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

2024-04-19

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共9篇)

篇1: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

论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办法

生命科学与环境学院 环境工程专业 学号:14490113 姓名:杨影

摘要:作为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的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关注。本文主要论述了洞庭湖的发展历史,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洞庭湖发展造成的影响,总结了实现洞庭湖可持续发展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洞庭湖;环境现状;治理方法

正文

作为第二大淡水湖的洞庭湖,各个地方来水,如松滋、藕池、调弦分泄长江, 汨罗江登小河流也汇入洞庭湖,经湖泊从城陵矶流进长江,水域环境复杂。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一步步变差是由人口增多,资源被开发,环境被改变等问题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洞庭湖面积缩小,调节周围生态环境的能力下降,洪涝灾害不断出现。专家们对洞庭湖考察探究,讨论和分析。贺建林[ 1] 等专家指出洪涝灾害的加剧,以及人类活动造成的污染是影响洞庭湖的关键所在。张人权[2] 等分析后指出:长江中游盆地已经被认为严重改变,成为半人工半自然的环境,近些年依然没有缓解的趋势,在这种趋势下,洞庭湖将可能变成纯过流行湖泊,很多重要分段将会高过地面,这将造成不可挽回的严重后果。显然,人类必须与环境共存,改造自然是人类发展的不二途径。人类只有将发展与环境保护恰当结合,自然资源的开发才能合理进行,水土资源的发展才能得以持续进行。洞庭湖生态环境现状.1 洞庭湖演变

洞庭湖地区的地貌为碟形, 中间向下凹,旁边是丘陵.据考证,洞庭湖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又由大到小的过程.春秋战国时期.湘水与澧水同时汇入长江,而资、沅2水则在汇合处形成一个面积较小的洞庭湖地方后合流入江, 随即,由于长江洪水位升高, 洞庭湖后来发展壮大.公元222~285 年, 荆江两处地方溃决, 洞庭湖在长江水的灌入下与青草湖相连,面积因此扩大。云梦大泽逐渐消亡后, 洞庭湖进一步扩大其面积。明清时候,荆江水位还在抬高,洞庭湖的发展到了历史巅峰,雍正年间洞庭湖达到历史最大面积。清末,湖水形成四口分流,泥沙进入洞庭湖后淤积在此,面积因此缩小,人工围垦更是让面积骤减,至今洞庭湖面积已不足三千平方千米。.2洪灾加剧

洞庭湖目前出现的问题是频繁的洪水灾害,严峻的防洪形势来源于湖水的容量逐年变小,调节能力日益下降,同时,某些地方汛期时水位偏高,洞庭湖泄流能力不足,因此无论哪个地方来大水,都会在湖区形成高洪水位,并且持续不断。如1996年1998年、1999年和2002 年洪水.洞庭湖连年受到水灾的冲击,局面无法控制,湖中泥沙堆积,不能及时排除,这又导致水位上升,如此形成恶性循环,生态环境治理迫在眉睫。据统计,1949年以来的五十多年年中,有四十多年发生洪水灾害.1954年长江大水,3万余人因溺水,疾病不幸遇难;1996年,因水资源灾溃垸144个, 数百亿元在此次灾难中化为乌有,60多万人被困在防洪大堤,生活极其不便,长达数月之久。此外高水位持续时间也越来越长,由20世纪60年代的平均20 d,增加到20世纪80年代的31d,进入20 世纪90 年代达到60 d.1998 年洞庭湖水位达到29d,超过1954年历史最高洪水位,且水资源多次出现“小水大象及水洪峰遭遇后果更是难以设想.洞庭湖调节能力继续在下降,汛期调蓄量不得不增加,而湖水外排难度极高,洪水只进不出,损失逐年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其他环境问题也凸显出来。

1.3涝、渍灾害加剧

涝、渍灾害的加剧来源于多方面的原因,泥沙淤积在洞庭湖内无法排除,由此导致河床抬高,湖区田面高度相对下降,由此导致垸老天低局面的形成,地下水也因此抬高了水位。一到汛期垸外水位高,垸内排水困难,于是导致灾害。地下水位上升同时诱发了另一个问题,稻田潜育化和次生潜育化面积不断扩大.因此涝、渍发灾害同样威胁洞庭湖区.据统计[3] ,湖区有60 %潜育化稻田,即相范额当于3.02×99km2左右.每逢夏季,洞庭湖地区大多数时间地下水位不超过25cm,因此土壤中的水、肥、气、热相互作用, 肥力下降,土壤质量的下降影响了整个农业生态。2 洞庭湖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

洞庭湖的生态和长江流域的整体生态状况密不可分,长江流域地貌奇特,环境特殊,加上不合理的活动使得该生态系统稳定性极不稳定,极易发生不良改变。长江地区的树木生长茂盛,植被覆盖率较高,长江中游河流含沙量因此很小[5].但随着人类的破坏,森林覆盖率骤减,至今仍没有改善[6]洞庭湖水资源进入衰退阶段显然是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造成的。由于长江上游流域水资源的水土流失, 宜昌站地方多年平均悬移质输沙量达4.98×99t.据1956 ~ 1998 年实测资料统计[ 7] , 洞庭湖多年平均入湖沙量1.535×91317t ,其中荆江4口入湖沙量1.65×99t ,占66.2%,4水入湖泥沙量0.301×108t ,占16.3%,而城陵矶多年平均出湖沙量为0.512 ×104t,仅占入湖泥沙总量的22.3%,淤积在湖内的泥沙每年为1.306 ×108 t ,占总入湖量的79.1%.全湖1952~1995年平均淤1.1m淤高速率为2.458cm/a.其中1952 ~ 1975 年平均淤高0.44m ,淤高速率为2.87cm/a;1975~1995年平均淤高0.5 m,淤高速率为2.38,cm/a.人类活动不断改变生态状况,水沙结构、湖区泥沙输移规律, 同样也引起了下游水沙条件变化, 1967 年、1969 年,中洲子和上车湾两处地方人工裁湾,沙滩子在三年后又发生自然裁湾.湖泊面积这一点成了解决湖泊环境问题的关键,处理好泥沙问题,才能减缓洞庭湖的衰老速度。治理办法

