。这实际上是评选的标准问题。风光摄影的评选标准非要在题材上喜新厌旧吗?显然不是,风光摄影还是要提倡手法的创新和情感的表达。

翟东风:前些日子我和影友去拍片,那天天很阴,风也大。路边的风景似乎没有什么可看的、更没什么可拍的,但我很快在路边发现了一个可拍的画面。我马上叫司机停车下去拍,后来冲洗出来片子的效果确实不错。所以说,风光创作不一定就在最有名的那几个地方拍,只要用心观察,平时在自己身边随时都可能发现好的风景。

记:现在影友只要一说拍风光就是那几个地方,好象除了这些地方就不能搞风光创作似的。这恐怕也是影友们把自己的创作题材给限制死了。

姜平:对,影友经常创作的地方就是西藏、云南、四川、新疆……我能倒背如流,为什么选择这些地方,因为这些地方地貌独特。但是仅仅以独特地貌为风光摄影的创作对象,这本身就限制了摄影人的创作思路。

谭明:评价风光作品的优劣,从技术层面上讲,就是拍摄难度、拍摄技巧,摄影语言的运用等,还有光线的运用、色调、影调。比如用135机器拍和用4×5的机器拍的摄影语言是不同的,如果用大画幅机器拍,可以用它的移轴、扩大焦平面等独特功能丰富摄影语言。

记:有人说拍风光是“力气活”,肯吃苦就能出好片。

谭明:拍风光是要吃苦,但这只是必要条件,勤奋的人机会多一些。但是如果只有勤奋,而技术水平和创作意识达不到也拍不出好作品。

记:除了勤奋和技术,拍摄风光还应该具备什么素质?

姜平:风光摄影获奖少,并不意味着风光摄影的创作不景气,相反现在的风光摄影创作非常繁荣和活跃。我经常在全国各地讲课或者带摄影创作团,感到进行风光摄影创作的队伍是历史上最多的,简直就是群众运动。

现在大多数的风光照片的影象素质已经没有问题了。好的风光摄影应该是创作者个人情感的融入。如果没有情感的融入,真的就像有的人说的风光摄影成了“复印机”了。好照片是“走”出来的。要不辞劳苦,到处去寻找,此外,好照片还是“等”出来的,这个等不仅仅是等光线,这个等的过程就是情感的慢慢融入的过程。这才是风光摄影难的地方。刚才说评委更加注重作品的景物的多样性,题材的丰富性,但这种评选实际上还在关注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层次的内涵。

翟东风:现在的风光作品的题材确实非常丰富,但看了这么多作品后很难有哪些能留下深刻印象的。原因就像姜平说的用心拍摄的作品很少。我们现在的条件比过去要好多了,器材用的都是一流的,但是作品除了焦点比过去清晰、色彩比过去饱和外,没有比过去强多少。所以,作者除了拿题材打动评委外,还应该拿出更多的“新招”。

记:怎样才能使风光摄影的创作有个突破,改变这种现状呢?

李少白:风光摄影的表现对象是大自然,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所以我说风光摄影是非常重要、非常有意义的艺术创作形式。风光摄影可以净化心灵,对人可以进行美育教育。从风光摄影的创作角度讲,以难度取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因为现在的器材条件、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已经使大多数摄影人能够应付各种条件的拍摄。那么现在的风光摄影比的是创造性。所以我提出了我自己的风光摄影的观点,就是“看不见的风景”。这个“看不见”包含四层含义。第一个层次严格地说应该是“看得见”,其实是“难得一见”,比如摄影人很难遇到的特殊的天气或者自然现象等;第二个层次是“视而不见”,这个层次比的是审美能力,比的是平时的文化积累,就是说有的人即使用肉眼看到了很美的风景,但意识不到它的美,其实和看不见没有什么区别;第三个层次是“根本没有,但想看见”,就是在作品中加入创作者的主观想象,创作者通过自己独特的摄影语言赋予画面以新的涵义,表现出一种看不见的画面;最后也是最高的层次是通过看见的东西表现看不见的东西,这需要读者去理解,通过有限的画面引出无限的想象。

记:后面的两个“看不见”有点深奥,我们怎么理解这两个“看不见”?