3.1为调节汛期洪峰,应在长江及上游修建水库,下游的水沙条件同样需要改善,以此减轻下游的水沙灾害。长江三峡水库的修建改善了洞庭湖的水沙问题,洞庭湖应借助三峡水库,调节好江水湖三者的关系。

3.2洞庭湖区错综复杂导致行洪能力减弱,防洪堤线长,解决此问题应当整治疏浚河道,平垸行洪,.湘、资、沅、澧四条河道必须加大力度整治,扩大其行洪能力。

3.3防洪、航运、生态等多方面的问题也与湖区的治理息息相关,应当综合考虑,抓基础,依照发展趋势整体改善环境。结论

在过去的历史中,人类的不合理行为已经给洞庭湖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水土流失,水沙灾害,洪涝灾害,水质问题等等。人类的发展依附于自然,倘使继续如此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人类应当尊重自然,从即刻起合理开发和利用洞庭湖的资源,并且通过修建堤坝,整治河道,规划垸区等途径来保护洞庭湖的生态环境不再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贺建林.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的问题与治理对策[J].四川环境, 2001(2):55-58.[2]张人权,梁杏,陈国金,龚树义.长江中游盆地地质环境系统演变与防洪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9(1):104-111.[3]卞鸿翔,龚循礼.洞庭湖区围垦问题的初步研究[J].地理学报,1985,40(2):131-139.[4]张光贵洞庭湖演变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探[J].重庆 环境科学,1995,11(1):49-52.[5]陈世俭,吴显欣.长江流域中游地区的治水策略与可 持续发展[J].自然灾害学报,1999(3):7-12.[6]李义天,李荣,邓金运.长江中游泥沙输移规律及对防 洪影响研究[ R].武汉:武汉水利水电大学, 2000.[7]郑亚慧.荆江与洞庭湖关系研究及防洪对策探讨 [D]武汉:武汉大学,2001.[8]方子云 邹家祥.长江地区环境对策与可持续发展

篇2: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

洞庭湖水资源及其对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本文分析了洞庭湖水资源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对洞庭湖水资源和湿地合理利用及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作 者:王文清 WANG Wen-qing 作者单位:湖南省洞庭湖环境保护监测站,湖南,沅江市,413100刊 名: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ISTIC英文刊名: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OF LAND AND RESOURCES年,卷(期):17(6)分类号:F323.213关键词:洞庭湖 水资源 湿地环境

篇3: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

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 分为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 它的北面有长江的太平、藕池、松滋三口流入, 它的西南面有沅、澧、湘、资四水入湖。它平均有3126亿m3的过湖水量, 有26.28万km2的流域总面积, 是长江流域极为重要的调蓄滞洪区[1]。洞庭湖的湿地内的动物、植物资源相当丰富, 特别是拥有白鳍豚、江豚、中华秋沙鸭、白鹤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等10多种。洞庭湖对于当地和附近省、市的调蓄洪水、沉沙净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洞庭湖区人口的增长和土地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破坏了湿地生态环境, 洞庭湖之生态问题如水域面积不断缩减、自然生境破坏、水体污染、生物多样性显著减少等愈来愈严重。

一、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水污染负荷加重, 渔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1) 在工业污染方面:洞庭湖湖区内现有的工业企业有: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巴陵分公司、安康造纸有限公司、津市造纸厂、西洞庭湖纸厂、芙蓉纸业有限公司、沅江造纸厂、汉寿县氮肥厂、岳阳康神药业集团和氮肥厂等39家企业[2], 它们分别分布在西洞庭湖16家、东洞庭湖18家、南洞庭湖5家。造纸行业是洞庭湖湖区污染的重点行业, 其排放的BOD5和COD分别占排放总量的79.13%和81.71%。这些工业企业的大量排放, 使生物多样性减少、渔业资源枯竭。如氮肥厂和岳阳康神药业集团, 排人东洞庭端的废水每天多达2万t, 造成鱼类和鱼卵的大量死亡, 接近1.8亿粒。

(2) 在生活源污染方面:洞庭湖两岸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 虽然大都县级城镇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 这些处理厂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生活污水大量注入洞庭湖内, 没有经过处理或简单处理, 这些加重了洞庭湖污染负荷, 特别是居民生活过程中洗涤剂的大量使用, 造成部分湖区的富营养化。

在洞庭湖内从事捕鱼、挖沙般、游客船接近6000多艘, 他们在作业的过程中, 产生的生活废水, 船舶的压舱废水、动力冷却水都没有经过处理或安装收集装置, 特别是动力冷却水、压舱废水的石油含量严重超标, 更加重了洞庭湖区的污染。

(3) 在农业源污染方面:洞庭湖湖区两岸的耕地都是农业用地, 据不完全统计接近70万公顷, 这些耕地大量使用氮肥、磷肥、农药和生物激素, 农业面源污染十分严重, 据文献记载洞庭湖湖区两岸的化肥年均施用量为169.9万t, 农药年均施用量为1.8万t, 这些没有被作物吸收的化肥、农药随着地表径流进入湖泊。特别是磷肥的大量使用, 磷肥中含有重金属镉, 大大地加重了湖泊水体的污染。

总之, 洞庭湖湖区中西洞庭湖、中洞庭湖和三子湖的水质污染最为严重, 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次之。其中, 西洞庭湖和东洞庭湖为中营养和贫中营养混合型, 南洞庭湖为中富营养和中营养与混合型。洞庭湖区水质从水质分类来说:TN和TP水质为IV类, 总大肠菌群水质为III类, 大多数水质指标在I类和II类之间。特别是三峡工程运行后, 洞庭湖的水污染负荷加重了, 原因是冬季进水量减少, 延长了水交换的时间。

水质污染使水生生物环境发生了严重恶化, 水产资源衰退, 鱼类产量大幅度减少, 一些国家级保护品种频临灭绝, 如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鳍豚的种群数量, 现在已不足100头, 江豚的种群数量不足2000头。银鱼是洞庭湖的大宗产品, 现在列为洞庭湖的珍稀品种。

2. 洪涝灾害频发、调蓄功能下降

洞庭湖是我国湖泊中淤泥积居量和泥沙沉积率较多的湖泊之一, 泥沙的严重淤积。一方面为湖区农民开发和利用洲滩土地资源提供了条件, 另一方面加剧了湖区水情和江湖关系的恶化[3]。近60年来, 随着湖泊洲滩围垦面积的增大, 湖泊面积相应缩小, 湖泊的调蓄渲泄洪水和生态服务功能逐渐减弱, 洞庭湖削减入湖洪峰的能力逐年下降。加上长江洲滩围垸和干流变迁、长江中下游建闸控制, 引发江湖洪水位不断升高, 导致洪灾不断频发。据有关文献不完全统计, 截止到1996年, , 洞庭湖区共发生洪涝灾害160多次左右。以洪水位超警戒水位的历时统计, 城陵矶、南咀、沅江三站高洪水位的持续历时, 1954年分别为76 d、61 d和60 d, 1998年分别为84 d、81 d和82 d。

三峡工程运行以来表明, 三峡工程对洞庭湖的洪水具有一定的调节能力, 但这种调节毕竟有限, 三峡工程是不能代替洞庭湖防洪工程建设的。

3. 血吸虫病不断流行、土壤潜育化危害加重

血吸虫病是洞庭湖区一种严重的地方病, 它寄生于钉螺内, 而洞庭湖区钉螺分布面积广, 是全国有名的血吸虫疫区, 严重危害洞庭湖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据文献记载1990年调查资料, 急性血吸虫病感染人数, 每年堤垸内203人, 占21%;每年堤垸外753人, 感染率占79%。血吸虫病感染季节主要是在夏秋季节, 在90年代中后期堤垸溃决、洪灾频繁, 钉螺向垸内扩散或通过涵闸向沟渠扩散, 疫区面积逐渐扩大, 危害十分严重。

泥沙淤积引起洞庭湖的湖床抬高, 相应水位也抬高, 突出地产生垸老田低现象。湖床高出垸田, 造成土壤地下水位抬高和土壤潜育化。汛期时水量加大, 水位高导致稻田次生潜育化。全部湖区的农业生态受到了严重威胁。

4. 湿地景观遭到了严重破坏

进入新世纪以来, 杨树进入洞庭湖的湿地, 成为该湿地的外来入侵特种[4]。开挖杨树林的排水系统, 使洲滩洲浃的沼泽地和浅水湖沼变得干涸了, 以至变成了陆地。湿地的性质发生了变化, 湿地的生态格局遭到了破坏, 打破了原来湿地的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的功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动物种群衰退, 数量缩小, 生物灾害加剧如东方田鼠数量成倍增长, 为一些珍稀物种的灭绝创造了条件。

二、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

1. 控制化肥、造纸等行业工业污染

造纸、化肥等行业是湖区的主导工业也是污染大户, 对于这两个行业企业要分类管理, 符合排放标准的企业, 建议予以扶持并组建大型化肥、造纸生产企业集团;对于不符合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辅以行政措施坚决予以关闭。对于各企业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 限制氮、磷等污染物大量排入湖区内, 遵循“谁收益, 谁负担”的原则, 加大对废水、废气、废渣的治理力度, 提高治污能力。

2. 建立长江流域上游生态环境工程建设

洞庭湖泥沙含量高、积聚快的根本原因是长江上游的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 长江上游的大量泥沙随着河水注入洞庭湖, 泥沙主要两部分, 80%以上来自于长江上游“四”, 另一部分来自于本省湖南“四水”流域。解决洞庭湖泥沙的积聚问题, 关键是建立长江流域水土流失治理体系, 加强对该流域生态保护工作, 大力提倡植树造林, 扩大绿化面积, 提高森林的覆盖率, 减少水土地流失对洞庭湖的不利影响。

3. 加强湖区的防洪、蓄洪能力建设

在四水上游和长江修建水库, 一方面可以调节汛期洪峰, 另一方面可以减轻水沙对游的灾害, 三峡水库的建立也是一个良好的机会, 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沙的危害, 但应制定一个综合策略, 有利于处理好荆江、洞庭湖的江湖关系。另外洞庭湖区河网复杂, 平垸行洪, 纵横交错是行洪能力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5], 加大对他们的整治力度, 对4水河道进行扩充, 扩大行洪能力;对3河系洪道以堵支并流、稳定行洪能力为主。

4. 加强对钉螺、东方田鼠的防控, 控制外来特种入侵

因为退田还湖后的部分堤垸长时间被水淹没, 钉螺容易扩散, 人畜易被感染。应采取疏浚河道, 开挖拦螺网或隔离沟等血防工程等措施, 治理钉螺的生存环境, 切断钉螺的传播途径;东方田鼠的发生与前一年的洪水有关, 应根据前年有效预测进行提前预防与控制;要控制外来物种的引入, 防止泛滥和失控, 对湖区内其它物种造成危害。

5. 加强对洞庭湖生态系统监测与研究

对生态系统的变化及时给予预报, 并利用“3S等先进的技术手段, 建立一整套的洞庭湖湿地数据库并建立模型, 指导洞庭湖区湿地资源和其它资源的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付俊杰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问题及修复对策 载于《百度网》2011.9

[2]谢永宏 王克林 任勃 杨刚 李峰 洞庭湖生态环境的演变、问题及保护措施《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11.28

[3]姜加虎 黄群 洞庭湖湖区生态环境退化状况及原因分析《生态学学报》2004年第2期

[4]李秦晋 赵运林 庹瑞锐 洞庭湖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9.130 (1)