姜平:我举个例子,可能会帮助理解。十几年前,我在上海得到了一本外国风光摄影画册。里面的景物都很简单:海岸线、电线杆等等。作品大多用1/2的分割构图,灰灰的天,画面里连个人都没有,非常平淡。当时,我差点把它扔在上海了。回到家里,这本画册一放就是十几年,前些天因为搬家我又发现了这本画册,重新翻看突然觉得里面的照片太精彩了,我感觉我一下子读懂了这本画册。这本画册的作者追求的就是“看不见”的东西,他在这本画册中表现的就是他想看见但见不到的东西,或者他要通过画面中看见的东西表现出看不见的东西。在读这本画册的时候我能想象到这位摄影师当时拍照的情景,我能和他产生共鸣。画册里找不到漂亮的云海和精彩的光线,但我在欣赏这些作品的时候感到心很静,感到在进行一次高级的享受。

记:现在年轻人拍摄的风光作品有什么特点?

黎俊臣:在网上能看到很多年轻人的风光照片。他们的作品好象更现实一些,老一辈摄影人在取景构图的时候讲究完美,把许多影响画面的人工建筑或他们认为不够美的东西排除在画面之外。但现在的许多年轻人会有意识地在画面中保留这些东西,有的人还专门以破旧的东西为风光摄影的创作对象,他们认为这样能够留下时代的特点。这种创作带有很强的主观因素。

翟东风:新闻、纪实的摄影师中,出成绩的很多是年轻人。但是找一个20多岁的优秀风光摄影师很难,原因是拍风光上手很容易,但是拍好风光很难。拍风光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包括生活的积累。

篇5:火车上看风景散文

由于工作关系,我每周火车往返于齐齐哈尔至嫩江之间。这段路程不远,仅有243公里,但是不发达的高寒地区,铁路线路等级不高,慢慢悠悠的火车就要走上大约四小时。我将陆续记录旅途的见闻,以飧读者。

日期:1月9日

地点:齐齐哈尔至嫩江的火车上

我一年四季都坐火车出行,汽车是很少坐的,怕是365天加起来的里程也有个几万公里吧。

我喜欢看风景,火车车厢就是个小社会,这里有人文景观;车窗外是美丽的自然风光,蓝天下如垠的原野,我是看也看不够。

我的车票是硬卧中铺,齐齐哈尔上车人就填满了整节车厢。

直接在过道的边座上坐下,上了车的人们忙忙乎乎地安顿随身物品。一对恋人像是旅游的.,简单的行囊。旁边的大伯听说是去看在加格达奇工作的儿子的,他带了好多食品,那些随便哪个超市都能买得到的东西,还有给孙子买的玩具枪。

火车在车站逗留了十几分钟就要开动了,人们也稍稍平静了下来。

我把视线移向窗外。

窗外是一幅硕大的流动的立体画。从齐齐哈尔开车至嫩江我的终点,这幅243公里长的画面就缓缓展开卷轴。

冬日里的天空,即使晴朗也远没有夏日里那么蔚蓝。天际下是白茫茫的雪野,铁路两旁的树木并不茂盛,偶有一些野鸡在雪地觅食。

还是喜欢夏天,打开窗子,任凭清风拂面。远处是碧绿起伏的麦浪,近处是一畦一畦的水稻田。

看鸟儿欢快地飞来飞去,看田间劳作的农民挥汗如雨。

这画卷太大太长,我此刻坐在奔跑的火车上欣赏,仍不能看到你的全貌。我想伸手触摸,却又怕弄坏了画面的意境。

其实在我欣赏远方的大自然美景时,一列火车驶过平静的雪原,我们不也是别人眼里的风景吗。忽而想起卞之琳的《断章》来,他诠释的那样透彻:“我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却在楼上看着我;明月装饰了你的窗户,你却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孤单的个体,就我而言是这个车厢,乃至大社会的一分子。我们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我装饰了别人的梦,别人也回报了我美好的现实。

老伯在跟小孙子通电话,“你想爷爷吗?我的乖宝贝”。

那边回答是细细尖尖的童音,我听不清。

那对恋人一看就是大学生,车开了两人就一起捧本书在读,安安静静地不忍打扰他们。

车窗外的风景在行进中变化着。

改变的是它们。

篇6: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散文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最近好像交了“快乐运”,快乐的事持续不断。博友间亲切的交流,工作上努力后取得的一些成绩,生活中逐渐调整好心态……一句话,快乐这就样轻易“缠”上了我。