篇4:洞庭湖鼠灾生态的报复

望着散放在堂屋中央的一堆稻谷,张新良表情木然。

稻谷还没有晒干,散发着潮气,与老屋的霉气混在一起,让人有种湿痒的感觉。

稻谷大约有一千来斤。“这是我们家的所有收成。”张新良告诉记者,“按照往年的产量,最少应该有四五千斤的收成。”

张家共有四口人,从村里分到四亩田,又自己开了七八亩荒,而其中的一半,今年种了稻谷。“都被老鼠给毁了。”张新良说。

张新良所说的老鼠,是在附近洞庭湖区生长的东方田鼠。

今年6月中下旬,由于长江上游开闸泄洪,洞庭湖水位迅速上涨,淹没了原来裸露的大片湖洲、湖滩,栖息于此的东方田鼠开始成群内迁,它们爬过堤岸,涌入附近的农田,疯狂啃噬庄稼,四处打洞,使洞庭湖沿岸的湖南岳阳、益阳两市遭遇20多年来规模最大的鼠灾,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未能幸免。而张新良所在的岳阳县鹿角镇滨湖村,在这场鼠灾中受害最为严重。

一场洗劫

除了6亩水稻,张新良家还种了3亩花生,一亩西瓜,其余的是玉米。

“水稻不是最严重的”,张新良告诉记者:“花生和西瓜几乎绝收。”

在张家的花生地里,记者看到了满地的残枝败叶和稀疏兀立的少数秧苗,鼠洞在田里纵横交错,一平方米内就有四到五个,老鼠的爬痕到处都是,不时还有受惊的老鼠仓皇跑过。

有些看起来并无异样的花生秧苗,拔下来看时,根部却已是光秃秃的一片,而在秧苗旁边,洞穴遍地都是,“老鼠在根旁挖个洞,把花生籽全给吃掉了。”

“因为去年花生价钱很高,今年扩大了种植面积。”滨湖村村支书徐红兵告诉记者,全村今年的花生种植面积达到600来亩。

而在旁边的一亩西瓜地里,种了两季西瓜,地东头的晚西瓜秧苗青青,果实尚小,地西头的早西瓜则秧苗已残,果实寥寥,只能零星地看见几个小西瓜,有的表面已被打出了洞,瓜瓤已空。

“熟的西瓜都被咬完了,就剩下这些没熟的。”滨湖村村长陶小红说。

走在泥泞的田间细埂上,不时能看到枯死的水稻。陶小红说,在水稻还没成熟时,老鼠喜欢咬水稻距离根部20厘米处的茎秆,到水稻成熟时,就吃掉稻穗。

由于早稻减产,“有三分之一的农户晚稻插秧遇到困难。”村支书徐红兵说。

除了花生、西瓜、水稻外,玉米、红薯及蔬菜等也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受损程度相对较轻,从表面上看上去,地里还是一片葱郁。

“这是因为它们还没有成熟,”陶小红告诉记者,在花生、西瓜、水稻等东西吃完后,老鼠就会转向其他的农作物。事实上,记者看到,在有些一两米见高的玉米株上,玉米棒已经空空如也,籽实已被啃个精光,有些缠在架上的豆角也已被掏空,只剩下干瘪的外皮随风飘摇。

根据村支书徐红兵的测算,滨湖村这次鼠灾共损失花生600亩、水稻320亩、红薯200多亩、西瓜100多亩、蔬菜100多亩、玉米200亩,实际经济损失约100万元左右。

灭鼠“运动”

在滨湖村的田间小路边、草丛中,不时能看到老鼠的尸体,在前些天的高温烘烤下,有的已经成为“干尸”。

“那个场面有点吓人,”陶小红回忆老鼠肆虐时的场景:“6月24日左右最为严重,一拨接着一拨,一亩地有二三百只老鼠,黑压压地四处乱窜,见什么啃什么,吱吱乱叫,叫人心慌。”

“3亩花生一夜之间就没了。”一位村民将老鼠进田形容为“鬼子进村”,“挡都挡不住”。

为了将老鼠赶出田间,滨湖村采取了化学灭鼠与人工打鼠相结合的办法,村里购买了20斤“敌鼠钠盐”粉末和300斤“鼠克星”。“将这些鼠药和上大米、玉米等粮食,撒到庄稼上、路边、草丛里,老鼠吃了就难免一死。”

同时,全村动员了30%~40%的劳动力,“大家拿起铲子、锄头、木棍、蛇皮袋等一切可用的器物,奔赴田间地头。”一场人鼠大战在洞庭湖畔的乡间田陌展开。

“那个架势有点像以前搞运动,”陶小红对20天前的灭鼠场面记忆犹新。刀光棍影下,老鼠败下阵来。村民们收获颇丰,一位村民一天就打死380只老鼠,按一只一角的价格卖给政府,换了38块钱。

截至7月初,“80%的老鼠差不多都被毒死或者打死了。”陶小红说。

鼠患何来

洞庭湖鼠患并非始于今年。“小时候就见到这么多老鼠,”湖南省农业厅厅长程海波在谈到此次鼠灾时说,“并没有什么了不起。”

根据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和湖南省植保植检站专家多年跟踪监测和研究发现,洞庭湖区鼠灾从上世纪70年代末暴发以来,几乎没有间断,并且愈演愈烈。

1979年,北洲子农场暴发鼠灾,农作物损失9.8万元,524人患钩体病,214人住院;

1985年,岳阳市的4个县发生鼠灾,损失稻谷203万公斤、花生3000公斤、棉花20吨;

1993年,鼠灾引起钩端螺旋体病流行

1995年,茶盘洲农场28公里大堤全面进鼠,进入垸内的田鼠造成各种农作物直接损失400万元;

1994~1996年,东方田鼠严重危害农林、芦苇,并引发钩端螺旋体病与流行性出血热,全洞庭湖区直接经济损失年均逾1亿元;

1998年,洞庭湖流域发生洪涝灾害后,引发较大的鼠灾;

2003年,湘江长沙段首次暴发鼠灾;

2005年5月,洞庭湖区鼠灾再次暴发,仅对益阳市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1000万元。垸内目测鼠量为每亩300~500只,多的达1000只。

“鼠灾基本年年都有,”滨湖村村支书徐红兵告诉记者,“1995年、1996年、1998年都很严重,但都不如今年损失惨重。”

长江上游泄洪是引发这次鼠灾的导火索。上游的来水迅速提升了洞庭湖水位,使得原本裸露的大面积湖州、湖滩被淹没,栖息其上的东方田鼠被迫长途涉水游往岸边。湖南省官方公布的监测数据称,从6月20日开始,洞庭湖水位平均每天以0.5米的速度上涨,到了6月24日,岳阳外湖水位已经达到29米多。而据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的结论,当岳阳外湖水位高出27.5米时,东方田鼠就会大规模迁移。

在上游来水较少、水位偏低的时候,东方田鼠就栖息在洞庭湖区广袤的湖州、湖滩上,洲滩内茂盛的芦苇、蓠蒿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食源。

“近两年,长江上游来水减少,加上本地持续干旱,洞庭湖水位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使越来越多的湖滩长时间裸露在外,为东方田鼠的生长繁殖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与时间。”湖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学建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

“往年汛期,随着上游来水增多,洞庭湖水位提升,总能淹死很大一部分老鼠,这有利于抑制老鼠的过度繁殖,是一个有效的平衡机制。”湖南省植保植检站站长刘年喜说。而在去年,汛期水位提升不多,这个平衡机制失灵,老鼠群体在基数庞大的基础上迅速繁殖成灾。

而据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李波透露,老鼠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对东方田鼠每年能产4胎左右,每胎的数量为4~11只。“如果是生活在湖滩,它们还会繁殖得更多。”

而据湖南省农业厅厅长程海波的推算,“每对老鼠一年的后代总量最高可达2000只以上。”

在这次鼠灾发生之前的6月14日,岳阳市植保植检站工作人员对洞庭湖滩东方田鼠的分布密度进行了调查,发现200平方米内至少有5只。以这个密度推算,整个洞庭湖的洲滩上约有20亿只东方田鼠。

生态困境:不仅仅是缺蛇

“洞庭湖生态环境已经遭到破坏,鼠灾敲响了警钟。”世界自然基金会湖南办事处项目官员赵建国向记者表示,“天敌的减少、围堰的增多、湿地的变异已经使洞庭湖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按照生态演化的规律,一种动物数量增长,相应地会带来其天敌数量的增长,除非是原始的生态遭到了破坏。”世界自然基金会湖南办事处项目官员张琛表示:“洞庭湖中的蛇就是个鲜活的例子。”

滨湖村村支书徐红兵在回答记者有关老鼠肆虐原因的提问时,将包括蛇类等天敌的减少与上游来水减少和天气干旱并列为三大因素,专门提及。但对当地人是否捕蛇,他未置可否。

记者从一些村民处了解到,确实有一些当地人捕蛇,不是自己吃,“因为肉少,不好吃”,而是卖到长沙去,有的还拿到广东去卖,“能卖个好价钱”。

与长沙市民聊起吃的,很多人会提及“口味蛇”,“吃蛇已经有很多年了”。

湖南毗邻广东,在饮食习惯上也“萧规曹随”,喜欢各种野味。

在长沙西长街水产市场,商家的蛇笼沿路依次排开,每个蛇笼都有少则七八条多则十几条的各种活蛇。在不到50米的范围内,竟有10多家店铺卖蛇。记者从一位市场工作人员处了解到,该市场一天的活蛇销量可达3吨左右。

据湖南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统计,长沙市每天大概消费1万公斤蛇。这些蛇中至少有3成是野生。

一种吃猫头鹰可治偏头痛的当地传说,让老鼠的另一天敌猫头鹰也难逃被大量捕杀的厄运。

据专家介绍,每条蛇一年可吃老鼠近400只,一只猫头鹰一晚上的食鼠量就达4只。

“当蛇与猫头鹰被大规模捕杀后,正常的生物链不复存在了。”世界自然基金会湖南办事处项目官员张琛说。

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有更多的表现。

“滩洲上的杨树林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能比鼠害还严重。”赵建国向记者表示。

“洞庭湖水位的高低,不仅取决于上游来水和天然降水,还取决于自身能否很好地涵养水源。”

赵建国说,每种植一棵杨树,都要挖坑、排水,原本的湿地水源大量流失,有的滩洲承包者甚至用水泥桩将大片水面围起来,排水种杨。岳阳市东洞庭湖水域团洲、北湖等地,杨树已向湖深处“挺进”1200米以上。“洞庭湖湿地正一步步转变成洞庭湖森林。”

湖南省林业厅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洞庭湖区的杨树在近三年的种植面积增加了近三倍。到目前为止,洞庭湖区成片的

杨树林达到100多万亩,加上当地农民的自发种植,湖区共有杨树林近300万亩。

这些树绝大部分是耐水速生型意大利杨和美国黑杨。它们的生长速度很快,5到6年即可成材。“种树肥了一些人,却害了生态环境,这个债迟早是要还的。”

赵建国还提示,“围湖造田”“筑堤灭螺”等人为割裂洞庭湖水域的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同样不容小觑。当天然湖泊被分割成块后,原有的连贯水流被堤堰阻挡,对老鼠的杀伤力明显减弱,靠汛期来水淹死部分老鼠以维护生态平衡的功能部分失灵。