快乐其实并不复杂,只要坚持原则、富有智慧、勤于工作、敢于争取就好。不坚持原则,就会盲从,失去自我后是没有快乐可言的;没有智慧,就看不开、看不透一些事,也就与烦恼共舞,与郁闷为邻;懒散,再大的抱负也会付之东流,因为时光不待人;不敢争取,面对唾手可得的收获,会眼睁睁的`看它溜走。

快乐是一种高度。在这个高度上,看过去曾经的迷茫如崎岖的羊肠小路,那上面布满了自己挣扎的脚印;在这个高度上,会远离无聊与消极,好像站在干净的池塘边不会再想下到池里去沾一脚的淤泥一样;在这个高度上,知道哪些是应该撷取的,比如朋友们的各种优点;哪些是值得借鉴的,比如成功人士的精彩;哪些是值得拒绝的,比如没有目标的嬉戏与放纵。

很早的时候在本子上写过这样三句话:处逆笑忆当年勇,处平敢做卧薪想,处顺功德心坦荡。

在逆境中,要多想想当年的得意之作,自信会随之而来;在胶着状态时要敢于放下包袱,大不了卧薪尝胆,从头再来;在顺利的时候要知道这一切来自于功德的积累,于是在坦然受之的同时也不忘给以后的顺利继续积累一些努力。

喜欢看名人传记,喜欢揣摩名人传记中哪些是虚夸的成份,哪些是没有写进去的精髓。在这样的观赏、借鉴中,觉得每一个成功的人都绝不仅仅是幸运,还有很多本质的因素,比如坚持、毅力、信心、自强精神、自我看重、方式方法的正确、持续不断的努力等等。而这些因素中少了一项,都会使成功之链在成功前的风浪中折断。

篇7:站在窗边看风景散文欣赏

教室的南北两面各开了三扇窗户,阳光几乎照不进来,光线却是肆意。向北,面对着高三的教学楼,距离虽稍远,但是十分压抑,于是不喜欢。向南,更是不用说的暗,不过面朝天空,心中有所安慰。

室外走廊上开有三扇窗,这窗是没有玻璃的窗,来得干脆,亮的畅快。最爱于这窗边看风景,或第一扇,或第二、三扇。

下课时间是个好机会,迫不及待的仿佛要去赴一场盛大的宴。走得近了,近了,便会若隐若现一片布满蓝色调的白光,白光中横斜一条红带,暖暖的,走到了,才会看清那是对面的橙红的楼顶,才看清顶上的天空格外蓝,楼下的草坪绿的可爱,楼旁的柳枝分外婀娜。一切都能与你交谈,听听他们清晰的心跳声,“啾啾”,原来线梢的燕子也不想错过这欢乐的party!

是的,小窗是神奇的,同时也具有非凡的魅力。它不像栏杆处的位置般阔大,让你孜然面对前方的一切,把整个目之所及的天空交给你,还有东奔西跑的树与那来往的人。有时可选择的选择多了,你便茫然无措。只好看下面,下面走过买零食的学生,有时目光会随之走得很远,也许这样会安心些。

有了扇小窗就不同了,小窗不会像栏杆那般没有爱心亦或不负责任。站在窗边看风景,窗外的风景也在看你。那远方的天与那淡蓝的山色相接,柳树不会溜走,阳光也一样慷慨温暖、甚至更了解你身上哪里更需要它,此刻,天上的云仿佛也不会动了,你们于一扇小窗邂逅,互诉衷肠。小窗外的风景少了份栏杆处风景的`“小邪恶”.

站在窗边看风景,每一刻都有一份不同的惊喜。你不知小窗会在下一刻送入你眼帘中什么样的云彩,有着怎样飞姿的鸟儿,如何舞动的柳枝,远方公路上跑来不同品牌的汽车,再近些,不知下一秒,谁将进入你的视线,走过窗的下边,直到消失后,消失的彻底,你便又有了新的期许。

上一篇:关于控制高速公路建设征地拆迁费用的几点思考(西安佳信公路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下一篇:江店小学留守儿童之家协调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