并且,这些不紧不慢进水的堤堰,使瘀积的泥沙得不到湍急水流的冲刷,逐渐沉积,为沼泽植被的生长提供了条件,使原本的水域演变成新的湖州。

一“墙”之隔

同样是遭受东方田鼠疯狂侵袭,益阳市和岳阳市的损失情况却大相径庭。

益阳大通湖区是最早爆出鼠灾的地方,媒体上有关“人鼠大战”的报道也大多出自这里。但有一个报道的细节值得玩味,在报道大通湖区时,多是描述“灭鼠战果”,一个被用滥了的数字是“从6月21日~24日,全区共捕杀90多吨老鼠,约225万只”。而有关岳阳鼠灾的报道内容则多为损失的情况,“滨湖村六百亩花生绝收”,“一个村的损失就达110万元”等。

灭鼠的场地和方式也不同,大通湖区集中在岸堤、码头附近,人力是主要的灭鼠方式,老人、小孩也都投入了战斗;滨湖村灭鼠则集在田地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毒药,人力则在其次。

这种差异源于一样东西:防鼠墙。

大通湖区的防鼠墙工程修建的比较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已着手修建,由于政府财力非常有限,大部分资金都是由农民自己筹集的。11公里的防鼠墙工程持续了近十年,到1993年底才全部建成,工程共花费了300多万元。尽管今年老鼠遍地,但由于有防鼠墙“一夫当关”,大通湖区的农作物并没有遭受很大的损害。

岳阳市的情况却差强人意。去年进行的一份调查显示,该市除岳阳楼区外,其他县市的防鼠设施缺口达到595公里,实际仅建设268.3公里。汨罗市尚无1米防鼠设施,缺口达到107.6公里。

“就是吃了没有防鼠墙的亏!”鹿角镇副镇长王鹏这样向记者表示。鹿角镇靠近洞庭湖沿岸的区域大约有40公里,此次至少损失600万元。

在岳阳县农业局,记者看到一份督促各乡镇建设防鼠墙的文件,但该文件同时表示,各乡镇财政资金短缺是造成防鼠墙建设不力的重要原因。

“修建防鼠墙需要600多万元的投入,而我们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几百万元。”王鹏副镇长说。

7月13日,岳阳县农业局陈副局长要去一趟省农业厅,汇报该县鼠灾情况,但更主要的,是要争取资金支持。在要呈给农业厅的报告里,陈副局长写道:“县、乡、村财政困难,救助能力有限,恳请省农业厅伸出援助之手,对我县东方田鼠危害灾情救助提供大力支持。”

同样是在7月13日,省农业厅厅长程海波来到滨湖村考察,在考察后召开的座谈会上,鹿角镇、岳阳县、岳阳市相关领导先后发言,主题只有一个希望政府拨钱,修建防鼠墙。

记者15日联系滨湖村村长陶小红得到消息,政府已经承诺修建防鼠墙,时间暂定在今年下半年。

疫情尚未现

“县卫生局给每户都发了防护油,防止村民下水时感染病毒。”滨湖村村支书徐红兵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该村没有发现由老鼠引发的疾病。

但灭鼠药物的大量使用和老鼠死尸的随意掩埋,还是让人有些担忧。

1996年鼠灾过后,该村曾出现两例出血热患者,有一位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

为了灭鼠,滨湖村今年用了20斤“敌鼠钠盐”粉末和300斤“鼠克星”,这些鼠药在毒死老鼠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副作用。

徐红兵透露,全村共有1000多只猫、100多只狗、数百只鸡死于这些老鼠药。

记者看到,很多老鼠并没有按规定深埋地下,路旁、水里、草丛中、田地里随处可见老鼠的尸体,有的已经腐烂,散发出扑鼻的恶臭。

有的村民直接将死老鼠就地掩埋,房前屋后、犄角旮旯,都可以见到掩埋的新土。

“怕就怕,鼠灾过后,或许会酿成一场新的生态灾难。”岳阳县副县长李石东对这种状况非常担忧。

“老鼠身上有大量病菌,这些病菌很容易进入水中,如果人与水接触,就可能染上恶性传染病。”湖南省疾控中心专家郭绶衡教授称。专家们担心农民收割庄稼时接触到含有传染病病菌的水。

村民们的防护意识还不是很强,雨过天晴后的滨湖村,很多村民正在忙于插播晚稻,泡在水里的腿上有的涂了点防护油,有的什么防护措施也没有。

7月11日起,湖南省卫生厅要求洞庭湖区鼠患重点县(市)区实行鼠传疾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截至16日下午4点,记者从湖南省卫生厅有关部门了解到,省内16个监测站鼠疫疫情报告为零。

警报未除

“老鼠还有再来的可能,”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因为洞庭湖水位还有继续上涨的空间。”

“目前洞庭湖水位30米左右,还有300多亩的洲滩没有被淹没,大部分东方田鼠就躲在这些较高的洲滩上。”湖南省农业厅厅长程海波13日说。

“长江洪水流入洞庭湖要到7月20日以后,”程海波厅长说,“根据往年的经验,洞庭湖水位有涨到32、33米的可能。”

如果洞庭湖水位涨到32、33米,将有更多的洲滩被淹没,生长在这些洲滩上的东方田鼠很可能会给堤岸和农田带来新一轮冲击。

“下一轮涨水到底能逼出多少只东方田鼠,现在还无法预测。”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王勇表示。

“洞庭湖内最高的湖州有34米高,如果能将其全部淹没,明后年的老鼠就会少很多。”程海波厅长说。

篇5: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及对策

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现状及对策

洞庭湖湿地是国际重要湿地,具有调蓄长江洪水、维系水域生态平衡、保护珍稀候鸟、繁衍生物多样性等功能,是长江流域重要的经济区.详细介绍了近5年来洞庭湖湿地生态保护所取得的成绩,指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好生态保护工作的对策.

作 者:张建波 田琪 作者单位:湖南省洞庭湖环境保护监测站,湖南,沅江,413100刊 名:水资源保护 ISTIC PKU英文刊名: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年,卷(期):21(1)分类号:X171关键词:湿地 生态保护 洞庭湖

篇6: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

南 县 农 业 局 2012年8月28日

各位领导:

南县属洞庭湖区农业大县,总人口69.4万,其中农村人口52.2万,耕地面积50.1千公倾。区域内气候适宜,阳光充沛,地势平坦,水源充足,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适合多种农作物生长。形成了以种植业为主,种养并举、农牧副渔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农业结构。是国家重要商品粮、棉、油、菜、水产品及畜禽生产基地。被定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产粮大县、产棉大县、产油大县、优质农产品综合商品基地县等。2011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省秋冬季农业生产先进单位”等。近几年来,我县农业在各级政府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农业生产发展较快。2011年全县水稻面积107.7万亩,总产达到43.9万吨;棉花面积24.8万亩,皮棉总产2.7万吨;油菜面积55.5万亩,油菜籽总产6.9万吨;蔬菜面积22.9万亩,总产41.3万吨。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033元。

一、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工业化强县、城市化带动、产业化兴农、项目化推进”四 化发展战略,围绕粮食、油料、棉花、蔬菜等重点产业,以大市场、大项目、大基地、大企业发展为路径,突出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项目化推进、特色化崛起、产业化发展,立足开发大市场、做强大基地、培育大企业、推进大项目、叫响大品牌,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跨越。

(二)发展思路。创新突破,开拓思路,明确发展方向,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全县农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规模化,立足大基地建设,合理布局优势产业,促进产业集聚,做强产业规模;产业化,立足大企业培植,力求每个主导产业,都有龙头企业作为依托,产加销一条龙,实现产业化经营;园区化,立足大项目推进,加强土地流转和结构调整,实行连片开发,整体推进;市场化,立足大流通构建,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中心,培养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特色化,立足大品牌打造,突出我县农业特色,做大做强绿色产业,打响“南县粮油”、“南县蔬菜”等农业品牌,打造一批现代农业板块,做强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提升一批高效农业园区,建设一批绿色农业生产基地。

(三)目标任务。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安全,满足消费需求;优化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发展现代农业,做强优势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2020年粮食总产达52万吨,增长12.6%,创建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棉花总产3万吨,增长15.2%,建成全国棉花高 产创建核心示范县;油料7.5万吨,增长9.7%,进一步扩大“全国绿色食品(油菜)原料基地”规模;蔬菜突出“全国冬春蔬菜重点区域基地县”建设,年产量达到70万吨。

二、南县建设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农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抓项目,夯基础。充分发挥近几年我县农业生产及项目建设在全省有位置、有特色的基础优势条件,进一步建立健全项目争取责任和奖励机制,全力向上争取项目和资金,力争每年争取农业项目和农业投资有新的突破,争取上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重点抓好新增粮食产能工程、优质双低油菜基地建设、优质棉生产基地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乡村清洁工程整体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重大项目落实,以项目夯基础,进一步改善我县农业生产基础条件。(附表)

(二)抓服务,强形象。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依托各个项目的实施,全力抓好“三农”服务。一是进一步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强化农业科技入户率,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65%,提高10个百分点。二是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创办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片10个以上,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县农业生产丰产丰收。三是着力加强农业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技能技术水平。重点开展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和青年农民创业技术培训,确保每位农村劳动力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四是加强产业基地建设。重点以南茅线为主,建立45 万亩无公害绿色稻米生产基地;以华阁、明山、南洲等乡镇为重点,建立25万亩高支纱优质棉基地;以河西片为主,重点发展10万亩优质榨菜生产基地;以三仙湖、乌嘴等乡镇为主发展5万亩冬南瓜生产基地;在全县建立4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

(三)抓订单,惠民生。将“订单农业”作为搞活农产品流通、解决农产品卖难、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加大对粮食、棉花、油菜、蔬菜的订单开发力度。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民加强联系与合作,走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路子,实现农企“双羸”目标。到2020年,全县主要农作物订单面积达80万亩,占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的65%以上,全县订单农业受益农户7.6万户以上。以订单惠民生,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抓特色,创品牌。突出提升“洞庭鱼米之乡”的影响力,全面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幅提高绿色、有机食品比重,着力打造“南县大米”、“南县油料”、“南县榨菜”等地理标志品牌。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提高品牌意识,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努力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茅草街米业、鑫农油脂、朝阳蔬菜等特色品牌的知誉度和影响力。全县着力打造国家、省、市级8个以上农业品牌。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加大“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力度。到2020年,全县“三品一标”认证总数达150个以上,认证产品 达到上市农产品生产规模的80%以上。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依据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加强领导,组织力量,进一步研究制定所连区域的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切实按专项规划组织实施,分步有序地推进农业产业发展。建立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的农业产业发展联系制度,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持续推进的工作机制。把农业产业发展作为各级部门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列为党委、政府的重要督查事项。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正确处理好专项规划与其他规划及计划的关系,在时序安排上做到科学有序,加强衔接配合。要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树立科学观念,实施超前发展战略

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超前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积极发挥各级党政规划、引导、支持等宏观导向作用。积极鼓励和大力推进产业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向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集团化和集群化方向发展。充分发挥政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作用。对重点产业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科学引导。政府要在农业产业发展中充当统筹协调者角色,突出重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合理调整农业产业发展涉及的有关税费,并对实施超前发展战略的产业进行适当财政补贴。

(三)推进产业化经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来促进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龙头企业向多层次宽领域全面发展,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鼓励龙头企业向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培养一批实力较强、规模较大、机制灵活、运行稳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认定、市场营销等多种协作和服务。积极引导龙头建基地,依托市场兴产业,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促进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优质化、标推化方向发展。

(四)加大投入力度、构建多元融资体系

农业产业发展必然要求大量稳定的资金投入。必须增强投入力度,构建多元化、高效率的农业投入体系。我们将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对农业的投入力度,确保财政支农的“三个高于”。在依托财政投入的基础上,扩大金融信贷规模。依托政府建立起农业贷款信用担保制度,消除金融机构投资农业的障碍,降低金融机构投资的风险性。制定土地、税收等各类优惠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对农业和农村的投资积极性。加快农村的发展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激励广大农民群众和其他个人的投资积极性。

(五)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内在发展动力

篇7: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

南洞庭湖国际重要湿地拥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资源.该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概括了其文化遗产的价值和特征,分析和阐述了其生态旅游价值和旅游产品.研究显示,南洞庭湖湿地文化遗产符合<世界文化遗产标准>中的相关条款,具有历史悠久、景观类型多、湿地文化突出等3个特征;具有生态历史文化、艺术审美、科学考古等8大生态旅游价值.开展生态旅游是湿地文化遗产可持续开发和生态保护的最佳选择.最后,笔者建立了审美观赏、湖乡民俗、科普教育等9类文化遗产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制订了遗产保护优先、双遗产旅游结合、世界遗产申报等6项文化遗产生态旅游对策.

作 者:王保忠 何平李建龙 安树青 沈守云 王保明 石明旺  作者单位:王保忠(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南林学院)

何平(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李建龙,安树青,石明旺(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沈守云,王保明(中南林学院)

刊 名: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3(4) 分类号:F590.3 关键词:南洞庭湖   世界文化遗产   生态旅游   可持续开发  

篇8: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

由于洞庭湖区的生态安全在长江中下游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省长周强于2007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湖南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尽快完成组织《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由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长沙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洞庭湖湿地国际研究中心联合承担了这一重要任务。6月15日,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组织湖南省经济委员会、水利厅、林业厅、农业厅、建设厅、国土资源厅和环保局等部门专家对提出的《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大纲进行了意见咨询和确定,编制工作组将根据大纲要求编制详细的《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

洞庭湖湿地国际研究中心于2007年4月由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与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联合共建,成立一年多来先后开展了“洞庭湖流域生态—经济综合规划与管理框架和政策”、“洞庭湖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分析与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与咨询工作。此次参与《洞庭湖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的编制,体现了中心参与地方建设的工作定位与发展目标。(谭支良)

篇9:洞庭湖生态环境问题

关键词:洞庭湖;水环境;影响

中图分类号:X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6-0145-1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洞庭湖流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局部湖区水质污染严重,2000年前后湖南省共发生严重污染事故5起,其中洞庭湖就有2起。洞庭湖流域污染主要由工业“三废”的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以及生活废水的排入所造成。随着近年洞庭湖区造纸行业的关停整治,湖泊水质已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湖区各断面仍处于中度营养化的水平。

本文主要分析了通过对农业面源整治在改善洞庭湖水质方面所能够起到的作用。

1 洞庭湖流域农业面源计算

1.1 污染物面积输出速率

农业面源污染来自于降雨产生的径流,其中以地表径流为主,由降雨径流挟带地表物质,其中包括泥沙、营养物质、有机污染物等,进行到河道水体,造成水体水质污染。非点污染源主要受降雨径流条件和地表污染物积聚数量两方面的制约影响。前者取决于降雨量、雨强、地表透水性,后者取决于土地使用功能、土地利用类型等人类活动强度和方式因素。

由于面源污染形成机理复杂,其污染物随径流分散进入河道,且具有随机性,本文采用经验公式法预测非点源污染,约兰凯(Gezajo Lankai)在研究大量文献资料后给出了地表径流的污染物浓度和面积输出速率的参数分布范围,本文主要利用面积输出速率进行计算。当获取灌溉面积后,即可求得每年输出非点源污染物量。

1.2 排涝量的计算

排涝量计算公式为:Q=P*F*c

式中:Q—排涝量(m3/a);P—平均年降雨量(mm);F—受雨面积(km2);c—农田径流系数。

1.3 农业面源

根据上述计算方法,得出洞庭湖区耕地(耕地面积以2008年湖南省耕地总数2/3计算,约21 533km2)农业面源污染物排放情况。

2 农业面源整治

目前国内采取的农业面源整治方法主要包括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排除或降低自然、人为因素对土地利用和土地使用的限制性影响,将现有的耕地建设为高标准优质粮田,提高规划实施片区农业产业化和集约化的经营水平。改造后,农业用水量在现有基础上会削减,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和集约化经营,可以使农田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减少,水利设施的配套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减少了农田排涝量。

根据相关农业专家的预测,由于规模效应以及机耕率的提高,在对农业面源进行整治后污染物排放量相比较现状将下降约20%。本文取10%、20%、30%作为下降幅度计算。

3水环境容量分析

水环境容量指能满足区域水环境的功能,本文水环境容量的估算以洞庭湖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时水域中可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水环境容量估算公式如下:

Q容=V(C0-Cmax)×10-6

式中:Q容—某一种污染物的环境容量;V—水体的体积;C0—某种污染物的环境标准;Cmax—水体在某点处的最大浓度。

根据洞庭湖水文特征,年内5-10月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为3126亿m3,占全年的74.6%,湖泊汛期较长。则可算出洞庭湖平均流量下的水环境容量。而根据洞庭湖流域农业面源分析,得出农业面源整治后实施水污染物排放量对水环境容量改善分析。通过计算,可以看出洞庭湖水体中COD与NH3-N水质尚可,仍有较大容量,而总氮和总磷由于现状超标较严重,且水体已明显呈现出中度富营养化,即使考虑最乐观情况,农业面源整治能够消减30%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总氮和总磷消减量也仅占现状水环境容量负值的4%和3%,对增加水环境容量的效果微乎其微。因此,尽管实施农业面源整治,消减了污染源排放,但对水质正面影响有限,不能完全起到改变水质恶化的作用。

4 总结与建议

洞庭湖流域污染源多样,污染历史债务沉重,难以通过单方面的农业面源整治工作达到改变洞庭湖水质的效果,在今后的洞庭湖流域水环境治理工作应从建立健全环保机制、防治工业污染、开展科学养殖、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等方面综合考虑。

参考文献

[1] 彭佩钦,蔡长安,赵青青.洞庭湖区的湖垸农业、洪涝灾害与退田还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2):23-25.

上一篇:银行人员培训方案下一篇:受委托认定教师资格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

本站热搜